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16 22:12:38

课堂活动礼仪

课堂活动礼仪篇1

关键词:礼仪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创新

2014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礼仪规范塑造中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才能造就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礼貌礼节公共课在我校已经推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改革,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及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就笔者在礼仪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与目标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教育层次、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普及礼仪知识让学生自觉用礼仪规范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注重言行举止,懂得为人处事的章法,以和谐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认识,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品味。

二、礼仪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的礼仪课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灵活、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教师授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般是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

三、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创新

3.1课程整体设计

礼仪课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意识及行为习惯。整体设计包括礼仪课程教学内容;专项礼仪活动;效果评估等方面。

(1)教学内容部分:

其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事项及其规范。仪表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餐饮礼仪、商务礼仪、日常礼仪、职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交往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

(2)专项礼仪活动部分: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弟子规》学习评比活动”、“个人形象魅力大赛”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3)效果评估:

素质提高效果评估:主要针对学生的状态、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对2014级常规生从入校阶段(家长)―学习礼貌礼节课程后在校学习、生活(班主任、家长)―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实习单位)测评学生素质及表现,通过信息反馈,评估礼貌礼节课程的教学效果。

3.2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用多元教学方法代替单一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礼仪课程实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3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发言法、情景互动法、电教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典型实例,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与判断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发言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的思考。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达到师生的共鸣。

(3)情景互动法

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去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学生对这种模拟教学兴致高,积极性大。情景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态的礼仪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巩固和检验学生相应的礼仪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礼仪的自觉性与实际运用礼仪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教教学法

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名家讲座视频,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提升教学效果。

(5)实践活动法

课堂活动礼仪篇2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的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幼儿园开设礼仪课程为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握礼仪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轻松自由快乐的模式,使幼儿成为快乐的良好礼仪行为规范的实行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优雅、美丽的校园礼仪文化环境,让幼儿在会说话的环境中感受礼仪文化

俗话说:“环境培养人,环境创造人。”环境的渲染相对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优雅宁静的环境可以唤起人的高尚情操。相反,嘈杂凌乱的环境使人变得粗鲁、易冲动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的手中有垃圾的时候,在一个优雅洁净的地方他会选择扔到垃圾桶里,在到处都是垃圾的脏乱的地方他就会选择随手扔到地上,虽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行为,但环境相对给了人一个暗示(“我是干净的、优美的,请保持。我是脏乱的,无所谓,你再扔一些垃圾”)。环境就是这样影响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创设优雅、美丽的校园礼仪文化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的垫脚石。在幼儿园美丽的礼仪文化长廊里,幼儿学会了各种礼仪标准姿势,如坐、立、行、迎宾、司仪、升旗、握手等。在活动室活跃的礼仪文化墙上,幼儿学会了正确的洗手、倒水、入睡、用餐、如厕、交往、打电话、来园、离园等礼仪行为。环境的魅力就在于不需要幼儿刻意去学习,它默默地、不着痕迹地把礼仪文化、礼仪行为规范偷偷地灌输到了幼儿的心里、思想里、行为里。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轻松的、自由的。

二、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幼儿快乐自由地学习礼仪行为规范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积极乐观、轻松自在的情绪能使幼儿全身舒畅,就像得到充足阳光照射的幼苗,茁壮地成长,相反,消极悲观、紧张压抑的情绪会使幼儿思维受缚,做事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身心发育也会受到了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健康状态不佳的情况,就像得不到阳光照射的阴暗角落里的小苗,最终慢慢地枯萎。因此,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不但要学习、喜欢学习,而且要快乐地学习,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将幼儿学习情绪优化的阶梯。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同等地位的平台上,让幼儿感觉你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教授者,而是一位可以一起快乐学习的同伴、朋友、姐姐,是可以无话不谈的知心人,课堂氛围就轻松起来了。在课堂上,幼儿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么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很棒了。礼仪教学告诉幼儿的是礼仪行为规范,要求幼儿去遵守行为规范是多么枯燥乏味的事,更需要教师去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你蹲在幼儿身边与他聊天的时候,当你扯出一个话题和他们激烈讨论的时候,当你坐在地上和他们玩耍的时候……在这些过程中,你轻巧地将礼仪知识教给幼儿,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其次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通过教师的激情、鼓励获得。也就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快乐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快乐情感,鼓励幼儿快乐地学习礼仪知识、礼仪文化、礼仪行为规范。

