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的利弊十篇

时间:2024-04-28 18:11:30

商业保险的利弊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1

【关键词】医保试点模式 大病医保 商业保险机构 利弊分析

一、新医改试点模式的经验

(一)医保试点的新尝试

在新医保的改革进程当中,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推出了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太仓模式”、“湛江模式”、“神木模式”等创新探索。

(1)太仓模式。2011年7月,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公开招投标,以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与人保健康苏州中心支公司签订“社会医疗保险大病住院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双方合作为参保人员提供住院大额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偿。该项目按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账户每人每年5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包括城镇非职工居民和农村居民)账户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计算,由太仓市社会医疗保险结余资金统一支付保费。补偿起付线为1万元,分段结报,比例为53%~82%,自付费用越多,结报比例越高,结报总额上不封顶。同时规定使用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范围的药品、超过社保限量限价规定的人工器官等10项内容,不在大病住院补充医疗保险补偿的范围内。

从实施效果来看,该项目已实现保障人群全覆盖。该项目花费2160万元,为太仓市社会医疗保险近52万名参保人提供保障,参保率达99%,实现了对参加太仓社会医疗保险人群的全覆盖。截至2012年3月底,共有1919人受益,累计赔偿金额1060万元。

表1太仓模式实施成效对比

参保前 参保后

个人负担费用/住院总费用 38.59% 29.11%

城镇职工个人负担比例 32.16% 25.02%

非城镇职工居民个人负担比例 48.26% 35.05%

两类参保人群保障差异 16.1% 10.03%

(2)湛江模式。广东省湛江市采取了由政府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将商业保险引入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提高居民社保支出的前提下,通过保险公司提供大额补充保险提高居民保障。打破了医保城乡二元割裂,统一城乡医保,解决了新农合高运行成本。

截至2012年7月,人保健康湛江中心支公司经办的医保项目覆盖全市全部十个县(市、区),累计承担医疗保障责任超过18876亿元。2012年承保人数67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33万人,城乡居民637万人(城镇居民46万人、农村居民591万人),共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比重86.36%。

(3)神木模式。2009年3月,陕西省神木县开始执行《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规定在神木籍户口的城乡居民中(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除外)实行门诊医疗卡和住院报销制。规定门诊中实行医疗卡制度,每人每年可享受100元门诊补贴,门诊医疗卡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住院报销设定有起付线,乡镇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为每人次200元,县级医院为每人次400元,县境外医院为每人次3000元。起付线以下(含起付线)的住院医疗费用由患者自付,起付线以上的费用按规定由县财政买单,每人每年报销上限为30万元。而且神木医改把包括安装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特殊检查费、治疗费和材料费也列为报销范。

(二)经验总结

以太仓为例,该模式既保留了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控制权,又鼓励私人部门在公共领域投入资源,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达到了政企合作的双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太仓模式实现了项目的低成本运作。由以上三个试点模式可以预见,将商业保险机构纳入到医保体系当中来已成为医保改革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虽然目前来看,参与试点的商业保险机构只维持着保本微利的经营状态。但长远来看,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大病医保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

二。保险公司参与大病医保的两面观

(一)保险公司的收益分析

(1)增加商业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全国医保基金账户累计结余高达6000多亿元,且以每年几百亿元的额度递增。据审计署数据,2011年全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合计2676.25亿元,如果按照一定比例购买商业健康险,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2)获取潜在客户资源,推销其他险种。参与大病医保,保险公司可以获取参保居民的各种基本信息、收入情况、既往病症、就诊情况等,在此基础上二次销售商业保险,拉动商业健康保险的销售,为保险公司储备大量的客户资源。

(3)获取政府层面的支持,树立良好的信用。大病医保作为政府层面出面购买的再保险,对参保居民而言流程并不复杂,各地政府与保险公司在后成大病医保的参保工作,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与国家积极合作,可以在受众心里留下良好的形象,提高保险公司的社会信用,为后续的保险销售做好铺垫。

(二)保险公司参与大病医保面临的挑战

(1)中小企业暂时无缘大病医保。新政出台前后,中国人寿、人保健康等大公司都跃跃欲试,这些公司曾经有过在各地试点经营大病医保的经历,从招标中获胜的几率较大。由于新政对险企经办提出较为苛刻的标准,对于这些较高的招标条件,中小险企只能“望洋兴叹”。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国际化竞争,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发复杂,“黑天鹅事件”存在于各个角落,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远离它带来的影响。如今,很多公司在感受到巨大财务压力的同时,也竭力寻找着机遇,在这场全球经济衰退中求生存,将损失降到最低,以求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抢占先机。企业管理层乃至董事会纷纷不敢懈怠,不断提高对风险,内控和治理等领域的重视程度。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中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创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指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内部审计日益受到重视,并且面临着监管力度加强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

据“2009年中国大陆与香港内部审计能力与需求调查”发现,内部审计职能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型,面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投资大众、企业管理层以及相关利益团体等对内部审计的期许,内部审计人员在关注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同时,也逐渐拓展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合规等诸多领域。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协助企业在目标达成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平衡,还要适当地成为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的战略伙伴,整合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全面了解企业整体经营流程,并熟练运用最新技术执行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职能中,舞弊风险管理与业务持续性管理成为最需关注风险的领域。

舞弊风险管理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需要应对更大的财务业绩压力,企业员工也同样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个人财务压力,因此,与舞弊相关的活动就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监管机构要求企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管理舞弊风险,了解企业中最容易出现舞弊和不当行为的薄弱环节,已成为现今全球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能力。鉴于舞弊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和声誉影响重大,尤其是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接连爆出的金融欺诈巨案,更令企业提高了对舞弊活动的警惕防线,而这些都很大程度地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对于已意识到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反舞弊机制重要性的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师将在协助企业管理舞弊风险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例如,通过执行舞弊风险评估以及财务和运营审计来识别潜在的舞弊风险征兆。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舞弊性财务报告(如不当收入确认,故意高估资产或低估负债等);资产挪用和盗窃;不正当或非法开支和负债(如可能损害企业名誉的行贿和权钱交易);采用舞弊手段获得收入和资产,规避成本和支出(如可能损害企业名誉的欺诈和逃税漏税行为)等。

