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十篇

时间:2023-03-25 08:29:46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篇1

的约束和控制大体上可以分为自控、互控和监控三个方面。自控,即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觉地、规范地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公共利益。互控,即行为主体之间的互相制约。监控,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外部对权力行为主体实施监督和控制。目前,在我们党内,这样的权力控制机制已大体上建立起来,但其运行还不够理想,笔者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控制机制不够完备,还不能有效地杜绝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形成对严密而有效的控制,切实有效地铲除权力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必须加强党内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控制机制。

一、加强权力自控机制建设

权力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即自律,是防范腐败行为发生的第一道关卡。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建立健全制度是进行权力自控机制建设最有效的方法。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只要这个总开关不出问题,无论置身什么环境,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能做到身正行端,不犯错误。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也是抓好制度建设的关键,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效果;制度建设是一种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得权力行使者切实感受到来自制度的压力,并把它转变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使自我控制由软性约束变为硬性约束。制度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为监督主体了解、评判权力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标准和根据,权力行为主体一旦表现不佳,就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强权力自控机制,就要抓好这两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一要加强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是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凝炼。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到具体行动中去。还要努力学习掌握其它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现代科技、经济、法律、历史等。二要积极投身于实践。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建设实践;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接受严峻考验,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要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性锻炼,必须严格党内生活,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四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而且还要常抓不懈;要紧密联系实际,针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加强理论研究,作出科学回答;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其次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得权力行使者切实受到来自制度的压力,并把它转变为自我控制和约束的动力,使自我约束由软性变为硬性。制度具有促使权力行为主体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功能,权力行为主体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具有有所作为、追求事业成功、获得良好社会评价的愿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制度能够促进他们自我约束。

在党内的各项制度中,民主管理干部的制度和公开制度最为重要。因此,要形成自控机制,必须首先抓好这两方面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干部的制度,把党的领导干部的命运交给党员群众掌握。

健全的民主管理干部制度,主要包括由党员群众选举、评议、弹劾、罢免党内干部的制度,其实质是党员群众与上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分享管理干部的权力,使他们对干部的命运具有发言权、决定权。实行这样的制度,不仅可以减少和克服干部任用上存在的任人唯亲、唯派、唯利和卖官等腐败现象。而且还可以提高被任用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权力。

第一,完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民主管理干部的主要制度,也是实现为政清廉的关键制度。健全民主选举制度,需要从实行普选制、差额选举和竞选制抓起。普选制是马克思早就提出要实行的制度。如果说我国目前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制还有一定困难的话,至少基层可以首先实行这种制度。要尽量减少委任制,因为委任制意味着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不是取决于群众,而是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意见。这样必然导致领导干部从政只“唯上”而不“唯实”,只顾上级领导和脸色而不顾群众的意愿。今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首次公开选拔县长,在全国首开先河。①这种形式,充分发挥群众在干部选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整个选拔过程都是在“阳光”下进行,打破了过去领导决策、群众旁观的模式。所以,减少委任制,尽可能实行普选制,对于从制度上形成自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普选制,应健全代表大会制,按照法定程序选举,候选人名单以民主的方式产生,并实行差额选举,废除等额选举制,使选举者有选择或调换的可能。对候选人一般要其直接和代表见面,并发表当选后如何工作的“施政演说”,并作出承诺,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进行咨询和了解,由候选人答辩,为选举人提供比较、鉴别和选择的机会。

第二,完善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是使干部考核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制度,它使广大党员群众能直接参与干部的考核工作,既有利于对干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约束机制。实行这项制度,关键是要使群众了解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为此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如公开制度、领导干部定期述职报告制度等。此外还要作为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指标,作为干部升迁去留的重要依据,使群众评议对干部的命运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实行弹劾和罢免制度。由于本质和现象不能完全吻合,因情况不明而选举不准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又由于当选者的情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选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必须实行弹劾和罢免制,使党员群众有权检举违法失职、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并随时撤换和罢免他们。对当选者,既权力受托者来说,这种制度是一种严肃而有力的警戒,促使他们正确用权,否则,就要被弹劾和撤免。目前,我们虽然有党员罢免权的的原则性规定,但缺乏实施细则,并没有形成真正起作用的制度。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弹劾和罢免的程序,并为弹劾权和罢免权的行使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完善公开制度,全面增加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权力行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其公务活动依据一定的规定和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克服政治的神秘化倾向,能够产生权力运作的公正机制,形成强大的促使权力行为主体自我约束的力量。正如列宁说,“完全的公开性、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使每个活动家最后都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于他的能力的工作,亲自尝到自已错误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能够认识错误和避免错误。”②正因为公开有这些方面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在廉政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实行公开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封建专制、政治传统及“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对政治透明性问题缺乏自觉的认识和重视,政治的神秘化倾向广泛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政务公开越来越受到重视。1988年3月,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廉政建设中,尽可能地公开办事制度,此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群众意见最大、最关心的“热点”入手,从最容易发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抓起,着眼的公开化,创造了“两公开、一监督”的制度,即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依靠群众监督。在农村、厂矿等基层单位,实行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与此同时,随着中央制定的《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实施,1997年3月,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所有这些,对制约党政干部权力的非公共运作,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行公开制度目前还仅仅是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应去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把它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完善公开制度。对公开的内容、方式、范围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和恰当的选择。一般来说,除涉及到党和国家机密以外的党内活动,应对全体公民公开,使他们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公开的方式,既可以通过会议方式,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公开报道,还可以通过公告和通报的方式。最关键的是需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公开规定,并使其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个人财务公开制度。实行公共官员申报财产制度,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的一项政务公开制度。我国已有的收入申报规定并不完备,离真正的财产申报制度还有较大差距。应抓紧这方面的工作,使中国的“阳光法”尽早出台。

