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04:53

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范文篇1

一、新体裁名称来源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人声、钢琴相结合的一种独立的歌曲种类,因奥地利浪漫派作曲家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的作品风格而得名。其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大音乐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欣赏性。艺术歌曲这一名词在中国可追溯到1919年前后,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国外留学归国,带回欧洲艺术歌曲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并得到国内文化界人士的欣赏与喜爱,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李叔同、黄自等一批文人、学者、音乐家的共同努力,艺术歌曲于上世纪4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推广与创作的鼎盛时期。更可贵的是,他们把西洋的创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民族音调等本土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花非花》等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歌曲作品。儿童艺术歌曲可以算是艺术歌曲门类下的衍生物,笔者借用这一体裁为儿童创作歌曲。我国知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陈田鹤(1911-1955年),一生创作了27首儿童歌曲,多采用音乐理论家廖辅叔(1907-2002年)的歌词,也有些歌词由文学家赵元任、陶行知、韦瀚章等人创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编写了钢琴伴奏,不单是和声的跟随,更多是与儿童演唱形成互动,成为演唱的伙伴。笔者认为,其为儿童艺术歌曲的原型。

二、儿童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

(一)音域。成人创作的艺术歌曲(以下简称艺术歌曲),因要表现美声唱法以及演唱者的个人声音魅力,音域一般比较宽,常见十一二度,甚至更宽。但儿童的声带及歌唱方法都较为稚嫩,歌曲的音域要窄一些,一般控制在一个八度为宜。当然,一些经过正规声乐训练的年龄稍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音域也可适当地扩展,但十度或十一度已是极限。(二)结构。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分节歌、通体分节歌等,篇幅比较长。而儿童歌曲的音乐结构应较为短小,以单乐段为宜。即使是大于单乐段的结构,其内部结构规模也相对较小。通常用两个或四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乐句等长,四个乐句形成方整结构,这与中国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起承转合的韵味。针对较大年龄儿童的歌曲,也可以采用两段体,或者带有再现的两段体结构,这样歌曲的内容比较容易展开,能够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如歌曲《村居》,整首歌曲共八小节(谱例1),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只有上下两个乐句,没有重复,却完整表现了整首古诗的内容。(三)旋律特点。艺术歌曲的旋律动机相对复杂,旋律线起伏较大,为了表现歌词内容,又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激烈。但儿童艺术歌曲为了让儿童易学易背,旋律要尽量简单,节奏接近口语,多使用重复,既可以旋律重复,也可节奏重复。在旋律创作方面可多采用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的音程关系更易被低幼龄儿童接受,也便于儿童日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四)歌词。传统观念认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源于诗歌。从当前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概念已被人们扩展并突破了,只要是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并有成谱钢琴伴奏的歌曲,无论歌词是否为诗歌,都可以归属为艺术歌曲。外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叙事,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国艺术歌曲借物抒情比较普遍,多以歌颂祖国,思念家乡、父母等为题材。笔者认为,儿童艺术歌曲的歌词也应具有诗的特征,但是在选择和创作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有童真、童趣、童心。歌词的形式还要具有“韵美”的特质,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语言精炼,主题集中,即使脱离了音乐,仍然是一首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下的儿童歌曲歌词中说教意味较浓,需要将“美”和“教”相结合,借助于优美、生动、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表达高尚的情调。知名词作家金波曾说“要赋予儿童歌词以诗的品格”。因此,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内容、意义上,古诗和儿童诗都是不错的选择。(五)钢琴伴奏。相对于艺术歌曲,儿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似乎更为重要。第一,伴奏部分是旋律的依托,儿童需要依据伴奏把握曲调和音准。因此,儿童艺术歌曲的伴奏要“旋律化”,不能完全使用不带旋律的伴奏手段,可以有旋律与无旋律交替使用。第二,风格要儿童化,简洁、明了、精致,活动的低音尽量不要在较低的音区,要巧妙运用钢琴各音区的音色来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伴奏织体不能像成人艺术歌曲那样丰富,尽量选择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与分解和弦。三种织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乐曲的段落交替使用。如果是两段体的歌曲,可以使用不同的织体来区分情感,烘托不同的气氛。第三,不忘民族化。和声的民族化最重要,用二音或四音代替三音,从而改变和弦的三度排列;用平行四、五度代替主、属、下属的进行;少用大小七、减七等色彩强烈的和弦。织体方面,不建议使用低音加和弦式的形式,因为这种织体适合用来表现气势恢宏的类似于进行曲的歌曲。建议多用短琶音,以及变化的旋律模仿,与旋律相互映衬,犹如一问一答般地充实整首歌曲。《绝句》的伴奏中几乎没有柱式三和弦的出现,完全用二、三度音程叠加(谱例2)。音区基本高于旋律部分,多用跳音及舞蹈性节奏。伴奏与旋律你来我往,生动地表现出两只黄鹂鸟在枝头嬉戏的场面。

