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医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8-31 16:47:10

老人医学专业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1

对31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7个国家(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匈牙利)的所有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而16个国家(波兰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兰50%,塞尔维亚50%,捷克43%,英国39%,西班牙36%,丹麦33%,保加利亚33%,乌克兰21%,爱尔兰20%和德国16%)的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其余的8个国家没有老年医学系(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卢森堡和马尔他)。老年医学被认可是独立专业的国家有16个(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捷克、英国、西班牙、丹麦、保加利亚、德国、马其顿和马尔他),且这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同时认可老年医学护理专业;老年医学被认可是全科医学或内科学亚专业的国家有9个(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瑞士、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和乌克兰)。而其余的6个国家(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卢森堡)不认可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4]。

2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2~13年的初等教育后,组织了6年制本科生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医学生先学习3年的临床前课程,重点学习基础医学,接下来学习3年的临床课程,重点学习临床医学。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25个国家(81.1%)在非老年医学系或专业的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老年医学教学。其中,9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国、冰岛、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开展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是必修课;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荷兰,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塞尔维亚,土耳其和乌克兰)开展的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是选修课。而剩下的6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另外,仅7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院校自己独立设置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课程,仅2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课程是按照欧盟建议的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且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平均课时数相差很大,挪威教学课时数最多(100个课时),而爱尔兰,卢森堡和土耳其教学课时数最少(不到10课时)。通常在医学本科生第4至第6临床学年时进行老年医学教学。近50%的教师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16个国家组织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且其中11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是必修课[4]。

3研究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6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波兰、西班牙、捷克、英国、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只由老年科医师组织领导;而另外的6个国家(德国、冰岛、瑞士、土耳其、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由老年科与内科医师共同组织领导。其余的9个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希腊、卢森堡、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16个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国家规定了老年医学的课程。13个国家规定在教学结束时必须通过考试。考试通过后,9个国家的研究生可获得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8个国家规定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到期后,要想继续持有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还必须重新通过必修课考试[4]。

4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8个国家(芬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立陶宛、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可提供终身的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其中10个国家规定要强制定期检查验收老年医学继续教育证。而剩下的13个国家(瑞典、挪威、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冰岛、希腊、土耳其、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4]。

5老年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

欧洲建立了较多的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在综合型医院中常常设置有老年病科,这为老年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及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4]。

6欧洲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现状对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意义;对策

医学专业是大学热门专业,同时对学生生命品格具有严格的要求。医学生需要热爱、同情、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医学工作当中。尤其是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需要从自身做起,自觉规范自身品德素养,提升自身医德水平。所以,学校必须针对医学生,积极开展医德教育。而语文是众所周知的德育教育学科载体,对于促进医学生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课改背景下,大学教师需要合理借助语文学科载体,渗德育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大学语文教学与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意义分析

1.1帮助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在大学教育环境中,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借助于语文学科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敬畏的思想认知,从而懂得尊重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说,在学习《敬畏生命》的书籍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医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以及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够做到敬畏生命?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情感认知和领悟,并且站在医学专业角度,从“治病救人”职业素养方面,谈谈自己对敬畏生命的理解。1.2教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了生命,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1]。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合理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对生命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感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报任安书》教学时,让学生在整理司马迁人生经历的过程中,对司马迁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伟大人格精神加深理解,让医学生懂得即便面对再大的苦难,也要从容面对,并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难题。1.3形成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习惯。语文学科中拥有的德育文化内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尊敬他人,善待他人,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加强情感教育[2]。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让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仁爱的心理品格,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医学工作,能够以仁爱、友善的态度对待病人。1.3超越人生困境,提升生命价值。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些许困难,而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命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而语文学科中包含的生命内涵和德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3]。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鉴赏《行路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态度。

2大学语文教学与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2.1创建阅读情景,加深生命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基础,合理创建课堂情境,为学生现象和思考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准确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内涵解读和领悟[4]。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归园田居》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合理创建课堂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想象和思考,能够对完美的生命形态,形成准确的思想认知,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活着即是幸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掘生命的魅力与美好,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的生活的美好与快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的朗读方式,创建课堂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的方式,深入体会文本中的生命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2.2组织合作鉴赏,提高生命认知。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正确、深刻的思想认知,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合作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文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鉴赏[5]。让学生通过合作鉴赏和赏析,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生命理解和领悟能力。比如说,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鉴赏和赏析。让医学生通过文学名著阅读,深入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对如何形成坚毅的人生品格,加深理解。在医学领域,不断研发和创新医学治疗技术和手段,勇敢的攻克医学难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医学专业水平。2.3组织拓展阅读,加深生命思考。语文教师需要针对医学生具体兴趣需求,以及情感建设需求,积极组织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丰富文化知识储备[6]。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生命价值观,促使学生以更好地状态参与到医学专业学习当中,同时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医学专业综合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医学生德育教育标准,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7]。同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与生命含义有关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整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时刻提醒自己端正生命态度,提升自身生命素养,比如说学生可以围绕《活着》中的“人是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阅读感悟创作读后感[8]。让学生在文字整理的过程中,对生命内涵进一步加深思想认知。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爱的教育》,联系自身的专业,如何在医学工作领域彰显自己的爱心。学生可以从患者护理以及与病患相处等方面,合理地阐述如何渗透爱心。2.4布置实践活动,提升生命素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需求,成立文学社团[9]。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名著阅读,古诗词鉴赏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下,深入思考名著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含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实践活动[10]。例如,要求医学生参与医学知识宣传志愿者活动。将生活中的保健措施,以及及时就医等措施,有效地渗透给社区的老人。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医疗职业的魅力[11]。并在今后的成长的过程中,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12]。

3总结

综上,在大学教学领域,教师必须重视医学生生命品格教育,从而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常规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合理渗透。发掘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文化内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兰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才智,2018(13):8.

[2]张瑞.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8,3(5):16-17.

[3]范明娟.大学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44-66.

