儿童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6 23: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吃饭前要洗手。
2、挂好就餐标志,不得混假,上楼后按指定的餐桌就餐,对号入座,不能抢坐别人的位置,要互相谦让,关心照顾小的。
3、各班排成一排,有序进食堂,不得奔跑,上楼不得争先恐后,不得插队。
4、错时就餐,要按规定时间准时进食堂就餐,在食堂就餐的同学不能私自到外就餐,如有特殊情况不去食堂就餐,要向老师说明。
5、同学之间不争抢饭菜,只能吃自己桌上对应的一份,菜不够吃不能私自到旁边的桌上拿菜,同时不将饭菜拿到食堂外吃(生病的同学除外)。
6、汤类食物必须由班主任负责领取,低年级学生不准私自打汤类食物。
7、就餐时保持安静,文明就餐,不得大声喧哗、打闹,敲打碗筷,不得离开座位,随意奔跑走动,注意安全,防止相互碰撞或烫伤。
8、就餐时要细嚼慢咽,有助消化,也不要含饭说话,以免发生意外。
9、珍惜粮食,不挑食,不厌食,能吃多少就盛多少,不要浪费。
10、尊重工作人员,适时对他们为大家的服务表示感谢,如果对餐厅有意见时,须通过老师向其提出,禁止与食堂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11、保持食堂卫生,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准随处乱倒饭菜。
篇2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作者:张文霞 赵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爷爷、
女:奶奶、
男:叔叔、
女:阿姨、
合: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女:六月的**,气候宜人,鲜花盛开。
男:六月的**,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女:伴着花的芬芳,披着节日的盛装,
男:“六一”,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又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女:在这欢乐、美好的日子里,
男: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带着关怀和希望,同我们欢聚一堂。
女:我们少先队员向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礼!
齐呼:谢谢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男:祝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齐呼:祝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女:大会进行第一项,少先队员向领导敬献红领巾。(播放进行曲)
男:大会进行第二项,少先队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女:大会进行第三项:市领导给我们送来了节日礼物,让我们用热烈的
掌声感谢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
男:大会进行第四项:请市委**爷爷讲话。
女:大会进行第五项:**小学庆“六、一”“我做合格小公民”诗歌朗
诵会现在开始。
男:有一个节日在六月,
女:在我们眼里,它是一只新鲜的苹果;
男:它采集太阳的颜色,汲取大地的汁液,
女:切开它吧,让蜜汁淌进我们的心窝。
男:有一个节日在六月,
女:在我们眼里,它只是一只小小的鸟儿;
男:鸟儿的鸣叫斟满酒杯,
女:快分给我们吧,让我们痛饮这新鲜的欢乐。
男:请听五年级全体同学的诗朗诵《六月的鲜花》。
第二篇章:敬礼!祖国妈妈
主持人:
甲:有一种时刻总让人热血沸腾,
乙:有一种时刻总让人泪花滚滚,
合:这就是奏国歌、升国旗时的情景。
甲: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
乙:心中就有热血沸腾;
甲: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乙:用我们真诚的童心向国旗宣誓,
合:我们永远跟党走。
甲:请听四年级全体男同学的诗朗诵
第三篇章:勤奋学习、自强自立
主持人:
甲:当我们步履蹒跚地走入学校的大门,
乙:担心的父母总是用焦虑的目光等待;
甲:当我们用秩嫩的小手拿起铅笔,
乙:疑心的老师总是目光专注。
甲:放心吧,爸爸、妈妈!
乙:放心吧,老师!
合:我们会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描绘灿烂的蓝图。
甲:请听一年级小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字宝宝的故事》。
第四篇章:少先队员的足迹
主持人:
甲:一次次实践,我们学会了学习,迅速成长
乙:一回回体验,我们学会了自我完善,成长健康
甲:实践中有苦有甜,体验中有酸有辣
乙:然而——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甲:请欣赏二年级全体同学带给我们的诗朗诵《少先队员的足迹》。
第五篇章:为成长鼓掌
主持人:
甲:我们自豪,我们拥有未来,
乙:我们骄傲,我们拥有明天;
甲:明天的蓝天更瑰丽,明天的蓝天更灿烂,
乙:明天的梦儿更甜美,明天的生活更愉快!
甲:拥有明天,便拥有一块神奇的画板,
乙:让我们写下最美的文字,画下最美的图案,
合:留下光彩照人的成长足迹!
