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3 22:58:59

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篇1

关键词:成长教育;建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18-04

多年来,本人一直在践行以追求生命成长为核心价值的“成长教育”,应该说,我的教育生命是在探寻“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成长的。回顾自己建构与实践“成长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同仁们对“成长教育”有所了解,也会为大家进行研究带来一些启发,更会为“成长教育”的生长注入新的活力。

一、“成长教育”的提出

我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在探寻教育目的――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老实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花费很长时间,从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探究,才找到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即成长”,也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成长教育”。

1.未来社会的企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不断提升,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只是需要知识的占有者,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应该说,就人的发展而言,未来社会不只是要求每个人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更企盼他们的生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便需要我们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努力建构让每个人生命都能健康发展的新教育――成长教育。

2.当代教育的反思

多年来,我国一直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试”:让受教育者获得高分,考取优质学校,将来能有一个好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教育漠视了人生命的需要,淡漠了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忽略了人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落点。教育的本质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这便需要我们建构起适合人生命成长的教育――成长教育。

3.生命成长的呼唤

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成长”是生命的本质需要。从人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可以看出,生命既在自然地生长,同时也呼唤、期盼、渴求外在力量引领。无论是生命体内在自生的“生长力”,还是生命体外在生发的“生长力”,都需要教育滋养和激发,需要教育唤醒其力量,开发生命内部的生长潜能,促进身心自主的、全面的生长。就教育本身而言,生命成长对其也有本质要求,引领生命成长的教育不应是“知识教育”,而应是“成长教育”。

二、“成长教育”的架构

当我们明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以后,便围绕“成长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整体架构,探究其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力求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框架。

1.建构“成长教育”的理论

为了整体架构成长教育,本人初步构建起“成长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一是建构生命成长理论。“成长”的意蕴非常“深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成长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成长即生长;其二,成长即发展;其三,成长即创造。“生命成长”的内涵非常“丰富”,从生命的整体性看,“生命成长”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身体的发育;其二,情感的丰富;其三,智慧的生长;其四,道德的提升。二是建构成长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从需要角度看成长,成长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质的追求;其二,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能的反映;其三,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本体的动力。人的成长需要就是个体内在的、根本的一种需要。三是建构成长教育理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一种智慧的方式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成长方式,最终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

2.设计“成长教育”的路径

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应针对其成长需要进行整体设计。我们在设计“成长教育”时,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和“成长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其进行全方位设计:一是在社会开发促进成长的教育;二是在学校建构引领成长的教育;三是在家庭开设滋养成长的教育。人的生命成长方式很多,我们在设计“成长教育”时,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设计多种教育方式:一是自主教育――凡是能够自主学习的都让学生自主教育;二是伙伴教育――凡是需要合作学习的都让同学之间互相教育;三是师长教育――凡是个体和同伴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请教师和家长引导探究。总之,在设计“成长教育”的路径时尽可能根据学习者需要建构适合他们成长的方式。

3.架构“成长教育”的机制

“成长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对现代教育的本质探寻,也是对生命成长的价值企盼。要想达到应有的目标,需要建构其实施策略和评价制度。为了全面推进“成长教育”的健康运用,我们建构了以下两项制度:一是建构教师实施“成长教育”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机制。一方面,从引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建构引领教师全面实施“成长教育”的基本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建构,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以此引导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实施“成长教育”。另一方面,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建构评价教师是否实施“成长教育”的制度――不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看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以此督促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实施“成长教育”。二是建构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机制。一方面,从引领学生关注生命成长出发,建构引领学生关注“生命成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实践学习,以此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更好关注“生命成长”。另一方面,从促进学生学习改革出发,建构评价学生是否关注“生命成长”的学习制度――不是看自己成绩提高多少,而是看个体发展如何,以此督促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更好关注“生命成长”。

三、“成长教育”的实践

建立“成长教育”框架后,我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验证、修正和完善自己建构的教育,最终走向“成长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建构“成长教育”的环境

生命的成长需要适合的环境。近年来,我们极力打造以下几方面环境:一是建构促进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利用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洪泽湖大堤、洪泽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场所,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另一方面,我们在工厂、渔场、植物园、农庄、敬老院、车站等场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由此,让整个社会都能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沃土。二是建构滋养生命成长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引导家庭建构适合孩子学习的“教育环境”――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建立学习空间、动手实践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家长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应以健康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为重点,真正让生活和教育融于一体――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三是建构引领生命成长的学校环境。一方面,学校尽可能从成长需要出发,建立适合孩子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为主,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2.建构“成长教育”的课程

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程时紧紧围绕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这一价值追求:一是在内容上进行整体架构。一方面,根据人的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成长需要,从生命发展层面对所需课程进行整体架构,设计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学科,满足学生成长的基本营养需求。另一方面,根据人的认知方式需要,从操作层面对学科内容进行整体架构,例如,对人文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校本经典、课外阅读融于一体,通过这样的综合课程满足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需求。[1]二是在方式上引导自主建构。一方面,让儿童参与课程建设,让他们自主确定科目、自己选择内容,实现课程的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让儿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的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是儿童按自己的方式在探究知识,也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建构课程。[2]

