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8:1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诗歌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诗歌教学

深究诗歌赏析教学

新课改中《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得以徜徉诗海,让他们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在进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轮《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基本结束,利用这个机会,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意氛围

教师需要抓住一切可能营造“多彩”的诗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意氛围。唐诗宋词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飘逸绚丽、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雄壮、李清照婉约含蓄。学生在模块学习伊始,基本能保证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反”感多于“美”感,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诗歌的殿堂。首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可利用音乐,朗诵、视频、画作以及自己诗化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诗歌所引领的艺术天地、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著名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大力表扬,鼓励学以致用。其次,在课外,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极大的赏识,激励学诗;鼓励诗歌创作,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刊载;向学生推荐名家诗作鉴赏,拓宽学生视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诗词教学事半功倍;充满诗意的环境则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给学生营造最好的诗歌教学环境。

二、探究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

诗歌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有始有终的充满流动美的生命流程。

查看全文

诗歌教学引导的失位透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处境极其尴尬,完全成了鸡肋,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明确的,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诗歌教学的失位呢?

一、高考导向的失位

在高考中,诗歌鉴赏文本是古典诗歌,现代文阅读文本是散文或小说;作文的比重是最重的,也是学生最为看重的,但是学生面临的要求却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好一个诗歌除外,这样的指挥棒,可以说直接将现代诗歌踢出了高中语文课堂。有的人可能会说,教材选了现代诗歌呀,并没有让现代诗歌在课堂上销声匿迹呀,可是,这样的想法在现实面前无疑太“乌托邦”了。陆九渊曾经说过“读书切忌太匆忙”“未晓不妨权放过,涵泳功夫意味长”,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感受,至少都有所耳闻。在惜时如金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既然高考不考,学生又怎么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呢?在以升学为重的高考体制下,教师又怎么能够放下包袱进行诗歌的教学呢?

也有的人会说,学习现代诗歌不能仅仅为了高考呀,它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呀。此言不虚,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研读,没有足够的实践这样的影响又会存留多少呢?现代诗歌可以提高素养,其他高考涉及到的内容同样也有这样的功效呀,“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弊相权择其轻”,面对这样的现实,学生与教师又会怎样去选择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教师引导的失位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而在更多的时间内是学生接受教师引导的场所。教师引导的失位也致使现代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逐步削弱。具体来讲,教师引导的失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综述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诗歌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对诗歌进行赏析;教师忽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诗歌知识不成系统等问题。文章针对诗歌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还要引导他们了解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与诗歌中的文化的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诗歌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细读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展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4.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乐于展示教学成果、交流创作体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课本中涉及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必修2课本里面的第二单元、必修3课本里面的第二单元,必修4课本里面的第二单元,总共有二十二篇古代诗歌、要求精读的古代诗歌有十五篇,要求略读的古代诗歌有七篇。教材按照诗歌的发展时间编排,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必修2的第二单元,唐代诗歌在必修3的第二单元,宋代诗歌在必修4的第二单元。

2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但是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诗歌兴趣不高,没有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不能很好地对诗歌进行赏析;许多教师对所教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缺乏一种深入解读、辨析和阐释文本的能力;教师常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在诗歌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记忆答题模板,忽视诗歌的文学美;有的教师忽视教材和高考要求,不对诗歌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查看全文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摘要: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瑰宝,是文化母体中的精魂。学习诗歌对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本身对诗歌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等问题。文章通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进行阐述,总结和归纳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完善对策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提出完善对策。调查对象:内蒙古自治区某高校的师生,被测学生共399人,被测教师共20人。调查方法:以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学生问卷399份,得到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约为96%;发出教师问卷20份,得到有效问卷19份,有效率约为95%。调查内容:问卷涉及教师的内容主要有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诗歌在教学中的范读情况以及在教学中侧重讲解的内容等;涉及学生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对诗歌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对诗歌的喜欢程度、促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以及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等。教师对诗歌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单一教学方法的占65%,而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只占35%;在诗歌中也是偶尔范读的比重较大,经常范读的只有27.9%的比例,而在讲解过程中多数侧重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所占比重为35%,而对于思想感情的讲解只有18.2%。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并非是真正的喜欢,多数是为了考试成绩才对诗歌进行学习,学习诗歌的方法也多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课前预习和课后背诵的学生人数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才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归纳教授的只占到23.9%的比例;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只对考试相关的内容才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从未归纳的占到24.6%。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查看全文

