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8:44:59

情感表达论文

情感表达论文篇1

1.形态的情感设计

形态主要指的是家具的外形。在当前的家具市场上,家具品牌众多、种类复杂,即使同一家家具企业,也存在诸多形态的家具产品。但我们也看到,这些家具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形态上大同小异,体现不出个性差别,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家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特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审美以及情感上。因此,现代家具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家具的美学特征和情感因素,除了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外,还要满足其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年龄特点等因素,细化消费者市场、明确设计目标和重点,将用户体验和情感因素充分融合。例如在儿童家具设计中,儿童好奇心强,生性活泼好动,设计师们可以利用设计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融入到家具设计中,激发儿童对自然界的喜爱,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被设计成家具模样,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也可以将米老鼠、唐老鸭、葫芦娃的卡通动漫人物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装饰儿童的床头、柜门拉手等部位。总之,在家具设计中要注重家具外观形态的设计,让消费者在看到家具时产生共鸣,获得极好的情感体验,也就增加了其购买欲望。

2.色彩的情感设计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色彩搭配。我们常说的“远看颜色近看花”,意思就是色彩是产品给人的最鲜明和最直接的印象。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曾经说过:色彩能唤起人的情绪,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感受。例如红色给人以喜庆、激情、愉快的感受,能引起人的兴奋感同时也会带来烦躁和不安。可见如果设计师能将色彩与家具设计相联系,可以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愉悦和活力,放松身心,给人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因此色彩也就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极好工具之一。家具的色彩设计也是家具能够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家具的形态和功能是家具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但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更注重家具色彩设计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市场中很多功能齐全、非常实用的家具受到冷落,就是因为色彩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家具设计中的色彩不仅仅指的是家具外观的颜色,也包括家具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例如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轻透性和金属的冷光泽来营造色彩氛围,使得家具的外形与色彩的搭配更加完美,将家具的内在情感传递给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感官刺激。一些国际家具设计大师往往在色彩设计上匠心独运,例如著名设计师达利的经典作品—红唇沙发,就是以好莱坞影星梅维斯的性感嘴唇原型,在色彩上运用了猩红耀眼的颜色,形态上用了饱满柔和的曲线,将女性妩媚妖娆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消费者坐在这样的沙发上,享受到沙发柔和性感的体验,本能的释放紧张的情绪,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个性体验。该作品一经展出,迅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受到广泛的欢迎,作品不断的被家具商所模仿,市场销量大增。再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居家办公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群文化水平较高、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在家具设计时尽量选用浅色调,一来可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压抑感,二来也可以增加工作情趣、振奋精神。总之家具色彩的设计要根据具体消费人群和使用环境来进行个性化设计。

3.材料的情感设计

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上的基础。家具材料本身就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材料本身具有的纹理、光泽、肌理等都是表达情感的极好媒介,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只要善于利用不仅能增加家具的功能感受,还会大大提高家具本身的情感附加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很多儿童都喜欢毛绒玩具,不仅因为毛绒玩具造型可爱,也是因为毛绒的手感十分柔和、温暖,儿童在把玩毛绒玩具时,这不仅是个单纯的玩具,更是儿童情感倾诉的对象。材料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让消费者获得古典、高贵、质朴、现代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塑料让人觉得随和大众化,但由于廉价也会无形中降低家具的品味;木材让人觉得质朴和温馨,但也会带来慵懒的感觉;不锈钢让人觉得现代和时尚,但也会让人觉得过于冷漠和不安;皮革让人觉得高贵奢华,但由于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并不适合大众化的家具设计。可见每种材料都有其本身的特性,家具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特性,并结合家具使用的环境,从而设计出更能符合用户情感需求的家具产品形态。

(二)行为层的情感表达

行为层的情感表达和家具使用者的行为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具的易用性

易用性就是指家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越容易使用的家具越容易和人建立起某种情感,消费者使用起来也会越发得心应手。易用性已经成为国际家具设计的原则和基础,例如近年来无障碍家具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对家具的使用,给使用人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会让其感受到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再例如办公家具的易用性就是要求其在功能形态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尺度,在功能实现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尺度。居家办公家具为了便于使用者对办公家具的可操作性,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易用性原则,这里还要充分运用了人机工程学,界面设计等技术美学的设计知识。对于居家办公家具的易用性设计主要包含使用的便捷性、易于学习使用。设计师必须考虑居家办公族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使用方式与习惯,使产品易学、易记忆、操作步骤可识别。使用便捷意味着使用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力气或精神,不容易引起疲劳等;易于学习使用则意味着家具的功能设置都是大家熟悉的,与用户的行为方式相一致,并且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容易忘记。

2.激发人们的使用乐趣

情感表达论文篇2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我认为,这里首先凝聚着歌唱者平时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逐步积累素材并加以亲身体验。演唱时的表情。即是这种典型化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生动感人。我国古代《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但是,如果仅有真实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泛味、毫无美好价值的。试想一个人歌唱者满怀着的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地叫喊怎么能打动人呢?殊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这个“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鲜明深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歌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

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首先感情的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求、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之“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论述了情感与声音的主从关系。其次歌曲处理应细腻,当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俗话说“假戏真做”,喜、怒、哀、乐、忧、思、惊、恐、吓等情绪处理与转折都应自然、贴切、逼真。无“斧凿痕迹”。听完一首歌曲后,让人感到主调明晰、感情丰富、色彩鲜明、演唱新颖别致。这样才具有诱人的魅力。再则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