三、礼仪课程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幼儿的礼仪行为规范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期的特点就是爱玩,游戏是幼儿玩乐的最佳方式,可以说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游戏,礼仪课堂教学活动就像一潭死水,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将礼仪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幼儿年龄特点决定的教师必须去实行的方案。比如,礼仪课《电话》中,教师将活动内容设计成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活动,在幼儿玩打电话的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比较两组情景表演打电话中应该被认可的良好的礼仪行为,在不断地玩打电话的游戏中修正接听电话和拨打电话的礼仪。又如,礼仪课《学做小主人》中,教师将活动内容设计成了一次做客的情景表演,就想玩娃娃家角色游戏一样,幼儿在主人与客人的角色扮演中就学会了做客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和礼节。

四、开放礼仪课堂,将课堂设置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学习礼仪知识,巩固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

整天在幼儿园内、教室里的孩子们,一旦有机会去外面,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发出兴奋的讯号。他们在一个无形的课堂中观察、探索,没有平时的压抑和束缚,对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反应远比在教室里来得快,探究的兴趣也比课堂上浓厚。生活中礼仪规范无处不在,只要把幼儿带出去,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原来人人都是幼儿礼仪行为规范的榜样,多为幼儿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幼儿就能轻松快乐的学到礼仪知识,建立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因此,我们组织了幼儿参观电影院、观看电影、参观银行、参观医院、秋游等活动。

礼仪教育是伴随着幼儿终身的一项非常细致而长久的工作,我们通过环境创设,课堂游戏化,把幼儿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指导幼儿的礼仪行为,让他们乐中有学,玩中有学,在多种有趣的活动中挖掘素材,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实践中见行动。使他们学会以礼待人,文明礼貌,从而习得了初步的礼仪规范,初步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课堂活动礼仪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也能反映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礼仪修养已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个人迈向成功的重要筹码。

对于高职生而言,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他们进入职场时树立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竞争软实力,有助于他们赢得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先机。正是基于对礼仪修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所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礼仪类课程,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已把礼仪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礼仪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实践操作环节等问题,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一、礼仪课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面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礼仪课程的教学存在着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自身示范和学生实践操练的问题。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实践演练场所的缺乏,所以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非常少。而礼仪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理论知识易懂、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礼仪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礼、懂礼,而且要习礼、用礼,把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并外显于行。显然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学生学习方面

90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他们普遍有个性,更多时候是我行我素,任由他人评说,没有充分意识到礼仪素养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相对差些,这种意识可能更为薄弱。在课堂中,对于教师强调的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可能不以为然,觉得礼仪知识简单易懂,随便听听即可,看看教师示范就行。加上教师的理论灌输营造不出实践的氛围,激不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结果课堂上只有个别同学能上台操练,少数同学即使被点到了名字也扭捏着不愿意上台,大部分同学没有实践操练的机会。课后也没有将所学礼仪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不能学以致用,没有知行合一。这种光听不练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利于礼仪素养的养成。知识仍旧是知识,没有转换为技能和素养。所以学生行为习惯依旧,礼仪素养缺乏依旧。

