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39:57

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1

生态农村工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

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农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原理,通过对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讲,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研究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如光、温、水、气、土地、作物、牲畜等)和社会资源(如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等)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复合系统中的关节点的分析,提出重点工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思想模式。生态农村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工程

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产业化方式通过将产、供、销联合起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相应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是生态农村工程的核心内容。农业产业化工程共分两个步骤。一是资源优势开发策略分析。根据研究区域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金、劳动力、区位、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发战略。二是龙头企业的建立或引进。根据本区或相邻区域农产品类型,采取集资、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流通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搞生态农村工程时,并不一定非要在研究区内培育出一个甚至几个龙头企业来,如果能作为产品或原料基地的形式加入到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去,也符合生态农村的要求。如寿光周边县市在搞蔬菜产业化发展时,就可以直接以寿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来发展生产,而没有必要自己再建立批发交易市场。

二、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是指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生态、生产建设。农业生态工程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这里是指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所导致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或不可持续利用等进行分析评价。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状况,确定治理对策。环境治理对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生态/纯环境治理对策(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生态退耕等),另一种是生产性治理对策(如秸秆、牲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农业生态工程必须采用两种治理对策并重的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太突出的地区,农业生态工程则可采用生产性治理对策为主、纯生态治理对策为辅的方式。

三、农民就业工程

千方百计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是生态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农民就业工程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用国家资助、集体扶持和个人缴费的方式开办农民学校,重点选择一些简便易学、实用性强的技术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如保护地种植技术、特种养殖技术、制沼技术、焊工、建筑、汽车驾驶、机动车维修、理发、缝纫、家政服务等,使这些剩余劳动力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能有一技之长。二是就业信息收集与。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村级或乡镇级就业信息中心,定期向辖区内村民公布劳动力需求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就业信息中心应当是一种以服务农民为主、以盈利为辅的机构,与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有所区别。

四、农民组织化工程

农户或公司频繁出现的违约已经成为当前“公司+农户”型产业化模式的普遍现象,当违约现象出现时,面对强大的龙头公司,毫无组织性和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民很难在对簿公堂时获胜;而面对成千上万的农户,龙头企业也不可能将他们都告上法庭。如果农民能形成自己的组织,则对于企图违约的农户将产生一种内在的约束力;而当企业违约时,也可由组织的负责人出面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或诉诸法律,从而有力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另外,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加强在监督村干部行为和协调干部与农民矛盾问题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当鼓励或直接帮助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在我国成立农民组织并不是从零做起。从政府性组织来看,我国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中央直到全国各个乡镇组织严密;从非政府性组织来看,我国有中国农学会等涉农组织,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和涉及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会员;从各地生产实践看,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运行效果良好的农民协会、农业生产联合会、合作社等农民组织,为建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资金上给予扶持,通过对上述各种组织的组合改造,形成全国性农民组织是可行的。

五、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农村人口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三农”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也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应遵循以建立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为起始点,以实现全民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为终结点的原则,即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起来。当前一段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工程的重点是研究解决流动人口的参保问题。我国目前有1亿多的流动人口,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并且有许多人是常年外出和举家外出,按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他们需要回到户籍注册地去参保,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这些流动人口处于身份转换阶段(由农业户口向城镇户口转变),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两个系统,如何解决参保人在身份转换后相应的社会保障转换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工程还必须与户籍制度改革协同进行。

六、农村工程

在我国,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担负着社会保障的功能,这是我国政府强调长期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原因。但是,一家一户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制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当前农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千家万户的小农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非农就业作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门路,而对于农业生产的激情正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土地制度,尤其是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土地制度,对于重新唤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土地在我国担负着稳定农村社会的作用,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地稳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七、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工程

