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8-30 16:53:44

初中地理课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作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呈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和结构化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初中地理中含有大量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抽象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微课资源对课堂进行翻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对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帮助。

一、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和兴趣爱好,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利用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中间穿插一些图片和文字,可以将问题聚焦并突出主体,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可以更快地反映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这节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真正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对干湿地区的分布图往往理解得不够深入,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将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的比较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中展示的分布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黄土高原位于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农耕区向农牧区过渡的地带,这样学生就能知道黄土高原是由于所在地区特殊地形导致的水土流失形成的。在微课讲解完成后,再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创设微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入性。

(二)使教学变得情景化

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微课一般要求主题突出、结构紧凑、指向明确。在设计微课内容时并不是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加入真实、具体和典型的案例让教学更加情景化,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教学“区域特征”这节课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熟悉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的地理差异与区域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的山川、湖泊等以三维动态的方式呈现,同时将长江、珠江和澜沧江流经的省份也慢慢地在视频上呈现出来,利用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不同地形区的地形差异和发展情况。展示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组员在白板上圈画出地形区,其他组员改正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提高学生准确把握地理位置的能力。因此,利用微视频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一些抽象的内容动态、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也能让教师了解学情,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初中地理新课改强调指出,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加自主、合作探究在地理课程中的比重,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和论证等多个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基于此,微课在今后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应用方向,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学辅助者和引导者上,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地理学科发展的特点,微课的应用前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直接感知为主。教师在微课中可以将与地理相关的实物或教具直接展示给学生,通过示范性的演示,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2)以引导探究为主。通过微视频中的动画和图片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运用学过的内容或科学的方法对地理问题进行研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自主地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核心素养。(3)在微课开发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选题进行设计,对课例进行拍摄,同时在微课中增加评价反馈环节,保证微课的质量。综上所述,地理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微课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逐渐增多,体现出了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作用。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地理教师在创设微课时遇到的问题仍较多,微课形式单一、内容结构不合理等都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地理微课的发展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和学情,创设多元化的微课内容和形式,最终提高地理教学的深入性。

参考文献:

[1]庄云芳,王明坤.初中地理微课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476(20):21-22.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2

地理是一门包容文理的学科,地理教学应当是为了让学生们将其运用到生活的交流中,了解更多元的地理文化。初中地理知识的涵盖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地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地理学习的基础,将教材规定的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举足轻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课堂成效,可以有效利用微课的形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微课的概述分析

