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1:20:43

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范文篇1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空中小姐》(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电影。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电影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电影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of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情感主义范文篇2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情感认同

一、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呈现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国家在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特点,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不同,新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新的特点与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性———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代化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这是长期以来社会人文环境所造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展示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性与实践性。从投江殉国的屈原到宁死不降的文天祥再到时代楷模黄大年,这些榜样们都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阐述了什么是爱国,彰显了他们内心深处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决贯彻,这是爱国主义情感与时代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新时期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提供了良好载体,政府部门也逐渐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为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提供了良好的参政渠道,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快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紧跟时展潮流。新时期青年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科技软件的影响,因此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利用好各个科技平台理性表达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让科技平台代替语言的功能成为情感抒发的桥梁,完成爱国情感的表露。同时,在这个讲究民主与法制的新时期,青年利用科技抒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灵魂间的自由交融,契合新时期我国法律的各项规章。

(二)多样性———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多元化

首先,新时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提供了新的路径,使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不再单一,而是更趋于多样性。许多青年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社交平台,这为他们培育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舞台。大数据分析表明,在各类科技软件的使用中,青年群体的应用率和操作率是最高的,一些重大事件经过报道后,在青年群体中也是传播最快的在青年群体中也是传播最快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爱国运动中是最活跃的,他们为提升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新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与以前相比都有了重大的突破,现在网络媒体可以将原来枯燥无味的文字理论灌输转换成视频、音频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青年在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再次,新时期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库。青年群体在了解关于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各种知识时不用再前往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网络中就能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各种与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相关的知识。与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查找相比,大数据平台广阔的覆盖面、快捷的查阅体验都为青年群体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便利,让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逐渐多样[1]。

(三)自由互动性———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环境的开放化

说到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开放性,我们需要对新时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行分析。当前用户使用网络的门槛较低,任何具备网络使用能力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注册登录,同时网络用户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难以与实际人物取得联系验证。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等证件管理制度相比,网络存在极大的虚拟性与不可控性,这也使得青年群体更加青睐虚拟网络世界。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青年群体在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时也具备开放性。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了解当前热点事件,针对热点事件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当前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环境开放性的体现,这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对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困境。另外,信息的时效性也得到了充分保证,青年群体能够及时了解热点事件的发展进程,对其进行观点阐述。同时新兴媒体的出现也让青年爱国主义情感不再过多地受新闻媒体人的思想影响,青年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思想碰撞中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总的来说,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化,青年之间的爱国情感交流也愈加自由和具有互动性。

二、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新时期在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方面也凸显出了新的问题,与过去在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是,新时期青年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烦琐,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别青年缺乏国家利益至上观念

新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益主体渐趋多元,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个别青年渐渐失去了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渐趋淡化。为了满足个人的一己私利,个别青年千方百计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损害公众和国家的利益。此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年的主体意识逐渐强化,青年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渐趋多元。少数青年更加关注自身利益,注重自身发展,强调自我中心地位。我国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每个人都要兼顾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发展,不能过度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利益。因此,有小部分青年认为这与个人利益相矛盾,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部分青年的国家观念并不深刻,爱国责任意识欠缺,爱国主义情感淡化,传统的国家至上理念缺失,国家意识有待提高。

(二)少数青年丧失民族文化自信

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大肆宣扬极端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等。此外,他们还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个别同志的纪律问题来煽动青年群体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通过制造各种各样的事件来引发我国的社会矛盾。这一系列的和平演变图谋对我国部分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甚至有极少数青年忽视国家主权利益。例如,近年部分香港青年鼓吹民主自由,扰乱香港正常秩序。其次,我国少数青年受到西方国家“普世价值”幌子的欺骗,盲目追崇欧美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价值观念,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丧失信心。同时,他们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进行抹黑,抵触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念,以至于当前有少数青年人在网络上对国家英烈、国家制度、国家领导人等进行侮辱、诋毁[2]。

(三)部分青年爱国情感不能化为实践

新时期价值观也在进行重塑。市场经济追求的利益等不断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在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体现是部分青年的爱国信念有所动摇,滋生了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爱国要讲究实际行动,部分青年的爱国还只停留在嘴上,一味地空谈爱国理想信念,却从不进行爱国实践活动。很多青年对爱国的理解还很浅显,部分青年的爱国观念出现了偏差,陷入了爱国的误区。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只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对时政要闻不过问、不接触,甚至有所抵触,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缺乏政治意识。一些数据表明,部分青年认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没什么实际作用,只是一个形象性工程,存在意义不大。甚至有个别青年对当前社会和学校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产生了抵触心理。还有少数青年将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当成一种形象工程来对待,自己并不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就产生了活动宣传轰轰烈烈,参与人员寥寥无几的情况。部分青年将爱国实践活动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不付诸情感,仅空谈爱国。

