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45:59

旅发范文篇1

一、让干部成为招商引资的带头人。

干部带头是这几年我镇招商引资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我总结干部招商,相对于一般人员招商有三个不一样,即支持力度不一样,信息的广度不一样,办事的速度不一样,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干部带头招商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主要突出“四个依靠”:一是依靠全面发动。我们提出招商引资宣传要做到“四全、四无、四不”。“四全”就是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线出击、全力以赴。“四无”就是无人不招商、无时不招商、无处不招商、无理由不招商。“四不”就是与招商引资无关的话不说,事不做,会不开,奖不发。招商引资在全镇已经是班内班外,乃至茶余饭的一个热门话题。二是依靠行政驱动。具体概括为“一二三四”。要求机关各部门、各村、单位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80%的人员必须参与招商,80%的精力必须投入招商,并在机关、各村以及企事业单位三个层面实行招商引资风险保证金制度,近年来机关工作人员交纳风险保证金累计达六十多万元(为增加),同时,坚持“以招商论英雄,以实绩排座次”严格考核奖惩,把招商引资与机关人员年终奖金,与选人用人,与评先评优,与政策扶持四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三是依靠推介促动。鼓励机关人员走出去,主要采取专业招商、突击招商、分口招商、商务招商、联谊招商、网络招商、结对招商等七种形式。专业招商方面,我们抽调机关人员成立了两个专业招商组,先后驻厦门、温州、上海、无锡等地定点招商。突击招商方面,每年春秋两季组织招商引资“百日赛”活动,实行单独考核。分口招商方面,按照工作条线把机关人员分成七个招商组,落实招商任务。商务招商方面,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到温州、上海、哈尔滨、福州、厦门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投资说明会。联谊招商方面,主要对本镇在外的名人能人进行梳理排查,定期请他们回家乡聚会,共商发展。网络招商方面,我们开通了白米招商引资网,对一些招商项目,实行网上,广泛寻求合作。结队招商方面,我们鼓励机关人员攀高亲,与商为伍,建立机关人员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实行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事实证明,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也是能够取得长效的招商方式,近两年,我镇所引进新办项目,大部份都是得益于推介活动的后发效应。四是依靠带头行动。通过这几年招商引资的耳闻目睹,极大地转变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特别是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大家一致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为此,今年年初,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全体人员采取自由组合,自己出资,自主经营的方式,注册成立了12家创业服务部,在工业集中区投资新建标准化厂房近3万平方米,所建标准化厂房既可自办实体,也可招租出售,深得机关人员的欢迎,大家称之为“机关人员得实惠,政府得效益,地区得发展”的阳光工程,这几年下来,机关干部的招商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怕招商、厌招商、烦招商,发展成为现在的想招商、要招商、爱招商,干部招商引资的比率占全镇招商引资总数的60%,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在招商引资的风雨洗礼中也锻炼了干部队伍,提高了他们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让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第一人。

干部招商是主导,企业招商才是主体。实践证明,企业招商最便捷、最直接,也最有效,近几年,我镇的企业招商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盘活型。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建新租旧、建新买旧等形式来盘活存量资产,最大程度整合资源,我镇钢铁厂2000年之前是全市有名的亏损大户,2000年我们与福建长乐晴纶纱厂达成协议,由该厂注资成立新公司,租用钢铁厂的资产,并投入1000多万元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当年扭亏为盈,近年来,公司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来扩大生产线,现在已经是全市集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利税大户,去年实现销售4.2亿元,利税2925万元。这几年我镇先后与黑龙江、北京等地客商合作,成功地救活了一批濒临倒闭的镇办集体企业。二是改造型。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近三年,我们通过引进镇外资金,先后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9个,累计实施技改财务数11.3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培植了一批象泰州金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捷锋帽业有限公司等年产值过亿元的重点企业。三是优化型。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来优化资本结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曙光集团这几年不断加快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累计引进外资超过2500万美元,今年纳税销售收入将突破16个亿,利税突破3亿元,目前全镇外资企业以由1家发展到10家,并与世界500强企业霍利威尔公司、美国格兰特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四是产业型。在招商引资的策略上,突出重点,主攻大项目,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重点围绕石油钻采、五金制造、纺织、化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展开招商攻势,实行政策、精力、生产要素倾斜扶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围绕做大做强石油钻采设备产业,打造国际一流,国内最大石油钻采设备产业园。

三、让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见证人。

回顾我镇工业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从2001年开始,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政府大楼西侧拿出200亩土地,规划私营工业园区,原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批租,实际上不到半年的时间200亩土地就全部批租一空,彻底打消了思想上的顾虑,增强了我们发展工业园区的信心。二是发展阶段。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借助私营工业园区成功的东风,乘势而上,以曙光集团为依托,构建曙光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320亩,重点打造石油钻采、机械、纺织三个特色工业园区,当年批租土地近800亩。三是提高阶段。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加强对园区的服务和指导,同时对进园项目逐步由引资向选资转变,我们要求进园区企业的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80,进园企业的总投资不得低于5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一律进标准化厂房,严格控制超标使用土地,所有项目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开工、约定的时间内投产,投资强度达不到标准的不享受优惠政策,此外,为了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我们要求各村、各单位所引进的新办项目都必须进园区发展,园区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专业化方向发展。四是扩张阶段。目前我们把两个园区合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个园区规划面积3300亩,已建成面积2700亩,五年来共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总投入8000多万元,引进项目100多个,引进民资7个亿,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整个工业集中区去年实现产值20个亿,同比增长40%,园区已经成为全镇招商引资成果的一个展示平台,也成为全镇招商引资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下一步,园区发展我们将进入提升发展阶段,重点向产业密集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外资密集型、技术品牌型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以招商升级带动企业升级,以企业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园区升级,以园区升级带动发展升级的目标。

旅发范文篇2

关键词: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径山

杭州市余杭区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乡村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余杭区积极开发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资源,创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业态复合型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依托径山茶产业资源,开发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部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和“余杭样板”。

1茶旅融合的基础条件

1.1大径山的生态优势。大径山区块包括余杭区百丈镇、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和鸬鸟镇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覆盖余杭西北山区大片山地,全区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径山区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植被茂盛,山绿水清,生态环境清幽。同时,该地处于北纬30°最佳绿茶生产带,山岭高耸,神木参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矿物质,春季多雾,是我国名优绿茶种植的最适生态区。1.2径山茶产业发展沿革。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创新以来屡创佳绩。1979年径山茶首次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获全省第一名;1982年获“省级名茶证书”,确立了余杭径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实行“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即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径山茶的品质,提升了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弘扬了径山茶的文化价值。迄今,径山茶已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茶、世博会礼品茶、浙江省区域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等百余项荣誉。2019年径山茶产量达8000余t,产值9.1亿元。从最新的《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获悉,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综合经济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为浙江省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1.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余杭区共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1.23亿元。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以禅茶文化、茶圣节等为依托,生产总值超15亿元。2019年余杭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3.47亿元,同比增长22.6%。同时,在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新业态,全年申报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评定区级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户。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0.50亿元,同比增长25%。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2.1其他地区茶旅融合模式。国内优质茶叶分布广泛,多地盛产名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福建省安溪县开发3种茶旅产业融合模式,一是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经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茶庄园;二是在茶学中融合宗教、陶瓷等文化,开发茶文化创意园;三是在茶园附近建设特色民宿、打造宜居山村,开发民宿旅游模式[1]。四川省万源市打造以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的茶都模式[2]。陕西省汉中地区开发集茶食品尝、民宿休闲、观光旅游、娱乐消遣于一体的全流程茶旅模式[3]。贵州省安顺市结合当地民歌等文化遗产,着力开发小锅茶文创产品,打造文化体验园[4]。2.2大径山茶旅融合模式特色。茶旅融合模式发展的核心是“文化+产业”。大径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唐朝法钦禅师在此开创了禅茶文化,茶圣陆羽在此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同时,大径山也是日本临济宗之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已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大径山茶旅融合模式呈三大特色。一是夯实茶产业基础。在“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施行、优良品种选育保护和品牌价值提升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径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全产业链的扶持政策,将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有力的举措做好“种茶、做茶、卖茶、讲茶”的文章,推动余杭径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挖掘弘扬禅茶文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发茶圣陆羽旅游IP,举办茶圣节、茶王赛、茶宴等,推介精致的禅茶特色文创产品、精品旅游路线,展示大径山旅游特色和人情风貌,丰富杭州文化旅游产品,扩大千年禅茶文化影响力。三是整村推进茶旅融合。在径山村建设“禅茶第一村”项目,依托一批别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径山茶炒制技艺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打造集休闲康养、茶产品深加工、茶文化开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茶产业旅游文化村,配套建设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对外开放径山客历史名人馆,吸引更多的人因茶访村、因茶识村、因茶恋村。