[4]郭仰东.管窥大学语文课的德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5,7(32):94-95.

[5]周智东.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养教育传播理念建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3(3):127-129.

[6]李靓.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学理论,2015,20(15):196-197.

[7]陈晓光,张利民,任伯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融合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71-874.

[8]孟婷婷,汪丽聪,王宇,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探讨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6-7.

[9]张桥.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9):1159-1163.

[10]周凤英.论高校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下),2018(12):36-37.

[11]陈录赐.大数据与医德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61-63.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典型地区;医院医保管理

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之时要求建立专门的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的设立是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要求之一,也就是说,医院医保管理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运而生。据社会保障公报显示,2005—2015年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由1.38亿增长到2.89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由0增长到3.77亿,新农合所覆盖人群由1.79亿增长到6.7亿人口。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医保基金日渐扩大,医保已成为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重要部分。医疗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必然需要润滑剂,医保管理部门就需要发挥衔接、桥梁的作用。但目前医院医保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特殊问题,如管理工作不规范、工作内容冗杂、工作人员升迁机会较少、工作积极性低[1]。目前,医院医保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研究多从医院内部管理出发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很少从医疗服务体制的角度来分析。本研究以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典型地区德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比较不同体制下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对我国大陆地区医院医保管理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1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典型地区经验

1.1德国。德国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法律进行总体的宏观调控使医疗资源能够公平、合理地进行配置,让居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市场有法定保险机构和私人保险机构,国家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职工购买法定医疗保险,这部分人通过合同方式与法定保险机构签订合同,而私人保险机构则根据自身意愿来进行选择[2],这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模式使得其覆盖了99.8%的德国人口。经过历史的演变,德国目前有7类法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无统一的医保经办机构,无论是法定保险机构还是私人保险机构,患者都可自由选择投保基金。德国的医保经办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其运作模式是垂直管理,自我筹集并管理基金,设有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有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利,与政府其他开支项区分开,管理委员会由投保人和企业雇主代表组成,可投票协商任免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则负责组织日常事务。其还加入了医疗保险公司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受到联邦医保局、医师协会等监管。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生、医院以及被保险人都各自签订了合同[3],以保证医生服务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以及投保人能享有公平、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1.2法国。法国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及私人保险制度三部分组成,覆盖了法国绝大多数人口[4]。投保者持有社会保险卡到事先签约的主治医生处看病,如有需要再转诊到国家公共医疗系统里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治疗。大部分的公立、私立医院都是协议医疗机构,其区别主要在于患者就诊时疾病报销的比例。法国医保主管机构是法国社会医疗保险局,主要负责统一协定医疗服务的报销标准。医保基金的管理是由非营利性的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采取理事会的管理模式,理事会包括投保人、委员会代表,基金会的管理费是从保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进行拨付。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单位、雇员以及国家税收,其通过社会保险和家庭补助征收联合会下地方的征收联盟进行统一征收,各基层基金委员会再根据上报申请将保费汇入投保人的账户中。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互相制约,受到立法机关、社会医疗保险局的监管。1.3日本。日本实行全民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其主要分为三类: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以及老人保健。健康保险的投保对象为企业雇员,其又分为政府主管和工会主管,政府主管的投保人多数为中小企业的雇员,工会主管的则是大企业或同行业多数企业组成的工会组织进行管理。国民健康保险面向的投保对象是农民和自营个体户。参与全民保险制度的投保人只需支付20%~30%的医疗费用[5]。老人保健则是针对国家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所设立,由个人、国家及保险机构共同负担,个人所负担的费用不超过10%。日本的全民保险福利性高,除了日常的医疗费用外,其产生的额外费用如伙食费、探视的慰问费也一并支付。医保基金中由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和税收组成。日本的医疗保险主管机构是劳动厚生省,其负责政策的制定、监督及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实行行会管理,由投保人、企业单位代表组成,具有独立性,负责日常的保险业务,其按照劳动厚生省制定的费用标准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受到基金会和团体联合会的监管。1.4中国台湾地区。我国台湾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以政府主导、运行,覆盖率达99%的台湾人口,投保人均享有公平的基本卫生服务,可使用健康保险IC卡到任意1家特约医疗院享受医疗服务[6],在就诊时根据投保人职业身份缴纳挂号费及部分需负担的费用,而不以所患疾病区别缴纳费用,持有“新希望卡”的弱势群体则只需缴纳挂号费,部分负担费用可全免或减低[7]。台湾医保的主管机构是卫生署,下设4个平行组织,下属的中央健康保险局负责日常的医保基金的运作以及其他日常业务,它受监理委员会的监管。投保人统一将保费交至中央健康保险局,费用协定委员会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根据其费用申报情况与其协商并支付、分配医保基金,医疗服务提供一方根据患者就诊记录向健保局申请给付费用,健保局则根据服务方申请费用与事先划定的费用总额进行对比,如果申请费用低于给定的费用则全额支付,否则按比例给付,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解决中央健康保险局与投保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出现的争议。