三、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途径的新思考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培育的弱化,当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之际,一些青年跟随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反华舆论,反而无端指责自己的祖国,因此,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

新时期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关键在于青年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行动起来,采取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进行培育,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认同。人人都有国家,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热爱之情,对祖国的认同是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逐渐建立的。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时应充分发掘历史中的爱国故事、爱国人物,让青年在听故事、识人物中不断以爱国人物为榜样,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各主体要增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让青年主动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其为国奋斗、为国拼搏、为国奉献的精神。同时使青年明白个人是祖国的一分子,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个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失去了祖国,个人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具体的。新时期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就是要将爱国主义融入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使青年在学习知识、参与活动的同时又加强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增强了爱国主义认同感。如果只是仅仅将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寄托在学校教育中,那么将会削弱对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生命力,因此,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主体缺一不可,只有各个主体协同起来才能更好促进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促进青年的爱国情感认同。同时还要促进青年对国家历史的了解,让其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其对祖国更深层次的热爱[3]。

(二)继承优良传统与培育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要立足于我国优良传统。优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青年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从而让其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民族情感的认同与归属,自觉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要引导青年发掘优良传统中蕴含的价值,让其更好地将我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其在弘扬优良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也要立足优良传统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让青年群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自身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积极承担祖国和民族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对新时期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对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充满骄傲与自豪才会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此外,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必须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相结合,青年要积极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4]”。广大青年只有积极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才能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糖衣炮弹”的攻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实践中将热情转化为行动

情感主义范文篇3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空中小姐》(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电影。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电影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电影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of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情感主义范文篇4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空中小姐》(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电影。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电影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电影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of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情感主义范文篇5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情感主义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一、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出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情况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入手,对历史学科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初中历史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

二、爱国主义情感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指对于个人或者集体相对积极的支持态度,能有效揭示个人对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在长时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可以从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角度得到体现,是一种个体为国家富强不断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情感不仅从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体现出来,还体现社会大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影响个人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家国观。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是从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视,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重要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合理化实施,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下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培养作用进行细化的分析。

(一)激发爱国情怀是时代的呼唤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来源,也是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是民族优良传统,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在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历史教学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对中国历史教学的呼唤。只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为国家、为祖国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能强化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能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合理化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富有爱国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并以此为基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实施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针对性的锻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情感,使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一种理想信念,融入学生内心深处。

(三)能培养学生民族气节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气节,并且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与民族气节相关的爱国主义故事,教师精心筛选这些历史故事,对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元素进行挖掘,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合理化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气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为国家奋斗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筛选教学素材,对学生的责任心实施强化训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就是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效筛选与爱国主义情感相关的素材,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也要渗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事,一代代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不断奋斗的故事等。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下,能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措施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加以培养,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能为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探究做出积极的引导。下面就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措施进行细化分析:

(一)挖掘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合理化渗透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素材,从而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筛选,从激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确保在高效化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综合素质进行合理化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改革开放”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邓小平南方视察”方面的教学素材,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设理念以及“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的建设方向形成深层次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情境小故事的方式,展现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变,以形象化的呈现方式,辅助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对改革开放的自豪感。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合理化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指明方向。以此为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角色演绎体验和感受等,说一说自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这样能在情景教学和丰富教学素材的支撑下,促进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确保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增强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二)讲述历史故事,感知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素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历史教学素材进行精心的筛选,并组织开展历史故事解说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感知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系统探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体系,对教学组织活动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和规划,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课程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为国家奋斗、为民族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就可以引入故事化教学手段,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故事会活动,让学生感知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民族工业建设过程中具体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各行业参与实业救国的情况形成深层次感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筛选方举赞1866年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沅1872年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福新面粉公司等故事。也可以尝试选取本地区近代时期,民族工业救国发展的故事,筛选本地区的故事素材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在讲解课程故事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动态的深刻思考,引发学生对爱国的深度思考,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故事解析中使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得到充分激活。

(三)鼓励辩证思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实施必须将强化学生的正确立场作为前提和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认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爱国思想,从全新的角度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系统的解读。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世界的文化杰作”课程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入手,引发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对于世界的杰出贡献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状态进行系统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文化的发展状况、发展原因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领域的发展、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的探究。在辩证思考的基础上,了解老子道家文化和孔子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对我国文化对于国际文化的影响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对我国文化与世界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掌握正确处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此为基础,教师鼓励学生辩证思考,激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传承进行分析,充分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升华,确保在教育实践中能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合理化的培养。

(四)进行社会实践,践行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方向,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从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使初中生能在践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强化思想认识,形成家国情怀。在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基地,也可以组织学生慰问老兵,在社会实践中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践行。如,教师在讲解“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方面的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参观,讲述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具有纪念意义的民族革命纪念馆参观,了解在民族革命斗争时期,社会各行各业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参加爱国诗朗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爱国主义教育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能从多角度对历史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方向,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使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得到培养,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达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云云.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21,35(33):141-142.

