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十篇

时间:2023-04-02 10:11:28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篇1

教师在掌握课堂教学时,有许多理论问题应加以注意,而首当其冲的应是:“注意”、“发现”、“暗示”等问题。在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内,音乐教学艺术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巧妙支配学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运用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从理论上说,“注意”可按其产生和维持是否出于自觉的意图或努力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主观因素加以控制的“注意”,这是有目的的行为,经常需要意志去支配。譬如,教师在讲授重要内容时,有意指出此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学生们的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便产生积极的活动,从而保证对当时作用于脑的事物产生最大与清晰的反映。再如,我们讲授《乐理》课的音程、调式、调性等,作为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在讲授音乐史论述某一作曲家时,强调他的历史地位,使学生充分注意到他,等等,这些都是在运用“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在学习重要内容时效果非常好,但是,这种通过意志所起到作用的“注意”对人体的能量消耗很大,故而,易使学生疲劳。因此,无论是上专业理论课(如音乐美学、音乐史,或是乐理、和声等),还是音乐欣赏类课程,教师都不能全采用这种“有意注意”,因为,除非是对理论有极大兴趣、或是自制力极强的学生可以坚持’" 分钟的课堂学习,而大多数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使大脑皮层造成抑制状态,而反应迟缓或是走神,乃至不听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后,再使用“无意注意”,这样将有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和维护课堂秩序。

“无意注意”是没有意志参与的行为,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譬如,教师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事情,来比喻音乐的问题;以生动的语气描述某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教师所讲授的新颖的、闻所未闻的内容所吸引。这便是运用的“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在欣赏类音乐课常常被无意识地使用,尤其是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这种“无意注意”最大的优点是不易产生疲劳,能坚持很长时间。此时的“注意”是利用刺激物引起的。如生动有趣的内容、十分动人的演唱演奏的舞台表演之图像的放映,或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示范表演等。引起“无意注意”在于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新颖性和活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声音的突然变化、突然停滞,同样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总的说来,教学内容的更新、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新式的教具等等,是新颖性的重要来源。“无意注意”的活动性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鼓励学生提问,或教师向学生发问等,都使教室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氛,这些都是活动性的表现,都会引起“无意注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先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有意注意”,再以生动的内容转化为“无意注意”,两者交替使用,便起到了既讲授知识,又控制了课堂纪律的作用。再者,“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比例,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纪的学生中,其结构是不同的,如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感受理论内容的自制力要相对强过表演专业的学生,故而,对前者的教学中可多使用“有意注意”,而对后者,可多考虑使用“无意注意”;理论性强的课程多使用“有意注意”,欣赏类课程多使用“无意注意”。但应当说明的是,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单一使用一种“注意”的方式教学,因为,音乐课程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感性上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音乐理论上的认知。

在教学中运用“发现”

所谓“发现”,是指对已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产生的认识。而倡导将“发现”应用与教学, 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Bruner1951―)。

布鲁纳认为,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获得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但不应只使用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将其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现成记取的办法,而是多让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他强调教师只向学生提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整理,发现应得的规律和结论。

在课堂上使用“发现”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并常常呈现出跳跃性的思维特征,而以往“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法,对他们来说会抑制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不断的探问式的教学中去接受新事物、新内容,这正与他们思维特征相符合。

在课堂上使用“发现教学法”,一般先是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在讲授乐理的中古调式,在论及到多利亚、弗里几亚等调式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些调式名称的由来,再把此问题分解成若干必须解答的疑点,如它们与古希腊调式的关系、中古调式的由来等,让学生在期盼中逐渐“发现”问题的实质;再如,在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同是小三度音程,但在不同的调与调式中,它含有小三度(不完全协和)与增二度(不协和)的听觉音响,这是为什么?用这些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并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某些资料,作出解答的假设。如此这般,让学生展开讨论,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们以正确的答案来进行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等高级心理活动,这对于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发现”教学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使学生处于猜想、惊讶、困惑和期待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其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经过课堂中不断使用“发现”,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提高发现音乐研究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将使学生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提出种种预测或假设,并经过观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工组织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工作。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否出研究成果、能否在学习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并去研究、归纳与演绎,应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贯彻的方针。

遗憾的是,尽管这种“发现法”对激发学生的热情及活跃课堂气氛十分有效,但是,就连布鲁纳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内容的时间上要多花一倍。于是,他认为学生不可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发现教学法”只能是教学法的一种形式,而只是在需要时运用。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将音乐课程的许多问题传授给学生,单纯使用“发现教学法”势必会打乱教学进度。

“暗示”在教学中的使用

“暗示”,在心理学上是指在无对抗态度条件

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多采用言语形式,但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来进行。

“暗示”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关键在于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系统地运用启发、联想的力量,通过音乐、想像、智力和体力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放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学到较多的东西。这种“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

