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案扎心十篇

时间:2023-03-23 09:12:37

情感文案扎心

情感文案扎心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扎染;生命力

第一章 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本元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根,是母体的艺术,属本元文化。她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特色来显示,越是地方性的东西便越具有世界性。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母体与根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藏着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传递和培育着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民间染织美术制品的制作过程饱含了制作者的向往和思念、追求和寄托,寄情于物,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的感情含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载体。

第二章 针线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

在社会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民间染织美术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补充,成为民族文化的回归。工业化社会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高度工业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人性的沉沦,以及人与自然生态的不平衡。生态保护是人类觉醒的体现,包括对本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原始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都是我们现代设计应该认真研究的。

当代都市人日趋疏离与冷漠。面对一个多姿多彩用针线编制扎染的艺术天地,一个充满清新、洋溢母爱亲情的感情世界,一个用自己双手来表达内心淳朴真情的空间中开始追寻人性的回归,重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美。针线间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使生活更丰富美好。

第三章 民间印染

3.1扎染的渊源

扎染,古代称为扎缬、绞缬。缬音“协”,系古代对防染手工印花织物的统称。其“缬”字本义,是专门指扎染这种工艺。《韵会》称“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 《一切经音义》也如此解释:“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缬”。元代胡三省《通鉴注》说的更明白:“缬,撮丝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彩斑谓之缬。”可以看出缬最初的本义即为扎缬、绞缬。以后缬发展为扎缬、蜡缬、夹缬等防染印花织物的总称。

3.2 扎染的技法和材料用具

1. 坯布准备:坯布是指准备在上面扎结花纹的面料,一般以选择纯棉布为好,丝绸、麻布、人造棉亦可,此处以白府绸为例。面料的薄厚对花纹效果有一定影响,图案细腻选择薄面料,图案粗犷则选择厚面料。首先要退去坯布的浆,需在清水中浸泡至少半小时。退浆的坯布经晾干后进行平整,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画图、上花型。

单件扎染设计可用水溶笔在面料上画出图案。扎染图案不宜太复杂,纹样不要过多重叠,注意平面构成效果。复杂的图案要便于分解为几个基本形。要发挥扎染在缝扎和染色中所产生的色晕变化,它可使简单的纹样产生丰富的效果。

2. 材料用具:缝扎时需要使用针、线。针最好是稍长而细的棉线针。

可根据面料选择针的型号,面料细而薄则用细小的针;面料粗而厚(麻绒类)用粗长的针。扎缝线宜选择结实、牢固、光洁的线为好。一般采用全棉线,防染且便于拆线。另外还需准备塑料袋、橡皮筋、筷子、纸等,用于不同的扎染方式。

3. 扎染花形的形成,靠扎、缝、缀、缚固定面料并形成皱褶后相互覆盖,染色时产生防染作用出现花纹。由于扎缝的宽窄、松紧不同,皱痕、折叠的变化,加之染色过程中染液渗透、浸润的时间长短,最后产生花形具有深浅各异、万千变化的效果,因此扎缝工艺在扎染制作中是重要的一环。

扎染工艺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四大类:缝绞法、捆扎法、打结法、包扎法。其中缴缝类又分为单线串缝法、折线串缝法、折叠串缝法;打结法是最简单的扎染方法,不需针、线,只需将织物浸水后进行折叠并打结即成,靠织物自身防染。

4. 染色工艺:染色是扎染制作的重要工艺过程,织物扎缝后通过染色方能显现花纹。民间扎染主要用植物染料染色。由于化工颜料的出现,基本取代了植物染料。

首先,将结扎好的织物在染色之前都必须浸泡20分钟以上,结扎紧密且织物厚实的浸泡30分钟左右。这一步很关键,但易被忽视,若不浸泡,直接把扎结织物放入染液,则扎结部分因未经清水浸泡,染液会大量渗入扎结处,使需要防染产生花纹的地方无花纹;另外,未扎结的面料未经浸泡染色会不均匀。

其次,拧干待染织物投入染料中浸泡染色,染色时间根据织物大小、需染色深浅决定,一般30分钟左右,期间要用木、竹类染棍来回轻轻翻动被染织物,使之均匀地与染液接触。

再次,染色后从染液中取出扎染织物,脱水、氧化、冲洗。

最后,固色(30分钟),冰醋酸、固色剂用水稀释浸泡织物,固色后用清水冲洗,直至不脱色。将漂洗、脱水后的扎染物放在通风处,不宜直接晒太阳,阴干为宜。将阴干后的扎染制品拆线,图形便显现出来。

3.3 民间扎染流传的几种程式化纹样

1. 蝴蝶花 又叫“蛾蛾花”、“蛾子花”、“狗足爪花”,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花型。因此,有些地区称扎染为“捏蛾蛾花”。将面料对折成双层,再一正一反折成三折叠的三角形,顶角成60度;将顶角向前方折下;然后在倒下的顶角处缝成“v”形,抽紧打结,染成后即成蝴蝶花。、

2. 小圆菊 在面料上画一圆形,通过圆心处将面料对折为双层。采用平缝串扎,注意针距相等。抽紧打结,染成后即小圆菊。

3. 葫芦花 采用对折串缝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弧,染成后为葫芦状花纹,是白族民间流行的纹样。

4. 方胜 将面料折叠为四层,即先对折后再对折,在顶端用线扎紧染色即成。

5. 四合十字花 十字用对折串缝成弧线,四合纹为平缝串扎。图案为方圆结合组成。

第四章 扎染的生命力

中国扎染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无比辉煌,也曾中断而被冷落、淡忘,但她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近年来,人们回归意识的增强,对生态文化的保护,对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的渴望,扎染艺术已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被人们普遍喜爱。

民间扎染艺术之所以被人们普遍的喜爱,除了它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现代都市环境,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日用品等,大多是出自冰冷的机器,是一些缺少情感的模式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从而使得那些长期生活在繁杂大都市,这种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第二自然”中的人们,常常怀念质朴的第一自然,渴望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将民间扎染艺术,装饰于室内外的环境中,可营造一种既温馨,又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使人们从钢筋水泥的包围和由冷漠的机器成批生产的产品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情味。而且,也能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钟茂兰编著.民间染织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情感文案扎心篇2

关键词:扎染;成衣设计;色彩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35-01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状况

扎染的发展历史扎染在我国的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扎染是我国古老的印染技法,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无比的辉煌,流传至现代,扎染仍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一部分人。唐代时的扎染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流传也很广。五代时扎染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发展。到了宋代,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扎染制品当中。后来,随着战乱的发生、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化学染料的输入以及扎染自身的工艺不能适应批量化生产的需要,在沿海、中原一带不再受采用,只在一些偏远地方保存了下来。现在在我国的云南大理、四川自贡、贵州、湖南等部分地区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扎染工艺。特别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是目前国内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

二、扎染的艺术特点

如今,纺织行业的产品日益更新,工艺技术越发先进,但扎染的魅力却无可抵挡。具体说来,扎染在审美方面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晕化:晕化是在扎染过程中由于捆扎的松紧度不同,使布在染色过程中吸收色料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肌理效果。在这种晕化过渡自然,给画面带来蒙胧色彩。由于色粒的渗透不一样而形成的晕化效果,带来抽象、梦幻、缥缈之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褶皱:扎染是运用缝、折、捆多种手法制作完成的,这些制作手法都会使织物产生褶皱,在染色的过程中,染料就可能出现附着与不附着之处,其出来的结果便是色彩斑斓,皱纹错综,别具意味。褶皱是在扎染的制作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针法和折法所形成的褶皱在织物表面交错相映,又组成独特的纹理。

