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0 17:24:24

数字文化艺术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音乐;产业价值

在当今人们把“互联网+”比作经济发展“金钥匙”的时代,仿佛一切经济现象都离不开互联网。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于各个行业。也就是说,各个行业都在或多或少地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其价值转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行业也正在以其数字化传播的方式赢得一定的价值转化。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本课题研究中,对于实现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转化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就结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来谈谈“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策略。

一数字音乐发展现状

所谓数字音乐,就是指借助电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数字技术进行制作、存储、传播和消费的一种音乐。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数字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音乐形式[1]。在数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今天,数字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一)全球数字音乐快速发展由图1可知,全球实体音乐近些年来在走下坡路,其行业收入由2010年的89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54亿美元,下降了39.3%。与实体音乐收入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数字音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由图2可以看出,从2010年至2016年,数字音乐收入由43亿美元增长到78亿美元,增长(二)我国数字音乐的发展现状1.以免费模式为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数字音乐产值规模还是很不错的,从2013年的44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80.6亿元。但这仅仅是数字音乐的产值而不是收入。我国有着13亿人口规模,2017年上半年国内手机上网用户就已突破11亿,这意味着数字音乐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很大的。但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带来很高的产业收入。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数字音乐产业以免费模式为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大网站也多以免费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音乐下载。当大家开始意识到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转换为价值收入的时候,试图以收费代替免费时,却发现广大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消费模式了。所以,当看到一些平台收费时,人们就会把目标转向免费平台。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图32013—2017年中国数字音乐产值统计(单位:亿元)2.商业模式渐清晰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100个网民中就有80位网民有上网听音乐的习惯。如果以11亿网民来计算的话,就有8.8亿的网民有着数字音乐的消费需求,如此庞大的需求群体意味着可观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因为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的存在,所以,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和服务提供商的介入,便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新终端和新应用。有了商业化运作,以付费下载、流媒体订阅服务和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商业化模式也渐渐清晰。3.音乐市场精细化数字音乐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既然市场规模非常庞大,那么,面对如此广大的消费群体,就需要商家根据消费的实际需求、消费行为和习惯的不同,对数字音乐消费群体进行分类,以实现音乐市场的精细化,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2]。4.个性化音乐定制由于我国网民习惯于免费提供数字音乐模式,所以,普通的音乐下载已经不大适用于商业盈利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要想网民愿意付费去下载音乐产品,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做文章。比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是一种很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从最近几年流媒体订阅服务的增长态势也可看出,个性化音乐定制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数字音乐产业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二“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影响

在二十年前,买盘磁带、买张CD听听流行音乐,觉得非常惬意。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音乐的传播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想听音乐时,不再去买磁带和CD了,只需要利用电脑、手机、U盘等去互联网上下载就可以了。而且很多音乐是免费下载,即使需要付费,也比过去的磁带、CD价格更便宜。“互在联网+”时代,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一)实体音乐产业的颓废已。“无力回天”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盒磁带就能卖出几百万盒,以一张赢利1元计算的话,就是几百万的赢利。一家音像出版社仅仅靠任贤齐的10张专辑,就在短短的六年间获得了千万元的利润。在那个年代,一个音像公司的所有光盘生产线都是超荷运转,因为生产出的光盘供不应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网络音乐、手机下载为代表的数字音乐的崛起,导致传统的实体音乐企业正在面临倒闭、关门的危机。过去能销售上百万张的唱片如今销量不足千张,传统唱片业全线萎缩,音乐光盘的销量也是“一落千丈”。如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音像店,广东音像协会在成立6年后也因难以为继而注销,音乐公司太合麦田的CEO也卖起了烤鸭。种种迹象表明:实体音乐已“无力回天”。(二)数字音乐给文化艺术产业价值实现带来机遇。虽然实体音乐产业已经全线颓废,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复活”,但是这并不代表音乐产业的衰亡。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又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新宠”,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实现迎来机遇[3]。1.音乐价值的新发现数字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其储存介质、传播渠道与传统的实体音乐都有很大不同。在实体音乐走向衰落的今天,就需要对数字音乐价值进行挖掘,从而实现其价值的新发现。虽然唱片制造业的萎缩已无法阻止,但是一首歌的价值并不是全部表现在唱片上,除了唱片,还有互联网和手机上的数字音乐、依附于这首歌曲的表演权、广告授权、卡拉OK收费、影视剧片头片尾曲收费等。例如,在欧美,苹果iPod和iTUNES捆绑销售的“99美分”数字音乐商店大获成功。在我国,一首王麟演唱的《伤不起》,就卖出1200万元的彩铃。由此可见,数字音乐的价值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从而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实现迎来机遇。2.音乐服务的新突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附加于商品的“服务”越来越受到商家与消费者的重视。有很多产品,可能对于产品本身并无多大差别,但是与产品相伴的服务则可能千差万别。这也正是很多产品供不应求而又有很多类似产品滞销的原因。数字音乐作为一种产品,和其它商业产品一样,要实现其价值,还需要在服务上求得新突破。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但是如果盲目地进行低水平的同质竞争,那么必将对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不利。这就要求,在提供数字音乐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新的服务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让消费者愿意购买。因此,音乐服务的新突破也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实现提供了可能。3.音乐原创的新动力在提倡“中国制造”的今天,音乐产业界的人士也意识到音乐原创的重要性。虽然流行音乐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能够风靡世界的经典音乐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音乐原创的动力。例如,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炬指出:“在数字音乐的300亿元收入中,音乐提供者的收益不足其中的5%。”由此可见,音乐提供者的微薄收益大大影响了他的积极性,致使音乐公司也不愿冒风险花巨资培养新人和推出新歌,所以,很难创作出代表国家民族音乐素质和水准的音乐。在“互联网+”时代,当人们都意识到原创音乐重要性的时候,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吁原创音乐,为原创音乐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设立国家音乐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推动音乐企业转型,鼓励原创音乐开发。又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北京巨海传媒专门拿出1919小剧场为著名音乐人三宝的音乐剧当作排练基地,为音乐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创作氛围。4.音乐版权的新环境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获取免费音乐,也不会拿免费音乐当回事,可以任意地去传播。但是在美国,如果随意地传播音乐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例如,2007年,美国有一位女士无意中把自己喜欢的一些歌曲传给朋友,结果被起诉,法院判罚22万美元,还外加50多万美元的诉讼费等费用。虽然目前我国免费获取音乐的渠道很多,但是随着版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将来对音乐版权的保护肯定会受到重视,音乐版权也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有了法律对音乐版权的保护,就可以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相信随着音乐版权环境的改善,数字音乐产业的价值实现也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4]。5.音乐产业的新天地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把音乐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着手制定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措施。北京、上海、广东也联手建立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为推动音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出台的有关音乐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和音乐产业基地的建立,必将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片新天地,促进了数字音乐产业的价值实现。

