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21:45:24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

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地域不同,教师资源层次丰富,学科特点差异,势必造成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改革还要注意包容性。如“三、二、五”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五个环节“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拓展”,学校明确各学科根据不同的特点、课型进行调整。以语文为例,反馈拓展环节可以是练笔,也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演讲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是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但是在改革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的平衡性。陶西平教授在《把握教学改革的平衡点》一文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以单一的教育模式应对不同的学生;既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又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要有稳步推进教改实施的策略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比较容易接受,但在现实中,只要涉及到课堂行为的改变,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所以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能够成功的学校凤毛麟角,学校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整体策划,培训到位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教学改革的强力推进,成立以校长为首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与改革目标相对应的若干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推进行事历、检查评价制度、问责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层面强力推进,所有管理干部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革方案和重要的工作计划经教代会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案研制和编写的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实施办法》等。加强培训。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培训,如我校分批次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学习,部分骨干教师到山东、北京、上海、香港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研究员、北京十一学校张素兰老师、北师大教授安文铸、首都师大附中教师张文娣,佛山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等。二是学生培训,引入引桥课程,培养小组长,制定了《学生学习十大能力培训方案》等,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各种规定和要求。

(二)低点起步,掌握节奏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仅影响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决定着教学改革的结果。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较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到位。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起点太高,首先在专业素养上跟不上,势必造成更多的质疑与徘徊,弓没拉开就已回头。因此,必须找到容易突破的环节切入,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困惑,在一定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有事要借助外力解决。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性,要想改革走向成功,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不然会陷入沼泽中。因此,我校提倡小步子、快节奏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集中解决某一个问题,能感觉在改革路上前行,有愿景更有信心。

(三)定科定人,以点带面

实践中任何改革都会出现一部分人干、一部分人看、一部分在热潮冷讽的现象。改革需要的是带动,有时只有看到改革成绩时才学着做。这都要了解学校科组文化、学科内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我校的做法是,先全校总动员,按照改革整体策略全面铺开。在一个月后,教师的基本情况就已显现出来。当然,学校改革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跟踪交流。改革小组要不定期地进行反馈,让校长或主管教学的校长有较真实的材料,以便在下一步推进改革中找到应对策略。特别是让一部分老师先做起来。要讲究艺术,找到愿意改革、有能力改革的教师进行先行先试。同时,要防止其他教师制造无端是非,形成改革的阻力。首先按照学科组分别进行再动员,说明先行先试的保障措施和培训福利,再深入动员有不同意见的教师,避免不愿意做的教师给予口实。同样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定的阶段性改革成效时,不断鼓励其他教师参与,逐步扩大改革队伍。同时对改革中成功的案例和教师创造平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信心。如召开区级、市级、校际联盟展示活动,提供展示成绩的舞台,同时给予奖励。

(四)制度保障,福利跟上

改革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不可能全让改革者承担。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有共识,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改革过程中压力较大,在工作量上如何体现,在绩效考核上如何保障等问题要提前做好界定。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在目前办学体制情况下,不可能在工资、奖教奖学方案中有所体现,只能把培训、学习、考察作为最大的福利给先行改革者予以倾斜。这些都须经过学校改革小组讨论并报学校行政会议讨论方可实施。

三、要处理好几对关涉改革的主要矛盾关系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从教育理念上更清晰,而且更需要制度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势必会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同时延伸到不同层面的矛盾产生。对于影响改革的因素也要进行必要的预设与预防,以减少改革阻力。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学科的关系

学校顶层设计往往更多的是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整体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学科教学设计又有其个性特色,而且不同的课型也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学科教学改革中既要遵循学校整体改革的理念,也不局限于一定的范式教学。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展示课、阅读课、写作课要体现不同课型的教学特色,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既可以是小练笔,也可以是阅读训练。但必须清楚学校改革的总要求,应毫无折扣地去落实。如学生学习策略、教师问题导学策略、结构化预习策略、表达交流策略等,都应落实在平常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学生可能产生厌学、畏惧心理的过程。如果出现不默契也可能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影响教师改革的热情。处理好这种关系,最好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引桥课程,指导学生适应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多地是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三)处理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牵扯到家长的神经,家长关心的是改革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中考的成绩。家长基本上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不让孩子过度进行巩固性练习,转为自学为主的前置性预习,语文减少重复练习为海量阅读等,家长是否适应?有时会经常看到家长在网上评论。如果引起曲解,就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校在改革初期,通过多次家长学校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当前教学改革的现状。另外,学校改革需要在资源配备方面要家长自行购置,又会引起误会,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投诉。如学生需要海量阅读,自行购置书籍;学校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有愿意试验和不愿意试验的,家长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学校不得不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调节。

