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16:20:27

农业技术信息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1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2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3

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的增长率。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缺少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高标准条件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单元发生了变化,其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农业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水平逐年发展和农业科技多层次的投资机制的产生,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时进步的缺陷。因此,通过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社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贡献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相关意见和途径,做出如下论述。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1.2国内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的相关专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家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的提高增加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科学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监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其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量是巨大的。农业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相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由此,其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额度和性质都是不同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在金融服务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进步的同时,进行资金支持的监管,确保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得意顺利进行。

2.2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农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中相关动植物主体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农业信息整合的平台可以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同时提供农业市场变化趋势的需求方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2]。

2.3农业生产性服务中技术能力的转换和推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的农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农业生产性服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相关需求,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不断专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投入现实农业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策略

3.1制定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也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近期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产值仅占了农业生产的总产值的2.3%,其发展的规模较小。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土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3.2新型农村制度的建设

新型农村制度,新型的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会向聚集型模式发展,使农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3.3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也在逐步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紧追国家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分享平台。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的资金、信息和生产流通性服务行业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3]。

4结论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而决定国家粮产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概述和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策略。希望通过阐述,为农业生产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方面提供借鉴。

作者:黄巧玲 冼承斌 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尹雷,沈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6(2):32-40.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5

一、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竞争科技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当前,鸡东县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肥、用种等方面差距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农产品深加工实现难,农业信息获取难,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规模生产,农产品结构单一满足不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贴近基层,引导农业生产,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源泉。

二、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改变农村科技落后状况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种植、养殖技术,而且延伸到加工、贮藏、保鲜、转化等领域;不仅需要高产栽培技术而且要求优质、无公害、反季节生产等技术。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棚架等问题,使农民科技服务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队伍不稳

我国农业正处于“政策先导型”向“科技先导型”的转轨时期,农村科技推广体制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科技游离于农村经济之外,并未产生第一生产力的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实行“断奶”,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已无法正常运行,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保障,纷纷离开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另谋生路,导致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对科技人员的需求。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

(二)科技服务功能单一

现在农村对配套的种、养、加工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十分渴求,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不具备技术综合功能,没有形成网络式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等专业人才奇缺,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

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农产品产销信息,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鸡东县农村信息网站覆盖面还比较小,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真正具有时效性、指导性的现代市场信息,大多数农民难以获取,给农民种植、养殖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流通受阻,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科技推广无人员,科技服务不到位,农民增收有困难的状况,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更新观念,探索技术服务新方式,开拓技术服务领域,走一条农技推广改革创新之路。

三、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为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多样性、综合性、针对性的要求,鸡东县科技工作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原有的技术服务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网络为支撑,以试验示范为手段,以示范基地为样板,以科技培训为载休的全方位“服务三农”的新路,满足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多层次需求,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动力支持。

(一)以网络为支撑,开辟绿色通道

鸡东县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利用已有的科技信息网络和农村通讯覆盖资源,搭建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开辟便捷的服务通道。首先,鸡东县开通了农业科技咨询电话。通过电视公布农机中心电话号码,农艺师电话也向全县公开。并设立咨询站,由农机人员坐诊,开展农村咨询服务。对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由农机宣传车及时到现场查看,现场诊断,对症下药,技物结合,实实在在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其次,利用电视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表现性强的特点,与电视台联合开办《农业与科技》栏目,结合农业生产及农时季节,编播图文并茂、新颖实用的技术,向农民传递生产技术信息。第三、我们充分利用自己建立的农业网络,经常上网寻求农产品的供销信息,通过电视向农民,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产品的供求信息,减少了生产盲目性,增强了生产的主动性。

(二)以试验示范为手段,展示科技魅力

当前,农民因受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变得非常谨慎,“宁信看到的,不信听到的;宁信求到的,不信送到的。”一定程度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难、使用难。试验示范则是展示农业科技魅力,取得农民信任的手段之一,因此,鸡东县每年都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新技术,安排在各乡镇具有科技意识的农民的责任田里,使试验田成为农业技术的展示田,观摩田,展示了科技增产的威力,以实事例证影响着周围的农民。

(三)以示范基地为样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鸡东县以实施“三个一”工程为载体,在科技副乡镇长中开展创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园活动,加强科技示范,拓宽示范空间。目前,全县已建设科技示范村98个,科技示范园41个,示范基地3.2万亩。这些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和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辐射源。

