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品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22:07

情感品质

情感品质范文篇1

关键词:公正公正情感道德内化社会正义

公正,又称为正义,意即“正直,不偏私”公正”应成为会计道德规范中的核心。但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对某些会计职业行为发生了道德的困境,加上现实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于是行为上会出现公正的道德解约行为,陷入公正的悖论之中。如何解决会计人面临的职业道德上的困惑?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鲁克在情绪与个性中说到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的培养的结果,如果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之中”同时还说“要使人取得重大成绩,就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感”也就是说,会计人公正品质的形成和回归,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公正品质情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人公正的道德品质需要情感浸润。休谟提出过“道德来自情感”命题。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情感,道德情感与理性是相统一的

1会计公正品质与情感密不可分

罗尔斯指出“正义论”一种有关道德情感的理论,旨在建立指导我道德能力或更确切地说,指导我正义感原则”道德意义上的公正,说到底是个情理原则。

首先,对会计人来说,对单位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演讲时能否公正,不可能都来一番深刻的道德认识、分析思考,恰恰是由于情绪的激昂、良心的呼唤、义务感的驱使对现实作出的反映,并且只有在强烈的公正情感支配下,才干使过去“聚存”道德认识付诸实践。如果仅仅在理性上冷漠地认识到公正”而缺少公正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的积聚,不能保证其会发生公正品质的必需把股东、债权人、国家的权利当作自己的权利;把股东、债权人、国家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从而才可能使自己的应尽义务和责任具有自觉自愿性。当他具有高度的公正情感时,才会把公正作为职业人生的价值追求;高度的公正道德情感常驻其心灵,才干使会计人的行为成为真正的公正行为。

其次,会计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以其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为评价标准的一个有公正道德情感的会计人,不但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做出理智评价,还可以做出情感评价。这种对自我职业行为的理性和情感两方面进行统一的评价,就叫做“职业良心”一个会计人当这样评价自我行为从而认识到符合自己的职业行为原则同时也符合善时,会觉得“良心无愧”当有利于雇主、有利于客户的信息被公布而使自己受到领导、董事或合伙人的压力,会觉得问心无愧而“坦然、自豪”能充溢自信与非公正的力量相抗衡。当一个会计人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悖于公正时,自觉到良心责备”很快体验到不安、忏悔,并使它居于良心发现而自愿改正他行为,顶住无论来自任何方面的阻力。就是这种公正的道德情感使会计人个体对自己的会计行为坚持着心理的推动力和承受力。任何道德如果失去了心理推动力和承受力,那就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而已”

2公正情感培养的目标指向

会计人要具有公正的道德品质,需要道德情感的浸润,这样才干使会计人的行为走向高尚。而建立怎样的公正情感培养目标,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来说深感急切而又朦胧,但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这就是个体公正道德观的内化和社会正义感的实现。

2.1公正道德内化,会计人格丰盈

什么是道德内化?就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内在道德需要,形成其稳定的道德人格特点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个体的道德内化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走向是由他律向自律向自由的三个阶梯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用道德范畴来表达就是从义务到良心到自由的三阶段。

公正的道德义务是律的阶段。这一层次上,会计的行为规范取决于法律、权威和权力。通过服从既成的规范来履行其公正的义务,常以“必需”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这一阶段中,对会计人的品质培养除了宣讲教育外,还应有一定的仪式,让会计人感受公正之神圣化。对新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对新上岗的会计人员,通过一定的集体仪式如宣誓建立神圣化心灵,从而完成认知阶段。但必须明确,这一阶段,会计人虽然认识到应承担公正的义务,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所给定的道德规范,未能从心灵上、情感上真诚地认同道德规范,那么他人格上还不是独立而健全的会计行业,人格不健全的表示之一是公正情感的缺失。公正情感的缺失表示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缺乏正常的情感。不少会计人为自己的利益、本单位的利益做假账,提供虚假信息,偷税漏税等,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侵犯了人的权利。这种公正感缺失症实际上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缺乏正常的情感,对他人、对社会毫不关心、无动于衷、冷漠无情,从而成为了利己主义者。

而公正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消除这种情感缺乏症,要使会计人的人格丰盈起来。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使会计人对公正之底线—尊重他人权利抱有崇敬的情感。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论》中说,公正的概念用毕达哥拉斯公式表示就是不要破坏天平上的平衡”尊重他人权利的情感就是公正的道德情感。当一个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时,该企业的领导人、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却照样可以坐高级轿车、进高级餐厅、住豪华宾馆,会计人是义愤填膺?或是熟视无睹、事不关己?还是认为对领导工作不能提出异议?这天平上,会计人情感的筹码在哪里?没有公正的情感,就不会尊重企业职工的权利,就会对侵犯职工权利的行为冷漠而无动于衷,甚至于参与其中。

