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8:14:57

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范文篇1

在2004年前笔者刚刚踏足中国互联网市场研究行业时发现;当时中国网民的分布存在两大偏差:

1.地域分布偏差;中国网民的主体分布于沿海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部分发达的省会城市。

2.年龄分布偏差:当时网民主体的年龄多处在16-30岁。而8年后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产品的不断丰富以及互联网知识的不断普及,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数字营销大势所趋根据NCG市场研究部门的研究结果分析,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所拥有的网民数量在中国网民总量中所占比重已降至30%左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二、三线城市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另外中国网民的年龄分布已经扩展至16-45岁(全球互联网行业对于“网民”概念所确定的年龄范围是年龄高于16周岁的互联网用户)。而针对于大多数的品牌和产品而言,上述年龄段的网民和他们所居住的区域正是他们的主流目标消费群和区域市场。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得互联网将毫无悬念地、越来越多地获得目前由传统媒体控制的广告营销市场份额。

在传统广告和互联网主流媒体世界里,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于广告主及其营销活动具有极大的控制权并造成了以下的问题;

1.广告的渠道决策严重依赖于媒体提供的数据。

2.精准性差;一方面人们天天受到无关信息的滋扰,而另一方面品牌信息对于其真正目标受众的命中率低,造成资源的大量虚耗。

3.品牌、产品信息的流动一直是单向的,与互联网广告受众的互动性差。

4.广告推广效果评估在时间上严重滞后。

5.在广告营销预算上投入巨大,预算结构上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使得成规模的广告营销活动成为一场耗资巨大的。了解受众营销归根到底是应该针对以个体为单位的个别消费者的,因为最后为品牌埋单的是他们。要做到对于特定类别的广告受众进行精准投放,数字广告公司就必须对于单一互联网用户的个人属性、态度、对于产品类别及品牌的消费倾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有深刻而广泛的理解。而数字广告公司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对锁定的互联网用户做多平台的行为追踪,了解他们的浏览习惯,而这个就不是单一数字媒体可以做到的。

数字时代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时代;互动性营销;逻辑结构;重新定义

一、引言

数字化环境下,营销者逐渐从传统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推动者,转向服务和追随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助力者。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通常借助互动媒介搜寻产品的基本信息、市场口碑,并且实时了解和倾听其他消费者的意见,从而做出购买决定。面对数字时代新的营销环境,在开展市场营销时,需要从营销定义、营销模式和服务需求等全环节重构营销体系,通过发挥智慧数据的应用优势,真正回归用户需求,重新定义互动性营销的内涵,形成智能驱动、数据赋能的全新营销格局。

二、从传统营销走向互动性营销:数字时代的营销新特征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数字营销模式逐渐成熟。其中,以电商营销、直播营销等为代表的数字营销平台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主要渠道,互动性营销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方式。在互动性营销模式中,通过寻找营销触点,营造双向互动的营销氛围,全方位介绍产品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示产品的卖点,使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形成全面认识,从而改善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解决消费者购物决策的不确定性难题,实现快速成交的营销目的。1.基础特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随着消费者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只有重新定义营销逻辑,引入针对性更强的互动性营销,才能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营销环境。因此,通过引入AR技术、VR技术,开展互动性营销,开启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多元消费体验为内涵的用户核心时代。第一,以满足消费预期为导向。通过发挥技术优势,动态展示产品特征,突出呈现产品的卖点、优势,注重增加消费者购物的真实感与生活特色,使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个人认知和消费体验融入购物过程,有效满足用户的消费预期。第二,以情感化设计为重点。通过引入情感化营销理念,做好营销细节的科学布局与客观设置,激发消费者的正向情感,使消费者在与产品互动过程中,建立正向的情感关联,提升用户的产品忠诚度。第三,以满足多元消费诉求为目标。积极变革营销方式,构建多形态传播、多渠道营销的全新营销机制,使用户升级、转化为产品粉丝,使产品营销空间更加广阔。营销方通过洞察产品营销过程,利用AR技术和VR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销售全渠道进行改造,通过完善互动体系,营造新的营销生态场景,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实物前,能够与营销人员展开有效互动,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进一步优化购物决策,形成智慧智能、数字化的营销新生态。2.核心特征:回归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数字时代,通过精准分析产品的市场受众群体,把握消费者的刚性诉求,用合适的互动视角切入,将互动性营销的社交属性延伸到具体的营销过程,有效引发市场的品牌共鸣,形成了完善的营销闭环。首先,以多元互动促进消费表达。互动性营销以新的互联网思维赋予了市场营销更多内涵,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的空间,不仅打通了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也为市场营销解锁了更多方法,促进产品品牌与消费者群体实现多元互动。其次,以用户定制促进消费创新。通过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实际诉求进行深度洞察,引入定制营销模式,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重构产品生产、营销流程,以全新互动形式赋能市场营销,为用户创造丰富、多元化的表达空间。此外,通过营造沉浸式营销场景,减少商与零售商等环节,推动生产方与消费者精准衔接,缩短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距离,实现市场供给链条的全面优化。最后,在开展互动性营销时,根据产品特点,充分把握用户习惯和产品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丰富营销互动过程,充分挖掘市场营销的潜在可能,为用户提供自主定制产品的良好体验,强化产品的品牌效应,拓宽产品营销空间。3.发展趋势:创造消费者的未来需求伴随参与互动、社交拓展等营销方法不断推广,互动性营销在重构营销范式的基础上,也在挖掘新的市场潜力,引领市场营销走向。在数字化场景下,消费者需求购买的关系结构得到重塑。依托数字平台对消费者的搜索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并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匹配度高的产品,从而重构产品销售生态,实现从产品智慧搜索到精准推荐的深层次变革。一是借助互动性营销模式,引入多元联动机制,帮助用户熟悉、了解产品特征,迅速引发用户关注,促进品牌推广与产品营销。通过挖掘产品特征,选择符合产品形象、品牌特征的文化元素,营造差异化品牌壁垒,塑造有特色、有内涵的产品品牌,为用户营造了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二是依托智慧数据优势,精准识别用户的消费需求,打造面向全过程的营销体系。借助数字媒介的应用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了包含产品挑选、购物心得分享和品牌互动等多元功能的市场营销矩阵,实现了市场营销的全新变革。通过将产品特征与营销场景相融合,诠释独特的产品美学,使产品更贴合消费者需求,形成更有互动性的营销模式,共同构建数字时代的市场营销环境。三是依托数据优势,建立相应的营销决策模型,实现市场营销分析、预测的智慧升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匹配、更优决策的营销建议。通过发挥数据赋能、AI驱动的应用优势,使整个营销互动过程更加贴近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形成高质量的商业决策建议。

