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12

建筑立面论文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外装修;GRC;外墙保温;涂料;综合问题

建筑立面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不断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基于建筑立面在现代房地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装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室外的装修的功能以及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首先应考虑外墙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要有独特的风格,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坚固耐久并且美观的外装饰材料,以下我简单阐述一下,本案伊丽雅特湾二期立面造型所涉及主要的构件,装饰材料。

一、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让建筑立面变得更加的活跃和自由,而以前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构件也逐渐走到了前排,甚至成为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GRC造型的构件的应用能制作欧式或复杂的造型,能够实现想要的艺术造型,本案欧式造型丰富多样。GRc柱子、梁托、小方柱子,从细节上更完美的表现我们需要的造型效果。

GRC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的英文缩写,是七十年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将轻质、高强、高韧性和耐水、不燃、隔音、隔热、易于加工等特性集于一体,在建筑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迄今,GRC已在英、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大量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低碱水泥、抗碱玻纤的相继出现,把我国的GRc技术引向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构件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建筑风格的体现。

简述一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进场构件检验-各类的铁件、支架制作-找准外墙土建基准线-按GRc构件规格定位放线-GRC构件就位安装-堵缝、修补-养护-分项验收。构件进场进行检验,由于构件系外加工预制,所以,必须保证进场构件的质量。依据构件加工企业标准,按外观和尺寸偏差进行现场检验。且进场构件须有出厂合格证书,严禁使用不台格的构件。

需要注意的是与主体墙面的安装的GRc构件,由于主体外面保温制作完毕后安装时,GRc构件的边缘要用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以便与外墙保温形成整体。

二、外立面墙体保温施工对装饰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说起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是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现在说论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中的对装饰有影响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弹好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专用粘接剂;前期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粘贴聚苯板:注意墙体造型的变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装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人砂浆中。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能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且对整体墙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与凹进,阳台、露台都很多,施工过程中,墙面的装饰缝隙一定要事先预置尺寸。主体结构完成后,还有一定尺寸适度的装饰线脚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欧式线脚不像平板那样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质量是否规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处理好外墙保温与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墙腻子,可根据饰面设计选用不同的外墙腻子,如外墙光面腻子、外墙拉毛腻子、外墙弹性光面腻子等。

三、涂饰外墙装饰涂料对于外立面装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颜色涂饰外墙涂料。选择需要的肌理质感,还有就是涂料的类型,使用普通油漆,如果墙体开裂,漆膜也会跟着开裂,从而使潦膜失去对墙体的保护功能。本案使用弹性涂料,有着对紫外线的抗性,从而具有超强的耐久性。有着永久性的韧性,从而能抵抗墙体开裂。可阻挡水和二氧化碳的侵入,维持墙面历久常新以防止雨水入侵墙体,造成墙面漏水发霉,具有特殊的呼吸能力,可以防止水分在墙体内的积累,又可使水分透过漆膜蒸发出去。皮肤机理,透气性好,保持室内不闷气。有效弥盖细微裂缝保色性能优秀,施工方便,涂刷随意,并且弹性涂料有很好的光泽度和质感,还可以滚涂出不同大小质感的拉毛。

以上分析了里面三大主要影响装饰效果方面,下面总结建筑装饰应该综合注意问题:

对于本案这种线脚丰富的实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建筑设计的结构尺寸应注意与成话尺寸的差额,加之土建抹灰尺度比例不要把握,容易造成最后成活尺寸过大,造型比例不协调,再做修改费工费力得不偿失。

石材墙面注意涂料与石材分界线位置的装饰线条,最要先安装石材后在做线条,以防止由于石材找平后,石材顺应前面空隙增大,装饰线条容易无法压住石材的返工。

铁艺的安装要注意铁艺横向的管材与保温的接口出保证平整,铁艺设计的时候尽量减少给墙面造成的漏点,直接与土建交接的地方应该把土建面破开预埋固定。考虑细节问题,成活后不要露出竖向接头或竖向接头与土建台面断开。如铁艺前期安装,现场尺寸应实地测量,考虑露台或阳台非直角障碍物的处理。铁艺安装的成品保护尤为重要,以避免保温与涂料施工中对铁艺的污染,以防止饰面重耨处理耽误工期。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2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土建构造、建筑材料、园林景观、视觉艺术传达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以满足基本空间功能为出发点,推敲确定各设计因素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立面色彩在本质上与建筑设计的各因素都有契合点,如果色彩的选择与调整能够贯穿整个建筑设计环节,色彩与建筑环境、结构、材料将会有机结合,拓展整体的空间环境感染力和视觉表现力。结合建筑学教学与实际建筑设计,深入剖析色彩在建筑中的构成因素,个人认为建筑立面色彩的设计思路要以建筑整体设计为基础,具体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1.1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关系

