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联想运用

时间:2022-04-18 05:50:00

诗歌鉴赏联想运用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思维跳跃而含义隽永。但由于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在领会文字内容和意蕴方面有些难度,这使精神营养的吸收大打折扣。在欣赏诗歌时如果能运用联想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会有更加全面、准确、透彻的理解,而且经久难忘。联想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很好。就诗歌欣赏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联想想象阅读。

一、了解诗歌发展史,确定诗歌大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决定那个朝代诗歌创作大的方向,因此,适时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宏观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其所录之诗大多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淳朴的民风决定的。唐代君主和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表现昂扬的精神,李白的乐观,杜甫的壮志自不必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多出现渴望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豪放大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无奈的感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热切的呼喊;连婉约派的李清照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据此,掌握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路子。

二、了解个体差异,确切地解读诗歌

时代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创作主体因个人的身世际遇,所处环境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诗歌还有其小背景。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维,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政局变化让他觉得仕途生活只会违背自己性情,成为累赘,于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前期多写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而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

三、设身处地,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泛联想,深入体会。而诗歌语言极为凝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一位外国文学评论家说过:“诗人的思绪则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是一种跳跃性。”也正是由于诗人在创作时的这种思维和感情的跳跃性,使诗歌的语言和叙述出现的突然中断而产生巨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想象空间,空灵中蕴含无限境界。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的已知,去丰富诗歌内容,再现情境,体会意境,进行再创作。如阅读《登高》,我们可以设置一种情境来体会意境:重阳节前后,长江边,大风凛冽,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当我们有这样的情境铺垫时,就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容易被打动,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那雄浑苍茫的意境中表现出的家国之秋的忧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