二、加强权力互控机制建设

权力行为主体之间的互相控制,其实质就是权力的互相制衡,即让权力结构能互相牵制,不能让其中任何一种权力超出其他权力之上,当一种权力超过其合法限度的就会引起其他相关权力的有效制止和纠正,各种权力之间处于良好的制衡状态。权力制衡理论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分权来实现权力之间的互相制衡。大到国家机构之间的分权,小到一个组织内部不同领导者之间的权力划分,都是权力制约理论的运作和体现。在党内的制度中,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生活制度也直接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它们可以使党内的权力结构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形成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制约的机制。因此,要形成的互控机制,应重点健全这两项制度。

(一)完善集体领导制度

集体领导制度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制度。基本要求是:凡是涉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重要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集体决定的,应提请党委会、常务会或书记处,由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每个领导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显然,这种领导制度不仅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能够领导成员之间互相控制和制约,避免由个人专断而导致的权力失控。

要健全集体领导制度,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划分重大问题日常事务的界限。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必然产生两种倾向:要么本来应由集体讨论决定的问题却由个人包办了,要么是把所有的工作包括日常事务不加选择地统统拿到会议桌上。在前一种情况下,互相制约就无从谈起,后一种情况会造成领导效率的低下。

第二,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在领导集体讨论、表决重大问题时,第一把手和其他成员地位平等,书记只有普通一票,而无其他特权。否则集体领导就有名无实。

第三,健全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完善议事程序,使集体决策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在具体操作上,应对议题的提出、问题的调查、会议讨论、表决等程序作出规定。领导班子在讨论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决策时,事先要提出议题,预先告之,不要在大家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提出重大议题进行讨论,更不要草率作出决定。班子成员应围绕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了解情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准备好发言材料。会议要在班子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之后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在大家都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没有做好准备时就开会。开会讨论时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对自己的重要主张或主要观点,要作出必要的说明和论证。这要在经过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在会议上进行表决。如果在主要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班子成员要围绕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分歧,再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必要时将不同意见在一定范围内的群众中进行讨论。经过再次调研之后,再次召开班子会议,对分歧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达成共识。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同时,要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人保留意见。

(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

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实现互相控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前,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不够健全:一是民主生活会不正常,很少开甚至长期不开;二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好人主义”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因此,要发挥这一制度的权力制约功能,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它。

第一,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使它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固定下来。

第二,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既要参加党员召开的民主生活会,又要参加所在单位的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并且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组织生活。

第三,提高民主生活会会质量。在民主生活会上,党员干部要自觉站在党的立场上,从真诚地团结同志、帮助同志的愿望出发,开展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

三、加强权力监控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

权力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和互相控制,对于防止权力腐败确实起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权力本身的特性,仅仅依靠这两套机制还不足以遏制腐败,还必须构建权力控制的第三道关卡,即对权力行为主体实施外部监控,也就是通过设立权力行为主体之外的专门监督机制,赋予其切实有效的监督权,对权力行为主体实施监督。

党内的权力监督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纪检查制度,另一类是党员民主制度。要强化监控机制,应主要抓好这两类监督制度的建设。

(一)改革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完善党内专门监督制度

纪检制度是保证党纪得以遵守的一种监督制度,是由党的专门监督机关对党员和党组织违纪政纪的行为进行检查处理的制度,它是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在查处和打击党内各种行为和现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肌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纪检制度还有一些需要完善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双重领导,即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又受同级党委的领导。纪检监察干部的任免由同级党委决定,人权、财权等都受制于同级党委,无形中纪检监察部门成为同级党委的“附属品”。我国古代掌握监察权的御史直接向皇权负责,不受旁人干涉。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强调和保障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抛开其阶级本质不谈,从纯技术的角度看,这样的监督机制对腐败的遏制是非常有效的。我们是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应该有自已私利,这就决定于我们的监督制度应该比剥削阶级国家更完备、更有效。首先,要理顺纪检机关和党组织的关系,纪检部门的领导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向大会负责;其人员编制、工资福利、财政支出均由上一级机关审批,不受制于同级党委。其次,要从具体制度上确定纪检部门有权参加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一切会议,有权查阅同级党委、政府的一切材料,如果受阻,有权向社会公开揭露。再次,应制定纪检监察工作接受群众监督的具体制度,如定期向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的制度,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自身的守则和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透明度方面的具体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纪检监察机关顺利行使自己的权力,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党内民主监督制度,是指党员群众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各级组织的行为实行监督的制度,其内容主要是对党的政策和决议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向党的领导机关和纪检部门反映党的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检举揭发各种违纪行为,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同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的现象作斗争。目前,党内民主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缺乏权威性,监督权缺乏保障,监督滞后,监督的实效性不强。因此,必须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第一,强化监督意识。既要强化广大党员群众行使监督权的意识,也要强化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接受监督权的意识,应该使全体党员明白,在党内关系中,所有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有监督别人的权利,也都有接受监督的义务。

第二,确立监督的权威性。对公仆实施监督,是主人的权力。这个权力,除了人民群众自我行使之外,更多情况下是通过各级人大、检察等职能组织去行使、去体现。监督权受之于人民,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人民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强制措施。因此,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在监督之列,都没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权。要确立监督权高于行政权、管理权的观念和运行机制,以权制权、以法制权,改变监督权受制于人的状况。