为防范和应对舞弊现象的发生,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及降低舞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健全反舞弊程序。确保反舞弊程序包含了所有的必要要素。

维持公司最高层态度。应重视建立诚实,高道德规范的企业文化,重视评估反舞弊流程和控制,重视制定适当的监管流程,包括禁止管理层逾越既有控制的政策和流程。

评估舞弊风险。确定特定行业,区域及其他相关的舞弊风险,并确保反舞弊程序充分地确认这些风险因素。

识别可以降低舞弊风险的控制。确定反舞弊程序是否考虑已识别出的舞弊风险。管理层及审计委员会都应关注有效的反舞弊程序,制定由管理层编制,经审计委员会审核的反舞弊程序有效发挥作用的证明报告。

进行反舞弊测试。管理人员必须确定应进行测试的控制,包括反舞弊程序和控制。有关舞弊活动的内部审计活动应足够充分,内部审计部门亦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审计委员会应积极参与有关反舞弊事宜。并就舞弊事项与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充分交流。

维持有效的行为规范。应当保留有关行为规范规定的记录文件,尤其是对有关利益冲突、关联方交易、违法行为,以及管理层及审计委员会或董事对行为准则进行监控的记录文件。

开展反舞弊监督程序。审计委员会会议,披露委员会及舞弊程序,管理层应适时将舞弊事宜列入其会议议程。为确保反舞弊程序的有效性,应对上述考虑因素予以清楚记录。

识别并调查举报和投诉。公司应设立充分的程序,处理相关的投诉,受理有关可疑会计或审计事项的匿名举报。

纠正缺陷。在发现反舞弊程序中存在缺陷时,应及时进行纠正。

向专业顾问进行咨询。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独立公众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其他咨询顾问经常开展合作,以确保反舞弊程序行之有效,达到所有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是公司在记录,评价及完善反舞弊程序时,管理层应咨询法律顾问,反舞弊专家及独立公众会计师。

业务连续性管理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华南雪灾对当地企业所造成的冲击和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基于这些经验和教训。业务持续性管理在中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导致公司业务不能持续进行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近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难如印尼海啸,汶川大地震、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人为灾难如9・11恐怖袭击,伦敦恐怖主义轰炸、索马里海盗海上抢劫活动、菲律宾人质屠杀事件等。这些事件不仅导致了业务中断,在数亿人中引起了动荡,而且还使全球企业和地方企业都旷日持久地陷入混乱和不确定的窘境。

根据相关的标准,指南及行业要求,许多对业务持续性要求较高的组织,如银行、证券和电信业等已经实施了业务持续性管理。有数据显示,93%的企业在经历了重大数据损失后的5年内倒闭;而流行性疾病,比如流感的爆发,会造成25%~40%的员工缺席率,工业链被打断,顾客人数下降,以及公司电脑,电话等服务系统严重阻塞。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急剧变化,加上自然灾害频频,以及恐怖主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都增加了企业运营中断的潜在风险,给企业持续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改进和加强业务持续性管理。

由于受到业务要求和约束因素的驱动,各个公司的业务持续性方法和项目范围可能各不相同,然而业务连续性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在进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时,一般通过以下方法和步骤得以实现;

业务持续性计划设计和部署 包括界定支持业务持续性活动的各种政策,标准和工具。此外,行之有效的业务持续性管理计划应当包括明确地分派各个关键领域(例如,危机管理,业务恢复和信息技术灾难恢复)的责任和职责;

业务影响分析 确定恢复目标(业务和技术)及其相应的理由和依据;

风险评估 查找出组织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威胁和故障情景,再通过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概率)和严重性(影响)按轻重缓急排列出优先性次序;

战略设计和实施 依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和实施最能满足本组织需要的持续性战略;

组建内部业务持续性小组 建立一个核心团队,负责监督所有业务单位和运营场所贯彻执行企业的业务持续性管理政策;

计划文件制备 将相应措施,恢复和复原程序归档,以便于开展行之有效的业务持续性运作;

测试 验证和持续地改进业务持续性战略和计划,建议制定一个说明演习参与者的标准和指导方针的测试政策,提出一项包括危机管理,业务恢复和信息技术灾难恢复的进度计划;

培训和意识强化 增加对业务持续性经营的了解,既包括响应/恢复团队的队员,也包括一般的普通员工。可通过审查在计划中出现的角色和职责,以确保其是否满足业务要求来确定培训内容;

合规监控和审计 确定符合内部和第三方业务持续性的标准,要求内部审计参与计划流程,审查对业务持续性管理政策要求的遵守情况。

总之,企业不仅要从过去地着重于开发灾难恢复计划以支持关键技术资产的恢复,今天更应关注如何确保关键业务流程与支持职能得以持续可用和有效。一旦企业面临业务中断,业务持续性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保护或可替代的运营模式,从而增强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和自然灾难事件的应对能力。

案例:诺基亚与爱立信的不同应急方案

2000年3月17日晚上8时,一场暴风雨导致飞利浦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芯片厂发生大火。虽然这场大火在10分钟之后就被扑灭,但却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诺基亚和爱立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原因在于:这两个世界移动电话的巨头生产手机所需要的很大一部分芯片是由飞利浦这家工厂提供的,该工厂生产的40%的芯片由诺基亚和爱立信订购。其中Asic射频芯片是飞利浦的独家专利。

