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审美情感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30 08:36:37

阅读教学与审美情感力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语文美育的实施,语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美育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实践,我们可以用美的事物来教育关于美的教育。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情感、注意、感知、记忆、感知、思考和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力量是个体审美能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作为审美心理力和审美体验能力,它支配着整个审美活动,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对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是了解社会、自然、人类自身、历史的重要途径。人的发展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集理解、运用语言和写作为一体,阅读的过程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审美情感力

课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人格、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并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美的新奇、形象及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美感。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改的倡议下,开展审美教学研究,既能实践核心语文素养的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编的语文教材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比重。然而,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教师用默写代替了学生的自我体会,把情感的表层灌输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中,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不够。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学习观念,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共同发展。

一.初中生审美情感力的特征

1.情感投射力增强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生呈现出强烈的浪漫情感色彩。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力受到主观情感投射的影响,进入一个充满主观情感的世界。他们倾向于将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转化为具有情感意义的事物。例如,初中生对颜色的偏好虽然也受到简单的情感感知的影响,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个人的情感体验,并开始赋予这些颜色强烈的情感内涵。当他们看到绿色的东西,他们想到生命;当他们看到红色,他们想到热情和勇敢;当他们看到灰色的颜色,他们想到的是暗淡和生命的疲惫。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写作中也呈现出情感投射增强的现象,学生在书写风景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投射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自己的文字中流露出情感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初中生这一重要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射能力。情感投射的增强有利于丰富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容,促进学生整体审美情感的发展。2.移情能力不断提高移情是审美情感活动的一种方式和阶段,移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审美情感水平的高低。移情是一种基于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高层次动态情感活动。它是审美主体表达、宣泄和释放自身情感的目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和情感丰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移情能力。因此,移情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借助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情绪融入环境。使审美对象从被动到主动,从接受到创造,是审美对象再创造的重要环节。同时,移情能力的提高使审美对象注入自己的情感,实现了客体与自我的高度融合与和谐。在有限的审美对象下,学生可以有无限的幻想,达到情感的共鸣,找到心灵的朋友。重视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知识,情感效果。随着移情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的释放。因此,移情能力的提高为阅读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个性化增强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个体对作品中的情感有着非常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会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力量。如今中国教育强调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情感。在强调个性培养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审美情感力对初中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1.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现在初中教材大多是文质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初中语文教材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生活、社会与自然。比如生活的主题主要是孩子的兴趣、理想、成长等,主要是自我生活成长的思想;社会题材包括亲情、爱国主义、民俗等,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人的关系;自然的主题包括美、探索、动物等,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材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这些情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不是一味地讲解知识点。通过这些丰富的主题不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让他们真正融入作者,融入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还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2.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相关学者明确指出:“积极的审美情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种审美情感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敏锐度。审美情感力量发生在审美活动中。这种情感力量是人的审美状态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它会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兴奋和激动。他们对事物有强烈的感觉,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记忆力明显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因素,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3.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综合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理解、评价、欣赏和判断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理解,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同时,好的作品会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明确他们对作品中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父亲”的形象我们非常熟悉,但要理解作者的“父亲”形象,就需要真正掌握父亲的语言、动作等相关内容描述。”