3大径山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专用品种保护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径山茶的专用品种选育工作直到2012年才开始。在行业内径山茶普遍存在产量偏低和品质差异大的问题,这都不利于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品质管控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径山茶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亟须从核心品种入手,提高品质,选育优质高产的径山茶专用品种来满足发展需求。目前已在径山、黄湖建成总面积0.33hm2的种质资源圃2个,径山茶专用品种试种基地1个,径山1号、径山2号已完成新品种保护授权,可在2020年完成品种登记,实现径山茶专用品种零的突破。3.2推介力度不够。近年大径山旅游的主打产品是双溪漂流、径山寺、径山花海等,虽已形成一些人气和知名度,但景点间各自为政,并未产生抱团取暖、串珠成链的效应。因此,建议余杭文旅局、区内外旅游公司在规划和推介路线时,可考虑设置各景点间的因果关系,开展茶旅工作,从茶的开采、加工、品尝、营销、茶宴到科普等各阶段深挖对接旅游资源,做好主流媒体的市场推广,让大径山的茶旅四季皆可成行,时时皆有所得。3.3缺乏文旅相关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由国有公司控股子公司运营的径山花海、陆羽泉文化主题公园等景点,虽然在景区项目内容设计上投入大,但缺乏新意,与其他地区景点相比同质化现象严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非季节性的景观游客较多,季节性较强的景观游客反而少,且游客回头率不高,运营水平亟待加强。另一方面,目前大径山地区茶旅融合主要依托民宿(农家乐),经营人员多为村民和茶农,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对消费者心理把握不准确,对新兴营销方式不熟悉,对市场风向转化不敏感,深挖当地禅茶文化资源力度不够,游客的茶文化体验感欠缺。

4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4.1做优产地旅游环境。旅游的基础是便利的路网交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余杭区依托路网系统建设,扩建道路、停车场等设施,依托景观节点建设和村庄整治,重点提升村容村貌,以点带面,将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融入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茶旅融合发展打好基础。4.2激发闲置资源活力。一是推动制度创新。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落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出有针对性的农业综合保险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素交易模式,唤醒资源、资金、资产等要素活力,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及其宅基地等以资产形式入股,参与农旅项目开发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4.3促进精准招商服务。把握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数字经济等优势,扩大招才引智,吸引资本共同开发大径山区块的农业与文创融合、农业与康养融合等项目,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做好可行性评估,在人才与项目落地后,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和配套奖励工作,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许艺娜,吴娜培,周鹭岚.乡村产业振兴视阈下安溪县茶旅产业融合模式及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7):110-111.

[2]张洪瑞.茶叶变茶业茶区变景区四川省万源市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子记[J].经营管理者,2019(11):36-37.

[3]刘剑云,吕锋,刘懿,等.汉中茶旅融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0):68-70.

旅发范文篇3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1引言

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是1年中国旅游业最重要的关键词。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文化体验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1]。W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文旅资源丰富:W县民歌8年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L湖湿地风景区和J湖景区2个AAA级景区,G山·Z涧、JH收藏馆等4个AA级景区产。近年来,成功创办L湖省级特色旅游名镇,J镇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和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本文以中部地区淮河流域的W县作为剖析的典型,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在融媒体背景下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境,探析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对研究以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

2.1文旅融合的内涵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各要素间打破原有要素边界及产业边界,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等方式形成共同体的过程。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具体的要求,会议指出融合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

2.2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

20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和5年两年乡村旅游总收入都实现了%以上的同比增长,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20-年的年间乡村旅游业接待人数增长近倍,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增长速度自5开始走向低迷,7年以来一直处在下行通道。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不高,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致使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生存周期短,发展不可持续。充实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成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乡村旅游真正的优势是乡村旅游是城市人释放压力、休养生息、亲近、寻根和消解乡愁的主要途径,通过文旅融合充实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趋势。

2.3乡村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

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人恋乡情重,独特的文化情结造就了特殊的旅游文化心理,乡村旅游只有将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游客的心灵家园,才能真正满足游客的深层次的乡村旅游需求。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文旅融合能够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容,增强乡村旅游的创意性,深化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文化体验,有利于文旅产业实现全景化、全覆盖,让旅游空间更合理、产品种类更丰富、资源配置更优化,助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文旅融合有利于打破文化和旅游的边界,通过产业的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路径,拓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有效化解当下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认同感和竞争力不足的发展困境,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文旅融合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文旅融合,借助文化创意和旅游形式的创新,可以让更多乡村打破旅游资源条件的限制,以“无中生有”的路径走以文化融合推动旅游发展的方式加速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进而实现全面振兴的道路。

3文旅融合背景下W县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3.1乡村文旅融合层次浅

整体上W县乡村旅游服务及产品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还存在于理论层面,文化和旅游有合作但未能深度融合。乡村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足,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W县民歌本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而W县民歌至今为止也未得到实质性开发,地方优秀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处在“只闻其声,不见其痕”的待开发状态。景区景点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旅游项目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旅游文化体验差,无法满足游客在游览中体验地方文化的深层次需求。文旅产业融合点少,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民宿、地方美食街、特色文化商品街等文旅产业融合业态少,特色节庆表演游客的参与度低,感官冲击小,未能以融合地方文化的食宿购娱留住游客,无法用文化体验的空间延长游客旅游的时间,从而在延长的时间中延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链条。

3.2乡村文旅品牌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W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续增长,游客来源地不断向外拓展。由表1可知,7-0年,W县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4年连续增长,0年游客数量相比7年增长20.0%,0年旅游收入亿元,相比7年增长.3%,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增加,增长势头迅猛,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向好。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向好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上的短板,前往W县的游客主要来源本市、本县,只有旺季才能辐射皖北至苏北地区,通过对外地游客的走访得知,前往W县进行乡村旅游的人主要是处在W县附近0km内的周边地区。正因为品牌打造和营销上的短板,W县近年来乡村旅游对市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形成空有优质资源却没有竞争力品牌的尴尬局面。

3.3乡村文旅融合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特别是文化和旅游复合型人才是推进文旅融合的关键[2],W县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具备文化和旅游2个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能够融合文旅2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干部人才。机构改革消除了文化和旅游科室的物理空间阻隔,但长期的条块分割,使文化和旅游干部缺乏文旅融合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延续各管一块的模式,形成机构融合而人却未能融合的矛盾局面。由于文旅融合干部人才的缺乏,机构改革以来,W县尚未能制定贯彻文旅融合理念的全县文旅发展规划。二是在W县文化和旅游品牌打造和产业运营中也缺乏文旅融合的专业人才,W县现有乡村旅游项目整体上缺乏文旅的融合。模式依靠照搬外地项目,缺乏本地文化的融入。因为经营者普遍缺乏文旅融合和品牌运营的专业知识,游客文化体验差,回头客少,这些项目在初期新鲜感的红利期过后彼便陷入难以持续的困境。3.4乡村文旅融合政策供给和资本投入不足政策和资本是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2个主要推动力,但W县在这2方面的投入存在明显不足[3]。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政策供给上,W县目前实现了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合并,人员合署办公,但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政策供给,缺少文旅资源的统计与归类,缺乏县域整体的文旅融合的规划。公共设施投入不足,满足旅游需求的特色公共文化设施有限。旅游交通支持不够,各个景点间交通联系的不便,限制了各个景点的联合发展。政府品牌营销不足。虽然近年来W县利用“三微一端”制作乡村旅游专题片、专题报道,有效扩大了品牌宣传力,但这种官方性的宣传受众有限、时效性差,难以互动,获取关注有限,景点的分散宣传形式简单、内容单薄,影响了精品线路的旅游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文旅产业资本投入方面,缺少外来大项目的投资,仅仅依靠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支撑能力弱,开发建设资金压力较大,难以撬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4.1发挥文化驱动作用,深化文旅多元融合

一是以文化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特色的文化宣传为引导,吸引形成乡村旅游的游客主流量。二是在旅游线路规划和项目建设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文化为骨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以文化为魂建设旅游项目。三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注重挖掘旅游资源中的特色文化元素,特别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文化关联性强的旅游资源,以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设计文旅融合的开发方案。四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项目奖补的形式推动乡村旅游企业主动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4.2擦亮特色文旅品牌,提升文旅核心竞争力

擦亮特色文旅品牌,需要从练好内功和做好营销2个方面着手提升文旅核心竞争力。练好内功,从全县旅游出发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县域文旅主题,围绕主题内涵,以W县乡村旅游丰富的水文化内涵和场景实践练好以水为题、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内功。做好营销,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善于把网络流量转化为游客流量。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集聚政府与各主体的力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融媒体平台。通过精心设计营销文案、制作文化营销短视频,与微信、抖音、快手等热门APP平台及当红网络主播、热门旅游博主合作,以平台大数据推送、主播与博主直播、软文推荐的方式吸引流量、营销热点,打造乡村旅游网红品牌。

