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3:49:00

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范文篇1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阅读习惯范文篇2

一、读出声音

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出声阅读会拖慢速度。很多时候,你并没有真正读出声,只是在脑中将音调发出,但这很容易带动嘴唇,使其上下不自觉地移动,从而减慢阅读速度。如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嘴唇。

二、逐字阅读

逐字阅读并不能增加对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会妨碍对全句的理解。这就好似某人看不见一片森林,只是因为他过于着意每一棵树。如有这种习惯,尝试阅读意思,而不是阅读字,那就好比听别人讲话时,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

三、移动手指

阅读时用手指指着字句。这个习惯会降低阅读速度。因为手指的移动不及眼睛敏捷。如有这个习惯,强制自己,将双手拿开,单纯靠眼睛移动引导阅读。

四、转动颈部

阅读时颈部由一边转往另一边。这个习惯也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会加重颈部肌肉的疲倦,令阅读者倍觉辛苦。如有此习惯,尝试用手将颈部的位置固定,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

五、纠缠生字

时常停下来思索行文中的一些生字。这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纠缠生字主要是因为字库太小,平时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识一些字或背一些单词。此外,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六、不当返读

回头重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许多人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其潜在心理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当返读之所以减慢阅读速度,是因为经常要回头思索,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不得不充分理解,只好回头重读,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返读越多,越需要返读。如有不当返读的习惯,尝试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现,就算不返读,你也能领略全文的意思。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词句,返读也是必要的。

阅读习惯范文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言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幼儿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阅读主要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为主,其次是侧面引导阅读。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幼儿阅读兴趣较低,且也很难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故当下必须打破常规性阅读方式,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阅读习惯培养,感受阅读的魅力。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幼儿阅读教学现状

在最新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阅读教学是培养幼儿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注重阅读教学,利用绘画、图书以及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幼儿对阅读、书籍以及书写的兴趣,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文字符号、简单标记的兴趣[1]。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限制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幼儿的有效成长。(1)阅读内容面向全体,阅读目的性较弱。在幼儿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教学视频和绘本阅读资料都是统一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同时降低对阅读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导致这种情况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阅读内容面向全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面式教学,且无法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性差异,盲目开展阅读教学。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普遍性存在这种问题,总是以一个大体相同的阅读方式开展阅读活动,不利于幼儿掌握对应的阅读技巧和合适的学习方式。(2)以个人时间为主,阅读持久性较低。在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主要是小团体阅读和集体阅读的方式为主,且教室有图书阅读角,全体幼儿在阅读角安静地阅读,但是转换幼儿阅读环境时,让幼儿一个人在家阅读,幼儿的自控能力就显得特别差,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阅读活动无法持续进行,同时幼儿的注意力也会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阅读持久性将变得越来越差[2]。(3)提供范围广,阅读层次性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满足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会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阅读刊物。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满足幼儿阅读的兴趣,但是无法了解知识内在的含义,对阅读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可谓是数量多、质量少,最终导致幼儿阅读层次性浅。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用的策略

(1)内容精炼为主,突出重点。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借助视频教学是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内容宽泛问题。所以,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必须确保视频内容的针对性,一是遵守“因材施教”,二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同时摒弃繁复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精炼,突出阅读教学重点。(2)重构学习流程,内化细节。在幼儿阶段,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对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幼儿来说,这两个阶段需要依靠同伴和教师的支持,才能对阅读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但是在家自主阅读时,幼儿很难一个人完成对阅读知识的内化,长期下去会让幼儿丧失阅读的兴趣,且会使幼儿感受到阅读的挫败,从而丧失阅读的动机。所以必须对幼儿阅读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一是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二是在开展阅读活动中,能够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辅导。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知识吸收内化,实现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角色转换明显,明确主角。无论是使用何种教学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担任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从幼儿园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转变幼儿的角色,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翻转课堂”教师模式无法有效进行下去,故只有让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操作,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家长对新型教学模式很难接受,所以需要教师加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宣传,提高家长对新型教学方式的理解和认可,在家庭教育中也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层次对幼儿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3结束语

在幼儿阅读教学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幼儿成长的需求,故在幼儿阶段阅读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做到内容精炼,突出重点;重构学习流程,内化细节;角色转换明显,明确主角,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龙菲.论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推进幼儿趣味绘本阅读的意义研究[J].神州,2019(32):192.