2对完善我国大陆地区医院医保的启示

我国医院医保管理部门的目前功能定位主要有贯彻医保政策[8]、与医保经办机构的合作和沟通[9]、收费信息系统维护、有关医保事务的联络[10]、医保业务的核查和考核以及协助医院领导决策。现存问题包括:①医保管理工作仍不规范,无统一的政策制度,导致医保经办机构对政策解读有不同规定,医保工作较为混乱[11];②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工作内容冗杂且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向参保人员、医务人员解释医保报销费用、政策等问题,还要解决其存在的矛盾与分歧;③由于在传统的医院管理中,临床医学仍是核心,所以对医院医保重视不够,常由医学专业人员担任医保办主任,以解决高年资医生的职务问题,有着管理、财务、信息等学科背景的非医学专业人员往往充当着辅助人员的角色,升迁机会较少,导致工作积极性低[1]。根据上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医保管理模式比较,对完善我国目前医院医保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见表1。2.1统一政策制度,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法国医院医保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分别是全国、大区及省级机构,全国负责医疗保险的立法管理,而大区一级则负责与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签署相关报销费用的协定,省一级则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如报销费用、发放补助金等。我国台湾地区则是根据医保的具体内容由4个不同的平行组织进行管理,医保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0年10月第37卷第5期ChineseJournalofSocialMedicine,October2020,Vol.37,No.5964管理工作内容分工明确,权责划分清晰,能更好地规范管理内容和管理机构,各个机构也能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目前,虽然我国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已实现地市级统筹,但仍需实现统一政策制度,以避免多个医保经办机构有多个制度规定,造成医保工作的混乱。加之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工作事务繁多、冗杂,对此,建议医保经办机构的管理可实行分级管理,由国家统一调控。在医保局最新的《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出,鼓励按照分级管理思路探索省级统筹模式。根据工作内容划分部门并逐步扩大统筹范围,统一政策制度,出台统一的医保政策解读,规范医保管理工作,减轻医院医保的负担以及化解政策多样化所带来的矛盾。2.2落实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提高医院医保管理地位。在德国、法国、日本,医疗服务提供一方与政府都是可以进行协商的不同主体,契约关系使得两者可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医保的支付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事项。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虽已提出要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及监管功能,但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公立医院作为卫生部门的附属机构,缺乏独立决策权和法人的自主权,忽视了市场的作用,不重视医保所能发挥的经济杠杆作用,导致医院医保管理地位较低。医院医保经办机构作为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医院却仅在医务科、财务和物价科或医院管理科等下挂“医保办”[1],较少参与医院管理的决策。因此,建议从医院管理体制下手,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激发医院管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公立医院重视市场以及医保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提高医院医保的管理地位。2.3提供专业化培训,提高医保人才专业化素养。法国设有专门学校、机构,根据专业划分为医保人才提供初级、高级的强制性培训,培训对象有医疗专家、行政骨干以及医保机构的领导等。我国台湾地区则积极引进专家学者使管理机构充满活力,保持科学性。而我国大陆地区由于临床医学仍是核心,许多管理层的职务都是由医学专业人员转岗担任,但医院医保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管理、财务、信息等多重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12]。提高医保人才专业化素养,可以使其更好地承担医保管理的职责。因此,建议完善大专院校医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一方面将基金运营管理、公共管理学、数据管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另一方面对现有医保管理部门的人员要提供完整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承担医保管理工作。2.4加强医保信息化服务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中,投保人凭着社会保险卡、IC卡便可以完成结算支付业务,投保人可以在规定的所有医院享受医保待遇,这一完善的信息化服务除了可以改善就医体验外,还加强了对医疗费用支出的监管力度。鉴于我国目前仍未建立完善的异地服务和结算体系,使得医院医保部门需要应付不同地区的医保经办机构,工作内容繁琐,容易造成矛盾。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全国医保信息化服务系统尤为重要,将医保申请、费用结算、支付保费的流程信息化,使参保者在异地就医中能得到完善的医保保障以及更好的就医体验[13]。2.5探索第三方医保外包服务模式,提高医保管理工作效率。在德国、法国、日本,医院经办机构更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机构或组织,其自身就有着人事权和财务权,一般由投保者、雇主等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统一负责管理,一方面有独立的开支管理,可以降低政府的事务支出[3];另一方面与医疗服务机构、政府是3个不同的主体,可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医保经办机构仍主要以行政管理模式运行,不重视实际工作效率而拘于形式化,医院医保部门僵硬的设置方式使得政府支出增加,服务精神缺失。现已有医疗机构探索类似上述地区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第三方主要由专业卫生信息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作为辅助一方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医院内部评价系统,从而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我国不同规模的医疗服务提供一方对于医保管理服务的外包有着不同需求,大医院可能会需要专业的信息审核机制,规模较小的医院将相关医保管理服务外包出去可减少医院自身的事务性支出。但第三方的医保服务模式仍在发展初期,其良好发展还需要配套的法律及相关监管措施,除了要受到政府部门的法律监管,还可加入雇主、投保者、医疗服务提供者所选代表或诸如联合会的团体监管,以保证医保基金的良好运作。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典型地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运行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医院医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医保管理不规范、工作内容繁多、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地位低、管理人员专业不匹配等问题,对完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提出以下启示及建议:统一政策制度、提高医院医保管理地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医保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探索第三方医保外包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立忆,靳启国,柳伟华,等.山东省综合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配置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5):398-400.

[2]轲瑶.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的组织机构改革探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隋学礼.德国医保的特色———国家调控与市场化运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6-12.

[4]李久辉,樊民胜.法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8(31),46-48.

[5]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20.

[6]蒲皆秀.台湾地区医疗卫生管理考察体会[J].海南医学,2013,24(5):755-757

[7]朱婷.中国大陆全民医保与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福利性之比较[J].西北人口,2012,33(4):47-51.

[8]周明开,何蓓.构建医疗保险平稳运行的“坚强桥梁”———苏州市区定点医院医保办机构职能情况调查[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5):73-78.

[9]李品.浅析新医改背景下医保办的职能与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6(2):198.

[10]刘俊美,张彩林.浅析医院医保办在医保管理方面的作用[J].雪莲,2015(27):120.

[11]佟峰,孟繁会.医院医保办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16-117.