4.3培育文旅专业人才,强化文旅智力支撑

一是培养县级文旅主管部门的专业干部人才。从现有干部队伍中做人才增量,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政府部门年度重要工作内容,培训经费列入当年预算。采取专题培训、委托培养和派出挂职锻炼的形式,培育出一批眼界开阔、专业素养较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与能力的专业干部人才。在高等学校、大中专院校设置乡村文旅融合的专业和学科,在旅游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加文化类课程。二是培育和挖掘本土文旅人力资源,营造文旅人才集聚的环境。由政府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设立文旅人才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培育、推广机制,扶持高层次、有潜力、有成绩的文化艺术人才,用好政策“借智”发展,通过建立人才库,举办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乡村旅游设计大赛和设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科研基金等形式吸引高校教授、社会人才为以文旅融合促乡村旅游发展献智献策。

4.4加强文旅政策供给,创新文旅资本引入

县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供给。首先,将乡村文旅融合纳入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中,对于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理和传承保护,以县域为单元对村庄进行系统梳理,将有文化底蕴的村庄筛选出来,摸清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底数,做好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整理与分类,以乡土文化充实乡村旅游内涵。其次,对县域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全面规划,形成板块主题突出、板块内景点各具特色而又互为补充、组团成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投资方面,乡村旅游要创新资本合作形式,走城乡资本融合发展的道路推进实施“共建招商”模式,采用外来投资+本地资本+文旅合作社的形式,由外来投资者、本地资本、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农民合作,在现有的乡村文旅项目基础上做提升,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组合多个景点的田园综合体、特色乡村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景观带。联合本地和外来投资者、具有资源和经验的经营者和有收益需求的农民,形成集各方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合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解题思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提供精准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力量挖掘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创新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丰富乡村文化产业生态;汇聚力量打造官方平台做好营销,擦亮地方乡村文化品牌,与企业合力做好文旅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乡村旅游企业应创新发展思维,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应主动从需求侧思考,丰富游客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让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韦菁华.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J].花卉,1(16):28-20.

【2】龙文泱.论政府文旅管理部门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与作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23(1):-.

旅发范文篇4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文广旅体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围绕“31345”总体布局和“四个”建设要求,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切实推进我县文广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广旅体经济属性,使文广旅体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

二、发展方向

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依托独具特色的满族传统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和自然生态资源,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半小时经济圈,全力打造“后花园”式文体旅游业态。

三、发展思路

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繁荣文化旅游市场,壮大特色文旅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重点文旅企业,激活我县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旅游品牌项目;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促进文艺精品向文旅产品转化;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全面完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实事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四、发展任务

1、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文化活动中心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和全域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是争取专项资金,完善全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三是做好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小广场配套设施发放。

2、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全力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以各种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节庆演出活动,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送戏下乡”、进校园、进军营活动。三是为社区、企业、乡村、学校文化活动提供业务辅导,满足社会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四是图书馆延伸服务领域,推动图书下乡、电子阅读、数字图书馆建设。

3、打造旅游形象。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旅游业升级计划、企业成长计划等“三大计划”。以打响旅游品牌为目标,推动县域旅游全面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力将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彰显、山水特色鲜明、生态景观独特、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旅发范文篇5

关键词:西藏;“双循环”;体旅融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现实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为现阶段我国体育和旅游产业在未来的高效发展指明战略方向。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对我国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西藏产业间的供需平衡,也是均衡西藏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存在供给结构的失衡以及供需错位,导致西藏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尽如人意。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使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和业内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现实需要

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体育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内体育和旅游市场体系的支撑,更需其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体育和旅游成为广大群众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体育作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优质渠道,旅游作为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润滑剂。西藏得天独厚的高原风景、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同时,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供需不平衡,如何实现西藏资源互补,互相补充获得最佳效益,快速提升经济生产总值,是西藏在打造体旅融合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快体旅融合发展是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谋划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以体促旅、以旅彰体,将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也是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的具体措施。

二、“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机遇

(一)有利于激发西藏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活力。旅游业和体育业作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业质量和活力直接决定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成果的好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于西藏而言,以畅通西藏和内地市场为主要方向和目标,有利于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产生的市场价值极具潜力,优化其市场结构,所产生的裙边效应和市场价值以及与旅游业和体育业涉及的相关产业附增的经济价值难以用数字具体体现。对林芝、昌都、那曲、拉萨和阿里等地的自然风景资源、人文特色风俗以及其他有待挖掘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旅游业和体育业跨资源整合发展,使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活力更加优质和灵活。(二)有利于西藏“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西藏地处“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区域,地理位置突出,区位优势独特,对西藏稳步推进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西藏整体而言,自身的先天优势仍未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模式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旅游开发科学性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仍有待商榷。“一带一路”为西藏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和新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对各类资源要素供给流动补充,还使得各类资源在市场中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在促进旅游业和体育业要素流动的同时,对西藏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注入新动能。(三)有利于西藏的文化交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止步“里子”的国内循环,也不是完全展现“外在”的国际循环。文化无国界,以文化为引,交流为主,西藏地理区位特殊,地貌多样壮观,与新、川、青、滇等省接壤,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国家或地区毗邻。拥有多条交通线路,公路有青、川、新、滇、中尼等公路交通路线;铁路有青藏、拉日以及正在修建的拉林铁路。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体育和旅游的知名度,对西藏的主要旅游线路和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使游客进一步了解藏文化,依据游客在体验中反馈的感受和见解,选择适宜的方案对下一阶段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构建企业文化做好信息的收集,为西藏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加强西藏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四)有利于优化西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须以确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为出发点,但西藏体育旅游结构严重失衡,主要旅游企业为星级酒店和旅行社;体育业以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为主。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到从业人员的规模和类型,直接导致产业吸纳就业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则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巨大。经济发展格局的部署对西藏经济产业的结构变化至关重要,有利于西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转型升级,提高体育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扩大西藏体育旅游市场,激发体育旅游消费需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西藏体育和旅游产业,可以使体旅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使资源配置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西藏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提升西藏体育旅游产业的效益,加速西藏旅游业和体育业快速融合。

三、“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困境

(一)市场开发效应未能充分凸显。西藏体育业和旅游业市场融合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市场开发效应未能充分展现,主要表现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市场难以集中,景点分散,开发模式基本一致,旅游产品未结合当地特色予以经营,市场内供给的产品单一,差异性不大;市场结构主要被当地寡头垄断,受旅游淡旺季影响,市场定价波动大,营销模式单一;市场行为主要以旅游观光为主,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度较低,营销行为也存在较多问题;市场绩效主要表现在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在全域内差异性不大,普遍存在项目同构化和层次水平低的经营现象。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其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未能将各地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制约了西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二)缺乏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息息相关,多数融合产业间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少,高校很少有专业性的培训和针对性的课程,体育业和旅游业只在各自行业内开展有关培训和课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社会需求严重不足。近几年,西藏政府虽然大力推动体育旅游业发展,但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略显不成熟,未能形成成熟度较高的人体培养体系。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吸引程度不够,现今虽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体育旅游复合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经验,导致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管理不好、服务质量不到位等严重问题,大量顾客的不满意,直接影响客户消费,致使市场缺乏活力。虽有政策红利支持,但没有专业性人才的支撑,难以吸引外地企业投资。西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但开发较少,群众参与度低,同时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快速湮没,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开发和创新体育旅游项目。(三)体育旅游资源处在欠合理开发状态。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性差异过大,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的资源整合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凸显,永久持续性难以有效把握。西藏拥有丰富的水体体育、山体体育、民族体育、节事体育的旅游资源,众多利好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隶属于西藏体育旅游的品牌效应,但就整体而言开发运营的体育旅游资源仍然很少;同时,已投入运营的体育旅游资源在管理运营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大多数优质资源的前期规划开发没有具体详细的方案,运营过程中的体育旅游资源项目全域大体一致。西藏体旅融合虽然已经初具雏形,但缺乏整体规划,融合深度不足,旅游景区如何匹配体育赛事的开展没有明确规划,山地户外资源、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冰雪项目资源、节庆体育资源、高原训练基地等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四)群众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不平衡。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品牌效应的叠加,西藏第三产业在国内同产业发展当中稳居前列,旅游业向个性化发展,观光旅游形式逐渐转变以休闲度假和养生为主。现阶段,西藏虽然旅游和体育项目众多,但基础设施和经营同构化现象普遍,在消费需求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已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体育旅游产业结合当地特色运营,止步眼前经济效益,众多可以派生和创新的新兴项目未能准确开发定位。旅游线路在统筹规划过程中,设置的旅游项目难度普遍偏大,对游客的参与要求很高,多数游客望而却步。此类情况运营方只是用表演和讲解的方式供消费者了解,未能使游客亲身参与,大大降低消费者的旅游欲望。品牌效应和服务质量达不到游客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

