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15:11

成长模式

成长模式范文篇1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成长模式范文篇2

从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以来,经济学界对社会资本的关注向两个方向在发展:一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产生优势利益的社会结构功能。这是第一次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与经济学理论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引起了经济学界对社会资本产生、发展、效用进行研究的兴趣。Putnam则对宏观社会资本如何通过凝聚力和关系网络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探讨;二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和战略的影响。Burt专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理论,他认为,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发生直接联系,而与另外的个体无直接联系,这种无直接联系的现象就象是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空洞”,这就是“结构洞”。Burt认为,谁能与结构洞两端的个体(或组织)都建立起关系从而跨越结构洞,就可以同时运用二者的资源,并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微观角度研究也较为深入。杨雪冬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之所以富有价值,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使得西方学者用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东亚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原因时得心应手;二是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倡导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研究学者跳出理性选择范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桎梏,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以及建设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我国学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边燕杰、邱海雄就企业管理者背景与企业创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及其后张其仔对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策略的研究,且后者更多地具有了“中国特色”。

很长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成长阶段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了Ichak.Adizes的研究结论。他把企业生命周期分割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以及官僚期和衰退期。不过,他的分析思路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展开的,探讨各个不同阶段内企业成长障碍的表现,进而提出克服成长障碍的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对创业和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如Walker、Kougut和Shan借助于对企业社会网络稀疏化演进模式的研究,认为企业成长中选取不同的社会网络拓展模式将会导致不同的成长趋向;Abell、Crouchley和Mills通过对1955~1990年间英国私营企业创业成功率时序数列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许多对创业型企业成功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均可以纳入到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围。中山大学的王王君、姚海琳、赵祥把社会资本区分为个人关系资本和集群网络资本,研究了在相对静态条件下两种资本与获得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目前可以把那些持续型成长企业的生命周期浓缩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孕育、婴儿期)、巩固发展阶段(学步和青春期)和扩张阶段(盛年期)。笔者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区分为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其中,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长期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活动在社会中所带来的普遍的信任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由企业家个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逐步积累下来的个人名誉、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他的血缘、地缘和学缘等潜在网络关系。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两种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企业成长的进程。

2初创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为主导的企业成长

在企业创立初始阶段,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家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体创业者实现创业构想。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初创期的企业,其个体社会网络组织是相当稀疏的,换言之,其社会网络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洞”。这就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主义威胁。而从Granovetter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来看,初创期的企业,其本身弱关系就较为薄弱,强关系就更为稀少,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缺乏最为基本的信任。为了实现交易,就必须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从而,企业无法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运营,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借”用过来,用以启动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运营。

二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特性往往对于企业在成长初期发展战略的选择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决定同样一个企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时,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营销出身的企业家和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家都有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所以,在这一阶段,国内外很多社会资本微观领域的研究都将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研究。

在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企业社会资本较为薄弱,一般需要借助企业家社会资本来帮助企业生存(克服机会主义)和发展(获取必要的发展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是企业自身社会资本的启动资本,因此,慎重地选择合适于企业的企业家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企业家本人来说,深入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社会资本结构、明确自身社会资本的优劣势所在,从而确保制定出恰当的企业初期发展规划。

3巩固发展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均衡

在巩固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局限性(如网络的覆盖面有限)开始逐步显露出来。企业逐步走出企业家个人领导的氛围,非正式组织开始出现并变得愈发重要起来;企业在不断重复的生产经营之中也逐步形成了特定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组成成份是多样的,既有自上而下所形成的,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应当说,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架构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凝聚力(信任)对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而企业初期文化的积淀,更是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却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并被企业不断地加以利用,进而通过两种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保证着企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方向。

3.1企业社会资本网络的多维化

作为企业家来说,其自身的社会资本主要是随着企业家早年的个人经历逐步积累,因而是多维的,但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这种多维的社会资本只能有很少的、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方面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他维度则只能是在特定事件上起到辅助作用。随着企业自身资质不断升级、企业资历不断积累、企业广告有形覆盖和延伸覆盖,企业开始逐步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从而企业社会资本得以不断向社会经济领域的其他方面扩充,此时,企业社会资本也在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多面体”,每一个“面”都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某一个市场或行业。与创业初期的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不同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多元化战略或者是一体化战略来开拓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它更多的是借助于企业社会资本在多个不同层面的同步拓展。

虽然仍然无法实现自我增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巩固与发展阶段时,企业社会资本开始体现出与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发展上的不同之处。企业与人不同,它在任何社会经济领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达到相应的规模以克服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受到自身条件(比如社会地位)的限制,个人的“多面体”社会资本发展空间是有限的,相对而言,企业规模的增加所受到的限制就要小很多,因此,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多维化之后会迅速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要远大于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运营。从而,企业社会资本发展速度将超过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发展速度。这种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在推动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迹象,往往容易被企业高层经营者所忽略。

3.2企业社会资本受外部宏观文化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在该企业成长阶段上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社会资本发展受到地区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将随着企业社会资本逐步独立于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而愈发明显。

福山认为,所谓信任指的是“在一个网络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网络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网络的角色。”就企业而言,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机会主义与否,以及不实施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出现失误概率的总体评价,这两个方面都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如果把企业的信誉看成是全体利益相关者的总体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用全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任度加总来度量企业信誉。

3.2.1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f(x,y)=k1g(x)+k2h(y)

该公式中,f(x,y)表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g(x)表示企业实施机会主义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h(y)表示企业不实施机会主义时出现失误而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和表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机会主义与否的概率评价。f(x,y)值越小,表明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越信任。

3.2.2企业整体信誉的评价

F(x,y)=■Ki·fi(x,y)

该公式中,用F(x,y)来度量企业的信誉,fi(x,y)表示第i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Ki表示第i个利益相关者评价的权重,这是与该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大小相关的值。

至此,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完成了对企业信誉的描述。不难发现,一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评价带有偶然性,但是全体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信誉的评价(信任度加总)毫无疑问受到宏观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每个利益相关者的k1和k2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反映出来。这就如同在一个西亚国家,某企业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后10天才支付货款,可能不会对企业信誉产生影响,但在一个严谨的欧洲国家,同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信誉遭受灭顶之灾。

无论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多维化还是文化性,都存在一个由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逐步过度以至平衡的过程。企业网络的多维拓展往往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相对完善的领域,这一方式在企业社会资本达到可以自我复制演进之前,都是企业社会资本最主要的发展方式。同样,对企业家个人的评价,往往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评价的开始,而宏观文化对企业家个人行为处世的影响,显然是评价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应当努力在维护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同时,追求企业社会资本发展,并努力使其均衡发展。

4扩张阶段:企业社会资本为主导的企业成长

在扩张阶段,企业已经完全成熟,并通过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逐渐地催生着企业的知名品牌、良好信誉、稳定客户群和强大和销售网络体系。此时,企业社会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甚至它完全可以脱离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独立运营,企业已经完全能够以一个独立社会形象矗立在顾客和竞争对手面前,企业家社会资本在这一阶段仅能对企业运营起到辅助作用。

