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3:32:19

阅读科技论文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1

从1992年高考开始,科技说明文阅读检测一直未曾中断,已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题型。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比较重视科技说明文阅读,但是,学生却最不感兴趣,阅读效率更无从谈起。高考中,这类题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类考题中得分最低的。

教师投入不少,效率却不尽如人意。这种“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学目标的无序性。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纳,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二年级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再看高中一年级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

二、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缺少可操作性的弹性标准是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

四、教材的落后。表现之一是内容陈旧,与高考试卷中反映尖端科技内容的文章显得很不协调。接触的是旧知识旧内容,考的却是新信息新术语。二是篇目太少。说明文在高中第一册、第二册和第六册各占一个单元,共11篇课文,仅为全部六册149篇课文数的7.4%,比例失当。

教学现状堪忧,形成原因复杂,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尚待时日,那么当务之急该是什么呢?

一、要突破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章熊老师在“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发言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是‘读写结合’,它是为写作服务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发展了,需求发生了变化,阅读学诞生了。在阅读学的发展过程中,读者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到了本世纪下半叶,阅读学又称‘解释学’。”(《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2期第7页)这番话值得我们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时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属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从现代阅读观来看,所谓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行为过程,它要求读者运用信息学、语用学原理迅速准确地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是一个输码——编码——解码的过程。在以往(或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众多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一堂课,既有读又有写,读中仿写,写中思读,似乎是完美的结合,但事实是读不深读不细,写不像写不真,两败俱伤。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树立阅读课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筛选提炼信息这样的观念,消除一直以来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本位,尤其显得重要。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任务,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等的习惯。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用。

2.掌握正确阅读方法。高效率的阅读有两个标志,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高效率阅读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方法。以速读为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来说,阅读速度慢也必然影响成绩的取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某种意义上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们所追求的。速读作为获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

3.具备优良阅读品质。这里所讲的阅读品质,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约阅读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如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阅读的主动性品质、阅读的坚持性品质、阅读的记忆品质,等等。例如,有的学生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说明文材料,往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无法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面对材料便形成阅读的强烈需要感。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专注性品质,那么展卷阅读,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鹜。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阅读高质量,通常都极为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

4.提高现代阅读能力。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目的分析,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目前应当着重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筛选能力。其中,速读能力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级能力,而筛选能力则为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终端性能力。这几种能力一旦具备,一般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将不成问题。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2

教师投入不少,效率却不尽如人意。这种“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学目标的无序性。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纳,但我们研读大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且看初中二年级教学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再看高中一年级教学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同样是教学说明文,初高中的教学目标却都是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准确性等。教学目标的无序性造成了一个学生在六年中说明文阅读总处在低层次的,重复的,因而也是意义甚小的阅读层面。

二、缺乏科学的阅读质量标准。大纲里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在表面看来似乎已有标准,但怎样才算是“阅读”?怎样才算是“比较熟练的阅读”?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师甲教一课时,教师乙教两课时,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缺少可操作性的弹性标准是中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设计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基本上是解题、分段、概括段意、讲析说明顺序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

四、教材的落后。表现之一是内容陈旧,与高考试卷中反映尖端科技内容的文章显得很不协调。接触的是旧知识旧内容,考的却是新信息新术语。二是篇目太少。说明文在高中第一册、第二册和第六册各占一个单元,共11篇课文,仅为全部六册149篇课文数的7.4%,比例失当。

教学现状堪忧,形成原因复杂,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尚待时日,那么当务之急该是什么呢?

一、要突破读写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章熊老师在“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发言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是‘读写结合’,它是为写作服务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发展了,需求发生了变化,阅读学诞生了。在阅读学的发展过程中,读者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到了本世纪下半叶,阅读学又称‘解释学’。”(《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2期第7页)这番话值得我们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时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阅读与写作的本质属性,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从现代阅读观来看,所谓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行为过程,它要求读者运用信息学、语用学原理迅速准确地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是一个输码——编码——解码的过程。在以往(或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众多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一堂课,既有读又有写,读中仿写,写中思读,似乎是完美的结合,但事实是读不深读不细,写不像写不真,两败俱伤。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树立阅读课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筛选提炼信息这样的观念,消除一直以来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本位,尤其显得重要。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任务,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备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阅读能力。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同样要十分注重学生“圈点勾画”、“摘录”、“写提要”、“做笔记”、“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等等的习惯。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用。

2.掌握正确阅读方法。高效率的阅读有两个标志,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高效率阅读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方法。以速读为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来说,阅读速度慢也必然影响成绩的取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某种意义上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们所追求的。速读作为获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

3.具备优良阅读品质。这里所讲的阅读品质,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约阅读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心理机制,如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阅读的主动性品质、阅读的坚持性品质、阅读的记忆品质,等等。例如,有的学生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说明文材料,往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无法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面对材料便形成阅读的强烈需要感。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专注性品质,那么展卷阅读,就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鹜。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阅读高质量,通常都极为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

4.提高现代阅读能力。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目的分析,在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目前应当着重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筛选能力。其中,速读能力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级能力,而筛选能力则为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终端性能力。这几种能力一旦具备,一般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将不成问题。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3

