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十篇

时间:2023-03-27 17:27:18

诗歌知识

诗歌知识篇1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式;教材

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讲明、讲深、讲透课内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和课文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之为知识拓展或课外延伸。比如,在教授人物散文时,我们就会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一个课外环节,就是小结讲授人物散文专题;在讲授文化散文时,会补充文化散文的阅读等等。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意象的运用,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应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我选取了其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和月这些古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进行了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些意象出现的诗句赏析,让学生知道诗人采用这些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以上诗歌课外知识拓展的方法是本人在讲授诗歌专题时的一些小小体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备的部分,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补充。综上所述,诗歌课外知识的拓展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切入的角度恰当而有效。

参考文献:

诗歌知识篇2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1熟记常见固定结构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译:凭什么……?

②何所……?

译:所……是什么?

③奈何……?

译:……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译:把……怎样呢?

⑤孰与……?

译:与……比,哪个更……?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

译:怎么能……呢?

②何……为?

译:……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译: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译: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

译:难道……吗?

⑥安……哉(乎) ?

译:哪里……呢?

⑦不亦……乎?

译:不是……吗?

⑧……非……欤?

译:……不是……吗?

⑨宁……耶?

译:哪里……呢?

⑩顾……哉?

译:难道……吗?

独……哉?

?译:难道……吗?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译: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译: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译:只……罢了!

④一何……

译:多么……啊!

⑤亦……哉!

译: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译:……该是怎样的呢!

(4)表示揣度

①无乃……乎(欤)?

译: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

译:该不……吧?

③其……欤?

译: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译:或许……吧?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译: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译:是……,还是……呢?

③其……,其……?

译:是……呢,还是……呢?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2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1.起承转合: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2.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伏笔照应: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埋伏笔,后面就得有照应。这样,诗歌前后才能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铺垫: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

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显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作经常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总领下文:严格来说,“总领下文”并不是一种手法,而是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一首诗的标题,或开头的一句诗,或诗中的某个字,经常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南宋宫廷乐师汪元量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6.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直奔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7.层层深入:指诗歌内容由浅人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

可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知识3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1.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

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对写: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直接从自身来写,而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入笔,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从而显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歌知识篇3

关键词:语文、现代诗歌、中职、教学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一)、语文课程中的诗歌分类

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开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倪文锦主编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诗歌选择和编排上都有许多变化,特别是在诗歌分类上由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组成。不仅为中职生提供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古典诗歌,还提供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二)、现代诗歌特点

现代诗歌成形于20世纪40年代,具有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等特点。形成原因与当时的国情、政治、经济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讲授课程时首先要简要概论作者对于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使学生融于创作时代是拉近现代诗歌与学生认知关系的有效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的解析

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现代诗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掌握可以分为音、字、词、韵、义,由于是白话语言为呈现方式,所以,基础知识掌握较古典诗词的文言文更为通俗易懂。核心知识是诗歌的起源、表现手法的使用、情趣与意象契合、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技能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现代诗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的得当有效是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保障。

首先,课堂导入应该从诗歌的主旨立意做为起始,因为诗是以语文表现情感思想的艺术。它的出发点在见与感,有睹于目,有会于心。感知诗人所表现与传达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知觉渠道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于诗歌感染力的传达。如增加视知觉带来的直观感受,利用图形和图像传递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表现与传达的主体;增加听知觉,利用节奏与韵律将教学对象带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并可以渲染诗歌的艺术氛围使教学对象感同身受。

其次,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是要从诗歌的起源谈起,"诗言志、歌咏言。"人类唱歌做诗是表现情感的,因此,反复诵读就成为师生间共同体验诗歌审美的精神传递过程,诵读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示范朗诵传递争取发音、音调和情绪渲染;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学生感知之后跟随教师示范强化知识掌握;最后由学生自主集体朗诵,在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知、情、意的理解。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知识保持的基本规律合理控制诵读的时间长度和次数,在整个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整个直观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展开的,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的运用,也是学生自发内心求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对于诗歌中作者情感意境的营造和思想情感的抒发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思考、指导,再组织集中反馈问题答案总结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丰富情感的过程。