建筑立面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色彩也不应该是偶然随机的选择。宏观范畴至城市面貌规划,具体定位到建筑风格设计,都是色彩根植的土壤和衍生变化的基础。色彩有其自身的视觉影响力,对于空间环境有最直接的塑造能力,从这方面看色彩具有独立性;色彩是物质的表皮和最外在的视觉现象,常常结合物质的综合因素形成整体形态,从这方面看色彩又有依附性。所以,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需要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格面貌来选择,同时也需要考虑所选色彩的独立表现力。

1.2建筑立面色彩与建筑整体设计过程的交互

在建筑设计前期,设计建筑立面色彩时需要考虑的是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协调性,与所处景观环境的大关系。在场地分析阶段,设计建筑立面色彩时要考虑建筑朝向,朝向决定了光源对于建筑立面色彩变化的影响程度。在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体量、建筑结构与立面色彩的关系。图面上小块色彩与建筑体量上所覆盖的大面积色彩,在视觉感受及心理影响力上是有巨大差异的。在选择建筑材料方面,要综合考虑色彩与材质的结合,同一色彩在不同质感建筑材料的视觉表现上是大有不同的。综上所述,建筑立面色彩的设计贯穿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每一环节都有相关联的色彩因素设计的侧重点,各个环节的色彩因素碰撞、凝结、整合后,生成的立面色彩是与建筑最有机的结合。

2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实施方案

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即色彩三要素,其决定着色彩的视觉印象,在实际的色彩调配中可以依据色彩三要素临摹出相同的颜色,也可以调整任意要素改变色彩样貌。色彩三要素即色彩的相貌、明度、纯度。下文将从色彩属性的角度,理顺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调整脉络。

2.1色彩相貌的定位

在建筑设计过程的最初阶段,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目标是色彩相貌的选择。这里的最初阶段是指设计前期的相关准备,以及场地设计。建筑立面色彩是构成城市视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色彩设计可以强化城市的地域性特点,展现城市历史文化气质。因此,从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着手,是立面色彩相貌定位的开始,会有一个对应的色彩范围。场地设计是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环节。在色彩设计方面主要体现的是建筑与景观道路等环境的色彩关系,不同色彩的搭配碰撞会产生迥异的色彩环境氛围。这阶段要在已经选定的色彩相貌范围里进行筛选,考虑建筑立面色彩与景观色彩的协调性。

2.2色彩明度的选择

在建筑设计的中间阶段是建筑立面色彩进行调试的过程。建筑设计的实质是建筑结构、使用空间、风格样式的设计,三者都有对应的色彩表现方式,在方案设计中要把每一设计侧重点与建筑立面色彩的调整结合起来。选定色彩相貌就是明确了色彩的基本样貌,调试色彩的明度之后,出现的就是相对准确的色彩面貌。首先,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相应的立面色彩设计要考虑到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由结构变化带来的色彩明暗变化。同一颜色,受光部分色彩明度会提高,背光部分色彩明度则会降低。色彩调整时主要考虑建筑结构上的主入口和人流量较大的建筑立面,这部分结构的光线,以及光线下呈现的色彩变化展现着建筑立面色彩面貌。其次,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空间功能与色彩营造的环境氛围之间的关系。同一颜色,不同色彩明度的空间给人的心理影响力会有较大差异。最后,建筑风格样式与建筑立面色彩在视觉表现力上需要有高度一致性,基础是需要对于建筑历史与建筑美学有扎实的认知。

2.3色彩纯度的调试

在建筑设计的收尾阶段,是结构、设备、材料等各种细节的协调、落实,这阶段建筑立面色彩也要最后调整色彩纯度至最终的色彩面貌。建筑结构经过计算会在方案上有一定的调整,结构上的增补与删减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建筑体量;建筑设备的添加在稳定建筑功能性的同时,也会在建筑内部及外部空间上有造型改变;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其质感与初定的立面色彩结合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所以,在方案交付施工前的收尾阶段,会有建筑立面色彩的微调,调整的因素主要是色彩的纯度。

3结语

色彩作为视觉主导要素,在城市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方面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色彩学在城市住宅建设中的合理运用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人们对生活空间要求的提高带动了建筑空间形式的创新,同时促进了建筑色彩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新的结构形式与建造方式的推广为色彩表达带来新的机会。现代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住宅建筑色彩乃至整个色彩的多元化成为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种类和色彩的日益丰富。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3