公正内化的第二层次是公正的良心,自律阶段,会计人对公正的价值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并上升为义务感和责任感。当公正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他人对待的那样去对待他人时,才干达到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公正的良心能够对会计人的行为起到调节作用。行为前起着鼓励和禁止的作用;行为中起着监督作用;行为后起着“法庭审理”作用。这全过程中,公正的良心,同理性、情感、意志相互密切联系的但有时直觉在这之中仍会产生作用,这就有可能使个体忽视义务的律,不顾社会舆论的监督,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乃至走向犯罪之路。会计实际道德生活中,不少走上违法道路的人正是所谓“受骗的良心”使然,这种情况是不乏其例的所以,不能满足于“良心发现”良心还要在实际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中受到审查,而且还应该用公正的道德义务作为意向。当公正的良心和公正的义务相统一,律与自律相辉映,公正的内化就走向第三层次—自由。

自由”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将公正看作是职业道德的肯定性来行为,将公正价值的实现看作是职业需要和乐趣。而实现这种转换,必需是认识上的自觉、情感上的自愿、行为上的自主,三者缺一不可。自由的人格就是幼稚丰盈的人格,从会计来说,自由的人格就是解脱了抵触与压力、解脱了盲从与依附的人格,走向自主、自为、自由的幼稚人格的过程。只有达到这样的幼稚高度,公正才是有效的充沛的而这一阶段更是要依靠情感的自愿。只有情感上的自愿,才有意志,才干真正实现公正的自由。

2.2决弃公正冷漠,凸现社会正义感

决弃公正的冷漠,凸现社会正义感,应该说是会计人职业道德的公正情感培养的最高目标。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终究不是靠“独善其身”就能保证社会健康的个体道德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的整合能力,尤其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水平,已不再完全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某种政治的需求,而是依靠社会制度基础上人们社会公共意识和情感需求,主要是社会公正感的强弱。目前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道德冷漠症,一方面标明了人们道德素质的低劣,同时也表明了社会道德整合能力的萎缩。道德冷漠症往往表示为对“常德”无知、对“美德”麻木、对“失德”无视。现实道德生活中,少数会计人几乎是道德盲”生活在道德真空中,不受任何道德限制,随心所欲、无所不为。如果说这些人仅仅是对道德的无知还可以通过知识来补救的话,那么,对道德的麻木就只能诉诸情感,重新唤起会计人对道德的热情,但这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有,对失德行为的宽容”问题上,会计行业集中表示在对单位领导的宽容”领导报销的凭证、签字的单据不认真审核,更有甚者是协助领导多贪多占,明知领导的行为是违法,失范、失德,犯罪,但又缺少正义感,这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风气,使人们对社会正义感的建立丧失了信心。因此,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就是要坚决与这种道德冷漠症决弃。

情感品质范文篇2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

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二、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

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热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的热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转三、教师上课时要把感情调节到最佳状态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躁、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

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讨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

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摘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情感品质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情感品质范文篇3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

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二、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

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热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的热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教师上课时要把感情调节到最佳状态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躁、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

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讨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

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情感品质范文篇4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情感品质范文篇5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情感品质范文篇6

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高度期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也是学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在体育课中,学生很重视体育教师的看法,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和掌握情况的认识也都来自体育教师的评判。所以,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3]。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之情是学生心灵上的寄托,学生可以从高中体育教师的期待中找寻希望,获取力量、勇气和自信。高中体育教学的活动相对复杂多变且难度较大,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时,经常遇到瓶颈,此时学生也会产生退缩、消极等负面情绪,对掌握动作要领逐渐丧失信息,武断的以为自己不能完成,继而不愿意努力。面对这种情况,高中体育教师应运用自身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教学的自信心,最终消除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此外,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加高中体育教学的热情[4]。高中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期待之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积极上进的主要动力。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应相信学生,并期待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使学生充分信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强高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体育教师应具备热爱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的热爱之情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而另一种是对学生的热爱。首先是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要求体育教师既要付出体力劳动又要付出脑力劳动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也相对较大。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高中体育教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执着和热爱,以自身为榜样,来感染学生,最终提高他们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积极性[5]。其次是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中体育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式。高中体育教师在热爱学生情感的支配下开展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高中体育教师具备热爱之情,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缺乏热爱之情,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对学生产生反感,学生稍有过失就严加呵斥,学生则会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厌烦心理[6],进而造成高中体育老师与学生关系相对紧张,最终不利于高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从而阻碍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应具备愉悦之情

