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6:01

农业技术教育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1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孙政才,2009)[1]。这说明,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与亿万农民迫切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张宪法,2009)[2-4]。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户农业技术的需求和政府及科研、推广机构农业技术的供给之间在对接上存在较大差距,以至造成农业技术应用率偏低,导致农业技术应用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因此,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的主体———农户农业技术应用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这一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韩俊,2009)[5],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仍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特别重要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有益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黄季焜,2000;张晓山,2002;温铁军,2002;盛来运,2005;姜长云,2008等)[6-10]。因此,现阶段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研究显得更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对于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围绕农户是否应用、为何应用、应用制约、应用程度、应用效果等基本经济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对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当丰富,主要围绕农户收入是农业技术应用重要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如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户收入是其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资金保障(Blasé,1960;Feder,1980;Ervin和Ervin,1982;Herath和Takeya,2003)[11-13]。Thir-tle等(2003)通过对南非部分区域棉花新技术的应用实证分析得出,非农收入与技术应用存在显著正相关,能够成为技术应用的重要资金支持。Smale等(2001)利用汇款(remittances)作为农户收入的衡量指标,研究指出,农户汇款的数额直接影响到其农业技术应用的决策,这与之前的研究是基本相似的(Gerhar,t1975;Rochin和Wit,t1975;Demir,1976;Perrin,1976)[14]。国内学者研究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所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农户收入水平或其富裕程度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如袁飞等(1993)以浙江省乐清县为例分析认为,高收入的农民在技术选择上愿意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15]。宋军等(1998)研究发现,农户的富裕程度会影响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富裕农户往往会选择优质技术和小型技术[16]。廖西元等(2006)按水稻生产环节对16个省5228个农户采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稻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17]。李海明(2007)分析我国7省28县420农户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18]。然而,上述国内外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大都是围绕农户收入影响农业技术应用这一分析路径考查两者关系,而反之,从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户收入增长这一分析路径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虽然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命题,但是,基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此经济命题有了新的内含,尤其是其传导机制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因此,探讨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并给出更为精确的估计。文中将采用中部农业大省江西11村939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构建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entityandtmiefixedeffectsregressionmod-el)[19],其中,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于消除解释变量之外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文化等不可观测的个体差异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年度时间变量控制宏观经济政策、农产品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状况的虚拟变量用于考查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效应,其中,动态效应主要是分析不同年份农业技术应用的影响和变化趋势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的时间效应。进而,本文还利用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影响,以验证农户通过农业技术应用节省时间和精力,促进其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的存在和有效。选择江西农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江西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种植水稻的主产区之一,该省的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历了30年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农业目前仍处于先进的生产手段与落后的生产手段并存、机械化作业与人畜力作业并存、现代适用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产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外出务工经济已经成为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江西农户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其收入增长,尤其是促进其非农收入增长问题,不仅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反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典型案例。第二,笔者来自江西,且一直从事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江西农业和农村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江西相关政府调查和决策部门也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拥有江西省2003-2007年连续5年11个固定跟踪观察村、近1000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面板数据资料。因此,通过对江西省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估计和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系统①,此系统是1986年正式确立的,在全国各地均设有观察点[20]。跟踪观察系统以村为单元,对村域中的农户实行抽样调查,以村域中的农户为个体,对其进行跟踪观察。数据库主要包括农户特征、土地和固定资产、家庭生产经营、家庭收支和家庭消费等方面的详细资料。此系统中涉及江西省的共有13个观察村(本文所用数据缺失2个村),覆盖江西省所有地级市,具体包括兴国县的回龙村,上高县的下林村,九江县的明闸村,崇仁县的桃里村,南昌县的甫下村,余江县的兰田村,新余市的湾里村,浮梁县的柏林村,上饶县的桥下村,泰和县的龙洲村,萍乡市安源区等,总计约1000个农户样本。

江西,在经济发展上,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在粮食生产上,则属于主产区,是国家的粮食主要供给地区。该省大多数农户都是兼业户,即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选择江西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具有较强代表性。另外,本文所用数据时间跨度是2003-2007年,这个时间跨度正是我国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时期,恰好可以反映出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现实关系[21]。基于数据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考虑,笔者对出现异常值的样本予以了剔除,同时,考虑到个别年份少数农户会出现数据缺失,笔者经过筛选,最终组成一个包括939个农户、共4603个有效样本的面板数据,因此,所获得的面板数据是非平衡数据。研究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动态效果,首先需要衡量农户农业技术应用具体的时点和时期,但已有研究指出,农户应用农业技术存在自我选择性(self-selection,JorgeFer-nandez-Cornejo等,2002)[22],即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时机和程度具有较强主观性,无法准确推知所观察各村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的具体时间和程度,因此,笔者以“是否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虚拟变量为中间变量来近似反映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状况,即如果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则认为其具有应用农业技术较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其动态效果则通过不同年份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所形成的影响差异来衡量。其次,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动态影响的研究,所采用数据的可比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笔者所采用的是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连续跟踪调查的数据,自2003年修改与完善以来,这套数据的统计口径是保持一致的,各年间的数据也具有可比性(文中所有价值量的数据均依2000年不变价指数进行了转换)。再则,全国固定跟踪观察系统以村为单元,对村域中的农户实行抽样调查并进行跟踪观察,加之,江西省农户在应用农业技术的具体时间上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利用这套数据资料进行计量分析能够避免选择性偏差问题。