二、礼仪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逻辑的演绎,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和主体地位。而要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把礼仪知识转化为礼仪意识,并外显到言行举止之间,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不断地习礼、用礼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实施,让学生在真实(逼真)的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在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整合了课程内容并设计成一个大项目:评选“班级礼仪形象大使”。围绕大项目设计子项目如个人礼仪、交往礼仪、接待礼仪、求职礼仪等,每个子项目中又包含多个学习任务,如交往礼仪中有握手、介绍、名片等礼仪。在学期教学中先完成子项目和学习任务,每一个子项目的实施基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演示项目任务预期的能力目标,再以任务情境或案例导入,分析评价后学生演练,教师纠错并正确示范,再简单讲解相关知识点,接着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师生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最后布置下一个项目任务。如果说子项目的实施是前奏和铺垫的话,那么最后的压轴大戏就是大项目:评选“班级礼仪形象大使”,这个评选既是对前期礼仪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礼仪行为规范的全面检测。参赛者以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相结合,参赛人数多的话就先预赛再决赛。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方案设计、宣传策划到活动实施、总结颁奖等,教师只是总负责、总指挥,具体任务全部由学生分组分工又合作互助完成。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一次次的演练、活动中把礼仪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内化为礼仪素养,而且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创造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逼真的情境中讨论、交流,从而自主地理解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l视频资料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创设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适合上文提到的每一个礼仪项目的教学。笔者在教学西餐礼仪时,除了结合图片,自身示范讲解必要的西餐礼仪如刀叉和餐巾的使用、上菜的顺序、如何喝汤等知识外,重点就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从餐厅的招牌匾额到餐厅的氛围营造,从餐桌餐巾到刀叉盘,从牛排红酒到土豆汤,道具准备齐全,情境创设力求逼真。另外事先从学生中遴选出引领和上菜的服务员,吃西餐的一对小情侣。在明确能力训练目标后,实训开始:从服务员引领小情侣入座,到按西餐上菜顺序上菜,小情侣按西餐礼仪规范吃西餐,其余学生认真观摩。一切有序进行,学生角色扮演到位。结束后学生积极评议,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发言异常踊跃。最后教师作总结评价,特别是指出不足并作正确示范。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让人身临其境,无论表演者还是观摩者,大家都很认真投入,既巩固了礼仪知识,而且通过身体力行和目睹耳闻让知识落到了实处。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可以分组进行,组内成员轮流扮演角色。

3.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笔者收集了数十个古今中外与礼仪有关的正反案例,有文字资料,也有视频素材。课程教学伊始还布置学生随时观察并收集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不合礼仪的事例。教学时拿出与此次项目任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分组推代表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案例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与枯燥,在对经典或鲜活的案例讨论分析中获得知识,形成规范。例如在讲求职礼仪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模拟实训,但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精选现实生活中求职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要诀或失败的原因。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学生懂得求职的礼仪要求,掌握面试的关键和技巧,为成功走入职场打好基础。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拓展课外实践领域,提升学生礼仪素养

要使学生改变不良的言行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意识,并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光靠课堂上的训练、操作还是不够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校企结合,积极拓展课外实践领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多渠道的实践中掌握礼仪知识,培养礼仪技能,做到学做合一,知行合一。

1.日常生活的实践

礼仪课课外最重要、最便捷的实践就是日常生活中个人行为和形象的改变。比如在学习了个人礼仪后,督促学生关注自己的形象:不能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要站得挺,坐得稳,不走外八字、内八字步;不能装酷耍帅,或面无表情,冷若冰霜。要求学生从仪容修饰到服装搭配,从站立行蹲的仪态规范到微笑表情的训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一个富有魅力的全新的自我形象。学了交际交往礼仪之后,要求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注意称呼、握手、介绍、电话等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沟通与交际能力,与同学、老师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寻找兼职或毕业找工作时可以践行求职与面试礼仪,外出就餐注意举止合乎餐饮礼仪规范。

2.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可以联合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每年定期举办主持人大赛、校园礼仪形象大使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为提高比赛的影响力和参与度,由各二级学院先举行选拔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和大赛,让学生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可以组建校级礼仪队和二级学院礼仪队,在学校的周年庆典和重大会议或学院的大型活动中担任接待服务工作,从迎接、引领、签到到引导入座、奉茶倒水直至临行送别,让学生熟悉各个环节的服务礼仪,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习礼、用礼,提升礼仪素养。

3.校企合作实践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去实践锻炼。比如我校与当地的一些著名社区合作,挂牌成立“社交礼仪实践基地”,要求学生每月抽出几天时间到社区物业公司实践。也可以联系礼仪公司,带领学生到礼仪庆典现场观摩学习。

