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2:42:4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1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计划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中间环节不行,但中间环节太多也不行。当前,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甘肃以往的一些农产品销售一般都要过三四道手,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经销商获取的收益都比农户要高。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个小头,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到两个,使收购价在终端市场价格和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了稳定和提高。由于中间环节减少,外销价格提高就能带动龙头加工企业提高收购价格,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有时增收的空间会更大。

在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上,经营主体的多少也大有学问。经营主体过少,就很容易形成垄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吃亏。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门收购,忽视培育自己的中间商搞经销或者走出去闯市场,结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充分竞争,利益分配才会趋于合理,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户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互助合作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现阶段,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在市场交易中难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形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必须看到,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因为龙头企业少,竞争不充分,极易形成价格垄断,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因此,应当形成多个龙头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应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中间商平衡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注重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在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终端销售市场,为农户便利地进入市场提供平台;二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经销和加工企业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充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则,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速度,是影响产品流通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占据市场先机,必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从尽量降低流通成本出发,选择最佳的销售市场、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从运输方式看,公路运输一般要比铁路运输成本高,但公路运输较为通畅、灵活性大;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成本低,但灵活性差。在当前公路和铁路运力都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输业感冒、农产品发烧”的情况。因此,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扬长避短,哪种运输方式有利于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就选择哪种方式。根据运力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产品终端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好市场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情况,确定农产品发运的方向、总量、时间,制定合理的运销预案,挖掘现有运输潜力,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挤羊肠小道,对那些适宜储藏而自然上市价格又不理想的农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储藏来调节销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2

根据农业部(农办经[2009]21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监测试点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我局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组建领导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开展详实调查。现将监测调查情况简要分析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距省会成都147公里,辖15个乡镇、143个行政村、1055个村民小组;幅员1896.49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417.5米、最高海拔3090米,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川钟秀、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5.7%,享有“绿海明珠”美誉,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生态县。2009年,有农业户8.98万户(其中:家庭承包经营户8.78万户,占97.8%),有农业人口30.17万人、占总人口88%,有农村劳动力17.54万个、占农村人口的58%;有耕地面积19.54万亩(其中:田17.62万亩,地2.10万亩),有茶园20.16万亩、桑园1.72万亩、果园1.01万亩、林地200万亩,茶叶、奶牛、林业、生猪为农业支柱产业,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县。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8.87万亩,复种指数为301%,其中:粮食作物播面为32.32万亩、占总播面的55%,粮食总产13.75万吨、农民人均456公斤;年出栏生猪42.15万头、肉牛2.51万头,年末奶牛存栏3.73万头、年产牛奶10.45万吨,年出栏肉用羊9.69万头,年出栏家禽900万头。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5亿元,其中:农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5303元。

二、发展现状

(一)公共服务机构

全县共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40个,其中:(1)县级10个、占25%,乡镇级30个、占75%;(2)种植业16个、占40%,畜牧业20个、占50%,农机化、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各1个、占10%;(3)乡镇级机构中,除种植业、畜牧业外,均无独立机构。

2009年末,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批准编制数为351人,在编人数261人、占批准编制数的74.4%,实有人数290人、占批准编制数的82.6%;在所有机构中,除15个乡镇级畜牧业服务机构为差额拨款外,其余县、乡(镇)两级机构均为财政全额拨款机构。此外,县乡(镇)两级均配备了相应的仪器、办公用房、交通等基本办公设施,种植业系统还建立了15000亩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二)农业龙头企业

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6个,其中:省级1个、占16.7,市县级5个、占83.3%;有茶叶加工3个、占50%,种植业(滕椒)调料食品加工1个、占16.7%,牛奶加工1个、占16.7%,奶牛饲养1个、占16.7%。2009年,6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2615万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8.4%,带动农户14080户、占总农户的15.8%。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县共有各类合作社49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49个),其中:种植业29个、占59.2%(其中:茶叶16个、占种植业的55.2%),畜牧业11个、占22.4%,林业6个、占12.2%,渔业1个、2.1%,其它服务业2个、占4.1%;在合作社中,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36个、占73.5%,加工服务为主的9个、占18.5%,购买服务为主的2个、占4%,其他的2个、占4%;合作社有成员6500个,其中:农民成员6465个、占99.5%。2009年,合作社经营收入1631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业务交易量14028万元、占经营收入的86%。

此外,有种植业、畜牧业等各类专业协会46个。

(四)其他农业服务组织

全县共有其他服务组织12个,其中:农业科研教育(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个、占8.3%,供销合作社4个、33.4%,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企业2个、占16.6%,农业信贷金融机构4个、占33.4%,农业保险机构1个、占8.3%。

三、主要工作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在稳定和巩固公共服务机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职能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