身处室内空间,建筑室内环境由顶棚、地面、立面墙体,以及窗户构成,其中的顶棚、地面与立面墙体都属于可控空间环境,其色彩、材质都可以根据建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而窗户通透呈现的多为户外相邻建筑的立面,其色彩、材质都是不易根据个体需求更换的。在设计空间使用人员构成复杂的多层住宅时,环境色彩就需要考虑得更为周全。综合考虑色彩构成因素及建筑设计因素,多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色彩的关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定位。

(1)建筑立面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环境色影响。多层建筑群落有一定的楼间距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相近建筑之间会有一定的色彩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白色的墙壁会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那就是相邻建筑立面色彩的映射。建筑立面色彩的环境色构成在实际设计中有较强的视觉影响力。从色彩三要素来定位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纯度较高、明度较低的颜色不适用多层建筑立面,比如大红、熟褐、深蓝这类颜色,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就很强,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会有较强的环境色影响,空间中会有较强的色彩映射,以及相关联的色彩混合。色彩纯度较低、明度较高的颜色在多层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则更为广泛,比如米色、浅灰色这类颜色,属于空间意义上的背景颜色,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影响也较弱。

(2)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空间色彩的调和。作为住宅类别的多层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立面色彩填窗而现,构成了室内空间色彩的一部分,由此,设计时需要考虑立面色彩的可调和性。在目前市场提供的商品房销售房源中,可分为精装房与清水房两部分,精装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室内色彩设计是施工的共同体,是可调可控的,设计时以建筑风格为统领,色彩基本是在同一色彩相貌,相近明度、纯度的区间内;清水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要考虑对于各种室内装修风格的兼容性,设计时要从建筑风格出发选择色彩相貌,然后调试色彩的明度、纯度至中性色彩感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色彩可搭配的元素较多、适用性较强。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园区景观

置身室外,视觉上的建筑空间环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立面的整体色彩,另一部分是建筑相关的景观色彩。两者对比、调和,共同形成多层住宅的园区景观色彩氛围。以绿化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植被树木在春夏秋三季呈现绿色调,冬季落叶则呈现棕褐色调。在考虑建筑与景观主色调的搭配时,不宜选择互补色范畴内、色彩对比关系强烈的颜色来搭配。以绿化较少、人造小品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设计时要整合景观主色调,然后考虑建筑立面色彩与景观色彩的搭配关系。由于两大块的色彩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设计发挥的余地较大。多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要依托于其园区景观的风格定位,选择色彩相貌,在建筑与景观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关系中选择色彩相貌,调适色彩明度,确定色彩纯度。

3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城市规划

3.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

色彩的小面积与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从城市地块规划及项目整体性考虑,多层建筑所构成的居住区一般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视面积也是较大的,这样就需要考虑其构成的心理影响力。每一种色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与影响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要遵循选定色彩、调试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扩大的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色彩的选择定位。在初步选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从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围,最终确定主色调及具体色彩构成元素。

3.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与城市规划

(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色彩关系。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与之相对应,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现。建筑的色彩总是要有其功能、风格、适用人群的定位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要宏观考虑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所属区域、地块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达功能相呼应的色彩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协调。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属国家、所处地域、居住人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可以由色彩来构建印、表达。在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前期,要综合考虑政策性、文化性的总体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个体精彩服从整体风格。

4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心理影响力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视觉表现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广阔的空间面积、围合的空间氛围,以及与自然光线的复合变化决定,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有着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盖性影响。色彩作为独立的符号因素,以视觉示人,形成氛围、给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衍生出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我们认识到的色彩是剥离了形象、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的视觉符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5结语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外装修;GRC;外墙保温;涂料;综合问题

建筑立面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不断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基于建筑立面在现代房地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装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室外的装修的功能以及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首先应考虑外墙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要有独特的风格,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坚固耐久并且美观的外装饰材料,以下我简单阐述一下,本案伊丽雅特湾二期立面造型所涉及主要的构件,装饰材料。

一、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让建筑立面变得更加的活跃和自由,而以前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构件也逐渐走到了前排,甚至成为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GRC造型的构件的应用能制作欧式或复杂的造型,能够实现想要的艺术造型,本案欧式造型丰富多样。GRc柱子、梁托、小方柱子,从细节上更完美的表现我们需要的造型效果。

GRC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的英文缩写,是七十年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将轻质、高强、高韧性和耐水、不燃、隔音、隔热、易于加工等特性集于一体,在建筑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迄今,GRC已在英、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大量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低碱水泥、抗碱玻纤的相继出现,把我国的GRc技术引向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构件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建筑风格的体现。

简述一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进场构件检验-各类的铁件、支架制作-找准外墙土建基准线-按GRc构件规格定位放线-GRC构件就位安装-堵缝、修补-养护-分项验收。构件进场进行检验,由于构件系外加工预制,所以,必须保证进场构件的质量。依据构件加工企业标准,按外观和尺寸偏差进行现场检验。且进场构件须有出厂合格证书,严禁使用不台格的构件。

