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要素十篇

时间:2024-04-28 18:11:30

企业竞争力要素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1

[关键词] 石化企业 国际竞争力 影响要素 钻石模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国际化和国外石油巨头的逐渐进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力的挑战。竞争力的相对薄弱使得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石油石化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及时提升和加强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我国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石化企业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将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认识。

一、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解析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环境中,以比国内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是企业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众多学者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实现企业产品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该企业可持续的营利能力(裴长洪、王镭,2002),(张立,2006),(郑爱国,2004)。

石化企业是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化工原料的资源型生产企业,它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有机组合而成的;具有规模经济性、技术资本高度密集性、国际性、大宗产品“同质化”及战略性的行业特征。

借鉴上述国内外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是石化企业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国内外石化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及化工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最有效地使用各生产要素,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长期稳定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它是以能够保持石化企业发展优势的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复合型竞争力。

二、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前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反映石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其竞争力的大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企业经济规模、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界比较认可的几项影响要素。笔者在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对上述几项影响要素相应舍取的基础上,确定了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相关产业发展、企业经济规模和自然资源要素。其中,保留了前人研究成果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经济规模;并结合了波特比较优势理论中自然资源和相关支持产业状况,因为这两项要素对石化企业发展分别起着基础性和支持性作用;又考虑到我国石化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局势,加入国际化经营能力。

1.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反映企业开发和掌握新技术、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手段、产品技术含量等状况,表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独特技术优势等。

技术创新能力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着直接和深刻影响的潜在竞争力,是石化企业发展中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首先,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是由石化企业技术密集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其次,技术创新可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手段并可减轻对环境的负荷,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最后,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石化企业其他竞争力要素——企业经济规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结构上的变化,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 转贴于

2.国际化经营能力

国际化经营能力,主要反映企业跨国投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贸易等状况,表现为分享全球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国际化经营能力在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持性的作用。面对已进入国内石油石化市场,并逐渐由油气勘探转向石油炼制领域的外资大型石化企业,我国是否具有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分享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对提升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又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企业经济规模起着支持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又主导着石化企业国际经营能力的强弱。

3.相关产业发展

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还受到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石化产业是基础性产业, 因此会受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交通、汽车、纺织、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等行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石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提高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石化企业的发展,又会极大地促进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石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起着支持和拉动的作用,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又会对国际层面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带动作用。

4.企业经济规模

企业经济规模,主要反映企业的总资产、销售收入及原油开采量、炼油能力、化工产品产量等状况,表现为抗御风险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实力的综合表现,也是企业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和依托。这也是石化行业的规模经济性所决定的。

石化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为经济规模的竞争,即企业各方面实力的竞争。石化企业是规模效益型企业,目前石化行业新建项目投资的主流趋势就是大型化,这样比较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物耗,获取规模效益。石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对其国际竞争力起着依托、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又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导。

5.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是企业所拥有或获得的各种资源及其合理组织与有效配置。它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生成的基本条件。在石化企业发展初期,自然资源要素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如石油探明储量、地理位置、廉价劳动力供给等。

一国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会直接影响石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质量;为国际石化企业生产运输和经营提供间接支持的其他资源的富存程度,这是间接影响企业的自然因素;石油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关系石化企业国际经营成败的资源性因素。自然资源要素是基础性的影响要素,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有着约束性,技术创新能力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决定意义。

三、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二,其一解析了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即石化企业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国内外石化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及化工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最有效地使用各生产要素,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其二指出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五大影响要素、作用及其内在关系,构建了影响要素的钻石模型,为石化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上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裴长洪 王 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张 立:中外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比[J].经济管理,2006(7)

[3]郑爱国: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探析[J].工会论坛,2004(1)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2

关键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素;竞争力;分析

一、质量管理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能够涵盖大部分企业质量管理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开展质量检查以及管理,还有信息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制造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以及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考核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由13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要包含了支持要素以及根源要素,还有结果要素等等。其中企业质量以及企业竞争力始终贯穿于企业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以及相互补充的。

二、质量管理要素和竞争力分析法

(一)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做出评价

最先应该做的就是对企业的质量发展情况还有竞争对手的质量管理差距以及优势做出跟踪以及分析,并且通过对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水平获得提升做出量化处理,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制定相关对策。

(二)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

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研究企业不同变量之间产生的依赖关系,主要探求数据当中的主要结构,然后通过借用多个假想变量来显示数据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法突出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始终用数据说话,并且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不同的因素对于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进行权重分配的时候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利用因子分析法还能够有效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价方面产的影响。