[2]李媛媛.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6(4):17-18.

[3]高晓倩.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5(6):130-131.

[4]冯锟.历史德育: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育人路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33(2):55-56.

[5]龙布加.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6(7):284.

[6]梁粤东.初中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培养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20:45.

[7]唐立根.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45.

[8]张宇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0,33(1):135.

[9]郑月云.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15(20):63-65.

情感主义范文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爱国主义情感;科学技术;学习兴趣

爱国主义情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本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和目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下面,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要性

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增强学生的是非观。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网红”“明星”,并把这些人奉为偶像,最后迷失在崇拜的快感中。其结果是一些学生不知道该真正向什么样的人学习,不知道该崇拜什么样的人。而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增强他们的是非观。2.爱国主义情感是促进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动力。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一些学生自身情况来看,他们存在厌学情绪,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成为他们完成学业的动力。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能让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一些学生对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方法

1.通过了解物理史上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兴趣力学,最早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分支,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力学发展中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人们在肯定阿基米德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古代中国先哲在力学方面的贡献。例如,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在《墨经》中的名句“力,形之所以奋也”,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和说明,比牛顿关于力的定义早2000多年。我们的祖先也是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磁偏角的记载,比西欧记录早400年。教师要告诉学生,先进的科学技术,会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我国当前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物理成就,是无数先辈努力的结果。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好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延伸到课外。在讲到固体压强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自主研发的99式主战坦克。坦克最早由英国发明,我国对坦克的研制比西方国家晚了30多年,但我国自主研制的99式主战坦克首次亮相便震惊了国际军界,人称东方雄狮,它的单位基本功率与德国的豹2相当,主炮可以撕裂850毫米厚的匀质钢装甲,激光眩目系统能够摧毁敌人的观瞄系统,使敌人成为睁眼瞎。在讲到为什么选用液态氢来作为火箭的燃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近几年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2017年11月北斗三号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步全球组网新时代;2018年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在讲到光学望远镜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骄傲地介绍一下我国的“天眼”:2016年9月,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投入使用,它被称为中国的“天眼”,这是世界上单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只要有人在其他星球上使用通讯工具,都会被天眼尽收眼底。在讲到流体压强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机歼-20:它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除了超音速巡航不能与世界最先进的战机相媲美,其他方面都毫不逊色。通过这些有意思的课外信息,学生既得到了知识,又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2.通过了解近现代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高中毕业时在数理化方面严重“瘸腿”,三科加上英语总分不过25分,却以语文和历史两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然而就在他进入大学不久,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于是,他弃文从理,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钱伟长又留学加拿大,用50天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这本文集还刊登了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决定放弃在美国每年8万美金的优厚待遇,凭着一腔热血回国参加祖国建设,领着当时每个月只够买1个暖水瓶的薪水开始自己的科研实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又如,我国核试验的奠基人、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1937年他赴法国留学前正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父亲由于忧虑国家前途也病倒在床。在这国难家祸之际,钱三强对留学法国打了退堂鼓,他的父亲对他说:“你一定要去,你的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一点,不能只有近忧,还要有远虑,你所学的我们国家今后一定能用得上。”钱三强在父亲的劝说下,踏上了去法国留学的道路。到了法国,钱三强师从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的女儿和女婿(人称“小居里夫妇”)。在法国,钱三强学习异常刻苦,被小居里夫妇称为“是同时期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位”。学成归国后,钱三强发现国内外形势异常紧张,美国不断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核威慑。为应对这一情况,钱三强迅速集中了一批科学家进行原子弹的研制,这其中有彭桓武、于敏以及以后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不仅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还成功爆炸了氢弹。这些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是深化学生探究热情的瑰宝,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三、结束语

总之,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承者,更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魏智能.物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成才之路,2014(19).

[2]王清皿.思想政治教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11).

[3]张芳芳.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中学物理,2015(16).