一般而论,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包含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农户个体差异等众多方面,为了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需要对其它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加以控制。对于其中可观测的部分,结合江西农户水稻生产的特点,笔者选取了反映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的一组解释变量,包括农户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种稻投工量、购买化肥金额、购买农药金额、家庭经营主业、交通通讯支出(此变量考查其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等。而因变量则选取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所选取的变量主要统计特征见表1)。而对于其中不可观测的部分,笔者通过采用农户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的方式控制,即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文化等不可观测个体差异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采用年度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不同年度的宏观经济环境、农产品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同时把2003年未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户作为参照组,研究2003-2007年间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23-24]。

三、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面板数据(panel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mieseriesandcrosssectiondata)或混合数据(pooldata),它是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对相同的个体每年进行重复测量得到的数据,它允许各横截面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江西11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2003-2007年面板数据,因此,笔者将构建个体与时期固定效应模型(entityandtmiefixedeffectsregressionmodel),并通过STATA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估计。个体与时期固定效应模型(entityandtmiefixedeffectsregressionmode,lHsiaoCheng,2002)的基本表达式为:yit=C+αi+βitxit+γt+εiti=1,…,N;t=1,…,T(1)其中yit表示被解释变量,xit表示解释变量,i表示横截面数据,t表示时间序列数据,βit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截距项为C+αi+γt,其中C为常数项,αi度量个体效应差异,γt度量时间效应差异,且截距项αi随个体i变化,且γt也随时间变化;随机误差项εit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横截面和时间而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笔者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如下:LnYit=αi+βitXit+θAdopit+γt+εiti=1,…,N;t=1,…,T(2)其中Yit是反映第i个农户第t年收入的因变量(i=1,2,…,939;t=2003,2004,…,2007),笔者在计量分析中采用了家庭经营收入;αi是农户i的固定效应;Xit是一组反映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的解释变量,βit为Xit的回归系数;Adopit是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状况的虚拟变量(以是否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表示,即当年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为“1”,否则为“0”);γt为年份t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笔者所关心的是Adopit的系数θ,它度量了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25]。

本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有农户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种稻投工量、购买化肥金额和购买农药金额等。其选取依据在于,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与其农业收入增长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耕地面积越大,其农业收入增长越高;基于规模经济效应考虑,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与其收入增长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固定资产越大的农户往往其收入增长越快;现阶段种稻收入虽然不是江西稻农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然占其总收入的一定份额,因此,种稻投工量对江西农户收入增长也是正向的影响;而对于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则与农户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具体说明见表2)。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户收入,这是直接的传导机制。然而,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由原来的直接传导机制转变为现在的间接传导机制,此间接传导机制即是农业技术应用能够节省农业劳动时间和精力,便于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从而增加其非农收入,最终增加其家庭总收入。因此,本模型中选取的因变量是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的平均影响程度(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而后文实证模型解释时,选取的因变量则是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主要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平均影响程度(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基于表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平均影响是正向的,且影响显著,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业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平均增长6•5%②。这与JorgeFernandez-Cornejo(2007)[2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研究得出,耕地保护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46,抗虫害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97,影响尤为显著。需要指出的是,本模型估计出的弹性值与其估计出的弹性值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其选取了具体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选取了具体技术应用的概率来衡量农业技术应用状况。如前所述,结合实际考虑,运用农业技术应用提高农业效率以增加农户农业收入,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直接传导机制已经很难解释本模型的估计结果。然而,农户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以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促进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却能够解释上述实证结果(本文将在第四部分进一步验证此判断)。

与此同时,表3中的估计结果还表明,除农业技术应用变量之外的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笔者预期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户收入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平均增长6•3%,与农业技术应用的影响程度十分相似;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但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即平均影响为0•2%;种稻投工量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是正面的影响,且其影响度也很小,即平均影响为0•4%;而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虽然没有与笔者预期的负相关关系相一致,但其估计系数均为零,表明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很可能已经不是现阶段影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计量模型运行的正确性,笔者进行了相关统计检验,即F检验值为8•07,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是成立的;LM检验值为61•96,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随机效应模型也是成立的;而Hausman检验值为160•46,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比个体和年份双向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有效。

