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29:05

营销学

营销学范文篇1

一、20世纪营销学的发展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营销学范文篇2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学范文篇3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免费提供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营销学范文篇4

关键词:再就业创业营销学思考

再就业工作是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各级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离彻底解决问题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而言,大家都在考虑能为下岗职工们做点什么、帮助下岗职工尽快再就业,但从下岗职工者的角度而言,我们也应该考虑;我们自己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具体而言,也就是说下岗职工如何迈出艰难的一步?如何创业?路在何方?

转变观念营销自我

无论什么原因,下岗或失业对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任何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心情不好或是怨天尤人的。但下岗者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转变观念、营销自我。

克服精神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下岗后就业或择业第一关就是心理关。需要战胜自我,克服精神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从做小买卖的第一声吆喝到去一家陌生的企业或单位应聘,都需要鼓起勇气,都需要迈过心理关这道坎。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克服心理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正确认识下岗问题。下岗问题是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即减员增效或企业破产倒闭的结果,并不主要是个人原因和问题。既没有什么不光彩的更没有什么可耻的。下岗职工多着呢并非我一个。

采取自救措施、自找门路是为国家社会分忧,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如果成功是值得自豪的。

自食其力、靠自己劳动挣钱吃饭没有什么丢人的。

认清自我,树立信心

全面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如自身长期以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树立信心。

彻底转变观念,克服等待思想

国家和政府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非常关注,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外力,要使每一个下岗职工都能很好地再就业还必须依靠下岗职工自身的内力,两者共同起作用才能彻底解决好这一问题。尤其是下岗职工自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克服等待、观望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寻找自身发展及创业之路,避免由于等待和观望而贻误战机。

善于营销自我,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下岗职工的创业,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为,社会的非议、亲友的不信任、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极度有限、外部市场领域的激烈竞争所导致的可做之事和可创之业越来越少等,都无疑给下岗职工的创业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作为下岗职工必须善于营销自我,排除以上干扰,才能为自身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中,置外部非议于不顾、争得亲友的同情、信任、理解和支持尤其重要。因为多数情况下,创业需要动用多年的家中积蓄、需要向朋友借款、需要了解信息等。当然,更不要忘了国家、政府或组织给予的政策优惠、低息或免息贷款等诸多支持或扶持。

寻找机会走创业之路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之路是多方面的,其中寻找机会、走创业之路是值得推广的重要方面。因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许多毕业大学生临时性打工等,使易做的岗位越来越少,就职择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更加激烈。下岗职工多数情况不仅是年纪偏大,而且长期以来只做一项工作,原工作性质单一,除原工作之外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等。面对这种状况,多数人犹豫彷徨,不知该如何是好。但仔细考虑,还是大有可为的,许多机会在等待着我们,需要去发现、把握和运用它。

什么是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是针对创业者而言的市场营销机会,即可以被创业者利用的市场营销机会。市场营销机会就是指市场上客观存在未被满足或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由于需求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市场机会,即总是存在着未被满足或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营销机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所有的人而言都是均等的。一定情况下,只有当市场机会中存在着有利于发挥创业者优势的时候,才能成为创业机会。由此可见,创业机会就是指市场环境中各种需求要素在动态变更中与创业者经营条件和经营行为最佳结合的那一部分。所以,对创业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是否能够找到多少市场机会,而是是否能够对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从中寻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机会。

在自己熟悉的行当中找机会

下岗职工长期以来从事单一的工作,既是自己不利的因素,同时又是自己的优势。长期从事某项工作,自然对该项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或行业非常熟悉,更容易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创业机会。

在社会发展的动向中找机会

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从社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中寻找创业机会。目前,这些趋势主要有:

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

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使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强化环保立法和执法。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会。苛刻的产品环保标准(如:对汽车尾汽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等)对经营者或创业者而言,是一个挑战;但另一方面又是机遇,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由环保热而带来的绿色消费观念为创业者们带来了机会。绿色养殖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装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等都方兴未艾;回归自然,使消费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青山秀水。对创业者而言,寻着这样的思路一定可以找到极有发展前途的创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事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

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正在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常听到“花钱买罪受”的说法,譬如攀岩、蹦磯和野外生存训练等,现在都成了很受人们欢迎的时尚娱乐项目,这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创业者们创业、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

