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6:07:41

阅读科技论文

阅读科技论文篇1

关键词 英文科技论文 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论文。通常人们将科技会议论文和科技期刊论文统称为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按写作语言的不同可分为中文科技论文和外文科技论文。外文科技论文以英文科技论文为主。英文科技论文比中文科技论文的数量多。众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论文形式发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科技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写给公众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是写给同行专家看的,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在文字上表现为句子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间的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1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省略、替代、照应和连接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经出现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衔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复出现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间更加紧凑。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称代词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称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词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用指示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这种照应的衔接方法使得科技论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与句(8)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有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可以表示转折、时间、条件和因果等逻辑关系。掌握起衔接作用的过渡性词语,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

2词汇衔接

为了进一步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英文科技论文除了应用语法衔接的方法,还大量使用词汇衔接的方法。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多种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现了measurement(单数形式),句(10)中又重复出现了measurements(复数形式),这种词汇重复方法不但使得两个句子更加紧密,而且突出了论文要表达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阅读科技论文篇2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丰富课外活动———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阅读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APP;手机;高校;推广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带来了移动网络的极大改善,手机里的各种APP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超星集团依托于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分析了现有检索和阅读软件的功能,添加了办公和聊天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更为便捷的移动学习平台。下面分析一下高校在校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超星学习通的使用特点,进而论证超星学习通在高校使用的可行性。

一、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

当今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向了电子媒体,这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可分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

1.阅读方式的转变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阅读方式就是传统的纸质媒体――书籍,最理想的阅读场所是图书馆,尤其临近考试时,高校图书馆都是座无虚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仅只是局限于生活,对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电子产品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就连现今的课堂教学也多采用多媒体方式,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掌握速度越来越快。加之传统的阅读方式比较枯燥,白纸黑字的纸媒既没有音效,又没有动态画面,缺少吸引力,让大学生情趣寡然。另外,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功能落后于文献的组织功能,借阅书籍又要事先在管理系统查询检索,读的同时还要牢记在规定的期限内返还所借书籍,手续烦琐。

2.手机阅读的兴起

移动互联网近几年发展迅猛,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因为阅读载体携带的方便性,手机阅读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爱。有学者针对在校学生阅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图书馆阅读模式、电子阅览室阅读模式和手机阅读模式三者中,手机阅读读者占比46.6%,电子阅览室阅读读者占比40.3%,图书馆阅读读者仅为13.1%。同时,阅读成本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高校学生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消费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电子资源既丰富又可免费下载,而纸质资源一旦在图书馆内检索不到,就要付费购买,相比较而言,前者是首选。

二、超星学习通手机客户端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超星集团自199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学术传播和知识服务的融合创新,产品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快速更迭,其内容的设置既考虑到新技术的融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状态、阅读时长以及读者的个性化设置,在学生使用阅读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自行编辑,组建自己的数据库甚至成为作者。

1.超星学习通针对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而设计产品功能

超星学习通通过优质内容供给和阅读工具体验,让高校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最终形成阅读习惯。而阅读、评论、转发等功能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全方位支撑阅读。对阅读结果理解记录、记忆储存、评书论述、二次汇编等产生创新结果,通过小组、笔记、转发、消息、通知等社交模块方法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将阅读结果与实际场景结合,实现针对工作、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实践创新。在激发阅读欲望、满足阅读需求、提供优质体验、增强知识创新后实现的是一种包含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2.超星学习通满足高校师生的检索范围

超星学习通搭建了跨行业、跨机构知识、信息与情报等特色资源聚合的云共享平台,汇集了1860年迄今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学数据、故纸堆、标准、专利、成果等约6.3亿条元数据和近亿条全文数据,以及百万集高校、科研院所、报告等音视频资源,同时通过海内外知名的中外文数据库和图书馆,实现了文献的共享保障。

综上可知,超星学习通APP具有海量数据库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收集论文资源、培养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小组学习,师生间的课业指导,教师的讲义准备,甚至是教师间的工作交流。

参考文献:

[1]卜书庆,李爽.论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50):37-40.

[2]杨茜.提高高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质量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5-56.

阅读科技论文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著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习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习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

阅读科技论文篇5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理论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成为了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现代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必须要依靠师生的力量共同取得优异的成果。总的来说,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包括讲解细、积累多、练习多三个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一细二多”。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详细。众所周知,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老师对于知识的讲解,那些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丰富的词汇量便能将阅读知识牢牢掌握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不可否认单词是构成阅读的基础,但是在阅读中又不只是单词在发挥着作用,语法也是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句子结构和顺序的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同一个单词的意思也是不固定的,在句子中往往会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的时候需要做到讲解知识要详细,将阅读中单词的特殊用法、语法特点以及长短句的分析等知识点要详细的讲授。

其次,鼓励学生的积累要多。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课堂之上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阅读的教学离不开学生自己掌握词汇,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的单词知道甚少,甚至一句话中就出现六七个不认识的单词,那么还谈何英语阅读呢?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英语单词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让学生记住的,需要学生的自我努力,自我积累,只有学生自己积累的单词足够充足,才能建立英语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最后,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多练习。实践是加深知识掌握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句话就将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全面而准确地解析了出来。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多练习才能完全被学生所掌握,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学生的未来学习中才能不畏英语阅读这只拦路虎,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关于英语教学理论的实践从来不曾间断,下面我们就截取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两个片段来对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困难予以介绍。

