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4:07:53

诗歌

诗歌范文篇1

诗歌是青年的诗歌,青年是诗歌里的青年。这些出自青春之手的每一篇诗歌,都跳动着一颗颗年轻而热烈的心。青年,就是这样的一群:活泼中难免浮躁;坦诚中难免轻信;执着中难免偏激;崇拜中难免自薄。然而,青年更是这样的一群:羡慕传统的荣光却不为传统所囿;呼唤忠贞的爱情却不为偶像所惑;放眼莫测的人生却不为泪眼所蔽。这便是我们新青年诗歌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新青年诗歌会走多远?肩上所荷负的是怎样的一份责任?怎样的一种道义?会秉持什么样的诗歌理念?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又会取得怎样的进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共同努力的。我们坚信,新青年诗歌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前行、不断地超越。

的确,我们还很幼稚。但正因为幼稚,我们便没有太多的成见与束缚;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用最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从最任意的方向走近诗歌。时间将会为我们脱去心灵上的那一层层幼稚,美好的明天也会像太阳一样朝着我们滚滚而来。新青年诗歌终有一天成为翱翔远去的大鹏,张开她那梦幻般的翅膀,搏击沧溟之水,嘶呖当空皓月。

面对诗歌,我们不只是幸运,更多的时候是精彩变幻的人生过程正一步步开启着我们创作诗歌的智慧。我们只须将那些或深刻、或沉重、或精致、或粗拙的灵魂感悟,一一敲进键盘里的诗行就成了。

面对诗歌,传统的诗美与诗教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与影响。先人的诗歌令我们仰视,更激励我们超越。正好比登山,愈高愈险的地方,风景愈美。

面对诗歌,躲进远离生活的象牙塔最终枯萎的不仅是诗歌,还有自己的生命之花;艺术殿堂本不玄奥,玄奥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生活中每一次反思,生命中每一回感动,都是诗人心中不败的艺术花蕾。

面对诗歌,我们要说的是,诗歌只能是诗人心灵里流出来的情歌。诗歌倘若缺失了灵魂的观照,诗歌就会成为了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诗歌假如过滤了情感的潮汐,诗歌就会成为令人憎恶的教唆或骟局。

诗歌范文篇2

国旗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到万众瞩目的高度。

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升起来了,万物在这个高度里陶醉!

多么鲜红的高度,尊严从这里独领神州风骚,太阳就在灿烂里陪伴……

多么有力的凝聚,自信从五角星的光芒中笑傲风景,万物就在激情中生长,自信愈发坚强起来……

多么豪迈的情怀,期待从这种浪漫中孕育美好,龙的传人在伫立守望,期待愈发坚韧起来……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起世人惊叹的目光。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哟,猎猎飘扬着半个世纪的辉煌,展示着神州风采!<

“国庆诗歌范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spanlang=en-us>

面对国旗,山,站起来;水,活起来;天,阔起来!

面对国旗,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延伸。

飘扬的国旗啊,您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

国歌

这是真的。

她容纳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乐感,她的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她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滋生咆哮的力量,她的每一个音律都爆发出东方雄狮的最强音!

是的,每当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总要唱响这力量与信心之歌;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要奏响这庄严和圣洁之歌;每当取得胜利和收获的时候,总要从内心深处吟诵这雄浑与骄傲之歌……

沿着这歌声潮头,我们驾驭着追求之舟,向着理想的彼岸航行。

每一个人生的码头都有我们金色的梦幻。

诗歌范文篇3

新青年诗歌,是新青年写出的新诗歌。创作新青年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不以“新”字为中心点、立足点、出发点。我们要用新的目光关注青年,新的思维观察社会,新的视野驰骋生命,新的探索构筑梦想,新的爱情完美人生,新的希望瞩望未来。这便是我们新青年诗歌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诗歌是青年的诗歌,青年是诗歌里的青年。这些出自青春之手的每一篇诗歌,都跳动着一颗颗年轻而热烈的心。青年,就是这样的一群:活泼中难免浮躁;坦诚中难免轻信;执着中难免偏激;崇拜中难免自薄。然而,青年更是这样的一群:羡慕传统的荣光却不为传统所囿;呼唤忠贞的爱情却不为偶像所惑;放眼莫测的人生却不为泪眼所蔽。这便是我们新青年诗歌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新青年诗歌会走多远?肩上所荷负的是怎样的一份责任?怎样的一种道义?会秉持什么样的诗歌理念?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又会取得怎样的进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共同努力的。我们坚信,新青年诗歌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前行、不断地超越。

的确,我们还很幼稚。但正因为幼稚,我们便没有太多的成见与束缚;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用最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从最任意的方向走近诗歌。时间将会为我们脱去心灵上的那一层层幼稚,美好的明天也会像太阳一样朝着我们滚滚而来。新青年诗歌终有一天成为翱翔远去的大鹏,张开她那梦幻般的翅膀,搏击沧溟之水,嘶呖当空皓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面对诗歌,我们不只是幸运,更多的时候是精彩变幻的人生过程正一步步开启着我们创作诗歌的智慧。我们只须将那些或深刻、或沉重、或精致、或粗拙的灵魂感悟,一一敲进键盘里的诗行就成了。

面对诗歌,传统的诗美与诗教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与影响。先人的诗歌令我们仰视,更激励我们超越。正好比登山,愈高愈险的地方,风景愈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面对诗歌,躲进远离生活的象牙塔最终枯萎的不仅是诗歌,还有自己的生命之花;艺术殿堂本不玄奥,玄奥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生活中每一次反思,生命中每一回感动,都是诗人心中不败的艺术花蕾。

面对诗歌,我们要说的是,诗歌只能是诗人心灵里流出来的情歌。诗歌倘若缺失了灵魂的观照,诗歌就会成为了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诗歌假如过滤了情感的潮汐,诗歌就会成为令人憎恶的教唆或骟局。

诗歌范文篇4

为什么要选择1976年这样一个时间呢?这只是因为1976年曾经发生过一次“天安门诗歌运动”。这个运动,把此前和此后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区分开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是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好的诗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还有象征派的李金发等等。但是到建国以后,这些诗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写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红旗歌谣”式的诗歌,失去了诗歌应有的人文关怀、失去了诗歌应该具有的韵味和品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