为了考察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笔者将农业技术应用虚拟变量拆分为一组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年份虚拟变量,即Adop-1(2003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2(2004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3(2005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4(2006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5(2007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如果农户2003年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则Adop-1为1,而Adop-2;Adop-3;Adop-4;Adop-5均为0,依此类推[27]。将此组年份虚拟变量加入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可得:LnYit=αi+βitXit+θ1(Adop-1)it+θ2(Adop-2)it+θ3(Adop-3)it+θ4(Adop-4)it+θ5(Adop-5)it+γt+εiti=1,…,N;t=1,…,T(3)其中θI(I=1,2,3,4,5)考察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动态的平均影响。通过模型(3)的估计可得出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程度,也能够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收入增长影响的持久性。模型(3)的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选解释变量与模型(2)是相同的,且显著性水平与模型(2)保持一致,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也与模型(2)的估计结果基本吻合,而Adop-1;Adop-2;Adop-3;Adop-4;Adop-5前面的系数则反映了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收入增长动态的平均影响。具体而言,在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的前两年,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是负值,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26和-0•037,而从随后的第三年开始,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转为正值,且逐步增强,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33、0•037和0•057。这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影响既有短期的,更有中长期的,即短期内对农户收入增长呈现负面影响,但从总体趋势而言,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却是正向的。本模型的F检验植和Hausman检验值分别为8•52和36•15,说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农业技术应用动态影响进行分析是更合理且有效的。

四、农业技术应用促进收入增长的实证解释

从上述研究结论可知,无论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还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都呈现出较高的显著性,且影响的总体趋势是正向的。若深入探究此问题的经济学解释,即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究竟是通过传统的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还是通过新的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28-29]?笔者更倾向于后者,为此,仍然运用同样的计量方法来验证[30]。

如前所述,新的间接传导机制是指农户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以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从而促进其家庭总收入的增长。因此,笔者仍然借鉴模型(2)和模型(3)的方式,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影响。但是,此时选取的因变量是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同时选取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家庭经营主业和交通通讯支出等为解释变量。其选取依据在于,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耕地面积越大越会制约农户外出打工,尤其是水稻生产领域,此种负相关关系体现地更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业则直接决定了农户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其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是正相关关系;而交通通迅支出通常是农户外出打工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且其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往往是负相关关系。其它变量的设定、解释与模型(2)、模型(3)保持一致,笔者所关心的仍然是Adopit的系数和(Adop-i)it的系数θi,只是此时它衡量地分别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影响(此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正如笔者所预期的一样,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平均增长9%。这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有极大可能是通过促进农户非农收入增长这一新的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这与JorgeFernan-dez-Cornejo(2007)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他研究指出,耕地保护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98,抗虫害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1•59,影响尤为显著③。

基于动态视角分析,在农业技术应用的初期,其影响尤为明显,如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前两年的影响弹性系数分别高达为0•110和0•174。然而,从总体趋势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影响则是由强变弱的,如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第三、第四和第五年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7、0•078和0•001。这可能预示着农户需要更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即新一轮更先进农业新技术应用的开始。本模型中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笔者的预期也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交通通迅支出的影响估计系数为零,这可能在于其已经不是影响现阶段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主要因素。本模型的F检验值和Hausman检验值也都较为显著,说明本模型构建也是合理而有效的。因此,本模型估计结果能够说明,农业技术应用通过促进农户非农收入增长最终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新的间接传导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且作用尤为显著。

五、主要结论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构建;途径

1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政府应加强主导,积极建立一个联合科研院校、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合作推广机制。首先,农业技术是准公共产品,要求政府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里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就确定了政府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其次,科研院校及企业拥有一大批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科研人才,他们研究出的新技术几乎是最先进的,也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解决掉。因此,应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等的合作,促使他们积极加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过程,在及时获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农民遇到的农业生产难题,从而不断提升农民信任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程度,持续提高推广效果。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应积极实行企业化管理,大力扶持农业科技企业,尽快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产业化服务。同时,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队伍庞大,他们对农业技术也具备最大的需求量,最能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映出来,而这种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帮助农户准确获得农业技术知识,不仅能降低推广成本,还能弥补政府自上而下推广农业技术存在的不足。专业合作社通常都是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产品,能有效解决农产品难销售的问题,使社员愿意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1]。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使用机制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也不例外。当下,各地需进一步对政府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框架,从而强化国家主要的拨款渠道,加大中央、地方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投入财政资金的力度,同时确保国家划拨的资金能足量到位、及时到位;专门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科技成果的引进建立专项资金,提升农业总产值中政府投放给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所占据的份额;编制以内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人员经费都应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并不断增加,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保持同步。基于此,各地政府应加强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断提高各个推广主体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民间金融机构等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具备良好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提供贷款,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优先将资金用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当然资金投入得到保障后,还应完善建立资金使用机制,确保资金首先用于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办公条件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加强审核每一项资金支出,加大监督后续使用资金的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用在刀刃上。