四、“双循环”视角下西藏体旅融合发展路径

旅发范文篇6

关键词:常德;茶产业;茶旅一体

茶产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创新、结合国情、应和民心。当今社会,绿色健康、追随自然、乐享自由、返璞归真等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标签,因此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得以融合发展,“茶旅一体化”成为众多茶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常德市便位列其中。茶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茶产业开放式、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立市意义重大,还能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较好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1“茶旅一体化”的内涵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它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发展动力、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一体化为目标,形成经济链,是茶资源和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当代一种备受欢迎的旅游新模式[1]。

2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优势

2.1常德茶业基础较好。2.1.1产业基础雄厚。常德地处产茶的黄金地带———北纬30°,境内多高山,有武陵和雪峰两条山脉穿市而过;高山多产茶,特别是石门和桃源两大产茶县,茶产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据统计,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已到22533hm2,干毛茶总产量4.5万t,直接或间接出口茶叶6160t,出口货值8950万元;茶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常德茶叶品质优异,主要生产名优红绿茶;茶类名品较多,有宋代就被列为贡品的牛抵茶、有明清时期被列为贡茶的澧县双上绿芽、有被列为“湖南十大名茶”的石门银峰以及品质优异的桃源红茶等。2.1.2产茶历史悠久。常德市是湖南省的产茶大市,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茶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西晋时期刘澄之《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2]。武陵是常德市的古称,自汉朝起,武陵郡就是现在的常德市,西晋时期,常德府及下属各县已产茶,且品质优异。《宋史李焘传》载: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买,率至交兵。知府李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由此可见,宋代常德府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当时茶叶贸易兴盛[3]。2.1.3文化底蕴深厚。(1)地域文化丰富。常德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尧、舜之师善卷的归隐地,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中的德山就是当年善卷静修之所;也是善卷文化的发源地,所推崇的“善德文化”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直是百姓为人处世的核心精神[4]。常德文化丰富,有集常德地方方言和地方音乐于一体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德丝弦[5];有体现独特民间风俗的民间艺术常德三棒鼓;有集诗、书、画、刻于一体,被誉为“常德名片”且获得了“吉尼斯之最”称号的艺术墙常德诗墙;还有被誉为道教圣地的桃花源等[6]。常德百姓热情好客、品德高尚,生活环境轻松愉悦、和谐美满。(2)茶文化精深。常德有近两千年的产茶历史,沉淀出了底蕴丰富的茶文化。常德是炒青绿茶的原产地。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在任朗州司马后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7],其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等诗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炒青绿茶的证明,而当时的产茶地朗州(今湖南常德)被认为是炒青绿茶原产地[8]。常德是茶禅文化的发源地。唐朝,石门夹山善会“这一碗是什么”标志着“茶禅一味”文化的正式形成;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一书、“茶禅一味”手迹等将夹山茶禅文化推向了巅峰。常德是“宜红”故里。清朝光绪年间,广东商人卢次伦来到石门泥沙开创了“泰和合”红茶号,潜心制作“宜红”,并将品质优异的“宜红茶”经宜昌、武汉等地水运至全国,其品质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当时英国人将其定位“中国红茶第二”,并享誉数年[9]。常德还是万里茶道和茶船古道的重要节点。万里茶道是纵跨中、蒙、俄三国的国际茶业贸易运输的文化线路,国内途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8省区[10],湖南段是最主要的货源地和起始段之一,其文化线路遗产由古梅山区域陆路段、资江水路段、洞庭湖区域段和临湘市境内4个部分构成[11],其中洞庭湖区域段就包括了常德的石门、桃源等地,因为洞庭湖区的部分山区水运较便利,因此后来在陆路茶道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独特的水路茶道,即“茶船古道”。2017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主席在贺信中首次将“茶船古道”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列提出,这充分肯定和提高了“茶船古道”的历史地位。如今,常德饮茶氛围浓郁。无论是壶瓶山、东山峰、茶庵铺、太平铺等茶乡小镇,还是常德市区、石门和桃源县城区,各地饮茶已成习俗。特别是常德城区,大街小巷茶馆遍地,每逢节假日,客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以红茶、绿茶、黑茶为主的各种饮用方式精彩纷呈,茶会、茶艺、茶诗画等文艺节目丰富多彩,茶馆里演绎着一派热闹之景。2.2常德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2.2.1旅游资源丰富。常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较多。自然景观有:集山、湖、洲、城于一体的4A级国家公园常德柳叶湖;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实景再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常德桃花源;部级自然保护区桃源乌云界自然保护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景点白云山国有林场;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枫林花海等。人文景观有:集特色建筑、旅游、文化、历史娱乐于一体,被称为常德“清明上河图”的古街大小河街;体现常德民俗,可坐船观光的千年古运河穿紫河;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石门夹山寺;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如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屈原公园等。娱乐景点有:梦幻桃花岛•欢乐水世界、沙滩公园等。此外,常德还有很多特色旅游资源,如:常德高腔、丝弦、花鼓戏、澧水船工号子、武狮子、武陵戏、荆河戏、秦人戏、花鼓戏等[12]。2.2.2地理位置便利。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北连长江三峡,东连长沙,西连湘西,被誉为“湘西门户”。常德交通便利,有长张、长常、长吉高速穿市而过,有火车、飞机通往全国,还有即将开通的高铁助力。此外,常德与长沙、张家界、凤凰、芙蓉镇等知名景点的距离较近,无论自驾还是乘车都不到2h,使常德成为了湖南“黄金旅游路线”的重要节点,大大提高了常德的旅游收入。2.2.3旅游业发展迅速。常德是一座“桃花源里的城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常德景点越来越好、城市越变越美,旅游业发展迅速。根据常德市统计局的官方公报,2018年常德市全年接待旅游者5139.8万人次,比2017年(4381.7万人次)增加了17.3%,比2016年(4048万人次)增加了2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1.1亿元,比2017年(362.2亿元)增加了21.8%,比2016年(318亿元)增加了38.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等级区(点)31家,其中4A级以上景点9家;有星级宾馆28家、旅行社73家。由此可见,常德市一个具有高标准旅游接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在稳步前进,其发展前景指日可待。

3常德市“茶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3.1发展现状。目前,常德市的茶产业和旅游业虽都发展成熟,但是“茶旅一体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茶旅融合发展的地区不多,大多位于产茶区域且发展较好,如:常德河街内的茶叶街、桃源茶庵铺茶旅小镇、白云山国有林场、石门夹山寺等地。另外,少数旅游景区中融入了茶文化,如:桃花源景区中有“桃源三道茶”释义与展示,其第一道为清苦之茶(明前炒青绿茶)、第二道为甘甜之茶(野生红茶)、第三道为回味之茶(极品黑茶)。3.2存在的问题。3.2.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对“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引领政策和扶持力度并不够,茶业和旅游业扶持政策较多、专项资金充裕,但政策只能用于本行业、资金也只能专款专用,茶旅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寥寥可数,有些区域甚至没有,这大大减缓了“茶旅一体化”发展进程。3.2.2融合发展的企业较少。目前,常德市的茶企主要以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为主,旅游公司也以景点休闲观光、组团旅游的传统模式为主,两者各司其职,独自发展和以和合作方式开展融合发展的企业零零星星,如独自开展“茶旅”项目的企业有湖南百尼茶庵茶业有限公司、以合作方式开展“茶旅一体化”项目的有湖南省中青旅与常德市匠者茶业有限公司等,这在常德300多家茶企和70多家旅行社中所占的比例极低。3.2.3茶旅融合的紧密度不高。所谓“茶旅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茶事活动中包含了休闲旅游、旅游活动中包含了茶文化推广,即“茶中有旅、旅中有茶”。然而,目前常德市的茶旅嵌入程度不够、茶旅活动形式单一,一般以茶园观光、茶厂或茶馆参观、文艺观赏为主,旅游项目中体验参与、互动交流、拓展表演等类型的活动较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旅客的美感和体验感。此外,有的旅游项目与茶事项目在时间、地点、内容、环境上都没有关联,使得茶、旅分离、难以为继。