三、儿童艺术歌曲的意义

儿童艺术歌曲这一创新的理念,首先,是区别于普通儿童歌曲的一种尝试。它按照艺术歌曲的规则进行创作,但歌词的创作及选择、旋律的创作、钢琴伴奏的编配在符合儿童特点的同时,又更有文学性、审美性及完整性。在当今数量繁多的儿童歌曲中,具备这些特点的作品并不多见。其次,儿童艺术歌曲有利于规范儿童声乐教学。这类歌曲用钢琴取代MIDI伴奏,演唱时一般无需麦克风,不可以用常见的“挤、卡、勒”的童声演唱,因此,必须教会儿童科学的接近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再次,其有利于激发词曲作家的创作热情。近20年,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趋势呈上升态势,但好作品仍寥寥无几。最后,儿童艺术歌曲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儿童艺术歌曲在歌词方面多选用儿童诗、古诗等,让儿童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诗句的精美、韵律的和谐。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节奏口语化,简单活泼又朗朗上口,加之其使用钢琴伴奏,有利于歌曲的推广。希望创作者不要为了经济效益而迎合时代潮流,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本质。

儿童艺术歌曲是笔者及其科研团队的一个大胆尝试,目的是希望这类高雅艺术形式能够走进当今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小接触并喜欢古典音乐,走入音乐厅,走入高雅音乐的殿堂。点滴间培养他们的审美格调,从而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完美的人格。当然,更希望词曲作者为儿童创作更多、更好、艺术性更强的作品,丰富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

作者:余晓青 田大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娟.谈当下儿童流行歌曲之弊——从“贝瓦儿歌”中的歌词谈开去[J].职大学报,2016(5):72.

[2]曹粹.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情感特征[J].音乐时空,2014(24):95.

[3]游歆睿.陈田鹤儿童歌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3.

儿童歌曲范文篇2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儿童歌曲范文篇3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儿童歌曲范文篇4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儿童歌曲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歌曲弹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从前单纯的应试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有效了,教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学生取得进步的工具,而不是应付升学和考试的敲门砖。由此,音乐课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时长和更高的教学地位。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课侧重于学生艺术敏感性和气质、性格、情感的培养。好的音乐教育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用音乐去表达情感,抒发内心,对完善学生的性格以及培养核心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而儿童歌曲弹唱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音乐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一、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2]。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艺术的基本鉴赏能力,让儿童拥有一个有艺术氛围、有欢声笑语的孩童时期。儿童歌曲弹唱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授课来说,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将“弹”和“唱”简单地结合起来。弹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综合艺术。我国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资源的缺乏,还有弹唱方式的错误。我国目前有将近一半的学校未开设弹唱课程。在教学的实践过程里,大多数儿童音乐教师仅能在理论上达到一定水平,却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歌曲弹唱教学能力相对匮乏。针对上述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对中职学校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模式需要优化。授课过程应一体化。授课模式要具有独立性,应创设精准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要有相应的理论内容,培养儿童对基本乐理、视唱、钢琴和声乐的认识——这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吉他或者钢琴的教学课上,教师不仅要以身示范,而且要监督儿童演练乐器。在演练的过程中,儿童要弹、唱结合,掌握发声的方法。例如,分声部合唱练习。在音乐教材中,《歌唱祖国》这首歌无论是内容,还是气势、角度,都特别适合分声部合唱练习。具体教学步骤如下:先提升全班同学对歌曲的熟练度,并在全班范围内找两个领悟比较快的同学作为部长,带领大家进行双声部合唱;在双声部配合逐渐默契以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四声部合唱练习,包括两个男生低音声部和两个女生高音声部。全班几十名同学既共同推动了集体活动的成功,又在一定范围内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舒展,在实际练习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形成效率课堂的同时,达到了多个教学目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模式需要创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不应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辩证地采用或摒弃,有所革新。教学应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因此,中职学校要创新教学模式。儿童歌曲弹唱教学要结合伴奏相关的理论,将弹奏技巧、和弦技巧、音乐理论融合。儿童的音乐弹唱练习是儿童学习音乐的重要实践基础,不仅可以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学会视唱的基本知识与演奏的基本技巧,而且能塑造儿童艺术素养和音乐气质。例如,学生要在联欢会中表演合唱。于是,笔者为他们选择了《雪绒花》进行分声部合唱培训。在学生完全记住歌词和曲调后,笔者将他们按照个人音域分成高音和低音两部分,并在两部分配合默契后又进行细化,并参考他人创作对《雪绒花》简单地和声编曲。笔者利用人数优势使该节目内涵尽量丰富,使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通过这次培训,笔者发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完善,时代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更应该根据儿童的内心活动规律,使儿童掌握伴奏的相关理论、弹奏技巧、和弦技巧和音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彻底消化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如果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儿童就会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而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对比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邵冰.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4).