1“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模式与效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创办于2016年2月2日,目前关注人数1.5万。由于人手有限,微信号的运营未能设置专职人员,而由学科编辑承担搜集素材、撰写或修改文稿、编辑排版、与推广等工作。在文稿前,编辑部主任负责审读全部文稿内容。为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微信号丰富了形式,自2021年4月6日开始采取音频方式宣传论文,并推出“听文献”栏目。音频制作使用AI技术,支付279元成为拥有多种音质和背景音乐配音网站的高级会员,从而能够自由选择与推文内容协调一致的音质和背景音乐。2021年4月6日至8月11日期间,共推文63篇,其中含有音频的推文15篇(表1)。按照音频时间长短,带有音频的推文可分为2种(表2)。一种是“短音频+图文”形式,共12篇,音频的时长在10min以内,音频嵌入到推文中;音频内容为微信正文文字,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听”音频或“读”图文。另一种是“长音频”形式,共3篇,音频时长至少在20min以上,最长可达到近50min;推文主体内容就是音频,读者只能作为“听众”了解具体内容。按照音频播报的内容,带有音频的推文可分为全文播报形式和新闻介绍形式(表2)。全文播报形式共4篇,音频内容主要是基于科技期刊刊载论文的正文部分,但不包括文后的参考文献,针对原文只进行不影响内容表达的少量改写,以便于形成适合朗读的材料。新闻介绍形式11篇,音频内容是概括论文内容或亮点的科学新闻,目的是便于听众快速获取论文信息,激发阅读兴趣。为分析不同的音频形式对科技期刊的宣传效果,选取微信总阅读次数、总分享次数和阅读后新增关注人数3个指标,对带有音频与不含音频的推文、长音频与短音频推文、全文播报形式与新闻介绍形式的推文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带有音频的推文比不含音频推文的宣传效果要好,且3个指标均远高于全部推文的平均值;长音频较短音频更受欢迎,全文播报形式较新闻介绍形式表现更优异。这说明,音频宣传形式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吸引了“听众”关注期刊微信号、关注期刊论文,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宣传工作。表1中阅读量大于2000的3篇音频推文,论文第一作者全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说明论文作者良好的声誉和学术地位有助于期刊的宣传。

2科技期刊音频宣传的优势

随着科研产出数量的增加,科研人员不可能读完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全部文献。因此,期刊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期刊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樊登读书”就是以音频、视频和图文等形式帮助那些没有时间的或者不知道读哪些书的读者吸收图书精华内容[4],引导读者阅读原版图书。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效果可知,科技期刊也可以采取音频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科研人员在“听”的过程中引发阅读的兴趣,从而将听众转化为期刊的忠实读者。总结音频对期刊宣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节约时间,便于阅读。与“看”文献相比,“听”文献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不必花费专门时间去阅读文献内容,在步行、骑行、坐车、做家务或喝咖啡的同时,就可以“听”文献,大大节约了阅读文献的时间;二是“听”的方式对眼睛有益,对于日常工作用眼过度的读者而言,不妨当个“听众”,既能保护眼睛,又能汲取知识。2)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期刊显示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音频宣传的实践表明,“听”文献的形式吸引了一批读者。据统计,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100个梯队期刊中,有87%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号,85%的微信号处于活跃状态[5]。开通期刊微信号的目的是吸引本领域科研人员关注期刊,同时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及服务。科技期刊可以在期刊微信号上基于纸版论文制作的音频产品,为喜欢“听”的读者提供专业、权威的知识内容,为期刊宣传开拓新的渠道。3)丰富传播方式,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喜爱的阅读方式。在每一条微信推文中,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听”文献,还是“读”文献。喜欢“听”文献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微信推文中的音频文件,聆听论文内容。乐于“读”文献的读者,可以点击每条推文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很方便地通过该链接直接转到音频对应论文的网站界面,且链接并不影响用户的视觉感官。为读者提供“听”或“读”等传播方式,读者有了多种选择,便于期刊开展宣传工作。4)制作技术成熟,制作费用较低。目前,AI配音技术比较成熟,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各种音质、音色的配音,以及不同效果的背景音乐。从资金角度看,价格低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AI技术朗读费每年不超过300元。成熟的技术和较低的制作费用,为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奠定了基础。

3科技期刊音频宣传的局限性

在科技期刊微信号推文中嵌入短音频播报的形式比较常见,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微信号在“激光驱动电子重复碰撞中的分子轨道特征”等科研动态嵌入音频[6]。但是,全文音频播报在科技期刊中比较少见,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吗?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的实践看,显然不是。那么存在什么困难,而使人难以涉足呢?依据“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的制作经验,发现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存在一些困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专业缩写名词增加了制作难度。有些学术论文存在较多的单词缩写形式的专业名词,这在纸版论文表述上能够更简洁、更清晰;但是这些专业缩写名词会导致音频朗读的不流畅,听众很难理解在“读什么”,也不方便翻阅前文查看缩写字母的含义。因此,需要事先将单词缩写形式的专业术语改写成中文全称的表达形式。若是论文中存在较多的缩写,那么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大。2)论文内容表达的连贯性受限。在学术论文中,图、表和公式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图或表格,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论文内容,而公式往往也是文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存在较多图、表和公式的论文,若去掉这些内容则会影响对论文的理解,导致内容的不连贯。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全文播报形式的长音频就不再适合,但可以考虑用短音频介绍论文亮点或主要内容的新闻宣传形式。3)论文增值服务的局限性。随着富媒体时代的到来,视频宣传形式在科技期刊宣传中特别常见。视频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延伸专业知识、增值期刊学术内容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7-8]。与视频相比,音频在传播论文内容、引导听众阅读论文原文等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体现期刊学术增值方面,视频形式更容易通过画面方式展示更多的知识点,而音频则相对受限。