1976年,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四五运动”,一大批诗歌被张贴到天安门广场、或西单民主墙上,震动了全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当时的诗歌就形式而言,主要的还是古体诗词样式(如著名的“扬眉剑出鞘”等等)。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1976年左右,在北京,在天安门之外的其它胡同里、小巷里,还有一些所谓“地下”的诗人,在创作着一些与当时频频见诸于国内报刊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别样的诗歌。这些“地下诗歌”,是以手抄本、或者油印刊物(比如《今天》)的形式流行于世的。这些诗人,便是北岛、食指、芒克、杨炼、顾城、江河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朦胧诗”创作的代表人物……我所说的“当代诗歌”,就是从这些人、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先讲第一个问题。即:

新时期诗歌——北岛、海子:英雄神话或者英雄挽歌

“新时期诗歌”是以1976年为前兆、以1979年到1989年为时限的。这十年,当代史上称为“新时期十年”,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就被称为“新时期文学”。而这里所讲的“新时期诗歌”,也即是对应这个大的界定而言的。

客观地讲,“新时期诗歌”十年中,占主导地位的诗歌阵营,并不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为主力的“朦胧诗群”,尽管他们的创作构成了这一时期最壮丽的人文景观。

当时的情况是,“朦胧诗群”的诗人们虽然在“地下”活动得很早,但出现在“地上”的时候却很晚。也就是说,当他们在“地上”成名之前,早已有一些诗人提前在诗坛上扬名立万了。这些诗人,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创作并且已经成名的,比如说艾青、穆旦、郑敏、牛汉等等。第二类则是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并暂露头角、结果却因历史的原因而不能继续写作的这么一批人,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中年诗人”,比如说白桦(写过《苦恋》的白桦);比如公刘(本来是安徽人,却因被打成“右派”而“流放”到山西的忻州,在忻州度过了十几年的“改造生涯”);比如流沙河(四川的诗人,也是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还有昌耀、邵燕祥、赵恺等等。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初走上诗坛、却因在“反右运动”中成了“右派”而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直到1978年得以“平反”后才重新拿起笔写诗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共性吧,当时文学评论家便给他们起了一个“代名”,叫“归来的一代”。这一代诗人,便组成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个群落,也即是一个主导“新时期十年”的诗歌群落;一个可以提升自己、却不能超越历史,因而也就很难再开拓诗歌未来的群落。

我这样讲,则是强调这样一个意思:作为这一群体的诗人,虽然在他们的人生及创作经历中,受到了很大的身心伤害,但是等他们复出以后,并没有去埋怨那个时代对他们所造成的创伤。当时白桦写的引起全国争议的电影剧本《苦恋》,也便反映了这一代人的情怀。他们复出以后所写的诗歌,与他们五十年代的诗歌相比,肯定是大有长进,或者也可以这样讲,新时期的创作,代表了他们创作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横向进行比较,也就是同当时“崛起的诗群”的创作相比,他们的诗歌毕竟是显得单薄和老旧了。

这样评价“归来的一代”,似乎有些刻薄,况且也真是有违我的本意。因为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我是有过交往,并且势必终生仰慕的。之所以如此评价,或者也可以说是就诗歌发展的历史而言,势致不能不吧。他们的人生遭际,是值得悲悯的;他们的创作历程,是值得书写的;他们的创作实绩,是必须肯定的;当然,他们因受政治的、时代的影响而孳生出的种种局限,却也是必须面对、必须正视的。尤其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己本曾受到过不公正的批判,然而复出、并成诗坛主持以后,却又不适当地“批判”了他人,或者用一句不甚恰当的话说,就是还对朦胧诗进行了一些“围剿”。当然,这主要的也只是因于诗歌观念的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吧。所以我这样讲只是陈述事实、而并非刻意“批判”。当时的情况即是如此,包括艾青老都写文章说:“朦胧诗是一个怪胎,是个毛孩子。”事实证明,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也正是由于误解太多了,以致不少诗人对于新的诗歌样式的出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于新的诗群,也没有给予本来应该给予的扶持。

这里,我所讲的“新的诗歌样式”就是“朦胧诗”;所讲的“新的诗群”就是“朦胧诗群”,也就是由诗人徐敬亚所命名的“崛起的诗群”。

这个诗群,就是刚才我说的以北京的“今天派”诗人为主体的诗群。这个诗群主要的代表人物即北岛,其次是在厦门的舒婷,以及顾城、江河、杨炼、食指、芒克、多多、梁小斌、徐敬亚、王家新……后来也有一些人说:北岛就其创作时间来说,是在食指之后——食指本名郭路生,是“这一代”中最早写诗的人——就其创作成就来说,则在芒克之下;但不管怎么说,“朦胧诗群”主要的、优秀的代表人物还是北岛。

惟此,在这里我先说北岛,尔后再说“朦胧诗之后”的另一个代表性人物,即海子。

北岛,本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毕业于北京四中。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正式搬到香港,与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出版的诗集有:《陌生的海滩》(1978年)、《北岛诗选》(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年)、《开锁》(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子》(1999年),散文《失败之书》(2004年),散文集《青灯》(2008年1月),散文集《午夜之门》(2009年3月)。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曾三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84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曾和诗人潞潞一起组建北国诗社并创办《北国》诗刊。为组织《北国》创刊号稿件,我和诗人陈建祖专程到北京约稿,由此找到了北岛、江河、杨炼等当时正因“朦胧诗”遭遇困境而处于“沉默期”的诗人。那是一个晚上,我们到中央美院的那个大杂院去找北岛,不巧他出去了,没有见到。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们还睡觉的时候,有人敲门,然后北岛便背了个黄挎包进来了。此前曾听人说北岛是一个非常不善言谈的人。可是当时他却非常健谈,和我们谈到快十点钟才去《新观察》上班……后来,我们又见了江河、杨炼、马德升等,并带回了他们的作品,发在了《北国》创刊号上。北岛、杨炼他们后来都写信来,对《北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杨炼甚至说“这是当代中国最好的诗刊”)……不过这是后话,且不多说,还是说北岛吧。