高中体育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进行高中体育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高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不配,并且通常是情感支配理智大于理智支配情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更应在正面情感的影响下开展体育教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取得高中体育更好的教学成果。高中体育教师也是普通人,不能持之以恒的保持愉悦情感,也会遇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干扰和冲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悲伤、烦恼、激动、忧愁等负面情绪。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有效的表达正面情感,反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高中体育知识的自信心,也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从而使高中体育教学变得压抑、沉闷,最终影响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7]。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养成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愉悦的表情表达教材所传递的情感,使教材可以更加有效的诱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8]。高中体育教师通过运用愉悦的情感及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体育知识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内化效率,在健全学生心智的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情感品质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情感;品质

所谓情感就是指心理对外部环境刺激产生的一种反应表现,比如人们常常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愁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以情感、情绪的摇摆不定而转移的,经常的出现行为不理智,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是用情感去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去支配自己的情感。所以师生之间的情感是维系师生互动的重要的桥梁,它将直接作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是贯穿教学的灵魂。由于体育老师天天跟学生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技能,直接与学生产生情感交融,这种专业特点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表现更为明显。一位优秀的体育老师在课堂中自己所表现的的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暗示,都必将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情感变化,达到师生情感之间交融的目的,进而达到使其“信其道”“学其道”的目标。教学中要出现这种良好的情感互动关键在于老师。教学中老师的丰富情感能唤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师生情感交流,达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稳定的情感素质。

一、挚爱之心

体育老师应当首先要有爱之情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必须热衷于体育教育事业。体育教育是繁重脑力活动加体力活动加频繁情感交融的一项很艰辛的教学活动。所以,体育老师必须首先具备对体育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不断追求的精神,必须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攻坚克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训练中去。(二)必须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在教学中老师对待学生必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付出真挚的爱去关心关爱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产生亲近感,主动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当成亲人,从而建立深厚的情感。在有感情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慢慢的把这种情感迁移到知识的掌握上。才会主动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激化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的质量。反之则师生关系紧张,易造成学生情感创伤,最终造成教育教学失败。有了这种真挚的爱,也能激发老师投身教学的巨大动力,激励老师全身心的搞好教学。有了这种情感驱动会使老师提升自己的韧劲,克服重重困难,挖掘自身潜力,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愉悦的心情

授课中老师的心情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老师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友爱、和谐的学习氛围,对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感影响下教学,会使老师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欢快、轻松。在这种氛围下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育中的激发激情的源头很多,师生间的互动很多,其中发生各种情况也会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些情况时要坚持保持愉快心情、平静理智的心态,不发怒不影响前面良好的学习氛围,或许会使不愉快的事件有了新的转机。相反,老师带着烦躁不安的心情到课堂,如遇不顺心的事件,更容易失去理智,一股脑向着学生发泄一通,结果会很严重,导致教学氛围压抑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老师要时刻带着欢笑进课堂。要做到这点很难,老师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时常会受到人的七情六欲干扰,容易把坏的情绪带进课堂。要克服这点就要求体育老师必须时刻胸怀宽广,包容种种不快,排除干扰,带着愉快心情进课堂。

三、宽容豁达之胸

体育课大多情况下是实践课,室外教学情况复杂多变,学生好不容易上室外课会表现出特别活泼好动,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纪情况,体育老师时常要站在学生立场想一想,应当心胸宽广怀有宽容之心,采取冷静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随时横加指责,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鼓足勇气改掉自己的错误。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有人情味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既崇敬有亲近的感觉,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激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老师还能从中获得经验,便于驱使自己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好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期待之光

在教学中,学生最信赖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认知往往通过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来判断,老师的期待会激发学生积极心态,是学生奋发图强的动力之源,所以老师的期待对学生的成长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动作复杂多变,掌握难度较大,致使学生失去信心,对原本能完成的项目自以为无法完成,而不愿积极努力去练习,此刻学生心理就会产生退缩和消极情绪。如果这时有一束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并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学生会被这种期待情感所感染,会感受到心灵上得到了支援,从而重获信心、勇气和力量,认为:“我自己能行,老师都说我能行的,我一定要做到,我要再重新练练试试。”然后就会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最终掌握该动作。如果这时老师没有投去期待之情,而是流露出鄙视、厌倦的目光,学生就会彻底失望,而放弃了再一次的尝试就不能掌握该动作。

情感品质范文篇8

论文摘要: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将其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构成有序的道德结构体系。本文结舍中专学生的特点,从以上四个方面论述培养其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

