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十篇

时间:2023-03-28 12:22:24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9-02

一、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必要性

进入“十二五”规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由原来单一的集中培训转向了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型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基本上能做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改变了传统的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参训人数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机会少的问题以及参训教师工作和学习时间相冲突的矛盾,扩大了参训教师的数量,符合教育大众化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这种培训模式也体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公平,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提供了发展平台。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指出:教师培训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数量的扩大,也相应地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向注重实效的内涵式方向发展。从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以及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和参训教师的反馈来看,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认的,但也难免有缺憾。多年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的实践证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构建,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向内涵式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内涵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是参与远程网络研修的教师群体所共有的,在参与远程培训过程中通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组织管理,通过辅导教师的专业引领,通过参训教师们的参与及互动交流,在提供培训资源的网络平台和参与网络研修及校本研修的学校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这个特殊文化的建构,有助于为参加远程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一个共同学习、交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的实现。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同伴群体文化,这是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文化。这个文化群体里的教师们以网络培训为平台,以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和任务为驱动,相互交流,互为学习,共同分享同伴智慧,这个群体文化,没有地域限制,以虚拟的网络为家园,并形成一种网络研修的文化认同感。

2.网络研修文化,是基于网络培训平台形成的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修主体包括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远程培训网络班主任、辅导教师以及学校共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3.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域,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根本,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而建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研究平台。构建校本研修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研修文化是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取得实效性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

4.远程培训管理文化,是指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由各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机构即由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学校管理层共同形成的,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在远程培训过程中担当着组织领导和管理的角色,是远程培训取得实效性的保障。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构建策略

1.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远程培训研修文化构建中的管理布局。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参与管理的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远程培训研修文化构建过程中起着整体管理布局的作用。培训前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团队,即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市级管理团队;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市级远程培训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区县教师培训机构遴选的区县各学科远程培训班主任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中层担任的校点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担任的辅导员构成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最基层最直接的学校管理团队和辅导员团队。

网络上建成的管理文化团队,除了在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管理,也需要在网下的实际面对面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研讨,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虚拟和实际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文化共同体。在远程培训初期阶段,探讨决策促进远程培训有效性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保障,以及班级管理员、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中期,及时培训过程中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培训后期,分析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布置参训教师利用网络研修所学得的理论知识进行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校本研修,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的策略。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从网上的虚拟交流,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因此形成一个经验丰富,对远程培训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文化团体,形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独特的管理文化。

2.班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在远程培训班级文化构建中的专业引领。在远程培训中,每个学科在网络上基本就是以市际和县域为单位建立一个班级,班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在远程培训班级研修文化构建中起着专业引领的作用。这些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在网络上,及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督促,网上交流、答疑,进行网上学科专业引领,在虚拟的班级组织管理中,通过与参训教师的电话联系、网上交谈以及论坛上的问题交流,担当着专业引领、培训跟进的作用。他们从学科的角度、班级管理的角度发起与远程培训课程设置或者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师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参训教师在论坛上进行问题交流,形成网络虚拟班级良好互动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参训教师们产生一种远程培训班级文化认同感,从而以网络培训平台的任务为驱动,积极主动完成远程培训,获得远程培训实效性。班级管理员和学科辅导员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网络虚拟班级文化构建的组织管理者和专业引领者。

3.参训教师在网络研修文化和校本研修文化中的再创造。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培训资源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网络平台上形成虚拟的教师网络研修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来自不同学校文化环境的教师们形成了网络研修文化,在这个文化共同体里,教师们可以依据自身教学的特色进行创造,进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同时也做到同伴互助,影响参训教师们在远程培训中获得教育教学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

每个学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团队,他们既是远程培训网络研修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文化共同体。从网络研修文化回到校本研修文化,是把网络学习资源转化为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的最直接表现。这个转化可以通过学科教研会、课堂教学竞赛、送教下乡以及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进行远程培训的校本研修。从远程培训网络研修文化到校本研修文化的构建,不仅使教师个人发展了,教研组研究能力提高了,学校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带动了学生的发展,最后也实现了影响和促进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构建的途径,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取得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和农村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2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训;网络教育;共享资源

作者简介:陈美芳(1980-),女,江西余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沈友华(1978-),男,江西大余人,江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2012年研究项目“职教师资培训中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研究”(主持人:陈美芳)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98-02

在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从1999年至2001年间,教育部先后分三批确定了54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新出台的《中待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实施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被写入行动计划的事业发展目标。国家对职教师资培训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引发了人们对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模式、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职教师资培训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活力。传统的职教师资培训常常被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一旦脱离学习环境回到工作岗位上,培训的成果应用会被打上一定折扣,如何延续职教教师的学习活动,使职教教师能够自由的参加继续教育?本文探索如何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为职教师资培训提供远程学习平台,促进职教教师的终身学习。