三、从找客户走向客户主导:数字时代的营销新定义

在数字时代,营销活动超越了简单的产品销售,成为构建产品与客户关系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不仅需要重点解决如何找客户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如何深入客户、了解客户的问题。因此,通过寻找商品与消费者消费诉求的契合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营销沟通方法,建设智慧化的营销互动媒介,构建针对性强的互动性营销机制,促进客户及时做出购买决策,助力市场营销智慧升级、增值增效。1.以服务型营销理念为基础,实现营销增值在数字时代,通过将互动平台与营销活动融合,搭建实时互动的沉浸式购物场景,在观察、挖掘消费者多元体验中,既发现了新的营销方向与市场需求,也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优化了消费者的购物决策。第一,要以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与消费者构建常态化的沟通体系,实时倾听消费者的多元诉求,形成快速响应、实时互动的营销模式,实现产品营销市场的实时监测和及时反馈。第二,要依托相关互动平台,及时收集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使用体验,通过将市场意见综合融入产品设计、加工及供应配送等全链条,促进营销升级。通过建设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利用互动数据来定量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情绪,从而推出市场爆款产品。第三,要以服务型营销为基础,不断寻找为用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增值的方法与路径,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口碑,突破产品的单一属性,从而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2.以数字化营销体系为动力,实现个性营销在数字化场景下,市场营销逐渐从传统的产品设计市场推广销售的营销逻辑,升级为新的市场数据分析市场营销消费者连接的数字化营销模式。为此,要充分发挥互动平台、数据信息的利用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回归互动、沟通本质,通过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形成以消费者与产品互动为支撑的全新营销生态。一方面,通过发挥AR互动、扫码技术优势,增设一物一码的扫码互动环节,将社交平台、在线商城等平台与市场营销相融合,通过开展消费积分、关注抽奖等互动活动,增强消费者黏性。营销方要总结消费者扫码、互动参与等状况,及时调整产品促销活动,促进市场营销。另一方面,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用户数据库。当前市场营销进入4.0时代,在开展市场营销时,不仅要突出产品的功能优势,完善消费者情感互动机制,也需要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开展个性化营销活动,全面提高营销行为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比如,基于产品测评、卖点展示、产品评价、使用答疑和售后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直播电商平台,通过采用主播现场讲解、亲身示范和在线互动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有效帮助消费者降低认知成本,及时做出购买决定。3.以线上线下一体营销为框架,实现互动营销在数字时代环境下,消费者的自主意识不断崛起,从传统的被动营销转向新的引领营销。因此,为充分适应新的营销环境,需要充分遵循数字时代特征及营销规律,洞悉营销活动本质的新变化,积极拥抱新的营销规则,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新定义营销模式。首先,要利用天猫点评、京东部落等电商APP的评价板块,优化消费者互动机制。通过将用户购物分享与产品营销活动相融合,使用户自由分享个人购物心得。在电商APP的互动、分享板块,用户通过分享使用体验,引发其他消费者关注,凭借新的消费者互动方式,促进其他消费者购买,形成以用户购物体验为主的互动分享空间,真正实现消费者主导的市场营销生态。其次,要利用微信社群等互动空间,构建营销矩阵。通过构建包含品牌传播、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和消费体验分享等多种功能的用户社群空间,为用户全程参与产品营销营造良好场景,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最后,要积极构建线上营销+线下体验一体融合的全新营销方式,优化市场营销体系。通过明确新型客户关系,挖掘多元营销场景,构建高效运营的全渠道营销体系。在优化在线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线下门店,为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信息,改善消费购物体验和互动体系创造良好空间。

四、结语

数字时代范文篇3

【关键词】疫情;大数据;数字治理

发生在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统一部署之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恢复。在抗击疫情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投入使用,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数字治理的新途径。

一、抗击疫情中数字治理的作用

数字治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数据的治理,二是基于数据的治理。本文所指的数字治理主要是后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部署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建设,要求运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各地也纷纷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等。正是我国数字建设的这些成果,再加上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大量数据资源,为我们抗击疫情提供了数字技术支撑。抗击疫情中,数字治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顶层决策部署传达及时有效。疫情发生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召开六次会议分析疫情形势并作出防疫部署,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会议内容及时下达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有力地推动了顶层决策的落实,使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效果显著。(二)舆情控制和信息及时高效。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全国各地可以及时疫情防控信息,包括感染人数、疑似病例、治愈和死亡人数等,相关专家和医护人员可疫情防护措施等,群众也可以运用相关程序查找周边疫情发生情况,对广大群众及时了解真实情况、采取防护措施、缓解情绪压力、避免过度恐慌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商业服务无接触运行阻隔疫情传播。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人们宅在家中,可以通过淘宝、京东等商业平台和饿了么、美团等各种团购平台购买必要物资,众多超市与平台合作,一方面帮助居家的人们买到了新鲜蔬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超市在疫情期间营业额大幅下滑甚至关门歇业,并帮助菜农摆脱了销售困境。(四)远程业务助力各界工作正常进行。远程会议、远程办公,让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实现居家办公;网上即可办理交税、存贷款、开具证明等业务;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各种救助、物资捐助、物资分发等各项信息。尤其是医疗卫生和教育部门,通过远程技术,实现了远程专家会诊、居家教学等,使得许多重要事务能够正常运行。(五)跟踪筛查精准到位在疫情期间,患者的运动轨迹成为查找传染源和传染范围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和被查人员的意愿等,这些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数据难以收集。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根据微信、支付宝和其他运动、支付软件可以查找患者的活动轨迹,进而筛查隐患。在社区管理中,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跟踪,可以确保人员外出和入住的安全可靠。

二、疫情期间数字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初期信息上报和不及时。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某些行政层级之间信息传输不畅通,导致信息上报不及时;另一方面是相关领域人员没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地通过大数据向人们公布疫情信息。(二)政府“数字+”建设依然落后。近几年,一些地方也在高调建设“数字+”“智慧+”,但是从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看出,数字建设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大数据信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有些信息采集、物资分发等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三)数据地域边界、行业边界明显。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数据信息不交流、不公开,最明显的就是在流动人口的统计过程中,统计末端依靠入户调查、百姓自报、群众举报等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数据、微信、支付宝和其他能够跟踪的数字系统或程序进行有效统计管理。(四)数字治理主体有待拓展。大数据时代的治理结构应该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党和国家统筹安排下,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但有些地方治理理念依然处于“管理”阶段,究其原因无外乎官僚主义严重、行政手段落后。(五)数字管理法律法规缺乏。相对于传统行业,一方面我国关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立法还比较缺乏,对数据信息保护、数据垄断等问题监管困难。另一方面数据信息杂乱,有些甚至是虚假信息,给百姓造成困扰。

三、完善数字治理的策略

强调,这次肺炎疫情防控“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对于疫情期间的数字治理实践也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让数字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树立数字治理思维。疫情期间各地出现的诸如信息不及时、数字缺位等问题,最根本原因还是思维方式落后。曾说: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政过程中,要树立数字思维,更好地推动治理各方尤其是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二)打通数字资源边界。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建立完善的数字共享平台,公安、人社、民政等各方面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融合数据资源,消除数字的部门边界,方便百姓办事。其次,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近年来,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以及视频软件抖音、快手等发展迅猛,政府可以与这些平台合作,加强引导和监管,借助其资源优势和传播途径更好地进行管理。(三)提升数字运用能力。首先要普及数字化工具,在涉及民生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尽量运用互联网技术,培养人们的数字使用习惯和思维,逐步走向治理方式数字化。其次要拓展政府和相关组织在防疫过程中的数字技术应用途径,如无人机物资配送、杀毒灭菌,智能机器人隔离区监守等。最后要建设数字人才队伍,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升政府数字运用能力和平台建设、维护能力。基层区县大数据系统面临技术壁垒,国家应注重对基层进行技术攻关指导,尽快汇集有效数据,提升基层服务百姓的能力。(四)健全多元治理主体。数字技术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信息供需平衡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数字治理过程中各方公平参与和信息透明成为可能。但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有效治理甚至善治,还需治理主体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完善自身职责的基础上更好地调动企业、社会和公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为各方参与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技术支持。企业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担负一定社会责任,不仅做好自身内部的治理,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突发事件也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做大社会组织,积极培育优秀社工队伍,通过政府购买和社会化的事项走社会化途径。疫情中全国14亿人口团结一致,风雨同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所以社会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五)推进数字监督体系建设。一方面基于数字技术,加强对各治理主体的监督。政府要通过信息公开为公众、媒体监督提供渠道,社会组织也要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打造公正、公开、透明的慈善、救助和帮扶体系,接受媒体、捐赠人和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对大数据的监督管理,尽快完善大数据管理体系,防止数字信息泄漏,以筑牢我国数字治理的坚实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EB/OL].2020-02-23.