需要注意的是与主体墙面的安装的GRc构件,由于主体外面保温制作完毕后安装时,GRc构件的边缘要用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以便与外墙保温形成整体。

二、外立面墙体保温施工对装饰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说起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是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现在说论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中的对装饰有影响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弹好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专用粘接剂;前期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粘贴聚苯板:注意墙体造型的变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装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人砂浆中。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能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且对整体墙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与凹进,阳台、露台都很多,施工过程中,墙面的装饰缝隙一定要事先预置尺寸。主体结构完成后,还有一定尺寸适度的装饰线脚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欧式线脚不像平板那样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质量是否规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处理好外墙保温与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墙腻子,可根据饰面设计选用不同的外墙腻子,如外墙光面腻子、外墙拉毛腻子、外墙弹性光面腻子等。

三、涂饰外墙装饰涂料对于外立面装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颜色涂饰外墙涂料。选择需要的肌理质感,还有就是涂料的类型,使用普通油漆,如果墙体开裂,漆膜也会跟着开裂,从而使潦膜失去对墙体的保护功能。本案使用弹性涂料,有着对紫外线的抗性,从而具有超强的耐久性。有着永久性的韧性,从而能抵抗墙体开裂。可阻挡水和二氧化碳的侵入,维持墙面历久常新以防止雨水入侵墙体,造成墙面漏水发霉,具有特殊的呼吸能力,可以防止水分在墙体内的积累,又可使水分透过漆膜蒸发出去。皮肤机理,透气性好,保持室内不闷气。有效弥盖细微裂缝保色性能优秀,施工方便,涂刷随意,并且弹性涂料有很好的光泽度和质感,还可以滚涂出不同大小质感的拉毛。

以上分析了里面三大主要影响装饰效果方面,下面总结建筑装饰应该综合注意问题:

对于本案这种线脚丰富的实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建筑设计的结构尺寸应注意与成话尺寸的差额,加之土建抹灰尺度比例不要把握,容易造成最后成活尺寸过大,造型比例不协调,再做修改费工费力得不偿失。

石材墙面注意涂料与石材分界线位置的装饰线条,最要先安装石材后在做线条,以防止由于石材找平后,石材顺应前面空隙增大,装饰线条容易无法压住石材的返工。公务员之家

铁艺的安装要注意铁艺横向的管材与保温的接口出保证平整,铁艺设计的时候尽量减少给墙面造成的漏点,直接与土建交接的地方应该把土建面破开预埋固定。考虑细节问题,成活后不要露出竖向接头或竖向接头与土建台面断开。如铁艺前期安装,现场尺寸应实地测量,考虑露台或阳台非直角障碍物的处理。铁艺安装的成品保护尤为重要,以避免保温与涂料施工中对铁艺的污染,以防止饰面重耨处理耽误工期。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形式功能多元化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色色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形式功能多元化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色色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设计,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载体,体现出城市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城市发展本身;由于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发展表现为传统的,使用问题日益突出,确保城市可持续,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街道景观在尊重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坚持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使用舒适、生态和谐新型城市街道节点,为打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街道景观体现的是包括历史风貌、街道空间、人和景观环境问题。

1街区现有街道风貌问题

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城市历史见证和核心发展区,是展示满清皇家气息和近代城市风貌的主要窗口。街区整体呈现格局为九宫格,井字形街路布局形式,集中展现了沈阳满清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1.1环境问题。街区内交通混乱,多数街巷存在人车混行,人行空间连续性差。局部存在卫生环境差等问题。1.2沿街建筑问题。不同功能区域内沿街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建筑外立面色彩混乱缺乏控制管理,恢复建筑杂乱无序分布在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恢复缺少连续性。1.3街道景观问题。街道景观系统层次不分明,体现在交通系统上缺少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分行系统。景观层次单一,绿化植物季候性不强。设施小品缺乏整体风格,主要节点无景观设计。1.4街道公共设施问题。主要体现在垃圾桶数量不足,缺少休息座椅,候车亭风格不统一,缺少无障碍设计。街区内指示牌、雕塑小品、护栏、自行车停放设施、饮水器、公厕数量不足或缺失。

2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影响因素

2.1物质要素。景观更新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绿化植物、墙体、铺装、公共设施、街道家具等,同时还包括道路形式、街道断面等街区空间要素。物质因素是街区内街道景观更新的表象因素。2.2非物质要素。景观更新非物质要素主要包括特殊时期体现历史功能的街道名称,发生特殊历史事件的道路节点,由于历史发展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功能或行业的街路。非物质因素是街道景观更新的内在因素。