(三)改变课程评价方式,突出能力和过程考核

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期末时一考定成绩,以一份试卷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单一,重在知识。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操和课外实践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在礼仪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提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指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要考核学生礼仪技能的应用水平;既重视对项目实施成果的评价,即终结性考核,也要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及与组内成员沟通合作情况的评价,即过程性考核。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指学生的成绩不仅仅由教师来评定,还可以引进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当然教师的评价占比高些。礼仪课程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项目活动的,同一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了解,所以组内互评要求组内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从活动表现、沟通合作能力、完成任务等方面做出评价。每个小组参加每个子项目的模拟训练,一组展示,其他组的代表和教师一起打分,取其平均分,这就是这个小组此次活动的组间互评分。最终的组内互评分和组间互评分都取平均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合作精神、礼仪能力水平等进行评价。组内互评分、组间互评分(小组本学期所有项目训练的平均得分)和教师评分可以按照2:3:5的比例算出每位学生的课程最后得分。另外W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礼仪实践活动都作为加分项,参加班级“礼仪形象大使”评比和院校级各类比赛,根据比赛级别和获奖等级的不同另外加分。

突出过程和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方式,有效地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际操练和课外的礼仪实践中,在实际操作演练中提高礼仪技能,提升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注重教师个人形象,加强引领示范作用

在礼仪课程教学中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试想一个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着良好风度修养的任课教师,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精神成长定会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所以礼仪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仪容修饰适当,服饰佩戴得体,举手投足优雅。每次出现在课堂上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形成一种礼仪的气场,让学生在关注、赞叹的同时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实时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从仪态规范中的坐立行走到人际交往中的握手、递接名片,从接待礼仪中的迎宾、引领入座到待客、送客等等,教师必须讲清行为要领,示范规范,展示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礼者,敬人也。礼仪的精髓是尊重他人,相比起礼仪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能赢得学生人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偏不袒。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甚至爱戴。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去尊重他人,因为“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活动礼仪篇4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践行;触类旁通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要重点讲述”。文明礼仪教育,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规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初步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融入文明礼仪,应该自然贴切,无雕琢之痕。

一、在课堂“问好”中学习礼仪

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首先要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并使其逐渐养成习惯。

由于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难免参差不齐。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孩子们营造文明、礼貌的学习环境。我每接任一个新班级,第一节课就从介绍自己开始,指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然后让学生再逐一把自己介绍给同学们。这样既让学生学会礼貌用语,又融洽了课堂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上六年级第一节课时,我结合“生活中的礼仪”设计这样一个小游戏:微笑握手。我请班上的同学围成圆圈,面向圈内而坐。然后,请每位同学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与尽可能多的同学依次握手。握手时要求面带微笑,注视对方,真诚地与对方说:“今天见到你,心里真高兴,向你问个好:你好!你好!”当老师喊“停”的时候,请与正在和你握手的同学走到一边,进行两分钟的交流,通过自我介绍,互相了解,结识新朋友。当游戏结束时,我就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谁问候的同学最多?你认为谁的自我介绍最好?”从学生交流的话语中,我感受到文明礼仪的气息正在教室里荡漾。

习惯培养需要训练。上课、下课时师生“老师好!”“同学们好!”的礼貌问候语,老师鞠躬还礼后同学们才坐下的礼仪训练,既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文明礼仪训练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

二、在合作交流中遵守礼仪

新型课堂注重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围绕探究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相互吵闹;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遵守活动规则。当学生遵守了这些规则,也就遵守了课堂上的文明礼仪。

在教学中,我时常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式学习,在学习活动前我就告知学生注意听清有哪些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白活动要求后再进行活动。活动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及时指导、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醒他们要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我通过评比“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成功小组”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只有人人参与,才能集思广益;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事半功倍;只有互帮互学,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与体验,使他们在日后的活动中学会自觉遵守规则,遵守课堂礼仪。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跃,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往往只喜欢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有的不等老师叫他就抢着说,影响了其他同学独立思考;有的因老师没有叫到他而不耐烦,表现出“叹气”、埋怨,甚至因不满而敲打桌椅发出响声。这些都是有失课堂礼仪的表现。为了督促、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课堂礼仪,在交流活动中,我就奖励那些自觉遵守课堂礼仪的孩子,让那些坐得端正,手举得规范的学生,站起来发言。回答对了,给他表扬,奖励他小红花;而对那些不经允许自个抢着回答的,即使答对了,也不给奖励。有时故意告诉全班学生:“这朵小红花本来是××同学的,因为他(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飞了(废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得和失中,体验并懂得应该自觉遵守课堂礼仪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养成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三、在学会倾听中践行礼仪

