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1:10:12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1

而今,探究性学习已叫喊多年,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究竟怎么样呢?我可以大胆地说:百分之九十的教师仍在“填鸭子”,顶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示课堂活跃。比赛课件课更是作秀。问之则曰:“高考模式不改,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怎么搞?”更为可悲的是,有些青年教师,人未老,教法老掉了牙——只知成天的讲。

我有意识的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不讲任务完不成。”

“那作业何时做?”

“课外作呗。”

“你对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安排没有?对三年的教学过程有什么样的思考?”

“哪想那么远。”

他们把学生“听学”的传统越来越发展到极至。这是吃现成饭懒惰的表现,是教师主体创造性的缺失,也是与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变成以能力立意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可谓懒了自己,误了学生。

二十来,我一直摸索着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性自学的方法和程序,有许多已被同仁认同的、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权当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高中三年探究性自学内容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⒈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讲阅读个性,就是从学生主体发展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阅读时所选择的范围、角度、思路等方面少加干涉,甚至不加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没上龙套的牛犊,在牛妈妈的周围噬啮百草,自由自在,兴味盎然。牛犊噬啮百草,谁能否认它不是在锻炼吃草的本领,不是在选择可口的草?高一的学生犹如这牛犊。高中的学习生活对高一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所以,教者一走上讲台就应当利用学生这股新鲜劲头,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抢时间不定范围地让他自主探究性阅读,并要求学生在三至四个月内完成2500字的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多年实践证明,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仅以2003级为例,七十人的班级,阅读范围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有学生涉猎,甚至有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的,论文或总结专题多达六十个。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得要帮助学生精心策划。否则,阅读也就成了放荡式的阅读了,高兴而起,无果而终。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他们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⒉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学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阅读有很强的功利性。帮助学生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必须帮助他们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第二学年教师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第二学年是巩固和过度。这一阶段要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这一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好比上了龙套的牛犊,草由户主找,吃完一块再换一个地方,既保持了新鲜口味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之促成牛性早日形成。⒊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大体的限制,因此,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必须要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使他们答阅读题逐步趋于规范化。当然,后两学年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那是最好不过的事儿。这三步,像是上梯子,越往上越要更多的技巧和能力。我把它称之为:梯级探究性阅读训练。

二、教会学生写探究性论文,是落实探究性阅读的关键环节。不少人反对教师评职要论文的要求,这是极端错误的。一个教师一生一篇论文都不能发表,至少说明了他有以下的缺陷:或知识功底浅薄,或没有见人家之未见的创新能力,或不懂得写论文的步骤和要求。懒惰的固然有,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教师能写论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人就初步具备了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学生每读完一部作品,他多多少少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学生一时无法定夺,教师此时就要现身说法,用自己获取探究成果的经验去牵引他们。学生一旦获得表达的经验,他就会把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探究性阅读之中。他们定课题,找资料,实在是“勤快得可以”。我所存往届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论文,有许多优秀之作,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现在我所任课班级,只半年时间,有不少的学生就写了两篇论文,字数均在3000以上。班上学生的写作能力日见其长,实在令人欣慰。

三、阅读要敢于冲出教本,但不放弃教本。高中语文教本《说明》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的确的。从课本中要得什么法?就是得分析要点之法,得统摄全篇之法,得咬文嚼字之法,得写作技巧之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把语文学好吗?不可能。要学好语文,还得利用这些方法去广泛地探究性阅读,使之内化为自己能表现的能力,方可以说好了。所以,有人说语文在于积累,在于长久地感悟,大约没错。

课本(包括读本)虽然字数不少,但文章种类太杂。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杂而多的“法”,像幻灯片一样在学生眼里晃动,学生如何有深刻的印象?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法”恐怕也不现实。怎么办?我要求学生每一学期用一到两类“法”去阅读,不顾其它。如第一学期可用整体感知统摄“法”,第二学期可用咬文嚼字透视语言“法”,各有重点,尽量做到让学生掌握其法门。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2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读熟课文,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在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多用速读、默读。给足够的时间,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个人提出的问题尽力在小组内解决掉,这样保证了学生提的问题数量少而质量高,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的学生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把预习检查改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取知识。新课程要培养“教师式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才是“教师式的学生”,发言人心中有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说给其他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人听,其他学生心中有发言人,认真倾听发言人从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培养“教师式的学生”了。

4.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可以使教学方向明确,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会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5.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帮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所以问题归纳整合后作为教学目标,我不急于讲解,而先让学生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学生所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个好处不必等到学生毕业后学生体验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我就体验到了其中的好处——学生学会了,我轻松了。

6.拓展迁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两点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一点进行即可。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古诗亦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求我们在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角伸向课外,伸向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的阅读实践机会,并在这种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以推动其它各类学科的学习,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做法如下: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集中读两种形式。开设阅读课,计划集中阅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要求下,自由地开展相应的阅读;集中读即在课堂上开展专门性的文章品读或作品介绍、欣赏等。