3.建构“成长教育”的课堂

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紧扣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建构以生命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成长课堂”。一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将课程建构和课堂教学融于一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享受学习。二是以“共享学习”为宗旨。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自学和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共享学习。三是以“实践学习”为目的。我们在建构“成长教育”课堂时,努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自己的个性学习,实现个体课程的升华――在实践学习中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中内化学习。

4.建构“成长教育”的活动

无论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还是学校教育的实施都是通过活动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在实施“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在“课程”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途径――教育活动。内容上,我们特别重视整体建构:一是根据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全面设计语言、动作、思维、艺术等诸类型活动;二是根据教育目标实现需要,系统设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诸方面活动。方式上,我们继承传统建构:一是建构“节日文化活动”。根据历史“纪念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的要求,创建“读书节”、“艺体节”、“创新节”和“英语节”,把学校应开设的相关活动都融入到“校节”活动中。二是建构“礼仪文化活动”。礼仪是生命的重要素养,也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我们结合“八礼四仪”的教育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小绅士”和“小淑女”教育评比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文明素养。三是建构“游戏文化活动”。游戏是学生的生活内容,也是他们创造的土壤。学校每年开展一些户外游戏创作竞赛和推广活动,让无序的课间活动变成有益的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四、“成长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深化“成长教育”的研究,围绕“统整教育合力”这一基本思路,探究推进“成长教育”健康发展的策略。

1.统整教育网络: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整个教育网络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网络”。打破传统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目标、任务、要求和内容,让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于一体,构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2.统整教育主体:将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自主教育和伙伴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教育主体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主体”。打破传统的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内容、要求和方式,让自主教育、伙伴教育和教师教育融于一体,构成多元的教育主体,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3.统整教育目标: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关注知识教育,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目标”。打破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按照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点统整教育目标、要求和途径,让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生命教育融于一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4.统整教育方式:将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以学科教学为重点,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课程建构和学科教学以及个体学习的基本特点,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的将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分离的现象,根据课程建构特点、学科教学需要和个体学习情况统整校本教育活动,让课程建构、学科教学和个体学习融于一体,构成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教育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5.统整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性课程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强调国家课程,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个性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学校已开设的课程、准备开设的课程和引导家庭参与开发的课程进行整合,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打通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以家庭和社会为主体开发的个性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通学段知识、学科门类及以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之间的要求,形成生本课程模式。学科之间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特点,更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要考虑年级段知识的保底要求,更要注重对特长学生进行“拓宽教育”;教学方式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关注课外活动和个体自主学习。从而构成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6.统整教学体系:将知识体系、生活需要和问题解决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按照知识体系编排课程内容,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知识体系和生活需要以及所需解决问题,对学校各门课程的编排体系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编排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单元结构”的编排体系,按照学科知识特点、儿童生活需要和学习生活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整合,建构多维度的课程编排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7.统整教学策略:将课前预习、课中共研、课后实践融于一体

目前的教育还是过多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未来,我们应该基于儿童成长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课前预习和课中共研以及课后实践的基本特点,对学校每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重整,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教学策略”。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方式,将课前预习、课中共研、课后实践三方面进行整合,建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成长教育”正在探寻人生命成长的密码,也在试图通过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让生命更好地成长。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她还在路上,还在不断地生长。

成长教育篇2

“启动教育家培养工程”也引发了全市教育系统对“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热议,开启了全市教育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之门。笔者就“成长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要有对教育的至诚至爱。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成长为教育家的核心要素,是构成教育家人格魅力的前提。一个人对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期待、对教育的追求会变成他工作和生活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个人发展的程度和事业能达到的高度。具有对教育对学生的至诚之爱,把教师当做是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的最根本区别。

第二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坚实基础。教育家是富有智慧的教育大师,是教育的集大成者,更是艺术的经典化身。一个教育者要成长为教育家,需要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教育者只有不断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探索、研究、创新,不断丰富教育实践、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把它上升到理论,得出规律性认识,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成为教育家。

第三要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形成的一种见解和主张,是教育家“教育自觉”的关键标志,是教育家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是教育家与一般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显著区别。要成长为教育家,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坚持和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四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教育思想的提出、发展和不完善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成长的两个必不可缺少的支点。从教育者向教育家成长是一个献身教育、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独特教育思想和风格,积累教育业绩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在教育史上,那些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于一身的大教育家,都不仅有自己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而且都亲自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没有和教育对象面对面接触,心与心的交流,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教育家的。

第五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内核”,勇于革新是教育者成长为教育家的必备素质,是教育者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从教育者成长为教育家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善于通过实践和反思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更要求教育者具备与时俱进地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要始终把改革、实验、创新作为自己的教育特色,勇于突破已有的条条框框,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善于开阔创新,当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实践家。

成长教育篇3

记者:培养工程严格按照标准选拔了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旨在为他们成长为社会公认的人民教育家奠定基础。5年后的今天,培养效果如何?