第三,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及其他党内规章对党员的民主监督权行使的形式和方法都做了规定,应保证其得到遵守和实施。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加强对党员民主监督权利的保护。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维护党员民利的专门性党内法规。它从党员民利的行使、党组织对党员各项权利的保护、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惩处、明确程序与责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规范了党组织和党员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明确了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原则和保障党员权利的措施。应严格执行这一条例,并不断完善它,为党员行使民利提供充分的保护,对任何侵犯党员监督权的行为,都要追究其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第四,增强监督的超前性。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而忽略了权力监督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措施比较少。而且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监督制约越薄弱。近年来,戚火贵、、等腐败案件的发生,再次印证了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的规律,也再次敲响了监督防范应先于追究惩治的警钟。因此,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首先要严在平时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第五,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反腐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依然没有遏制住,腐败分子依然有机可乘,症结何在?除了以上列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实际监督检查中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等倾向,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显然,不在监督的实际效果上下功夫,再多的监督渠道,再多的监督形式,也会事倍功半。首先,要真抓实干,注重监督成果的实际运用。坚决纠正重部署轻检查、重制度轻落实、重批评教育轻责任追究的倾向。把监督检查与干部的提拔任用、奖惩结合起来。如干部提拔使用时,需要进行事前监督,对达不到德才准标的,坚决不予提拔使用;干部任期内要进行动态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的,采取组织处理措施或严肃查处;干部任职期满或调离时,要进行离任审计监督,问题严重的,决不允许易地做官或既往不咎。其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权力监督的规律,克服由于长期分工造成的条分分割、株守一隅的线性思维定势,把视野拓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生活、社会情况、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之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环境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从而达到目的和手段、动机和效果、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统一。

在控制体系中,权力行为主体自控机制和互控机制在功能作用上偏重于预防,权力监控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则主要着眼于纠正和惩处已经发生的各种错误行为,三种控制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权力控制网络。通过权力控制制度建设的途径,有效的促进党建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践证明,只有适时推进党建的改革,把权力控制制度建设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法规制度,具体有效地规范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和工作规则,使党组织的运行建立在党内法规、制度及秩序的基础之上,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法治化,推进全部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不断完善。

注释

制度建设篇2

湖南:完善中职办学“三类”机制建设

完善部门联动推进机制。省、市、县分别成立了由教育部门一把手任组长,教育、人社和财政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负责本地区项目建设的统筹管理与实施。各级教育、人社部门具体负责项目学校的规划、管理与指导;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建设经费的筹措与监管。3年来,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研究解决了遴选办法、保障政策、过程监控、检查验收等方面的10多个重大问题。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湖南省出台的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规定,国家示范校财政预算内拨款在相应标准上上浮10%。组织开展的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遴选、表彰评优、教改项目申报等,明确要求向国家示范校重点倾斜、优先安排。近3年,为支持项目建设,省本级职教专项经费累计投入7200余万元。二是健全教师队伍保障机制。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规定,国家示范校人员编制数可在核定编制总数基础上上浮5%;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也明确,国家示范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比其他学校可高出1 0%。

完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一是省直七部门联合出台深入推进企校合作办学的政策文件,明确企校双方合作育人的责权利。随后,长沙、株洲等地纷纷出台具体深化企校合作的实施办法。二是积极搭建企校合作平台,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对接对话活动。3年来,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校企对话活动20余次,推动项目学校达成企校合作协议100多个。衡阳、岳阳等地积极组织校企合作论坛,推动项目学校重点专业与区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扎实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引导项目学校与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构建产、学、研共融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目前,各项目学校校均参加了2家以上省级职教集团、组建了1家以上区域性职教集团。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推进理事会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改革

组建理事会,搭建办学机制改革组织框架。学校组建了由教育局、人社局、商务局等政府部门领导担任顾问,学校校级领导和有关行业、企业专家、教师代表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人数为21人,理事长由学校校长担任。理事会下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费使用监督委员会。

建章立制,为改革保驾护航。学校出台了《关于在旅游系进行办学机制改革试点的决定》《旅游系教职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旅游系理事会章程》等11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理顺各方关系。

赋予权力,发挥教学系的主观能动性。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就是要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赋予教学系更多的权利,激活教学系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人脉资源。

制度建设篇3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建监察,是指城建监察大队依法对违反城建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本条例所称城建管理法规,是指有关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第四条福建省建设委员会和各地、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建监察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建监察管理工作。

城建监察大队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同级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

第五条根据工作需要,市、县城建监察大队内可设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房地产专业监察分队。

市、县城建监察大队可在区、镇设立综合监察分队。

第六条城建监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建监察大队管理制度,定期对城建监察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城建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城建监察水平。

第七条城建监察人员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持证上岗:

(一)熟悉城建业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作风正派,具有一定政策水平;

(二)热爱城建监察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三)具有相当于中专(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经过法律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八条城建监察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大力宣传城建管理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树立服务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秉公执法,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九条城建监察大队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方面的监察,应完成各城建专业主管部门交办的监察任务,并可接受与城建相关密切部门的委托,承担有关方面的监察,但不得接受与城建不相关事项的监察任务。

第十条城建监察大队有权依照城建管理法规对下列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一)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挖取沙、石、土的;

(二)损坏城市规划区内公共交通、供气、供热、供水、排水等公用设施,或未经市政工程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挖掘城市道路或损坏其附属设施的;

(三)侵占现有园林绿地,或未经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砍伐、移植、非正常修剪城市树木的;

(四)未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置影响市容的户外广告,或占用道路和公共场所摆摊设点、堆放物料的;

(五)不按指定地点卸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或交通工具在市内运行,造成泄漏、遗撒,或乱倒垃圾粪便、随地吐痰便溺焚烧树叶以及在建筑物、构筑物、其他设施和树干上涂写、刻画、张帖的。