儿童歌曲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儿童歌曲;儿童歌曲弹唱教学

弹唱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儿歌弹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本文以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弹唱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提升弹唱教学的简便性、敏捷性、充分性和实用性,融合儿童歌曲弹唱教学和信息技术[1],提高幼儿弹唱教学的灵动性,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中熟悉和了解弹唱知识与技能,掌握弹唱技巧,并在后期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一、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特征

(一)儿童歌曲演唱的作用

1.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歌曲的音域一般在八到十度之间,旋律线起伏不大,主题鲜明、题材短小。歌曲多为分节歌,一般为四句或六句,易学、易上口,调式单一,没有或很少有转调,大部分在主和弦上行进。通过简短的音乐旋律带动儿童轻轻哼唱,让他们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而喜欢上音乐,是儿童歌曲演唱教学的重心[2]。2.快速领会歌词内容儿童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虽然这些认知不是很深刻。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地演唱歌曲,幼儿可以了解歌词的内在含义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儿童歌曲《两只小象》演唱教学为例,歌词中提到“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握握手”,这些“小象”惯用的动作可以加深儿童对小象的认识。而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帮助儿童在表演时记住歌词,准确领会歌词要表述的情愫,对音乐产生新的认识[3]。

(二)儿童歌曲伴奏特征

1.和声伴奏具有突出重要性对于弹唱教学来说,和声伴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和声是歌曲声部的核心要素;第二,和声在乐曲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极为明显;第三,和声可以将歌曲内容与情愫更好展现出来。2.和声演奏是歌曲弹唱的核心和声是歌曲弹唱的核心元素,是促进音乐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声演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提高儿童和声听觉的机敏性与和声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教师的弹唱,孩子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体会和声的音质,提高对和声音质的敏感度。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加入[4],老师可以轻松驾驭教学进度,突出和声演奏的脉络性,提高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质量。3.伴奏音型多种多样弹唱伴奏音型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半分解和弦伴奏、全分解和弦伴奏、柱式和弦伴奏等,柱式和弦伴奏音型较适合进行曲或气魄宏大的歌曲;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有丰富的节奏变化,在各种体裁的歌曲中都能配用;分解和弦音型伴奏常用于表达连贯、抒情、优美的情绪和意境。各种伴奏音型适合表达的情绪差别是相对的,即使是相同的伴奏音型,由于伴奏方法不同,速度、音区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伴奏效果。

二、儿童歌曲弹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弹唱教学与相关学科欠缺连贯度

各个学校在进行儿童歌曲弹唱教学时,乐理、声乐、舞蹈等相关学科各自为政,很少互相配合,很难形成合力。而幼师弹唱教学的目的是磨炼该专业学生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因此,相关课程应相互配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音乐教学技能。

(二)音乐审美与情感教育相对薄弱

1.音乐审美和情感技能欠缺。文化知识是提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前提条件,艺术涵养是增强学生技能水平的素质基础,而多数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艺术涵养极为缺乏。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学生可通过学习文化和艺术知识来充实内心,但是,多数学生在学习弹唱课程时,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弹唱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上,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艺术涵养的培育,造成审美认知欠缺、情感表达不足,也使得部分学生不熟悉儿童歌曲创作背景、内容诠释技巧和审美底蕴展现方式[5]。2.课程安排不合理。演唱及弹奏技能是幼儿歌曲弹唱的核心技术,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表述能力则可以帮助学生把儿歌弹唱从技术升华为艺术,而在目前的幼儿歌曲弹唱教学课程中,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课程内容比较少。

(三)课时内容不够

在传统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环境下,老师仅仅依照课本讲解知识,对课外知识的讲授很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有限,这导致该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对弹唱艺术的审美认知。在有限的课时中,学生很难深度融合演唱技巧和弹奏知识。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研究

(一)通过“微课”创新教学模式

1.建立儿童歌曲弹唱“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通过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过程,使课堂成为老师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微课创建灵活有趣的翻转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学科的学习资源平台,帮助学生在平台中了解更多知识,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弹唱技巧[6]。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时间,也可参考微课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弹唱内容。在正式的课堂上,老师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根据每位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并查漏补缺,让每位学生都掌握弹唱教学要领。2.创新小组教学模式要想进行模式小组教学,老师要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建立打卡群组,然后创建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学生可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视频与大家一起解决难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可适当进行辅导和总结。小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开展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团队精神。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可以深度挖掘学生潜能,扩大学生思维广度,提高其学习成绩,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弹唱教学不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高度重视弹奏技巧的传授,如果学生声乐和钢琴基本功偏弱,跟不上老师讲课进度,教师可通过小组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可拿到小组中讨论,使自己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得到巩固,同时,也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弹唱练习使自己的弹唱技巧更加熟练。