3天以后,诺基亚与爱立信都知道了火灾的消息。面对这两个大客户,飞利浦的管理层表示,生产线将会在1周之内恢复,并且优先供应诺基亚与爱立信两大移动电话商。

面对飞利浦失火的消息,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反应大相径庭。

诺基亚立即派人奔赴飞利浦的芯片厂,监督有关善后事宜。在与飞利浦高层的数次会谈中,诺基亚高层表现出强硬,积极的态度,要求飞利浦把各工厂的生产计划全部拿出来,尽一切努力寻找可以挖掘的潜力,让飞利浦无法忽视。飞利浦随即安排位于上海和荷兰的工厂为诺基亚生产1000万个Asic芯片。

在大火发生以后的2周之内,诺基亚还动员了30多名欧洲,亚洲和美国各地的经理与工程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重新设计了芯片,使得日本和美国的其他工厂也能制造。他们寻找到日本和美国的其他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从接单到生产只有5天的准备时间。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3

关键词:管理舞弊;控制风险导向审计;商业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9-1

1 背景研究及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并且管理舞弊占了很大比重的舞弊案,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出现危机,信用及生存危机严重影响着审计职业。美国的安然及中国的银广夏在2001年突爆丑闻,影响之深,冲击力之大,涉及面之广,加之发生时间巧合,在审计史上也是不多见之事。我国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因与其关联,最终倒闭于审计失败,以安达信为代表的五大国际会计公司所推崇采用的风险导向审计也引起人们的质疑。黄世忠、陈建明(2002)认为五大审计模式是导致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替代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发展成为新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嬗变,使得唯利是图的现实逐渐弱化审计这门高尚职业。那么风险导向审计的失败究竟是否由安达信的审计失败的?本文通过剖析现行两种较具代表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从而从内部发现其本质缺陷所在,试图从审计技术角度,探索创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确保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切实提高独立审计师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重拾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信心。

2 风险导向审计辨析

2.1 两种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

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大量申诉威胁下开发出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控制审计业务,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将审计风险具体落到审计实务中既未公开,也未系统介绍。如何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落实到审计实务中?我们通过检索的文献,归纳总结出两种较具代表性模式:一是商业风险导向审计;二是控制风险导向审计。

2.1.1 商业风险导向审计 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以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s,也译为经营风险)对高风险领域和重点进行评价审计,这就是所谓的商业风险导向审计。国内代表学者胡春元认为,风险基础审计最显着特点是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并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是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管理机制和条件到经营方式等构成控制因素来做的,同时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

2.1.2 控制风险导向审计 狭义的审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在评价审计风险时以控制风险为评价风险的核心,我们将其称之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为我国和其他各国独立审计准则所采用的模式。在评估固有风险时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商业风险,虽然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但商业风险的评估并非是审计工作的重点,所依赖的是以审计风险为核心的功能,模型从本质上看也是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转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2.2 简单评析

在广义审计风险或是狭义审计风险两方面如何正确认识控制风险导向审计与商业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概念在审计理论结构和审计实践中处于该学科中心地位,因此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研究风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层面,导致认识审计风险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本文赞成将狭义审计风险解释为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有如下理由:第一,在质的差异方面分析商业风险与审计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存在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即经营失败风险。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第二,从整体上研究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在狭义风险范畴理解审计风险,应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产生于审计项目、具体审计过程和方法、审计范围与重点。第三,广义审计风险概念根本性的错误在于,把审计过程的技术性程序风险当作了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所面临的商业风险,一种实质性内容风险。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3 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包含管理舞弊导向审计与商业风险导向审计、控制风险导向审计,其中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具体落实到审计实践中的一种新模式。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审计程序应,从而帮助独立审计师识别管理舞弊的红旗标志,正确评价管理舞弊风险,还有待于更多审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对此开展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讨论的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故意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舞弊行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正式形成的标志系统、深层地研究现代审计模式创新,填补国内外审计学术界财务审计导向理论研究的空白,必将对国际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全球性审计准则的改良和审计实务的显著进步产生革命性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龙平,陈建明编著.独立审计准则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 王泽霞,张龙平.美国独立审计师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及启迪[J].审计研究,2003.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4

关键词:风险导向;营业收入;审计问题;审计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

(一)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企业为了满足当期的营业收入、利润的需要,可能会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规定的相关要求,常见的情况包括:提前或推后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篡改发货记录、发票信息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提前确认收入;成本无法可靠计计量提前确认收入;防止后期利润下滑延迟确认收入等。《企业所得税》从税法的角度上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并不以开具发票作为收入的实现。

(二)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工程建设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在实际运用时该方法的可操纵性非常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规则,但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存在低估成本、高估收入的情况,或是虚构成本的发生、或是人为调整完工百分比等问题。

(三)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包括:具有质保期的商品销售、附有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条件的商品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买方可能存在拒付货款的情况等,由于无法同时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对此种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不应该确认收入。但是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对上述交易进行确认收入的的情况,虚增收入,操纵利润。

(四)签订虚假合同,操纵营业收入

企业与第三方签订虚假合同,伪造生产记录、发货记录和发票,虚增收入。或是企业(包含母子公司)与第三方签订合同,产品销售后,确认收入,而第三方与子公司再次签订合同,将产品再次出售给子公司,子公司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确认,避免关联交易内部抵消,从而实现对收入、利润的操纵。

二、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审计风险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受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的影响。管理层舞弊方式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制定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误差,对企业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一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开展控制测试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

(二)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通常采用以下审计方法:1.实施控制测试,选取一定的样本量进行穿行测试,检查销售合同、生产记录、出入库单据、发货单据、发票等,确认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单据是否真实;2.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观察实际的生产过程,确认货物发出的真实性;3.关注合同、出入库、发货记录、发票等日期的一致性;4.对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同收入及销项税合计进行测算,分析差异是否合理;5.对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进行函证,关注客户是否真实收到商品、确认应收账款的发生;6.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虚构收入等。

(三)未按照至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以下审计方法:1.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备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是否具有可靠的财务报告制度,以便有效的归集成本的发生,合理的预测将要发生的剩余成本;2.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信赖,选取一定样本量,进行穿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单据是否真实、可靠,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收入是否合理;3.检查具体的合同条款,若条款有变化,检查是否有附加合同或者相关协议,进行调整;4.注册会计师依靠职业判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对完工程度进行确认。