一是开始利用强大的企业社会资本来影响市场规则。随着各个“面”的拓展,企业的多面体已经膨胀到相当规模,而且由于品牌效应,“面”数也急剧增多,这一切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由“多面体”逐步扩展成为一个“球体”,各个“面”之间产生相互支持效应就如同几何学定理所描述的那样,表面积相同,球体的体积最大。如果这个“球”的某一横截面大到可以覆盖某一行业或市场绝大多数的社会网络,那么依靠强大的社会资本,企业可以影响这些市场甚至行业的运营规则,使之更加适合于自身特点,而这种作用不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所能够做到的。

二是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加深。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社会资本所影响的领域也逐步扩大,也更加接近整个区域社会的核心部分。此时,企业社会资本所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仍旧以企业信誉为例,目前,我国企业的信誉度普遍比较低下,类似拖欠这样的机会主义广泛地存在,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宏观社会资本含量很低,为了运转,市场的各个经济单位必须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网络的核心是血缘、地缘、学缘关系,这些关系相对封闭,延伸的半径小,难以形成宏观意义上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如何看待文化对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可以用博弈的观点来解释。社会资本研究学者很早就运用博弈理论来描述两个经济个体之间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在囚徒困境中,一次博弈的结果是互相背叛,这种对双方来说唯一的占优策略构成了纳什均衡,从而迫使企业利用人际关系来克服“结构洞”。正如前文所述,这种人治缺乏延展的半径、交易成本高昂且过分依赖个人,无法长久地支持企业发展。但是,如果时间足够长,使得博弈可以无限制的重复下去,那么未来合作的期望将会超过被欺骗的损失,合作行为因而成为双方的选择,信任就此建立起来。同样,在重复博弈的接触中,双方会不断协调自身的行为并力求对方认可,规范成为这种协调行为的成果;而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随着信任的加深,双方开始努力使合作行为惯例化,并且,通过提供信息作为对这种惯例化的追加投资,而这种追加的异质性信息投资无疑能够推动企业成长,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网络。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强大的企业社会资本来简化博弈,努力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由核心企业领衔的企业集群、企业协会正是这种努力的一大例证。

5结论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见附图)。这一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企业应当根据所处成长阶段,充分判断两类社会资本的不同作用形式,从而更为有效地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在企业成长初期,应当更多的根据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情况来确定企业发展方式,并且可以考虑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不能对别的企业成功经验生搬照抄;在企业的巩固发展阶段时,应当适当考虑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而不能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当企业处于扩张阶段时,寻求更好的、更能接近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网络中心的社会资本载体,从而更好地使企业社会资本快速拓展也就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作用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包括:

(1)如何利用政府社会资本推动企业成长。政府是一个天生的巨大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因为它能够无偿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最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因此,企业也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一载体来推动自身成长。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本位”的影响,以及权力在个人社会资本积累时的广泛介入,使得很多地区的政府缺乏服务意识,从而导致经济运行丢失了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另外,少数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来非法换取政府资源,最终为法律所不容,反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和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声誉)两个方面都蒙受巨大损失。

(2)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传承。如何解决创业型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冲突业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鉴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可量化性,传承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家精神的遗传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遗传。由于社会资本的传承对于企业成长,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代际连续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承代际企业家的个人社会资本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3)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从企业社会资本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可谓“内外分明”,即对外研究企业关系网络的复制演进和关系演进,对内则强调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社会资本通过凝聚力来影响组织行为。除对高层管理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以外,学术界对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社会资本损失的度量却很少加以研究。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方式,它们共同交织、推动着企业成长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成长

“社会资本”最初是社会学的概念。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把社会资本看作为是一种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利用稀缺资源获利的能力,这种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机会、信息等等。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并不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那样显性化,它极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果我们把社会资本区分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则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也将进一步丰富企业成长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成长模式范文篇3

一、影响中职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

中职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中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的因素,也有来自外在的家庭、制度、体制、学校、机遇等因素的影响。1.适应障碍一是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像我校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在市中心,是很多年轻人首选,但进到学校工作以后,发现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年轻老师要担任班主任,还要备课上课,工作压力大,待遇也没有想像的好,因此,很多年轻老师很困惑;二是业务能力,如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很大一部分年轻老师直接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理论知识是很丰富,但教学组织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欠缺,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因此,年轻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教什么给学生,相当的自责,苦恼。这两类因素可能引起青年教师的适应障碍,适应障碍的一个极端的后果是放弃教师职业而重新选择其他职业,我校就有一位我们都认为比较优秀的年轻老师由于不适应主动离职。2.知识技能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刚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专业技能相对比较欠缺。而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企业一线的技能工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平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或者在大学锻炼的机会不多,针对这些问题老教师带新教师,做好传帮带,还应加强新进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践锻炼,让他们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代企业需要什么的专业技能,这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中职青年教师成长过程

1.岗位适应期(1~3年)

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多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因此需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怎么备课,课堂的组织等,需要通过一至两学年的时间,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辅导,帮助他们逐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掌握从事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此阶段是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合格教师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1)能带好一个班级,对班级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所以,年轻教师必需要做班主任,让他们更了解他们的教学对象,了解现在的中职生心理,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文化基础素质等。(2)在教学上,能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教学中善于将复杂的、难懂的知识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特别是要针对现在的中职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素质差,深奥的理论知识他们听不懂,学生接收能力差,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怎么让现在的中职学生的成绩能有质的提升,并乐意向教师学习,特别是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是中考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我们中职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想更多的方法,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

2.磨练成长期(4~6年)

在磨练成长期,中职青年教师则要注重特长的发展。中职学生对教师是很崇拜的,一旦有人欣赏你,你的自信心就会增加,你的教师工作就会越来越出色,学生也会以你为榜样,比如我篮球打得好,我所上的班级学生就爱打篮球,爱与我在一起玩。我校李老师书法特别好,字写得很漂亮,很多同学就愿意与他在一起,并喜欢他的课,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特长,每位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等特点,并努力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特长,并成为专长。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有利于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你这门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只要善于激活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就可能爆发出惊人的教学工作潜能,成就教师专业成长。

3.发展成熟期(7~10年)

在发展成熟期,中职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培养下,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以及班主任工作,已能胜任某一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时要关注自己教学特色的发展。一名教师能否快速、有效地走向特色教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反思和实践磨练。教师要把能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展示出来,做个有特色的教师。如果你的班级管理得好,你就在班级管理上修炼,争当优秀班主任;如果你的课讲得好,那么你就在讲课上下工夫,争当优秀教师;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那么你就在写作方面努力,多;如果你擅长教学研究,那么就争取在教学研究上出成绩,多申报教改立项,带头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力争做学术带头人。

三、中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几点建议

1.正确看待经济困难

中职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面临着要找对象、结婚、买房等巨额消费开支,而教师工资相对较低,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这将是经济上最困难的时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们这一代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未来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从教师当前工资水平与国家的福利情况看,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生活、住房、子女上学等是有基本保障的,并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我们年轻一代人也不要总把眼光放在金钱上,我们要为理想而奋斗,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选择了教师职业的青年教师不要让眼前的经济困难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经济困难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教师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提升,工资的晋升逐步得到解决。