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中看到一篇题为《有德才能服人》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位名人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其寓意就是“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这一原则已被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认同。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给人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良知,使人明白道理,而不只是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对道德观念、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以及运用它去进行道德判断,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自觉性。目前,中专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以“小太阳”自居;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又不断向他们渗透,这些都容易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金钱、权利至上,崇尚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观念。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它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起着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的倾向与愿望,当其得到肯定、积极的正面评价时,会更加激励他采取从前的行动;反之,如果在否定、消极的负面评价下,他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消失。当然,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给予否定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继续采取错误行为的强度,但是当一种正确的行为也得不到肯定评价时,便会产生负面效果。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选择的毅力和精神,它既表现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坚持不懈努力,也表现出经常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面对一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会使从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感到迷惑茫然、百思不解。意志坚定的学生会勇敢面对、战胜这些、超越自我,意志动摇的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继而影响其道德行为,有些学生会随波逐流,渐渐把从前那些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符合道德标准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价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真诚、呼唤美好,所以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但并非时时、事事都能如己所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情感中如果没有或少有理解、尊重与宽容,他会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其任意践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份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它们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决定着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或决定自己行动时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体现。自尊感、荣誉感、友谊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应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寓理以情、再晓之以理的教育引导,应该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以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促进作用。所谓“育人无小事”,就是要求我们每天要从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起做到“春雨润物”。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中专生的道德品质是由他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因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如通过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的讲解、学习、练习等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外部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技能和方式,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行为的强化阶段,即通过一定的外部因素介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二是依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分清什么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培养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和愿望去指导道德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化阶段。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即使在没有外界的强制、约束下,也会自觉地按照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评价他人的行为。

四、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意志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坚定的道德意志可以保障道德行为的持久性、经常性。但道德意志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得到来自于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强化。通过强化榜样作用的力量和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行为的实践去实现。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鼓励学生去追求、向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

五、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自我修养的能力。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高级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必须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坚持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

第一。培养学生认真自觉的修养。“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国古代曾子所提倡的。其意思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诉讼。有的学生只能批评别人。不能批评自己。更听不进别人对他的批评,甚至对别人的批评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往往把坚持错误同有主见、自尊心强等同起来。认为承认错误会被人瞧不起。针对这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上的错误。认识到只有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才会进步,才能利己利人,才是聪明的态度。

第二,要教育学生存“慎独”之心。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之外,别人不易发现之时,微小之事更能显现出人的灵魂,高尚的人在无人知晓时更能做到谨慎、遵守道德。有的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道德、有失人格的事情。例如,汽车上逃票、图书馆中偷书等。教师应该用巧妙的语言,暗示学生,这种作法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个人道德修养上的大漏洞,是走向堕落的开始。公务员之家

情感品质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德育;情感教育

一、前言

情感是道德的核心和内涵,没有情感的道德,便是极其乏味的。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情感教育工作的落实性,本文论述了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分析了中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二、德育的作用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德育是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大多数家长盲目的重才智而轻德育,德才孰轻孰重,北宋司马光给出了精辟的解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见,德育是极其重要的。德育是保证学生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中学生成处于长身体、丰富知识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学习是及其重要的。德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接班人。

三、中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外界充满着探索的冲动和强烈的好奇心,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学生获得外界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教师就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学德育的情感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要求是极高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亲身示范作用,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使自己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学生传授课程,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位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公平同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个性特征和闪光点,并且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在课外,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阅读各种经典书籍,提升自我修养和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

2.创建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枯燥无味的德育理论和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未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创建特定的生活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布置的生活情境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得更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情感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质量。

3.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学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自古以来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优良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因此,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口述或者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感动,从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另外,教师也可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洗脚等,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感恩的演讲,让学生沉浸着感恩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举办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笔表达对感恩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对感恩深入地思考。

4.注重环境的熏陶及心灵的共鸣。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请安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环境下,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这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情感思想的形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优美、绿化的学校环境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走进校园,清新的校园让学生沉醉,为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护纯真的童心,提供优秀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提高社会环境质量作出努力。这一切为培养学生情感的德育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中学的德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作者:薛原

参考文献:

[1]刘戈,詹健.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4):93-95.

[2]胡伟.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浅谈情感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课外阅读:中下,2012(18):108-108.