(二)通过“微课”增强音乐审美与情感教育

1.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互联网平台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信息,能为人们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效填充学生在弹唱知识和文化底蕴方面的不足,增强其对音乐审美的认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技能。多媒体包含众多教学资源,老师在挑选弹唱教学资源和规划微课过程中,应该控制好课时和内容。微课的上课时长并没有严格规定,然而,为了方便学生快速记忆,将微课时间设定为5到8分钟效果最好。在内容选取方面,不可单一排列相同内容,选取的内容要少而精,不可太过繁琐,要让学生快速学会弹唱技巧并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最大程度展现微课价值[8]。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儿童歌曲进行教学,并在讲课结束后复制一份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水平。2.突出儿童歌曲审美特点弹唱教学的实质是弹唱者通过演出感动观众,使观众走进弹唱者的内心,进而感知歌曲的情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述方面能力较弱,很难表演出精彩绝伦的作品,更不用说通过表演激发幼儿音乐审美感情。在传统儿童歌曲弹唱教学视阈下,老师过于重视学生对弹唱知识的掌握,过于看重对弹唱方法的讲解,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儿童歌曲审美特点和作者情感时都比较粗浅,并不会细致讲解儿童歌曲的审美特性。如果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就变得简单,教师可以在一节课中播放多个技巧性视频,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有倦怠感[9]。由此可见,微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歌曲特色、增强审美技能、减轻学习压力。

(三)通过“微课”支持学生自学

1.支持弹唱自学移动性与便捷性是微课的主要特征,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讲解完后,老师把视频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观摩和学习,这样一来,通过微课实现弹唱教学的资源共享,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弹唱脚本,如表1所示。表1微课《儿童歌曲弹唱设计》学生在弹唱技巧的自学过程中,可以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哪个弹唱技巧运用得不熟练,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强化,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弹唱能力。2.构建儿童歌曲弹唱网络资源站微课可以用来处理弹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一方式用时少、效率高,为了让更多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解答和帮助,教师可以构建儿童歌曲弹唱网络资源站,使之成为一个资源学习库,及时填补弹唱教学所需知识,提高学生弹唱技能[10][11]。

四、结语

如今,高校愈发重视幼教人才的培养,儿童歌曲弹唱是幼教专业的重点课程,直接影响幼教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未来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也为儿歌弹唱教学提供了新方法[12],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儿童歌曲弹唱教学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各个高校应在儿童歌曲弹唱教学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翻转课堂”,创设微课,真正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高娜.浅谈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10):103-103.

[2]宗岩.声乐技巧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9,(5):137-138.

[3]张红颖.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方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39-340.

[4]华先宙.微课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5):153-154.

[5]仝军,潘洁.高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J].音乐创作,2018,(22):220-221.

[6]胡国科.见“微”知著微课不“微”——建构基于“儿童立场”的信息技术微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8):79-80.

[7]吴燕.关于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的利弊分析[J].科技视界,2018,(27):203-204.

[8]汪青梅.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课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助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J].新课程(下),2018,(5):22-23.

[9]乔馨.影响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民音乐,2018,(2):50-52.

[10]华先宙.微课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100-103.

[11]徐攀.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好家长,2017,(40):220-221.浅谈如何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儿童歌曲弹唱技能

儿童歌曲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儿童歌曲;儿童歌曲弹唱教学

弹唱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儿歌弹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本文以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弹唱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提升弹唱教学的简便性、敏捷性、充分性和实用性,融合儿童歌曲弹唱教学和信息技术[1],提高幼儿弹唱教学的灵动性,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中熟悉和了解弹唱知识与技能,掌握弹唱技巧,并在后期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一、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特征

(一)儿童歌曲演唱的作用

1.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歌曲的音域一般在八到十度之间,旋律线起伏不大,主题鲜明、题材短小。歌曲多为分节歌,一般为四句或六句,易学、易上口,调式单一,没有或很少有转调,大部分在主和弦上行进。通过简短的音乐旋律带动儿童轻轻哼唱,让他们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而喜欢上音乐,是儿童歌曲演唱教学的重心[2]。2.快速领会歌词内容儿童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虽然这些认知不是很深刻。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地演唱歌曲,幼儿可以了解歌词的内在含义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儿童歌曲《两只小象》演唱教学为例,歌词中提到“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握握手”,这些“小象”惯用的动作可以加深儿童对小象的认识。而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帮助儿童在表演时记住歌词,准确领会歌词要表述的情愫,对音乐产生新的认识[3]。