(四)以科技培训为载体,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6

目前在我国各省市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总体的一个发展趋势,能够旗帜鲜明地突出我国特有的发展特点,是各省市在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走出来的一种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农业推广队伍涵盖了大中专以及各种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农业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上升;其次是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通过建立五级农业推广服务网络,衔接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各个发展层面,不断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再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大加强,带来的便是农业技术的采用范围不断地扩大,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得到了农业技术的支持,不断地发展;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必然使更多的村民受到进步农民的影响和带动,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分析。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在农业推广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尽管一直在寻求一条较为合理可行的道路,构建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是其优势所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即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外环境氛围,导致分割国家环境、社会观念、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的技术基础。尽管有尝试建立多样化的推广模式,但单一的、行政体制推广性方法较多,仍不能解决自由发展的问题。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该法规的出台对于加强农业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多年来很少对此法规进行修改,有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发展的需要,并且缺少相应的实施条例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已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制度中缺少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这使得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准则,没有激情去研究技术传播科技,最终使得农业推广人员在工作上不作为。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管理上的缺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不作为,即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管理者和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推广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尽到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职责;二是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管理者没有对执行层面的农业推广人员的不作为进行应尽或必要的监管。以上这两方面导致了我国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是推广农业技术而是推销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多年来,农业推广机构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的局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我们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技术性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的农业专业人才更少。由于人员专业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偏低,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我们国家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缺乏,造成部分农业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农业技术团队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于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没有正确认识,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比较低,推广的范围也十分有限,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反过来也会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力度。资金投入不足。我国早在1993年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法,这对于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农业项目的开发、技术宣传以及推广在没有足够资金的保障是无法顺利推进的。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还不够,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推广变革的策略。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传播学;农业传播

一、引言

2011年,我国出台《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发展繁荣。然而近代中国早已被发达国家赶超,我国现阶段农业传播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农民信息需求大,农业传播效果不佳,农业传播存在许多问题。大众媒介是农民了解农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个人还是大众,都无法避免大众媒介的影响。大众媒介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如何建构,将会影响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大小。根据赵晓春的定义,农业传播可以界定为社会领域内涉农信息的传递①。农业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农信息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农业传播学发展至今仅有五六十年的时间,还没形成独立的理论积累和完善的学科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立农业类专业,相信农业传播学必将发展壮大。本文探讨的问题是中央主流报纸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建构方式和报道情况。笔者从中央主流媒体出发,通过内容分析法,选取了《农民日报》2011年1月-12月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包括报道篇幅、报道题材、语言特点、报道主题等。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目标媒体的选定:本研究以《农民日报》为目标媒体。《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遵循“做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的办报宗旨,大力宣传中央“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报道农业农村的巨大发展,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心声诉求,总结宣传基层群众的伟大创造。《农民日报》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三农”的重要窗口、广大农民获取“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在10亿农村读者中独具感召力和知名度,并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范围的选定: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为研究时段。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此,媒体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农业技术推广宣传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单位的选定:在《农民日报》选定时间内以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为主的报道,包括新闻、文章、照片等。每一则新闻或文章中的配图作为同一个分析单位,不单独抽取出来分析。由于《农民日报》发行数量较多,如果每一期都分析,工程量比较大,因此我们采用抽样的方法,每周抽取一个样本。由于周六和周日报纸不发行,为了确保样本量足够,因此我们选择每周三发行的报纸作为抽取单位,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依次抽取样本,如有缺失的样本则跳过继续抽取。如有一个版面有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则优先选择位置醒目靠前的新闻。(二)类目建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目标的需要,依据下列六项指标进行类目构建。这六项指标分别是:1.报道篇幅。根据新闻报道字数的多少,分为五大类:(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2500字;(4)2500-5000字;(5)5000字以上。2.报道体裁。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分为九大类:(1)消息;(2)通讯;(3)评论;(4)新闻专访;(5)新闻特写;(6)文艺作品;(7)读者来信;(8)图片;(9)其他。3.报道版面。依据报纸版面的划分,分为头版、二版、三版、四版、五版、六版、七版和八版。4.报道立场。根据报道内容分析,报道立场共分为四大类:正面、中性、负面、无法判断。5.报道地域。根据报道内容中出现的地域,分为九大类: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全国、国外。报道内容中出现多个地区则视为全国范围。6.报道主题。参考2012年8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报道主题可分为十六大类:(1)优良品种(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烤烟、蔬菜等的优良品种);(2)作物栽培技术;(3)养殖技术;(4)植保与疫病防控技术(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5)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6)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7)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8)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9)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开发技术;(10)农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信息;(11)其他农业技术;(12)农技推广体制机制;(13)政策监管;(14)专家指导;(15)农业示范;(16)农民培训。

