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59:22

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范文篇1

关键词:歌唱情感二度创作音色

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声乐是歌唱者将歌曲作品呈现给听众并供听众感受的艺术,歌者的歌声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并影响和感染听众,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演唱者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声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演唱者则过多地强调演唱技巧,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和韵味,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有的歌者虽然很“投入”,但由于偏离了作品的主题,不符合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对歌曲的表现不着边际甚至歪曲,这样更起不到感染听众的作用。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由于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没有能够有机结合造成的。可见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和演唱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收到较好的演唱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二度创作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声乐作品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诗人与作曲家只是共同完成了一首声乐作品,而只有当歌唱者将声乐作品进行演唱之后,歌唱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喜爱,除了他们具有美妙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引发了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可见对声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二度创作”是极其重要的。

声乐旋律的非语义表达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声乐作品作为一种情绪、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又可以作为一种情绪、情感的遐想和共鸣,这为演唱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歌唱者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将自己放入作品所表达的氛围中,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使情感能够准确的表现出原作的意图。“在演唱时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歌唱者在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借情”或“移情”的手段来开拓思维和想象,“借情”或“移情”就是打动自己的方法。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不幸的人生》时,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人,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观众引导到歌曲所渲染的情境、意境之中,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

联想与想象是分析作品的内容、角色、矛盾冲突的最好的方式,“联想与想象”是情感表达的前提,是演唱者表达情感的来源,恰如其分的想象可以使演唱者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及音乐形象,使表演更富有感情,使听众更容易被感染。具体地说,“想象”就是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新颖独特、鲜明完整的艺术形象。要解决表现力就应有更多的亲身体验,调动自己内心的听觉,积累起丰富的情感形象,在脑海中为演唱构筑起强大的心理储备与情感后盾。

二、运用正确的呼吸表达情感

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人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带有感情的吸气是通畅的。气不像是吸进去的,而是自然地流进去的,放进去的。如唱抒情歌时,美的感情会使你不由自主地会像“闻花”一样吸气,唱喜悦欢快的歌时,你会像发现新鲜事那样让你用“惊讶”的状态吸气,唱悲伤的歌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哭泣”的状态去呼吸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无论其深度和长度都已具备了歌唱气息的需要,可以在演唱时充分自如地表达情感。

通过带有情感的反复练习,歌唱者就能把情感记忆转化为现实的歌唱情感,使歌唱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使演唱时的发声动作、歌唱状态和声音听觉上都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以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形成和稳定。

三、通过音色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音色是声音的属性之一,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音色的变化主要是根据歌曲内容情感而形成的。在任何一种情感(喜怒哀乐)中,人类的情感表现有共同的规律。而歌唱中的音色变化是指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根据歌曲的思想内容来表示不同的音乐形象。例如,舒伯特的《魔王》这首艺术歌曲就有四个人物形象:孩子、父亲、魔王、叙事者。在歌曲中必须调节出四种不同的音色,孩子需模仿童声的音色,父亲的音色深沉柔和,魔王的音色凶残狡诈,叙事者的音色比较激情。又如,穆索尔斯基的讽刺歌曲《跳蚤之歌》中,就是用装腔作势、骄横跋扈的讽刺调节出不同的音色,来刻画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因此要想唱出最美、最动听的歌声,避免歌唱中单调乏味、平淡,作为歌唱者在演唱中应该在头脑中设计出歌唱的声音形象,解决用什么声音色彩、力度来表现歌曲的内容、情绪和风格。这种构思和布局设计,要求它从细致的音色的变化,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调和含义,给予生动的描绘,借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如果歌唱者去考虑歌曲的内容、情感和风格,而只用一种单一音色演唱,即使个人音色再好,也会显得单调,缺乏生命力,不能真正表达出歌曲内容需要的情感,当然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

四、安排好作品的总体布局

这里所说的布局就是指声乐作品的开头、高潮与结尾。要处理好开头,就必须歌曲的第一句着手,要求歌唱者在前奏开始之前情绪就要进入作品的特定情感范围、意境中去。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对作品内容、主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进入作品的情感境界,以充沛的情感唱好第一句。如《铁蹄下的歌女》的开头“我们到处卖唱”,起音就应该用软起首唱出弱拍上的“我们”二字,随着软咬发音后,情绪由悲愤过渡到悲愤加控诉来强调“到处卖唱”,这样就可以将到处流浪、卖唱的歌女悲惨的境遇和愤怒的呼声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歌声一开始就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潮是一首作品强弱对比最明显、音乐形象最突出、感情最集中、乐思发展最高峰的地方,也是声乐作品最关键的部位,所以必须设计唱好作品的高潮。如《松花江上》这首独唱曲的结尾部分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整首歌曲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曲词作者张寒晖说过,他在创作此曲时是把当时北方妇女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的,所以在歌曲最高潮前应从情感上作好铺垫。即从“脱离了我的家乡……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开始声音要求平稳、内心独白式的,情感要表现得内在而压抑,而后随着旋律音程的六度大跳,情绪不断地高涨,同时在节奏、力度、呼吸等方面也都为最后高潮部分作好情绪上的准备,使呼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的激动之情终于爆发出来,使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

圆满的终止是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最后部分。终止方式有“由强渐弱”、“由弱渐强”、“强到底”和“弱到底”等方式。例如《我站在铁索桥》的最后一句“我要高声歌唱”要始终保持慷慨激昂的情绪,让声音的力度一直强到最后一拍。而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的终止乐句,则应由中强到弱到很弱(mf-P-PP)表现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歌词结束,伴奏部分仍要继续进行,以使伤感、思念的情感仍在延续,使听者久久地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一个工具。”歌唱的初衷就是“唱情”,声音贵在以情动人,歌唱者应以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中,把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收到演唱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爱萍.浅谈歌唱情感的艺术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1).

情感表达范文篇2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定义

民族声乐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其是由民族语言和具有本民族辨识度的声音、语言和音乐进行歌唱的艺术。而不同的文化、地域背景下所形成的音乐艺术,其与创作者所在地区的民族心理、艺术偏好紧密相连。民族声乐作为一种发展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与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同一层次。“中国传统声乐凝聚着诗经、楚辞、乐府诗歌、唐代曲子、宋词、元曲、明清小曲及宋元明诸代的戏曲和说唱的技巧和风格”而在本文中介绍的中国民族声乐主要是涵盖了传统的民歌、戏曲演唱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以中国传统声乐为基础,以西方唱法为表现形式的新生代演唱艺术。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声乐是以中国语言为承载形式,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民族心理和艺术偏好的表演艺术形式,其涵盖了传统的戏曲、民族和现代的歌唱艺术。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感情表达的意义

声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歌唱艺术,其是通过人的演唱来表达情感。与器乐相比,声乐是音乐与人声相互融合交汇,通过声音的婉转起伏,从而更加直接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歌唱的优美性,更在于情感表现的完善性。歌唱者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是歌唱声声入耳,唤起听者的共鸣,才可以将创作者的艺术心理所表达出来。如果能在歌曲演唱中加入情感的表达,那么就可以增强演唱的表现力,使得听众能够理解创作者的心理意图,理解曲子的艺术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声乐也同样如此,而情感正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不同事件的内心感受,喜、怒、哀、乐、愁都是内心丰富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元素,正是表演者和听众产生对生活理解的交汇,内心对生活的感悟达成某种心灵上的共识,表演自然就变得更加精彩。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感情表达的运用

