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学十篇

时间:2023-04-01 16:16:30

情感文学

情感文学篇1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爱心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情感的核心在于一个“爱”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爱心。许多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哪一种教育方法,都需要施教者捧出爱心。有了爱心,各种方法才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什么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热爱”。而学生则“在心灵深处不知不觉接受各种美的观点”(卢梭语)。因此,离开爱心,语文教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双向反馈是强化主体意识的重要动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渗透作用,把一片爱心播撒给学生,这样就使教学双方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联系的积极心理层面上。

其次,情感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他对事物的感知是以好奇心驱动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好奇心把学生带入语文多彩的天地,再潜移默化地施之以情。由于情感的流动是双向的,教师自身情感的外溢便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烈的情感,一旦学生被吸引而投入到教师情感所创设的情境中来,就开始了师生间情感的双向流动过程,双方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至到达统一。而当学生有意无意间体会到这种统一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便会被引发,从而到达我们的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认知教学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维持。

第三,情感可以激发智慧,陶冶情操。“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投入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之后,就会引发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而学生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由于这种情感的相对稳定,这时学生就会表现出信心十足的心态,并可能始终处于这种情感活动的积极影响之中,而这种积极影响又有可能促使学生对情感意义的及时认同和吸收,经过再创造,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良性循环。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

(1)通过朗读再现文中的情感并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内在心理的塑造。要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发展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强化情感发展的机制。教师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也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情感体验通过高质量的朗读充分表现出来。课堂上各种形式的读,固然以正确为基本要求,但同时必须要求读出感情来。严格地说,不能正确把握情感的基调,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准确地朗读。

(2)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区感染学生并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有情,学生才能动心。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等,随时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并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教师的情感也绝不是一种手段,更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有了这种爱,教师的情感才是发自内心的、动人的和富于感染力的。有见地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有强烈的情感,并且以自己的情感的火焰照亮学生的心田,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相应的情境的创设也是情感在语文教师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以诚感人,必须先受教育,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尊心、正义感、责任感、审美感等等,都必须认真感受,以自己真切的体会与学生交流。同时要善于提炼语言,提高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实事求是,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否则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及情感上的对立,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意识。

(3)协调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工作总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进行的,为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激感。教师既可能使自己的情感隐而不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可以直抒胸臆,叩响学生的心扉,由此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切忌以教训的口吻对学生唱高调,说假话,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另外,那种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认知活动的进行,而且就情感交流而言,也是不可取的。

情感文学篇2

语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中学生阅历逐渐丰富,生活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情感也呈现出多样性。他们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较为强烈,有的时候呈现出不稳定性,容易走向极端。当他们在思想苦闷之时,读到励志的作品,就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他们热情高涨时,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心灰意冷,这时如果读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的意义”一段话也就会受到鼓舞,心中就会有积极的形象,也就会从自己的身上释放出正能量。当然,对中学生来说,受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往往也会出现矛盾,各种思想感情会交融在一起。教师应该发挥语文教材人文性的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弃假恶丑的思绪。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把握中学生的情感特点,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优势,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很浓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教师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一定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不能把消极的因素带给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的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这是因为情感具有传递性,教师的积极情感必然会向学生传递向上向善的因素,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从而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而且,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善的行为、积极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会对学生产生感染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1.在聆听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作品文字优美、情感至深,曾经打动了无数人,让一代代人感动不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为学生的聆听创设条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可以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聆听中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听泉水的叮咚声,小鸟宛转的歌声,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灵的气息。这样,学生热爱生活之情便随之而生。

2.在阅读中产生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有一些作品,描绘了河山的壮美,荒漠的苍凉,小村的僻静,城镇的繁盛,到处是一幅幅画面。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景中有情,面临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

3.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张诵读,朗读成诵。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朗读,品鉴诗文,可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这是理想的诵读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意蕴,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与作者一起爱之所爱,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让学生积极进行朗读。当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使学生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体味情感。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因此,鉴赏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从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创造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谛,把握作品的思想,体会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意境的美妙,感受语言的美妙,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情感文学篇3