4讨论和建议

当前,用户对视听内容建设需求越来越高,用户需要专业的、有深度的优质内容[9]。在这种情况下,用“短音频+图文”或“长音频”的模式进行论文创作,可以优化科技期刊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自推出音频形式的宣传以来,关注人数迅速增加,音频宣传形式获得科研人员的喜爱,就如一位作者所述:“听”文献“开启了文献发行新模式”,就像小时候“听评书”一样吸引人。因此,建议科技期刊可以采用音频方式宣传,沉淀出一批对“听”文献高度认同的用户,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微信号专门设置音频类栏目的情况比较少见,从已发表的文献看,“中国医学伦理学”微信号自2019年开辟“有声叙事”专栏[10],以音频形式进行播报。将“有声叙事”栏目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听文献”栏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内容不同,“有声叙事”是分享作者及读者在工作中的感想,而“听文献”内容则完全来自于期刊论文;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有声叙事”以短音频+文字为主,而“听文献”则有短音频+文字、短音频+图文和长音频3种形式;2个栏目的阅读量也不同,最新的10条音频推文的阅读次数,“有声叙事”平均246次,而“听文献”达到1518次。由此可以看出,音频内容和表现形式影响了宣传效果。因此,建议科技期刊的音频应立足于期刊论文内容,且以音频+图文或长音频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佳,以便吸引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由于科技期刊音频宣传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科技期刊扬长避短,利用音频宣传的优势,对于适合全文播报的论文,可以采取朗读论文全文的播报方式,吸引更多的听众;对于含有较多图、表或公式的论文,可以尝试从专业角度深度解读论文的亮点,采取音频+图文的形式,在新闻宣传稿中嵌入音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影响网络音频的因素有很多,如更新周期、主播声音、制作水平等;但节目内容有价值或有趣最重要,占比高达94%[3]。因此,内容质量是影响音频宣传最重要的因素。论文作者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往往成为读者评价期刊公信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建议在遴选音频宣传的内容时,要选择有价值的优秀论文进行重点播报,同时也要考虑到论文作者学术声誉的影响力。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4

一、图题表题英译价值分析

1.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合理性图表是科技论文的重要表述手段,能简洁、清晰、准确地描绘难于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是实验数据、资料直观而简洁的表达,而图题表题又是对图表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根据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科技论文的图表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表及图、表题名,不阅读正文即可理解图意、表意;其二,图表的题名应简短、确切。由此可见,图题表题具有自含性,即读者只需要根据图表就能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不需要参考文中的其他内容就能阐释图表的意义。[1]读者要从浩瀚的文献中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通常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除了先阅读题名和摘要之外,更会浏览文中的图题表题来获取主要数据和把握文章主要思想,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完整地阅读这篇文章。[2]对于英文读者而言,由于语言障碍,图题表题如译为英文,有助于其通过图表来进一步了解正文的内容,通过图表中的物理量、曲线、数据,来分析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水平。[3]所以,为了英文读者较多地掌握论文信息,图题表题译为英文不失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说,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合理性。

2.对于主要在国内传播与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意义不大有些办刊者认为,只要增加论文中的英文信息,就容易被国外数据库收录。[1,3-5]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如下:

(1)图题表题英译对提高期刊影响力无直接帮助。期刊能否提高其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载文量一定时,“影响因子”取决于所载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对于期刊来说,只要其所载论文的学术质量高,“被引用次数”一定会多。一个期刊不会因为其论文的图题表题译为英文,就能增加其被引用的次数。因为,图题表题虽然有一定的自明性,但图和表只是全文的一部分信息,何况英译的图题表题对英文读者来说,仅起到了解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水平的作用。一篇除图题表题外,图中、表内文字及全文均为中文的文章,对于英文读者来说,仍旧是雾里看花,不可能真正搞清文章的全部含义。既然如此,引用也就无从谈起。

(2)图题表题英译对文献检索无贡献。作者引用文献需要对文献进行检索,而检索文献只需输入文献的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或刊名即可,与论文的图题表题无关。既然论文的中文图、表题名对检索文献毫无贡献,那么译为英文的图题表题就更无贡献可谈。

(3)图题表题英译与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国外数据库收录期刊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期刊报道的内容是否属于数据库的收录领域;其二,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而期刊的学术质量由其所刊登的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来决定;其三,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四,期刊的印刷质量。[6]也就是说,一个期刊能否加入国内外著名数据库、能否被著名检索机构收录与其论文的图题表题是否译为英文没有关系。

3.对于主要在国内传播交流的科技期刊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弊端(1)造成有效版面浪费。评价一个期刊是否为优秀期刊,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其能否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地刊载有价值、大信息量的论文。[7]对于信息海量的今天,作者应尽量在有限的版面内,提供最大量的信息。对于主要在国内交流传播的期刊来说,因读者群主要在国内,所以,图题表题英译,对读者没有意义,相反还会造成有效版面的浪费。(2)增加作者及编辑的工作量。要求作者把图题表题译成英文,大大增加了作者的负担,因对科技论文作者来说,专业英译不一定都好,要其准确翻译每个图题表题,有一定的难度,搞不好还会出差错。对编辑人员来说,图题表题译成英文后,要对其进行大量的校对工作,此时势必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这些工作对于论文并无价值可言,因此这种做法给作者及编辑带来了无意义的附加劳动,不可取。[7]

二、讨论及建议

由上可知,现在国内不少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部要求作者将图题表题英译,其做法未免片面。每个期刊应该仔细分析本期刊的特点与定位,对本期刊哪些学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或国内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权威检索系统的收录范围和收录状况,要了解清楚。[8]笔者认为,图题表题是否英译应根据期刊情况而定。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5

1OSID的发展和创建

1.1OSID的发展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版融合在业界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促进学术科研交流、推进科研诚信为目的;201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引起了出版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多种期刊加入该计划。OSID的作者、编辑工具平台以二维码为入口,深度挖掘知识创造、传播、应用等诸多场景,基于单篇科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语音介绍、论文开放内容与数据、交互问答、学术圈等多种功能应用,旨在以轻量化转型,重塑期刊社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2OSID的创建流程