二、声乐技巧、手法的合理运用

声乐技巧的优劣,对于表达歌曲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技巧高超的歌唱者,他具备了创造高品格歌唱意境的雄厚基础。但是。声乐技巧的优劣并不完全等于感情表达的深刻与否。往往有这种情形:一个歌唱者。他的嗓音很响亮。技巧很高,但由于他演唱时感情投入不够。或者根本就不动情,那么。他的歌声并不能感动人。这就是说“技”不能代替“艺”。相反,有的歌手嗓音条件不佳,甚至有的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由于他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去刻画适合他的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创造出独到的艺术特色。而倍受到观众的青睐。我们学习声乐时,除了应刻苦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之外,还应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发挥其应有的美学功能。恰倒好处地去为抒发感情服务。如果毫无美学价值地滥用声乐技巧。照样不能感动人。

下面简要谈谈几种声乐技巧、手法的美学功能以及在歌唱中的运用:

(1)引人入胜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音色的明暗、音质的虚实(真假声)、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等的听觉反差对比。可体现思绪的远近、时空的变幻、情绪交替等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是歌唱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2)匠心独运的半声唱法

这种唱法是指在深入呼吸的支持下,喉头咽腔呈一“U”音管状发出一种含蓄蕴籍、若明若暗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声音形象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可以体现一种深遂的情绪。(3)魅力无穷的高音唱法

歌曲的高音处。大都是比较重要的字句,或者是整首歌曲的高潮之处。所谓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此时,感情与旋律均发展到最高峰。听者需要一个强烈的音响刺激,以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和心里的欢慰。因此,高声区声音形象的鲜明生动与否显得特别重要。优秀的歌唱演员总是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把自己最饱满的情感和最高超的技巧都充分发挥出来。

(4)绚丽多彩的华彩唱法

有时为了表现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者表现一种超越感、浪漫感,在某些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中,须采用一种难度很大的华彩唱法。或日花腔唱法。这种唱法要求在深气息的弹动下。声带作相应的局部闭合。发出一种清脆、高亢、透彻的、带有装饰色彩的华丽的歌声。给人一种超越感。就象芭蕾舞中的足尖舞那样。当女演员足尖立起后,身体愈加舒展挺拔,有种肢体解放。超越时空,向往未来的强烈美感。这种唱法在女歌手中采用得较多。

(5)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处的艺术处理

歌曲开头的几段乐句。往往交待出歌曲的主题。或者是通过某些富于特殊情绪的乐名引出歌曲的主题。而主题又是全曲的核心,是其情感与结构发展的基本依据。它是形成整首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集中概括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该凝聚起高度的神情,调动自己最佳的发声感觉,倾注于发出声响、报出第一个字音的那一瞬间,展示出鲜明的主题音调和生动的声音形象。这便是感情倾泻的第一关。如果第一关过得很出色,就为整首歌曲感情流畅自如打下坚定的基础。

歌曲的结尾处,往往是歌曲的高潮乐句之后的尾声部份。尾声的作用是使自己的演唱有稳定与完满的交待。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与意境描写,深化歌殊的感调。所以,有经验的歌唱家总是在结尾处施展各种手法,希望能给人留下一种“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

三、努力锤炼民族语言

汉语语音有三大特质,曰声、曰韵、曰调,属单音节,一字一音。韵母组成复杂,加之声调的变化,使汉语具有音同调异以及多音字等。因此。在歌唱中要想把歌词咬吐清楚。是必须下一番功夫的。为了把一个字的语音发得准确清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语言处理方法,即把一字分成索头(声母)、字腹(韵介母)、字尾(归韵、收声)等三部分进行“反切”。清代《顾误录》中日:“由字头轻轻发音。渐转字腹,徐归字尾,其间留倾,落腔要简洁。曲到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就具体讲述了这种咬字吐词的方法。

情感表达论文篇3

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页),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辞海》466、1198、2453页,简称“知、情、意”);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

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刘熙载《艺概·文概》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 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现代汉语词典》889页)。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 (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 (政论、文评、学术论著……) (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 说明文体 (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 (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 (公、私文书)

情感表达论文篇4

论文摘要:通过事例探讨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及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等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停留在知识层面。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基于新课程的理念,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达和复述课文上的内容,经常看到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感觉在课堂中学生流利地说着英语,但是深入这样的课堂,我们真正体会到的是简单地复述课文的流利,或者是简单地停留在模式化的常规教学上,课堂的生成性的内容很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层面。如果总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学生还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我们就忽略了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提高。我们本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误导,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得需要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不能丧失掉新课程应该提供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要具有保障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的教育功能。

1、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表达中提高对环境社会生活人类的真实情感,培养他们的正确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责任。这个表达的过程中会流露出非语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对生活、人类自然的态度。这种非语言的教育价值是深远的,例如:在教SEFCSB2AUnit9"Savingtheearth”时,在这之前Igavethemtheassignmenttoobserveallthethingsaroundtheen-vironmentaboutthem,thenaskedthemtoreportwhattheyhadobserved。课堂上让学生自由作简短的DailyReport,然后其他学生对此作简短的评论。让学生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感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从学生的表达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引人新课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问"Whatcanyouseeinthetwopictures?”"Treesarecutdowno”学生回答。"PeoplethrowplasticbagshereandthereoItisknownas`whitepollution"’这样基于生活真实情景的回答使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与他们刚才讨论的相联系。然后自然地导入课文:"AlotofdamageisbeingcausedtotheworldoOurearthisindangernowoWemustdosomethingtosavetheearth.o'''',这种情感教育、科学的生活态度教育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同时又与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完美的结合,寓情感教育于学科的具体教育中,这样的教育价值是多么的自然和生动。