[2]陶希东.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和战略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6(06):85-90.

[3]何哲.国家治理的宏观架构[J].电子政务,2019(1).

[4]李兵兵.数字治理要破除体制壁垒[EB/OL].2020-02-26.

[5]颜佳华,王张华.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与智慧治理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6-27.

数字时代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金融;数据架构;金融监管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推动金融业态进行深刻变革。央行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构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生态。金融机构也加速金融科技统筹布局,通过设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推进组织架构重塑,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流程,显著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目前,已有11家全国性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业科技“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推出三十大举措支持金融防疫,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各种“非接触式”服务,加码拓展线上业务,推动金融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场景深度耦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截至2020年底,全国银行业离柜率近90%,疫情期间社会公众足不出户便能办理金融业务。数字金融日新月异的发展会对金融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央行的数据架构现状如何,是否符合业务发展趋势,能否跟上监管科技应用的步伐并引导金融机构业务数字化健康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

二、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分析

黄益平等认为“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笔者认为,数字金融是指将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比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内涵更加广泛,其主要特征是对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再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源于互联网企业,随后扩展到传统金融机构,并催生大量P2P网贷平台,整个金融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一)有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我国政府自2006年起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采取了诸如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在金融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部”以及在农村进行“两权抵押试点”等举措。但这些措施收效并不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克服了地域、时间的限制,其与金融的整合,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显示,全国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85.37%,比上年高2.9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21%,比上年高4.06个百分点,电子支付使用普及率持续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人均银行网点数、ATM机具、POS机具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边远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改善,数字渠道在增强可得性方面愈加重要。另外,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传统信贷业务流程,优化供应链资金供给,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利用数据挖掘、情景感知等手段,推动金融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主要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广覆盖,进一步推动金融惠民利企。截至2020年1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较好地实现了金融活水向小微企业精准式滴灌。(二)提高金融运营效率。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数字金融的开端是支付宝的上线,并随着其业务的不断扩大而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13年余额宝上线后,互联网金融遍地开花,各种网贷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巨大压力,纷纷投入对数字金融的研究与应用中。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各金融机构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实现客户画像、产品设计、精准营销、风险管理等多场景应用,不仅让机构在产品定价上更加科学合理,也使其对客户具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利用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控制。(三)大幅增加监管难度。数字金融的大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创新金融产品往往融合多种业务甚至多个行业,其相互关联渗透,跨界混业更加明显,单个市场风险可能沿着资金链、担保链扩散到多个市场。而监管机构在对这些金融产品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显得行动迟缓、力不从心。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金融主体与监管机构之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通过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及时获取最新的金融行业数据,而数据的缺乏,导致无法就当前的形势作出准备的判断和监管决策。而且,金融科技的应用还让“持牌经营”的底线受到挑战,绕开监管的现象频繁出现,如P2P、现金贷和ICO等。

三、央行数据架构的基本情况

(一)央行业务信息化已经基本实现。经过20余年的建设,根据数据集中与资源整合的原则,央行稳健落实“两级数据中心”的总体布局,业务与技术进一步融合。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各业务条线的应用系统,包括国库、货币发行、支付清算、账户、征信、会计核算、外汇管理等。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在人民银行系统内,总行共推广全国通用性业务系统82个,各省级分支机构根据各地业务特色和需要,自建信息系统并在辖内地市分支机构推广使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成都分行辖内在用自建业务信息系统93个,其中省数据中心集中运行的55个,地市一级部署运行的38个。这些系统的推广使用为央行及分支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数据架构雏形初步实现。通过大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当前人民银行基本实现了关键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部分应用系统已积累了海量业务数据。这些数据为大数据技术在央行业务发展和深度应用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央行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架构设计虽各有特色,但均设计有数据接口层和数据存储层。数据接口层负责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入库落地。该层数据存储的时候,会依据数据对接的方式以及增量或者全量报送模式,采取相应的分区或分目录来存储报送的内容。数据存储层是所有后期分析的数据基础,存放与源系统基本一致的所有明细数据。如调查统计业务,央行制定统一的数据报送标准和要求,金融机构通过接口、报文、手工等多种方式报送数据,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层对机构报送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校验和格式转换等操作,校验通过后再将数据存储到后台数据库,即数据存储层,用于业务处理分析等后续工作。(三)央行数据治理架构基本成型。在参照金融业数据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央行实际特点和需求,将数据治理框架体系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据治理的核心领域,二是数据治理的保障机制。数据治理核心领域是指数据治理的目标对象,包括数据的标准、质量、元数据、安全、生命周期等围绕数据的8个核心领域,明确了数据治理工作需要管控的对象。数据治理保障机制是指保障各个核心领域的内容有效落地执行的管理机制,包括数据治理的组织、制度、流程以及技术支撑4个方面,确保管控对象始终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领域的内容共同形成央行“八横四纵”的数据治理矩阵结构。

四、央行数据架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治理标准参差不齐。人民银行总行、分行及地市一级建设的众多信息系统中,绝大部分开发较早、业务系统架构不统一,即便是同一部门的不同系统数据也不能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整合难度较大。而且在各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仍然以业务条线为主导,在数据资源管理上基本采用“数据跟着系统走”的做法,由各业务系统对自身的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在数据的治理和应用中,仍然存在数据存储和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内部不同业务条线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应用存在重复交叉、冗余数据较多、数据缺乏一致性、数据质量要求不一、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等问题,从而产生数据冲突,对高效精准履职产生消极影响。(二)数据利用不充分。近年来,随着“两级数据中心”总体布局的落地实施,各级数据中心已经收集存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利用,仍然局限于各业务系统或业务条线内,数据孤岛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数据的分享和利用。同时,不同业务条线存在重复收集数据的现象,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负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随着“数字央行”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数据汇聚到央行大数据平台。这些海量的金融市场数据、客户交易数据和个人行为数据,具有极大的分析和利用价值。(三)数据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今社会,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需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在数据采集、传输、使用以及销毁等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均存在数据安全相关风险。当前央行“两级数据中心”采取的数据安全防控措施相对较散,部署的入侵检测、防火墙、一体化等主要针对网络和终端层面的攻击检测,缺乏应用安全、内容安全和高级威胁检测的能力和措施,未形成以数据安全防护为核心的安全保障体系,无法有效识别隐藏在业务内部的风险,导致数据在流转过程中做不到可见、可控,防范数据滥用和数据泄露的手段相对匮乏。(四)对新业态的监管滞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分业监管。虽然在2018年4月成立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分业监管的格局。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监管主体的监管行动是根据细分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来确定的,不同的监管机构只针对在其职责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和产品的风险加以规范和管理。而数字金融是多领域混业经营,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需要多部门综合监管,传统金融监管无法对其正常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在数据分析成果共享、监管协同方面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对跨行业金融行为监管缺失或不足。

