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55

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1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相较与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案例定义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在中职数学教学案例中,一般由背景、主题、反思这几个部分组成。数学案例中首先要交代背景,这节课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其次是主题,由背景展开细化到各个小的知识点。最后是反思,反思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查漏补缺,发现学生还有没不懂的地方。

3中职数学教学案例实践

以中职数学第一章集合为例:课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3.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2教学过程

3.2.1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2.2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3.2.2.1集合的概念(1)集合;(2)元素;(3)常用数集及记法;(4)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3.2.2.2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

3.2.2.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例如:某班个子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到底多少身高才算高个子,没有确定的标准;某班个子高于180cm的同学,可以组成集合。关系: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2.2.4集合的类型

(1)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3)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4)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最小的自然数0);(5)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Ζ;(6)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7)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8)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3.3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4结语

在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有好的教案,还要做到语调清晰,教态得体,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中职学校各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凝练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要时刻想着捕捉学生点点灵光的闪现、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低起点的中职生改变学习态度,树立好信心和成才决心,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作者:龙志芳 单位:铜仁市交通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392.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2

一、论述科学,叙述完整

该书研究论述内容科学,通过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反比例函数图象(2015年下)、一次函数性质运用(2017年下)、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018年下)、变量概念的理解等角度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学段的考点进行详细解读,为该书后续研究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另外,该书叙述完整,通过从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特点、数与代数内容教学案例诊断等视角出发,详细论述了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特点和案例诊断。综合来看,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学生以被动形式参与数学课堂,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目前,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由于多数教师仅将数学题目及解题技巧进行呈现,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自主想法的有效培养。其二,学生消极参与数学学习,缺少良好的兴趣融入。由于数学课堂未能有效融入学生个性,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数学思考。

二、解读科学,规律性强

该书解读视角科学,通过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特点、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案例诊断、相似三角形与三角函数运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性质综合运用、轴对称性质的理解等角度进行论述,完整论述了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特点和案例诊断。另外,该书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特点、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案例诊断、选择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概率实验问题、统计调查教学、数据的收集教学等多元视角,详细分析和解读了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特点和案例诊断。变式教学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及课程要求作为教学指导,对数学知识及问题进行变形,通过对内容、形式,对条件及结论进行变换,使学生在有效理解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为此,通过有效运用变式,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性目标。

三、融合生活,案例生动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依靠单一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思维扩散,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多途径、多方式接收信息,更为直观、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立足初中数学角度,分析教学案例和概念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传统观念陈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传统教学观念,手动制作教案,教案的内容、素材更新频率极低,一份教案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几年。旧教案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某些数学教师即使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只是书本照搬。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导致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化教学理念。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大部分数学教师进行案例设计时,大多按照主观意识设计,以流水线方式对书本知识进行排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件内容,单一的灌输式讲述,使得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体现,教师始终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结合学生意念,未考虑学生真正所需。

3.案例教学不合理,案例设计内容大多无关教学。许多教师设计案例时,一味强调案例疑难性,为设置数学问题,过度插入和教学无关的素材,使得案例纷乱,教学表现也比较繁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只为吸引学生吸引力,而不重视案例内容,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得案例教学的“辅助”功能与书本知识的“主体”内容发生本末倒置。

二、利用案例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笔者在讲述教学归纳法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多米诺骨牌”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时,笔者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接着,学生们积极讨论,回答结果均在意料中。接着,将课本问题转入到数学归纳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了解数学归纳法应用原理,由深奥转化为浅显,在数学归纳法运用中,使学生多方面理解。同时,笔者将数学归纳法、正整数等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学生们积极参与,共同解答典型问题。笔者就是抓住了问题特性、知识特点,创建有效案例,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学习欲望,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性、新奇性较为显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初中数学课堂的新鲜性,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三、利用案例概括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节初中数学课堂,包含知识点内容较多,和其他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同时,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可按照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提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确保问题抓住关键点、要害点,使数学知识点、内涵关系在案例问题中能够渗透,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在探究、思考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正确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在类比推理中,类比相似性越多,则相似性质、推测性质呈正相关,类比得出命题愈加可靠。类比结论并非全部正确,是从特殊到一般认知,有利于发现新事实、新规律。通过本节课研究,学生能够感受推理价值、推理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困惑,是学习最为有趣的地方,知道如何去证明规律、发现事实,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牢固的数学公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模拟实际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按照案例素材认知、信息,结合所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分析和认真研究,查找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处于该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任何依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判断,让学生由要我学,逐渐转向我要学,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生互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案例教学的多媒体功能,提升学生参与度