(一)理解歌词的意义,完整表达歌词的意思。歌词是声乐的语言,声乐表演是以歌词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通过歌词打动听众,是因为歌词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歌词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其中包含了其艺术心理和情感寄托。而歌词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好的歌词韵脚完备、沁人心脾,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将诗意的歌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通过明确而清澈的语言将其演唱出来,就可以说是完美地演唱。清晰的语言演唱对于情感的表达是极其重要的,如宋祖英、雷佳、张也等民族声乐演唱家的演唱过程都是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要做到将歌词和演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要把握汉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做到“咬字清晰,气息平稳,声调悠扬”。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歌词的含义,体会歌词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实现对演唱意境的掌控,从而对听众形成艺术熏陶。(二)把握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我国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56个民族的国家,因为地域的辽阔和民族的丰富性,所以形成了种类丰富的民族声乐。各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的差异性,因此拥有着本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声乐和演唱风格。“不同民族在共鸣腔体的分配,嗓音的运用方式、语言的韵味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比如陕北民歌素以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浓郁的乡土风格而闻名,陕北民歌《信天游》以自由舒缓的节奏,宽广的声域和起伏的旋律而表现出浓厚的陕北人民的感情;东北地区寒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热情奔放的民歌风格,东北二人转的音调幽默风趣,曲调轻松自然,同时伴随着刚直的气息运用,体现了寒冷环境下激情四射的东北人民;蒙古族民歌《鸿雁》,旋律高亢绵长,主要运用胸腔的共鸣,从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蓝天白云之下,青青草原之上,一行远行的鸿雁飞过,族人盼望着亲人归来的场景。因此,在演唱中国民乐作品时,一定要先了解民族创作的背景和地域,了解创作者的民族心理和艺术偏好,这样才能使歌唱更加完美,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三)将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声音艺术是最具亲和力与大众性的情感艺术形式”演唱的情感表达是极其重要的。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必须建立在歌曲演唱完善的情况下,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歌手要寻求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在民乐演唱中演唱技巧十分丰富,如歌唱中气息的运用、歌唱的姿势、共音、起音、声音速度、喉结位置等,还涵盖了颤音、假音、断音、音准、节奏和音色的控制等,演唱技巧的训练需要长时间、系统化的训练过程。而在这里主要提出关于气息和共鸣的运用,声音气息的把握对于歌曲的演唱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歌手来说,连绵不断的气息是其演唱的基础,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黎信昌曾提出:“呼吸不要用蛮力,喉头不挤压,歌唱气息才能有弹性”。著名女高音演唱家玛丽琳•霍恩提出:“气息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占90%”。而在气息的运用中,要注意气沉、舌平,运用颅腔和胸腔的共鸣,产生泛音。气息运用出色有助于更好的演绎歌曲,从而能够完美的抒发感情。而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紧密相连,声音主要可分为胸音区、混音区和头声区,胸音区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涉及口腔、咽腔较少,混声区以口腔、咽腔为主,而头声区以头腔为主。在实际歌唱中要综合利用各器官,从而产生共鸣,营造更好的演唱结果。

四、结语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声乐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它向人们传递了对生活最深刻、最诚挚的感受,歌曲中的主题通过演唱者对情绪的渲染而表达出来,和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元,民族声乐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传承,民族声乐应把握这种艺术的发展趋势,充分吸收其他文化艺术的长处,不断让自身的内容得到丰富,才能展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从而带给观众更丰富的体验。歌唱正是运用声乐表达人生面临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的感悟,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唱,这就需要演唱者对日常生活对人生的意义有深刻的感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在表演时才能有感而发,和作品表达的主题产生某种契合,并向听众展现出来。所以,民族声乐是以情感作为演唱的核心,它在声乐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必须在声乐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在演出中更好地诠释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旭丽.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及价值[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周发猛.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情感表达范文篇3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众基本物质条件已经可以得到满足,部分富裕的人们在拥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上开始转向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另一方面近二三十年中国以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速度进行着城市化进程,在给民众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相比于室外,人在室内空间所停留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室外空间,因此能够给人有情感慰藉、给予民众正面情感支撑的室内布置设计开始显得举足轻重。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对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重视,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使用超出单纯使用的层面。当前人们住酒店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住酒店”,而是在满足基本食宿的基础上,追求生活愉悦感与环境体验的更高层次。因此,设计着眼点应该从过去仅仅局限在建筑室内上转换到建筑室内与人的关系上。这要求更多的设计原点从“人”本身出发,重视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人文的一种关怀。这种转变是当今社会的进步,也是大众对更高精神文明层次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室内设计及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JAYA设计的上海璞丽酒店是首个定位“都市桃源”概念的奢华酒店。设计师将“情感表达”融入整个酒店的氛围营造中,把都市繁华融于自然造景的轻松氛围中,为宾客提供独特的“都市度假村”体验。酒店入口的长过道迅速将都市喧嚣繁华与室内空间进行了划分和界定,通过中庭的仪式感和停顿,进入一层的大堂,立即给人不同的感觉,除了静谧的氛围,的确能够让人产生“世外桃源”的感觉,但不同于质朴的乡村感,而是一种升华的中国文化神韵的低调奢华感和品质感。上海璞丽酒店的极大成功充分说明了情感表达在室内设计尤其是高端酒店的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为未来酒店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室内设计情感表达元素

情感是抽象的,它的表达必须依托实体为承载,转换成一种“形”或“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需要通过对建筑物理空间完整的理解和对项目管理者、使用者情感诉求的充分把握,总结归纳出每一个项目独特的物理属性及其附着的情感因子,同时综合并注入设计师个人情感,最终形成该空间独特的情感表达,呈现给进入该空间的每个人。

1)形体空间。形体是从建筑内部空间及外部环境场所的宏观上的考量,好的空间造型特性需与使用者的情感感受相匹配。室内设计空间的物理特征及情感表达是通过外部整体建筑环境与内部形体空间有效分割相结合来完成的,建筑表皮是室内特征的反映,而外部环境又与室内空间形成对话。形体内部空间的分割则是设计者对空间属性的基本理解也是室内情感表达的基本载体。优秀的内部空间分割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背景,建筑空间特性,管理者的诉求,使用者的心理。通过形体语言的塑造,展现室内空间功能和审美为一体的情感表达,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感情交流。在实际项目设计中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上海闵行酒店式公寓室内设计项目,室内面积只有五十余平方米,空间十分有限。设计师从分析这对年轻夫妇业主的日常生活趣味入手,建设性地采用曲线型分割手法,布置出了两室两厅两卫一厨的紧凑格局,同时曲线室内分割造型也与建筑外观相呼应。圆润的线面分隔出更衣室兼冥想室、日光浴室以及为夫妇二人量身打造的椭圆形主卧室等独特形体空间。书房与主卧之间采用可调节玻璃百叶隔断,可通可隔百变实用。该项目在局促的建筑室内空间情况下,设计者巧妙地化解了建筑室内外空间形体的局限,采用富有创造性的形体分割手法,实现了使用者对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2)色彩。色彩在室内的运用重要一方面是要烘托适合其特定主题氛围,采用或热烈或含蓄,或奔放或宁静,或丰富或简约的色彩因子诠释特定空间的情感。暖色系如红色、黄色、橙色给人兴奋感,产生欢快喜悦情感。而蓝色、绿色等冷色系色彩可以使人产生沉静、镇定、沉着、平静、忧郁等情感。不同色调的选择应根据室内设计的主旋律相协调,与情感语言相吻合。