为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我县依托县农业局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分别于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在眉山市率先成立了县和乡(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责任,配备了电脑、管理软件、室外彩色电子显示屏(县农业局)等办公设施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为有效强化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包括总则、资质评估及资格审查、信息收集上报及、委托流转及交易平台、备案登记、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在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规定(暂行)”(洪府办[2009]33号),制发了“**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工作流程”、“**县土地流转程序”与服务中心职能职责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流转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上墙,建立了土地流转出让、受让及台帐登记“三簿”。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洪委办发[2009]10号),创新流转模式、与农业规划产业相结合、引进业主上规模,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截止2009年12月底,全县采取互换、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耕地3.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比上年增加1.62万亩、增长108%;流转涉及农户0.85万户,占总农户的9.5%。流转土地中,以茶叶、蔬菜、饲草为主的规模经营达到0.9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如:柳江镇天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与农户入股、租赁方式,种植浙江安吉白茶2000余亩。

(二)着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洪委办[2009]12号),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目标、原则和举措。截止2009年12月,全县共有各类合作社49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49个),比上年增加37个、增长3.08倍,带动农户2.88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32%。多数合作社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的合作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我县始终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制定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2007年,引进蒙牛集团组建**蒙牛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建立万头奶牛示范养殖场;引进龙都茶业集团,组建集种、产、学、研、贸为一体,年产名优茶叶2500吨、深加工产品1500余吨,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的四川尚林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茶叶、奶牛的产业化发展,全县茶叶面积由2007年末的13.53万亩增加到2009年末的20.16万亩,增加6.63万亩,增长49%;奶牛由2007年末的2.66万头发展到2009年末的3.73万头,增加1.07万头,增长40%。

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县6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采购量达到4万余吨,采购额达到14150万元,全县农民户均1600余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带动农户1.41万户,占总农户的15.7%。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县始终把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将25度以上的27.4万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竹、还茶、还草,停止审批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关闭了小煤窑、小纸厂等“三废”污染企业近120家,先后禁用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96个品种、限制使用单质化肥品种17个,建设沼气池2.2万口,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整体达到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抓好标志农产品开发与管理,全县共开发出茶叶、牛奶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志农产品35个,2009年生产总量达到3.0万吨,其中:新希望、尚林生物、雅雨露、雅自天成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发13个,占总数的37%。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辐射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尤其是茶叶,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客商均慕名前来采购。

四、存在问题

从监测调查情况看,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服务机构由于人事体制及经费原因,人员断层现象突出,加之财政保障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明,严重影响服务和管理职能发挥。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国家政策性支持、扶持力度不够,其服务职能、经营优势受到制约,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业专业服务、农机专业服务、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等发展严重滞后,多形式生产经营服务网络格局未形成,农产品生产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营销不畅通。

五、几点建议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一个体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对于县以下基层来讲,其管理体制均不明,多头管理、各行其事、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明确其管理部门及职能职责,有效防止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现象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第一、服务第二,管理促进规范、服务促发展。

(二)建立一个机制

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其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应当在进一步明确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好人才、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等公共职能。

(三)推行一个政策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应当建立和推行包括国家农业项目、国家贴息贷款、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扶持政策,推进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交会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实际上展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三届农交会的举办,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会,也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深入发展的展示会,这种展示无疑打上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深深烙印,深刻说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目前,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超过15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超过100万人。

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服务与管理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

去年,农业部制定了2004年—201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主办,是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成果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适应了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只要各级农业部门齐心协力,以农交会展示的新成果为动力,努力建设好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

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2004年—201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5

同志们: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交会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实际上展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三届农交会的举办,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会,也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深入发展的展示会,这种展示无疑打上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深深烙印,深刻说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早在19*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目前,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超过15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超过100万人。

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服务与管理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

去年,农业部制定了20*年—2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主办,是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成果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适应了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只要各级农业部门齐心协力,以农交会展示的新成果为动力,努力建设好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6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支持我国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九个方面来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也称为“农业服务”、“农村服务”或“支持服务”。尽管不同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不同的叫法,而且不同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从其实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来说,则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资本主义国家已十分发达,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几十年来为服务农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这个服务体系是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相联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2.3亿农户的生产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需要的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一)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其特点是服务组织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服务成本给予一定的补贴,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目前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该类型组织也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农民来弥补经费不足,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二)“公司+协会+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协会——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其形式包括:1、“流通企业+协会(农户)”。这种形式以流通企业为“龙头”,由“龙头”企业负责购销,协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与协会或农户之间有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也有不少“龙头”企业办有加工、冷藏、包装等配套项目;2、“加工企业十协会(农户)”。.这是一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优质原料的充足供应,专门选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对这些基地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加工企业按合同收购农民的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3、“公司+农户”。这种类型是经济实体(公司)通过对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物质帮助,待农产品收获后负责统一购销,从而达到公司与农户双方都获利的目的。就农户而言,平时只需进行必要的管理就行,比较轻松;就公司而言,一旦产品销售出去就能获利。这种结合模式的基础是市场条件,结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供给量不足的农产品,如种子、特殊稻米等。因此,这种结合模式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4、“专业协会(研究会、学会)+农户”。一些专业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农民协会及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种经济技术协作团体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运输、购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服务按全额补偿成本,取得合理盈利,彼此完全独立。