(四)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当销售业务具有重大不确定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规定,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检查相关的销售合同、出入库单据、发运单据、发票,相关补充合同或协议,利用职业判断,是否具有重大不确定性;2.了解行业惯例、客户信用等、了解款项是否可以流入企业;3.对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业务发函确认,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具备收回款项的能力,若与账面存在差异,深入了解差异存在的原因。

(五)签订虚假合同,操纵营业收入的审计方法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可以及时识别舞弊现象,以及防范舞弊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被审计单位可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而进行舞弊,也可能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舞弊,注册会计师都应保持独立的职业精神,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可采用如下审计方法:1.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内审人员、业务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利用其他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能力,对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判断;2.运用职业判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的原则,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及报酬是否真实转移;商品是否会存在售后回购的情况;3.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况,判断企业与第三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如果存在关联关系,则应该按照关联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控制指引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从2007年4月起,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金融市场,抢滩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坚守传统的业务和市场,还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新的领域,更要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提高自身免疫力,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刻不容缓。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已于2006年12月8日由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中行、农行、建行、工行四大国有银行也相继制定了本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全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迫在眉睫。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控制。内部控制目标是合理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发展战略。

一、重视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治理

内部环境是商业银行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银行的纪律和架构,塑造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目标的实现。

(一)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商业银行应当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由于中行、建行、工行、农行是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经过金融体制改革,先后成为上市公司,依法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明确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日常运行。要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充分认识履行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二)健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商业银行应当结合金融业务的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2003年以来,建行、工行等商业银行实施的一级分行及二级分行的内部控制方案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相关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其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个岗位应当有正式、成文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震惊世界的1995年霸菱银行倒闭案例是由于新加坡分支机构利森的舞弊行为所致,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井口俊英11年进行了3万多笔交易造成11亿美元的亏损,实质反映银行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完全失灵,银行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农行邯郸县金库管理员监守自盗,用2,000万元购买体育;中行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5人集体舞弊案,96笔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体外循环”长达2年之久,说明银行相关关键岗位之间职责分离不清,监督控制制度没有确实落实,就会造成银行资产流失。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关键岗位及其控制要求,关键岗位应当施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审计要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总行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把银行所有的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对各个部门、岗位和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建立有效的报告和纠正机制,发现违法违规的问题,及时有效报告纠正。

(四)健全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经营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传统体制下运行了很长时间,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着“近亲繁殖”、“同事同行同监督”、“控人失度”与“用人失察”并存的现象,在激励机制上存在着“激励不足、惩罚不利”的现象。商业银行必须制定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员工的聘用、培训与辞退;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罚,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职务说明书,逐项分析并规定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知人善用”的思想,完善招聘和选拔制度及操作程序,对新聘员工进行银行文化和职业道德导向和培训,对违法违规违反制度准则的任何事项,制定纪律约束和处罚措施,制定奖励和激励作用的薪酬计划,避免违法不道德的行为,根据阶段性的业绩评价结果,进行晋升奖励。

(五)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培育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银行文化。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导致银行系统不断出现银行资产流失。而只有重视加强内控文化建设,使“守法守规、诚实守信”成为全行从董事到普通员工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董事、监事、经理及高级管理层在内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建立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银行内控制度基本原则”报告中原则指出,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有关风险,特别是对银行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总则也将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尤其是设立新机构或开办新业务,均应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

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明确设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措施。英国渣打银行总部设立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各主要的业务部门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对业务操作风险进行矩阵设置管理,并对每项业务的进展相应产生风险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操作系统与授权严格分离,一项业务完成,系统会自动产生报告,以监控系统中发生的行为。对重大和例外事件必须报告风险委员会,同时同样报告给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正常情况下每月例行。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上银行先进风险管理经验,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业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仅对银行的内部风险进行分析,包括全员的职业操守,专业胜任能力,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评估在,还应对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支付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报告和持续监控,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和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即改变或回避相关业务,不承担相应风险;风险承受,即比较风险和收益后,愿意无条件承担全部风险;风险降低,即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分担,即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设立风险头寸管理制度等方式来分担一部分风险。采取对风险业务定期或不定期全程跟踪反馈程序报告制度,避免银行资产的损失。

三、落实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从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和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六个方面详尽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控措施指引,各银行总行、一级和二级分行、各业务部门、基层网点要充分理解,认真学习,并针对各自部门业务类别特点落实完善内部控制措施。深刻认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原则;(一)内控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覆盖贯穿银行各种业务和事项的流程,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二)内控第一原则,当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发展目标、经济效益冲突时,应优先考虑内控制度;(三)内控备案原则,采用书面文档形式对内控制度建立、实施情况记录,妥善保存相关记录和资料,确保内控建立与实施的可验证性。

四、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

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是银行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控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银行内部、银行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银行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包括:

(一)提高信息质量。信息是银行各类业务事项属性的标识,是确保银行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银行日常经营业务活动需要收集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可用性。银行可以通过会计资料、管理资料、调研报告、计算机信息、专项信息、内部资料等,获取内部信息;可以通过银行协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市场调研、网络媒体和监管部门,获取外部信息。

(二)完善信息沟通反馈制度。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反馈和使用才能体现。1、银行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沟通反馈制度,保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透明高效;2、信息在银行内部各层次之间、银行与外部有关方面之间及时沟通反馈;3、重要信息需及时反馈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4、员工诉求有顺畅的反映渠道。

(三)提高信息系统的高效、安全和稳定性。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控流程与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对银行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建立反舞弊机制。舞弊是指银行董事、监事、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它是银行重点加以控制的领域之一。银行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同时,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确保反舞弊机制落到实处。