“微课”是指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课题进行讲解的短视频或者音频资料,这种“微课”资料往往目的性极强、重点突出,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课是在社会科技发展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1]。促进微课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微课进行地理教学手段的革新,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3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利用微课对地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备课工作,设计教学方案,无论什么学科都是如此,地理课堂也不例外。初中地理学科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初级课程,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必须要多次打磨教学方案,精益求精,可以利用微课对地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在教学方案的准备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借用或者参考网络微课资源,自己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微课素材。对于微课的要求,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知识要点以及难点,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微课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2]。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宇宙天体的宏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在本单元教材知识的学习中不容易和知识内容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解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设计微课内容,多方搜集地球自转、公转的相关素材并应用到微课中,丰富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可以借用相关的网络微课资源,也可以参考网络资源,自己进行微课制作,从而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2利用微课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在进行课堂知识的新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通过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微课内容展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有趣的微课内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微课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2.1从学生认知着手改进教学方案,通过微课为课堂教。学引入做好缜密计划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预判和解决方案,保证教学的良好秩序。在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流程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从学生认知着手,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在挖掘内容背后的知识要点以及难点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得生动、有趣。教学方案应当是在教师自身进行多次的教学实践之后总结和探索出来的、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程度的教学纲领,在教学方案的确定中,教师就应当充分将微课资源融入其中。3.2.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微课实践引入课程,启发学生思维。根据新课改下中学生地理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课题都是适宜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课堂学习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微课实践引入课程,启发学生思维,使课程适应自己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程度。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便于教师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拉近晦涩枯燥的地理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板块的运动》这一节课程的探索时,可以将课堂知识通过微课实践的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板块运动的微课模拟实验,让学生观看板块的运动,模拟了解本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深入教学。3.2.3利用微课巩固学生的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知识讲授环节结束后,设置知识巩固训练环节,考核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巩固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微课来进行。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知识要点突出、趣味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利用微课进行知识巩固训练,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精准把握训练重点,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自我测评,从而深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例如,教师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专题的课堂知识教学工作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随堂考查,可以针对本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设计一个微课小游戏,将相关的填空题等融合在游戏微课中,让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测验小游戏的巩固训练,从而明白自己对于课堂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便于学生查漏补缺。3.2.4利用微课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地理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进行,不仅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地理学科的学习积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对于学生未来在地理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课后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只有积极深化微课在学生课后学习中的应用,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地理综合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例如,地理教师在讲解完《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后,将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微课等上传到师生共享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参考。另外,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到的相关微课素材,教师也可以分享给学生自行浏览,深化微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地理解题能力的提高[5]。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习题训练的相关微课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根据专业的微课讲解视频、音频进行解题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水平。3.2.5利用微课实施分层教学。初中地理是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们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通过微课资源的展示提出探究问题后,学生往往能反馈不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地理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实施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就某一知识点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中,对于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于之前的理论课程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引入时可以让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学过的知识展开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讲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大致介绍本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乡村与城市是怎样的发展关系?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学习程度较为一般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学生通过观看讲解得更加通俗的微课可以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4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国家在教育资源上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开始走进教室,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良好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走进课堂,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课堂微课的应用。地理学科的教学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微课的应用对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帮助良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微课素材的展示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地理教学更加正规和专业,并且吸引好奇心强烈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6]。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课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经验的更加丰富,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我国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没有对学生起到充分的教育意义。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成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微课形式来推动教学改革,深化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文红.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4):127.

[2]张立滨.初中地理交互式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9(9):152.

[3]孙凡勇.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38-139.

[4]庞小乐.微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112.

[5]曹仲杰.初中地理运用微课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分析[J].好家长,2017(47):97.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3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体差异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诸多新型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高度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要求。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一、确保探究性教学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导。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基础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定位不同阶段的目标。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当确保其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大力提倡,很多教师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必须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不可否认,探究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地理知识,但是其并不为唯一的学习知识的途径。一节有效的地理课,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七大洲名称”“矿产资源分布”等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七大洲名称、矿产资源基分布情况的结论,采取传统理论讲授法,便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无需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初中地理教材中,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则可采取探究性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如对“比例尺”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比例尺的概念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可以开展探究性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借助观察、思考、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首先列举生活实例,如用1︰50和1︰100两种比例尺例绘制所在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观察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理解“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用大比例尺绘制的地图范围小,内容详细;用小比例尺绘制的地图范围大,内容简略”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要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很多教师对探究性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知,认为地理课上,只要有学习小组通过设计好的实验活动,得出正确的结果,便是一节成功课。但实际上,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教学活动中,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使得课堂活动变成了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堂,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有层次、多元化、多梯度的课堂活动,并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中,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地理知识学习为载体,有机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体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课堂活动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有层次、多元化、多梯度的课堂活动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使学生在合作、竞争中学习知识,获得成长。体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体验探究式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探究性教学应促进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教学,主张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便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学生即使亲自动手操作,并不一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全程、真正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部分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背后,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表面现象进行认真探究,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配合,若是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必须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要将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地图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其中蕴含的地理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地图图像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画图、忆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认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深入挖掘地理知识,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对“世界气候”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观察世界各地的不同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地景观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找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感知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真实情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看图,而是将学生思维培养与画图的动手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确保探究性教学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时俱进地对探究性教学进行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邦柱.浅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J].学周刊,2019,(05):50.

[2]梁会成.初中地理区域探究性教学探析———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非洲》一节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10):29.