3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水平

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对他们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积极影响,所以应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推广农业技术的成效[2]。然而当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中专类职业学校经费不足、招生困难,中央政府面向全体农村劳动力的开展的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积极性较弱等。为此,不仅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在职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政府、社会也应加强成人教育,面向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为特定区域的农户提供一些具体的农业技术培训。如对中专类职业学校而言,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教职工享受应有的待遇;在建设阳光工程项目上,应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式,邀请一些专家到农村开展专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培养也不容忽视,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推广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如召开培训会、考察调研交流、现场会等形式,帮助推广人员、认识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提供人才保障。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农业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构建起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推动农业取得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芳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3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部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部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94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2000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三农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立身服务“三农”,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发展农业职教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进步。农业职业院校具备多个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条件:一是集合了一批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攻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重点领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农业职业院校基于“三农”建设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广泛向涉农人员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和成果,以期学习者能以更高效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大量技能人才,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事业迈向新台阶。1.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效、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将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2]。只有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农业新兴产业结合了大量科技元素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群方面有力推进了新兴农业产业的建成与发展,有力保障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1.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培养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用型人才发展也成为必须之举。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各农业职业院校在提高学习者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向即将或正在从事农业工作的学习者推行产业化经营理念,培养其产业化管理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实现进程。1.4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民通过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虽不能直接影响收入,但可推动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收入的稳步提高[3]。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与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两个最关键因素,马立伟[4]还进一步比较了各项指标,指出职业教育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上大于文化水平。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提升农民收入和待遇创造了必要条件。

2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不正,定位不准确,导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偏离农村社会需求,也曾一度偏离市场需求。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可度不高。第三,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来自于社会资本介入的力度和范围太小,经费的紧缺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第四,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发展和完善农业职教助力乡村振兴

3.1特色再造,牢固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职业教育思想。农业高职院校应深入调研“三农”现状,结合调研结果重新定位办学特色,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配置等。同时,打破人才瓶颈制约,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流程再造,打造专业集群,改革农业专业设置供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5]。3.2调整专业,全面增强农业职教的人才培养功能。农业高职院校以培养农业人才,服务“三农”工作为主要宗旨,要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充分调研就业创业基础上,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农业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农业专业优势,密切配合就业创业的实践基础上,人才培养水平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农业高职院校应始终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对专业建设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保留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专业,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人才。以农村实际调研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与农业行业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由多方专家进行多方位、深层次认证专业与课程,增强专业与课程的针对性和服务性。学校适时开设人才缺口较大的新专业,或在专业下设不同发展方向,更精准和全面地对接岗位需求,保障学生对口就业[6]。3.3精准帮扶,积极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农业高职院校应全面增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强化贫困人群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7]。立足“社会服务”,依托高校的专业人才、科研资源,对贫困县对点帮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科技挂职的形式,深入贫困县服务和锻炼,帮助发展当地经济[8]。3.4发挥优势,积极承担面向农民、农村的大教育任务。将职业责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塑造学生朴实的择业观,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下乡社会实践。通过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宣讲会、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9]。遴选双师型教师组成专家组,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指导,适时面向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成果推广。选拔优秀教师深入地级市、县挂职锻炼,与地方农业部门建立持久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贾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50-152.

[2]赵树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技术教育[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04):10-12.

[3]储诚炜,景琴玲.农业职业教育对养殖农户收入增加影响的研究———基于陕西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1):106-110.

[4]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07):61-63.

[5]刘晓瑞.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高职院校的功能研究[J].科教导刊,2018,(35):3-4.

[6]程晓琳.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7]刘晓瑞,刘萍,徐珂璠.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67-69.