在这里,我谨想以“诗歌英雄”这样四个字作为对于北岛的总体评价。

为什么说他是诗歌英雄?因为实际上他是以自己的诗歌书写了一部英雄神话。

他曾在诗中说:我站在那里,让影子横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显然,这就是一个“神话”。还有一些诗句,比如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显然是“英雄的”。所以,我们说:他实际上是一个企图用诗歌反抗政治的英雄。他把历史个人化,把一个时代的沉痛浓缩到个人的遭际之中,从而以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身份,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或反诘。他想以他的诗歌演义一个英雄神话,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么狂傲——现实生活中的北岛,是一个背着军用挎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甚至还有人写文章说他的自行车上时不时的会夹着棵白菜——而只是因于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使命”:由于以往的历史的创伤、和新的历史的需要,他想让自己成为极权政治的控诉者和社会公证的代言人,想通过他的诗歌唤醒、进而建造一个民主的、人道的中国。这无疑是北岛的一个唐吉诃德式的梦想。

一个俄罗斯诗人在纪念帕斯捷尔纳克的时候说:“二十世纪选择了帕斯捷尔纳克,用以解决诗人和帝国、权力与精神独立这样一对俄罗斯的永久的矛盾。”这个论断,其实同样也适用于评价北岛。然而,就如帕斯捷尔纳克不可能解决俄罗斯矛盾一样,北岛同样也不可能用诗歌就解决了中国的矛盾。所以,他只是写下了一些英雄的,让人缅怀的神话般的诗歌。

也就是说:北岛企图用诗歌来进行社会反抗、规范社会民主,呼唤时代不再重演历史悲剧等等,实际上是诗歌本身不能承担的。

所以我说北岛是一个英雄,他的诗是一个神话。

这既是他的伟大,也是他的局限。

于是,便又有一批新的诗人出现了。他们一开始便锋芒毕露,有的人喊出“打倒北岛”,有的说:“北岛死了”,就如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

这一批诗人,后来被称之为“现代主义

诗群”;他们的作品,则被冠名为“后朦胧诗”、“先锋派诗”、或“新生代诗歌”等等。

客观地讲,这一诗歌群体及其所掀起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从一开始,便显示出了“先锋性”和“局限性”共生并旺的特点:他们竭力打倒偶像,是要生产新的偶像;他们渴望创造一种另类的诗、让诗歌的精神性和想象性得以敞开,却又不想让诗歌的“战斗性”或“功利性”得到限制甚或是减弱……一句话,他们在本质上和北岛们是一样的,他们实际上依旧是以诗歌创造着英雄神话,只不过一个是“斗士”式的、一个是“骑士”式的罢了。

1986年,由《深圳青年报》、安徽《诗歌报》发起并组办的“现代社会主义诗群大展”,实质上便是“这一代”进军并占领诗坛的一次运动、一个标识。这次“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打出了许多的旗帜、喊出了许多的“主义”:如非非主义、海上诗群、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还有众多的“流派”更是心裁别出,比方说撒娇派、呼吸派、特种兵、三角猫、四方盒子等等,可谓眼花缭乱……这一次诗歌大展,最后结集成书,书名即《一九八六至一九八八,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

在这次诗歌大展过程中,有两个现象是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是:山西诗人没有一个参加——这当然不是说山西落后、或者沉着,只是说没有参加而已——另一个是:在被称为“北大三剑客”的诗人海子、骆一禾和西川中,当时只有西川参加。

就当下的国内诗坛而言,西川无疑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当时,在1986至1989年的中国诗坛,作为代表人物,海子和骆一禾的影响力,毕竟较西川要大一些。

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仅就诗歌本身的质量而言,海子和一禾的诗,无疑是在北岛诗之上的。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于个人的喜爱,就如我喜欢一禾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抒情短诗)甚于喜欢海子、却仍然必须把海子作为北岛之后的诗歌之王一样。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微安庆的一个山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教公共语文,身居昌平,创作渐丰;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现留世间的著作有:由骆一禾为之整理出版的长诗《土地》,由西川为之整理出版的诗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海子被公认的成名作是《亚洲铜》,但这一首诗我却不甚喜欢,我甚至也不太喜欢他的长诗,我喜欢的是他后来的一些抒情短诗,比如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就是要以自己的创作,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诗歌帝国。海子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交替之际,在中国,需要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就是我一个当代中国诗人的梦想和愿望……

海子是对的。就像中世纪和近代之交的时候会产生一个但丁、一部《神曲》一样,世纪之交,本该是能够产生大诗人和大作品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看看整个社会的变迁、文学史的发展,每一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都必定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而且,只能是诗歌,而不会是别的文学样式。但丁是一个代表,歌德也是,屈原也是。我有一个观点:不同题材的文学样式,会在社会不同时期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至达到这一样式的创作峰巅……而且这是有规律可寻的。这种规律即是: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文学都是依照诗歌、小说、散文这样的顺序轮回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便是从诗歌开始的,是从《诗经》开始的,是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吟唱开始的。当诗歌的繁盛渐弱时,就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当然那时候还不叫小说、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叫《春秋》、《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或《山海经》,也就是记叙历史和地理的一些著述。之后繁荣的,便是诸子百家的散文了,包括孔子的《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气象万千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此后,我所说的“轮回”便开始了,先是屈原的诗,再是《史记》、《汉书》、《说苑》、《列女传》、《搜神记》等等更具故事性的“小说”,再往下便又是政论性“散文”的繁荣,比如《论衡》、《春秋繁露》、《潜夫论》、《神灭论》等等。事实上,这种“轮回”一直在持续着,并无停息。以致直到新时期,我们方更加看清其轮回的轨迹:先是天安门诗歌运动及朦胧诗群的诞生和崛起,之后便是所谓的“伤痕小说”、“改革小说”:比如大家可能都读过的王蒙的小说,蒋子龙的小说、冯骥才的小说,张洁的小说、梁晓声的小说……再往后出现的,便是散文、随笔热了:先是三十年代的作家如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等的散文重新走俏,然后便是当代作家的创作也日趋“白热”,以致现在你到书店里看看,随笔选本或个人专集依然比比皆是、琳琅满目……

所以我说: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时代,依旧是一个散文和随笔的时代。这是一个疏离诗歌的时代,是小说也已成为过去的时代。