五、健全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内控建立与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控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以及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加以纠正,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银行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定期根据内控评价部门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报告。银行内审部门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控缺陷。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及时送达至治理层和经理层;同时,建立内控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银行各级层面、各业务部门也要定期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自我评价报告,提出改进纠正意见,报请上级管理层面,并以此作为经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政府是四大国有银行的所有者,客观上存在着政府目标与银行经营目标相矛盾,将政府行政行为作为商业银行的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中考核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

健全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重视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治理是基础,建立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是依据,落实完善内部控制措施是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是载体,健全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是保障。我国各商业银行构建完善内控体系,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免疫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枫.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思考[J].西安金融,2007.3.31.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6

[论文关键词]舞弊审计;职业谨慎;审计程序

[论文摘要]会计报表审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会计报表一般审计程序中,了解程序、分析程序、询问程序、实地调查程序和向专家咨询等,在查找舞弊事项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行为执行专门测试程序。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司管理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师查找舞弊事项的责任越来越大,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了审计职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如何查找舞弊事项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以下3方面。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审计中审计师的重点不是重大错弊的查找和公允性的判断,而应该放在例外的、异常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的舞弊行为上。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发现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

1.要有审计职业怀疑倾向。职业怀疑态度是审计师的一种倾向,即不相信管理当局认定并要求管理当局对认定加以证实的倾向。一直以来,审计职业界对职业怀疑态度的理解都是中性的。但在舞弊审计中,对职业怀疑态度的这种中性理解显然不利于舞弊的查找。舞弊审计中的职业怀疑态度应该是激进的,为此审计师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舞弊的嫌疑(而不能推测管理当局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

2.要进行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离不开职业判断的运用。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该就客户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舞弊,公司可能以何种方式进行会计报表舞弊,管理当局正在遭受的舞弊压力,管理当局越过内控风险的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等作出职业判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要利用职业判断能力捕捉重大舞弊的蛛丝马迹、分析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管理层的陈述和声明,专门针对管理当局没有料到会被检查的子公司、工作场所和账户进行审计;防止管理当局“吃透”了审计师惯用的审计方法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如果审计师就重要问题难以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推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嫌疑。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师还应关注管理当局不披露或不诚实披露重大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可能性。

3.评价审计证据也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通过常规审计程序获取的证据特别是内部证据,甚至是具有独立来源的文件,审计师都应该考虑设计额外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来获得可靠信息,以互相印证。比如,获取银行对账单是审查银行存款的一项标准取证程序,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篡改、编造和伪造银行对账单,对于重要和异常的银行账户,审计师应当亲自前往银行询证。

二、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

1.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佳,管理当局可能产生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公司的经营风险会转化为会计报表舞弊的风险,审计师必须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经营风险情况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因素包括业务类型、经营特点、管理状况、财务结构、经营绩效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特点、竞争状况、经济环境、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能够使审计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发现潜在的舞弊动机,评估会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而且,深入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分析性程序的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分析的对象和方法,特别是期望值的确定,都离不开对公司经济状况的确定。

2.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是指依据财务资料以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并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性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管理舞弊的识别上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金额、比例、趋势以及在详细测试中不易察觉的舞弊迹象。分析性程序可以是比率分析或趋势分析、绝对数分析或相对数分析,将财务信息与前期信息、同行业信息、非财务信息、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师的经验与想象力。

3.执行询问程序。舞弊从其本性上看是易于隐藏而难以发现。尽管隐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会存在蛛丝马迹。查找舞弊的最佳线索不是账面资料而是相关人员,审计师对企业管理体制层和雇员的询问是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舞弊询问的对象包括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内部审计师及其他对审计对象产生影响的人员。审计师必须注意询问的内容和方式,掌握询问的技巧,避免单刀直入而使有关人员无法接受,还要运用心理战术。询问的内容诸如: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任何指控或怀疑存在舞弊行为;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舞弊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会计记录、分类、交易中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的判断;管理层用以减少舞弊风险的计划和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经营场所或业务部门更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等。此外,审计师还应该向财务报告过程以外的人员询问企业是否存在舞弊或具有值得怀疑的舞弊迹象,如不直接涉及财务报告过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他们可能为审计师提供独特的视角,从非财务角度印证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或提供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信息。

4.重视实地调查和请求专家协助程序。重大财务报告舞弊常常涉及虚构经济业务,企业往往会伪造合同、出口报关单、金融票据甚至发票等业务凭证。审计师扩大实地调查程序必然能够为发现舞弊提供有意义的线索。审计师的调查范围包括内外两方面。内部调查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察生产经营过程,并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如采购员、销售员、保管员、生产工人等,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信息。外部调查如对供货商、商、消费者甚至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又如,对于虚构收入的舞弊审计,观察销过程、函证供货商及客户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线索。当然,审计师要真正实施广泛的内查外调还需要法律法规赋予相应的权限,并需要执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在调查以及审计中,还应该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又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或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三、关注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

由于管理当局的特殊地位,他们能够通过越过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记录或编制舞弊财务报告。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者始终关注其经营形势、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管理当局达到某种财务绩效的压力或动机始终存在。管理当局的地位使其便于逾越内部控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与此相应,审计人员必须关注此种越位行为。但这些舞弊行为依靠审计师执行传统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察觉的,因此审计师必须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控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测试。

1.检查特殊分录及其他调整。舞弊财务报告常涉及对财务报告过程的操纵,如作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账簿记录;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如合并抵消、报表重分类等)。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程序,审计师需要很好地了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以选择和确认需要测试的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比如,了解明细账记录和调整业务需要哪些授权程序,以发现未经授权的业务;了解谁有条件和资格接触账簿以操纵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确认哪些人有舞弊的机会,然后再分析这些人是否有舞弊的动机和自我合理化的能力。审计理由需要通过检查账簿记录来确认要测试的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并进一步审核支持这些业务的相关资料,即使在控制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有效的情况下,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7