阅读习惯范文篇4

首先感谢朱老师今晚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现在我就孩子的阅读与写作习惯谈谈自己的体会:

自己小学时课外书看得少,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现在几乎已经没有这种书了。那时我看课外书是要被妈妈骂的,说我正经书不看,净看这些闲书。好像那时学校里也不像现在多提倡看课外书。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现在家长和老师越来越鼓励小孩多读课外书。阅读,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是孩子应具备的好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重要。我女儿的性格一直比较内向,而阅读是属于安静的活动,所以一开始阅读习惯的养成没遇到大的阻碍。几年来,她越来越喜欢上了阅读,写作水平也有所提升,总结这一段过程,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阅读不要当成给她的任务,要让她自己感兴趣。

其实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她不太喜欢书,因为我老是让她背古诗,她只喜欢看书上的图画,并且用笔在上面涂涂画画,这一度这让我以为她爱好画画,还送她去奇才画室学画。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我只好改变了方向,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我就利用书上图画的内容,给她看图说话,让她在听书中对书产生好感,使她知道,原来图画里也有许多好玩的故事,之后我经常带她到书店选购一些适合她的书,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她自己挑选,在这样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她对其它的书有兴趣,便引导她阅读,将她阅读的范围拓展。很快地,阅读被她所接受。我深刻的体会到:一定要让孩子感到阅读不是强制性的任务,而是一种爱好,只有找到这个兴趣点,才能让孩子走上正确的阅读轨道。现在我的孩子会主动利用一些时间看书,中午、晚上写完作业后,睡觉前半小时,都能看见她低头捧着书看,阅读已经成为她的习惯。给孩子买的书应该是一些印刷质量好、内容有趣、符合儿童特性的书。

二、阅读不要急功近利,要偏重享受

阅读存在一个误区,一些家长买书给孩子看就是希望通过阅读快速积累好词好句,快速的提升作文水平,快速地提高语文成绩,我以为那样还不如直接在书店买本《好词好句好段》的书?不可否认,阅读的孩子语文素养一定会提高,但仅仅将阅读目的定在提高语文成绩上,那就忽略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太急功近利了。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平时孩子所读书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例外。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三、亲子阅读能加深亲情

现代生活的节奏快,生活压力也大,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金钱是上一辈无法比的,但相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却相应的少了。家长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工作、饭局、麻将桌上,现在孩子这个不缺,那个也不缺,缺的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虽然我的女儿看书从不要我去督促,但是我有时会有意识的阅读孩子已经读完的书,可以看成是与孩子的一种沟通,孩子会主动和自己谈些书中的人物以及相关的故事、观点等等。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小和孩子的代沟,增加和孩子的亲情。

四、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习惯范文篇5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阅读习惯范文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是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习惯?我们到底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正确的解决,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路,那么,我们“培养”的结果或许将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笔者发现,在目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学生都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有违语文教学规律的。这里将我的观点陈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理想的阅读习惯的特征:

通常意义上的阅读习惯强调的是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而我则更重视阅读的态度、心向与价值观念。

1.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这是理想的阅读习惯的本质特征。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二十一世纪是阅读的世纪,夸张一点说,不会阅读将寸步难行,阅读将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而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

2.量变终致质变。

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3.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读书是要圈点批注作笔记,其功效卓然,自不待言。但是学生这一习惯的养成,确实需要教师的规范、约束与指导。此方面论述颇多,不必笔者赘言。

二、阅读习惯培养中的种种误区。

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在目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做法偏离了阅读习惯的指向、表征与目的的定位,实属误区。究其根本,通常是教师或教材编者欲越俎代庖所致。此类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关于“预习提示”: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布置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的重点难点提示和预习指导,在其中划出要点来之后再根据要点对课文进行预习。把阅读“课前提示”当作阅读过程中必要的第一步,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阅读课尤其是在教读课、精读课之前作一番预习,的确十分有必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作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学生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去做。有些东西应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来呈现的东西,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而不在于得到别人阅读作品的理解结果。然而,这个“结果”,我们通常却称之为标准答案。