一、职教师资培训的特殊性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职教师资培训正在逐步形成适应需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培训基地与基地之间也通过各种形式探讨师资培训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纵观我国的培训现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一)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职教师资的培训是培养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培养培训对象。当前各地的职业教育师资薄弱,在职称和学历方面较为逊色,多数教师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进行深造。

职业教育教师本身实践教学丰富,有很强的自律性和独立性,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针对性也很强,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成效,对培训的教师要求也非常高。他们要求所学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相关,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更希望在培训结束后,能够建立一个公共平台以便继续与同学和培训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答疑和资源共享。

(二)培训教材与培训内容的特殊性

职教师资培训既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又强调教育教学素养的形成。培训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因此各培训基地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一般根据专业特征自主选择培训教材和实践教学内容。职教师资培训教材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然而目前专门针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对个人和专业能力差异的考虑也不充分。

建设恰当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职教学员的差异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入企业实训经验。可建立立体化职教培训教材,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既保证教材和学习内容的随时更新,避免资料过时,又形成教材体系,促进职教教材的发展。

(三)时间和空间安排的特殊性

职教师资培训因为面向的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像全职学生一样安排培训,根据对象的不同常常采取长期培训、短期培训、委托培训、规定时间内间隔培训等不同的培训模式。但大多数培训学员受到本职工作的影响,选择的都是短期或间隔式的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缺少一定的自由性。

建立职教师资培训资源服务平台,可以为培训学员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平台,使学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共享培训资源,促进终身学习。

(四)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职教师资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具有社会性和非正规性。这些特性要求我们突破学历教育的束缚,大胆的组织形式多样、非学历的、非正规的、以满足职业教育需求和志趣的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以继续教育为办学导向,培训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职教师资培训资源服务平台结合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和信息技术,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性和非正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形成以在线、离线和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培训。

(五)评价的特殊性

职教师资培训是开放性的、非学历性的教学活动,普通全日制教学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测试,这种结果评价忽视职教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适用于职教师资培训。职教师资评价的内容多元化、动态化,评价的主体也不限于教学的教师,社会企业和学生本人都是评价中的重要主体。因此要建立综合性的档案袋,展开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

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如对培训本身的认识、职业观、教育观等。

二、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引入

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是以网络服务为中心,通过中间技术和外部连接,将职教师资培训相关的各种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融合,从而面向学员提供全面的职教培训课程学习资料和交互平台。该服务平台为职教师资培训提供共享资源,支持学员间的在线和离线交流共享,鼓励相互之间建立协作项目,共建职教资源分享系统,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为学员间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平台。

(一)服务平台促进师资培训资源共享共建

职教师资培训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思考。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员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实践教学经验,共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可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网上制作、管理和信息等,也可通过链接的方式将授权后的资源地址收入到资源库中,进行编目处理,加以详细的分类和简介。

平台也为学员间的隐性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利用平台的交流系统,学员间可以展开头脑风暴,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思想的交流与共享。

(二)服务平台提供资源检索功能

通过建立职教课程导航、资源服务平台导航、专业专题导航、链接管理等方式为学员提供资源服务平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授权后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各类信息的检索,也可以利用系统的学科导航功能迅速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利信息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使用者完成资源检索后,可根据需要在平台中进行检索资源管理,自主设置链接管理、导航管理等内容,形成个性化资源系统。

(三)服务平台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协作

职教师资培训在培养师资的教育教学素养时,经常使用到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学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在培养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时,也强调团队精神,要求学员之间的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领导能力。

建立服务平台为学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外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相互了解的机会,也为学员完成实践项目提供协作平台。

(四)服务平台为学员的学习成效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全日制学习强调结果的评价,常常以测试的形式给学生打分,却忽视了过程性的学习。而职教师资培训注重以人为本,除了进行教学的教师为评价主体外,也强调社会性团体及学员个体的评价内容。

该资源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员的电子档案,并以纸质或电子的形式保留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案和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

三、基于职教师资培训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职教师资培训的网络资源报务平台是培训者、培训教师及培训机构三方利用网络共建、共享、协作、交流的平台,它为使用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职教师资培训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化管理,解决当前职教师资培训中存在的培训内容不完善、管理制度不稳定、培训资源单一、同行交流有限等问题提供服务。该平台以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导向,实现资源的共享,提供优化的师资培训服务理念。

图1 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结构

如上图所示,基于职教师资培训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主要由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协作互动平台组成。每个部分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一)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分散在各处的学员及课程进行信息管理,一般包括学员的基本资料管理、基本权限管理、页面设置管理及课程的教学大纲管理、内容管理、教材管理及课件管理等。培训学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注册不同群组的账号,审核通过后即获得相应的上传和下载权限及部分管理仅限。学员可以个性化设置页面的配色方案及框架结构,自主建立页面模块,也可以进行链接管理,设置专业资源链接体系,体现学员的知识管理理念。学员登录系统之后,根据已有的权限选择相应的课程范围,共享课程资源,也可在权限范围内管理相关的课程信息,一般学员主要是增加课程资源、课程公告等,并可以关注专业课程及培训的前沿动态,了解培训趋势。