OSID码的创建有2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创建OSID码,另一种是编辑创建OSID码。在创建之初,这两种创建方式均须在微信公众号、网站或者刊物上公告,告知作者期刊已加入OSID计划。作者创建OSID码,编辑只需将有该期刊的OSID码创建方式的投稿须知告知作者,投稿该刊需创建OSID码并与论文一并提交,作者需要根据投稿须知里面的OSID码注册,扫描投稿须知内的OSID注册二维码进行操作,作者首先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进行注册登录,再点击右下角的创建OSID的图标,将论文标题、关键词、论文语言中英文选择、论文作者(包括作者名称、手机号、作者邮箱,其中手机号、作者邮箱为选填)等信息录入;编辑创建OSID码方式,首先是由编辑进入OSID管理平台创建OSID码,并将“带有OSID码的录用通知书”发送给作者,要求作者完善OSID码并上传补充内容,最后在编校稿件过程中需要审核作者上传的内容,下载OSID码并排版到对应论文的关键词处。OSID码中包含5个部分内容:作者语音介绍、作者与读者在线交流、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精选问答合集、该篇论文的读者圈和论文附件说明(论文相关图片或视频)。OSID码中上传的作者语音介绍,包括论文写作背景、研究动机、项目申请经验分享、各作者分工情况、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多方面。语音介绍结束之后,作者可以确认其邮箱地址,以便通过邮箱与读者交流互动,回答读者提问。然后,可以上传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包括相关的高清图片、动态图、视频介绍、试验数据、过程、方法、调查样本、相关咨询、课件、基金项目证明材料、专家推荐信、论文获奖证书、论文相关专利授权书、审稿意见等,上传之后确认提交生成OSID码。

1.3OSID的特点

1.3.1加强作者与读者和审稿人的交互性OSID码运用之前,读者或审稿人在阅读单篇科技期刊论文的时候,如果对科技论文的内容有疑问或者有见解,往往需要自行翻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答疑,缺乏与作者直接进行交流的途径,而且耗时。OSID的运用,加强了作者与读者和审稿人的交互,读者可以直接通过OSID码将对论文的疑问和见解发给作者,作者通过邮箱或者OSID作者助手中学术互动模块与读者互动。使用OSID码,读者和审稿人可以就论文的疑问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答案,也可以与作者沟通见解,加强了读者和审稿人与作者的技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提升,拓展了学术人脉。1.3.2拓展了科技期刊论文的内容广度和深度作者可以通过OSID码以语音形式对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价值、研究背景和研究展望等内容进行进一步地阐述,同时可以将论文涉及的基金项目证明材料、论文相关专利授权书等通过OSID码呈现出来,加强了科技期刊的论文学术价值的说服力,体现了该科技论文的权威性。OSID码拓展了科技期刊论文的内容广度,更加全面地对科技论文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提升了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1.3.3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标识OSID码之前,科技期刊的论文的形式就只有文字、图片和表格,OSID码运用以后,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作者可以上传视频、动态图、PPT等,展现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增强了论文的体验感。审稿人和读者都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呈现加强科技期刊论文的进一步理解。

2OSID在科技期刊的应用

2.1《钢管》杂志的介绍

《钢管》杂志1964年创刊,为全国优秀冶金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优秀期刊,2015年3月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20年12月,《钢管》入选“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金属材料(金属学与金属工艺)领域T3级别。《钢管》杂志关注钢管学科技术进步、前沿技术,宣传自主创新成果,利用专业优势引导钢管及相关专业高效地收集、开发和利用钢管生产、科研及设计等方面信息进行科技创新,并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是起到钢管生产、设备、经营和技术发展的有效联系纽带作用。

2.2OSID在《钢管》杂志上应用的必要性

《钢管》杂志自创刊以来,使用纸质媒介这一唯一的承载工具记录并登载钢管行业相关的科技论文、行业简讯、重大会议通知和专利信息等,并一直致力于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2006年开始征集并钢管行业生产和相关设备的企业宣传广告,《钢管》杂志广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较大,杂志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纸质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钢管》杂志的发行量和广告经营受到影响。近10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改善经营状况,《钢管》杂志在加强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媒体融合方面做了一番努力,并于2013年7月成立了《钢管》杂志期刊网站,2017年2月开通了新浪微博账户,2020年12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钢管》杂志正式加入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2021年1月,《钢管》杂志正式加入了开放科学计划。作者可以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示和传播科研及应用成果,更好地与读者交流,提升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读者也可以与作者在线互动,更立体地阅读论文。满足了学者和同行对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在传递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与推广,同时,着眼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有效地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并且,通过OSID提供与论文相关的附件内容和服务,提供了精准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同时,笔者针对《钢管》杂志作者是否愿意采用OSID码,对来自钢管行业及相关企业的100位作者进行调研,发现愿意接受OSID码,并且接受程度较高者占89%,接受程度一般者8%,不愿意接受者3%。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主要是其未能全面了解OSID码对自己文章的辅助作用,或者认为增加了工作量等,但此种情况可通过逐步宣贯和推广,待其深入了解了OSID码的作用后,便会有改观。因此,《钢管》杂志采用OSID码是非常有必要的。OSID码接受程度调研见表1。