3)材料。材料作为室内设计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室内情感表达的必备附着体,材料的色泽、纹理、材质等基本物理特性,这些是空间情感表达的基本载体。砖石瓦木水泥铁件首先是用来架构、分割空间的基础材料,而同时每种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又迥异,铁器的冷酷、木件的温和各有特点。设计者应该从室内整体环境入手,充分理解设计需要表达的主题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材料,打造出不同氛围下的室内情感。今天的室内设计不会局限于某一种材料,各种材料之间的搭配与协调也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材料搭接可以使得室内空间主题明确,各种材料相得益彰,情感表达充分。相反,不合理的材料拼接会降低附着在材料上的表现力,如同没有灵魂的旋律,显得杂乱无章。当前,科技的发展使得室内材料种类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传统材料出现替代品,性价比更高、更环保、更安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丰富了民众的选择,使室内情感表达也更加多样性。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要求设计师要与时俱进,熟悉新材料的各自属性,拓展更广泛室内情感表达。以上海南京西路上的美国UBM公司的办公空间为例,该办公空间是美国UBM在中国的分部。设计师精准地了解到该公司性质、运营理念等背景后,提出简约、轻快、清新的设计格调。在具体材料选择上倾向于环保有机板、生态涂料、复合材料办公桌椅、旺盛生命力的绿色精品植栽等等来塑造国际大公司形象。同时,由于该公司上海分部的主要客户人群是中国人,因此设计也融入中国元素———印有水墨淡彩的有机玻璃屏风、铁质的中国剪纸、丝质的中国结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既新颖又不失文化品味,既表达了该公司的社会、人文情感又迎合了客户的心理,可谓一举多得。

4)灯光。光在设计室内情感表达上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是酒吧、咖啡屋等特殊室内环境的气氛烘托更是如此,灯光的强弱、冷暖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情感体验。灯光可以变换出多种色彩,如同基本的材料色彩一样,可以拥有不同的情感。另一方面,灯光还可以调节人们对室内空间氛围、材料基质的情感感受。暖色系灯光可以使材质调和的更加亲切或者热烈,同样也能调整属性硬质的材质变得柔和。例如上海璞丽酒店的室内灯光效果很好地充分诠释了酒店的主题,再加上酒店引人入胜的室内布景、相得益彰的灯光设计,使得整个空间明亮而又不失典雅,有格调又不落俗套。又如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栋老洋房改造项目,设计师区分出基本的功能照明与体现情调的装饰照明、日常照明与节庆日照明、室内照明与景观照明等,然后根据区分出的照明性质进行针对性灯光色温、照度以及灯具的设置。类别化的灯光设计结合了精致的老洋房创造出浓郁的欧式风情,充分阐述了业主精致优雅的生活品味。

5)气味。严格说气味属于空间软实力的展现,它可以体现空间的气质和需要传达的情绪。多数高端酒店或者个性私人空间具有专属的气味,以区别于其他场所。独特的气味对人形成嗅觉记忆,默默地诠释着属于自身的特定情感,无形中形成空间的灵魂。如喜来登酒店的“opensky”,华尔道夫酒店的“tuscansoulguestameni-ties”等等。

6)温度、湿度。任何一个室内空间温度、湿度的精确把控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舒适程度,是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的城市地域、不同的室内区域、不同的季节应该有独立的温度、湿度的数值。而不同的温度、湿度也形成了各种室内空间独特魅力,产生各自情感表达。例如璞丽酒店的温控设计可谓精巧细致,进入酒店前有个长长的走廊,既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把温度从室外平缓地过渡到室内。进入中厅前的过堂风也会给人自然而舒适的感觉,就像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在缓缓的讲述他的故事,整个室内空间传达的也是温润而优雅的气质。

3结语

情感表达范文篇4

一、情感诉求及其特点与功能

情感诉求又称感情诉求、感性诉求,是指激发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附加值或情绪上的满足,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以情感诉求为基础的广告,可称之为情感广告或感性广告。情感诉求广告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购买需求,是广告的一种有效手段。

1.情感诉求的特点第一,对广告品牌的附加价值的宣传,建立在购买者的情绪或者社会属性的需求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合乎情理,让潜在购买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师应以此为目标进行自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第二,情感诉求广告更侧重于广告的表现手法,而非表达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等信息。这种广告是基于潜在购买者并没有主动的消费需求,从而进行商品的搜寻,也无意于思考产品特征等实际的信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取决于广告的表达形式,如广告人物的魅力、画面的精美程度、背景音乐的传唱度与动听程度等。第三,情感诉求广告巧妙利用通感,激发人们对广告类似情节体验的回忆,或者产生合理的理解,从而达到不借助于商品特征信息也能引发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总的来说,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并非绝对对立的。

2.情感诉求广告的功能第一,区分同类商品。市场上的同类商品数量繁多,但特性接近,用商品特征信息等理性诉求来区分变得很困难。广告创意工作者须将不同的情感诉求赋予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以应对现代商品市场的尴尬现状。我们不难找到这一类型的经典案例,以脍炙人口的可口可乐广告和百事可乐广告为例,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两者的口味,但是,其品牌通过广告的不同情感诉求,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建立起品牌的区分度。同样,中国品种繁多的酒类广告,也是从情感诉求方面进行品牌的塑造和区分,以求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情感印象。第二,娱乐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所谓成功的广告就是受欢迎的广告。这类广告要么能够向潜在购买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要么能提供娱乐性,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因此,广告创意的作者们经常采用感性广告的表达方式,迎合消费者希望得到娱乐性的心理,以期对他们的购买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迎合潜在购买者对商品消费的情感需求。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从理性过渡到感性时,更重视追求商品所提供的精神满足与情绪感受,而商品的特性、价格等已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了。比如,过去女性购买皮鞋,是以经久耐用、满足日常需求、性价比高为主要诉求的。而现在,一双能满足功能性的皮鞋,其品牌、款式等更是女性品位与身份的象征,体现女性对现代时尚、新颖个性的追求。现代购买者对某一品牌的情感与其对此品牌商品的特性的认识同等重要。

二、广告设计中对情感诉求的把握和表达

1.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其情感元素的表达方式通常体现在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广告画面、朗朗上口或富有韵律感的广告语言和真诚的广告态度上,令观者产生共鸣甚至通感,进入迷人的、梦幻般的境界。它不断地刺激着观者的情感深处,吸引人们向它靠拢,对其持续产生好感,进一步从情感上征服消费者,为其最终产生消费行为铺平道路。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是以知觉为基础的,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以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而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则以知觉为媒介,艺术创造的基础就是客观对象的表现性知觉,情感诉求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它的创作以现实为基础,以现实为对照,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的激情。”广告设计师必须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充分的例行分析后,对表现对象进行简化、抽象,使消费者最终的着眼点始终具有浪漫的色彩,这种知觉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思维的差异所在,而这种差异就使得情感诉求广告与理性诉求广告产生了异曲同工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主导诉求手段。人的消费需求的层次有高低之分,对商品质量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更高层的需求则要求商品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品牌更需要具有能提供消费者的心理价值的功效,即提供使用价值之外的品位和社会地位等的象征。如同拥有豪华的别墅已不再是表示一个人拥有固定安逸的居所,其更能彰显拥有者的富有程度和社会地位。情感广告通常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人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充满感情色彩和审美情调,其间蕴含了非凡的创意。丰满动人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共同构成广告的内容,让观者如临其境,与广告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激发其潜在的消费欲望。

2.让广告蕴含情感,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诉求,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调来表达广告主题。这样的方式最能动人心弦,如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所以,情调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产生情感链式反应,如同水墨画中留白的方式,用简单平常的方法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这种留白体现在广告中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意境,给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受。因此,如果将这种情感留白的表达手法融入到广告创意中,再加以各种抒情元素作为辅助,让消费者置身于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中,激发情感共鸣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非凡的构思、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智慧的激情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将所有对立的事物和观念相交融,无论是超现实主义的后现代风格,还是现实主义,无论是美好的理想,还是浪漫的幻想,灵活运用即可营造出某种情调。例如,现代房地产广告就充分考虑都市人在复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期待获得心灵的平静,对乡村田园生活、自然森林湖泊的向往,同时又有对品位和地位的追求,便纷纷在房地产广告中加入此类元素,将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自然宁静的居所,以及大自然的各种美景渲染出浪漫轻松的氛围,击中都市人内心的“软肋”,激起人们的向往,从而达到“想要就拥有”的消费冲动。因此,不难看到这类广告的主题多围绕“都市田园生活”、“住的不是房子而是风景”等,营造出浪漫时尚的情调。