2.开展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即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五分钟内,由学生轮流介绍其在阅读中读到的优秀文章、作品或阅读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或笔记的摘录情况,阶段性地进行展评,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同时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

4.开展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对优秀作品、先进人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阅读态势。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开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我们相信,课外阅读活动只要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3

所谓创意阅读是指阅读材料本身具有创新性或者阅读的方法充满创意。首先,针对幼儿的书籍、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意。具有创意的阅读材料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切感受到阅读内容的创意。其次,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阅读的创意性。在阅读过程中,要打破常规式的阅读模式,引入较为先进、具有创意的模式,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创造力,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创意阅读的核心要素就是调动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发挥阅读的想象与创新,逐渐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相关学前教育研究表明,元认知技能的培养对于幼儿今后的阅读技巧与策略都有很大的影响。反过来,幼儿具备较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对于幼儿的元认知技能的养成也极为关键。因此,创意阅读、创新阅读在幼儿的自主阅读中的地位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无可取代。

二、幼儿自主阅读的培养策略

(一)开展专门的阅读教学活动

1.观察式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对要阅读材料中的图片进行介绍和讲解,幼儿在此基础上,识别相对应的材料内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通过教师与幼儿一起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掌握通过观察进行表述的阅读形式。在阅读故事《鸟和大熊》时,教师出示鸟、大熊的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猜想:这两个动物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并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讲解故事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判断与之前的猜想是否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后再对图片进行观察,并在集体讨论后再对故事进行复述。

2.探索式阅读教学: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其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找出主要线索,然后尝试让幼儿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阅读思维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其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干预,增加幼儿的求知欲,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如《狐狸和仙鹤》,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狐狸请仙鹤吃饭时要用平底的盘子?为什么仙鹤没有吃饱?为什么仙鹤请狐狸吃饭时狐狸的脸涨得通红,饿着肚子不好意思地走了?通过一步一步的设问,幼儿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和总结。

3.分享式阅读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幼儿阅读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幼儿一起进行分享式阅读,在与幼儿一起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纠正幼儿的发音与表达能力,并且教师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与设想融入到讨论的环节中分享给幼儿,启发幼儿初步掌握书面文字、语言的信息,教师采用点读文字、点画讲解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材料中的各种信息。

(二)开展提高阅读能力的综合活动

幼儿在阅读能力与经验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以后,幼儿园应该注重开展有利于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综合活动,这对提升幼儿自主阅读能力非常关键。

1.图片排序活动。教师在事先准备活动时,要注意搜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图片,并且把图片打乱顺序,让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找出故事的线索和关联,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图片重新整理与排序。教师在幼儿排序后,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对幼儿的讲解进行客观的评价。

2.制作图书活动。教师要注意平时对幼儿阅读经验的积累,让幼儿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主要故事情节画成图画,还可以让幼儿从废弃绘本上剪下相关的图片,粘在白纸上,并画上背景。教师要引导幼儿讲出相应的故事情节,再根据幼儿所理解的内容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与幼儿一起加上封面与封底,最终装订成册。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传阅,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与自主阅读能力,还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3.多媒体活动日。优美动听的歌曲、精彩绝伦的故事、紧张刺激的动画片都能提高幼儿对语法、语音的敏感度,是提高幼儿口语与书面语的良好平台。但是,由于一些多媒体存在辐射、影响视力等弊端,教师可以在每月选取一天为多媒体活动日,通过多元的知识覆盖,可以让幼儿把自己习得的儿歌、故事、动画片等与同伴进行分享。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阅读模式

1.“集中体验式”阅读。“集中体验式”阅读一般是指在开展的幼儿自主阅读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干预,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阅读情况,结合点读、听读、讲读等阅读方式与方法对幼儿集中阅读进行指导,要及时观察每个幼儿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干预并予以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充分体会与深入了解所开展的阅读活动的基本流程,促进其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

2.“休闲探索式”阅读。“休闲探索式”阅读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阅读状况,采取相对新颖与随意的阅读模式。教师要根据幼儿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阅读材料,并组织幼儿在相对分散、轻松的场景下进行自主阅读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认真回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幼儿在阅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休闲探索式”阅读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并且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其阅读经验,为将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4

阅读教学有哪些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文章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三、抓文眼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5

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阅读学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开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出版了几十本阅读学专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王继坤著的《现代阅读学》,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也于1992年问世。

中小学阅读教学也逐步深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高原、刘fěi@①fěi@①主编的《朗读——研读——速读阅读三级训练课本》(初中),程汉杰的《实用快速阅读法》,晏茂心、贾林成主编的《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丛书》(初中、高中、大学、中专)等阅读教材,都主要是为中学生编写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郑州成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也把中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重点。

阅读学理论来自阅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阅读教学也需要阅读学理论的指导,吸收其研究成果。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材料,引起“思考”。《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强调了读物的“情感信息”,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重视。