关键词:学文;悟道;激情;品读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小学语文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情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导语激情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

体。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通过动情的导语和过渡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二、以境染情

“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作用。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其声像并茂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样,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情境显得更加直接、简便。依据这一规律,教师要注意适度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浓郁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能见其形、闻其声,感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以达到引起共鸣并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

三、品读激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如:《灰雀》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情感文学篇4

一、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

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整体风格。朗读时,教师应富有情感,语调抑扬顿挫,肢体动作形象生动。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欢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潜移默化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教师范读、学生听录音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齐读等来感知教材。

二、以授课的语言打动学生

语文教学要以授课的语言打动学生,这就需要使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富有激情。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学生都应用普通话上课,这便于双方的感情交流,便于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渲染作用。其次,教师的语言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力求用优美的、新颖的词汇。在讲课时,教师不应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教师要旁征博引,讲一些新鲜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多种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一成不变的语言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辅以适当的动作,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所以,除了口头语言外,身体语言(动作)、唱歌、录音磁带、电视、电影等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些话剧、小说等可由学生以各种形式自己表演,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这会助长学生的厌学心理,如学生交头接耳,打瞌睡等。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从而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除此而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教师如果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学生对教师也会尊重,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还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灵感和天才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不能获取成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就体现了这一点。教这类课文,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或者写读后感。对于教学中所谓的“差生”,他们常常是缺乏意志、毅力,缺乏敢于拼搏,敢于成功的自信心,教师如能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机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差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找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改变不自信的状态。若对其给予鼓励,并将这种动力转化在学习上,就会大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极大地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五、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内外联想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学科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的情感品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语文能力都可以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情感文学篇5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首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与可能。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儿童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总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

2.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老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

情感文学篇6

情感教育 教学模式 阶段性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品、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精神培育的总和,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思想家、教育学者关注,并对情感教育进行着不断探讨和研究。然而,尽管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情感教育,但真正的收效并不大,我们还需要探索新的情感教育的途径,使情感教育成为自然的、轻松的、常规的课堂环节,所以建立科学的情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科学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既可使教育理论具体化,又可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所以,对于情感教学我们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情感教学模式,以便发挥情感教育的最大功能。卢家楣教授曾这样诠释情感教学模式,就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并配有相应的情感教学策略和情感目标评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结构”。语文是众多学科中实施情感教育最好的学科,既有学科自身优势,又有心理认知优势。但语文情感教学不是教师的随感而发,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套情感教学模式,对教学中情感因素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感的形成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不仅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让他们热爱语文,爱学语文,更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内容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知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感知的深刻性,有一定的心灵触动,促进其情感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旁征博引,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兴趣引导和语文功用的宣传。近几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国学讲堂无疑掀起了对国学的学习热潮,也让很多中学生对学习国学产生极大兴趣和热情,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学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宣传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利用各种手段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切的情感。有了语文情感,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整体感知,形成初步的情感认知,有很多文章往往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引导,只要让学生沉下心去阅读,用心体会,就能很自然的形成一定的情感触动和情感认知。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具有雄浑意境的诗。施教中,教师要在疏通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那些迷人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中德的意境,逐渐在诵读中体验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美妙意境,形成美好的情感想象。

二、情感的激发

情感是需要激发的,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把对教材感知到的情感进行深化,由感知到感动,由一般认知到情感共鸣,促进其健康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例如,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一幅画面,一首歌,或者一段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典型的例子是《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在荧幕上展现一幅幅婀娜多姿的荷花,片片相连交错的荷叶以及朦胧美妙的月光等图片,再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不等老师介绍,已经会令广大同学对此篇文章产生极大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审美情感,产生美的享受。