(二)儿童歌曲伴奏特征

1.和声伴奏具有突出重要性对于弹唱教学来说,和声伴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和声是歌曲声部的核心要素;第二,和声在乐曲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极为明显;第三,和声可以将歌曲内容与情愫更好展现出来。2.和声演奏是歌曲弹唱的核心和声是歌曲弹唱的核心元素,是促进音乐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声演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提高儿童和声听觉的机敏性与和声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教师的弹唱,孩子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体会和声的音质,提高对和声音质的敏感度。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加入[4],老师可以轻松驾驭教学进度,突出和声演奏的脉络性,提高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质量。3.伴奏音型多种多样弹唱伴奏音型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半分解和弦伴奏、全分解和弦伴奏、柱式和弦伴奏等,柱式和弦伴奏音型较适合进行曲或气魄宏大的歌曲;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有丰富的节奏变化,在各种体裁的歌曲中都能配用;分解和弦音型伴奏常用于表达连贯、抒情、优美的情绪和意境。各种伴奏音型适合表达的情绪差别是相对的,即使是相同的伴奏音型,由于伴奏方法不同,速度、音区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伴奏效果。

二、儿童歌曲弹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弹唱教学与相关学科欠缺连贯度

各个学校在进行儿童歌曲弹唱教学时,乐理、声乐、舞蹈等相关学科各自为政,很少互相配合,很难形成合力。而幼师弹唱教学的目的是磨炼该专业学生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因此,相关课程应相互配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音乐教学技能。

(二)音乐审美与情感教育相对薄弱

1.音乐审美和情感技能欠缺。文化知识是提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前提条件,艺术涵养是增强学生技能水平的素质基础,而多数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艺术涵养极为缺乏。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学生可通过学习文化和艺术知识来充实内心,但是,多数学生在学习弹唱课程时,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弹唱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上,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艺术涵养的培育,造成审美认知欠缺、情感表达不足,也使得部分学生不熟悉儿童歌曲创作背景、内容诠释技巧和审美底蕴展现方式[5]。2.课程安排不合理。演唱及弹奏技能是幼儿歌曲弹唱的核心技术,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表述能力则可以帮助学生把儿歌弹唱从技术升华为艺术,而在目前的幼儿歌曲弹唱教学课程中,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课程内容比较少。

(三)课时内容不够

在传统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环境下,老师仅仅依照课本讲解知识,对课外知识的讲授很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有限,这导致该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对弹唱艺术的审美认知。在有限的课时中,学生很难深度融合演唱技巧和弹奏知识。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研究

(一)通过“微课”创新教学模式

1.建立儿童歌曲弹唱“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通过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过程,使课堂成为老师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微课创建灵活有趣的翻转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学科的学习资源平台,帮助学生在平台中了解更多知识,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弹唱技巧[6]。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时间,也可参考微课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弹唱内容。在正式的课堂上,老师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根据每位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并查漏补缺,让每位学生都掌握弹唱教学要领。2.创新小组教学模式要想进行模式小组教学,老师要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建立打卡群组,然后创建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学生可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视频与大家一起解决难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可适当进行辅导和总结。小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开展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团队精神。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可以深度挖掘学生潜能,扩大学生思维广度,提高其学习成绩,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弹唱教学不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高度重视弹奏技巧的传授,如果学生声乐和钢琴基本功偏弱,跟不上老师讲课进度,教师可通过小组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可拿到小组中讨论,使自己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得到巩固,同时,也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弹唱练习使自己的弹唱技巧更加熟练。

(二)通过“微课”增强音乐审美与情感教育

1.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互联网平台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信息,能为人们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效填充学生在弹唱知识和文化底蕴方面的不足,增强其对音乐审美的认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技能。多媒体包含众多教学资源,老师在挑选弹唱教学资源和规划微课过程中,应该控制好课时和内容。微课的上课时长并没有严格规定,然而,为了方便学生快速记忆,将微课时间设定为5到8分钟效果最好。在内容选取方面,不可单一排列相同内容,选取的内容要少而精,不可太过繁琐,要让学生快速学会弹唱技巧并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最大程度展现微课价值[8]。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儿童歌曲进行教学,并在讲课结束后复制一份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水平。2.突出儿童歌曲审美特点弹唱教学的实质是弹唱者通过演出感动观众,使观众走进弹唱者的内心,进而感知歌曲的情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述方面能力较弱,很难表演出精彩绝伦的作品,更不用说通过表演激发幼儿音乐审美感情。在传统儿童歌曲弹唱教学视阈下,老师过于重视学生对弹唱知识的掌握,过于看重对弹唱方法的讲解,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儿童歌曲审美特点和作者情感时都比较粗浅,并不会细致讲解儿童歌曲的审美特性。如果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就变得简单,教师可以在一节课中播放多个技巧性视频,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有倦怠感[9]。由此可见,微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歌曲特色、增强审美技能、减轻学习压力。