情感表达范文篇5

黑格尔指出:“艺术的本领在于通过想象去把握和玩味感情”。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真挚与强烈的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不能没有审美情感,艺术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总是把他对于大千世界现象的情感反映凝聚在形象身上。因此,艺术形象是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带着浓厚的情感特色,体现着艺术家情感的倾向性。高度重视和强调线条的表情功能,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不仅起着描写外物的作用,还能发挥它在描写物象和表现情感功能。如宋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在线条的运用上不仅生动真实地描写了李白傲岸超然、自由不羁的性格神态,而且也传达了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徐悲鸿画奔马,在不同时期创造马的形象都有不同情感态度的表达,解放前,他画马题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解放后画马题的则是“:河山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表明,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对马的观赏产生不同的感受以及思想感情。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对情感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论述,《乐记》最早明确提出了情感的表现问题:“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所说的“乐”,包括诗、歌、舞在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称,因此,说“乐”是起于人心感于物而产生的情感的表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明显地说明诗、歌、舞都是情感的表现,而且在情感表现的强烈程度上,一个比一个更高。画论中也有“感物而动,情即生焉”的论述。上述诸论说明,艺术家的情感和他们的作品是不可分的,情感通过艺术创作得以表现,任何事物在艺术家的笔下都是有情的。古今中外的艺术杰作,都深刻地表现着艺术家真挚和强烈的情感。艺术作品是表现、抒发作者感情的载体,但表达作者情感更重要的目的是实现与观者的情感沟通,用作品在观者心中引起共鸣,达到交流情感的初衷。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亦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昕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艺术作品要供人欣赏,要从情感上打动欣赏者,因此要求作品的情感表现必须清晰、真挚,才会产生深入审美活动和真正的社会效果。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充分利用情感与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情感的帮助下,引起观者的情绪,实现情感交流。情感的表现和情感的交流、共鸣等情况是复杂的,因而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二、运用“移情”手段加强情感表现

“移情”是艺术创作经常使用的方法。移情是艺术家把情感移入某种对象,让情感与对象合为一体,也就是艺术家对对象富有情感的想象,通过被涂上了情感色彩的事物形象来实现情感的表现和交流,使人在观赏中也沉入对象,进入特定的情感世界。移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移情是审美情感的一种特殊功能,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通过移情可以使情感表现更加丰富、强烈。古人早已有所发现“移情”的作用,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现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移情”。在艺术活动中,运用“移情”手段进行创作,必须使欣赏者通过作品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和意,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把情“移”入对象,把情感的色彩涂上了事物的形象,使观者看了不仅对作者的情感有所体会,而且还可能引发共鸣。郑板桥画兰、竹、石,寄托清风亮节,不为淫威所屈的情怀。梅花斗雪迎春,兰花幽谷传香,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菊花清秋独放,这些自然现象,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思考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意义,把自己的情感移入无情的事物之中,表现和加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移情”在情感表现上是非常重要的。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李普斯是“移情”论的主要代表,他在《空间美学》、《论移情作用》等著作中提出了“移情论”,认为移情分为实用的和审美的,两者是不同的。审美的“移情”,不是指身体感觉,而是把“我“”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使自己就在对象里面”,达到我与对象的“完全同一”,也就是物我达到统一。黑格尔称之为人从外界事物中“寻回自我”。“移情”是艺术创造中普遍的心理现象,有其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移情作用的客观基础是一个特定情绪,这种主要对象的审美特征有类似之处。所谓“兴者托事于物”、“心入于境”、“情与境会”,就在于客观“物”“、境”的形态、性质与主观的“心”、“情”具有相似点,所以才能“景以寄情”,“我具物情,物具我情”,发生移情作用,将我的特定情感寄寓到相对应的物中去,并以物抒发我的情感,人可以移情于具有审美特质的自然景物,景物是移情的对象和客观根据,人的“情”进入景物,人的情感就有所附丽,情感也就外化为可供人享受的审美情感了。“移情”的内在根源则是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为基础,体味到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捕捉了对象与自己的相似性、同一性,才可能发生移情,抒发和表现自己的情感。此外,移情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对象中激起“我”的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对象化和外化,才能移入对象之中,使对象染上“我”的情感。景物本是无情物,而人有情,人情进入景物,才能成为审美情感。如上所述,“移情”有客观根据和主体的内在条件,不可能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移情,移情是受客体的审美特性及其同主体的关系所制约,不是主观随意的。外在的客观事物和人的情感之间似乎有一座桥梁沟通主、客体之间的联系,这个桥梁就是人的认识。认识包括表象活动和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是情感活动推动了表象和思维活动,而表象和思维活动的成果又增强了情感体验,通过移情强化了情感表现。

三、借助理性思维加深情感表现

黑格尔说:“在这种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见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清楚地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中,表象运动、理性思维、情感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生动运用。理性认识不仅是对表象运动的指导,而且也是配合和渗透,在情感表现上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思想和认识不能代替情感,一个艺术家不论有多么高深的思想、认识,如果缺乏情感,是决不可能有艺术创造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标准中,只有当它在自然的情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才会被认为是真诚的、高尚的和有价值的。表现在艺术创造上,就要求艺术作品应当把普遍的理性的东西化为个体的情感,认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打动人心,产生艺术特殊的作用。否则,未融化在情感中单纯的理性的东西,不能产生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从艺术的创造与欣赏的实践经验来看,总是包含着这样两个不能脱离的方面,即一方面要化理为情,另一方面要融情入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儒家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和艺术的关系,但它并不把艺术看作是进行道德说教的工具,十分强调艺术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感化作用。这是一个符合艺术特征的重要看法。那种“言情近于议论”以理代情,以理为诗,毫无审美意趣,难于成为品赏对象。艺术所表现的决不是赤裸裸的理,而是已转化为情的理。“理”不在“情”之外,而在“情”之内,两者是不可分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实践,在心灵深处把“理”直接转化为“情”,并表现在作品里,从而加深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它的感染力,使观赏者动情,这是任何抽象的议论难以做到的。由于艺术家的个性、气质、思想、经历等的不同,由“理”转化来的“情”也是不同的,不会是一般化的、空泛的、重复的、可以到处套用的“情”。黑格尔还认为,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中国古代学者强调“情”和“理”的统一,认为“情”和“理”是融合在一起的。在绘画作品中,从米勒的《拾麦穗》、《晚钟》,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和郑板桥的兰竹画,都是画家通过人物、景物来表达他们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世态的愤懑和忧伤,这种理性认识融入情感得以有力的表现。“情”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和谐统一,使“情”和“理”并不否定或贬低另一方,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看到统一的情况,也要注意矛盾冲突的情况,有了矛盾冲突才会有发展,才能突破原来和谐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和谐,出现新的、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作者:赵培源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黄宗贤:《视觉研究与思想史叙事(上.下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情感表达范文篇6

肌理效果是架上绘画的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的情感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肌理效果跟绘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和笔触有关,肌理效果分为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材料和笔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肌理效果。越来越多的非艺术材料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介入到架上绘画当中,使架上绘画的肌理效果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笔触的运用也是肌理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笔和不同的画法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材料和笔触的有效结合使画面的情感表现达到了极至。