休闲性娱乐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如这些年到郊外钓鱼的人越来越多,尽管钓出的鱼与市场上卖价相比,价格不菲,但仍然趋之若鹜。承包鱼塘、买鱼放鱼供人垂钓、提供休闲服务成为许多人创业的好机遇。

旅游活动的新动向

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产业,各地、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旅游业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许多人开始由到大城市旅游开始转到农村去、到自然界去,形成了古朴各异的农村田园生活型旅游和青山秀水的山川型旅游。开发这些旅游项目并提供相应服务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家务劳动社会化或产业化趋势明显

妇女就业、双职工家庭的增加、收入的提高,使家务劳动越来越成为家庭中无法兼顾的但又不得不做的负担,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伴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一个个庞大的产业将不断出现并发展壮大。衣着制作退出家务劳动的历史舞台、餐饮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都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未来洗衣业及有关托幼、托老、料理家务、搬家、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政服务业将会成为一项庞大的事业。并且这些工作更符合下岗职工自身的特点,适合他们去工作和创业。

人口老龄化及单子女状况所带来的机会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目前的生育政策所带来单子女家庭的增加,使中国未来有关老年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市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品、衣着及养老服务等产业,将成为更多人乐意从事的事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

许多市场机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是创业者们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源泉。太阳牌锅巴的诞生是由民间小吃中开发而出的;婴幼儿洗发剂,中国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没有的,凡是当时有小孩的父母,只要注意体会,都会感觉到孩子洗头的不便和苦恼;对抽烟而又注重环保的人来讲,买一个随身便携式烟灰缸,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我国市场上还没有这种产品;从包装上做文章,更便于携带和健康的饮品将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各类不同含量的水果饮品、蔬菜饮品等;超浓缩的蔬菜片、食品片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消费的时尚,如菠菜片、胡萝卜片、更高更平衡营养的食品片等,这些东西有些有,有些市场上还没有。如何使人类得到更多、更健康、营养更全面、吸收更充分(少有“废料”排除,让工厂与大自然循环,减少做饭、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将成为世界食品工业革命的方向。当然也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庞大的开发、创业机遇。

当然,对下岗者而言,创业机会是多方面,如从来自国外的朋友的信息中找机会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机遇总比困难多,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

营销忠告

毋庸置疑,创业是艰难的,但也不是不能成功的。要想成功,必须注意许多问题,在这里给创业者们提几条营销忠告。

对创业或营销的思考

什么是营销?营销是做什么的?说简单点,营销是帮人解决问题的,为别人解决问题、为别人着想,是营销的思想灵魂。我总给人讲这样一个小时候给人推车的故事:一位老农,拉一车苹果上坡,怎么也上不去,我帮他推上了坡,他对我的答谢是用手掐了尽可能多苹果给我。事情过去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事前我没有对我的帮助行为标价、更没有与老农讨价还价问推车给几个苹果,但他却在事后能给我尽可能多的苹果,这是为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信誉和法律

守信和合法经营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经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市场环境下更是如此。不守信事件的增多,可能正带来了人们对不守信的深恶痛绝和对守信的渴望,这也恰好是守信者成功良好机遇。至于合法经营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非法经营是不能长久的。

自我提高

创业者尤其是下岗职工创业者,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随着生意的发展壮大,所需知识和技能就越多,要求会更高,处理的事务将更多、更复杂,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经营管理、营销知识及有关创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的要求,也才能不断的更新老观念、摒弃老模式,使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学会“吃亏”

学会“吃亏”是给创业者们的另一点忠告。有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初次创业的人,往往既无现成的客源又无经验可谈,当遇到客户时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如做更多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同等质量条件下在价格上做更多的让步等才能抓到客户、做成买卖;没有“吃亏”的精神或老是关注于自己利润率的创业者是很难成功的。事实上,第一笔买卖的成交甚至是在“吃亏”的、有时是在亏本的条件下成交,往往是更大买卖、更多利润买卖的开始。这也是稳定客户队伍的强有力手段。

营销学范文篇5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公务员之家

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营销学范文篇6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它包括商品交换规律和收入分配规律。

而商品交换规律是构成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商品流通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因此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市场营销学作为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关注的消费者需求以及商品供应范畴,让研究者格外关注相关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因此价值理论成为市场营销领域一个重要内容。

从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的演变以及价值理论的研究对象来看,价值的内涵经历了从单纯的物的使用价值、效用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商品交换的重要性以及交换价值的重要性,甚至产生了只有交换——贸易才能带来财富的社会主张。