(四)处理好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关系

学校改革最大的支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内部问题,但引发的效应又是社会问题。学校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至少在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资源要比学校更为厚实,他们的声音比学校更为坚实。

(五)处理好学校和社会媒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2

我国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幼教师资力量与水平方面。一旦某一个幼儿园占据了幼教师资的优势,就会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声誉。尤其是那些民办幼儿园,更是需要通过优秀的幼教师资队伍来占领市场竞争中的制高点。现代社会对于幼教师资的要求突出了综合性,不仅需要幼师能歌善舞,还需要他们与现代社会需求有机衔接。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纵观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很多都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型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幼教师资力量。这些幼教师资将为我国幼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是提高我国幼教质量的根本后盾。

2、我国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

(1)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从理论知识角度进行了改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不少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非常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培养出研究型与学习型的幼教人才,并能够引导他们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从专业技能角度进行了改革。

这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改革,这是从专业技能角度出发所做的改革。有学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4:6,让学生可以在展示自己外在技能的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较高的专业素养;

(3)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改革。

这是一种强调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接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的现实做法,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好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因此,很多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实践作为根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出幼儿园教育实习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

(4)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从学科课程角度进行了改革。

这主要就是说,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尤其是要突出教学中的学科课程与现实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比如说,要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强调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等,让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

3、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国当前不小高校都在积极努力的推行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做到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幼教人才。应该来说,我们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做的挺到位:

(1)引导学前教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坚定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当前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很多新的变化。学前教育专业如何能做到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老一辈的幼儿教师都已经退休,年轻的幼师教育人员是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这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尽快改革教师队伍结构,构建一个适合幼教师资年轻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尽管如此,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偏重于对个人专业发展,忽视了课堂教学。还有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从而在无形中给学生不良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国家幼儿教育课程实施要求,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的各项教育教学研究当中去,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幼教师资的人才需求,修订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努力开发全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前教育改革的新气象,并主动的意识到自己职业与工作岗位将来的要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幼教能力,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幼教老师。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起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其培养出合格甚至优秀的幼教师资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自己过去那种教育教学主体性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教育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这将为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利的条件与实现的可能。事实上,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学前教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方式,找出导致学生课堂表现不佳的问题与原因所在,并给出教师应有的引导与培养方法。这就需要学前教育教师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蓝图,一旦发现课堂秩序问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真正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榜样与有效的学习帮手。最后,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自我成长观念。学前教育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自己专业方面的发展,也需要重视学前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总结与不断的教学反思,顺应时展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深入到各个幼儿园中去,对于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思路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加深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性体验。这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成长理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这样,学前教育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并以自身的教学科研成果来感染学生,并加强与同行间的交流,不断获得更多新信息,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成为学前教育专家;

(2)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首先,学前教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变个体活动形式为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并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不可流于表面形式。其次,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采取合适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前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和常用的师生互动模式就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简单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看似直接简单,实际上缺乏了深层次的师生交流。因此,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应该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共同探讨的过程。那么,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课堂讲解、教学实验以及课堂评价等,让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教学方式都让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并逐步建立起一种师生间持续的教学科研互动关系,提高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3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4

对《广告策划》课堂改革的探索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清晰的改革目标为《广告策划》的课堂改革明确了方向。

(一)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广告策划》的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广告行业的实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得《广告策划》的授课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化的纯理论知识灌输,而是以广告行业中广告策划的基本流程作为授课的主体内容,这样,使得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广告行业的实际,从而使学生今后进入广告策划岗位时能更快的进入自身的角色,适应岗位要求。

(二)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广告策划》的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被动听课的状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业,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对《广告策划》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完全参与到广告策划各阶段的任务完成当中来,从而使得学生在熟悉广告策划流程的基础上,对广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加强,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以下能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

(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动态而全面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期末考试,或单纯的书面作业,而是通过学生参与广告策划流程中的具体表现来给予客观、动态而全面的评价。由于广告策划的流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紧跟广告策划流程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给予客观的评价,而且,教师的这个评价是全面的:涵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

二、《广告策划》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明确的《广告策划》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引下,本次《广告策划》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而展开的。