材料肌理是指画家用符合自己情绪的、任何能够体现画家情感的媒介物(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连同颜料呈现于画面所带来的肌理。画家思想的创新使绘画当中所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由于材料有着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细腻、反光与不反光等不同的表现特征,那么它就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与情绪上的暗示效果,因此画家的表现方式也伴随着肌理语言走进画面。笔触肌理是画面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指画笔或画刀和颜料相结合本身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从古至今,笔触肌理是承载和传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载体。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常用软的圆头笔使用间接画法绘画,绘画方法主要以描为主,色层比较平比较薄,不容易看出起伏,笔触不易显现。近现代画家喜欢用鬃毛笔和油画刀结合直接画法作画,色层比较厚,起伏比较多,容易形成更多的笔触肌理。由于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都与情感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被越来越多的画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一、材料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架上绘画艺术由物质世界的再现过程发展为精神表现的过程,即创造者“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像德国画家伊米尔•苏马荷,他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激动的情感,就直接用沥青在厚实的材料上画出强有力的、笔直而粗壮的线条。这一笔画出了气势冲天的豪迈气概,这一条水平线给人一种挺拔向上、无所畏惧、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透着奋发向上的无限活力和无穷的斗志,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这就是充满激情的创作,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自发流溢。这就是人类情感形式化,同时形式也被情感化,两者在绘画作品中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当情感被形式化并凝结在绘画作品中时,欣赏者就会通过视觉感官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精神上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这就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教育功效。法国画家杜布菲为了表达冲动的创作情感,用沙子泥土及固定剂和其它材料做成厚厚的掺有颜色的底子,并在上面作画。可想而知,沙子颗粒既硬又松散,而泥土具有滑腻的特性,这就使底子上出现凸凹不平的质感,油彩画在底子上就会形成厚薄不匀的色迹。由于材料不同,着色的程度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色堆、色块和色疤,从而使画面更自然、更逼真、更充满活性。在这样的底子上进行创作,作者的思绪、情绪和激动的心会随着绘画材料强烈的跳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统统被情感符号固定在作品中。情感通过绘画材料表达出来,绘画材料由于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凸显材料的魅力。杜布菲在创作《青铜风景》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沙子、海绵、泥浆、木板、还有一些破旧的墙皮、油画颜料等)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天然的综合材料。在这种材料上完成架上绘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些都是作者强烈的创作情绪和心理反应的需要。还有美国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他把从道具贮藏室内挑出来的一个橡胶轮胎、一块车牌、一个布口袋、电灯装置和电线等东西加以整理和组装,最后就变成了一件“绘画”作品。还有他的架上油画作品《着陆第一跳》也是将现成物组合在绘画之中的。正如罗夫斯基所说: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这种固定下来的情感促进了作者创造性的发挥。

画家的创作激情主要来源于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艺术材料升华到创作的高度。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激情满怀,因为绘画创作是精神劳动的产物。在没有打动画家情感的素材出现之前,画家是不会动笔的。正像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的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歌唱家用音量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奏家在情绪激动时,会无意识地用力弹奏;画家在创作情感冲动时,同样也表现在运笔的速度或力度上。运笔缓慢而平稳,表示心情平静;运笔短而急速,表示情绪激动。还有利用材料肌理效果表达情感的,因为肌理是画家情感的流露、激情的痕迹和情感的象征。利用材料上天然形成的肌理,如树皮、岩石、砖、墙皮、多年锈蚀的金属和火烧、雷劈等留下的肌理称为天然形成的肌理。如画家切思•赞恩的《落脚之地》的构思和创意就很独特。他将一只斑驳不堪的木船解剖为三个断面,并“停泊”在圣劳伦斯河上一个船屋的房脊上,这恰好与新剪修的草坪,新盖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借用材料的记忆属性,给人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力,留给观赏者对往事的回忆,使人过目不忘。还有瑞士画家保罗•克利,他用纸板、瓷漆、纱布、石膏和红棕色水彩等材料创作了名画《隐蔽所》,《隐蔽所》字义上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柔弱者的藏身之处,表示柔弱的一面;另一种是躲避强者的战略战术,目的为了更好进攻。整幅画面上用纤细的影线表示柔弱;用人物咄咄逼人的眼神和鼻子垂直的线条表示强大。画面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与水彩相渗透,形成斑驳的色彩,再加上纱布粗大的格子线纹理与影线相呼应,轰托了画面的气氛,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画家借用这些天然形成的肌理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天然形成的肌理还含有一种回忆的属性,这会使观者触景生情。还有的画家觉得天然形成肌理都不足以表达个人的感情,就用自己选定的辅助材料来创作画面的肌理,有的类似浅浮雕、有的斑斑驳驳,有的凸凸凹凹。肌理是人类情感留在画面上的印迹,艺术就是肌理印迹的创造。肌理给架上写实绘画带来抽象因素,增加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写实绘画增添了灵气。

二、笔触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情感表达范文篇7

关键词:播音主持;言语交际;情感表达;策略;分析

播音主持是将广播电视内容传达给受众群体的媒介,可谓是广播电视的灵魂所在,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能够让新闻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让整个节目更具有生命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受到冲击,出现了收视率下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节目必须提升创编质量,重新抢夺收视市场[1]。对于播音主持而言,要想站稳这个位置,并且为节目收视率的提升做出贡献,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自身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借助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内容表达的专业性,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

一、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在播音主持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是衡量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或主持人借助语言来向节目受众群体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并且将节目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营造出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借助节目来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播音主持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教育效果和引导价值,在这方面能力较强的播音主持,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深化节目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二)有利于增强节目播出效果。播音主持良好的语言交际以及情感表达能力,能够让节目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受众的注意,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品牌节目,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一个受到大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往往有着一个很好的主持人,比如说,《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人董卿,端庄娴静,博学谦逊,很好地展示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让受众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徜徉;比如说《快乐大本营》中的主持人何炅、谢娜,诙谐幽默,一唱一和之间,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综艺节目[2]。一个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它最后呈现的效果与播音主持人息息相关,如若主持人缺乏良好的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照本宣科念稿,整个节目将变得空洞乏味,了无生趣,难以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节目也对受众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不足之处

(一)文化知识素养相对欠缺。学无止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这些错误映射了播音主持人在文化知识素养上稍显欠缺的问题。广播电视节目是公众性质的节目,播音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如若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上的不足,导致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很容易被受众群体识破,影响到节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影响到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可能对节目效果造成毁灭性打击。播音主持人在文化知识素养上的要求是极高的,如若在节目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事后都需真诚道歉,恳请观众原谅。(二)存在口音问题。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个播音主持人的基本素养,但是,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其实还是存在不同程度口音问题的。一方面,是地方电视台为了照顾当地受众群体的语言习惯,在节目策划时,特地使用方言作为节目的语言,来拉近节目与当地居民的距离,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另一方面,是地方电视台在播音主持人选拔上,没有中央电视台那么严格,所以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可能出现普通话、方言混用的情况。播音主持人的口音问题,会影响到节目的受众群体及推广度,电视台可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整改,如若要打造具有当地语言特色的节目,可以创编当地方言节目,如若要想打造全国性的标准化的广播电视节目,还是应该加强对于播音主持人普通话等级的要求[3]。(三)情感表达能力不足。部分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进行播音工作中,由于情感表达能力不足,全程“朗读手稿”,毫无情感,听之索然无趣。部分播音主持人,在工作中,过于看重语言表达技巧,却忽略了情感表达技巧,没办法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一味地使用基本语言表达技巧传播节目内容,使得节目毫无情感内涵,苍白无力,无法激发受众群体在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一部分播音主持人,则出现了与之相反的情况,过分注重情感表达,使用夸张的语言、表情乃至于肢体动作,显得刻意做作,不仅无法激发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而且可能会让受众觉得很尴尬,令人反感,失去了广播电视节目应有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三、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增强的策略