我总结并细述这样一个规律,至少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当一个已经行将衰老的社会、让位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时,可能大多数的人还没有、或者也不会意识到,但是敏感的诗人却意识到了,也就如中国的一句古诗所说的吧:春江水暖鸭先知。惟此,诗歌的繁荣也就成为势所必然。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小说创作便又势必会热闹起来。小说的本能是记载或者描述存在着社会现象、人物遭际,它是一种记录,却又常常想对时代有所规劝,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当这个时代走下坡路或者行将过去之际,大家也就不怎么爱看小说了:那些东西写得还不如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所遇到的那么复杂,那么有意思嘛……于是大家就不看了,小说也就不能再热了。这个时候,散文和随笔就开始蓬勃起来。散文和随笔的最大特点是“散淡”、是“随意”,就像走路一样,是一种秋天的或者黄昏的步态。中国文人有一句老话:“富,则达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散文和随笔,总的来说便是独善其身的产物,是一种对自我的、时光的、对存在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的追忆或者梦想,是反思、或者体悟,是平和的却也是无可奈何的。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散文及其时代,是个人化的、修身养性的,因而是沉思的和低语式的,是“哲学的”;小说及其时代,则是公众化的、记时劝世的,因而是写实的和讽喻式的,是“社会学或政治学的”;而诗歌及其时代,却如天籁,是灵动的和富有昭示意味的,因而是“宗教的或神性的”。

所以,海子当时便神性地提出、并投身到了这样一次大的诗歌行动:他企图以中国及东方神话系统为轴心,借助西方的《圣经》、并结合印度史诗,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海子曾从地理、或方位的意义上对这个帝国进行描述:即以东方为中心,东起太平洋,西到两河流域,北到蒙古大草原,西到南亚次大陆……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或者也正是因为它太伟大了,以致使得海子本人的才力和精力都不可能达到,并最终导致他选择了另一个极端:自杀。

海子是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截火车道上卧轨自杀的。他预先便去那里看过:他选定这截铁路,只是因为这儿正好是缓上坡。他不想躺在火车头前,而是在火车上坡的时候钻进了两个轮子之间,最后被火车轧成了两截……

海子死后,骆一禾将他的遗物、尤其是遗作进行了整理,并为之编辑并出版了长诗《土地》。这是海子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他永远也不可能看到的诗集。

骆一禾和海子的为人是非常不一样的:骆一禾做事非常严谨,他的诗,以及所有创作的第二稿、第三稿都整整齐齐的,自己便拾掇好了;但海子不是,海子的诗就写在烟盒上、报纸的空白处,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这也便使得处在巨大的悲痛中的骆一禾在为他整理长诗《土地》时,费尽了心血。以致在海子辞世不到两个月,骆一禾便也因四种病突然同时爆发,于1989年5月13日倒下、5月31号即在天坛医院辞别人世。

一禾生性平和、襟怀博大。他生前曾将手抄的26首诗装订成册相赠于我,诗的封面取自画报,扉页上则题写了他自己的一句诗:

我不愿我的河流上

漂满墓碑

我的心是朴素的

我的心不想占有土地

所以,我曾在题为《一禾的五月和五月的一禾》的悼文里这样说:我说五月,一禾的五月。我知道一禾绝对不会赞成我的说法。他不想占用五月,以至从倒下(5月13日病发住进天坛医院)到“站起来”,他都智慧地选择了最节约的数字:13—31。一个等腰梯形,梯形的腰很短,他却凭借天才让诗接近上帝,又把上帝的仁爱和悲悯回还于诗……

而现在,我则更以为是如此。我认定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整个新时期文学的结束,是以骆一禾的辞世为标志的。

这就是我所讲的当代诗歌的第一个时期,即“新时期诗歌”:北岛和海子,当然也包括一禾,因为海子和一禾,无疑就是英雄挽歌最后一个音符的抒写者。

前边讲的好像多了些,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即:

90年代诗歌:个体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以及民间写作之间的论争

1990年10月,我曾在《火花》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这个评论的题目即是:《新时期和现代派艺术》。

在这个评论中,我便提出了一个观点:1989年后半年,是新时期文学和即将展开的另一个时期的文学的交汇点。也就是说,“新时期文学”是于1989年6月宣告结束的。当时的《火花》在全国影响不大,因而这个观点也便没能引起多少注意。这个观点,是在后来才被得到普遍的认可的。

其实,早于此文,我便在一首诗中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洪水卷去道路

把脚印,变成船

送到远远的飘泊里

在这里,当然也包含了我对1989年后半年到90年代初国内诗歌创作状况的体悟,但毕竟不是理论阐述。我所作的理论阐述,便是在上边的那篇文章里。可惜的是,文章发表的时候,那段阐述被编辑删掉了。所以现在我重述的,只能是当时所说的大致意思。

我说:那些被送走的“船”,后来便漂泊到一个孤岛上。这个孤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是有两棵树,一棵叫做“家园”,一棵叫做“爱情”。于是乎一些诗人便抱住了其中的一颗叫“家园”的树,而另外的一些,则抱住了叫“爱情”这棵树。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

也就是说,在90年代初,“家园”和“爱情”便成了整个诗歌创作的主题,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有四五年之久。大家如果喜欢诗歌,或者对诗歌有所了解,便会明确看清楚这一事实。当时,我们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个词便是:精神家园。

当然,作为诗歌的主题是如此,是一样的。但诗歌作品所体现出的个性,却仍是不尽相同的。

就当时诗歌创作的“阵营”或创作理念而言,归结起来,大致不外乎三种吧:

首先,是以张曙光、肖开愚、欧阳江河等为代表的“中年写作”(实际上他们的创作,本身亦是多元化的,并不甚相同);

另一个就是由于坚和韩东提出来、后来又由伊沙等等张扬光大的“民间写作”;

再一个就是:以陈东东、西川等首先提出、后来又有王家新、欧阳江河、程光炜等参加的“知识分子写作”。

这是一个宿命,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就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新时期之处在诗坛暂露头角的诗人们,大多数也像当年“归来的一代”一样,不得不进入了人生的中年。我知道,他们肯定也有着类乎于“归来的一代”的某些困惑,但他们超越了“归来的一代”的,却恰恰在于:他们在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处境及写作状态的变化之时,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后起的诗人和诗歌,而是针对自身的优势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中年写作。

当然,“中年写作”说到底只是对“青春期写作”的一种反拨,这里的“中年”既不是指向年龄,也不是指时间,更不是指权威,而是指“境界”,一如我前边所说的“散文”和“秋天”。欧阳江河有一段话说得便非常明白、非常到位