五、对数据架构改进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标准,奠定数据应用基础。一是细分账户体系粒度,完善金融元数据建设。央行已经了有关二、三类账户的规则设定,客户账户是客户金融能力和行为的基本体现,二、三类账户丰富了金融应用场景。应反洗钱要求,KYC(KnowYourCustomer)原则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账户使用者的基础信息进行可信的维度扩展。账户的多维度建设使金融元数据标准化,可信、可分类、可聚合,形成金融物联网中的数据节点基础库。二是建立对银行机构的数据治理监督评估体系。银行机构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央行的数据治理应用效果,应设立金融数据标准化和过滤规则,汇聚金融数据池。三是规划全局数据架构,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央行通过各经济活动、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规范,精准对接各金融机构生产数据,包括信贷数据、消费数据、产业供应链数据等,形成央行金融数据池,有关金融和经济的上下文数据流形成闭环金融数据池生态圈,并不断迭代更新、进化。(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深挖数据价值。一是内部数据的共享。以“数字央行”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模型和数据架构,推动各类数据的融合应用。摸清数据资产状况,全面梳理央行拥有的数据资源清单,并持续进行维护,形成动态管理的数据资源目录。在央行内部各业务条线之间、各级分支机构之间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数据共享机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让数据能够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高效流动,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系统共享,减少重复收集数据的工作量,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二是外部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对外构建央行与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间的数据共享机制,目前部分机构已就欺诈管理、数据风控等特定模块进行开放。分析消费金融就是通过分析客户的资产数据、金融产品、风控3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消费金融进行引导,并把数据分析结果共享给金融机构,调整金融服务和产品策略制定。将用户金融行为分析的各行业发展数据,应用于政府其他部门进行产业调节等,不断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模式发现、反馈、共享,关注经济活动和金融行为数据流指向的业务途径和用户意向,建设央行数据计算平台,为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供支撑。(三)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提升监管效能。建立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监管知识图谱和智能化数字监管平台,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处理、数字化转译和程序化服务,提升金融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多方联动的风险态势感知平台,通过复杂网络、深度学习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例如,央行制定的反洗钱实施细则等有关金融合法合规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人的经验、数据后期的分析结果来进行事后审查,如果对金融行为数据模式进行匹配,做到KYD(KnowYourData),充分挖掘数据隐含的信息,实现内控规则、风控模型与交易流程的有机融合,则可以在非法金融行为(如洗钱、地下钱庄、涉恐等)进行的路径中进行截断、裁剪。(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范隐私泄露。完善配套的数据安全防护和数据分级保护技术手段,规范引导建立金融业数据市场,及时制止金融业数据违规流通行为。设计安全的数据采集应用规则,排除数据滥用和个人金融行为隐私泄露风险。各行业机构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涉及多个金融机构以及各行各业,每个机构拥有部分数据,央行在采集后形成全量数据,对行业机构和个人的经济、金融样貌进行真实刻画。央行采集存储的数据应是安全可信的,数据分析后的结果应用于各行业机构需隐去明细和不相关的特征,留下个人金融行为黑盒子金融特征输出和鲜明、准确的统计数据散列,并避免反推原始数据明细样貌。

参考文献:

[1]黄益平,陶坤玉.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发展、影响与监管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9(6):24-35.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R].2019.

数字时代范文篇5

关键词: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策划与营销

教辅出版一直都是我国出版业关注的重中之重,而教辅出版在我国的图书出版领域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出版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发展,而教辅出版要想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造转型,将数字化发展纳入发展进程中,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更好地站稳脚跟。

一、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

1.我们没有意识营销的重点是要直接面对消费者,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把书批发出去、摆到货架上、弄出一堆造货码洋,而是要面临如何给终端客户提供知识服务这个新挑战。我们的策划编辑还没有完全适应时代的变化,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没有高度重视数字化出版发展动态。我们在传统出版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因而固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因为不甚了解数字出版的真正含义,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数字出版和全媒体运作属于技术范畴,不是编辑需要掌握的技能。殊不知在数字出版时代,市场对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编辑要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转变。数字出版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产品,更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在全新的经营理念下,传统媒介、出版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版整合与全媒体运作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我们编辑要做的就是要对产品的制作、研发、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去,而不要认为我们是帮助发行人员在搞销售。2.经营管理模式变化大。数字出版的出版经营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化、数字化。与传统出版的精益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完全不同。在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下,出纳同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完备性,但是却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首先,数字化进程对传统出版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代替人工,所有的工作都要通过数字化进程来实现。其次,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出版社产业链结构。传统的产业链形成了作者、出版社、发行商、读者等环环相扣的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出版社对订单、发行内容、资源等有严格的控制范围,出版社处在整个交易环节的主体地位。在数字出版社的生产模式中,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由数字化来完成的,数字化处在出版的核心地位,而出版社也丧失了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由掌控地位转变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信息资源的获得途径更加容易,而出版社也逐渐处在市场、话语权的劣势地位。

二、解决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难题的几点思考

在当今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营销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割裂的、独立的,不再是简单的发行,而是需要编辑自始至终参与到图书的全部过程。编辑不能像过去那样选好题编好书后,似乎任务就完成了,至于怎么推销,有没有人买那是发行方面的事。当今的编辑要从传统的策划编辑,即只关注作者、内容、内容质量逐步过渡到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型的策划编辑。即编辑要关注用户、用户行为、产品内容、产品表现方式、营销等各个方面。还要能充分利用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九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以对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等五个关键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一)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教辅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教辅编辑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考验:编辑既要懂得出版知识,又要能够熟练的掌握数字技术、互联网使用技能。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训练新思维是当前编辑人才发展的主要方向。很多出版社选择与互联网公司、数字化公司进行合作,出版社在与其进行商业合作的同时,要积极为员工创造与互联网工作人员经验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将互联网意识纳入到员工的编辑知识中。除此之外,出版社要为员工创造外出学习、专业数字技术培训的机会,培养满足新时代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出版社探索创新保驾护航。数字出版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新兴起的一个新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曲折的,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容错、纠错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保障出版数字化进程的顺利开展。数字出版作为新兴的出版行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单独的考核制度,容错、纠错机制的对象要明确,相关规定、制度要简单明了,做到有错必究,权责明确,内容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避免逃避责任、互相推诿等现象。

三、新时代背景下改善提升教辅策划与营销的方式方法

(一)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营销手段。在数字传媒时代,各类新媒体不断产生,出版物种类增加,其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营销流程缩减,不再像以前一样复杂,编辑的工作也越来越接近读者,传统编辑在图书营销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数字时代,编辑是数字产品的策划者,深入地参与产品的制作研发过程,熟悉整个产品的内容、性能、特点、作者情况,这些优势是一般营销人员无法代替的,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数字出版编辑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编辑工作,还要了解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营销、论坛营销、广告营销等等,同时,编辑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心理,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二)注重信息反馈,做好知识服务。编辑参与营销可直接了解市场情况,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读者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营销方案,为图书的再版修订做准备。这对于我们教育出版社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和长远的发展来看,编辑的营销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图书内涵的挖掘和推介、营销方案的确定、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方案的具体实施还应更多的交给发行人员去做。(三)和发行保持良好合作,共谋发展。编辑在参与营销的过程中要与发行人员在协作中互相宽容、谅解、支持,积极营造合作共赢的工作状态。一定不要遇到问题就互相埋怨、推诿、猜疑。这样,才能找到彼此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编辑与发行的合作才能深入、长久。(四)增加用书体验。教辅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常见的“二维码扫描”就是普通、简单的数字化模式。读者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疑惑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获取学习视频资源,对难点或重点进行讲解,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宽了教辅图书的应用深度。同时,二维码与教辅材料的结合能够将学习资源做到最大化整合,传统教辅是一个二维的书本资料,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而教辅资源是纸质的图文解释,很难解决学生们的疑惑。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见十分抽象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扫描此课程中携带的二维码来获得视频资源,通过教师视频讲解来解决疑惑。(五)普及终端连接。教辅资料的传统销售模式基本是单一的实体书店销售,受时空限制较大。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读者们对于图书信息的获取渠道日益拓宽,购买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的销售模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大,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知识获取需求,而数字化的销售模式,将互联网作为销售平台,网络销售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例如网上书店,如天猫、当当,出版社开展的网上旗舰店等,都是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销售方式。因此,教辅销售渠道可以利用网络销售的模式,将终端连接提供给师生,促进宣传发展。