3、浮雕感:扎染的浮雕感也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与褶皱相伴而生,褶皱没有了,浮雕感也就消失了。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捆扎和染色中的高温的作用,一些点和面在拆线完成之后依然隆起,保持有凹凸褶皱,在平滑的织物上犹如浮雕般精心刻出,使花纹具有了立体感。这些浮雕般微微凸起的花纹,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显出微妙的色彩变化,色彩的层次也更丰富了。

三、扎染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扎染的防染工艺技法多样,防染原理是利用线绳等按一定要求捆扎织物,使未捆扎部分染色,从而形成一定的花纹和图形。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针缝法是用针线将描好的图案沿着轮廓线串缝起来,一般来说,要求图案轮廓不能过于复杂,一个基本图形的轮廓要一根线缝完,不能中途接线或打结。捆扎法是直接在织物的局部或整体用线绳进行缠绕捆扎后染色,具有制作速度快,晕色效果自然,形象或粗犷或抽象等特点。

扎染工艺技术运用恰当与否控制影响着现代扎染成衣的款式,每款服装在进行设计时都有重点,同样扎染成衣的设计重点应是在其变化多端的面料颜色和图案纹样,所以款式设计变化不宜太复杂。过分夸张的设计及繁琐的服装结构手法不但在扎染成衣的色彩图案的面料上不容易表现,而且还会喧宾夺主。当下扎染成衣部分是运用成衣而非面料来进行扎结染色的,太多的结杠分割线会影响扎染过程中染色效果的统一和稳定性以及增如扎结的难度。现代扎染成衣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减弱了些其所具有的民族风格。跳出了传统扎染图案设计中固定的、程式化的构成形式,在扎染图案方面多选择以抽象的几何幽案,或单独的不规则纹样,或渐变的简洁淡然的风格。

扎染的染色一般分为单色染和复色染。单色染,就是指用调配好的染料颜色一次染成。单色染在操作技法上较简单,容易把握。复色染,指将织物进行多次染色,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效果。

四、总结

扎染从产生开始就是以应用为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应用,作为流传近两千年的传统工艺要想获得新生,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这是历史发展的现实和必然,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传统手工艺的扎染也具有它的现代价值,它在人文精神、情感寄托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民族化设计的今天,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改变扎染成衣品种单一,时尚感不强的现状,设计出既带有扎染手工的韵味同时又能走入市场竞争销售的现代扎染成衣,发展壮大扎染成衣产业。

情感文案扎心篇3

摘要:课题组在开展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时,主要关注到了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的以下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 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不仅让“活态传承,活在当下,创造表现,抒发童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尤其是美术课堂)最重要的特点,在学生丝绸扎染技艺的体验与创新到自由表现新视界过程中,进一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丝绸扎染;创新力;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孩子抓起。但是,我们必须以一套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和需求的模式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纯技法的复制体验活动演变成更具创造性的继承过程。“丝绸扎染”是运用丝绸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扎染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千年的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我校在丝绸扎染技艺方面的近十年研究,已经基本理清了丝绸扎染的文化脉络,2008年被列入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我校主编的校本课程《丝绸扎染》于2008年11月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用于学校综合实践课。但是,“体验与模仿”为主的学习形式同样还是将学生置于了丝绸扎染的“旁观”状态。基于丝绸扎染的特色,笔者以为,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的“旁观”和“体验”状态向 “深入”和“创新”阶段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如何由原来的被动体验向主动介入发展?”“如何由前期的纹理与纹样的重现向构成与意境设计意识发展?”“如何由前期的技艺性体验向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深入?”才能探究一条以创新为主要实践方向的丝绸扎染(及其为代表的相类似非物质问遗产)有效的活态传承途径。

1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这里的创新力,主要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存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就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并试图使之概括化和系统化,使问题和信息在脑细胞及神经网络中留下印记。结合丝绸扎染的传承要求,本课题讨论的存储准备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有效接纳。以一种有别于将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被动接受式体验活动,并以美术认知迁移过程来破除思维定势,并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文化的创新意识准备。2)思想加工阶段。在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索时,人脑会不断地对神经网络中的递质、突触、受体进行能量积累,为产生新的信息而动作。这一阶段也常常叫做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孕育阶段。结合丝绸扎染的传承要求,本课题讨论的思想加工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的基本技艺图谱,使得丝绸扎染技艺应承有序。以一种有别于将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单一接受过程,并以美术发散思维过程来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技艺的创新意识孕育。3)顿悟阶段。人脑有意无意地突然出现某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使一些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突然之间得以解决。进入这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创造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新意识猛然被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被称为“直觉的跃进”、“思想上的光芒”。丝绸扎染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传承过程中,要想直觉跃进和思想光芒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本文将讨论的“顿悟”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自由运和区别随意扎染、适合纹样以及少数图案式人物构成丝绸扎染作品形式,力求表现小学生生命力的作品,力图“准创新顿悟”。

因此,课题组在开展基于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时,主要关注到了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的以下三个维度:首先,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这里主要思考是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的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这里主要思考是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推理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第三,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这里主要思考的是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

(1)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保留着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无意性、情境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重过程而轻结果”等心智特点。校本教材在低年段安排了难度较低的随意扎染技法。但是,安排在低年级的随意扎染方式及丝绸扎染随意扎有趣结果只能够短时期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多次重复候“新奇感”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少了创意的设计,所以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进入”式接纳,而且会有形成思维定势的危险。课题组用“旧玩具新玩法”来辅助低年级学生对丝绸扎染的接纳过程,将拼插或者可拼图等半成品玩具的美术创意造型迁移到简单的创意丝绸扎染技法。既能持续激昂低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在兴趣盎然的创新活动中积极地接纳丝绸扎染的艺术魅力。

1)发挥玩具的亲和价值,解除对新认知的心理障碍。如果说玩具是儿童的单词,游戏便是他们的语言。因此,课题组提供了一些低段学生熟悉的积木类玩具(比如七巧板、拼插木模型、磁铁等)。传达了放任轻松的氛围,进一步通过玩具创意游戏,帮助他们理解接纳新的学习任务的环境,以求促进他们表达出自己广泛的想法和感觉。2)发挥玩具的表达意义,完成对新认知的过渡功能。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半成品才是最好的开发大脑功能的玩具。例如:利用旧玩具部件和磁铁固有形状重复组合成图形等。基于丝绸扎染的平面造型要求,课题组还对手机到的旧玩具适当改造,以充分发挥所有玩具的平面平图功能。例如:将一套立体木模型拼插玩具拆解为几组平面镂雕版拼图玩具等。这些半成品玩具的创意拼图造型游戏,不仅翦除了图案扎染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促进创新的迁移价值,完成丝绸扎染有效接纳。当把丝绸紧紧夹在磁铁拼图与小铁板之间,或者被紧紧夹在木质拼图和木板之间时,就做好了创意夹缬的染色准备,随后通过浸润煮染拆解模板漂洗后,一幅幅现代“活版夹缬” 。课题组将丝绸扎染在美术课堂创新教学中,从随意扎缬到“活版夹缬”完成了一场对丝绸扎染“走进式”的认知过程,是原先综合实践中单一随意扎染体验无法达成的文化接纳之升华,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根据小学中年段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飞跃或是质变的转折时期”等心智规律,课题组将校本教材中涉及图案构成骨架的推理与设计从新整理在了在小学中年段。并充分发挥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在美术教学中发散推理的创新能力训练价值,梳理了丝绸扎染图案构成骨架简谱,并用“创意夹折扎染法”引导学生能发挥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根据结构扩展和重组的思路,“创新设计”出更多的丝绸扎染图案构成骨架,创作出更加复杂精美的作品。不仅使得丝绸扎染技艺应承有序。并以美术发散思维过程来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技艺的创新意识孕育。