中年写作与罗兰·巴尔特所说的写作的秋天状态极其相似,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的秋天之间,在已逝植物和将逝植物之间,在深信和质疑之间,在关于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各种神话之间,在事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经纬考究的有无学问之间,转换不一,这就是中年。

他所提出的相类似的“中年写作”理念,也许是因为说得中肯、说得到位吧,因而并没有引起多大争议。但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便有了比较大的争论。在这里,如果说八十年代著名的论争是“三个崛起”的论争,那么九十年代的著名论争,则显然就是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辨论了。这场争论,便是由“民间写作”的代表人物于坚和韩东发起的。于坚现居云南,韩东则身在南京,我对于他们的诗歌及随笔都是非常欣赏的。但对于他们针对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所发起的“攻击”或者“非难”,却是不敢认可的。虽然,我对他们的“民间写作”主张,还是大致认同的。

总而言之,民间写作的主张不外以下三点:第一,我们使用的是口语,而且是南方的民间语言;第二,我们们所写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是日常生活;第三,我们所站的立场是民间立场。

平心而论,这的确没什么错,但是若以这样的主张为武器而去指责其它类型的创作,便似乎是不应该了。1998年,曾开过一个诗歌创作的研讨会,据说“两派”的人物在会上吵得一塌糊涂,而争吵的焦点,说到底也只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的关系问题、现代汉诗的发展和外国诗歌影响问题、对诗的综合性要求和日常经验问题……对于这次论争,我也关注过,但最终却也没有撰文说说自己的观点。因为我对这次论争的感觉是非常不好的。它让我由不得地想起了历史上的“路线斗争”,而当一种诗歌论争也成为路线斗争的时候,那只能说明意我们的诗人在思想、理论、以至人性修养等等方面都倒退了。而且说到底,诗人的立场只能有一个,就是“人”的立场、“人性”的立场,这个立场,和“民间”或者“官方”无关。

可叹的是,中国的文学总是如同政治一样,而这样的一场诗歌争论,无疑也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和政治的影子。

这场争论。恰恰是出现在一个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一个旧的世纪的行将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出现的是大诗人和大作品,而绝不应该是大争论。然而这恰恰也就是当代诗坛的真实处境,是寂寞和萧瑟的。

这就是整个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境况:一个前期佳作迭出,而后期却是争论胜于创作、观点超出作品的时代。

第三个问题:

本世纪初的诗歌境况、以及我对诗歌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一场论战似乎耗尽了元阳,所以当新世纪曙光投到地球上的时候,诗的世界显得异常的平静而又寂寥,使人甚至产生即使有些个胡争乱吵也好的感慨。

这样的感慨,显然是针对整个文坛的状况而发的。新世纪开始之初的文坛,和2000年文坛的热闹劲相比,显然总体上都多多少少地有些低沉。但在诗歌之外,总也还有一些让人觉得“热闹”的现象或事件。从2000年至2001年年初,文坛上发生的大的事件便至少有三:一个是《收获》上发表了王朔等人的指责鲁迅的文章;另一个是北大毕业的怪才余杰同余秋雨进行论战,即所谓二余之争;还有另一个,就是王朔向金庸先生叫板……与此同时,就和98年到99年上半年的诗坛一样,整个散文界仍热闹不息。尤其是主持人、艺人等名流的随笔,依旧不断面世并形成畅销;成套成套的散文、随笔选本,仍在源源不断地出版……所以,新世纪初真正寂寥难耐的,其实只有诗坛。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初,我和诗人潞潞、师周宗等创办了《少数》诗刊。之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做这样一件事,当然不是冲破寂寥、或者挽救江湖;而是我们认定:在所有的社会中,诗人毕竟是属于“少数”;亦惟其少,才更应进行以一当十的努力。这个诗刊就像我们当年办的《北国》一样,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大家或者迷惘、或者争吵的时候,我们就办了这么点事儿,出了这么一本民间诗刊。

诗人潞潞为我们这本刊物写了“发刊词”,题目即是《诗歌的村庄》。

《少数》在当代诗歌的一片沉寂中,在几乎是一面倒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中脱颖出来,的确也就如同远山的村庄,和平、宁静,充满生活的热情、烦恼和忧伤……在无论什么都可以炒作的今天,它依然克制着、梦想着,它跨越着栖身的土地,它把自己的视野伸向远方:伸向人类隐秘的信念,伸向诗歌的天职和使命……它是诗歌神性的召唤,而不是某个时代哗众取宠的回声……

我们在封底郑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2001年6月,山西省图书馆周末讲座约我作一次关于当代诗歌的讲座,我欣然应允。前边所讲的,当时大致都讲到了,只不过是没有今天这样详细。就是在那次讲座上,我这样说过:

然而我坚信:这一个世纪最初的十年,必将是中国诗歌的丰收之年!

从那时到现在,已是八年。非常庆幸的是,我当时的预言,至今已然得到初步证实。

2002年,《诗刊》率先改刊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以名家名作为主,下半月刊则向青年诗人倾斜,随后,《星星》诗刊也改为半月刊(下半月刊以发表网络作品为主,从2007年改发诗歌理论评论)。与此同时,又有两种新诗刊面世,一是山西的《大众诗刊》,一是甘肃的《敦煌》诗刊。据诗人林莽透露:《诗刊》扩版后一年中比往年多发表作品约2000首,有600多人次的青年诗人在《诗刊》下半月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

与新诗创作相比,古体诗词创作,几乎可以用“空前繁荣”定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亦曾披露:中华诗词学会现有一万多名会员,全国经常参加古体诗词活动的人员达百万以上;全国约有500多种公开或内部出版的古体诗词报刊,每年发表的古体诗词新作达10万首以上……

当然还有更厉害的,这就是网络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诗生活、诗江湖、论坛、橡皮、界限、诗中国、中诗网、终点等等网络诗刊(或诗论坛)应运而生,向传统的纸质诗歌刊物宣战,并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说来也庆幸,我就是在网络上看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累累硕果和丰收前景的。我是个迟到者,只到去年十一月才开博客,开了博客后才开始大量阅读发表在网络上的诗歌(顺便提及,我不甚赞同“网络诗歌”这样的术语,诗歌就是诗歌,和介质无关,就如同不存在印刷诗歌、手抄诗歌一样,所以这里权以非术语的“发在网上的诗”叙述之),我为波澜壮阔的诗歌浪潮所震撼,为中国诗人的创作实绩而赞叹!