四、结语

虽然我国的教辅出版一直在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不断努力,但是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数字化出版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只有在教辅出版中纳入数字化,才能在出版行业良性、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涛.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探索[J].科技传播,2015(4).

[2]姜涛.当教辅图书遇上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14(19).

数字时代范文篇6

【论文摘要】:以数字电视为载体的数字电视广告使电视广告的主要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传统广告传播信息有时滞单向流动为即时双向沟通,放弃传统电视广告沟通的方式,文章从数字电视概念与特点、电视广告优势、电视广告形式、电视广告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数字电视概念与特点

广告需要以媒介为载体,新的广告形式总是伴随着媒介特点的变化而变化。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作为一个新兴的广告形式是伴随着数字电视这一同样新兴的媒介出现的,以其为媒介载体。同时,数字电视广告的特点以及其互动等优越性均源于数字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上的特征和优越性。

未来的数字电视拥有各种优点:节目容量将大大增加,可以达到500多套,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专业化、多样化、对象化节目,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和优美的音质。用户在享受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如股票、生活服务、市政公告、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各种资讯信息的服务。数字电视还有可以互动的功能,可以大大满足个性化需求,使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可以享受如在线游戏、短信等多种交互式点对点的娱乐和信息等服务。

2.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优势

2.1数字电视广告针对性强

传统电视广告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具有较高的触及面,但它面对大众而不能兼顾个人,所以针对性较差。很多时候,广告主支付了巨额的广告费后,却无法预测广告信息被多少目标受众接触到。数字电视广告一改这种模糊传播的特性,它可以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爱好的目标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数字电视广告在形式上更考虑到用户的使用状态和专业性要求,因此可以达到点对点的传播效果。大众的分散性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在分散性中又凝聚小的团体,针对受众市场的细分会产生大量专业化的频道。例如,喜爱赛车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会对插入的赛车品牌的宣传广告特别感兴趣,而橄榄球频道中宣传的某种用具、装备也会吸引特定观众的注意力。

2.2数字电视广告给受众有真正的主动选择权

数字电视具有较强的互动能力,也带来了全新的个性化的电视广告。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时代受众被动、强制接受广告信息的特点,使得观众拥有整个传播活动的主动权。受众可以使用熟悉的遥控方式避免无用广告的骚扰,当然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进行深入、多次的接触,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数字电视的互动功能大大拓展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空间,只要观众喜欢,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在节目播出中插播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这就解决了传统电视中广告抢占时段与观众回避收看广告之间的矛盾。很多西方国家曾经尝试在播放数字电视节目的同时,把一些附加的广告图片、文字信息叠加在节目画面上,用户利用遥控器选择访问、收看广告页面,了解详细的广告信息。这类广告既不占用专门的时段,又能激发受众主动、自觉的参与体验,在坚持观众第一的原则前提下,既刺激了受众的消费意识,又增强了受众对电视广告的收视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该频道的收视率,当然也能给广告主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3数字电视广告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数字电视时代,面对观众想看就看、不想看则不看的特权,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数字电视广告摒弃了传统电视广告低质量性,在数字电视中,受众会接触到许多高质量、高技巧、精美的隐性广告,消除了观众的防卫心理,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接受了产品、品牌的有关信息。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数字电视发展了专业的广告频道,便于消费者有针对性、有选择、高效率的获取广告信息,更好的服务受众。对于内容来说,数字电视广告在乎受众的喜欢程度,通过好的创意、简单的概念、隽永的表达、独特的卖点,打破了惯性思维,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达到直接的效果。

3.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形式

在数字电视时代,通过DVR类的设备,观众可以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广告。在传统广告的基础上,挖掘更新、更适合受众需求的广告传播形式。电视广告的形式必须适应从过去以传者为本向以受众为本的转变,数字电视广告形式主要分为显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和隐性的数字电视广告。

3.1显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形式

常态电视广告:数字电视提供给观众收费频道之外,还必须提供部分免费频道或公共频道,因要考虑到受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在这些观众收看的频道中,电视广告的存在是必然的。

贴片广告:指在播放电视节目的同时加贴专门制作的广告。通常在每集电视剧或每个节目播出前或播出后的广告时间内播放,适合品牌、企业形象类宣传广告,贴片广告有一定强制观众收视的效果,渗透性强,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大有好处。

专业广告频道: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增多,客观上促进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加大,对获取商业、商品信息的方式、渠道有更高的要求,而观赏广告也有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传统模式的电视广告采用与电视节目混播的播出方式,反而令受众在排山倒海的信息面前无从选择;专业的广告频道正是在高效、直接、实用的原则下应运而生的崭新的广告播出形式。按广告类型不同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广告信息进行专业、细分化的处理,方便了观众直奔目的,迅速找到所需的广告信息,而又不打扰收看节目的兴趣,对广告主来说,广告信息的传递也更有针对性,兼顾了多方利益。

3.2隐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形式

所谓隐性广告,是指采用公认的广告方式以外的手段或方法来产生预定效果的广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广告的广告,是对显形的外露的传统广告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隐性广告可以在电视节目中无处不在,投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则就是使广告更隐蔽使广告看起来不像广告。比如:

置入式广告:置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或品牌及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服务内容通过一定的创意融入到电视节目内容中,潜移默化的达到传播品牌相关信息和形象的目的。如特写镜头是隐性广告最重要的形式,当形象代言人和赞助产品同时出现时,往往有特写镜头。尤其是当其喝饮料或抽烟时产品商标一清二楚。

互动刺激式广告:数字化电视广告可以充分利用互动性特征,在广告信息告知过程中,使用互动情节,刺激用户收视、点击广告。通常采取使用遥控器按键点击阅读、回答问题,点击消费有奖、选择正确答案等手段,辅以奖品、优惠、金钱等激励形式,促成广告信息的双向互动,增强广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拉近了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观众寻求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

4.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挑战

在中国,数字电视的覆盖发展计划非常迅速,明年有望达到全国3000万户,并于2015年在全国实现电视数字化,而这一年也是全球广告第一大国及科技相当先进的美国的目标。也就是说,8年后中国及美国的电视科技在数字化的层面将会同步。电视数字化后的电视广告将会受到前所未见的挑战:

第一,广告可能被跳过或高速搜索过,最强大威力的广告媒体将变得对广告商失去吸引力。除了现场直播或实时观看,即如果观看的栏目是重播或按自己时间所选择,那么广告是可以跳过的。