杨湘宁:工程实施以来,每一位培养对象都以教育家的素养标准要求自己,实现了个体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取得了新的学术与办学成绩,带动了区域内多元团队的共同发展,还通过跨区域的人际合作在更大范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这几年的研修,对每一位培养对象来说都是一个嬗变的过程,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哲学初步形成,教育思想已现雏形。其一,潜心读书,涵养专业素质。有的培养对象几年来阅读专业论著80多本,撰写读书笔记40多万字。其二,实践探索,锻造教育能力。通过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和建设学科基地发挥辐射作用,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寻求学校的优质发展,已成为培养对象的行为自觉。其三,活动研修,丰富发展内涵。每位培养对象都能认真学习、热烈研讨、积极著述,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教育素养,增强了服务江苏教育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四,自省反思,凝练教育思想。通过回顾和反思,梳理和归纳,许多培养对象都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记者:工程实施初期,也有一些关于教育家培养的议论,其中质疑最多的是,“教育家是否可以培养”?您怎么看待当时的这些议论?

杨湘宁:的确,时代造英雄。教育家是在教育改革的时代中,通过自身的不懈追求、努力探索,形成教育思想,取得实践成果,最终被社会公认的。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有人民的教育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遴选一批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有志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教育专家,通过完善的政策平台和有组织的培养活动,引导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最终成为人民公认的教育家,正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说,其实自由“成长”和有计划“培养”并不冲突。有计划的培养,可以促其自觉,促其坚定,帮其提高,催其奋进。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回答更加肯定,人民教育家是可以培养的。

当然,培养工程不是引导培养对象发表几篇文章、出版几本著作、开设几个讲座和几堂公开课,而必须引导培养对象在教育改革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够体现时展特点、代表教育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愿望。如“牵手农村教育”专题,就是组织培养对象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教育发展,开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实践;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培养对象的社会责任,树立改革农村教育、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培养工程还在继续,今后一个阶段将如何深入推进?

杨湘宁:创造性、高质量地开展人民教育家培养工作,在不断完善培养平台的同时,需要不断地进行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

一是全力支持培养对象的教育实践创新。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学习与研究已经成为培养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培养的人民教育家最终是教育实践的创新者,他们的学习与研究需要服务于改进教育实践。在注重培养对象学习与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对象的教育实践创新。要鼓励培养对象制订科学的教育实践改革项目计划,并为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和专业支持;要为培养对象的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组建合作团队,使他们能够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实践改革上来。

成长教育篇4

体验教育是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体验中认知、感悟、明理、成长。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体验分为学生体验、教师体验、家长体验,既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1.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生存体验。学会生存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了解常见的安全隐患,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和自我救护能力。我校组织消防冬令营、交通安全伴我行、防震(防洪)消防演习、团体心理咨询、青春自护行动等一系列生存体验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体验。我们通过情境创设、立足课堂和课外延伸,努力挖掘活动体验的教育资源,开辟了良乡消防中队、良乡影剧院、良乡工商所、良乡敬老院等十大体验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思想,净化了心灵。

岗位体验。校内,我们设置了少年先锋岗、校班两级自律委员会小干部岗等岗位,赋予学生具体实践和管理岗位,让他们在为集体工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实践中,感受义务,学习服务,体验责任。校外,我们开展了“一日售货员”“一日清洁员”等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体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懂得了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善于合作、讲求诚信。

情感体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着情同手足的同学之情,感受着胜似亲人的师生之情,并由此逐渐成长为一个道德情感健全的人。我校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之良乡二小“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2.让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长

幸福体验。我们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让教师获得幸福体验。学校举行了A类课教师和良乡二小首席班主任评比表彰,开展了“做幸福的班主任”主题论坛和优秀教案展示、庆教龄活动,精心打造“感动二小教育人物评选”活动,使每位教职工体味到辛勤付出的尊严和骄傲。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幸福观和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团队体验。团队精神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发挥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功能。为此,学校邀请专业的团队培训导师进行团队精神体验式培训,引发了每个人对人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深层审视和自我剖析;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参与团队心理辅导,这些活动使教师们深刻地体验了个人与集体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忱。

学习体验。学校积极倡导“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做更好的我”,强化教职工的组内学习,制定分月主题,如“修身善行,做更大气的我”“以友为师,学身边的榜样,做更敬业的我”“智慧工作,做更高效的我”等;同时搭建交流共享平台,开辟了教师主题微博,每月一个主题,促使教师认真反思。

3.让每一位家长在参与中体验成长

课堂体验。我们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也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从而同学校一起,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成长教育篇5

事件发生之后,一场普通的师生矛盾,因为“弹劾”这个噱头,被舆论化的“过度解读”。一时间“师道尊严”“学生话语权”“教育暴力、程序正义”等各种片面概念被放大,以“是非对错”来评价学生是教育的惯性思维,当事件本身打破了以往的“评价惯性”,似乎舆论也失去了判断的标准,变得暧昧起来,变成了一场教育的“罗生门”。