洛扎诺夫将这种方法曾用于“自然”、“外语”等课的教学实践中,如在自然课上,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些伸展活动,同时用立体声扩音器播出鸟鸣等自然界各种悦耳音响,使学生的大脑等各部位放松。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堂课要学的自然元素的化学术语和符号,并说明这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乐趣。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想像的远足(野游)来重新体验过去的愉快的学习经验,通过联想,形成自信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然后,教师在一种带强烈幻想色彩的气氛中,让学生把自己假设成为水的分子,想像自己怎样滚动,怎样随容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最后,教师再伴随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音乐,运用戏剧性的语言和能够激发学生联想的形象,重复朗读每个化学名称,说明水的分子与其他元素的化合作用。

这种“暗示法”能否运用于音乐课的教学之中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在音乐史、音乐欣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讲授某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状况、某部作品时,配合以多媒体课件,以及还原非常真实的音响系统播放音乐名作,用“暗示”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地理、人文及音乐环境之中,仿佛是当时的成员之一,设身处地的感受其音乐,这种暗示教学法,会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并获得极大的收益。

和奥尔夫或铃木教学法相比,这种“暗示”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者主要要求其活动性、参与性,而后者主要是要求心灵上的参与及情感上的沟通。除了音乐史、音乐欣赏课外,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许多课程也是可以采用“暗示”教学法的,不过,其“暗示”的内容不尽相同罢了。

课堂教学艺术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我国推行素养教育脚步不断深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对高校课程改革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务必要与时俱进,探求更为有效的教学途径[1]。在网络环境下,推行网络和课堂有机融合的艺术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

1.现阶段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依旧停留在传统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方法使用上,对应选取的教学资源通常源自于教材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较较为单一,大多是少量的艺术图片或者简短的艺术音频讲解等。该种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扩宽学生艺术眼界,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难以主动积极第参与进课堂教学中。1.2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方式落后。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然难以满足现阶段公共艺术课堂教学需求,然而部分思想不开放的教师仍旧难以很好的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方式,难以迈出尝试新领域的脚步,只能守住缺乏先进性的教学模式开展公共艺术课堂教学。

2.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策略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为网络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教育需要改革创新,需要引入新鲜血液,将网络技术与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势必会获取良好的效果。全面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促进网络环境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提升网络利用率,建立新型教学平台。现如今,互联网全面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8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网络在高校普及率已实现100%。新时期大学生凭借自身良好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对互联网有着十分强的驾驭水平,在网络环境下搜集信息、交流沟通有着特有的优势及非常的喜好。音乐教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充分借助互联网建立新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平台。2.1.1基于网络环境打造公共艺术课堂专题教育网站。在网站中设置各式各样音乐形式栏目,诸如“流行音乐”、“音乐剧”、“民歌”等,同时添加相关联的文字介绍、乐理知识,从而提供给学生学习、鉴赏[2]。此外,可于网站上配备一些音乐理论知识,在网站上设置交流互动区域,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该网站进行公共艺术课堂学习成果交流,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2.1.2构筑新型交流体验渠道。借助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构筑公共艺术课堂交流集群,引导全面学生进入集体群中,不仅要积极推进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经由师生相互的互动,使教师提升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认识程度,调整自身教学思路;还要积极推进学生相互的沟通交流,经由学生相互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2强化师生水平,凸显教学实效。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均应当与时俱进,强化自身水平。就教师而言,应逐步强化自身对网络驾驭水平及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水平;就学生而言,应逐步强化自身网络操控水平及对网络资源的辨别水平。唯有师生共同进步,方可切实凸显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实效。2.2.1全面提升师生自身综合素质。教师与学生务必要转变思想、强化认识,切实将自我提升放置于重要位置。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素质受自我提升能力重要影响。师生日常可经由自我学习、向他人请教等不同途径有效促进自我提升。2.2.2高校应提升对师生培训重视程度。针对教师的培训,可采取教学技能培训、业务培训等方式,强化教师教学综合水平,对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情形进行有效适应;针对学生的培育,应当强化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辨别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经由网络获取到对自身有利的知识,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实效。

2.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即便现阶段网络环境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兴盛,然而在大学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中依旧不可省去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2.3.1转变过去学生被动教学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均推行被动“聆听”的教学方式,应当对这一被动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强化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音乐感悟、体验的表达。2.3.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鉴赏能力。在公共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异,理科生有着相对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选取类似《黄河大合唱》的有着明快节奏的歌曲供由学生学习鉴赏;文科生有着相对高的人文素养,可选取类似《梅花三弄》的有着较高文联关联的音乐供由学生学习鉴赏[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网络技术应用至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然转变成一种趋势。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现阶段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网络利用率,建立新型教学平台”、“强化师生水平,凸显教学实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等,积极促进网络环境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哲,周明霞,张扬扬.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以《音乐鉴赏》为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7):162-163.

[2]徐振祥.WebQuest: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视角—基于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课程的WebQuest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7):146-147.