2.学习是中职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根本

成长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成长性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经济建设

在我国全球一体化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下,国内近几年不断涌现出许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快速带动了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同时,这类成长性企业要想快速达到国内经济平均水平,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成长性企业而言,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成长性企业管理组织形式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在发展阶段都如同商品一样有属于它们的周期性,早在1989年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就在其的著作中提出了企业的周期性理论,并且将企业在经营中的周期性细化分为成长性及老年化两个重要的阶段。在企业的成长性阶段中,主要包括了企业的孕育期、婴儿期、幼年期、学步期、成长期、成年期几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国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将企业的成长期化分为主要的四个阶段:创造期、成长期、发展期、老化期。同时,从企业的生命发展周期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成长性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从创造期到成长期这一企业的发展阶段。另外来说,成长性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常在每一个阶段性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如同为企业划分的生命周期一样,成长性企业的发展阶段也是有着具体的划分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组织学家LE就将企业的成长性管理划分为具体的五个阶段,即企业依靠创新成长的阶段、企业依靠引导成长的阶段、企业依靠国家授权成长的阶段、企业依靠协调成长的阶段、企业依靠合作成长的阶段。而从阶段性的另一层意义来划分的话,某些经济组织学者则认为可以将成长性企业的发展分为六个具体的阶段,即低级成长阶段、中低级成长阶段、中级成长阶段、中高级成长阶段、高级成长阶段、超高级成长阶段。另外,我国知名企业金碟企业的总载徐少春曾在《成长性企业的管理变革》一书中指出,企业的要想成长,必须要经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阶段、集中制阶段、规范化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阶段、合作化管理阶段。徐少春还在书中将成长性企业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说明:第一,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是非正式性的,而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用于管理企业的模式主要以崇尚个人风格及创业精神为主要的依据,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以追求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效益为前提。因此来说,在企业创业式阶段中,高层决策者所要求的经济报酬无非就是这个企业的创业经营权,而这一阶段性的主要任务则是对企业的管理以及经营销售的利润所得。第二,集中制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逐渐转化为集中式管理模式或是职能型管理模式,而在这一阶段中,高层决策者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转变为引导式管理,同时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也已建立起初步的雏形,高层决策者所要求的利益报酬也在创造拥有权的基础上加上了企业发展经营中的所有利润所得。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中,成长性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在于强调企业商品的经营效率。第三,规范化管理阶段。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其内部的管理组织模式已转变为一种分散式管理体系或是以地域为单位的中心制责任结构体系。同时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决策管理者不在事事亲力亲为,而是采用一种广泛授权的管理形式将企业的发展经营权下放给下属的子公司,同时再利用定期的述职报告及利润中心责任制手段对其进行考核。在这一阶段中,企业高层决策者所看中的是强调企业内的经营绩效。也就是说,该阶段企业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大力扩展经济市场。第四,信息化管理阶段。这在一阶段中,成长性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变得越来越完善,体系建立也越来越趋于完整化。因此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管理重点目标是根据企业自身商品的特征建立对授权后的下属公司的监督体系,以便企业高层决策人员能够清楚地掌握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因此在这一阶段中,企业要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在这一阶段中,企业在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对计划中心、利润中心、责任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以及投资中心进行监管,这种模式可以使企业高层决策者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成长发展中,并在参与利润分享的同时拥有企业的股份权。第五,合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管理所着重的目标在于结构化的管理,而此时企业高层决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管理在于调动所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所有员工都能够加入到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来。同时企业高层决策者与企业员工共同制定企业下一步的发展重心及目标,并且保障企业员工薪资所得,建立一个完善系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此阶段的成长发展重点内容在于解决复杂化的企业矛盾与问题。

二、成长性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方式

成长性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速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成长性企业管理发展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必要的形式,同时相关部门人员根据成长性企业发展阶段性的不同,制定出了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方案措施。具体如下:

(一)创业管理阶段

企业创业管理阶段是员工增加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管理信息化中要拥有一个具有职业化才能的领导人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随着成长性企业的发展,企业高层决策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想要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状况,就必须要掌握企业更多的信息。因此,创业管理阶段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主要在于企业创业者对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则通过更多的科技化手段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企业创业阶段中,根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安排,企业内核心的部门均开始使用财务信息化软件,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由人工传递方式转变为办公信息自动化模式,从而实现了企业初步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集中制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建立已基本完成,员工人数也大量增加,因此就需要在此阶段对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部门之间进行集中式的管理。而此阶段成长性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重点在于在原有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面向基础化信息管理的ERP信息化办公系统,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商品进销物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物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三)信息化管理阶段

成长性企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对商品物资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企业自身的结构组织建设也日趋完善化,并且在此阶段中企业高层决策者已将企业经营的部分权限授权给下属的子公司。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授权子公司进行管理,企业就必须在原有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之是进行优化建设。也就是说,此阶段中企业要将ERP办公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大力加强人事、薪资、培训以及员工绩效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更加智能化。

(四)精细化阶段

在成长性企业此阶段的发展中,由于规模及组织结构上的增多及优化,企业需要将分散化的组织结构进行集中式管理,也就是将以往分散化的组织结构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企业完善的产业链。也因此在此阶段的成长性企业发展中,需要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更完善,它需要将企业的销售、市场、服务以及客户有效地关联起来,并同时制定出完善的CRP协同信息化办公系统。

(五)合作阶段

在此阶段中,成长性企业的结构体系模型不断扩大,并且均不断向国际先进企业的方向发展,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公司的发展。而此时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大且内部的形式较复杂化,因此很容易造成企业因负担过于沉重导致的发展缓慢现象。在此时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并达到目标要求的话,就必须要将完整的公司模式拆分成为几个小型的子公司模式,并采用小公司的经营发展理念运作多元化的企业,从而才可以恢复企业原本的经营动力和激情,也才能满足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成长性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中,考虑到管理的实际情况,所采用的管理信息化模式必须同时满足成长性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还要适应于电子商务化时代的企业发展需求。因此,成长性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建设中必须要首先满足信息化平台的多样化需求,利用信息化软件的多样化、功能的灵活多变性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来建立成长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利用信息化模式对成长性企业进行管理对成长性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成长性企业在进行发展及管理中,必须首先清楚自身发展中的几个必经阶段,有针对性地建设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才能有效地促进成长性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庆萍.成长性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4,24(10).