不管是多么优秀的学校,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老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因为意识上的“惯性”,往往导致天然而基础的矛盾点被忽略掉。

达州开江县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曾经对笔者说过自己的感触:“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老师),带领另一群不完美的人(学生),走向完美的过程。”这位校长曾经处理过类似的情况,他认为:在这个过程里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应该回归成长本身,而不是停留在浅表性的“是非观”之中——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先论成长,后论对错。

以事件本身而论,学生在课堂上“拍案而起”,“弹劾”教师,本身就是有违教学秩序的。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可以通过班会课、家委会、学校办公室等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闹事”,不仅是对教师的伤害,同样也是对秩序的破坏,所以背上一个“处分”,并无不妥之处。

但学校对事件处理的方式却让人失望,单纯的“处分”学生只是对教学秩序的维护,没有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比如,为什么学生会在课堂上“弹劾”教师,为什么不采取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渠道,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被“弹劾”的教师,学校应该如何帮助教师在事件之后摆正心态?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该如何从舆论上对事件进行引导与评价,通过事件本身提高学生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成长教育篇6

我们这个和睦的三口之家,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他们快乐的源泉。爸爸妈妈勤奋工作,为我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我在这温馨的家庭里快乐成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成长,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成长1都说有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们为了我们的成长还真是大费脑筋,不惜和我们斗智斗勇,玩起了种种妙计。不信,你看我家的家庭教育方式:

A计策:“美食引诱法”,这可是我爷爷想出的高招。小时候我特爱吃汉堡,这可让爷爷抓住机会加以利用。记得有一次,爷爷为了能让我快一点写好作业,就故意神秘地对我说:“如果你能又快又好写完作业,我就买汉堡给你吃。”美味的汉堡怎能拒绝?我舔了舔嘴唇,拼命地把涌出的口水又咽了回去。在爷爷的“诱惑”下,我很快地完成了作业。唉!爷爷的办法还真是绝呀!

B计策:“竹笋炒肉丝”,这个名字听起来蛮有趣的,其实,这一招挺可怕的,就是用竹板打屁股。只要我在家一不听话,爷爷就会拿起竹板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慢慢悠悠地说:“你又想尝尝‘竹笋炒肉丝’的滋味了。”这招还真灵,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立即改过自新,所以呀,每次在爷爷的:“不听话就吃竹笋炒肉丝”的威逼下,我只得乖乖投降认错。

C计策:“口头嘉奖法”,正应了“攻心为上”这一妙计。每当我学习偷懒,准备敷衍了事时,爷爷也不批评我,而是找出种种理由对我夸上一顿。搞得我晕晕糊糊,一下子找不着北,此时爷爷就会不失时机地对我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逼着我去完成他布置的任务。还别说这招还挺管用,虽然明知是计,却屡屡见效。在爷爷的激将法下,我老老实实的就范。

……

真佩服爷爷,他虽不是教师,却有着智多星吴用的头脑和的智慧,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爷爷的“糖衣炮弹”和“严刑拷打”的双重妙方下,我一天天茁壮成长……!

家庭教育成长2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让我背,其中有两句话我牢记在心,因为它讲的就是家庭教育的事,这两句话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养不教,父之过”。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对我来说,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从小给我讲“幼不学,老何为”、“幼儿学,壮而行”的道理;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把我从愚昧无知,一步一步领进知识的殿堂……

我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妈妈,还有舅舅都是大学文化程度,外婆是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外公虽然没进过大学的校门,文化程度同样很高。在我三岁时,他们就开始教我识图认字,四岁时就让我描红练字,并安排我开始学习音乐。可以说我们这个家庭文化氛围很好,我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我现在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这些除了学校老师的教育外,还得益于我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仔细想想,我有下面几点体会:

一、我虽然是独生女,是目前我们家中唯一的小孩,但他们从不宠我,娇惯我,从我懂事起,他们就每天给我讲故事,让我看图识字,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背诵唐诗等等,从小开启我的智力,激发我的学习兴趣。由于大人们善于引导,我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上幼儿园时,已经能背诵三十多首唐诗,认识二、三百个汉字,就已经能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画画,记得在姥爷的指导下,我曾画了一幅《闹社火》,描绘了正月十五玩社火的热闹场面,里面形态各异的人物就有一百多个,这幅画获得了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的金奖;后面我画的《家乡美》、《飞上太空》和书法作品《草》都刊登在《西海都市报》上,这些成绩使我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很有一点成就感,因此渴望知识的欲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我觉得我的家人很会调动我求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我特别爱学习的最大动力。