(一)授课内容的改革:将教学内容由以往的纯理论性内容向策划过程性内容转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除了讲解广告策划的方遵循的基本原理等理论性内容之外,更多的内容将向广告策划的过程性内容转变。也就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广告策划的基本流程的详细讲解上:从基本的市场分析入手、到广告策略制定、广告媒介选择、广告预算以及广告效果评估、最终形成广告策划文本等直接呈现广告策划流程的内容上面。这样一方面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在后续的策划实践当中也因为拥有扎实的策划知识基础而能从容应对广告策划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由以往单纯的教师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向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式转变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固然有其可取的地方,但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广告策划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较抽象,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而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也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精选内容单一、策略简单的案例,来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掌握广告策划的某一个知识要点,然后再精选内容丰富、策略复杂的案例,来让学生全面掌握广告策划几乎所有的内容。现实的案例由于来自社会,会让在校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科竞赛中的历年获奖作品来补充案例教学,这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广告策划内容的理解,并在讲解这些获奖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对参赛规则等形成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项目教学法是分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项目(该项目尽量是与现实挂钩的),然后让学生在该项目中担任各自的角色,承担各自的职责,这样,学生就带着自身的任务来学习,其学习主动性就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小组讨论法则是和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的,在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这时就需要进行具体的小组讨论,以明确最后的策略。因为小组讨论需要小组成员一一发言,这样学生为了讨论时自身有话可说,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由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传统的教学通常都是学生集中在教室,这种单纯的课堂教学有其长处,但也有其明显的不足。本项目力图改变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尝试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理论授课是在教室集中完成,而对学生《广告策划》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不是在课堂,而是借助课堂外的形式,其地点是完全多样化的:图书馆、专业实验室,还有可能是校外的目标市场。当学生需要查找基本的资料时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时,往往需要借助图书馆,而要进行具体的广告创作时,则需要借助专业实验室,而当学生需要了解某品牌消费者的事情情况时,则需要到校外去针对目标市场进行一手调查。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评价采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只能说明这个评价给了学生在《广告策划》学习上的一个交代,但并不能完全反应学生在《广告策划》学习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反应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若干薄弱点,更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运用于《广告策划》存在明显弊端。而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形式则贯穿《广告策划》课程的始终,是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在《广告策划》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客观评价,这个客观评价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广告策划》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的、动态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完全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最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专业自信心。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有三种: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这三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广告策划》的授课过程中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自我评价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制定广告目标、确定广告活动、媒介策略制定、广告预算等阶段都可以使用,运用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任务完成阶段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自身的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形成初步的评价,并通过自我反思找到自身在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互相评价则主要是在广告策划案完成后,在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时(即提案演练),通过互相评价,能让同学们对其他小组的策划方案形成一个比较中肯而客观的评价:能看到该策划案中成功的地方,从而为自身所运用,也能看到该策划案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醒自身避免也犯类似的错误。而教师评价则会站在整个策划案完成的流程这一角度来进行系统的评价,就小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任务中的参与度、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助能力、对广告策划流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对于学生后续的广告策划技能的强化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要通过后续的强化练习来强化自己的短板,同时突出自己的长项。

三、《广告策划》课堂教学改革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在对《广告策划》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基础上,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扭转学生对广告策划的畏难情绪与心理广告策划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学生对于广告策划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对学生做好基本的交流工作,同时通过参与广告策划的项目,组建小组完成该项目,让学生在参与策划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尽管广告策划对策划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无所作为。只要全面掌握广告策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并经过多次实践,学生就可以将策划做得很好。

(二)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解决学生对广告策划的知识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却不知运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对广告策划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要改变学生以往对广告策划的知识只是单纯停留在认知阶段,却不知灵活运用的问题,要通过实践的加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学生对广告策划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最终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广告策划的所有流程,并形成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可执行的广告策划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5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索研究课程的改革问题,使得课程建设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并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宽知识层面并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开发,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同时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应提倡开发“校本”的理念,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条件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4)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了整合,有利于教育形成合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民航学院的课程开发可借鉴“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我校民航特色的优势,组织教师,结合学校特点开发适合学校发展,能够突出民航特色的课程。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要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如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的自学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运用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代替以往“我教你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讨论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要想营造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实施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利用该教学平台,可实现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补,课内课外教学相长,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另外,该平台的使用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过去“单边教学”的陈旧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如外语教学,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按部就班、由浅入深,逐步对外语课进行有效的学习。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教材,电子课件,使课程教材多元化、交互化、网络化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使学生直观地接触教材。

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惟妙惟肖的声音把死板的语言教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像欣赏电视剧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调动眼、耳、口、手等器官,完成语言的学习。同时通过设计和配备大量的练习题和自测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变过去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的立体式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在以往的教学中很难同时兼顾得到。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还可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教师和学生将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从以往的“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为本,才能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去学。

三、结语

课堂是展示教师和学生风采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搞好课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专数学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目前,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以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然后以此作为基点,提出解决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统招统分到今天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这样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变革方向,也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直接进入车间和班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人才数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基础课,因此是中专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应该抓好的重点科目。