3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3.1制定导则。立法是执行的必要基础,国内各大城市关于城市街道更新均已出台导则。2018年9月中旬,《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明确了背景街道的总体规划要求、核心设计要点、几张保障与专项治理等。此前,《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确定了上海城市四大导向,即“安全、绿色、活力、智慧”。明确街道空间与人活动相关的设计要素,并进行引导,其中包括主要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以及沿街建筑界面。在更早的时期深圳已经最先迈入城市更新的常态化与制度化阶段,2009年已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导则应对适用范围、使用对象与国家相关法规关系及适用方法进行阐述及说明,并从整体规划要求到核心街道设计逐一展开说明,包括整体规划结构、不同功能街道空间规划要求、沿街主要建筑立面、街道道路断面、慢行系统、市政公共设施及街道家具、景观绿化等。同时应对导则执行及管理控制进行条文性规定及说明。3.2尊重历史发展文脉,更新街道空间格局。盛京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将前文后商的中国传统城市格局延续,强调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风貌,形成连续的街区历史文脉。应充分考证街区内历史事件及历史遗产,同时应控制主要道路的街道空间尺度,将原有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恢复。通过标准化通用设计改造引导街道空间更新,为解决街区街道景观更新提供文字性描述和设计样例,并为执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3.3倡导绿色街道,促进智慧出行。街区内提倡以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优先保障行人出行,其次为公共交通,建立多种出行方式方便快捷的转换路径。提升街区内街道绿化品质,合理安排功能性和景观性,选择适宜的本地植物,增加景观层次加强街道识别性。街区公共设施设备向智慧化、智能化、交互化更新,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站牌、智慧垃圾桶等,同时如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共卫生间指南、公共交通时效信息等信息平台,提升街区服务水平。

4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方法

4.1街道空间更新。统筹分配街道空间资源,在街角或开敞空间设置景观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沈阳路、正阳街、朝阳路等历史风貌街道延续历史文脉,严格控制尺度与风貌,塑造传统文化节点,展现传统文化精髓。中街商业区加强步行和车行的内外交通连接,增加休憩停留空间,在步行街上设置休息和服务设施,提升区域品质。居住区应亲切宜居,改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提升环境舒适度,限制机动车速度,提升慢行出行比例,增加行人驻足空间,建立连续安全的慢行系统。4.2沿街建筑立面更新。沿街建筑立面应尊重并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尺度,原有街道建筑立面应通过修补、改造、翻新等手段更新街道肌理,在难以形成连续肌理处利用绿化景观进行视觉遮蔽。4.3景观绿化更新。街区内原有古树大树等绿化景观资源应作为首要保护对象,并对其相关保护与更新提出明确要求。考虑四季物候变化,结合道路断面调整种植适宜的乔灌木,营造具有亲人感的街道空间绿化景观。4.4街道公共设施和家具更新。街道公共设施更新应考虑集约、节约需求。对公共标识、路灯、候车亭、通信设备箱等集中布置并采用多种功能进行整合。增加智慧型公共设施及街道家具,如智慧信号灯、智慧公交站牌等。4.5慢步系统和铺装更新。从北京、上海街道更新导则中导向转变尤为突出的共同点是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在城市街道不断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街道功能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人的需要重视程度不够,使其成为街道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在街区街道空间资源分配上应充分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优先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权益。合理组织街区内交通系统,建立有效的停车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地下停车资源,核心区域逐步取消地面停车,尽可能在有条件的街区设置步行街道,还原清净、舒适的老城街道公共空间。街区内机动车道宽度最小可缩至3.0m~3.3m,将街道空间重点分配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并在街道单侧或两侧整合人行道,形成宜人的景观空间,为行人、非机动车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间、优质的公共环境和宜人的街道尺度。街道地面铺装以系统优先,从视觉上形成连续的街道功能系统,对历史遗产点或已消失遗产点可通过地面铺装设置标识或装置,引导流线提示历史印记节点。4.6无障碍设计更新。在街区内充分考虑全龄使用人群需求,总结人们可能遇到的行为障碍情况,提供绝对路权、清晰指引和舒适环境,重点考虑残疾人群、老人及儿童的活动行为。

5结语

街道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呈现城市独特魅力的关键,诉说着城市的文化内涵。街道风貌的提升将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应以导则规范,强调街道肌理及文化的连续,对街道进行分类明确街道职能,不同道路类型采用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从协调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关系,建立有序的安全的交通系统,到提升土地使用率,增强街区复合功能,从绿色出行到智慧出行,全面统筹及规划适宜人性尺度的街道景观更新。

参考文献:

[1]叶菁超,汤铭,王泰康.城市修补理念下的街道更新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9):5-6.