课堂教学艺术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特征;功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03-04

课堂教学是知识生成和理解的关键场所,师生在其中发挥着自主能动性。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隐喻艺术,可使课堂教学朝着学生更易接受和更加喜爱的方向发展。

一、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无论是平时交流,还是学者著作,常常可见隐喻的影响。现代隐喻观将隐喻定义为“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此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和文化行为”。[1]

作为学生基本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无论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课程文本,还是活生生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你来我往,皆是隐喻存在的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隐喻经过教师的巧妙发挥,抑或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的发展创设隐喻,或隐或显地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便可称之为隐喻艺术。因此可将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其中已存在的隐喻进行巧妙发挥或创设符合情境的隐喻,让学生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从而或隐或显地对学习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特征

关于教学隐喻的一般特征,已有研究者将之归纳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存在的广泛性”“价值的多样性”等。[2]而作为课堂教学特殊存在的隐喻艺术,则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一)生动形象性

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对于学习产生作用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取自自然和生活的隐喻,使追求抽象和逻辑的知识课堂同时具有了生命活力和个性化体验,令人倍感亲切。

可以说,生动形象性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诸多特征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是因为使用隐喻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形象化表达,新奇的形象性往往让人难忘,进而达到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引起学生联想的目的。许多晦涩抽象的道理在隐喻化的表达下,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取自自然和生活之中他们业已熟知的事物与课堂教学中初次接触的知识和理论相联系,由此及彼,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具有的生动形象性,既表现在由已知事物的形象中认识未知事物,也表现在用隐喻这种修辞手段,诗性化的语言,塑造出灵活的课堂教学。因此,生动形象是课堂教学中隐喻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不仅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感悟深刻的道理,也可以在感悟道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乐趣。

(二)情境生成性

隐喻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生成意义,离开了具体情境,隐喻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隐喻的意义通过基本语义与特定语境发生作用时才会出现,否则,会出现语法上的语病或表达上的错误。”[3]一般来说,隐喻是通过一事物来谈论另一事物的,每一个隐喻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而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并不是任意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并置呈现出来的。

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彼此间的共鸣,课堂教学进行中的情境是隐喻艺术生成的温室。而对于隐喻的理解,也往往依存于具体的情境,那些脱离了情境的隐喻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因此,从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生成与解读两方面来看,隐喻都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具体情境中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都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之中,离开具体情境的隐喻无法让师生达到共鸣,同样学生也不会在其中由此事物认知和感悟彼事物,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三)复杂模糊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其情形是异常复杂的。首先,师生个人和群体在使用和理解隐喻艺术时情况有所不同,此中的差异必然造成隐喻艺术的生成与理解的千差万别。其次,对隐喻艺术的理解与特定的语境有关,每一种语境都会塑造出不同的意义。再者,语言中也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即从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出发,通过隐喻不断地扩展词义,从而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变得相对模糊起来。同时,对于隐喻艺术所创设的一个意象世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做出多重解释,一个象征的世界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等造就了各自经验和情感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的隐喻理解自然有着更多个人感悟,也就让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更多的复杂模糊性。

在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生成与解读的动态过程中,主体因素以及对语境的依赖因素都融入到这一过程里面,其动态生成的特点也造就了隐喻艺术的复杂模糊性。种种情况使得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具有复杂模糊的特性。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决定着对隐喻意义的解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四)富于联想性

正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复杂模糊性,使得人们对其理解有了不同寻常的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某种熟知的事物作为“透镜”来洞察、发现和解释另一种未知的或不甚了解的事物。这“透镜”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中心,从中心处发散出更为深远和丰富的一层层外圈,使得我们接触的事物远远不止这一层理解,透过隐喻的中心,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大,产生丰富的联想。

同样,隐喻艺术思维既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它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特质,决定了它可以从一种事物推及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给联想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凭着隐喻艺术这一媒介,可以超越事实设置的樊篱,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而另辟蹊径。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知,创造出新领域的概念和知识。隐喻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推及其他未知领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论和表述,从而在发现中体验乐趣,在联想中感受快乐。

三、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喻艺术的存在和巧妙运用,会使课堂更具生动活跃的气氛,用含蓄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有效促进旨在引发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有助于打造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

“平淡的言谈在本质上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准确。”[4]诚然,隐喻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语言,它能够弥补理论语言那种枯燥冰冷的缺憾,把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亲近感,从而使那些枯燥的逻辑、概念让人容易感悟和理解,这正是隐喻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隐喻艺术,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就会在隐喻的指引下,通过从熟悉事物到不熟悉事物的递进认识,由浅入深,令人豁然开朗。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教师就这样对学生们说:“大家看1/2这个分数,横线刚好把上下两个数分开,所以叫它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就好像一个养育了2个孩子的母亲,所以我们叫它分母。它表示要分的份数。分数线上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像其中的一个孩子,所以叫它分子,你们看,这分数像不像母亲托着自己的孩子呀?”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又以这个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道理。他告诉学生:“妈妈只有一个,是不能变的,而孩子可以有几个,因此,只能用分子来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把分母拿来相加减了,因为“妈妈只有一个,是不能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此精心设计的隐喻,可谓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不仅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理解认识,同时也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此为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一举两得。