一、制约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因素

现在由于中专教学没有完全的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目前,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大致归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僵化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僵化;三是教学实践脱离社会实践。正是有这三点制约性的因素存在,因而使中专数学教学存在问题。

1 僵化的教学模式

中专数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严重的脱离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我国几十年来的教学传统所决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课堂的参与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做笔记,然后在课后完成作业。课堂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规范,正是由于这种教学规范形式的存在,使得教学成为了一种宣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的被遮蔽。中专数学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成为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2 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僵化

作为客观因素而言,中专数学目前教学大纲的种种硬性要求成为了制约教学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可能。教师为了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也深深的知道教学形式多样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大纲的诸多条条框框的规定以及教材等因素的制约,教师也无能为力。教师所作的任何教学形式的改变都必须是在教学大纲要求之下进行的。因此尽管教师为了教学做了一些改变,但这也只是小幅度的,在体制之内的。这样体制下的中专数学教学带来的其实是负面的作用——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教学成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3 教学实践脱离社会实践

作为中专生教育是不同于大学生教育的,它处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种教育制,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行业,由于大学的扩招,使得中专生的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的走低,这带来的后果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也就是说,中专的整个教育层次水平在降低而作为中专数学的教学由于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转变,使中专数学教学已经明显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所需要的知识不吻合,并且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其能力,因而,使得教学的内容也仅仅是一种教学而已,而无法运用到实践上。

二、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中专数学教学具有难度大、内容多、课时少等特点,而生源质量又在下降,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明确,使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存在问题。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1 优化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同,因此国家不能搞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编汀统一的教材,让巾专数学的教育失去灵活度。因此,作为国家的教学大纲,应该分层次制定,并且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块。每个地区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定合适自己的教育模块或者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自编教材,因此,这样的教学大纲显得更加合理。但是各个省在修改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要适当的增加与专业相关,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教材的难度在做这些方面的改进中,应该尽量的保证学科的完整性。

2 改革中专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中专数学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中专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借助渚如录像、VCD等现代化的教具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使得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后,建立学习小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以外,还要让大家自主的建立学习小组,然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7

【关键词】培养情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老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等。

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经常遇到发生的物理现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的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演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学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对概念的多样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1)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2)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8

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领导的支持、成功课改经验的借鉴及专家的引领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与进程的快慢。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强后盾,课堂教学改革校长的观念必须先转变。校长应具备较高的改革意识与创新意识。校长的思想观念、办学理念必须先转变,然后才能去引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终生成长铺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正是源于改革创新的思想理念提出来的。我校是一所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目的。然而,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不图改革,不思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循环着“满堂灌”,唯恐学生学不会,加班加点却收效甚微。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教了几十年书,越来越不会教了”,这种感慨随处可以听见。究其原因,是现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及当前的学生。学校如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教师将会慢慢地被学生所淘汰。这对教师的终生成长非常不利。要使教师们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校长,必须具有为学生、为教师成长着想的一种责任意识,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是教学?著名课程改革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先生的解释耐人寻味。他说,教师在课堂上讲7+8=15,这不是教学,在课堂上问7+8=?这才有点像教学,在课堂上说7+8=16这才叫教学。因为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运算,求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才叫教学。拿这个教学故事来反观现在的教学,就会发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必须进行更新。国内不少的薄弱学校正因进行了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学校的落后状况,才成为社会名校。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等,他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的薄弱学校成为了当今知名的名校。他们成功的教改经验告诉人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薄弱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充分说明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二、稳步推进,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让教师具有危机感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促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一年多来,我校语、数、英三大科组的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年轻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教育教学等方面能力及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学习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及课改成功的经验,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坚定教师进行课改的信心与决心;通过组织教师研讨学习,总结经验,分享课改过程中的成功喜悦;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寻找解决方案,不断加深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认识。

2.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

只有按实施方案规定的步骤稳步实施,边实施边检测,边检测边分析,边分析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循序渐进,努力追求实际效果,才能逐步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问题上升为课题。

3.改变备课模式

组织实施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集思广益,认真讨论,充分发挥同科同级科任教师的集体智慧,依据教材教纲考纲,结合学生实际,精选内容,精选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老带新,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坚持听课评课。作为校长

,要深入课堂,掌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的第一手材料。没有调查研究,不深入课堂,就没有发言权。在听课评课时,要注重挖掘教师教学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寻找适合于本班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途径,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打造激情课堂。