如果登录者为培训教师,相对的权限将会更多,他们可以对专业情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通知安排等方面进行管理,可以建立新课程,提交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上传教学课件及展开教学评价等。不同课程及专业的负责老师在权限方面会略有不同。

(二)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和离散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包括课件资源、教学素材、学生的创作作品及相关的软件下载。使用者登录系统后,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进入课程资源系统中,可以上传和下载资源,培训教师在其所负责的课程体系中,有权限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同时系统给予上传者一定的积分鼓励,该积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直接升级用户,使其能有更多的权限。

离散资源管理主要是将分散在异地的显性资源以一定的主题分类形式聚合,所谓的聚合是指资源由离散转向分布的过程。该系统以不同的主题为关键词,利用软件工具在离散资源之间建立关联,促进资源的深度搜索,既省时省力、突显用户个性,又准确率高、易于保存与整理。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了RSS聚合性,将资源中所包含的关键词作为主题标准,同时遵循一定的专业课程范围,将某一特性的相关资源归为一类。

(三)协作互动平台

协作互动平台支持协作学习、评价互动和交流反思。各学员根据不同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协作学习领域,利用在线聊天工具或E-mail进行讨论交流,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寻找协作学习的合作伙伴,再明确分工任务,展开协作活动,小组内的成员与成员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展示分工成果,再整理汇总,完成作品制作,在所有的小组面前演示作品。该平台的评价互动支持过程性评价,学员可根据个人设置建立电子档案,也可利用网络的自由性选择社会评价主体,学员也可利用博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的作品展示可利用互动平台进行组员间及小组间的评价。

培训教师在协作互动平台也可以在同行及学员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获得同级专业的协助,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可以交流经验,共享师资培训理念。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员间进行交流,了解学员的个性和基本情况,并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难题,同时与学员间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培训结束后的进一步合作提供机会。

最后,学员与教师间可以建立博客等反思平台,鼓励进行自我反思,交流个人思想,并可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总结

当前,职教师资的集中式培训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培训管理也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远程学习方式却并不理想。建立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能够为职教师资的远程培训提供了条件,共享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职教培训资源,缓解因地区的差异性所造成的教育公平缺失,进一步促进职教师资培训的发展。

网络教育资源服务系统采用积分激励机制,当学员登录课程系统、新建个人观点、上传课程资源并被审核通过、发表评论或更新博客论坛、增加个性化设置时,都将产生一定的积分,当积累到一定积分时可以选择升级,将具备更多的管理和使用权限,以激励学员使用网络资源服务系统。

基于职教师资培训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在实践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平台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色,不能直接照搬本科生的资源服务体系,既注重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又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培训学员的动手;此外该服务平台必须是开放性的资源共享,以避免影响服务平台的更新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利,等.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中的管理环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3

一、“四模式”奠定基础

送教(研)下乡培训模式。我们与县教研室合作,由教研室牵头,聘请优秀教师上课说课,我们组织基层教师听课评课,最后再进行总结性点评,把新课改理论和典型课例“打包”送到“田间地头”,农村教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获得了成长。

岗位实践技能培训模式。依托市级示范学校或者在新课改中搞出特色的学校,全天候全过程实岗学习管理和教学。主要有,依托清源一二小进行的学区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依托会川西关小学和君安希望小学、莲峰一二小和杨家嘴小学进行的班主任培训;依托清源中学、龙亭中学进行的教导主任培训;依托路园中学进行的理化生实验教师培训;依托县幼儿园进行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给全县边远农村教师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方便学的榜样,效果特别显著。

“请进来”专家培训模式。多年来,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借助民生银行的扶贫平台,请来北京师大、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培训,还伺机从陇西、定西、兰州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授课,深受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送出去”“专家+基地”培训模式。2009年加盟“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成为教育服务中心培训协作单位,三年来分五批送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学区校长、基层小学校长共171人去江苏省洋思中学参加培训。我们的计划是学习借鉴“洋思模式”,弥补我县没有较完备的教学模式的状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四平台”驶入快车道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平台。这是“国培”项目的一个分支。我们在省市电大和市县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顺利地启动了这一工程,培训全县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教师,目前已培训2000多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与之相应的通讯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之一,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向下辐射,与省级电大、市级分校、县级工作站资源共享,开设基础和应用型专业30多个,开展本专科教育两个层次,1989年建立教学点以来,为我县各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1800余人。

奥鹏远程公共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申请了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学历教育总共有50多个专业,本专科两个层次。奥鹏远程教育和中央电大两个平台互为补充,覆盖了我县农林牧渔、医药卫生、行政、工商、管理、工程、水利、教育等所有专业。目前在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是非学历教育的典型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在我省的104个县级工作站里只有10个,我们是其中之一,在定西市的7个县(区)里,我们是唯一的一个。所以,附近的临洮、陇西、漳县的求学者也来报读学习。目前已有1200余人走向工作岗位。