情感主义范文篇8

我说的后情感主义,是针对《英雄》所表现的具体情感状态来说的。作为剧情片,《英雄》肯定是要表现情感的,否则怎么争取观众?但问题在于,当影片全力凸现"视觉第一性"原理而把情感等诸多表意元素抛掷到第二位以后,情感又如何安置呢?如何凭借与视觉画面相匹配的合适的情感去感动观众呢?张艺谋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张艺谋在确定了视觉凸现而情感收缩的拍摄战略后,情感就不得不挤压到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这就是被变形为后情感。后情感,不等于非情感或无情感,也不是简单地以理性压倒情感,而是一种被重新包装以供观赏的构拟情感。正是在《英雄》里,我们可见到这种后情感的大体面貌。首先,后情感是一种附丽于视觉冲击的情感。在主要人物之间展现的种种情感冲突,如无名与秦王、无名与长空、残剑与飞雪、飞雪与如月之间,都附属在视觉流的强大冲击下,为视觉震撼效果服务。与视觉效果的第一性相比,情感无疑被淡化了,变稀变薄了,成了次要元素。其次,与这种被凸现的视觉冲击力相应,后情感是一种不必依史实根据而构拟的情感,也就是被虚拟出来供观赏的情感。围绕着无名、长空、残剑、飞雪和如月之间关于刺秦而生的情感纠葛,除了"刺秦"在历史上有所凭据以外,其他都主要是凭空构拟出来的。张艺谋在展示中国式武侠与武打的视觉奇观时需要与之相合拍的情感,于是就虚构了这种情感。长空、残剑和飞雪之间,残剑、飞雪和如月之间分别形成的三角关系,纯粹是为了观赏而虚拟出来的,是非历史的或后历史的。观众即便是知道这种后历史性也不加深究,因为他们最想要的不再是历史真实性而是视觉冲击力。再次,这种后情感属于一种非个人的情感。无名、长空、残剑和飞雪等几大侠士之间的家国情怀和残剑与飞雪之间的个人情感纠葛都表明,个人的爱情应让位于"家国"恩仇(赵国与秦国之间),而家国恩仇应最终让位于"天下"胸襟(秦王的一统大业)。影片所竭力证明的这种所谓天下胸襟,是一种涤除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合理化的天下主义情感。最后,这种后情感是根据当今审美时尚潮而再度包装的情感。回荡在这部影片中的情感,不再要求历史真实性,也不再寻求个人特异性,而是瞄准审美时尚潮的最新流向而包装起来。正像通常商品需要精美的包装才能卖好价钱一样,《英雄》要动人也需要在情感上精心包装。张艺谋想必早已深知,自从以好莱坞大片为主流的国内外著名影片的正版或盗版VCD、DVD碟片在中国"普及"以来,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早已被视觉引导了。这里的视觉引导,是指观众的审美感觉被视觉冲击所强力主导的状况,也就是指观众把视觉享受当作最主要或最基本的观影追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下首映十天票房过亿的空前奇迹,正是得力于它的超常视觉奇观和后情感包装战略。观众明明知道是假却要有意上当,正是由于审美时尚潮的"挡不住"的巨大"诱惑"。时尚潮不是潮水胜似潮水,以其特有的淹没理智、吞没常识之势席卷而来,所到之处,观众纷纷潮水般地涌向影院。当今的观众,担忧落后于时尚潮,胜过担忧恩怨是非曲直。别人都在谈《英雄》,如果我没看过,就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张艺谋在《英雄》中的后情感战略是,为了一一展示超常视觉冲击力而精心包装出如下几种有序而互动的情感:男女之情如何让位于家国之情、家国之情如何让位于天下之情、天下之情如何成为新的中国视觉流时尚的附丽物。

其实,张艺谋并非当代中国后情感主义电影的始作俑者。真正的始作俑者应当推根据王朔小说原作而于1988年改编拍摄的四部影片:《轮回》(改编自《浮出海面》,黄建新执导,西安电影制片厂)、《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叶大鹰执导,谢园主演,福建电影制片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自同名小说,夏钢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顽主》(改编自同名小说,米家山执导,葛优、梁天、张国立、潘虹饰演,峨眉电影制片厂)。这四部"王朔主义"影片无一例外地调侃情感、历史、革命、传统等80年代高雅文化主流话题,显示了对待情感的游戏与嘲弄姿态,体现了后情感主义的雏形以及早期激进姿态。但这条线索还没有来得及在电影界持续下去并引发轰动,就被两年后接连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接"过去了。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起媒体王国中的霸权。而在电影界,真正全力续写这种后情感主义美学的影片,当推冯小刚接连摄制的贺岁片系列《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和《没完没了》(1999),再加上《一声叹息》(2000)和《大腕》(2001)。