1)推理图案构成,孕育“发现之旅”。课题组力求把每一种图案的基本构成骨架更典型、简明、准确地呈现出来,以适宜师生开展发散推理。因为丝绸的柔薄韧特性,只要“折叠” 就能出现图案构成骨架。于是课题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主要是在“折与扎”上做了如“一折多变”等经营,学生的这些“创新”实际上是对其尚未掌握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之旅”。2)探究展示形式,提升成就之感。课题组所做的就是尽力将学生的这些成果找到最快和最有效的物化展示,以最大化和最持久化激昂学生的创新动力。展示不仅关系丝绸扎染作品,还是关注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作品展示中激励自我成就感,在相互欣赏中丰富视觉创新的信息。3)整理探究成果,内化创新思路。课题组在每次引导发散思维后还进行收敛思维,整理出“创意夹折扎染法”的发散推理后某一类图案的构成骨架“简谱”。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历程画出了“线性图”,更是从更深层心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以符号化作了质性肯定。

(3)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根据高段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后期阶段”的心智发展规律,课题组引导学生开展表现校园生活、生活见闻、综合视觉构成等具有时代特质的丝绸扎染探究,将丝绸扎染作为记录和表述学生的现代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通过一系列力求表现儿童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对丝绸扎染这一传统文化或者意味的现代诠释,力图“准创新顿悟”。

1)丰富丝绸扎染技艺,综合探究丝绸扎染新视界。根据高段年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增强,对所获得的表象能够创造性地加工改造……”等心智特征,课题组提升随意扎染、适合纹样的技艺,进行综合应用形式的丝绸扎染画面构成练习,提升了学生的丝绸扎染技艺和综合创新能力,将新视界、新体验融入到扎染作品的内容、构成和内涵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2)拓展丝绸扎染母题,探寻抒发童心新载体。根据“……逐渐形成爱憎荣辱等高级情感,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等心智特点。在高段年级探究以“缝绞”法为主要技法,以表现学生校园生活、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为主题的,以人物为画面主角的丝绸扎染作品创作。将由前期的“纹理与纹样”向“构成与意境”和“绘画性”发展,逐步形成融丝绸扎染技艺、小学高段学生语境、国画构图为一体的形式,且更易于、乐于抒发童真童趣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载体。

2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的多维度认可

1)课题组还对二年级部分学生就“你对七巧板、木板拼图等玩具夹缬的方法有什么看法?”问题作了简单的随访,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了孩子们对半成品玩具改制成扎染工具的接纳,以及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丝绸扎染文化接纳的有效促进。2)四年级学生杜思琪用其生动的日记《妙趣横生的扎染课》写出了创新丝绸扎染课堂收获成就的愉悦感。3)四年级学生魏菁还根据丝绸扎染创新活动体验创作一副水墨画,是又一种形式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4)国际绞缬染织协会主席和田良子对我校丝绸扎染创新传承给予了高度肯定。

情感文案扎心篇4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

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

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1]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

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

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

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2]

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部级传承

人。[4]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6]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

被文化部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

中文名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部级

遗产编号Ⅷ—26

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

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

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

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

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其他产地印度、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

外文名称bandhnu、plangi、tie-dye

1 起源

扎染的起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汗时代,人们就已创造了扎染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扎染工艺得到空前的发展,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制造业的发展与后来机器印染技术的输入,使古老的扎染工艺受到了冲击,但在祖国广大农村仍保留了这一传统的染色手艺。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保持着这一古老工,如日本、印度、印尼以及非洲等地区都有着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扎染工艺。有的采用工具、器械进行扎染,产生了许多精细严谨而又富有节奏、韵律的花纹,不少随意自由的手工扎染也更有新意。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8]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

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思想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诸如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将翻新流行。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2 载体

布匹是扎染的载体,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丝锦,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任何涂染的美术工艺。

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

现了“织女”的石雕像。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

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

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

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

息窗下机”, 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

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

织劳动。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

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云

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

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

,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

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质、陶质纺轮、纺锤等工具,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已经有了纺织生产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织物,并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叠花布。可见南诏、大理国的纺织技术已与中原不相上下了。

又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也很发达。赵州(现大理市凤仪镇及其周边地域)丝是遐迩闻名的,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的历史。南诏时期,洱海区域就生产出着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记载。

《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说:“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得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国……”大夏人所说的“贾”,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国西南边陲的土着、商人、马帮。因为,早在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几百年,西南夷就通过数百年艰辛,以叶榆(现大理古城)为起点开辟出了一条秘密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密道,西南夷早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张骞听说的“蜀贾”、“蜀布”,我怀疑有误。一、也许大夏人不太能识别我国商贾的籍贯、口音,随意说成是“蜀”人“蜀”布。张骞当时并未到过云南(张骞是从大夏沿北方丝绸之路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奏报他的见闻,受汉武帝派遣才到云南来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当时他即使见到了西南夷运到大夏的商货,也未必能够认出哪些是云南的商品。不过,无论如何,中国商贾运去的商品中必有产于云南白族的布帛、丝绸,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作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叶榆、永昌的民间纺织业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产量。这就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织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3 传承

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

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

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

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

“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

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艺在那里落户。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宋代

宋代《大理国画卷》

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夹染、抓染、线串染及叠染等现各种不同的纹路效果。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

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那时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明清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着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近代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贡市。

4 分类

自贡扎染

四川的自贡扎染是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珍品,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扎染的主要步骤是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无一雷同,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缎、皮革、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

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是天府之国的工艺奇葩,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绸、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自贡扎染源于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

是自贡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以隽秀、清新、淳朴、富有民间特色而蜚声国内外。扎染大师张宇仲和扎染工作者在发掘整理民族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吸收了国画、装饰画、油画及现代画派的手法,形成了古朴、典雅、粗犷、动中求静、细腻恬适、抽象和具体巧妙结合的自贡扎染特色。自贡扎染产品,除床单、窗帘、桌布、提包等各类生活用品外,还大量生产色调各异、图案新颖的花布、装饰壁挂。1986年,自贡扎染应邀赴香港展出,《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媒体予以了大规模的报道和宣传。

自贡扎染多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工艺品,并作为特色旅游品远销美、法、德、日等国家。[11]1992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在自贡拍摄了科教片《自贡扎染》,在海内外播映反响强烈。自贡扎染历年来在各种展评优活动中,荣获“国际博览会银奖”、“国家旅游优质产品”等二十二项部级大奖。1993年,日本国乐染会主宰出原修子参观了自贡扎染厂后评价说: 自贡扎染技术“体现了中国当代扎染艺术的较高水平”。[12]张晓平作品《天音》系