[论文摘要]会计报表审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会计报表一般审计程序中,了解程序、分析程序、询问程序、实地调查程序和向专家咨询等,在查找舞弊事项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行为执行专门测试程序。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司管理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师查找舞弊事项的责任越来越大,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了审计职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如何查找舞弊事项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以下3方面。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审计中审计师的重点不是重大错弊的查找和公允性的判断,而应该放在例外的、异常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的舞弊行为上。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发现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

1.要有审计职业怀疑倾向。职业怀疑态度是审计师的一种倾向,即不相信管理当局认定并要求管理当局对认定加以证实的倾向。一直以来,审计职业界对职业怀疑态度的理解都是中性的。但在舞弊审计中,对职业怀疑态度的这种中性理解显然不利于舞弊的查找。舞弊审计中的职业怀疑态度应该是激进的,为此审计师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舞弊的嫌疑(而不能推测管理当局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wwW.133229.cOm

2.要进行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离不开职业判断的运用。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该就客户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舞弊,公司可能以何种方式进行会计报表舞弊,管理当局正在遭受的舞弊压力,管理当局越过内控风险的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等作出职业判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要利用职业判断能力捕捉重大舞弊的蛛丝马迹、分析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管理层的陈述和声明,专门针对管理当局没有料到会被检查的子公司、工作场所和账户进行审计;防止管理当局“吃透”了审计师惯用的审计方法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如果审计师就重要问题难以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推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嫌疑。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师还应关注管理当局不披露或不诚实披露重大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可能性。

3.评价审计证据也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通过常规审计程序获取的证据特别是内部证据,甚至是具有独立来源的文件,审计师都应该考虑设计额外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来获得可靠信息,以互相印证。比如,获取银行对账单是审查银行存款的一项标准取证程序,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篡改、编造和伪造银行对账单,对于重要和异常的银行账户,审计师应当亲自前往银行询证。

二、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

1.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佳,管理当局可能产生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公司的经营风险会转化为会计报表舞弊的风险,审计师必须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经营风险情况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因素包括业务类型、经营特点、管理状况、财务结构、经营绩效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特点、竞争状况、经济环境、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能够使审计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发现潜在的舞弊动机,评估会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而且,深入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分析性程序的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分析的对象和方法,特别是期望值的确定,都离不开对公司经济状况的确定。

2.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是指依据财务资料以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并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性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管理舞弊的识别上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金额、比例、趋势以及在详细测试中不易察觉的舞弊迹象。分析性程序可以是比率分析或趋势分析、绝对数分析或相对数分析,将财务信息与前期信息、同行业信息、非财务信息、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师的经验与想象力。

3.执行询问程序。舞弊从其本性上看是易于隐藏而难以发现。尽管隐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会存在蛛丝马迹。查找舞弊的最佳线索不是账面资料而是相关人员,审计师对企业管理体制层和雇员的询问是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舞弊询问的对象包括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内部审计师及其他对审计对象产生影响的人员。审计师必须注意询问的内容和方式,掌握询问的技巧,避免单刀直入而使有关人员无法接受,还要运用心理战术。询问的内容诸如: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任何指控或怀疑存在舞弊行为;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舞弊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会计记录、分类、交易中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的判断;管理层用以减少舞弊风险的计划和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经营场所或业务部门更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等。此外,审计师还应该向财务报告过程以外的人员询问企业是否存在舞弊或具有值得怀疑的舞弊迹象,如不直接涉及财务报告过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他们可能为审计师提供独特的视角,从非财务角度印证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或提供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信息。

4.重视实地调查和请求专家协助程序。重大财务报告舞弊常常涉及虚构经济业务,企业往往会伪造合同、出口报关单、金融票据甚至发票等业务凭证。审计师扩大实地调查程序必然能够为发现舞弊提供有意义的线索。审计师的调查范围包括内外两方面。内部调查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察生产经营过程,并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如采购员、销售员、保管员、生产工人等,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信息。外部调查如对供货商、商、消费者甚至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又如,对于虚构收入的舞弊审计,观察供产销过程、函证供货商及客户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线索。当然,审计师要真正实施广泛的内查外调还需要法律法规赋予相应的权限,并需要执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在调查以及审计中,还应该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又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或聘请专家协助工作。

三、关注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

由于管理当局的特殊地位,他们能够通过越过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记录或编制舞弊财务报告。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者始终关注其经营形势、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管理当局达到某种财务绩效的压力或动机始终存在。管理当局的地位使其便于逾越内部控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与此相应,审计人员必须关注此种越位行为。但这些舞弊行为依靠审计师执行传统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察觉的,因此审计师必须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控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测试。

1.检查特殊分录及其他调整。舞弊财务报告常涉及对财务报告过程的操纵,如作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账簿记录;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如合并抵消、报表重分类等)。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程序,审计师需要很好地了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以选择和确认需要测试的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比如,了解明细账记录和调整业务需要哪些授权程序,以发现未经授权的业务;了解谁有条件和资格接触账簿以操纵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确认哪些人有舞弊的机会,然后再分析这些人是否有舞弊的动机和自我合理化的能力。审计理由需要通过检查账簿记录来确认要测试的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并进一步审核支持这些业务的相关资料,即使在控制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有效的情况下,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2.复核重大会计估计。舞弊财务报告常通过重大会计估计的故意错报而实现。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常涉及诸多的判断或假设,这些判断或假设对资产价值、具体交易的认定(如收购、重组或处置)、重要应记负债等会计估计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审计师应该关注管理当局判断或假设的合理性及其对会计估计的影响,考虑会计估计与其支持证据的差异,利用审计理由自行做出的独立估计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独立估计期后事项,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下列各项属于常见的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坏账、存货陈旧过时或遭受毁损、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产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或有损失、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此外,审计师应对以前期间会计报表中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进行追溯复核,利用事后优势确定与之相关的管理层假设和决断是否存在倾向性,判断管理当局是否存在故意操纵行为。这种复核可能向审计师提供额外信息,预示管理当局本年是否存在类似的操纵。

3.评估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是会计报表舞弊的常用手法。如果审计师注意到重大交易与正常经营不符,或者与审计师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了解不符,审计师就应该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它的内在合理性,分析它是否符合商业常规,并分析交易是否预示着存在财务报告舞弊。应当特别注意是否涉及未曾了解的关联方。就本身而论,关联方交易并不构成财务报表舞弊,但如果这些交易没有经过适当的授权,或管理当局没有向审计师确认这些交易,那么这些交易就是管理当局掩饰财务报表舞弊的迹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汉文等.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宋常.舞弊及其审计问题的基本思考[j].审计研究,2001,(4).