正是在这批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系列大众文化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情感,被新的文化语境和美学稀释、过滤、扩散或变形为后情感。《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一点本身就意味着,这种情感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虚拟的想象性情感,带有某种非情感属性――它是对情感的调侃或消解的结果,属情感的替代品。试营业时立刻招来一批突发奇想的顾客,例如,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有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工作漏洞百出,于是四个人开了一个纠偏会,统一认识,明确规定对有不健康愿望的顾客要敢于说"不",使"好梦一日游"业务走上正轨。他们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因为屡遭失恋、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恢复了自信,继而又通过"受气梦"教育了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嘲弄了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某种非情感成分的话,那么,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甚至胡闹中,渐渐地重新投入并发现了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我们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变成非情感、而后又再生为后情感。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电影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权威的都市后情感主义诠释者。

如果说冯氏影片代表了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的最显著成功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张艺谋多年间曾是一位不太成功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他的《有话好好说》(1996)尝试以流行的小品式搞笑去传达被稀释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1997)构拟出一种精心包装的乡间生活纯情,《一个都不能少》(1998)则借助电视的神奇魔力去充满夸张地再造后情感的"公共领域",而《幸福时光》(2000)进一步以小品明星赵本山作主演而喜剧式地诠释后情感主义。张艺谋在这些努力没有给他带来冯小刚那样的票房业绩后,终于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电影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后情感时代与情感时代相比,本身不一定差也不一定好。因为两者都不过是文化语境为人们认识方便所设置或假设的知识型而已,不存在简单的是非曲直好坏问题。中国电影的情感时代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的,大致指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主流及其背后赖以支撑的一套知识型,这种电影主流及其知识型要求影片真实地表现人的生活状况及其情感状况,体现一种情感主义。《小花》、《黄土地》、《芙蓉镇》、《人生》、《老井》、《良家妇女》、《野山》、《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无不遵循这种知识型,而观众也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着这样的知识型去"看"的,从影片里"看"出了以为本来如此的真实情感。但从《甲方乙方》开始,一种纯粹为日常休闲娱乐而重新想象和包装的虚拟"情感"诞生了,中国电影开始有意识地成批生产和消费后情感主义。无论是姚远和周北雁等关于"好梦一日游"的想象还是板儿爷的将军梦,伴随的都是包装出来的虚拟情感;即便是最后"发动"的真情,也不过是被上述虚拟和包装过程所消解后的情感,即是后情感。张艺谋的《英雄》在精心打造的中国视觉流中几乎重复了《甲方乙方》的这些步骤,观众明明知道自己只是在"欣赏"被虚拟和包装的后情感,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因为,他们要的不是情感时代的真情,而只是附丽于视觉华美之上的合成的和构拟的情感。影片的视觉华美本身就是虚拟的、并且鼓鼓地凸显于它所讲述的剧情之上,又如何要求它所伴生的情感不带有这种后情感身份呢?当然,后情感主义电影在美学上也可见出高低成败得失。与《泰坦尼克号》空前成功地既打造眩目动人的视觉盛宴又呈现精心包装的煽情故事不同,《英雄》在前一方面大获成功,却在后一方面马失前蹄:连起码的恋爱剧情都没有编圆编活,又怎么谈得上煽情呢?

不妨从极简要的意义上,对情感主义与后情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对比:

情感模式情感主义后情感主义

情感呈现本真的情感包装的情感

历史观真实性虚拟性

故事参照生活实事生活想象

制作目的审美感染与文化启蒙审美感染与日常娱乐

感觉取向听觉引导视觉引导

观影效果动情与沉思快乐与舒适

电影观实际生活的明镜幻想生活的魔镜

代表作《人生》、《老井》《甲方乙方》、《英雄》

这样的对比是粗略的,但如果多少有些道理,那么,我不禁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当着中国电影已步入后情感时代,中国社会是否也已经和正在呈现后情感社会的某些特点呢?电影不过是文化产业,但支撑这一产业的却是社会的消费群体――广大观众,因为电影是为他们的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业。从《甲方乙方》力创国产电影最高票房到《英雄》刷新国内外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新记录这一事实,不能不使人清楚地看见电影观众对于后情感主义美学的认同轨迹,而这种轨迹正昭示着后情感社会已然来临的强有力信息。由此我想起了斯捷潘·梅斯特罗维奇在《后情感社会》中说的一段话:"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society)。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ofNiceness)。"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情感主义范文篇9