新型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一对一的对话,而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听的时间远比说的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倾听比学会表达更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美德,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怎样尊重别人。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触类旁通,萌发灵感,是人际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就失去了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反思和融会的所有渠道。因此,“倾听”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礼仪之一。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可以不时地问上一句:“刚才他说什么了?”“你听明白了什么?”“你觉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有时还穿插针对性的评语和体态语作为评价。如:“你的小耳朵真灵!”“你听得很认真!”“老师在微笑地看着你,是在表扬你认真听课呢!”“老师用严肃的目光在看着你,是在提醒你赶紧认真听课。”就这样,我不断地调换方式,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评价:如果别人说得对,请你轻轻拍拍手(三下);如果别人说得不对,请你摇摇手;如果你不知道对与不对,请你挠挠脑门子。学生每种不同的手势都能反映出他在认真听课,认真反思以及积极评价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教学反馈。

课堂活动礼仪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礼仪教学 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的培养。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文明修养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学好礼仪,用好礼仪,是中职学生重要的学习目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工作的主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重视礼仪教育是提高礼仪教学质量的前提

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何谓“人才”,德才缺一不可,只有“才”没有“德”,或是只有“德”没有“才”的人都不可称之为“人才”。“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懂得礼貌待人、尊敬师长,有些学生个人衣冠整洁,却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这都是由于礼仪修养欠缺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造成的。中职学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将会对学生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的重视、学生的重视,当然还有家庭教育的重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举,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涵养是提高礼仪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首先,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就很难把课上好,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礼仪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礼仪知识水平,自身也要具有较高的文明礼仪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要符合礼仪规范,体现文明礼仪风尚。我们明白“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如果课后路遇自己的同事都不打招呼,或是学生向我们问好时不予理会,那么在学生的眼里老师还有何威信可言。身教重于言传,尤其是礼仪教学。礼仪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并不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文明礼仪规范,文明礼仪修养能否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示范和表现,以及教师日常行为举止都对学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礼仪课教师更要从言行举止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仪表仪态端庄、自然,表情亲切,语言文明、规范,课堂讲授生动、形象,在各方面均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礼仪教学质量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要让学生爱上学习,先要让学生爱上老师。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俄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教师应以爱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而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则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更正错误。让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相信在对学生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能收获学生对教师的爱。

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礼仪的热爱,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称,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与友好,体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只有符合礼仪规范的才是美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礼仪的美与魅力,领会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从而爱礼、学礼、用礼。

四、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礼仪教学质量的手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其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实践指导意义强,可操作性也强。礼仪课教师应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活动礼仪篇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礼仪"教育也被纳入了社会科研的学术视野,许多学校开设了礼仪课,这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更牢固的掌握礼仪常识对这些孩子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如何使学生对礼仪知识从了解到形似以至神似,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笔者针对这些年从事礼仪教学及礼仪教育等相关工作,谈谈对礼仪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仪态礼仪》课时,将正规场合下“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动作规范用多幅图片和动态的画面反复播放,并根据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移动画面,定格讲解,适时训练。使学生既能详细观察,及时模仿,又加深了对要领的了解和记忆,对“站姿、坐姿、走姿”一节的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技能掌握到位。改变了以往教师示范、学生围观;教师示范不准确、学生被贻误的问题。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得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之后,不应简单地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而应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接受训练的时间、展示风采的机会。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从实质上“活”起来。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主角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我们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的应用,如何有序组织操作,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目前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教学模式而言,要加强学生情景实践内容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是我们探索的必然方向。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摆脱“授人以鱼”的旧理念,并代之以“授人以渔”的新思想。所谓“授人以鱼”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教“死书”,“授人以渔”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关键

礼仪在表,素质在本。礼仪说到底反映了人的素质。礼仪教育当然要教学生基本礼仪的动作和要求,示范待人待物的方法。但这仅仅是礼仪教育的“表”,不是“本”。有的同学在校彬彬有礼,在家却仍然我行我素,到社会上甚至不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抓人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牵住“牛鼻子”。家庭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在校表现得不错,一个假期下来,就故态复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家庭中存在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心中没有了礼仪的内在根基。另外有些家长自身文明素质低也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礼仪教育没有家长配合,就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更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自觉的行为。为此,礼仪老师、班主任与家长建立联系卡,以记不记得父母生日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孝心”,促使家长配合,注重家庭礼仪教育。同时,礼仪老师、班主任把每次家长会当作展示学校礼仪教育的机会,学生以学到的礼仪接待家长,让家长看到礼仪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从而促使他们注重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当作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培养他们接物待人的知识,学校领导应对其予以一定的组织、指导。教会他们不同场合不同的礼仪要求,往往比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我校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府及企业有关礼仪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到了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