第二,数字电视的收入来源更多样化,广告的作用对电视台来说更少。对于电视来说,少了常规广告,则需要在收入方面找更多机会。以欧洲数字电视举例,有不同类型的互动式广告,比如、电视购物、游戏、投票、比赛等,基本上在电视数字化后,更扩大了互动平台的作用,因此收入也扩大了,同时广告对电视台的作用减少了。

第三,频道激增带来收视分散,广告成本整体提高。数字压缩化技术使频道可增至500个,因此每频道的收视率也会因分散而下降,再难有一个频道占有大部分收视率的情形出现,广告的成本也可能因此整体提高。

第四,广告模式需重新考虑,在更短时间里提高广告吸引力。当广告容易被跳过时,产品置入式的做法将会更盛行,若是经过IPTV收看,下载节目时的等待时间将会出现短秒数的广告,创意公司的挑战将是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完成及引起喜好者的注意力。当然,这样的好处是在任何时间、多少观众看何种栏目或广告都可像互联网一样度量投资回报,这在数字电视化后将更科学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原本的电视平台改变着他们的业务模式,而且新的测量方法及数据都需要突破,去配合新技术的出现。而这种新"电视"环境的出现更跨越到互联网(宽带)及户外(移动)。所以我们很快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广告时代。

5.数字时代电视的广告发展前景

数字电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全球,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近期一些国家电视传媒的主导工作。目前,数字电视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各个国家都已设立了时间表,为模拟电视退出历史舞台设立了最后的期限。传统电视网络的广告市场正面临着由繁荣转向低迷的威胁,而数字电视将加速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说,新兴的数字电视有可能使得兴盛了多年的传统电视网络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那么数字电视的勃兴,究竟会对未来的电视广告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我们无法预测,但如果根据国际市场的经验,则有以下趋势可能发生。届时,电视台出现了二种收费赢利模式,一种是当下流行的公共电视台,主要赢利模式为电视广告,在提供的节目中插入广告时段,贩买给广告主与公司,另一种赢利模式是PayTV尤其是数字电视有许多频道,人们可以点选定制自己有兴趣的节目,而为此人们付出月费或CasebyCase的费用,从而这时数字电视提供商的赢利模式大量转化成PayTV,以国际市场惯例PayTV中一般是不插播广告的。

综观这二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受众。在大、中城市或高收入受众将越来越多的选择数字收费电视,定制自己喜爱的节目,从而不把自己的有限时间浪费在广告上,而偏远地区或低收入居民由于受环境条件或收入限制,则将选择数字公共电视台,不付费但也必须忍受广告的存在,这大大降低了数字电视广告的普及率。另外,在技术上,广大的电视广告制作商们也在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在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电视广告内容上也更有针对性。这就是特定的广告要针对特定的人群,使得更多的电视用户完成由厌烦转向喜欢看各种很有特色的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韩建中.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J].山东:广告研究,2005,(1).

[2]冯广超,方钰淳.数字电视广告[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数字时代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策略

数字经济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了。我们一边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快捷、方便,一边畏惧着它产生的不可预知的可能性。于是,财务管理和服务被其被动或主动地进行优化、升级,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同时也颠覆了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此时,便需要一个稳且快的过渡,而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维应对当前挑战,做好应对策略,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

一、何为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数据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数据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提高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一门融合了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学科,是一个混合、宏观的概念。

二、数字经济给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渗透于每一份行业,并且数据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也处于创新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甚至已经开始落后,这就对现在的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要求。鉴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冲击,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负责人还没有完全接受数字经济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企业还处在原来的阶层之上,财务管理更是停留在以往的编制财务报表阶段,辅以简单甚至简陋的年度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实地开展调查,及时采集客户、市场等变化后的信息,以至于管理层做不出有效、准确、实时的决策,以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如果财务管理还停留在报财务数据的简单层面,不去筛选有效的客户、市场信息,财务管理必然会出现漏洞,造成莫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财务管理模式需从财务数据转型过渡到信息管控,主动地将财务数据与信息数据、业务数据相结合,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二)事后的管理模式已经滞后。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事后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要求。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或负责人对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清晰性越加关注,他们希望得到具有创新性、洞察性、前瞻性的财务信息,以便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乘上时代的大船,确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优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技术、金融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还需要融进数字经济思维,掌握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地搜集、筛选、分析、整合最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为企业乃至市场勾勒出一幅广阔的美好前景。(三)业务模式发生转变。数字经济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变无非是两个方向即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并且需要二者的结合。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企业财务管理还停留在简单“陈列”内部财务数据的阶段,无法科学、客观、准确、合理的对企业的发展价值进行评估,将使企业的融资计划无法顺利开展,减缓了企业发展进步的速度,从而拖慢企业纵向发展进程。此外,有些企业在进行合并或分立的重组后,由于两者业务模式有些差异,财务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优劣,这就使得企业需要时间兼容并消化,大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其落后于时代要求。

三、数字经济给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扩展了财务管理的信息渠道。在新环境下,企业必然要学会适应并融合进来,改革、转变、创新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利用先进的技术获得有用、有价值的财务信息,才能更好更快地做出符合发展方向的决策。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再单一,变得多样化,使得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它带来的方便性,促使企业更快地接触到市场、业务、客户的第一手财务数据,节省了经济成本,提升了效率。(二)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在过去,财务管理信息大多从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分析报告上得出,是一种单一化模式,限制了信息的来源。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数据错误、数据偏差、数据丢失等现象,进而影响了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财务管理信息是企业管理的重心,如果出现错误,财务信息就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价值,造成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企业的大量经济损失,有可能使企业陷入摇摇欲坠的泥潭。数字经济的出现,让财务管理的信息处理更加时代性、科学性、标准性、准确性、规范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的错误率,大大缩小了误差率,从而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准确与精密。(三)加深了对业务的参与程度。在传统企业中,以业务为先锋,财务为后勤,财务为业务提供幕后支持。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改革被业务流程所吸收,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并在整个业务流程闭环中是很关键的一环。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业务,甚至是参与主导业务系统设计的方式,引入数字经济思维,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源头就标记好正确的财务属性,从而实现从业务源端对财务结果的直接驱动。(四)优化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传统观点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记账管钱、发放工资津贴、核算账单等简单工作,为企业承担辅助性事务。而且,管理人员或负责人也对其不太重视,并有些财务人员也听之任之,不思进取。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快速、准确地对一些复杂、庞乱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企业全面的财务问题,客观、准确地评价作出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或实践,帮助企业成长发展。

四、财务管理转型的方向

数字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数据化进程加快,以及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从财务预算、会计报告、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对数字经济技术和云计算掌握程度不足,必将会落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自然也会受到制约。所以,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让封闭的财务管理向流动的财务管理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财务数字化转型将主要围绕以下五大方向进行:①核算全面共享。费用的报销、买卖的收付款,共同汇集成了核算全面共享,即运用“中央金字塔”模式,将原来分散在各地的财务报销、收付款、管账记账工作集中至金字塔顶部集中统一处理,统一核算标准,高效办公。②财务报告自动编制。财务人员可利用SAP、自动财务报表机器人等,解放双手,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内部结算、账单核查、合并报表的自动化水平,实现高效、自动化。③业务、财务相融合。一方面是业务促进财务,集成业务系统,实现业务数据促进财务核算在线化、自动化;另一方面是财务支持业务,将财务人员从基础财务核算中解放出来,深入地去分析业务、支持业务。④智能化支持决策。利用数字经济产生的产物如智能分析、智能核算、智能税务、智能监控的平台,及时、全面地采集企业内、外部的财务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智能,帮助管理层作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⑤集中管控风险。财务风险管控平台如一个财务总调度室,全面梳理、分析、跟踪着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建立一个统一的风险指标体系,使其自动预警,实现风险可视化,更加针对性的管控风险。