运用案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基本上是运用PPT、WORD等软件。在现代教师体系中,教师呈中老年年龄特点,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大部分教师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图片、声音等插入无从入手。所以,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操作,能够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案例。同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紧扣关键要素,积极分析问题,探索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设置疑难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

作者:薛希玲 石家信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4

在课后研修的时间,我根据专家的引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认真做了笔记。

培训中,让我领略了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收获颇丰,受益不小。

一、通过培训,自己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了。开班式中,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所做的重要讲话、陈副部长所提出的培训要求、以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所介绍的培训内容,使自己充分明确了此次培训活动开展的重大意义。使自己认识到作为现代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作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切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教师的责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缩小与名师的差距,做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教师

二、通过培训,对数学课堂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1、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2、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3、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4、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5、数学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

三、通过培训,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编写方面的内容有了提高。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学;案例教学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二,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进度过快,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第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难学,概念较多,计算量较大,难以理解,没有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第五,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钩,教学方式单一。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从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客观反映出教学内容与要求,这是一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设计出生动又贴近实际的数学情境,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见解,建立出最贴切的数学模型。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一,使数学学习情境具体化。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使现实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学生能在学习和研究中深刻了解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变得生动化,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意义和来源,避免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3实施案例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3.1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是指要在教学案例中设置合适的课时数,并依据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其中,讨论环节应占整个课时比的20%。3.2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要对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进行细化,然后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在布置案例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概念应用到教学案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3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指选择的教学案例要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快速消化吸收,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现实,不易选择理解难度较大的案例。

4经济管理类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4.1更新教学理念,改良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在教学标准和要求上就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原则相违背,会直接影响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学习内容和高标准学习内容,基本学习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高标准学习内容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突破高等数学课程上的编排限制,课程难度要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果。4.2引入高数典故,培养学习兴趣。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缓和这种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些许数学典故,如陈景润刻苦钻研数学定理、哈密斯对四元数的研究贡献、微积分理论的诞生,这种情感力量可以成为学生学习高数的动力,会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课程体系。高等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要全面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授课内容和知识体系。教师要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进行详细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5结语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6

由于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课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进行实际的应用.由此可见,中专数学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措施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在生活中,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2].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应该告知学生学习函数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函数在生活中用途非常的广泛,函数能够解决纳税问题,票价问题,销售利润问题等.

2.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的知识学生在中专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法学到,由于中专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需要五年到十年左右更新一次[3].因此,很多前沿的知识无法在教材上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先进的数学知识加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学校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创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中专数学教师还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师资保证.

4.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7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数学课程是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学建模是数学“做”与“用”的纽带。随着近年来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数学建模融入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1]。