2.3OSID在《钢管》杂志上应用及分析

《钢管》杂志加入OSID7个月以来,OSID的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1期刊登的北京科技大学董恩涛教授所著论文《钛合金无缝管在油气井中的应用现状及工艺研发》通过OSID码的阅读次数达到200次,而未制作OSID的该时间段的论文平均阅读次数50~100次[2]。应用OSID码后论文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应用效果显著。《钢管》杂志使用作者创建OSID模式,即因此编辑无需对OSID码进行操作,只需校核稿件时审核作者上传的内容即可。《钢管》杂志将审核过的OSID码印刷在论文的关键词位置以下,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位置之后,以“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码”形式印刷,如图1所示[3]。《钢管》杂志建议作者提供的语音时长不超过3min。《钢管》杂志2021年1期刊登《阵列漏磁检测技术在钢管探伤中的应用》论文,在向作者约OSID码时,就明确说明了可将相关生产视频放在码内,作者按照该思路通过几段生产视频直观介绍了所涉及设备及钢管检测现场,视频内容是钢管滑入传输辊道,经过横向漏磁涡流主体,再到纵向漏磁涡流主体的全部检测过程,审稿人和读者可以通过视频了解该技术应用过程,加快了论文的出版效率[4]。《钢管》杂志2021年3期刊登了《宝钢集输用低合金抗腐蚀无缝管线管开发》论文,在与作者沟通创建OSID中,作者认为无法提供拓展内容的数据,因此编辑给作者“支招”,宝钢该种品种的管线管相关的PPT或者未在文章中提供的试验数据也可以作为该文OSID的开放科学数据,此次“支招”开拓了作者的思维,让作者立刻联想到设计该品种时参考了宝钢的关于“管线管腐蚀机理”的PPT,将上述数据上传之后,论文内容表达更全面,可追溯[5]。但目前由于OSID码未在作者中广泛普及,所以,在创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使用OSID码中也存在作者上传数据不积极的情况,需要加强作者对开放科学计划的认识。需跟作者讲明OSID对补充文中内容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转变出版观念,提高作者参与意愿。并挖掘作者补充资料的“潜能”,充分挖掘更有价值的补充资料,放大文章的学术价值。2)OSID码中有语音、图片、视频、表格等数据,需严把质量关。语音方面,要保证录制的连贯与流畅性,不能有杂音,语音内容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尽量避免长语音。图片方面,最好配以图片说明,图片具有学术性和较强的专业价值。视频方面,录制时要保证录制设备的稳定拍摄和录制效果的清晰。数据方面,尽量保证所提供数据的完善和准确,并且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方法和不足之处等进行说明。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6

高校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的英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技能,而气象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已掌握了基本的气象专业知识。为使气象专业的学生将已掌握的英语技能与气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应当从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英文文章开始学习,从而能在气象学与英语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衔接性。选择与当今气象科技、环境问题、人文与气象等题材丰富新颖的文章,体裁包括论述文、说明文、描述文等,让学生接触内容和体裁多样的科技论文,不仅可加强学生对气象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气象科技论文的能力也日益重要。为了能有效提高学生从英文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应当在阅读时注意这四个方面。第一,要将一些专业词语连成词组连贯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如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boundarylayer)和万有引力定律(the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第二,避免过多地依赖词典和多余的翻译,遇到生词时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来判断其词义,阅读的目的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要进行逐句翻译,自己理解即可。第三,要扩大眼睛的视距,即增加两次停顿之间目光所见的词数,尽量抓住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词组,按词组进行阅读,视距越大,阅读速度越快。第四,抓住段落和全文的中心思想,利用提示语,理解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因果关系(because、therefore等)、对比关系(but、however、otherwise等)、总括关系(generallyspeaking、inaword等)。例如,在《Thestructureandcompositionoftheatmo-sphere》的教学中,可以从单词开始,以学生已掌握的气象知识为基础,如大气圈的分层,按照温度和空气的垂直分布特征,将大气圈分成对流层(troposphere)、平流层(stratosphere)、中间层(mesosphere)、热成层(thermosphere)和外逸层(exosphere),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各层次的主要特征。对于较为专业的词汇,如递减率(lapserate)和逆温(inversion),一边以英文描述,一边在黑板上作出递减率和逆温的温度垂直廓线特征,这种语言与板书图解的方式相结合,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专业知识和英文词汇。

二、翻译与写作练习,提高科技论文撰写能力

翻译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气象专业英语文章时,需要根据科技英语的特点,透彻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用中文表达出来。经过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接触了一些英语翻译的练习,气象学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当前他们亟需掌握的是在翻译气象科技英语文献时应注意哪些方面。首先,作好词语的翻译。气象专业英语有一些专门的词汇,在翻译时最好备有大气科学的专业词典,勤于查阅,遵循气象专业词汇的特点,译文应该做到规范和专业性。例如,condensation属于大气科学领域专业词汇,意为“凝结”,还有一些气象领域的缩略语也应当加以注意,如WMO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yOrganiza-tion)。其次,作好句子的翻译。在准确选择词义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适当地引申词义和增减词语。增词的原则是增加一些原文中无其形而有其义的词,而对于英语中必须减去在汉语中多余的词,如某些冠词和连词,则可省略。在翻译长难句时必须抓住全句的中心内容,理清句子的构成和语法关系,因为英语中的长难句都是由基本句型扩展或变化而来的。气象专业英语的写作,应遵循一般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标题要求简短明了,概括全篇,引人注目。在课堂上可针对标题作适当的练习。给出一篇专业论文,在学生阅读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标题,再将这些标题进行比较和选择。摘要是全文的缩影,简短扼要,涵盖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突出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要本身要完整并能独立使用,一般科技英语论文摘要长度在300字左右。摘要虽然一般放在正文前面,但是常常是在最后写作的。在课堂上,可根据已学习过的气象论文,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应的摘要写作,然后教师分析摘要里每句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是否反映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意义等。引言主要是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历史背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总体规划等。正文主要包含了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果。正文写作时可先列出框架结构,然后逐段写作,每一段应围绕一定的主题,条理清晰,文法规范。结论必须完整、鲜明和客观,反映作者通过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总观点。