尤其是山西诗坛,我认定山西诗人的诗歌创作是非常了不得的!就是在今年春天,我读到了唐晋的《侏儒纪》、金汝平的《歌声唱给白骨精》、石头的《身体史》、赵树义的《赵树义无题诗一百首》,我坚信这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重大贡献;而雷霆、雪野、病夫、李坚毅、柴然、刘文青、温建生、无哲、汉家、赵泽汀、吴笑冬、晋侯、朱宾、任晋渝、韩玉光、刘宝华、阎海育、阎扶、古陶、山西北野、竹无俗韵、陈小素、木头、如斯、山西小诗妹、麸言、张黎、爱斐尔、麻小燕、清露挂月、一苇、张佳惠、田长水、小镇人、紫衣人、小鱼摆摆等一大批诗人的近作,都让我感动、振奋!他们大都开有博客,喜欢诗歌的同学不妨去读读。

今年恰逢北国诗社创办二十五周年,在徐建宏、温建生二位社长的倡导下,潞潞、刘峭、唐晋、金汝平、圆子及我等经过慎议,决定举办如下三项重大活动;

一、再以《北国》为名,创办一本不定期的诗刊;

二、编辑出版一套旨在倡导和助推诗歌创作热潮的丛书,以整体的方式向外界推介山西优秀的青年诗人及其作品,继续弘扬具有创新勇气和包容气度的北国精神,以期在省内形成独有的创作气候;

三、举办一届规模较大的诗歌盛会——“北国诗会”。

诗歌范文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公司在这里组织全体团员青年开展“学习先进党员,弘扬五四精神,争创三个一流”诗歌朗诵比赛,目的就是要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动员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学习先进人物,弘扬五四精神,在振兴和发展公司的征程和挑战中,在争创“三个一流”的活动中,展现青年风采,肩负起交通事业发展和振兴的重任。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省厅团委**书记、**书记,以及公司领导**、**、**、**。

让我们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还特别邀请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让我们对他们即将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把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给大家介绍一下:

**公司“学习先进党员,弘扬五四精神,争创三个一流”诗歌朗诵比赛现在开始。

(1)她,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纽带在青山绿水中缠绕

她,像一匹黑色闪电的骏马在崇山峻岭中飞驰

父老乡亲们望眼欲穿的希望

鄂西北山区人民的一条致富路、平安路

她就是我省第一条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首先请欣赏***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2)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1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3)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2号参赛节目谷城所的诗朗诵《诗一样的女收费员》最后得分。

(4)站在这舞台上,我们为自己的生日祝福,沐浴在阳光下,我们为自己的青春而欢呼,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3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5)有了你,满目疮痍的中国不再沉寂。

有了你,不屈不挠的中国从此站立。

有了你,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崛起。

中国共产党,一切因为有了你!

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4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6)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5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7)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6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8)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捷准备。

刚才,7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望》最后得分。

(9)高速公路是祖国经济建设的大动脉,而收费员是高速公路上的排头兵。在我们****蜿蜒156公里的线上,有多少年轻的收费员正以他们勃发的热情、辛勤的汗水为打造和谐***而奉献青春。下面请欣赏由****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8号参赛节目***诗朗诵《***》最后得分。

(10)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一心一意拥护党,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思想的航道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业!请欣赏由***朗诵的诗歌《***》。请**准备。

刚才,9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1)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10号参赛节目***诗朗诵《**》最后得分。

(12)在辽阔的荆楚大地上,有一条秀丽的彩带贯通着鄂西北,一群高路人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把这条彩带装点的那么秀丽、那么美。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11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3)你是湖北的脊梁,你是鄂西北的沃土,你是湖北高速的纽带,你孕育着***儿女的情怀,因为有你,他们的人生才绚丽多姿,因为有你他们的生命才章显光芒。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12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4)青春像太阳,青春像花朵,青春像风帆,青春像烈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关键看你怎样去度过。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对青春的感悟!请***准备。

刚才,13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5)青春是美丽的字眼,青春是活力的代言。五月的暖风吹开了年轻的心扉,唤醒了多彩的梦想。我青春,所以我骄傲。下面请欣赏由***同志为大家带来的散文诗《***》。请***准备。

刚才,14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6)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诗朗诵《***》。请***准备。

刚才,15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17)**传捷报,站所庆丰收。从进入**公司那天起,这儿就成了我们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燃烧着创业的激情,每一个人都跳动着同一种脉搏。开心的锣鼓很响,激动的泪水很多,那都是因为我们对这里爱的深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同志对这个大家庭的真情告白吧!请欣赏诗朗诵《***》。

刚才,16号参赛节目***的诗朗诵《***》最后得分。

二、表彰:(五四)

五四前夕,我们进行了公司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和团员的评选推荐,下面有请**书记宣读**公司2004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表彰决定。

下面我们有请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的获奖单位上台领奖。由于时间关系,个人奖项会后领取。

三、颁奖:(配乐)

在我们工作人员的紧张统计之后,17号参赛节目***的《***》最终成绩也已经出来了,最后得分。

那么,随着所有成绩的公布,本次诗歌朗诵比赛的最终结果也已经出来了,获得本次比赛的优秀奖是:

三等奖是:

二等奖是:

一等奖是:

让我们对今天参赛的所有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

首先请获得优秀奖的选手上台领奖……,我们有请

为他们颁奖。

请获得三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我们有请

为他们颁奖。

请获得二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我们有请

为他们颁奖。

请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我们有请

为他们颁奖。

让我们再次对今天参赛的所有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

四、结束语:(配乐:《年青的朋友来相会》或者《共青团员之歌》)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公司“学习先进党员,弘扬五四精神,争创三个一流”诗歌朗诵比赛到此圆满结束。让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我省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谱写湖北交通事业建设的美好篇章。