情感品质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性化情感意志新课程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应当充分肯定取得的重大成绩。语文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法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①,大家都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传统语文教学注重了学科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新课改中也逐步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所加强,但却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所以,没能真正把语文课上活,学生依旧在新课程改革的帽子下,走着传统的步子,压制了个性的发展。为此,我认为,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化,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人性化课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早在20世纪后半期,罗杰斯、马斯洛以及萨特等人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他们关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②。所以,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兴趣特长、情感与价值观,都有差异。如果只重知识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有时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我大力提倡增强语文课堂的人性化,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观。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设置

所谓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说明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除了自己内因的积极作用外,还需要教育者的用心培养,而语文课堂中,增加人性化的教学成分,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犹为重要。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应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几个要求。而它们又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情感,训练“以人为本”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的情感大多具体性强,稳定性差,易受具体事物和环境支配。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动之以情呢?以下是我教学中的几点总结,列举供参考:

1、领会情。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课本,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文

中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情感去预习课文。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首都人民在长街上送总理时心情怎样?表现在哪些地方?假如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受之感染。

2、激发情。首先,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要引生入情。如在教学《观潮》一文中,我安排这样的导入语:潮起潮落的壮观景象大家见过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观潮》,让我们共同来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吧!其次,在讲解课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因情入文。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让两位同学表演陈庚和小红军的动作和对话,要求学生把陈庚首长关心战士的语气和小红军舍己为人的语气表演出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小红军的品质,在情感的激动中深入学习课文。其三,在文中空白的填补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去体会曾感知的形象,使单一的形象更为丰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末尾句是: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文章到此便嘎然而止,此时我们引导学生再回到课文开头,许多人来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青少年,关心劳动人民的人,使鲁迅的形象更为鲜明高大。其四,在朗读、背诵中体会课文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书读百遍”,“其情”不也“自现”了吗。

3、表达情。学生在文中感情的激发上,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写,一吐为快。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高声地说,大胆地写,从而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是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健康情感,学生从形象的描绘中逐步懂得事物的善真美丑,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二、语文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如果只重情感培养,而忽视意志锻炼,那也是不行的。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多愁善感,观花无语,看云落泪的学生,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在语文教学贯穿意志品质的培养必不可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保证学生努力好好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基本意志动机,把培养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跟学生意志领域密切联系起来。”意志、情感的认识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可以说是发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的同一心理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要遵循意志和行动不分的规律,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还要结合教学有效地教育启发学生,提高他们对意志力的认识,培养自我意识,发挥内动力作用去自我锤炼。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帮组学生立志,鼓励他们学好语文,让他们自觉意识到学好语文是实现奋斗目标一个重要条件。利用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自觉地去支配学习行动,有意设置一些困难组成一个个阶梯。让学生在登台阶“爬坡”的过程中产生不断向更高标准的意志。还要利用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共鸣。如教学《挑山工》这一课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一身重担却比游客走得快的道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再如《我的战友》,可先让学生尝试火烧手的滋味,再去体会烈火烧身的感觉,进而培养学生严守纪律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励他们在学习中战胜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教学效果不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吗?

总之,无论从教学的共性还是语文学科的个性看,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自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意志过程,那么认知就会软弱无力,思维就要因抑制而枯萎了,随之,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和阻碍。在语文课堂中增加一些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对这种目标的体现。

三、立足教材,赋予时代色彩

不同的时代,对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而且要把这些要求贯穿和落实于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各项工作中④。所以语文教学要紧随时代步伐,不要拘泥于陈旧腐朽的俗套之中,让学生把在社会上学到的知识和教材结合起来理解。特别是一些传统教材,如果不赋予时代的色彩,那么很快将会被学生遗忘。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有一则古代寓言——《矛与盾》,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寓意,这便算达到了预定目标,但有很多学生在体会寓意时,就和时代联系在一起了。他认为楚人并不可笑,相反他的广告推销技巧值得学习,如果说他可笑,那我们现代社会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中那何止有成千上万个楚人。这样,语文课堂中就充满了人文思想。公务员之家

另外,有些教材的编排目标缺少时代性,所以就会引起学生的争端。记得《文摘周刊》上曾刊登过这么一则消息:小学生作文中出现早恋话题,不仅作文结构完整,情感的细腻,思想的深隧,令成人都叹为观止,于是有教师就感到为难了,单从文学角度,应值得推崇,但从学生心理发展又觉得不妥,最后专家的解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语文课堂中也应提倡这一理论,学生不一定非要顺着老师预先设定好的轨道去思考,也可以理解出自己的独道之处。如古代寓言《郑人买履》,有学生认为郑人愚蠢,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但却有学生认为:郑人重客观尺度,轻主观判断,教师要善于引导,不能武断抹杀,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去了解教材,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9世纪的课程发展史已证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完整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各有其价值,但又各有其局限性,抬高或贬低任何一部分教学内容或教学科目,都会造成人与社会的发展失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教育,而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当前课堂体系人文教育普遍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当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化,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参考文献:

①金和德、姜永志《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52~69页

②史宁中、盛连喜、赵敦《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28~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