三“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提升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其产业价值呢?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与音乐融合、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能够促进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一)互联网与音乐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音乐要想实现其产业价值,当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需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1.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的兼并与整合数字音乐的传播与消费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平台,而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也需要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的兼并与整合[5]。(1)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起初的不规范、小规模,走向后来的规范、大规模,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虾米音乐在起初的发展阶段,多是从国外复制音乐转向国内,这就造成大多作品都是盗版的局面。其实,象虾米音乐这样存在版权问题的音乐平台还有很多。国内的各大音乐平台起初为了版权的纷争而“竟相撕扯”,结果造成相互间的“内耗”与“损伤”。当各大音乐平台争来争去而造成彼此伤害时,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市场发展的良机。所以,最终还是由“版权混战”走向网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例如,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归顺于阿里平台,重新整合成立阿里音乐。当阿里收购虾米音乐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版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其走上国际化产业道路奠定基础。(2)借助互联网实现合作共赢对于虾米音乐而言,其受众范围比较小,依托于阿里之后,可以借助阿里强大的资金背景,实现其长远发展。同时,这对于阿里来说,合作共赢也是阿里涉足数字音乐产业的一种战略规划。与阿里音乐类似的资源合并重组的案例还有:酷我、酷狗与海洋音乐合并重组建立了海洋音乐集团,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也开始合作。2.借助互联网衍生业务经营粉丝经济数字音乐作为用户需求的一种商品,其本身的价值变现能力也许并不强,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若借助于互联网则可对数字音乐产业的业务进行衍生,所以,有很多音乐平台在为音乐内容增值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衍生业务。例如,海洋音乐集团的音乐业务本身根本挣不了多少钱,但其旗下的直播业务却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而酷狗的很多收入也不是来自音乐本身,而是来自由音乐业务衍生而出的游戏业务和广告,还有酷狗旗下的繁星直播,则以网络歌手直播唱歌为主要业务内容。还有的音乐平台瞄准了互联网经济的“规模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数字音乐吸引更多的粉丝,以实现粉丝经济,从而实现数字音乐产业的价值。例如,阿里星球就是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粉丝经济上,打开这款手机应用可以发现,粉丝互动已经代替了听歌这个核心功能。(二)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互联网+”与经济的融合就形成了互联网经济,而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则能较好地促进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具体的融合策略如下:1.数字音乐的关联营销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充分挖掘出数字音乐的附加产值。按照道理,顺应市场的需要,我国的音乐产品销售应当实现从唱片销售到线上数字音乐收费的过渡。国内的数字音乐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推广音乐播放应用软件,再利用软件来巩固用户群体,实现新的关联产品营销,以实现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的融合。2.利用互联网发展会员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让互联网变成线下交易的平台,把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同样能够赢得较好的价值收益。基于此,数字音乐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开展活动,通过向会员免费开放活动的形式发展会员,从而最终实现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的融合。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音乐借助互联网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互在联网+”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通过互联网与音乐融合、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能够促进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佟雪娜,孙玮佳.当今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重构[J].音乐传播,2016,(1).

[2]佟雪娜.数字音乐的产业价值链研究[J].音乐传播,2013,(1).

[3]孟铂林.“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版权法律保护问题新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叶妮.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16,(11).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文化创新

一个地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而且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艺术化转化是草原文化资源配置和开发的重要形式,要切实把握文化产品生产这个关键环节,革新转化方式,构建转化体系,畅通传播渠道,促进文化互动和文化创造力的激发,让草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一、着力创新艺术化转化方式

(一)跨类别转化,着力推动艺术形式创新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艺术门类划分越来越细,艺术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跨类别转化就是在挖掘、整理和研究优秀传统草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促进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发展。主要包括跨艺术门类、跨语言类别、跨传播渠道等三种形式。1.跨艺术门类。促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之间的转化,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其中,草原文学经典作品转化成戏剧、影视剧作品将是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影视戏剧作品原创力不足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跨类别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改编成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赤峰市力王集团将中国画与挂毯工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的工艺品。2.跨语言类别。草原文化是多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创造、积累的结果,语言文字类型多,特别是蒙古语、满语、鄂温克语等被广泛使用,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实施“蒙古语语料库工程”“优秀蒙古文译介工程”“民族电影译制工程”等,促进跨语言类别交流,推动优秀母语作品传播。3.跨传播渠道。内蒙古文学艺术形态多样,但传播渠道单一。如,英雄史诗、乌力格尔、好来宝等大量的说唱艺术作品,主要以艺人通过说书厅、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传播,缺乏现代的传播渠道,不能顺应中青年和少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因此,向新媒体研发、舞台艺术呈现、跨界融合推广等方面转向,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传统说唱艺术传播渠道拓展的重要任务。(二)融合性转化,着力推动传统文学艺术现代化发展。融合性转化就是以现代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融入现代价值观念,激发传统艺术的内在活力。首先,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现代价值理念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现代价值的重要源泉,也是传播现代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维系传统价值、培育新价值、校正价值偏差功能。通过经典复排、革新艺术形式、叠加现代价值等方式,在传统文学艺术中融入现代价值与内容,注入现代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乌力格尔、好来宝、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围绕时代主题,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时代的内涵。其次,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现代技术融合。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新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带给人们更丰富多彩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娱乐消费;要大力推进图书音像、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用现代传播手段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要大力发展文化产品传播和交易的现代科技平台,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渠道。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如,对蒙古族民歌的流行化、大众化改编等。第三,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旅游融合。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在基础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链条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策划,促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引导演艺企业进驻旅游景区开展驻场演出,围绕旅游者需求,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培育旅、学、研精品路线等。(三)抽象性转化,着力推动文化符号的提炼。“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他们的符号象征价值。”一方面,提炼抽象化文化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珍贵馆藏古籍《庆赏升平》设计了一整套彩绘戏曲人物图谱,并以此为创意原型创造了状元、公主、哪吒等卡通形象,衍生出公交卡、书签等数十类文化创意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因此,如何围绕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进行生活化的创意开发将是促进草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三娘子、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多松年、奎璧、乌兰夫等革命历史人物一直是戏曲、小说、说唱等俗文学的重要题材,提炼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并赋予现代形式,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推动传统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提炼抽象化文化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转换。如,从安代舞和民族民间音乐中提炼出简单、流畅的舞蹈元素,编排出适合普及大众的广场舞,实现舞蹈的审美功能转变为体育健身功能,既能够传承草原文化的核心元素,也能够培育和保护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抽象化转化是综合性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提炼识别性、系统性、统一性、形象性的抽象化文化符号,才能够保持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才能在普适性、消费性、时代性文化产品的开发中继承传统、留住根脉。(四)理论性转化,着力推动草原文学艺术评价体系构建。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理论研究,以组织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建设工程为统领,建设草原文化高端智库,加快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促进草原文化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草原文化理论的深化、拓展和创新。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从思想理论、实践运动、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四个层面多角度、深层次融入。全面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的研究,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艺理论批评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构建民族文艺理论体系,为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加强对草原文学、草原画派、蒙派杂技、“马背上”的电影等文学艺术的理论提炼和阐释,着力解决草原文学艺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读”的现实问题,为草原文学艺术的推广、传播提供科学阐释和权威解读,进一步提升草原文学艺术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着力构建艺术化转化体系