如果这种预习要求是由学生提出,还能起到训练学生在一个语段中找关键词和要点的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连这个找出要点的阅读过程都由老师代劳,那么这种做法的结果将是弊远大于利。

弊端之一:招致学生阅读的依赖心理。试问,在学生未来生活中所涉及的大多数阅读材料里,能有多少是有阅读提示的呢?有的学生手捧《自读课本》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阅读,这是阅读习惯的悲哀。如果学生一到阅读新文章,就习惯性的要找别人给定的阅读要点,那么,这种阅读必然是被动的、非自主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阅读教学。

弊端之二:对作品的理解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风格。其一,这种习惯在阅读目的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误以为学习课文的目的就是回答阅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最终使得学生把阅读的结果错认为是阅读的目的。这种习惯重在阅读的开端和结尾,甚至把结尾当作了开端,却忽视了阅读的中间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恰恰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其二,这种习惯忽视了文本,忽视了阅读的本体——学生和阅读的对象——文本之间的必然联系。其结果是学生至多习得如何读语文课本,却始终不明白如何读文章。

好的预习阅读习惯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读一遍文章,比读百遍提示有好处。

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以笔者愚意,教材中课前阅读提示的功效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应在于对学生做现成的阅读指导,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将定论和盘托出。学生还没有读文章就已经知道了文章的重要内容,这样的阅读学生能有兴趣吗?结果必然是制造出了傻瓜式的阅读和阅读的傻瓜。

2.关于《学习手册》和“读中提示”:

说到傻瓜似的阅读,类似于《学习手册》之类的所谓教辅用书可谓罪莫大焉。目前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用教辅用书,其实不过就是教参搬家,把教参改头换面拿去赚钱。但是,偏偏有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去购买此类书籍,还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中手不释卷,形成习惯。

令人遗憾的是,竟有许多学生乐此不疲,以拥有某某《手册》为荣。因为依靠《手册》,既可以很方便的得到课本上的练习题的答案,又可以在课上回答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习惯,使得学生迷信标准化的答案,热衷寻求现成的结论,成为思想上的懒惰者;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阅读的自然属性,导致学生阅读角色心理的错位。阅读之于学生,本来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艺术的审美。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激发情感获得真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者,一个艺术的享受者。阅读活动是文本←→读者间两点一线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的深浅,收获的多少与否,都是他自己的所得。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种种方法使学生阅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如果在文本←→读者之间,夹进所谓《手册》之类的思维成品,则不是提供一个方便的阶梯,而是设置一个美丽的障碍。学生貌似有所得实则无所得。其所得到的仅是商品交换式的他人思想之玉屑,而不是生产创造式的阅读劳动之成果。这样的学生至多是一个辛苦的收藏者,而不是一个幸福的创造家,更苦的是学生还要把他人口水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无怪乎有些学生不爱语文了!

从文学作品阅读的角度来说,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解读应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审美活动,读者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进而完善创造精神国度的内外世界,这个吸收解码的心理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呈多向辐射裂变状态。汉语表达之灵活性又远胜其他各种语言。客体世界缤纷多变,语言王国同样五色斑斓,心性时空更是瑰奇璀璨,三者交叉碰撞其终局之博大精深不可轻言。然而读《手册》、找答案的阅读习惯终究只是语言符号层面的操作,是信息由别人早已加工定型后在学生感知世界的重复。于是,语文学习就成了资料性的死记硬背,失去了语文学习特有的人文乐趣。殊不知,重复不是语文,加工信息、认识定性的过程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所以现在应该使学生从这类“人为”语言解码模式的误导中摆脱出来,给学生以自由解读课文的空间。

与此相类的是“读中提示”的境遇。

在“教本也是学本”的编写原则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材在课文页面的上下左右印有编者精心设计的“读中提示”之类,有些教师就要求学生在预复习时先读提示,再根据提示所涉及的问题去读书。

我想,过去的“注”、“疏”、“笺”之类本也是写在书的字里行间以及四边的,当属“读中提示”的鼻祖。由此看来,“读中提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学生阅读的习惯停留于“读中提示”,不去自己发现问题,不去思考文章和自己有什么联系,这将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一篇文章学完以后,学生只记得那几个问题,“读中提示”像一堵墙把学生和文本阻隔开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了读中提示就不能读书,不会读书,读不懂书。这绝不可能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者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读中提示”的习惯,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最初的阅读中对此视而不见,待到熟读作品后,再与之对话。