[3]杨霜.基于资源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06):358.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升,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到诸多的学习能力,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地理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学科,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翻转课堂、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资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实施要点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教师逐渐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中,向着信息化发展方向靠近,促进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学会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操作手段。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满足教材内容教学的实施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注重网络资源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接收到更多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二、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积极应用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1]。首先,将教育信息化教学形式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掌握,使其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他们的评价分析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将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势,真实展现出地图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更加高效的地理学习技能,形成较高的地理智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可以简化教材的内容,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直观地演示出地理的现象,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消化[2]。最后,将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他们对专业能力的把握,使其进一步创建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发展人才。

三、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一)网络教学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将网络教学方式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创建出自主式学习和程序式学习两种方式,能引领学生自主浏览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积极拓展自身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引领学生建立程序化的学习形式时,不能盲目地引导学生进行资源的搜索。例如,在教学《世界的居民》一课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搜寻网络上的资源内容,确立明确的搜寻目标,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世界上的人口数量,明确世界上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了解各个国家人种的组成,以及每个聚落的生活习俗习惯。(二)微课教学方法。微课是初中地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引领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通过微课提前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对教材内容难点的把握,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听讲,加强他们对教材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每一章节进行总结和概括,让学生通过微课了解到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每一章节的知识脉络。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课时,教师将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录制成一个个小视频,并上传到微课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明确气温和气候之间的区别,了解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找准这一章节学习的难点内容,在课堂上主要关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以建立起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候与所处区域之间的联系。(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遮罩和拉幕的功能,可以暂时遮蔽部分教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遮蔽的内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的内容,充分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聚光灯的功能,可以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认识到自身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将中国自然地形的相关知识点遮蔽起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我国拥有哪些自然地形,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地形的不同。(四)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成了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展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让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朋友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进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教师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我国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五)远程教学方法。当前,远程教育逐渐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了学生放假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将课程传递给在校园外的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音频、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及时向教师求助学习上的问题,并随时随地学习与地理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地理教学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紧紧追随时展的脚步,积极应用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方式,创建出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地理教师应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出更多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振雄.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探微[J].亚太教育,2016(34):35.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5

1引言

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如何实施素质化的地理教学工作、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重要的课题。

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所谓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指按照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完成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教育价值需要的地理教学活动。[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3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3.1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不应简单理解为向学生传授多少书本知识、解决多少作业难题,更主要还是在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兴趣上。通过有效教学,消除学生地理学习恐惧和厌烦心理,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2]

3.2要注重塑造学生地理基本素质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想是以现实问题为背景,以能力立意为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有关问题。

3.3奠定学生未来发展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因此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不仅要培养负责任公民的智能素质,而且更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4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4.1教学设计,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高中地理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高中地理目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赖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是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二是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课程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3]

4.2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需要和个性需求,以学生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从学生出发,寻找“教”和“学”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教”更有效地为“学”服务。

4.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说过,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的进步和发展,而要想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是重要的条件。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这样就注定他们不可能有所创新,而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凡是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在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教师要懂得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5]

4.4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与别人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5]

作者:曾莠瑄工作单位:厦门市集美乐安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配置的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初升高招生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对初中地理教学不重视,初中地理被认为是副科,使一些初中特别是乡村学校往往缺乏地理学科专职教师,常常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地理课,即使是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千方百计想改行教其他所谓的主科。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低下,使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同时,由于受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和初中教师对整个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了解的影响,使初中地理教学较难把握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重在对作为案例的某些区域内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描述,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差,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初步了解、认识、学会,能力要求层次比较低。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主要属于系统地理,重点讲授自然地理的理论与原理、人文地理的理论与方法、正确的人地观念等内容,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分析,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在初中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理解、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学以致用、实践调研、论证探讨,培养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初中即使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往往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需要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顾及学生的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3.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

初中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成熟,也不稳定,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趣味性较强的知识较喜欢并易于接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较为重要,许多初中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智逐渐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与动力、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和提高,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使相当部分高中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4.课程设置在时间上的脱节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初中在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并在初中二年级学年结束时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在初中三年级不再学习地理。长达一年时间的学习中断,必然导致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大量遗忘,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高中地理的知识基础。这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很好衔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脱节现象,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采取对策,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实现与初中地理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1.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中,虽然更加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衔接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摸清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特点,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给高中生弥补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定期进行总结和分类,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2.把握课标,研究教材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增强生存能力,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初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比初中明显要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课程理念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全面挖掘高中教材中需要初中知识作为支撑的内容,在教学前先对初中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同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初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智力和心理上都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1)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地球运动、地图知识、等高线、区域地图等内容时均有较大困难,学生对于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组合结构等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较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