(一)以“文化+创意”带动,促进“活态传承”。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和创新的文化现象。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激发创意、产生创意的活性元素,也是通过内部结构变化,融入新元素、产生新文化的构成内容。要在“活态传承”上下功夫,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特色,推进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文化生态区,保护传承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形态多样的文化创意基因。要在激发文化创意活力上下功夫,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的原则,加大对文化创意研发的支持力度,搭建草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平台,吸引各类文化人才,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碰撞和二次开发,促进草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真正“活”起来,逐步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伟大目标。(二)以“文化+产业”带动,促进“综合开发”。坚持文化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的发展思路,促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综合性开发。在内部整合方面,要突出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现代技术、资本运作、制造生产等要素的综合配置,通过规范、科学的工业化标准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结构,打造创新驱动、结构完整、代表先进文化生产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外部融合方面,要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实施文化创意内容牵引和传播渠道再造战略,加快培育特色旅游、演艺旅游、文化装备、田园观光等融合业态,打造全产业链、多向度服务的新型业态体系和市场体系。(三)以“文化+科技”带动,促进“集成创新”。推动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促进科学技术对艺术化转化的技术支撑,艺术化转化对信息产业的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集成创新的新型业态。以大数据、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基础,建设草原文化大数据中心。在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护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数据采集、技术服务和数据应用三个环节,积极推进草原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民族文化遗产、古籍资源、民间口头文学、电影档案、老照片、新闻图片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搭建文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草原文化创意和服务设计研发中心,通过产业资金引导,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对草原文化资源进行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三、着力构建多面立体的传播渠道

(一)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下去”。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推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相衔接。组织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工程,对乌力格尔、好来宝、民间文学等进行系统开发和数字化转化,创作出适合现代传播方式的文化产品。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将艺术化转化成果充实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为基层群众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促进艺术化转化成果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广场舞、合唱、曲艺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要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推行菜单式服务,将艺术化转化成果融入“优秀剧目巡演”,“送高雅艺术进高校、进企业”,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和全民阅读等活动中。(二)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出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相结合,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将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之中,统筹规划、协同创作、集中推出,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普及。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整体包装、集中打造的形式,积极参加文化交流和国际性赛事等活动。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订实施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项计划,草原丝绸之路交流与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国家文化年、文化周以及“欢乐春节”等常态活动。积极支持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出境演出,争取更多文化艺术项目纳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三)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上网”。以组织实施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工程为依托,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大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引导扶持,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扩大网络服务范围。通过对草原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创作推出一批网络剧、网络微剧和网络视频等作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四、着力提升艺术化转化的整体水平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档案;档案管理

文化艺术档案是人类艺术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各种艺术活动产生的图像,录像或文本。文化艺术档案的保管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化的见证。促进艺术活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文艺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现阶段文艺档案管理的新形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度,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产生更多的文化活动,并已经进入文化精神繁荣的重要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载体和种类逐渐增多,收集方式多种多样,数量和元素都在不断增加[1]。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逐步进入新的潮流环境,文化进入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已经走上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并开始重视和研究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对物质文化发展时间较晚,且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起步时间同样较晚,在管理工作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意识。甚至是在文化活动演出过程中,表演内容比较简单,记录人员不固定,舞台布置比较随性等各种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要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文件管理员必须改变他们的想法,建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并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危机意识不可少,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保护文化艺术档案。其次,不断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记录和保存。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得到有效管理。因此,更容易应对文化艺术的增长趋势,促进文化艺术档案的更好发展[2]。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形象性。所谓的文化艺术档案是有关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有效记录,包括内容,时间,地点等。它是人类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人类创作艺术的结果。创造性、想象力和独特的魅力等等特征,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表现形式,由于文化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效,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使文化艺术档案更具有形象性[3]。(二)多样性。文化艺术档案就是对左右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资料收集和资料整体的具体行为,有艺术种类和数量较多,且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那么艺术资料就需要包括所有的内容,艺术资料就是指文化艺术活动从创造开始一直到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具体的作品,这个过程的所有资料,包括研究活动和教育等等方面的资料[4]。文化艺术档案从类型上分为:载体型、实物型和文字型,从内容上分为:教学交流、研究艺术生产、创作工作总结经验等等。随着文化活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种类不断增多,文化活动也不再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文体艺术,而是新时代的发展产生的文化艺术。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网络,或者是其他渠道,使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三)联系性。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必然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文化艺术也是一样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内容丰富多样,导致文化与艺术的联系,共同发展。那么文化艺术档案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文化艺术档案包括美术、舞蹈、音乐剧、话剧等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包括这些艺术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道具、服装和剧本等方面的资料。所以文化艺术档案包括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包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这就是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取之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三、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国对文化艺术重视时间比较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实施较晚,部分经典的传统艺术家已经相继过世,而他们的经典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手稿形式进行保留,且保留内容不够完整,基本上这些作品都是在家人手中,而外人不知其详细内容;也有部分艺术活动单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对艺术作品进行保密处理,不会把相关资料交给文化艺术档案馆保存,面对这些情况都无法有效的将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集中管理[5]。第二,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要认识到老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性,对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作品进行相关处理,使影像资料更加清晰,毕竟这些艺术家已经过世,如果这些资料不能进行更好的处理,就会导致优秀的作品永久消失。但是,中国并没有充分重视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资金缺乏严重。对影像资料进行清晰化处理,其管理模式也很难进行改变。第三,传统资料开发需要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来源需要工作人员上门查询,查询过程比较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无法有效的发展资料的优势和价值。信息化时代,档案馆虽然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但是没有对资料进行共享,资源开发目的很难达到。第四,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民很难观赏到优秀的文化作品,而一些规模较大或者文化艺术比较优秀的活动都仅限与专业人士,没有实现文化全民共享,更不能实现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艺术档案无法实现合理李永和资源共享,因此,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是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是纪念和珍贵,现有的文化和艺术档案集中管理和数字化保存。使用实体承运人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存储,确保其类别系统化,科学化;对无法收集的文化艺术资料,可以协助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建设,从而让这些资料进行更好的保存,整体上提高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保护和保存工作水平。(二)加快资料网络化进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么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可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保存和传播,把文化艺术档案资料转化为虚拟形式,使保存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文化艺术档案不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不会因其它因素变化而损害,使文化艺术档案更加完整,为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快捷[6]。(三)加大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文化艺术档案馆为艺术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对档案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随时关注当地文化发展状况,并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向社会展示档案资料,也可以向有关文化活动主动提供相关帮助,比如与艺术活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艺术活动单位艺术活动更加完整和详细,不管提高艺术档案的使用率。(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人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如果想要提高其管理水平就必须要从管理者出发,首先管理人员要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并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真对待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7]。文化艺术资料贯穿在每个大型展览活动之中,不管是编辑出现还是领导发言都需要文化艺术资料作为参考,在后期经过整理和汇集,形成文化艺术档案。这个过程需要领导加强关注,才能充分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改善群众的精神世界。另外,文化艺术档案要进行维护,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需要理解修复和修护,使文化艺术档案保存时间更长久。