成长模式范文篇5

初创期是一个企业创立初期所经历的创业阶段,阶段特点是企业组织与经营规模较小,且运作经验不足,面临一系列创业风险。成长期则是初创期之后企业进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业务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且资本性投资规模较大,经营管控风险迅速增加,面临一系列“失控风险”。成熟期是企业业务增速放缓的阶段,属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顶峰。衰退期则是企业现有产品服务需求萎缩,面临淘汰的风险的阶段。上述分类是建立在一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清晰划分的假设之上的,从企业管控视角来看,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重点分析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管控优化问题。

二、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管控特征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物流流通行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相关介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物流企业规模庞大,多数小型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处于散、乱、差水平”。从微观的企业层面进行分析,多数物流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阶段,成长期物流企业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战略结构特征。多数业务模式单一的小型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明确的战略体系。同时部分优秀物流企业已经产生了明确的战略发展意识,这种思路上的进步与外部环境的演进紧密相关。自2010年以来,随着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传统物流业态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倒逼物流企业摈弃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转而寻求高效、整合、精细的现代物流服务模式,产业链上“一体化”、综合性的服务提供能力成为未来物流企业的重要战略共识。

2.组织架构特征。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规模快速膨胀,在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下,港口、运输、仓储、流通等生产环节的组织仍是人力密集型的组织方式,与初创期企业小规模随意化运作模式相比,成长期物流企业业务领域、业务规模、部门结构、员工数量快速增长,管控难度与管控风险迅速积累。

3.经营成果特征。这里主要是从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两方面进行分析。除个别拥有垄断性资源的企业来说,多数物流流通企业的毛利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大宗商品贸易业务规模占比较大的企业,其毛利水平更低。因此物流流通行业成长期企业的财务特征主要就是现金流量规模迅速扩张,伴随利润率的滞涨甚至降低。

4.管控水平特征。一是战略管控核心架构尚未固化。企业战略体系建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实施战略体系,即建立一套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管控架构。二是法人治理结构逐步理顺。成长期物流流通企业一般都已摆脱“散、乱、差”的原始运作模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治理规则落实不到位导致发生治理风险的概率较高。三是内控体系有待完善。这也成为成长期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适合初创期小规模运作的简单化管控模式、管理工具在这个阶段已经不再适用,组织运转效率持续降低,经营风险持续增加,需要企业针对各关键管控点的核心制度流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完善。四是业绩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初创期物流企业往往采用平均化的或者负责人主观评价的方式,注重短期激励效果。但在成长期阶段业绩评价与激励的关注点也从短期效果偏向公平与长期目标。

三、提升物流企业管控能力的主要思路

1.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企业战略规划,针对总部及各权属单位内外部环境、产权结构、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与总战略目标高度匹配、覆盖全面、个性定位、主业突出、协同高效、反应灵敏、落实有力的综合管控系统,整体提升企业综合盈利能力与业务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

2.实施路径。

2.1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一是建立针对派出董事、监事及股东代表的管理办法,对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及股东代表的委派、重大事项报告、业务监督与考核等进行规范。二是制作公司治理运作标准化范本,指导下属单位完善公司治理相关规章制度与议事规则。

2.2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管控基础架构。综合考量企业战略规划、各成员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特点、产权结构及资源能力的特点,明确企业总部管控职能角色定位,实施分类管控,建立个性化基础管控架构,为总部及各成员企业进一步规范各职能的管控边界与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框架。

2.3推动内控体系标准化建设。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逐步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经营实际的标准化内控体系,明确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程序,完善内控自评标准,将内控自评与内部审计工作紧密融合,实现风险防控全覆盖。

2.4建立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体系。基于战略总目标构建战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指导企业资源有效配置。细化分解战略关键绩效指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库,完善绩效指标监控体系。形成一套将战略规划、母子公司管控、全面预算、生产经营管控、绩效评价与考核等模块高度融合的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体系。

2.5系统总结并固化管控体系。通过标准化文件形式对企业管控模式进行描述与固化,编制管控标准文件索引,形成动态调整与定期评价机制。

3.实施要点。

3.1理顺总部职能定位。对于成长期企业来说,子公司或业务板块数量扩张客观要求将母、子公司间的管控定位梳理明确,目前比较通用的母公司管控定位主要包括管控型与混合型两种,简单来说,管控型总部的特征是总部本身主要从事战略决策、资本经营及统一的核心运营管控活动,不直接进行生产经营;而混合型总部的特征是总部既从事资本经营、战略决策等统一管控活动,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成长期物流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决定总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宽度矛盾将会逐步凸显,总部管控应从混合型总部向管控型总部转变。

3.2建立子公司分类管控架构。目前企业管控研究领域对企业管控模式的分类方法较多,企业最常采用的是三分法,即将管控模式分为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与财务控制型三类。运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控制型则处于中间状态。对于运营单一固定资产的物流企业,由于其流程固定、规模有限,且发展依赖于现有基础设施,可继续按照运营控制型进行管控。而对于具有独立发展的环境与能力、具备产业投资职能的单位,应当赋予其战略制定权及相应的权利,充分激活其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财务控制型则适用于资产管理公司或资本运营公司。该种模式中,母公司仅以获取财务投资收益为目标,不对子公司有战略协同的要求。

3.3管控层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假设下,管控层级的多少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是不存在明显影响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层级法人主体间的成本、信息衰减等会使得管控效果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集团化的物流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的企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整体管控层级,以确保管控效果,但这样做本身也存在矛盾,一方面严控公司层级会对企业发展形成一定限制,另一方面是管理宽度的增加也会造成管理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战略分权+完善治理的方法成为多数企业优化管控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成长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日式快餐;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

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快餐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餐饮业增长速度。目前快餐业在中国餐饮业中所占比例为20%,而处于快餐业发展成熟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为60%,中国快餐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在中西式快餐蓬勃发展之时,日式快餐悄然兴起。然而,对日式快餐连锁企业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日式快餐典型企业——味千(中国)的成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一般成长模式及对中国快餐企业成长的启示。