(2)读图析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但受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初中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分析、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提升图文转换能力。

(3)理解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习地理,更多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由于高中教学目标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求提高,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来记忆,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4.改进教法,优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1)多元导入,引疑激趣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来自感性认识,比如一些地理奇闻轶事、地区风土人情等就成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理性的认识外,也需要感性认识的不断激发和强化。为此,在高中课堂引入时,可以用图片、视频、热点话题、生产生活问题等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避免学生产生高中地理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错误认识,从而顺利适应高中教学。

(2)活动探究,激发思维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活动教学,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多种媒体结合,加强教学直观性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保留了初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缺乏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地理分布、动态过程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抽象地理动态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区域地图的掌握对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来说,可谓是一件难事。为突破这一难点,一是教师应在课堂上对一些重点区域图边讲边画,并要求学生跟着仿绘;二是教师要经常使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三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区域地图,辅助教学。这样通过多种途径、长时期的教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区域地图逐渐熟悉起来,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扫清障碍。

作者:熊永工作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第三篇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教学标准对如今的地理教学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处于相互对抗状态,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喜欢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有偏见。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得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并不乐观。

二、怎样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比以往更灵活、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形成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不同性格的学生,多与学生交流,避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乐于同教师多做交流。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信任,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

3.提高教师的语言技巧,使课堂多姿多彩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6

1“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体现

要想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对生活化的体现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分析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以便更好的采取教学措施。

1.1“生活化”教学结合实际提升知识实用性

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最贴切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天晴情况,同学出去旅游是可以发现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另外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粮食的种植也与气候土地情况息息相关,而这些知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地理教学当中应该结合生活化现象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于环境、气候、地域的认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意义,也能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动力和信心,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体系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目的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通过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使学生产生更加丰富、完善的思想体系和地理思维。

1.2“生活化”课堂容易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师一板一眼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感到无趣,从而无法专心上课;另一方面,教师一套一套的知识理论让学生产生与自身无关的错觉,进而失去了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适当的创新,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摆脱过去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形成灵活、生动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能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相关的例子,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充分期待每一节地理课堂的开展。

1.3“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主要的方式是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易于掌握其中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最终的学以致用。这是因为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和生动化,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能够将这些知识点有效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逐渐产生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落实,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地理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目标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能够有较好的思想基础而进行不断地探索。因此,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往后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2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做好“生活化”教学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做好相关教学设置,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联系当下生活背景,让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地理没有用处。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2.1深挖教材,将生活化环节导入教案设计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思考的是教材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实例来传输地理知识,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和思考,还能够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环节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生活化的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渗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得丰富、合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天气和气候》这一节课备课时,在讲解理论知识前教师先列举几个生活中与天气、气候相关的例子,然后分配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天气现象,提问学生平时是否有看天气预报,相同城市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天气情况,同一地点是否也有不一样的天气情况,天气变化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通过教师深入挖教材,寻找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点,并列举实例让学生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遇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加强了学生思考能力,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发的、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能够从点到面的认识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单一枯燥的文字变为画面,将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直观化,扎实的掌握好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理论知识。

2.2设定生活化问题,课堂上增加与学生互动

传统初中地理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一小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做地理习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传统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愈发不理想,纯理论讲解显得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课堂互动,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看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问题的引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方面是在课堂前进行提问,第二种方式便是在课堂内进行提问,若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便要具有趣味性,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思考的作用,并使学生在面对教师所提出问题后对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和期待。例如,教师在讲解《人口与人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所包含哪些人种,并让学生将其显著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的过程,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进行落实,并起到预习的效果。若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出。例如在《认识国家》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要去旅游的话学生会喜欢哪一个国家,如何去,为什么喜欢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哪些著名的东西等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从学生回答寻找切入点去引入国家人文、地理位置、天气情况、什么时候去会是最美的等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想象的环球旅行将各个国家的特点、人文、著名景点、季节变化等等串联起来。如此一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各个国家的认识。教师也能让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灵动,让学生在上完地理课之后仿佛实现了一次环球旅行一样,将课本的知识转变生生活经验与认知。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副美丽的画面,让地理知识能够轻易的深记脑海。