[12]刘聪,袁涛.医院医保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刍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7(9):47-50.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4

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1.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1.1.1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恪守医德,要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其次要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精神。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志愿者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主性,反映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目标追求,表明对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的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1]。

1.1.2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带着美好愿望向志愿者求医问药,如志愿者不能给予科学的、专业的答复,势必会让服务对象大失所望。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造就志愿者服务的本领。其次要结合自己特长,发挥专业优势,必要时还需接受服务前期的专业培训。同时在服务中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与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做到学用相长,相得益彰。

1.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形式

1.2.1指导思想以“微尘?大爱”为服务宗旨,以“践行志愿精神,无私奉献爱心,传递青春激情,全心服务社会”为工作理念,创建一批志愿者服务的品牌项目,确立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文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团队思路,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舞台。

1.2.2组织形式学院成立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委员会(简称医志委),作为校青年志原者委员会的分会,跨专业跨年级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目前,这种团队学院已发展到22个。

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成效

2.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总体成果

2.1.1建设能长期合作的服务基地自2002年学院成立医志委以来,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通过交流与沟通,建设了校园退休干部和家属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驻镇武警部队服务基地、敬老院服务基地、福利院服务基地、幼儿园服务基地和暑期医院见习调研基地等能长期合作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提供了基本的基地保障。

2.1.2创立具医学特色的服务团队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创立了由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护理等跨专业跨年级志愿者服务团队,实行了卫生宣传、健康检查、医疗咨询一条龙的服务。这种跨专业跨年级的团队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各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且还实现了由医学公共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和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年级梯队机制,从而提高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同时,志愿者本身在这种团队合作中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2.1.3创建可持久服务的品牌项目在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心系国家、关注时事,宣传西部、绵竹计划、青年雷锋月?社区接力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还创建了一批可持久服务的品牌项目,如无偿献血?服务血站、远离?关爱生命、脸部呵护?义务测螨、爱驻夕阳?情系老人、关注健康?季节养生、爱心整理?扶贫助困等。这些项目使志愿者服务团队有地可去有事可做,提高了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效果。

2.1.4建立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和激励在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去,医志委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效果,服务对象的评价和志愿者的互评,每年都评选一批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如“青春无悔优秀团”、“萌芽见习优秀团”、“优秀志愿者”、“无偿献血光荣个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

2.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自身提高

2.2.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习型人才“用而知不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身处知识的象牙塔,平时很难接触到社会,志愿者活动为其提供了接触社会的便捷通道。志愿者在接触病例、回答咨询等服务的同时,深感知识贫乏,提高了学习医学知识的主动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志。同时,志愿者在与同学、老师、市民等各种人群的广泛接触中,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到国情、民情、社情,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独立思考、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学会了如何做人,锻炼了社会交流与适应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习型人才,提高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2.2.2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医志委与附属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为志愿者进行医学专业技能讲座和培训,开展医学志愿者服务研讨。同时,志愿者服务的本身就是医学实践的演练场,大大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涌现了大批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如萌芽见习团志愿者发表了题为“医学检验新生赴院见习调研模式尝试”的论文[2],青春无悔团志愿者发表了题为“大学生三人行能力互助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3]。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利于低年级医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高年级学生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丰富了对其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2.3提高职业道德培养奉献型人才培养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培养“为了一切的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职业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志愿者活动是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4],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具有提高正确的道德认识,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通过走出校园,在为社会最需要知识和健康的人群接触与服务中,培养了良好的医德医风,锻炼了奉献精神,激发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5-6]。其中“微笑进行时”是重点推行的特色项目,贯穿于所有志愿者服务的始终,旨在使志愿者与广大市民一起体验普通人的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3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几点思考

3.1影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因素

3.1.1管理模式比较被动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主要由团组织直接管理的医志委下的团队行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即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行政化的动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含的强制性命令比较被动,这是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背的,虽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早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但缺乏志愿者本身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3.1.2专业技能不太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应立足于围绕医疗卫生工作中心,服务医疗卫生工作大局,服务青年的健康成长,并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开展服务,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7]。由于高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大部分志愿者是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和深厚,使得受服务对象的期望值和参与度降低,活动很难取得专业化的效果,结果导致志愿者服务大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无法适应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3.1.3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经费保障,志愿者团队的运作及服务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仅依靠志愿者团队自身资金维持运作,将不能持续有效长期地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以及激励机制;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同样也会阻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3.2推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2.1改革管理模式为法制化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法制化的成功经验,应健全与完善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制度,把志愿者服务的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应进一步明确志愿组织的管理,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保障,志愿服务的法律责任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定行动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8]。这样,必将有助于更多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参与到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中去。

3.2.2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虽然已具备一定医学知识,但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患者问题;同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平时学习任务重,时间宝贵,更适合去做那些发挥其特长的服务工作。所以,除了要加强对志愿者进行长期规范化医学培训外,还应针对某次志愿服务的特殊要求开展专项培训,如医学心理学讲座、急救培训、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等,事先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还可实行跨班、跨院、跨地区合作,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9-10]。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5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医学人文;网络课程

医学教育肩负着教育和卫生医疗双重责任[1]。日益兴起的医学网络课程中恰当融合医学人文教育能够对医学生道德修养、职业素质产生重要影响[2]。如何在医学网络课程中有机融合医学人文教育还鲜见报道。我院在2019年采用数字人虚拟仿真系统结合缅怀遗体捐献者,慰问孤寡老人等人文教育培养,提高了医学生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相互融合[3],对目前“网课”如何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1~8班400名学生,以本教研室师资讲授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时间为2019年3月—6月。(二)方法。1.虚实结合实验教学。首先由教师在虚拟仿真软件上以不同方位讲解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教学时间约20min。其次给学生温习回顾知识点时间约10min。再次教师使用大体标本、手摸标本或模型讲解具体结构,时间约30min。剩余的时间学生独自利用虚拟仿真人体教学软件中的微课、动画资源结合标本、模型进行对比观察,巩固知识点,教师答疑。下课前5min总结归纳。2.医学人文教育。(1)实验前默哀致敬,宣誓告慰。第一次系统解剖学实验授课前,学生统一着白大衣,以良好仪容仪表,整齐列队向塑化标本、手摸标本、大体标本等教学用标本(即“无言良师”)进行默哀3分钟;再由学生领誓,带领全体医学生宣誓,告慰遗体捐献者献身医学事业之情。(2)实验中尊重爱护,开展集体合作。每次实验课采取团队合作观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观察人体器官或结构的时候,设立监督机制,要轻轻触摸观察,培养爱护标本,决不能拉拽,掰断标本;建立“实验行为一票否决平时成绩制度”。每次实验课后及时用标本袋密封“无言良师”,认真打扫“无言良师”周围的卫生,以表达尊重之情。(3)实验后静思回顾,感恩大爱。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所有学生再次向“无言良师”鞠躬,举行告别仪式,感谢其对学习和成长的帮助。(4)开展公益活动,建立沟通渠道。清明节、中秋节前期均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举行祭奠“无言良师”的大型公祭活动,或举办网络祭奠活动,时刻缅怀遗体捐献者为医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5)调查问卷。以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从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公益活动、交往沟通等方面对本研究前后的医学生道德修养展开调查。(三)统计学方法。问卷星软件收集调查资料。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教学前后的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均具有比较明显差异(AllP<0.01)(见表1)。72.0%以上的学生树立了尊重生命、对遗体捐献者持敬畏态度;73.75%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关爱孤寡老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观;67.0%学生非常拥护社会活动公益事业;60.25%学生迫切希望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集体协作能力。