古希腊的著名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把财富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指出:“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来说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来说,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色诺芬,1961年)。色诺芬认识到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某种使用价值的属性,同时也注意到了物作为交换对象时给物主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认识表明了财富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满足需要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有利于交换的功能。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后来曾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既用来穿,又可以用来交换。二者都是鞋的使用价值,因为谁用鞋来交换他所需要的东西,谁就是利用了鞋”。亚里士多德把交换价值当作与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相对立的另一种使用价值来看待。

本文作者要提出的是:当色诺芬的笛子被不会吹的人收藏,没有卖掉;当亚里士多德的鞋子没有被穿也没有被换取其他东西的时候,该笛子和鞋子是否有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为了说明价值问题,这里首先对相关范畴进行定义。

二、物务的定义及相关范畴

1关于物务的概念

本文将一切可能为人们所使用或者享受的物品以及为他人提供的服务等统称为物务。它既包括人们的具体劳动成果,同时也包括非人类劳动创造的,但是为人们利用和享受的一切事物。例如,属于前者的计算机、食品;属于后者的被人们所留连忘返的大自然风光等。

2关于观念物的概念

本文将基于人们特有的观念所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态度、观点等称作观念物,它是人们在固有观念基础上,对外部事物思考的结果,反映了观念物持有者的基本思想与思维方式。例如人们对娱乐、人生以及死亡等的看法、观点都属于这个范畴。

3关于观念产品的概念

本文把基于人们特有观念所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态度、观点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称为观念产品。例如,针对企业或者家庭的理财方案、市场策划案,基于对市场认知的新型设计的有形产品以及服务等。如果说人们所持有的观念物是通过思考获得观念的直接产物,那么观念产品就是经过了具体的人类劳动以后所形成的观念物的具体表现形式。

4关于观念价值概念

本文将人们对某种物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感知称作为该物务的观念价值。这种价值基于感知者的观念、知识以及相关社会阶层对该物务的理解,并非一定能够换取相应的货币,当物务作为商品形态存在时,甚至与所包含的交换价值量差距很大或者是完全无法实现的价值。如果说使用价值是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由人类的抽象劳动创造的,那么观念价值就是人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累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较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主观的产物,与作为商品属性的使用价值不同,任何物务都具有观念价值。

三、物务观念价值及其观念产品

本文所提出的观念价值,是基于人的认知的一种价值形态。它不同于物务的有用性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于商品交换中抽象的人类劳动创造出的交换的量上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它是物务客观存在时为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价值,即它是一种观念物。这种被认知的价值的高低一般会受到市场上对该物务的供求状况的影响,但不单纯取决于供求状况,甚至脱离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作为人的感知对象,是人们对该物务的使用价值以及内在的交换价值的认知。如果说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注是人天然产生的,属于自然属性,那么观念价值就完全属于社会属性。开篇所提到的色诺芬的笛子和亚里斯多德的鞋子,当它们不被物主所消费,即主人不吹笛子、不穿鞋子的时候,不同的人对这种时候物务价值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有的会认为很有价值,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同时也会有人认为,闲置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其根源在于对物务认知的人的观念的不同。基于不同的观念的人对同一个物务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认知往往是不同的观念价值。同一个物务的不同人的观念价值可以不同,但是基于观念之上的知识而形成的价值上的认知,就成为了观念产品,成为了观念产品形态的观念价值是统一的。

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观念价值。持宝人将宝物进行展示,专家、持宝人和观众分别给出一个价格,三者之间往往差异很大,反映了三方对宝物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其中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持宝者和观众给出的价格,属于观念物范畴,而专家凭借其丰厚的专业知识所给出的价格则属于观念产品范畴。三方同一事物观念价值上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三方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的多寡;一方面,反映了各自认知观念上的差异。一旦藏品到市场流通,实现的交换价值往往并非人们所给出的价格即并非各自差异较大的观念价值,而是会在买卖双方共同协商下得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成交价格,而其中所包含的内在交换价值得以体现以及成交价格达成前提是买卖双方获得了对藏品一致的认知,即以双方的观念趋于一致为前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观念价值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前提的,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同,但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物务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是物务存在观念价值的基础,正是物务存在着使用价值,人们才会从观念上去认知它的价值,而这种观念价值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趋同过程就是该物务交换价格形成的过程。任何物务都存在观念价值,非商品仅仅表现为各种不同观念价值;商品所实现的价值量是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与人们不断趋同的观念价值所共同决定。