清华大学远程扶贫教学平台。清华大学渭源扶贫教学站于2010年在我校建立。培训范围涵盖党政企事业各个方面,既可以送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培训,由于是扶贫性质,派出去学习住宿生活费全免,为我们的管理和学员节约了一大笔支出。还由于它的知名,其丰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县教师提供了又一个高档次培训的平台和窗口。至目前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200余人。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4

一、校长培训管理平台的应用

网络管理平台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信息管理功能

(1)培训信息。与传统的信件投递方式进行通知相比,网络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培训部门可将培训的办班计划、办班通知等信息放到网上供培训学员参阅,而且培训班的临时调整、培训的基本要求、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论文选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方式既经济又快捷,还不受时空限制。

(2)网上注册报到。培训部门以往通过回执或传真等方式来掌握培训人数,并且安排报到时间,这样做效率不高并且资金消耗较大。如果通过培训管理平台开通网上注册报到,就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有利于培训单位及早准确地掌握参训学员情况。

2.资源共享功能

(1)培训资源共享。由于培训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点到为止,无法拓展内容。在培训管理平台中就可以利用网络很好地达到资源共享。培训部门可将培训概要、教学大纲、课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放在平台中,供学员们下载学习。

(2)管理经验共享。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长,他们有着自己在实际工作当中摸索出来的管理办法,如何将这些经验共享,使学员们互相借鉴,互相增长是传统培训管理很难解决的问题,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借助网络建立论坛服务系统,可有效实现管理经验资源的共享。

3.教务管理功能

(1)师资管理。在校长培训中,授课教师层次较多,有专职、兼职教师,有外请专家、学者,还有教育行政领导和一线校长等。针对多层次的授课教师很难将授课时间进行固定,而且学员对授课教师了解也十分有限。但是利用管理平台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系统中可以有效实现对教师教学基本信息的维护,还可以对授课教师进行课表管理、工作量的统计,教学质量评价等。

(2)教学管理。在校长培训中,培训班次和类型较多,一些培训班有时还要进行分层分岗培训,在高研班中还要进行分阶段培训,对于这些情况,传统的课程管理方式就很难适应。但如果借助课程管理软件,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校长培训管理平台的建立

培训管理平台首页可建立多个通道,使学员们可以在首页中直接点击进入。

培训类别

1.培训管理通道

在培训管理通道中主要体现出培训本体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可将其分为多个子项,如,培训规划、培训动态、培训成果、培训研究。这样,学员们可以通过平台详细地了解到培训中心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活动。

2.学员信息通道

在这个通道里可以查找在培训中心培训过或正在培训的学员信息。首先要建立一个搜索引擎,搜索可按姓名、性别、年龄、培训班次来进行检索,以便使用者可以查找到相关信息。在学员信息中可以体现出学员的自然情况、学籍情况、结业情况和培训经历等项目。

3.学员群通道

该通道是为了使学员们能够在网上实现实时沟通,为学员们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和稳定的沟通平台。这个通道可以利用MSN或者QQ等实时通讯软件,并且将同学员们沟通的信息保留,以备查用。

4.学员论坛通道

这个通道是为学员们建立一个论坛,同时培训中心一些相关事宜也将在这个论坛上。这样学员们不但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培训中心的通知和各种资料的下载使用。

5.意见反馈通道

该通道可以将学员们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收集和整理,使培训中心可以及时地做出调整。同时也可以将学员们对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使培训效果能够更加明显。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5

XX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淄博、烟台、东营、枣庄、潍坊、泰安、临沂、聊城)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济南、青岛、济宁、日照、威海、莱芜、滨州、菏泽、德州)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培训基地 服务 地方经济

中小企业是区域产业的主力军,邵阳目前有中小工业企业5119个,占企业总数的96.9%。企业员工技术老化,职业素质较低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为适应区域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职业认证鉴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一、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十二五”是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帮助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其内涵建设尤为重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推进企业技能培训,适应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迅速发展,满足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以及生产与技能水平的需要,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邵阳市政府根据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湖南省政府今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二、构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提升中小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区域企业发展要求,建设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进一步拓展培训基地的培训种类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以改善培训基地硬件建设为重点,加快数控技术培训、工具钳工技术培训、电气维修技术培训、广告装潢设计技术培训工作室的建设;以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基地培训课程体系为关键,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质量建设。发挥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宗旨,以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培训基地智力、技术和硬件设施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新的职业培训功能,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1.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采用“董事会制”,成立“董事会”,实行“校、企共建共管,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分摊、按股分利”的程序化管理。建设适应基地良性发展的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使培训基地“运行有机制,管理有力度”。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回馈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2.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培训对象,按“菜单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认证鉴定培训课程体系、“三维培训”“宽平台+活模块”的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的新员工岗前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培训工种、培训技能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培训师按学生评教、教研教改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学员按职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设计评价标准。