(三)通过“微课”支持学生自学

1.支持弹唱自学移动性与便捷性是微课的主要特征,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讲解完后,老师把视频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观摩和学习,这样一来,通过微课实现弹唱教学的资源共享,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弹唱脚本,如表1所示。学生在弹唱技巧的自学过程中,可以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哪个弹唱技巧运用得不熟练,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强化,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弹唱能力。2.构建儿童歌曲弹唱网络资源站微课可以用来处理弹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一方式用时少、效率高,为了让更多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解答和帮助,教师可以构建儿童歌曲弹唱网络资源站,使之成为一个资源学习库,及时填补弹唱教学所需知识,提高学生弹唱技能[10][11]。

四、结语

儿童歌曲范文篇8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儿童歌曲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历程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也如此,唱歌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演唱时的成就感。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历程前人有过一些研究,但是研究方向更多的还是把幼儿、儿童、少年期混为一谈,对于学前儿童歌曲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具体,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歌曲创作历程入手,分析其中属于幼儿歌曲创作的部分,通过创作历程研究得出有利于幼儿歌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20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这个时期幼儿歌曲创作受学堂乐歌的影响开始萌芽。学堂乐歌主要是指20世纪初学堂中传唱的歌曲,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受时代环境影响,这些作品均采用西方一些国家的经典曲目。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在音乐教育中倾尽了毕生心血。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由于他十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歌曲创作和教学中都紧扣孩子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歌词意浅而不俗。他从描绘孩子的现实生活入手,呈现出平易近人的特点,创作出的《竹马》等歌曲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学堂乐歌时期,幼儿歌曲的创作秉持中西合璧的原则,推动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接踵而至的五四运动,幼儿歌曲创作又发生新的变化。在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应用成为这个阶段重要的特征,走出西方音乐形式的束缚,推动了幼儿歌曲民族化的发展。黎锦晖是这个阶段幼儿歌曲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歌曲创作中把握了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将舞蹈与歌曲创作相结合,创作出儿童歌舞剧。黎锦晖所编写的歌词大多数都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很适合儿童的理解力,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等音乐教育家在学堂乐歌方面重视儿童特点的优秀传统。他创作了不少儿童歌舞剧。例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这使得幼儿歌曲创作的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20世纪30—4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本阶段中日战争影响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但幼儿歌曲向前的步伐并未被打断,反而因为民族情绪高涨而激发了国内音乐家们的创作激情。这些音乐家将音乐创作与自身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利用音乐来鼓舞人民,也期盼能通过音乐教育深刻影响国家的年轻一代。因此。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音乐家聂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33年,聂耳创作了《小工人》《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聂耳一直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将复杂的局势与孩子的纯洁形成鲜明对比,将自己对孩子炽热的情感作为歌曲创作的铺垫。聂耳非常了解儿童的内心,也用真诚的心对待儿童,在他的笔下孩子们的形象生动富有社会意义。另一位优秀的音乐家麦新,也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有着重要贡献。他的儿童歌曲对象明确,主要针对抗战时期劳苦大众的孩子们,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抗战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阶段创作出的幼儿歌曲,主要从开朗的人物形象入手,例如《保育员院歌》《勇敢的小娃娃》《儿童哨》等,充分考虑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热爱集体活动的特点。他创作的歌曲节奏明快趣味性强,考虑到了幼儿演唱音域不宽的特点,试图通过音乐教育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希望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保卫祖国的种子。由上可见,这个阶段幼儿歌曲的创作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将对孩子的希望与歌曲创作相结合,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同时,这一阶段涌现的音乐家很多,都是幼儿歌曲后续发展的保障,也为幼儿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活力。

三、20世纪50—7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抗战胜利,幼儿歌曲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我国声乐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歌曲创作进入到一个稳定时期,为幼儿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许多音乐家在国家的支持下纷纷投身于音乐创作之中。在此环境下,幼儿教育中开始融入丰富的艺术形式,过往的儿歌已经难以满足这个阶段幼儿的成长需要,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将迎来新生活的喜悦融入其中,挖掘此阶段鲜明的时代气息。作曲家李群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例如《快乐的节日》等。在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她在作曲时将自己对新中国的希望融入其中,期盼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地长大。李群所创作的歌曲以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主基调,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坚持儿歌口语化,这样歌曲的整体旋律十分轻快,所传达的感情很明朗。除此之外她也写了不少幼儿歌曲,例如《剪指甲》《摆积木》等,她捕捉的是孩子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最基本的生活侧面,以小见大,寓教于乐。1954年1月,教育部聘请苏联专家玛努依连柯领导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室的教师编写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指南》附件部分的音乐教材是由我国幼教工作者编写的第一套幼儿园音乐教材,这套教材选用的许多优秀低幼儿童音乐作品流传全国,至今仍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深受幼儿的喜爱。60-70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教育领域更是重灾区,儿童歌曲创作进入了停滞不前和作品匮乏的阶段,幼儿歌曲的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四、20世纪80—90年代后期幼儿歌曲创作