三、讨论

医学是与人沟通的特殊科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医者具有良好的医德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能[4]。解剖学对医学生首次接触医学课程起着关键性引导作用[5]。在虚实结合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传达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和增强表达与沟通等人文教育理念。2018级学生均为90后,这批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特点,喜欢追求个人思考,不喜欢与人交流沟通[6]。用于教学用的大体标本、手摸标本均为捐献的遗体制备获得,这些捐献者的遗体被称为不会说话,没有生命的“无言良师”[7]。第一次实验课上举行的“无言良师”默哀宣誓活动,讲授“无言良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减少了医学生对大体标本的恐惧,尊重、敬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实验课上,为了保护标本,更为了养成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讲授解剖结构时,轻轻指示标本结构,以自身示范,培养学生爱惜大体标本的习惯。仿照临床手术模式,建立小组学习制,每组设立监督员、操作员、理论指导员等职责。学生们互相监督,保护标本精细结构,如果损伤的话集体讨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临床,产生的严重后果。对于不尊重“无言良师”、任意破坏标本结构、屡教不改者实施“一票否决制”取消平时成绩,并通报辅导办给予相应批评。这个措施的执行使广大学生均树立了爱惜标本、尊重生命、团结合作的意识。为了在实验课之外充实人文素质教育,课余时间组织医学生去社区关爱弱势群体,慰问孤寡老人。通过清明节祭扫、每月社区义诊、关爱孤寡老人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思想品德,也提高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处理医患关系时更好地和患者沟通,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8]。经过系列活动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意识思想的养成是漫长而艰苦的工作。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比较新,我们虽然仅在一届学生中尝试了医学人文教育和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但是实践中已经凸显了学生发生的思想、人文、追求、价值等观念的变化,说明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推广,但是细节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学生受到本学期的人文启发,接下来将在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中继续深化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提升的医学人文教育将使学生从认知上变成具体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以上开展的活动为目前日益兴起的网课教学带来了启发,在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网络教学第一次课也可以举行默哀宣誓活动,敬畏捐献遗体的“无言良师”们做出的贡献;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抗疫、科学家等感人事迹,提高自豪感和使命感,就能够使一块屏幕不断传递思政素质教育[9]。总之,在系统解剖学课程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知识和职业情感综合能力,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慧君,冯昊,王彩云,等.院校医学人才教育发展现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69-73.

[2]吕少春,宋汉君.新时代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8):561-565.

[3]纪怡然,沈雷,姚立杰,等.虚实结合的新媒体人体解剖学教学活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3):12-14.

[4]王亚蒙,焦明丽,AnastasiaGamburg,等.基于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热点追踪[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2-26.

[5]刘晓柳,熊彦娥.浅议人体解剖学日常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3-14.

[6]李辞,曹建琴,李甜甜,等.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愤怒、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成分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4):337-342.

[7]贾立勤.论医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理论,2014(23):264-265.

[8]贺细菊,王配军,张亮,等.在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讨[J].当代医学,2019,25(20):188-189.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遗体捐献;局部解剖学;医学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在医疗活动中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甚至发生医务人员伤残等情况。这种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患者及亲属素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问题[1]。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2]。医学教育离不开解剖教学,解剖教学必需要有人体标本。目前我院解剖教学使用的大体标本都来源于无偿捐献。在接受遗体捐献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每一位捐献者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他们的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素材。如果在做好解剖教学的同时,开展以遗体捐献相关的人文教育,不仅可以使医学生学到解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将来能为完成治病救人这一神圣使命而无私奉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无语良师纪念碑,撰写碑文,举办清明节祭扫活动

2012年,为了缅怀232位已经捐献遗体者,弘扬他们的大爱精神,浙江大学医学部经过多方面考虑和精心设计,在校园教学楼之间幽静的树林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纪念碑,并隆重举行了揭碑仪式。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罗建红教授参加了当天的仪式,医学院师生身穿白大褂,手捧菊花肃立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是医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又被称为”大体老师”。医学院建无语良师纪念碑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的一种展示。无语良师碑落成后,每年都将新增遗体捐献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这里不仅为捐献者家属提供追思亲人场所,同时也成为医学院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教育基地[3]。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部都会在这里举行大型祭扫仪式,参加人员包括浙江省红十字会的领导、医学院的领导、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成员、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以及医学院的广大师生。多家新闻媒体也给于跟踪报道,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参加仪式的医学生都表示,这里是我们每天上、下课的必经之路,每当看到无语良师碑,内心都会被深深的触动,这样的感恩仪式很有必要,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将遗体捐献相关的医学人文信息引入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