2、基于课文中具体情景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表达他们的结论,培养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例如在SEFCSB2BUnit11Reading"ZHONGGUANCUN”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些问题:①WhereisZHONGGUANCUN?②WhyisZHONGGUANCUNcalled"China''''sSiliconValley"}③WhydomanyscientistscomebacktoChina?④Whydoscientistsspendsomuchtimetryingtoachievesomething?让学生多多提问,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地方。选取有讨论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盲目地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生对于思考科学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建立中关村时,就要探究和权衡得与失,学生在表达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决策的能力得以关注,这样的表达能力比传统的背诵课文去重复书本的理论的表达更有价值。

探究本身的价值不是去动手,而是真正得能够调动学生动脑去思考。通过这种探究思考的方式,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发挥学生想象力,尤其通过想象、课堂的有效组织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发挥通过英语的表达来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所具有的教育功育旨。

情感表达论文篇5

[关键词]感谢表达;心智世界;选择;语言适应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10-02

感谢表达的产生是个动态的选择过程,我们在表示感谢时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做出得体恰当的选择。因此,如何在动态中得体恰当地表示感谢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适应心智世界的感谢表达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本文的心智世界是指语言适应论中说话者和释话者的心智状态,包括情感成分、动机、意图等与感情、认知有关的成分。根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使用论,在日常交流中,说话者的心智世界由各方面激活,分析自己对对方的认知和感情并进行判断,选择出某些语言表达。这时的说话人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通过语言、记号、意象等传达给释话者。释话者在接受感谢的信息,激活心智世界,感受说话者的心情、评论的同时,也加深与对方的认知。语言表达只有适应了释话者的心智世界,才能使会话顺畅。本文将围绕释话者的心理感情的表达、双方动机以及意图,探讨日语感谢表达的得体性。

二、 情感影响感谢表达的选择

(一) 说话者情感的表达

人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信息,同时也是一种感觉。语言作为传达方式有两个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众所周知,情感包括感觉、语言使用者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根据熊取谷哲夫(1994)所论,感谢行为是说话者表明自己心理状态、情感、意图等这些诚实性条件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表达感谢时,说话者如果没有表达出自己“高兴”、“喜悦”或“感恩”等心情时,就是不得体(不忠实)的。同时,感谢表达是说话人表明感谢心情的语言,据藏永瞳(2008)所述,“感谢表达是包含有难得、高兴等多种感谢的表达(笔者译,原文日文)”。感谢者通过表达自己的心情传达谢意,通过语境变化具体表现为收到恩惠、好意而产生的高兴、喜悦、受益等心情,但是仍要考虑到适应释话者的心智世界才算是得体的。

(二)受益心情的表达

感谢表达越是最大限度地适应说话者心情,就越能够传达自己的谢意。日语里表现说话者受益心情的词语中有“助かった、Sしかった、役に立った、ごちそうさま、おかげさまでや~いただきまして”等。在日语表达感谢时就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词语。

例1.由于领导的帮助取得好业绩时:上司の助けで良い成を取ったr:

「nLの根回しのおかげでうまく行きました。おかげさまで助かりました。

(李平《新编日语场景礼俗表达词典》P178により)

感谢的产生本身就是由于对方给自己带来了便利、帮助后向对方表示难能可贵、珍惜的心情。说出具体受惠的事情,表达珍惜对方的好意,这样的感谢表达会使对方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心情也会高兴。例1的说话者表达了由于领导的周旋,自己的项目才取得了成功的事情。特别是两人地位、身份差别比较大时,具体说出受到了怎样的帮助,简捷地向领导表达谢意才是得体的。

(三)表达喜悦

感谢时候,直接表达喜悦、愉快的心情,能够积极地传达谢意。比如,晚上很晚回到家的丈夫泡着澡,对着为自己放好洗澡水的妻子说:“真舒服啊!”这句话是最贴切的,就这简单一句,足以表达他对妻子的谢意了。夫妻之间不用考虑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由于妻子的行为丈夫表达了愉快喜悦的心情,彰显了妻子放好洗澡水这一行为的价值和对她的感谢。传达高兴、满足的心情,与对方共享情感,并缩小距离感,这样能很好地向对方传达、分享自己的心情,能更好的表达谢意。

三、意图与感谢表达的选择

适应心智世界是语言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就如语言的发出要与说话者的心智世界相互适应一样,说话者所做的语言选择也是要与释话者心中的评价相适应的。意图指的是释话者的性格、情感、愿望等所有的因素,但是实际交流中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避免麻烦和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所说的话进行选择。语言表达选择是在是否与释话者所设定的心理状态最适应的考虑中做出来的。如何在动态的语境中选择适应的语言,与释话者的意图、情感等心理状态有关。

例2.この度はX学基金をご寄下さいまして、心より感x申し上げます。本学と致しましては、必ず秀な学生を育てるために活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杨诎人《社交日语》2004年P298により)