4常德市“茶旅一体化”发展策略

4.1凝心聚力、树立品牌。品牌的知名度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速度与高度。目前,常德市的旅游、茶业、茶旅三大产业的品牌建设都处在发展、推广阶段,特别是茶旅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为此,各级机构都应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打造茶旅品牌。4.1.1政府多扶持。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市委市政府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助力茶旅产业,搭建好“茶旅一体化”发展平台,为发展“茶旅一体化”项目的单位和企业提供连续性的支持,以保证“茶旅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4.1.2部门多联动。市内的茶业、旅游及相关部门应多联动开展茶旅相关工作,以提高“茶旅”品牌的发展速度。如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茶叶办、市农科院等茶业相关部门与市旅游局、市扶贫局、市文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应多沟通,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把“茶旅一体化”项目做到最好。如:茶旅培训就可由茶业相关部门和市扶贫局、市旅游局联合开展;国家和省级茶旅项目可由市农科院、市旅游局、市科技局联合申报;茶旅文化活动可由市文化局、市茶叶办共同组织等。4.1.3企业多互助。品牌的创立,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茶旅相关企业应多交流,既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企业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强大自身;又要乐于助人、好善乐施,帮助弱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强管理,以便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使常德茶旅产业和品牌快速占领市场、走向全国。4.2强强联合、打造“龙头”。龙头企业对地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需要从茶产业、旅游产业中筛选资历较雄厚的企业,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打造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其次,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以“茶企+茶企”“旅游公司+旅游公司”“茶企+旅游公司”等形式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通过拓展内容、开发项目、丰富资源、强化内部管理等方式创建龙头企业,并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茶旅产业的整体水平。4.3引进资源、丰盈内涵。从硬件上说,常德茶旅产业的发展应多多引进建设、绿化、洁化等基础项目,包括道路交通、餐饮住宿、主题公园、文化展馆、娱乐休闲、体验中心等,从根本上建好茶旅发展的刚需设施,为茶旅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利用建设项目,统筹在不同景点的道路旁投放文化展示和宣传牌;利用建设扶持项目,在全市不同区域的景点对于主题宾馆、文化民宿的创建给予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支持等。从软件上来说,常德茶旅产业应广泛引进项目、吸纳人才,通过国家和省市项目引进政策和资金、合理出台相关政策、招聘茶业和旅游业专业人才,并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研讨、竞赛奖励等方式带活当地产业发展,拓展茶旅产业的形式、内容和覆盖面,丰富茶旅产业内涵。如市教育局可有计划地出台一些免费茶旅研学活动,带动茶旅文化发展;市茶业协会和旅游协会可定期开展茶旅专业研讨会,集中力量分析、策划常德茶旅的现状和走向;桃源县政府和桃花源景区可定期组织开展茶旅综合培训班,融合茶文化、导游专业、管理服务及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茶旅培训,以提高其员工、导游、演员甚至当地民众的专业素养,并利用主题创意大赛将桃源红茶、桃源擂茶、桃源三道等茶文化融入到桃花源景区的展示、体验和实景演出中。4.4利用优势、加强推广。常德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强宣传,以带动当地其他茶旅资源的发展。当前,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景点中常德“桃花源”、石门夹山、常德柳叶湖等地方的知名度较高、游客较多,可重点宣传,着力推广这些优势“茶旅”景点,以扩大常德“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知名度,并带动其他茶旅景点的发展,从而促进常德“茶旅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广力度的大小决定着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常德各级政府部门、单位、企业应高度重视茶旅品牌、文化、产品的推广宣传,在电视节目、微信平台、抖音App、手机小程序、网页宣传、报纸书刊、广告宣传牌、展览展会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制定相关宣传计划,分阶段、分区域、分形式地实施推广战略,力争将常德茶旅品牌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孙立,程凯阳,冉皓,等.茶旅一体化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2017(6):25-26.

[2]王威廉.湖南茶叶产区最早的历史记载[J].中国茶叶,1987(3):37.

[3]彭露.宋代湖南地区茶叶的种植及影响[J].青春岁月,2016(11):218-219.

[4]毛雅琴.善德文化与常德文化名城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93-94.

[5]彭筠,周星林.常德丝弦及其在常德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73-75.

[6]帅琪.常德诗墙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研究[J].城市地理,2015(20):198.

[7]李家光.《西山兰若试茶歌》地名考疑[J].茶叶,1987(3):49-50.

[8]王威廉,周靖民.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何地[J].中国茶叶,1982(5):29-30.

[9]李娟,罗海辉,刘仲华,等.湖南石门茶文化采风[J].茶叶通讯,2006,33(2):48-50.

[10]高春平.晋商与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纪念伟大的茶叶之路[J].全球史评论,2010(00):270-299.

[11]李博,韩诗洁,黄梓茜.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结构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6(4):136-140.

旅发范文篇7

(一)目的及依据为全面加强全县文体旅系统安全监督管理,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尽可能地为事件相关人提供救援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相关人和经营单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行业发展形象,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消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预案。(二)适用范围我县文体旅系统的突发事件。1、本预案所指公共文化场所,是文体旅管理的,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场所,以及歌舞娱乐场所、复打印店、网吧、电子游戏厅、剧院(场)、影院、旅游景点等场所。2、本预案所指业务生产和文化活动,是在本预案所指的公共文化场所举办或经文体旅审批的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演出活动、展览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相关业务活动。3、本预案提出的文体旅单位包括:局属各单位(股室)、乡镇文化中心。4、本预案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1)本系统的突发事件;(2)破坏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3)特种设备、道路交通、火灾等事故灾难;(4)重特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5)恐怖和刑事案件、重特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公共场所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6)涉外突发事件等。(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时间疏散群众,迅速组织救援,努力把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到最小程度。2、预防为主、重在防范。建立和完善人防、物防、技术防范等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措施,时刻保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随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准备工作。3、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启动工作预案,指挥应急处置工作队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事态发展。4、服从指挥,分工负责。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在县政府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局领导及有关单位各司其职,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设立应急指挥小组组长:宣传部部长兼局党组书记、局长副组长:副局长副局长成员单位:局属各单位(股室)、乡镇文化中心、各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单位。(二)主要职责1、组织、指挥、协调各有关单位参与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2、制定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原则,决定或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信息时间和方式。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及时报告、通报有关情况和信息,做好有关后勤工作保障工作。3、研究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相关问题。(三)县文体旅各下属单位职责1、县文化馆牵头负责研究处置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2、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牵头负责研究处置营业性演出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发生在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的突发事件。3、县文物局牵头负责研究处置管辖的文物保护单位(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4、县文化馆、图书馆负责研究处置文化馆(站)、图书馆、露天剧场(广场)等以及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大型节庆演出展览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5、文体旅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中的后勤服务工作。6、文体旅旅游股负责处置全县各旅游景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7、文体旅党组负责做好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8、文体旅直属单位比照本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成立本单位应急指挥小组。

三、预防和预警

(一)预防预警信息全县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主办单位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要成立应急小组,制订并在办公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工作流程。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公共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二)预防预警行动1、公共文化场所应制定必要的日常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安全责任制度。强化日常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2、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主办单位必须在举办文化活动之前制定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备案。3、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对文化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安全检查,并负责当地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的治安管理工作。4、大型文化活动的主办单位必须在举办文化活动之前主动联系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卫生保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负责采取必要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活动期间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三)预警支持系统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应严格核定人员容量,加强对现场人员流动的监控;安装必要的消防、安全技术防范设备,配备预警通讯和广播设备,预留公安、消防、救护及人员疏散的场地和通道;确保安全工作人员数量,明确其任务分配和识别标志;在出入口和主要通道调专人负责疏导工作。

四、等级划分

(一)特别重大紧急突发事件(I级):是指事件非常复杂,事态严峻,并且已经或可能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事件已经或者可能产生特别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二)重大突发事件(II级):是指事件复杂,事态紧急,已经或可能导致10—29人死亡,或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或重伤50—100人的突发事件,事件已经或者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三)较大突发事件(III级):是指事态比较复杂,已经或可能导致3—9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事件已经或者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四)一般突发事件(IV级):是指事态清楚,已经或可能导致人员死亡3人以下,重伤10人以下,或造成较大直接经济损失,事件已经或者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影响的突发紧急事件。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预案启动1、Ⅰ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县人民政府和文体旅等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进行应急处置工作。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同时,迅速将事件情况上报上级文化、体育和旅游行政部门。2、Ⅱ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县人民政府和文体旅等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文广行政部门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同时,将事件情况上报上级上级文化、体育和旅游行政部门。3、Ⅲ、IV级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处置工作。(二)信息报送1、基本原则(1)迅速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接报后应立即向县应急办和上级文化、体育和旅游行政部门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2)真实报送信息应尽可能客观实际,真实准确。(3)全面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喜忧兼报。要防止片面性,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对上报信息层层截留、级级过滤。2、报送内容(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2)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的估计。(3)事件原因分析。(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方案。(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3、报送形式(1)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采用分级报送原则。县文体旅负责向县应办和上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报告。(2)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和有条件的可采用音像摄录的形式。(三)指挥和处置1、县文体旅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执行县应急办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2、县文体旅系统各有关部门应主动参与现场应急工作,在当地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参与人员抢救和现场抢险,并随时向上级文化行政部门报告应急处置的情况。3、县文体旅办公室、旅游股、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股室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分类,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投入到应急工作中。4、信息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执行,向社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

六、后期处理

(一)文体旅系统部门应协助开展突发事件伤亡群众的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协助处理好突发事件的经济补偿,协助组织对突发事件的社会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二)事件处理结束后,文体旅要协助县人民政府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县应急办和上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作出报告。(三)根据事件暴露出的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提出修改或补充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四)奖惩:文体旅局应对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旅游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其责任。

