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3:40:32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1

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

不屈、宁死报国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市长的“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的谦虚态度;阅读,使我们感受到李商隐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守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总之,阅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失败了,我苦恼无助、失望伤心一连串“拿破仑”的代名词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面对着同学对我的嘲讽、老师对我的失望,我自己对自己的厌倦,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把自己封闭起来,从那以后,我的话变的少了,我的身影出现的也少了,因为我知道我并不能再这样一再失落下去,我必须要找到办法让我自己从那个失败的深渊里走出来。在这时,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同学说到保尔。柯察金这个人,我就掉入了深深地思索中:保尔不也是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困难才成功的吗?我这点小小的失败算什么?我终于解脱了,要不是我阅读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怎么可能知道保尔的精神,不是保尔的精神我怎么可能把问题认识得这么透彻呢?还有爱迪生之所以成为“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还不是因为他那一千多样的发明,这一千多样的方面还不是因为他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结果,至今我还记得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白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或许是因为我真的不够勤奋吧。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01-01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娱乐活动,“悦读悦美”,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快乐,让书籍伴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伴随孩子的一生。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认真制定了阅读目标: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着力在校园内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经典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陶醉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

我们充分利用晨间阅读和大课间阅读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悦读”,成为学生向往的事情,启动读书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

1、荐——“推荐一本好书“主题班会。

结合寒假学生的阅读情况,每生“推荐一本好书”;以小组交流、采访、演讲等形式,学生将自己在寒假所读之书进行交流和推荐;学生带书参与。教师也可交流推荐。

2、捐——捐书。

此活动在主题班会之后。推荐交流之余,以自愿为原则,发动学生向班级图书角捐书,根据学生意愿,做好记录,妥善管理。

3、读——读一本好书。

全体学生拟订“精读一本好书”计划。学生读书计划可在师长指导帮助下确定经典阅读书目。每班学生确定一本好书,按拟订计划认真执行,争取精读好书,品读好书,兼顾博览群书。

4、购——购书

针对读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购买自己喜欢、有意义的书籍。购买建议:宜精不宜多。

5、展——“读书美 读书静”摄影、读书小报、书画展览。

以“读书乐”为主题,动手制作读书小报,形式版面不限,打印手抄均可;随时关注读书活动,摄影相关图片,反映班级或家庭读书、藏书的相关内容,格式不拘;也可创作书画作品。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子女合作,力求全体参与。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老师除了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自由,才能快乐阅读,悦读悦美。

1、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籍的自由:

先让孩子亲近图书,把阅读当成一种奖赏,表现好可以得到一本心爱的图书;有进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试想,孩子在这样的激励下,怎么会不爱上阅读?

2、给孩子创设适合阅读的环境:

要想吸引孩子阅读,不仅要通过图书本身,更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处处有书,让孩子可随处看到、拿到书,孩子没事做,自然就会去阅读。

3、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

让孩子阅读的目的,是要帮他构筑一个有人文修养的人生,而不是仅仅拿名著塞满他的书箱。所以,应该让孩子觉得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如果你正要制定度假计划,那就最好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浏览,好好研究一下你们要去的景点,预习一下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果你家新添了一条小狗,那就去选几本跟狗宝宝有关的书。如果看到了不认识的植物花草,可以通过阅读来解答疑惑……鼓励孩子利用阅读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阅读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本领,一种手段。阅读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4、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开辟学生课外阅读“新天地”

网络就像一座有声有色的图书馆,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听”和“看”也可以成为一种“阅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这种声像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5、教师倾情参与: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3