(三)“协会+政府部门”。这种类型一开始是由农民自己联合组成农协会,主要负责协会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外销的需要,协会感到力不从心,流通环节的许多事情,如交通工具、外销渠道、资金等事情办不了。乡镇政府及时出面,投入扶持资金,帮助协会工作,并从农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相应部分。协会也就把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业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这种服务组织实质是政府和协会经济利益的合作。目前这种类型数量很少。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组织形式和专业经济技术部门有同样的弱点,即政府行政干预协会活动较多,协会自主性很差,很难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四)“协会+事业单位”。这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协会人才单一,服务面窄,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从而寻求乡镇有关技术部门或省地有关专业研究机构的帮助和支持,进而形成科研、教育、推广、农协的“四农”结合。

(五)“事业单位+公司+农户”。事业单位采取无偿或低偿方式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公司向农户提供资金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同时为农户向事业单位支付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农户则按合同的规定,向公司提供农产品。这种结合模式实际是公司利用事业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

(六)“服务组织+农户”。农民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任意寻找服务组织为其服务。它们既有国家办的,也有集体办的,还有个体、私营、中外合资或股份合作制的,如生产、加工、销售非专营的农、林、牧、渔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各类工商企业、专业户等。服务组织只对所提供的服务负责,而对农户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不承担责任。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结合比较松散,带有不固定性、临时性和内容单一性的特点。它们用各类服务与农业生产者实行等价交换,服务需按全额补偿成本,还要取得合理盈利。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初期,在不发达地区,这种结合模式较为多见。

(七)“农户+农户”。农户把资金、土地、机械设备、技术、劳力等资源的使用权入股,通过联合,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成为可能,促进了对小生产、粗放经营、自然经济等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其向大生产、集约经营、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从而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八)“能人+农户”。农村专业大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土专家),包括一些经纪人,为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往往以自身生产经营为基础,同时与当地农户结合起来从事某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这些能人广结各方客商,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户提供信息并指导生产,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户生产的产品收购、贩运出去,在为农户提供流通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利润。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一定成效,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形式日趋多样化,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社区、公司、农协等几个方面的服务渠道。

在产前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部门发放农业生产贷款,组织供应生产资料,维修农机具,提供优良种子,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在产中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部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防治病虫害,提供防疫服务,为促进优质高效高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产后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部门组织收购农副产品,使农产品价值得以实现,保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为农业服务过程中自身实力也得到相应增强。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供给不足。据农业部统计,我国目前仍有60%的村、20%的乡镇没有农经服务组织,45%的村没有农技服务组织,25%的乡镇没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36%的县没有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结构不健全,农业服务缺乏统一性,特别是缺乏农业技术这一基础服务,农业服务就谈不上专业化与社会化。有些地区的农业服务组织较注重自身的利益,缺乏同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和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性,真正将农业服务落实到村组、农户的还是那些民间自发服务组织。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复杂多样。在现有的服务组织中存在结构紊乱的问题,形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特有的矛盾和摩擦,导致难以发挥服务体系的综合力。目前,仅县级涉及到农业的部门和机构就达10多个,且多以独立分设为主;在同一部门或机构内部,又下设多个经济实体和服务站,将服务组织分割成多个主体,由此形成涉农部门间的不合理、不规范竞争。所以,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分属于不同部门经营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供应站、各种植保、农机服务中心、信用社等往往自行其事,互不合作,处于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状态。在一些县、乡,供销社与农技中心势不两立,甚至展开激烈对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使农业社会化体系形不成规模优势。小规模、分散化带来的是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与市场经济发展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这些以部门为主导的服务活动便纷纷寻求行政力量保护自己。在一些地方,有偿服务变成了硬性摊派,农民由主动选择服务的需求方变成了“强制服务”的被动承受者,使农民直接感受到的不是服务,而是自身利益的直接损害。

(三)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支农力度,但国家支农资金比例却不断下降,加上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且涨幅过猛,农产品比较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仍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金融服务非常呆滞,在一些地区甚至是个空白。这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

(四)在服务方向的选择上,较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一般来说,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要有产前服务就可以了,产后销售有国家包办。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中服务的需求量增长较快,多数服务组织将农业服务的重点放在生产资料的采购和生产过程中的植保、防疫、排灌等方面,相应的服务需求也较容易满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后销售才是核心内容。而目前产后服务恰恰已成为薄弱环节,对产后的收割、脱粒、干燥、贮藏等服务比较缺乏。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层次组织为农户提供脱粒、销售统一服务的比重仅占11.9%和16.5%。

(五)在现有的服务模式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的内容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由自发服务组织和农民自己完成,服务体系的功能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但大多数服务组织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不同服务主体与服务方式的结合受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结合不牢固,在发生经济利益冲突时,有些服务主体为保障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农民利益。