我说的后情感主义,是针对《英雄》所表现的具体情感状态来说的。作为剧情片,《英雄》肯定是要表现情感的,否则怎么争取观众?但问题在于,当影片全力凸现"视觉第一性"原理而把情感等诸多表意元素抛掷到第二位以后,情感又如何安置呢?如何凭借与视觉画面相匹配的合适的情感去感动观众呢?张艺谋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张艺谋在确定了视觉凸现而情感收缩的拍摄战略后,情感就不得不挤压到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这就是被变形为后情感。后情感,不等于非情感或无情感,也不是简单地以理性压倒情感,而是一种被重新包装以供观赏的构拟情感。正是在《英雄》里,我们可见到这种后情感的大体面貌。首先,后情感是一种附丽于视觉冲击的情感。在主要人物之间展现的种种情感冲突,如无名与秦王、无名与长空、残剑与飞雪、飞雪与如月之间,都附属在视觉流的强大冲击下,为视觉震撼效果服务。与视觉效果的第一性相比,情感无疑被淡化了,变稀变薄了,成了次要元素。其次,与这种被凸现的视觉冲击力相应,后情感是一种不必依史实根据而构拟的情感,也就是被虚拟出来供观赏的情感。围绕着无名、长空、残剑、飞雪和如月之间关于刺秦而生的情感纠葛,除了"刺秦"在历史上有所凭据以外,其他都主要是凭空构拟出来的。张艺谋在展示中国式武侠与武打的视觉奇观时需要与之相合拍的情感,于是就虚构了这种情感。长空、残剑和飞雪之间,残剑、飞雪和如月之间分别形成的三角关系,纯粹是为了观赏而虚拟出来的,是非历史的或后历史的。观众即便是知道这种后历史性也不加深究,因为他们最想要的不再是历史真实性而是视觉冲击力。再次,这种后情感属于一种非个人的情感。无名、长空、残剑和飞雪等几大侠士之间的家国情怀和残剑与飞雪之间的个人情感纠葛都表明,个人的爱情应让位于"家国"恩仇(赵国与秦国之间),而家国恩仇应最终让位于"天下"胸襟(秦王的一统大业)。影片所竭力证明的这种所谓天下胸襟,是一种涤除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合理化的天下主义情感。最后,这种后情感是根据当今审美时尚潮而再度包装的情感。回荡在这部影片中的情感,不再要求历史真实性,也不再寻求个人特异性,而是瞄准审美时尚潮的最新流向而包装起来。正像通常商品需要精美的包装才能卖好价钱一样,《英雄》要动人也需要在情感上精心包装。张艺谋想必早已深知,自从以好莱坞大片为主流的国内外著名影片的正版或盗版VCD、DVD碟片在中国"普及"以来,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早已被视觉引导了。这里的视觉引导,是指观众的审美感觉被视觉冲击所强力主导的状况,也就是指观众把视觉享受当作最主要或最基本的观影追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下首映十天票房过亿的空前奇迹,正是得力于它的超常视觉奇观和后情感包装战略。观众明明知道是假却要有意上当,正是由于审美时尚潮的"挡不住"的巨大"诱惑"。时尚潮不是潮水胜似潮水,以其特有的淹没理智、吞没常识之势席卷而来,所到之处,观众纷纷潮水般地涌向影院。当今的观众,担忧落后于时尚潮,胜过担忧恩怨是非曲直。别人都在谈《英雄》,如果我没看过,就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张艺谋在《英雄》中的后情感战略是,为了一一展示超常视觉冲击力而精心包装出如下几种有序而互动的情感:男女之情如何让位于家国之情、家国之情如何让位于天下之情、天下之情如何成为新的中国视觉流时尚的附丽物。