最后,在强化知识点之后,唤起学生认知,传递诗歌情怀,以诗歌表达主题为题目布置学生的训练作业,不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给予学生自我创作的空间。

(三)、现代诗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诗歌产生的境界就应该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而且,诗歌的妙处都是从景、物、人与诗人的见和感发生移情作用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传递现代诗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塑造出现代诗歌的表现主题是爱国、友情、亲情等真善美价值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向往,做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总之,新课表提出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三、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从起源开始就与音乐、舞蹈同源,而且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因此,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可尝试的。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进现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

(一)、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团体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

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是文学创作带来的力量,艺术表现的形式具有传播和感染力,两者结合的让学生参与是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建立诗社团体,定期举行诗歌欣赏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定期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的各类演出或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在诗歌表现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艺术课程相结合

在诗歌的表现方面可以借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之诗歌的课堂教学更为多样、活泼。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应该提前有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利用多媒体呈现给教学对象。

总之,提高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增强挖掘学生集体感知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艺术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都是现代诗歌教学促学生感受诗性力量、领略诗歌魅力、促进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作为现代诗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该抓住诗歌本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改变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实施融入艺术的情感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P46。

[2] 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32)

[3] 马建月,诗意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初探,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1)

诗歌知识篇4

(一)知识的积累 诗歌的学习既要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又要有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还要有丰富的诗歌本学科知识的积淀。首先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歌。在平时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背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以便让学生早一点认识、了解不同体裁和题材诗歌的特点和规律,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可能不懂所读、所背的诗歌,但没有关系,背会以后慢慢领悟。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由数变达到量变。

(二)在背诵一定量的诗歌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理解一定量的诗歌 我们采取的是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既先练习、分析一些诗歌,在练习中逐步的认识、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以及它的规律。然后归纳出诗歌的一些理论知识,再由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诗歌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理解、分析、判断、积累的前提下,对诗歌进行感悟,对诗歌的分类、意象、典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高层鉴赏打下基础。因为如果先讲诗歌的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陷入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如同学习语言,孩子一定是先说话,然后慢慢地去理解词汇和句子,进而去理解语法和修辞。

(三)在学习诗歌时积累作品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理解诗歌。要求学生对古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感悟后,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的语言、情景对原诗进行再创作,再现诗风词韵,这就要求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的具体意思,如“月”、“长亭”、“短亭”“秋风”“古道”等。“木奴”,果树;“丁香节”,愁思难解、情致缠绵;“长短亭”,表示送别或抒发难舍难别之情:“芳草”,怀念朋友或怀念故国、抒写离别乡思。我们让学生去记一些意象,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等等。

还要重视诗歌中的典故的积累。例如,阅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要正确理解此诗,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有惜别送行或思乡怀远的意思。

再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谴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要想理解本诗就要弄懂“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侯班超”,以及“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此就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典故,如“王孙”,指高人隐士;“闻笛”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四)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诗歌的类型、分类 我们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是第一步。可以分成英雄赞歌:如李白的《塞下曲》、王昌龄《从军行》;黍蓠悲歌: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田园牧歌: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闺怨诗:王昌龄《闺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思乡羁旅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咏怀咏史诗: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送别感怀诗: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等……通过分类学生对比较浅显的诗歌就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有了一个纲,理解起来也就有了方向。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根据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来学习。抓住了精神实质。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引导学生要知人论世 由于作家的经历、思想、生活习惯和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不同。即使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处境不同,反映在诗歌里主题、艺术手法也不相同。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从而认识作品。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品味诗人的情感。诗歌为什么具有感染力,就源于它融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高考诗歌鉴赏经常要考诗人的思想情感,故在平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品味字词的过程中去把握思想内容,品味作者情感,所谓“知人论世”是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的。比如了解了和陆游生活的年代、心胸、气魄等方面的不同,也才能明白为什么会说梅花“她在丛中笑”,而陆游却说“寂寞开无主”和“只有香如故”了。当然,一般来说,作家的风格其一生各阶段基本一致,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孟浩然的恬静又浑健,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李清照凄婉多清丽……学生应该认识到,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了解、归纳出作家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遇到这些作者的诗歌可以对号入座地猜测、理解其诗歌。