局部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大体老师”并进行解剖[4]。在以往的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惧怕情绪,因而解剖操作时避而远之,只是观看别的同学进行解剖操作,最终影响到他们在这门课中的学习效果。还有一些学生在教室里吃零食,乱丢纸屑。我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大体老师的感人事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大体老师缺乏了解和尊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事实上每一位大体老师在生前都有自己崇高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闪光点。曾有一位遗体捐献者生前说过这样感人的话:“我宁愿医学生在我的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他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又如来自杭州市的遗体捐献者吴志夫老人,生前他与癌症抗争了40多年,鼓舞了很多人。他不仅自己郑重地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书,还发起成立了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多年来他带病对社区的老人们进行宣讲,动员他们关注和加入遗体捐献俱乐部,在他的努力下,目前该俱乐部的成员已达2000多人,为杭州市的遗体捐献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逝世后,其家属尊重老人的生前遗愿,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供教学和科研所用,最终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崇高心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这些遗体捐献者感人的事迹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不用任何辞藻来修饰,都将会感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并且在获取解剖知识的同时,受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局部解剖学教学做了以下尝试:①在这门课开课前,将每一位待解剖的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成PPT,提供给任课老师在上第一次课进行宣讲;②在第一次解剖操作前,要求学生统一身穿白大褂,面对大体老师默哀3min,对大体老师表示尊重;③在最后一次课完成解剖操作后,要求学生对遗体进行认真地清洁和逐层缝合,然后举行告别仪式,向大体老师敬献菊花,列队默哀,以示感恩。通过以上改革实践,目前已经见到成效。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对大体老师进行解剖,遇到问题能相互讨论,在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解剖结构的显示度也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那种“只看不做”以及在教室里吃零食等不良现象已经杜绝。学生们表示:“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大体老师,我们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告诫自己决不能辜负无语良师的善举,没有理由不刻苦学习”。

3将捐献者生前典型的病案导入

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了解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人文关怀,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将病案引入到局部解剖教学中,是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5]。在接受捐献遗体时,同时收集捐献者生前病案资料,整理归档,选取典型的案例用于局部解剖教学中。例如某例遗体捐献者生前患有胃癌并行手术治疗及化疗,在局部解剖教学之前先把病案资料发给学生:一方面要让学生根据病例查找相关胃癌手术的相关资料,在局部解剖中,以捐献者遗体上的胃癌手术切口,让学生模拟手术,具体掌握切口选择、层次、周围组织及切口的缝合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模拟医疗活动的场景,思考在病人确诊胃癌后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担心疾病治疗,昂贵的医药费等等,如何采取心理辅导。在手术前,如何做好与病人及家属谈话,心理疏导。手术后的康复期间,如何关爱病人,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的联系临床,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充分结合,也会引起学生思考在诊疗活动中医生要面对的医学伦理等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6-7]。

4医学院团委开展“感恩无语良师”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医者,是乃仁术也。”仁者,爱人也。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以这种浓厚而朴素的仁爱精神为发轫,要求医者不但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要怀揣一颗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以仁术治病,以仁心救人,开展预防、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为迎合市场对高度专业化医学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愈发注重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推崇技术至上,将患者视作“器官”和“疾病”进行攻克,而非将其视作完整的“个人”进行治疗。科学技术诚然是医学实践的基础,但“人”才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医学不应只是运用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解决器质性病变的实践活动,更应是医生和患者双向沟通、解决患者精神痛苦的过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要求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高等医学院校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责无旁贷,要摈弃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只看“病”不看“人”的培养模式,探索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1],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就是为了在开展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质类课程,“提升医务人员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对人性的感悟和认知”[2],引导医学生从技术化取向回归人性化立场,充分认识治疗过程中维护患者人格和尊严的重要性,避免物化患者,从而达到身、心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论是东方的《黄帝内经》,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医学产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存在于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哲学思想的变更、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医学界对于科学化、专业化的追求以及随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度削弱了人文的重要地位,但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追寻“人文”的步伐。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人类的疾病是由细胞机能失常引起的生理性病变,20世纪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明了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将人转化为一个个细胞或DNA片段,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简化为医生与生物体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1910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造者亚伯拉罕·弗勒斯纳(AbrahamFlexner)发表了震动北美洲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弗勒斯纳报告》(TheFlexnerReport),推动建立起“生物医学模式”这一医学培训的黄金标准,医学教育摆脱了经验传授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却是医学教育和实践中人文思想的逐渐缺失。1919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灾难后,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Osler)发表了“古老人文与新兴科学”(TheOldHumanitiesandtheNewScience)的主题演讲,强调对技术的热爱要与对人文的热爱结合起来,先爱人类,再重技艺,呼吁医学界人文精神的回归。[3]1970年,美国医生范·伦塞勒·波特(VanRensselaerPotter)提出“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概念,强调要把生物科学知识和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结合起来。1972年,医学人类学成为正式学科,强调人是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有机结合,将“人”视作整体而非身心割裂的对立而存在。[4]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乔治·恩格尔(GeorgeL.Engel)发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一文,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实践缺点,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想,主张从“人”这一整体出发开展疾病诊断和治疗。[5]进入21世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明确提出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均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关乎人文素养的培育。如何将人文思想贯穿医学教育始终,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医学院校通过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医学院校现行人文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人文教育课程占比偏低。据统计,从人文课程学时数来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美国、德国则是约为20%~25%;从人文课程数量来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数量约占课程总数的10%~15%,而欧美国家占比已达到20%~30%。[6]不论是人文课程总量还是课时总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高达两倍的差距,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二是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与专业课程相同的地位,医学教育在人文与技术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部分综合型大学甚至允许医学院学生修读人文学院的专业课程(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系学生可修读英语系的专业选修课),而我国医学院校多利用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等渠道开展人文教育,开课随意性较大,不成体系,且因多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展,从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不够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人文教育质量与预期效果有所出入。三是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单一。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探索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含量,但“医学+人文”课程归根结底仍是围绕医学知识展开,涉及面较窄,而“人文”涵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牵涉广泛,仅仅依靠“医学+人文”课程难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可以说,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尚未摆脱医学框架束缚,缺乏文学、历史、哲学等“纯”人文课程,距离全方位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文学与医学的关系