旅发范文篇8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相互促进是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文创产品概述

文创产品指的是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经过创新开发设计后,融入设计的创意,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文创产品具有传统文化产品特点,融入现代创新元素,表现出产品独到的特色和美感,通过文创产品的不断开发和设计,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实现传统行业的扩展,进而加快文化传播,推动经济发展。此外,文创产品实现了个性化和共性的融合,有利于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市场,进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1]。

二、文创产品类型

文创产品被称为可以带走的文化。在文旅融合视角下,每个旅游景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和文化,这些具有差异性的地区特色元素在找准定位后,融入到产品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通常包括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媒体出版物、工艺美术作品和书画作品等。文创作品背后蕴含了我国千百年的文化,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延续文化的生命和价值。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要素

(一)传统元素与现代结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并非对传统工艺品的简单复制和改进,而是将文化作为内涵,在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中融入设计者的创意,能够让文化和产品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既能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又能够带给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例如:将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图腾刺绣在围巾上,不但实现了围巾的使用功能,而且应用了图腾的图案,让作为现代产品的围巾获得了文化的灵魂,而刺绣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瑰宝,利用围巾作为载体,实现了产品品位的提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2]。(二)地域元素与现代结合。实现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是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方式。例如:将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山水景观图案印在折扇上,作为旅游纪念品,不仅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也能通过山水给扇子带来美感,同时,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一)文化专属原则。文旅融合背景下,每个旅游景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景和风俗文化,所开发设计出来的文化创意作品也将带有旅游地文化特性,设计者的创意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灵魂,而设计者的创新思想来源于对特定地域文化和民众精神思想的理解和内化。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让人能够对地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二)功能使用原则。文旅融合视角下,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纪念功能、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3]。1.纪念价值。纪念价值往往将旅游景区具有特色的景观或建筑体与现代产品相融合,在体现产品的实用价值时,也能留给游客对特定景观的回忆。例如:在第二届松江文创纪念品设计大赛中,一等奖获奖作品是“松江丝巾”,设计者通过工笔画方式,将当地典型景观佘山和仓桥作为素材,与丝巾的实用功能相结合,不仅展示了当地文化内涵,也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2.实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消费过程中人们不再单纯追求产品的单一实用性,而对具有多种属性的产品更加青睐。文旅融合视角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需要中,需要结合游客的使用需求,将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合在产品中。例如:在西双版纳旅游时,经常会看到具有地区特色的图案印制布艺的手提袋上,这些图案包括种类多样,包括西双版纳地形图;在上海外滩旅游时,会经常看到具有地铁乘车线路的纸质手提袋。这不仅能够带给游客使用功能,还具有较高的旅游指导性,在使用后也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收藏起来。3.收藏价值。当前,很多地区博物馆也开始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将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文物馆藏作品作为原型,经过比例缩放形成具有收藏价值的仿真纪念品;也有设计者将这些具有特色文化的文物图案应用于具有本土气息的陶瓷工艺品中,体现出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创产品的收藏价值。例如:黑龙江在博览会上展出的白桦皮画,不仅用到了我国北方特有的树木品种作为主要材料,还展示出北方浓厚的生活气息,对于到黑龙江去观雪游玩的游客来讲,极具收藏价值[4]。(三)艺术唯美原则。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造型独特,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往往更能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爱不释手。在黑龙江文化创意品博览会上,带有图案的工艺纪念品受到了很多参观者的喜爱,海东青在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常常发挥出辅助作用,对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将海东青图案应用在艺术品中,不仅体现出造型和图案的艺术美,还展示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美。

五、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文化创意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将精心设计和复杂的生产工艺相结合,不仅赋予了产品较高的文化内涵,也带来了较高的附加值。文创产品附加值与消费者心理预期相匹配才能实现产品最终销售价值。文旅融合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对游客对产品的需求和购买心态做出综合分析,对文创产品进行定位,才能够更加贴合消费者心理预期。(一)受众人群年龄结构定位。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时,设计者要对当地的文化素材进行收集,不同的文化素材的受众具有较大差别。在市场调查中不难发现,70后人群更加喜欢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工艺品;而80后和90后的消费人群更加喜欢将具有实用功能和活泼、有趣的地方特色文化气息的饰品作为收藏对象;从购买数量来看,70后人群购买数量仅为80后和90后人群的31%。因此,设计工作者要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对产品设计进行定位。(二)消费者购买心态定位。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的设计者要对游客购买环境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是基于三种心理[5]。首先,在冲动心态下购买产品。这种心态下,游客往往更加在意设计者的创意,往往被设计中的亮点所吸引,并不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群通常年龄比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多为青少年或学生。但是这种消费普遍附加值不高,但是购买数量较大。其次,理智型消费消费。具备这种消费习惯的游客往往对产品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进行了综合衡量,在确定产品价值符合心理预期情况下才选择购买。这种消费类型的人群以中年人居多,购买价值普遍偏高,在产品要求上更注重文化内涵。最后,即时性消费。这种消费者通常关心实用性更高,往往在选择使用价值后才考虑产品的文化性。这种人群年龄普遍偏高,具有即买即用的特点,这种产品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将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便捷性作为首要条件[6]。(三)消费者文化层次定位。文旅融合背景下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与产品的结合。文化包含的因素较多,有形的大到山水、建筑,小到图案、草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选择的文化元素不同。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要确定自己的作品所要面对的消费人员知识结构,这样能够使文创产品外在表现和文化内涵相协调,进而迎合消费者心理。

六、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一)挖掘旅游文化元素。1.文化元素变形。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并不意味这对原有文化元素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可以融入设计者对产品外在形态的理解,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进行抽取,经过艺术加工或抽象化,与产品外在形态相融合,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2.时代元素融合。文化元素与产品融合中,需要结合产品定位加入设计构思。如果产品是针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将单一的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必然不会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这是要在传统元素中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可以给在人物形象中融入“萌萌”的或“酷酷”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产品亮点,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二)确定文创产品类别。1.常规文创产品。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要结合产品销售环境展开设。在常规旅游类文创产品中,较为普遍的包括雨伞、手提包、扇子、帽子一类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通常会在景区一角通过直接展示进行售卖,对于这种常规文创产品,设计者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尽量采用引人注目的颜色进行设计和构图;此类常规文创产品通常以实用价值为主,如果采用具有文化内涵的图案加文字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欢迎。2.观赏型文创产品。观赏型文创产品一般在旅游会馆或展厅进行售卖,这种文创产品在售卖时往往有灯光照明。售卖的环境也比较有品位,价格通常较为昂贵。在这种产品设计开发中,设计者要尽量采用较为高档的材质,在灯光下能够体现出产品的色泽。3.活动类文创产品。活动类文创产品通常是为了吸引游客参加活动,赠送游客起到答谢作用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设计开发中,要将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元素与较高的实用性相结合,以迎合大众口味。(三)文创产品材质选择。1.传统材质应用。传统材质应用注重还原文化创意产品的年代感,通常应用于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此类文创用品普遍价格较为昂贵,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年代感。2.仿制材质应用。仿制材料大多应用在价值较低的文创用品中,这种材料虽然与传统材料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仔细辨别,能够找出细微差别,此类材料适合常规文创产品。3.多种材质混合多种材质混合通常应用在活动类文创产品中,通过不同材料混合应用,能够达到较为强烈的视觉和触觉的反差,更加符合大多数消费者需求。

七、结束语

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不仅要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现代工艺产品相融合,还要实现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的匹配,突出设计者在开发设计中的独特创意。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应结合设计原则和产品定位展开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捷.基于海昏侯墓葬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数码世界,2018(10):68-69.

[2]马欢.浅析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9(5):35.

[3]张熙卓.中国陶瓷博物馆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方法探究[J].明日风尚,2019(10):31-31.

[4]郑佳妮.山东地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现状与前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李颖.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品鉴,2018(11):171-172.