(1)原始数据处理。把120家企业当作样本,以上面列举的13个指标当作基本变量,对所有原始数据做出标准化处理,能够起到消除由于不同量纲所产生的影响。

表1 样本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序号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6.2453 0.325 0.364

2 1.3456 0.162 0.624

3 0.9465 0.014 0.134

4 0.8462 0.084 0.461

5 0.8921 0.091 0.516

(2)计算原始变相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利用相关系数矩阵能够有效描述出原始数据变量之间产生的不同关系。不同的指标之间所产生的相关系数差距是非常大是,如果差距越大就越是说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而且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我们发现不同的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取主因子。通过计算得出所有相关系数的矩阵关系图,通过主成分方法对所有的因子进行提取,并且通过验证所提取的前面5个因子当作是主因子,因为这些主因子对于样本方差所带来的累计贡献率超过了50%以上。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指标以及所有的信息,所以这种分析能够对问题做出非常好的解释。

(4)创建因子载荷矩阵。对于因子旋转,主要是通过利用主成分法获得因子载荷矩阵的,但是因为对于原始因子而言其载荷矩阵方面在做出因子解释的过程当中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方差选择的过程当中无法对因子旋转做出最大化选择。最终获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也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影响企业质量以及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质量领导以及质量文化,还有职工参与以及人员管理和解释等等。由于因子载荷力度非常大,大部分都是超过了0.7以上的。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要的因子是人力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质量管理最终的是应该加强对人力方面的管理,应该重视和动员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质量管理中来。尤其是应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因子就是质量体系,主要包含了过程控制以及质量设计,还有质量方案以及质量信息系统的管理等等。这方面能够比较清晰地体现出企业对于质量管理核心理念以及质量方法,还有质量工具方面的掌握程度,还有质量工具运用程度如何等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所以也被称之为是方法因子。

(5)计算因子得分。主要是根据所统计的因子载荷矩阵就能够计算得出不同的样本,比如企业,对于这5个比较重要的因子具体的得分情况,并且根据不同因子在方差方面的贡献率和这5个因子进行累计叠加之后获得的方差贡献率相比,对所有的得分都做出加权汇总,就可以获得总分,那么,这个总分就被看作是不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最终得分。

三、总结

对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要素及竞争力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其价值在于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市场竞争力中发挥自身的质量优势,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样本的限制,本研究还是初步的成果。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尽可能大范围收集更多制造类企业的相关信息,获取充分的研究样本,以便将企业按所属地区、行业进行划分,进行系统的归类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和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认识自身管理状况提供系统参照,从而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R・埃文斯(James R.Evans),威廉・M・林赛(William

M.Lindsay),焦叔斌.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

[2] 威廉・米勒(William B.Miller),维琪・申克(Vicki L.Schenk),

古玲香,杨艳辉.精益质量官[M].金城出版社,2012.

[3] 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创

新实践: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的实践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 唐晓青,段桂江,杜福洲.制造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技术

[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 决策能力 创新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在迅速地发生改变。民营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精心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和创新能力,积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需要政府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1.民营企业决策能力弱。

过去的民营企业由于是“家长式”的决策。凭经验,“拍脑袋”的决策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是讲究速度的时代,由不得企业改正错误,决策的失误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崩溃;然而一个企业的决策能力弱,正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反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经验、财务计划不周、企业选址不当、缺乏献身精神以及盲目扩张等问题。

2.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自己的独特技术,更缺乏技术创新机制从而缺乏可竞争产品,无法保持市场的竞争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将先进的技术用于产品的开发上,从而导致一个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技术方面没有进步。另外,我国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核心技能,但是仍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民营企业仍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确切地说,没有形成与别的企业相竞争的资本。那么,等待民营企业的只有失败甚至是破产。

3.人力资源成为当代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就是人力资源竞争。

也就是说,企业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员工管理上,大多数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的授权赋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管理,不愿意授权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人力资源流动率偏高。有些企业认为,劳动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任何时候都可以招聘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流动。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以及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民营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是没有回报的投资。

4.不良的外部环境。

政策障碍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了许多不合时宜的政策的受害者。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和要素使用这两个方面都还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障碍。市场准入关乎自由选择,要素使用关乎平等竞争,而“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乃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法则,是其灵魂。另外,民营企业的政策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认同度仍较低,应允许民营企业主更多的参政议政以影响政策制定。虽然国家已有了保护私有产权等法则,但仍感到心里没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赋负担过重。

三、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来看,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势,正成为新形式下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致命软肋,他们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的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天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大民营企业不自然就是现代企业。目前,除一部分民营企业外,多数大中型民营企业离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同时,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后,国内外竞争的激化,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在同一经济制度环境下,在科技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民营企业的兴衰,从根本说,决定于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许多企业基础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许多企业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许多企业专业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这些都成了阻碍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是迅速改变管理上的这种落后状况。