[8]郝靖,穆希维,刘丹.让农业科技深入农村,让精准帮扶落地生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精准帮扶经验总结[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4):43-48.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形式;教材;教学方法

秦、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在两汉时期均已形成独特体系,众多生产技术也在此时发展成熟。因此秦汉时期社会各业急需大批掌握这些生产技术的科技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形式、教材编写及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论述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备当前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参考借鉴。

一、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官方教育——主要指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包括职官教育、设官教民、开设专门学校等形式。民间教育——主要有私人授徒、技艺家传等形式。此外还有官职世袭、书籍传播等其他教育形式。

(一)官方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1.职官教育

秦朝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禁毁私学,使宦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育形式。当时还设立了专门训练吏员的机构——“学室”。汉代继承了秦代宦学制度,官学创办之后仍未废止。据1977年8月在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竹简《苍颉篇》、《甲子表》考释,汉代宦学所习,不以律令、书记为限,还有农田水利、算学、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1]。

(1)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教育——秦汉时期,封建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对专职农官将是否善理农事,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切实提高管理农业生产的水平。在统治者重农政策激励下,秦汉时期封建官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一时蔚然成风。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汉武帝还亲自组织与农事有关官吏学习赵过的代田法,为职官教育开创了注重实验和应用的良好学风。在汉代涌现出一批悉心劝课农桑、管理生产有方的官吏。

(2)天文历法知识教育——汉代太史府除行政职能外,还是天文历法的学术研究和传授结构。汉武帝曾征召二十多位民间天文学家,参加太初历制定工作,各家学者都献其所长,彼此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大大提高天文教学水平。

(3)工业生产管理知识教育——秦汉官营工业十分发达,中央一级归大司农及少府管理,地方工业也设工官管理,这些官员管理工业生产,需掌握这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对他们实行这方面的教育。在汉代,中央一级的大司农与少府员吏中各设有学事75名和13名。大司农的官员对所在学事,负有教导之责,在汉代这类官员中有这方面的名师,如桑弘羊等。

(4)地理水利知识教育——秦汉时期,封建政府出于管理生产,征讨扩边等需要,要求文武官员掌握地理知识,其职官教育继承发扬传授地理知识的传统。从官志来看,司空掌全国水土,将军习熟全国地形边塞地理形势,大司农主各地物产经济、人口、贡赋,郡县行政长官要依据当地物产、土壤、人力、民情等管理生产,每年要向朝廷呈报政绩。这些机构中都有从事职方、史志工作的人员,他们负有传授地理知识的责任。

(5)畜牧兽医知识教育——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致力于发展养马事业,朝廷十分重视马政。太仆掌车马,其官属有31人为学事,太仆下设六厩,主马万匹,是进行有关养马及兽医知识教育的有利场所。改良马种的教授是其中重要内容,汉武帝曾派使臣到大宛,引进汗血马三千匹,进行大规模的繁殖杂交改良马种工作,学事及未央厩的员吏、卒驺都参与此事,边干边学。

2.设官教民

这种形式主要见于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中。所谓设官教民,就是国家在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部门和官员,负责农业新知识、新农具的传播和应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是政府监管,它具有很强强制性,在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效果明显。

“设官教民”制度在西汉组织、发挥效果相对来说是较好的,汉代设有大司农和力田一类的官吏,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西汉设有搜粟都尉,赵过在做搜粟都尉时发明推行了代田法和新田器——耧犁和耦犁。为推广赵过代田法,汉武帝令“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2],学成后再回到地方向农民推广。如此“以故田多恳辟,……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

3.开设专门学校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的鸿都门学就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东汉灵帝光和二年二月于洛阳“始置鸿都门学,时其中诸生,皆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小说、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3]。类似以研习尺牍、小说、辞赋、字画等专门学科为主。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但当时士人十分鄙视这些经课试得官者,认为这些身怀技艺者“皆出于微蔑斗宵小人”,“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4]。

(二)民间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民间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有技艺家传、私人授徒等教育形式。

1.技艺家传

自春秋战国之后,由于个体经济发展,一些掌握某种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他们以父子相传、兄弟相传方式把各种技艺世代保存下来,尽管具有封闭、保守的缺点,但它毕竟对我国工艺事业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秦汉时期,民间手工艺制作技术如捏泥人、剪纸等则是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的。

2.私人授徒

古代民间农、工、商业,都有收徒传艺传统。这种职业教育形式虽事前有“勿泄”、“禁方”秘传规定,但同技艺家传相比,的确前进了一步。汉名医淳于意“诊病决死生”,其技艺则来自其师阳庆的传授,《史记•仓公传》记有淳于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5]

除了以上官方和民间两种主要教育形式外,还有官职世袭、书籍传播等教育形式。所谓官职世袭就是子就父学、子袭父业的官职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职业教育形式。古代有“职业性”很强的文章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也会成为各行业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这就是书籍传播教育形式。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医药、卜筮、种树的书未烧,给民间技艺的传播留下一条渠道。

二、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及其编写特点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也各有特点,以下分类叙述之。