二、我的家人从不给我买零食和玩具,但对我学习有益的东西从不吝啬。等我长大了一些,基本上能认识汉字时,他们就鼓励我多读书,并针对我的爱好,给我买各种少儿读物。在购买学习用品上毫不犹豫,比如给我买钢琴、电子琴,给我买笔墨纸砚,给我买其他开发智力的用品等等。他们多次给我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一次的告诉我多读书能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看书,我认识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通过阅读大量涉及各个方面的书籍后,在写小练笔和作文时从不感到费劲。现在,读课外书籍已经成为了我学习以外的最大爱好,一有时间,就会捧着书看,都达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程度,家人说我是一个“小书虫”。我也觉得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看书,就觉得缺点儿什么似的。到现在,我已经阅读了少儿版的中国四大名著及世界著名的童话、科幻等大量图书,一些书我甚至看了7、8遍之多。我每天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三、我从小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除了社会的关爱,老师细心的教育外,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监督,对我的学习和表现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说不定早已耽误了我的学习。我的家长平时对我的学习和其他方面抓得很紧。每天督促检查我的作业,给我辅导难题,给我批改作业,督促我预习新课等,使我进一步吸收、消化所学的功课,并对此加深理解,因此在学习中不觉得吃力。虽然我每天玩耍的时间很少,但由于家长合理安排了我的时间,比如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练字、弹琴。形成习惯后,不觉得忙乱,而且觉得充实、轻松。现在我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书法、钢琴和英语,到现在我的书法已多次获得省内和国内外的奖励,电子琴已经通过中央音乐学院四级考试,钢琴已过四级,乐理知识已过二级。在英语比赛中多次获奖,曾到北京大学参加了全国英语童话剧表演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现在能流利的用英语表演多个童话故事。另外,我的家人还支持我参与校外的其他比赛,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胆识和口才。并在文明礼仪、尊老爱幼、帮助同学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教导。

总之,我认识到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我好,期望我能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不会辜负家人的教育,我一定要做一名听话懂事、学习优秀的好孩子。我为有这样的家庭而自豪,我感谢我的家人。

家庭教育成长3从我呱呱落地、牙牙学语那一刻到现在这12年间,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人做事,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如果说小学是我通往成功的左翅膀,那么家庭就是那另一半翅膀,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我飞翔在浩瀚的宇宙中;才能使我遨游在广阔的大海中;才能使我奔跑在无边的草原上……

在我上一年级时,我还不是现在这样。那时,我不懂得谦让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的宽容他人。在学校,我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小助手;但是在家却是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洋娃娃是女孩子最爱的伙伴,就连我这个十足的女汉子也对它由衷喜爱。记得有一次,我就是为了洋娃娃和我的好伙伴大吵了一架。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来到朋友家玩耍,见她家有一个特大号泰迪熊公仔,喜欢得不得了,就执意要借玩半天,可是谁知她一口否定了,我很生气,毕竟从小到大他们都依着我,没有人会反对我,而她却敢跟我说不,心里的怒火蹭蹭地往上升,。又沉住气跟她借了一次,却又吃到了闭门羹,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气之下说要跟她绝交,又含着眼泪跑回了家。

回到家,妈妈见我满脸都是泪,就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温和地问道:“你这是怎么了?”我一下子就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了,就把刚才的事一字不落地讲给她听。本想妈妈会和我一样,谁知她却不知从哪儿冒出了一个问题:“你听过《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吗?”“听过呀,怎么了?”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妈妈微笑着说:“既然你听过,那你不觉得你和牛皋一样蛮不讲理吗?你觉得你的行为让人讨厌吗?你觉得应该去道歉吗?”面对妈妈这么多的问题,我一时语塞了,心中仔细一想,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不太对,就决定要跟我的好朋友道歉。急急忙忙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出去一下。”妈妈大概已经心知肚明我要去做什么了,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的家庭使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是我成长的路程,在这一路上,爸爸妈妈是我的指路人,指引着我正确的方向,启迪着我纯真的想象,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

家庭教育成长4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

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汲取经验。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摔跤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

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

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家庭教育成长5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系。每一件事情都有对立的两面,学习也是如此。有学习好的,那就必定有学习差的。对于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切忌骄傲自大,戒骄戒躁,方能实现成绩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那些学习不是太好的同学来说,也不可不可轻易气馁,因为你尚有机会,初中的路还很长。

成长教育篇7

打工子弟,留守儿童,失学儿童,这三种处于不同环境的未成年人,已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体系中的异类。本应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学习、茁壮成长的他们,却已经与社会正面接触,失去将要影响整个人生走向的教育……

打工子弟期待“同城待遇”

从北京市区一直往南,在大兴区与市区接合处,有一所叫蒲公英学校的打工子弟学校。这是北京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唯一一所被市教委承认资质的打工子弟初中,能够容纳700名学生。从市中心到这个学校,需要近3个小时。

每年入学的时候,校方都要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但结果令校长郑洪吃惊,孩子们的文化基础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数百名学生里及格的不足10人,平均分二三十分的学生比比皆是。

但郑洪认为文化课的薄弱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或素质有问题,是他们的课桌太不安稳了。流动性大,大段大段的时光被荒废,一个孩子转过两次学都算是少的。