课堂活动礼仪篇7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王女成凤”心切,在教育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从而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一、上好第一堂礼仪基础教育课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新学期开始,教师应利用第一节语文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这第一次礼仪课。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课堂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其次要进行文明礼仪训练。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再次要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然后组织学生和我一起编写“文明礼仪细则”,并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礼节、礼貌“三礼”要求的认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懂文明讲礼仪守规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在进行书本阅读教学时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礼”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一切都要靠老师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真正地把文本知识,文本中的礼仪巧妙地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目的。

三、在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影响别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在自己获得自由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妨碍别人,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

结合学校的每月之星评比,我班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日晨会诵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八荣八耻”;建立督导、检查、评比制度,评出班级每月之星;成立礼仪岗和监督岗,对学生进行礼仪的示范、检查和监督;通过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和礼貌用语的学习,使学生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对子对问题学生跟踪帮教等。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课堂活动礼仪篇8

一、提高大W生礼仪修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类交往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相互交往的钥匙。社会越进步越文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在大学生活中,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大学的生活环境能够快速适应,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时会有“没有朋友””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产生这样的问题,一般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同学之间属于平等关系,而家庭中更多的是对父母血缘的无条件依赖。大学生需要从“依赖”的人变成“独立”的人,要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交际,建立友谊,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中新的人际环境。在大学阶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大学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部分大学生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不能合理传达自身的想法和意愿,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导致自己的交际受挫,交际圈越来越窄。长此以往,朋友就越来越少,自己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生活中人们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或者生活中的某些礼仪习俗约束,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大学生有着走向社会的强烈需要,但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在工作岗位上该怎么样和领导与同事交往,该怎么样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等。缺乏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在大型交际活动之前心理会忐忑不安,而在活动进行期间又会异常紧张,出现四肢颤抖等现象。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在交际活动中能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张,沉着应对,迅速实施合理的处置方案,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但可以促使大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1.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

大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体现在生活与交际方面,学生之间没有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同学没有足够的尊重,甚至见面不打招呼;遇到困难时,同学间很少伸出援助之手;做伤害同学自尊的事;在背后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在寝室不遵守作息时间,打扰其他的同学学习或者休息;不注重个人卫生,更不主动打扫室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不注意影响,情侣之间在校园内过于亲热。

2.对教师缺乏礼仪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礼仪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上课前“起立问好”的传统礼仪已成为稀奇事;大学课堂纪律已远不及一般的中小学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发短信、看小说、接打手机、看电影、看电子书、吃早餐、抄作业等等现象经常出现;合班课堂上,学生讲话的声音甚至掩盖了教师的声音;大学生课堂上穿拖鞋、穿吊带装等,不重视仪容仪表;大学生课堂上无课本、无笔、无笔记本的“三无”情况也较多。

3.对家长缺乏礼仪

少数学生与家长间缺乏基本礼仪。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冷言相对;不关心父母,给父母打电话少,一般没钱用的时候才打电话;隐瞒父母进行一些不正当消费;对父母没有怀着感恩的心,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4.在公共场所缺乏礼仪

校园公共场所是大家生活、娱乐、学习的地方,部分学生不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图书馆书架上的书阅读后不放回原处,在食堂买饭插队,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校园随口乱说脏话。

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原因

1.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影响

礼仪教育是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的递进过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从小重视礼仪教育。应试教育完全用分数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家长们会因为孩子考入重点大学而高兴,但完全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是否也同样合格,也忽略了孩子的礼仪修养是否规范。

2.高校教育和管理因素的影响

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修养的培养,当然学校也没制定培养礼仪修养的规章制度。而大学生刚开始大学生活时,恰恰刚开始步入他们的“轻松期”和“断奶期”。“轻松期”是指大学学习压力相对减小,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断奶期”是指离开父母,要开始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彻底进入了“轻松期”,他们不再想刻苦学习,他们更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可能就养成不良的习性。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礼仪普及程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四、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