甲:请欣赏三年级全体同学的诗朗诵《为成长鼓掌》。
主持人:
庆“六、一”我做合格小公民大型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参观我校《中国画》《剪纸艺术》《书法》校本课程组同学的现场展示(此时,参加书法、绘画、剪纸现场表演的同学在领导观看后可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各位领导。必须提前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并参观我们美丽而可爱的学校,让我们再一次感谢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节日。
篇4
实行计划生育后,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金枝玉叶。因此,溺爱已经成了每个家庭残害孩子的糖衣炮弹。由于中国传统中对孩子的溺爱,没有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是实行了,但相对应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今一些独生子女的恶习逐渐暴露出来了,由于儿童少年本身所具有的天真幼稚,心理发育不完善等特点,致使儿童少年癔症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癔症性朦胧状态,情绪暴发,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假性痴呆,以及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也包括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各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伤。它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有密切关系。目前如何减少及预防儿童癔症的发病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儿童癔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八月收治的23例儿童癔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7例,女16例,男:女=1:2.29,发病年龄8岁
-16岁(13.5±2.78)。病史3年―4年(0.47±0.19)。
1.2 教养方式 教养严格子女感到压力过大5例(21.74),对子女骄纵、过分溺爱16例(69.57%),缺乏教育2例(8.69%%)
1.3 发病诱因 受批评4例(17.39%),外伤或受惊吓4例(17.39%),吵架5例(21.74%),父母不和者6例(26.09%),竞争父母宠爱3例(13.04%),躯体疾病1例(4.35%).
1.4 治疗 23例患者均进行心理治疗,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暗示治疗13例,环境治疗14例,行为治疗4例,抗焦虑治疗16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1例。
1.5 疗效 痊愈20例(86.96%),好转2例(8.7%),无效1例(4.34%)。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2.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儿童少年是发育中的机体,正处于变化之中,尚未定型,这与成人相比,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儿童少年除了情绪之外,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绪体验,他们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儿童少年的心理发育很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模仿而来,某一行为即使是异常的,如果没人指出,他们是不知道正确与否,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再者,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多被溺爱,久而久之养成自私任性妒忌,如发脾气、性格急躁、情感脆弱、受不得委屈和批评,致使在负性精神因素下发病。针对这些因素护理应以亲切、和善、真诚、支持、理解、温和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技术操作,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使患者感到自己是被接受、被关心。如当患者主诉躯体不适时,应做到确实的体格检查,进行客观评估,即使有时找不到器官的病理性证据,来解释症状的存在,也应解释其主诉的不适是真实存在的,护理人员应以一种接受的态度倾听解释,鼓励和安抚转移其注意力,以消除其症状,护士在与儿童少年交流时,根据其年龄特点,理解力稍差的特点,声音应平和,速度宜慢,字句要简明,使他们易于接受。
2.1.2 针对患儿的年龄、病情轻重和文化程度等不同,实行分组活动,首先详细了解患者个人发展史,个性特点、社会环境、家庭关系、重大生活事件,将患儿分为三组:大组( 小学四年级到初中 )小组( 未入学到小学三级 )重病组病情重,暂时不能合作者,每组由专人执行任务。大组上午进行课程作业学习,定时上课,以语文、数学、时事等为内容,时间以40分钟为限;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试图、识字、简单计算、朗诵、适句等。在组织学习时,既要考虑到病情,照顾到病情,又要照顾他们的特点及所长,以及身体状况,不能强求一致,要求过多,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对作业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下午开展娱乐活动,如做游戏、看电视、听音乐。总之,内容多样化,激发患儿在积极活动中对生活产生兴趣,转移他们对病症的注意,消除他们对病态的体验,亲切和周围人的关系,癔症的患儿热情高,喜显露自己,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同时严格要求他们,消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培养儿童的良好情感,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如虚荣、嫉妒,增强自觉克服困难、坚持行动的毅力,我们坚决做到淳淳教导,克服乱对患儿发脾气的习惯,使他们真正信任我们,这样他们才能对治疗理解配合。
2.3暗示治疗