当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速度在加快。然而,要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就必须有一批懂技术、懂管理、善于根据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的知识型农民和农村管理干部队伍,而目前我国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农业生产队伍和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人士组成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队伍,注定了中国农业难以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亟待人才回流。为此,必须对当前臃肿且素质较低的乡村管理干部队伍进行改革。乡镇政府要严格落实定编定岗制度,逐步放开乡镇级的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农机站、农技站等涉农部门,将它们逐步推向市场,让它们在市场中发展。村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行政村设立专职干部岗位,面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农村发展的知识型人才,促进一批懂技术、有市场观念、思路开阔的年轻人到乡村发展事业。同时,要辅以村庄合并、村两委干部缩减等配套改革。

八、农村集体经济工程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民就业培训、农民组织日常运行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均离不开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政府的财政支持。另外,农村道路、水利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是限制农村整体发展的刚性约束,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已经上升到直接威胁农民生存与健康的程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发展集体经济,扭转村村欠债、乡乡收不抵支的现象,对于“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意义重大。不过,如何才能恢复集体经济实力,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集体经济,尚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态农村工程各项措施间的关系

上述8项工程措施是庞杂的“三农”问题中的关节点内容,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各项工程措施之间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2

组织实施廊坊市农业清洁生产意义重大。一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民多少年来向往的事情。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载体。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模式。

2创新点

农业清洁生产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本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以三项重点工程建设为主体,全面开工建设。2.1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遵循固体废弃物肥料化还田,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借鉴先进地区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经验,采用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肥料化与无害化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分级处理,推广小型分散式农业固体废弃物堆沤肥技术,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2.2人畜粪便处理工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原则,实行一户一厕一沼气池,加快改水改厕进程,建造污水净化沼气池,使农民的生活污水和粪便通过生物厌氧消化技术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沼液可以用来浇灌农田、菜园,沼渣作肥料。2.3实施田间清洁化生产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3.1控制种植业肥料污染。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机械收割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秸秆野外焚烧,提高秸秆还田比率;引进速腐剂,推广生物制肥技术,发展高温堆肥,提高优质有机肥的使用比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控制肥源性污染。2.3.2控制种植业农药污染。建立安全用药机制,统一进行病虫草害生物综合防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实现对药源性污染的控制。2.3.3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力配合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置、使用。

3增产增收效果

3.1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完成,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系统生产力发展的稳定性,使系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3.2社会效益。在改善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4资源条件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3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

**省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是党和政府为农业引智,是对农业和农民的最好补贴。

20**年春,**省委、省政府把扩大优质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提高种养水平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制定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计划。这一工程的任务是从村、户入手,进一步推广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其主要做法是:农业科技人员、乡镇干部和农民“三结合”,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按照这种模式,通过抓一批重点乡、重点镇、示范村、示范户,在全省构建起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农业技术人员、示范户和普通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在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过程中,全省各市县都派出上千名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把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共培育近10万个示范户,辐射带动了上百万农户。农业和农技部门开通了农技服务“110”,专门回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些市县还根据农民的需求,努力创新服务方式。芜湖县农委选派30多名专家组成农科教讲师团,到各乡村巡回开展技术培训;阜南县举办农业科技文化节,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以后,以先进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广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致富新景象。大批贫困户实现了科技脱贫,有的还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用工业理念办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省将此概括为“用工业理念办农业”。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实践中,**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凤阳县小岗村在“大包干”的第一年,粮食总产量就增加了4倍,在一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20多年来这里的农民却并不富裕。小岗村通过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到,这是长期以来局限于种植业,结构单一,没有进行产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结果。于是,小岗村从抓农业结构调整入手,成立了两个协会和一个现代农业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20**年,他们又积极引资兴办工业园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岗村的农民真正富裕了起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桐城市围绕优质稻米和水禽羽绒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率先成为**省县级经济强市。

同小岗村和桐城市一样,**各地用工业理念办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大批龙头企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4000多个,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5家。在这些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省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方式的转变,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省自1998年起就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年又在全省普遍推广了这一做法。目前,全省已兴办各类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园区18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技支撑、中介组织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原则,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倍增长。

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推行科学的施肥、施药和田间管理方法,开展三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实行“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专家、定期会商)指导,将一批中低产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实施“留水工程”,解决易旱地区的水利问题。**省易旱地区广,其中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与淮河分水岭的丘陵地区是最大的易旱地区,农业生产能力较弱。从1997年起,**省对这个地区实施以“留水工程”为主体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基本思路是“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治理40多个乡镇。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水的问题,为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

