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5 04:12:12

情感文章

情感文章篇1

2、曾经的曾经我们相遇在花红柳绿的季节,尽享青春的浪漫,用真情守护着生命的每一片时光。因为不经意的相遇,让我们成为生命里彼此相依的人。每一次与你两眼相对的那一刹那,你清澈如水的目光,深邃如诗,写不尽人间的的芳华与浪漫。犹如一幅高雅写意的古画,写不尽朦胧的意境,总让人浮想联翩。只有默默地看着你,你的一颦一笑,都让我的心波涛起伏。今生今世,我愿跟着你,看着你如影随风地黏着你。不为你花的容貌,月的潇洒。只盼今生今世能够了却三生石畔许下的愿。

3、是缘让我们相遇,是缘让我们彼此相惜,愿化清风,不为撩动你的长发,只为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我愿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不为天荒,不为地老,只为心灵相依,我愿用一支素笔,每天在信笺上用如水的文字,为你写尽人生的芳华。因为有爱,才感孤独,因为孤独,才会发现爱得那么深沉,因为爱得深沉才会发现,爱一个人是多么的痛苦。蓦然回首,原来心中有爱,不光是深深的痛,而是一种浅浅的幸福与回忆。因为有爱,哪怕是光总过了三千五百年,日月星转的轮回,也愿在岁月的凋零中苦苦等候,今生只为你。

4、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三千五百载也不足惜,只觉得时间太短都太短,回眸一笑间,又是花开花落,只觉得人生太短段,如白驹过隙。因为彼此相惜,心灵的花儿总是沐浴着阳光,幸福,欣喜。总在你面前滔滔不绝的夸夸其谈,只为欣赏你甜蜜蜜的微笑,你的可爱和调皮总给人春的温暖。虽然我我无法和你同享快乐的过去,那我们就让幸福跑进每一个新的开始,让幸福陪伴你的每一天,因为有爱,快乐永远相伴。

5、你就像一本书,一本不该翻阅扉页的书,只因一次不经意的浏览,从此缠绵一生。一次不经意的谈论,让两颗遥远的心靠在了一起,从此生生相依。你的聪明睿智,你的豁达乐观,性格刚毅,深深地进入我的脑海,你的谈笑的身影是那么熟悉,深入我的骨髓,驱之不走,挥之不去。我只有默默地等待,心中安安惊喜,因为从人生中有多了一份力量,一份追求和美丽。从此我人生道路上不在暗淡无光。

6、我多想化作你的影子,陪你忙碌,陪你劳累,分解你的忧愁,在悠远的他乡陪着你。爱一个人,总会在不经意地深深地回忆,虽然有时显得那么愚不可及。千种相思,万种回忆,虽然没有随影形同,但心中有你的日子,生活总是充满激情和暖意。在时光隧道追逐你的影子,看你酣睡,多想握着你的手,让你欣赏被爱的幸福。今生注定跟着你,你是我生命的灵犀。深深地想念,默默地为你祝愿,愿幸福永远伴随着你。

情感文章篇2

【关键词】真情 真实 文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无病的文章居多,虚假感情的文章不少。教师批阅作文明显感受到,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殊不知,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本源。