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有较高的患者,机智的暗示治疗常可收到戏剧性的效果。为使患儿症状得到缓解防止复发,护理中首先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暗示,如家属或亲友对疾病的惊慌、忧虑,对患儿过分照顾或暗示性关心等,避免在患儿面前谈论其发作的表现和经过,以免在暗示下发病。对此,我们加强了探视者的管理,规定定期定时定点的探视制度,采取患儿与家长暂时脱离接触的护理方法,以及让患儿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内心冲突,并录音录像以备用,学会全身松弛后开始脱敏,最初一般脱敏,最短时间播放精神刺激的场面,当患儿稍感紧张不安时,停止播放,或让患儿抹去想象,全身放松,如此多次重复,由于交互抑制的原理,这种刺激不在引起患儿的紧张不安,然后逐渐增强刺激量,直至完全沉浸在精神刺激的录音、录像或想象之中,均无明显的情绪反应为止,最后在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使患儿逐渐适应,充满精神刺激的现实生活,正常的学习及生活。
2.4 家庭指导
全部23例都存在教育方式问题,其中16例对子女过分溺爱,易使之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另有6例因父母不和导致子女发病。关于上述两大主要原因,我们对患儿父母讲明家庭教育的严重性,家庭指导的必要性,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方式,指导家长督促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要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经常表扬鼓励肯定孩子,使孩子快乐中健康成长。当患儿做错事情时要不急不躁,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武力解决或不管不问,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能够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关于父母不和的问题,向家长共同沟通探讨,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避免在患儿面前争吵及出现紧张情绪,促成亲密无间融洽的家庭气氛,使患儿感到家庭的安全性、亲密性及和谐性,是患儿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2.4 生活及饮食护理
篇5
一杯水分多次喝比一次喝完好,经常喝水会把口腔和咽部的病菌冲洗到胃里,胃酸会把病菌杀死。漱口也可以,但病菌吐到外面会污染环境,而冲到胃里则可把病菌彻底消灭干净。
饮料虽然也能冲洗病菌,但饮料会使呼吸道上留有营养物质,滋生病菌。而喝盐水也不行。盐水本身并不杀菌,而且会使无机盐进入消化道,会影响身体的水电平衡,对口腔黏膜的细胞会产生破坏。
2.少吃凉东西,如果吃了凉的要及时漱口,多喝温开水。
儿童感冒时如果吃凉东西会造成口腔黏膜抵抗能力会降低,病菌容易繁殖;刺激胃,易导致食物反流,增加感染机会;易使气管痉挛,使人咳嗽或哮喘。
3.保护小孩少接触病菌传染源,少去人多的地方。
超市商场等人多的地方,空气不流通,孩子很容易染上病菌。特别是上感流行季节,更要注意。上学的小孩在上感高峰期,建议带口罩,课间尽量到室外活动。但幼儿园特小的孩子不建议戴口罩,以防咳痰吐到口罩上,误吸入口中。
4.平时要让孩子经常出去活动,锻炼身体,孩子感冒时要卧床休息。
到户外锻炼身体是增强孩子体质、增加疾病抵抗力的最好方法。但孩子感冒时则要多休息。
5.小孩在外面玩时,家长应该随身带干毛巾或手帕。
孩子玩耍时经常出汗,被风吹就容易着凉,孩子出汗后赶快擦掉,就不容易感冒。
6.儿童感冒发烧时要经常试体温,尤其是后半夜。
与成人不同,小孩感冒经常伴随有发烧,而孩子发烧晚上比白天的几率大,后半夜比前半夜的几率大。所以小孩发烧急性期,家长应该轮流照看孩子,及时观察体温,半小时到一小时试一次体温表。体温一旦超过38.5℃,就应及时做退热处理,吃退烧药或物理降温。
7.减食是小孩治病的首选方,小孩生病时,要减少孩子的进食量。
小孩生病,首先要适当减少饮食量,避免孩子过饱。发烧感冒期间,消化功能减退,如果再吃得多,增加机体脏器负担,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篇6
1、经常性地得病,如败血症、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腹泻、皮肤感染等,尤其是多次发生严重感染。这些绝大部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2、得病后治疗效果不佳,疾病长期不愈。
3、正常预防接种后出现严重的感染。
4、长期服用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篇7
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图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图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篇8
一次整理房间时,我偶然看见那些儿时的照片,和那些童年玩过的玩具,不能再穿的衣服于童年的点点滴滴。就在这时,我猛然间发现我在不断长大的同时,童年已经悄悄离我而去。
现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即将上初中的少女,不再是以前那个在幼儿园吃棉花糖的小女孩。以前的童话已经被散文,小说代替,那时的“白雪公主”“小红帽”让我着迷,可现在我却喜欢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薛宝钗”。幼时玩的毛绒玩具让我玩的不亦乐乎,现如今已变成PSP。打开衣柜,以前衣柜里最多的衣服都是粉色,紫色,蓝色,但现在的衣柜里则都是黑色,灰色,棕色的衣服。之前去西湖左海我最爱玩的是“旋转木马”和“碰碰车”,当我再去西湖左海时我已对这些不敢兴趣,因为我早已被”跳楼机“”鬼屋“所深深吸引。我不明白童年让我惧怕的东西,现在居然让我喜欢,而童年每每到来必玩的游戏,现已让我索然无味。我在一次次问自己时,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年龄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都在渐渐改变。
如果说生命是一朵花,那么童年时的我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少女的我则是悄悄开放的花朵。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6-02
社区在我国被定义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家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区域内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是在城市管理中,为实现公共服务(卫生医疗及防疫、文化及商业网点的设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等)而划定的具有一定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区域。