五、财务管理转型的策略

(一)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业务资源、业务人员、业务客户等,创新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相结合,进行业务预判、业务分析、业务复盘等,实时的全程跟踪比如在采购、销售、制造等在不同业务场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梳理并警惕过去的财务数据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全面支持。(二)高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财务管理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全面、综合的考虑与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其中外部资源是指经济政策、市场变化、资金动向等。内部资源则包括人员、财产、商业技术或秘密等。一个企业内部,通常资源相对混杂,如果缺乏经济数字化技术支持,没有实现信息的现代化,很难将其有效整合,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效率。通过经济数字化的财务管控,可以形成一套数据智能化、资源可量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使内外部资源结合并共融,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共享,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三)财务流程的自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利用财务机器人、月结驾驶舱、财务分析模型等,实时的分析测算与对比重点、核心的财务数据,针对核心风险点、核心业务流程建立财务模型,实施自动化财务分析,把控业务关键点,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四)打造智慧财务生态链。整合外部资源为己用,搭建财务管理与外部客户合作的智慧财务生态链,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供应链、价值链的联通,形成合作、共享、共赢、互利、互助的关系,促进整个财务体系发展。

六、结语

数字经济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对于财务管理应当迎合其发展,适应其发展,利用其发展,促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数据化,从而推动企业更好地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钊.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03):54-57.

[2]张允玉.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43-47.

[3]杨廷洁.浅议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09):132-134.

数字时代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多媒体;艺术设计;探究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在艺术设计中,也逐渐可以看到数字媒体技术的身影。艺术设计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为艺术设计本身提供更多的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的设计需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相互结合,即需要借助其他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来带动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特征使艺术设计本身具有更好的活力。本文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设计中进行简要分析,探究通过多媒体的技术特征以及语言特征来进行艺术设计,从而促使相关人员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作品。

1数字多媒体技术

数字多媒体技术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技术方式,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将文字、色彩、图像、声音以及图形等进行多种组合,并将其转换成可以为人所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声音、文字、色彩图像的一个整体画面的方式。关于数字媒体技术本身,其也涉及一些软件和硬件设施;将软件与硬件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数字媒体技术。这种软件与硬件技术的结合,能够促进各种活动的发展。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依靠的是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能够被广泛地传播;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可以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来进行自身设计。数字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中逐渐发挥出其作用,如其在文化、艺术、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首先可以用高效性来概括。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使其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次,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可交互性。人们可以利用数字多媒体的传播交流功能,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十分及时、快速,这种可交互性极大地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捷性。最后,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虚拟性。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模拟手段,人们可以将自身的思想意图借助其表达出来,同时表达得更加准确。对此,人们可以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艺术设计,将自己的各种想法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表达出来。

2多媒体中的艺术表现

根据上述介绍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以及数字多媒体的各个特征,可以发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便捷和优势。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能够为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分析,多媒体设计是通过将各种设计符号进行不同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利用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进行组合,从而最终决定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关于多媒体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2.1多媒体艺术设计下的文字语言形式

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艺术设计,可以表现在语言特点上。多媒体艺术中的语言形式能够给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现代艺术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在语言上有了全新的表现风格。数字多媒体技术通过自身的技术特点,将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结合组合,从而使得艺术设计的表现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且更加突出,同时也更加富于感染性。在艺术设计中,除了需要借助图片进行艺术表达外,其中的文字部分对艺术设计而言也同等重要。文字是表达信息的主要载体,多媒体技术下的艺术设计能够为文字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运用时,可以通过将文字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设计表达,使数字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下的文字的表现形式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通过对文字字体、字号的大小以及文字之间的间隔、行与行的距离以及段落与段落的布局安排等,可以时最终形成的艺术设计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2.2多媒体艺术设计下所表现的风格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内容的不同来呈现不同的风格。多媒体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素材,对各种素材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图片的各种处理,使其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例如,通过对设计中的图片素材进行色彩明暗的调节,以及在多媒体艺术设计中选取不同的背景风格,都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

3利用数字多媒体进行艺术设计

设计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来进行艺术设计。在多媒体设计中,包含着有关对立面、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有机与无机、简与繁、虚与实、秩序与混乱、感性与理性、局部与整体这些艺术设计风格。对此,设计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自身的功能来进行各种风格形式的艺术设计。设计本身是从各种毫无关联的素材中选择一些来进行各种不同的组合,从而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对于选择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自己所想要表达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素材的挑选。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选择素材后再对这些素材进行组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过程将得到简化。多媒体技术本身就具有将各种毫无关联的素材进行组合的优势,设计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该步骤,其速度也会比较迅速。艺术设计重在具有新颖性,因此需要设计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者要能够将原本毫无关联的各种元素、文字、图形利用不同的手段、方式进行结合,从而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设计;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还能够提高设计的效率。虽然艺术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创新能力,但其利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时也可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例如,多媒体艺术设计的方式有很多种,设计者可以在设计中通过选取其中某一种方式来进行设计。在多媒体设计中,设计者可以主打情感设计路线,情感是多媒体设计的血脉,通过在设计中引入情感主体,能够提高艺术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需要具有创意性,在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概念,在多媒体设计善于利用插入动画等方式来使艺术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

4结语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种设计形式,而艺术设计也需要具有创新性,设计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以及使得设计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得到创新。对此,可以发现,将数字多媒体技术同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可以丰富艺术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数字多媒体技术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丰富性。

作者:王洪淼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一.基于数字多媒体时代分析艺术设计的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2,2(14):123-125.

数字时代范文篇9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绘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和多元,吸引力比较足,专业性较强,对其进行数字化传播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播。数字化的传播渠道、内容以及效能与传统传播方式有所区别,其中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不容忽视。为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稳步运作,许多绘画艺术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彰显数字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来说,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不容忽视。现代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手段的利用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能够真正实现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的数字化传播,整个艺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较好。

一、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传播现状

绘画艺术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符合时展的要求,能够真正体现艺术发展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践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整个展示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确保及时互动和有效交流。同时展示载体的兼容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展示渠道,真正实现绘画艺术市场的稳步运作。

(一)展示形式更加多元

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国的综合实力提升较为显著,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利用频率有所提升,能够为现代艺术的稳步发展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受众可以直接在线上浏览相关的艺术品,线上展览工作的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各种艺术展示以及线上美术馆应运而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和个性化审美的要求。人们对美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对艺术有所追求的人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线上平台自主欣赏艺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对艺术展示的高质量需求,充分体现艺术欣赏的重要价值,许多艺术机构开始实现线上展览,通过这种形式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比如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开始朝着商业化、趣味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有效展现。因此,学者在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绘画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展示形式非常多元,并且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博物馆可以积极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另外,线下实体艺术馆也拥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可以结合先进技术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这一点备受青年人的推崇和好评。