1.地理与水利知识教材

司马迁作的《史记•河渠书》是系统论述前代治水史实及当代防洪、航运、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史书。刘向父子著《域分》,为疆域地理提供了资料。班固父子撰写《汉书•地理志》,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历史地理学专著。2.农业教材

据《汉书•艺文志》记,汉时农家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篇,《赵氏》5篇,《氾胜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6]1742~1743。其中以《氾胜之》最为著名,本书是二千多年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氾胜之农书》可说是我国职官性农业技术教育第一部教材。

3.养马教材

“相畜”方面已经有专门著作出现,《汉书•艺文志》中载有“《相六畜》38卷”[6]1775。通过《齐民要术》保留下来的汉代《相马经》,已认识到马体各部位间相互关系和内外关系,还科学指出相马的关键和一些关于马的外形学的知识和理论。

4.医学教材

《黄帝内经》是秦汉时期专著性医学教材典型代表,也是现存最早、最系统医学典籍。内容丰富全面,几乎囊括了秦汉医家主要经验,既是初学中医者入门教材,又可作为深造的重要指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症诊疗专著,它总结了秦、西汉300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内经》基本理论联系,加以充实、发展,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实践服务。

5.天文、历法教材

《史记•天官书》,开创了史志记载历代科技成就的体例,为后世职官性职业教育提供了教材。此外还有其他方面教材,在此不作一一叙述。

秦汉时期的这些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在编写方面有很多特点,至今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首先是其成熟性。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教材,从形成过程看,大体经历了创作、流传、接受教学实践检验,得到社会认可,最后形成定本。《黄帝内经》一书,经历了自先秦以来各个时期临床实践,医学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得到社会广泛承认,至今仍作为中医教学教材。

其次是实用性。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不仅具有独特体系,且具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医学教材,都着重于阐明问题的一般原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重的原则,既简便明易,富于感性色彩,又便于具体运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另外这些教材在正文中附加大量注释,有利于辅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借助加注创立新说,使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偏重于讲论和记诵之功,而更重视于思考和操作能力。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所采取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对学习自然科学和掌握生产技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秦汉时期各行业职业技术教育,除训练学生掌握算法、治疗、制历等知识和技能外,还特别注意算理、医理和历理的传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提倡“游学”与调查

这种方法是总结各行业劳动人民生产技术经验和博采众家之长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秦汉时期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在授徒传艺过程中使用,如东汉名医华佗常带领徒弟,遍游四方,送医治病,总结各地医疗经验。在行医过程中把自己的医术和调查研究的精神和方法,毫无保留传给了门徒,造就了一代良医。

3.实地科学试验

秦汉时期的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中科技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实地科学试验。如赵过在推广代田法时,经试验成功后,才训练农官与作田能手。受训的官员、老农学成后,又继续传授他人,从而使代田法广泛推广到各地。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最为普遍、成功。东汉张仲景在发展中医临证医学过程中,临床开诊,在其丰富的著述中记录了大量医案,授德育人,继承和发扬了问难论辩,以此较为津梁的讨论式教学法。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一种广义职业技术教育,还不是由于教育事业内部结构变化和任务分工而产生的狭义职业技术教育,即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技术学校。但它同传统经学教育相比,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中华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也是在秦汉时期出现。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和当时职业技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C]//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53.

[2]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39.

[3]范晔.后汉书•灵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21.

[4]徐天麟.东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6.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6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我们充分认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基层农村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专门成立了“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了《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规划》,真正把我市农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大力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音像资料、农技热线、科技下乡、宣讲团、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把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05年,全市农业局系统共组织536次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专家人数达3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余万份,受益群众达110万人次。“农技热线”专家值班460人次,解答群众技术难题2300余个。今年,我们还要抓好30万户的信息入户工程,同市移动公司联合,每天向全市30万农民移动手机用户免费发送两条农技短信,目前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是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我们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农广校为教育基地,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中专、中专后继续教育和绿证教育,今年共招收中专生647人,绿证教育2.3万人,全市累计培训绿证学员达到18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自2000年以来,我市xx、xx、xx、xx、xx、xxx分别被农业部定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累计培训1.2万人,为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绿证”学员中,涌现了许多农民致富带头人,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较好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专门召开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会议,成立了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出台了考核、奖惩政策,实行目标管理。“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抓的紧、抓的实,抓的细,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05年,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2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0万人,技能培训2万人,培训涉及建筑,计算机,家政、缝纫、餐饮等20余个专业。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步入良性运行的快车道,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深入基层,抓好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一是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当前农业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不仅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也是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今年,我市将完成500万亩的测土任务,配方施肥要达到300万亩。