第一,从真善美三者关系来看,只有真情才能写好文章,只有真实的文章才是美的。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我认为,学生的作文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必须写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反映“真”的情感。另一方面,与学生写作目的“善”统一起来,作文才是“美”的。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说,只有先具备“真”和“善”,才能谈得上“美”。例如: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是“怀想天空”,有一位考生写“父子割麦”的故事,最初阅卷老师只给37分,后来何永康教授判给53分,整整提高了16分。何永康教授这样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述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试着想一想,如果这篇高考作文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何教授会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会在整个江苏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引起轰动?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情。有一位作家曾说过,如需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因为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给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高中生的主要生活在学校、家庭,教师要引导他们走向社会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天晚上组织学生看新闻联播,高一到高三的学生,每周一节自由阅读课等等。真实的生活积累必然会触动学生的真情,我们要求学生记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就是要求学生记下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为写作文提供真实的素材,要想写好作文,功夫在于平时积累情感,只有真实的文章才是美的。世界上伟大的作品,例如《斯巴达克斯》、《红楼梦》、《红与黑》就是反应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第二,从创作学角度来看,高中学生真实的情感是属于生活真实,但高中生作文还要讲究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生活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生活现象,即生活的本来面目,是客观存在的,原生态的东西。艺术真实有三个要素组成,即生活真实、作者内在的真情实感、读者的阅读感受,它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作文真善美的统一。例如有高中生写作文,经常揭露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或者对社会阴暗面大写特写,或者写自己的谈恋爱过程……我觉得教师要提醒他们,这些现象不属于生活的全部,作文还是要反映普遍性的东西。一般的生活真实还必须经过艺术加工,才能变成艺术真实,才会受到读者的喜爱。正如所说:“艺术真实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真情实感转化为艺术真实。王栋生老师在《通过封锁线》一文中说:“我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看不起高考,但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大学的门票。能通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就是成功。既然我没法阻止你造铁丝网建碉堡挖壕沟,那你凭什么要求我拿着‘良民证’通过?”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如今在高考指挥棒指挥下,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确是“带着镣铐跳舞”,但语文教师还是要教会学生写作技巧,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写出艺术真实的优秀作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表达与交流”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统一起来,发挥语文作文的育人功能,要求学生把作文和做人统一起来,使学生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写真实的感情,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真实的感情铸就真实的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文教学属于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担负着育人的重任。高中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成熟,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写“假、大、空”的文章,为了分数给学生传授虚假的作文技巧,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师注定是失败的、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应当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写真实的东西,摒弃虚假的为文。

用怎样的真实的感情铸就真实的文章呢?我觉得李海林老师提出的“真实写作”是一条可行之路。“真实写作”包括四个方面: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假如高一开始,语文教师就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到高三,我想肯定会培养学生真实的文风。

最后,我想用鲁迅先生的话结束全文:“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我坚信:真实的感情一定能铸就真实的文章!

【注释】

① 刘叔成 编.《美学基本原理》,第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情感文章篇3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挖掘;各类体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作者在摹景、状物、写人、记事中都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如果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出课文中内在的思想情感,可以对学生进行陶冶、感染和教育。

一、现代散文中品情感

散文所谓行散而神不散,在看似凌乱的思绪中其实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分析散文时可以站在作者的立场,身临其境的感悟,或许会简单很多。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分析文章结构、赏析艺术形象和品位文章语言这四个方面来体会,品评散文之情感。

如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二、古典诗词中觅情感

中国是诗的王国,中国的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润而成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情感赏析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诗词挖掘其丰富的情感内容。

(一)建功立业

忠心报国的渴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壮志难酬的悲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二)思乡怀人

思念亲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怀念家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三)生活杂感

山水田园之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青春易逝的伤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仕途失意的苦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送别

深切的友情:“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依依不舍的留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词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融会了作者个人的强烈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的从不同角度感受其中的情感色彩,提升鉴赏感悟能力。

三、叙述文章中赏情感

叙述类的文章主要指记叙文,包括写人和记事,但无论是写人或写事,都是以情感人,情真意切,表达作者自身感情的,而且也比较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探究隐含其中的深邃意义及强烈的情感。

如唐的《琐忆》,文章以开头第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纲挈领,统领全文,写了七件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并且按照事件的性质,分别归入“俯首”“横眉”两部分,表现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和坚韧不拔的战斗风格。作者在刻画鲁迅先生形象时,也运用了很多的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如“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逼真地写出了鲁迅在敌人面前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表现了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还有在作者的书成了“官批本”之后,鲁迅先生发表了他入木三分的看法,充分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他的批判是独抒新见,深刻有力的。

四、说明议论中析情感

除了叙述类、抒情类的文章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外,说明文、议论文也有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为例。文章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具有文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文中具有人文性特色的内容加以分析,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如文题引用了明朝诗人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诗句,第三段引用郭明章的《荔枝》和邓肃的《看荔枝》,着意渲染荔枝的颜色美,描绘出荔枝成熟时瑰丽绚烂的动人景象,包含作者的赞美之情。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名人的诗文及其他参考资料,丰富了说明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行文生动、活泼,富有文艺色彩。