第一个片段,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细致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现代教学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PPT作为自己教学的工具,但是花样繁多的PPT技术使得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产生了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使用板书作为教授英语阅读的主要工具,可以有效的针对学生的程度随堂决定是否应当增加讲解的知识,而使用多媒体对于知识的讲解就不能过于随意,并且色彩鲜艳、动画繁多的PPT也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增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另一个片段,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大不相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教学水平较低,而在所有的课目当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更是亟待提高。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其中词语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十分的迅速,这主要体现在英语阅读内容的变换之上。近些年来,反映国际关系、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阅读内容越来越多,如果对这些事情没有大概的了解,那么去阅读这些文章是有困难的,教师如果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新词汇那么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文章时就会事倍功半。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发展的前景

阅读科技论文篇6

各科教学都有一条共同规律,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下,以艺术化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学科,这种艺术的首要的本质目的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因此语文阅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由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再由传导神经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然后大脑中枢神经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像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理解读物的意义,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2、阅读是语言表达过程。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吸收过程,这是由一系列的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听读活动中,读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并且通过查阅工具书、翻检书目、参照注释来释词、诠句,理解词句含义和篇章的要旨,又学习和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技能。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一系列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3、阅读是情感体验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像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4、阅读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昕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巾,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五个要求。

1、重视情感,教出情味。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人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像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肩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联系生活,调动需要:这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听说读写实践)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阅读科技论文篇7

关键词:教材阅读;反思;策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继承和发展先进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了文本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初中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阅读《科学》纳入到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指导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阅读品质。

一、转变观念,增强阅读能力培养的意识

阅读能力是“科学”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科学学习能力的结构中,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例如,科学中的描述、解释、说明、比较、概述、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与阅读能力有关系,特别是自学能力,更是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因为自学能力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采编。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在科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做到:首先,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应使学生明确阅读科学教材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从而让学生认识其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趋于稳定,也即“习惯成自然”。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例如,笔者在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时,十分重视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坚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纠正学生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没有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偏见。其二,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要做到认真、仔细、全面。强调阅读要开动脑筋,使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强调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符号、写旁注,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始终如一地进行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可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到寻求、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上来。

三、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

要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科学的方法。根据科学学科阅读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科学”的阅读,笔者平时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三读”方式落实学生对科学文本的阅读。

1.在理读中享受科学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文本”的问题,解决文本“精华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概念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章节,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科学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底。

(1)纲目式阅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

训练时可采用列表法和树状排列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篇幅长的文本或知识点关系复杂的章节或整个的力学、电学等的知识罗列阅读。比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虽然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但容易混淆,学生阅读起来比较的困难,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指导学生理清“纲目”,采用纲目式阅读,采用列表法来阅读就方便多了,如,后面是被子植物,于是指导学生把列表继续延伸,形成了,这样,把本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树状的列表,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阅读思路清晰,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2)概括式阅读:即对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总括。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各种阅读而言都不能缺少概括。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把握整体,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本。它的形成,固然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感悟,但就方法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训练时可采用填空法和提问法。填空法一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利用填空法可以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循,不会一开始就被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吓倒。比如,在学习空气对流运动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运动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两道填空题:

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________运动,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

②对流层气温下面____________,上面__________,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这样学生通过填空掌握了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就不难理解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

提问法,对于一些篇幅不长、内容并不复杂的文本来说,概括主要内容采用提问法简单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学习神奇的激素――生长素和植物的向光性时,这一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很强,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混乱,为了降低难度,我要求学生读书本几段话完成相应的问题。

①胚芽生长和弯曲和什么有关?胚芽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由于什么?

②胚芽弯曲生长是琼脂的作用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

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胚芽弯曲生长是由于什么原因?

针对问题阅读,学生的阅读就更有目的性,也很快地理清了思路,提问法阅读就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容易地概括出文本主要的内容,理出纲要。

2.在类读中发展思维

类读,它解决的是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类读可以是建立在理读基础之上的操作稍稍复杂的阅读,这时的操作技巧是将理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不管怎么操作,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都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

(1)并列式阅读:科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存在着相似性或延续性,针对这一文本,我们可以采用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同时,教材中有些内容本来就是采用文字、图示、实验并列呈现的,这些,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本就不应该分割阅读,教师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类似的、不同的,或者有联系的进行捆绑,帮助学生进行并列阅读。合理的并列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有助于阅读品质的形成。

例如,杠杆的五要素是学习杠杆的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杠杆的五要素文字表述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图示,图和图示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就更有助于学生对五要素的把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生阅读时候,假如配备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剪刀、筷子、开瓶器等实物进行对杠杆文本的自我解说,学生必定会在一边阅读,一边摆弄中将文字说明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掌握。