3.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

优化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一支适应中小企业不同工种培训需要、专业技能过硬(高级工以上)、教学能力较强,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的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以适应培训需要为目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工种齐全的基地师资队伍。建立《基地培训师遴选聘任与管理制度》《基地培训师工作量管理细则》《基地培训师业务提升培训制度》《基地培训师奖惩制度》《基地培训师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培训基地培训师动态管理。通过组织企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企业技术难题研讨等形式提高团队的培训教学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4.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硬件

依据基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建设能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员工认证鉴定培训需要的设施齐备的硬件环境,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服务。

5.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

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为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培训学员电子档案库,跟踪调查培训学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时收集培训学员成长发展信息,做好培训学员后期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培训师和学员互动对话平台,开通培训师与学员视频对话、信息交流、职业咨询、职业指导等功能;建立培训师个人空间和学员个人空间,包括教学课程相关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建设培训需求信息平台,实现校企信息互通和培训师与学员的沟通;改革培训基地教学环节,提高培训基地教学效果。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 微信公众平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8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腾讯于2012年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它是针对关注用户推送相关品牌、消息、服务等内容的网络信息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便捷。那么,在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参与培训的教师队伍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

而在2012年8月18日,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公众账号平台,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向已关注该公众号的群体群发推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来进行沟通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不同形式的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使用的易用性。微信公众平台的入门门槛较低,任何形式的个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都可以加入创建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直接搜索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填写就可以轻松注册,还能和QQ账号、手机号、邮箱号等进行绑定。并且只需要一台有网络的计算机就能进行素材的编写管理,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进行消息的推送。

第二,推送内容高效性和精确性。群发消息到关注人群后,在关注人群的手机终端信息会通过微信进行提醒,所以关注人群是被强制接受推送消息,由此可见,消息的推送率是百分之百。微信公众账号的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后台将关注人群进行用户分组,实现内容精确推送。

第三,推送内容的丰富性。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账号可以群发语音、图片、文字、视频、图文信息等相关内容,消息的形式可以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不同组合,从视觉、听觉等几个方面同时刺激关注人群,提高了趣味性。

微信公众平台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各行各业的热切关注,而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跟随和利用这股时代的潮流,把微信公众平台的巨大价值用于提升和加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服务中。

二、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使用微信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可见我国的手机使用率相当高。现如今,国内手机市场一片繁荣,一大批价格低廉、性价比高的智能手机降低了使用门槛,并且在众多手机的应用当中,即时通信类应用以87.1%的高比例位列第一,而其中的微信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联系方式,随着微信功能的逐步完善,其将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利用这一普及率如此之高的平台,搭建教师队伍发展的网络新阵地,只有顺应时代,大力搭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才能创造独立学院教师培训发展工作的新格局,推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一)微信的使用频率

笔者对自己所在的独立学院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对100名学院专任教师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在调查问卷中,有95名教师表示他们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并且都在使用微信,而余下的5名教师表示知道微信,也想使用微信,只是目前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不能使用微信软件。在调查问卷中还显示,在100名教师当中有超过75名教师微信在线时间超过5个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微信在教师队伍中是使用得比较重度频率的通信软件。

(二)微信的用途

调查问卷表明,微信的用途大致用于文字或语音聊天、分享交流信息、娱乐休闲、消费支付等,另外,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老师都会相应地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公众订阅号或者服务号来获取消息。

三、搭建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的各项发展与维持主要是通过投资方自身的投入、贷款和学生学费来支持,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投入经费较少,所以在教师的各项培训中,聘请专家的经费不足和培训的资源匮乏。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并且培训方式单调、内容枯燥。而要打破这一局面,可以在教师培训中应用微信。微信公众平台通信及时、形式多样、费用低廉,具有消息推送、沟通反馈等功能,并且还能把教师培训的主动权交给教师们,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培训的受众面,也能依据教师的反馈来丰富培训的形式,还能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增强教师发展培训工作的宽度与深度。

(二)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为应届的硕士研究生,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教师在思想、行为方面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的求新求异意识强烈,往往是“微信一族”,对于传统的理论说教形式的教师培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的媒体渠道去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因此,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拓宽培训的渠道,启发教师的思想、教学理念、价值取向等,收集教师的反馈和建议,了解教师的期待和诉求,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师之间的“微距”交流。

四、微信公众平台在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应用

在独立学院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使用智能手机,因此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培训中。

(一)在教师培训学习中的应用

1.预热培训,提高热情。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的热情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前把培训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的相关链接以语音介绍、图文信息展示的形式,推送给准备参加培训的教师,让教师提前了解培训的内容、重点和目的,提高教师在培训现场与授课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培训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2.提出问题,提高互动。教师们在接收到推送的内容后如果遇到问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回复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管理者收集问题后,将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前反馈给授课专家,让专家结合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在培训课堂上给予着重讲解,并与教师们互动。这满足了教师们的根本需求,也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3.定期推送,长效学习。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的长效学习机制,当每次培训结束,平台管理者结合教师们的培训反馈和教师教学的先进内容信息,定期推送相关的图文消息,让教师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实现移动阅读,通过长期的固定推送,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能力,还培养了教师们的终身学习意识。

