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扶贫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6:31

农业技术扶贫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1

一、总体思路

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中心,以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帮扶为基础,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载体,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具体内容

(一)宣传党的深化农村改革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

1.结合市脱贫办组织的各项统一行动深入贫困家庭广泛宣传党的深化农村改革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从思想上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保持一致。

2.结合日常走访贫困户,与贫困户开展深刻座谈交流,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充分讲解各项扶贫政策,给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责任单位:所有包保贫困户科室单位)

(二)邀请农技专家到乡、村讲大课、办讲座

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请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为贫困人群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

2.根据各乡镇、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责任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兽医总站、农机管理总站)

(三)农业技术人员下村现场指导,解答农户疑难问题

1.建立健全日常实地指导服务机制,实行所有基层农技人员参与产业扶贫的制度,将产业扶贫与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

2.基层农技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掌握各项产业发展的新信息、新技术,始终站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做全市农业产业的排头兵。为全市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各乡镇农机站)

(四)定期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学习先进技术

1.发挥技术优势,外引内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将农业产业技术不断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2.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带领农户到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取经。带动助力贫困户产业脱贫。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推广新机制。(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兽医总站、农机管理总站)

(五)举办劳动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强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

1.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农业产业发展的生产技术,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从而带动全市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2.结合产业扶贫政策为全市省级贫困村至少培养一名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

三、成立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指导领导小组

四、工作要求

1.要强组织领导,产业扶贫技术指导领导小组要全面统筹协调农业产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划分,制定方案,将全市贫困户纳入技术服务对象,做到随叫随到,确保农技人员能切实深入贫困户,做好产业技术扶贫工作。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昌吉州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为出发点,紧扣“放管服”要求,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实现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提供组织保障。在实施中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创新发展,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服务格局,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

1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1.1创新体制建设及增强服务效能

昌吉州为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适用性,在乡镇一级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各机构成立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以服务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要产业为出发点,发挥专业技术协同优势,按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各类农业经营组织以自身需要出发协同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思维,政策上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引导驻地农业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平台优势开展农技服务,承办人员培训、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注重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扶贫,针对性地培养乡土人才,让“土专家”发挥大作用,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对脱贫攻坚技术性帮扶力度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组织农技人员、技术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开展帮扶工作[1-2]。

1.2提升素质能力及补充专业人员

鼓励支持乡镇一线技术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提升从业人员学历。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打造成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骨干力量,成为乡村振兴中流砥柱。州内各业务主管部门持续开展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公共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和培训师资库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结合本地特点采取案例讲解、理论教学、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有现场经验的相关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讲授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人员培训的实效性、精准性和针对性。根据产业升级需要,加大高素质人员补充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实行“千名硕士进昌吉”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吸引普通高等院校农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目前已引进四批人才。于此同时,在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以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政策倾斜措施,制定颁发昌吉州“乡镇职称”评审方案,从2020年开始在昌吉市、阜康市进行试点,让乡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此外,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重新制定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及兽医师职称评审条件,并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这一职称,为乡镇及以下农业农村一线、涉农企业从事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开辟晋升途径。

1.3强化激励机制及打造特色产业

强化激励机制,明确业绩考评内容,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让长期扎根农村一线、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增加满意度、获得感。开展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示范。聚焦产业需要,构建多层次技术推广示范,实现村有技术示范区、镇有科技展示板、县有特色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把新技术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增效作为主要路径,以科技应用、人才开发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展示区,形成以科技要素为核心、可借鉴可复制的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4创新服务机制及高效组织实施

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鼓励高技能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类APP平台开展直播,在线开展咨询指导、互动交流、问题解答、技术普及等服务。紧跟农业生产需求,准确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支持信息。增容现有绩效评价系统,进行任务成效线上考核,建立在线管理数据库,实时展示本年度项目任务完成进度和初步成果。对示范基地基本情况、人员配置、示范内容、技术推广单位实行线上动态公示[3-4]。

2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经过顶层设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形成技术引领、协同、落地三级分工格局。县乡技术服务推广机构主动找问题、明目标、看结果,瞄准“三农”领域短板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履行职责,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

2.1新技术推广支持产业发展

基层推广单位牵头实施新技术推广项目,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造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组织落实技术推广示范内容,近年重点推进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基于北斗导航的粮食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技术集成示范。各县根据种植特点和优势产业布局确定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大力推进各类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机具新技术。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仓储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产供销能力,打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环节。