关键词: 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有效结合

一、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关注长足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绝不能只片面的、割裂的训练,一定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关注学生长足发展。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初中生通过阅读可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从中拓宽视野、丰富见闻,进而走进生活,丰富自身体验;在写作中运用有效的阅读表达方法,能够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初中生的能力,学以致用。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自己的冲动和能动性,而写作正是实现主观意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技巧,然后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他们的写作之中,尽情抒发他们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感的丰富及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当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在写作中释放情感,诠释内心的压力。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不但能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高效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把握自身情感,e极健康成长。多种表达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将他们的写作手法也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兴趣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关键要素,只有让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把学习方法运用的如鱼得水。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讲授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数老师更注重对生字生词的讲授和考察,从而忽略了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文章思想的拓展。长期以来学生对这种上课模式会产生疲惫感,这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对课文背景的深度挖掘。通过老师对文章作者的写作心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会带给学生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在课堂上可以相互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快乐中收获到知识。除了学习课本中的文章,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故事”来吸引学生,在课下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思的读物。起初,这些读物可以以记叙文为主,当学生慢慢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可以加大读物的难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当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主动阅读,积极写作。

三、结合方式,提高实效性

1.要多展示课文的魅力,让学生懂得欣赏语文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所选编美文佳作进行反复诵读。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好作品,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处处展现了语文之美、语言之美。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写人名篇《背影》,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至今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的无限魅力。它们无穷的魅力来自何处呢?看那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就知道了。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反复复地去诵读、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感悟其中巨大的魅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的名家名作,让学生的阅读有个较高、较宽的起点。“书海无边”,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册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如何阅读这些名家名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2.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在学习完阅读文本后,我们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仿照阅读文本进行仿写。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出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增强了阅读能力。

四、加强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要充分利用教材

初中语文课本经过谨慎的筛选,其所选的文章,都是比较典型且质量高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著名篇章,我们一定要详细讲解,并与学生一同探讨,使他们最大程度的掌握文本知识。此外,我们还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境引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学的美、文字的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我们要避免照搬教案的讲解模式,设计高效、有活力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指导初中生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不仅紧密相连,还相互促进。高效阅读,能够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写作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这些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到他们的写作之中,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然后,学生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阅读其他优秀作品。这样就构建一个“阅读到写作再到阅读”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外,我们还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段落层次和修辞手法等,并指导学生研读优秀文章,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而写出好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3.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质量较高的课外读物,如果可以的话,教师应该亲自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籍。因为在初中生的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套用作文模板进行写作。写作模板看似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但实际上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不偿失。好的文章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学生通过阅读好的作品,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在写作方面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4

一、课堂阅读,奏响阅读的优美旋律

课堂阅读,离不开师生的的共同阅读。师生通过阅读文本,对文本的内涵已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教师的理解成熟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学生的理解和教师则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用孩子的思维诠释着自己,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丰富性的内容。使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只有互相都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才会更加的积极主动学习文本。

(一)教师——提前阅读,用心演绎

1、构建心灵的桥梁。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效果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构建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充分的与教师交流,与文本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而不是代替学生表达看法,或因各种原因给学生造成阅读时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怕读书,厌读书,教师整个阅读过程中使用多种语言,多种方法,针对学生在阅读时遇到困难的地方,用智慧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畅享阅读的快乐。

2、舞动文本的艺术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阅读教学是情感艺术教学,教师要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艺术美,并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充分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较快的进入文本意境,升华学生原有的认识。阅读的艺术与艺术的阅读完美结合,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引导从文本走向现实的感受生活中的美,成就阅读的精彩。

(二)学生——走进阅读,用心演绎

1、角色体验,演绎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从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人物的形象生动的演绎出来,可以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融情想象,演绎文本。想像是感情炽烈之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常将自我融入其中。这在诗歌教学中十分多见,想象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他可以挣脱文本中字词的束缚,在意会中体验情感的跳动、生命的自由。

3、表情朗读,演绎文本。苏教版《海伦.凯勒》一文中,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种灾难降临在谁的身上,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那种绝望无助,真是痛彻肺腑。“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这时的语调应低沉,语速低缓,表情流露出痛苦和无助。“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这时的语调应是失望的,伤感的,压抑的。学生们带着敬佩和激动心情饱含深情的大声读了出来。学生们犹如进入了海伦的内心真实的世界,将文本的形象再次回归生活。