文学家王蒙曾撰文讨论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他指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理上活着,而且在于能体验这个生命,表述这个生命,感受这个生命,所以医学和文学分不开。”[7]医学关注记录的是人的机体变化,文学关注描写的是人的生命历程,二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观察人的学科,都是“人学”。人的生命和机体是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面对疾病,文学通过文字具体、形象地描述病患这一生命体所经历的感觉、体验和认识,而病患的这些生命体验在医学视角下则转换为机体感染或损伤所带来的结果,二者使用的话语体系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治病既是开展医疗实践的过程,更是给予人文关怀的过程,在医学中注入更充实、更深刻、更动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医疗实践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部分院校就开始将文学与伦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医生、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Charon)发表《文学与医学:起源与命运》(LiteratureandMedicine:OriginsandDestinies)一文,系统阐述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卡伦指出,文学与医学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二者在本质上都与个人起源及命运有关,医学对于文学力量的关注程度和医生对于患者处境的理解程度呈正相关,兼具技术能力和叙事能力的医生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8]。文学是关于生命的表达,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指出,“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着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于人性、道德的探讨,医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在阅读品鉴的过程中对他者、对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同时对照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生命伦理问题、道德困境以及应对举措,厚植人文情怀,培育高尚医德,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之初就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而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于学生的翻译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开设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既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借由电影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丰富人文教育实施路径,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传统文学作品只能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情达意,而电影通过将音乐、字幕、声音和图像等不同的要素进行交叉组合,为观众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视听空间,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效果远胜过单纯的文字。电影所提供的身临其境感,能让学生在某段情节、某个角色上找到现实的影子,进而获得生活启发,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胜于传统教学方式。医学生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既要看懂原文,更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故事逻辑情境、历史文化背景,通过选择、适应、保留和淘汰等一系列操作,尽可能地用一种语言真实生动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所承载的思想。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吸取不同知识丰富自身,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视野;也可以学习感受他者的语境和心境,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共情能力,培养良好医德修养;还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不断提高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意识,提升国际化视野。简而言之,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丰富心灵,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渠道,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和课时数量、质量均不足的缺陷。

三、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路径

(一)精选英语电影作品

目前,围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学界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如何运用医疗题材作品引发学生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从而培养人文意识。但在笔者看来,医患关系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仅学习医疗题材作品限制了医学生的视野,将复杂的人性简单化、片面化,不利于深化医学生对他者生命、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为充分发挥英语影视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可重点选取以下两种类型电影作品进行翻译实践。一是经典名著改编类。经典名著是历史的沉淀、文学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高度概括了社会发展规律和精神生活共性,充满真知和智慧,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中汲取教益和启迪。如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的《乱世佳人》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将女主角斯佳丽与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置于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之下,通过戏剧化手法突出原著中婚姻与爱情、战争与和平、激情与理智、傲慢与偏执的冲突,观看、翻译这样一部作品可以深化医学生对“人”这个复杂生命体的理解,拓宽对生活的认知边界,弥补其人生经验的不足。二是科幻技术伦理类。科幻技术伦理类电影通常讲述技术与人类结合不当时产生的问题。科研创新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同时又因其未知性而充满不确定和风险。当今世界,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异种移植等各类前沿技术正向人们提出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医学作为科技应用前沿,在科学技术作用于人的实践中更是面临着诸多此类问题。如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未来世界利用“心理科技”制造具有人脑智能思维方式的超级电脑“法官”预测感知犯罪意向,执法部门据此提前逮捕将要犯罪的罪犯,但这套系统并不如想象中可靠,引发了一系列技术伦理问题。观看、翻译此类影片可以启发医学生思考技术伦理问题,探究强大技术背后人类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化其对生命与责任的体会。

(二)丰富拓展课外知识

教育开展的目的是更好地启发学生。一部电影涉及历史、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一份好的电影字幕翻译必然是“深入浅出”的,即在完整了解电影所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原文内容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影音视频等材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学生学习,并指导学生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融入翻译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学术严谨性。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撰写小组报告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达到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发挥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人文教育作用,教师可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个人试译、分组电影配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亲身演绎自己翻译的电影台词,在实际表达中检验自己的译文是否流畅、清晰、有条理,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比,找出差距不足,精进翻译能力。配音并非单纯的声音输出,而是让电影画面更为生动、角色性格更为丰满的途径,学生需要设身处地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生动传递出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通过电影配音,医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不同身份、地位的社会人面临的不同困境,摆脱自我思维的局限,涵养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培养同理心,为未来开展良好医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9

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人文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3大类,由各个学校自主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科目。而一般院校的通识课程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2部分,其中包含思政、英语以及计算机的必修课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由校方自主开设的选修课部分比重较小。目前国内高校中所开设的涉医类通识课程都是类似于医学伦理学或病理学等偏理论的课程而普遍缺乏实用医学如护理学这样的课程。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客观现实,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几乎没有系统地学过基本的护理知识。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学课程有一下几点好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的进步,人们对自我养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护理的部分技能可以满足学生们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符合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的;其次,对于部分专业的学生如海运、轮机、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考虑其今后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护理技能以及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建筑企业或航运企业均缺乏对从业人员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相关知识;第三,通过学习中医护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并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促进作用;第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相当部分老人依然会选择在家养老,如果其子女能够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养护方面的知识,对于其父母和家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2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可行性