旅发范文篇9

今天,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在这里召开有关旅游方面的第四次会议。第一次会议叫交帐会;紧接着又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督查督办会,今天是旅发大会项目攻坚会。名称不同,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推进我们旅发大会项目建设,把四川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把分会场的项目建设作为我们的一次重大的机遇来抓。

最近,我们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了调整,现在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思路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影响我们AA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上;同样,我们县的主要精力也要放在能够影响我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上。沿线路过的乡镇、景区、景点则主要是要保证干净、整洁、卫生。再漂亮的姑娘没有梳妆打扮,也看不出她那迷人的风采;再亮的金子,如果沾满污泥,也看不出它的光芒。农村有句话,就是不怕穷,就怕不整洁,再旧的衣服,哪怕千疤万补,只要整洁,也代表着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形象。

今天的会议,如剑副书记主持,学焦县长作了工作部署,叶盛副书记作了项目安排,泽江副书记宣布了有关工作纪律和要求,我又来作讲话;我们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县级领导和项目乡镇、项目部门、项目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相关责任单位法人代表向全县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这些行动,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旅发项目落到实处。今天参会的人员,有在岗的同志,也有离退休同志;有县上几大班子的领导,也有社区基层干部,代表着各个阶层、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如果今天的会议召开得成功,大家的思想能够统一,就能够通过在座的各位领导,也通过你们来带动广大的群众,带头来说服教育广大群众,来共同推动项目建设。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倾全县之情,来办好旅发大会,打造我们的和谐、美好。

我想给大家勾画一幅简要的蓝图。到今年8月以后,在玉屏乡入口就会有一幅巨大的广告,比现在的广告还要大几倍,在桥头建设一座小型的客车停靠点,以免再在桥上停车。然后,沿着旅游线,两边绿化一直到共乐、久庆、中城,到麒麟乡,再到石林镇。旅发会期间,沿线的乡镇都要开展各类文艺表演,体现我们的僰苗文化。其中有一个开发光明组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开展光明组团建设?不是为了旅发会好看,而是为了给县未来几年、几十年腾出空间和时间。我们虽然干不了几年,但是我们希望能给我们的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给后面的一届、两届班子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把甘洞湾建成县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那里可以休息、吃饭,可以娱乐。然后,沿着香山路过来,按照僰苗文化的风格装饰街景街貌。南门桥今年必须打通,作为的第一条横街;再过来,县政府门口到公安局要打通,破旧的房屋要拆掉。再往前走,就是放花溪,这里我要多说几句:有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老干部,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本意是要保留放花溪的历史文化底蕴,把这里搞成青山绿水,搞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听起来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但是前几届班子,努了很多力都没有做到。我们这届班子也做了一些努力,我们也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根据工程人员的看法,放花溪要变清,近几年乃至10年、8年都是不可能的。与其变不清,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条暗河呢?把它盖起来,在上面搞成绿化带,在绿化带两边放上桌、椅、板凳,把这条街搞成步行街,让我们广大市民多一个休闲的场所,让广大商家也能够提高商业价值,居住在两岸的人民也有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旦我们条件成熟,我们能争取到国家水利部、建设部等上级领导的支持,把求雨山的泥沙挡住、把排污搞好、雨污分流,能够使放花溪变成一条清澈的河流,那时我们再拆开,这个成本并不高,假如花30万,那么分摊到每年也就三、五万元,但给人们提供的环境就会大大的改善。我们下周就要进行招投标,很快就要实施,可能5、6月份就会建成一条靓丽的大街。再往前就是河滨公园、古宋大桥,大桥两边是滨河路,大桥加上人行道将近30米宽,那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要感谢广大市民、广大干部的支持,使我们在前天的拆迁工作中非常顺利。再往前走,就是聚祥花园;聚祥花园连同体育场,也会非常漂亮;聚祥花园临河也会搞成滨河公园,非常美丽。同时,我们还请教了水利工程人员,可以把古宋河拦起来,筑成低坝,使古宋河成为一条非常宽阔、漂亮的河流。再往前走,到麒麟乡境内,结合文体局提议的建一个万“福”园,可以把旅游商品、旅游饮食、旅游风情、旅游文化融于一体,在那个地方搞一个苗族风情园。

然后才进入石海景区。到今年之内,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当然,明年、后年,我们县还会变得更加漂亮,我仅是就旅游和城市建设,给大家勾画一幅图画。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和决心来搞好我们的工作。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做到?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你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与常人不同的成绩。所以,我在开篇之前做这样一段引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在加快发展中释放激情旅发大会是我们县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这是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的共识。AA市是经过了两次艰难的申报才有幸取得了这次承办的机会,明年全省旅发大会不可能再在AA开,后年乃至若干年也不可能,就更没有这种可能了;雅安、阿坝因为成功承办了旅游发展大会,就使旅游炒热起来了,各方面的发展也提前和加快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大家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自信心、自尊心,要释放出应有的能量、激发出最大的热情。

一是要有热爱家乡的乡情。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再穷也是我们的家乡。不热爱家乡的人,也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热爱祖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流浪汉。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民要自己热爱自己的家乡,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虽然领导的关怀、政策的支持是离不开的,但“船上人不努力、坎上人撑断腰”。不管省、市给我们什么样的支持,最终还得靠人民自己去推进、去落实。如果没有我们人民自身的努力,一切都将会无所事事、一事无成。不管你是领导、是干部、是党员、是人民代表、是政协委员,还是一般群众,如果你没有这种浓浓的家乡情结,就称不上真正的人。因此,作为44万各族同胞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带着浓厚的乡情去推进旅发会项目的实施,主动承担起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重任。

二是要有为民办事的真情。所谓干部,不是管理人民,而要服务人民,因此就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次旅发会建设项目,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今年旅发会的档次和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借这次机会,改善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环境。比如:古宋大桥桥梁加宽项目,完成后将极大地缓减该路段交通压力,为县城居民提供便利;聚祥花园、“三房”建设等项目的完工,既使县城形象得以改观,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住房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项目推进就是为民办实事的思想,带着真情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时间,绝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三是要有创新工作的激情。激情是鼓动船帆的风、是创新工作的力,激情能够调动人的智慧和力量,激情能够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缺乏激情、疲沓涣散,就会萎靡不振。

工作的激情源于对人生完美的追求,工作的激情源于对事业蓬勃的期望,工作的激情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工作的激情源于挑战与征服的矢志不渝,工作的激情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的全过程之中——工作并快乐着!追求幸福比幸福本身更幸福。要树立激情工作、主动工作的态度,而不能等着别人、等着领导来给自己提示;要主动获取工作中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要做到“日三省吾身”,不断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过去的工作,以保证自己的人生是在激情的拼搏、奋力的超越中度过,而不是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中消磨。

二、要在项目推进中检验干部旅发大会项目建设是当前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县改革发展的大局。我们将把旅发会项目建设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一块试金石,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检验我们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政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真正在实践中考察干部,在发展中识别干部。

一是思想观念的检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我们干成事、干好事的前提。省委、省政府决定在AA召开全省第四届旅发大会,在设立分会场,这是机遇;从现在起到旅发会召开仅半年时间,而要建设的项目就有32个之多、将投入资金3.8亿元左右(其中县上投入近亿元),要完成这些项目,压力可想而知,这是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错过发展机遇就可能成为的历史罪人”的思想,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挑战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旅发大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来抓紧抓好抓到位,用观念之变带动风气之变,形成强大的合力,形成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是工作作风的检验。工作作风是党风政风的体现,其核心就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积极为全县人民服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旅发大会项目建设,讲的是实际、讲求的是实效,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聚精会神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认真细致研究各个项目的方案,深入到实践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学会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公务员之家:

三是执政能力的检验。执政能力就是把握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尺度,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水平。在旅发大会项目建设中,我们既要贯彻执行省市的要求,又要根据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个方法论问题,特殊问题就要特殊处理;既要亲民爱民,又要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中心,着眼全局,扭住中心不放松,遇到困难不低头,加快发展不停步,努力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良好工作格局,真正把旅发大会项目建设成为兴县工程和人民满意工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很好体现。

四是执行力的检验。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如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变成实际行动、变成实际成效的能力。“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吴市长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就是为了运用。旅发大会的32个项目,责任已经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具体的部门,并且专门签定了目标责任书,还抽调了近百名干部具体负责抓协调工作。各项目负责领导要亲自抓项目,亲自坐镇指挥作战,亲临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决不允许出现“挂羊头卖狗肉”和遥控指挥以及以工作多为借口、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到位的现象;项目责任单位要统筹安排,集中主要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抓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协调小组要下定决心、敢于碰硬,立“军令状”,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五是应变能力的检验。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制宜,随时调整领导行为的难能可贵的能力,即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是复杂的现代领导活动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出的一条起码的要求,也是确保领导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对改革中遇到新事物、新工作,能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分析,勇于开拓,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不得意忘形,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是创新能力的检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结合实际,把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全省、全市旅游经济圈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认清和把握旅发大会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更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找准旅发大会项目建设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走出去”中打造主动融入的观念,在“把方向”中谋划主动融入的定位,在“强优势”中积累主动融入的资本,在“巧承接”中选准主动融入的手段,加快推进旅发大会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要在攻坚破难中讲究策略旅发大会项目建设工期短、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攻坚破难也不会有进展,因此我们在攻坚破难中要特别注意方法、讲究策略。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观念决定行为,性格决定命运。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我县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说到底还是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我县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狠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实力,用发展来解决我县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充分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优势、比较优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努力完善工作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兼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严格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质量与速度的有机统一。