[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巴天星,范东旭,赵英.浅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交通提升与改善———以沈阳盛京皇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例[A].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8.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建筑节能的范畴,提出了“太阳能建筑”这一概念,并简要概括了大阳能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模式。同时,太阳能建筑作为一项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方向,值得大力推广

前言

随着能源结构的逐步调整,世界各国都把能源问题放到了关系国际民生的战略位置。我国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新能源建筑的理念,提出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据专家估计,到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电力市场的3/5,燃料市场的2/5。而太阳能,在21世纪即将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太阳能经济”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结构的主流方向之一。

1建筑节能的范畴

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的节能电力电气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等电力电气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建筑节能体系(图1)可以从两个大方面来考虑:建筑本体节能和建筑设备节能。建筑本体节能主要体现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判断节能与否主要看建筑是否采用新型节能建材、是否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等等。建筑的设备节能则贯穿建筑的使用过程,涉及管理、优化和改造等细节方面,从空调、给排水、卫生、照明、电气等末端设备入手,挖掘节能潜力,创造节能效果。

太阳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在建筑的本体节能方面,但同时太阳能设备作为建筑设备的一种,在管理节能方面也具一定潜力。

2太阳能建筑的概念

太阳能建筑(SolarBuilding),即用太阳能(SolarEner-gy)代替部分常规能源,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以满足或部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谓的太阳能建筑,其利用太阳能的最高境界是“零能耗”,即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从而真正做到环保清洁、绿色生态。

基于以上对太阳能建筑的定性分析,太阳能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3条:1)既舒适义健康;2)节约一次能源;3)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太阳能建筑的典型建筑结构类型

在倡导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太阳能作为最经济、环保的能源之一,愈来愈受人们重视。目前太阳能建筑的典卫建筑结构类型有阳台壁挂型(图2),屋面贴合型(图3)、集中供热型(图4)、集中分户型(图5>,等等。

太阳能建筑的宗旨是在不破坏建筑立面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太阳能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智能性。然而,在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问题上,综合各方面考虑,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I)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往往只强调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的特点与要求,使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物成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太阳能产品由于没有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因此会破坏原有建筑的整体外观形象,进而破坏环境;而且目前的太阳能产品结构单一,建筑设计师即使在设计中考虑使用太阳能产品,也很难将太阳能产品有机地融人到设计中,使太阳能产品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鸡肋”。

2)建筑设计院,仍有不少建筑设计师缺乏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本不考虑太阳能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使用,造成太阳能产品大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临时安装,即“事后状态”下安装,结果影响到建筑群体,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

3)政府规划机构,往往不能够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和相关政策很好结合。虽然江苏地区已出台12层以下民用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性政策,但由于其它相关配套设施、标准的不完善,尤其是太阳能施工验收标准一块,仍存在争议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导致推广效果不好、范围不广。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如下:(I)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商应更多地了解建筑设计的需求,开发推出多款适合建筑结构利用的系列和型号;(2)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即将太阳能系统包含的所有内容都当作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加以考虑,使之成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3)加强太阳能产品生产商、建筑师、政府机构的交流与沟通,从设计阶段即将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真正的融为一体,并配以后期的政府激励政策、规范的市场引导机制,太阳能产品一定可以在建筑节能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各领域的合作之下,太阳能建筑必将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太阳能系统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也将得以持续和发展。

4太阳能建筑的典型应用模式

太阳能的应用,从技术途径看,主要分为光一热转换技术和光一电转换技术;从具体应用范围看,主要有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能温水游泳池(图6)、太阳能空调、太阳能路灯(图7)等5大系列。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光一热转换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热水,还可解决取暖等问题;太阳能光一电转换(图8)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分,发展与应用量较小,但是随着光电转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太阳能光一电板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太阳能应用必将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发展市场。

江苏等地的一些示范小区率先采用太阳能热水集中供热系统(图9),其承压运行、分户供水、智能化系统已成了住宅小区的新卖点。还有一些示范小区,利用太阳能的初期光电转换,使小区的门楼牌、指示牌、警示牌等白天吸光,夜晚发亮,既方便住户晚间出人,又节约物管费用。另外,据有关方面统计:用电热水器洗澡的费用约为0.62元/次,而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费用则仅为0.31元/次

5太阳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1)应用空间大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正常发展和生态驱动发展两种模式下,预测2050年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总能源供给中分别占4.7%和10%。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已超过6001)万mz,而此数据的太阳能建筑仅占所有建筑1%