城建监察大队必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时起24小时内报相关的同级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处罚不当的决定,在接到报备案之日起三日内有权予以变更或撤销,城建监察大队必须执行。

第十一条城建监察人员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实施现场处罚。

第十二条城建监察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城建监察人员应不少于二人;

(二)制作调查笔录并经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

(三)现场勘验检查应通知行政执法相对人(以下简称相对人)到场,相对人不到场的,应邀请现场人员二人以上见证;

(四)勘验检查笔录应载明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并经相对人或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五)涉及专门性问题,应由法定部门鉴定。

第十三条城建监察人员执行公务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相对人出示并可复制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通知相对人在规定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接受询问;

(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城建监察人员在查清事实后,应当制作调查终结报告。调查终结报告应当包括案件概况、调查经过、处理意见及所依据的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调查终结报告由城建监察大队审批并作出处理决定;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以外的,调查终结报告应当报送同级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城建监察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省人民政府制作的《行政执法检查证》,并佩戴行政执法标志。

对不出示《行政执法检查证》和不佩戴行政执法标志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检查、调查、询问和处罚。

第十六条城建监察大队应当使用省建设委员会统一制作的执法文书。

城建监察大队罚款收入,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城建监察人员办理的案件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回避。相对人也可向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要求他们回避。

第十八条城建监察大队应建立受理举报制度。

公民对违反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行为,对城建监察人员执法违法的行为,有权向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举报。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十九条城建监察大队因行政执法不当而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应予纠正;造成损失的,由城建监察大队负责赔偿,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城建监察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二十条城建监察人员、、的,由城建监察大队或城建监察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拒绝、阻碍城建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相对人对城建监察大队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城建监察大队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制度建设篇4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概述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完成受托责任而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市场出现了产权、股权分散、多人共有产权的局面,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产权所有者、投资者把控制权交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最终产生了两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投资者成了委托人,经营者、内部控制人成了当然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或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随着委托人对人控制程度的越来越间接,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公共物品,内部会计控制外部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从专业性、权威性角度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是要靠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解决或促进的。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制定的相对原则性的规定,并使之上升到了法规高度。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二是符合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一味求大,应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制度实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五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弱化

目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没有完全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使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二是偏重于事后控制,事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钱轻物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1.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2.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

3.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果能够满足其他监督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创造优良的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单位管理当局。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5.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业务的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6.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使内控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7.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具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关系。

8.强化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电子核算制度已成为会计内控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便于实现实时结算和实时核算,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钱财。因此随时加强监督与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建立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程序操作控制,加强人员职能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

制度建设篇5

【关键词】风险 权益 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是要做到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保证经营信息质量,确保各项经营活动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经济需求,这项工作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和配合。而会计控制是指会计职能所实施的控制,是内部控制在会计职能部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单位一切有关资金的运作和资产的变化都要通过会计核算表现出来,因此会计核算所涉及的风险涵盖了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会计控制作为对这些风险所实施的控制,其内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只有先建立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切实有效地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下面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以探讨。

一、梳理业务流程,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的基础,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并通过有效的会计控制活动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内部自查制度以及定期召开经营情况分析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规范财务管理,防范违法犯罪,规避经营风险。

二、预算控制制度

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控制制度,在每次大的经营活动运行前,先由预算编制单位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单位实际情况编制资金预算,经有关决策部门审核后交有关部门遵照执行。执行部门如未完成预算,各单位要具体分析原因,将分析结果报预算部门,预算部门汇总分析结果后,确认属于合理请求后,经决策部门同意,可以重新修改预算。为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由内部审计部门全程负责监督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财产安全控制

要做到财产安全,就要有制度的约束。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登记制度,保管制度,领用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报废清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要建立台账、卡片,定期盘点。材料部门除建立上述制度外,还要建立库房管理制度,材料核算制度,等等。

要妥善保管财产,就必须:(1)定期会同各部门进行财产盘点,要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填写库存盘点表,对盘盈或盘亏的财产要分析原因,查明责任,提出处理意见,经管理层研究系分别情况进行处理。(2)对现金及有价证券要做到日清月结,当天收入一定要及时缴存银行,大额现金存取一定要有专人护送;每月银行对账后,要及时填写余额调节表,及时处理未达帐项;有关部位要做好安防措施,即使是内部人员也要限制无关人员接触。(3)要实行责任人制度。对各项固定资产要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四、强化内部分工制度

根据岗位责任制,在公司内部合理分工,细化职责权限。各岗位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每一项业务都必须经由制证、审核、会计主管等三个以上不相容的人员才能办理;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各岗位人员进行轮换,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又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防范了外部不良因素的侵入;设立内部审核制度,定期对规范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直接对管理层负责,避免可能发生的舞弊和掩盖舞弊,为投资者实现利益最大化创造一切条件;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应对突发事件。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

每月终,各部门要对各自当月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报告,报有关部门,对不完善的制度要进行完善,比如预算制度、财产保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企业财会部门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每月终了要写出财务情况说明书,详细说明当月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经营分析会,分析盈亏原因,指出需要并能够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向管理层及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年度和季度要写出经营情况分析,为管理层及投资者下一步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六、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为了防范规避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企业要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设立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对集团及所属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各部门、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项目责任管理制度,根据各项业务的不同特点制定各自不同的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各部门责任分离,相互监督,对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

无论哪一种制度都离不开良好的生存环境,集团公司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参考文献

[1]林曙光.中国联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8).