(六)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落后。在金融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尚在进一步改革中;农村合作基金会因为运作不规范等原因,已经整体清盘关闭;农业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又无法面向农民开展信贷业务。因此,如何有效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保险方面,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赔付率高而处于亏损状态,许多地方早已停止开办此项业务。面对农业风险,农民经常感到无助和无奈。

三、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内容广泛、群众性极强的社会经营活动,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是办不好的,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广大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由农户自办、联办的服务组织,这些民办服务组织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工商、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壮大农民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支持作用。

(二)建立健全以区域性合作为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出现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户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由于农户规模小,且极其分散,势单力薄的农户无力参与大市场的竞争,难以同非农产业部门相抗衡;农户缺乏平等的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分散的农户在流通领域中,既不能通过农产品价格决定以取得同工业品平等交换的地位,又不能形成影响工业品价格的产业力量。显然,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进入市场的中介组织,从而导致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从日本的经验看,日本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够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与大市场顺利接轨,就在于有一个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责任的按地域组织起来的综合农协,使分散的农户在大市场中以团体组织形式出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联合带来了规模优势,分散的农户组成分散的农协仍难于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需要扩大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因为适度的合作组织仍是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有关部门在八十年代末期就提出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由于落实这项政策既无配套资金,又需在土地、劳力等要素结构上做出调整,因此,我们只能主要依托社区性的合作组织,动员、利用分散的社区资源,扩大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在适合组织进入,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生产经营环节上进行统一经营。即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通过配置资源和合作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并通过社区组织的协调,相对形成内部产业的收益均衡,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以区域性合作为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没有集体经济这一载体,社会化服务就无法顺利实现。

(三)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在西方国家,各种涉农经济部门主要是通过直接购销、农工商一体化、合作议价、合作供销、合同购销、市场信息和政府指导等方式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尤以合同购销和农工商一体化及合作供销最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全部农产品中,由合同协调或完善的一体化企业生产的种植产品占23.5%,畜产品占97.8%。合作供销则占全部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3左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合同购销或一体化经营使农场主能够面对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因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我国在最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方式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在具体运作上还没有同农民结成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相互之间的联系还比较脆弱。为了更有效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使农民真正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得到诸多好处,把社会化服务体系看作进入大市场的桥梁,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方式。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鼓励有关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签署具有严格约束力的购销合同,鼓励建立和发展农工商一体化企业,鼓励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从而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再次组织起来。

(四)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农技站

浙江省的经验表明,创建区域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运行的有效机制,它有利于农技推广力量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强对农技队伍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各地要根据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要求,改革现行农技推广体制,把乡镇农(林、水、牧、渔)技站改建成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区域站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区域内农业科技的规划、调研、技术指导与推广服务,并负责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重点负责果、茶、桑、蔬菜、畜牧等经济特产的技术辅导工作;二是围绕信息、育种、科技、流通四个方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三是建设好一批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四是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和配合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区域站的建设可采取开展试点、进一步推广、全面铺开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完成区域站的建设目标。

(五)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成立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集团(公司),增强为农业综合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有些农村主导产业已经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需要扩大市场,增强外贸外销能力。针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应按农村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外贸出口权的主导产业集团(公司),集团内部制度应参考国际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引入股份制形式,使集团从产生之日起就应步入先进企业组织管理的行列。通过一体化产业集团的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和延伸农村产业的开发,把原来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上的生产系统改造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从而使农村产业开发达到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较理想状态。

(六)推行股份合作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走上“自愿组合、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始终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强化其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农产品大流通、大市场的桥梁,成为科技兴农的载体,成为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好帮手和好向导。从长远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迅速而有效地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济导向机制。为此,一方面,要把拓宽流通服务和经营内容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要借助于股份合作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推行,来纵深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因此,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业化步伐,逐步把赢利状况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造血功能和自我繁殖功能,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走上“既能为农服务,又能自我经营发展”的新坦途。

(七)创造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在农村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土地市场上有所突破,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农产品流通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三是加强农民组织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四是加强乡村基层经济组织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保障。重点是要理顺服务组织的内外关系,如服务组织与政府行政机关的关系,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服务组织与农户的关系,服务组织与其它经济组织的关系,服务组织内部的关系。

(八)民办服务组织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农民协会是农户在商品生产中,为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自己创办,自主管理的群众性组织,管理人员一般是从群众中产生的,更多的是农民技术员或农村能人。但是,有些农民协会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协会领导往往请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有些则是由党委、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协,给农协抹上了一层官办的色彩,使农协成为“第二农技站”;有些地方通过行政措施到处挂牌成立农协,使农协成为空架子。因此,农民协会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此,当前制定和出台“农民协会组织法”,既可以促进农协、公司、协会等服务组织健康发展,保护农民在商品生产中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加强服务组织内部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九)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1、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大,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不能是纯粹的商业保险,而应该是政府扶持的政策性保险。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差异较大,政府财力有限,要把所有农产品生产列入政策性保险还不现实,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既要保证农业生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农民不受大的经济损失,又能使农业保险经营者能正常运行。保险费来源于农民和政府。政府方面,通过设立农业保险基金,或将开展保险后节省的赈灾经费和相应的补助款转为保险费的补贴来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对某些非常重要的农业项目,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办法,以提供保费的方式代替农业补贴。同时,对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实行免税优惠,增强其偿付能力。农民方面,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保险费率,以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