三、情感的调控

激发起来的情感容易很快消逝,教师要处理好激发起来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把学习的心情和激发起来的美好的情感调节在最佳状态,防止情感的弱化和过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课文在老师的引导激发下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人深处不禁令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也有的学生会因强烈的思想情感对文中的不平之事愤愤不平,难以释怀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继续进行,产生课堂知识学习的断链,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有效调控,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要调控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知识学习和情感教育有效进行。例如:《永远的蝴蝶》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产生一定的情感认知和心灵触动,如果再通过配乐范读和播放以此文章为背景的歌曲,会让很多同学情不自禁陷入凄美、忧伤的情感氛围,产生遐想,影响后面的课堂学习,所以老师要对激发起的情感进行积极调控,使学习情绪保持积极地正常状态。

四、情感的内化

这是我们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感知、感动教学环节后,学生对课文中阐述的道理、表达的情感已经明确,要使学生将这些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教师就要创设学生参与的条件,激发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真情实感,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在情感上有一个正确的情感认知以及自我教育评价,促进其情感的内化。例如,在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教师通过引导,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这个人,他做了什么事,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使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深化、升华,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还有我们在上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那响彻世界的声音总是让人激动不已:“我有一个梦想――不同种族、不同、不同出身的人们,享受到平等、真正的自由和公正”。在教授课文时教师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以及作者为争取民权所作的努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感悟一种博爱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要让学生从中思考和学习什么是正义、慈爱、宽恕,什么是理性精神和人类情怀,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

情感教育是一个有规律的阶段性教育,是不断递进深化的教育内容。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根据情感变化的规律,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所以,根据情感的形成、激发、调控和内化这样大致四个步骤,就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情感教学有章可循、有路可鉴,有利于我们语文教师形成自己科学的情感教学模式。

情感文学篇7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自己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感染、所打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对学生的心灵塑造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表达教材中的情感

教师仅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语言、表情将这种情感表达、传递出来。有了对教材情感的深入体验、深刻理解,在教学时就要“怀情而教”,运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教材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悯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

三、教师要具备调控自身情感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和教学艺术。情感问题只能通过情感教育来解决,缺乏激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四、教师要具备与学生情感沟通的爱心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

五、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感

教学活动中,配合具体的语文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因素的特点,通过科学地驾驭物质资源,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展现古今中外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的文章。

(三)联系作品,培养社会高操情感

情感文学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而忽略了语文数学中的情感因素,必然致使语文数学的枯燥无味。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观其生机活力。

一、让教材 “随风潜入夜”渗入学生心灵

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因素为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论是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不论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包含作者的情感。教师在钻研教材,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时,首先受到感染,要把这些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还需要自身融入作者的嬉笑怒骂,完全进入角色,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再辅之以良好的讲授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才能创设出适宜的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让学生真切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情感意境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就是感染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将无形的情感有形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情感熏陶。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仅不要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而且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可以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三、让学生 “识得东风面”的情感真谛

教学氛围从开始形成直至达到高潮,一般要经历一个由淡薄到浓郁的发展过程,情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教学伊始,氛围往往只表现为师生的某种心境,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教师在美读、情讲、引趣、点拨、设疑、导思、诱辨等环节中,调动自身的情感以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消化,进而唤起他们内心的体验,教学氛围随之浓厚;当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合于一体时,教学氛围达到了高潮,教师与学生同时进入精神亢奋的状态,师生与作者达到了认识上的沟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开端的景物描写统领全篇。“时间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现状,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鄙夷之情。学生在这种景物的渲染之下,深刻感悟到旧社会所造成的一片死寂,从内心涌出那种对旧社会愤恨之情。教师从多渠道加以引导,如采用多媒体从视觉上加以感染,从听觉上加以熏陶等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感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心意相通,共同入境。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更是发人深省,“我想:希望是本无所为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指出:新生活的实现,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这是作者情感由衷的表露,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斗志和勇气。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通过学生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情感美,从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