(二)有利于用含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

由于隐喻是通过此事物来说明彼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说话的委婉与高雅,表示敬谦或避讳。课堂教学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隐喻艺术同样也蕴含着教育性,对于学生来说,它无疑是一种含蓄委婉却深刻的暗示和引导。

教师的一句话或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蕴含隐喻艺术的课堂教学可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指引,如在学生自卑失意时的一句鼓励,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的一句点醒,在学生深陷错误时的告知悬崖勒马,在学生得意忘形时的谨慎提点等,均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应。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会让其教育性在无形之中得到充分地发挥。如一位管理专家给学生讲课,先拿出一个宽瓶口,然后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头一块块放进去,直到一块也放不下。他问:“瓶子满了吗?”然后,专家拎出一桶小石子,将石子倒进瓶里,塞满空隙,再问学生是否满了,随后,他又拎出一桶沙倒进瓶子塞满空隙,告诉同学们,其实还没有满,接着又拿出一罐水倒进了瓶子,直到溢满瓶口。专家告诉学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如果不是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以后再怎么努力,也放不下去!什么是我们生活的和工作的大石头呢?优先放进你的瓶子里吧!”[5]这样一种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新的看法,教师并不是明确地向学生说出我们的生活如何,而是通过小小游戏的隐喻,让他们自己去发掘生活的道理,每个人的感悟可能并不相同,但是对于他们的常规思维都会是一种冲击,对于他们成长也会是一次小小的指引。

可见,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正是通过一种间接委婉的方式给予学生巨大成长力量的。

(三)能够促进引发想象、开拓思维的创新教育

根据现代隐喻观,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我们要认识和描述陌生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和创造力。这个认识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联系,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正是向学生们展现这样从不同角度和视角,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学生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

Bart McCandless指出,利用隐喻去组织教学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在这些问题之中,贯穿着学生思维,这也正是抓住了教育的本质。[6]隐喻可以让学生在所营造的问题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蕴含隐喻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由已知事物引申到未知事物,甚至大胆地跳跃到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师的话语隐喻所营造的世界里任意驰骋。另外,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思维,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学习隐喻思维艺术,隐喻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别人和自己都留下可供想象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隐喻艺术和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之间是唇齿相依的连带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此,对于学生引发想象、开拓思维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可谓举足轻重。

四、课堂教学隐喻艺术运用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并发挥这种妙趣横生的艺术,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乐园”。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言语与情境的搭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7]言语表达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喻艺术表现在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等环节之中,都必须依靠教学之中的言语表达。

因为情境生成性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基本特点,所以注重情境之中言语的适切就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精巧运用课堂教学隐喻时,首先不能脱离教学时的具体情境,其次就是使用适合的言语表达。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逐步演变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隐喻艺术才能生成教学意义。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现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谨慎地使用言语隐喻,若脱离情境,则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富含隐喻的教学情境,以有利于隐喻艺术的发挥。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维新变法时,对维新派希望顽固派同意变法比喻成“与虎谋皮”;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去推动变法比喻成“蚂蚁撼树”;维新变法运动前后3年时间,不算长,但也在当时和对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虎谋皮不成,只有“杀虎取皮”——革命了。当课堂教学言语与教学情境相协调时,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意义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主体与内容的协调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意义主要指向学生,所以隐喻的创设与精巧阐释,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所变化。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用于同一个隐喻,也不是每一个学生对隐喻的理解都相同。隐喻的内容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相协调。

首先体现在针对全体学生。因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其独特的身心特征,对隐喻的理解能力有着相应的区别,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整体发展特征准确把握,进而能够创设出与学生相合的隐喻。其次体现在针对个别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所擅长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也要考虑到主体与内容的适切,所提的问题,所需掌握的知识,会因学生的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诠释与布白的平衡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旨在启发引导学生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从而或隐或显地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此与彼有了理解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那么,从学生角度看,要真正明白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需要教师辩证地诠释隐喻,使其避免因复杂模糊所带来的不确定阻碍教学意义的表达。

但是,隐喻艺术同时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想象成为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实现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联结。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那种完完全全被教师话语霸占而不留一点余地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也需要一些“布白”,就是指把国画中的布白艺术手法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话语的空间。

参考文献:

[1][3]王秀国.语文课程中教学隐喻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高维.教学理论中的教学隐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4]【美】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艺术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艺术 教学情境 沟通 表扬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07-01

1 什么是教学艺术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学艺术曾经是许多教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孔子有“乐学”的主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西方近代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学者,首推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他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他的这些见解影响到后来的夸美纽斯等一批教育家。

2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同样,作为教学艺术其中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师,尤其要注重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能影响其质量和效果。因此有的教育学者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从旁边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

管理艺术是比管理方法层次更高的管理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更为灵活、更为人性化的创新型管理策略。低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谈不上管理艺术,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却能为教师留下许多发挥的余地,充满艺术性。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努力形成教学管理艺术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3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方法策略

那么,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重要观念的转变

3.1.1 课堂教学管理是服务学习的观念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为了强制学生去干什么,也不是为了干涉学生的自由而进行“高压政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他们的学生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