5.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9

内容提要: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着手,也要让学生知道创新活动不创造新知识,而是重在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都是对前人发现、研究所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再现,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任务。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要创造一定条件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仿、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发现相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判断、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可以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竭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活动。善于接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采取开放形式。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学习中的创新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产生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用集颜色、状态、气味、光和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来强烈地刺激视觉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用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镁条燃烧、喷泉、爆炸等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这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发明制碱法等化学发展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和鼓励学生,幽默大方的言谈举止等因素都会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教材上用纸筒来收集氢气,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来证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自行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收集氢气"的答案,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中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来验证指示剂在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又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要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是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课外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学习中的小型科技活动开展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0

【关键词】快乐课堂 课堂改革 农村中小学 新课改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7-01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也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理念,新做法。目前一些地方教育在大力推行以“快乐”为着力点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模式营造“快乐课堂”的课堂改革,旨在转变旧观念提倡新理念,培养学生“巧学”、“乐学、“勤学”,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师的不必要束缚和减少对学生的过多管束,改善师生关系。这种教学理念顺应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适应新社会的能力,取得了业界教师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虽然“快乐课堂”在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得到较好的改革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处于教学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却未能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农村中小学实践“快乐课堂”教学,把这一模式、理念深入农村教育使孩子们真正走上快乐学习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且意义深远。为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营造“快乐课堂”提几点建议。

一 “快乐课堂”的基本理念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老师满意的课堂?虽然新课改走了这么多年也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理念,从不同层面探索课改,但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快乐课堂”正是在新课改众多理论的碰撞大背景下产生的。首先“快乐课堂”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颇有压抑感,“快乐学习”无法真正体验。“灌输式”教育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形似单一,教学费力且事倍功半。“快乐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参与,注重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下获取知识,适应了新课改要求,与“灌输式”课堂有着极大区别。其次“快乐课堂”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把学习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快乐课堂”体现了这种教学理论。第三“快乐课堂”适应了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如今社会在探讨“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是什么?答案是让学生在快乐中真正的学知识用知识。幸福不是成年人的事,孩子更需要从小体验幸福感,从而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农村中小学在营造“快乐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学校网点多,基数大,且地处乡镇及以下的地方,存在地方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短缺、落后;生源质量较差,教师教学能力、适应新改革的能力较差等困难。“快乐课堂”的先进理念往往在城区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效果,但一些农村学校却固守着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不愿改革也不敢尝试改革,只能对城区学校的改革瞪眼看。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送教下乡”也只是“星星之火”,无法调动农村学校课堂改革激情。为什么农村学校不愿改革不敢改革?因为农村教师缺乏新课改专业理论指导,缺少骨干教师在改革中纠正偏差,技术指导,怕改革费事更怕改革失败。所以虽然“快乐课堂”在一些地区早就开始实施,但是对农村学校来说改革几乎只停留在观摩,探讨等理论辩证阶段没有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三、对农村中小学营造 “快乐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快乐课堂需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1.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2.切实改善师生关系

(二)营造快乐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备课

快乐课堂的主要特点是课堂开放;师生互动,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快乐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课堂生成性很强。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解决教学问题时学生会有新思维新方法,能想到老师想不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习要懂得更多。老师的引导,少讲并不是老师就能偷懒。如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维,确定哪些内容该强调必讲,哪些可讲可不讲让学生探究解决,这需要老师花时间精力去思考。所以要落实“快乐课堂”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要充分备课。

(三)营造“快乐课堂”需要校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改革

农村学校能有“快乐课堂”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新课改中不少学校都在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其实杜郎口中学以前也是一所校舍破落的生源流失严重的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曾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这所学校就读。可以想象这样的学校与现在农村的学校条件相差何几呢?但是杜郎口中学在校领导带领下决心改革,最终取得成绩,学校名声鹊起。

(四)营造“快乐课堂”需要营造“快乐文化”氛围

所谓“文化”,我认为是在特定范围内能对特定人群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使特定人群积极适应、认同、内化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等的总称。对于“文化”的认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即在特定范围内(组织系统)要形成相关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等具体的“文字表述”或“语言编码”。二是“化”,即要使这些“文字表述”,“语言编码”能使特定的人(组织成员)学习,内化,形成与“文”的要求相符合的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快乐文化”即能使特定人群感到快乐、幸福、有归属感、荣誉感的人员关系和谐的“文化”。营造“快乐课堂”就需要在校园内营造“快乐文化”的氛围。

1.营造快乐学习文化

学校这个特定的组织系统主要有学生、教师、领导三类成员。这三类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营造快乐学习文化就要努力寻找能使这三类人群感到快乐、幸福、有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的“文化”,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热爱学习,相互学习,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