实施“农机富民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机械化水平。20**年,**省农村兴起了购买农机热。为满足农民的需要,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发展农机协会,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培养农机操作手,使其成为“农机富民工程”的带头人。

实施“农业生态工程”,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之路。2004年,**省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20**年,又将生态省建设推进到农村地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实施了“农业生态工程”,重点是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路,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其中,大别山区金寨县的“五转”模式具有典型意义:一是绕山转,在25度以下土层较厚的山坡地实行等高线点穴式开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二是绕水转,利用水面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三是绕景转,利用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四是绕路转,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开发生态型特色经济带;五是绕庭转,支持农民兴建沼气池,建设生态庭院经济。目前,各种模式的循环经济在**大地悄然兴起,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体制保障

为克服体制障碍,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省委、省政府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选择了18个县先行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其具体内容是“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4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1.狠抓农业安全农业安全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即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劣质农产品,包括致病的微生物、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是我县的主因,其改进措施如下:(1)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普及农业生产安全知识,使农民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并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首先,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包括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堆、沤、积、造等措施大积、大造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有机肥,推广绿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其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训农户切实有效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加快普及推广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的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3)加强农膜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动员农户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收集废旧膜、废旧垃圾、植物枯枝落叶等废弃物,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并积极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同时加强对乡村企业、民办企业、私营企业的环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发展绿色工业。(4)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县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标细化,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同时,要加快理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土壤肥料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化学投入品监督监测工作力度,且县级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加大市场的执法,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按各乡(镇)村的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宜的生态模式。(1)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全县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农田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一般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农业工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工程;配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导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同时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大积大造有机肥,推广间套种、轮作、换茬等技术。(2)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推广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3)农牧复合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以牧业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巩固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根据资源条件,当地养殖习惯,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链,形成良性的农牧生态系统,如“猪-沼-果(粮、菜)”等模式。(4)庭院(园)生态经济工程发展巩固小康型庭院(园)经济,主要有: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住宅生态化等。生态住宅:上有太阳能,中有电气化,下有沼气净化池。(5)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是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观光农业,如通化乡的卡子村,佳山村等。

3.强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为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的原则,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抓基地、优布局,实现结构的生态化立足于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小水果基地等建设,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及区位优势,以村或一个气候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使其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层性,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断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二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使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模拟生态系统的链网现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充分利用时间,合理配制农业生物,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积极推动各类龙头企业的的组织建设在产业(包括阿坝州)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采取一些优惠措施,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一些有特色并带有方向性的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专业村,以户、场为单位,养鸡(蛋鸡、肉鸡、)、肉兔……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向着有利于建立比较优势产业的方向配置,以科技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订单销售、连锁经营、农超对接、配送服务、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请进来”进程,让外来的“高僧”到理县念活市场经。

4.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适应公众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普及推广实用实效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完善质量安全问题责任追溯、媒体曝光等制度。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5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投入为前提,通过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人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生态农业在宏观上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一种战略思想,在区域上作为一种协调农业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对生产单位而言,是一套经济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水资源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其更新再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靠水文循环过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补给。深入研究水文循环的结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生产水平、环境的容量能力等对发展生态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对水资源进行适宜的利用和调整,才能使其向着有利于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发向发展。因此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用水是提高用水效率,增强水的承载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必要的节水方法措施才能不断满足地区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目标需求,使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

叶尔羌河灌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其总面积为14619平方公里。灌区东西两面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布谷里、托克拉克沙漠的挟持中,呈带状分布,宽40-80公里,长400公里。是典型的“走廊绿洲”,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片绿洲。由于地处欧亚腹地又处在三个沙漠的挟持中,所以灌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灌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30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60万亩,人口也由70万人发展到169万人。目前叶尔羌河灌区植被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绿色走廊衰退,沙漠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加,给灌区的生态农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现有水资源利用的清况下,既要满足灌区灌溉的需要又要保护好叶尔羌河下游生态环境以及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是难以办到的。只有采取节水措施,才可以不但使灌区自身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塔里木河干流做出应有的贡献,使灌区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灌区生态现状及规划目标