三、资料分析

(一)报道数量统计。1月-12月总共抽取了51个样本,样本分布比较均匀,每个星期都有一个样本,保证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二)报道篇幅统计。农业技术推广报道的篇幅主要集中在200-2500字,其中200-800字有19篇,占总样本量的37%;800-2500字有22篇,占总样本量的43%;200字以下和2500字以上的报道较少,分别有4篇、5篇;5000字以上的有1篇。(三)报道体裁统计。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最常见的新闻体裁是消息,总共有26篇,占样本量的51%,已经超过半数。其次是通讯,共有19篇,占样本量的37%。新闻评论和新闻专访都是两篇,占样本量的4%。读者来信和图片数量最少,各只有1篇,占样本量的2%。新闻特写、文艺作品在抽样的样本中没有涉及。(四)报道版面。统计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编辑人员精心设计报纸内容的总体结构,是读者首要的接触对象。对于党报而言,第一版被称为头版,是最重要的版面,往往刊登最重要、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和意义的稿件。由表1可知,《农民日报》主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编排在五版和六版,五、六两版各有15篇,占样本量的29%;其次是头版,有9篇报道,占样本量的18%;接着是二版、三版和八版,分别有4篇、3篇和3篇,各站样本量的9%、6%和6%;四版和七版数量最少,只有1篇,占样本量的2%。(五)报道立场统计。这里的报道立场指的是报道内容所呈现的语言特点,分为正面、中性、负面。正面指的是赞美、肯定的成分;负面包含批判、抨击的成分;中性介于两者之间,对事实的客观陈述,态度中立。从统计数据可知,《农民日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有61%的是正面的,有31篇;其次是37%的中性的新闻,有19篇;负面的最少,只有1篇,占样本量的2%。无法判断的新闻没有。《农民日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报道以正面为主,遵循了其办报的宗旨。(六)报道地域统计。通过表2可知,《农民日报》农业技术推广报道地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都有22篇,占样本量的23%;其次是全国范围内多个区域的报道,有11篇,占样本量的22%;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报道分布比较均匀,分别是2篇、3篇、4篇和5篇,占样本量的4%、6%、8%和10%;华中和国外地区分布最少,只有1篇,占样本量的2%。(七)报道主题统计。注:主题内容分类包括(1)优良品种(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烤烟、蔬菜等的优良品种);(2)作物栽培技术;(3)养殖技术;(4)植保与疫病防控技术(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5)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6)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7)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8)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9)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开发技术;(10)农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信息;(11)其他农业技术;(12)农技推广体制机制;(13)政策监管;(14)专家指导;(15)农业示范;(16)农民培训。表3显示,以总体51篇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各类主题在总体报道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前三位依次为作物栽培技术(28%)、养殖技术(10%)、优良品种(8%)。作物栽培技术一枝独秀(15篇),其它主题分布比较均匀,只有两三篇报道。