四、观念价值的营销学意义

观念价值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形态提出来,对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拓展了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领域

将非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务引入到价值理论,从而为相关物务的营销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价值理论探讨的是基于人类劳动的价值范畴,而观念价值考察的对象包括所有能够给人们带来各种享受和效用的物务,这使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单纯由大自然作用产生的对人类有益的物务都可以进入到价值领域进行基于人类观念的价值考察。例如,人们对于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的向往和留恋就反映了这种价值,正是这种观念价值的存在才导致了海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2完善了物务的价值形态

观念价值描述了没有投入到使用也没有用于交换的物务的价值,为相关物务进入流通提供了价值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各种资产类物务的交易越来越频繁,对相关资产的估价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行为,观念价值以及观念产品概念的提出为这种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阐释方法,从而为相应的市场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专业人士提供的观念产品还是普通人对相关物务认知的观念物,都构成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

3提供了营销者考察消费者的崭新视角

观念价值是基于人的观念的认知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是被关注的核心,本质上就应当是对其观念的关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是消费者,消费者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关系着其对企业所提供的观念、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同程度与忠诚程度,而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就是消费者与产品、服务相关的生存方式与生活观念。因此,对于消费者观念的研究是当代企业营销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消费者所认知的物务观念价值反映了其基本的相关观念状态,是其内在观念的必然流露,作为营销者只要了解了其外在的观念价值判断,就得到了深入研究其内在观念以及可能的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品牌的态度和购买可能方式的途径。

观念价值作为基于人的观念的价值形态,随着人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演变,它为基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而发展的行业、物务的价值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非盈利组织营销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涉及的物务由于不进行商品的交易而不表现为交换价值,但是往往会存在很大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能够通过人们感知的观念价值的形式来充分反映,并随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非盈利组织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观念价值也能通过相应的经营策略和战略体现出来。

4提供了营销者细划市场的重要依据

观念价值的基础是当事人的相关观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于同一个物务的价值判断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内在观念上的差异,为营销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创造了注重消费者人文关怀的可能。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是以特定的消费群体为基础的,基于观念的市场细分更容易把握细分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变化的规律。根据消费者对相关物务的观念价值来划分市场的层次和范围,营销者就能够更为深入而快捷地了解市场的基本形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营销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创业导向;市场营销学;教学范式改革

一、引言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95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并鼓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把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探索依托专业教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本研究者为了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而进行了近八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范式改革之路。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之所以要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主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还是因为课程教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要求其专业教师不仅要熟悉营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实践操作,能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以浙江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为例,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有70%以上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乏营销的实践经验,他们大部分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深入企业管理实践、亲自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的机会有限,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不能把教学研究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仍以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营销理论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营销理念、营销手段不断更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现有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要求。另外,“市场营销学”课程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其应用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三)“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受各方因素的约束,一直以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战,哪怕是模拟的实战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实践需求相差较大,也与生活中时时有营销、事事有营销的市场营销本质相差甚远。尽管现在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了企业的实践活动,但都是教师准备好了一切,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小组之间也无太多的讨论交流,班级尚未营造出共同学习进步、和谐竞争的氛围。