(一)规范语言以及语言的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国,《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在普通话上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这个节目的播音主持人,比如说赵忠祥、邢质斌、罗京、李瑞英、郎永淳、康辉、海霞等,个个都是优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朴实亲切,明朗生动,是当代播音员以及主持人学习的典范。现阶段,播音主持工作对于播音员以及主持人在语言的标准性、规范性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普通话语法标准遣词造句,且读音准确,语言逻辑正确,能够被受众群体理解。在这个基本要求上,其实,当代播音主持风格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有些风格偏向严谨求真,比如说新闻节目,有些风格偏向风趣愉快,比如说综艺节目,让众多风格的播音主持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不过,无论是何种风格,何种播音方式,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正面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播音主持人应该将自己所知的真实的、正面的信息告知大众,并引导受众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思考,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环境,不得依靠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发表一些煽动性、偏向性的负面言论。(二)注重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数量爆发式增长,要想吸引受众,激发群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根据节目内容,采用恰当的语言技巧,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一时吸引受众群体的,有可能是主持人的外貌、声音,但是留下受众群体的,必然是良好的收听体验,深刻的节目内涵,而这,恰恰是播音主持人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体现。播音主持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要想成为行业领先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合理恰当的语言,让节目变得更为严谨、积极、正面。前段时间,《新闻联播》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下饭神剧”,其中一些巧妙的用词,比如说“令人喷饭”“搅屎棍”“怨妇心态”“满嘴跑火车”“选择性色盲”“奉陪到底”,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闻联播,正如主持人康辉在《主播说联播》节目中所说的“该高大上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绝不端架子”,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好评。(三)合理运用情感。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如若能够投入自身的情感,能够让整个节目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有内涵。这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不断积累,把控好受众群体情感的变化,做好引导者的职责,用自己的声音调动受众群体的情感,引发其思考,与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节目的正面导线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播音员及主持人应该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度,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甚至是抨击,影响到其收听体验,从而影响到节目的形象。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制要求发生了变化,随着新时代新媒体的变化,播音主持应该逐步调整播音艺术形式及内容,以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信息接收需求,从而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覆盖率。播音主持人连接广播电视节目与广大受众群体的桥梁,借助于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播音主持人可以让整个节目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工作中,于生活中挖掘艺术因素,深入广播电视节目内涵,能够更好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唤起广大受众群体的共鸣,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提升节目收视率。这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有足够强的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方可胜任。

参考文献:

[1]崔晓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143-144.

[2]付彬.多角色播音主持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具有的应变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141-142.

情感表达范文篇8

关键词:摄影艺术;情感表达;感情内涵

一、摄影艺术在创作时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研究和探索摄影艺术里的情感表达要从了解世界摄影师为起点,只有充分研究摄影艺术和摄影史的发展与演变,才能让我们最真实的了解到在演变历程中,摄影艺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感。读完《世界摄影思想史》和《世界摄影史》你会发现,不论在任何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人才是摄影艺术的推动者,而技术、理论、手法和理念不过是其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罢了。想象和区域曝光这两大理念,被安塞尔•亚当斯提出后,便引领了今后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亚当斯活着的每一天,都在研究摄影艺术的触景生情和景致诱人,最后创立了当代摄影的基本体系。对于亚当斯来说,他的每一幅作品在构思和创作时,都饱含复杂的情感。亚当斯原来说过:“事实上,我的作品不像大家所预料到的那样,并非一切都是现实,多数并不是他的真面目,而是我赋予它某种色彩,如果大家认为我的作品就是其真面目,那么我就是成功的。然而在我看来,世间没有两个对外界看法一致的人。”亚当斯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光线,调整了构图,修改了影调。同时结合了音乐艺术,借以将其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出来,使其摄影作品富有情感和生命力。亚当斯最为骄傲的作品就是《月升》,该作品无论是在气势上,内容上,还是画面上都可被称为经典。但是其经典并非是意识和技术方面的独树一帜,而是其独有的气质——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所赋予的气质。在亚当斯拍摄的一瞬间,所有摄影作品应有的要求和条件恰好都能满足,巧妙地将宇宙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合起来。在李文方先生的《世界摄影史》中是这样评价安塞尔•亚当斯的,“自然的氛围是亚当斯对作品的一种感悟和反应。”像《月亮和哈夫多梅山》、《黑色的太阳》和《冬日,约塞米提》等作品,均能体现出亚当斯热爱摄影艺术,热爱生活。

二、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情感表达有何意义

来自法国的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在1839年创建了银版摄影法,同时也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摄影术距今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与音乐、绘画等艺术相较而言还很年轻。摄影艺术一直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一路摸索,演变,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门类,同时,又将其推向一个高潮时期。黑格尔认为,“思想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成功的必要元素,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项事业。”回首世界摄影史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是各个摄影师用其个人的点滴成就共同浇灌的,用其个人的思想共同呈现的。情感组织着人的思想活动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决定着摄影艺术的生死存亡。当代的摄影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有用的一方面就是社会纪实。它是社会的时代特征以及形态特征最为直观真实的写照,同时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摄影与文化、历史和政治共同构成多方面的影响力,已不再是一门简单的艺术门类。回首摄影艺术历经的点点滴滴,我们很容易察觉,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一定推动了摄影艺术的进步,并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和深刻内含。

三、摄影艺术在创作时影调应怎样进行情感表达

摄影是依托光影而形成的一门艺术,影调和光线是它的根本。在一副摄影作品,影调是作者表达感情、提出观念、展示内涵的最主要形式。作为摄影史上的每一副名作,均能够完美的结合艺术语言、人物内心以及思想内涵。但是摄影艺术极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影调,却担任着创作者传递想法、表达情感以及丰富内涵的作用。在摄影史上,还有一位代表性人物,爱德华•韦斯顿。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摄影艺术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一部分他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经典之作由他创作出来,韦斯顿采用与常人不同的观察角度,并在构图、光线、曝光和聚焦是上面下功夫,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力争最好。同时融入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期待,对人生的感悟等复杂的情感内涵,赋予作品以情感和内涵。韦斯顿创作了一副名为《人体》的经典之作。韦斯顿将人们常规、传统的理解打破,赋予人体艺术新的美感。画面中,以低垂的头和四肢为主体,准确控制影调近乎完美,力求人体艺术的极限美和造型美。这种非常规的观察视角,表露了韦斯顿创新研究和探索摄影艺术的理念,同时揭示了他对自然、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摄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影调与光线是其根本。影调和光线是无论哪个摄影家,哪个流派,哪种风格都不能脱离的,他们给摄影艺术一种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

四、结束语

摄影艺术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是活力充沛的艺术,同时具有深远意义。艺术由生活而来,又在生活上得以提升。摄影艺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符合其时代背景,顺应其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诠释了文化精神,体现深层思想。相机仅仅是一种工具,通过相机,摄影师赋予周遭事物以个人特殊的情感与思想内涵。摄影艺术传播了文化主张,形成了艺术底蕴,表达了思想内涵,给予我们更深层次思考。

作者:查旭良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额尔敦毕力格.刍议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6(17)

[2]姜纬.纪实摄影的抒情性解读当代纪实摄影的逻辑与特点[J].数码摄影.2016(09)

情感表达范文篇9

[关键词]印青;艺术歌曲;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印青,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传唱度,经久不衰,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印青的创作题材形式丰富多彩,创作主题是歌颂祖国、歌颂党和人民,创作旋律十分优美,使人听了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听印青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不仅旋律优美跌宕,而且极富民族韵味,在演唱者演唱时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演唱印青创作的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着十分详细的了解,对歌曲中所传递的情感也可更好地表现,才能让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在舞台上表现得完美。本文围绕印青艺术歌曲演唱特征及情感表达展开,对印青艺术歌曲作品演唱以及情感表现分析,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对印青艺术歌曲作品的驾驭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印青艺术歌曲的分析获得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将演唱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印青艺术歌曲创作概况