四、结论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8

为“三农”服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集教学、生产、科研、推广、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依托自身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出“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举”的产学结合新模式,成为服务“三农”第一线上一支活跃的力量,近五年,累计培养各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万多名,绝大多数成为落地人才,培训了近3万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专业,在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遍布整个黑龙江省,包括农、牧、副,为黑龙江省“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学校定期会有相关专业专家带队赴基地进行服务,图书馆经常随队前往,在和本校专家沟通后,携带与基地相符的技术和文化资料,针对所去基地的特色,制作相应的宣传和发放材料,同时因地适宜选派得力的信息服务人员,在农业技术专家讲授或解答农业生产中问题的同时发放相关资料,开展信息服务。实践证明此项工作非常受欢迎,当地农民不但能了解适合本地特色农业生产的技术信息,同时,还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所带信息资料,基本是一抢而空。这也是图书馆在服务三农的一个方面。[2]3依托农职院校培训部举办培训的优势为“三农”服务随着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三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各种各样有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培训在逐步展开。其中较为大家熟悉的“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就培训各类农民工20余万人。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安排,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自开始举办“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到现在,培训的各类农民创业人员近超过1000人。他们覆盖了牡丹江省的各个地区,并且成为当地到致富的带头人。同时还举办了阳光工程营销带头人培训班等,也召集了一部分农民、农技人员等参加培训,以上的这一部分人也成为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这部分人相对于农民来说,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基础及影响力。因此服务好这一部分人也就服务了他们周边的一群人。即以服务参加培训少部分人,通过其辐射周边其他人,达到服务更多人的目标。对于这些到校参加“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班”及“阳光工程营销带头人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人员,图书馆更是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地为他们服务,我们通过办理短期图书证的办法,让他们在学校培训期间能够自由进入图书馆各个借阅室及电子阅览室,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及讲解,使其能够了解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收藏情况,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引导其积极利用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数据电子资源等,使其能及时了解一些较新的农业科技政策、服务行业、文化医疗卫生等的最新信息,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同时也为了更加完善我们的服务,通过互留QQ号等联系方式,保证了他们离校后的信息需求。

二、依托农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

为“三农”服务作为一个以农学、畜牧等为重点专业的高等农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收藏方面农业、畜牧等专业的书籍就成为重点收藏的对象,对且随着这两个专业成为国家重点专业后,对与其相关的专业信息的收藏力度就变得越来越大,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图书馆也收藏一些与农业相关的资料,比如学校培训部为农民培训的各类资料、学院与牡丹江电视台共同录制的由我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及其他相关学院教师主讲的“农经学院大讲堂”视频等。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料、通俗易董的视频资料、最新的农业、畜牧等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农业、畜牧动态信息资料等,使得图书馆服务人员就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民的创业增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三、结语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9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农业发展中,将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商品性的生产,并通过网络化的营销模式,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为社会技术的经济活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商品性生产和技术经济活动,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成果、生产和市场,其中科技成果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前提,规模化的生产是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2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却存在很多的矛盾现象,虽然农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却不高,引起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其中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6方面。2.1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落后。农业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的大小与信息传播的形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农业生产者数量大,基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掌握能力不足等等,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较为落后,没有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2.2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料匮乏。现今是一个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但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网络上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资源较为匮乏,而且网络用户也极为稀少,很多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知仍就主要停留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慢,时效性不强。2.3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成果的接受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信息成果产业化离不开市场的需求,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被接受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带来更多的生产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这种不积极性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不利。2.4科技成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科技成果信息传播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发展环境各不相同,导致科技成果技术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如果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没有将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就会使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失去其真正的效益。2.5技术持有者与技术投资者存在沟通问题。由于技术持有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心理和我国很多法律、政策的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技术投资者对农业科技成果了解有限。同时投资者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这就出现了技术持有者与技术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困难,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广带来阻碍。2.6信息的转移存在“信息差”。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福特集团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在农业科技信息上也存在一定的转移“信息差”。如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由发达地区的衰落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等等,这种信息差导致科技成果推广较为困难,没有真正达到平民化和普及化。

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投资力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有利资金支持。在推广上还可以在民间成立推广组织,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对政府农技推广给予充分的补充,使农业技术成果推广难免更为广泛和具体,同时还可利用涉农业企业等中介组织进行技术推广,从而拓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3.2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化。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要采用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在推广中除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使信息推广手段能够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3.3缩短农户科技信息的传输路径。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中,要合理规划传输路径,尽可能的缩短农业科技信息的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传递的直线性,同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内容要标准化,通俗易懂,能够被广大的农民受益者接受,从而调动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接受的积极性,扩大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3.4建立完美的科技信息的管理体系。科技信息的推广离不开投资用户的大力支持,为了使科技信息的持有者和投资用户的协调沟通,最终达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就要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这样既可以保障科技成果持有者利益,又可以促进投资者的开发,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保障。3.5信息推广要因地制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层次的提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大经济效益。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的分析,可见在发展农业时,必须要整体把握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本质,要引入高科技成果改造和发展传统农业,形成以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的新兴农业产业。同时还要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信息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合理利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输出,从而使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能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李珍.关于林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1(18):1-12.