这个阶段幼儿歌曲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进入到一个瓶颈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艺术之风又重新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唤醒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在此发展背景下,幼儿歌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个阶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之宽松的创作环境,许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幼儿歌曲的创作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例如寄明、谷建芬、王付林等人都在幼儿歌曲创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作出《小螺号》《种太阳》等传唱至今的歌曲。这个阶段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为儿童歌曲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儿童动画片的出现使儿歌的传播更为迅速,例如《黑猫警长》主题歌等,在当时红遍全国,甚至在今日仍被孩子喜爱。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中前期相比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社会思潮的转变有关。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有的作曲家甚至一周可以创作出几首歌曲,这样的歌曲虽然迎合了大众的喜好,但却会出现音乐本体雷同的情况。有的创作者将这些创作方式应用到幼儿创作之中,不仅体裁没有亮点且歌曲调式也只是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曲式结构自然也就十分类似。这样创作出的幼儿歌曲虽然凝聚了创作者的经验,但却未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孩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这种只为“完成任务”的形态也严重影响了儿歌创作的质量。随着音乐界对儿歌创作的问题引起重视之后,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流行一时的歌曲,例如1996年的《健康歌》,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后,火遍了海峡两岸。此阶段的幼儿歌曲与传播媒介的联系更为紧密,歌曲的风格也更为活泼,主要反映的内容也是对于孩子的关爱,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21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21世纪以来儿童歌曲创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为了拯救儿歌的发展空间,纷纷提出了一些意见和举措。例如在2004年中央召开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会上,谷建芬曾说“要为孩子写一些歌。”于是,她决定为中国的古典诗词谱曲,提出创作为孩子们演唱的“新学堂歌”,例如《春晓》《长歌行》等,这些古诗词被谷建芬配乐之后,既丰富了儿歌的表现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随着声乐比赛的兴起,涌现了大批优秀儿童作品。其中“快乐阳光中国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成绩较为显著。该比赛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创办了17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快乐阳光”童歌赛也将总主题定为“东方最美的红”。除主题歌《东方最美的红》以外共发行188首儿童歌曲,其中幼儿歌曲有13首,虽然和儿童、少年歌曲比起来总量不多,但是能坚持专门从幼儿的角度去编写歌曲,创作适合幼儿歌曲的作品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六、幼儿歌曲创作的特点及发展对策

(一)幼儿歌曲创作特点

幼儿歌曲的创作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与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歌曲很多都带有民族特色,和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式相结合,侧重于主旋律的思想教育,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歌曲创作兼顾了教育与娱乐的特点,更加关注幼儿内心,符合幼儿演唱特点。幼儿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感性的事物吸引,因此写给他们的歌曲要有动作性、情节性;幼儿会对自然现象感兴趣,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幻想,因此便会对童话的歌曲感兴趣,在幼儿歌曲中加入童话人物或者童话故事,也会让幼儿更加喜欢;幼儿也会因为生活里的点滴感受产生心理的变化,他们不会像大孩子一样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创作者通过研究幼儿心理,创作出的歌曲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抒发情绪;幼儿年龄小,语言、音乐能力都在萌芽阶段,对于歌词和旋律都不宜过于复杂,音域适中,一切以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创作目的。2006年由彭野创作的幼儿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一经发表就获得幼儿的极大喜爱与传唱。他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女儿要求他多陪陪自己的时候,让他很受触动,他觉得除了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亲情,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爱我你就抱抱我》,这首歌曲之所以非常流行,传唱度高,就是因为它抒发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情,歌词简单,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非常适合幼儿演唱。

(二)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对策

1.完善创作者队伍培养重视创作者专业素养在儿歌创作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以老带新”等手段来提升创作队伍的整体素养。儿歌的主要对象有不同智力、年龄和性格的孩子,在进行幼儿歌曲创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这样创作出的歌曲才能符合孩子的实际需求,从而能发挥出歌曲在幼儿成长中的内在价值。幼儿歌曲的创作者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与艺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由内而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自身所创作出的歌曲有底蕴,能在传播中升华艺术的价值。2.处理好儿歌商品化问题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儿歌创作急需解决、处理好商品化与精品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提升儿歌创作的质量,通过创新儿歌创作的方式,应该将成人化严重的现象最大限度地避免,同时要创新和尝试各种形式的创作,更新观念,不断拓展创作手法,因此新时期需要彻底净化少儿歌曲,特别是幼儿歌曲市场,在不断筛选中产生更多优秀的幼儿歌曲作品。