一、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理论的研究集中于3个维度:(1)资源理论:阿克(Aaker,1989)认为组织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基础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9)指出特许商成长受3种资源限制:管理专业性、地方市场知识和资本。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涉及:一是资金匮乏论,马丁和朱斯蒂斯(Martin,Justis,1993)认为信用市场状况对不成熟特许经营商拓展存在制约作用;考姆博斯和凯特臣(Combs,Ketchen,1999)揭示餐饮业特许商资金实力影响其特许扩展规模。二是信息匮乏论,米克勒(Minkler,1992)认为公司在地理空间拓展时,需要评估当地市场状况,识别适当位置,而获取成本昂贵。三是管理资源匮乏论,汤姆普森(Thompson,1994)和沙恩(Shane,1996)指出特许连锁能克服管理资源对连锁成长的限制。四是先行优势理论,先行优势理论认为进入市场的时间序列会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Stalk,1988),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8—1969)认为先行优势是整合特许连锁系统的内在关键要素。雷伯曼和蒙特戈麦瑞(Lieberman,Montgomery,1988)指出先行优势的3个关键要素是可比优势技术、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和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先行优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实证先行优势适用于餐饮企业。五是资源理论对先行优势的整合,在先行优势的研究文献中,存在对先行者优势和劣势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特定空间竞争框架下,首先或早期进入市场者会带来竞争优势(Prescott,Visscher,1977;Lane,1980;Chaffee,1985;Anderson,1987;Kerinetal,1992;Tabuchi,Thisee,1995),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先行者并不必然会带来竞争优势(Gal-or,1985;Lilien,Yoon,1990;Golder,Tellis,1993;Kalyanarametal,1995)。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Schoemaker,1993)指出先行优势可以从公司资源角度解释。路易斯和埃德沃德(Luis,Edword,2002)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方法、产品特征、行业以及公司拥有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吉等人(Jietal,2003)提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行优势理论。(2)理论:为克服资源约束,连锁企业使用特许方式扩大规模,但特许双方在效应函数上存在差异,导致委托问题。相关研究涉及:一是的道德风险及利益调节,布瑞克雷和达克(Brickley,Dark,1987)认为加盟者存在以特许品牌声誉为代价的道德风险;兰方泰尼(Lanfontaine,1992)提出通过契约调整委托双方利益分配;龙勇等人(2005)研究了特许经营体系的协调机制。二是直营与特许经营的比较,与直营相比,特许经营有更高的收入(Norton,1988)、收益(Shelton,1967)和较低的薪金支出(Krueger,1991);特许经营可提供更好的激励(Rubin,1978),降低监督成本(Fladmpr-Lindquist,Jacque,1995);特许经营者向潜在加盟者传递专有知识成本高昂(Jensen,Meckling,1995),而直营更易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三是不同经营方式的选择,卡维斯和莫菲(Caves,Murphy,1976)分析了直营或特许经营的决定因素及条件,布拉达克和艾考斯(Bradach,Eccles,1989)以及丹特等人(Dantetal,1992)认为直营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可获得更高收益。(3)规模经济理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单店规模经济基础上,通过联合或兼并等手段,跨地域增设分支机构或协作单位,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体现在:一是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方惠等,2005);二是布点严谨的规划系统和布局完整的市场网络(黄丹峰,1999);三是品牌、名店的优势(李陈华等,2004)。

通过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企业为克服连锁经营的资源和能力限制,而选择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组织形式——特许经营,这会产生委托问题,而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方式,必然涉及成长区域规模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成长模式受资源和能力、成本以及成长区域布局的影响。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是指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快餐企业以连锁方式成长的逻辑规律。从战略层面看,快餐企业应具备成长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成长方式及空间维度布局,以实现时间维度的持续成长。因此,成长模式是快餐企业资源和能力、成长方式及空间布局的战略选择。以下使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析日式快餐企业味千(中国)的先行优势、成长方式选择和区域布局。

二、昧千(中国)成长模式分析

2007年8月,笔者为青岛中通公司与日本花月日式拉面合作项目做了商业计划书,在此过程中,对日式拉面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味千(中国)是国内日式快餐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因此选择味千(中国)作为日式快餐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一)味千(中国)概况

1995年,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取得日本品牌“味千拉面”的中国总权。2004年和2005年,以收入计算,味千分别荣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7位和第5位。2007年3月,味千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截至2007年年底,味千有210家分店,是中国日式快餐的第一品牌。

(二)味千(中国)先行优势分析

1.可比优势技术

可比优势技术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在快餐业中,体现为前向生产工业化技术、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中式快餐门店前向工业化水平较低,使门店不能获取工业化的延伸效应,导致门店运营效率较低。另外,中式快餐企业的信息技术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对味千而言,首先,公司在配送基地生产半成品拉面和调味料,工业化生产的拉面质量与手工制作没有区别,但效率更高。其次,工业化的延伸效应是门店运营技术的简化,以保证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第三,信息技术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物流配送、门店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保证总部控制下高效率的信息反馈和产品配送。与西式快餐相比,味千使用浓缩、油分离等工艺技术,从豚骨、肉、海鲜、蔬菜等天然原料中萃取而成天然调味料,经简单加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符合中国人口味。可见,味千具有中西式快餐企业所不及的可比优势技术。2.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

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资源的优先获取权。巴内(Barney,1991)指出稀缺资源是一种异化资源,其有效获取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快餐业依靠位置传递产品,不同位置门店的商业潜力存在差异。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位置是餐饮企业的稀缺资源,其供给有限。因此,位置优越的物业成为快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首先,味千在不同区域制定明确市场发展规划以识别有价值或有潜力的物业资源。以味千北京市场开发战略为例,第一阶段目标是在核心商圈建立样板店;第二阶段目标是结合旧城改造,发掘有潜力商圈建立品牌店;第三阶段目标是在北京周边地区的科技园区、涉外设施、交通枢纽、卫星城开发门店。其次,在规划基础上,味千与家乐福、招商地产等商业、地产巨头签订战略协议,保证优先获得稀缺物业资源。稀缺物业资源的优先购买权为味千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3.改变顾客行为能力

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是产品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根据卡彭特和纳克马图(Carpenter,Nakemato,1989)的研究,与老产品相比,顾客更渴望认知新产品属性。因此,新产品具有满足顾客偏好,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对快餐企业而言,产品体现为菜品、服务、环境的组合。在菜品方面,一是味千在全国门店中有100个以上的菜品,涉及面、饭、小食、汤和饮品五大系列,给顾客很大选择空间,可满足目标市场不同顾客的偏好。二是菜品做工精细,无论蒸、煮、烤、炸、炒,都能保证菜品统一质量,降低了顾客的购买风险。三是注重菜品合理营养。味千菜品以青菜、豆制品、豚骨、肉、海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合理搭配和烹饪,使顾客能均衡营养。四是菜品观感特征显著。不同配料与面有机搭配,盛器、菜品、餐具颜色协调,增加了顾客消费体验。五是专业化研发团队保证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每年菜品更新率达40%,使顾客保持口味新鲜。

在服务方面,味千服务模式实现了休闲与快餐服务的平衡,提供迎客、引位、桌前点餐、上餐服务,以区别中西式快餐,提升了产品价值。在用餐环境方面,味千以传统日本文化和现代快餐文化相结合为主题,以红、黄、白色调,简洁的装饰风格突出快餐环境特征,以武士、相扑健将的装饰画、浅黑色家具、长圆筒灯、粗青石地面突出日本传统文化。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满足了顾客对多样化选择、低风险、营养、求新、快捷与休闲体验的价值诉求,建立了转换障碍(Mascarenhas,1992),使顾客对多样化搜寻和竞争性吸引的转变能力减弱,增强了味千产品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

(三)成长方式选择

在快餐业中,成长方式一般包括直营和特许经营。味千一直坚持自营方式成长,原因在于:一是日式快餐市场规模较小,直营经营成本较低(张荣齐,2007)。二是科层组织易于管控,有利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形成统一管理模式。三是培育品牌。直营能实现质量稳定,建立一致化品牌形象,提高顾客品牌认知度,从而为特许经营建立直接信任信号(Rajiv,Patrick,2003),公司经营时间和规模也为特许经营建立了间接信任信号(Gallini,Lutz,1992)。四是中国特许经营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委托关系冲突。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在成长动力、品牌、配送基地、融资等特许条件已具备的前提下,公司计划在2007年下半年有选择地开展特许业务,主要目标是二、三线城市。同时,味千制定严格加盟条件,采取地区方式,不接受个人加盟,规定加盟者必须是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600万元的企业,有实力承担整个地区的经营管理。因此,味千未来选择以直营为主、特许经营为辅的成长方式是对内外条件综合权衡的结果。