诗歌教学试析论文

动物依赖本能自动地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而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的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的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的理由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所以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查看全文

诗歌情景教学论文

一、由“情”入“景”

诗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诗歌中,总有一种或优雅或深邃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对知识面尚窄的小学生来说不易领会。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出充分的铺垫、积极的引导,如果能从“情”入手,对诗歌的整体基调做一定的渲染,相信会使学生更易体会它的意境美。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明显,即“思故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远离家乡游子的思乡之情:“许多人都会在除夕夜赶回家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怀有对家乡很深的牵挂,迫切希望回到家乡。一个人在外面漂泊流浪,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会变得愈加强烈。”这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思乡的曲子,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读诗,充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们再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乡图便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夜静难眠,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联想到家乡的明月,举头长叹,低头沉思。诗歌所绘的深邃、幽远的意境就在教师的渲染和铺垫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写,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上课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一边吟诵,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由“情”入“景”,看似简单,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具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和创设情景的能力。只有这样,诗歌的意境才不会被学生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才会充分认识到诗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或浓或淡,或浅露直白,或深蕴于诗句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送别孟浩然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诗人却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水之间,只剩下长江水滚滚东去”。这种意境幽远缠绵,其中的景物虽在春季,但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时“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学生产生“赞美春光”的岐解,而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便会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繁花似锦、蝴蝶飞舞、黄莺欢唱”的饱含春之气息的优美意境经教师的描绘和渲染之后,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春之美丽,能够体会到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即景生情”需要教师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从以上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的真挚和“景”的完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地讲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联想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围易于学生想象,能够达到“景”的完美再现。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对作者“愁”(即孤独惆怅)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提出了以下5个思考题: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⑤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特色。《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由浅入深地设置这5个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跟课文的顺序相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沉浸在对问题的思索中,踊跃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自然就走进了诗词的意境中去了。

查看全文

初探诗歌在教学中的美感

选人教材的诗歌大多文质兼美,独具风格。众所周知:常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中的美,理解诗歌中的内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老师把一首首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的堆积和剖析,而不会引导学生去吟咏、去思索、去感悟、去运用,那么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否会味同嚼蜡而逐渐失去兴趣呢?答案我想都能猜到。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查看全文

诗歌教学的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查看全文

语文诗歌教学研讨论文

动物依赖本能自动地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而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的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的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的理由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所以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查看全文

幼儿诗歌仿编教学策略

摘要:幼儿诗歌仿编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恰当选择诗歌内容,准确定位目标,灵活运用策略,多元优化细节,引导幼儿通过积累、感受、迁移等方式进行诗歌仿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幼儿;诗歌仿编;有效性;积累

诗歌仿编活动是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形式之一。它是幼儿在感知诗歌,理解其内容、结构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仿照原诗歌的框架(如句式、节奏与韵律等),结合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尝试编出自己的诗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摒弃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单向模式,为幼儿创设一系列活动环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诗歌,让幼儿从诗歌的内在规律出发去感知、把握诗歌,进而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诗歌仿编活动呢?本文作者通过“幼儿园中大班诗歌的仿编活动”课题的研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选择适合的诗歌进行仿编

在学前语言教育活动中,诗歌仿编是以学习、感知、把握诗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诗歌仿编活动,首先就要选择合适的诗歌作品。诗歌讲究分行、分节,往往有明确的节奏和押韵要求。幼儿诗歌的语言往往是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抒情意味较浓,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适合幼儿欣赏的诗歌都能进行仿编,适合幼儿仿编的诗歌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其一,诗歌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如中班诗歌《小蜡笔》:“小蜡笔,两寸长。画苹果,苹果香。画小鸟,小鸟唱。画星星,星星亮。”这首诗歌的题材来自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蜡笔,内容浅显易懂,格式单一,易于幼儿模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用小蜡笔来描绘自己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任何事物,容易进行再创作,题材丰富易迁移。其二,诗歌结构较为简单,有明显重复的结构,便于幼儿迁移模仿,进行再创作。如大班散文诗《落叶》:“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童话般的意境给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童趣十足,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语言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诗歌中重复的句式结构更有利于幼儿的仿编活动。

二、准确定位诗歌仿编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