(二)在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1.培训前的铺垫。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者,事先设置好关键词自动回复,例如:“培训课程表”、“授课专家简介”等,教师们可以提前了解培训的内容、重点和目的,增强之后培训的有效性,并且在预习培训内容的时候碰到问题,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回复消息,平台管理者即可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反馈给授课专家,提高培训课堂的针对性和互动性。通过培训前的铺垫,不仅能拉近教师们和授课专家的距离,还能让教师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培训准备工作。

2.培训中的反馈。在教师培训的课堂中,教师们可以随时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实时发送或者分享文字、图片感想,反馈培训效果,课后平台管理者根据教师们在培训课堂中回复的感想、意见或建议,对接下来的各项培训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开展符合教师们需求的培训,提高教师们的参与度和培训的机动性。

3.培训后的辅导。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培训后的辅导便捷性优势,教师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向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反馈,这样平台管理者就可以收集消息,结合授课专家的指导给予教师们及时的回复,来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各种培训困难,这不仅有效跟踪到了反馈的问题,还提高了问题辅导的速度与数量。

4.培训的数据分析。培训的数据量化,体现在图文推送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出图文形式推送内容的阅读人数、送达人数、分享人数等,还可以对比分析不同方面的图文内容受关注热点、差异性原因,为内容推送找准方向。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应用探索,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运用到独立学院教师培训中,不仅改善和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形式,而且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信息化管理不断更新变革,跟随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加强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教育体系的趋势,也是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佘雅斌.微信及公众平台嵌入教师培训的应用探索[J].高教论坛,2014(9)

[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3]董苏.“微”平台助理教师发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4)

[4]刘虹验,王兢,岳霖.论微信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8)

[5]武晓霞.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的微信平台探究[J].世纪桥,2015(3)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8

一、整体规划,有效推广

(一)建立管理小组,网研目标清晰

现行的网络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环境,QQ群作为大家喜爱的活动平台具有其它平台不具有的特性和优势,将“民间化”的QQ群作为“辅助平台”并将其管理起来,使之成为主体平台的重要补充,对于有效培养教师研修兴趣,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立多媒体研训一体的工作中,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门户网站的校本培训“主体平台”和基于QQ群的校本培训“辅助平台”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校本培训现状、网络培训的认知度及现存困难的调研(前测);设置了相应的管理及参与活动的权限(在平台的相应版块设置“专家办公室”和“特约观察员观察室”);完成了“专家组”和“特约观察员”聘任及平台注册;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职责和规范;组织平台高级管理员、专家组成员和特约观察员对“研修平台”进行试运行和评估;组织学校行政及骨干教师对平台管理及运作的相关培训;组织平台使用的前期全员培训,建立了培训和研修专题专场申报制度,开展问题征集并组织平台运行。多媒体信息平台研训一体的活动与学校的各项学科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区域的整体发展。

(二)组织教师培训,全面规划实施

要使网络研修得以有效开展,对多媒体信息平台研训一体的活动的整体规划十分重要。在开展多媒体信息平台研训一体的活动之初,学校对参与该活动的老师进行培训,要求老师知道此活动的意义,了解活动互动交流学习的方式方法并介绍了一些活动平台的使用。

另在校本研修研究过程中引入人们“喜闻乐用”的聊天交流工具“QQ群”,以其作为校本研修的辅助平台,借其超时空性、多形式的交流互动功能等特点优势,结合学校、老师研修的实际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常规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较大地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在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让老师主动上报在媒体上开展教育教研的课题与研究专题,建立起与各项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多媒体研训一体的教学教育整体规划。在研修活动中身体力行带头参与多媒体信息平台研训一体的活动,并侧重于对该活动进行指导、引领、激励、调整、评价,同时调查了解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适时调控。

二、专题带路,有效组织

学校由科研室具体组织实施。以学科、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组建校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学习共同体。各部门、学科主管行政作为“核心参与者”“引路人”或话题的不断发起者,按照学校总体要求,组织“研修中心”相关活动,并在交流互动时发出建设性评论,引领教师参与批判性对话。具体做法如:由主持或主讲(行政或科级长,亦可以是教师个人)向科研室申报专题,经审批后,在“学校研修平台”相应板块的讨论主题, 并将本专题的知识点、要求、问题加以说明。科研室则通过教师例会或学校OA公告栏培训信息,并提出要求和日程安排;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实际,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选择主题参与学习交流。在权限设置方面,由科研室负责人担任“专题组长”,利用组长特有的权限监控活动开展情况,对上传内容进行把关,并对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由学科骨干担任专业引领,对活动情况进行激励与评价,确保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培训质量。