新时期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改善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规范。充分发挥艺术材料的优势,提供利用,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周美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7,(9):22.DOI:10.3969/j.issn.1007-5828.2017.09.017.

[2]翟菲.“泛档案化”背景下戏曲艺术的档案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5):54-55.DOI:10.3969/j.issn.1004-647X.2016.05.043.

[3]宋夏南.创新县级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16,(9).

[4]宋夏南.创新县级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16,(9).DOI:10.16033/j.cnki.33-1055/g2.2016.09.023.

[5]陈乃舜.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绘画类艺术档案创新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7,(6):146-147.DOI:10.3969/j.issn.1007-3825.2017.06.084.

[6]郑永根.浅析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规范化[J].中外交流,2017,(45):29.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生活质量;创意与策划;可持续性发展

一、前言

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温饱层面上,而是更加关注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群众也热衷于对业余生活的丰富,因此开始自发组织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但还缺乏一定的指导。因此,对于文化馆的相关工作而言,必须要加强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加强相应的策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性

1.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性提升,是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促进措施。尤其是在全民艺术普及宗旨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多种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喜好和口味,而且还能够促进一些比较腼腆,不太热衷于热闹氛围的群众参与其中。使得群众不仅仅只是在电视、电脑、手机上了解其他地区所举办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而是积极走出家门,投入到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去,增强群众自娱自乐的生活追求。2.传递弘扬社会正能量。一般来说,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还不够普及的过程中,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都会和传统文化节日或者大型城市公众事件联系起来,这对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注重实现群众文化活动与正能量传播的结合,将有助于更好的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积极地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应用。3.搭建展示宣传的平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为人们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乐趣,而且借助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还能够给市民百姓搭建相应的才艺、文化展示平台。而且具有不同主题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还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精神文明建设意义传递到社会中。因此,日益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载体可以给全社会提供参与展示形象的平台。

三、群众文化活动策略及创新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贴近实际原则,注重短小精悍,强调小规模、高质量、长期性开展是尤为重要的。第二个原则是贴近群众原则,即让每一个层次的群众都得到公平的待遇,都能够在同一水平线上展示自身的才艺。第三个原则是切近生活原则,也就是在第一时间内走入到群众生活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不同规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是满足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的重要措施,而且在群众文化活动落实的时候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将在真正的上门送服务基础上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应用的创意形式

1.原创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他们都具有对相关活动的评价权利。因此,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改善创新而言,各抒己见的形式是帮助群众意见进行综合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让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在相对来说比较融洽的环境氛围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然后在进行统计的时候来讨论,是帮助提升每一个规定参与者集体感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这种自发产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而言,如果群众缺乏参与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增强主人翁的感觉,才是促进我国现阶段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性提升的重要措施,也是满足我国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提升主要手段。2.利用现有资源完成整改进行创新。现阶段的文化资源尤其丰富,广场舞、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类型尤为丰富,但是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被综合化的利用起来,这主要是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大多数都是自发组织的,并没有政策的支持和规定的控制。因此,对于文化馆来说,这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机构必须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现代化的手段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在音乐的节奏中融入动态的舞蹈,将悠扬的音乐声和舞者优美的舞姿充分的进行合理的结合,给广大群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另外,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措施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水准,一方面是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与时俱进活动的落实,对于打破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限做出了显著贡献。3.借鉴先进以便更好发展。关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形式改善来说,自身的完善和促进是很重要的,但是因为不能够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小范围的提升中。还需要对借鉴其他国家、其他区域所进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总结和分析优秀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应用。这样的做法不仅仅能够使得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积极拓宽自身的眼界,而且还能够通过对优质文化艺术活动的改革创新来极具丰富多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五、关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

1.开展广域性交流活动。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要实现群众自娱自乐目标,而且还要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这就需要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加强城际间的艺术交流,以积极开展广域性的交流活动,则更有助于普及群众文化交流活动的进行。2.拓展数字化群文活动空间。大多数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是在线下完成的,人们在现实中参与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且随着城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参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群众为了更好的进行交流,都会借助微信群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的信息分享,但这样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线上线下注重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纽带连接,注重在数字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宣传,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了解并积极加入到该活动中。尤其是对于文化馆这种具有工作力度的单位来说,其权威性是比较显著的。这就使得文化馆加强对于线上线下的数字交流活动来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主题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3.拓展小众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现如今,我国所进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广场舞和大合唱,在节日庆典的时候会有相关单位组织的晚会活动,这说明对于群众来说,舞蹈、合唱、器乐演奏等传统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逐渐渗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且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戏剧表演、Cosplay、模型制作等小众群众文化活动正处于一个稳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来进行普及,加强人们对这种小众群众文化活动的喜爱程度,有助于积极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丰富其业余生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好,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也都被很好的满足。这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组织并参与相关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了使得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就必须要注重对活动创新和改革,才能够积极帮助各项活动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茹子晏.浅析文化馆如何推进全民艺术普及[J].大众文艺,2019(07):11.

[2]李美英.简析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J].南方农机,2018,49(07):46.