[3]郑韩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1,(6).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8

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基金托管,商业银行,银行风险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中面临的风险是很小的。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对于基金受益人来说极为重要,关系到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一旦企业年金在托管中受到重大损失,后果就会极为严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政府一旦授予了某个机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就在一定程度上用政府信用为这家机构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进行了担保。所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业务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但基金受益人不答应,政府也不答应,最终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重大损失,甚至倒闭。所以,仔细查找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反思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的整个流程,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高度关注以下几种风险:

1.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或运行中出现差错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年金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新兴业务,而且发展很快,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差错。例如,由于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某些高层领导人跨级直接对一线员工指示或越权指示,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控制风险的存在可能会诱导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舞弊,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控制不严,银行员工金融投机失败。企业年金基金是基金受益人的保命钱,决不能因商业银行的控制不严而遭受损失。

2.信誉风险

所谓信誉风险是指由于所托管的基金出现问题而导致托管银行的信誉受损的可能性。导致信誉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项:(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失误或失当,基金收益不良,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尽管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没有责任,但是由于连带效应,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评价也会降低。(2)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主体舞弊。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中,最为核心的责任主体是年金基金的受托人,受托人要为委托人制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负责收取年金缴费及向受益人支付年金待遇。法人机构受托人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若这种受托人要舞弊的话,托管银行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当舞弊被揭露后,受托人要受制裁,托管银行的信誉也将受到损害。(3)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差错。在执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时,有些员工出现一些小差错是难以避免的,若这些小差错被现代媒体片面地扩大和渲染,那对银行的信誉也是有损害的。

3.竞争风险

现代市场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基金托管作为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服务项目,自然会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竞争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但对于参与竞争的商业银行来说,竞争则意味着潜在的损失。首先,竞争使得既使满足了政府基本要求的一些商业银行也不能取得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其次,竞争可能会导致个市场利润的降低。价格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收入的直接减少,质量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成本增加,结果,无论价格竞争还是质量竞争都会导致利润的减少;最后,竞争可能诱发商业银行间的相互诋毁,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利益。总之,竞争意味着风险。

二、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对控制风险的控制

对于控制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二是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所谓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有关稽核、审计、监督、控制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则,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保障。只有有了科学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才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制度是人制定的,在严密的制度也有漏洞,所以诚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要在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晋升等各个环节贯彻“诚信至上”的原则,保证即使制度存在漏洞,员工不但不会为了私利而加以利用,而且会主动向银行管理层反映漏洞,甚至提出修改意见。

2.对信誉风险的控制

针对信誉风险的成因,对症下药是最好的措施:(1)加强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服务,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要密切关注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险问题,及时向受托人和监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误。(2)在接受基金托管委托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和基金受托人的诚信度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免费论文参考网。对于除了基金托管人外,主要基金管理角色全由一个利益集团担任的企业年金基金,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关注基金的内部控制风险;对于基金受托人诚信度有问题的基金,商业银行要坚决与之划清界线;对于基金受托人风险偏好很强的基金,商业银行要谨慎接受委托,防止日后信誉受损。(3)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免费论文参考网。企业年金业务的社会影响巨大,商业银行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和各种突发事件。

3.对竞争风险的控制

从根本上来说,单个商业银行是无法控制竞争风险的。但是,面对竞争风险,商业银行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一些作为的。这包括:(1)加强同业间的沟通,防止出现两败俱伤的竞争。这是可行的,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竞争者数量有限,相互沟通起来成本并不高。而且,基于共同的利益,达成妥协或默契是很可能的。(2)加强对竞争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商业银行充分了解了竞争风险的成因和程度后,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时,根据风险收益原则,就可以做出恰当的决策,降低损失。免费论文参考网。假如,某个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即使自己具有了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条件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客户,那么它就不必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的初始投资,这就避免了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刘惠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经济要参,2000(5);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9

一、风险评估的切入点

在传统的风险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评估风险是从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作为切入点,由于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去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难度很大,很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其流于形式造成事实上风险评估与测试脱节。同时,在传统风险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评估控制风险,主要测试和评价企业操作层面的控制风险,既不利于查证管理层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也容易使注册会计师走向极端性。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国内外会计舞弊的典型案例,认为管理舞弊为高审计风险领域,而且由于管理的蓄意行为致使注册会计师查证难度大,提出财务报表审计应当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但由于管理者直接参与舞弊,隐蔽性很强,再加上管理者不可能在提供资料等方面予以配合,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办法评估,因此,“管理舞弊”应当是风险评估中关注的特殊风险,而不是切入点。

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风险是从“经营风险”入手。因为经营风险指企业由于外部或者企业经营状况,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激烈的竞争而引起的,企业无力归还到期借款或无法达到期望收益水平的不确定性,包括影响或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经营风险会影响财务报表,进而对审计产生影响。另外,在经营风险引起经营失败时,企业管理层往往不甘于失败,粉饰财务报表加以掩盖,而财务报表舞弊特别风险是性质极为恶劣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会因为管理层的串通而无法识别和加以控制,从而导致审计失败。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应从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入手,既能有效地抓住被审计单位的根本问题,又能确保审计中查出所有错报,提高审计质量。