(3)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这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措施,一定要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主要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有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还必须推行品牌战略。实践证明,品牌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产品将销售困难,只能处于低档次、低利润的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

(4)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励。众所周知,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等智力取胜的时代,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空间激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在竞争中取胜对手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要创造核心技术就要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要推向市场就要依靠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科学家和企业家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提供这种高质量、高强度的创新性劳动,就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尊重他们的劳动,特别是他们的知识产权,把科技长信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足够的报酬。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民营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海玮,景长新.民营企业现状及其发展初探[J].财会月刊,2004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4

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动力机制

0 引言

在学术界中对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正处于从定性至定量研究的过渡阶段。综观现有的相关文件,目前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是少之又少。对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完善竞争情报的纯理论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只有企业在明确了竞争情报的动力机制,才可能提高竞争情报的利用程度,进而实现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

1 动力机制的概述

简单的对动力定义,可以将其理解为实物运动变化的力量或原因。由此推论,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动力就是驱动企业竞争情报能力的各种力量的集合。所谓动力机制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各种动力因素机构功能、作用方式及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职业的联系方式、作用形式以及其所遵循规则之和。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就是在推动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和阻碍其发展的阻力二力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的。

2 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的动力要素

2.1 市场驱动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焦点反映为不同企业对产品、市场的争夺。只有掌握了营销的主动权,才能制胜于人。因此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演化成为一场经济情报战。企业是否真正的需要竞争情报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越公平有序,竞争激烈程度越高;市场竞争变化程度越快,企业对于市场的关注度越高,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就越高。这主要是因为:

2.1.1 市场直接引发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的产生

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起源。准确把握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为企业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而且使得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开展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竞争情报活动的首要阶段――“规划与定向”,是挖掘企业的真正情报需求,是完成“规划”与“定向”任务竞争情报管理工具。

2.1.2 市场竞争间接影响企业竞争情报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流程的更新

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保证是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组织机构和业务部门。而对于如何科学正规的建立竞争情报的组织机构和设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部门,在国内尚未建设有本国特色的模型。

2.1.3 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的利用效率

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递速度。市场竞争导致的商品社会快节奏、高效率、高效益,使得信息资源转化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加速了信息资源的物化。这就促使竞争情报需求者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力度,并且节约成本提高信息情报利用率,以保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企业内部驱动

2.2.1 战略驱动

企业对自我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后,企业竞争情报成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实施企业竞争情报作为企业战略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驱动的企业竞争情报与其他形式的竞争情报不是孤立的。由于战略驱动的企业竞争情报具有别的形式所没有的特征是因为其受到竞争对手、客户、市场、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2.2 应用驱动

应用驱动是基于企业当前的实际需要,其规模属性上,中小型企业受到其影响更大。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应用驱动的竞争情报会更显著的促进效果的提升,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应用驱动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弱。从长期来看,如果比实际的应用牵制,企业就会迷失方向;就短期而言,企业的应用驱动却明显大于战略驱动。因此,应用驱动务必考虑企业中长期的应用发展并且兼顾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

2.3 政府推动是环境动力

企业竞争情报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力量是政府推动。政府的组织行为和规划是企业竞争政府的组织行为及规划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要以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法规为基础和基本准则,并且在政府行为中还包括许多对竞争情报产业的宣传、普及以及对情报产业的支持等政策与措施。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是其开展工作的风向标,而职业道德标准的出台与推广则是其顺利开展的保护盾。政府的组织行为与规划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始终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竞争情报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3 阻碍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阻力要素

3.1 企业人力问题

实践中,企业决策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引入、实施与维护。同样也成为影响企业竞争情报实施效率与效果的主要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不断的涌现。这些新名词在企业信息领域中代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几乎只有专家才能完全的理解它们的功能与作用。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领导人来说,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2 企业财力

在企业竞争情报决策中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二是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前者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的投资力度,后者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投资的弹性。这就迫使企业的决策者、竞争情报专职人员及其其他全体员工投入相当大的热情。当然,企业将竞争情报作为一项投资,实际支出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不确定能否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成本的付出能否增加利润的收入,使得不少企业只能处于观望阶段。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尽管需要竞争情报来改善经营管理状况,但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的,因此对竞争情报的需求限于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在笔者调查的网上报告、实际调研、研讨会议都能显示,资金实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点尤其对中小型企业阻碍程度尤其的明显。

3.3 企业执行力问题

企业的执行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情报效率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在企业引入竞争情报的初期,企业的决策者在实施竞争情报这个决策过程中产生的执行力受到阻碍,这直接降低了决策者对竞争情报的信任度;在实施阶段,竞争情报活动的效果会受到企业执行力好坏的影响。最后,在维护阶段,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得到有效的运行,就必须有好的执行文化做支撑,否则便谈不上发展与更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可以分为驱动力和阻力,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在驱动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或者滞后。在笔者上述分析的三大驱动力要素和三大阻力要素并不是全部要素,只是决定并且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有利于直接并且主流的把握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荣.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增长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08:43-54.