诗歌范文篇6

如絮状

黄叶挂满枝梢

飘飘摇摇

有风吹过

抱着一怀欢呼

10月已经走近

母亲

谁在用陨落的星骸

为你点起55点烛火

虔诚的祈福

我依旧泅渡于你深不可测的情感线

我携带一首温情的诗歌

走入满布欢呼的街头

在明媚的阳光下有很多人

等待为您的55岁生日通宵达旦

而我只有用深情的双手来抒情来诉说

比如用词语用一夜

让人知道

母亲字里行间的美丽

我突然变得安详如水清澈如石

我必须用发自心地的想法

来表达

一个赤子对母亲的热爱

总是

静静注视您

令我想起

秋风可破的茅屋瑟缩于高悬的铁蹄

肋骨突兀的胸膛被一剂膏药蚀透

在凿壁偷光的故事里砺志子孙的民族

竟然忘了卑鄙的窃贼

凿了壁偷了光之后

还会杀人灭口

我不想

再说那段岁月的漫长和艰辛

当我从梦中惊醒

泪是否是深爱着的一种证词

如果说拯救是件简单的事

今夜我愿意

彻夜难眠

我要以幸福的名义诅咒你

一个语无伦次的孩子

在十月的风中咒怨

收下吧请收下

这在10月在你55岁生日

写下的粗浅的

用爱的经纬编织的

唱自心底的颂歌

斗落双肩的尘灰

如絮状

黄叶挂满枝梢

飘飘摇摇

有风吹过

抱着一怀欢呼

10月已经走近

母亲

谁在用陨落的星骸

为你点起55点烛火

虔诚的祈福

我依旧泅渡于你深不可测的情感线

我携带一首温情的诗歌

走入满布欢呼的街头

在明媚的阳光下有很多人

等待为您的55岁生日通宵达旦

而我只有用深情的双手来抒情来诉说

比如用词语用一夜

让人知道

母亲字里行间的美丽

我突然变得安详如水清澈如石

我必须用发自心地的想法

来表达

一个赤子对母亲的热爱

总是

静静注视您

令我想起

秋风可破的茅屋瑟缩于高悬的铁蹄

肋骨突兀的胸膛被一剂膏药蚀透

在凿壁偷光的故事里砺志子孙的民族

竟然忘了卑鄙的窃贼

凿了壁偷了光之后

还会杀人灭口

我不想

再说那段岁月的漫长和艰辛

当我从梦中惊醒

泪是否是深爱着的一种证词

如果说拯救是件简单的事

今夜我愿意

彻夜难眠

我要以幸福的名义诅咒你

一个语无伦次的孩子

在十月的风中咒怨

收下吧请收下

这在10月在你55岁生日

写下的粗浅的

诗歌范文篇7

一、了解诗歌发展史,确定诗歌大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决定那个朝代诗歌创作大的方向,因此,适时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宏观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其所录之诗大多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淳朴的民风决定的。唐代君主和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表现昂扬的精神,李白的乐观,杜甫的壮志自不必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多出现渴望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豪放大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无奈的感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热切的呼喊;连婉约派的李清照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据此,掌握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路子。

二、了解个体差异,确切地解读诗歌

时代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创作主体因个人的身世际遇,所处环境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诗歌还有其小背景。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维,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政局变化让他觉得仕途生活只会违背自己性情,成为累赘,于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前期多写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而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

诗歌范文篇8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意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他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

所谓神,就是指原作之精神。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效果。翻译时能保留原作的神当然最好。但是否形与神就一定矛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有时形似就是神似。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原作有些比喻或联想形象、生动、逼真,有浓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跃然纸上,在语言习惯上也与目的语接近。这时,译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实际上就起到了传神的作用。保持这样的形式,翻译就能达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但在许多情况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

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其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1929年6月,陈西滢在《新月》上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雕塑和绘画说。他指出:“翻译与临画一样,固然最重要的是摹拟,可是一张画原本临本用的都是同样的笔刷颜色,一本书的原文与译文用的却是极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因工具的不同,方法也就大异。”陈西滢还把翻译分成三个等级,即形似、意似、神似。陈氏的“三似”说与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神韵、意趣和硬译“三个层次”说如出一辙。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三似”说。他在《翻译的艺术》中说:“为了传达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译文‘意似、音似、形似’的程度是可以变更的。”翻译家江枫追求“形似然后神似”,他在《雪莱诗选》译后记中说:“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因为“神以形存,失其形者也势必亡其神”。主张形神兼备的还有卞之琳,他的一贯主张是译诗要按照原文形式亦步亦趋地翻译。所以,就诗歌翻译来说,茅盾、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江枫主张形神兼备,而卞之琳则主张形似即神似。前辈译家、理论家或以其创作、或以其理论、或以其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拜读他们的精神产品,对我们无疑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与智力提高。总结前辈们的闪光思想,也许我们可以说,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

二、形神兼备在翻译中的运用

我们以这句诗歌的翻译来说明形神兼备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原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让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翻译,译文是:

(A)

Unsevered

Thoughsundered

Inchaosyet

Inorderset

ThisstrangecommotionIntheheart

Isbutthewanderer''''woe

一一TheHeraldWind,p.34(ClaraCandlin)

(B)

CutItyetunsevered

OrderItthemoretangled

SuchIspaftingsorrow,

Whichdwellsinmyhearttoosustleafeelingtotell

一一ChineseLyrics

一个“愁”字点出了原文的主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被人囚禁时,打发的一种无限惆怅的感情[根据我们汉语的审美观,所用的语言节奏短促,情节波浪起伏,全诗散发出的是一种悲痛之情难以言传的凄惨之美,是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的结合根抓在逻辑理论的同一律指导下的三美理论,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实现译入语的本民族语言审美角度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同一逻辑上的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思想自身保持其同一性”。就是说,思想的确定性和一贯性是同一律的逻辑基础,在运用概念、组织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更和转换所以,翻译诗歌时,一定要遵守同一律。

看译文A在形式上译者保留了原诗的形式,原诗的动词没有宾语,译文也只是几个动词的组合但是译者忽略了一点,汉语许多动词可以在没有宾语的情况下照样表达完整的意思,读者照样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而英语的动词的自由性远远不如汉语,它往往需要依靠宾语来说明意思。译文A看似保留了原文的形美,而从英语的读者角度上说,反而破坏了形美。英语语言的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形”来表达“意”。在原诗中,作者借用了语言的模糊之美,遵循汉语的特点用几个动词就形象地刻画了那种愁闷之情,从而又破坏了意美。在这首译诗中,音美更加谈不上,诗歌的意境在译诗中荡然无存。对于译文B,根据原诗意境主要有语言修辞构成,如“乱”、“愁”等字展现作品的意境,译者采用自译的手法,如原文的“剪”译成“cut”“理”,译成“order”同时在用词方面,译者也没有拘泥于原作的语法修辞,地道地发挥了英语的特点,给动词加上宾语,承原诗之形,协原诗之声,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其次,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是在言外。怎样在不破坏原诗的那种意境美的同时,而让译入语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美,是诗歌意境再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机械地传达“三美”,则实际上是对“三美”的一种破坏。那样就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了。例如,马致远的小令《天静沙.秋思》的艺术水平达到中国古诗词的高峰,已经被译成好多种语言。下面我们看一下两个不同的英译版本: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A

Witheredvines,oldentrees,eveningcrows.