关系灌区自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指叶尔羌河下游由胡杨、灰杨及有关灌木林组成的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色长城。叶尔羌河作为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还应保证向塔河干流输水,为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自治区有关单位及叶尔羌河管理处经过七次实地考察证实,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林,原来上起麦盖提县的西敦,下止叶尔羌河口长约320公里,宽处超过20公里,有林面积26.7万hm2。现在保留的林地上起巴楚的阿拉根,下止上游水库,总长270公里,面积减少到16.9万hm2。叶尔羌河多年平均补给塔里木河6亿m3水,相当于塔里木河总径流的10%,自上游水库建成后往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呈递减趋势,以至于自86年后无水补给。这些变化除与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的河道不通畅,沿途输水损失较大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灌区用水量的增加引起的。

(表1)叶尔羌河补给塔里木河情况表

年份

年均补给水量(108m3)

占塔河总水量(%)

1961-1976

2.06

4.1

1977-1985

1.32

2.7

1986-

叶尔羌河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用水主要是指在满足灌区需要的前提下,保证叶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以及向塔里木下放生态水。根据《叶尔羌河流域规划》,在来水保证率p=50%情况下,要维持本地区末端夏河林场至上游水库(叶河汇入塔河干流)115公里河段内及两侧林区生态用水2.82亿m3,还要维持本灌区下游色力不亚-艾力克塔木至夏河林场180公里河段内及两侧林区生态用水4.38亿m3,同时下泄到塔里木河水量为2.7亿m3。总之,本灌区下游,灌区末端至塔河干流,给塔里木河干流输水总计生态用水9.9亿m3,由叶尔羌河出山口喀群站往下游输送生态水,考虑到河道损失2.16亿m3,折到喀群断面为12.06亿m3。沿河生态需水及控制断面相应径流量如图(图1)。

(图1)生态需水及河道输水示意图

为满足以上生态需水的规划目标,叶河灌区提出生态节水的策略,即对灌区采用节水工程技术措施,使农业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向下游塔河干流下放生态水有工程上的保障。生态节水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决策,要满足多目标的需求。依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规划,节水对策为:土地平整、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各项对策的投资、节水率及灌溉面积列于下表以供决策之用。

(表2)节水技术对策表

对策

渠道防渗

土地平整

低压管灌

喷灌

滴灌

符号

b1

b2

b3

b4

b5

投资(元/亩)

203.76

75

665.58

871.41

1062.7

节水率(%)

5

5

20

30

45

面积(万亩)

70

115

4.7

1.3

2.5

三节水的决策过程

在进行决策时,要对各项对策的投资、节水率及灌溉面积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依据这三项指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来评价各种节水方式的优劣,来寻求一种对多目标都兼顾的决策。其决策步骤如下:

1、确定事件与对策

事件:a——节水。

对策:b1——渠道防渗;

b2——土地平整;

b3——低压管道灌;

b4——喷灌;

b5——滴灌。

2、确定局势

(a,b1)——节水,渠道防渗;

(a,b2)——节水,土地平整;

(a,b3)——节水,低压管道灌;

(a,b4)——节水,喷灌;

(a,b5)——节水,滴灌。

3、确定不同决策目标各种局势的隶属度μi

(1)投资目标各种局势的隶属度μ1

(表3)投资目标局势隶属度计算表

局势

投资K(元/亩)

隶属度

(a,b1)

203.76

0.19

(a,b2)

75

0.07

(a,b3)

665.58

0.63

(a,b4)

871.41

0.82

(a,b5)

1062.73

1.00

(2)节水率目标各种局势的隶属度μ2

节水率是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其隶属度计算如下表:

(表4)节水率目标局势隶属度计算表

局势

节水率E(%)

隶属度

(a,b1)

5

0.11

(a,b2)

5

0.11

(a,b3)

20

0.44

(a,b4)