列以及徐仁杰作品《卷轴画盐场古韵》 获得了2012年四川省工艺美术金奖。[13]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白族扎染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 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14]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大理市的张仕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彝族扎染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日本扎染

“有松鸣海绞”是名古屋有松、鸣海地区为中心出现的扎制蓝染技术,“绞”既为扎制之

意,使用木棉布料自江户时代出现以来传承400余年而不绝,现今被指定为无形文化财加

以保护,更是东海道地区的第一名产。扎制技法多样,扎制出的纹样亦眼花缭乱,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鹿子扎”多用于制作和服,而“手蜘蛛扎”、“三浦扎”、“岚扎”、“筋

扎”等等则是运用传统技法。多数的手工职人自年幼便开始研习,磨砺数十年间的手艺方

可出师。至今仍然活跃于手工扎制第一线的,也多为行已七八十岁的长者。采用分业制的有松鸣海绞蓝染,正是依赖着诸位熟练职人得以延续。[16]

印度扎染

在印度,扎染工艺直到今天仍在印度民族服装上广泛地使用。印度的扎染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巧,其中以卷扎技法最具特色,产量居世界第一。[17]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①)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我们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数字化处理技术产生的数码艺术也必然能为现代扎染艺术借鉴,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现代扎染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设计语言。

现代扎染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依靠现代印染科技和设备的支持,广泛应用于真丝、棉、毛、麻、天丝、大豆纤维、腈、锦、涤、粘等各种天然、化学纤维或混纺、交织面料和成衣,完全无碍地融入了现代休闲服饰潮流。同时,现代扎染能根据市场最新的流行预测迅速反馈并利用互联网获取全球性资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最新配色方案和图形创意;运用现代扎染绞、褶、浸、注、绘、喷、拔、刷等独特工艺技法、借鉴平面构成和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对面料进行“整容再造”和艺术再现,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常以浮雕般的质感、泼彩晕化的写意效果和出神入化的抽象构成令国外高档纺织印染面料仿而却步,显现出别开生面、兼容东西方文化的艺术个性。“艺术染整”以独特的原创工艺语言,取得了世界服装流行趋势的“发言权”。

现代扎染工艺应用于时尚服饰和各种流行面料的创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也迥异于贵州蜡染、南通蓝印和云南大理民间扎染的东风西渐。现代扎染工艺融入欧美主流时尚服饰和流行纺织面料的成功,是将传统扎染工艺的“靛蓝情结”向现代时尚的“商业运作”转轨的成功,是由艺人习惯性心传口授式的手工作坊生产,向现代企业科学与艺术互渗共生的技术美学应用和全球化经营战略转型的成功。

这种对传统扎染观念的革命,直接催生了扎染“现代”风格的确立,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取得了令蜡染和蓝印等同宗姐妹工艺无法企及的市场美誉和商业成功。

现代扎染工艺与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工艺相比,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敢对传统经典说“不”和对扎染“现代”市场重建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即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意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回应最新国际纺织流行的呼唤,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将这一传统工艺开发成为一种能最大地满足现代人对流行服饰、面料后整理等个性需求和卓越品质追求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工艺产业,使其工艺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动态和开放的态势。

十年来,引领扎染时尚风骚的江苏华艺和国内着名高校,纺织科研院所产研结合,一直致力于现代扎染工艺的开发研究和市场国际化拓展,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工艺突破。今天,在滨江临海、人杰地灵的历史纺织名城南通,一个以服务于全球纺织和休闲服饰市场为己任的现代扎染产业集群正在悄然兴起。

现在,扎染依靠现代印染科技支持和对自身工艺的不断积累、扬弃和拓展,早已突破蜡染、蓝印等传统工艺只染纯棉面料和成衣的限制,而广泛应用于真丝、棉、毛、麻、腈、锦、涤、天丝、大豆纤维和各种天然、化学、混纺、交织面料和成衣,极大地拓宽了工艺适应范围,完全无碍地融人了现代休闲服饰潮流。同时,现代扎染在纺织艺术图形的设计开发方面,亦能根据市场最新的流行预测迅速反馈并利用互联网获取全球性资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最新配色方案和图形创意。肌理创造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扎染绞、褶、浸、注、绘、喷、拔、刷等独特工艺技法、借鉴平面构成和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对面料进行“整容再造”和艺术再现,创造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常以浮雕般的质感和泼彩晕化的写意效果和出神人化的抽象构成,令国外高档纺织印染面料仿而却步。特别是现代扎染工艺特有的小批量、多品种、即兴式创作的特点以及灵活务实的生产方式,更是顺应了现代时尚流行瞬息万变的客观要求,为广大的国外时装设计师和休闲一族所青睐。

当然,现代扎染工艺应用于国内休闲服饰和面料相对滞后,这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对现代扎染的关注程度和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关。其实,现代扎染工艺在图形创意的杰出表现之外,无论是在环保要求、色牢度标准的国际化还是对国际纺织、服饰市场流行趋向的跟进方面,丝毫不逊于国内外现代纺织印染的要求。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类纺织面抖和成衣上运用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艺术实践活动。这也是现代扎染能在今天为国外流行服饰接受、发展进而成为主流工艺之一的重要原因。

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保持得比较纯粹,它在本白色的土布上绘好画稿.再用针线缝制:如平缝、折缝、柳缝等形成以线为主的一种造型手法;扎:一目、四卷等特殊扎法积点成线,疏密成面构成图形;帽子:在花型处点色或留白,用一种用耐高温塑膜将花型部位包扎起来达到防染目的,运用靛蓝染料(一种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一种染色工艺。同样道理,贵州蜡染则以石蜡和蜂蜡按一定配比配好,用勺、刀和笔以蜡在面按画稿定位进行涂刷而形成蜡质保护层,在染色中形成防染效果而形成特种味道的花型。而南通蓝印花布用豆粉浆按花型版涂印在面料上形成防染层,经靛蓝染色形成花型的一种民间传统染色工艺。

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的工艺特点有三点:

均为靛蓝植物染料,在白色面料上染色,花型图案多取材于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植物、动物、人物及远古图腾,染色后形成蓝白相间、清新古朴、可繁可简的图案花型。

染色原理均为防染。扎染用绳系扎,蜡染用蜡防,蓝印通过刻版刷浆液防染,但一般局限于单色和纯棉布面料,多用于旅游工艺纪念品,虽然国内也有人作现代改良探索,但市场推广成效不大。

由于面料、图案、染色工艺过于单一(单纯是其工艺审美特征),在现代时尚服饰应用方面难有作为,十几年前国内也曾有过蜡染时装化的尝试,颇具实力的厂家还在广交会等国内大型展会举办时装秀场,但终因戏剧性强、工艺趣味远离现代市场流行,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故归于寂静。

因此,我国业内也基本将传统的扎、蜡、印“三染”定位于中国的“绿茶”,不是流行的“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传统“三染”是民族的,但现代扎染却是世界的。

5 制作工艺

综述

扎染(tie-dyeing)亦称绞染.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捆扎染色

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染后处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时解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