制度建设篇6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管理和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从事各类建筑(含装饰装修、附属设施的建造,下同)和设备安装、管道、线路铺设等方面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中介服务、建筑构配件、非标准设备的加工等活动。

第四条新余市建设局(以下简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分级管理与监督。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管理和监督,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建设工程项目根据行政区划由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管理和监督。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房产、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履行对全市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施工许可管理

第五条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六条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文件:

㈠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㈡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㈢已经对建筑节能及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有关事项进行落实;

㈣施工场地已经基本具备文明施工的条件,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㈤已经依法确定施工企业,并已落实施工现场管理人员;

㈥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已经按规定进行了审查;

㈦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制定的相应质量、安全技术措施,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编制了专项质量、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按照规定办理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㈧按照规定应该委托监理的工程已委托监理;

㈨按规定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的50%,建设工期超过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的30%;建设单位应当提供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有条件的可以实行银行付款保函或者其他第三方担保;

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依照前款第㈨项规定实行银行付款保函或者其他第三方担保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在期满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并说明理由;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者超过延期次数、时限的,施工许可证自行废止。

第八条在建的建筑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自中止施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中止施工的时间、原因、在施部位、维修管理措施等,并按照规定做好建筑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恢复施工时,应当向发证机关报告,中止施工满一年的工程恢复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报发证机关核验施工许可证。

第九条建筑业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比例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

第三章资质及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第十条下列单位必须取得省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㈠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㈡建筑施工单位;

㈢招标、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工程检测等中介服务单位。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建筑业企业及中介机构等单位不得超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接工程业务,不得将工程业务转包、转让或出借、出卖资质证书。

第十二条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管理规定,依法经营,平等竞争,不得以降低取费标准、转嫁服务费等方式搞不正当竞争。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有关人员不得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投标人相互串通、弄虚作假,并从中收取好处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职权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第十三条国家规定的需要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按规定注册后,方可从事注册范围内的建筑活动;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规定范围内的建筑活动。

前款规定的人员不得出卖、出借证书、图章、图签。

第十四条施工企业在中标后,管辖项目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标企业的标后监督管理,坚决防止施工企业转让、出借资质证书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推行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并对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人员配证上岗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发包与承包

第十五条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全部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达到下列标准的必须进行招标:

㈠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房屋建筑、地质基础、园林绿化、装饰装修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项目50万元人民币或者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

㈡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㈢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㈣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本款第㈠、㈡、㈢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前款规定之外的项目,招标人在告知工程所在地的有管辖权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后可直接发包。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宜进行招标的项目,可以直接发包。

第十六条工程招标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由招标人依法组织实施,实行招标人负责制。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及有关当事人应当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

第十七条必须依法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才能进行施工招标:

㈠招标人已经依法成立,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等应当履行核准手续已经核准的;

㈡工程投资计划批准文件;

㈢土地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用地证明;

㈣规划部门批准的规划许可证;

㈤建设资金的落实证明;

㈥有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

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八条工程施工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施工招标工程应当公开招标。

前款规定之外的其他工程经批准后可以实行邀请招标。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向5个以上具备承担施工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在同等条件下鼓励将上年度已创建省级优良工程的施工企业,优先作为邀请投标对象参与投标。

第十九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不具备自行招标条件的,招标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招标机构招标。

第二十条建筑工程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的建筑工程承包单位,不得提高招标工程实际情况所需投标企业资质等级要求,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公开招标的工程化整为零或用其他方式规避招标,不得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或违法收费。

第二十一条实行招标的工程项目应当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第二十二条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筑工程,应当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计价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评标。

建筑工程发包实行合理标价中标的原则。发包单位不得压级压价,不得要求承包单位带资承包、垫款施工。

第二十三条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组织完成所承包的主体工程。对工程中的非主体部分,可以分包给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建,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建设工程承包单位不得将承包的工程转包。建设工程承包单位派驻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建造师)、“五大员”等施工管理人员与企业投标文件拟派人员不相符的视为转包。

第五章造价与合同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依法签订后应当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第二十五条建设工程造价须以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市或有关部门的工程造价计价标准、计价办法等有关规定为计价依据,由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六条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时应当按规定准确齐全地编制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设计说明书等文件。竣工结算应按《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文件办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新工艺、新材料属于定额缺项项目,应及时通知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并有义务协助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编制补充单位估价表,作为结算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发包方应按合同的约定及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工程款项。承包方应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第二十八条招标投标的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合同价款、工程款支付、项目经理(建造师)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主要内容应当与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以及投标时承诺的条件相一致。

第六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施工企业在工程设计中或者施工作业中违反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

第三十条建筑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和预制建筑构件、商品砼生产厂家,应当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第三十一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委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担任项目总监,必须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程质量监理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不得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以及材料设备构配件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监理人员不得在施工单位兼职。

第三十二条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必须按照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第三十三条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和工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第三十四条建设单位对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建筑装修工程,必须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修改方案,否则不得施工。

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和承重结构。

第三十五条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消防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筑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工程相关文件和技术资料报送建设部门备案,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将工程竣工档案移送城建档案馆。未经竣工验收备案的,不得交付使用、销售,不得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等有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国家规定的保修期内出现质量缺陷,由施工单位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

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措施所需资金;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银行出具的建设工程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资金到位证明及其他有关资料。

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在实施监理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行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报告安全监督机构。

第三十九条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需的资金投入,并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第四十条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且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签字后实施。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审查。

第四十一条施工现场实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评价制度。工程开工前,施工现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㈠建设单位应当完成“三通一平”;

㈡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地面及道路进行硬化;

㈢施工现场应当进行封闭管理,主要出入口处必须具备车辆冲洗平台,配置冲洗设备;

㈣在进出大门口悬挂工程概算牌、管理人员名单、照片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防火)责任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和施工现场平面图;