2、搞活农业保险经营机制。由于我国财力有限,政策性保险很难全面推行,一般还只能由农户和村集体自行解决。因此,要积级探索保险经营机制,解决农业保险需求。如实施农民互助保险,通过以股份制的形式筹集风险基金,来源主要是农户和村集体,出资比例依农作物面积或畜禽饲养数目、水产养殖水面来定,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实行小区域的农业统一保险。农户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可以有效防止道德危险。同时,各互保组织之间可以广泛开展联保关系,或要求政府或人保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以最大程度降低农业风险。此外,还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保险经营体制。

3、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在当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村的产业结构更新变换速度加快,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此,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不仅要开展第一产业的保险,也要开展第二、三产业的保险。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对保险的需要,而且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二、三产业收入补第一产业支出,提高赔付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万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曾宪硬、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3顾江:《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

4陈喜洲:《关于构筑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02年第1期。

5宣杏云、徐更生:《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7

1979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一方面,农户家庭的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性活动外,还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也较快。农村经济的这种变化,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摆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地域间行政、技术和物资部门通过实物或活劳动形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种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动,它包括国有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农户之间的相互服务,以及省、地、市、县、乡各级层次的系列化服务。当前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原因有:

1.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呼唤。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农业生产形式,它作为一种“小生产”方式,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这种小生产方式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克服这种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复杂过程,许多环节不适合分户经营,如灌溉、良种制作,如果单家独户进行,既消费人力,也浪费物力、财力。有些虽然也可以分户经营的环节由于受资金、技术、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由农户各家去包揽,则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一家一户经营既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又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技术和可靠灵便的信息做保证,而中国多数农村地区还比较闭塞,农民缺文化、缺技术、缺信息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农民跟着别人走,人家种养什么我也种养什么,一些地方的农民说,“市场经济,全是运气,碰着了就哈哈笔,碰不着就上吊”,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再次,由于中国目前多数农村的经济还不发达,农民的再生产能国很弱,靠单家独户的力量很难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尤其是一遇自然灾害,往往无能为力,这就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出面聚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以作为农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最后,从管理的角度看,由于每家每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都必须考虑产、供、销的问题,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核算问题,而目前的实际状况表明,大量的农户不具备这个素质。这种普遍性的管理问题当然需要通过培训教育的途径来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当前更需要一种专门性的组织来实施经常性的统一指导。

2.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减小农民承受市场风险的需要。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一些每家每户共同的重复性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从事某些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某一家包销农副产品的做法,已经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过去由国家统购的几十种农产品已经放开,产多产少都由农民自己找出路,因而农业生产服务就应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这种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服务,服务的范围和领域都扩大了。同时,产品由包销定价、国家统管,变为随行就市、价格上下波动,这对商品生产者来说,风险越来越大,客观上也需要有一种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部分分工。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广科学技术的要求。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容纳不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无力购置贵重的机具。机动喷雾器的功效比背负式喷雾器高10多倍,但是很多农民买不起,即使买后利用率也不高。工厂化育秧比传统的露地育秧优越,但是靠分散的单个家庭却难以做到。家庭经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出现矛盾,而且,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以及整个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都要求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产物。从全国总体上说,家庭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但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我国现阶段,大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同时并存,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也只能通过强化服务体系这条途径来进行。

总之,农民家庭经营这种规模相对获小的现实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变化,农户家庭经营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赖也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使是在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之后,也仍将有大量的单个经营单位办不到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而且成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当前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集体经济组织瘫痪,不能有效地承担志服务的职能。集体范围内的统一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服务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这层服务离不开必要的组织保障,但有些地方的村级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这是村级统一服务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无力开展必要服务。集体统一服务,可从提留和收取直接服务费中获

得部分资金,但仅靠这部分资金,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和一定的服务范围。目前有一部分村在经济上属“空壳村”,集体没有一定的生产积累,这也使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3.部门分割使农技服务得不到有效开展。农技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技部门开展技术推广缺乏必要手段,特别是农用一产资料实行农村供销社专营,使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中技物结合的能力受到极大削弱,推广工作得不到落实。

4.基层组织不健全,影响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不健全,编制不精干,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员缺乏,使得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不能普及到农民中间去,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5.国家对各种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还缺乏必要的保障政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当前困难在于既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又不能通过调整实际收费标准获取应有的收益,因而需要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经营活动,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实现自我发展。但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经营活动遇到了资金、税收、经营权限等多种政策性障碍。

6.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从总体上还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总的看来还处于其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带有一些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服务的非商品性。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服务,或是民间的各种合作性质的服务,很少是视同商品实行等价交换的,大都是作为扶持性或自助性服务以无偿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农民。这各非商品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产还带有较强的自给性,这就限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商品化进程;二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巨大的价格剪刀差使农民经营农业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这也制约了农民支付社会化服务所需费用的能力。