2.2有力支撑产业大局

面对“抗疫”新形势,把准国家战略意图,积极应对疫情发展及国际粮食贸易禁运风险,努力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扩大主要粮油作物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油料自给水平,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供应,牢牢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发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畜产品稳产保供。根据国家现实需要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为技术取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建技术指导专业组,制定规范易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构建“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到田。2.3农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2018年以来,农业部门严格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以保障粮食安全。对种植小麦的耕地优先补贴,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保持政策实施连续性,按照小麦、玉米、青贮饲料、苜蓿、特色作物的顺序依次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冬小麦220元,春小麦115元,青贮饲料地120元,苜蓿100元,玉米(不含复播)和特色经济作物18元。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深松耕整地、残膜回收、农药化肥使用少量化、有机肥科学施用等技术,切实进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对耕地地力保持的积极性,推进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发展需要,推动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2.4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昌吉州立足“三农”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根据种养业实际,推广示范抗性品种、绿色高效药剂、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果蔬机械采摘、畜禽水产设施养殖等集成技术,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减量提质等关键技术,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5-7]。

2.5贫困地区农技服务实效提升明显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公益属性,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精准性和效果持续性。细化任务要求,在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贫困村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有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措施,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上下联动,细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帮扶任务,强化技术服务对产业扶贫的保障。注重持续发展,围绕脱贫攻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培养乡土农技人才,加大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贫困村产业提质增效,支持产业对脱贫攻坚的持续带动能力。鼓励技术扶贫全社会参与,壮大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引导支持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公有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另外,正在试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

3结语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牵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深松整地、农产品营销等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今后还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农业技术服务单位要在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上更好发挥政府公益性机构作用。在“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中,鼓励特色产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彦敏.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视野下基层畜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畜禽业,2020,31(12):81-82.

[2]易中懿.重塑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6):5-7.

[3]王作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和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0):105+139.

[4]吴骏泽,郭静如.农业农村系统国有单位机构改革进展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9):83-88.

[5]尤魏巍.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6]张淑敏.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昌吉州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为出发点,紧扣“放管服”要求,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实现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提供组织保障。在实施中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创新发展,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服务格局,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

1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1.1创新体制建设及增强服务效能

昌吉州为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适用性,在乡镇一级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各机构成立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以服务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要产业为出发点,发挥专业技术协同优势,按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各类农业经营组织以自身需要出发协同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思维,政策上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引导驻地农业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平台优势开展农技服务,承办人员培训、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注重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扶贫,针对性地培养乡土人才,让“土专家”发挥大作用,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对脱贫攻坚技术性帮扶力度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组织农技人员、技术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开展帮扶工作[1-2]。

1.2提升素质能力及补充专业人员

鼓励支持乡镇一线技术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提升从业人员学历。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打造成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骨干力量,成为乡村振兴中流砥柱。州内各业务主管部门持续开展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公共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和培训师资库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结合本地特点采取案例讲解、理论教学、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有现场经验的相关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讲授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人员培训的实效性、精准性和针对性。根据产业升级需要,加大高素质人员补充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实行“千名硕士进昌吉”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吸引普通高等院校农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目前已引进四批人才。于此同时,在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以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政策倾斜措施,制定颁发昌吉州“乡镇职称”评审方案,从2020年开始在昌吉市、阜康市进行试点,让乡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此外,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重新制定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及兽医师职称评审条件,并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这一职称,为乡镇及以下农业农村一线、涉农企业从事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开辟晋升途径。

1.3强化激励机制及打造特色产业

强化激励机制,明确业绩考评内容,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让长期扎根农村一线、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增加满意度、获得感。开展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示范。聚焦产业需要,构建多层次技术推广示范,实现村有技术示范区、镇有科技展示板、县有特色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把新技术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增效作为主要路径,以科技应用、人才开发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展示区,形成以科技要素为核心、可借鉴可复制的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4创新服务机制及高效组织实施

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鼓励高技能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类APP平台开展直播,在线开展咨询指导、互动交流、问题解答、技术普及等服务。紧跟农业生产需求,准确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支持信息。增容现有绩效评价系统,进行任务成效线上考核,建立在线管理数据库,实时展示本年度项目任务完成进度和初步成果。对示范基地基本情况、人员配置、示范内容、技术推广单位实行线上动态公示[3-4]。

2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经过顶层设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形成技术引领、协同、落地三级分工格局。县乡技术服务推广机构主动找问题、明目标、看结果,瞄准“三农”领域短板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履行职责,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