二、课外阅读,漫步阅读的广阔天地

(一)阅读好书,故事点趣

众多的好书中,好的故事书是很多人都爱看、爱听的,好的经典故事更是伴随着孩子们长大的,因为有它们做伴,孩子们的生活里犹如多出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在七彩梦中自由的想象。犹如鸟儿插上了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快乐地舞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荐读物等方式,进行阅读交流,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使他们能够“读好书、好读书”,促进课外阅读兴趣提高。

(二)条件创设,巩固阅读

学生阅读兴趣长期保持,离不开校内外的良好阅读氛围的创设,学校阅读环境的布置。阅读活动的开展,如:书香班级的评比、师生诗歌美文诵读比赛、手抄报展览,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方式。班级可设立图书角,老师动员学生每人带一本书,组织学生管理和借阅。也可在老师的组织下给图书编号并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序的借阅。教师要和家长交流,让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该孩子创造一定的阅读条件,在孩子阅读上多支持孩子有选择的购买一定的图书,订购一些好的刊物,适当的时候陪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交流阅读感受,让孩子享受那浓浓的亲情阅读。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5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辅导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在强化语言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实践证明教学中每一项成功的取得都源于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课文,尽管大多数师生认为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课外阅读作为扩大知识范围强化语文素养的重要补充必须高度重视,一些自选的课外阅读书籍更加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而且其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联系密切。由于现代生活日新月异,语文课本中只能涉及一部分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文化理趣,有限的课本内容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产生亲近感,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其他学生相对比较难理解,教师仅凭传统的课文讲解,既让学生感到很难了解更加丰富的内容,又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境地。教师教学生的关键是要教会学习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能力,语文教学尤其应如此。教师把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需要精讲细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辅导,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从情感上愿意接受,这样结合才会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学习,只有加强课外阅读基础训练,实时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和勇气,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加强课外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鉴赏的过程实际上需要通过教师丰富的文化涵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去科学选择课外读物,认识作品以外相关知识组合的重要性,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是获得由文学形象带来的基本审美享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基于健康审美角度的创造性阅读,是一个人得益于文化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原动力。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中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的欣赏阅读,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审美创新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的完美结合,阅读欣赏的优秀作品大都是文学家独一无二的创作,讲求极具美学价值和文学理想的个性特征,充分展现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体验与主观感受。课外阅读选取的作品的美学理想和文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大师们丰富的想象力,读者阅读欣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和最适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去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印证。最终鼓励他们通过讨论、交谈和写读后感等手段,让学生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认真听取在阅读欣赏过程中的各种意见,进一步感受体验世界精神文化宝库的魅力,加强阅读欣赏与焕发自身美好情感体验的结合。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兴趣的激发,引发发散思维,在充分想象发展思维过程中完成新的探索,增强学生的美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我们了解到语文教学有利于强化审美教育与生活、学习环境的结合,作为教材补充教师可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开发地方性学习内容构建特色课外阅读课程。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阅读内容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探讨,力求将具备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积极健康思想文化品位的优秀作品推进并且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所选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美学理想和美育功能进行积极引导,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时展的最强音是需要有德有才者开拓创新的,课外阅读中的审美文化教育当然不例外,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对阅读欣赏中的美育内容逐步增加,但在考试评价方面仍然缺乏审美角度的全面统畴考虑,造成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都没有把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理想纳入考核范围,教学中缺少与生活中美学理想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以致用,所以加强学生课外有效阅读教学更加重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阅读欣赏实践中,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作品中蕴藏的美学意义,电脑网络科技提供了更丰富的美学资源,衍生出更多学习内容,不再是传统的说教练习,纸笔测验评价可以涵盖的,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学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促进语文教材中审美导向的深层次开发和有效应用。

四、拓宽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强化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人文性。在课外阅读欣赏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出发点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和欣赏,而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具有健康审美价值的情感因素,在阅读欣赏中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过程中。语文教学中一切美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实现的,蕴含在作品中一切具有美学价值的形象和思想、语言都将以无限的光芒照耀着人生,审美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也是人文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审美愉悦为主的感性欣赏拓展的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欣赏行为,它具有感性的、形象的文化表述形式美和内在的情感动人力量,这更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把中学语文课程拓展为具有美学鉴赏价值的课程,需要改革传统教育观念与课程定位、开展教材与教法等问题的创新研究。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6