再来说说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的,而人对事物形成认识的过程中总是带有自己的感彩。只有在分析论证时充满感情,才会思维活跃,有气势,进而宣扬真理之声,净化内心灵魂。因此,我们在分析议论文时,也要挖掘文章的情感美,分析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的美学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表现手段,把丰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各类体裁文章的情感挖掘力度直接影响着情感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情感文章篇4

1.在下列空格中填上体现作者(或“我”)情感变化的恰当的词语。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请概括回答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或“我”)怎样的情感。

4.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

【解题策略】

思想感情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因此,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的热点考点之一。那么,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1.从关键词句入手: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作者总会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从关键词句入手,要结合该词句所在的位置、词语的感彩、句序、修辞等特点分析。当然,题目也不可忽视,它是文章的眼睛,记叙文的题目也可能体现着作者的感情。

2.从重点语段入手:重点语段可以是作者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进行详写的部分,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能集中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有时在行文中起着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最能表现作者的是非、褒贬、爱憎等情感,便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脉思路入手:尤其是针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类试题,更应从全文思路脉络入手,把握准了文章的整体基调,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然后抓住核心语言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另外,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

4.从形象景物入手:在有些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从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揣度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如,从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对话,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感文章篇5

一、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所谓的情感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指导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教学法,真正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猜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节课所讲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做出理解和判断;(3)注重利用阅读。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需要讲授的文章内容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感悟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讨论,相互交流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看法;(5)教师总结讲解。小学生由于在对事物认知和理解不足,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经常会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所以在教学的最后啊还需要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做出一个正确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建立一个正确的情感认识。

二、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课堂上需要将的文章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并在课堂上结合有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中的思想情感,更加容易地去接受文章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体会得更加深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对重点语句进行深入剖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整片文章的讲解,同时还要注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去感受语言中的魅力。在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会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独特之处,并对这些语句中索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地去对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标注并加以重视,还可以进行背诵,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语句的印象,使得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真情流露。

( 三) 通过示范性朗读体会意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课堂的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来指定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过后,教师再对学生朗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和缺点进行指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会比较浅显,虽然教师会进行指正, 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对于学生在语文恩的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章,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教师在进行示范性朗读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之中,这样更加地有利于学生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所表达情感的深刻理解。

(四)利用文章的内容创造情境。在将情感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加强对情境教学的利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出与文章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从而对于情感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创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所创造的情境能够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充分的吸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排练和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与文章内容相同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五)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1、运用图片。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2、运用音乐。美妙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身心愉悦,诱发人内心的情感。与语言相比,在一些情况下,音乐往往更加具有渲染力,能够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人们会随着不同音乐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对课堂氛围进行渲染,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文章内容获得更深的感悟。

情感文章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深入,感受文章的灵魂,从而将文章所蕴含道理深深埋进学生心中,但是,老师该如何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呢?

一、反复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朗读能够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能够集中学生的精神,防止溜号,同时反复朗读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朗读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停顿、如何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定好朗读的基调,或轻松明快,或慷慨激昂,或忧郁深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能够走进作者,融入文章,体验其中的情感。例如在讲授“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以离别忧伤为基调,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江边环境的描写和黄鹤楼话别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受送别的悲伤,去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咬文嚼字,抓重点语句来品味,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捕捉文章语句中所包含的情感信息,抓住动情点、抓住重要的词和句子,让学生咬文嚼字、仔细品味,去感受在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挚感,以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母亲的恩情”这一课时,在文章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这段文章中,老师要让学生抓住“一针针”“一线线”来咬文嚼字地仔细品味,品味母亲为了儿女吃饱穿暖什么苦都不怕的真情,在达到情感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语文课文中能够打动学生的是文章中的真情,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同时抓住课文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并将之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激励,学生在真挚的感情中会产生想象、会顿悟,在读懂作者的同时,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丰富。

参考文献:

[1]林雅芬.略论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03).