(四)成长区域路径选择

成长区域路径是指起点城市选择、同区域成长和跨区域成长的有机衔接。(1)起点城市选择:味千将连锁发展起点城市选在公司总部所在地香港,以实现低成本配送和高效管控。(2)跨区域成长:在香港扩张获得成功后,味千将深圳作为实现进入内地市场、实现跨区域成长的平台。深圳作为特区区位优势明显,可辐射珠三角地区。(3)跨区域成长的对接:在以深圳为中心,初步实现珠三角地区布局的规模经济后,1999年,味千进入上海,在上海不同商圈、CBD、高档社区已拥有58家门店,初步实现同区域的规模经济。同时,以上海为轴心,向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拓展,包括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4)地区对接:在东部地区有效布局后,味千实施跨区域成长的地区对接,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市场,已在武汉、重庆、四川开设门店。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味千将继续在东部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区域内规模经济,并将发展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中国市场的合理空间布局。

三、启示与结论

(一)结论

通过对连锁经营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味千(中国)的系统分析,我们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见图1)。快餐企业成长模式如同稳健行驶的汽车,应具备基本要件——发动机和车轮。其中,以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的先行优势如同为汽车安装发动机,是第一核心要素,它能使企业具备成长动力;成长方式选择和成长区域布局如同汽车双轮,可保证快餐企业顺利扩张。快餐连锁企业持续成长机制是建立在先行优势、经营方式选择、区域布局与外在条件战略整合的基础上,只有在战略层面形成清晰的成长机制,才能保证快餐连锁企业的持续成长。

(二)启示

1.整合先行优势

首先,可比优势技术能实现前向生产工业化,并将效率和质量优势延伸到门店运营层面,保证门店运营技术的高效率和一致性质量。另外,信息技术能将配送物流、整体运营、门店销售整合为一体化的高效运营系统。其次,战略性规划物业资源的解决路径。一是制定清晰物业资源选择规划;二是建立有价值或有潜力物业资源识别、评价系统;三是与相关商业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三,培育动态满足顾客偏好能力。一是以菜品研发为基础,实现菜品种类、创新、营养、口味、观感的系统整合。二是服务模式与定位相吻合,在有限服务与自助服务之间寻找效率与效果的平衡。三是服务环境体现快餐文化与产品发源地文化的结合,同时,可注入门店所在地典型文化要素,以增加顾客的认同。

2.针对内外条件选择不同成长方式

在发展初期,快餐企业以自营方式建立品牌,形成成熟管理模式,并培育先行优势。在内在条件具备后,可有条件实施特许经营,实现自营与特许经营对接,在特许经营制度环境改善后,扩大特许经营比例,逐渐过渡到以特许经营为主的成长方式。

成长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长途径;内因成长论

近年来,周口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依托财鑫集团、益海粮油、辅仁药业、金丹乳酸、天豫经贸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7亿元,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4位,较上年前移11个位次。因此,对周口市一批快速发展的骨干企业成长途径进行研究和总结,必将对周口这个农业大市探索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以彭罗斯的内因成长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周口企业的成长途径

彭罗斯是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人,她在其重要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严密、全面的系统性理论分析,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的对象,以“管理能力”的供给为分析框架系统地阐述了企业成长的理论,开创了在管理学领域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先河。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是一种纯内因成长论,它强调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而基本不考虑大量的外在因素。彭罗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成长经济”,她主张以“成长经济”理论代替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在彭罗斯看来,所谓“成长经济”,就是指有利于企业向特定方向扩张的、各个企业可能享受到的内部经济,是从企业内可能利用的生产性使用价值的独特集合中挖掘出来的,可以使该企业在投入新产品或增产原有新产品时,比其他企业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的东西。她进一步分析道,企业是“建立在管理型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获取和组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以赢利性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未利用资源”。现有未利用资源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企业新吸纳的社会资源和市场份额。一旦企业更完全充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企业便获得了成长,同时也就进入了新的成长周期。而新的成长周期又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未利用资源。因此,从成长角度而言,企业未利用资源是无限的。企业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过程也是无限的,因而企业的成长同样是无限的。任一特定企业不论其目前规模大小、实力如何,只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以较其他企业低的平均费用向市场推出追加商品,就可以证明它实现了全部或部分未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可以说其存在成长性。许多中小企业虽然不存在规模经济,但发展迅速,其原因就在于此。反之,任一特定企业一旦减缓或终止了扩张与创新,就会最终丧失成长性,呈现出非成长性特征。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将企业划分为成长型企业和非成长型企业两大类。所谓成长型企业,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一般考察时限为3—5年)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所谓非成长型企业,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未能有效利用资源,企业整体发展弱化或呈现整体萎缩态势,未来发展预期不明或总体看淡的企业。这里主要以周口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下所阐述的内容也主要适用于成长型企业。

二、周口工业企业成长途径的探讨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发展的新优势。郸城县金丹乳酸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经历了由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技术创新历程,形成年产12万吨乳酸及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产量、质量和技术等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50%以上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国内最大的乳酸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他们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设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首家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乳酸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1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乳酸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与重大成果。三是注重技术研发和设备工艺改造。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5%作为技术创新基金,自2001年组建集团至今,已投入3亿多元科研资金,近年来,用于技术创新项目奖励980万元。该公司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设备,用新工艺提高乳酸质量,通过对浓缩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蒸汽能量的梯次应用,使蒸汽消耗下降72%,电耗下降62%,而且所生产的乳酸色度下降了50个单位,生产能力提高了4倍。四是注重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培养了拥有14名高级专家和博士的233人的专业研究队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按新增经济效益的5%~10%予以重奖。2005年,公司对完成“乳酸糖清液高浓度发酵技术”研发的上海工程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金丹乳酸公司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三年销售收入、利润均以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效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郸城县天豫京贸有限公司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出饼状粉条、粉丝等六个系列30多种包装规格的红薯产品,在市场需求减弱、食品安检门槛提高和金融危机导致众多中小企业关停的情况下,企业不但未受到冲击,反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2009年前3个月产品出口上升了53%,90%的产品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并进入美国好事多超市。红薯加工规模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土产品做出洋产业。周口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是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市工业总数的80%以上,这些企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的高低。只有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扶持政策上尽力倾斜,在创业资金上加大支持,鼓励企业依托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突破工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