[3]张宝,邢丹.春风化雨润万家——密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联合会党总支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侧记[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8(02):33.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家庭;文化;县级文化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家庭文化是最小的文化单位,凝聚着家庭的精气神,基于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机构与形态,它是整个民族的文明缩影。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家和万事兴”的古训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骨血中。当前,多元的价值观对传统的家庭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家庭领域出现了家庭家风失范、家规失效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家庭的凝心聚力、基础基石作用也更加凸显,这对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把家庭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促使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发展,使家庭文化具有文明、科学、进取的特点,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实基础。

一、文化套餐要有“家常味”

家庭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同样要充分体现均等化,因此,要针对家庭推出具有“家常味”的文化套餐。家常味的核心是特色,县级文化馆的服务只有抓住并突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才会吸引群众,被当地家庭所接受。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群众文化品牌“百姓戏台天天乐”惠民工程,就把“文化大餐”做出了“家常味”,受到了吴江群众的喜爱。“百姓戏台天天乐”以“天天有演出,周周有巡演,月月有讲座,年年有大赛”为抓手,全年开展不间断的文化惠民活动600多场,把各类文化活动送到百姓身边,观众人次达60多万。戏曲在吴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受不少家庭成员的喜爱。因此,中心因地制宜,通过“百姓戏台天天乐”邀请本地的优秀的戏曲团队和戏曲票友通过流动演出车和固定舞台,将戏曲演出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同时,还举办戏曲艺术节,吸引了家庭成员组团参加比赛,各年龄层次的戏曲票友登台展示才艺。每年,中心或举办或引进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山歌展演,“大地情深”———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苏州吴江行,“文化进万家共筑中国梦”江苏省文艺志愿者“双百”惠民活动,江苏省优秀业余民乐团队展演,精彩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等。演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了家庭不同成员的文化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吴江家庭的艺术修养。

二、“互联网+”思维助力家庭文化建设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网络办公,网络交流,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建设家庭文化。《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这是当前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用数字化技术最新的要求。文化馆应当形成“互联网+”思维,引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扩充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建成集宣传教育、文化咨询、信息检索、网上阅读、演艺、观展、讲堂于一体的文化数字共享平台,将服务范围延伸至每个家庭。2014年,吴江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整合吴江文化网、吴江非遗网、吴江评弹网三个网站,升级改造了全新的门户网站,全面开展网上数字文化服务。网站开设了“网上展厅”、“网上舞台”、“视频推介”等栏目,很好地发挥了网站的文化传播、服务、交流功能。2015年,中心开通了微信服务,及时各类中心信息,增设微信投票、微信留言等互动服务。录制并上传了戏曲、曲艺、音乐、舞蹈、书法等文艺门类的教学课程和演出视频,以方便家庭成员“足不出户”在家学习和欣赏,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并利用QQ群组、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手段将服务与家庭个人联接起来。中心还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文化单位一起承担的“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和示范”项目,是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这是继区域文化联动、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后,承担的第三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中心正在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为吴江的家庭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体验、互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厅。

三、文化志愿服务搭建家庭与社会融合桥梁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媒介;传播平台

现今社会,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彰显它的优势,它占领的领域也越来越大。不仅有我们常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涉及的司法领域的“互联网法院”,或是在养老体系中试行的“X区网格中心”,也有在公安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人类采集、存储和处理数据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数据的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北京举行的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说道:“人类正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Technology)时代。”而今天DT时代已然到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性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曾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和挑战,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尖端材料、量子计算机,即我们所拥有的强大而先进的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1]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四个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样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价值(Value)[2]。我们简单地用P、E、Z(大数据计量单位)来衡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庞大,还不足以说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特征。究其本质,大数据之所以可以“精准”地应用到各行各业,量大还只是其一,更加显著的特征是这些庞大的数据并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也就是“人为全体数据”。同样,大数据时代所拥有的巨大数据量也体现在文化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这些数据不是随机的,是可以“类化”的,因此显得价值更高。大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类艺术行业白皮书对行业整体运营所起到的前瞻性指导意见,小到通过大数据提供的“经验值”来获取一门成功的线上课程的规划等,庞大且具有客观性的数据量都为其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距离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是一些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有温度的数据,它可以是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PPT、地理位置信息等。在百度上搜索“中国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找到近90,900,000个相关数据。它涵盖了网页、视频、图片、文库、地图等各类形式,可以全方位地让你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搜索“体态律动”,可以找到近892,000个相关数据。无论作为学习者还是传授者,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海量的国内外信息。反向思考,这些数据也是大数据平台的获取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你“利用”着大数据,大数据同样在“采集”着你。大数据时代的高效性与价值的低密度性是并存的一对特性。正因它的快速处理和收容能力可以让信息在瞬间形成,因此在未来“大数据智能化”势在必行。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对大数据的“精选”“提纯”,除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外,还能为文化艺术教育宏观导向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这是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亟须解决的难题。处理时效性高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例,一名教授大学公共课“音乐基础”的教师如果想迅速了解理科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如何?完成率如何?学习过程成效以及学习“耐受点”如何?只需通过数据的快速处理便可以知道。教师不仅可以获取单届学生的“纵、横”信息,即学生的个人信息、班级信息以及对比班级信息,还可以通过若干届学生的信息量汇总,实现网状立体的信息储备。通过这种数据的有效累积,教师将拥有一手资料,而这一切又源于自我累积的基础。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至少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拥有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二、大数据驱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改变