三、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以上“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号召,笔者在多年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企业的实践和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紧扣课程理论体系的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内容如下:(一)教学主线的改革:创业策划主线结合笔者多年的理论教学、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讨论,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框架刚好是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的过程,所以笔者决定以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项目作为穿插到课程教学框架中的一根主线。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分为6点:(1)分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以4人为一组是结合了本项目负责人多年的营销策划和与朋友合伙开公司创业的经验而得出来的。(2)课外讨论。学生按照“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是完整的创业策划过程来轮流组织课外讨论(共8次)。(3)网上互动。市场营销系自己制作的“市场营销学”师生互动网站(网址:mktspace.zufe.edu.cn/)以回帖讨论(共计8次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在此平台上学生能看到其他各组的回复并进行互动,同时任课教师能在网站平台上给每个回帖打分,最后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回帖的累计得分是平时成绩重要的一部分。(4)课堂点评讨论。针对8次的网站讨论回复的内容,教师分别在8次相应的课堂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各组的策划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5)期末创业策划书答辩。在学期末各组将8次的策划内容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创业策划书,并在课堂上做10分钟的创业策划书演示报告。答辩评委为任课教师、创业的学长、各组组长。(6)创业策划项目的实施。有少数的小组在策划的过程中或在策划项目结束之后开始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师生互动来优化项目,教师通过联系风险投资、指导公司注册、指导公司战略及具体的4P策略等指导项目的实施。相比之前的无系统主线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增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能很快把当堂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的实践性,也增强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框架系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实施者,其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二)教学方式的改革:项目教学法、模拟创业策划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上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教学主线的设置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告诉我们,本项目的教学方式凸显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将课堂讨论、市场调查、视频案例观摩、典型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策划等各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同时,本项目邀请了正在或者曾经创业的高年级学生和企业界朋友来做最后的创业计划书展示的评委。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这些创业者进行互动,把课堂所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比之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三)考核方式的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传统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40%。在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课外的创业策划回复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讨论占20%。此外,期中考试成绩和考勤占30%,期末创业策划报告及演示占20%。相比之前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范式的考核方式既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又增加了课外的创业策划回复和期末创业策划报告及演示等内容,更体现出了本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所在单位为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作为专业主干课,于大学二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主修了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每学期学生都要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平台为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的网络评估平台,学生能对任课教师所上的课进行评估,包括满意度评价和留言。笔者对刚过去的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所教的电子商务专业的2014电子商务1班和2014电子商务2班两个班级的学生的教学评价做了统计,里面包括了学生的肯定评价和改进的建议。2014电子商务两个班级共计79名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评价和留言的学生共计63人。调查题项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其中满意的学生为51人,约占81%;基本满意的学生为12人,约占19%;不满意的学生数为0人。总体来说,学生对课程是认可的。我们再看学生的留言,包括两方面:目前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优点)、目前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缺点)。共有30条关于优点的留言,4条关于缺点的留言(见表1)。另外,本课程的学生团队利用课堂的创业策划项目来参加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最后获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且有两个团队的课程策划项目成功获得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还有两组学生已经把创业策划付诸实践,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其项目成功与否,但是他们得到的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框架和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大幅度提升,自信心、创业欲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明显增强。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研究的前期成果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创新获得了2011年浙江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研究项目还获得2014年度浙江财经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立项、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这说明本研究者所在的高校和浙江省教育厅对本教学范式的探索研究是持肯定态度的。

五、结束语

营销学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起点、以讨论为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主体参与性、互动性、合作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将其运用到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经典模式、经验与启示

案例教学起源于对人类经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当前理论界研究的“案例教学法”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很独特且相当有效的案例式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驰名遐迩,其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运行模式由支持系统(案例库、合作机制、硬件设备和制度规范)、运作系统(培训,使用、开发及评价)[1]及教学目标构成,其主要特点:一是案例开发和教学并行,互相促进;二是案例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完成至少500个案例[2];三是采取开放、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承担组织者、启发者、推动者角色;四是案例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在我国,学者谢敬中(1983)最早介绍了案例教学法[3]。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普遍兴起了案例教学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学者们不断地优化探索,案例教学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中国情景下的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比如现场型[4]、本土化[5]、合作咨询型[6]、参与式[7]、情景式[8]、贯穿式[9]、问题式[10]、任务驱动型[11]等等。从国内外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经验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它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兼顾教学理论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对外部教学条件要求较低,颇受商学师生的青睐。其有益的启示是:案例教学法没有特定的模式,它是灵活可变的;它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它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它不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它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在实施方面,中国情境下对案例教学法采取坚持、部分替代与创新(或合理定位)的建议[12],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与其他管理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市场营销学课程则倾向于人才的策划、协调、组织和决策能力的培育,也更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性探究性地去学习。近年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沉积了不少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销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实际联系性不强,虽然目前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材品种繁多,却是大同小异,多数是偏向课堂理论讲授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性不强,又由于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内涵实质难以把握,而案例篇幅过长或过于简单、背景介绍过于复杂或不清晰,在案例教学组织实施中易偏离案例教学的轨道,难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案例内容陈旧、更新滞后、时效性差、本土案例少,虽然有些案例教学名称及类型各异,但这些模式的内容、目标都是一样的,机械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三是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分析案例比较费时,教师为了控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简单了事,学生找不准问题和教学的切合点,师生交流互动性差,学生发言的机会少、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四是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角色作用发挥不到位。由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承担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导致案例教学目标达成不理想。五是缺乏全面的民主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考评指标难以定量定性,在考评指标、考评操作、考评效果等方面易出现主观臆断现象。