3.关于阅读顺序:

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形成按部就班阅读课文的习惯:了解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给文章分段分层,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有的老师还将此作为快速阅读的程式对学生加以训练,作为经验加以介绍。

习惯于死板的阅读流程,是受长期以来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的结果;更是忽视了汉语言文字跳跃性灵活性的特点,以理科学习知识化序列化的方式来对待汉语文学习的结果。

笔者以为,这种习惯形成之时,就是学生变成阅读机器之日。是不是阅读每一篇文章就一定都得这样呢?为什么不能从文本的中间或结尾开始阅读呢?反观我们自己的阅读行为,按部就班的倒确实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的指引下,迅速搜索有用信息。这样的阅读才是快速高效的。至于作者、出处、时代背景,分段分层,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等等,都只是帮助理解的手段,在碰到难解之处时才拿出来一用,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关于阅读顺序的习惯养成,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超越过程。学生由识字始至初能读文,其阅读是无序的。这时需要教者对其指导,能掌握阅读之序。由无序到有序,这是第一次否定。但是阅读指导又不能止于此,还需要第二次否定:不按作者编者行文之序来阅读,又回归于无序,这是否定之否定。其实这种无序之中也有序,即按自己理解之序来阅读,一切取决于我要在阅读中得到什么。

阅读习惯范文篇7

1.1阅读课外书籍、阅读报刊、上网、书写日记或文章频率

偶尔阅读书籍、阅读报刊、上网、书写日记或文章的比例分别占56.1%、66.1%、53.7%、72.6%,每天阅读书籍、阅读报刊、上网、书写日记或文章的比例仅占12.2%、8.3%、5.9%、3.7%。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外书籍、报刊的习惯,也没有书写日记或文章的习惯。书写日记或文章是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

1.2阅读书籍种类

阅读书籍种类包括人物传记、历史、文学、政治、经济5个方面,分别占42.0%、24.3%、72.8%、8.9%、9.6%。阅读文学类书籍居多,为72.8%,因为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它能体认人生、延展人生和滋养人生[1],受到在校护生的青睐。政治和经济仅占8.9%和9.6%,说明护生阅读政治和经济的书籍较少。

1.3阅读报刊种类

阅读报刊种类包括新闻、体育、评论、经济、其他5个方面,分别占56.3%、18.5%、27.6%、12.4%、48.5%。关注新闻占56.3%,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关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民生民情、国际动态等[2]。其他为48.5%,即当代大学生关注一些消遣、娱乐等大众“快餐文化”多于评论、经济、体育等。

1.4上网内容

上网内容包括浏览新闻、聊天、游戏、查资料、看电影或电视5个方面,分别占52.8%、45.9%、9.6%、75.4%、66.7%。说明大学生能应用网络优势查找自己所需资料,也通过网络看电影或电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浏览新闻反映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

2讨论

2.1养成阅读习惯的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医院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质量为主题”的护理服务,尤其是近2年来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究其本质就是在护理实践中倡导和贯彻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贯彻执行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既要靠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又要靠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陶冶,还要靠学生的心灵体悟和自我实践修养[3]。当前,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且学时达到1/3[4],但重实用操作技术、轻人文知识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以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各种证书为主要目的,阅读课外书籍、阅读报刊、上网、书写日记或文章频率偏低,且阅读书籍种类和报刊种类局限。王蕾[2]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花时间最多的是英语读物,占据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功利性读书(主要是应试书和电脑网络图书)倾向非常明显。在崇尚知识的今天,有无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面的宽狭、阅读量的多寡等已经成为人们成才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迫切需要护生养成阅读习惯,汲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2.2养成阅读习惯的艰巨性