(二)调整产品结构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依托科技创新、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是企业应对危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的成功做法。郸城县财鑫集团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始终以新产品巩固和占领市场。面对全国淀粉糖产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与山东发酵研究所合作研发,新上黄原胶和植脂末项目,同样是玉米产品,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每吨产品价格由2000元提高到28000元,增值十多倍。该县的金丹乳酸公司从2008年10月份以来,根据国际、国内对乳酸需求急剧下降的市场变化,投资1.2亿元,通过技术改造,将DL-乳酸全部转产为L-乳酸,实现产品换代升级,同时新上了1万吨的乳酸盐类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增加5种新产品,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成为蒙牛、娃哈哈、青岛啤酒等国内800多家企业的供货商,乳酸总产量占国内70%以上份额。鹿邑县的辅仁药业集团和项城市的帅克制药有限公司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辅仁药业与郑州大学联合开发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一类抗癌新药OGP46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河南省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帅克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的部级新药氨酚帕马溴原料和片剂,是国内独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周口益海粮油公司由单一的大豆油产品发展到现在的1∶1∶1食用调和油、AE大豆油、食用棕榈液油、食用调和油等多种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些成功的事例说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竞争的背后却是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需求,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加快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谁能做到,谁就能生存。企业要利用好国家鼓励支持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的政策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产品走高附加值之路,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新产品、高质量开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应对危机中谋求逆势做强。

(三)项目建设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

成长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美国;农村合作社;经验借鉴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合作经济在国外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经十分发达,具有庞大的规模与组织体系和十分健全的功能,它们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美国的农村合作社成长模式进行分析介绍,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农村合作社概况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成长模式范文篇9

本文作者:汪益彩工作单位:诸暨市浣纱幼儿园

教师自我提升

(一)自我理论提升:广阅书籍——自我理论提升的纽带为让教师能真正地学到一些理论的东西,我们进行了一项阅读书籍的活动。具体活动流程为:第一步:教师自由选择书籍或文章,做好摘记及观后感,在活动中阐述自己的感受,以及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的帮助。第二步:指定书籍的阅读,进行读书漂流。选择通俗易懂、对教师有直接帮助的书籍或杂志文章,供教师轮流翻阅,并写下观后感,集中活动交流。第三步,把书面上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并结合具体教学、反思、案例等形式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二)教学技能提升:工作小窍门的挖掘——教学共享的捷径在教师成长目标里,仅仅组织好每次活动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可能跟教学无关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我们提倡教师把这些小窍门交流出来,积少成多,通过这样的捷径让每位教师都能拥有更多的小窍门,感受小窍门带来的快乐和效率。而这些小窍门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丰富课外知识。授业者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要具备一桶水,尤其是面对低年龄的幼儿,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要成为孩子面前有问必答、得心应手的好老师,就必须广阅书籍、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哪怕是跟教学无关的或是孩子们才津津乐道的动画片等。与会时,把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交流一遍,一人讲几人听,大大缩短了各自查阅的时间。2.美化环境等技能。人们都说幼儿园是个花花绿绿、充满童趣的世界,如何让这个世界在孩子们眼中始终充满向往,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好这一任务,很多老师是各出奇招,大家的小窍门聚集在一起当然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3.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除了传统的文字编辑和查找资料外,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跟工作有关的例如漂亮字体、音乐编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等,当我们遇到节目编排或者装饰环境时,这些小知识正好发挥其强大的功效,我们的老师也就不必求助于外界,把时间浪费在音像店、刻字店里了。同时把这些小窍门贯穿在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中,这种以单个教师带领全体教师获得经验的形式给大家带来的是全面的发展,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教学计划制定:工作进展依据——发展目标落实的基石针对教师计划性差这一情况,我们从每位教师以往的工作和计划中制定的情况出发采取个别谈话,帮助老师正确面对自己的现状和能力,再具体细致地调整计划,并在新的学期里始终勉励自己完成,最后在学期结束之前集体交流,公开自己的计划。一学期下来,很多从不积极参与的教师,特别是一些招聘教师,她们在论文案例获奖、公开课展示、优质课获奖的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增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创设

(一)创设观点论坛机制:观点论坛——成为主力军的途径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好每项知识技能外,日常生活中自身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的一种优秀的素质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基于此点,我们设计了每周一次的主持话题的教研活动:轮到主持的教师事先准备一个话题,组织其他教师开展讨论,要求使活动气氛容列,做到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说,同时做好小节工作,记录成册。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避免教师选题的单一性,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话题形式、范畴,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教师能出新意,群策群力。开展的话题大致有以下几类: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找到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感悟于平时自身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遇到的具体事例;搜寻一个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的优秀教材共同讨论设计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二)教师月交流文章机制: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具体做法是:每位教师每月交流一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你选定一篇内容之后,必须要有自己的精华。可以是困惑,也可以是经验。要求教师在交流的时候不但要脱稿而谈,而且要站立在全体教师面前大大方方地谈。经过半年左右的训练,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脱稿并且条理清晰。当然,每一次成功的反思活动,台下教师的反馈也很重要,我们要求台下的教师针对反思都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她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让每位教师在整场活动中积极动脑、参与其中。(三)观摩互动机制:交流——经验获得的方式具体做法是:(1)确定活动主题开展观摩。每次教研活动之前,先确定一个主题范围,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尽情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自由选择学科及形式。由于主题一样,教师们在选材的时候就显得格外谨慎,又加上操作范围广、不受学科限制,活动开展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达到了在竞争中学习提高的效果。例如有一次“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一位教师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在课堂上引进了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被人关注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的区别和作用,当时观摩的老师就大发感叹:“若不搞这次活动,我们还不知道路边的垃圾箱现在有这么些讲究呢……一直以为塑料泡沫是污染物,想不到也属于可回收垃圾……”另外,一些教师虽说只是采用了传统的故事或儿歌教学,但肯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简单的一个内容,竞让孩子们欢愉雀跃,也让观摩教师们明白,只要设计巧妙,组织一次成功的活动也非难事。(2)优质课观摩。因为条件限制,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而现在的专家讲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教师或教授开课(录像受拍摄水平限制,效果不明显),另外,园内参加课堂比武获奖的优秀活动、平时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优秀活动等等。这些资源的广泛共享,这就得借助于观摩活动。我们采取“经典活动回放”的形式,鼓励教师们把这些优秀的活动再次呈现出来,让更多的教师得到学习。(四)强项拓展机制:强化——自我肯定的途径幼儿园是一个整体,若能将每个人的长处融合一起,合理使用,势必收到1+1>2的效应。而这样的拓展我们用以下三“字”法得到强化:察:我们采取自报、推荐、选拔的方法挖掘教师之特长。开学时的自报:了解自己的优点进行报名。同事们的推荐:有些内向型教师明知道自己某方面比别人要强,怕人说闲话,却不敢报名,这就需要同事的推荐。选拔:幼儿园开展一系列展示活动:故事演讲展示、各类绘画展示、书法展示、论文展示、活动设计等发现教师之优点。激:人有许多时候对自己都比较宽厚,总会自己原谅自己、自己放松自己,如果在旁边“推”一把、“逼”一次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组织者经常得做“傻”人,以傻促人。比如,练习书法时拿一个比较难的字询问书法特长的老师,这个字结构如何摆,起笔、落笔如何;读故事时抽出一段文章请普通话标准的老师从感情、咬字上予以朗读,事后,组织者要及时抓住教师的心理,记得别忘记说:“原来是这样!”“谢谢你帮我!”“确实不错!”等等,除此之外,组织者还必须经常要求有专长者及时充电。用:用其之强项进行展示并主持活动。要求主持的教师从理论、操作对各位教师进行培训,并布置相应作业让“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作业的质量,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质的提升过程。善于抛开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从教师真正获得发展的目标出发,我们进行的这一系列创新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们专业的迅速成长。