感谢时仅靠单纯定型表达是不够的,正如维索尔伦(2000、P87)所说“言~による相互贿_は心と心の贿_であり、心的要因はし手と解者それぞれがgHにxkを行うHに活性化され、同rに、言Zのxkも解者の心的状Bを推yする前提において行われるのである”。感谢表达是说话者明白对方的心智世界做出的语言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越是与释话者的意图相吻合就越得体。

例2中说话者提到了对方捐赠的意图和奖学金的用途,这样的表达表现了奖学金的作用,适应了对方设置奖学金是用于培养、奖励优秀学生的意图,从而适应了释话者的心里的希望,是得体的。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技巧的情况也很多。比如,有烦恼或困难找朋友谈心,感谢对方的时候,想着对方心里抱有“我是否帮他/她减轻了烦恼”这样的疑虑,答谢的时候用“君にしたらずいぶんSになった(和你交谈后我轻松多了)”、“ご心配いただいて、本当にすみません。おかげさまで、元荬摔浃盲皮りますので、どうぞご安心ください(让你担心了,真不好意思,多亏了你,我好多了,请放心吧)”等这样的感谢表达会使对方放心,同时让对方知道谈话作用很大,自己谈话后也变得开心,这样的感谢会加深人际关系,体现出深层意义。

总而言之,表达感谢时要正确推测对方的心理、意图,然后选择具体的语言表达,这样,既能让对方感受到说话者的好意得到了好的评价,又能使对方高兴,从而加深彼此的好感,这样的感谢才是得体的。

(四) 说话者的动机和感谢表达

感谢表达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关系(熊取谷1988)。因此,在感谢时要优先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持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别人好意送自己礼物,但是不想接受时,如何对对方善意的行为表示感谢又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呢?这时应该说“ありがとう。お莩证沥坤堡い郡坤い皮きます(谢谢你,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或者更加高雅体贴地说“お礼なんてしていただいては、かえって恐sで、お莩证沥坤薄ありがたく戴します(笔者译:收到您的礼物,真是受宠若惊啊,您的这一番心意,我会好好珍惜的)”。在日本社会里,“不管怎样,先说出感谢的话语是一种社会礼仪”(「いちおうお礼のことばを口にするのが礼xというものだ宇野x方,2003),笔者认为这种感谢的动机就是出于社会礼貌,体谅对方,适应对方的友好心理从而做出的选择。这种感谢表达选择既感谢了对方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维持了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是得体的感谢表达。

感谢的场合除了感谢者和被感谢者两方,还存在第三方时,感谢的动机不仅要考虑维持感谢与被感谢两方的友好关系,而且要考虑如何向第三方展示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人所具备的教养,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尊重第三方,这就要在感谢语言的选择上下功夫。梁长岁《试分析日语的“感谢”》里提到:日本人在致谢时往往用“メタゲンゴコウドウヒョウゲン(超语言行动表达方式)”,不直接说“ありがとう(谢谢)”,而是说“カンシャの意を表する(表示谢意)”、“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致谢)”,这种倾向越是在郑重的场合表现得越突出。比如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应邀出席国际领导会议,对中国表示感谢时说:“F在、わが国は、未曾有の大震膜韦胜から、团dに向けて全国民が一丸となって立ち向かっている。こうしたなか、中国?n国は、O国として真っ先に支援にlけつけ、B・虮砻鳏颏筏皮れた。日本国民を代表して、心よりお礼を申し上げる(现在,我国人民正从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上下一心共建复兴,中国、韩国作为邻国第一时间义不容辞地支援我们,我代表日本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句感谢表达中的“お礼申し上げます(致谢)”是通过规范语言和礼仪,向对方表达一种礼仪,减少给对方带来负担,袒露感谢的心声。这种表达是基于尊重对方又考虑了被支援国自身的利益和外交形象而做出感谢选择。

本文以语言适应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了与感谢表达有关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语境对感谢表达的得体选择有很大影响。感谢表达只有与这些语境相适应,与不同的选择相适应,在动态过程中提高主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本文旨在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在和日本人交流时,能选择最得体有效的感谢表达,减少摩擦、误解的产生,从而促进中日双方更好的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情感表达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文学 现代意象 诗歌

引言

现代意象指的是在现代各种文学体裁利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本文通过对现代意象概念和起源的描述,分别就中国诗歌、中国小说和中国散文中的文学意象的使用进行评析,其中举出了具体的文学案例来说明问题,得出了“立象以尽意”是文学的常用手法,生动的意象会使文学作品更加多姿多彩。

一、文学意象概述

“意象”概念最初是由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经典《文心雕龙》提出来的,意象是把物象用人的心意表达出来。文学意象是象征创作手法的高级形象形态,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按照“物”来讲,它是一种客观表达,不能随着时间或者地点来改变,但事实上它一旦进入作者的视角中便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由客观转到主观,整个“物”被加进了人的情感而变得丰富充盈起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表达的就是所谓的意象,山和海本来是客观的真实事物,是人物的“情”和“意”充盈了山和海的景色,物象成了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一般说来,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达到,象征的“形象”实际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载体。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现代意象”指的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各种文学体裁利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与修辞中的“隐喻”也是相通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美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除了诗歌,还有小说和散文也常用意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意于物,用常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情感,能够引起世人的共鸣,使原本平实的语言变得欲说还休、婉转流畅,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此处无声胜有声”“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文学意象表达的作用