2)环保节能

根据美国环境总署EPA的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而人们对未来:在大气中含量的预计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50年后大气中:的含量将会达到现在的3.5倍。众所周知,国家推广太阳能的目的是为了环保节能,而环保节能在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就是尽量减少:的排放。换个概念,使用太阳能减少:排量与绿地吸收的效果相一致。据科学计算,可以总结出如下等式:1m=的太阳能集热器“95.39kg标煤产生的热量之70.11kg=19.475m2的草坪吸收力=0.779m2的落叶乔木吸收力==1.5m2的绿地吸收力。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效应。

6结论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老城区;城市设计;景观品质;特色文化;微更新

在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式,已经从城市增量发展过渡到了城市存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现有城市空间活力的再生发展,提倡微更新发展的趋势。基于此,对于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应用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且对于加快城市转型速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1老城区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景观品质相对较低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粗放盲目地蔓延与扩张,老城区内部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老城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生活环境品质问题,其次是绿色开放空间缺失的问题。在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老城更新改造中,相关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建筑密度、聚集社会财富效应。在一些老城区的更新规划设计中,往往用地强度过大,以致人口密度过高,新建的公共活动空间没有考虑周边居民生活需求,依旧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许多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与周边环境差异过大的情况:破坏原有城市空间格局、改变城市肌理等。例如,广州荔湾广场在改造期间盲目追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这也改变了文化保护的初衷,影响改造后的呈现效果。

1.2缺少文化特色

在最初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在“文化城市”概念下,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风向标,而大多老城区在建设之初,基本上没有文化特色的体现。并且部分老城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文脉的破坏情况比较严重,很多历史文化沉淀丰富的建筑都在建设过程中被拆除,这样在应用中,也无法对文化特色进行准确表述,从而影响到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

1.3物质功能缺失

由于建成时间长,老城区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得破败、陈旧、老化,原有功能并没有得到继续发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物质性老化的问题在更新过程中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筑立面改造大多只是对沿街的建筑立面进行墙面粉刷和墙体改建,这种表面式的更新方式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反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除了建筑等物质老化外,老城区功能弱化也是主要问题。混乱的用地使得城市功能不明确、功能结构混乱,由于老城不能满足部分城市职能要求,导致部分城市职能外移到新区,造成老城区居住的居民生活不便、生活环境变差、生活质量不高。另外,城区居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开始向交通更加便利、生活舒适度更高的新城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城区失去了发展活力。

1.4道路交通问题

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内的人口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在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目前在老城区发展中,存在着交通能力较差、停车位数量不足等问题。以停车位为例,根据2018年郑州市统计的停车位和车辆数据可以发现,在郑州市市区内共设置动车停车位6.5万个,道路内的停车位2.03万个,道路外停车位25.96万个,而郑州市内登记的车辆总数为53.35万辆,停车位满足率不足50%,而车位需求量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区域,这也是后续设计期间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区城市设计原则

2.1遵循空间运行规律

在对老城区城市展开应用设计时,首要遵循的原则便是满足区域的空间运行规律,即老城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契合城市发展特点,根据其趋势来进行小范围调整,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城区全方位改造的诸多矛盾,并进行老城区空间环境的精细化设计,加快其更新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契合空间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从而确保老城区的更新效果,提高其应用价值。

2.2挖掘特色应用文化

在最初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城市文化特色重视程度的不够,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因此,在微更新背景下,需要做好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对当地的文化底蕴进行充分了解,如习俗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围绕某一类文化内容展开应用设计,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使更新效果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1]。例如,沈阳故宫方城地区的城市设计,就是对清故宫和张氏帅府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井字格局和空间肌理的充分提炼。

2.3生态保护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应用原则外,在对老城区城市展开应用设计时,还需要遵循生态保护原则,这也是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做好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使其形成稳定的生态发展系统,而且在设计中也需要将先进技术融入设计当中,从而对设计内容的细节进行优化,提高了城市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

3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分析

郑州市二七中心区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顺应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老城区空间环境品质需要提高优化。基于城市建设存量发展的背景,通过产业引进、空间活力提升等来进行城市更新设计。

3.1积极引进新产业

通过积极引进新产业,可以优化提升区域的产业结构,带动老城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大多数老城区一样,郑州二七中心区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且能够进行更新的用地面积更为稀有,在基于微更新理念对其进行应用设计时,可以在原有商贸服务功能基础上,优化商贸类型,提升档次。结合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因素,融入文旅产业,着力打造中原特色文旅。由于小商品批发等传统商贸产业在老城区中心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中心区交通堵塞的问题。可将本区域的传统小商品批发等小商品产业外迁,为老城区营造良好空间和交通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本区域有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德化风情街等历史文化因素载体,在打造中原特色文旅产业时,融入一定的当代商业因素,形成复合化的产业结构,对原来单一的文化、旅游二元结构进行调整,丰富城区内的文化商贸特色[3]。