[2]朱建伟.基于供应链基础上的竞争情报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6.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5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39-04

21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又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城市是企业的场所与载体。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考虑统筹规划,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一、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城市不同于企业,其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因此,城市竞争力可以描述为:一个城市创造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和优化配置更多的稀缺资源,为所在地区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能力。①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表现为竞争过程中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从竞争结果来看,它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同名词以及企业补偿其雇员和为其所有者提供丰厚回报的能力。

二、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以往研究

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将“城市主体”作为城市竞争力区别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依据。虽然也有学者提到过城市竞争力与国家或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联系,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对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这层较为重要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的剖析。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难以割裂,同时它们又各具独立性。城市竞争力是优于其他城市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和财富的优势与能力,其优势是涵盖企业竞争优势在内的综合性优势,其能力更是源于各种类型的实际组合资源并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认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具有互动性和相关性,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城市竞争力是多元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综合而非单一的竞争能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依赖多层面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市民)共同创造。由于现代社会中,企业是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的基本载体,是城市功能的执行主

体,城市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竞争能力的积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

三、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在影响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因素中,企业竞争力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城市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就是依靠其经济细胞――企业来进行的。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最终将通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出来。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1、企业的价值能力

城市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个城市的资源集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城市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资源的吸纳和对要素的组合,从而创造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财政实力、市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拓展和发展的水平。所以,企业竞争力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城市竞争力其他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也在于服务并提升城市的企业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国家要靠城市来实现增长的绩效一样,城市也要靠企业来支撑它的绩效、展现它的功能。一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它们所在城市的经济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如东风汽车与湖北十堰、长虹与四川绵阳、健力宝与广东三水、春兰与江苏泰州等,一些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不知名的小城市,因为有企业的崛起和品牌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让人熟知。

2、企业的技术创新

城市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城市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的进步,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财富资源的创造能力,在于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创新,蕴藏在管理者、社会机构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但最关键的还是蕴藏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创新动力里。城市的活力来自企业的竞争,而企业制胜的异质性资源,无不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关。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积极性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产学研”的战略联盟中,企业担当重要的选题、助攻和转化的角色,也是考验这一战略实效的关键。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不等于城市内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相加,而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之和所决定的。

3、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规模之所以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国内市场地位及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规模的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大的企业规模将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其次,大的企业规模将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大规模的生产,提高了企业现代信息处理水平,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管理费用减少。青岛以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而著称,但现在代表青岛城市发展实力的不是旅游业,而是发达的企业。在青岛活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知名企业,强大的工业是青岛突出的优势。青岛的工业在短短十几年就构筑了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支柱工业体系。

4、企业的制度文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②可见,制度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其制度体系是整个经济效率形成和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安排越合理,其整体绩效就会越高,竞争力也就会更强。制度是体制、机制、管理和文化的统一。制度被列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是直接相关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曾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种要素比重为:精神占50%,资本占10%,法规占40%。可见,制度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要素优势,而一旦制度有了优势,则可能转劣势为优势。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对城市制度环境的一种检验。

总之,企业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的自我检验。在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下,企业能否与城市共存,可以看作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企业竞争力的支撑,城市竞争力将难以长期维持。

(二)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在城市内部,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城市竞争力全体构成要素的大力支持,没有组成城市竞争力其他部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的资源

城市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经大大地拓展,但城市的资源状况仍然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实力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结构。如果企业难以找到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则无法在经营中进行有效的竞争;城市土地资源供应状况、技术资源供应状况、资金供应状况与基础设施状况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运作效率。

2、城市的环境

城市的环境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土壤。企业竞争力与所处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融资环境、人文治安环境和生态保护环境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环境会直接刺激或压抑企业的创新欲望,影响企业的创新过程和效果,并决定企业从技术创新中所获得的收益;一个城市的金融环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机会和成本;城市的人文治安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财产安全,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会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也可能会保护一批以生态环境的损害为发展代价的落后企业。因此,可以说,城市的环境既可能成为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也可能成为损害企业竞争力的温床。