3.1.2 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则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是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正确的学生观,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多样发展。其次,作为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意识到教师是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参谋。

3.2 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教学情境中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热忱或冷淡的,轻松或紧张的,团结或散漫的,和谐或冲突的,甚至愉快和痛苦的。然而,无论如何创建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地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

3.3 沟通的注重

教师的沟通包括与同事的沟通、与领导的沟通、与学生的沟通,尤其要学会与学生的沟通。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3.3.1 教师应在学校环境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

一些教师受旧有教学观念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客体,自己高高在上,不断向学生发出指令,单向地传递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不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谈不上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听者,而不是一个说者。听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愿望、兴趣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的表达应该给学生的表达以及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师生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讨论,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3.2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

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客体,就形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欠交流教学局面;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就会形成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教学沟通。教师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无知者”,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者,从而避免教学话语“霸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他们的情愿与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策略。

3.4 表扬和批评的活用

表扬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管理方法,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给予他们肯定,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表扬应该及时、中肯、多层次。基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该意识到表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有机地将表扬和暗示联系在一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当然表扬并非简单地说“好”,而是一种艺术,表扬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的表扬方式,但是切记不要因为表扬而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心,如避免“你比××同学回答的好多了”等措辞。

最后,还要学会表扬设计。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表扬学生,有些教师表扬方法单一、表扬的语言缺乏变化,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做表扬设计。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一种引导,起着对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也包含着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创新等方面进行表扬设计。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有效地使用批评手段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这种手段的运用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为前提,应该合乎情理、公正适当。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批评的艺术化蕴藏着教师人性的博大和境界的崇高,体现出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这种艺术的养成,为更好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堂教学艺术篇5

"艺术"从广义上讲,一切具有独特、新颖、创造性的事物都可称为具有艺术性。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事物都有欣赏价值和探讨价值。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就是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创造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活动使之达到艺术性。通过这种艺术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教有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安排也同样具有艺术性。那么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称之为具有艺术性呢?

1.教师的备课要有艺术性

我们要积极提倡要精心备课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求也很高。具有艺术性的备课,应该是能把上课中的每一个关节点,什么内容都安排的到位,并且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还要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过渡自然。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序应该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做到循序渐进、逐步传授、点面结合、有始有终。好的备课还要做到难易安排适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妥善安排好教学进程。具有艺术性的备课不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教师把握好教学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应具有艺术感染力

"教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表演艺术家"。小学教师更应该是这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脱、天真可爱却又相对缺少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的孩子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该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及趣味性。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并接受知识的程度。平铺直叙的语言只能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而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上课时,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表达,往往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问题之中,从而集中了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声音的高低长短能够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动作和表情得配合恰到好处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使问题迎刃而解。

3.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这样,要想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的基础和兴趣了解他们的心里情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有效沟通,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4.有针对性的小插曲

所谓"小插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其他内容,目的是调节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插曲不能偏离教学内容。小插曲虽小,但它的作用不可忽视。

5.精心设计板书,力求板书具有艺术性

艺术性的板书,应该具有高度概括、形象直观、美观的特点,不仅给学生美的感受,而且还能起到提纲携领作用。

6.作业批改也应该注重它的艺术性

一堂课上得好,不等于达到了教学目的,作业的批改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作业的分数看得很重,一次作业的批改就有可能直接影响他学习的情绪和兴趣。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好、中、差对作业比较好的要采用一些指出小错误的方法,让他能更好;对一般的作业除了指出错误之外,还要用一些鼓励的语句,以便促使他们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向优秀同学靠拢;对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因为这类学生自暴自弃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自信心。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表现而大动干火或严厉批评,更不能不了了之。我们更要关心他们,耐心地对其劝导,用自己的心去感染他,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7.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性

由于小学生有好动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总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遵守纪律而大声指责,这样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羞愧难当,很没面子,造成他们不能安心上好每一节课成绩反而会下降。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一种野 蛮的。

课堂教学艺术篇6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贝宁的这句话,长期以来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也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需要艺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拥有了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课堂教学内容会更有吸引力,师生互动会更和谐融洽,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我 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一. 教师自身的魅力艺术

教师拥有扎实而广博的知识,有熟练驾驭课本的信心,有公平对待并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爱心,有踏实从教的恒心,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有驰骋教坛的决心,这都将把我们包装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如果我们课堂上还能幽默一下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幽默是一种艺术。有幽默感的老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毕竟"亲其师而信其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要想拥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艺术。

二. 组织课堂的艺术

面对喧闹的课堂,为了组织课堂,老师也许会大声吼叫,也许会用力敲打课桌。这些孩子们也习惯了,也许他们会经常上演这样的好戏。让我们常常和他们斗智斗勇,一旦我们稍稍面露倦意,他们还会有一思窃喜,毕竟猫和老鼠的故事深入人心呀。此时我们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来个无声胜有声要,岂不更酷!仅仅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犀利地环视一周,聪明的小家伙们就会寂静无声的。