社区儿童防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一项传统的、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原有城市儿童防疫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多是在街道管理下的项目收费形式而开展的。随着国家对儿童防疫公益性投入加大,对传统免疫项目基本免费接种。儿童防疫的管理形式也随之由原来的街道管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属地就近派出并由区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转型。
基于以上历史背景和当前城市的扩建、改建规模及速度逐年加大的现状,使得社区儿童防疫工作呈现以下特点,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应措施。
1 做好免疫期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免疫期儿童流动性大,一部分儿童的抚养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另有一部分家长为了某种方便,随意自由选择免疫站点,给儿童免疫注射的计划和统计工作带来相当大困难。因此,在管理上应增加免疫迁出迁入属地报告制度和儿童免疫手册属地盖章生效制度等强制手段。
2 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力度
在区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对各相关居民小区的宣传,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做到家喻户晓儿童计划免疫政策。这样即有利于儿童家长主动与防疫站点联系,更便于防疫医生入户走访调查和登记,避免出现“门难开,脸难看”的尴尬局面,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信息共享工作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或项目较多,包含有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等多项内容,又具有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等特点,仅仅依靠现有派出的人力、物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比较齐全的辖区内居民的信息资料。
因此,无论从近期快速开展工作还是从远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哪个角度看,都应该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居民小组及居民小区物业部门的现有居民登记信息资料。近期可以有偿使用一些应急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重点走访、排查,逐步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从长远看,更有必要加强儿童防疫、老年服务、计划生育、居民健康登记等方面相互协作和信息共享。尽早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公用信息系统。这样极大促进社区卫生管理、计划生育、人口普查、商业布网、社会公共安全等项重大的社会管理工作。
4 加快实现儿童防疫办公自动化、信息化
以往传统的儿童防疫工作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管理状态。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免疫注射预约、月统计和计划等项目日常工作一直采用手填纸质表格,一个责任区一堆烂表格,日日翻,月月翻,年年翻,工作效率低,准确率差,尤其是对儿童家长的预约通知令一线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另外,上级卫生机关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监督检查也停留在计划表格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层面而乐此不疲,缺乏全面的、连续的、随机的信息监管。
为了尽快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一线的具体操作摆脱现有比较原始的、落后的工作状态,应该转变观念,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现有工作条件及人员的素质,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跟上时代。
具体应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及与区级卫生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化内部工作网络,实现微机化操作,实现办公自动化。
其内容包括:①个人档案(病史记录、用药记录、家庭病床等)家庭档案管理;②健康体检管理;③妇女保健管理和孕产妇管理(包括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④儿童保健(儿童体检、四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⑤常见慢性病管理及随访报警;⑥健康教育管理;⑦病例管理和处方管理;⑧药品管理(包括药品进出库管理和报警管理);⑨挂号及收费管理;⑩常用化验参考值。
通过此项技术更新可以实现:社区管理中心、卫生局可以方便查看各社区服务机构各年的统计数据、疾病发生情况及对比图;全社区综合统计,包括下面所有服务站、服务中心;支持与广域网直接连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卫生局多层次数据共享等工作。