二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我们重点狠抓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认真制定项目区规划、选定品种、招标供种、发放补贴券良种良法配套等工作,顺利完成了347万亩良种补贴任务。抓了民权部级农作物原种场、梁园区闫庄新村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市农作物品种利用水平,使我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

四、几点建议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7

农业技术推广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第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第八条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国家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十二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第十三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第十四条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五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第十八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第十九

条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一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二十二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第二十三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于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第二十五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第二十六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十七条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的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第三十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

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坤少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

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第八条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国家鼓励和技术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

(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十二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三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农会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关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

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五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

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

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

第十九条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的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级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级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二十二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术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

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和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

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的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在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

第二十五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第二十六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十七条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要的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前言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一、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是农机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新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农机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业生产组织进行适度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否使用农业机械涉及到每个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其应用科技的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但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科学知识掌握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差。较多的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不甚了解,对机械化作业技术没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们推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让他们通过观看现场农机化作业表演来了解这些机具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他们也有可能还对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怀疑,这是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因素。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从业本领,他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和信赖,一谈起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津津乐道,会随时随地地自觉关心这方面事情的变化,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从事这项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创造财富,即使有困难,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认识、了解和使用农业机械也是一样,“我要机械化”比“要我机械化”潜力大得多。笔者对白山市76家种粮大户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为7年(包括同等学历),高于一般农民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事过一定社会工作(包括从事过乡镇、村社干部或、退伍军人、退职职工等)的有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包括各种农机手、农村能工巧匠及从事过其他技术工作)的有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包含重复统计人数)。以上2种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机具感兴趣、有热情,平均每户耕种4.33hm2土地。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观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

1.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民的事。要让亿万农民都有这个积极性,就要对所有农民普及文化和进行技术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想和勇气,所有农民迫切要求使用农业机械之时,就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日。查阅白山市农机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全由国家投资,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却不快,198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0.8万kW,改革开放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机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农机总动力为43万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类农机具的保有量为3.1万台(套)。

现在各地的驾驶员数量虽然比拖拉机保有量多,但这不能说明农民技术员数量较多,实际上还较缺乏。以白山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民中具备1种以上农业技术的人有15680名,仅占全市农业劳力总数(24万人)的6.5%。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只能熟练掌握单一操作技术(多数为拖拉机驾驶员),不懂农田作业等其他技术,这样一个技术构成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极不适应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养熟悉多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人才,以促进农村农机化的发展。

1.3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迅猛发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农民中、高级技术教育仍是空白,各类正规大中专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体,各地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本来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农”输送扎根农村的技术实用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来,以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决了在职人员的深造问题;各类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多层次的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获得了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不相同,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来到农村,农民进修的积极性又较小,原因是文凭在农村没有体现出相应待遇。因此,农民很难得到系统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农民中间掌握中、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匮乏,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去系统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应当抓紧时间对农民进行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分析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县级农机校是建制较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学校之一,从学校的服务宗旨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吻合,只要落实一定政策,县级农机校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担子,弥补教育体系上的这个缺口。

二、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途径

2.1对农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作为中等成人教育学校,县级农机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训,只满足于服务于当前的短期思想,这会使农机校难以发挥其作用。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超前进行农村人才培训、人才储备,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在校内招生培训以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利用乡村农民夜校的场所,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各个乡村开展培训,可以较系统地进行阶段培训,也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或开展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开拓农民的视野。

2.2开展农民中等技术教育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村亟需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由县级农机校和乡镇农村中学联合开展中等专业农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参照中等专业学校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教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毕业后,户口不变,仍回农村工作,使其不需要远离他乡,就地参加学习,学习费用低,群众乐于接受。例如,吉林省的白山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八道江区红土崖镇开办了1个学制为2年的农机技术班,除基础课外,开设了机械制图、拖拉机、农机修理等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劲头大,毕业合格后拿到了三证(毕业证、拖拉机驾驶证、农机修理证)。据跟踪调查,他们到农村后很快就成当地的技术骨干,第1届23名毕业生遍布红土崖乡的9个村,1年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8人办起了家庭工厂,加工粮米、粉丝和饲料。1个开办了农机修理部,第1次实现农机具修理不出乡。1998年春,有些学员首次在家乡进行机械铺膜作业。这些活跃在家乡的毕业生对农机化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该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引起当地农民及各级政府的关注,镇农机站的同志认为这些毕业生的技术全面,回到家乡后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市政府专为这个班拨出3万元专款支持办学,由市宣传部拍摄了名为“一个办到农民心坎上的学校”专题,并在省电视台作为典型题材播放。以上情况表明,这种办学方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2.3开展多种技术培训

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另一个较大阻力是人多地少,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必须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生产门路,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一部分人开始往非农业生产方面转移,但数量不够多。农民迫切希望致富,只是苦于一无目标,二无技术,他们尚不具备种田以外的其他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农机校可以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环境,开展多种技术培训,诸如饲养、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用实用技术去武装农民,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民有了生财之道,既可以为农村经济积累资金,又可以加速土地适度集中流转,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广泛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使其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社会化农业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分析对农民实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意在充分发挥县级农机校的作用,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技术教育的空白,把县级农机校放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位置上来,加速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章正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84,286.