1954年,印青出生于江苏,他的音乐学习之路受到父亲的影响,印青的父亲就是部队文工团的文化干事,因此,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并学习小提琴等器乐。1972年,印青正式开始进行歌曲创作。印青通常将其艺术歌曲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时由于中国国情之特殊性,文工团里的音乐骨干通常也都身兼数职,本来是小提琴手身份的印青还得肩负指挥、走台以及样板戏排练等工作。他的第一首歌曲作品《我是一个架线兵》就诞生于这个时期,尽管各方面都很稚嫩,但已具有那种朴实温暖的特点。由于作品是来源于士兵生活,所以也很快在部队传唱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青看到了电声乐队的发展,他组织了电吉他、架子鼓、电贝司和三支小号,组成了一支电声小号乐队,名为北斗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时期他创作了《当兵的历史》《妈妈的小诗》《阅兵歌》《班长》等抒情艺术歌曲作品。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很多作曲家,从文艺工作的一线上升到了更高的平台。因此他也有时间将他积累的生活都融入到创作之中,并开始和自己日后的黄金搭档贺东久合作,创作了《走进新时代》《中华大家园》《边关军魂》《马兰谣》《迷人的海湾》等艺术歌曲作品。第三个阶段是新时期的创作,同时也是印青的创作高峰期,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之后他的作品也呈现了多元化,题材上不再只关注军旅生活,代表作品有《天路》《在灿烂阳光下》《凝聚每份爱》《祖国在召唤》《西部放歌》《芦花》等。纵观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可以看出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分别是:时代性、民族性和抒情性。先看时代性,印青的军旅作曲家身份使他对时代面貌十分关注,他成长的时代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他的作品也是时代的缩影,《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西部放歌》等都是以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等作为时代背景的创作;再看民族性,印青的作品《天路》就是以青藏铁路修建为内容表现西藏民族风格的作品,也有江南《采桑小路》这种小调风格的作品;再看抒情性,虽然印青是军旅作曲家,但他的作品大都是从士兵个体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情怀的表达,《芦花》《江山》以及上文提到的若干歌曲都是极具抒情特点的。印青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给大众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而且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多深远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分别是高审美的榜样、为军旅服务和培养新人。首先印青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曾说,“通俗和低俗必须区分清楚,音乐家有保护年轻人心灵的责任”。[1]在今天,音乐娱乐化全面发展,商业进程下充斥着低级的娱乐歌曲,很多音乐作品不仅空洞而且低俗,这对青少年是一种无形的毒害。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则从艺术本质出发,追求美的事物,他的作品体现了浓厚的社会责任,肩负起崇高品质的榜样。其次为军旅服务,印青生于军队家庭,他几乎是没离开过军队,因此对军队的感情深厚,以至于他的主要创作主题都围绕着军旅生活。他每年都要下一线去慰问和了解士兵们的生活,然后为他们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这无疑是对战士们最好的慰问和鼓励,是爱军的表现。最后,印青的艺术歌曲推出了很多歌唱家,如蔡华庆、王宏伟、雷佳、王莉等都是因为他的作品而出道。他的作品也成为历届青歌赛选手们的必唱曲目,从而为我国歌唱界输送了很多人才。比赛中那么多歌手选择印青的作品,也说明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下文我们就来分析印青歌曲的演唱。

二、印青艺术歌曲演唱特征

(一)演唱分析。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语言当是演唱的载体,所以在印青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中,语言应该算是演唱技巧的前提。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忽视了咬字问题,只注重歌唱的技巧、气息、共鸣等要素,忽视了语言会影响演唱的整体状态,不清晰的语言不能够完整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而且会使演唱变得糟糕。印青艺术歌曲的语言遵循汉语发音的特点。汉语的发音是由字头、字腹、字尾构成的,用拼音来拆解,又分为声母和韵母。结合这两个元素考量,构成我们语言的发音。与日常说话的语言相比,歌唱又有一些区别,要保持字正腔圆,如作品《望月》中,“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的“亮”发liang(四声),在字头处刚好是6/8的次重音,字头要清晰准确,字腹和字尾连接在一起,“ang”是延长的,字尾收尾开口音要注意吐字的松紧适度。如在日常说话的时候汉语的重音根据不同语境来确定,但歌唱的语言通常落在吐字的字头上,规范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吐字在歌唱中更加重要。从声母和韵母的角度来看,韵母在演唱中也更被强调。再如作品《芦花》的最后一句话“报春回”,这句“回”的咬要比《望月》的难度大,因为这三个字是分开唱的,因此要分别看待。先看韵母,一个字韵落在“报”上,这个字按照韵律是属于十三辙中的遥条韵,“春”则是人辰韵,在咬字时用鼻音表现,最后归为“回”的灰堆韵上。这种连续的吐字要依靠口腔咽腔以及鼻腔的协调,另外要切记不能因为咬字而阻碍了呼吸,也不要让口型变化过快,这都会使吐字保持饱满。我们通常在日常说话的时候,吐字并不规范,但歌唱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字头要清晰而准确,韵母的表达一般都在字腹的后面,那么这个韵母要长一些,字尾要做到收放自如,尤其是开口音的字,或高音部分的字尾都很难控制。很多演唱者都不注重吐字,认为这并不重要,但事实上最基础的部分也正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初级或低级问题。(二)歌唱技巧的运用。1.气息与共鸣的运用。气息是印青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中最重要的部分,歌唱中的气息遵循腹式呼吸法,而气息与共鸣的搭配才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声机制。在此不再复述腹式呼吸以及共鸣的基本原理,印青艺术歌曲对这套体系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因为有的作品音域宽广,而且对气息的持续性要求较高,在细节处也都需要很高超的气息和共鸣的运用。演唱艺术歌曲《芦花》最后一句气息运用就很讲究,“报”转音后到了全作品的最高音high,时值也有所延长,而“春”“回”两个字却还是保持了高音的结束,这需要很平稳和充足的气息运用。演唱这一句高音并不是从高音开始,是需要准备的,从“早戴春花”就已经开始酝酿了高音,结束这一句的时候有一个小的换气口,需要急呼吸来储存气息,急呼吸通常在过渡时使用。而承接的下一句也通常不会那么难,这是因为时间短,吸气时未必会吸到饱满,但《芦花》里面却是全作品最长和最高的一句,这需要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调整呼吸,并且配合在头腔处共鸣腔体的表现,头腔共鸣要尽量高一些,声音不要过强,要柔软不能用气息挤压,应该是托住和推送。“报”字是难点,转音出腰部肌肉以及横膈膜要稍微紧张一些,让声音升高,注意口腔的形状、喉咙的松紧等元素,微笑肌的保持,到“春”的时候虽然换了气,音降也低了,但位置不能变。气息的均匀这时候显得十分关键,不仅共鸣位置要和之前的“报”保持一致,气息的均匀程度也要保持一致才是平稳。“回”结尾,如果“春”字唱得好,这个字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春”字没有发挥出来,“回”也很难表现,所以要注意承接和共鸣点的持续,表现出作品强大的穿透力。2.音色与音量的表现。音色是听者最直观接受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把音色以及音量算作一种演唱的技巧,但事实上,音色对于歌曲整体的影响以及情绪表达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音量以及强弱与音色的结合托起了整个作品的声音和情绪基调,而且全作品都会用到,因此也是最基础的技巧。印青艺术歌曲中的抒情特点使得对演唱者的音色有一定的要求,根据不同作品的内涵表现又各有不同。因此印青艺术歌曲的音色选择较为严谨,音色要根据作品进行筛选,要对应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音色的明亮、暗淡、豪放或细腻在整首作品或在一首作品的不同乐句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选择音色需要演唱者用心,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作品对应的音色。音量与音色也需要对应,在作品舒缓的部分,表现温柔的情绪都不需要很强的音量,在表现愤怒的或高昂的情绪时会让音量加强,音色音量为了烘托情绪的表现结合起来表达。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抒情性强,因此多用柔美的音色以表达,在柔美的基础上再使音色和音量递进,表达一种宣泄感。如印青作品《望月》的铺垫段就是抒情性很强的段落,借月抒情,表现军嫂在家对军人的思念,是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A段的音色柔美恬静进入,因为望月是夜晚的事件,因此声音的柔美要有一种穿透力,和皎洁的月光相契合,勾勒出月光下的倾诉背景展开演唱,音量是舒缓的娓娓道来。当B段进入时音色更加结实和充实,在音量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对比明显和强烈的,是一种缓坡式的升高,音色从柔美逐步转变为明亮。印青艺术歌曲中还有很多演唱技巧,但对于共性来说,气息共鸣的运用以及音色音量的协调这两个系统构成了技巧表现的支撑平台。气息不断地循环,到达不同的腔体共振,根据作品需要而改编音色和音量,这就能完整地表现作品,所以演唱者要格外重视这些基础的演唱技巧。