在“校本研修平台”为各学科和部门设立专区,在“研修中心”话题前,科研室负责对“命题”进行审核,充分关注话题或小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探讨价值、可研性、可言性、内涵及可深入性;充分论证研修的主题内容及要求是否清晰,目标指向是否明确,话题导向是否“健康、正气、阳光”, 对命题是否有号召性、吸引力进行考究。此外,我们更关注教师的专业情意、生存状态以及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为此我们设立了“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教师的幸福人生”等话题,并在每学期组织至少两轮次集中时段的“网培”(每轮培训历时三周),培训时段内要求教师一周不限次数地参与学习交流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三、激励引领,提高质量

学校将“网培”与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挂钩,教师按要求登录“校本研修平台”完成规定的研修学习活动,可以登记学分,这对教师参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既是激励,又有约束。除此,我们更多地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按要求登陆研修平台参与学习的教师,根据其参与交流的次数、成果上传数量,提供信息的水平以及对校本研修活动开展所作贡献给予即时的表扬和鼓励,对积分最高及发帖数相对多的科组和教师给予表扬或公布,以此激励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重视领导的带动和激励作用发挥,在研修活动中校长和行政干部身体力行,不仅带头参与研修活动,并侧重于对研修活动进行指导、引领、激励、调整、评价,同时调查了解及时反馈研修活动中的各种问题,适时进行调控。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同伴互助是基础,强有力的专家引领是关键。实践证明,有了专家引领,校本研修会少走许多的弯路,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专家引领中得以不断提高。为此我们聘请了由荔湾区以及从化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教研员、大学在职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约专家”团队,还聘请兄弟学校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行家”加入Q群,组成“特约观察员”团队。这些“专家行家”的加盟确保了校本研修实现“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同伴间与同行间的对话”……这让群内的大家交流面更广,视野更高远开阔,学习活动更加新颖现代。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9

论文摘 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针对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线路改造、流量扩容、设备升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8.3万台,生机比达到12∶1。全区40%以上的农村小学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宁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为迫切。教育信息化为宁南山区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此,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城市高级中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级中学),城市初中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级中学),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学),城市小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学),农村小学2所(乡镇及行政村小学),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随机选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个学校选取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进行访谈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来源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区)89%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为政府投入,7%的硬件设施为社会捐赠。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有76%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8%的软件资源为教师制作,6%的软件资源为区域共享。可见,政府为宁南山区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时,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软件资源区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础设施状况

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的生机比为16∶1,远远低于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为12∶1)。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学科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教师总数的74%,其中有83%的计算机联网。这四个指标中,城市初级中学高于农村初级中学,城市小学高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高于农村教学点。可见,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187台,平均拥有手提电脑17台,平均拥有数码投影机3.7台,平均拥有数字视频展示台1.9台,平均拥有电子白板0.6个,平均拥有数码摄像机0.7台,平均拥有数码照相机2.9个,平均拥有打印机3.2台,平均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2套。单从平均数看,宁南山区信息化硬件资源比较欠缺,从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设备数量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如有些学校依靠各类项目资助卫星接收系统有达3-4套,有些学校为零。

3.经费配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87%为政府投入,学校自主投入约占7%。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约占总经费的74%,软件平台建设约占总经费的17%,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出约占总经费6%,教研等其他支出约占总经费的3%。可见,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设备购置、轻视资源的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4.人员培训状况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有技术人员1.6人,平均有专职技术人员0.4人。学校校长平均每年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6天,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0天,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4天。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需要调整;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时间、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等各环节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应用信息技术,有2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信息技术。

在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师选择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师选择技术能力不足,有8%的教师选择用不着。

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方式的调查中,有24%的教师选择“培训所得”,有64%的教师选择“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选择“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师选择“其他”。

有36%的教师在课余经常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54%的教师偶尔会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应用次数不多,应用的热情不高。

6.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状况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形成,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83%的学校没有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合理

尽管宁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以及教学点,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我们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有了改观,但早期部署的远程教育设备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软件资源建设,忽视了教师培训、资源应用等环节,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不足,区域共享水平低

宁南山区教师所用的资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没有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软件资源。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匮乏,虽然一些平台已经建成,但功能简单,可用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还处于学校自建自用、教师自制自用的状态。

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课堂应用不能得心应手

宁南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导致课堂应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尽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较多,但由于培训内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缺乏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另外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培训组织不合理等导致大量的培训形同虚设、走过程。

4.信息化教育评价缺失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既没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校虽然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导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用与不用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对学科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个别城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如个别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务管理、教研活动、考试等都依靠office办公系统简单的统计、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学校还用手写、手抄的传统方式。

五、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1.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学校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与宁夏北部存在很大差异。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而实施的一项浩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非常贴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非常符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情。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宁南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为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所以,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适当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有序推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对现有硬件维修、组合、升级