一、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数学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根深蒂固。而数学建模弥补了传统工科数学课程“重传授、轻知识”培养模式的不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把数学建模竞赛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2]。第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答案又不确定,这就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建模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寻求个性化的解决办法。数学建模竞赛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数学的平台,它涉及数学的多个领域,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值分析等。所以,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尽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模型中去。第三,有利于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的问题有强烈的实际应用背景,问题内容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它是多学科知识、技能的高度综合[3]。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学并与队友合作讨论,围绕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资料,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数学建模竞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融入课堂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设计。所谓教学案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具体实际应用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具体问题的数学建模,借此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但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第一,在引入概念、定理时,适当选编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简单易懂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第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非唯一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第三,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解决所给实际问题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论文、讨论、报告和演讲等形式。同时,注意,占主导地位的是高等数学,数学建模只处于辅助地位,占用课时不宜过长。(二)建立数学建模培训体系。树立“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创新教学”(网络教学+社团活动),建立如图1所示的数学建模培训体系。图1数学建模培训体系依照学生的学情和专业需求,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建立数学建模培训的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原则是重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第一层为基础知识学习层次: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具备将基本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层为初级实践和应用层次:主要包括开设“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实验课。通过丰富的实际模型案例,提高学生模型分析和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的能力;第三层为拓展层次:以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进行暑期的实训模拟,以及九月的参赛,已达到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续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持续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4]。研究过程中,遵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采取循序渐进、分工合作、小规模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攻关,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三、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数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把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传授给学生一种好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架起一座从数学知识到实际问题的桥梁。以课堂教学融入建模思想为突破口,以数学建模培训与竞赛为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手段,以以往课程建设和数学建模培训作为研究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习、实践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将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数学教学的探究和实践,可以得到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今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学校应用基础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能够锻炼青年教师队伍,可为所有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教师,尤其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积极交流的教学研究平台,促进建模指导教师间的交流与互补。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同时也承担了各专业的多门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将数学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全国建模竞赛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是学校实行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融入应用型本科学校数学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建模培训的作用,为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庆军,刘永建,蒙秋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10-14.

[2]王宏艳.基于经济人才培养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2015(2):156-157.

[3]杨启帆,谈之奕.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取得明显人才培养效益[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84-85.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案例赏析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主要学科之一,德育元素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会为学生带来明显的变化。要想加强德育在授课中对学生的教诲,数学教师要采用蕴含德育意义的趣味性教学,来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针对小学生的德育塑造,严谨、独立、礼貌等都是需要对学生加以培养的良好美德。本文以这三项美德为例,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美德

(一)审题时不要粗心大意。小学生严谨的美德要从审题中做起,很多小学生做题时审题马虎,没有仔细看清题干,错误理解解题的思路,这就不利于小学生严谨美德的培养[1]。例如,某道填空题:一根4米长、横截面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木棍,如果截成4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小学生如果审题马虎,一看到截成4段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除法运算,导致最后的答案与题干问题天差地别。要想培养小学生严谨的美德,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教师可从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改变小学生跳脱的答题弊病,在面对试题时,让小学生能够用沉稳的心态来处理。(二)养成验算的习惯。很多小学生答题错漏百出,这多由于他们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作业、考试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枯燥的任务,每当答完题后,小学生就相当于卸下了重担,自然不肯再继续验算检查来增加负担。教师对此要循循善诱,并纠正小学生错误的答题观念。小学生通过反思,理解了教师的苦心,就会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然后以谨慎、周全的态度对待习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谨的美德。(三)厘清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抱有十分严谨的态度,小学生很容易弄混许多概念问题,如基数与序数、整除与除尽、除与除以等。这些概念需要数学教师保持良好的耐心,不厌其烦地重复其中的不同之处,让小学生耳濡目染、牢记于心[2]。此外,数学教师应抱有严谨的态度,不要因某些口头禅而让小学生错误理解数学概念。譬如,有些教师常说加法、减法互为逆运算,其实并不严谨,因为减法的逆运算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减法。教师要避免这些错误概念的讲解,以免影响小学生严谨美德的形成。(四)教学案例赏析。主题:探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道具:长方体教学用具、正方体教学用具。问题: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什么特点?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区别?探究过程:小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合作,分别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查清面、棱、顶点的数目,在小组内确认无误后,向教师汇报;对比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各面及各棱的长度,从中寻找规律;以同样的方式观察正方体,寻找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总结学习经验。教学成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全面总结长方体的特征,细致地与正方体进行对比,完成严谨美德的渗透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美德