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特点

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

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6 工艺特色

概述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

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18]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扎染与蜡染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当年炼金的人如果继续研究化学及蜡染的话,可能就可以发明照相机了。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呢!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700')this.width='700';" title="民族扎染">

扎染与印花

扎染是采用针、线等工具将织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扎紧,然后染色。由于扎紧处染料无法渗透,所以拆线后便形成了各式图案。它与印花不同,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要实现印花,必须先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的花型制作成筛网(或滚筒),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颜色,不需要的地方则不上色,所需工艺较为复杂,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扎染用染色方法达到了印花的效果,而且由于手工扎法无重现性,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饰品,这就是扎染的独特魅力。

扎染与数码

数码艺术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产物下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反映着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息。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视觉系主任古纳南(Gunalan Nadarajan)说:“数码艺术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 (②)。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与以往的模式有所改变。它打破了以往单纯设计师创作的模式和思维,能够把电脑科技以及相关的新信息、新技术进行集合,实现了将电脑强大的存储功能、编辑功能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组合起来,进行“人机互动”设计的超强功能的整合,进而使设计师最大化地对各种事物、各个学科体系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裂变,产生出陌生惊奇、独具一格、令人难忘和充满未来感的全新视觉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在相应的载体上创造出新的视觉图案,形成独具创意、适销对路和具有艺术附加值的纺织服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是现代扎染进行产业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可谓“与时俱进”。它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又有着很强的应用实践性。

7 应用范围

嫁妆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扎染,北宋年间扎染作坊(当地称为染坊)以遍布市林,民间统称中州扎染。民间所用布料,多用白棉布,只有官府豪门才用丝绸。扎染品多用于民间姑娘的嫁妆,姑娘出嫁时,多把这些扎染的布料做成衣、裙、被、褥摆在箱柜,橱的上面,由娘嫁人抬着送往婆家,叫作“摆箱”姑娘们用这种方法,一来表现娘家富有,自己心灵手巧;二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服饰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工艺广泛的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构思,采用质地飘柔的天然真丝面料、配色和纹样进行服装创作,使人们感到舒展、流畅,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扎染普遍应用在丝巾以及服饰上面。扎染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与长度不限,匹料生产不开剪,不破损,使客户任意使用裁剪。

其他

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分散染料渗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目前扎染已不再限于服饰的运用,有其更广泛的用途,将其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门窗,台布,沙发罩,床罩,枕套等。近年来扎染艺术又被影楼用于婚纱衬景,效果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

8 文化思考

一、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

扎染的商品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交换价值在稳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使用价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仅在大理在云南的公共场所,例如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会客厅,机场码头车站大厅、候机候车候船室,大型展览(播)室等都能见到白族扎染美丽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场所,例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朴典雅的装饰。不仅在大理几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制品或是布画,而且用白族扎染缝制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外早已风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国外人们的一种时尚,人群穿着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二、白族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传承的作品,它就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白族,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都是一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实物,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艺术思想和心态的珍品。

三、白族扎染的布料历史上一贯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纺织和使用了),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拮、制作、浸染、漂晾又都是唯独白族别具一格的制作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一道靓丽而明亮的窗口。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传统,丢失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价值。

四、用文化剖析扎染上的图案图样。先说扎染图样的底版,也就是扎染的基调。白族传统扎染的底版全都是靛蓝色,这一方面是与扎染的染料取自苍山有关,但苍山上还有许多其它色彩丰富的自然染料,白族的先民们却偏偏选择了靛蓝色,这决不是一种偶然。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和平,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和平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可以这样说,蓝色是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

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固然是扎染工艺所决定的,但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天地陶冶一方人的情操,一方山水培植一方人的性格。

9 蝴蝶花式

白族扎染之乡是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周城村也是白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宝库。遐迩闻名的“蝴蝶泉”就在距村落一里之遥的西北边点苍山东麓。蝴蝶树、蝴蝶花、蝴蝶、化

蝶自然就成了白族人民心中的美与祝福。扎染上的图样大多数都是蝴蝶,或各种各样的蝴蝶图案,还有各种各样蝴蝶的纹饰。蝴蝶纹饰有单体蝶纹,双体蝶纹,四体蝶纹,还有无数蝶纹组成一个圆圈等等,无论是单体蝶纹还是复体蝶纹,都是朝着象征、抽象的蝶纹演变,是比现实的实体蝴蝶更高更美的艺术形象。

当然,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蝴蝶图腾的崇拜,象征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白族、彝族、苗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一些直接描摹的形式化了的蝴蝶图案频繁出现。在全身上下,帽饰、衣饰、腰饰、裙裤、鞋子上,几乎无处没有出现过蝴蝶的形象。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彝族的挑花、傣族的织锦,蝴蝶图案屡见不鲜。白族更有把蝴蝶图案绣在鞋面上、鞋帮上,绣在鞋垫上的,憧憬着自己能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对蝴蝶的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世界上一切古老的民族都经历过这种自然崇拜的历史阶段。它的共性是对生殖的崇拜(石榴、莲花、莲蓬、鱼、蛇、蛙等等都是对生殖崇拜的偶像),但各个民族因为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又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汉族的蝴蝶崇拜与“蝴”“福”在汉语中是谐音有关,蝴蝶就成为“福”的象征。白族的蝴蝶崇拜很自然的跟古老的“蝴蝶泉”民间传说,以及与此相关的“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

十五,白族青年男女幽会于蝴蝶泉,谈情说爱)有关,也与白族“绕三灵”(古代白族宗

教祭祀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蝴蝶纷飞的花季,洱海周围的白族男女老少,从苍山“神都”圣源寺出发,沿苍山东麓经“佛都”崇圣寺,绕到洱海边的“仙都”金圭寺。

沿途百余里,白天载歌载舞狂欢前行;傍晚,就地在田野或树林里燃起篝火,烧茶煮饭。

情感文案扎心篇5

一、着眼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大发展

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努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资源。各级档案工作者要奋起努力,争取使档案工作被经常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财政预算,列入党政工作报告及检查考核体系;要努力建立覆盖面广、种类齐全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档案资源体系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覆盖到民生的各个方面,覆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建立强大的档案利用体系,对社会各方面发展发挥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大的贡献率,把档案利用体系覆盖到城乡、社区和全体百姓,不断提升档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率。

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各级档案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精心打造档案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精品,使档案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要运用各种手段,为各类文化产品的创造提供营养。

二、着眼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扎扎实实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要立足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积极做好相关档案工作。围绕“三农”工作,培育一批新时期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典型,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重点建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档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各级档案部门还要帮助企业建好用好知识产权、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等方面的档案,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服务。

从创新社会管理入手,拓展民生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档案部门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要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不断完善民生档案。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重点建好用好劳动合同、司法公证、就业培训、社保医保、经济适用房、房产地产、住房公积金、信誉信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方面档案。推动民生档案工作向深度、广度拓展。

抓住机遇,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落实两办《意见》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各级档案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要作为重(下转第48页)(上接第37页)点工作亲自抓,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投入,突出解决好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亟需解决的设备、技术、人才等问题。努力解决好档案信息化硬件设备、信息安全、新型载体保护、不同载体信息转换等,力争早日实现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要加强对重点档案的抢修和保护力度。加快选拔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档案的支撑和服务民生的作用。