(2)比较式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有知识内容、形式作比较等。如,采用比较式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单独一个一个地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果要明显些,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让学生分别阅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进行比对,采用列表的形式,展示阅读结果,学生在自我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不难产生下表。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难找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课堂上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它们二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个过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就不可能有呼吸作用与氧反应被分解的有机物,没有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空气中也不可能有持续足够供给生物呼吸的O2,如果没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且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结论。实践证明,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比较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阅读品质。

训练比较阅读法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好以下几点:①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②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③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有比较的侧重点。④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3.在巧读中提高技能

巧读,要求一个“活”字,要求一个“变”字,它解决“如何多角度地科学地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巧读,就是要求我们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去巧妙地钻研、理解教材。这种读法一般着眼于理解课文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这种读法要求更美、更奇、更趣地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1)重点句式阅读:一些章节,其重点句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文本段落多且长和散,不利于学生的阅读把握,怎么办?笔者指导学生画出每段文本的重点句,由于教师把学生的文本分割成几部分,这样文本就短而小了,学生在阅读时就较快地画出了“生物所需的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等重点句。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章节的内容关键,得出章节的主要内容。这种阅读方法主要应用于科技小论文等科技材料的阅读上。

再如,一次作业中的一道题: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0月20日乘作“雪龙”号启程,奔赴南极,开始为期180天的南极考察之旅。“雪龙”号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为18000m3。破冰船针对不同的冰层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的一种破冰方法是:接触冰面前,船全速航行,船体大部分冲上冰面,就可以把冰压碎。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航行于海面上的三分之一,船与冰面接触面积为20m2,求此时破冰船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取10N/kg)

题目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在大的信息量中容易思路混淆,笔者看学生一筹莫展,就采用了重点句式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题目,指导学生抓住纲要:

学生经教师的指导,在自我阅读中掌握关键句,理清思路,题目迎刃而解。

(2)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把章节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①“眉批”,即批在书头上;②“旁批”,即批在句子旁;③“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①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懂或难懂的,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②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③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④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如,在实验图示上标注仪器名称、药剂名称等,在生理图示上进行标注名称等,在表格上进行批注概括文字等。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图示中的各种箭头和文本交错复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就采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边阅读图示,边在图边批注。如,注上“从能量传递过程来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有的全部太阳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等批注,在“化学物质”旁注上“二氧化碳、氧、氮和其他物质”等,这样,使学生掌握自己习得的内容。

学生总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如果老是按照一种方法让他们读抄教材主要内容,日子久了,他们会生出厌烦。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变换学生的阅读方法:有时可以采用填空法,有时可以采用提问法,有时可以采用寻找重点句段法,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概括,等等。一定要让学生在感兴趣、不畏难的基础上,学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引领学生慢慢学会阅读,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3.当代教育科学.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2007(02).

阅读科技论文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 情感 兴趣 教学语言 教学艺术

目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若考到课外阅读则愁眉苦脸,如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阅读教学没有达到素质教育所预期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一般情况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用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和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仅限于这对于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从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出发,对语文阅读教学艺术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其他在各科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学科。这种艺术的首要的本质的目的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语言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下述三个特征:

(一)语文阅读具有学与教相互活动的作用

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这就是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化的吸收过程。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文阅读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是其本质特征。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下述三个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

(一)讲究口语艺术

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是阅读教学语言有正确的示范性,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永远都是口语运用的艺术,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直接通过语言训练可以提高语文阅读中的思维。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素是情感、思维、艺术。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参考文献:

阅读科技论文篇9

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

目前,我国多数语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当不少语文教师正面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阅读科技论文篇10

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中,工作人员不仅要能够帮助读者查找所需文献、书籍,同时还需要根据读者需求推荐最新的科学技术、优秀图书与杂志。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最新知识,提高阅览室的服务水平。针对图书馆寒暑假学生阅读群体,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倾向等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针对不同的图书群体,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组织相应兴趣及阅读爱好的读者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心得,满足读者阅读交流等需求。对于图书馆内广大的干部及离退休人员,阅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在时事、经济等报刊推荐基础上,增加各类休闲活动、爱好培养等书籍的推荐,帮助这部分人员找到新的爱好,丰富此类扶着的文化生活,满足服务工作需求。

2、注重阅览室空间环境的布置,提高读者阅读舒适性

随着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更加科学,读者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图书查询与查找。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报告及不同人员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各阅览室应针对阅览室馆藏内容的特点进行环境布置,以此满足读者阅读舒适性需求。例如:针对中小学及儿童的读物阅览室应在墙面、玻璃等张贴并悬挂儿童动画形象、悬挂科普知识及图形,以此为儿童及中小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年龄段心里的阅读环境。对于科技类阅览室,则应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电源及书写环境,满足技术类人员资料查找与记录需求。以空间环境的科学布置,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阅览室服务质量。

3、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

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与管理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针对阅览室管理工作的特点与需求,管理工作应从方便阅览、方便书籍查找等角度入手,充分发挥数据利用率及使用效益。以借阅、归还、上架等及时性为中心,保障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所需信息;另外,在阅览室的管理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书籍的使用进行监督,避免撕毁、“开天窗”等现象的发生。以管理人员责任心的提高、图书检测仪的安装等保障图书信息安全,保障所有读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