三. 师生相处的艺术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努力的:热爱教书是前提,关爱学生是职责,公平待生是原则,严慈相济是手段。比如班上同时有两个孩子迟到,我绝不会偏袒成绩好或表现好的同学,而去批评成绩差或表现差的同学。我只是会让他们明白今天他们违反班规了,要正视并接受违规受罚的结果。我们师生之间既有和风细雨的滋润,又不缺少疾风骤雨的洗礼。正是因为我把握了师生关系的度,孩子们对我是又爱又敬。

四. 教材处理的艺术

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但是在时间,环境,对象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作适当处理。比如说对教材进行添加,删减或重新编排组合等。我们若能艺术地处理教材,便能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并更有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授新目标八年级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语言目标--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级构成及其用法时与本册书Unit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的语言目标--形容词与副词的最高级构成及其用法进行整和教学。这样我就把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变成了一条清晰的易理解的红线,只需要学生串起词汇的珍珠了。这样,繁杂的语言目标就由繁化简了。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五. 英语活动的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保鲜,我开始尝试让英语更colorful-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把竞争融入课堂。如看音标读单词,看单词写音标等语音比赛,看汉语写单词或依照句子填单词等词汇竞赛,课文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口语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看到孩子们摩拳擦掌,互不相让,我得意了--孩子们在享受英语活动的艺术呢?

六. 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篇7

一、搞好艺术性教育教学,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采取艺术性教学的原则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采取艺术性教学的原则。这是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死板、枯燥、死气沉沉的局面。为此,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运用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

我们要搞好课堂艺术性教学,可以选编一些新颖别致的典型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每一章的知识点为背景,创编适当富有艺术性的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供学生练习之用,之后再进行灵活机动的讲评、小结。我们要沟通知识间的艺术联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识。我们可以从知识的交汇点着手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结合问题的相关要素和解答多种途径,来实现艺术重组知识网络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建构,对基本方法的再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搞好艺术性教育教学,就要坚持教学风格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到因势利导、诱导、启发、引导,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发动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还可以在进一步解答的过程中,常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受阻,留下一个悬念,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就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讨论寻找突破口。

三、搞好艺术性教育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亲密相处

课堂教学艺术篇8

关键词: 课堂教学表演艺术语言表情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从狭义的概念上来说,表演艺术包括歌唱、影视、戏剧、曲艺、舞蹈、马戏、魔术等十七大类,四十七个亚类(维基百科),大多数为我们耳熟能详。课堂教学在不少人看来应是语言严谨、结构细致、步骤规范,是知识传授工具而非娱乐工具。两者能有什么关系呢?笔者在大专院校从教多年,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和经验总结,以期能推动课堂教学的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分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一种是表演型。相信很多人赞同这个观念,但教育界的学术研讨中,对教学表演艺术的理论,均提及不多,多数研究方向是教育的“科学”、“技巧”和“手段”。事实证明:两位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但由于两人的语气、表情等个人魅力的因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水平差异造成的。教师上课时,面对的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他首先要做的,是抓住学生的眼球,牵引学生的思路,控制上课的节奏。教师的语言绝不能平淡枯燥,教师的表情绝不能呆板无趣,教师的肢体动作绝不能一成不变。想让一堂课精彩生动,教师与演员何异?所以,真正能称为“大师”的教师要想上好一门课,一定要向主持人、演员、舞台表演者学习表演艺术,成为“演技派”教师。

讲台即是舞台,学生就是观众。要掌握课堂教学的表演艺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语言

教师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它是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特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欲达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所用的语言,是一种口语与书面语统一的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吐字清晰、语速合理、普通话规范。这方面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能遵循要求,达到标准,但是在语气、语序、语趣、节奏等方面差别就大了。

首先是语气,教师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既然最终目的是传道授业,那么至少要具备“说服”的特点。要让听者点头称是,教师的语气应是亲切的、中肯的、充满激情的。在概念讲述时,可以重点描述,娓娓道来;在提出问题时,可以夸张、惊讶;在解答问题时,可以感叹,恍然大悟。平铺直叙的讲课,谁都会觉得味同嚼蜡。教学的“语气”说到底就是语言的“张力”,张弛结合、抑扬顿挫的语气是抓住学生心的关键。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向叙述型的节目主持人学习。他们对一句话的“重音”、“节奏”、“停顿”、“连接”和“表达强度”都受过专门训练。比如赵忠祥对《动物世界》的解说,把静态的书面解说词融于充满动感的画面,他的断句,完全从语势、语感、内韵节奏等表达的需要出发来设计语气、取舍停延,从而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参照和领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学生对教师语气的反应一览无遗,这是一个优势,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面部表情等因素迅速将语气进行调整,因材施教。

其次,合理的语序是优秀的教师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堂课45分钟,教师该如何组织内容才能言之有序,条分缕析?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及有关材料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设计好一节课的开头、连接、渐进、举例和结尾的方式,要把自己想象成在做“节目”。比如一些优秀主持人的介绍嘉宾、导入话题的方式别具特色,概括其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这种语序方式简洁明确,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讲解新概念时使用。