二、构建风险分析框架

注册会计师把以下十二要素放在风险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全面认识。

(一)战略风险分析

分析企业风险动态模型中纵轴上要素(环境、投资、董事会、企业流程、价值、管理层、监管部门)可以掌握企业管理层在考虑竞争和环境风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措施。

1、环境

该要素处在整个价值链的最,人类社会的一切商业行为都是在该环境中进行的,其包括社会文化、人文特征、政局、立法、司法环境等,越是良性的商业环境越有利于降低财富创造所面临的风险。反之,投资者、管理层、市场中介、监管部门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从而越不利于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

2、投资者

一切的财富创造行为源自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投资者行为是基于投资回报最大化为其使命的,在承担合理可接受的风险基础上,投资者期望获得投资剩余权益索取权所对应的那部分价值。

3、董事会

董事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承担直接代表投资者利益进行公司治理的主要责任人,其与投资者之间是关系。董事会在其被―投资者授权范围内,

通过制定公司战略目标等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和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进一步授权并有效监督,因此,董事会的有效运作将有利于投资者风险的控制和降低,反之,就会加大投资者的风险,使财富缩水。

4、管理层

在人关系理论下,企业管理层是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实施企业战略措施,使投资者的风险降低到其可以承受水平之内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管理层有效管理,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以财富回报投资者;反之,可能使公司破产,或被收购,使投资者遭受损失。

5、价值

价值指可以引起企业价值变动的企业投资者、董事会、员工、供应商、管理层、顾客、企业所在地区、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所占有市场等各种影响因素。

6、企业流程

其包括企业基本业务活动和支持性业务活动。企业基本业务活动是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直接创造价值的流程。如资金管理流程、销售或服务流程、存货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投资流程、融资流程等。支持性业务活动是促使组织正确发挥职能并借鉴增加价值的流程,如预算管理流程、信息流程、技术流程和人力资源流程等。

7、竞争者

其包括当前的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产品服务等替代品等。

8、监管部门

监管部门,包括监管当局及证券交易所。这些监管部门对股票和债券的公开发行、上市交易、公司信息披露等实施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监督。一个有效监督的资本市场必然会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二)运营流程风险分析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动态模型横轴的左边要素(环境、信息、市场中介、供应商和企业流程),主要是研究资源如何取得以及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动态模型横轴的右边要素(环境、信息、市场中介、顾客和企业流程),主要研究是市场推广、销售以及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经营行为。

1、市场中介

市场中介主要包括会计师、律师、投资银行等团体。会计师需要按公认审计准则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投资者正是期望获得可靠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从而评估其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回报;律师通常被要求对被投资目标的某些重大行为如股票债券的发行,收购和兼并发表独立的法律意见,从而使投资者可以获得被投资对象的法律风险方面的信息,投资银行则大量介入企业的资本运作,如股票及债券承销、上市保荐及尽职调查等,并在其中承担相应责任。

2、顾客

其包括顾客的需要,产品与服务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新产品、新市场和社会新的需求等。

3、供应商

其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本和技术等可用资源。

4、信息

其包括取得的适当的信息、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的使用等。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10

 

关键词:会计主管 委派 商业银行 利弊 

 

一、引言 

1998年,在中纪委二次会议上,“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成为了会议形成的决议。同年,财政部等部门逐步推进会计主管委派制度。对于会计主管委派制,笼统而言,是指相关的上级部门,如财政部在进行社会招聘后,对财会人员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并委派这些相关的财会人员到相关的公司从事会计监督和服务工作,下级单位不可对其工作进行干涉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于2002年开始采用,具体而言,这种委派制度在商业银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总行对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委派财会人员,第二就是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和直属支行实行委派制度,第三是二级分行对分支机构网点实行委派制度。而其委派的对象也从上至下有各行的主管会计行长、会计经理、主管会计和稽核人员四种。这种制度对于商业银行的初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在逐步显现。下面我们就主要探讨下相关的利弊分析。 

二、商业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利益分析 

从过去的实践经验分析,商业银行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可以有效地加大对下级机构的监督力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防控业务风险、提升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下面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一)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加大对下级机构的监督 

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主管将直属于上级银行机构,而不属于下级机构管辖,这样将有利于保证下级机构业务行政领导权和会计监督权的分开。这避免了过去会计人员无法保证独立地位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监督和规范的作用。 

具体而言,会计主管委派制将有利于规范下级机构的行为,减少作风腐败现象,并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首先,会计主管直属于上级机构,因此在对下级机构的会计制度的规范中将严格遵守《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并逐步规范下级机构的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主管不受下级机构的直接干涉,因此,将有效减少“小金库”现象,这样有利于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其次,在国有资产的保护上,由于会计主管薪酬等均属于上级机构管理,同时会计主管的考核也是上级机构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形成会计主管和下级机构勾结的现象,有利于减少铺张浪费现象,保护国有资产。 

同时,会计主管委派制度有利于提升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过去的制度下,上级机构一般从定期的会计报告和其他报告中评价下级机构的行为和业绩,这种依靠会计报告发现下级机构的问题并评价下级业绩的方法存在种种弊端,例如报表已经受到粉饰、时效性差等,运用会计主管委派将有利于及时有效地通过检查下级机构会计人员的做账过程、出单过程等,发现不合理的费用和入账方式等,及时将舞弊行为控制住。在重大的问题上,也可以和相关的领导进行沟通,有利于上级机构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二)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提升下级机构会计信息质量 

当前很多的企业和银行均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银行的会计核算本应该用以向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如实、恰当地提供公允反映银行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如实的会计信息也将有利于内部决策者的决策。一般而言,银行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因素。而会计主管委派制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会计主管委派制中会计主管的委派、升任、调遣、考核等均是上级机构的相关部门在负责,它让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并且不再受到下级机构的影响,完善了会计监督工作,会计主管是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和上级机构的代表对本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在这种组织地位的保障下,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了保证,会计工作也有了权威性。因此,这个制度一旦执行良好,将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其实,目前很多银行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