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观点,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拟订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落实发展措施的过程中以县的绝大多数人民需不需要、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标准。在旅发会项目建设中,涉及征地、拆迁等较多,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推进、按标准进行补偿,切实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护;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本、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使拆迁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生活有所保障;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让群众的意愿得到尽可能的满足。

三是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们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旅发大会项目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加速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大对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力度,引导全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觉依法行政。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特别是有执法权力的部门和干部的形势教育和依法行政培训力度,提高干部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努力提高各级各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增强行政执法的效率。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切不可“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违法行政、过错行政的查处和追究力度,依法推进旅发会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

四是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尺度,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兼顾群众的合理诉求,又切实依法推进各项工作,坚决打击不讲道理、不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人和事,伸张正义、树立正气;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兼顾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法律和政策的“弹性”,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立足当前与适度超前相统一。旅发大会项目建设既是在为即将召开的旅发大会做准备,也是在为今后我县旅游兴县战略的推进奠定基础,因此,在制定规划、推进工作时,既要立足当前的工作实际,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避免规划滞后导致重复建设或不切实际难以推进,做到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要树立超前发展理念,做出适度超前的规划,给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要结合当前的需要和客观条件有选择的抓好项目建设,使之能够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适度超前建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搭建平台。

旅发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公共艺术;特色农业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出了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农旅融合发展作为现阶段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兴趋势,对艺术化处理农村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介入农旅融合发展既是使命使然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公共艺术在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中大有可为,比如在基础设施优化、特色农业打造、农村场景打造等方面均有施展空间。公共艺术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主要可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助力特色农业打造、农村资源艺术化展示三方面着手。

一、介入乡村基础设施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成为当下制约农旅深度融合的瓶颈。公共艺术在乡村基础设施优化方面应秉持特色呈现、留住乡愁的原则,对建筑本体、交通设施、广场空间、生态空间进行全方位优化。

(一)美化建筑空间

在对乡村进行的改造提升中,囿于成本控制和居住习惯,一般很少对村落整体进行重新规划与布局,大多数只是对原有建筑的居住功能进行完善与提升,使其符合现代居住生活需要。这给公共艺术从整体规划方面介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施展空间。乡村原有建筑的卫生、居住条件一般较差,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就要统筹考量其使用功能,通过艺术介入将村落的居住条件进行再设计,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建造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家庭宾馆、特色农家乐。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应适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艺术手法让乡村建筑满足现代生活,展示村庄独特的乡土人文情怀,进而引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重新思考与定义。在改造建筑的外部形象上,墙体艺术是提升村庄整体视觉感受的重要手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民房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上地域色彩浓厚。公共艺术就应该利用好建筑墙体、屋顶等空间,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和乡民的生活习惯,丰富建筑外部形象、弘扬新时代价值追求,引发乡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进而赢得旅游市场青睐。可邀请书画艺术家、学生、壁画爱好者与乡民一起为乡村绘制壁画,一方面,呈现作品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让壁画成为建筑的表情、符号,并内化成为村落的标志。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近年来利用每年五月樱桃节开展系列活动,围绕磁五仓公路举办自行车赛。为美化环境提升比赛的氛围,邀请当地艺术院校学生、艺术爱好者在公路沿线民居建筑上以山水家园、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动漫等内容进行壁画创作,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优化交通空间

主要包括村庄道路、入户道路的艺术化改造。公共艺术介入交通空间的设计主要以小品景观的形式为主。村庄出入口是一个村庄重要的门户型景观,承担着展示乡村整体形象的作用,应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注重与乡村整体环境的协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辨识度高、地方特色浓厚的风景线。雕塑是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出入口景观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艺术家日比野克彦的雕塑作品《后天》,充满了童趣与天真。作品被放置在长满青草的土地上,代表了日比野克彦对越后妻有这块土地的美好祈愿与憧憬。

(三)艺术化广场空间

乡村广场空间主要包含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文化广场、晒场等场地。在设计过程中,要以多种形式的景观形象为载体,在兼具实际使用功能的同时承载乡村的景观功能。在这些场地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融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例如,红色资源丰富的要充分宣扬革命文化,打造红色纪念场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要充分考量历史人物故事、历史典故等,打造出文化广场、名人广场,诗词广场等。拥有特色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可考虑打造竹艺品广场、木制品广场、石头影墙广场等。其次,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让周围的沟壑、树木、建筑可以为我所用,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最后,要充分考量广大居民的心理、生产、生活需求。广场空间既是聊天娱乐、儿童玩耍、体育锻炼的重要场合,还兼具农事生产的场所功能、旅游业发展中的停车功能等。这就要求公共艺术介入时要充分考量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农村生产对于广场的独特需求等,又要适当地进行艺术提升,打造出真正兼具美学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场所,提升居民对该空间的认同,建立属于村民生活形态与美学形态的文化广场[1]。

(四)价值化生态空间

主要涉及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森林用地、滩涂用地、池塘用地、河流用地的艺术改造。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滩涂用地、河流用地要确保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公共艺术在介入时要考虑最少干预的原则,让其最大限度地保持本真面貌。二要兼顾经济利益的原则。森林用地、池塘用地、沟壑用地等要艺术性地予以开发,让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小项目。

二、介入特色农业打造

以乡村艺术节为主要手段培育特色农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公共艺术应利用旅游产业的融合性以及带动性,不断开发农业的各种功能,满足顾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公共艺术利用特色农业举办了各类艺术节活动,比如我国某些地区举办的油菜节、桃花节、杏花节、大地艺术节等观光农业,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反响强烈。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以杏产业为特色发展杏花旅游观光业,先后打造杏林10万亩,形成春观花、夏摘果、秋赏叶的杏产业旅游观光景点,每年一度的杏花节已然成为周边群众短途游的重要目的地。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祝冲村自2015年至今扩种奈李花3000多亩,目前已达3500余亩。每到春季,连片盛开的奈李花花白似雪,吸引了周边游客赏花踏春。农旅融合发展既让村居环境更美,也让群众腰包更鼓、集体经济更强。在公共艺术的加持下,特色农业的开发还能带动延伸产业的发展。周口市西华县黄桥乡利用每年一度的“桃花节”,充分展示出当地自然风貌,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现在西华县的桃花节,除开幕式和文艺汇演外,还举办有交流笔会、媒体采风、戏曲汇演、相亲大会、非遗展演、摄影大赛等活动,这些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介入和指导。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油车村的“五彩稻田节”,就是通过将稻田艺术化处理,用不同颜色的稻苗打造出五色水稻田,拼出“2021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几个大字,形成一幅油车村风景图。在此基础之上,亭林镇不断延伸农旅旅游线路,形成了油车村展示区、亭林遗址公园、红阳村村史馆、铁皮石斛基地、亭林大居、亭西栖静书院、驾校公园等几个主要景点,全面展现亭林镇乡村振兴、古镇风貌、城镇建设现状,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典范。

三、介入农村资源的艺术化展示

在公共艺术介入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发现、挖掘本地特色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资源,并进行市场化创作,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发展。可依托本地农业或手工业资源,与传统手工艺制作者共同研发,艺术性地开发特色手工艺装饰品。将造型创作、灵感创新融入竹制品、木制品、陶制品、铁制品等的创作中,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益。2021年7月,由中国青年报报社、中共闽侯县委员会、闽侯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首届福建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实践营活动,就是充分利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改造,通过对特色农产品、农村传统技艺等的艺术化处理,有针对性地对荆溪镇仁洲村、白沙镇林柄村进行空间设计,把想法留在田野间,用创意助推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在生产资料的艺术化处理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农村传统的锄头、犁耙、篾筐、牛槽、磨盘等,通过巧妙的布局与装置,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实现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追忆和触摸。西华县桃花节中,专业设计团队就对一处废弃牛棚进行了艺术再造,在保留牛棚元素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处网红打卡地——“牛棚咖啡”小院。福建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实践营活动中,作品《初见村坞——福建省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就从南瓜花获得灵感,对佳美农场进行创意设计,以农场的竹材为材料制作出供人们休憩、供商贩售卖的场所,使空间设计与环境相适应。在对生活资料以及农产品的使用中,也应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设计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某些田园综合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玉米穗、稻穗、谷穗、辣椒串、秸秆等农作物的艺术化处理:通过打造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中就有专门以农作物打造的主题地坑院。另外,对于农村地区常见的石桌、石椅、土炕、老式自行车、柱础等物品合理利用,也能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石节子村在艺术家靳勒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用当地最朴实的生产生活资料先后创造了《马型雕塑》《公民之路》《照沟渠》《村庄的母亲》等反响良好的艺术作品,将整个村庄打造成为一座美术馆——由整个自然村的山水、田园、植被、院落、家禽、农具、日用品及村民生活构成,每家都是展览厅,所有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家的独特思维和美学创造下,村民朴素的生产生活资料、村里的山山水水,都成为创作的源泉,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为乡村建设开辟了全新的机遇[2]。

参考文献:

[1]吕品.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