2.3引导课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课堂中讲授的地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的生活背景,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应该利用好生活化教学方式,拓展课后探讨课题,带领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讨能力,进而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气温和降水》这章节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去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和记录,使学生在课下能够在小组内实现共同学习,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降水与气温所记录出的结果,而共同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组,因为实践活动是在课下进行,教师有必要让住得近的学生为一个小组,并且在一个组内需要有实践能力较好、观察能力较好、对数据敏感的学生,只要这样,才能让实践活动得到顺利的进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记录,设定一段时间记录自身生活的环境当中降水情况和气温情况,引导学生详细记录以及观察降水前后天气变化情况、气温情况以及降水情况,当学生有了相关的数据记录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行总结分析气温与降水之间的联系,开设一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讲解气温与降水的特点与关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展示,并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说明和解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方面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得到进步和发展。这种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来使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更加的认真,并且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慢慢的将地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到了生活当中,进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地理现象,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理想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7

(一)多媒体幻灯片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不够熟练,对多媒体的许多功能不太了解,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都是进行幻灯片播放或者一些百度知识查询,许多教师的课件也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只有文字和图片,在课件中缺少动画和音乐特效,更缺少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只是开门见山地通过幻灯片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指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方式简洁明了,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很容易由于直接介绍的不理解导致不感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幻灯片的应用应该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方式,要注意幻灯片的连续性,将旧知作为基础带出新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复习和引出被割裂开来,没有做到有机融合,这样为了引出而引出的方式很难产生实际效果。比如在新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的教案经常是这样写的:“同学们还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某个知识点吗?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新知识。”这样的幻灯片导入看似在复习过去的知识,但是与新知没有任何联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无效引入,这样的幻灯片设置,虽然利用了多媒体平台,但是却没有起到良好效果。

(二)多媒体流于形式

现阶段,许多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并不是因为多媒体提供了多少便利,而是因为所有教师都在用而已,许多教师甚至觉得多媒体给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带来了阻碍,原本是可以直接授课的,结果还要准备幻灯片,增加了教学压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将幻灯片的首页播放在屏幕上,之后的教学环节都是直接讲述和板书进行的,将多媒体的课堂用具架空,没有去探索多媒体为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诸多方便。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热情,如果使用的方式、过程不够吸引人,流于形式,那么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对多媒体的利用好处是很多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探索,发现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率和教学准确性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些至关重要的优势,才能够认真地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将多媒体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为学生带来更加现代化的地理课堂,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利。

(三)多媒体的应用缺乏互动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互动性,讲授新知之前,要先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许多教师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长大了,也有之前几年的学习经验,不用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但其实不然,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学生和教师都要出力,不能只是教师自问自答,许多教师抛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没有学生发言,便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都被浪费,学生也习惯性地成为沉默者,他们认定反正最后教师都会公布答案的,这是非常不利于今后教学活动开展的。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抛出的提问内容只是幻灯片上冷冰冰的文字,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设置一种引入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那么地理课堂问题就会变得鲜活,学生能够更愿意在课堂情境和游戏的互动中,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行更多的思维碰撞,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初中地理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应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辅助地理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范围包括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等,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研究内容也丰富多样,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图片,依赖教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和了解,无论是从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资金投入还是学生的安全考虑都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应用多媒体完成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在多媒体上找到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视频影像资料,就能带领学生深入场景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对地理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在多媒体教学中,还有许多功能值得探索和应用到地理课堂中,比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链接等方式都能够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达到更加震慑人心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从世界看中国,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爱我中华》这样的爱国歌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缓解课间焦躁的心情,更好、更专注地完成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领会到我国的魅力和五十六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引出对我国地理布局等知识的学习,进而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在讲解长江的地理区域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曲雄壮、高亢的《长江之歌》,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诸多宏伟的长江图片,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有震撼的感觉,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地理风貌产生由衷的赞美,培养对初中地理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因为多媒体的很多教学设置都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想成功地完成一节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就必须注重对教学情境的优化,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创设出与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地理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在气氛营造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课的讲解时,在这节课的课前2分钟时间,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关于香港繁荣发展的影视片段、纪录片或者是系列图片展示,将《东方之珠》这首音乐作为教学背景。动听的音乐、繁华的画面、振奋人心的人物和事件解说,可以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带来相应的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专注地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段进行新课导入,创设相应的地理情境,还可以巧妙设置问题:“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便捷的海陆交通系统为香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对地理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又新颖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需要教师提升技能