其实,张艺谋并非当代中国后情感主义电影的始作俑者。真正的始作俑者应当推根据王朔小说原作而于1988年改编拍摄的四部影片:《轮回》(改编自《浮出海面》,黄建新执导,西安电影制片厂)、《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叶大鹰执导,谢园主演,福建电影制片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自同名小说,夏钢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顽主》(改编自同名小说,米家山执导,葛优、梁天、张国立、潘虹饰演,峨眉电影制片厂)。这四部"王朔主义"影片无一例外地调侃情感、历史、革命、传统等80年代高雅文化主流话题,显示了对待情感的游戏与嘲弄姿态,体现了后情感主义的雏形以及早期激进姿态。但这条线索还没有来得及在电影界持续下去并引发轰动,就被两年后接连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接"过去了。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起媒体王国中的霸权。而在电影界,真正全力续写这种后情感主义美学的影片,当推冯小刚接连摄制的贺岁片系列《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和《没完没了》(1999),再加上《一声叹息》(2000)和《大腕》(2001)。正是在这批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系列大众文化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情感,被新的文化语境和美学稀释、过滤、扩散或变形为后情感。《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一点本身就意味着,这种情感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虚拟的想象性情感,带有某种非情感属性――它是对情感的调侃或消解的结果,属情感的替代品。试营业时立刻招来一批突发奇想的顾客,例如,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有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工作漏洞百出,于是四个人开了一个纠偏会,统一认识,明确规定对有不健康愿望的顾客要敢于说"不",使"好梦一日游"业务走上正轨。他们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因为屡遭失恋、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恢复了自信,继而又通过"受气梦"教育了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嘲弄了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某种非情感成分的话,那么,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甚至胡闹中,渐渐地重新投入并发现了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我们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变成非情感、而后又再生为后情感。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电影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权威的都市后情感主义诠释者。

如果说冯氏影片代表了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的最显著成功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张艺谋多年间曾是一位不太成功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他的《有话好好说》(1996)尝试以流行的小品式搞笑去传达被稀释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1997)构拟出一种精心包装的乡间生活纯情,《一个都不能少》(1998)则借助电视的神奇魔力去充满夸张地再造后情感的"公共领域",而《幸福时光》(2000)进一步以小品明星赵本山作主演而喜剧式地诠释后情感主义。张艺谋在这些努力没有给他带来冯小刚那样的票房业绩后,终于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电影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后情感时代与情感时代相比,本身不一定差也不一定好。因为两者都不过是文化语境为人们认识方便所设置或假设的知识型而已,不存在简单的是非曲直好坏问题。中国电影的情感时代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的,大致指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主流及其背后赖以支撑的一套知识型,这种电影主流及其知识型要求影片真实地表现人的生活状况及其情感状况,体现一种情感主义。《小花》、《黄土地》、《芙蓉镇》、《人生》、《老井》、《良家妇女》、《野山》、《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无不遵循这种知识型,而观众也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着这样的知识型去"看"的,从影片里"看"出了以为本来如此的真实情感。但从《甲方乙方》开始,一种纯粹为日常休闲娱乐而重新想象和包装的虚拟"情感"诞生了,中国电影开始有意识地成批生产和消费后情感主义。无论是姚远和周北雁等关于"好梦一日游"的想象还是板儿爷的将军梦,伴随的都是包装出来的虚拟情感;即便是最后"发动"的真情,也不过是被上述虚拟和包装过程所消解后的情感,即是后情感。张艺谋的《英雄》在精心打造的中国视觉流中几乎重复了《甲方乙方》的这些步骤,观众明明知道自己只是在"欣赏"被虚拟和包装的后情感,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因为,他们要的不是情感时代的真情,而只是附丽于视觉华美之上的合成的和构拟的情感。影片的视觉华美本身就是虚拟的、并且鼓鼓地凸显于它所讲述的剧情之上,又如何要求它所伴生的情感不带有这种后情感身份呢?当然,后情感主义电影在美学上也可见出高低成败得失。与《泰坦尼克号》空前成功地既打造眩目动人的视觉盛宴又呈现精心包装的煽情故事不同,《英雄》在前一方面大获成功,却在后一方面马失前蹄:连起码的恋爱剧情都没有编圆编活,又怎么谈得上煽情呢?不妨从极简要的意义上,对情感主义与后情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对比:

情感模式情感主义后情感主义

情感呈现本真的情感包装的情感

历史观真实性虚拟性

故事参照生活实事生活想象

制作目的审美感染与文化启蒙审美感染与日常娱乐

感觉取向听觉引导视觉引导

观影效果动情与沉思快乐与舒适

电影观实际生活的明镜幻想生活的魔镜

代表作《人生》、《老井》《甲方乙方》、《英雄》

情感主义范文篇10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憎恶情感较适合解释消费者对特定国家产品的态度,而本国中心主义较适合解释对所有外国产品的一般态度。本国中心主义是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时产生的一种社会道德情感信念;而憎恶情感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历史事件和经济事件等成为态度标的物,由此引起对外国产品的讨厌或反感情绪,消费者对特定国家的憎恶会导致对该国产品产生负面态度,从而最终导致不愿意购买该国产品。