情感文章篇7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 善 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要表达真实情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其情感的真实倾斜。写作是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的整合,其目的是感情的交流等,《语文教学评价》也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基准点,笔者将“真、善、美”贯穿到写作的内容、立意、语言表达之中,使学生的写作真情流露,创作优秀作品。

一、内容方面突出――真

在作文教学,“真”指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学生在写作中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写作中没有感情投入,内容编造,空话连篇。试想,这样的文章有谁愿意去读,愿意去看?文章的灵魂是其思想、是其情感的流露。由真实情感贯穿的文章才具有灵气。读者读后才会流连忘返,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优秀的文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人。“一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写作从身边的生活抓起,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描述,对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对生活中的点滴做到畅所欲言。最真的感情无疑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大空间,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学会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叙述和抒发,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会比较真实,文章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

古今中外的名品名作,读者细细品味都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隐约眼前会显现作者生活的真实情景。作品是他们对人生的真实感悟,文章质朴,却载满了他们的真情,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深深的思虑,自己好像成了文章里的主人公,在为文章里的人们欢呼、痛苦、思考。如冰心的《小桔灯》,内容简单朴实,就是她和小女孩的对话,但是就是这文章内容的真实情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像文章结尾处的描写: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二、文章立意突出――善

“善”是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而言,要善良、善为、善待。所谓文章立意的“善”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应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传统美德的,使人读后能够奋发向上,起激励作用。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文是学生的心灵倾诉,人生感悟。小学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将善的东西发扬光大,对恶的事物进行严禁、杜绝。从平常的生活点滴教育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洋溢“善”的观念和理想。古人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开始贯彻“善”的理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写作中,善就像是人身上的肉一样重要。人没了肉体就剩下了骨干,文章也一样。大作家的文章,如巴金、鲁迅等,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振奋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其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的表达情感中,还有着“善”,有着包容心,大爱心。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感触,激发作者的爱心,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胸襟是如此的广阔,读者无不为诗人的胸襟感慨,以至流传至今。作文写作中,教师应诱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悟善的传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要宽容、大度。只有学生内心充满善,写出的文章才会洋溢着“善”的气息。

三、文章整体突出――美

优秀的文章,除了内容上追求真实,立意上讲究善之外,其写作的语言表达方面、结构方面等整体应该体现出“美感”。

1.语言表达美

经典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的,是在反复的修改中磨出的。从古至今,写作在语言方面一直追求的就是――美。如古诗中“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写作之后,自评自改的习惯,避免写作中最常见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常识性的错误。有句话是:“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对于写作的语言应通顺,字句运用恰当、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2.文章结构美

作文教学中,还应注意,文章组织的情况,结构衔接上应完美无瑕,思路要严谨等。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给读者的一个整体上的感觉,其结构的布置,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安排,形式上等是否统一、完整。文章的结构安排其实就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布局谋篇。从构思开始,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思考,看其层次安排、段落的分割、过渡句的安排是否合理,开头一结尾是否呼应,其文章的主体是否清晰等诸多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对于结构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写作的内容安排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善、过渡恰当、开头结尾相呼应。追求文章的终极目标――结构美。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学生在写作中注重真、善、美三方面的贯穿。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敞开心怀,畅所欲言,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写作的境界。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感受写作的乐趣所在,打开心灵之门,用真实语言,去感悟人生,感受生活,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贵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9,(1).

[2]李学安.新编初中作文教与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杜,2002.

