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11:46: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技术信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技术信息

农业技术信息化论文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查看全文

基于发展方式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一、我国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查看全文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技术论文

一、我国农业发展随着时代

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查看全文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国家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贡献。通过我国2004-2012年相关数据显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社会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通过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及农业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农业增长贡献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的增长率。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缺少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高标准条件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单元发生了变化,其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农业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水平逐年发展和农业科技多层次的投资机制的产生,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时进步的缺陷。因此,通过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社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贡献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相关意见和途径,做出如下论述。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查看全文

科技服务方式研究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深层政治经济体制创新的一个系统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是这个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现代科技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竞争科技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当前,鸡东县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肥、用种等方面差距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农产品深加工实现难,农业信息获取难,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规模生产,农产品结构单一满足不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贴近基层,引导农业生产,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源泉。

二、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改变农村科技落后状况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种植、养殖技术,而且延伸到加工、贮藏、保鲜、转化等领域;不仅需要高产栽培技术而且要求优质、无公害、反季节生产等技术。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棚架等问题,使农民科技服务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队伍不稳

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各省市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总体的一个发展趋势,能够旗帜鲜明地突出我国特有的发展特点,是各省市在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走出来的一种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农业推广队伍涵盖了大中专以及各种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农业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上升;其次是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通过建立五级农业推广服务网络,衔接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各个发展层面,不断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再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大加强,带来的便是农业技术的采用范围不断地扩大,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得到了农业技术的支持,不断地发展;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必然使更多的村民受到进步农民的影响和带动,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分析。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在农业推广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尽管一直在寻求一条较为合理可行的道路,构建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是其优势所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即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外环境氛围,导致分割国家环境、社会观念、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的技术基础。尽管有尝试建立多样化的推广模式,但单一的、行政体制推广性方法较多,仍不能解决自由发展的问题。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该法规的出台对于加强农业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多年来很少对此法规进行修改,有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发展的需要,并且缺少相应的实施条例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已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制度中缺少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这使得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准则,没有激情去研究技术传播科技,最终使得农业推广人员在工作上不作为。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管理上的缺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不作为,即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管理者和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推广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尽到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职责;二是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管理者没有对执行层面的农业推广人员的不作为进行应尽或必要的监管。以上这两方面导致了我国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是推广农业技术而是推销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多年来,农业推广机构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的局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我们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技术性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的农业专业人才更少。由于人员专业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偏低,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我们国家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缺乏,造成部分农业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农业技术团队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于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没有正确认识,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比较低,推广的范围也十分有限,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反过来也会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力度。资金投入不足。我国早在1993年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法,这对于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农业项目的开发、技术宣传以及推广在没有足够资金的保障是无法顺利推进的。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还不够,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推广变革的策略。

针对上面的现状问题,农业推广工作虽然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但是应查找主观原因,探讨新的思路方法,以适应农业发展新时期的需要,因此,农业推广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度。政府部门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起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需要创建由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部门共同筹措的农业推广费用,以公益性推广投人为主的投资制度。WTO中明确规定,病害防治、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等推广工作都是由这种公共基金来支付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世界每个国家对该项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此外,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完善融资制度,鼓舞私营单位进行资金的投人推动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着力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等。加大对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取决于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务必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早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过程中所碰到的技术难题,真正发挥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特长。此外,要努力解决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等问题,切实调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早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技术推广内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保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及时引进先进设备,并适当的给予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在此基础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注重技术的实际推广效果,在技术讲解的过程中明确了解农业生产者的内在诉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推广某种子的种植新方法时,不仅要讲解如何种植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让农民群众学会挑选优良种子,合理搭配作物品种,才能提高产量。改革当下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在目前的全新形势下,政府单位要改变原有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从事于技术的推广。技术推广最终的决定全要在于农民的自主经营上,加强农民在推广决策上的力度,将原有的“行政强制式”的推广方式转变为“引导式”和“服务式”。在技术产品的挑选方面,千万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尖端的新技术,而是需要依据我国当下农业的现实状况及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情况来进行农业技术的现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时期的信息化网络技术使农业推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各种农业推广方法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打破时空限制,既可多点多层次交流,又可一对一交流;组织人员开发农业技术数据库,将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本地化、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技术信息共享利用,加强技术信息利用效率;开发各层次推广人员、对象交流平台,建立问题的发现、上传、解决、反馈机制。如梅县城东镇自主开发粮食生产信息化栽培管理技术,系统建立镇级农业服务网站(城东镇网上农民社区),合理利用市县农业信息网,远程教育网传播当前农业技术、新成果;建立病虫害图片库、病虫害症状档案,制作病虫害防治课件并提供下载共享服务;开通农业短信群发系统、即时交流平台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肩负着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肩负着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虽然在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减少我们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决心。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从土里刨食的传统模式,我们要转变思想,大胆创新,将农业科学技术转换成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动力。