我要去买一些桔子。你待在这里,别动,“我要走了,从那里给你写信”,通过这些言语真实勾勒出一个细心、体贴的父亲形象。通过对一系列微妙动作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儿子的坚强父亲的形象。从父亲的形象,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我”是什么样的儿子,是什么联系。通过对人物的审美理解,我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对父亲的爱,父子之间微妙的感情,以及亲情的伟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审美情感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树立审美态度,打牢审美情感力的基石审美态度是一种没有直接实用性和个人功利性的观察态度和感知方式。总之,审美态度是对实践功利性和科学理性的超越。只有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世界,才能克服主客对立,实现与世界的融合体验。这种体验成为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态度。学生只有用审美的眼光阅读作品,才能找到审美感受,才能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量。初中生随着身心的发展,学生的审美态度初步确立,他们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这个阶段他们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自觉性来对待审美对象,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温暖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憧憬懵懂的爱情。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主题:爱国之情、父母之情、赤子之心、手足之谊、男女之情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正确的解读这些情感类作品,正确的引导他们去理解父母、尊重老师、热爱祖国,熏陶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他们能够有意识的自我指向,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2.初步“传情”,激发审美情感力“传情”阶段:在审美趣味的刺激下,聚焦于具体的审美对象,通过对审美对象中具有个性特征的“解读”,触发审美主体头脑中已有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因此,这一阶段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审美需求和审美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传情”阶段是审美情感力量培养的初始阶段,它直接关系到审美活动的开展和审美情感力量培养的成功与否。审美情感力本质上也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审美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心理动力可以简化为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信息的反馈过程:审美主体从生活中获取各种情感信息,储存进大脑,经大脑的加工、处理、转化,综合成新的情感信息,最后借助媒介向外输出新的情感信息。总之,阅读教学中审美情感力的形成过程如下:首先,利用审美感知对抽象、外在的语言文字进行破译,转化为形象的审美意象,达到对审美主体的初步传情的目的;其次,审美主体在与审美意象对话的过程中,唤醒个体的审美意识,激发个体的审美冲动,诱发情感共鸣,使审美主体大胆的驰情;最后,审美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驰情阶段共鸣的情感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主体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力。如此,审美情感力的心理路径也就完美实现。3.大胆“驰情”,丰富审美情感力“驰情阶段”是审美情感力量培养的丰富阶段,主要通过审美想象,加速情感共鸣,促进主体移情能力的提高,获得更真实、更充分的审美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主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高度融合,是培养审美情感的核心阶段。在对审美客体进行“解读”后,作品中的情感信息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大脑,并渗透着审美主体的情感,当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关怀时,被对象强烈地打动,情感共鸣的实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审美客体主动调动主体的态度和兴趣,使审美主体获得最大的美感。这时,审美主体在作品中进入了情感的角色,得到了无限的想象。同时,在这个阶段,审美主体受到极大的影响和体验,从而产生“启蒙效应”,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诱发情感共鸣,学生才能理解文本背后的真实情感,从文本的原意转移到接受者的意思,最终构建自己的审美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就必须创造条件,诱导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进一步“驰情”。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我们可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驰情。在阅读教学中,想象要凭借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色彩、画面、声音等,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与审美主观情感,相互渗透融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使学生达到情感共鸣。再造想象主要是基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创造出新的具体形象。因此,再造想象是基于作品意象内容上数量的变化,整个作品意象的情感内容不变。4.自我“澄清”,提升审美情感力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情感共鸣后,此时审美主体根据自身和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审美的主动性和过程,加工和升华大脑中再次共鸣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新的情感信息。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促进自我“澄清”。“澄清”阶段是对前一阶段感性体验和理性的提升,是客体表层与深层特征的结合。因此,它特别强调学生对正文意义的理解,以及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这一阶段是审美情感培养的最终推进阶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提升自我的审美情感力。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人间百态、世间众生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形形色色,就像一本天然的教科书。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便会让学到许多活生生的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每天观察一个生活小镜头,写下一份生活日志,学生的写作就会有真情实感;接一次电话、招待一次客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接人待物真情实意;观看一次画展、欣赏几场音乐会,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许多描绘得美轮美妙绝伦的意境。刻意关注街头的警示牌,或许可以学到几句名言警句;偶尔听一听评弹、地方戏,或许可以拾得一些俚俗文学;常常观赏一些名人字画,或许可以提高一点对书法的品位……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力。本文主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审美情感力量的培养问题。本文秉承新课程理念,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力量缺乏的现状,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了审美情感力量的特点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再生产,而是以初中阅读教学为基础,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目标进行探索和拓展,这对我们当前关于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以后的审美活动做准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马延山,满德红.探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文存阅刊,2017.

[3]程伟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4期):77-78.

作者:包润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