2.1新技术推广支持产业发展

基层推广单位牵头实施新技术推广项目,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造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组织落实技术推广示范内容,近年重点推进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基于北斗导航的粮食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技术集成示范。各县根据种植特点和优势产业布局确定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大力推进各类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机具新技术。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仓储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产供销能力,打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环节。

2.2有力支撑产业大局

面对“抗疫”新形势,把准国家战略意图,积极应对疫情发展及国际粮食贸易禁运风险,努力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扩大主要粮油作物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油料自给水平,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供应,牢牢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发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畜产品稳产保供。根据国家现实需要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为技术取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建技术指导专业组,制定规范易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构建“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到田。

2.3农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

2018年以来,农业部门严格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以保障粮食安全。对种植小麦的耕地优先补贴,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保持政策实施连续性,按照小麦、玉米、青贮饲料、苜蓿、特色作物的顺序依次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冬小麦220元,春小麦115元,青贮饲料地120元,苜蓿100元,玉米(不含复播)和特色经济作物18元。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深松耕整地、残膜回收、农药化肥使用少量化、有机肥科学施用等技术,切实进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对耕地地力保持的积极性,推进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发展需要,推动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2.4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昌吉州立足“三农”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根据种养业实际,推广示范抗性品种、绿色高效药剂、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果蔬机械采摘、畜禽水产设施养殖等集成技术,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减量提质等关键技术,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5-7]。

2.5贫困地区农技服务实效提升明显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公益属性,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精准性和效果持续性。细化任务要求,在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贫困村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有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措施,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上下联动,细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帮扶任务,强化技术服务对产业扶贫的保障。注重持续发展,围绕脱贫攻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培养乡土农技人才,加大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贫困村产业提质增效,支持产业对脱贫攻坚的持续带动能力。鼓励技术扶贫全社会参与,壮大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引导支持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公有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另外,正在试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

3结语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牵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深松整地、农产品营销等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今后还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农业技术服务单位要在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上更好发挥政府公益性机构作用。在“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中,鼓励特色产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彦敏.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视野下基层畜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畜禽业,2020,31(12):81-82.

[2]易中懿.重塑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6):5-7.

[3]王作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和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0):105+139.

[4]吴骏泽,郭静如.农业农村系统国有单位机构改革进展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9):83-88.

[5]尤魏巍.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6]张淑敏.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4

我国通过近30余年的扶贫攻坚,在扶贫问题了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在扶贫实践中我国各地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难发现,扶贫不准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扶贫的现象,严重浪费人民大众钱财物。首先,完成的扶贫数相当难以准确掌握。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规模9899万人。该数据并非实际数据,而仅为抽样所得,也就是说,实际数据远高于此。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完成了扶贫人数的1958年156万,2009年92万,这个扶贫人数是基于原国家贫困标准为1196元以下。而根据不断变化的标准,其扶贫数有所变化,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该地区贫困人口应该达到150万左右,占全州人口一半以上。其次,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明。从湖南湘西地区来看,不同时期,国家驻湘西各村落所反馈的贫困原因,认为是自然环境恶劣所致的占60%,认为是农村思想落后的占31%,认为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占12%。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准农村贫困的根源。再次,针对扶贫所建立的产业项目其效益很难以持久性地发挥作用。从我国已有的扶贫项目经验可知,项目安排总是存在着“虎头蛇尾”、“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等怪象,落地时一声巨响,实施时销声匿迹。存在这些问题,其根本性原因还在于扶贫不准,“谁真贫困”、“为何贫困”、“如何扶贫”、“是否脱贫”等问题一直未正面厘清。

二、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基本定位

农业科技特派员是最近几年,农业推广领域所出现的一个专有词汇,指的是农业院校、科技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特意选择一批懂技术、有项目,有意愿深入基层农村的科技人员。他们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村发展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以多种形式服务于民、服务于农、服务于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是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农民与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化解为第一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提高了农村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是有效化解“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变革,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利剑。

三、精准扶贫对科技特派员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至今为止该项工作已开展了15年,覆盖了全国多数县(市、区),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三农”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至今为止,科技特派员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并坚持执行,其效果较为明显,科技特派员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所推行的科技扶贫工作已逐步走向攻坚,“啃硬骨头”已成为当下之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又必须稳步推进,但其工作难度却在不断加大。而科技的推行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促进事业发展。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实行点对点帮扶,可形成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的综合效应。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新的要素向农村聚集,丰富农业建设人才队伍,用科技发展“三农”,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特技特派员发挥作用的困境与对策

当前精准扶贫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在实施对点扶贫、专项扶贫、精准扶贫方面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却未得到全面落实,效果始终得不到体现,存在的原因较多,如工作停留于形势,实效性不强,前期调查不够深入等。受制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弱,他们的工作难度随之加大,作用发挥不理想就成为必然。要破解以上难题,必须立足于人才建设,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

作者:刘斌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雪英,吴海霞.对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增收的一些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19),25-29.