查看全文

媒介农业技术推广报道内容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然而,我国现阶段农业传播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落后。要想摆脱落后状态,只有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媒介的有效推广,才能让农民掌握并应用。本文以“媒介农业技术推广报道”为研究议题,通过分析《农民日报》2011年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新闻报道,阐释媒介对农业推广报道的建构方式和特点。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传播学;农业传播

一、引言

2011年,我国出台《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发展繁荣。然而近代中国早已被发达国家赶超,我国现阶段农业传播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农民信息需求大,农业传播效果不佳,农业传播存在许多问题。大众媒介是农民了解农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个人还是大众,都无法避免大众媒介的影响。大众媒介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如何建构,将会影响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大小。根据赵晓春的定义,农业传播可以界定为社会领域内涉农信息的传递①。农业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农信息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农业传播学发展至今仅有五六十年的时间,还没形成独立的理论积累和完善的学科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立农业类专业,相信农业传播学必将发展壮大。本文探讨的问题是中央主流报纸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建构方式和报道情况。笔者从中央主流媒体出发,通过内容分析法,选取了《农民日报》2011年1月-12月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包括报道篇幅、报道题材、语言特点、报道主题等。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目标媒体的选定:本研究以《农民日报》为目标媒体。《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遵循“做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的办报宗旨,大力宣传中央“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报道农业农村的巨大发展,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心声诉求,总结宣传基层群众的伟大创造。《农民日报》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三农”的重要窗口、广大农民获取“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在10亿农村读者中独具感召力和知名度,并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范围的选定: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为研究时段。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此,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农业技术推广宣传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单位的选定:在《农民日报》选定时间内以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为主的报道,包括新闻、文章、照片等。每一则新闻或文章中的配图作为同一个分析单位,不单独抽取出来分析。由于《农民日报》发行数量较多,如果每一期都分析,工程量比较大,因此我们采用抽样的方法,每周抽取一个样本。由于周六和周日报纸不发行,为了确保样本量足够,因此我们选择每周三发行的报纸作为抽取单位,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依次抽取样本,如有缺失的样本则跳过继续抽取。如有一个版面有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则优先选择位置醒目靠前的新闻。(二)类目建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目标的需要,依据下列六项指标进行类目构建。这六项指标分别是:1.报道篇幅。根据新闻报道字数的多少,分为五大类:(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2500字;(4)2500-5000字;(5)5000字以上。2.报道体裁。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分为九大类:(1)消息;(2)通讯;(3)评论;(4)新闻专访;(5)新闻特写;(6)文艺作品;(7)读者来信;(8)图片;(9)其他。3.报道版面。依据报纸版面的划分,分为头版、二版、三版、四版、五版、六版、七版和八版。4.报道立场。根据报道内容分析,报道立场共分为四大类:正面、中性、负面、无法判断。5.报道地域。根据报道内容中出现的地域,分为九大类: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全国、国外。报道内容中出现多个地区则视为全国范围。6.报道主题。参考2012年8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报道主题可分为十六大类:(1)优良品种(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烤烟、蔬菜等的优良品种);(2)作物栽培技术;(3)养殖技术;(4)植保与疫病防控技术(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5)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6)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7)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8)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9)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开发技术;(10)农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信息;(11)其他农业技术;(12)农技推广体制机制;(13)政策监管;(14)专家指导;(15)农业示范;(16)农民培训。