1.注重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人格力量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懂得正人必先正己和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并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礼仪素质,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在无声中将礼仪传递出去。

2.开设礼仪课程,进行礼仪培训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礼仪课程,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礼仪修养课。例如:为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设社交礼仪等课程,为毕业班的学生开设求职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使礼仪教育能够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知礼,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同时,高等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日常言行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适时组织礼仪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会用“礼”,并通过“礼”获得成功。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文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培育的主要手段,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展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迈入科学殿堂的大门,每天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时长,才能够发展成聪慧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与极少而又单调的课外活动是造成大学生们情绪郁闷的重要因素,这两大因素是互相制约的。

根据在哈佛大学的调查,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通常每周只需要在课堂学习12~18个小时,每周有22小时的时间是用于课外活动的。而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每周要在课堂学习24~26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又大量被作业和习题所挤占,最后每周自己能够完全自由支配的课外活动时间仅仅约14小时。

课堂活动礼仪篇9

关键词:礼仪 教育 融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06-01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为什么现在的国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丢失了?坐公交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地铁拉大便,连国外的一些公园都只用汉语写着警示牌“不要乱扔垃圾”,只用汉字目的很明确,就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这可能让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我认为现在不必追究为什么会弄成这个地步,而且要尽早从教育开始,从学校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人教育成为有礼的人,重拾“礼仪之邦”的美誉。

1 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的礼仪教育

在国门之外,很多国家办有专门礼仪学校,更多的是将礼仪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让孩子在进入校门之际就开始学习礼仪,使之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立人立业”的根本。如,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日本、韩国开设了礼仪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有礼之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要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自己还是“礼仪之邦”,要借他山之石,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从小抓起,从学校课堂开始,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 做全面分析,抓准礼仪教育的重点

西方国家的“绅士、淑女”教育不一定合适我们的文化和国情。我国古代社会的“礼制”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有的可以继承和发扬,有的因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可被淘汰。从我的理解看,现代文明礼仪的灵魂是“尊重”,就好像你坐公交插队,不就是不尊重被你插队的人吗?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就是不尊重被你吵得不耐烦的人吗?因此,我觉得现代的良好礼仪习惯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3 善总结积累,扎实开展礼仪教育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再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都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近年来,深圳市中小学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宝安区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印刷出版《魅力少年―― 中小学文明礼仪实用手册》,发放至各学校,要求各校利用班会课、主题团日、队日活动等组织学生学习。特别是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每个班级建立文明礼仪规范记录本,记录文明礼仪的点点滴滴;有的学校自编学生学习歌、纪律歌、礼仪歌、卫生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校“七美”教育塑造知礼向善、文明自信的礼仪小天使;还有的学校携手社工迎大运……兄弟学校的这么多的经验做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礼仪教育给了我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也发现许多问题。第一,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活动、行为、操作表象训练上,没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人的精神内涵中加以研究开发。第二,鲜有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教育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容易成空洞的形式主义。所以,如果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让礼仪教育进课堂,一定要让礼仪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它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4 重结合实际,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

礼仪教育,不能划一而论,不是只搞一两次活动、比赛就能成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常态。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等。

交往礼仪: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等。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4~6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等。

交往礼仪: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倾听他人;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等。

通过我校长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很多典型事例:事例一:一天中午放学,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校园值日的李少青主任正疏导出校的队伍,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老师,给你一把伞。”一只小手举着一把伞努力地举向老师的头顶……事例二:一次上级评估的学生座谈会结束后,起身时离去时,受访谈的同学一律把带歪椅子扶正回位―― 这是评估小组会后专家跟我们说到的一个小细节。

将文明礼仪融入各种教育场合和活动的同时,将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将“尊重、平等、文明、友爱、和谐”成为师生的内在体现。

如果能把礼仪教育进课堂,并长期执行下去,我想不久的将来,“礼仪之邦”的美誉叫起来会更踏实,更响亮!