3、城市的开放

城市的开放体现在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交流程度上。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有直接的催化作用。在传统体制下, 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往往会掩盖企业实际能力,削弱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城市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低下,势必影响所属企业的市场素质。在体制转型时期,拥有国有企业众多的城市尤为如此,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反之,如果城市的市场发育完善,则政府的干预作用就会减弱,企业自身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增强。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城市的对外交流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城市对外交流越多,则企业的发展机会也越多,对企业的品牌宣传的促进作用越大。弗里德曼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过去大连市除了濒临沿海这一区位优势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而现在大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已经成为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榜样。一年一度的大连国家服装节使大连成为国内会展经济的先驱,城市的足球俱乐部,也使大连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

(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

产业是城市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在现实经济中,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受到两类优势的影响,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分析的是不同城市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分析的则是不同城市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战略行为。所以,一个企业如果处于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竞争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

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产业组织是解决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问题,即把资源如何配置落实到每个企业。产业组织是企业环境中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正是通过“产业组织”把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用于指导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城市产业政策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与城市产业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要素也会向该企业聚集,从而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反之,与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企业,会受到种种限制与干预,从而逐渐走向衰退,竞争力自然被削弱。

四、建议与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应该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让企业自行作主。市场制度和市场环境“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企业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急迫感,逼迫企业自主创新,自生自强。一个城市的政府职责是,利用国际国内的宏观信息优势,制定导向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在城市产业定位、知识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平台、人才流动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上,为企业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环境。在政府提供的政策、信息和制度环境中,具体怎么做,由企业主体自己去把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强大,城市竞争力才能提升。

注释:

①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②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孙明华、王峰.企业竞争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 顾光青、刘社建.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企业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2004,(07).

[7] 何添锦.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经济,2005,(03).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6

摘 要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因素之一。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员工素质之间的关系出发,在分析企业培训与员工素质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得出了企业培训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素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培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企业培训 核心竞争力 员工素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的竞争对于企业的竞争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力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从企业培训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层面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培训关系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员工素质关系分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对其自身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的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的独有性、不易模仿性、不可移植性及不可交易性等诸多特点。正是从这个层面来看,企业员工及附属于企业员工的企业员工素质必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之一。企业员工素质是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人,同时体现在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实践能力、个性工作特点等等诸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素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进一步说,企业的员工素质也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的实质体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而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员工素质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

2.企业培训与企业员工素质关系分析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员工素质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员工素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从企业员工素质是作为企业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唯一载体的角度来看,员工培训是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来看,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良好途径。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招收适合企业的人才来增加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新进员工和企业原有员工的培训来不断提升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能力,进而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不断的促进企业培训的发展,企业培训能力和效果的提升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应不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来促进企业培训的发展与进步,电力企业也是如此。

二、企业培训应用策略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层面来看,员工培训是提高和改善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从企业培训应用的层面来看,企业可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企业培训的效果:

1.企业培训依据和原则的确立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确定企业培训员工素质的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战略制定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只有这样所制定出来的员工培训计划才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企业在培训中要坚持合理适当的原则、符合企业需求的设计原则、培训监控与反馈原则、效益评估原则及风险管理原则等等。

2.企业培训途径

在企业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培训要同时兼顾,也就是说,企业所培训出来的员工,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具有能够与实践相融合的理论知识。企业在具体的培训途径选择上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确定。通常情况下,企业培训的途径有师傅带徒弟,企业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企业聘请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等等。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的内外部网络学习平台,不断的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促进企业培训效果的提升。

3.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对于企业培训来说,无论是企业培训前、培训过程中还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后都要对企业的培训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与反馈。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价是衡量企业员工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关键点。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才能不断的促使企业培训工作效率的提升。企业培训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必然会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企业培训能力的增强,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从而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员工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企业应从自身所面临的内外部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培训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大伟.关于企业培训的思考.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6-59.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7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品牌

一、问题的提出

在感性消费和个性消费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品牌竞争的优势。企业竞争实践告诉我们,品牌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势品牌不仅能获取高附加价值,还可以使企业获得相对市场垄断地位。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企业通过提升品牌市场地位和品牌市场价值,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同质化市场中得到顾客的认知、认同和接受,继而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美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激烈竞争创造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重视与塑造品牌竞争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竞争能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并不靠前,企业的现代品牌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还不能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提并论,各行各业缺乏真正的国际品牌。但是,许多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重要性,还存在着诸如将品牌内涵简单化、品牌塑造表面化、品牌竞争单一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体化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国外著名品牌不会因为对手弱小而心慈手软。为此,国内企业必须把握品牌竞争的真正内涵,了解构成品牌竞争力要素体系,并在实践中去造就自身的品牌竞争能力体系。