成长模式范文篇10

从1994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并存的组织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成长,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暴露出诸多现实性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低质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本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严重;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不足;农村信贷资源萎缩;农村金融市场价格被扭曲;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逐渐向商业化和集约化改革,实行在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减少网点的措施。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信用社的服务手段及方式不相适应;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贷款,但显著减少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且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较高,贷款额度较低,贷款利率封顶等情况,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大部分亏损,其无能力向农户提供贷款,我国人民银行所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相当于杯水车薪,广大农户还是只能够寄希望于民间借贷。政府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无法真正到户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扶贫帮困的美好初衷。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贷款难问题在制约农村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

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路径取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选择。成长模式的选择要依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来做出理性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简称内生成长模式,是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凭借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内生演化而来的一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在刘易斯古典模型中,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形成能力,需要依靠工业部门来形成其自身的资本以及实现现代化。但刘易斯却忽视了农业和工业两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对整体的资本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将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二者独立,这不仅低估了农业部门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能力,而且高估了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资本形成的能力。农业部门是能够自己内生农村金融市场的,即使在我国“以农养工”的阶段中,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民间金融。基于市场中金融需求的诱导角度来看,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又称需求诱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当农村企业和农户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强烈时,有经营实力的农村经济体为追求利益,就会自发地组建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满足人们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金融需求的诱导,就会自发形成民间金融组织。政府不会在这一成长模式中做出明显的金融干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必要法律制度,以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秩序。当农村金融市场选择市场主导型成长模式时,农村的经济主体就会占有较大的农业收入份额,因为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农村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当,并且能够自主支配由此产生的储蓄份额时,才能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基础。市场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依靠的是市场,能够有效实现主导农村金融资源的横向配置。然而,这种形式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速度缓慢。农业的自身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属性而不健全,即便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机制得到满足,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农村金融需求是无法依靠内生的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来满足的,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所发放的高利贷盛行,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二)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简称外生成长模式,是在农村经济体外部凭借政府的强制力量人为地植入到农村经济体内的一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这种成长模式基于对外部金融模式的移植,几乎不需要农村经济主体和农村金融主体做出贡献。农村经济体系在政府金融因素刺激条件下,依然缺乏金融市场成长因素的积累,为回应政府外部金融刺激,只能够强行启动,表现出一种效率低下、有量无质的弱质量性增长。在此成长方式下,政府部门采取由上而下的模式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及运行机制。即在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中,政府部门先强制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过程中,后组建农村金融机构,从而在农村经济中布局。然而,农户和农村企业自行组建的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被视为非法组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打压,导致其交易转入“地下”。这种方式与“以农养工”的工业化战略思想相适应,与后进国家工业化战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成长模式中,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的规划与运作是依据政府的效用偏好而完成的,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结构,因而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又是一种供给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政府是通过事先的金融供给,以诱导和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而此种情形下,金融需求的市场化程度十分低下,大多是满足政府指令性的生产和消费。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量性扩张。农业金融资产规模量的扩张取决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政策走向,若政府采取重视的态度和积极政策,规模扩张是有可能的,若政府采取歧视农业的态度和消极政策,规模难以扩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在此种方式下,农业经济各主体间不能够通过真正的金融手段来调剂余缺,农业金融主体的参与和努力程度十分低;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由于政府的集中承担收益和风险而缺乏利益激励与风险激励,这无疑会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即使此时有金融资产的增加,也难以完善市场、优化结构,如果此时选择依赖行政力量来予以维系,金融风险将逐渐积累。

(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型成长模式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都存在相应的缺陷,政府主导型成长模式较市场主导型所存在的缺陷更为突出。市场内生型为主、政府引导相结合机制的混合型成长模式是最佳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特别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金融市场应该从外生为主导的成长模式向内生为主导的成长模式转变。农村金融市场在成长过程中应努力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中的配置职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效率的提高也应该依靠市场机制力量,使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低质状态得以改善,还应该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政府介入的理由如下:一是在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部门的利润率远低于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因为在这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农业部门一定会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资本净流出。二是在市场条件之下,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增收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是一个弱质经济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这就导致农业部门对外部资金缺少了吸引力。三是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的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在提供农户融资场所和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还增进了农村的社会福利,因此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内生成长中给予适度的政策鼓励,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不仅要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安全的方式介入,而且要出资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对农业的政策性诱导和扶持,增强对贫困农户的扶贫救济,满足公共产品融资以及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混合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依据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过程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农村金融市场在市场机制导向下成长,政府介入的目的是通过制定税收减免、补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政策以保护和放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因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在市场导向型混合成长模式中应以内生和需求引导为主、政府外在供给和引导为辅。此模式往往常见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政府的干预较少。

2.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市场和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并存,而政府机制所起到的作用较市场机制要大。政府不仅要组建并运营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向贫困农户提供政策扶持性信贷,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村合作金融,从而实现政府支持农村金融的目标。政府应该注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配置金融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此过程中如果政府直接的干预力度较大,则会损害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内生成长机制无法顺利建成,因此,此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应该以外生为主、内生为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将逐渐取代政府导向型混合成长模式。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往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或农业重视度和重要性较高的国家中常见。

总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若要加快从政府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就需要政府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内生机制和制度环境,并通过改善工农贸易条件来创造城市金融要素向农村领域延伸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措施来组织农村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增加农村金融资源净流入,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高质量成长。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选择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阶段,基于以上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的分析,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最佳选择。在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的建立中应达到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一)产权关系明确化

产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施的权利,体现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工具,如法规条例、法律法令、社会公德、社会习惯以及决定政策,社会强制力是产权实施的必要条件。明确的产权关系既可以使产权关系的制度成本有所下降,还可以使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并且农村金融资源的边际效益也会相应提高。当产权关系清晰时,凡影响产权交易双方的损益关系的经济信息,必然会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因而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是非常及时迅速的,及时迅速的金融资源动态调整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明确产权界定的条件下,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具有非常清楚的损益关系,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会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达到最优化。如果没有明确产权关系,市场交易后的结果不能够被金融资源的所有者判断,金融资源的流动性会随着下降,难以纠正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这将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善出现阻碍。

(二)政府边界合理化

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的建立要求合理地界定政府行为的边界,包括政府的干预领域和市场定价的边界。基于国际经验和经典理论研究,政府的干预领域应该局限在市场失灵领域和自然垄断领域,因而,政府的决策行为必须采取法制手段来进行规范,从而避免微观农村金融市场被政府部门过度干预,其中特别要注意对价格体系的过度干预,不合理的价格干预易产生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不足,这样农村金融市场便会长期陷入短缺状态。政府部门也存在失灵状况,仅依赖政府干预去实现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过度依赖政府干预不能够有效的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让农村市场陷入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