在郑校长眼里,这些孩子比同龄的城里孩子更多的经历尽管给他们带来了种种苦难,但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我办这个学校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栋梁,作为公民,要具备责任心,有爱心,有智慧。有学校不一定有教育。我的学校要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来过这个学校的人都认为,打工子弟与其他城里孩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活跃,能够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思想不僵化,这是郑校长眼中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

但是,并不是每个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都能有接触到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机会。在蒲公英学校的大门口,记者看到一张白纸上写着:“本学期学生已经收满。”

当年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曾表示,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埋下不稳定因素的正是今天的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教育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目前,全国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1400多万人,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中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1126万人,他们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

近年来,北京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曾经的“留守儿童”随父母逐渐入京,需在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数量约有43万人之多。据推测,北京今年入小学人数将高于9.8万人,升初中人数将超过10万人。

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使众多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雪上加霜。据统计,北京大约有300所这样的学校,但教育部门仅批准了70所左右。其余学校虽然多年来一直获准运营,但仍被视为非法学校。

2010年,随着新一轮城区建设规划,北京坐落在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面临搬迁甚至关停,类似现象在许多城市都曾发生过,而且可能还会发生。

大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包括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处境,一直是个现实难题:难在现有义务教育制度对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还难以衔接,难在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农村间的义务教育不均衡的历史遗留难题。

而一味抱怨没有意义,不能在互相指责中耽误孩子的教育。要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在这个城市中以新公民的姿态过体面又有尊严的生活。

留守儿童已牺牲得太多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天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外出打工的第10天,12岁的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悲剧的发生,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上,对儿童教育的一系列反思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留守儿童是“时代的孤儿”。对于外出务工者而言,将孩子留在农村,基于一种深深的无奈。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而言,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童年,残缺并潜伏着种种危机。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

如何关爱、教育“时代的孤儿”,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家庭面临的难题,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整个社会的命题。

很显然,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给这些孩子设置的门槛。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应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

当然,降低门槛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朝夕间就能完成。因此,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为仍在留守的儿童加大投入。当这些孩子的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缺失时,我们能做并且应该做的,唯有以其他的方式弥补给他们。

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各种关爱行动,已经在不断滋润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灵。但对于作为群体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些零碎的行为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能够整合起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成立专门的机构,给孩子们带去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那份温暖。

留守儿童已牺牲得太多

在北京,共有将近200万中小学生。他们每天早晨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在我们身边已经是一道见惯不怪的风景。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但事实表明依然有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徘徊在义务教育之外。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教育是一项奢侈品而非基本的权利。

小鹏是陕西龙羊川一个11岁的孩子,本该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上课的他现在却不得不每天去放羊。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杂费,父母曾恳求老师拖一拖,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也很困难呀,这么多人,都穷,那谁都要上学呀。”

11岁的孩子只得从此当起了小羊倌。小鹏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正在呀呀学语,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黄土高坡不靠山不靠水,一年连吃饱都困难,哪有余钱送孩子上学呢?

像小鹏这样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陕西有几万人,全中国有200多万人。

我国贫困地区和全国儿童失学问题:在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原因依次为: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作为家庭劳动力的补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读书;因疾病或残疾失学。

从全国范围看,7至12岁儿童失学的原因主要为:因社会环境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等)而不愿读书;因学校教学条件或学校的办学方针(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愿读书;因个人目的(如为脱离农村而上学)达不到而弃学;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

全国因为家境困难上不起学的有200多万人,还有将近100多万人是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上学。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国初等教育普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教育经费已达千美元相比,我国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小学生人均仅60元。一般只能保证教师的“人头费”,一些农村小学甚至只够教师发10个月的工资。用于教学活动的公用经费,中学生每人每年平均5元多,小学生仅1元多。全国的情况尚且如此,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之差更令人难以想象。

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89年中国成立了“希望工程”,随后又有了“春蕾计划”,国际组织也赞助关注。各地纷纷兴建希望小学,慈善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给予了孩子们一个希望。

据统计,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重新上学的孩子有80多万人。它们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为扶贫开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希望工程并非可以使所有甚至大部分孩子都实现上学的梦。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如果有人经济援助还是可以上学的;而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父母不重视、家里缺少劳动力等原因失学的,要说服他们上学就艰难得多了。

失学儿童中有一部分是作为童工。虽然我们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但中国存在众多的童工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孩子在打工潮的带领下,为了多挣点钱,纷纷“弃学从工”,跑到沿海地区做工;另外一方面,国家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又剥夺了许多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的权利。

在中国,一段时间内存在童工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存在的现象却有合情合理的理由,而且在短期内,这个理由无法根除。这个理由就是两个字――贫困。

儿童权利,我们保护得还不够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应有自己的权利。中国学者曾对《儿童权利公约》有个简练概括: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一切,一切为了儿童。

《儿童权利宣言》中说:“人类有责任给儿童以必须给予的最好待遇。”