Tinybridge,flowingbrook,hamlethomes.

Ancientroad,windfromcastbonyhorse.

Thesunissetting.

Brokenman,farfromhome,roamsandroams

译文B

Atduskoldtreeswreathedwithwitheredvineflycrows

Neathtinybridgebesidesacotaclearstreamflows

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

Westwarddeclinesthesun

Fanfarfromhomeistheheartbrokenone

原诗作者马致远根据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运用了几个偏正短语的形式,不同的意象叠加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思乡图。即在深秋时节,景物凄清,游子满目苍凉,想到日暮途远而倍加思乡的情怀,如:苦藤、昏鸦、瘦马,苦藤、昏鸦、瘦马,读起来凄惨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译文A中,译者保留了原诗的语言形式,也是几个名词性短语的累加,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了全文。遗憾的是译者没有考虑到原语诗歌意境的构成特点,,它是基于中国汉语言文化所特有的审美观用文字构成,许多意象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如:苦藤、昏鸦、瘦马,这些在汉语中蕴含着一种凄凉。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不用任何连接词,我们都能领会。这正是我们汉语具有意合美的表现。

与汉语比较,英语的形式美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由形来构成意,像译文中那样原般不动地把汉语的形式译成英语,机械地保留了原文形式美,舍弃了原文的意思,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显然,在这里采用遵循“三美”的直译是行不通的。只有按照原诗里面所承载的文化展现的美的内涵逻辑再现到译诗中,才能正确再现原诗的意境。译文B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舍弃了原诗的形式,用意译的手法再现了原诗的意思。仔细研究译文B,从英语角度来说这首诗的语言形式美比较明显。作者通篇用的都是沉闷的低调词,如wreathed,witheredvine,tinybridge,leanhorse,读起来感到有一种浓浓的凄凉之情。特别是诗歌前三行的末尾都是以“s”结尾,蕴含了一股浓浓绵长的思乡之情,很有音乐效果。全诗意、音、形,三美俱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译者根据英语国家审美的逻辑,灵活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使译语的读者享受了和原语读者一样的美感。

三、结束语

诗歌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诗歌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翻译诗歌,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诗歌是按照符合人们普遍审美要求的一定艺术原则构成的,节奏、音韵、意想等要素都是具有一定艺术含义的。翻译诗歌作品只有很好的把握这些要素,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诗歌翻译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机械的按照原诗的结构,而是要在透彻理解原诗的精神之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原诗进行融合提炼,用精美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由于诗歌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力求译文与原文的“神似”。“神”即指原作的精神,原作那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丰姿和艺术美。在翻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必要时,可以舍其形而保其神。由此可见,翻译风格是翻译中的重中之重。而在翻译工作中,译者能注意到这些,那么,原作的风格自然会跃然纸上。

参考书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03年版。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振定:《翻译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骆传伟:《形式、传统与翻译——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在英译中的处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余富斌,卢艳丽:《诗歌翻译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

6、陈婷,韩蕾:《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

诗歌范文篇9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字串7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诗歌范文篇10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文学特征

一、社会与时代的环境因素

艺术歌曲在德国歌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有所不同,通常是指欧洲古典音乐的一种形式。随着德国诗歌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从诗歌文学中挑选素材进行创作。舒伯特将古典与浪漫结合,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选用歌德、席勒等诗人的诗歌进行创作,如《冬之旅》《美丽模仿女》等。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不仅仅只是作为伴奏而出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与人声同样重要,占有很高的地位。

二、爱情与生活的情感因素

舒曼的性格多愁善感、敏感与充满幻想性。在文学方面,舒曼与他的父亲相似,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优秀的组织能力,有着为艺术而生的决心。浪漫主义文学对舒曼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德国小说家Jean•Paul②对舒曼的影响最为深刻。Jean•Paul的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与幻想的交融,他文学上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舒曼之后的音乐创作。克拉拉•舒曼在舒曼的音乐创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克拉拉五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是德国著名的女钢琴家,他不仅仅为舒曼提供着创作上的灵感,还在生活上给予舒曼动力。舒曼家庭的没落和练琴时留下的指伤导致克拉拉的父亲强烈反对他们在一起,但是克拉拉却始终深爱着舒曼,得不到家人认可对于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痛彻心扉的过程。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创作开始于1840年5月24日,几乎与他的另一部作品《声乐套曲》(Liederkreis,op.39)同时进行,在创作《诗人之恋》的过程中,在舒曼的内心深处其实是痛苦的,恋情遭到反对甚至要使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当舒曼看到了海涅的《诗歌集》时,诗歌中用充满文学性的诗句表达的痛苦绝望的情感遭遇与当时舒曼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诗人之恋》的创作过程中,海涅的诗歌深深地影响着舒曼,也是诗歌文学与音乐的一次碰撞。

三、浪漫主义发展中的文学因素

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但在内心情感的表达上都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媒介。舒曼强调感情的表现,这也和体内的文学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理智有时会错误,而情感却不会错误。”舒曼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结合对诗歌意境想象力,创作出充满强烈主观性和幻想性的音乐。19世纪,各种音乐体裁形式蓬勃发展,德国浪漫主义在漫长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德国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有着鲜明的神学倾向,有着民族主义色彩,有着柔和的历史观。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以及在舒曼艺术歌曲中的渗透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够自由地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人与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为之后德国艺术形式上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强调个人主观的表现,自传性的色彩常常出现在作品之中;作品充满想象力,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有很多,因为大自然的平静与美好很值得用来赞美和歌颂;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包括海涅在内的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和作曲家都有着幻想与艺术的向往,尤其是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因为民间文学题材新颖且拥有幻想性,都是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来的事物。这些文学作品为诗人们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注重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