【总体目标】

1.通过建设班级书吧、布置教室阅读展示墙等途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探索具有班本化的阅读措施,构建“七个一”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更深入、更系统、更有文化味。

3.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内容】

一、与书籍为友

1.拥有一个家庭图书架。为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藏书意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我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建立家庭图书架,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建设一个小书房。

2.书包里常放几本好书。我们倡导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书包里放几本最爱看的课外书,在自习课、午间阅读时间里经常翻翻看看。

二、与黎明共舞

1.坚持诵读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或学校推荐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内容,每学期能背诵经典诗词40首以上。

2.坚持诵读优秀小古文,能背诵10篇以上。

3.对于名著中的经典片段或自己喜欢的片段能熟读成诵,能背诵5段以上。

三、与笔耕相随

1.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边读边做批注,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摘录本或读书心得本,且记录满10篇以上。

2.积极参加班级、年级和学校的读书交流会,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和观点,能写较为具体生动的读后感,有编制的读书手抄报或电子报。

四、与活动牵手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阅读挑战行动,如“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背诵达人赛等,每学期阅读适合本年段阅读水平的图书至少10本,年阅读量达120万字以上。

2.参加年级的阅读考级活动并顺利通过。

3.参加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

【实施措施】

我们积极构建“七个一”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更深入,更有系统。

1.设立班级读书吧――一个氛围

我们在教室里设立“阳光书吧”,各类书籍摆满书架。书吧里的图书有三种来源: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馆;一部分是学生自发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在孩子生日或过节时捐赠给班级的。图书的流通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课余,孩子们亲近阅读,品读着文字的浪漫与睿智,领略着文字的诗意与内涵。

2.开展晨间诵读――一个习惯

每天清晨,我们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参照《新教育晨诵》一书,结合海门市推荐的小古文、古诗词开展晨间诵读活动。我们希望,借由晨诵,让孩子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3.播下阅读种子――一种仪式

孩子越小,“微环境”的重要性就越大。求学路上让人终身难忘的新生入学仪式,都有一个阅读的重要板块。在这个板块里,我会精心挑选一个有寓意的故事,如《小魔怪要上学》《小种子》等,动情地给孩子讲述,演演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我会给每一位新生赠送一本夹着棒棒糖的精美图书,我想用这种仪式告诉孩子:书是甜的,阅读能收获甜甜的未来。

每年开学第一课,我们班都会以“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为主题,分享假期读书收获,推荐“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表彰假期读书优秀的同学。让读书开启充满希望的新学期,让阅读根植于心灵的沃土之上。

5.开展主题阅读――一个节日

每年的4月份,我们都会举行班级阅读节。节日以“主题”呈现,整整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围绕主题,阅读有关书籍,开展相关活动。譬如“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阅读节中,我们阅读《沈石溪绘本》10册。开展“讲动物故事”比赛,举行书本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让阅读更深入。

6.记录阅读情况――一份档案

我为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阅读的痕迹。内容涉及阅读兴趣、阅读名言、阅读书目的逐月记录,班级或学校开展的阅读评比、展示活动。

采用学分制评价阅读成绩。根据阅读内容确定学分:背诵一首古诗1分;读一份刊物4分;阅读一册作品10分。每生每学期需积满100分。到期末的时候,结出阅读学分。阅读档案成为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台阶,成为孩子阅读成长的见证。

7.开发班本课程――一种突破

我总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适合学生的班级阅读微课程。譬如“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小猪”“走进中国神话”“趣味对联欣赏”……这些微课程主题微、内容微,可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却很大。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班级里的孩子产生了微妙的可喜的变化,他们喜欢静静地捧起一本书品读,他们喜欢在书里圈圈画画,他们的作文也更有了文学味。“书卷气”成了班级孩子的显著特征。最是书香能致远,希望孩子们借助班级阅读课程,拥有一身书香气,为人生打上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7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4-01