[2]吴素春,项喜章,刘虹.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13):13-14.

[3]张爱芹,潘庆忠,牛田华.山东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03):21-22.

[4]张呈念,苏孝永,陈国胜,杨加付,谢志远.农类高职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44-45.

农业技术信息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采纳;农业现代化

一、背景与问题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社会性过程,美国学者瑞安和格罗斯1943年开启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关系的研究,随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社会网络类型和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技术扩散产生影响。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国内霍学喜[3]、杨志海[4]、陆迁[5]、陈万明[6]和徐翔[7]等基于实证分析发现,社会网络会对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产生影响,但影响性质和程度因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类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国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农业技术扩散与社会网络主体及其类型有关的观点。因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弄清当前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研究的现状和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有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社会网络哪些主体起主要作用,为缩短农业技术扩散时间、促进农业技术采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论据。

二、农业技术创新与社会网络关联性研究

(一)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综合效益,通过市场将农业新思想、新技术和旧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得到新的能够长期增值的农产品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系统,包含了研发、推广、改进和应用等,具有难度大、周期长和类型多样化等特点[12]。其实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别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具有更为明显的生物性、风险性、外溢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3]。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属于农业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是农业新技术、新思想农民或者农业企业采纳的社会性过程,受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农户和技术推广站等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构成了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的社会网络,不同主体拥有的社会网络及各自所处的网络地位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及采纳效率。也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农业技术创新包含了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被包含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也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二)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技术采纳。农业技术扩散是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从创新源头成圆形向外扩散,并不断被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认识和采纳的过程,其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13]。此外,农业技术扩散还受到技术、传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机制影响,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且互相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过程。农业技术采纳则是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新技术新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评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绝的行为过程[14]。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之一,而农业技术采纳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结果。即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通过社会网络等媒介向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传播,不同类型的农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感知和评价后决定是否采纳的过程;农业从事者采纳与否是扩散的结果。(三)社会网络。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构成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特征显著。“差序格局”指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与自己距离向外由近及远一圈一圈地划分关系,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农村社会网络与此类似,是以农民个体为节点,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社会网络[13]。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中心,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与其他节点建立关系,实现共享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就业创业等信息资源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以熟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正由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转变,农民以自己为中心并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及利益诉求程度划分社会关系,传统的社会网络不再适应新时代中的农村发展,社会网络关系也已变得冷漠化和资本化[15]。由于农业技术参与主体的社会网路类型和关系强弱等方面不同,带来对农业技术认知、评价和决定的差异,最终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

三、宏观视角下的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分析

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但其促进程度仍有待论证。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网络类型和地区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存在差异,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社会网络类型。首先,社会网络可分为朋友网、技术情报网和技术学习网。基于此分类,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技术情报网和技术学习网相比,朋友网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更大;技术情报网和技术学习网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存在明显地区差异,而朋友网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16]。其次,社会网络规模层级可分为村级层级和家庭层级,其中村级层级的社会网络对技术采纳影响程度要低于家庭层级[3]。第三,男性与女性形成的社会网络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存在差异,女性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整体影响力明显低于男性,且社会学习在女性网络中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倒U形特点[9-10]。第四,对比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亲戚型网络、家庭型网络和朋友型网络的影响发现,老年人受亲戚型网络影响最大,年轻人则受朋友型网络影响最大,说明同类型网络在不同年龄中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17]。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关系强弱和信息媒介也会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对比不同社会网络连接程度的两个地区发现,处于社会网络连接程度高的地区农业生产者比处在社会网络连接程度低的地区农业生产者能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技术信息扩散和采纳速度也更快,农业产出效率也更高[18]。同一地区社会网络关系强弱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强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弱社会网络关系,弱社会网络关系需要借助关系桥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强社会网络关系则直接地起到促进作用。在信息媒介影响的研究方面,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媒介影响途径、对象和程度不同,但均呈现出“S”形的传播规律[19]。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会产生正面影响,但其是否能缩短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的时间,以及缩短时间如何合理量化仍有待实证分析。对老年人来说,亲戚型社会网络比朋友型和家庭型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的影响大;而对年轻人来说,朋友型社会网络则比亲戚型和家庭型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的影响大,且男性社会网络的影响水平高于女性社会网络。此外,强社会网络关系对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的影响程度高于弱社会网络关系,并且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虽然存在影响差异,但均具有“S”形传播规律。因此,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传播媒介、拥有的社会网络类型及网络关系强弱的影响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扩散方式,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微观视角下的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分析