(六)归纳总结 学习中应总结一些文学常识如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一般的诗歌(主要是绝句)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歌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诗歌知识篇5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诗歌知识篇6

关键词:英语诗歌;基础知识;种类;韵律

英语诗歌优美而富有音乐感,简洁却蕴涵着丰富的感情。笔者深刻意识到诗歌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扩充学生的英语诗歌基础知识

目前中学生欣赏英语诗歌的能力有所缺乏,笔者决定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英语诗歌的相关基础知识。

1.英语诗歌的主题

英语诗歌的主题包括节日、感情、地方、人类、动物、自然等。

2.英语诗歌的种类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分为戏剧诗、史诗、故事诗、民谣、颂歌、挽歌、十四行诗、说理诗、模仿诗、打油诗、俳句、五行诗、清单诗、自由诗和个体诗。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两种。

3.英语诗歌的韵律

英语诗歌的音乐性除了来自节奏外,还来自韵律,即两行或更多行的押韵。首韵即指诗歌的每一行都有两个词是相同的,常出现的尾韵为交叉韵型(ABAB)、联韵型(AABB)和同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二、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英语诗歌

在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诗歌韵律后,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英语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找出诗歌押韵的单词,在轻读中整体感受诗歌的韵律。

2.针对这首诗中的一些知识点和语法点,设置几道选择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3.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展现诗歌及诗歌中描述的画面,只听诗歌朗读录音而不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酝酿朗读诗歌的情感。

4.听诗歌录音,让全班一起大声跟读诗歌,再让学生自读诗歌,同伴互相聆听纠错。

5.放音乐伴奏,个别学生美读诗歌,音乐与诗歌的有机结合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乐趣,渲染朗读的气氛,更能体现诗歌的美感。

三、将英语诗歌用于课前导入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注重将英语诗歌用于课前导入,并起到很好的效果。

1.让学生翻译他们熟悉的诗人的著名诗句,并在句中嵌入要讲解的词组、句型和语法。

2.在讲解与诗人有关的课文及诗歌时,笔者会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书籍和网络对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相关了解, 然后在课堂上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仿写诗歌

英语诗歌中的清单诗、五行诗和俳句结构简单,笔者常鼓励学生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下仿写这些形式的诗歌,使英语诗歌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

五、中英文诗歌互译

挑选一些学生熟悉的较简单的诗歌让学生进行中英文诗歌互译是拓宽学生词汇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诗歌知识篇7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诗歌知识篇8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4-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诗歌知识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典诗歌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缩影,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但是,由于古典诗歌年代久远,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少,因此很难一接触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完成对诗歌的酝酿,酝酿出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真切的情感。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然后以“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转入对诗人的评价,同学踊跃回答:“恩将仇报的小人。”我又问:“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通过这首是你能不能读出一个别样的曹操?”通过讲故事设问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准确地解读诗歌开了一个好头。

二、探究意象,还原诗歌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再现诗歌优美的意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立象以尽意”,诗歌意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是为创造优美的意境、表现真切的感情服务的。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探究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更真实地感悟诗歌的美。比如《天净沙・秋思》是典型地体现意象和意境美之间关系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这首诗中所出现的事物(即意象),学生很快找出了“枯藤、老树、乌鸦”等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和气氛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秋天的萧瑟、凄凉。”我引导:“作者当时的情感如何?”学生脱口而出:“难过、悲伤。”我启发:“这九个意象被作者的悲伤的情感串联在一起就组成一幅非常完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这个优美的意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很顺利地再现了诗人为我们创设的诗境。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橘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如果想通过意象探索意境,那么只知道意象词本身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意象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语境义等。比如“蝉象征高洁”“莲花象征洁身自爱”“鹧鸪代表离愁别绪”等。为此,我每个学年都带领学生以专题的形式对诗歌的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进行归纳总结,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有关的知识,在知识上和心理上架起通向优美诗境的桥梁。