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存在注重基础知识却淡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倾向。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从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角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旨在从培养学生“爱语文,喜读书”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文学底蕴。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评价标准的改变等诸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3.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3.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4.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4.2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设计每周一次的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情况,相机进行了解、指导和督查。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36-02

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先人的思想智慧。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全面提升素养。笔者从经典阅读环境的创设、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形式三方面,谈谈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让经典阅读环境鲜活起来

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提供丰富的经典阅读材料、创设经典阅读的机会和浓浓的阅读氛围,让经典阅读环境鲜活起来。

学校是保证经典阅读质量的关键部分,除了保证学生经典阅读的时间外,还要加强经典学科的建设,把经典阅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和完善图书室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板报、标语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创设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如:可用经典诗文、诗画、名言佳句装点橱窗、走廊、教室墙壁等;开辟经典诵读展示园,展示学生经典阅读的活动成果,如经典诗词推荐、书画展、读后感、手抄报等;楼道里、教室里还可建立起个性化的图书角,或设置流动图书站,开辟阅读园地,配置舒适的休闲桌椅、雅致的绿色盆栽、富有诗意的字画等,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

家庭教育方面,可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架,布置家庭读书角,精心选择购置适合学生特点和他们感兴趣的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孩子自由地阅读喜欢的书籍。

另外,也应高度重视社区的阅读环境建设。可争取社区的支持,开放社区图书馆,进行书香交流活动等,奠定经典阅读的基础。

拓宽经典阅读活动空间,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孩子处处与经典相随,处处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让经典阅读内容鲜活起来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关系到阅读是否有收获,是否有好的效果。内容的选择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对阅读内容精心选择,让经典阅读内容鲜活起来。教师应在顾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的基础上,把握住经典的实质,致力于学生思维、智力、人格的发展。

(一)内容的选择应是经典的读物

经典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经久不衰、内容广泛,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今仍关心的,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但是,由于商品经济下快餐文化和多渠道传播途径的影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书籍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辨别,明显存在着远离经典的现象。他们把更多的阅读兴趣放在了诸如漫画、武打小说、歌星资料、卡通、星座读物等语言欠规范、内容欠思想的低级趣味读物或网络阅读上。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读物。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精心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校组织骨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对以往资料的考证,精心编排了具有特色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二)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教师推荐的书籍也不同。如:一般向低年级学生推荐一些拼音读物、儿歌和童话故事;到了中年级可向学生推荐人物的传记故事、历史故事、科幻作品等;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文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美文鉴赏能力,可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学类作品,让他们适时阅读一些名著、通俗科学读物等,丰富文化底蕴。

(三)内容的选择照顾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教师不能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学生个性,做好经典读物的推荐和指导,既要有必读内容,又要有选读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自己喜爱的经典阅读内容。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享受经典带来的快乐。如:有些学生喜欢天文,有些则喜欢地理,有些学生喜欢历史传说故事或人物传记,有些则喜欢充满想象的科幻神奇读物,有些学生喜欢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等等。

三、让经典阅读形式鲜活起来

鲜活的经典阅读形式是提高经典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决定着是否有益于帮助学生对经典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否有益于使孩子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使经典阅读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经典阅读的形式,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使经典阅读因形式而鲜活起来。

(一)开设经典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经典阅读方法

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经典阅读的常用方法,我们定期开展经典阅读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参考资料、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典阅读习惯。

(二)开展静心阅读活动

我们利用每周固定的读书课或班会课时间,开展“静心阅读”活动。每到静读时间,校园一切都静了下来,所有老师停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拿起了书本,孩子们收拾起喧闹的心境,捧起了准备好的经典书籍,全校上下都沉浸在倾心阅读的美好氛围中,经典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三)举行经典关文阅读擂台赛

如经典美文诵读竞赛,这是经典诵读活动的重头戏。老师可根据诵读文本风格的不同,编排不同的诵读方式,组织学生将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结合起来,创设了故事引读、表演诵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诵读情境。还可以是经典美文诗句接龙,或是知识问答、辩论赛、对诗竞赛等。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经典阅读的魅力与乐趣。