正由于现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带有很强的非商品性色彩,尤其是来自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大多是扶持性的,而且国家农技、物资、供销部门分割严重,要摆脱部门利益的束缚,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都必须依靠行政力量的协调。

(2)服务内容的单一性服务组织的分散性。多数地区目前的农业生产服务主要集中在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统一灌溉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内容单一,满足不了农民在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上对社会服务的多种需要。加之由于部门分割,来自国家的技术、物资、资金、供销等方面的服务都是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因此各种服务非常分散,互不联系配套,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益。

(3)农业服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社会化服务搞得好的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有些不发达地区农业社会服务搞得离了谱,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其中尤以下述两种情况较为突出:一是思想不对头,社会化服务有名无实,走形式,摆样子。有些农村不是从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服务出发,而是你搞我也搞,把社会化服务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作表面文章。在服务过程中,有的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有的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是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帮助农民,而是满足于纸上谈兵,甚瞎指挥。这样的服务不仅不能促进农业发展,反而妨碍了农民的一种有偿服务,收取一定费用是应该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收费偏高,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甚至变成了向农民的

为相摊派。此外,有些服务项目,农民还要对服务人员管吃管喝。农民不愿接受服务,一些地方就采取行政措施,强迫农民接受服务。在社会化服务中,个别乡村干部还打着农民服务的幌子,吃公家的“油”,揩群众的“脂”,把服务当成自家发财的门路。如此“服务”,不是服务于农,而是坑农、害农。

三、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对策

通过对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结,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认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建立一个以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组织为依托,以各类专业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专群结合的服务体系。

1.国家技术经济部门包括农业、科技、商业、交通、加工、财政、金融等部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上述部门将始终起主导作用。目前国家技术经济部门服务的薄弱环了是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流通服务。产中服务主要是加强乡镇基层农技服务站的建设。乡镇基层农技服务站是国家农技部门与集体和农户相结合的结合部,担负着实现科技下乡进村、进户的重任。只有加强这个层次,农技推广才能够普及到基层。

2.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帮助、扶持由技术能人牵头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分发挥他们在组织农民推广技术方面的灵活作用。这些专业性服务组织能打破社区、部门、所有制界限适合中国农村商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重点。

3.农村集体经济所提供的内部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着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社会上各种服务实体,内联广大农户的纽带作用。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级要建立科技服务站或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员,帮助农民解决其在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逐步实现农业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中的有偿服务,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目前,不同类型地区,由于群众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不同,因此,还有个不同类型地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选择问题。

第一种类型,农业仍是农村经济中的主体产业,二、三产业不发达,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农业基本上是靠各家各户独立完成,农民最迫切要求提供农业生产环节上的服务。当前的重点是健全村级把化肥、农药、良种供应,农田不利建设和灌溉,技术培训、咨询与指导、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和田业,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起来,走区域种植统一服务的路子。

第二种类型,二、三产业有一定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有一定基础,商品性生产占农村经济的比重有左右,这些地方,加快商品经济发展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农业社会服务应在搞好种植业服务的积极发展林牧副渔及二、三产业的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鼓励办经济实体,强化乡镇〓能,促进小区域经济发展,走农同联合、农工联合的路子。

第三种类型,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在70%以上,为农村经济的支柱。这些地方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调动积极性,以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工、储运、销售为龙头,按产品或行业建立系列化服务体系,走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如何使社会化服务体系能更好地与本体制的衔接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要求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适应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切实按照市场中等价交换的规律,为农民提供有时、方便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cd2〗坚持服务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作的统一,防止和纠正以政令代替服务。在保证政令畅通的前提正确理解服务的内容,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cd2〗坚持两个前提(科技兴农和壮大集体经济),防止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

〖cd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一刀切和一律化。本着“项目准确、预测及时、符合意愿、换、简便易学、较好效益”的基本要求,准确及时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cd2〗坚持优化服务和优质服务,防止“重钱轻技”的有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党政部门提供的政策信息服务外,其它经济部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有偿的,但也决不是说,服务费用的收取就一于服务本身的价值。应杜绝“重钱轻技”的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

1政策背景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从小农经济、新型农业,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发展和服务理念不断更新。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历经10余年发展,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层次、供给模式多形式、服务机制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梳理近5年(2015~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表述如下。a.2015年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鼓励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2016年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c.2017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d.2018年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e.2019年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服务”累计被提及237次,如图1所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理念的重视。为加快发展农业服务,2015、2016年,农业部分两批在26个省份的62个县(市、区),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从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央财政安排农业图1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服务”提及频次综合开发资金6.53亿元,集中支持237个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山东省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轫之地,近年来各地举措频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产品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铺路搭桥。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19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多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00多家,农村网络零售额541.9亿元[1]。《山东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0家,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社14万个,家庭农场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家以上。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界定