㈤有满足施工需要的临时设施;

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评优的重要依据,凡达不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工程,不能评为省、市优质工程。

第四十二条施工现场对毗邻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等可能造成损害的,以及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以保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四十三条施工中发生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章责任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㈠项目经理(建造师)、“五大员”及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与其投标文件不相符的,或者发现这一情况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不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的;

㈡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在岗、人证不符、无证上岗和一人多岗的;

㈢中介机构恶意竞争、扰乱建筑市场,情节严重,或者其从业人员违反规定执业的;

㈣建设单位未提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资金的;

㈤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不予监管或监管不力的;

㈥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不符合保卫、场容等管理要求的,安全设施不符合规定或者管理不善的,或者生活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㈦应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建设项目而未使用的;

㈧中标人不按照规定和时效与招标人签订施工合同或不履行合同义务的。

注册执业人员有前款规定情形并造成较大影响或质量事故的,可以责令其在本市停止执业一年;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质量事故的,提请有关发证机关吊销其执业资格证书。

前两款所指行政处罚的决定,除依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有关规定由新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出之外,均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出。

第四十五条监理人员索拿卡要、索贿受贿的,一经发现,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制度建设篇7

关键词:制度理性;制度建设;实践规范;价值规范

中图分类号:C2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代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制度理性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规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性的含义探析

政治生活离不开制度建设,对于制度在学术界有很多看法,如诺斯、张五常等经济学家都对制度有不同理解,诺斯从制度的经济功能来描述制度,认为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关于合作与竞争的经济秩序,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张五常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忽视产权、价格、合约的作用,产权、价格、合约的安排会影响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等,而这种安排就是制度。社会学中的制度分析则是将制度研究与社会学结合起来,陈颐认为,“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决定人们行为的文化现象”,制度除了包括法律规章等形态外,还包括习惯、道德、风俗等在内的非法律规章形态的规范[2][]。政治学中,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认为:“政治制度是相互关联的规则和惯例的集合,依据角色和情境间的彼此关系,这些制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适当的。”认为制度具有一致性和自主性,并不全是被动地适应环境[3][]。里普森认为:“所谓制度,就是在群体满足公共需求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的产物。”[[]4]总结而言,制度就是要求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参与主体共同遵循的行动规范或章程规则,是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生活的规范。

理性一词渊源已久,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到文艺复兴直至今日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深入的研究。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种理论,第一是社会共同体本位的理性理论,它多是看重集体意识,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等,侧重于道德或制度理想主义;第二是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理性理论,这种理性是基于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表现为个人在社会行动中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主要在经济学领域,如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第三是理性人与理性社会理论,主要是马克思・韦伯的理性理论,他是把理性从个人过度到社会共同体的第一人,即理性研究从个人理性研究发展过度到了社会理性、共同体理性研究。制度理性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他把理性看作是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和秩序以及社会制度中的合理性,并把这种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又称工具理性)和实质合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又称价值理性),形式合理性“将被用来指称在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计算或者核算的程度”“实质合理性则是指按照某种(过去、现在或潜在的)终极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所做事情的程度[5][]。那么制度理性就是理性在社会制度中的表现,即制度在制定和运转过程中的合理性。按照韦伯的分类,制度理性也分为制度形式合理性和制度实质合理性。制度形式合理性是指制度的设计、运行等科学化、合理化,是“硬件”设计、执行的合理性,是一种实践规范;制度实质合理性是在文化道德、法律精神和制度目标等方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公正合理,是“软件”内容的合理性,是一种价值理念取向。制度理性特有的基本属性,即:价值导向性,制度理性会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对于制度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使制度设计和执行走向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现实性,制度理性使制度设计和执行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不能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可行性,即制度设计不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确定性,是相对于人性而言的,避免感性和情绪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弥补人性的缺陷和不足。

二、制度理性是制度建设的逻辑规范

人是社会动物,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制度正式连接人与社会的纽带,通过完善的制度,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把制度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使得制度建设成为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制度安排整体来看比较发达和健全,但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制度理性则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逻辑规范,即实践规范和价值规范,对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制度形式合理性而言,制度理性为制度建设提供了实践规范。首先、制度理性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现实性,即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国情民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即制度在本国的此情此景可以执行,且是对于国家、社会、人民有利的执行。其次,制度理性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要避免感性和情绪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制定者自私自利的偏好,保证制度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最后,制度理性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提供实践规范,制度重要的是制度落实和制度实施。但如果在制度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偏向了利于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或被非正式规则或潜规则所代替或甚至制度根本未被实施[6][],那么制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制度理性从工具理性方面来进行规范,保证制度落实和实施。

(二)就制度实质合理性而言,制度理性为制度建设提供价值规范。制度建设最根本的前提是制度必须符合人们或制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如果连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都不会符合,那么制度便从源头上远离了合理性,会直接导致政治反对甚至政治动乱。价值理性就为制度提供价值导向,保证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制度设计要以一定的价值为追求目标,这种价值不仅包括、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稍具普世意义的价值,还包括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首先,制度建设要保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如今现代化的治理是具有公正性的治理,但目前转型期我国的一些制度安排仍表现出了制度非公正性,例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导致的机会不均等、行政权力干预资源配置、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等,这都需要制度理性的价值规范来调节。其次,制度建设要符合我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一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这“以人为本”的的价值取向,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在我国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我国人民自己的制度观,这种制度观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这就需要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人民制度观的有点,摒弃和纠正我国人民制度观的缺点,培育健康合理的制度文化。