[2]魏效宏.彭阳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22-23.

农业技术教育范文篇10

1.1土地资源不足,可开发利用的耕地不多

我国国土面积有960000公顷,其中,耕地资源不足133333公顷,也就是说120000公顷耕地的红线,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耕地面积加快缩小。并且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可开发的土地大多都是在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不能用于土地资源的开发,我国的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林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1.2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没667m2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667m2土地的收入大致是三百到四百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林地在全国土地面积所占比重也不高,大致是20%,虽然近年来有所恢复,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产出率自然也就不高了。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的牧草十分缺少,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范围不大。水域面积利用率也不高,虽然我国已经利用的水域达到75%,但是水域面积的利用效益没得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土地家庭承包之间的矛盾

农业集约化生产要求是大型的规模化生产,而实际上土地还是在一家一户的农民手中,很难推进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2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当前,很多地方存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产能低下的状况,主要表现为耕作方式粗放,土地的生产效益难以发挥。

2.3农村后续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现在在农村很难看到四十岁以下的农民了,那些人大多到城市里打工了,在城市打工比在农村收入要高。由于劳动力资源缺乏,造成不少地方复种指数降低,或者出现了撂荒现象,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土地的生产潜力不足。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结板现象严重,土地污染现象突出,长此以往必然引起土地生长力不足,土地退化严重。五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国家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极限,我们的土地没有休耕的可能,土地的自然生长力得不到充分的恢复。

3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措施

3.1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把历史上所形成的农民由饥荒转变为温饱问题的解决,虽然每个农民手中的土地并不多,但是八亿中国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快速的解决温饱问题,这在世界上上都是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了。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了。大农业要求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有效生产能力,而土地经营权在一家一户手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当调整土地经营政策就很是必要了。土地流转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做出的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积极主动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也是在积极整和土地利用方式,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流转,怎样流转。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广大,农村又比较分散,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土地流转困难很大,它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工作。要让农民流转土地,农民愿不愿意,土地流转后那些没地的农民如何生活,如何获取自己出让土地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探索出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那就是农民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作为资本参与土地入股,虽然自己不再直接经营土地了,可每年都可以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股份收益,使失地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农民还可以在流转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工资待遇。这种土地流转方式适应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强行在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是积极有效的。

3.2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一方面是新兴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粗放式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了,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更多的农业产品,新型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很是必要了。我国农业新科技,新技术应该说发展的还是很快的。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在加快,高产,优质农作物培育速度在加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在扩大,耐寒、耐旱农作物种植范围高于世界水平。新兴农机具研发也在加快,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逐渐被新兴农机具所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现在收获农作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时代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现在对于新兴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是要加大力度的,我国采取了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国家也都给予补贴,这都有利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鼓励农业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力。另一方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整体来说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还不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比较差,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心理上有负担,但是在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是支撑,农业生产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责任人,确实要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生产者接受新兴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让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事实在在的。再一方面是培养新型农业生产者。我国农村已经面临后续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再过二三十年那些曾经的劳动者都成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了,而还是农村户口的、很早就陪父母到城市里打工的新一代农村户口人,已经对农业很陌生了,有些人甚至不会农业生产了。后续劳动力资源不足将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者是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掌握着现代新型农业技术,有着长远的农业发展眼光,愿意在土地上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今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生力量。要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就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加快新型使用农业技术的转化速度。曾经专业的农业院校,因为时代的问题,很多都对转化成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了,本身的专业水平在降低,涉及农业技术研究的专业院所也在减少。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招生,培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如何有效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思想意识转变很是重要的,我们能不能降低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或者就不用参加高考,基本的素质考察交给院校。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回归职业院校的教育本能,只有这样才会真实的培养现在化的高技能劳动者,我们现在不缺乏的是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国家建设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劳动者。在这方面,国家还要加大鼓励的力度,真正为各行各业培养后续的接班人,农业经济发展也必然如此。

3.3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秸秆还田,恢复土地的自然生长力,使用有机肥料,避免土地贫瘠造成的产量下降。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和盐碱化,努力发展生态农业。

3.4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