(一)“硬件”的改变。1.教育场所的改变。之前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学校教室、运动场、图书馆等。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模式和教育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比起坐在教室里或在计算机前学习,利用移动设备等科技手段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这种方式在成年人或是职场人员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强大的移动科学技术使人们学习的场所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发展成多元模式。咖啡厅、餐厅、上班路上、旅游观光地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2.教学方式的改变。随着网络数据的扩大化、普及化,在线教育、数字化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教育场所,更改变了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认识层面上,一些固有思想下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例如,逐渐升温的器乐陪练教学平台。在人们固有的思想里,器乐或是美术这类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口传心授”,但是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们在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折服。另一方面,在实质层面,原来课堂教育“一对众人”“一对多人”的方式被“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来课堂内容重难点消化的时间被无限地延长。一遍、两遍、十遍……依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数字化教育反复对知识点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二)“软件”的改变。1.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教育对象多元化的产物。科学技术支持的平台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需求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测定。而正因为有差异的区别,才有了需求的区别,所以教育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改变不仅是单方面地由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下知识的有效期限越来越短,观点的多样性受到尊重,绝对真理被时代不断地打破,正确答案可能不再是唯一,而是多种答案的并存。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知识的生产者、传达者、消费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是谁都可以生产并传递知识,这一事实也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2.文化艺术及教育传播媒介的改变。传播媒介本身作为一种媒介生产力的表征,在历史上是不断进步、发展的,随着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跳跃式发展[3]。关于媒介,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使得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文化艺术教育项目推广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最大化是项目推广的关键。现在除了学校,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还有剧场、图书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的往往是风向标的作用,而剧场、图书馆往往又是学校校外的有效补充。这种延伸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呢?(1)以剧场为主体收音机、电子广告牌、电视等电子媒介至今都还是企业、政府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是鲜有教育或是教育项目的推广采用这些方式。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纸质宣传品为媒介,如海报、宣传单、手册等。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教育项目各个环节的开展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SNS平台)推进,特别是在宣传和评价这两方面依托科技的作用更显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向大众推广各类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已是各大剧院对外宣传的首选。天津大剧院官方微博至2020年2月关注人数为12,650人[4],这些人大部分是天津大剧院的铁杆粉丝,又称“原始会员”,而通过这些原始会员传播的信息量却可以是惊人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6月的报告,中国目前拥有8.54亿互联网用户。依据中国微博用户总数显示,2018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因此,天津大剧院的粉丝群体在微博平台上能引发的蝴蝶效应可想而知。天津大剧院2018年上半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共13个。这13个艺术教育项目都可以让用户通过官方微博与微信申请免费参与的名额。每一个项目参加人数限定为100人,13个项目就能产生1300名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社交网络平台扩散出的“扇形效应”不可预估的。从图1可以看出,区别于传统的宣传手段,利用SNS平台可以使“宣传”面呈扇形发展,并且提升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认知度,发挥多效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项目的宣传手段主要是利用了信息化3.0时代的科学技术,但是项目的开展都是“实体式”的运作模式。剧场本身承担了项目实施的载体,科技手段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这正是基于艺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2)以政府机关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人。以往提及政府机关相关信息,我们所能想到的是各类通知、报告、规划、总结等纸质文件,而这些是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或了解到的内容。但是今天构建的以科学技术为媒介的政府信息公开,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便捷地接触到国家及时的各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动向及政策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官方网站为例,在页面上同时附有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的二维码。最权威的文化艺术类教育咨询都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获取。教育部官方微博主页上显示关注人数为7,422,757人[5]。教育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传播各类文化艺术教育相关信息,包括国家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总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方案等,还包括最新的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的动态、实施情况等。这样可以使关注人群及时、便捷地获得一手相关资料。以科学技术为“媒介”,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前提下,有关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教育的各类咨询、最新动态、实施项目等信息可以最迅速、最广范围地传播开来。3.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平台的改变在DT时代,平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作为世界顶级博客作者之一,自媒体营销教父迈克尔•哈耶特在《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一书中反复强调了各类人群、企业等是如何通过一个优质平台构建双赢局面的。他在书中提及的“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这句话,在文化艺术教育平台的构建中也很受用。用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产品”结合优质有效的平台,形成的双赢效果可以预见。(1)以MOOC为主体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美国《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因为世界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有两个都是在2012年建立的。世界三大MOOC平台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其以强大的互联网为“平台”,“产品”则是汇集的全世界优秀学校得优秀课程资源。例如,MOOC平台Coursera的合作学校除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外,还汇集了中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全球性合作院校。至2016年年底,这三大MOOC平台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3700万,超过中国这一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这个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除了国际上的三大MOOC平台,在中国也已有了像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等比较成熟的MOOC平台。其中又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内容涉及最广泛、服务对象最多。中国大学MOOC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一个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2018年2月至8月,该平台开设了1250门课程,为7,702,751人次提供了服务。而到2019年,这一组数据上升到了5419门课程,共为35,159,319人次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课程。在该平台中,艺术类课程共计303门,在开设的12个门类中数量位居第7位,在此期间共为1,732,461人次服务。良好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平台”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或是学识之间的差异受“硬件”或“软件”的约束将越来越小,并且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个人对于学习的热情或是说学习热情的持久性和耐受性。学习者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需要通过4~16周的课程学习才能参与考试或是认证。也就是说,学习者登录后的每一次操作都会被记录,并且成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记录。(2)以on-line直播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庞大的用户量为on-line直播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在线音乐会以互联网为主要宣传平台,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的推送,网页广告,论坛热帖,多屏联动等多种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盖率,达到宣传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网络用户人数的急剧提升,在线音乐会的内容也逐渐地由流行音乐扩展到古典音乐领域。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早在2011年就正式上线了,并于2014年4月6日同步直播了在瑞士举行的节日乐团音乐会。据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视频技术组组长孙洋介绍:“所有的音乐会全程采用了H.264直播编码技术和HEAAC音频技术,为用户提供了16∶9的‘宽画幅’视觉体验,而高质量的‘立体声’音频编码技术为网络观众们呈现了最清晰、最动听的音乐会临场效果。”[6]无独有偶,乐视音乐在2015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对6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会进行直播,成为国内首个对古典音乐会进行现场直播的视频平台。乐视音乐在此次直播中采用了PHONE、Pad、TV、PC、影院、户外大屏这六种屏幕之间的联动,更大范围地传播了古典音乐。数据显示,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通过乐视音乐观看的累计人数超过100万,远超线下演奏会本来的观众辐射范围[7]。

三、大数据时代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应对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民族;艺术;传统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冲击与转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更系统、更全方位、更多样化的展现方式。传统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历史价值,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阻碍了其展示与传播的高效性。数字媒体技术可将传统文化结合动态艺术的形式来展现历史,通过视听感受及声光电展示融合,再现文化魅力并引发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用数字媒体技术提高叙事能力

(一)数字媒体的发展为艺术美学提供新的可能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瑰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我国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该作品以长卷的形式记录,主要记录反映了我国十二世纪北宋东京(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亦如当今的节日集会,该卷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京)繁荣的见证。该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画卷材料及颜料、光线、环境的稳定性的影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故其展出次数、时间甚少。技术的革新为艺术美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可能,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得以让艺术展览以更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1]通过历史文化时间线的整合,及文物机构、学者专家对文物历史的发掘与研究,利用全新视角对这些文物资源做一个新的推进,以多元化叙事的方式及数字技术的结合应用,为文化艺术展览叙事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通过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提供线下展览的活动不在少数,由故宫博物院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故宫出版社和凤凰数字科技共同承办的“文化中国•致敬广州”《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在广州国际媒体港举行。该展览主要有以下部分内容:“盛世长卷”巨幅动态高清投影、文化主展区、“汴河码头”270°全息球幕影院、宋“潮”游乐园、文创衍生品商店与公共活动空间等,通过该文化展览表现超现实的北宋东京(汴京)城市故事,实现“穿越”千年前的北宋,让游客参与并进入到画卷当中,体验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新的展览平台提高民族文化叙事能力

首先,进入展厅之后《清明上河图》盛世长卷映入人们眼帘,通过用巨幅动态高清投影来再现故事文化动态,将北宋当时的社会文化活灵活现。其次,为了更加明确的本次展览的特色,还增加了关于此次文化展览的文化主题展区与公共活动的空间。如:运用展板对手卷思考与散点透视的理解,及利用交互游戏《寻找画中人》,对脸部进行扫描分析游客若出现在画中,是画作中千年前的哪位人物,属于什么职业,以达到与游客互动的目的。更甚有关于宋朝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的其他艺术装置的展示,又如:《交子:宋代货币发展史》围绕宋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体系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展开研究与对比,创作者运用一台现代的iPhone手机与宋代的货币交子进行了一个对比,使其更具象化。及《街道作客厅-公共性的演变》《宋代知识网络-生产与流动》《纸艺主题穿越》等这一系列的展示,应用了更多样化的手段,展现出关于宋朝文明物化的大量信息,通过提高展览的叙事能力,结合沉浸感、多感官与高参与度的实现,满足游客探索文化知识的诉求。[2]这样不仅可以让参观者自主选择参观方式,还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简单直观的展示平台,辅助完善传统文化的叙事性表达,让人们从中去获取知识,体验文化内涵。