宁南山区学校的硬件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其他零星项目的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重复投资现象比较严重,价值万元的设备因为缺少几百元的维修费用而停用。所以当前急需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维修,让其发挥作用。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升级,合理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示范、教研活动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培训,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促进其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事实,并乐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培训,使教师能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教师培训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分层、有序的进行。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做好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任务,对基础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做出贴合实际的统筹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开始。

结论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投入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实际,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0-35.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篇10

关键词:远程培训优势 ;现实缺陷;解决对策

“国培计划”其全称为“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文件依据是《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 》[教师(2010)4号]。

从项目上看分为: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个大项目。从培训形式上看可分为:集中面授、置换研修和远程培训。各类培训形式以远程培训占比最大,以贵州省六盘水市最近三年“国培计划”为例:2011年组织3607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其中置换研修10名,参加远程培训教师数3173名占全部参训教师的87.9%。2012年组织4330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其中置换研修117名,参加远程培训教师数3868名占全部参训教师的89.3%。2013年组织4708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其中置换研修126名,参加远程培训教师数3315名占全部参训教师的70.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是“国培计划”力度逐年加大,二是置换研修项目逐步受到重视,三是远程培训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但占比依然最大。可以说远程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本文仅对远程培训在六盘水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一、远程培训优势

通过对政策研习、自身实践、参训教师反馈等各个层面综合后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远程培训优势探讨如下:

(一)从学员角度看远程培训有如下优势:1.学习资源权威性。培训中提供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学习资源优质权威。能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2.部级、省级专家定期集中解答。培训过程中,国培专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录制解答视频供学员随时学习,同时也有即时在线解答。3.学习相对自主性。学员可以根据学习任务要求调整时间,随时进行学习,极大降低工学矛盾。4.团队交流学习简捷。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通过论坛、QQ、UC等方式学习探讨共同提高。

(二)从辅导教师角度看远程培训有如下优势:1.随时掌握学员学习进度,及时跟进辅导。辅导教师通过网站平台随时可以看到本班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成绩(由网站平台自动计算),有助于针对性辅导,进而有的放矢的提高本班成绩。2.学员成绩由平台计算,减轻工作压力。远程学习成绩,由培训平台根据学员学习时间、提交作业、总结、案例等自动计算,由此辅导教师可把更多精力放到对后进学员跟踪辅导上。

(三)从业务管理员角度看远程培训有如下优势:1.培训受惠面广,节约经费。对比集中培训而言,远程培训节约经费涉及面广;可以说这是其他培训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2.依托网络,管理便捷迅速。信息沟通方便快捷,虽然远程培训参训人员多,但依托互联网使得组织管理等工作得以简化。3.成绩计算由培训平台生成,具有相对权威性。对比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成绩更为客观公正,是后期评判学员合格与否和评优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上这些优势是远程培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从事“国培计划”业务管理工作以来,看到很多有关国培计划中的学员、辅导教师、、业务管理人员等对培训的赞美之词,也不能否认参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方面获得的长足进步。

二、远程培训各环节突出问题

(一)组织管理环节

1.培训名额分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得到培训名额较少。2.参训学员遴选存在随意性。就整个教室队伍而言培训名额远远不够,需要把有限培训资源效益最大化,因此遴选参训学员需要慎重。

(二)培训环节

1.业务管理员、辅导教师等工作懈怠如:不及时解决学员问题,辅导教师不批改作业等。2.学员学习敷衍了事,甚至请人代学。3.作业、发帖讨论等学习项目网络抄袭情况经常出现。

(三)总结评优环节

1.学时证颁发不及时。“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涉及项目、学科多,参训学员多,学时证书发放滞后,有错漏情况出现。2.激励力度不足。“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学习时间一般在2-3个月,学习时间长,任务重,很多学员出现懈怠现象,有必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以保障“国培计划”顺利实施 。

三、远程培训问题解决对策

(1)组织管理环节问题解决。此环节中出现的“培训名额分配不均衡”的解决需要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密切联系,基层教育行政机关切实掌握本地区教师基本情况,上级机构充分考虑各地、州、市实际情况制定培训项目,分配培训名额。

对“参训学员遴选存在随意性”问题;基层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选派那些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注重自身提升的教师参训,消灭“培训是福利”观念,切实保障培训效果。

(2)学习环节问题解决。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出台相关文件 督促学员认真学习,明确奖惩措施提高学员积极性,提高业务管理员、辅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业务管理员、辅导教师要充分履行职责,对抄袭作业等行为业务管理员、辅导教师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予以警告,对请人代学情况通过通知、公告等形式予以严禁,上述工作完成并不能保证百分百不出现问题,但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细致负责必能取得明显效果。

(3)总结环节问题解决。现代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各类规定要求很多,其中对教师年度学时数是一个硬性要求,教师获取学时的重要渠道是积极参加培训,也是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

对“学时证颁发不及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培训机构充分认识“学时证”对教师重要性,根据规定及时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