养成阅读习惯的艰巨性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我国高中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进入大学后由于缺少“童子功”的训练,缺乏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方法,也不知道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更多的护生还是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傅争鸣[5]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读什么样的书,40%的同学需要老师推荐,30%的同学需要学生推荐,10%的同学需要广告推荐,另有20%凭个人兴趣。第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但网络阅读缺少理性思维、阅读内容广泛、阅读选择困难,被称之为“浅阅读”[6];在网络环境下,虽然给学生提供了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广阔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健康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2]。第三,流行音乐、青春小说、偶像电视剧、报纸、杂志等大众“快餐文化”,因其独有的青春时尚、现实全面、与时俱进、宣传力度大等原因而倍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休闲娱乐式的阅读逐渐取代了大学校园中传统的“经典阅读”[7]。因此,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大众文化、文化载体对护生养成阅读习惯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3养成阅读习惯的可行性

虽然护生养成阅读习惯有其艰巨性,但只要正确认识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护生养成阅读习惯指日可待。

首先,随着教育体制不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生将逐渐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同时护理学专业招生生源的文理科也发生巨大转变,从以前只招理科到今天文科、理科生源各占50%,文科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无疑会对理科学生产生影响。

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创新导读方法,使电子读物阅读和传统读物阅读有机结合。

第三,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进入大学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节、读书报告会等以交流读书成果,让护生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培养护生阅读的兴趣,激发护生阅读的动机。

阅读习惯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强调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经常性重复练习而获得的阅读行为,它显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规律性”[1]。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2]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学生每一次阅读行为中,不论何时何地,外界环境一般无法影响和干扰到它。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往往缺少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他们对待阅读是陌生或不感兴趣的,缺乏阅读的积极主动性,更难以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充分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习惯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和有效路径既十分必要也非常急迫。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共同合作,综合施策。

1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及时评价

1.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阅读观念。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动个体。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认识,明确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自主阅读习惯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体现,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强。在阅读过程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可以习得基础的知识、可以获得情感态度的熏陶、可以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摒弃功利化的认识,确立正确的阅读习惯观念:一方面,不把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不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加以干涉,不把提高分数作为阅读的导向;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各方面的书籍,对他们书籍的选择进行有效指导,以保证学生所选书籍能够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自身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和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1.2精选优秀读物,指导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有一丝马虎[3]。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优秀读物,可以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教师自身也要注重阅读,只有自己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分辨阅读内容的好坏。教师在推荐读物前最好能自己先读一遍,确认读物的阅读价值,然后再推荐给学生。在阅读方法指导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因而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慢慢指导,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一遍一遍地反复训练,学生才能理解透彻,体悟精华。1.3适时开展评价,正确加以引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时,或者做阅读笔记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及时对这一行为进行表扬,并把他们的阅读笔记在班级内传阅,以供其他同学参考,其他同学受到鼓舞,也会对这一行为进行效仿,久而久之,班级的阅读氛围会越来越好,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教师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好评价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正向启发诱导,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增加教师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的有效性。

2学校:发挥主导、丰富资源、设置课程

2.1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各方协调。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大部分的有效学习都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能为学生良好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帮助。因此,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规划阅读相关活动。学校主导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学生方面,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关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师方面,学校应该做好教师的监管工作,保证教师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家长方面,学校是与家庭对接的,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看法。2.2重视场馆建设,丰富阅读资源。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图书馆的条件还比较落后,藏书资源相对匮乏。但在农村振兴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未来,农村教育状况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也会日益得到完善。学校必须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把教育资金集中起来,建设一个好的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学习氛围的标志,学校可以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基础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和管理素质,还可以制定一些有趣的阅读小规则、举办一些阅读比赛等。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平台,自主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养成。2.3设置阅读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可以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在各年级开设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进行系统培养。小学低年级可以用“讲故事、听故事”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年级以“读书分享”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打好基础;高年级以“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做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4]。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班级读书会,让教师先进行导读引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推进课,让学生互相促进,在其中穿插一些阅读交流课,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在阅读活动尾声,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拓展课,通过一步步的引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其精神的成长和语言的习得。