着眼长远,推进档案馆库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加快中西部档案馆建设的政策和两办《意见》落实的契机,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作为重点工作亲力亲为,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等对新馆建设的支持,力争新建、改建和扩建,使档案馆库建设早日达到新的标准,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着眼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情感文案扎心篇6

   

本人深知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基础管理水平的需要,并在医院建设和医疗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与三级医院管理、文明单位建设、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干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细心、耐心,而且还需要掌握档案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多年来,本人能始终把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作为干好工作的抓手,向书本学、向领导和同志们虚心请教,较好的掌握现代档案管理应具有的相关知识。通过边学习,边实践,通过扎扎实实、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1999年院综合档案室通过市档案局、卫生局评审,达到市一级标准和省级标准。之后,本人并没感到满足,继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档案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业务建设。XX年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质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本人积极参加市档案局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经常下科室对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积极撰写档案管理论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科室、部门档案移交时,严格把关。按照有关标准对每年上交归档的档案认真逐一检查,凡档案不符合要求的科室,均要求兼职档案人员一起随档入库负责达标。建立新的案卷目录和统计台帐,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

   

本人能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不仅组织编印《历史沿革》、《大事记》、《档案利用效果汇编》、《统计资料汇编》、《医疗统计分析汇编》等系列资料汇编,还向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近千期,为医院管理(制定规划计划、工作总结、实施措施等)、决策制定(进行妇幼保健机构重组、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工作质量评价、保健、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论文撰写等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并配合重点专科检查、学科带头人选拔、科研课题确立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前期自查、本院财务部门债权债务检查等提供了相应的档案资料。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健全完整的档案资料,内涵丰富的档案资源,受到了全院各个部门的一致好评。XX年医院综合档案室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利用效益优秀单位。

   

本人能认真学习省档案局《归档文件整理操作必读》一书,根据市主管局的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拟定相应措施,逐渐实施。

   

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档案工作为医疗、保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科学管理档案,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最大效能,使之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XX年度本人被评为南京卫生系统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情感文案扎心篇7

本人能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不仅组织编印《历史沿革》、《大事记》、《档案利用效果汇编》、《统计资料汇编》、《医疗统计分析汇编》等系列资料汇编,还向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近千期,为医院管理(制定规划计划、工作总结、实施措施等)、决策制定(进行妇幼保健机构重组、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工作质量评价、保健、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论文撰写等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并配合重点专科检查、学科带头人选拔、科研课题确立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前期自查、本院财务部门债权债务检查等提供了相应的档案资料。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健全完整的档案资料,内涵丰富的档案资源,受到了全院各个部门的一致好评。年医院综合档案室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利用效益优秀单位。

本人深知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基础管理水平的需要,并在医院建设和医疗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与三级医院管理、文明单位建设、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干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细心、耐心,而且还需要掌握档案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多年来,本人能始终把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作为干好工作的抓手,向书本学、向领导和同志们虚心请教,较好的掌握现代档案管理应具有的相关知识。通过边学习,边实践,通过扎扎实实、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年院综合档案室通过市档案局、卫生局评审,达到市一级标准和省级标准。之后,本人并没感到满足,继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档案管理,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业务建设。年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质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本人积极参加市档案局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经常下科室对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积极撰写档案管理论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科室、部门档案移交时,严格把关。按照有关标准对每年上交归档的档案认真逐一检查,凡档案不符合要求的科室,均要求兼职档案人员一起随档入库负责达标。建立新的案卷目录和统计台帐,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

本人能认真学习省档案局《归档文件整理操作必读》一书,根据市主管局的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拟定相应措施,逐渐实施。

情感文案扎心篇8

关键词:劳技课;风筝;综合素质

风筝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老少皆宜,颇有裨益。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忙碌的社会中,风筝工艺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已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了。在我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就是风筝教学,这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在风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在风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就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各同行商榷。

一、了解风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风筝的历史积淀了祖先的智慧与浓浓的情感,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会为祖先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因此笔者在上风筝基础课的教学之前,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熟悉风筝历史的环节。一般课内了解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风筝的历史,为上课积蓄充分的知识与情感储备。通过课前的搜集和课间的整理交流,学生对风筝历史有了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墨子做成了木鸟(接近于木制的风筝);到清代,风筝盛行,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记录了43种风筝的具体做法,并附有图片;乃至在公元510年前后,风筝技术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等等。通过了解和讨论风筝的历史,锻炼了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知道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并为世界风筝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扎制风筝骨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

制作风筝,关键是扎骨架。按要求裁好竹条后,为了保证风筝左右的平衡,扎制风筝骨架时,要求两条膀条左右重量平衡。郑板桥有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处理膀条左右平衡就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经常有学生在偏重一边的膀条上削了几下后,发现膀条左右还是有轻重,需要多次调整时,就显得耐心不够,到最后也不管膀条左右重量是否平衡,直接草草扎制骨架了事。殊不知,放飞时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膀条没处理平衡,风筝没法起飞,或一直侧飞直至一跌到底,根本没法调试,只能拆掉了重做。经过多次实践,学生看着自己的风筝终于平稳地飞翔在高空中,才体会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在处理好膀条平衡后就是绑线了,风筝扎制过程中,绑线操作简单,但要求也很严格。笔者要求学生:只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打好死结即可。看似这么简单的绑线,不会绑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绑一堆线,绕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结也不打,整个风筝骨架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的,根本不能用。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绕线、打结动作,往往要花大半节课时间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这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削到了手指!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门必修课。而在风筝的扎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处事习惯,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绘制风筝面,陶冶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风筝面的绘制,不仅涉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直接与学生的综合考虑问题能力紧密相连。风筝面的绘制需要学生在纸上画出大小合适、颜色鲜艳、健康美观的图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先画出风筝面大小,再综合考虑风筝飞上天的图案效果,画的图案颜色鲜艳,大小合适,内容健康,整体美观大方。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绘制风筝面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考虑风筝面的大小限制,图案画得太大,到后来不得不把图案的下半部分裁掉,留了不完整的图案做风筝面。还有些学生不考虑风筝在天空中的图案效果,画一些很细小的图案,哪知风筝到天上后,根本看不出图案,只看到白纸上几个点点。也有颜色涂得太暗的、画面内容不健康等问题。当风筝放飞到天上时,才意识到原来绘制风筝面也是个学问。此时学生意识到,不应该拿到纸就开始画,而应先规划,再设计,最后才是行动。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学会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裱糊风筝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裱糊风筝面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风筝面上画出骨架的位置,并认真按照纸上画的线条裱糊风筝面。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扎的骨架基本平整,就直接进行裱糊,结果发现骨架与纸上画的相距太多,做出来的风筝左右不平衡,放飞效果很差。经过重新裱糊后,才能正常放飞。通过风筝面裱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要认真踏实,做事要严谨细致,否则哪怕小事也做不好。

五、通过“装提线”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教科书上讲到的、市场上买的或是自己做的风筝,一般都装有三根提线,学生也都非常认可三根提线。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呢?笔者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当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除了可以装三根提线,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说两根,也有说一根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家开始尝试给风筝装提线,有用一根的,有装两根的,也有装三根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放飞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装三根提线的优点:由于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稳定区”,刚起飞时会比较稳定,比较容易起飞。缺点:易翻跟斗,并往往“一跌到底”。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果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提线容易打绕,使风筝面与上提线所成的角度越来越小,降低了风筝的抬头能力,从而使风筝“一跌到底”。这时原本稳固的“三角稳定区”就变成了很难自行调节的、致命的“三角死区”。