三、听说材料的练习,提高专业英语交流水平

选取专业的英语听说材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而且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气象学专业来说,美国和英国等官方语言为英语国家的天气预报可作为很好的听力材料。另外,可选取一些介绍天气现象的听力材料,如台风、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和雾霾等,在练习听力的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提出一些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在听力练习初级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效果更好。而在听力练习到一定阶段后,提高难度,让学生听完材料后,以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其中的一些专业词汇,也可让学生练习用英语来解释其含义,如potentialtemperature(位温)的定义,该专业术语已在气象类课程中学过,但让学生此时用英语表达出来,有一举双得的效果,这样的听说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回顾专业知识。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不擅于英语口语,这与他们相对较高的英语写作水平不相符。我校每年都主办或承办气象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机会。因此在课堂我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英语,尽量不打断他们的思维和口语练习;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在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展开充分交流。具体实施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在课堂上进行一一互动,因此我将班级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个气象相关的主题,课后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写一篇英文气象科技论文,教师对各小组的论文进行认真批阅和指导,对其论文的英语语法、段落结构和文章整体框架进行审阅,将修改意见返回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轮流选取各分组,让这些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用英文讲述该论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锻炼不仅可提高主讲学生的口语,而且听讲的学生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同小组同学,在听完主讲学生的报告之后,针对其报告内容和汇报技巧加以点评。如,对于相同的内容,口语汇报与书面论文具有较大的不同,口语汇报时应尽量避免长难句,否则听众将失去耐心;不要把论文的全部内容平铺直叙,对于论文的重难点要适当地放慢速度和提高语调;不要一味地只顾着自己讲,要适当地通过眼神和手势与听众进行交流;对于所讲内容应当非常熟悉,才能显得胸有成竹,讲得有条不紊。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7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

“本体”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3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

发表在科技学术期刊中的学术论文要让读者看得懂,这也是主编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说科学技术论文中反映的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献给祖国、献给人类、献给时代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如何“采珠”值得主编重视。这与科学技术传承有关。科学技术需要发展,需要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发表学术论文是传承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被阅读”。学术论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被阅读”,被科技工作者作为科研工作资料阅读是学术论文重要作用之一。众所周知,阅读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专利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形式;阅读最前沿的学术论文,研究人员就可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为此,主编要让读者看得懂学术期刊中的论文。看不懂的学术论文太多,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不是读者专业水平有问题,而是论文中隐藏了太多的必要信息。一流仪器设备打印了结果当然值得高兴,但是没有讨论,你甚至不知道这个结果的重要性。许多时候,你不知道论文中的结果是否可靠。更为关键的是,你可能无法重复论文的研究,无法得到或重复论文的结果。在我当博士生写学术论文时,会得到学术期刊提供的写作指南,并且一直被告之,所写的论文要让博士生们看得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这样的要求了。学术论文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有人思考。其实,学位制度的实践一直很有分量地告诉我们,博士生是专业传承的最重要的群体。今天的博士生,就是明天学科、专业、行业的领军人才。科技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群之一是博士生,一定要有为博士生群体服务的思想,而且这种服务不应只停留在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层面。主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期刊办成本专业刚刚进入科学技术“殿堂”的人们(博士生们)看得懂、学得明白。学术期刊内容要让做相同或类似课题的博士生看懂,使博士生愿意拿起来阅读,千万不要让博士生们望刊兴叹:“啊,这个期刊水平真高,我的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啊!”

4把学术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在科技界,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学术成果的出现,总是呈现这样的图像:后一篇论文把前一篇论文的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或者一小步。这里说的“后一篇论文”,指的是学术期刊正在发表中的论文。后续的研究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往前推进。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的作用和重要性,它为新知识、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展示和积累的平台。过去,出现这样的2篇论文可能需要10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而现在很多专业也就只需一两年,甚至不足1年。这些论文仿佛一条学术发展和传承之“链”,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学术链”[5-6]。这“后一篇论文”当然是主编们希望自己的期刊发表的。这里,重要的是期刊要反映“前一篇论文”,即使这篇论文并不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这就涉及了学术论文的引用。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真正意义,是“珍珠”被传播和被继承,也就是成为一个课题的“学术链”中的组成部分。要鼓励学术论文作者一边对自己的成果有正确的认识,成果是“向前的一步”,一边在论文中要用“首次”“第一篇”“第一人”“里程碑”“标志性成果”等,评价发表在自己之前的论文。写好这样的学术评论句很重要。你写了别人的成果,肯定了成果的意义,别人才会写你的成果,肯定你的成果的意义。这是被具有相同专业才华和科学资格的专家的认可。由于绝大部分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做法,这就意味着一个规律的存在,说明在科技界学术交流中存在着一个“同行认可价值体系”[7]。要努力让科技学术期刊正在发表中的学术论文成为“学术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对学术论文中同行工作的准确引用和评价。要准确运用学术评论句,这是对科学技术成果进步性的判断。我们哪怕用千金万银来构建的所谓“第三方”评价,都不可能代替你的同行们在他的后续发表的论文中用学术评论句对你的成果进行的评价,以及他的成果对你的成果的推进所带来的巨大荣誉。学术期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平台上出现的“学术链”越多,期刊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化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系统或工业过程自动运行并获得指定目标的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及家庭服务等各个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则是为了适应在国计民生中日益广泛应用的自动化技术而产生的,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尽管我国也较早进入自动化教育行列,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整体水平仍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工业4.0(Industry4.0)”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各国的实施,在技术发展和市场拓展方面对自动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在技术解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时刻跟踪国外先进技术进展,与时俱进。而目前的大部分技术文献及科技论文均是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加之大量的合资和外资企业成为用人主体,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知识阅读和撰写文献,因此,高校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