3家长:树立榜样,优化环境

3.1重视自身阅读,做好榜样示范。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持续而根本的影响作用,其认识、态度和观点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认为阅读不重要,那么孩子自然就不会重视阅读;家长肯定阅读的重要性,那孩子也会认真地对待阅读。因此,家长应该正确重视阅读,加强对孩子阅读重要性及阅读方法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同时,家长应当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在闲暇时间多陪孩子阅读交流,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增加亲子共读的机会,增进家庭和睦的氛围。家长要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减少在家玩乐的时间,不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机会。要想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就要从小开始干预,减少电子产品在家庭使用的时间。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能使孩子在未来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加美好。3.2创设良好环境,激发阅读兴趣。阅读环境对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阅读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在家为孩子准备一间书房,或者给孩子买一张学习桌,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进行读书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在空闲时间多带孩子去书店阅读,给孩子购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书籍。家庭是孕育孩子的出发点,家庭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农村,虽然物质条件相对不足,但精神条件可以很富足,家长只要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家长,要有培养孩子爱读书的意识,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

4学生:端正态度、保持信心,增强自控

4.1端正阅读态度,沉浸书香世界。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学生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看作是一件小事,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他自然会忽视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想养成自主阅读习惯,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同,然后才能在行动上实践。只有认识到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自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养成。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关注最后的成果,却忽视了自主阅读习惯是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发展的。自主阅读习惯形成之后,往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学生应当从根本上认识自主阅读习惯。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学生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沉下心来,珍惜每一次阅读机会,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将阅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4.2清楚自身优劣,保持高度自信。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善于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不足与形成原因,并加以改正和完善。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被动、消极的情绪,不会利用身边的工具书帮助自身阅读,也很少会做笔记,更不会写读后感。学生要时刻关注自身问题,做好记录,努力改正。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学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已经形成不良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必灰心丧气,虽然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恒心,积极配合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就一定可以改变自身的不良阅读习惯。4.3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学生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环境是阅读的一个外在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做起,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图书资源,把每一次的阅读机会都牢牢抓住。学生要从内心热爱阅读,积极渴望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学会调控自己的心情,增强阅读行为的有效性。农村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不能落后,要有绝地反击的精神,要努力证明自己,摆脱环境的束缚,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薛晓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8-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3]闫雪梅.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指导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10-122.

阅读习惯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问题;对策

一、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习惯大多是自发养成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期在良好习惯的影响下,将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其实也是在自发状态下养成的一种阅读习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对于什么样的习惯是好习惯、什么样的习惯是坏习惯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还并未定型,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大多是模仿教师而形成的,一旦教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自己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实际阅读教学现状是,教师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从阅读教学内容来看,普遍过分地关注学生对于字词句包括课文的背诵和记忆上面,并没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是教学的缺失。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

1、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学生“读”,除去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课文、阅读教材内容这些比较陈旧的阅读素材,时下大部分学校都已经为学生专门购买了课外阅读读物,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阅读教学初期,允许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查稿资料等方式矫正自己,从而养成多查资料的阅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要学生读”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1)尊重小学生心理需要教师应该拉近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阅读进度,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或语句给予及时的解答回应。2)确立阅读目标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师对于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给他布置相对应的难度适宜的阅读内容。3)注重师生互动与上文解答学生问题不同,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阅读喜好有基本的把握,什么学生喜欢阅读什么内容,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情感。

2、注重阅读教学方法,做到“读思结合”

读思结合的主要内涵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考。主要方法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1)小学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单纯的从抽象的书本知识中的概念难以理解本子,需要教师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达到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化,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思考的实用性不仅局限于阅读教学,而是适用于所有教学活动。读与思的结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要义。2)在阅读方法方面,教师应该系统全面的介绍精读、略读、速度、选读等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贵哦城中,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认真读完一篇文章而不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的话,不仅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而且对于阅读质量也是有影响的。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应该有尝试运用更恰当的阅读方式的能力,这也是在阅读中思考的一个环节。3)为了实现真正的“读与思”相结合,除了指导学生多运用工具书,在文章重点部分划线标记号等,还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初、阅读之时、阅读之后都能够自我提问并自我回答。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父亲突出的动作举动及感情强烈的话语标上记号,并且自我提问父亲为何会如此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在废墟之中等待父亲的救援,而儿子为何如此笃定父亲会不顾一切的冲进废墟救自己。这些都是蕴含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也是阅读主观题中经常会出现的题目,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