查看全文

探讨图书馆对三农的影响

一、依托学院“农”的优势

为“三农”服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集教学、生产、科研、推广、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依托自身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出“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举”的产学结合新模式,成为服务“三农”第一线上一支活跃的力量,近五年,累计培养各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万多名,绝大多数成为落地人才,培训了近3万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专业,在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遍布整个黑龙江省,包括农、牧、副,为黑龙江省“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学校定期会有相关专业专家带队赴基地进行服务,图书馆经常随队前往,在和本校专家沟通后,携带与基地相符的技术和文化资料,针对所去基地的特色,制作相应的宣传和发放材料,同时因地适宜选派得力的信息服务人员,在农业技术专家讲授或解答农业生产中问题的同时发放相关资料,开展信息服务。实践证明此项工作非常受欢迎,当地农民不但能了解适合本地特色农业生产的技术信息,同时,还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所带信息资料,基本是一抢而空。这也是图书馆在服务三农的一个方面。[2]3依托农职院校培训部举办培训的优势为“三农”服务随着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三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各种各样有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培训在逐步展开。其中较为大家熟悉的“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就培训各类农民工20余万人。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安排,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自开始举办“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到现在,培训的各类农民创业人员近超过1000人。他们覆盖了牡丹江省的各个地区,并且成为当地到致富的带头人。同时还举办了阳光工程营销带头人培训班等,也召集了一部分农民、农技人员等参加培训,以上的这一部分人也成为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这部分人相对于农民来说,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基础及影响力。因此服务好这一部分人也就服务了他们周边的一群人。即以服务参加培训少部分人,通过其辐射周边其他人,达到服务更多人的目标。对于这些到校参加“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班”及“阳光工程营销带头人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人员,图书馆更是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地为他们服务,我们通过办理短期图书证的办法,让他们在学校培训期间能够自由进入图书馆各个借阅室及电子阅览室,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及讲解,使其能够了解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收藏情况,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引导其积极利用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数据电子资源等,使其能及时了解一些较新的农业科技政策、服务行业、文化医疗卫生等的最新信息,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同时也为了更加完善我们的服务,通过互留QQ号等联系方式,保证了他们离校后的信息需求。

二、依托农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

为“三农”服务作为一个以农学、畜牧等为重点专业的高等农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收藏方面农业、畜牧等专业的书籍就成为重点收藏的对象,对且随着这两个专业成为国家重点专业后,对与其相关的专业信息的收藏力度就变得越来越大,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图书馆也收藏一些与农业相关的资料,比如学校培训部为农民培训的各类资料、学院与牡丹江电视台共同录制的由我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及其他相关学院教师主讲的“农经学院大讲堂”视频等。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料、通俗易董的视频资料、最新的农业、畜牧等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农业、畜牧动态信息资料等,使得图书馆服务人员就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民的创业增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分析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含义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农业发展中,将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商品性的生产,并通过网络化的营销模式,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为社会技术的经济活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商品性生产和技术经济活动,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成果、生产和市场,其中科技成果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前提,规模化的生产是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2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却存在很多的矛盾现象,虽然农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却不高,引起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其中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6方面。2.1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落后。农业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的大小与信息传播的形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农业生产者数量大,基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掌握能力不足等等,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较为落后,没有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2.2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料匮乏。现今是一个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但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网络上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资源较为匮乏,而且网络用户也极为稀少,很多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知仍就主要停留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慢,时效性不强。2.3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成果的接受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信息成果产业化离不开市场的需求,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被接受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带来更多的生产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这种不积极性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不利。2.4科技成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科技成果信息传播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发展环境各不相同,导致科技成果技术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如果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没有将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就会使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失去其真正的效益。2.5技术持有者与技术投资者存在沟通问题。由于技术持有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心理和我国很多法律、政策的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技术投资者对农业科技成果了解有限。同时投资者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这就出现了技术持有者与技术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困难,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广带来阻碍。2.6信息的转移存在“信息差”。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福特集团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在农业科技信息上也存在一定的转移“信息差”。如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由发达地区的衰落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等等,这种信息差导致科技成果推广较为困难,没有真正达到平民化和普及化。