[2]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9(11),4-8.

[3]王邦祥.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朱贵芳.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5]李季,任晋阳,韩一伟.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5

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打造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体,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了“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由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财政局副局长及15个镇的镇长和2个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成员,负责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确保项目有序、循规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局还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和项目考核小组。

2、遴选技术指导员,加强对指导员的和培训

根据我县产业特色和示范户数,公开遴选确定了为项目服务的技术指导员96名,其中,镇(街)工作的技术指导员36名,县直技术指导员60名。这些技术指导员都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为加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更新和能力提升,2020年度,共有15名高端农技人员参加“基层农技人员省级班”的培训;有50名农技人员参加“基层农技人员市级普通班”的培训。2020年1月份举办了有科技示范主体、合作社技术员、种粮大户参加的粮食、蔬菜培训班,共二期,培训300余人次;2020年7月6日—7月10日,组织举办了由县农业农村局基层农技推广技术指导员、乡镇技术指导员、村级技术指导员等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班,共计326余人。现在正在筹办为期5天的“2020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项技术培训班”,参加人员是县级技术指导员、镇(街)技术指导员、特聘农技员、科技示范主体,共计319人,时间定于2020年12月14日开班。计划在2021年3月上旬举办一期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瓜菜或畜牧培训班,2021年5月举办一期玉米播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3、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我县是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和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农技推广特聘农技员试点工作,进一步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补齐科技进村入户短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为加快农业转型难题、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今年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了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技术专长、服务意识协调能力较强的3名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并与特聘农技员签订服务协议。组织特聘农技员开展农技指导、咨询服务、政策宣贯,重点强化特色产业农技服务,围绕加强动物防疫强化服务,促进种植、养殖产业健康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特聘农技员履行任务情况进行在线动态管理。

4、培育农业科技示主体

围绕主导产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农户自愿的原则,遴选培育了一批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植大户等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指导档案,全县遴选了示范主体计220个,主要分布在我县174个省重点扶贫村中。

5、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依据《2020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对本县域内申请示范基地建设的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选定了2个单位作为2020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示范展示基地建设的合作单位,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生产展示基地、休闲农业展示基地,统一树立“2020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以基地为载体示范主推技术,开展农技指导和培训服务。将基地打造成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展示窗口、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的综合平台和智慧农业先行先试平台。

6、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

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的相关工作要求,以及市政府“突破136项工作任务”中实施村级农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体目标及时限是到2022年,70%以上村配备专兼职农技服务人员,市局要求每周五上报工作开展情况与进度,截止目前累计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275个,已达到70%以上。在全县390个行政村中,选取220个行政村做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其中,全县共17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设了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每个服务站点根据产业规模和服务范围,确定1名农民技术员。

下一步,继续推进我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并巩固“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6