二、用数字媒体提高展览的趣味性

(一)空间规划和数字媒体搭配

如何让展览变得有趣,是策展人与艺术机构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论是内容的表现方式、丰富陈列的多样化、还是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趣味性与互动性都应作为展览的主要课题来进行探索与研究。在数字媒体展览当中更注重的是以叙事的方式将时空进行空间重组,将游客带入艺术与历史的交汇长廊。重视空间规划和数字媒体的有效搭配,对提升游客观展体验有较强的积极意义。传统的展示方式,让历史文化难以展示全貌和细节;传统的展示方式还受时空限制,难以展示具体文化内涵,缺乏与游客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些都是传统媒介给艺术展览中所带来的局限性。

(二)以数字技术提升真实性

在数字展览中数字技术可起到综合信息的作用,既能为展览平台提供客观的知识补充,还能营造出环境真实感。数字化展览是以数字技术为主体,以数字媒体终端为载体,配以其他的艺术装置,来体现文化传播的新型展览形式。[3]除了“盛世长卷”、文化主展区与公共活动空间之外,还有“汴河码头”270°全息球幕影院与“宋‘潮’游乐园”亲子民艺体验空间。在此次全息球幕影院当中,通过画师还原,声效堆叠,让游客仿佛身临汴河并坐在游船上,在汴河当中肆意穿梭。场景伊始可看见岸上正在努力工作与生活的人们,场景中有骑马人、挑扁担的伙计、撒过来的渔网、飞过来的仙鹤等,景象也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超时空的变幻,夜晚的天灯逐渐升起,越飞越高的天灯更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加以音效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观展盛宴。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让穿越空间更具备可能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既能丰富趣味性也能让游客感觉到真实性。数字媒体的运用使得关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盛世名画得以延伸,通过动态为主,装置为辅的形式再现艺术,完成了关于历史文化的再度展示,还能够实现建筑、器皿、经济、文化等超现实的二维及三维融合表达,从而引发人们思考。数字艺术展览旨在让大众在享受美的同时了解艺术,理解历史,进而在艺术与历史人文中感受其所带来的精神文化。

三、结合文创作品及体验空间传播中华文化

(一)发展文创作品的意义

数字媒体结合艺术展览是新时展的必然产物,不仅能让艺术体拥有灵魂,还能体现艺术展览中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等功能性质。而展览则赋予了艺术与文化一个综合展现、交流的平台。[4]数字化的发展给艺术行业的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转变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文创作品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艺术作品是艺术与大众沟通的重要内容,单向与静态的文化展示已经远远不能达到人们的需求。[5]在此次数字艺术展览当中,有宋‘潮’游乐园亲子民艺体验空间以及图书阅览区域与文创衍生品商店、清明上河图主视觉文创等。文化创意产品为艺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取材于文化,发展于文化,其中部分文创产品结合当地地域性,对广府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再创作。在艺术展览的文创作品中,实用性是它应该具备的功能,同时它也应抓住大众的审美及口味才能达到其营销的目的及意义。[6]如此次展览当中的“新年糖果盒”里面的红包外观与内容设计,就结合了广东标志性文化之一粤语,有“爽手”“得米”“好沓水”“四萬咁口”等,具体所形容的意思是做事麻利、达成目的、人很有钱、笑得很开心等,将粤语当中一些美好的寓意都使用在了设计当中,既有地域特色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该设计不仅结合了当地特色文化形象作为元素符号,在颜色的提取方面,也运用的传统的红色、洋红色、金色让大众在数字艺术展览当中,除了能够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也能带来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二)体验空间的意义

在此次沉浸式岭南非遗体验展体验形式有视觉体验、空间体验、雕塑体验、绘画体验等,对于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来说,最需要考虑是时间性与人的尺度。[7]在文化展览当中,体验空间的重要性日益被放大,作为可以实现提高大众审美及个人、团体、家庭的参与度的一种形式。宋‘潮’游乐园亲子民艺体验空间很好地做到了一点,有龙灯、宋潮年画坊、宋潮戏院、吉象滑梯、宋潮印书铺、宋潮直播间、宋潮驿站、宋潮美术馆、宋潮扇子铺、宋潮大药房、花灯造办处等分割体验空间,游客可以参与“游花街、逛灯会”的广州特色文化,还能猜诗谜、手绘团扇、制作起伏茶签等,让传统的广府地域文化与体验空间做有效的融合,普及与体验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大门。教育作为艺术展览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体验空间的开发,达到有效的教育意义。

四、结语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大众对文化输入的需要,艺术展览不再是过去单向输出的传播与教育方式。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让艺术的历史文化结以叙事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空间的立体化及相关性质作为关联,如文化性、教育性、娱乐性、传播性等,为构建数字化艺术展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也带来了福音,数字化为传统文化艺术跨出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铭佳.数字媒体在馆内艺术展览中的跨界设计[J].新媒在线(下),2015.12.

[2]焦丽丹.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J].中国博物馆,2015,33(03).

[3]漂亮家居编辑部.展示陈列设计[M].麥浩斯,2019.

[4]魏佳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7.

[5]李乘.博物馆艺术授权策略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14.

[6]张尧.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8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民间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并利用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保”“用”结合,化“活”为力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它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始终相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为文化链而不断延续;它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民间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地开发利用,才能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

保护是基础,利用才是目的。但保护决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更不是摆上展台,使其成为展品。民间文化艺术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也始终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进一步与时代进程相协调。在此意义上说,保护就是为了利用,而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保”与“用”有机地结合,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激活民间文化艺术的内在活力,使其参与到文化和经济建设之中,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载体,一种手段。

以赣榆县保护民间曲艺艺术做法为例。民间曲艺艺术在赣榆已是历史悠久,许多古老的地方曲艺曲种已濒临失传。该县在挖掘、整理、保护中,不但使多个古老曲种再现文艺舞台,而且将其介绍给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使这些古老曲种得以复活,重回民间,并丰富了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形式。该县宣传、文化部门始终关心和支持着民间曲艺艺术和民间文艺团体,并利用民间文艺团体,大力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活动,编演新的赣榆琴书、赣榆渔鼓、赣榆大鼓、赣榆花船、赣榆牌子曲等曲艺节目,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法制、道德文艺宣传,每年演出均达近千场,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同时,也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开发资源,化“无形”为“有形”