3、创设阅读环境,阅读联系实际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知识无法运用于实际,知识一旦脱离生活太远,就如空中楼阁,美好却触碰不到,久而久之便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之后,教师应该讲阅读的意义提升到精神层面,而不是局限于理解某一句子或段落的意思。古人云:文以载道,当一个人的阅读开始实现读文中之道的时候,自然会将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学习基本的常识之外,还能够体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教师应该选用较为积极的阅读素材,培养学生深入体会作品深意的阅读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弥补课本、书本在文字展示上的单调性。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尽量展示贴近生活的素材,插图,充分联系实际,拉近学生阅读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多媒体的过分生动也会影响学生阅读的专注性,注意力的转移将对阅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阅读的投入度,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不应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便捷性。针对阅读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且影响长久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黄林盛v单位:江苏省沐阳县湖东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阅读习惯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写作能力;提高

一、引言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进行阅读习惯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因为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而且大量阅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感,促进他们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这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特点,加大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教学内容,它对促进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了做好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建议教师按照以下策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对小学生展开阅读习惯方面的训练

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由于小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丰富的词汇,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方面的训练。阅读习惯方面的训练涉及很多细节内容,从阅读的姿势到对图书的保护都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训练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认识的字要怎么办,怎样才能更好地记忆课本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背诵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文。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要教会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阅读更加有针对性。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指导,逐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之后,他们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记录读书笔记

当学生有了正确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的内容以课文中经典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为主。在学生记录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不仅会提高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提高对课文知识的掌握,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读书笔记可以使用能够装在口袋中的小笔记本来随时记录,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未来更好地展开学习有着很大帮助。通过对小学生读书笔记的分析,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需要教会学生赏析课文内容的方法。很多小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阅读,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没有掌握赏析课文的方法,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对学生进行赏析课文方面的指导,要将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所写的心得体会与课文内容的赏析紧密结合,通过对学生读书笔记的分析,指导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展开对课文的赏析。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记录下来,并对这些优美词句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这些优美词句所表达的意境,展开相关问题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加强课外读物的阅读

语文学习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并品评文中的内容。为了改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技巧无法得到快速提升的现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使小学生通过课外读物的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荒岛日记》这篇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与经典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有机结合,通过对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还能极大地促进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但目前一些农村学校在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好写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建议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展开教学工作,以便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展开写作能力训练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培养这项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展开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当前一些农村学校中之所以小学生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很大程度上与没有使用读写结合的写作能力训练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当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讲解之后,利用这个时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来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学生刚刚学完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写出不错的作文。例如,在学习完《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文中对燕子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养的其他宠物,并对这些宠物进行详细的描写。

(二)引导学生写日记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词汇的运用方式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写日记并对他们如何写日记进行指导,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日记的内容不对学生做过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将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篇好的作文需要进行多次的修改,这不仅仅是对小学生的要求,即使是成名的作家,所写出的作品也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作文有固定的程序,首先需要对全文进行通读,通过通读可以及时发现病句和错别字,这样就可以及时改正这些错误,同时也要认识到自我检查的不足,因为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但是其他人可能很轻松地看出来。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可以使他们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提高他们的词汇使用技巧,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阅读习惯对写作能力提升的影响

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之间还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好的作文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仅凭课本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的。这就需要通过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作文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学的重点,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

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利用平时所积累的素材和真实的生活体验,按照老师所给出的题目进行作文写作。这就体现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小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技能,这些对小学生更好地展开写作有着很大帮助,也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发挥合理的想象,从而使自己写出的作文更加生动感人。

(三)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因为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小学生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记录一些名言警句,无形中学会很多词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他们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就能及时将平时记录的名言警句运用到写作中,使自己的作文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还会模仿阅读过的优秀作品,展开相关内容的写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完之后学生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由于平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不经意地将这种反思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提高自己写作内容的深度。所以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快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四)对教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影响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使教师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弊端。过去开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大多以讲技巧和方法为主,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阅读和写作能够同时开展,相互促进,这极大地改变了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在农村小学,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通过读书笔记和日记的方式加强学生平时的作文写作训练。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将授课与写作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的过时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思萍.谈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86-87.

[2]陈俊珂.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习惯与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3]刘晓燕.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6(18):83.

[4]王海燕.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6(2):38.

[5]王超,戴开光.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J].读写算,2018(3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