三、印青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范文篇10

关键词:阿莱西;产品设计;情感化;感情符号

世界化设计趋势进入了“后现代设计”的形式下,设计已经不仅仅单纯的追求其功能性,而是追求更多的趣味性与情感的共鸣性。阿莱西公司挑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改变了我们对于家居日常品的定义。将生产以实用性为主导的产品设计理念转变到为家庭创造趣味性与情趣性的产品。产品设计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同时,让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拥有舒适与愉悦的心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情感需求,更加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美好设计的追求。阿莱西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厂或者是一个设计公司,它是一个“梦工厂”,是一个“可以被复制的艺术品”或者是一个“研究应用艺术的实验室”。

1阿莱西品牌发展与品牌策略

1.1阿莱西品牌发展过程

阿莱西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建立初期、卡洛时期、战略培育时期、战略发展时期、多元转型时期。意大利家居用品生产公司——阿莱思成立于1921年。它是由一位金属匠人乔凡尼•阿莱西创办的一个家族式企业。在建立的初期,只有一位名为尤费西奥的设计师与公司长期合作。从1945年始,公司设计了一款成套的茶具和咖啡具——Bombe,并开始与一些设计进行频繁的合作。从1970年开始,阿莱西公司进入了战略孕育时期,设计大师亚历桑德罗•蒙蒂尼成为公司的精神领袖与导师,并带领公司真正的进入了品牌的设计概念发展时期。1988-1990年间,公司通过对吉罗通多等的一系列项目的试验性的实施与评估,进入了品牌的战略发展期。从2000年至今,阿莱西将其目光投放到其他并未涉足的领域中去,并将公司向着多元化的进程发展着。阿莱西在不断更新的设计潮流中壮大着自身。

1.2阿莱西品牌策略

阿莱西注重着品牌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手工艺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自然与机械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关系中,却又彼此融合。它以其独特的设计为主导,传统的手工艺为基础,精湛的工业技术为支持,成为了意大利设计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全球设计的典范。阿莱西注重其品牌文化,它始终在提升其企业的文化品味,将设计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将设计师促进品牌的具体化,通过设计师的设计作品,阿莱西的产品设计不仅成为功能的载体,更加成为品牌文化的载体以及企业的载体。设计由产品的范畴延伸到了文化之中。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坚持创意生活是阿莱西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2阿莱西经典产品设计分析

2.1外星人榨汁器

阿莱西这款经典的外星人榨汁器由被称为“鬼才”的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完成的。外星人由其独特的造型巧妙的结构给人以更新颖独特的吸引力。它的外形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仿佛是“天外来客”,外形的新颖独特,但是其结构更加精妙,巨大的头部用于榨汁。这件“设计中的艺术品”给人愉悦感的同时又兼具着功能性。让人有一种征服外星的愉悦感与喜悦感。

2.2DuckTimer

“DuckTimer”厨房用计时器是由芬兰著名设计师EeroAarnio设计而成的,它的外形是一只细脖的长颈鸭,它的取材是来自自然界的动物世界。它的用法与一般的计时器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明艳的黄色与可爱诙谐的造型使得它更加受女性的喜爱,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童趣与童真。它的闹铃声则是可爱的鸭子叫。

2.3“会唱歌”的水壶

很难想象一个“会唱歌”的水壶会是什么样子呢?阿莱西绝对给我们了一个惊喜,一个水壶与小鸟的组合不就是绝妙的“会唱歌”的水壶嘛,阿莱西的确追求着自然与艺术以及工业产品的融合,产品设计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械大生产的产物,它变成了一个趣味性、互动性的融合。创造力是无限的,设计是自然的、艺术的。

2.4“AnnaG”红酒开瓶器

“AnnaG”红酒开瓶器,用女人造型为题材进行了设计,摆脱了平常平平淡淡的开瓶器的造型,给购买者以更加多的想象力与诱惑力,这种奇思妙想与创造力使得我们对于一个开瓶器有个更多的关注,更加想要加入用这个独特造型的开瓶器去开瓶的这一过程中。

2.5“King-KongFamily”系列

金刚系列的两位设计师是一九八零年代末期,由AlessandroMendini(亚力山卓•麦狄尼)以他一贯的严谨态度引荐两位从佛罗伦萨来的新锐建筑师:StefanoGiovannoni(史迪法诺•乔凡诺尼)和GuidoVenturini(乔托•凡度里尼)。在“King-KongFamily”系列的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童趣,仿佛是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的设计中有造型简单的托盘,盘缘有小男孩的图案,这是源于意大利一部卡通片的造型。这样会唤起本土地区的人们的情感共鸣。“King-KongFamily”以其独特化,符号化的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3阿莱西与“感情符号理论”

人的大脑对于产品的接收和加工有着三种不同的水平,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产品设计的情感表达是建立在目的性——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消费者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情绪以及情感的体验也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和功能以及色彩和材质也在表达产品的情感因素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阿莱西公司具有自身的“感情符号理论”,它注重高品质的家居用品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人性可以中的关怀与情感表达。“感情符号理论”的外在表现是生动有趣,形态丰富的造型以及人文内涵。这仿佛成为了一个符号表达的公式:S=S+C+P+E(成功=丰富多彩的造型+本土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的设计+情感化的表达)。通过这一系列的表现,产品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的情感的外在表现与寄托。

4结语

在物质与技术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需要情感化的设计来对我们的内心进行慰藉。产品的形态结构或是使用功能可以点缀或是调节人们忙碌无趣的生活,缓解人们的生活已经精神压力。随着过分偏重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的衰落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趋于平和,产品设计将更加趋向于注重人的情感和体验的设计方向。因此,情感符号化的产品设计将会更加增添一个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与品牌亲和力。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多元化的,变化性的。设计的理念则是在不断革新的过程。“让日用品艺术化、情感化,让艺术品实用化”这是阿莱西产品贯穿的理念。从阿莱西的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应该汲取精华,使我们的“中国制造”,“中国情感式符号”的设计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焘.设计与艺术的典范——再读ALESSI的设计[J].包装工程.2007(01):140-142.

[2]莫志娟.无声的情感交流——浅谈情感化的产品设计[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4):117-118.

[3]鹿璐.浅论阿莱西产品设计的美学意蕴[J].美与时代:上.2012(0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