中国于1990年8月29日在该公约上签字,并于1991年12月29日批准,成为该公约的第110个批准国。1992年4月2日,该公约正式对中国生效。

为了保护儿童的权利,更好地履行公约的责任,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与宣言和公约的要求依然相差甚远,在很大程度上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没有认真地对待儿童的权利,都没有将保护儿童权利放到优先位置上来。这部分地源于成年人对儿童的种种偏见,部分地源于我们与法治建设的滞后。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毋庸置疑,今天的很多父母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都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甚至近乎溺爱。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与自己平等的个人。”

成长教育篇8

以前,学校有不少教师参与这项活动,我心里跃跃欲试,却又不敢付与行动,唯恐这长达一年的活动自己坚持不下来。有同事提醒我,可以先从自己的孩子写一写,等形成习惯了,便能坚持了。

于是,我便在去年开始写教育日记。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总感觉心里满满的,心想怎么也得洋洋洒洒写上二千来字,可当我真正坐下来去写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那点可怜的‘文学素养’早就衰竭了。一句开头,直达结尾,中间过程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就完工了。一周能写三篇,就很了不起了。这时我倒有点佩服学生了,每天写每天交,真了不起!我竟连学生也不如了!这怎么行,我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便努力坚持了下来。当我写了半年之后,情况有了转变,坚持交流、记录,竟然有了每天想写的欲望。能够坚持下来了,是对我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对我毅力的锻炼。真是收获颇丰。

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的时候,总是会鼓励他们认准目标,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下去,就会成功。但是,我们会忘记鼓励自己,原来这是一个公式,我们这样做,也可以收获得成功。

这一年的坚持,使我受益匪浅,遇事能沉住气,能静下心了,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耐心的良好习惯。能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观察世界了。

我的教育日记是和儿子进行交流的,儿子的生性好动,不受拘束,很多做法总与大人相悖,很难管教,我对他都快束手无策了。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学生的期望一样高,但心态却不一样,对儿子的教育总是有些急功近利,说出就要求他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会生气,火气上升,甚至大打出手。因为儿子,我经常和家里人闹矛盾,我和儿子的关系也很紧张。

自从写了教育日记,我开始有了耐心,也学会了反思,每当我再去审视儿子做的错事时,我就会站到他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有时也理解了儿子的做法。很多时候,他完全出于好奇,对整个世界,他是未知的,所以,就总想去用自己的心思去琢磨一下。每当大人说:“这个不能做!”的时候,他也许还在想:为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怎么样。往往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总是做一些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举动,惹得我大动肝火。殊不知,正是我的这种‘经验’扼杀了儿子勇于探索的天性,我的怒火烧毁了儿子创造的热情。幸亏写教育日记帮我悬崖勒马,转变了思想,不然,不知有多少爱迪生被我扼杀。

现在,当我和儿子想法不一样时,我就和儿子一起去试试,有危险时,我就在旁边进行保护,以此来满足儿子的好奇心。不能实验时,我们就翻书、上网来找答案。有了这样的交流,使我更懂儿子,更愿意接近儿子了,也越来越觉的儿子的优点很多,思维很敏捷,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真是了不起!每当我写完日记后,我会给儿子读一读,说出我对他的期望,这样,儿子往往容易接受。记得有人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我就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把它放大,写出来,再读给儿子听,这时,儿子总是兴奋的说:“这是说我的,说我的!我真棒!”有时,儿子还总是提出来:“爸爸妈妈,你们给我提要求吧!你们希望怎么做都可以说出来,我会做到的!”看着我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感到很欣慰,真的很感激教育日记,它,搭起了我们家庭交流的平台,架起了我们心灵相通的桥梁拉近了我和儿子的关系,提升了我们家庭的幸福感。

与儿子的关系得到改善,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确保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有艺术性,试着用我新获的教育心得来服务我的教学。我试着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与他们交流、和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困难、处理矛盾……开始,孩子们不太适应,但当他们看出我的真心后,便主动找我谈心,很多学生分班后仍然来找我,我的努力,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学校里,我算得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对工作也非常负责,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是我最大的心愿。但是,我好像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而我只注重教书却忽视了育人。

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我一直期望儿子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同时,我便也希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思想是健康的。于是,我便要求自己面对学生面带微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友好的。“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快乐的,思想教育也变的容易。这更于学生接受。

我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在去年学生分班的时候,有几个学生给我写了几封信。其中有一个调皮的、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师,我虽然没有学会你教给我的知识,却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人。你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困难。”在最后一段,可以感觉到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他,是用心写的,每写一句就说一句“真的”唯恐我不信似的。他说:“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真的!你不是很严厉,真的!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热情,感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真的!我说的绝对是真的!老师,我们喜欢你,你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和您相处了一年,成熟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其实我俩挺有缘的,我就喜欢您的正直与公平……说实话,你有时挺可爱的,笑起来更可爱,我们都喜欢看您笑。”看着这些真切的话语,我很感动,发誓一定做一位好老师(莫不是学生也知道好老师是夸出来的)。

与学生心灵相通了,教学就变得得心应手;与学生关系和谐了,整个班级就充满了凝聚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就会变得舒心快乐!