三、总结知识技法,触摸诗人的灵魂

诗歌知识篇10

关键词:高校;古代诗歌;教学;主动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学习古代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塑造他们的灵魂,更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但目前,高校的古代诗歌教学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没有创新,循规蹈矩,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潜心涵咏,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是每一个高校中文教师都必须要专研的问题。

1、强调古代诗歌主动阅读的意义

学生的阅读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阅读,一种是主动阅读。被动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被动接受的阅读,主动阅读是发自内心的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只有主动阅读才能真正地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因为古典诗歌形式精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经过反复地吟咏、吟诵,难以充分体会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主动阅读。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理解的目的和感受也不会相同。对于高校课堂,教师不能走中学课堂的老路,也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做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导航”,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学生运用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知识,将知识变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的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积累,一方面可以拓展其阅读视野,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下的方面进行引导:

2.1背景阅读

正所谓“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诗歌之外的知识如作者的风格、生平、时代背景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同时洞察诗歌与历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对于谦的生平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于谦在青年时期就是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但后来却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这首诗尽管是他的早期作品,确是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诗歌中的一句话竟然一语成谶,可悲可叹。

2.2意象把握

诗歌中有山有水,有别离,诗人对景观的描摹,对人物的塑造,都是承载了自己浓重的思想情感的,这种情感的对象就是意象。一首诗是由一个或数个意象共同构成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进行人生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进行积累,以便自己日后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如“水”这个意象,它是诗歌中常见的,涵义较为丰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未尝往也”,“水”有着时光流逝,永不复返的涵义;“问君能有几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无形的仇恨为有形的水,浓重且绵绵不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情人被江水阻隔,水之于他们是痛苦的源泉,又是精神的慰藉,迢迢江水更是相思之情,挥之不去。学生掌握了这些,那么在主动阅读中就会减轻障碍,轻松的阅读诗歌。

2.3总结题材特征

诗歌根据描写的内容不同,题材也就不同,分为边塞诗、写景抒情诗、咏怀古迹诗、羁旅诗、咏物诗、宫体诗等,这些诗歌抒发的情感各异,但也有规律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的总结各种题材诗歌的特征,即抒发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常运用哪些表达技巧。例如咏史怀古诗歌往往是诗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如果是描写统治者,常常借古讽今,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描写某个朝代或国家,常常感慨国家的昔盛今衰,盛衰无常;描写古人,常常流露出对古人的崇拜之情,慨叹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描写古迹,常常感叹物是人非、时光流逝、世事沧桑;还有诗人用自己的理性来反思历史,给予客观的历史态度。咏史怀古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古讽今、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总结归纳这些,对其主动阅读诗歌的帮助极大,见到各类诗歌后能辨别题材,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亦能激发主动阅读的兴趣。

2.4比较阅读

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诗歌阅读中,学生要有比较阅读的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诗人在创作作品时,都会融入自己的个性,体现特有的风格,为此,可以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或在表达技巧上比较;可以对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或对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可以对不同诗歌学派的诗人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得异,这样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多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诗歌的理解,理清脉络,高水平的鉴赏诗歌。如李清照这位乱世中的女神,她的作品主要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少女时好奇羞涩的情怀,后期的作品则是多表达内心的愁苦,国破家亡之愁与夫死离别之愁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基调深沉伤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是李清照后期作品思想情感最好的概括。

诗歌的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强化学生多练习、勤阅读,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就让我们在诗歌的主动阅读中,寻找诗意、感受诗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