三、提升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效的策略与建议

(一)开发营销理论与案例相融合的案例。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对营销活动的观察、理解、分析、策划、执行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和控制能力。案例教学是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达成服务的,是营销理论向营销实践迁移的桥梁。因此,开发营销理论与案例相融合的案例,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建构,以与其相适应的实际案例为载体。甄选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知识点,兼顾“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等相关课程中有价值的知识点,提炼出教学重点难点,形成营销理论基础、营销环境、消费者行为、市场细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八个主要模块化案例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案例教学的时间、地点、目的、背景、手段等,开发出能反映实际工作运作、时效性强、真实可信、有针对性、有价值且难易适宜的高质量的案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营销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紧密融合,才能促进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案例内涵,更好地掌握营销理论和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不断优化和创新案例教学模式。经梳理国内外案例教学的经典模式与经验可以看出各类案例教学模式均有其特点、优势及不足。而市场营销学专业理论的研究往往滞后于经济市场现实的发展,决定了只有不断优化创新案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适应现代经济市场高速发展的应用型能力的学生。利用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是深化案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学生市场经济全球视野、提升学生营销知识技能与综合管理素质的具体实践和有效措施。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模式,它是灵活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如果反复使用固定不变的案例教学内容,只会使市场营销理论呆板;如果机械套用他人现成的案例教学模式,只会使市场营销课程乏味。因此,只有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地优化案例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模式及流程,结合多年自身实践探索,将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准备,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精选案例、设计问题、梳理相关理论知识点、督促指导学生预习和搜集资料,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结合经济市场的大时代背景,紧抓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和适合的切合点。二是实施阶段,教师展示案例、介绍背景、组织讨论、分析点拨、释疑答惑,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查询资料,鼓励学生在团队的分工合作中学会思考分析,参与辩论、积极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有可能会出现冷场、产生冲突、偏离主题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避免冷场浪费时间又要协调、纠偏、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轻松自由的活跃的课堂氛围;三是总结反馈,此阶段提炼讨论观点、作出结论、形成成果、撰写报告、反馈意见、延伸学习,在这个环节中除点评总结外,其他可在课后完成。(四)做好教师角色的扮演与转换。与其他授课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整个过程中的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启发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互动和团队合作,还要把关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在本院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活动实施实践中,采取“双主导型”教学模式:在课前准备和实施的前半阶段,由教师主导;实施的后半阶段与反馈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一案例在不同情境下的过程和结果有可能是不同的,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师角色转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互动的。教师作为主导者角色时应事先做好案例设计与问题界定,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制作成网络及视、听媒体,组织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效果较为满意。(五)构建客观的民主的绩效评价体系。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强调参与者的主动性。市场营销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中,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分析讨论,作出自己的决定。答案可能不止一个,这就使学生的学习、分析和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参与者的成绩判定有了难度。构建客观的民主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强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利用学生小组的互评了解学生个体在案例分析中参与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等所承担的工作量与参与程度,利用作业(报告)的思路、逻辑、创新性等方面评出成绩;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利用问卷了解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启迪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的教改效果;三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通过课后自我总结从角色定位、课堂气氛、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后续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改革理清思路。