关键词:消费者情感本国中心主义憎恶情感购买意愿

1消费者情感内涵

情绪是指某种可辨认、特定的感觉。Hawkins,Mothersbaugh&Best(2007)提出,情绪是一种相对难以控制且影响行为的强烈情感。情绪状态的发生每个人都能体验,但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以控制。情绪体验有五个特点,具体表现为情绪通常是由环境中的事件引发;情绪伴随有生理变化,如瞳孔扩大、呼吸加速、心率和血压增高等现象;情绪往往伴随着认知性思考;情绪也伴随着某些相关行为;情绪包括主观情感。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江林,2007)。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和较低级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情感是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如理智、荣誉、道德和美感等,具有较强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

情绪是情感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本质内容。根据情绪发生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长短,情感分为激情、热情、心境和挫折四种。根据情绪性质,情感分为积极情绪(如喜欢、快乐等)、消极情绪(如厌烦、恐惧等)、双重情绪(既满意也不满意,既喜欢又不喜欢)等三类;根据情感社会性内容,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其中,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情感,其是一种高级形式社会情感,如憎恶不法商人等;美感是依据一定审美标准审视事物获得的真善美或假丑恶等;理智感是追求知识、欲望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高级情感。同情、反感、尊敬、轻视、爱憎、背信弃义、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均属于道德感。

情感在既定情境下对个体或群体行动的选择余地有所限制,产生社会秩序的一个核心元素体现为时间、空间约束,以整合方式为基础产生相当持久时空延伸。

综上所述,从社会情感角度来说,在产品和服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情感是对特定事物产生系列情绪反应,通过语言、声音、手势和行为等表现出高兴、憎恶、愧疚、骄傲等的情感反应。

2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阐述

Herche(1994)研究进出口发现,本国中心主义在某些方面能够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Bilkey&Nes(1982)、Shimp&Sharma(1987)和Herche(1992)等学者指出,有些消费者偏爱进口商品,另一些消费者喜好国内产品。这种倾向性缘于相信进口商品质量,或爱国偏见而反对国外商品。

Shimp&Sharma(1987)、Chasin&Jaffe(1988)、Han(1988)、Mclain&Sternquist(1991)、Kaynak&Kara(1996)等学者对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倾向行为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其量表,最初用来测量消费者购买国外产品和美国产品间的关系,有17个问项,使用Likert7点量表。

Sharma、Shimp&Shin(1995)探讨了影响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与消费者对外国产品态度之间关系的情境变量。消费者爱国主义和保守主义与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成显著正相关,文化开放性与其成显著负相关;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越强,对外国产品态度越差,而当消费者知觉到产品重要性很高或对经济威胁很大时,效果会更明显。俄国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显著低于美国消费者,俄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所持的态度或评价明显优于美国消费者(Durvasula,1997)。

总体来说,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越强,对外国产品的态度会明显趋于负面,且不愿意购买进口商品。因此,本国中心主义是影响消费者对外国产品态度的重要因素。

3消费者憎恶情感阐述

消费者憎恶的涵义。Klein&Morris(1996)最先提出憎恶概念,过去在政治、军事、外交或经济等事件中对消费者国家造成伤害,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或行为。对美国消费者研究证实,对日本国家的敌意显著影响对日本产品的态度,持负面态度。憎恶使消费者避免购买某些国家产品,原因并非产品质量不良甚至承认憎恶国产品优良,而是该国在过去或现在的军事、政治、外交或经济上使地主国蒙受其害,造成消费者难以原谅该国行径而拒绝或不愿意购买其产品。

一般憎恶情感是单一构面变量,进行整体性评估常采用Likert量表或语义差别法,常描述为“有利”与“不利”、“好”与“不好”、“愉快”与“不愉快”等。情感可强化和扩大正面或负面经验,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倾向。

4消费者情感与购买决策

当消费者对某产品具有良好情感且有需求时,会产生购买意愿(Fishbein&Ajzen,1980);当外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产生购买行为。情感影响购买行为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与购买决策

Sharma、Shimp&Shin(1995)实证研究显示,当韩国消费者认为购买他国产品会对国民工作、收入与国内经济造成重要影响时,本国中心主义倾向在购买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土耳其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确实受到本国中心主义倾向影响(Orsay,1997)。当进口产品来源国与消费者地主国之间文化、政治、社会相似时,消费者本国中心主义效果可能会降低(Herch,1992)。

Shimp&Sharma(1987)实证表示,本国中心主义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评价,并影响购买进口产品的意图。消费者国籍会对产品整体评估产生影响(Johansson,Douglas&Noanka,1985),本国中心主义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外国产品质量的判断和购买意愿(Han,1988)。

(二)消费者憎恶情感与购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