二、品牌与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竞争力的主体,品牌竞争力是品牌管理的范畴。要全面理解品牌竞争力,必须从分析品牌、竞争力内涵入手。

(一)品牌的本质内涵

从品牌的历史来看,最早的品牌系商标发展以来,开始是作为向发明者的专利提供法律保护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超出了原有法律保护的范畴,代表销售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菲利浦?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这个定义反映了品牌内涵的基本特征是:标示性或可视性、基本功能(即区别功能)和竞争功能。即品牌由起初的标示性功能,随着市场程度深入,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内涵建设,着力提升顾客对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当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品牌与产品实体逐渐分离,品牌的内涵逐步超出了原有的“标示性”特性,更是标示着的产品、服务或相应的企业在买方及其相关消费群体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其实,品牌是能为特定消费者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和非功能附加价值的产品的抽象性表达,即品牌是带给消费者功能性利益与非功能性利益的统一。功能性利益是人们购买某个品牌或某种产品的目的所在,附加价值是指产品主要功能利益以外的使用体验,包括熟悉感、已知的可靠性和风险的减少,还有的来自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外观与包装等。换言之,品牌从厂商的角度讲是企业自身形象以及其提供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概括性表达,如图案、色调、广告、音乐等,从消费者角度看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所接受的产品服务及其生产企业的认知、感受、态度和体验。

可见,品牌就其实质而言,代表企业对交付给顾客的产品的特征、利益和服务的承诺。随着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化建设,使品牌内涵不断丰富,从最早的“竞争区别物”角色逐渐演变成为“竞争手段”、“竞争要素”,直至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今天的品牌,不仅是对产品或服务区别的一个名称、符号,更需赋予形象、个性和生命,是一种综合象征;不仅仅是短期的销售工具,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更是企业最具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

从品牌内涵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品牌是商品属性、特定利益、价值观念、文化特性、产品映射的顾客个性和使用者类型的统一体,已经成为沟通企业与顾客的桥梁。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品牌在本质上代表着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最佳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因此,品牌的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契约。这种契约关系如同一个“品牌天平”,“天平”的中心支点是品牌,一端是企业以对其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项目作出商业承诺为内容,另一端是顾客以向企业支付“品牌溢价”为砝码,企业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等的”市场交换关系。

(二)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品牌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的范畴,所以研究品牌竞争力可以从分析竞争力着手。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总裁George M. C. Fish 认为:竞争力是企业较其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应用知识——广义地说是技术。该定义认为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力是取得竞争力的根基所在。与该观点类似的有美国哈佛大学的Scott. B. R 及Lodge. C 的看法: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公平竞争中,使用人力和资金资源以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个定义重点突出竞争力的来源和决定要素。

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长葛瑞理教授认为,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与此定义类似的有科特勒,认为“竞争力是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优势和市场认定优势反映出竞争力。

综上所述,竞争力是指某个竞争主体在与对手相抗争时,在竞争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它是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的力量。其具有相对性(没有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较量也就没有竞争力问题)、资源性(竞争主体运用资源取得优势)和动态性。品牌竞争力拥有竞争力的一般属性,同时,还具有一下特征:

1.品牌竞争力是指品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并支持自身持久发展的市场力量。

2.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对其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品牌竞争力的产生是企业利用可控资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这是培育品牌竞争力的基点。

3.品牌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品牌是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象征,已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从市场作用的结果看,品牌竞争力就等同于企业竞争力。

4.品牌竞争力有赖于消费者心理感知。品牌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只有消费者心里能感知到的品牌或企业的优势,才能转化成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品牌针对顾客心智资源展开的争夺,而品牌竞争优势是品牌在顾客心智资源上所占的份额优势。

5.品牌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品牌文化。顾客享用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更多是为了体验品牌背后的文化,体验品牌所提供的信誉承诺,以得到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

因此,作者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整合自身可控资源,使其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获得超值利润的能力。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

品牌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竞争力量,其构成要素可以从“源”、“流”两方面来分析。“源流原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引申为事物的本末”,“源”是基础性、主导性的,它是“本”;“流”则是派生性、从属性的,它是“末”。品牌竞争力的“源”,是企业的品牌内部因素,是一切能造就品牌优势的因素,如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品牌个性和独特的品牌文化等。而品牌竞争力的“流”是品牌竞争优势的市场表现,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如市场占有率、超值利润率、扩张潜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我们可以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源”,来了解品牌竞争力的素质;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流”,来衡量品牌竞争力的强弱。