对于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智慧课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使课堂更高效、版块更丰富、画面更流畅清晰、用户体验感更好。对于教师来说,更要熟悉多媒体平台的内容,做到熟练应用。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操作流程,进行设备管理,熟悉诸如录播、资源下载、屏幕共享、师生互动、作业提交等重要功能的使用,构建现代化课堂。其次,平台要做好系统维护,保证使用期间的顺利流畅,防止恶意信息传递到学生端,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进行必要的系统培训,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初中地理是学生整个地理学习和教师地理教学阶段的提升阶段和环节,也是完成小学向初中有效过渡和初中向高中纵深过渡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兴趣、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机。对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情境导入,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高对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完成智能化教学是教师当前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做好这个敲门工作,才能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收获高效的地理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地理;精准教学

大数据背景下,大量的地理图文数据,能够给学生提供较为新颖的知识观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地理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地理知识为学生寻找地理信息,丰富地理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初中地理知识。

一、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并能够快速地进行数据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决策将超越人类有限的理性思维,从以往依赖于教师头脑教学转变为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使教学更精准化与科学化,从而实现精准教学的目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够快速地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能够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实现初中地理精准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数据中调取契合度更高的数据信息,作为教学资源的对比参考。诸如,优思在线、同桌网、简单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在内部设置的地理课程中也有很多免费课程,且评论区也有诸多学生的留言。这种外部数据信息的参考,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对比的网络数据资源,以便支持教学决策的可行性[1]。另一方面,剔除外部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可以建立内部数据资源的获取路径。以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的“雨课堂”教学软件为例。其中的课程随堂记录更为精准,教师能够对接学生的档案资料,获得课程教授后的反馈信息。这种内部数据资源,是增强地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进度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利用大数据资源辅助教学决策的积极策略。

二、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大数据能够改变以往经验式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转变为数据服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对教学进行分析,优化以往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为学生授课,教师根据地理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微课,并将微课传送到教育平台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以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内容,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前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与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组,根据知识内容提出相对应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合作、讨论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惑。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网络资源调取地理信息的相关内容,并从问题中了解和梳理地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将天气预报软件中本市近期环境信息数据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生活体验、视觉观察、体温感受等多种感官体验方式,总结天气变化的主观体验效果。来自网络或软件的数据资源,正是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景,主动解析客观问题的积极方式,有助于其学习地理知识。

三、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归纳,找寻地理教学活动的规律[2]。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平台,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信息,找寻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进而能够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其二,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教师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学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初中地理精准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对知识重点进行考评成绩预测与分析。本节课随堂考评成绩高出预测值,其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反之教学效果并未充分表现。而分析学生的随堂成绩时,需要综合内部数据资源,以学生以往的档案资料为参考范本,了解学生是否在此前学习内容时产生了明确的主观认知与知识体系架构。从而利用档案数据支持教学评价的系统化与客观性,完成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数据收集与对比。

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使陈述性的知识内容退居次位,而信息的分析、整理、收集、加工等教学活动,将占据教学的首位。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测量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成效,从而实现精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芳.大数据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以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340-342.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9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应用;前景