在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它是民族一代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无形特征和不可再生性。历史上,由于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忽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大量消逝,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藏族史诗《格萨尔王》,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名,但现在已无人传唱;川江号子,曾是长江的魂魄,如今已成千古绝唱。所以,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即是一项时间紧迫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浩繁的民族工程。

民间文化艺术是无形的,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却可以使其成为“有形”的文化资源。连云港市对《西游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化“无形”文化为“有形”资源的一个范例。一部虚幻的《西游记》,支撑起了连云港市的文化旅游,并逐渐形成了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显示了文化的广泛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潜在的生产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文化由配角,已向主角转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在商业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的作用更为明显。

以赣榆县举办的徐福节为例。赣榆县自1990年举办第一届徐福节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单从数字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但正是这四届徐福节,使赣榆在国内、国外有了知名度,有了与世界会话的桥梁。赣榆县不断挖掘徐福文化资源,创作了大量的徐福文化作品,排演了大型京剧剧目《徐福》,仿古乐舞《徐福祭典》,成功再现了二千多年前秦朝方士徐福率楼船舰队、百工童男女东渡扶桑的壮观场面,同时,也使民间流传的后人对徐福的祭仪再现,并饰以仿古乐舞,形成祭仪大典,从而为节庆活动造足了徐福文化氛围,成为赣榆文化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一大品牌。徐福文化也从无形的文化走向了有形的资源,在地方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突破,化“需求”为“市场”

伴随着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经济和文化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亦将不断增长,对文化的质量的要求也必将提高。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何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质量要求?惟有通过自身的革新,实现创新和突破,这是人民大众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根据生产、生活活动而创作的,如果不根据市场的需求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会逐步失去当初的吸引力。相反,在传承中创新,在利用中发展就能体现其价值。实践证明,民间文化艺术在保护中,既不能束之高阁、抱残守缺,也不能孤芳自赏,惟有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并赋予其时代新意,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其保护的意义。

需求就是市场,市场重在培育。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都是一个民族(地域)独有的审美方式。它在一个民族(地域)代代流传,成为一个民族(地域)的印记,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喜爱和传承,并将产生流出本民族(地域)的可能。

以东北二人转为例。二人转以其歌舞和健身等因素,扎根东北,流传至今。并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文艺舞台传遍了全国各地,被各地人民所接受。从而,培育出了一个广阔的演出市场。

完善制度,化“人保”为“法保”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民族工程。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时之力能完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如此,惟有在全社会形成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观念,使人人都具备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觉性,才能使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有了更加扎实、牢固的群众基础。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9

(一)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创新民族文化、丰富当代文艺样式的战略意义,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了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作为朝阳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丰富当代的文化样式,塑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加强青少年教育,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应当纳入我们的主流文艺创作,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二)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问题,需要文化艺术界有识之士的通力合作。

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人员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是社会急需,特别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需要,建议集中我省的有利资源申请“国家动画基地”,开设相关电视频道,编撰大型动画剧本,创作具有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填补我省空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设置有动漫艺术创作、影视美术、数字传媒等专业方向,并与山东电视台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基地,在动漫及网络文化艺术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取得了初步的优良成果。但是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动画剧本的编撰、电视媒体的传播等,需要作家、电视编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需要文化艺术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共同努力。

(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建议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样式的结合,创造富有时代特点和艺术品位的动画作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需要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

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和植根生存的土壤。

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

同时,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应当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四)

网络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繁荣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网络文化艺术教育的新使命。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换对艺术设计家的考验是最严酷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以往我们的设计是借助物质材料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网络中的形象设计则是运用虚拟手法对现实空间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留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网络时代全新的传媒艺术语汇,如何创造出适合人们接纳、感受、审美和使用的网络设计语汇符号,这些都是未知的空间。但任何设计形式又有其相参照的规律和标准,包括网页艺术设计的相关设计领域,设计家们可以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借鉴、评判、吸纳、运用与发挥。因为无论是设计语言亦或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所用,特别是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它既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又是审美的过程,应用与审美的结合始终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网站建设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要求现代设计师具有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的素养,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更需要具备设计艺术的创造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所培养的设计师已经或正在落后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培养网络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艺术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工业设计,也为人类文明进程记录过光辉的一页。而当今的网络时代,给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有意义的课题,就是如何承传艺术设计的普遍规律,开拓网络视觉审美的全新领域,重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既是作品也是产品,需要市场和群众的培育。一定要利用市场手段丰富它的创作,激活民族文化的题材,树立我们的动画形象,占领市场首先要分析市场,尊重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势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美国的动画业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主题,《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难到不足以引起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界和动画业界的反思吗?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摆脱文化的殖民心态,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之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弄清当代中国的动画艺术问题,首先应该理顺文化与商业观念,在民族文化上多思考,多做文章,否则永远处于模仿和照搬的局面,而动画艺术缺乏生命力、时代感和民族性。但是借助民族本土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一味回到“古装戏”状态,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血脉联系。也就是从文化生态体系中,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并想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动画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动画产业自身的范畴,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篇10

(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队伍,健全村(社区)文化专管员队伍。将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文化惠民活动。

(二)建设“城市书房”,打造书香城市。计划与本地银行合作,打造1-2处标志性的城市书房,提高城市品味。

(三)推进辖区内现有文博场馆整体专业化包装提升,引进高科技,打造声光电一体的场景式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建设1-2处高标准乡村记忆馆。组织堂邑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利用水资源,结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水文化,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文旅IP。

(五)举办高品质的中国葫芦文化艺术节。提前谋划部署,使其成为促进区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国字招牌”

(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新线路。开发建设文化小镇、文化驿站;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名镇。推出智慧文旅服务项目“景区预约系统”和“数字化服务景区”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文旅“新基建”项目。

二、加深文旅融合,积极推进重点文旅项目

(一)书院文体中心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市区以西。项目总占地115.20亩,总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地下设计为停车场,地下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项目拟建4层文化馆、美术馆建筑1栋;5层图书馆建筑建筑1栋。项目配套地上广场面积59540㎡;设计地上停车位115个,设计地下车位1100个。目前书院临时设施及临电已经安装完成,达到使用条件。项目基坑降水井施工已经完成,具备降水条件。

(二)区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书院文体中心以南,新南环路以北,占地118亩,计划投资10个亿,拟申请债券5个亿。项目聚焦综艺文化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文化旅游智慧融合平台、全媒体营销矩阵平台3大数字文化产业平台,以服务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将综艺创作、文化旅游、教育及地方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打造鲁西数字文化经济产业高地。计划打造“脱口秀之都”、“礼乐”、“书香”、“自然教育”、“网游城堡”等城市文化名片和“云商”网络直播基地以及“南太平洋生活馆”进出口货物集散分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