阅读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的内涵有哪些?目前也众说纷纭。

刘国正同志认为:“为着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需要培养下述各项阅读能力: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阅读教学管窥》)。

徐振维同志认为:认读、理解、鉴赏和评论是阅读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也包涵着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陈文高《徐振维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教育大辞典》(卷一)对“阅读能力”的界说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字词量、语文知识(语法和章法)、阅读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层次有:(1)认读语文的能力,(2)理解语文的能力;(3)品评和欣赏语文的能力,(4)记忆语文的能力,(5)读速。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页)。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7

二、阅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主的原则

(一)以自学为主。自学、引导是当今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要建立起“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新教学体系,要把预习引进课堂,把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初读课文进行探索性自学,细读课文进行深究性自学,熟读课文进行运用性自学。教师要抓住每节课的训练点,把练习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完成。自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注意年龄特点。中高年级人人要有工具书,人人会运用工具书。凡是学生能读懂的地方,教师一律不必去讲,即使遇到困难,教师也要有耐心,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文章自得方为贵”,“施教之功,贵在引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替代学生走路。

(二)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学中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大量时间应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应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合谐的、合作的,教师要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有效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真正驾驭教材,处理好教材,驱除学生心头的阴影。在教学方法上,要着眼于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当然,精当的点拨乃至讲解,也是不可少的。

(三)以读书为主。这是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低年级课文通俗易懂,切近儿童生活实际,更要多读少讲。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在讲读课文中,忽视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常常是嗦地讲,支离破碎地议,挤掉了学生读与思的时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特别是一些文艺性较强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讲多了,问多了,反而破坏了形象的完整性。通过生动的朗读,有助于理解内容,表达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取得良效。教师要重视指导朗读的方法,除了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总体把握外,还要指导学生确定重音,掌握停顿,把握好速度和语调,读好儿化音、语气词等。教师备课要备读,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朗读和指导朗读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并不是要“以读代讲”,教师的精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读书提倡读的遍数多,采取的形式多。读书缺乏要求,无正确指导,盲目多读,也是不可取的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的自学,不像中学、大学或者成人教育,是离不开教师指导的。坚持“三为主”原则,对教师要求高了,不是“你们去学吧,我可以轻松了!”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设疑,要释疑,课堂上在三种情况下施教:1.学生自学未懂;2.共议后没达到要求;3.归纳小结。这就是教师的解疑性讲解,升华性讲解,概括性讲解。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8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9

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阅读实践活动,一时间“语文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姊妹!语文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通过阅读教学开展语文教育,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总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特征,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载体为一些鲜活的课堂艺术,激发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机智,促进智慧型的师生共同成长。2、语文教育是师生与文本对话时思想精华的闪现,关键是捕捉不能错过时机。3、语文教育只是催化剂,具有启蒙过渡功能,能及早的给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发展导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阅读教学中少有了语文教育,就少有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的学、用、爱。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应试教育”指导下的缺少灵魂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教师今天教学生明天遗忘的教学!二、在阅读教学中联姻语文教育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教学教育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语文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1、开展满足好奇心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语文。好奇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善于把学生自发的思考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是容易被忽略的话题,这是一个大众话题,这也是一个大多学生都想从教师嘴里知道答案的话题。教师抓住了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讲解了周瑜、黄盖、孙权、曹操,讲解了刘邦、项羽,教师不以胜败论英雄;抓住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要去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那份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像一个小站,学生在课余自觉的就会去读一些书籍。有一教师回忆: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他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2、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用语文。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学生虽已明白,教师却还要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启蒙之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在教师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地提醒后,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启蒙之花还真的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通过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语文知识,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增强语文素养的活动中去。3、开展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爱语文开展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寻求学生思想进步,及其促进将来语文素养发展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师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的教师,热爱生活的教师”。“老师,我一定得把语文学好,长大了,也用美好的语言去表达您今天对我们的爱”!……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期待,有了它,阅读教学会因此而更美丽!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篇10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

把预习检查改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取知识。新课程要培养“教师式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才是“教师式的学生”,发言人心中有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说给其他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人听,其他学生心中有发言人,认真倾听发言人从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培养“教师式的学生”了。

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可以使教学方向明确,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会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帮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以问题归纳整合后作为教学目标,我不急于讲解,而先让学生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学生所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个好处不必等到学生毕业后学生体验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我就体验到了其中的好处——学生学会了,我轻松了。

拓展迁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两点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一点进行即可。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做法如下: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集中读两种形式。开设阅读课,计划集中阅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要求下,自由地开展相应的阅读;集中读即在课堂上开展专门性的文章品读或作品介绍、欣赏等。

2.开展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即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五分钟内,由学生轮流介绍其在阅读中读到的优秀文章、作品或阅读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或笔记的摘录情况,阶段性地进行展评,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同时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

4.开展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对优秀作品、先进人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阅读态势。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开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我们相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课外阅读活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