(一)品牌竞争力的内在要素分析模型

品牌竞争力的内在要素是构成品牌竞争优势的基本动因,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品牌竞争力源于产业竞争性因素(即本行业中企业的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和产业组织规模(通过产业集中度来反映品牌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长期以来整合运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结果,因此,它可以包括以下要素:

1.品牌竞争力的资源性要素。资源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性资源和管理性资源,是品牌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包括品牌形成与竞争所需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基础管理要素。其中一个强势品牌是充分能够运用人力、物力、才力和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和不断创造品牌让渡价值,以保持品牌市场份额和获利能力;而品牌基础管理要素是保证品牌战略计划得以科学制定、适时落实、适当控制的组织制度和方法,也是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条件。

2.品牌竞争力的附加性要素。附加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支持性要素,主要是游离于产品之外而又与产品息息相关的外在素质,包括商标、装璜、说明、广告、信誉等,以及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运作等品牌管理手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而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也对其产品获得超额利润度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3.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性要素。核心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的实体部分,是满足顾客基本利益需求和品牌生存发展的前提。品牌的实质内容是产品,产品质量是品牌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为品牌所依附产品或服务的特点、性能和优势,如顾客所关心的产品特性、价格、质量、服务和交付等。一般企业通过品牌质量管理,如品牌质量设计、品牌质量计划实施、品牌质量监控等手段来保证品牌质量性能。

4.品牌竞争力的本质性要素。本质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产品能够长期保持超额利润度的根本,主要体现为品牌文化、品牌战略方针以及企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品牌内涵可以通过精神提炼,不仅使全体企业员工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且可以吸引、引导顾客心理与行为,产生与品牌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意志,形成一项强势品牌的精神支柱。

(二)品牌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分析模型

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评估公司,提出了 Intebrand 价值评估模型,认为品牌竞争力决定品牌价值,品牌竞争力大则其品牌价值就大。因此用品牌价值模型来考虑品牌竞争力的因素。我们认为,品牌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整合运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外在表现,是品牌作为竞争主体,其顾客对品牌的质量、性能、消费满意程度的体现。品牌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因素是内在因素在市场竞争中的外在外化(指标),如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品牌的超额利润获取能力和品牌的发展潜力等。我们对一个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也往往从这些定量的、外在的指标来直接反映。品牌竞争力市场表现要素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市场占有率是本品牌产品销售量与本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之比,是衡量品牌在市场上所拥有的销售份额的尺度。市场占有率说明品牌的市场地位强弱。

2. 开发费用销售率是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技术开发经费的比例。企业开发经费是进行技术开发活动的必要条件,该指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能说明企业的开发能力。

3.新产品产值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结果的直观反映,是品牌新产品产值与全年产品总产值的比率。新产品产值率越高,说明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越强。

4. 品牌知名度是顾客对品牌的知晓程度,是形成和发展品牌的先决条件。品牌知名度越高,顾客购买此品牌的可能性也越高,抵御竞争对手的能力也越强。

5.品牌美誉度是顾客在消费体验过程中对品牌的满意程度,是源于顾客内在心理的、认为是最好品牌的感受。

四、结论

品牌竞争力是当今理论界和实业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限于文章篇幅,没有根据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产业和企业特征,选择部分品牌竞争力中“源”和“流”因素,诸如产品及规模竞争力、品牌市场占有能力、品牌超额获利能力、品牌发展潜力、品牌资源性能力和品牌传播力等指标,对特定产业或企业构建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便于其了解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品牌管理,以提升品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35.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7.

[3]刘石兰.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亟待提升[J].软科学,2003(3) .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276-288.

[7]吕霞,范小梅.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财会,2003(4).

[8]唐庆臣.提高品牌认识层次.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J].学术交流,2003(6).

[9]胡大立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10]夏冰. 提升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11]梁燕君.“呵护”商标———积累企业的无形资产[J].中外企业文化,2003(1).

[12]刘石兰,黄友松.我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8

【关键词】竞争力; 企业管理; 创新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直观含义明显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对于企业竞争力,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存在于开放式的市场环境中,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系统比较性、动态性、过程性、创新性、资源的整合性等特性。企业竞争力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了解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不管在生产经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及制度因素及企业的核心能力。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因素。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与规模的不断变化,在刺激着中国企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二是政策因素。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法律因素。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随着中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司法》及各行各业的标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起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2)资源因素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并被用来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总称。一般来说,企业资源分类就是将其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①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硬件设备、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这三种资源。

硬件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基本资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企业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硬件设备是否完善,是否能产生高效的运作。

技术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表现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的专业技能包括技术型人才越多,企业所能掌握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能动性、最基本的资源。同时,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②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包括了企业的制度、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