篇10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根据我院2008年7月~9月的1 160例门诊患儿的退药处方,统计分析退药原因。结果:1 160例退药中,家长要求退药的为394例,占退药总数的33.97%;因药品不良反应而要求退药的为203例,占17.50%;因住院治疗而要求退药的为160例,占13.79%;因治疗方案改变而要求退药的为123例,占10.60%;因医生开错药而要求退药的为115例,占9.91%;因家里有药而要求退药的为85例,占7.33%;因依从性差而要求退药的为35例,占3.02%,因其他原因退药的为45例,占3.88%。结论:制定和实施退药干预,协调门诊与住院系统机制,改善医患关系,重视打印纸质处方的必要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儿童;退药;分析;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rug repercussion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 Methods: A total of 1,160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nvolved in drug repercussion from Jul. to Sep. in 2008 in our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the cause for drug repercussion. Results: Of the 1,160 prescriptions, 394 (33.97%) returned drugs on account of parents request, 203 (17.50%) on accou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160 (13.79%) on account of hospitalization after further diagnosis, 123 (10.60%) on account of therapeutic schedule alteration, 115 (9.91%) on account of doctors wrong advice, 85 (7.33%) on account of the medicine already prepared at home, 35 (3.02%) on account of poor compliance, and 45 (3.88%) on account of other reasons. Conclusions: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of drug repercuss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coordinating outpatient and inhospital mechanisms, improv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staffs and patients,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print prescriptions and reinforcing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Children; Drug repercussion; Analysis; Intervention
2002年1月21日卫生部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第七章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除医方责任外,不得退换[1]。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退药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于各家医院。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科医院,特别制定了“门诊药房退换药品管理制度”和“门诊药房退药标准操作规程”,规定了退药流程和退药要求,目的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就我院门诊药房2008年7~9月共1 160份退药处方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08年7月~9月咨询窗办理的退药案例共1 160例(不包括双休日以及平时工作日的中午和夜间窗口处理的退药例数),对其退药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退药原因构成比
1 160例退药案例中,家长要求退药占33.97%,出现药品不良反应而要求退药的占了17.50%,因住院治疗要求退药的占了13.79%,因治疗方案改变而要求退药的占10.60%,因医生开错处方而要求退药的占9.91%,因家里有药而要求退药的占7.33%,因依从性差而要求退药的占3.02%,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具体见表1。
2.2 退药原因分析
2.2.1 家长要求 家长阅读药品说明书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医药学专业知识,对适应症表示怀疑或对不良反应恐慌、对儿童用药疗效的不明确性难以接受等等不愿使用;对疾病及治疗方案的认识和理解与医生的诊治有出入;与市售其他厂家的同种药品相比,感到所配药价昂贵;医保病人不愿使用丙类自费药品;医生合理用药的情况下家长却觉得医生开药太多;家中有未使用完的药品但已距离药品配发日一定时间;不愿说明原因,执意要求退药。
2.2.2 不良反应 引起退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 表1 退药原因构成比敏、输液反应以及胃肠道反应等。其中95%以上为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阴性但使用后发生过敏以及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2.2.3 住院治疗 因病情加剧或一时没有空床位先予门诊治疗,待住院治疗后用药方案发生改变。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患儿住院后所用药物并未改变,但住院部把患儿在门诊所配药物都退掉,即便是当天刚刚配发的。
2.2.4 治疗方案改变 (1)医生因素:医师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改变治疗方案,因不同医生诊治水平不一,所定的治疗方案不同;(2)家长因素:求治心切的家长认为所配药品使用后见效不明显而要求换药;(3)药师因素:家长和药师交流沟通中,药师按患儿实际情况建议其换药。
2.2.5 医生开错 医生开错药、重复开药,或医生把病人磁卡弄混,将A病人的药开到B病人上。医生开处方时电脑操作不当导致录入错误,比如药品名称、规格、剂型、剂量、数量、用药频率等。
2.2.6 家里有药 患儿家里已有该药,由于门诊现未实行打印纸质处方,患儿家长拿到该药品后才发觉家里已备有该药,从而导致退药。
2.2.7 患儿依从性差 儿童依从性差,表现为惧怕肌注或是在输液时不配合,有一部分确属输液困难;口服药因为缺少儿童专用剂型或口味,部分家长在喂服婴幼儿时缺少耐心和方法;多数家长都比较迁就小孩,经不住患儿的哭闹,经济上又不愿受损失也造成部分退药。