关键词:栽培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

农业是关乎到人民吃饭问题的重要产业,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并正在向农业强国迈进。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中,农作物科学栽培技术是确保农业作物产量实现高效增长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创新作物栽培科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农业研究人员应通过有效农业科技研究,切实提升作物栽培技术中的科学价值,促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在作物栽培领域中实现有效地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事业,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1当前农业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着诸多农业栽培发展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农业机械老化、高产栽培科技普及率较低等三方面问题。以下结合具体农业生产情况,分别进行分析。1.1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在我国的农业发展领域中,农业种植观念以及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我国的农业种植观念,虽然在近年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国的当代农业生产。在当代的农业生产领域,很多农民仍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散户生产、低科技劳作、小富即安的农业生产现状仍大量存在[1]。就农业生产者而言,当今我国的很多青壮年农民,都进入了大城市打工,而留下年迈的父母维持着农业生产劳动,而老年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以及科学技术接受水平都较为滞后,很难展开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活动。具体对于农业种植观念而言,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观念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中农民的农业种植观念,普遍停留在传统的低效化农业生产水平之中,对于很多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整体性的落后水准,从而为农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增添了一大障碍。而对于农业技术应用而言,在很多农村中,对于作物的科学育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运作、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等农业科技,应用程度普遍不足[2]。这一现状也体现在老年农民对于新技术、新科技不理解、不信任的层面,相对于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展开农业生产,老年农民更加习惯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2农业机械老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确保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而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中,不仅存在着农业种植观念及技术落后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对于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反应在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以及农业生产者机械化农业生产观念不足的具体层面中。对于农业机械化落后的问题,我国现今的很多农村地区,虽然实现了基础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其使用的农业机械,都是较为落后的型号,加之很多农民认为只要拥有了农业机械,就不必进行相应的机械更新换代,加速了农业机械的老化。而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在我国的农村中,虽然农业机械化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整体的范围内,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还相对较低。在农民的零散式农业生产过程中,购买农业机械是一项较大的花销,农户购买了农业机械还需要进行科学维护,因此很多农户都放弃了购买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生产者机械化农业生产观念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年农民不会相应的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并且很多农村农户的农业生产零散、分散,导致了他们放弃了农业机械化生产,而选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1.3高产栽培科技普及率较低。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高产栽培科技而言,其科技普及率仍然呈现出较低的现状。很多农民对于高产栽培科技缺乏相应的理解,在固步自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秉持着传统的“小农生产”农业生产理念,很少在生产过程中利用高产栽培科技。由于很多农民的目光短浅,对于应用高产栽培科技所需的成本不愿意承担,使他们仍旧在持续着低产化农业生产流程,难以促进高产栽培科技的普及[3]。

2农业栽培科技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我国当前农业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认识到农业栽培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从完善农业生产观念及技术、更新农机设备和农机农艺相结合、扩大高产栽培科技的推广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2.1完善农业生产观念及技术。农业的发展进步,首先取决于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观念,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有效完善农业生产观念的环节不可或缺。我国的农业生产品种多样,农业生产地域广泛,具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4]。在完善农业生产观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利用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引导农民摒弃旧有的落后农业生产观念,积极接纳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其次应该在农村区域,选择能够有效带动全村农业发展的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带头人,利用相应的农业科技培训,促使能干事、想干事的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带头人为全村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升农科技术在农村的公信力以及普及率。在完善农业生产观念的过程中,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的领导作用不可或缺,应利用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的积极宣传,为农民提供具有经济发展潜力、适合当地地域情况的高效高产品种,促使农民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利用新型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农业生产产量及效率。对于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完善而言,需要农村在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的配合下,积极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促使农民在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模式,运用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产量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农村零散化的农业生产而言,需要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为农民有效建设生产合作社,利用集体化生产模式的改变,整体性提升全村的农业生产效率。2.2更新农机设备,农机农艺相结合。对于我国农村“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应当积极更新农机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生产模式的有效推进。很多农民因为经济问题无法购买现金的农机设备,而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可以由村委会与驻村扶贫干部牵头,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为农业合作社引进先进农机,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农村还需要有效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科普工作,进行相应的农艺培训,为农民介绍当今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先进生产理念以及最新的农业发展动态,手把手教导农民掌握农艺技能,促进农民在“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切实的增产增效。随着农机的更新,能够有效地节省农业生产人力资源,为当前以老年农民为主的农业生产人员,带来更为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通过农艺的相关培训,能够有效避免种子及幼苗的浪费,提升农作物培育成功率,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目标。2.3积极推广农业高产栽培科技。为了有效解决“高产栽培科技普及率较低”的问题,扩大高产栽培科技的推广范围的工作必不可少。在高产栽培科技的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应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背景下,为农民引入先进的高产栽培科技与高质量的农业生产种子及幼苗,并应在普及农业高产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农民认识到高产栽培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农业机械化生产知识、农业种植品种选择知识等农业科技普及,促使农民能够有效更新农业生产观念,促进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思维,积极接受先进的高产栽培科技。对于高产栽培科技的推广模式而言,可以采取现场推广为主,线上推广并重的推广模式。在农村中定期开展高产栽培科技的推广讲座,并利用微信、QQ等网络聊天软件的优势,为农民创建“高产栽培科技推广群”“高产栽培科技推广公众号”等推广途径,促使农民能够更为便捷接受高产栽培科技知识。

3农业栽培科技未来发展展望

在未来的农业栽培科技发展方向中,首先是农机普及率的大幅度提升,农民在农机高度普及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在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中实现增产增效。其次是农业生产模式普遍面向集体化转变,农业集体化生产能够有效提升农机利用率,使农民能够在有效减轻农业生产负担的同时,切实提升农业生产劳动效率。最后是科学栽培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农业带头人及村委会、驻村扶贫干部牵头,为农民选择更为高产的农业种苗,在转变农村作物培育现状的基础上,推广科学栽培技术,从而实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5]。从整体上来说,农业栽培科技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减轻农民农业劳动负担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创举,为更多的农民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促使全体农民能够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全面实现小康。总而言之,创新栽培科技是确保农业生产高效高产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创新栽培科技的过程中,笔者针对现有的农业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在找出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加以应对,从而在有效创新农作物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体产量。在未来的农业栽培科技发展过程中,相信能够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为农业的高产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事业,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涛文,黄成莹.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4):31-32.