装二根提线的优点:中心骨成“横侧稳定线”,调节风筝两边平衡,起飞时虽可能左右摇摆,但如果不是风筝左右很不平衡,它基本能自行调节平衡。它的缺点跟装三根提线的风筝差不多,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易翻跟斗。

装一根提线的优点是,没有调节死角,整只风筝均在自由调节,而且风愈大,飞得愈高,愈稳。这样,弱不禁风的小风筝也能在大风中飞翔。所以,最后我们做得风筝基本都只装了一根提线。当然,一根提线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学生经过多次放飞实践,终于找到了这个最佳点――距上膀条7厘米处。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改变了“大风只能飞大风筝,小风只能飞小风筝”的认识误区,认识到只要风筝制作精良,提线安装合理优化,小风也能飞大风筝。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在实践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六、风筝调试环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风筝的调试与放飞课上,笔者列举了一系列风筝放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地放飞时,学生一开始一个个攥着风筝不肯试放,看着老师拿起他们的风筝轻松放飞时,才开始放飞。学生几人一组,边试飞边调试,有些女生的风筝自己放飞不上去,换男生一放就飞上天了,这时的男生就成放飞老师了,几次教下来女生也能自如地放飞了。男生那些摇摇摆摆的风筝,大多是女生帮着贴点胶带纸什么的,增加平衡性。风筝挂树上了,自有高个学生拿竹竿帮忙弄下来。因为增强了团结互助,后来几次课,基本上几个学生自己通过几次调整、放飞,就解决了风筝出现的问题。

七、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增强自信,丰富体验

自己亲手扎制的骨架、亲手绘制的风筝面、亲手装的提线,甚至棉线也是自己亲手绕到饮料瓶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学生能不自豪吗?一般第一次放飞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风筝放不上去,会有羞愧感,所以一开始放飞风筝时,学生都不敢主动放风筝,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严格按照要求做的风筝一定能飞上天,笔者经常拿那些上课时很认真听课的学生做的风筝试飞,一看老师试飞成功了,他们才相信自己的风筝是好风筝,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尝试着放放看,放飞成功后,他们还会几个同学一起比比谁的放得高,见其他同学不会放飞,主动充当小老师指导他们放飞,从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小脸上,不难看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有了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更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风筝设计、制作与风筝放飞比赛,很多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有些班级还进行后续的征文比赛,2010年6月7日的《每日商报》“快乐星期一”就有我们学生写班级风筝比赛的一批好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自信,风筝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

有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原来扎风筝有那么多的讲究,做一个美观又飞得高的风筝真不容易!通过风筝课的学习,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有规划、有头绪,不能冲动,盲目行事。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要细心,注意细节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这样放飞的风筝才漂亮。”放风筝有利于人的健康,经常放风筝可以防止近视眼或减轻症状。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学生尤其有好处,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作为娱乐活动,放风筝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筝课的学习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生犹如制作风筝,美丽的人生总需要有规划、有目标,细心经营的人生会充满快乐与幸福感;放飞风筝犹如享受生活,自信乐观,勇于探索与尝试的人生会有很多惊喜。

参考文献:

[1]刘忠,柴茂智.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

情感文案扎心篇9

[关键词] 风筝 分类 艺术 形象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风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流传并保留于民间。它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娱乐和审美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情结。风筝不仅是人们放飞的一种娱乐品,也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从其精巧的制作,优美的造型和充满浓郁民间绘画特点的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早期风筝用于军事,还被用于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风筝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国山东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也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是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之一,也以山东潍坊的风筝为最具代表性。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意思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在汉朝时,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即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但是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到了宋朝,风筝已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曾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在故宫里现在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在纸没有发明以前,风筝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鹊”,“鸢”,“三日不下”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代,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绳牵、放在空中的“纸鸢”。

关于风筝的最早起源学术界说法不一,争论不休,但关于其名称,即“鸢”。“鸢”就是风筝的意思。鸢读yuān,动物名。又名“老鹰”。属于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有长而狭的翼,分叉很深的尾,薄弱的喙,两足只适于攫取昆虫和小爬行动物,也吃腐食烂肉,以善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著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一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就是风筝的意思,而现在的所说的鸢都,是指我国山东的潍坊,潍坊是风筝之都。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宣告成立,并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风筝的制造工艺

风筝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是典型的沙燕风筝和绘制精美的宫廷风筝,天津为代表的是风筝魏的各种可拆装、折叠和组合式的风筝作品,潍坊为代表的是龙头蜈蚣和串类风筝,南通为代表的是板鹞挂哨风筝等等,可堪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之作。风筝的制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它的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都十分的讲究。

一只成功的风筝作品要经过多方的深思熟虑,几经多次的反复试验,而最后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人们的承认,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风筝的分类:

(本文按结构上对风筝进行分类研究)

中国风筝从结构上分:主要分为硬翅类、软翅类、板子类、串类、立体形类、龙类、自由类和复线操纵类八个类别。

(1)硬翅风筝

它的硬翅是固定形式。通常人们也称它是“元宝翅风筝”或“扎燕风筝”,它的表现的主题式样较多,如北京沙燕型、米字型和多层硬翅。这类风筝适宜表现为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风筝画面可以作多种文章,有的在画面上画牛郎织女,或金鱼童子,画莺歌燕舞等。潍坊的硬翅风筝画面,多用杨家埠年画拼贴而成。

(2)软翅风筝

它的结构不同于硬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很多,题材有禽鸟、昆虫,制作时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

(3)板子风筝

即平面风筝,京津一带也叫它拍子风筝,其形状是平板,一般带有穗子或长尾巴。竹板做骨架,丝绢蒙面,手工绘画,适合展览表现多种题材。它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种。

(4)龙类风筝

龙类串式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串雁;蜈蚣风筝等多种。龙类风筝主要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全,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腰片。一条蜈蚣风筝的大小和长短,是由腰节直径、节数、节距来决定的。

(5)串类

硬翅串类风筝是由几个硬翅类风筝用线连成一串放飞的风筝;软翅串类风筝就是由数只单层软翅类风筝串连而成。

(6)立体形类风筝

凡抽象或形象而成立体形的风筝,均属此类。由一个或多个圆筒或其他形状的筒组成的风筝,如宫灯、花瓶等。

(7)自由类风筝

这类风筝系指按其形状造型,用三角形的骨架支撑,或无骨架而拉成弧形的软风筝。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如“鹊桥会”,“梁山一百单八 将”、“百鸟朝凤”等,都是自由类风筝。

(8)复线操纵风筝

复线操纵风筝是一人操纵,用双线或四条线牵引放飞,在空中大幅度运动的风筝。风筝可按照放飞者的意志在天空中做起飞、俯冲、旋转等各种花样表演。

同时风筝还可以按大小,形象,艺术风格以及用途分类。

风筝制作的过程

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在具体制作中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程序:

扎绑

在制作风筝时,绑扎风筝的基本工具主要有:剪子,钳子,火炉,酒精灯或蜡烛,锉刀,大小锯,大小剪刀,熨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颜料,绑扎的绳,另外,还要准备制作风筝骨架用的毛竹条、木条、细尼龙线,裱糊用的绢或纸、合成胶水、浆糊、白乳胶以及各种彩绘用的颜料等。