影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2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二是授课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实验教学场所。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更高一些,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综合类院校均设有护理学专业,这些学校本身就拥有护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只需要在进行少量培训或学习就可以胜任通识课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设备仪器以及教学场所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均配有自己校医院,可以通过将部分实验课程安排在校医院的方式来解决医疗器械和操作实验场所的问题,而本身具有护理学专业的学校则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3国内外护理医学通识教育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在国内外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护理学,尤其是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欧洲发达国家平均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在荷兰政府,在小学课程中就已经引入急救护理学的课程,而瑞士政府更是在法律上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护理知识的培训[3]。即便是香港,对从事运输业的相关人员也强制要求进行急救护理课程的学习[4]。而在大学的教育中,由于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普及了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医学和护理学方面知识的教育主要是以社会医学为主,如哈佛大学就开设的/医疗保健政策0(HealthCarePolicy)[5]和/社会医学与全球卫生0(IntroductiontoSocialMedicineandGlobalHealth)[6]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自2007年哈佛大学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在其新的核心课程方案之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打破原有的系科之间的界限,进而整合知识,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以及更自主的选择机会[7]。在国内由于在前期的基础教育中缺乏对急救护理学系统的学习从而导致在当前国内大学生中均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8],因此很多学者均提出单独开设急救护理学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9]。但是仅通过单独的几次培训来进行教授,其效果显然是不如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来进行教学。目前在国内仅有上海的几所高校联合开办了急救护理学的选修课,而如果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一些加入基础护理学和家庭护理学的部分内容,其效果会更好。

4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课程设计

老人医学专业范文篇10

1入学教育环节

入学教育是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了解学校和本专业情况的窗口,是建立专业认同感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关键一步。我校近年来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会上组织医学生宣誓仪式,使全体新生宣读“医学生誓言”,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使学生明白医生要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爱护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病人的权利。医生要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身份高低贵贱,甚至更应该特别照顾贫困的病人。正如清代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2]。告诉学生们要认识到医学学科中蕴涵着的丰富人文价值,医学与人文是融为一体的,要认识到医学道德中体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友善”。认识到“医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在国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入学教育将”大医精诚”的理念植入学生心底,使学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初步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4]。

2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特点,结合教材,设计多样性的课程,以案例讨论、专题演讲、情境对话、小品等新型教学方式,代替传统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此增强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系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例如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阐述“爱国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通过医德教育和就业指导,阐述“敬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诚信”;教育学生认识到“友善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5]。要让医学生明白坚守医德底线,维护公平医疗消费,尊重患者人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公正、友善、文明息息相关。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铺垫基础[3]。

3专业课教学环节

专业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任课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容易用临床实例抓住学生的心,所以专业课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很关键。专业课教师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言行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德国医学家、柏林大学教授胡弗兰德阐明“医生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治别人。在病人面前,关心的是他的病情,而不是他的钱财和地位。病人是你服务的对象,绝不能去利用或玩弄他们。”[6]所以专业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素养,端正学术和政治态度,为医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地通过系列伤医事件、医疗纠纷等反面事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问题,思考如何付出爱心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学会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相关权利。用“友善”化解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7]。以病人为中心,还体现在不仅给病人治病,还要及时给病人普及医学知识,提升病人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以及预防疾病的能力,从多方面关心帮助病人[8]。更重要的是多宣传在抗击“非典”、汶川和玉树等地震灾区救援等关键时刻,冲锋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救治伤员的行为,诠释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积极的正能量[5]。

4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模拟扮演病人、医生并角色互换,使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怎么进行合理有效的医患沟通,从细节着手,天冷时捂一捂听诊器,搓热双手再进行检查,及时为病人保暖,做好检查前的沟通解释等等,向病人表达自己的爱心和关心,这不仅事关其职业道德也是个人文明礼貌、友善互助等以“友善”为核心的个人品德需要做的[1]。

5课余活动环节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使之更具体化、内容更丰富化。组织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讲座、“学雷锋”系列活动、“青年志愿者”、“义务献血”、“下乡义诊”、“帮助孤寡残疾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我校临床专业团总支的学生多年来一直在帮助一名孤寡残疾人郭和林,十余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一届毕业的学生把这个接力棒完整地传给新生,学生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照顾护理这位老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来自媒体及各方面的赞誉。通过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使其像水和空气一样融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

6教学纪律督导环节

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敬业”的品质。在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下,上课迟到、早退、课上吃零食等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优良教学传统得以继承发扬。比如曾经消失的课前起立形式得以恢复,学生一句“老师好”体现出对老师劳动的尊敬;迟到学生需向全班道歉,更是体现出学会尊重他人,严格时间观念的品质。

7考试考核环节

是否遵守考纪直接体现学生是否具备“诚信”的品质。医学生未来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在学习方面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弄虚作假,“诚信”缺失。对此,我们对刚入学的医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要求学生书写考试诚信保证书,保证自己不违反考试纪律。同时加强对考场监管,对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9]。

8实习环节

临床实习期是学生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医疗一线的中间过渡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期。我校着重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学好带教医师的技术,更要学习其对待患者时和蔼可亲的表情、温和礼貌的语言以及稳健而轻柔的动作,这些行为可以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体现医者的“友善”,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使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10]。通过实习,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情感,切身感受到职业责任,提高了职业荣誉感。

9就业环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能直接决定着择业是否成功。部分医学生片面追求大城市、三甲医院、高工资,而不顾自身学历不足,综合素质差的实际情况,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因而择业失败。将这些失败案例作为反面教材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引导他们考虑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来做出正确选择。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其次才是专业技术能力。因为技术能力在刚毕业时虽然有所欠缺,但能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来提高,而医德修养是长期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起来的。就业老师通过举办座谈会、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相关活动,帮助毕业生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毕业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应聘过程中不随意造假、任意毁约,强化“诚信”意识;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扎根基层为荣,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才[11]。

10结语

通过这种全过程多环节的引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引导他们勇做灯塔、努力奋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医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塑造对其今后在职业发展中做好治病救人,养成热爱生命,关心生命,促进人类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6]。对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作者:白志峰 王永红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德国,王立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

[2]李雨蕙.功利主义视角下医学生价值理念的现状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

[3]王郁,王乐.高等医学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

[4]杜长林,陈志宏,张艳清.传统医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

[5]魏晓波.“中国梦”与医学院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

[6]万文松,王建锋.多元文化形式下培养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4).

[7]刘伟,侯俊杰.“三位—体”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6(14).

[8]梁修才,张德广.构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

[9]刘磊,孟晨.当代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