2.2.8 其他 (1)患儿病愈或病情好转;(2)医保问题:挂号室把公费病人的费别错输成自费,事后家长发现来退药再转公费;(3)由于患儿身体状况临时变化不宜手术使得手术暂时不做;(4)部分家长为了方便带药回当地输液,而当地医疗机构不接受,家长只得在当地医院重新配药,事后再回我院退药;(5)一些需要冷藏的药品,由于部分患儿家里没有冰箱,或是外地来院就诊的,暂无冰箱存放;(6)药物禁用或用药不适宜且门诊药师处方审核时未及时干预。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退药情况的原因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退药现象是可以避免的。为减少部分退药行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制定和实施退药干预,减少家长要求退药的行为
3.1.1 建立退药干预标准,规范退药手续,做好退药记录保证药品的可追溯性 对需在冷处(2~10 ℃)保存的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拆零分装口服药、包装上的封条被开启或外包装有污损等药品不予退药;为保障药品质量,退药时需要仔细核查退回药品、退药申请单内容和发票所列是否一致;仔细检查药品的包装、规格、数量、批号效期、密封性等;每次退药都要专册记录,包括退药时间、患儿姓名和门诊号码、所退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效期、开方、退方医生和办理退药手续的药师与复核药师签名。
3.1.2 限定退药原因干预 由门诊办公室填写退药申请单,要有原处方医生的签字,只有证实出现不良反应、所用药无效必须改变治疗方案等客观因素才能予以退药,降低家长要求退药的主观随意性。
3.1.3 实施退药限期干预 限定退药期限[2],按照从药品配发之日开始起算,制定退药限期统一标准或按药品类别制定退药限期分类标准,遵照执行。
3.1.4 实行退药首问负责制 医生对家长针对用药说明书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疗效疑问而要求退药的需进行诊疗用药解释;对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强调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并告知即使发生应如何处理,这样避免了患儿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要求退药[3];同时在诊疗开具处方时,对医保患儿用药和药品价格尤要注意把握,若要使用自费药、贵重药时,应征得患儿家长同意,避免日后退药[4],对已开具的处方应予以解释,减少主观随意退药的发生。药师应对医生开具退药处方的行为依据进行监督,对医生在处理退药时不闻不问不答随意同意退药的行为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对多次出现不规范退药行为的医生上报相关部门。
3.2 建立门诊与住院诊疗、药品供应系统的协调机制,减少因住院治疗而发生的退药
因门诊与住院药品单独核算,针对部分患儿住院治疗后在治疗用药方案未改变的情况下把门诊所配的药品退还门诊药房的情况,有必要通过建立门诊与住院诊疗、药品供应系统的协调机制,增加或开发系统功能,在住院医师开具用药处方后,住院系统可选择药品和金额自动与门诊系统相互划拨的方式达到内部协调,减少不必要的退药发生,既方便了患儿家属,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加强医生、药师与患者的沟通,避免处方错误,提高患儿依从性医师在开具处方前应加强与患者或患者家长的沟通,仔细核对患儿信息与诊疗用药方案,保证准确无误,避免开错,同时还应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根据诊断和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品,并告之患儿家长,尽量按照患儿的年龄和性情特点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药师应严格按照“四查十对”的要求审核处方,仔细询问,有疑问的处方应及时告知患儿家长到医生那里进行复核。充分发挥药物咨询窗口的作用,为患儿家长提供正确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用药教育宣传,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提高顺应性。医院应制定处罚制度,规范医师行为,对确为医师原因的退药应由医师承担经济责任[5]。
3.4 实行医生打印纸质处方,让家长了解诊疗用药方案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四日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普通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纸质处方经签名或者加盖签章后有效。药师核发药品时,应当核对打印的纸质处方,核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的纸质处方与计算机传递处方同时收存备查[6]。医生开方同时打印纸质处方的优点:医生可对纸质打印处方进行书面核对,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病人在付费之前对医生的医嘱一目了然,根据打印的处方知道哪些药家里有,知道处方所需的费用以及每种药的价格、医保费别,一些已知有过敏史的药物都可以在患者付费之前就能与医生沟通更改,避免了事后大量的退药案例。这样既能提高门诊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更有利于门诊药房药品质量管理。因此,门诊医生打印纸质处方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制定和实施退药干预、协调门诊与住院系统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实行处方纸质打印、减少门诊退药现象、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需要医院管理者、医生、药师以及患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从而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5): 309311.
[2] 蒋 军, 王晓杰, 钱爱而. 门诊退药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11): 14301431.
[3] 张克敏, 张君莉, 贾亦芊. 儿童医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4): 3536.
[4] 王玉梅, 高向波, 王 珏. 1651例门诊患儿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J]. 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3):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