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投资力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有利资金支持。在推广上还可以在民间成立推广组织,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对政府农技推广给予充分的补充,使农业技术成果推广难免更为广泛和具体,同时还可利用涉农业企业等中介组织进行技术推广,从而拓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3.2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化。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要采用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在推广中除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使信息推广手段能够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3.3缩短农户科技信息的传输路径。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中,要合理规划传输路径,尽可能的缩短农业科技信息的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传递的直线性,同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内容要标准化,通俗易懂,能够被广大的农民受益者接受,从而调动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接受的积极性,扩大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3.4建立完美的科技信息的管理体系。科技信息的推广离不开投资用户的大力支持,为了使科技信息的持有者和投资用户的协调沟通,最终达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就要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这样既可以保障科技成果持有者利益,又可以促进投资者的开发,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保障。3.5信息推广要因地制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层次的提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大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

[提要]在梳理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且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对同种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存在差异,同一社会网络类型对不同的农业技术扩散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国内外研究普遍集中于单一网络节点的研究,对多元网络节点的研究少。因此,为增强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正面影响和农业技术扩散现实指导意义,需在社会网络时空差异、多元网络节点的社会网络影响和研究方法优化方面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采纳;农业现代化

一、背景与问题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社会性过程,美国学者瑞安和格罗斯1943年开启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关系的研究,随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社会网络类型和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技术扩散产生影响。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国内霍学喜[3]、杨志海[4]、陆迁[5]、陈万明[6]和徐翔[7]等基于实证分析发现,社会网络会对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产生影响,但影响性质和程度因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类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国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农业技术扩散与社会网络主体及其类型有关的观点。因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弄清当前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研究的现状和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有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社会网络哪些主体起主要作用,为缩短农业技术扩散时间、促进农业技术采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论据。

二、农业技术创新与社会网络关联性研究

(一)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综合效益,通过市场将农业新思想、新技术和旧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得到新的能够长期增值的农产品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系统,包含了研发、推广、改进和应用等,具有难度大、周期长和类型多样化等特点[12]。其实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别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具有更为明显的生物性、风险性、外溢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3]。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属于农业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是农业新技术、新思想农民或者农业企业采纳的社会性过程,受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农户和技术推广站等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构成了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的社会网络,不同主体拥有的社会网络及各自所处的网络地位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及采纳效率。也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农业技术创新包含了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被包含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也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二)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技术采纳。农业技术扩散是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从创新源头成圆形向外扩散,并不断被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认识和采纳的过程,其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13]。此外,农业技术扩散还受到技术、传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机制影响,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且互相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过程。农业技术采纳则是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新技术新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评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绝的行为过程[14]。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之一,而农业技术采纳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结果。即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通过社会网络等媒介向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传播,不同类型的农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感知和评价后决定是否采纳的过程;农业从事者采纳与否是扩散的结果。(三)社会网络。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构成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特征显著。“差序格局”指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与自己距离向外由近及远一圈一圈地划分关系,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农村社会网络与此类似,是以农民个体为节点,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社会网络[13]。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中心,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与其他节点建立关系,实现共享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就业创业等信息资源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以熟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正由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转变,农民以自己为中心并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及利益诉求程度划分社会关系,传统的社会网络不再适应新时代中的农村发展,社会网络关系也已变得冷漠化和资本化[15]。由于农业技术参与主体的社会网路类型和关系强弱等方面不同,带来对农业技术认知、评价和决定的差异,最终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