3.2推行分区分策规划

通过推行分区分策规划,有利于规划区域的集中管理,以此来提升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在郑州二七中心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基础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内容包括各地块现有建筑质量、建筑的层数、建筑容积率等。依据建筑用地性质、现存建筑类型和质量、开发应用强度等内容来划分区域,将其划分为保护用地、保留用地、微更新用地、拆迁用地,保护用地和保留用地基本上不需要调整,保留原貌即可,而微更新用地会根据缺失内容进行用地内容的微调整,从而满足既定的开发和设计需求,拆迁用地则是需要全部翻新的区域,此区域需要遵循本区域的上位规划和整个区域的发展趋势,提升设计内容的适用性[4]。

3.3做好总量控制工作

做好总量控制工作,能够对区域环境品质进行提升,从而将区域人口数量管控在合理范围内。在郑州二七中心区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需要结合上文提到的分区原则,对于建筑拆迁总量和需要安置的人口总数进行汇总,随后以人口规模的分布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目前区域的土地存量情况,将资源合理地配置到生活区域、公共区域、交通区域等区域中,从而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大幅度优化。结合中心区的基本情况,在对其进行总量控制时,在核心区域内推行“拆一建一”策略,而区域的地带则推行“拆一建三”的策略,这样也使整个改革过程达到既定的平衡态,提高了区域环境的稳定性[5]。

3.4循序渐进改造城区

循序渐进改造城区,能够降低改造过程中对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影响,减少了相应的工作负担[6]。郑州二七中心区改造涉及了许多城市问题,而且改造区域总面积较大,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如果整体进行整改,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总量较高。在微更新理念下,该区域也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调整方式,逐渐对现有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整,使整个区域可以逐渐满足城市发展需求[7]。在具体的落实处理工作中,将需要整治的区域以某面积作为一个整治单位,在3~5年内完成整改,从而提高改造结果的可靠性。

3.5打造活力公共空间

打造活力公共空间,能够提高中心区的空间环境及品质,提高区域城市居民的场所感。郑州二七中心区在最初建设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和节点较少,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更新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着重对街道空间和游憩娱乐广场空间内容进行优化,并形成重要的城市空间节点;以街道空间设计为例,需要对其空间尺度和招徕性商业广告形成的二次轮廓线进行控制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界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性化内容融入设计,从而起到提升结构应用效果的作用[8]。

3.6突显地域文化特色

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独特文化品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郑州二七中心区的历史文化沉淀非常丰富,有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二七纪念堂、德化步行街等历史文化环境。这也是城市外向型气质的核心表现,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对城市文脉进行维系,内容包括人物、建筑物、社会文化背景等内容,从而促进老城区改造的良性发展[9]。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进行合理应用,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内涵和个性特征,将此类内容有序地融入整体应用设计当中,从而提升整个建筑结构的个性化特征。

3.7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将功能区域有序地串联起来,这对于郑州二七中心区更好地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根据中心区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对步行交通系统、交通网的分布密度、生态交通组织等内容进行优化。以交通网的分布密度设计为例,在具体设计中,第一,增加区域内的道路宽度,适当增加城市次干道的占比和宽度,使其能够满足交通系统的应用需求。第二,适当增加道路数量,提高区域内的交通密度,从而起到缓解城市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尺度的作用[10]。

4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引进新产业,可以均衡区域的产业结构,推行分区分策规划,有利于规划区域的集中管理,做好总量控制工作,能够对区域环境品质进行提升,循序渐进改造城区,能够降低改造过程中对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影响,打造活力公共空间,能够提高中心区的物质价值,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建立,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将功能区域有序地串联起来。通过拟定合理的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尚书.浅析老城区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基因重塑[A].北京力学会.北京力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力学会,2020:1555-1557.

[2]董金华.基于旧城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2):53-54.

[3]胡园,于超.旧城区改造中常见的城市设计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10(20):106-107.

[4]王璐妍.基于绿色发展方式的新城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9:2058-2063.

[5]郑荣泉.“山、江、湖、城”共构的滨水区特色塑造: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案例特点分析[J].福建建筑,2019(03):1-6.

[6]潘雅特.基于保护和活化的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成都老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9(01):51-57.

[7]黄亮.生态水脉引领活力城市发展初探:以额敏县东城区城市设计为例[J].建设科技,2018(01):15-18.

[8]亢梦荻.存量背景下基于微更新的旧城区城市设计策略[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2017:93-103.

[9]文跃茗,李合群.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设计研究:以开封市旧城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7,35(11):50-53.

建筑立面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