四、结语

营销学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能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和其他课程相比,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应用性特点,而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较高,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对应变能力、营销技巧上进行拓展。所以,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怎样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成为当前最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怎样实现对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其他课程相比,市场营销课更是具备较显著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经过实际研究可以发现,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全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1.加强对国外先进理论的有效引进。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理念和动态特点的关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将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理念更深刻和有效的进行贯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全新特点的有效应用。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就是对新知识的教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市场营销学科的专业教学更适合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对教材的编写环节中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更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一定观点,也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有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选取,最终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2.对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进行完善。针对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在这项教学工作的开展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市场特色发展情况的研究,从而在这种方式下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最终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体系。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儒家文化或是孙子兵法等对传统文化的进行融合,这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将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3.针对市场需求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首先,在开展市场营销学的环节中,可以直接将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定位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学生营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在教师和课程研究的环节中,还可以将市场营销教学作为主要方向,从而将不同的教学环节向着模块化方向进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营销学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流程,这对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到工作中也将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二、当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市场营销学主要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属于一项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在当前全新的时展背景下,由于和实践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这也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本质要求。经过实际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市场营销学在课程改革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受到关注,在实践工作中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环节:1.师资力量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管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整体质量。由于市场营销学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营销知识,还需要具备多年从事营销工作的经验。但是经过实际研究发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市场营销学的师资力量却十分匮乏。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就属于高等院校中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学工作中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十分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很多教师都比较缺乏实际营销经验,并且教师队伍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此外,大部分教师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的教育上,但是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应用的重视程度十分有限,无论是课时还是教师的知识讲解上,都不占据优势。2.教学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在不同的专业上有不同的培养人才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将具备不同的特点,那么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要所差异。但是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当前很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开展教学的环节中,所讲的内容和其他专业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别,导致学生长期在这一种教学模式下的进行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所以在此种背景下,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进行改革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三、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和其他课程相比,市场营销学课程本身就具备较为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和其他课程教学方式有所差别,因此更需要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所以,在当前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积极作用,就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方案,从而为专业课程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1.强化对因材施教的关注程度。在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特点,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会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正如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因此学生也存在很多个性不同的地方,导致学生对各种知识和技能在理解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5]。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部分,就应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尊重,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育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一概而论,而是要对学生理解上的差异性进行理解。对于比较特殊的群体要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做到及时表扬,针对缺点也应该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在这种方式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步,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全面推进互动教学,推进市场营销教学的发展。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更注重对资信息的单向传递,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口授环节中,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笔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受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必然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对课程进行教授的环节中,也要加强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发展情况的联系,从而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环节中,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研究,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3.积极组建学习小组,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开展的环节中,积极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于学生团队专业性能力的提升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以3-5个左右,并且每个组都应该选出一个能力更出色,责任意识更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这样在课程正式开展前也可以将学生的不同组别设置为一个单独的qq群组,这样教师不仅可以随时在群众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还能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提升,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将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4.对教学队伍建设进行强化。师资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对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弯路,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市场营销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这样才能站在文化或是学科的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为了进一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学校也可以适当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工作,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也给市场营销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和其他课程进行对比,市场营销学课程也是一门具备较强专业性的课程,所以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广大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需要有所认识,近年来教育改革工作虽然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和探索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将向着更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李燕.基于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7.

[3]彭绮.浅谈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J].民营科技,2017.

[4]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5]邹晓燕.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营销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市场营销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载符号系统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想,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知识应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一站式”传授而获得,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意义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诸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更新。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亲验和探索,就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由于这一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新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开放性和主动性,将无法及时更新营销理论和知识,其知识体系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扩展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使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索性解决问题,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捕捉营销理论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对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地消化吸收,从而使其营销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协作学习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习的协作化是指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组织实施的互助或互动学习模式,进行交流合作,组员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优势互补,不仅使学生验证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扩大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从而完善了营销知识认知体系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三)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知识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广泛地迁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如营销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对营销实战进行亲验,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能学于其中,从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宗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进行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这对于学生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学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的“机械式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还应适当讲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对一些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时曾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针对潮汕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以及潮汕地区浓厚的人情文化,小型企业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搜集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探索式学习环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发现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如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营销实践活动中,并加以讲解点评,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还应能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充分考虑思维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二)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总结营销理论,提炼营销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营销实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者共同体”,使学生能在协作的团体中亲验学习,使他们能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案例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企业营销实战经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总结分析法。即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提炼,总结出案例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最后针对以上案例和营销知识点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问题或营销热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是个案分析法。即选取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分析,把相关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化和知识扩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如对爱多VCD价格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从企业实施价格竞争的优缺点入手,层层剖析推进,一直涉及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三)开展实训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尽量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教学过程除了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嵌入更为丰富的信息。

实训教学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设和使用市场营销摸拟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设置多个摸拟营销活动模块,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从各个角度分析实战案例,进行营销决策,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亲临其境,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组织开展与营销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可考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如市场需求调研、促销策划等,并撰写专题报告,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事前筹划、事中督导、事后交流、检查和评估。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和融合贯通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客观上要求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均应达到一定的标准。有鉴于此,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动态性和多样化,正如专家所言:“市场营销所倡导或培养的是这样一些企业家——他们不象工程技术、会计、金融那样专门化,却又在各类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不至”。市场营销学教科书不仅应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应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还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知识载体来丰富教学资源和信息。教师则应关注国外新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动态,参加学术交流,捕捉营销新信息,将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引入校园和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晓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