[2]李振梅.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11):101-102.

[3]冯海松.作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97+101.

[4]陈阜,赵明.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发展[J].农学学报,2018,8(1):50-54.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扶贫;乡村振兴;重要作用

在国家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扶贫工作的进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农业科技扶贫中心全面重视精准扶贫工作,除了开拓各项渠道向农村地区贫困居民提供资金上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还积极向各个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技术,使贫困居民能够通过勤劳致富。下面就山西省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做以详细的介绍。

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介绍

1.1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概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山西省扶贫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的是该战略的总体要求就是要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争取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的兴旺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不仅仅是党中央针对扶贫攻坚工作所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计划,而且是农村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在山西农村地区乃至在全国的农村地区进行乡村振兴,就是针对农业发展制定崭新的发展目标,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的报告中,一共提到三个必须要优先进行发展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优先发展农业,因此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水平,对农业进行优先发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工作。

1.2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机制和政策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的规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是以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应该注意的是,进行城镇化的工作以及乡村振兴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互相矛盾的,城市的发展会促进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农村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发展速度,其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从政治角度来说,城市发展和农村的发展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因此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融合起来。同时,相关单位还要建立并完善促进城市乡村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体制和政策,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的力量,使其带动乡村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1.3将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对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农村居民建设农村、勤劳致富的热情,使其能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

2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农业科技扶贫能够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决定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在山西省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进行农业科技扶贫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而且可以加快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具体来讲,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扶贫攻坚工作中对于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除此之外,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提高了农村地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不仅从本质上实现了农村地区生产方式的科技化和现代化,而且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将农业监测技术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居民可以对市场中农产品的供求情况进行及时的获取,这样就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计划,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村居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快速进步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方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拓宽了渠道。

2.2农业科技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动力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是制约战略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讲,山西省各个农村地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在农村地区对退耕还林、适当减少耕地等技术进行推广。对于农村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的问题,农业科技扶贫单位就可以向农村居民积极地推广节约水资源的相关技术,对农田中存在的水利设施进行一定的改进和改善,这样就能够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水资源利用的效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农村地区工作都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的提高来得到很大程度的强化。因此山西省农业科技扶贫相关单位应该积极改进和创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全面调查和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技术的各项需求,这样,农业科技扶贫就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早日实现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农业科技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

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具体来讲,农业科技扶贫相关单位可以针对农村地区的具体生产活动来建立信息平台,对山西省各个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振兴工作的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将各项信息上传到平台中,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对其生产状况进行专业的评价和分析,还可以使不同农村地区之间对相互的经验进行借鉴,实现山西省各个农村地区的共同发展。

3利用农业科技扶贫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策略

3.1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技术进行大力推广

各个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扶贫单位可以结合本地区中的主要生产活动,向农村居民推广相关的农业技术,使农村居民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农业科技扶贫单位还可以联系农村居民与相关方面的专家,使专家能够直接与农村居民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使广大农村居民能够具备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相关技术。

3.2实时科技方面的项目,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

山西省农业科技扶贫工作单位可以针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农业生产特色在各地区进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各个农村地区都能够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加工技术,同时,还可以对不同的农村地区潜在的发展项目进行挖掘,然后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和高素质的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经济方面的发展,还可以加快整个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3.3培养科技的高素质人才

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决定了农业科技扶贫是否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尽可能大的作用,因此农业科技扶贫工作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投入专项资金对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培养,然后使其深入农村地区,带动当地居民充分应用农业技术来强化农业生产工作,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农村居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动力,这样就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一,杨建国.以科技扶贫为重要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06).