30

0.67

(a,b5)

45

1.00

(3)灌溉面积目标各种局势的隶属度μ3

把灌溉面积列入决策是基于节水方式在灌区应用影响范围方面的考虑,灌溉面积对衬砌渠道而言是指配套灌溉面积。

(表5)灌溉面积目标局势隶属度计算表

局势

面积A(万亩)

隶属度

(a,b1)

70

0.61

(a,b2)

115

1

(a,b3)

4.7

0.04

(a,b4)

1.3

0.01

(a,b5)

2.5

0.02

4、确定各决策目标的决策矩阵

投资目标决策矩阵

节水率目标决策矩阵

灌溉面积目标决策矩阵

5、求综合决策矩阵

6、确定最优综合决策

根据综合决策矩阵,按隶属度大小将决策元排序如下:

从而得出局势优劣的顺序:

最后确定最优综合决策为:第一优先对策b1——渠道防渗;第二优先对策b2——土地平整;第三优先对策b3——低压管道灌;第四优先对策b5——滴灌;第五优先对策b4——喷灌。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大大的推进了灌区的节水改造的规划和实施,为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适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对叶尔羌河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分析了灌区发展生态农业所采用的节水方式如渠道防渗、平整土地、低压灌管、喷灌、滴灌的优先关系,可以较好的为灌区规划各种方式的优先顺序及占总体的份额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发展生态农业所采取的节水措施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所述还有提高渠道的输水效率、标准沟、畦灌等工程和技术措施,还有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等。可以更进一步的把各种方式的投资、节水率以及诸如效益等其他控制指标测算出来,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更广泛、更深层进行综合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新疆水电院、叶河管理处设计院新疆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2000.6

2.瞿继龙叶尔羌河下游地区生态用水以及往塔里木河送水的有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水利水电论文选编1998.10

3.吉光泽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技术改造最优决策初探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9.3

4.董其林节水与我国的灌溉农业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9.5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6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何为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何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基于经济学的原理,对农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继承传统农业的有点,并结合现代科技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农业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实现农业回归自然的根本目标,也是达到高产、高质、高效三大目标的新型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便是在这个概念进行的延伸,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前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使用自然资源,在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状态下,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无害,占据主要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协调性。新型农业种植模式讲究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且要与环境的变化相协调。2.适宜性。这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都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资源条件等综合考虑,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3.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要以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讲究长期效益,这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