2.设境生情,基调明确。对应的课堂教学可以从实物入手,提出问题,明确课程目标。

3.设计悬念,营造气氛。如《工程力学》的材料力学部分开篇,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语序:同学们都已经学过理论力学了,在理论力学中,我们把一切物体假设为不变形的刚体,那么请问大家,物体受力后到底变形吗?变形,好,那么该种变形对我们工程中的受力体有没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我们设计机械零件的计算基础是什么?……一连串的发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配合教具实物和动态课件,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话题由此展开。

4.幽默风趣,快乐入题。很多综艺节目主持人都精心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环节做话头。在课堂教学上同样可以实施。如在《力学》的压杆临界稳定一章开头,笔者请学生上讲台,用一根手指压下一把竖起的薄钢尺,再让其他同学用拉伸与压缩章节里的公式计算这根手指施加了多少力,当然计算结果是,这位同学是超人(笑),显然是公式使用出了问题。由此顺利轻松地进入到该章节的学习。设疑激趣,能够扣人心弦、寓庄于谐,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很多舞台话剧演员莫不如此,语言充满了感情和冲激力。教师的语言风格虽然不用那么夸张,但也要做到言之有情,通情达理。教学语言应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明白你是喜欢、爱护他们的,是良师、是益友,使学生心理始终处在感恩、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各类信息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学生欢迎的是语言有个性、有新意、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如《武林外传》之类的古装电视剧,里面的台词表现,纯粹是穿着古装的当代情景剧的语言。但由于它们大大迎合、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收视率极高。鲜活的现实世界色彩斑澜,当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些新词新语,如山寨、、雷人、猪坚强、黑屏等,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是生活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是流行的新词新语最广泛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教师在授课中结合课程内容,偶尔冒出个新词新语,可以彼此心领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表情

“演技派”演员有个共性,就是他们非常擅长使用脸部表情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开国大典》中有个场景,张国立饰演的听到副总统的人选由预期的孙科变成蒋极力反对的李宗仁时,他的面部有个细节特写:先是欣慰、得意,然后惊讶、错愕,笑容冻结,再是表情僵硬,若有所思,最后变成尴尬、恼火。这些表情展露与连接全在几秒钟内完成,影帝的功力可真不一般。

课堂教学同样要求教师的表情生动光彩,收放自如,能深切感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往往传递着教师对学生一定的情感。教师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善于察言观色以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体会:

1.基本表情和蔼、开朗、亲切,给学生以丽日初探、拂面清风之感,像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以缩

短师生情感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

2.随教学场景而变化的表情。进入教室登上讲台,教师的表情应是充满信心与智慧的精神抖擞;然后环视教室,使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目光所及,感觉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过程中,伴随语言的进行,教师的面部表情应随之变化。概念讲述时要有中肯确定的表情;提出问题时,眯起或睁大眼睛可以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积极思维的学生,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再配合语言表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被认同感和自信心;对走神的学生,警觉的、严厉的、不悦的表情,适度的停顿和沉默,是迅速将学生拉回正轨的法宝。

三、肢体语言

根据我国教育学者已有的研究,课堂肢体语言包括手势、体态、仪容仪表、沉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直观生动,是课堂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一环。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最具参考价值的就是魔术师的舞台表演了。仔细分析刘谦,这位目前红透亚洲的年轻魔术师,他真正强大的是魔术本身的难度吗?不,不是,他真正出彩的,是他的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抓“心”的能力。这位聪明的魔术师利用魅惑的眼神,极具煽动性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时而坚定有力、时而纷飞变幻的手势,带领观众见证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时刻。在课堂教学中,较好的姿势、优秀的肢体语言同样能提高教师的吸引力,带动情绪、传达信息,提高沟通效果。

首先谈谈手势,手是人体中强有力的表情器官,可以做出伸、抓、握、摇、摆、挥、摊、按、推、劈、举等手势。手势是体态语中应用极强、极广泛的一种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的表达力。在教学中手势运用恰当非常关键,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势,可以渲染气氛,使人亲临其境,能有效地牵制学生的举动和思索。教学中常用的手势有以下几种:象形手势、指示手势、情意手势、象征手势、强调手势、描述手势。当然手势也不宜细碎繁琐、单一重复、矫揉造作。

体态是指身体的动作与造型。体态的分类学已广泛流传,大体可分为积极和消极类体态。教师的体态一般要求端正稳健、自信敏捷,这样会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内容的可信度,是教师有素质、有修养、有精神内涵的审美展示。