参考文献

课堂活动礼仪篇10

[关键词]礼仪 教学方法 考核 改革

一、研究现状

(一)旅游交际礼仪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郑科院以往旅游礼仪的教学方式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旅游交际礼仪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和其它专业课程教授方法一样,多采用“我教你学”的纯理论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根据学生真正需要或是欠缺的内容加以传授和实践。如在服饰礼仪部分,学生学习领带打法的时候,老师就不能局限于纯动嘴的授课方式,应该让学生穿上西服,拿上领带现场学习,同学之间领带互打,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真正掌握西服的穿法和领带的打法。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老师上课多采用多媒体设备,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只不过是把以往的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搬到投影布上而已,缺少图文声形、实际动手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又如,态势语言礼仪中的如何与人握手,互递名片,此内容的学习就既要用理论来介绍与人握手的顺序,递名片的方法,也要老师示范握手动作和互递名片的动作要点,更要让学生分小组设定场景的反复练习才能正真掌握。现在郑科院旅游交际礼仪旅游管理专科班学生主要采用合班多媒体上课方式。这种固定的合班多媒体的授课模式对旅游交际礼仪课程来说,不够灵活。比如,体态礼仪中的坐姿部分和商务谈判签字仪式部分,需要能够自由摆放的桌椅板凳,郑科院的合班教室多位固定桌椅,无法满足此内容的需要。

(三)课程考核形式没有体现课程特殊性

在课程考核形式方面,目前我院的旅游交际礼仪课程采用试卷答题的考核方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20%。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因此,有必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评定方法。

二 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本专业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旅游交际礼仪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没有与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殊性相结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本项目,只在探索一条更适用于旅游交际礼仪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旅游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硬环境转变到软环境,与游客直接打交道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设计(面部化妆、服装选择、饰物搭配)、服务礼貌语言(问候礼仪、称呼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等)、客我关系处理(导游服务礼仪、旅行社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和餐厅服务礼仪等)、职业道德规范等礼仪修养,被认为是旅游业形象之灵魂。对于旅游专业而言,礼仪课程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催化剂,是提升学生自身形象、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其他服务技能得以顺利施展的有力保障。本项目旨在对旅游专业学生塑造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高郑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增强郑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时的对外竞争力,对进一步提升郑科院毕业学生的对外形象也大有益处。

(三)为其他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的授课模式提供了借鉴

由于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讲授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实践应用是此课程的学习目标,本项目尝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变更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更大获益,也渴望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四)进一步突出了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郑科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研究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的变革为手段,旨在把学生培养为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应用为目标的能力和素质兼备的实用型旅游人才。

三 解决方法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该课程易懂、易会、难养成的特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个人礼仪与职业礼仪上、下两篇。教学中,以完成学习情境中主题单元任务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礼仪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学、做、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

1.教学内容的组织

(1)在学生入学之初,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礼仪素质和习惯养成的培养,将教学内容定位在个人礼仪学习上;

(2)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铺垫阶段,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礼仪素质的培养,强调职业意识树立和职业规范要求,将教学内容定位在职业礼仪的学习上;

(3)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礼仪服务项目、文明礼仪班级评比、第二课堂活动等多元途径,使礼仪熏陶延续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2.实践教学

礼仪训练作为旅游礼仪课程的重要支撑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课程组搭建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第一平台为校内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实训教学;第二平台为教学顶岗实习主体平台,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教学过程顶岗实习;第三平台为毕业顶岗实习补充平台,主要用于毕业顶岗实习。三个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互为补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与企业真实工作的对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长期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符合课程特点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立体化课堂组合”教学模式。在学习的延续性上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时代;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地点上,涵盖教室授课、实训室授课、第二课堂活动授课、社会实践活动授课、企业实习课堂授课;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小组独立工作法、四阶段教学法、活动赛事法、校外指导法。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本课程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个人礼仪篇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展示、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起来。针对主要知识点,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设疑解答、分组进行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想、身体和行动都动起来,使学生的自身修养、个人气质、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习与引导中,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锻炼角色转变的社会能力

(三)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形式方面,目前郑科院的旅游交际礼仪课程采用试卷答题的考核方法。旅游交际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因此,有必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评定方法。为更好地全面考察学生对交际礼仪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将成绩考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30%),二是期末卷面成绩(30%),三是面试考核(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