(四)举行经典图书交易会

这是定期组织的一种以书换书或是低价买卖书的活动形式,这不仅使学生手中的闲散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好书大家读的平台,淘书、换书更是给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带来许多小惊喜,让他们阅读的兴致更浓厚。

(五)开展鲜活的评优评先活动

如:经典诵读小博士、小学士、书香家庭的评比,学校根据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为学生提供舞台。为鼓励学生,学校给予表现优秀者表彰奖励。

另外,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全国读书活动,办好读书节;进行诵读成果的读书卡、读书笔记展示;开展系列读书征文、演讲、讲故事、片断欣赏、朗诵等读书活动;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经典诵读专题;成立经典诵读社团,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改写经典、活用经典、欣赏经典、创作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美文主题会等等。让经典阅读形式鲜活起来,点亮学生的经典阅读生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9

那作为特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对听障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呢?让我们从课堂内外来看一看吧。

一、精心设计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让听障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

近年来,情境教学法被广大教师广泛使用,可别小瞧了这一幅挂图、几件头饰、一段动画……,由于听障学生特有的视觉补偿能力,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比教师干巴巴的手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更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这类生动有趣的童话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小蝌蚪”“青蛙”“鲤鱼”“骆驼”等头饰,让学生戴着头饰进入角色来阅读学习,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读书、讨论、表演,格外投入,学习效果自然特别好。

2.细读启疑,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课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读书、讨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从启疑开始,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引发相关疑问,再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通过自主阅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揭示课题之后,我这样问道:“同学们,看了课题《蜜蜂引路》,你会想些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有的问:“蜜蜂不会说话,它怎么引路呢?”有的问:“蜜蜂给谁引路?”有的问:“蜜蜂引路是要引到什么地方去啊?”……根据学生的提问,可以梳理出学习要点,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得出让大家满意的答案。

3.读悟结合,领学生解开心中疑团

自读自悟是贯穿阅读教学整个过程的关键,教师只起一个点拨引导者的作用,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实验制聋校语文教材第15册)这一课,为引导学生理解美得“仿佛仙境一般”的西湖。我指导学生首先读通文字,整体把握这一段内容,然后了解课文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样的白堤与苏堤,在湖水中“晃动”着的小岛与白云的“倒影”,接着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最后播放一组美丽西湖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仿佛亲临西湖一样,在湖光山色中徜徉……学生心中的疑团迎刃而解。

二、着力开展课外阅读,让浓浓书香溢满校园

1.在教室中布置一个小小阅读角

听障学生的家庭大多在农村,家里条件不太宽裕,家长也鲜少为他们购置书籍。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个小小的阅读角,放上一些适于学生们阅读的书籍,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让他们课后能第一时间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要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他们能将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抓紧一切时间阅读,从而使其知识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

2.开展精彩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促进其阅读学习。如可以举办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和同学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可以选学生阅读的内容展开一场小小的讨论会,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选取一则有趣的童话或寓言,小组合作来一场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使他们体验到了阅读的无限乐趣。

3.接轨现代网络,为学生的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

现代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听障学生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对这扇门外的美丽风景流连忘返。教师除了鼓励他们用网络去学习更多更好的知识技能,更要给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教会他们甄别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判断力,避免网上沉溺现象的发生,让他们能在网络的世界中健康自由地翱翔。

4.提倡背诵,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淀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篇10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

  看到刘铁芳《守望教育》第二辑的标题是“我在,故我说”。我马上联想到了这样一句“我思,故我在。”?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名著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

  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值得借鉴。有个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孩子的任务是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图书馆找参考资料,而且参考资料要来源于不同的地方。还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详见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164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略读、浏览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

  而我们自己,不单单为考试、写论文而读书,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为考个好分数和写作得到好成绩而阅读。让我们为多种成一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样的树,形成充满生机的原生态森林而阅读吧!

  关于《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

  《守望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资料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个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