(一)寄情于物

很多时候,作者表达内容却不平铺直叙地道出,而是将其蕴含在某一事物之中,利用事物的特征来表达和升华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比如在中国古诗中,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语,表达莲花的高洁之姿,不被世俗所困扰。在以后的作品中,凡是出现莲花的词句,多数都是赞扬其高贵品质,或者用其比喻行为高洁之人。我们需要更高的思想境界来净化心灵,思想就成为被寄情之物。

(二)主题朦胧

意象这种写作手法,带来的一个效果是,能够使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朦胧多义,意旨深远。比如中国的诗词中常出现爱情之意,最常见的比喻就是大雁和鸳鸯,这是因为大雁是忠贞之鸟,如果雌雄大雁有一只死去,另外一只必然不会苟活于世,也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陪伴伴侣。而鸳鸯更是因为雌雄鸟儿形影不离常伴左右而著名,成为文学作品赞扬爱情和长久的载体。这样的主题,即使没有明确提出,也能让读者简单明了地理解内涵意义,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文字意象

在言论不能自由的年代,很多文人将想要表达的深意藏在文字之中,这样既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又能以文会友。尤其在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用意象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将思想深藏于文字之中,起到了婉转和回旋的作用。

三、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象

(一)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的现代诗中,意象手法使用非常频繁,很多时候是受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论的影响。“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心意 ,“象”是物象,想要表达“象”,“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就是一个将“物”重新创造的过程,作者认为单纯的抒情不能够全部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将情感寄托在景色和物品上面,读者在看到相同的景色和物品的时候就能引起共鸣,好像对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还原了一样,对作者和作品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意象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诗学范畴,是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本体性因素之一,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独特的呈现手法。例如在卞之琳的名篇《断章》中,前两句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达的含义是“你”和看风景的人为彼此眼中的风景,有了彼此风景的含义,才能将“看”与“被看”这种行为活化。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在彼此的眼中都是活的,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每天我们都装饰着别人的生活,别人也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为别人的生活平添了美好的色彩,别人也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相互带来愉悦。心理学认为我们每天看到别人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高兴时看到别人也是高兴的,伤心难过时看到别人也是伤感的。有的时候我们讨厌别人的样子,那是因为我们身上也有一样或者相似的特质。只有我们学会了宽容和感恩,那样的特质被我们包容下来了,我们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深意,在平凡的世界中寻找更美好的自己。

诗的后两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讲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风景中,人与自然是共存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月和人相互辉映,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人看到了明月,感受到了其光洁,对明月照射的月光感到感激,对明月的装饰感到惊喜,人对于自然万物对自己的关照感到了无比的荣幸。相反,明月对人的窗户进行装饰,把无微不至的关心带给人类,让自己的光芒对人类进行呵护和关照。诗中表达了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存,彼此呵护感恩。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的,我们对别人有一点好,就希望别人对我们有一点好,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感恩,我们就是别人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相反,别人对我们的行为感恩,我们也就是他们生活中的风景。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完成由人与人彼此互为风景到人与人相互感激,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与人更要相互依存的道理,这是从诗论到哲理的升华。

(二)中国小说中的意象

在中国的小说里,用意象来表达小说蕴含的深意的情况也不少见。小说的故事性和讲述性非常强,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文体,人们往往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迫切地想要知道小说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作家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故事背后的深意,往往利用一些象征性的事物来表达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起伏,给读者营造或紧张或放松、或高潮或低迷的情感基调,这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更深的情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红高粱》中对颜色的描写运用就是典型的意象表达方法,莫言为了表达其故事情节的深意,主要利用了红色和绿色来表达不同的意象群。其中,红色最能表现高密东北乡祖先奔放自由的生命意识,小说中高粱红成了血海,赋予了高粱以生命的色彩,高粱成为了一种奔放自由的生命象征。同时,奶奶要嫁与疯麻子的情景更是利用红色渲染到了极致,奶奶宁死不从,不愿放弃自由的天空,表达了奶奶刚烈的性格,也是代表高密东北乡人豪爽的敢爱敢恨的性格。同时,在爷爷的抗日情节里,“血红”更是代表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他们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在“红”的主题中被蒙上了悲壮的气概,表现了英雄人民的铮铮铁骨,又渲染了场面的悲惨,小说读起来既悲愤又感人,给人以勃勃生机。“红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类顽强意志之召唤,他们没有被当地的所谓文明奴化,而是从骨子里迸发出顽强的民族精神和强悍的生命意识,莫言就是用这一团团火一样的红色,展示了生命的顽强、抗日的坚决和奋进的情感,使红色的意象群成为了《红高粱》的精髓,其中表达的历史与深意也成为了这部小说能红遍世界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作为一种写法比较随性的文体形式,遵循的是“形散神不散”的宗旨,这种文体形式将生活素材和人生经验转化为富有艺术质感和具有鲜活灵动情节的“美文”,不但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还需要巧妙的立意构思和谋篇布局。跟诗歌的意象概念相比,散文的意象往往借助于记叙与描写结合的手段,构成一种虽然零散但是又个中有深意的画面感,思路也更加平缓和连贯。

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中,意象的表达就十分明显。文章开头的燕子在杨柳和桃花之间来去往返的景象,都是代表时间匆匆溜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溜走的感叹和惋惜。后来的“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作者随着太阳悄悄地挪移,然后日子随着水盆、饭碗、双眼等事物之间匆匆流转,作者对于时间飞逝的无奈和难过,就剩下了人世间的徘徊和匆匆,这样的感叹在人生中非常常见,没有人能够留住时间。每个人来到这个人世只有一生,这一生中我们裸来,也必将会不带有一片云彩地离去,没有人能留下痕迹,诗人在感叹了岁月匆匆之后,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毕竟是少数人物,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不要白白度过这美好而又珍贵的时光。

结语

综上所述,“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就是因为利用了意象,文学作品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完备的象征性、辛辣的荒诞讽刺和无尽的求解。可以说,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在未来的文学评论探索的道路上,也必将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语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04).