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开展却并不顺利,效果也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的影响,通常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很多同学奔波于求职及备考现场,无法兼顾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因素,较为陈旧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材、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获取有用、直接的科研信息;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展示水平;专业英语表达、听说及应变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为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本文将从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呈现形式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以任务为驱动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

(一)课程学习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由于专业英语在词义上具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和含义,并且英文科技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再者,专业英语对听说读写译的侧重点与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因此,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着重讲述自动化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科技论文的特点、写作基础及注意事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阅读、查阅英文科技资料及理解和撰写英文的写作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词汇及词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撰写、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相关外文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基本正确;能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英译汉,要求理解基本正确,译文通顺;能用英文撰写论文摘要,正确表达原意。

(二)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常见的专业词汇、术语、句型及其用法,短文阅读等常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予以改革。除上述基本内容外,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且与当前热门技术相关的短文予以详细分析,如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概念及其组成、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理论及研究进展、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等。这些内容有可能在后续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得以应用。此外,应该结合毕业设计(英文摘要)、科研/查新需求(科技论文阅读及撰写)等,增加相应的内容。

首先,本科学习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工作或深造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与时俱进,文献查阅及论文撰写和发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部分权威、先进的技术通常是以英文论文/报告的形式发表的。这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们来说,尤其是对刚接触此类文章的毕业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的专业词汇、英语语法等与“英语”直接相关的知识外,还应对科技论文的组成、撰写及发表予以介绍。其中,应着重介绍Whatisaresearcherpaper?什么是科技论文),尤其是Howtowriteandpublisharesearchpaper?(如何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等基本内容。其次,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包含中英文题目及摘要的撰写,这就是自动化专业英语学习的第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考虑适当增加与英文摘要翻译/撰写相关的内容,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介绍和练习,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题目、图表标题等相关内容的撰写。同时,应根据英文摘要的撰写、翻译为任务,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英文论文的投稿、国际会议的种类、SCI/EI检索等相关内容亦可作为课程的相关内容给予介绍。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继续深造,而部分有能力的同学也希望将本科学习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为论文投稿,这就涉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家对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关注度,可适当介绍部分相关内容。

三、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一般院校将专业英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是招聘集中期,同时也是考研备考季。因此,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堂学习。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之类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笔者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关改革,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常见的单词在特定的专业背景下词意会发生重大变化,即常用词汇专业化,以自动控制领域常用的current,plant,bus,error,performance等词为例,提出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词汇乃句子、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若核心词汇无法正确理解,则对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都有较大影响。为了使该部分内容起到抛砖引玉、引起关注的作用,特挑选自动化领域有特色的专业词汇予以讲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其次,通过分阶段设置教学任务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讲解及强化训练。同时,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分组讨论完成相关任务等环节,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例如,被动语态是专业英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子结构,而科技论文的组成及撰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一)被动语态

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是用事实说话,因此介绍相关内容时不宜过多使用主动语态,而是侧重被动语态的表达。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被动语态这一阶段性课堂任务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知识,教师列举自动控制系统经典内容(中文,可结合所有计划的主题内容挑选相应的内容举例分析)并请同学尝试翻译为英文;其次,点评译文并区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最后,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语态所表达含义的区别及优劣,分析被动语态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科技论文ResearchPaper

首先,要了解论文的组成。论文是作者使用当前的知识对新发现、新发明、新方法予以介绍,而所使用的方法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予以描述,旨在使读者复现该结果。课堂上先为同学们展示一篇英文文献,并据此介绍科技论文的基本组成(thegeneralstruc-),如题目Title,作者Authors,单位Affiliat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andConclusion,致谢Acknowledgement(s),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pendix(s)等。其中,论文的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是读者着重阅读的部分,并据此判断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文献的阅读是借鉴和参考,而文献的撰写和发表是深层次的发明和创造。因此,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的撰写对于整个论文的撰写及发表至关重要。首先,什么样的题目是一个好的题目?其次,摘要撰写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应该如何介绍?简明扼要的题目应该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identifythemainissueofthepaperbeginwiththesubjectofthepaperareaccurate,unambiguous,specific,andcompleteattractreaders…摘要是对文章主要贡献的简要描述,其基本组成及常用句型可以简要归纳如下。Motivation:Whydowecareabouttheproblemandtheresults?Problemstatement:Whatproblemisthepapertryingtosolveandwhatisthescopeofthework?Approach:Whatwasdonetosolvetheproblem?Results:Whatistheanswertotheproblem?Conclusions:Whatimplicationsdoestheanswerim-ply?以科技论文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介绍上述基本知识,还应通过详细讲解及专门练习,掌握题目及摘要的撰写/翻译。因此,应根据专业特点,挑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科技论文作为阅读材料,尝试翻译/撰写题目和摘要。

(三)综合展示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查阅、分析及撰写能力。因此,可通过指定不同的专题内容请学生分组课下完成,并在课程后期通过PPT展示、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通常情况下4—5人为一组,包含文献查阅、翻译、PPT制作、讲解等部分,分工则由组内同学自行协商确定。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期末考试成绩通常作为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准。然而,很多时候这一单一评价指标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也被用来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对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及相关教学环节的探索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上述指标之外,笔者在考核时引入了课堂表现这一重要指标,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例如,假设综合展示部分的个人基准加分项为10分,而各个同学的得分情况则根据其参与度及完成情况而定。首先,参与度由组内同学根据个人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得到一个组内同学均认可的成绩。其次,结合实际展示及讲解情况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判。那么,两者之和即为该生的单项综合成绩,并与其他指标成绩一起,作为衡量其学习情况的总评成绩。该考核方式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堂表现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技术专业知识与大学英语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根据自动化专业知识应用英语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助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后续工作及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和撰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改革,同时以阶段性任务为驱动设计课堂学习环节,并以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注重结合英语的语言表达、阅读及撰写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宛琳,艳袁.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6,(5):73-76+82.