2.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认为,与农业生产有联系,并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活动,都可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既包括经济、信息、技术等有形服务,也包括政治、法律等无形服务。后者是指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服务,比如为生产提供技术、机械、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形产品或无形价值支持等,其服务主体较小,但服务内容更具体。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2],更偏向于狭义。2.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服务的社会化、组织的系统性两个基本含义[3]: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其再生产过程需要依赖其他产业部门的服务活动;各产业部门依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构建相应的组织载体,围绕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3.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农业是国之重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的生产理念以及准确的市场信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覆盖面广、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通过加强各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协作,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服务技术人员,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3.2农业经济进一步改善发展的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改变了长期以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全程农业生产服务设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其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配方肥料、低毒低残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为农业绿色生产提供支撑。3.3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商贸等环节有机融合,使粗放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融入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联结个体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农业生产变成产业生产;通过农商结合,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通过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生产。3.4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的需要。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历史的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务农人员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土地向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生产,减少对务农人员的需求。

4典型模式

4.1供销社主导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供销社网点众多,开展社会化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地供销社从农民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入手,组织农民整合土地,构建土地托管、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收储烘干、物流配送、加工销售、综合服务一体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副产品的高附加值深加工,销售渠道的供销社网络,使农业产量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成效显著。仅测土配方施肥一项,通过对8种典型农作物的调查数据对比,使用配方肥比传统用肥平均产量增加13.84%,如图2所示。4.2龙头企业带动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模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并按订单收购,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农业服务公司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三方密切合作,按比分成,推动了全产业融合发展。比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山东望乡食品有限公司,与高密市望乡优质小麦专业种植合作社、高密市孚高农业服务公司联合组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和深加工,共同打造从粮食生产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如图3所示。4.3合作社引领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模式。农民合作社是最重要、基础性的组织化载体[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民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的两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农民合作社迎来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山东省2018年建设省级示范社594家,31家合作社入选2019农民合作社500强,各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互联互通,成为引领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比如山东金乡县京信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辖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为农服务中心13处、村级服务网点268个,社员2.6万户,服务范围覆盖金乡县各镇街,2018年实现利润2000万元,其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情况如下。a.基于土地托管的农业生产服务服务措施:土地托管,开展农资采购配送、智能配肥、有机肥生产替代服务,降本增效;组建专业植保服务队,开展植保作业;推广“京信红”冰桃、朝天椒特色品种。服务效益:公顷平均节省购肥成本900元、植保成本450元,增产8%;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推广桃树266.7余hm2、辣椒2000余hm2,“京信红”冰桃、朝天椒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为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b.基于现代储运的农产品营销服务服务措施:聘请专家指导,源头上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恒温冷藏库;成立山东云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拓宽销售渠道。服务效益:新型职业农民素养、电子商务、创业农技等培训,提高了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与素养;冷藏库仓储服务延长了农产品销售周期,且提供200余个常年性和季节性岗位;20多个单品线下线上同步营销。c.基于信用互助的农村金融服务服务措施:与中国建设银行金乡县支行签订合作协议,将“慧农通金融服务站”设立到各个经营网络;探索信用互助服务,带领农民创办“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的新项目。服务效益:2018年“慧农通金融服务站”累计发生借贷金额近5000万元;帮扶369户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扩建,户均增收6000元。

5结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9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据不完成统计,近年来,全县共有4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荣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丰收奖,80多人次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引进推广了一批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等新品种,使我县的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二、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够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粮棉油林等专业人员多,而新特技术、复合型、加工贮鲜、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我县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不高,全县虽然拥有农业技术人员251人,但总的讲,中级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偏少,分别仅占总数的20%和23%,且在册人员还有74人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或没有中专学历。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县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从目前来看,除了烟草公司带动面较广外,其余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的现象。比如食用菌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据粗略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栽培量至少在3000万袋以上,我县虽然有惠民公司、菌草灵芝公司、天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品种单一,规模不大,导致大量农民生产出来的食用菌成品只能通过外地的二贩子来销售,市场波动较大。黄潭蔬菜加工厂是我县的一个市级龙头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无法做大,其规模和档次均难以胜任市级龙头企业的称号,带动农民增上的能力也较弱。

三是中介组织培育滞后。近年来,我县各乡镇先后组建了一些农产品专业协会,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协会管理松散、运作不规范,基本上没有到民政、工商等部门进行登记,很多协会连办公场所、牌子都没有,甚至有的只是乡镇为了应付县里的工作部署,而拉几个种养大户凑数成立的所谓的“协会”,更谈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金融部门支农力度需加大。目前,我县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只能满足农户的简单再生产和一般生活的需要,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五是社会化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配套。目前,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农民往往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不顺畅。此外,由于我县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培育滞后,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欠缺开展从信息、种苗供应、中耕生产(如水稻代为耕作、施肥、插秧、除草、收割、晒干)到加工销售等系列的配套服务。