[2]杨光锷.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J].汉诗评论,2005(06).

[3]朱自清.新诗杂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情感表达论文篇7

[论文摘要]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熟知的语言信息载体。概念合成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以该理论为视角,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一、引言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联想。隐喻也正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得以创造并被接受的。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机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从公元前300 年到20 世纪30 年代的2000 多年中,隐喻一直被仅仅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由于情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为了准确理解生动表达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

二、概念合成理论框架

弗科尼尔和特纳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解释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机组合的结果,其实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过程,至少包含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和一个能抽象概括的类指空间以及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联系,将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进而产生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下文试以此理论对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及理解进行分类研究。

三、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是目标域,说明的领域叫源领域。其意义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英语中的隐喻,按其不同认知功能可分为

(一)空间隐喻

即用诸如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根据good is up ; bad is down 这一隐喻概念,经济中的发展或不景气常用“上”“下”来表示。

(二)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用一个已被高度结构化、清晰描绘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的隐喻称作结构隐喻。例Time is money金钱是一个我们相对较熟悉的概念,其中蕴含了a limited resource 又蕴含了a valuable commodity。

(三)实体隐喻

即把行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实体或物质的隐喻。分为跨感知域的情感隐喻化,即通感隐喻;相对于通感隐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态物化。

1.通感隐喻,某个感知域里产生的感觉,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转到另一个感知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语言修辞的通感,也称“移觉”。如:汉语中“冷言冷语”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

2.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满腹惆怅”。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

最后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它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

直立的姿势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则相反。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

(四)容器隐喻,即赋予某种事物以边界,视其为容器,故可以量化。如描述经济现象的概念隐喻“市场是容器”。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并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和决定性作用。不同文化中一件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汉语中“鸳鸯”指恩爱夫妻,但按字面意思译成“mandarin duck”,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怎么可能把它与恩爱夫妻联想到一起呢?

情感隐喻在英汉语言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类有些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将它们隐喻化。如关于爱情就有:“爱情为旅程”,“Love is a journey”等。

四、英语隐喻翻译对策

(一)直译法:

笔者认为:英语隐喻的最佳翻译方法当属直译法。如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its economic development.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 card”是指可以盖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环境等的不同,在读者无法理解隐喻涵义时,就只能译出其喻义。例What foreign businessmen find encouraging is that ideology is no longer inthe driver’s seat.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

(三)换喻法:

当英文隐喻所内涵的意思与中文的另一隐喻相对应时,转换隐喻译法则是最好的折中办法True enough , but teething pains are natural非常正确,但阵痛是自然的。“teething 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严重,却又让人头痛的问题,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经历的。按中文习惯,我们往往用“阵痛”来形容。

五、结束语

自然界如此复杂,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人们用隐喻思维,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事物或情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普遍的认知机制制约着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可见,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2 (4)

情感表达论文篇8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叙事不具体,故事没有波澜,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尤其是一些小说,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具体起来,就会丰满起来。又如,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倒叙的手法,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描绘画面,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又如,《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会散文的写作,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来开头和结尾,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如何写得有理有据,让人认可,叫人信服,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说理不够透彻,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建构文章,做到说理充分有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情感表达论文篇9

关键词:歌唱;语言;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07-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年代便有了声乐。人们一直是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历史的,在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事情我们无从得知,这一切只能凭我们自己去想象。有的学者说,中国的声乐在语言之前就产生了,这种说法有很高的可信度。也就是说,在最开始是先有的声音。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都能够用耳朵听见声音,而且也都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官。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声音来创造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逐渐的人们也能把内心的感受化为声乐。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的声乐也是语言的一种,而语言又是中国声乐的变形,因此很难区分语言和声乐哪个是根源。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当我们高兴或者惊讶的时候,我们发出的声音就会有一定的变化,例如有会从c到G,甚至从c到比其高八度c的音程的起伏。无论一个民族有没有历史,无论其有没有文化,她都有某种形式的声乐,由此可见,声乐可以说是人的本能之一。考古学家证实,很多的文物上面并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但是却用已有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声乐,这也可以证实以上所述。无论文化有多么的初级,只要有文化的地方就会有中国声乐。

一、声乐表演的特点

声乐表演也是一种音乐的表演形式,它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声乐表演也讲究一定的技能,它并不是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声乐表演需要表演者掌握良好的唱歌技术,并且能够很全面的调动身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发声,同时表演者还要注意唱歌的时候的整体感和心理状态,以获得最佳的声效能够更加完美的表现。较高的声乐能力主要是体现在:第一,要对乐理知识有比较深的了解,并且能够熟悉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有较强的文艺理论知识和理论水平;第二,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进行运气以便可以灵活的控制发声系统,能够调节自身使自己成为性能良好的“唱歌的乐器”。第三,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感情,能够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入情入境。第四。在唱歌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声音也具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注意把握节奏,给人带来美的听觉盛宴。此外只注重基础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好的展示自己。歌唱的表现手法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各个演唱者的着墨设色的浓淡,布局的虚实,安字宅句的错综的变化,是无穷无尽,并且还要不断的出新的。这就需要在表演时,迁思妙想,作者创造清新、别致而又深刻的东西,沿着作品和作者整个特点去探索。