[2]许有国.强化科技支撑,扎实推进科技精准扶贫[J].安徽科技,2017(10).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8

一、基本思路

以精准脱贫为核心,把握完善科技扶贫体系,以点带面的科技扶贫总体布局和县乡联动、精准发力的工作方法,以提升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和全面小康为目标,全面推进21个乡镇建立完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以年度计划脱贫的贫困村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科技扶贫示范户。精准制定科技扶贫措施,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人才支持、技术培训、科学普及、民生改善和平台建设等,努力推进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

二、主要目标

(一)推进科技扶贫示范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10户示范户;建立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4个、20户示范户。

(二)加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投资多元、功能综合”的建设模式,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院校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联动形成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围绕“特色果、绿色菜、道地药、生态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发转化新品种1个、新技术2项,转化先进实用科技成果2项,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

(四)加大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依托“县校合作”机制,联合县农牧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深入全县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以及64个贫困村等,有针对性进行科技扶贫服务,提高贫困群众种养殖技能和水平,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

(五)构建科技普及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各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乡镇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一名农技员作为联系人,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工作,协调顾问团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年内开展科普活动10次以上,培训农牧民6000人次以上。

(六)大力加强科技致富明白人培养。立足各村发展农业产业优势和实际情况,积极培养本村、本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科技明白人213人(64个贫困村每村2人、85个非贫困村每村1人)。2016年计划培育128农村科技明白人。

(七)强化科技服务民生工作。探索推广贫困乡村民生科技,联合相关部门、乡镇在人口健康、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项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积极构建科技扶贫示范体系。按照省科技厅科技扶贫方案要求,全面启动镇村、村等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和乡村、乡村、乡村、乡村等4个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培育30户示范户。摸清现状,抓紧拟定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科技扶贫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科技服务专项平台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依托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依托64个贫困村建立64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点。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一是培育推广一批新品种。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生态畜禽”为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以生猪、肉牛、山地土鸡等家畜家禽为重点,开展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二是集成转化一批新技术。加强贫困乡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成果转化,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探索完善一批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加强技术链协同攻关,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企业带动技术脱贫模式,把吸纳贫困户作为重要内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大人才支撑力度。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和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继续实施“三区”科技人员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计划,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提供精准科技服务。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组建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

(五)构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争取省州科技扶贫培训项目支持,与县农牧水务局、人社局等单位共同为64个贫困村各培养2名科技明白人,85个非贫困村各培养1名科技明白人。

(六)全面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认真制定扶贫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科技项目和资金,强化措施、分类指导、逐年实施,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在镇村、村,乡村、乡村、乡村,乡村开展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探索在新形势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助农增收和整村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新方法。

1.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2.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3.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紫山药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技扶贫项目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紫山药产业,深入开展种养殖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4.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示范带动,示范推广羌活、瓦布贝母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5.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发展瓦布贝母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6.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发展高山绿色蔬菜产业,推广海椒、洋葱等优质高海拔种植蔬菜品种;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七)大力加强民生改善。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在全县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开展川西北生态沙化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推广,加强地震预警、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等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区域防灾减灾技术防控体系。

四、进度安排

(一)制定工作计划(2016年1月1日-3月25日):深入调研,明确扶贫对象,摸清扶贫对象的现状,制定年度科技扶贫工作计划。

(二)工作准备阶段(2016年3月26日-4月10日):组织人员撰写科技扶贫材料,申报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动员扶贫对象,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其他科技扶贫相关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三)攻坚阶段(2016年4月11日-10月31日):组织人员全力推进科技扶贫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四)自查验收阶段(2016年11月1日-11月15日):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查漏补缺,根据省、州要求严格组织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

(五)成果提交阶段(2016年11月16日-12月31日):根据省、州统一安排,按照计划提交科技扶贫年度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扶贫组织领导。建立全县科技扶贫组织体系,成立县级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县农牧水务局、县环保和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主要负责全县科技扶贫工作的统筹部署,定期研究科技扶贫工作,指导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解决科技扶贫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知局,负责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的日常工作。

(二)创新科技扶贫投入机制。除精准脱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外,积极争取省、州科技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特色资源培育与研发,培养213名科技明白人等。2016年度组织县内企业、专合组织等预拟定上报省、州科技扶贫项目申报书5项以上,拟申报项目资金220.00万元,预计2016年投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资金130万元。同时,健全科技金融长效对接机制,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形成支持科技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改进科技扶贫项目管理。配合省州科技主管部门,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前提下,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服务。申报条件上,放宽申报人资格,逐步取消项目资金配套,鼓励科技人员牵头与民营科技企业、专合组织联合申报实施项目;支持方式上,实行无偿支持、后补助、贷款贴息、转移支付等;项目管理上,优化经费科目设计,注重绩效考核。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9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发展