四、让情感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认识的催化剂。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而浓厚的兴趣,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准确而生动的表达,靠的是真挚的情感。如果缺乏情感的牵引,缺乏写作诱因,学生的心理犹如一潭死水,怎么能写出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教师的情感牵引犹如激荡学生心田中春水的春风,使学生心理从平静到波动,从激越到亢奋,产生情绪上的激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情注笔端,文思泉涌,写出有血有肉的佳作来。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取得进步。在写作之前,教师要设置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学生心理的波动,产生写作欲望。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所处环境氛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情感是火种,是导体,对创造其乐融融的写作氛围有着难测的魔力。因此,教师要首先投入感情,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平等垢关系,让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让感情的蔓子爬上学生的心头,从而把作文过程当作不断探索而又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如进行观察比赛、讲演比赛、作文比赛、佳作评选、作文展览等活动激励学生让学生施展才华、熏陶情感。这样的期望由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诱发了其写作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作文,乐作善作。当然,作文题要出得新颖独得,富有生活情感,切合学生思想认识实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出的题可能让学生感到漠然、棘手,勉强为文,也是憋挤出来的。久了还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觉得“作文太难写”。

情感文学篇9

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担当者,一个国家优秀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由他们不断地传承下去,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前途。在中国,语文一直被视为国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从一个人入学的那天起就注定其开始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将与语文相伴,学好语文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的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更在于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阅读交流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但是,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难免会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无聊与乏味,尤其是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总是在问这样让人感到“费解”与“无奈”的话题:“都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都会写汉字,为什么还是总在学语文啊?”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古代文言文和一些哲理性诗歌散文的学习,这些知识会让他们学起来感到一定的吃力与乏味,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任务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更应该将其提升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度上。因此,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改革应是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在此,针对如何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挖掘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个角度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往往都是围绕着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人物等等不断地延伸开来的,这些知识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感情意识空间去把握理解这些相关的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意识空间,就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对于文章、诗歌中蕴含着情感培养的知识点要善于去捕捉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用他们自身的情感态度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因子,将其自身投入到文章中去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将他们的感受与同学分享,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在进行系统的情感教学时先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培养,为系统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老师在整个的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会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造成极为不同的影响。在整个教学阶段,老师都应该扮演着公正的司法者的形象,对待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同时也应该扮演可亲的知心者的形象,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与他们用心交流,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心的情感世界。针对他们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种种认识与看法,将他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意见确实融入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从内心的情感上与学生的感受相适应,更有助于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

初中的学生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地发掘语文书本材料中的种种材料资源,运用相关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读、写、练等等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语文书本中那种独特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用他们自身美的情感去感悟书中正确的人生哲理,带领他们指引人生正确的航道。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进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四、提升学生的情感高度

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更好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情感高度。多读些有益的文章诗选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与作者的心灵的契合点,更多地品味世界上种种的情感概念,使学生的情感在优秀作者的指导下得以不断的升华。每周抽取适当的时间将语文课改成一节阅读欣赏课,由老师做相关的点评指导,让学生更多地感悟不同的情感人生,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独特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思想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阶段性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情感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又使得学生的情感价值得以不断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爱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东方青年:教师,2010(5).

情感文学篇10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手段。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极大的热情,才会产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懂得倾听,乐于交往,积极探索,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由此可见情感是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通行证。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明明白白的情感传递过程。这种情感的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三者之中,教师的情在学生的情和作者的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活起来。因此,真情是语文教师的灵魂,

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教师只有把情感的泉水倾注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只有进人情感领域用心感受教材中的每一课,潜心体会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深层的东西。方能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真真实实的对话。比如:备课时教师要完全抛开自我,全身心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并能恰到好处地扮演任何角色走进教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自身有了激情,在情感驱动下精心编写教学设计,教学中用各种方式在各个环节准确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情感。与作者、文中的人物同悲欢、共爱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讲课时,教学伊始的激情导人;教学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范读;在突破重难点之处的推波助澜式的过渡与小结;恰当的体态语言;对学生准确、有指向的评价;结课时精彩的结束语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用真情从事语文教学,久而久之定会铸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定会出现一批批了不起的创新人才。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带着激情去搞教育教学,那么素质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全面发展了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