微课是当前微时代深入发展的一种延伸,因为其短小精简、内容突出、获取快捷等优势使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不仅满足了学生以及资源建设等主题的需求,也得到了教师的青睐。随着微课热逐步的提升,地理教学中也开始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1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1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习认知还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枯燥无味,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而随着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出现,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展示环境,展示与课本相关的地理图片与视频,将微课视频与知识点结合讲解,原本教材中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形象展示出来,大大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比如说:《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其中涉及到的记忆内容较多,学生需要对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以及气候特点理解、记忆,还要正确理解气候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及气候关系。很多学生因为记忆内容多,知识点生涩易混淆而失去学习自信,久而久之会丧失地理学习兴趣。对此,老师可以巧妙运用微课,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世界气候名称、特点以及分布等相关知识点编为顺口溜,并契合各地气候、人们活动图片与时下初中生喜爱的音乐,营造轻松生动的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及消极情绪。这样,微课的运用,打破了地理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爱上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为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1.2运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地理作为一门对世界认知的课程,帮助学生打开了对世界认识的大门,是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但伴随的是,地理知识比较生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知识点,事倍功半。而微课在初中课堂的应用,打开了地理教学的新篇章,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而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编制成微课视频。老师运用微课视频,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对于一些超出学生的原本知识、认知范围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听到,仿佛身临其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想象力。1.3运用微课,实现课后教学拓展。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广泛,涉及到国内、国外的环境、气候、人文活动等等,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是新鲜的。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阶段,且开始具备了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地理课程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老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学生课后地理学习、拓展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自身地理综合素质。比如说:在教学《日本》前,老师编制好日本相关微课视频,包括日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工业特点、人文特征,添加学生熟悉的日本动漫音乐,加入日本代表性图片,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到每个学生邮箱,并预留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知识预习。相比较于传统的教材预习,微课配合预习,不仅更生动有趣,还更利于理解,为正式听课打好了基础。不仅如此,通过预留问题引导学生去尝试解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日本》整个章节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是否想学习了解日本应对地震的一些先进技术手段。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在抗震救灾方面有着完整全面的研究,我国同样也是地震频发,尤其是西南地区。老师可以通过编制、发放微课视频《向日本学习如何应对地震》。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日本地理知识学习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地震应对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抗震救灾实用能力。

2微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优势,但依旧存在很多进步空间。未来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2.1认可微课教学的辅助性。充分认可其教学辅助性,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合理利用微课来完成地理教学。2.2不可本末倒置。微课的设计、制作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以短小精悍为主,在注重其趣味性的同时,老师不需要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精美制作上,而是应该注重其包含的知识点,着眼于实际教学效果。2.3注重微课视频共享互动。新时期我们处于合作共赢的环境,老师在教学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老师共享制作的微课视频,可以在相互学习中改进提高,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微课视频制作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微课形式对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理念的创新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未来在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应用,不断推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事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樊琳.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价值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12.

[2]单畅,戴心来,崔春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地理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9-62.

初中地理课范文篇10

关键词: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是每名初中地理教师都要探索研究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我觉得以下教学策略效果比较好。

一、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为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合作者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关键在“导”,即时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向学生传达高效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养成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和学生生观念转变了,提高课堂效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

地理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同时要尽量多的搜集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地理的文献、各种地理现象的视频、和图片,甚至可以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这些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除了老师要做好准备之外,还要让学生也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最好能够以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一些在预习中的疑问,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把问题融入课堂。教师还要注意学校的生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班级的学习风气和班级目标的导向差异。在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来源不同,感受各有侧重。地理教师在课课前有必要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拿出最佳的授课方案。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是门新学科,入门相对较难,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转变思维方式,他们还不善于动用抽象空间的思维来学习什么经纬网啊等高线啊地形图啊等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心理,打击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在一开始就掌握不好地理基础知识,为他们学习地理造成重大障碍,目前吉林省的地理还不是中考课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不重视地理科的学习,学习时没有动力,也没有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不爱积极参与,于是地理课教学,地理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一言堂,满堂灌,自己总是充当课堂的主角,这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很多活动,形式上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过于注重取悦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免流于肤浅,因此,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低效。为些,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比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老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有趣味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久而久之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好调查所教学生的主要兴趣爱好。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方向。教师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后,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他们的兴趣点,从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果更进一步的话,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变被动为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稳固而长久的兴趣就会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四、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运用探究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