二、声乐表演中语言的重要性

歌曲的唱词,述事、状物、写景,但这些感觉不如唱情那么有威力。至于纯音乐,还是以表现情感比较拿手。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如果没有情,等于一棵树没有根,所以常说,“情者歌之根”。唱或拉、弹,没有情,就像白开水,淡而无味。

情是从意而生的,而意是靠词来表达。“即意生情”。意和情是密切相关的。无意就没有情。唱论中常常提到,唱歌主要是唱意、唱情、唱心。从“即意生情”、“以情带声”,求得“情声并茂”来打动人心。加强了情,也就是为了突出意,诗中所说“待到情来意自生”,达到影响众多,感动听众,震撼人心的目的。有些歌者,声音很漂亮,唱得也准确,技巧也不错,但表演,淡如止水,没有一点味道,不感人,其根本原是缺乏个“情”字,不是用心来歌唱。没有情的歌便唱得声音再好,一时也许获得一些掌声,却是无法动人心,经不起推敲的。唱歌歌重视唱情,由来很久了,自居易有句诗。“古人喝情,今人唱歌兼唱情”。可见这种“唱歌唯唱情”,自古就有。有不少人,对唱情并不重视,有些人是不会用情,有些照顾到声音,就顾不到情了。特别是演唱一些技巧较难的歌曲,要他克服声音技巧上的难度,已经疲于奔命。字,意、情就管不过来了。还有一些人,不懂得用情,这是由于研究不够,不用心,见歌就唱,也不了解无情之歌是最蹩脚的。

情,就是感情、情绪,是以唱词来表达的。文艺上,写景也好、写事物也好,目的也多借景引情以表现喜、怒、哀、乐之情,而这些情,都是通过唱词来表达。中国声乐表演者在演唱表演中上,就强调表达感情的唱词就是最重要的。她能够做到,“音乐长于描情,拙于理论”,用歌唱以述事、状物、描写风景。像《看天下劳苦人们都解放》,是多年来的压迫所爆炸出来的声音,压迫愈深,所激出来的情感就愈剧烈。哀怨之情,如《葬花吟》,也是由于自己的可怜身世,遭受孤苦,才发出那怨恨悲戚之声。有些歌词,意思很深,中国声乐表演者把它的情感表现得也很深沉,如顾炎式的“翡翠年深伴侣稀,清霜憔悴减毛衣,自从一上南技宿,更不回身向北风。”中借翡翠喻作自己,在唱腔中,她所表露的情调不激昂、慷慨,而情感却很深厚的。有些歌曲,词意和曲调比较活泼、秀丽,情感比较外露,如《知道不知道》,她轻轻地抿动,就唱出真情来。而有些歌曲,如《茶花女》的咏叹调,她时而低沉时而哀怨,轻声述苦,她能够这苦唱得比黄莲更甚。

情感表达论文篇10

    到了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向符号性的转变表现得更加的明显。由于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作品不再是不得一见或难得一见的对象。任何东西都可以以商品的身份出现在人的视野,只要你有关于它的需要;因此艺术作品的独特的精神属性也就慢慢被消费属性所侵蚀。这样,艺术作品必然要在精神领域和人们的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才能使艺术品自身得以实现。艺术馆模式早已被打破,这只能成为艺术家成功后的最后公展地。而在艺术品成功的过程中,它在某种层面上要和消费时代的生存模式相适应,象广告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并追求达到与流行品一样达到时尚符号水平。

    艺术创作的符号化所带来的大众取向加剧了艺术定义的难度。首先艺术走出高贵的殿堂,进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不再是不可一世的奢侈品。其次由于教育的普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它也不再仅仅是学院派进行判定的对象。最后,社会结构的改变,艺术家不再附属于达官贵族,也不再单纯寄生于学院系统,而是大量地进入到商业系统。因此,艺术自身的存在就明显地具有大众倾向,通过与大众密切接触,这就为艺术表现及内容传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种模仿型的艺术作品及其符号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艺术欣赏的感官化倾向。我们已经过于重视感官愉悦在欣赏艺术过程的作用,而这和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内心浮躁,对于外在世界快餐式消费的心理关系密切。这样就造成了艺术水准的下降,艺术形式也下意识地针对观众的感官享乐。艺术和商业或市场合谋,飞速地将自身变成了娱乐工具和商品。时下的一系列媒体娱乐节目的成因就是符号化和娱乐化泛滥的结果。

    艺术的商品化运作使欣赏者既没有产生良好的情感投射,也没有获取到积极的有益于人生的观念价值。而艺术品背后的美育精神本应是艺术存在的题中应有之义。宋代的“江西诗派”被诟病就是因为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的诗作喜用典故,而且他们还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手段。但这毕竟不是艺术品的正常生产程序。艺术创作若是保持这种滑坡态势,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我们势必要对这个趋势加以干预,让艺术重新焕发光彩。而真情实感是这个干预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艺术交流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是在欣赏中得到情感共鸣和精神慰藉,而不是读之使人感到乏味。