七、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歌曲在历史长河中被保留下来有一定意义和价值,需要国人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贴合儿童内心兴趣和生理特征等创作出更有意义的作品,不断壮大少儿歌曲创作队伍,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在新时期符合素质教育内涵,深入挖掘,融合不同元素,懂得创新,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内心,净化儿童心灵,确保幼儿在儿童歌曲的熏陶下受到感染,发挥特长,促进其高度发展,同时也为幼儿歌曲在未来留下坚固地位。

参考文献:

[1]龚耀年.儿童歌曲创作十讲[M].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蔡海波.儿童歌曲创作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

[3]马松青.儿童歌曲创作及传播的困境[J].北方音乐,2018,(1):13-14.

[4]蒲方.聂耳的儿童歌曲创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4).

[5]谢艾伶.论麦新儿童歌曲的创作特点[J].四川戏剧,2017,(03):134-137,141.

儿童歌曲范文篇10

(一)儿歌教学的方法

1.情境表演法。情景表现方法是基于儿童歌曲的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儿童受到视觉感染,从而加深儿童对儿童歌曲的理解和表达的常用方法。使用情境表现方法的关键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让他们对主动学习感兴趣。设置情境一般可以按以下两个方式:(1)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创设;(2)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模拟情境。2.符号图示法。一种引导儿童用直观的图形符号感知和表达儿童歌曲教学内容的方法。用彩色图片吸引幼儿,有效增强孩子对儿童歌曲教学的兴趣。这类方法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1)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图片引导孩子学习儿童的歌曲;(2)使用图标引导孩子们在墙面环境中学习儿童歌曲。3.多媒体或者录音机跟读法。这种方法需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强烈节奏感的儿童歌曲,以便儿童在听歌时能够阅读。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孩子的听觉需求,使孩子有愉悦感,并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类方法有两大优点:(1)允许幼儿练习正确的发音,纠正错误的发音;(2)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孩子的性格。

(二)儿歌内容的选择

1.学习符合幼儿生活规范的儿歌。儿童的歌曲首先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规范儿童活动的规则。由于对幼儿的记忆和理解,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故事,一首歌,一张图片,一个孩子可能只记得一个有趣的经典词汇。但可能就是让这个孩子搞到有趣,幽默的语言规定了幼儿某些活动的规则。加深对幼儿的了解,丰富幼儿的认知能力。例如通过对儿童歌曲语言的理解,还可以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例如孩子们的歌曲《洗手》(取自幼儿生活书)“拧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手心、手背、手指头,全让肥皂走个够,黑的脏的全不留。”这首歌的这句话生动形象,运用拟人化的词汇显得更有趣,特别是当孩子们洗手时自然而然会唱起这首歌,然后仔细的洗手使肥皂泡真的足够,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2.幼儿生活经验的儿歌。孩子们的歌曲是孩子们生活的感受。我记得在春天来临的那个季节,我们带着孩子们去春游,孩子们兴奋地在路上说话。我想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并记住他们眼中的春天?所以,根据孩子们所看到和讨论的内容,编成一首儿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玉兰花开了。春天来了,小草钻出来了。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春天来了,小朋友郊游了。”在孩子们经历过的同时,将经历总结为孩子们可以轻松理解和记忆的儿童歌曲。当我问他们什么是郊游时,他们起初并不是很了解,我指导:今天我们就去郊游了。这时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知道郊游就是出去散散步。这就是幼儿对儿歌的理解,通过感受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含义。老师总结为孩子们创作的歌曲,他们学了两次就会了,因为这是他们理解的儿歌的语言。3.选择一些带有旋律的简单儿歌。音乐和儿歌的整合使幼儿不易遗忘。儿童歌曲教育的形式相对简单,学习后儿童将失去兴趣。为孩子们的歌曲添加音乐节奏就可以使孩子们的歌曲更加直观和有趣。优美的音乐旋律能给人美的享受。儿歌,简洁生动,节奏优美,连贯流畅。作为一名教师,在儿童歌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拓宽思路,结合多媒体课件,选择一首好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表达语言的节奏和流畅度。要充分体现儿童歌曲的独特教育魅力。但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歌曲只是为了帮助教学服务,而绝不能喧宾夺主。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孩子们愉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毅.《论幼儿园的儿歌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韩秀英.《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幼儿教育,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