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3:16:41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1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堆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时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考察,语文课的职能远没有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力的开发。因此,从事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

真正洞悉这个特点,教课才会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等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影响课堂教学职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质──教学内容的精确与深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正误与深浅;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对教学内容领会与掌握的多少。这些是就知识而言。就能力而言,教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质和量,如训练内容的难易、份量,训练层次的划分,训练角度的大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质和量,如准确度、速度、掌握的幅度与熟练的程度等等。就发展智力而言,与教学内容、训练内容又紧密联系,根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质和量,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方面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思想的交流,感情浪花的激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须综合思考以上众多的因素,使学与学有机结合,知识、能力、智力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单位教学时间内,一种是单打一地进行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言而喻。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课的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须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不思其它。要认真地审慎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的;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的;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的、丰富的。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确实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

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交往,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所表示的课堂上师生交往的联系图纯属以教师为中心,指挥学生听、读、写,学生好似被动接受的容器,“说”的锻炼往往被忽视,积极性受到压抑。

所表示的交往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讲述,教师判断。然而,所表示的内容都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型的。表示的只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往”,表明了有学生的“复”,但也不过是直线往复而已,这样的师生交往充其量只能显示教师的学识水平,而学生的聪明才智很难得到展现与锻炼。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听”和“记”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情境难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课的容量受到限制,班级教学的优点也难以有所发挥。

以上两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见。表明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确实也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往,但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承受的地位,和教师也只是单向交往。

表明学生之间频繁交往,“相观而摩”,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未有效地发挥,往往是“放羊式”的,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怎样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让全班学生明确,并确有收获,就发生问题了。课上热闹,但脑子里像马蹄杂沓过一般,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2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据调查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的。现有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练习等,且完全处于老师的监管之下,这样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郁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1 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受情感因素影响较大,他们自尊心强,心理敏感,对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的态度、评价较为关注。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应当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着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这一点对于后进生而言更为重要。学困生在学习中通常会存在畏难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因为在学习能力与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直接导致班级内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成功之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只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成绩,都要进行表扬,不仅要表扬优秀生,更要表扬中等生与学困生,让积极的学习情感充斥学生的内心。另外,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和帮助学生,指点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弥补不足,还应当在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形成良好的关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施展拳脚的重要帮手,长期以来,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受制于教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初中语文教学也绽放出了迷人的光彩。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运用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将教学导入环节弱化为一句提醒的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学习会有疲劳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与此相关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进行简要导入,形象化的导入能够为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吹进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时采取多媒体影音资料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视听,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以及主题的理解。另外在一些情感因素较为浓厚的环节,笔者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烘托,以此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促进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笔者改变了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首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原来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参与,将其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思考提纲引领、学生合作研究”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对语文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手、口、脑并用,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要开动脑筋,还要和同学一起参与合作,这样的协作学习意识与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直接将学生推向前台,对于部分存在不同观点的内容,不再进行简单的评价与判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引导观念不同的学生进行争论、辩论,各自展示论点与论据,并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 尊重个体差异,改变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特别要关注后进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所有环节都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在预习、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设计了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引导后进生积极开动脑筋,避免成为旁观者,使他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长足发展;就作业设计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对后进生进行了区别对待,相应地降低了作业难度,考试难度也相应的降低,尽量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保持一致。通过运用这些方式,能有效调动起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5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应当抓好课前、课后每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在课前环节,笔者主要抓住了指导预习这一重点,在课后环节主要通过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形式进行拓展。首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多个关联兴趣小组。借助这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技巧与方法的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外经常组织语文学科的竞赛活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的目标。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课前、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尤其是发挥课后拓展活动的促进作用,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效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生为本,确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勇于创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学得精,学得容易,学得快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3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教授《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章“晁衡与鉴真”时,我就选用了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短短几句,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展示了中日两国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而关于鉴真东渡,学生在小学学过,我就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然后作生动的描述,这样人物呼之欲出,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2、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讲《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一节时,我对四位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艰辛和成就,进行了着力的渲染和描述,以期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在讲哥伦布航海之后,我还对哥伦布航行日记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有:大西洋上飘忽不定的绿草、闪烁不停的灯光,部下强烈的思乡情绪乃至反抗,“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这样的描述,加之教师忽而激动忽而愤怒,忽而慢条斯理,忽而激情高亢,仿佛把学生带到哥伦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大西洋上航行,共享“发现新大陆”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讲课之中了。而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节中讲到“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拒绝接受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竟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山东是谁的?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整段描述中愤怒之情跃于言表,加之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3、教学中教学图片的设计

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度,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史料、历史地图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讲红军长征时,就亲自设计了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运用的是三层复合式地图,第一层是红军长征路线箭头示意(箭头已挖空)、地点等,第二层是抽拉式纸条,颜色与第一层底色相同,第三层是红色纸张贴于背后。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抽拉纸条,红色箭头便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是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喜怒哀乐的感彩,辅之以形象生动的教学图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的动机,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有益的,教师的教学能“俘虏”学生的全部思维,完全“占领”他们的心灵,使之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到着令人可喜的效果。