(三)就制度理性的中介作用而言,制度理性是妥善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的一剂良药,是制度建设的保障。人也是理性的人,虽然赫伯特・西蒙认为人只是具有“有限的理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人的理性,而个人理性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保障社会秩序的社会中才是有效的。制度理性通过调节二者关系保证了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有效性[7][]。从而利于促进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实现制度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做保障,而制度理性作为制度建设的逻辑规范正是制度完善中有力地保证。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和实现制度理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实现制度形式合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首先,在制度设计和制定方面,立足我国现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快速的变革与转型使得公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样严峻的现实条件要求制度不得不随着现时的条件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制度非理性往往是权力过大和滥用导致的,由于权力过大或权力滥用,利益掌权者容易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上偏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使制度偏离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而通过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则可以避免权力过大或权力滥用导致的制度非理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无论是对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的界定还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离不开法制的建立完善。根本法和一些具体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规定,通过奖惩制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性的规范,以法治代替人治,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稳定的法律保障。

(二)实现制度实质合理性,推进制度建设

首先,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虽然关于公平正义研究量大庞杂,关于公平正义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一方面,发展政治民主来促进制度安排的公正性。政治民主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在政治民主充分发展中,人民广泛且有序地参与政治,对政治和制度进行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与形成公正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制度公正性的建设和实施来推进制度建设的公正性。政治制度的安排和执行最终落实到具体制度的执行和安排上,制度原则是通过具体制度来执行和表现的,保证具体制度的公正性安排可以推进制度建设的公正性。

其次,完善我国人民的制度观,培育制度文化。一方面,完善我国的制度观,突出正式规则,弱化非正式规则,规制潜规则。在非正式规则与政治规则相一致的时候,调整自己的非正式规则,好能与正式规则相适应,并促进正式规则的执行;在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相冲突的时候,放弃自己的非正式规则,按正式规则办事。规制和摒弃潜规则,营造有利于制度实施的环境和条件,避免制度软化和制度实施变形。另一方面,注重人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实施都要靠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提升来实现,提升人们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保证制度理性的实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人们的制度理解力和执行力则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政治文化进行能动性的培育和发展,努力发展和完善政治思想,加深人们对于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人们对于现阶段要实行的制度能够充分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育公民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J].社会科学研究,1988(3).

[3][美]马奇,[挪]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

[4][美]里普森:《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M](第10版),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

制度建设篇8

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这为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努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在“三个强化”上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胆实践。

一是不断深化实事求是这一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牢牢把握现阶段的国情,不断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匹配、措施与效果相一致。一是确立“服从服务”的理念。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工程,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自觉服从服务这个大局,这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确立这一理念,就能从根本上把握好制度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制度建设就能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支持和保证。二是确立“群众观点”的理念。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要广泛听取,认真研究,使各项制度都能顺民情、得民心、合民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牢牢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之中。三是确立“重在建设”的理念。制度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发展,实事求是地对制度进行完善,否则,制度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要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规律,以“建设”的理念把握这一动态过程,使制度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当前,要对既定的和现行的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废弃过时的,修正错误的,完善缺失的。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更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切实按照突出重点这一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突出抓好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围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目前,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领域和环节,腐败问题仍呈易发多发的态势。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重点抓好这些领域和环节的制度完善、改革和创新。二是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等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工业用地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以及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三是围绕党务、政务、事务、厂务、村务公开,加强制度建设。从群众最关注、权力最集中的领域、部位和环节人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和事务公开制度,着力打造透明政府和阳光政务,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合理划分、科学配置各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行使,特别是直接掌管人财物的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五是围绕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

三是始终注重贯彻执行这一根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提升制度执行力。一是严格执行制度。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大部分都得到了较好执行,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些地方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制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腐败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制度执行,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打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二是坚决维护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地执行制度,还要自觉同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及时提醒,提出批评,帮助改正;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向上级领导和执纪执法部门检举。领导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担负起管理和执纪执法的职责,积极回应群众的检举,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三是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而且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领导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只有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制度建设篇9

[关键词]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制度特点;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王同新,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讲师,工程师,法学硕士,福建福州350015

[中图分类号]D2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55-03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民主制度是民主观念的升华和定格,民主观念需要民主制度加以固定和实现,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民主制度是民主作风的实质和依托,民主作风是由民主制度的性质决定和派生的。与民主观念和民主作风建设相比,民主制度建设更重要、更根本、更关键,是三者关系的核心和枢纽。作为政党据以组织队伍、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党的制度规定了政党及其成员活动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是整个党的建设实践的科学归结和理论定型。如果说理论上的正确与否是一个政党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那么制度的健全与否及制度权威的高低则表明一个政党本身的组织发育水平。

一、关于制度特点的再认识

正确认识制度本身的特点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创新党内民主体制机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制度本身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制度的内生性。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办事规程,它只能内生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基于习惯和经验而慢慢长成。荷兰学者塞奇说得不无道理:“民主制度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来产生,不可能有一个领导说,明天我们的国家就是民主的国家。这说明,民主制度是习得的。”所谓“习得”,就是养成民主的习惯,提高民主的素质,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定型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研究美国的民主制度时指出:地理位置、法制和民情这三大原因都对调整和指导美国的民主制度有所贡献,但总的来说,自然环境不如法制,法制不如民情,民情能减缓最不利的地理环境和最坏的法制的影响。由此可见,民主习惯对于制度建设内生作用之巨大和重要。同样,党内民主制度也必须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和谐运作中,在党内民主的长期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内在生成。

二是制度的约束性。从本体论角度看,人都有自由的本性;从经济学角度看,人都有自利的趋势。制度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自然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性质。所以,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它与人的自由、自利趋势的矛盾性,甚至运用“无赖原则”。当然,共产党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具有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的先锋战士,他们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但是,共产党人毕竟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无论这种材料多么特殊,也无法完全排除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弱点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依靠信念、忠诚和其他优秀的精神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严肃的。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