    艺术作品必然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但是形式只是艺术最终效果的一种辅助。如果形式跃迁为艺术表达的主体就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艺术的本质仍然是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关怀,我们应该冷静地处理我们面对的艺术现象,不能使其只停留在表层的官能享受,还要使其能够进入接受者的精神领域,与他们的情感价值相沟通,通过有效的对话让他们对其内在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表现:艺术作品情感论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能够进入我们感官系统的感性形式,它势必要进入人的情感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通过艺术进行精神沟通和情感交流。苏珊?朗格在论述艺术品时提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作出来的形式使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朗格很敏感地捕捉到艺术存在的情感特性。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艺术作品自身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大体上,艺术品可划分为材料层,形式层,意蕴层和意识形态层。这显然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综合整体,单独强调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品《大卫》,它所采用的材质是大理石,刻画的是一个肌肉充满力量的男性形象。这与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所强调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大相径庭,是对过去的雕塑范式的挑战。它体现的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纠葛,是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的具象表达。类似的是,中国的古典艺术理论也特别强调“情感”的价值,“诗言志”实际是“求真情”的代名词,而这种真情是在儒家伦理所划定的范围内的。后世西方的浪漫主义作品也表现情感,但这与中国古典艺术既有求真情的相似又有表现方式的不同。中国的艺术作品很容易激发起人的感性想象,而西方的作品却导向人的理性思考。但是,它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的就是情感愉悦。

    情感是艺术表达的基本要素,这其实与人的基本属性相关。康德认为“人们各种悦意的和烦恼的不同感受之有赖于引起这些感受的外界事物的性质,远不如其有赖于人们自身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对于诗歌来说更是如此。浪漫主义流派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我的情感”的强调。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在评价艺术作品的时候特别强调艺术创造者的重要性,康德认为这是天才的力量。而艺术家们则极力张扬个人的情感,他们对于生命感受极其自信,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个人的价值理念。但这并不排除西方作品也有伤情的成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一个特例,而这种低回的旋律在拨动人的心弦所起的作用与那些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相类似。

    中国文论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论断,认为正是情感增加了诗歌的味道。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政治型艺术家。这样,一方面艺术的情感因素会影响政治的现实功利性,而政治的现实属性又限制艺术的诗意想象空间的拓展。当政治失意时,他又变成了思想型艺术家,这时候间于政治与世俗生活的伦理问题成为其主要表达的目标。但是当这个文人对于政治和思想都排斥的时候,他就是绝对表情的艺术家,他们把自己面对遭遇所产生的情感艺术化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情感。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的词,认为他的作品是用血书写出来的,体现的是对人类的生命承担。

    艺术作品的情感属性衍生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艺术是应该表现个人情感还是人类普遍情感?“无论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对话,艺术无疑都是基于满足人们的各种现实需要之上社会行为的一种‘文而化之’的产物,使得各种社会行为都趋向一种感性的完满,并且使其超越实用性而更具观赏性。”但是,艺术作品如果单单表现个人情感会使其局限在“小我”的空间得不到舒展。如果偏执于自我表现势必会使作品导向绮靡无骨的状态。而人类情感的表达,会让作品产生跨时空的艺术魅力,形成古今之间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凡是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会遵循这样的情感规范,以“小我”起笔最终与“大我”打通融合。

    另外,对艺术本质的情感性的过分强调就会减少对其可视性的追求,因为情感性的语言其抽象的程度比描写的语言高。这样的艺术作品在无形中被消解掉许多现实内容,成为后来艺术家所极力反对的矫情样式。所以六朝的颓靡文风是唐代以后中国文论批评的重心,艺术作品的尚实性明显地被提出和张扬。这种虚实之争一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样态,只有到了能够把艺术的形象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样态出现,艺术才能向前选择一新流向。

    创造:艺术作品意象论

    我们发现再现论对于形式的强调容易使作品走向符号化、官能化,而表现论对于情感的张扬又使作品容易走进主观而脱离现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更加公允的向度来分析以往的艺术现象呢?法国艺术理论家德比奇曾经提出“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那么,这种“持久性”到底表现为何种形式呢?这是历来艺术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的探讨也是期待寻找到这样一个理论平台,能让我们的批评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艺术作品的“持久性”应该依赖于艺术形象表现和艺术欣赏心理的稳定性。对于艺术的最终评判在其价值系统如何整合,也就是主体的价值理念如何与作品的感性形式形成良好的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到这种交流所依赖的对象的确定性,即艺术作品内部是否存在一个层面能够将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统一起来。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之所以这样称它,或则是因为人们可以长久地享受它而不会餍足和疲劳,或则是因为,可以说,它预先假定灵魂有一种敏感性,那同时就把它趋向了道德的冲动,或则是因为它表现了才智与理解力的优异,而与那种全然没有思想的才智和理解力是截然相反的。”在这里,他一方面强调主体对于对象的感官和情感享受,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强调灵魂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伦理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作品的本质应体现为物质形式的精神化。它不单纯地存在于作品的形式或人的情感,而在于这两者的巧妙结合。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论述美的本质的时候提出的“主客观的统一”。当然,它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简单相加,而是主客观的协同共时运作后的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精神性的,或者说是发生在主观领域的。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艺术可以被抽象为一种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具体表现为意象的发现和展示,通过意象表达的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理性认识。17世纪左右的培根提出“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的着名论断,这里面表达了艺术与自然、人生的关系。而梵高的看法是对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他认为“对艺术,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下面更好的定义: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总之,西方的理论家和艺术家在观照艺术作品时总是会把艺术所依凭的“自然”作为一个重要的质素提及,这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实际上这暗含着对作品形式由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