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等几道工序。

绑扎之前需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条,芦苇和云杉木条等。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和弯曲成型等五道工序,加工出适合的料条。在绑扎前,应选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绑扎有三种绕线方法:第一种是缠线压锁头法,第二种是缠线扣锁头法,第三种是扣扣锁绑扎法。绑扎好骨架后,风筝骨架竹条的联结绑扎有四种方法:一是十字绑扎法,二是藏头绑扎法,三是顺头绑扎法,四是竹条联接绑扎。(在扎绑风筝时对于不同种类题材的风筝还有具体不同的要求。)在最后进行装饰阶段还要按设计图要求,联接绑扎在预定的位置。

扎绑风筝的基本要求是,竹条软硬相对称。风筝的造型,骨架结构大都是相对称的,不仅结构和形状要对称,竹条受风力后的变形也要对称,更主要的是膀条受风力后变形要对称,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风筝的放飞性能。注意风筝骨架制作的对称性的要求,扎制的风筝才能高高地飞上蓝天。

裱糊

风筝骨架结扎完成后,把彩绘的纸糊在骨架上,南方风筝艺人称“蒙面”,北方叫做“裱糊”。

风筝一般是用纸糊制的,其材料因规格形状的不同而异。但总的要求是应富有弹性和韧性,常用的有如绢,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电力防塑薄膜等等。它们质地轻,纤维分布均匀,着色效果好。风筝的常用黏合剂有面粉糨糊,合成胶水,白乳胶等。裱糊可分为整块料裱糊法和小块料裱糊法。但不管用何种方法裱糊最重要的是讲求平整。

绘画

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风筝的题材丰富,绘画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平面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体现高空中的远视效果。

在风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和描绘技法,是风筝制作的重要环节!风筝要靠色彩来塑造形象,风筝制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好风筝。潍坊和南通风筝的绘画艺术性特别强,既有鲜明的民间艺术色彩,又有含浑凝重的国画笔墨。

风筝具有一种静态美,它的式样繁多、造型别致,它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在“扎、糊、绘、放”四艺”中,最引人赏心悦目的是风筝上的绘画信《燕京岁时记》中介绍:“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近代画家马晋曾效法郎世宁的画风,把中西画特色融入风筝彩绘,使作品于古朴中见典雅,明快中呈含蓄。爱新觉罗・毓恒又将传统的国画技法移入风筝,使风筝具有写意特点。潍坊风筝尤重色彩,强调对比,注重高空视觉效果,并移入木版年画的工艺,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风筝充分体现了绘画艺术之美。另外,还有争胜斗奇者,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以书法为主体造型的风筝,制作出“天下太平”、“吉祥如意”、“杏花天”等字样,又使人领略到书法艺术之美。

风筝制作的取材

风筝在中国的全国范围内有“南鹞北鸢”之说,它受当地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风筝制作的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民间传说,现实生活,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由此可见,风筝的取材与与祖灵信仰,民间传说,民俗信仰等关系密切。在民间信仰中,如多神信仰(原始信仰)、俗神信仰、祖先信仰、巫术与禁忌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必经之途,是任何民族都无法超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部分。

风筝的象征意义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民俗文化对风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龙”“凤”的吉祥风筝:

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龙”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即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凤”又称凤凰,雄性为凤,雌性为凰,素有凤求凰之说。也是幻想中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被认为是百鸟之王。传说,凤凰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因此,凤凰成了人间祥瑞,以凤凰为题材制作风筝也日益增多。“龙”和“凤”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而“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风筝的出现,就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

“动物”的求福风筝:

动物崇拜,是信仰民俗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图腾信仰,一种是对动物精灵的崇拜。人们在计算年龄时,将十二地支各配一相应的动物名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动物崇拜现象,十二生肖所涉及的动物,也自然成了风筝的好题材,一些动物的名称有吉利之辞,象蝙蝠有“福”的谐音,鹿有“禄”的谐音,鹿还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人们以蝙蝠和鹿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有福,财运亨通。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人们以鸡和鱼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这也是人们动物崇拜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共同的追求心理的体现,与此有关的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等。

“吉祥与情趣图案”的婚娶庆寿迎喜风筝:

风筝是一些礼俗的“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以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为风筝的有老寿星风筝,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百寿图风筝等等。用来庆祝婚娶,寓意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风筝有:天仙配、柳毅传书、梁祝风筝、鸳鸯风筝、比翼鸟风筝、日月龙凤、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风筝等等。中国很早就有“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的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而这一民俗现象,在风筝制作题材中,就出现了“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百子图”等风筝。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迎喜”是中国的一种民俗现象。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时颇具情趣的图案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等,而这种样式的风筝都是我们较为常见的。在我国这个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国,人们选择美观和精工细做的风筝,作为“寿礼”、“贺礼”相互馈赠,同时表达彼此的良好祝愿。

情感文案扎心篇10

元宵节可以吃汤圆,看舞狮表演,听龙船调,逛县城盛大的花灯展。所谓的“年过月尽”就是指此时。过完元宵节,一年一度的春节才算正式谢幕。

父亲此时会提前给我们扎灯笼。他把平常积攒下来的材料拿出来,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灯笼。父亲以前做过篾匠活,心灵手巧,无师自通,灯具的造型早已了然于心。他用竹条和铁丝搭架子,再用细麻绳和铁丝固定。外面的“衣服”用红绸布和废弃的塑料薄膜。塑料膜透光性上佳,能把剪好的字和图案映衬出来。再配以穗子、吊坠等小饰物。灯笼里原来用蜡烛,有灯座,但容易失火。后来,父亲反复琢磨,又扎了改进型的灯笼。根据手电筒的发光原理,在灯柱中间扎了固定灯座,可以放两节一号电池,上面有手电小灯泡,提起来电池相互接触,等于是‘开’;放下电池松开,相当于关灯。这种有些现代化意味的灯笼引得小伙伴们纷纷称奇。我们也提着这种安全系数极高灯笼招摇过市,四处炫耀。

父亲在扎之前,邻居家的小伙伴也围上来看稀奇。父亲笑眯眯地问我们,今年想要个啥灯笼呀?小姑娘说,伯伯,给我扎个荷花造型的吧!小男孩争先恐后地嚷嚷,我要飞机灯笼,我要坦克形的。对了,今年是羊年,伯伯,给我扎个小山羊的灯笼,上面还要有高高弯弯的两只角哦!父亲欢快地应着,双手灵巧地上下翻飞,不时叫我们递钳子,裁剪布料和塑料膜,用丝线或浆糊把字和图案粘在上面。我得了一盏飞机灯笼,弟弟有盏坦克灯笼,隔壁的小胖拿了一只“喜羊羊”,邓爷爷的孙女花妞选了一盏荷花灯笼。那一刻,我家小院里飞扬地欢声笑语。我们如获至宝,对自己手里的灯笼爱不释手。

吃完汤圆,穿上新衣服,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人牵着孩子,呼朋唤友,从四面八方朝县文化馆灯展场地汇集而去。满街闪烁着灯笼,星星点点,跳动飘荡,夹杂着鞭炮声和锣鼓声,汇成了一片欢乐海洋。灯光灿烂,满树银花,映衬出孩子和大人们幸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