(一)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练习数学题时,要养成自主解题的良好习惯,这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的个性品质。很多小学生贪易怕难,做题稍微没有思路,便依赖题后答案的讲解,或者向其他品学兼优的同学寻求帮助。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类似问题及时斧正,以防止小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二)实践课上独立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小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独立动手的能力较差。数学实践课是加强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线段、角的实践课中,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五颜六色的纸张与纽扣,让学生将纸张裁成纸条,将纽扣作为顶点,把直线、射线、线段、垂直、平行、直角、锐角等多种图形的基础知识在一张白纸上展现出来。小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亲历了实践操作,体会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独立的美德。(三)教学例证。主题:烙饼问题。道具:圆纸片——烙饼;纸盒——锅。问题:将纸盒当作锅,圆纸片当作烙饼,锅里最多能同时放两张饼,每张饼都需要煎熟正反面才能吃,煎一面需要1分钟,煎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探究过程: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寻求煎饼的方案;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方案的可行性,确认无误后再向导师汇报答案;实际操作,检验答案的准确性;回顾学习的思路,探讨烙饼问题蕴含的数学规律;在此题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思考,煎4张饼至少需要多长时间;得出结论,总结学习经验。教学成果:在执行方案时,小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能通过题目的延伸,做到举一反三,自发运用公式规律答题,完成独立美德的渗透教育。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礼貌的美德

(一)释疑的态度要谦卑。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小学生释疑的态度存在问题。例如,以下的提问方式:“老师,能过来给我讲这道题吗?”释疑的态度需要谦卑,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小学生主动找教师,恭敬提问,并非指挥教师过来讲解。教师要教导小学生运用正确的提问方式,养成礼貌待人的美德。(二)答题要整齐干净。卷面整洁可以让判卷人员赏心悦目,潦草的笔迹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无论考试还是作业,教师都要督导小学生工整认真地完成习题,杜绝涂抹的不良习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形成谦和、有礼的性格。(三)教学案例赏析。主题:乘车问题。问题:车上有30个座位,第一站坐下18人,第二站上来20人,下去5人,这时有多少人是站着的?探究过程:根据题干,小学生列出等式进行计算;经过检验,向教师汇报答案;教师启发德育思考,如果你在车上坐着,应该为哪些人让座;得出结论,总结学习经验。教学成果: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延伸思考,明白了尊老爱幼的道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也会自发地做出礼貌让座的美德行为。

当前义务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3]。这需要教师从小学时期就要对学生贯彻这条教育准则。为了避免小学生误入歧途,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也要结合其他学科,共同执行德育原则,让小学生的品德与才能共同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田天.让德育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催化剂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44.

[2]丁明英.浅谈小学数学学科中德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148.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混合式;高等;数学;教学

1医用高等数学相关介绍

“医用高等数学”是结合医学生的教学特点设立的高等数学课程,是医学生后续理科课程如医学统计学、医用物理学等的基础课程,这一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医学相关工作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医用高等数学目前属于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以及内容抽象等特点,再加上部分学生会觉得这一课程与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联系不大,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医用高等数学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2]。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将对目前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方法等展开改革,从而实现精准性、趣味化教学。

2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优势

2.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从中体会到医用高等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2.2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医用高等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可是大部分学生面对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还是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再加上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弥补了教学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途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3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样就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从教学角度来看,线上教学平台可以增加师生交流的频率,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向教师请教关于医用高等数学的题目,教师也可借助平台布置课后习题,并在平台中看到实时汇总的答题情况,这有助于教师迅速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3.1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师会在课前展示课程架构、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包括课前的教学资源准备、课中的双向互动教学以及课后的评价与总结等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会在线上平台中展示,使得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平台自行了解课堂上的教学互动项目、课后作业布置、课堂测验的选择等内容,做好预习工作。3.2平台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线上平台资源的建设,可为学生提供比线下课堂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将课上需要的测试题型、素材、视频等教学素材展开搜集与整理,并做好档案资料存储工作,构建完备的混合式医用高等数学素材库、档案数据库与题库等,以便后续对整个课程实践效果的评价与探究。平台资源建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主要内容:第一,各章节难点、重点的视频录制与上传;第二,教学PPT及教学案例等资料的上传;第三,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可在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也可在平台上传作业;第四,课堂测验,教师可以在平台中上传相关题库,并设计在线课堂测验;第五,交流讨论群的建设。3.3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过程的实施涉及以下几点主要内容:第一,教师上传用于预习的教学视频及PPT等资料,平台可记录学生的预习记录,教师也可在平台上了解学生预习进度及整体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教学,教师在线下授课后,还可借助交流群设置在线讨论,学生可在群内发表观点等。第三,课堂测验。教师在各章节教学完成后,借助平台上的测试内容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选择题与填空题等题型有自动批改和计分功能,教师可通过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讲解。第四,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在学生提交完作业后,教师可随时随地在线上进行批阅、批注、评分等。3.4平台数据汇总。平台上的所有教学相关数据,教师可选择用Excel格式下载,包括学生交流讨论参与程度、预习完成情况、课堂测验得分、作业评分结果等。在数据下载后,教师借助平台数据构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平台数据也有利于学生教学档案的建立和保存,并对教学效果研究起到正面作用。