成长教育篇9

离开大学校园,初登三尺讲台时,我以为凭着自己年轻的优势,肯定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心,从而管好班级。可班里有一个叫王刚的学生压根儿不把我放在眼里,只要第一节课是我的课,他必然姗姗来迟。问起迟到的原因,他总是说“路上堵车”“身体不舒服”之类理由,脸上写着“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他一点也不怕我这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

慢慢地我了解到,王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在班里经常惹是生非,成绩单上则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前老师们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但都不见效果。

我能放弃他吗?当然不能。

我宽容了他的一次次迟到,并等待着合适的教育契机。

一天早晨,上课铃声刚响过一分钟后,王刚满头大汗地匆匆走进教室,手里还抓着面包。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看了看表,灵机一动,说:“大家不要笑,今天王刚值得表扬。”同学们的笑声戛然而止,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我微笑着说:“昨天王刚迟到了三分钟,今天只迟到了一分钟,他进步了,理当受到表扬。”接着,我又说,“王刚满头大汗,手里还拿着面包,说明他没吃早饭,忙于赶时间,不想迟到,可见他很有上进心。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和上进心而鼓掌吧!”我的话音刚落,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刚的脸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那以后,王刚再也没有迟到过,我的课他听得特别认真,而且,成绩也一天天进步。他特别喜欢我,毕业后,他还是经常给我写信,谈他目前的学习体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他对我的信赖和依恋,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特有的幸福。

只是一次来自老师的表扬,只是一次来自全班同学的掌声,就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班主任到底应该怎样面对孩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直以来,教师总扮演着严格、严厉甚至严酷的角色,而学生只能唯唯诺诺、俯首贴耳。殊不知,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学校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老师要让出现错误的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同时以赏识的眼光看他们,以宽容的心包容他们,以理性的话语引导他们,这样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力量,让他们快乐地主动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批评和谴责中,就很容易在“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沉沦。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欣赏顽童,发现顽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让你因此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顽童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爱心的激励中展开腾飞的翅膀。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调皮鬼们,用诚挚的爱心去感染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引领他们前进吧!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老师的肯定、激励、引导下,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育是一项神奇的事业。

成长教育篇10

第一部曲 无奈选择

在我大学毕业之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做教师这行。自己也曾为了不做教师,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工科院校。可是造化总是在捉弄人,大学毕业后由于就业的压力我不得不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最终走进了校园,当了一名人民的辛勤园丁―教师,而且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当时的我也清楚职业院校孩子不好管,大多都很调皮,但是没有其他选择了,我只能硬着头皮走了。刚开始工作时,我工作的兴致并不高,每天感觉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完成我的教学工作,说真的那时真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

第二部曲 感受温情

直到有一天,一名学生的一句话让我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那年我早孕反应非常厉害,已经没有力气再坚持上课于是便请了两周的假在家休息。当假期结束我去上班的第一天,在校园里碰上了我的学生,他们一下把我围住,叽叽喳喳的问我怎么了。有一位小女孩说:“老师你不在的这些天,我们可想你了?你身体好些了吗?”看的出孩子说的是真心话。听到他们的话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孩子们那关切的话语让我心里感到暖暖的。我突然感觉到有一种愧疚。从那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我的职业。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觉得职业院校的孩子并不是都像社会上传的那样,他们也会关心人,只是他们在学习上不如上高中的孩子,他们过早的被“判上了死刑”,其实他们脑子活,会处事,只是学习习惯不好,他们身上有着很多我们不具有的优点。只是在以前关心他们的人太少,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冷眼,同学的讥讽,练就了他们很好地抗压能力。于是他们变得沉默了。通过大家对我的关心,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浇灌幼苗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部曲 播种希望

此后,我便爱上了我的职业。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曾记得有一位老师说,以我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可以影响我的学生。我为成为了一名教师而自豪。我要尽我微薄之力改变我的学生,进而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与我的同事们共同努力着,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无论课堂教育还是学生心理疏导。

为了让学生们能喜欢上课堂我和教研组的同事们创作有诗意的课堂环节如:小试牛刀、学无止境、科学漫步、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知识的洗礼。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我将儿子的电子积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搭建电子积木的过程中完成电子学知识的传授,这样职校学生对枯燥知识的厌烦感就没有了。相反在玩电子积木的过程中他们还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为什么二极管正反接入会有灯亮、灭两种情况出现?”这样就将二极管单向导电性这一重点知识引出,此时学生兴趣很高,知识自然就传授给了学生,并且掌握的也到位。就这样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我们的学生用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而不再是人们眼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样子。

人们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冬迷糊”一年四季没有不困的时候,学生本来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上课就更容易犯困了。为了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在我的电子课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暖花开,微风拂面你坐在池塘边,欣赏着一片美景,淡淡的茶香从远处飘来,这是你深吸一口气,顿时香味沁人心脾,此时你已睡意全无,不觉睁开了双眼,啊,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自己寻找了好久的multisim10.0”。去除学生的睡意,引入我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