仪容仪表。教师的精神面貌,是教师形象的灵魂,也是教师言行规范的心理基础。教师形象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教师应具备健康洁净的容貌、美观朴实的发型、文雅得体的着装。在行为上,应言谈文明、态度诚恳、举止端庄、落落大方。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央视曾经的金牌节目《实话实说》中的崔永元的主持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其收视率一度突破了5.0%,占有率达到了70%,两项指标都占同时段电视市场的首位。如果仔细分析他的主持风格,就会注意到他对节目现场有极高的控制能力,有一点很重要――他常常走到现场观众中间去。虽然这违背了做电视节目的原则,使镜头、光线的把握难度增大,但对于现场的气氛调节大有裨益。再加上他的着装朴素,语言平实,善于倾听,因此大大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在这种气氛下,观众反而变成了倾吐的主体,他们情绪高涨、讨论激烈、思维活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教学目的就顺畅实现了。许多研究也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往往影响着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如果教师单纯站在讲台上,学生总会感到有无形的隔膜,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与学生的相对位置,常走到学生中间去,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互动设计

启发式教学一直被教育界所推崇,其原因就是交互式的师生关系能活跃气氛、增强效果。课堂上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交互环节。互动情境的设计属于教学方法范畴,此处不再赘述。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角色扮演就是“主持”、“诱发”和“串联”。在此,教师可以向各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学习如何流畅、自然地把握节目的节奏和组织。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总是能以他们饱满的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厚积薄发的语言功底和深入浅出的谈话技巧,或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或画龙点睛略加评点,或连缀穿插自如得体,或反应灵敏机智贴切,或语流畅达颇具风采。总的说来,主持人就是以极其强烈的合作、互动精神来与观众共同完成节目。

教师在教学互动的组织中,要学习优秀主持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点明讨论的重点,针对教学中随时出现的兴奋点,通过诱导、提问等方式,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

表演艺术门类多种多样,课堂教学应该博采众长,多方汲取艺术的滋养,两者达到和谐的统一。笔者建议:课堂教学的表演艺术应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师范教育和新教师培训中进行。每位教师在表演艺术的培养和创新上该做的,是重建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积累,融合人生体验,多方位、多目标地学习课堂表演艺术。在此还有很多理论要创建,很多经验要总结。一位教学的大师,一定是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演技派”的教师。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促进教育界对课堂教学表演艺术的思考,希望能给教师一定的启示,从而在教学行业兴起“表演教学”的热潮,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语言交流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罗莉.电视播音主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艺术篇9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苏北,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课堂教学艺术篇10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有人说:教师说话时要声情并茂,感情充沛。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不仅表情要丰富,同时语言要生动、幽默,学生会在这种充满磁性吸引力的语言感染下愉快地接受知识。成为懂得教学语言的艺术家,这样才会俘获学生的眼球。这样的要求无疑有些苛刻,要达到上述水平,得有这样的天赋才行,其实一个声音甜美,口齿伶俐的教师固然能提高课堂的魅力,若没此天赋我们同样可以另辟蹊径。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把自己置身在文本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语言的感彩以及文章的主旨,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自己才能首先被感动,就一定能引起教师、学生、文本的情感共鸣。让课堂充满一种丰富的、充实的精神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兴致不高、语言无味,一节本来应该充满童趣的语文课,居然让她上得气氛十分低沉。上一节课我们还能听到学生气宇轩昂的和教师共同学习探讨,可这节课却变成了“小瞌睡虫”。究其原因,到底是谁之过?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抑扬顿挫要适中,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高涨的热情才会“充分卷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获得一份知识“礼品”的同时,也领受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营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艺术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否则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实际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仅供同仁参考:

1. 导入的设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导入,可以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不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其实这是不对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好的导入能够“一弦定音”,富有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整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如语文课,可以用歌曲、诗歌、谜语等吊起学生胃口,进行导入;数学课方法也多样。

2. 教学过程设计。我校大力投资,组织教师向有经验的兄弟学校学习,把他人先进的经验学到手,来弥补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同时组织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进行研究,创造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导学四步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定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学习目标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宜过多。自学指导是根据学习方向任务制定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自学指导可以写在一起,也可以分条写,如,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非常重要,学生有了方法和目标,便会有的放矢,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进而达到学习目标。

(2)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把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这是自学过程,组内汇报自已的预习情况,讨论质疑,小组间成员互教互学)。在互学环节,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和有梯度的习题,组织学习合作,同时教师要在旁边做好顾问,把好关,以免使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优势互补,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学习效果才能好。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只有唇枪舌战,观点碰撞,才会出现瞬间的豁然开朗,迸射出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探索,广开言路,可形成共识,亦可存有异议。

(3)展示汇报(汇报互学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困惑不解之处,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指导,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知识漏洞,便于在反馈检测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准的习题。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

(4)反馈检测(要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组训练,要让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照顾和训练,及时查找知识漏洞,不让错误在学生头脑中过夜。

同时,我校要求教师不准按部就班,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总结出符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使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亮点和魅力。

3. 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设计。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拓展练习。拓展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学习。我们在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文章后,结合我校地处“吉林省辉南县三角龙湾”这个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我们便带领学生去参观大龙湾、三角龙湾以及吊水壶等各大旅游景点,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景观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明确各景点的由来,并结合此题材进行一次“我爱家乡”为主题的演讲,并做一期手抄小报,从而达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