三是制度的系统性。由于政党活动是一个领域广阔、内容广泛的整体,尤其是执政党的活动更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的大系统,所以党的各项制度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上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任何一项制度,只有把它置于完整的制度体系中,才能有效发挥其规范作用。如果制度体系在结构上不合理、不完备,那就可能造成已有制度在功能上的相互抵消和虚置,甚至发生具体制度之间的相互掣肘和背反现象。所以,党的制度建设应该形成一个涵盖党的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广泛、结构严密、功能协调的,由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一具体制度(体制)一运行机制三个层次构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制度本身的以上特点,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度的内容(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都要规定得清楚明白。二是制度在结构上必须科学合理、系统配套、严密完备,功能上必须统一协调、相互支持、运行高效。三是制度的执行必须严肃认真、坚持不懈,对违反和破坏党的制度的人和事,要坚决执行党的纪律,决不姑息迁就,切实树立起制度的至上权威性和不可僭越性,依靠强力牵引和宣传教育逐步培养起人们自觉遵纪守法的心理习惯。

二、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冷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我党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重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通过党史学习和广泛宣传,对全党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终于使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为全党所接受,以党的十三大为标志,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力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生活朝着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路。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最好时期之一。

但是,对照制度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度的制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和完备性,制度本身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一方面,党的民主集中制等根本制度过于原则和抽象,理解和执行中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甚至随意性;另一方面,具体制度的制定出台缺乏科学的配套和衔接,难以形成稳健的体制机制。例如,现实生活中,制度的主动性出台少,被动性出台多,即针对权力运行本身而立制少,等出了问题以后为堵塞漏洞而立制多,制度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结果是问题多多、制度多多,难以避免发生具体制度之间的相互脱节、相互掣肘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有的制度制定时没有从问题的源头上着手系统施治,而是治标不治本,结果陷入了用制度补制度的“补丁制度循环”和“钱穆制度陷阱”。二是现有制度从总体上看执行不力、实效性差,没有很好发挥应有的约束功能。有些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中流于形式;有的制度虽好,但由于制度的权威性没有树立起来,造成了实际执行中的“墙壁制度”、“文件制度”、“橡皮制度”等制度棚架现象,真正落实的不多。三是制度的内生环境差,制度的权威性还没

有深入人心,人们的民主素质和制度观念尚需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譬如,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认识到制度首先就是用来约束自己手中权力的,存在着主观上认为制度是用来管理群众的认识误区和实际工作中的“暗箱操作”现象;群众中则流行认为制度是个花架子,制度不如“潜规则”管用等现象。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党内民主建设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党的制度建设又无法形成稳健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党内监督软弱乏力,“虚监”、“弱监”、“失监”和权力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制约,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此,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遵循制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系统施治,并朝着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运转协调、制约有效的体制机制方向发展,依靠体制机制的力量来制约、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内行为、指导党内生活、矫正党内问题。

三、改革创新党内民主的体制机制

制度建设篇10

(一)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胜利回应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迫切要求全党以对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重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好能否执政、如何执政的重大课题。

首先是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挑战和考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在如此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大变化中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改革那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相对封闭状态中所形成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尤其是体制和制度,真正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适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提升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现代文明内涵,以真正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其次是经济市场化深刻变革迅猛发展的挑战和考验。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正在全方位地加快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仅仅是走了第一步。究竟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究竟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公有制的生机和活力?究竟如何把现代市场机制追求经济效率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既有高效率又有真公平的社会主义真正优势?如此等等,都是摆在我的党面前的,既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大局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是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挑战和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思想文化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多样化、甚至某种利益矛盾剧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以上三大挑战和考验,都涉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以高超的能力和水平执政兴国。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对待发展变化着的实际,而且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以及一系列运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来适应形势,承负起时代的考验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鞭辟入里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一精辟论断,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党内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尤其作风问题,都可以从制度层面找到原因;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虽然直接地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然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积极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就是必须在党的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由此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者获得制度保障和张扬,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者受到制度制约和谴责。否则,某些制度中的堕性,某些体制中的漏洞,就有可能形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强大滞障力量。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三大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关键因素又在于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切实地推进党的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很难有大的突破,甚至有可能因某些制度的阻碍而扼杀创新理论的生命。这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循的原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归谁所有等基本问题外,关键是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保持清正廉洁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尤其是权力运行制度。否则,权力运作制度不严谨、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漏洞,则有可能直接诱导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这也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党的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更直接地包含着制度建设方面因素,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动活泼局面,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这样一种规律,同样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党风建设的实质是制度建设。

从当前在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看,也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作风建设始终。因为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中的弊端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这些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体系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思想平庸者和懒惰缺乏应有制约力。再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些都与现行的某些干部选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甚至出现领导干部集体腐败的严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和体制方面深入思考、寻找原因。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官本位”的体制弊端。“官本位”即是一个意识问题,又是一个体制和制度问题;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弊端;“官本位”意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官本位”的体制和制度。以上分析深刻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党风建设的要害是制度建设。

(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选择转近年来,同志在多处场合强调政治文明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他又一次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明确提出与实际推进,表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封建政治残余的深重影响,由于民主政治实践还较短,我们在政治领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和弊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我们,不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政治,实现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地合理配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最关键部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1)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运行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服务。(2)民主原则。即按照民主程序实现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并施之以严格的监督。(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而产生的专制政治和“暗箱操作”行为。(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程序化状态。(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其结果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