(一)多元网络节点下的影响分析。社会网络节点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以农户为网络节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网络节点,以农户、农业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等多主体为网络节点。在以单一主体为网络节点方面,如以农户为网络节点构建的一维网络模型中,处在位置越重要的农户越有可能采纳新技术,对其他农户的影响也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所处初始位置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向于采纳新技术,且对潜在技术采用者的影响力也越大[20]。按照农户是否经过培训可分为关键农户、中间农户和普通农户,其中关键农户和中间农户易于采纳技术,且两者的采纳率差距不大;普通农户之间,与关键或中间农户有亲戚或邻居关系的普通农户有可能采用新技术[11]。以农业推广人员为网络节点,研究发现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沟通有效可促进农业技术信息的扩散,且其知识技能水平影响着与农户沟通的效果[21]。以农业企业家为网络节点,农业企业家在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2]。以政府组织为网络节点,农业咨询机构等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扩散,提高了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而非政府组织则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多元主体为网络节点方面,以政府组织、农民、科研机构和大学、农业合作社、非政府组织和农业技术企业为网络节点,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合作社能让新技术被农户或农业企业等所接受,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其他节点的影响效果则较低。社会网络节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存在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推广人员、农业企业家和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为节点的社会网络。普遍关注以单一主体为节点构成的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影响分析;而对由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构成的社会网络影响分析则相对较少。随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发展,农业技术扩散对象将由传统单一的农户转向主体多样化,而研究这些主体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技术企业、大学等多元主体构成的社会网络影响特点对促进农业技术的扩散及采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二)不同农业技术的影响分析。由于不同农业技术实际作用效果的不同,因此,社会网络对其影响也存在差异;不同的社会网络对同种农业技术影响也存在差异。在不同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以养猪技术扩散为例,农业技术扩散是结构性的扩散,与社会网络具有同源性和异质性,需要与当地社会网络类型相匹配才能实现更好的技术扩散效果[23]。以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为例,农户社会网络是技术采纳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感知有用性是内部心理因素[24]。以节水灌溉技术采纳为例,社会网络对技术采纳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技术不确定因素对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25]。不同的社会网络对同种农业技术存在差异,如同为节水灌溉技术,对民勤县的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上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直接效应体现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间接效应体现为社会网络正向影响推广服务效果,进而促进技术采用[25]。而对甘州区的研究则发现社会网络影响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异质性关系比同质性关系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更为显著[26]。因此,农业技术扩散应考虑技术种类与社会网络类型之间作用的差异性,避免因“一刀切”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扩散与采纳。(三)多样化的研究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纳影响的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分析阶段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在数据收集阶段,问卷调查法得到广泛运用,而定点跟踪法少用。在数据处理分析阶段,基于不同研究目的,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4]、Probit模型[5]、空间Durbin模型[7]和二元Logistic模型[27]等方法模型。如运用因子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检验和门槛回归模型能清晰地描述社会网络特征,揭示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内在影响机理,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8];空间Durbin模型[7]能够分析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影响;结构方程模型(SEM)在分析包括社会网络在内的多种因素对农业技术采纳影响具有优势,而Mundlak-ChamberlainIV固定效应模型能较好的将未观察到的异质性和内生性因素进行控制,提高所选因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29]。上述方法适用于对具体数据进行定量处理,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例如,计算机仿真技术,可对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组织等主体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社会网络特征等进行仿真分析,对仿真系数合理设定后能够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仿真结果,为改善各主体的行为提供了参考论据[30]。案例分析法,具有从分析单一对象获得事物一般性规律的优势,广泛运用于公司管理等领域。借助此优势以某地某项农业技术扩散为实例,厘清其扩散过程所涉及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影响机制,从而为改善其他地区和各类农业技术扩散情况提供参考[31]。

五、结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