[2]熊凤,王晓刚,夏洪永.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259-260.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9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术论文的检索、阅读和写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识外,增加了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审稿、发表的流程和步骤等内容。让学生对学术论文从撰写到出版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学术论文的写法和规范,以部分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展示学术论文从投稿、评审、修改、校稿到最终发表的各个阶段。这种案例教学,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说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味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此外,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宣讲、学术道德等内容。学术交流中,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如何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和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以案例形式介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警示教育,让学生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初就认识到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诚实、严谨的学风。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术资料如何获得,学术成果如何、学术成果如何展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教学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讲解,因此能够保证在课时不做调整的情况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也能普遍反应良好。

2.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三创”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分别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实践方法。在课程前期,侧重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讲解为主;在进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组织阶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参与学生关于选题、论文提纲等方面的讨论;最后,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各学生小组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准备成果的宣讲,教师进行最后评审。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选题,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参与到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对学生学术论文选题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问题,关注科技前沿问题。同时,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引导学生将题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了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采用这种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采用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考查方式,不仅导致许多雷同相似的论文作业,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付心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按照分组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撰写,并进行成果宣讲。组内的分工由组长负责,组长将论文撰写和宣讲任务进行分解。小组方式的考核,一方面由于任务的分解,使得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内容完成的比较扎实,保证了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相互讨论,小组成员对选定的论文题目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篇10

(一)教学实践与积累

成人教育体系中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没有范例可参照,但也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建。其基础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就我国气象部门而言,气象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需求也是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且通过教学实践与积累,逐步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扩展到了与气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表1给出了气象部门2002年以来的英语培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针对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英语培训班都开设了气象英语课。其中,在2008年开办的“实用气象英语远程培训班”上,针对气象业务和相关人员的实际需要,主讲教师以“天气、气候与大气环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雾(Fog);温度与湿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季风(Monsoon);中国的天气和气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气预报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气警报(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了将英语和气象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气象科技英语教学,使学员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色,了解了基础英语和气象专业英语的区别。非常有意义的是,部分气象预报员在参加这期培训之后立即把所学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英文表达用到了2008年的奥运气象服务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中国气象局高级英语强化班上,“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员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气象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很受学员欢迎。这些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气象科技英语对于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调查

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科发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校的新型学科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是根据成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培训需求调查是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气象干部学院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活动。虽然气象干部学院的英语/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已经明确了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了给该学科的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气象干部学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个省气象局的8个培训班做了气象英语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部门学员的三大特点: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且大多数考过了大学英语4-6级(见图1)。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语最多的方面是“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和写论文英文摘要”(见图2)。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在日常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资料阅读、气象英文论文及摘要写作及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52人当中,236人(67%)认为“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包括气象英语阅读、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见图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气象人员对于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的需求可概括为: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口语交流、气象英文论文写作和专业文献翻译,重点在于提高学员的气象科技英语综合英语能力。该结果为气象干部学院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1气象部门培训学员概况图2气象科技人员英语的使用情况图3英语培训需求

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现策略

学科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是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一项长期任务,这种行为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存在,是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于高校学生,成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因此,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要根据成人的培训需求,遵循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单一的思维倾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体现成人培训过程中的行业特色和需求。新兴学科气象科技英语的创立,就体现了这一点。建设和发展新兴学科可以从学科定位入手,通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科梯队建设和学科管理等手段,逐步发展。

(一)学科定位

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要针对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并随之围绕定位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比如。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定位就是针对气象部门高层次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重点放在气象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气象科技文献阅读、翻译、论文写作和口语交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高培训学员在国际气象交流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科学研究

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把握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课质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科研,必须首先获得科研项目。新兴学科建设很难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但是培训机构或院系可以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资助,鼓励科研向纵深发展。气象干部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体系建设,从2013年起,对于在建的12个学科均给予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也在其中。这是气象干部学院落实国家和中央的两个《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系了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对于气象科技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的重视。

(三)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就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培训策划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训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基点。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开发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且贴近气象人员实际需求的气象科技英语应用性班型,开设了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在综合性班型“气象科技英语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视听、口语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气象英语翻译与写作训练班”上开设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气象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在“气象国际交流口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听说、国际会议介绍”等课程;在“英文气象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班”上开设了“气象科技英语阅读、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及气象英文科技期刊介绍”等课程。同时,将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群体、轮训式地举办气象英语类培训班,打造品牌班型,支撑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材建设

培训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是成人教育培训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教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发展和建设成人教育新兴学科,培训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符合成人教育规律、培训内容和目的的教材。比如,在气象科技英语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干部学院对于学科的教材编写给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实用气象英语教程》、《气象英语口语教程》、《气象英语听力教程》、《预报员口语》已经出版并用于教学,《气象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指南》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还计划将编写《气象科技英语视听教材》、《气象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气象服务英语口语》等教材。

(五)学科梯队建设

不论是高校还是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学科、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因此,在学科建设梯队里,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同时还需要有乐于钻研业务、开拓进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住学科的前沿问题,善于团结和带领学科梯队共同奋斗。因此,在成人教育新兴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改善学术和教学梯队结构,使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均得到提高。

(六)学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