(二)展示内容更具有互动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媒体发展非常迅速,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显著,其中艺术自媒体备受关注。这种媒体形式以个体为基本表达单元,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灵活利用各种社交工具,更好地实现有效互动及信息共享。微博、微信以及视频网站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信息传播效率较高。如果个人账号无法满足艺术信息的实质需求,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充分彰显自身的商业功能,确保信息的及时沟通。我国的艺术事业也实现了稳步运行,创作者能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创作者主动跟随时展的潮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主动公布最新最前沿的艺术资讯和艺术动态,在线上积极参与相关信息交流。这一点有助于专业线上人际交往体系的有效构建,为绘画艺术的广泛传播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确保这一工作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支撑。许多视频网站平台也开始结合各种典型的艺术事件,进一步发起线上讨论交流。

(三)展示载体兼容性较强

新媒体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发展速度较快,绘画艺术备受关注,灵活利用各种数字多媒体技术,能够全面调动民众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许多非科班出身的普通受众主动参与其中,欣赏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调动。著名美术馆开始着眼于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美感设计为基础,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灵活利用各种声光合成技术,对自然之美进行模仿和创造。将触觉、气味融入其中,精心设计与众不同的声效,使受众在进入该空间之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使其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同时这种载体的兼容性较强,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和发展潮流,备受关注和推崇。

二、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路径

在绘画艺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化传播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但是,在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整体的艺术欣赏存在碎片化的特征、艺术创作更加娱乐化、缺乏对艺术作品版权的保护等,这些严重阻碍了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立足新时代背景下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规律,不断丰富数字化传播路径、渠道,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及价值,保障绘画艺术发展能够实现全面突破。

(一)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和发展使得原有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动,诞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设计形式。其中数字化思维的强化不容忽略,这一点与数字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存在密切的联系。绘画艺术创作者需要站在时展的角度,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化思维的影响下确保绘画的进一步传播和有效弘扬。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离不开图片、文字等形式的有效分析,尽量避免单调性,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以搭建三维虚拟场景空间为基础,在互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真正体现沉浸式体验的重要作用及优势。人们也可以不断调动多项感官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彰显数字化传播体系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另外,各种新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利用也不容忽略,短视频、微博、微信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在此前提下还需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设备,着眼于受众的实质需求搭建完善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彰显传播效应,更好地实现绘画艺术体验的目的,彰显绘画艺术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其中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非常关键,这一点是数字化传播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真正彰显绘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艺术作品所面临的侵权威胁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资料都非常容易被复制,因此版权保护工作不容忽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绘画艺术需要在坚持原创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各种侵权行为。只有严格保护艺术作品的数字影像版权,才能确保艺术作品数字影像版权能够实现有效授权及合理管理,可通过征收版权使用费用的形式,积极加强对数字化传播过程的优化升级及合理管理,落实好版权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绘画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

(三)始终坚持艺术的主体地位

在新媒体背景下,绘画艺术的泛娱乐化色彩比较显著,影响到自身的艺术性。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艺术价值的体现最为关键,但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都需要以社会实践服务为基础,真正实现与生产和生活之间的有效融合。如果过于注重娱乐化,就会导致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工作出现偏差,因此只有真正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始终坚持艺术的主体地位,以艺术为内核,才能够确保对症下药,促进数字化传播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的绘画艺术备受关注,数字化传播工作不容忽略。因此,需要以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传播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艺术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艺术与娱乐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郭蔚,陈建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传播力提升路径[J].出版广角,2018(14):35-38.

[2]高寒冰.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传播探微[J].中国书法,2018(10):168-169.

[3]李静,张孟军.新媒体时代传统民俗舞蹈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2018(9):82-83.

数字时代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数字时代使新闻摄影产生了飞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何消除隐患、应对隐患,数字时代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哪些新的要求?文章作了如下阐述。

1.数字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隐患

科学是把双刃剑。有人曾预言,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会葬送新闻

摄影。这话虽嫌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数字时代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过去,传统摄影也可把摄影特技运用到新闻摄影中而造成新闻照片失真,但其操作方法复杂,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能完成,且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效果差,加工痕迹明显。而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使用PhotoShop这种功能强大的图像编辑软件,在一台普通的电脑上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新闻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且天衣无缝。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摄影记者只有选择拍摄角度的权利,没有变动新闻真实的权利。

2003年海湾战争期间,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赖恩.瓦尔斯基与3月30日向报社传回一张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照片,该照片令图片编辑激动不已,因为画面要素和构图等显示是一幅足以竞争普利策奖的作品。时报将它刊登在2003年4月1日头版,但有细心读者将照片放大到一定倍率后发现是合成照片,合成的照片将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距离拉近,目的是为了改进构图,增加视觉冲击力。此事在世界新闻媒体引起震动。《洛杉矶时报》立即在其网站上刊登更正和道歉声明,并作出了开除布赖恩.瓦尔斯基的决定。又如2004年7月14日,我国西安连续暴雨,地面严重积水,某报记者将拍摄到的照片用PhotoShop软件中的“橡皮图章”修改,结果原来没膝深的水改成了齐腰深的水,“积水”也就变成了“洪灾”。照片经美联社采纳发稿后被芬兰读者在报纸上发现了修改痕迹,芬兰报纸编辑通知了美联社,美联社对照片仔细鉴定后确认其造假,从而将该照片删除,同时通知用户不要使用该照片,此事在我国新闻摄影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说明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不容忽视,数码相机拍摄的新闻照片中任何内容都不能被随意修改。

利于电脑技术制作各种类型的假新闻照片,使得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在数字时代变得十分脆弱,以往新闻照片的“眼见为实”、“以图为证”的权威性和见证性受到了强烈冲击。如果放任这种电脑技术的滥用,将会使新闻摄影失去存在的意义。这绝非危言耸听。

2.如何消除和应对隐患

2.1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从以下两方面对所发表的新闻照片进行规范和把关:第一,不绝对排斥对新闻照片进行电脑处理,因为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发展和应用已成必然,但运用数字技术对新闻照片作改动应制定一个底线----以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允许作者为突出新闻主题,对照片的清晰度进行调整,对一些污点、划痕等进行处理。第二,对那些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照片,要加强加大惩处力度。

2.2对那些制造和假新闻照片者,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制裁,使造假者不敢轻举妄动。

2.3利用技术手段规范互联网上的新闻照片。一方面可以运用类似于微软浏览器中关于网站内容分级的软件,对网上的新闻照片进行可信度分级。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一种程序,对收到的已经过电脑处理的照片进行过滤和提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照片的本来面目。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是应该做得到的。

3.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新要求

过去对新闻照片的评价标准是:见报快就是好照片。数字时代,摄影技术已经不再是问题,那么对新闻摄影的新要求则体现在新闻应该在更深内容层面上拓展。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更高层面以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络,在新闻选题、价值判断和新闻深度等问题上下功夫。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3.1对职业道德的要求

数字技术让作者对影像的改变更容易了,这就对新闻摄影记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决定了他是公众舆论的代表,他要向社会负责,要遵循新闻规律、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用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如果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坚持了道德规范,那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不会因数字摄影的产生而遭到怀疑。

3.2对独创性和快速传递的要求

数字时代对新闻摄影产生的影响,将不仅仅停留在新闻照片的物理形态的改变和传输手段的先进。数字相机和互联网将新闻摄影的时效推向了极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前从事摄影之前那种较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闻摄影变得越来越强调如何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现场选取独家角度,如何迅速传递信息等。

3.3对数字化管理的要求

数字相机方便了摄影记者,但是比传统底片更多的数字照片只能无序地保存在各种电子储存盘上,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照片和文字信息分离,图片杂乱保存在临时目录下,经常被丢失、删除,这些缺乏管理的照片无法成为媒体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