企业的制度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责任制度和治理结构等。一个制度健全,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每一种资源的各种效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战略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能够使企业战胜面临的各种威胁,改变企业和其它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量的对比力量。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企业文化起积极作用的时候,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会极大的发挥出来,从而积极的参与企业的建设,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服务品质,提升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使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复杂格局的形成,企业必需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数据显示,我国很多企业竞争力不足,平均寿命只有6.5-7年。因此研究企业的竞争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战略作出调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企业规模、管理方式、技术资源、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深刻全面的分析,透过分析的结果指导我国企业实施基于竞争力的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管理、改善经营、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在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仅依靠规模效益,关键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差异化发展。未来市场的竞争将是各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身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使企业更精准的确定自身的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基础。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是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来源。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还不算一个经济强国。我国目前仍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市场经济由一个个企业来支撑,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企业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调控有针对性的将资源优先配置给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我 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面临的现状

从行业上看,根据美国杂志《财富》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来看,我国这次入围的79家企业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电力、银行、钢铁、能源、等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一些核心技术的行业甚至出现缺位,如电子电器、IT、制药、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由此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大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依靠了政府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行业差距。

从资产及营业额上看,仅与美国企业500强相比, 201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美国500强的59.10%,比上年提高了9.2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为美国企业500强的59.64%,比上年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2012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1%,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7%,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相比美国虽有上升,但是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严峻的市场环境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国外企业存在的差异化,才能为企业今后的竞争战略指出合理的方向。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企业管理落后。中国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凭经验在管理,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不及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方式落后,对环境变化反应迟缓;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2)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中国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总体上偏弱,甚至不少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注意自身品牌及商标的保护导致被国外企业抢注的例子也是有的。如“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杜康酒”在日本被抢注等。

(3)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源泉。由于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国内大多数企业只是单一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缺乏将这些技术与设备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的规定,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占有率。

(4)缺乏职业经理人及技术型人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国企业招收的人才都想要有经验的,缺乏人才战略储备制度。

三、关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更应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管理

(1)优化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市场与企业内部信息的相互传递,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形式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精减不必要和重置的部门。第二,岗位优化,因事设岗。第三,管理优化。以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使企业能更灵活地面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保障企业的各项竞争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其导向作用,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成员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目标,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任务与职责,从而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使每种能力都有使其形成的合理的资源基础。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取国外企业文化的精华,创建有本国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企业的文化,使企业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

(3)加强先进管理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

通过专业媒体的宣传、专业人士的现身!讲座,让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组织中小企业参观先进企业、引导拓宽管理思维和眼界,使企业尽快行动起来,在思想观念上真正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重视技术的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

21世纪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创新要靠人才能完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限制,尚不具备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也达不到独立完成创新研究的要求。在技术方面还有赖于市场上的一些技术中介机构。而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相互独立,并且还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这就需要同行业企业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协会等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局面。必要时,政府也可以牵线搭桥,促成企业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的具体要求,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尊重并认可员工的差异性,加强对员工以及对管理者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各种机制。在选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研发与创新,适当并适时地对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首先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品牌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化表现。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要先把企业的文化、个性和价值都融入到企业的品牌中,对自身的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前提是要确保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服务(或售后)品质等要素上具有自身的优势,联合品牌设计、策划、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外在要素共同形成融合了企业内涵的独特的品牌特点。成功的企业必需在保护品牌的同时,不断用新技术、新产品为老品牌增添新的活力。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9

关键词:贫困地区,竞争力,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策,六安市

一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主要围绕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派别。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Michael E.Porter.1980)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产业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Rumelt, 1982)强调应主要从企业的资源出发而不是从市场位势出发,来理解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C.K.Prahalad and G.Hamel, 1990)侧重于从企业核心技术或技能方面来理解企业能力 [1] 。文章选取的是国内学者金碚(2003)的观点,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素质 [2]。它包括: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 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 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 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 两个方面;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 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而且,这些因素经常发生着相互间的作用。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原因和结果 [3] 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上来看,工业企业竞争力直接表现为该国或者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和销售收入、利润状况。由于市场份额不便于统计,我们用销售收入类和利润类两大类指标来间接表示;从原因上看,一切有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是分析的对象,主要表现在科技活动、研究开发等活动开展的力度上,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指标。我们把反映竞争结果的指标成称为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它们表现了竞争力的实现程度;而把反映竞争实力和潜力的指标称为潜力性指标,它们是影响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因果关系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竞争的结果 分析框架 潜力与实力 实现 指标 潜力性指标 显示性指标

企业竞争力要素篇10

关键词:物流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对策 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