1、虚拟历史情境法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再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学生发言附后]。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模拟辩论探究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分别说出了四个理由,说明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学生的争论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真正体味到了探究的滋味和乐趣,课堂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1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其教学方式与内容比较刻板,忽视了学生对语文课堂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要颠覆传统语文教学的理念,也不是为了单纯的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重点在于要加强学生在文学情感塑造与文学精神领悟方面的培养。同时,高效的语文课堂更要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入手,通过生动的课堂讲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愿望。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来讲,其逻辑思维能力更为细致周密,记忆力、注意力与领悟力更强,要利用这些优势来激发初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2]。所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要抓住学生特点,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性。笔者通过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初中语文高校课堂的发展途径

2.1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调动积极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模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有裨益,也可以使整节课程的教学更为顺利。目前,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方式很多,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也有通过背景知识介绍逐层导入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自行创建理想的课堂导入模式,在融入个人的课堂讲授风格,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二泉映月》时,可以通过观看阿炳的塑像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人物特点,在与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相融合,实现阶梯式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2 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声像并茂,可以将课本单一的文字内容通过多媒体方式以声音、图文、视频等方式表现出来,更能体现出语文教材当中文质优美的选段,在课堂教学中极富渲染力。同时,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朱自清《背影》的课堂讲授中,可以选取父子情深的图片配以音乐《再回首》来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电子书或PPT演示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声像并茂的课堂教学更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出来,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很好的发掘文章的深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2.3 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显现课堂活力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汲取传统教学方法当中的优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融合,力求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阅读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等。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可以向学生提问何以“红”字居首?并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思考分析,引出“桃树、杏树、李树”的排列顺序,“红”在句首的原因是要与同在句首的“桃树”相呼应。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动脑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活力。

2.4 通过提高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表达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中,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表达,跟着教师的思路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对此,需要教师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精心设问并带动学生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提问频率,把握课堂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并且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记忆,这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动口与动手能力,如果学生积极的动口回答问题,没有动手做笔记,则很容易造成溜号、走神的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来让学生表达观点、陈述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学生也更容易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 结语

高效的课堂效率应该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持,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将是无源之水,缘木求鱼。[3]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当中,课堂的高效性必须作为重点得以体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通过更新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当中的缺点与不足,以寻求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非常重要,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与积累,才能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因而,对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有刚.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156-157.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钩码,橡皮筋的长度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弹力的概念。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小学教学论文,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已动手做过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只有在反复实验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分组时要安排两人一组,每组解剖两朵油菜花,提供给学生两人一个镊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记录单。

又如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电池盒与旧的实验盒里的电池盒它们的连接点连接方法不同,教师提供给每一组的材料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电》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订实验方案后,先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要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在讲到用弹簧秤沿斜面测出物体的拉力时,教师就要在讲台的小方凳上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多教师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认为如果教师正确演示后,再让学生上来演示,这样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操作正确率。有时学生错误的演示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

(3)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核心期刊。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6

一、课前准备具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意识:

一般说来,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找对分应率,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等练习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意识: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

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求三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装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会解基本形式工程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全程为“1”的相遇问题,可变换工作方法,出现“合做……完成一半……”、“独做……余下合做……”、“合做……余下独做……”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教比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可用整数方法解,分数方法解等等,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意识: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14

古诗文在初中教材诗文中占据着很大比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古诗文,将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审美情趣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不少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甚至有些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反感情绪。原本妙趣横生的古诗文为何会带给学生这样的学习体验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足够吸引力,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解决学生学习古诗文问题的关键。

1.教师要善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成为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状态,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例如当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不足时,可以考虑结合情境教学法丰富学习方式,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进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文学艺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每天学习一到两首古诗文,增加学生古诗文积累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去过杭州西湖游玩的经历,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学生展示西湖岸边美景,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到多媒体上,然后逐渐进入到本节所学古诗文中,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学到文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之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一方面加深教师对学生生活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即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价值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主要构成元素,但是教师应该认清两者在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掌控整个教学进度,促进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快速理解古诗文含义,与诗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对诗文创作背景、诗人情感、诗人创作思想等方面进行探讨,体会诗人在自身落魄的环境中还在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尤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诗人最终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将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文表达的意境都非常优美,利用人类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再现古诗文意境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适时进入诗文意境,体验诗情画意,陶冶情操。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采取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中描绘的景象进行绘画创作,利用绘画将学生带入诗人描绘的景象中,感受峨眉山半轮秋月带来的清新之美,感受作者在外出行时的思乡之情。采用古诗文配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课外知识延伸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8