三、完善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好农业,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我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每个乡镇设立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农业生产产前信息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农业生产产前、产中技术综合服务的功能,其主要承担的是公益性服务职能,没有创收渠道,县乡财政在确保人头经费的基础上,要在改善办公条件、搞好科技培训、推广农业项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创办实体,增加收入,或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调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如林业、竹业、食用菌、粮食等,下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建立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的龙头企业,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实行适当的优惠扶持措施,促其发展壮大,增强实力,进而更好地发挥其为农业服务方面的作用。

(三)要积极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县的大宗农产品,如笋竹、食用菌、柑桔、生猪等,要积极支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服务“三农”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要指定相关的部门牵头负责认真抓一抓,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按照规范程序,切实组建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对乡镇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由于他们多年在农业服务部门工作,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在农民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领办或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范文篇10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变迁及其背景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构成的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讨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农技、农机、水利、气象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的服务网络。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服务并不具有现代真正意义上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经营的产品经济棺联系的,当时国家(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全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组织,政府扮演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上而下形成了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在国家基层组织——体制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来控制和把持,农业服务也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分解下达工作任务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涉农经济技术部门如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逐步将其基层单位延伸到乡镇,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路径依赖式的制度变迁,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既有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有在家庭经营制度下失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等对口的集体服务对象后,原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解决自身组织职能定位问题,延续其组织生命的强烈要求。于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就支持各涉农部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起条条的涉农服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服务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部门所有。乡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所有涉及农业的站所都是上级经济技术部门、金融以及粮食农资等流通部门自上而下延伸到乡镇(公社)办事机构。二是实行科层制管理。这些部门大都由上级政府定编定岗,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由此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20世纪9。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供销、农资、农机等服务组织率先走向衰败。乡村农技、农机、水利等机构相继被减(停)拨付事业经费,乡镇各类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尽管后来国家相关部门试图恢复农村基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维持队伍稳定,但由于这些基层站所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加之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和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和工资保障,人才纷纷流失。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建立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辅助,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但由于“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现在农村生产发展最急需和离不开的资金、技术、信息、农资、销售、法律、文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断层”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在乡村一级形成断层。现在存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部分是国家技术经济部门向下延伸形成,因此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往往县级以上机构全,人满员,而乡村基层一线人手少、技术力量薄弱。乡村一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尚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差。政府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过于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是片面追求盈利,而忽视农民利益。加之,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增加服务的投资并不能与因此从农业中得到的回报相匹配,挫伤了农民接受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着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不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政府涉农部门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中争取了庞大的资金,各自分头组建为农服务机构,各自制订各自加强对农服务的措施,结果是机构林立,人员庞杂。当一些地方财政不能完全承担机构运转和人员工资时,为了卸财政包袱,则提出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是提高了农户寻求服务的成本。同时,由于支农资金分散使用,难以统一调度,造成重复构建和损失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

四是农业金融保险等部门为农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小规模生产为主体,农业贷款和保险具有风险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这就导致了金融保险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和保险缺乏积极性。

从农户的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服务,是指那些对一个农户来说具有外部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情,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服务、道路建设等。另一类是对农户经营的服务,如生产要素购买、生产作业、农产品销售等。这类服务基本上是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供需双方都有追求利润的动机。其实,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备类主体的服务行为,均可归为这两大类。有的服务主体的行为应该归为公共服务,应由国家投资,无偿对农民服务,而有的服务主体的行为已经归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经营,自然要对农民进行市场定价,如果市场价格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则应由国家补贴。也有的服务主体兼有这两类性质的服务,其资金来源就应该有所区别。而在我国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由于依托部门创办服务主体,开展服务,造威了农业社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部门化’的弊端。其结果:一是涉农机构林立,各自为政,造成了多方抢要财政资源,国家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由众多的部门分散把持,无法统一调度,下级地方政府为争取资金,竟桕包装项目通过公关来套取经费,有的机构甚至通过与农机、良种等企业暗中交易将国家惠农补贴和支农资金变为机构运转经费和福利,造成国家支农资金巨大损失和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二是部门化的多主体服务体系在泛市场化的改革趋势下,更多地追求其自身利益,以部门获利为目标,竟相进入利润高、缺乏有效监管的服务领域,使得特定服务领域中存在垄断,营利性服务质次价高,农户寻求服务的成本上升。三是服务性和经营性两类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被有意混淆,导致不能获利的公益性服务日益衰落,甚至使公益性服务领域形成空白。上述的“部门化”服务体系存在的弊端,使得农户很难获得其应该获得的基本公益性服务,而由于目前我国农民仍是力量弱小、组织化极低的兼业小农,使得在公益性服务领域,农民农户处在被动承受地位,无法作为弱质产业从业者获得应有的合理扶持,在商业性服务领域,农民也无力作为强大的服务需求方,通过集体行动达成对供给方的约束,而只能采用逃避(如弃耕,不使用服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部门化主体服务体系的牺牲品和默许者。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中央政府和农户将不得不收获来自这一社会化服务体系低效运行而致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