1前言

由于受到诸多传统因素的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也为农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还是相对滞后很多。如果不尽快解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关于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以前有了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在预示着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当代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与困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农村地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甚至还存在着交通不畅、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

2.2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通过了解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推广程度低,农民依然在延用着传统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的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2.3不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在乡镇以及,很难真正延伸到村社,这样就会导致无法及时给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另外,由于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先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敷衍了事,这样就无法在信息、技术、产品收购、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排忧解难。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很难再短时间内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器具等,这样就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大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加快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转变观念,尽快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传统的扶贫工作中,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关部门都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输血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固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给予贫困地区以引导和帮助,立足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当地的资源,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在进行“造血式”扶贫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不要盲目照搬其它地区的经验或者做法,否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做法,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造血式”扶贫的时候,不仅仅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否则很难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3.2加强各部门合作,共同改变贫困农村地区现状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是由于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薄弱,相对落后,他们很难真正争取到资金和项目。换句话说,资金不足、力量不够集中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为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集中管理源于不同渠道的资金,联合相关部门,统筹农业、林业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资金项目,重点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尤其要明确各部门用于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比例。

3.3加快推进先进农业科技,全面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

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来说,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运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快推广实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等。至于推广的方法,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上门指导,或者是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方式进行推广。其次,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通过农业机械化,不仅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有助于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3.4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贫困农村地区现状的改变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为此,我们不仅仅要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更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尽快成为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有文化、有素质、懂科技的新型农村,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村通讯、农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但要想得以根本性转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需要农民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秦杰.重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出路[J].重庆农业,2015(,3):88-89.

[2]刀波,乌小花,宋志光.武陵山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9-65.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全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838亩,其中水浇地7800亩。在水浇地中保灌面积2160亩。浅山旱地面积1503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64个合作社,居民2580户,人口12096人,少数民族594人,贫困人口4785人,极贫人口712人。共有5个贫困村28个社,其余6个村中13个社因地理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610户、8372人,人均625元以下的农户有757户、3785人。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浅山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副生产,使全乡农业生产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搞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走出“农门”,跳出“山门”,到较好的地区兴办乡镇企业,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兴办第二、三产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贫困面貌有了较大变化。把科技推广作为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工程的同时,实施“种子工程”,“沃土计划”和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紧紧围绕发展目标,优化行政,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发展优质高效低消耗农业。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农业投入,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使浅山地区粮油产量稳中有增。据统计,全乡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164.27万斤增加到2007年的278.6万斤,亩产由360斤提高到603斤,油料产量由74.4万斤提升到150万斤。乡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近年来,总堡乡大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修乡村道路,改善基础设施使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观,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为发展增强了后劲。

二、制约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一)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浅山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吃水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对提高文化素质没有引起重视,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及市场信息能力差,种植业调整和加快畜牧业方面缺乏技术,不知种什么好,如何营销。总堡乡为浅山地区,山大沟深,植被稀疏,土地贫瘠,旱、雹、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年降水量为350mm,而且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农田变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因此,粮油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率低下。“丰年吃不饱,欠年靠返销”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土地利用率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产业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来源,而粮食作物又是种植业的主要品种。浅山地区,沟壑纵横,人居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难度大、改善慢,特别是水、电、路。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从事采金,挖药等劳务,少部分参与修路,建筑等行业,由于打工者缺乏劳动技能,加之缺乏劳务市场信息,收入很低,外出人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外出找不到挣钱岗位,不懂劳动合同法,务了工拿不到应得报酬,挫伤了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虽然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和有利因素,主要有:政策优势:国家已经把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为了再造秀美山川,开发大西北,提供了政策支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加快浅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资源优势:总堡乡浅山地区人均耕地3亩,高于川水和脑山地区,而且土质好,光热资源充足。同时,浅山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裕。思想优势:浅山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扶贫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已有基础:经长期的实践,在浅山地区推广试验抗旱品种,改革耕作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加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综观全乡浅山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若要彻底改变民和县浅山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可采取措施以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浅山地区干部群众中存在“环境论”,“条件论”,依赖扶贫,只愿苦熬,不愿苦干等陈旧观念。只要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精神,切实改变“等、靠、要”等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加快浅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论从生产观点,还是群众观点出发,乡的农业主体是浅山,农业增长的潜力在浅山。

2、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近年来总堡乡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相继实施防护林工程建设,天然林自然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护森林资源,营造林的速度逐年加快,绿化和治理质量有了大幅度改善,基本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跨越式发展,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