关键词:课堂效率;小学语文;学习效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作为最先接触的学科来说,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将来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刚刚步入学校的小学生,对学习与课堂教学充满好奇。在接触初期对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满怀探索的热情。但是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虽然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但是伴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本文着重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阐述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其他相关的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跃课堂气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与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常规讲解,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作为教师来说,如果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做到与学生亲密互动,不仅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都能活跃起来,而且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变探索为爱好,从此爱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与参与性,还能使学生在踊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没有人去过黄山?你想象中的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黄山奇石都有哪些名字?你还知道其他山上的石头的名字吗?等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回答与参与,既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措施

1.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现代教学更具科技感。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使原本死板的课本内容转换为声影并茂的视频动画,这无疑增加了对小学生的吸引力。现代课堂教学就要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刻板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集中学生的专注力。比如,在学习《北京》一文时,可以选择播放课文的动画课件,加深了学生对“北京是祖国的首都”的理解,并通过相关视频短片的欣赏,加强学生对“首都”的理解。同时播放一些红歌,比如,《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以此来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2.角色扮演,强化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记忆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亲身体验的角色扮演更能体现出课堂的趣味性,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且可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与内容的记忆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表演中,从而使学生在表演中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表演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评比,并分别表达一下自己的演后感,加深对雨来勇敢救下抗日英雄的精神的理解,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互动交流,拉近师生、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信心

沉闷的课堂氛围容易形成昏昏欲睡的感觉,缺乏交流是影响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讲解像是流水作业,学生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即使有简单的提问,也无法达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开展类似课堂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进行互动和交流。并且在课堂讨论会或者课堂辩论会的开展过程中,要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我选我》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选自己为班级干部,通过如何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点,如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如何改进等方面,达到增强信心、加深记忆、相互交流的目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经验,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郑晓娥.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才智,2013(25):116.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9

【关键词】历史学科; 提高课堂效率 ; 做法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问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效率?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教师如何“教”,落实于三个指标:一是教师能够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三是教学中要适时通过跟进、监测、反馈、消化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学生如何“学”,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生对历史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不难看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最终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这两个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本文试就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1课前精心准备,奠定课堂效率的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一,加强课标研究,准确把握教材意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的低效是由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由此又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标准是“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准确把握目标,必须理清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把握课程目标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1)项为例,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低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的矛盾这个核心,这样我们就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3)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有直接的促进意义。

第二,加强“学情”研究,以学生发展为需要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历史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的学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充分了解“学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1、抓好课前预习,认真了解“学情”。预习是学习的起点,除了起到“先学”的作用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据此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无一例外的是,走在全国课程改革前列的一些名校在发展学生的方法上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预习媒介。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等,都是实现预习的好方法。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对抗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2、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则难以实现。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2过程认真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崔允t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把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课堂里发生的行为分为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事关效率提高与否。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课堂效率提高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九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本人为使学生明白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奴隶制应该是那种社会的产物?美国当时已是什么社会?问题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奴隶制这不符合社会的什么发展规律?这个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了生产关系一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废除已成为美国必须解决的大问题。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学生学的有效,才能证明我们教的有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习惯于阅读、背书、做练习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依托。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比较中体会感悟方法的巧妙。例如九上第五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单元,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如欧美主要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社会巨变指的是从什么社会转变为什么社会?这些国家是怎样完成巨变?主要领导者又是谁?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历史学科的课堂活动比较多,但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又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1、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学生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2、设计好课堂讨论(辩论)和交流。“思想”加“思想”可以产生“新思想”,课堂讨论是产生“新思想”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一定要加强管理。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引领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如复习七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败、八上辛亥革命的成败、九上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九下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都可以设计课堂讨论,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的组织要严密。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一定要组织紧凑有序,防止课堂讨论形式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实行“同伴互助”,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四、教师懂得“放手”,真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历史课下来,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对学生不放心,总是以教师自己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已”的认识和“树下等枣”的习惯,教师再辛苦也博不到学生的认可,别说配合了。

课堂效率提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自己的高效学习。我在复习八上《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而没有失败的一面?”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实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策略

语文是一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要接触的课程,语文这一科目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水平的考试必备科目,同时也是传递中华文化和文学基本常识的科目。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课堂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产生拖沓、厌倦的学习乏味感。接下来,笔者将对几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 《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翻看教材之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并让每一个学生都简单画出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引入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对照,自己心中的春天同课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发去阅读课文内容,再加上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大大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采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要想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第一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其在课上进行自主研究,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答疑者,让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本性;第二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将这些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布置一些问题,最后让学生将讨论问题的结果汇报,教师给出自己的学习建议;第三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一组学生教师则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走进校园,并成为教师教学可以运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对比小学的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有很多描写着名景色、讲述童话故事等的课文,这些课文都非常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在讲授 《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单看文字介绍,没去过赵州桥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课文描绘的是什么。此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图片、视频以及纪录片资料,将赵州桥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想象到真实赵州桥的样子,复杂的描述被画面化、声音化,更加简单的呈现能够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效率自然会大大被提升。然而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必须合理地运用,不能依赖于多媒体。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决定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学习语文,积极学好语文,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常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8):65.

[2]王金荣.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2016(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