情感文章篇8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准确把握,悉心挖掘

语文教材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最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创设的情境对文章进行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先体会文章,有自己的真切感受,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把这种情感保留到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的篇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济南冬天的温情、北京春天的寒冷、孔乙己的可悲……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教师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把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去,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中去,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激情朗读,抒感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个别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的语言是优美的,情感是丰厚而感人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美的东西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活生生的形象,领略文中壮阔美丽的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收到“闻声现义”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声情并茂,让浓郁饱满的激情进入学生心中。例如:《春》、《小巷深处》、《风筝》等文章都是极适合朗读的文学作品。当然,除了教师的朗读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和作品及作者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

四、营造氛围,渲染情感

情感文章篇9

一、选材真实,慧眼识材

优秀的记叙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实。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五彩缤纷的生活是情感的大熔炉,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感受着真情,只要有颗慧眼就一定会写出激起我们情感涟漪的故事,写出最动情的感人肺腑的文字。写作有感而发,才会写得畅快,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样的文章也更容易直接感染读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抑扬结合吐真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感的表达也不例外。抑扬结合,或褒或贬,或褒贬结合,能使记叙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增强文章叙事的曲折性和生动性,使读者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先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写她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然后作者写到她的朴实、善良,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先抑后扬,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文章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抑扬结合,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又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的母亲:“我嫌弃她,她竟可以这样一无所有。开家长会时,我从不让她去。”短短几句,就已经定下了欲扬先抑的基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写道:“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似乎更加明媚,天空也格外蓝,原来她真的很美丽。”

三、以情为线串文章

披情入文,作者笔下的事是情化了的事。写作文之前,构思文章如何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要以感情变化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感情这条线索,抓住了大纲,将作文材料像串珍珠一样穿上去就可以了。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以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唤醒庸人为情感线索贯穿全篇,表达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怒和对爱国青年英勇献身的深沉悲哀之情。这种情感贯穿文章的首尾,形成一股热烈的情感之流,奔涌向前,表达情感痛快淋漓。学生写作时若能运用这种技巧,作文情感就会水到渠成。

四、细节描写动人心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于细微处见真情。真实不做作的细节描写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它是构成记叙文情节的细胞。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便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细腻入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羞愧、善良、迂腐和无法摆脱廉耻的懊恼。这段细节描写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抒情则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一个小细节的出口激发喷薄出的滚烫情感总是能让人心旌荡漾。

五、借景抒情传情谊

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情溢于海。郑板桥有“一枝一叶总关情”之说。借景抒情,让读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从描摹的画面主体背景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如《荷花淀》开头景物描写,清新优美,以诗话的语言赞美了水乡女人的勤快与利落。记叙文中借景来融入深厚浓烈的感情,文章便涂上了浓重的感彩,笔下的景物描写就会因抒发的情感而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六、议论抒情扣主旨

情感文章篇1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接受,赢得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并且在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别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黑龙江科技师范学院李旭光教授认为:脱离情感的教学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而教学过程中不会运用情感教学策略,往往会给学生们带来学习过程中的“煎熬”和“灾难”。

一、将情感渗透到文章品读中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非常经典的文章,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所在。有些经典的文章,如果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下的功夫不到位就很难对整篇文章进行科学地理解和精准地把握。特别是在一些优美散文的学习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时候不是仅仅存在于通篇文章里,有时可以从字里行间的关键词以及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之中显现出来,这样才能“见一斑而窥全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经典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标准的朗读播放出来,让学生们跟着标准朗读的节奏,循着标准朗读的思维,慢慢地对文章进行品味和思考,学生们的理解和运用就能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标准朗读,并制作了泰山沉稳庄重和鸿毛随风轻飘的画面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情景和基于这种情景下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结果学生们对文章中作者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如何体现人生价值的情感表达就提升了。

二、将情感延伸到课堂提问中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提问的问题应当是与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让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诱惑力”,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比如,在《观沧海》一文的学习上,我就提问学生,知道曹操吗?大家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基本都知道曹操,有的说曹操是奸臣,有的说曹操有雄才伟略,有的说曹操是军事家,会识人、会用兵,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还有对曹操认知的情感偏向贯穿其中。我说曹操除了以上几点,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诗清新自然、奔放洒脱。然后借着提问引入《观沧海》的学习之中,学生们学习时就会随着问题的情感驱动而主动学习。在这篇文章学习中,笔者让学生们思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和映衬的,又是如何表现和抒发作者要表达的胸怀和思想感情的?情景和道理、动感和静态是如何有效结合进行阐释的?通过提问就能行之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和情感锻造。

三、将情感拓展到分组探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