4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医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

“医用高等数学”在具备经典微积分、定积分、函数等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医药学的概念知识,突出了一些数学计算方法与模型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因此,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医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应结合学科特点,设置更多的医学案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4.1课前设计教学课件。教师在课前将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与准备教学课件。在制作教学视频时,教师会将数学概念和应用原理融入其中,结合医学案例,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教师应积极构建案例教学库,将平时收集的案例汇总分类,按照专题或章节来整理成册,有必要时还可亲自去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访谈、调研,熟悉医学常识,选取有针对性的医学实例。由此,教师在课前准备课件环节,就可以在平台的案例教学库中选取适合的教学案例,并结合案例制作教学PPT或视频等课件。4.2课前预习环节。基于医用高等数学的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将在平台上分享已经设计好的教学内容与课件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同时,教师会在线上平台提出几个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基本问题展开课前预习。例如在学习定积分时提出几个“基本问题”: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主要用于处理哪些问题?具体在医学方面,定积分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总结出心得体会,将所有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整理好,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向教师、同学提问,与他们进行讨论。4.3课中授课环节。鉴于医用高等数学深刻的医用、几何等背景,教师应尽量避免“纯数学化”的授课方式,建议结合大量的医用实际问题进行讲解。现代医学上的许多解题方法与模型均与数学息息相关,例如,在讲解一元函数的最值、极值时,教师可引进小鼠体内药物浓度的数学模型,求出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在学习微分方程时,教师可结合肿瘤生长情况展开授课。这样可以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体会到数学在医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的授课环节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师生互问环节。依据课前教师提供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生预习过程中在线上提出的各种疑问,展开师生互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引用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借助PPT课件引进一些典型医学案例以及图片,必要时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从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定积分的应用章节学习时,教师可结合当前“三高”人群较多的社会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浓度测定方法”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得到胰岛素浓度测定的相关数学模型,具体如下:为降低其血糖水平,需先要求病人禁食,然后给病人注射葡萄糖,通过该实验测算出病人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数学模型为:,其中,,t的单位为每分钟。许多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就会迫切想要了解其中的数学解释与原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这一章节的学习。最后,借助MATLAB软件等展示一些数学模型,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这种可视化动态图形方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借助微分方程,我们可以构建传染病模型来探究传染病传播途径与机理,并通过可视化动态图形方式来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微分知识与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网上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等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4.4课后评价环节。根据医用高等数学表现的价值取向,教师应从学科为本的理论学习向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能展开全过程的客观评价与督促。第一,引进线上单元测试。由于医用高等数学课时的有限性,教师可在线上安排单元测试,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安排学生在线上完成测试。单元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五分之一,从平台的题库中随机生成,每个人的考卷具有差异性,并且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测试完成后平台会进行评分。第二,优化课堂表现评价。在开展医用高等数学课堂表现评价前,教师首先需充分了解学生以往的成绩、表现等,这些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查阅,从而了解全班不同学生的层次与能力水平。然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组成小组并选出组长后,根据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讨论结果的报告。在下次课时,教师可随机抽出个别组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汇报。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医用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遏制学生作业抄袭的问题,并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5结语

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高等数学理论去解决医学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的数学-医学应用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朱乐恒,刘春扬.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用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