农村环境改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势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势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自身条件的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体系,充分挖掘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注重地区特色的发挥。现代农业要想成功转型,就要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更新种植、加工、贸易等技术措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建设花卉生产基地、采摘农业等,这些都以来了地方的自然资源,并成功转型形成地方特色,充分凸显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而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环境的支持。因为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提供了必需的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生态环境中的每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对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带来影响。如果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必然会降低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农村环境建设现状主体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体包括土壤、水、大气、森林、生物、沼泽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吹响了城市建设的号角,不少地区大兴土木,迅速开展了城市扩建行动,农村土地则被作为主要的征收资源,致使农村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适宜种植土地不断被破坏,城乡建设的差距被逐渐拉大。与此同时,由于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消耗,盲目扩张等行为,极大地减少了有效森林面积,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最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区域,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的1/4,特别是像北方这类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稀缺,致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生态环境污染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广泛提升,针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党中央也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改进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长期以来的生产习惯和环保意识较为落后,并且与城市相比,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导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无法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堆积给当地的农用田地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电子垃圾,在进入土壤之后会严重破坏土壤自身的酸碱平衡和营养结构,导致土壤状况持续下降,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部分不可降解的垃圾还会进入到水体中,由于农村缺乏净水技术,导致可饮用水、农业灌溉水受到污染,给农民的安全健康埋下了隐患,也给牲畜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大部分工业生产企业都建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了控制污染物处理成本,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国家提出了节能减耗、绿色环保的理念,对工业生产企业也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由于企业逐渐向着农村转移,很容易出现监管遗漏的问题。企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与土壤、水体接触,必然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有毒物质的残留,危害的人体健康安全。另外则是农业生产活动过度使用化学药物,造成土壤和水体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掌握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政府带动,完善立法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政府效能的发挥。一是要以“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作为总体目标,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新政策,着力解决法律制度中尚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用于指导绿色产业种植与生产技术的制度,抓住政策契机,完善顶层设计。各部门要积极履行好职责,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国家法律的宏观调控下,结合当地的生产种植习惯与产业发展实际,确保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二是完善环保投入机制,解决环境治理的后顾之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资金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要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就要保证足够的活动经费。政府要广开渠道,建立专门的融资平台,通过整合各种涉农项目,依据政策优势,建设示范村。集中力量办大事,首先打造亮点工程。主动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激活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为农村环境的治理提供内驱力,确保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构建生态环保长效联动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各地区要将环境破坏行为进行层次划分,根据层次程度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执法。对于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执法联动机制,通过公安、司法等机关的协同,并带动公众的积极参与。完善理念,发展产业当前要格外重视经济与生态发展出现的矛盾,不能片面追求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免为后期的环境整治带来较大难度。一是推动产业升级,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而产业升级的最大支撑便是科技,要加快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有效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要以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作为契机,找准切入点,依据实际情况完成适宜规模的土地流转目标。借助优惠政策引领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散户,建立农村合作社,组织扩大联合生产模式,全面推进机械化设备,统一播种、耕种、施肥、灌溉、收割和加工,以产业规模化获得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小散户落后的种植理念,避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二是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环保经济、生态经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对产业园进行规范管理,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引进生物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指导,转变粗放型农业种植模式,节约自然资源,采取无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改善农村低产能、高污染的生产现状,以此来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创新手段,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技术链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科技治理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农业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多样化的新型产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以新能源、清洁能源为生产资源的农业产业。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土壤、地下、河流等地布设监控点位,定期进行检测报告,对于环境治理良好的区域可给以适当的补偿,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加大舆论宣传,提升信息公开力度。对于屡查屡犯的工业企业,要提高媒体曝光度,加强舆情检测,提升信息的权威性,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结语

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便是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作为农业种植大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要求各地政府认真做好决策部署,特别是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要落到实处,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农村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提高农民的生产种植效益,为实现农民增收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11).

[2]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11).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7

1.1项目建设背景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目标,以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长沙市“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圈”建设(百里水果产业带)以及长沙县黄兴大道北延线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按照长沙县“南工北农”和“一县两区”的总体构架,充分利用长沙县白沙镇地理、交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建设起来的示范性生态农业观光园。

1.2现状分析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白沙镇地处湖南省长沙县最北端,距县城星沙城区42km,距长沙市55km。白沙镇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建立优质水果产业基地。规划区内植被资源丰富,种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野生锥栗等壳斗科植物、楠竹林、杉木林、蕨类、构骨、油茶和芦苇等。此外,园区内还存有莲花庵遗址。白沙镇有着浓郁的庙宇文化氛围,境内有上华山庙、白石庙、白沙庙和回龙庙等。有着千年历史的莲花庵是白沙镇宗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1.3不足之处

1.3.1优势水果资源缺乏白沙镇目前种植了10余种水果,随着人们对本地果品需求的增加,需要种植更多的水果品种来丰富市民的“果盘子”。1.3.2特色景观较少园区内水资源丰富且地形较为丰富,但是沿水流两旁多为杂灌,缺乏特色景观的塑造。通过规划,打造“神农涧”“莲花涧”和“桃源涧”,并将药草园整体塑造为葫芦形状,人们既可赏草花又能品药膳,将极大地丰富园区的景观。

2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扣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条主线,以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为基点,总揽全局,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规划,分步实施。以“一带三涧六区九园”的规划布局,立足区域精品农业的生产和示范,兼顾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发展休闲观光,逐步将园区建设成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培训及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3规划布局结构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研究园区现状和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对景观生态性的保护。计划用5a的时间建成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从生态、产业和观光休闲的角度出发,以园区的一级道路为整个园区的主线,结合六大功能分区形成“一带三涧六区九园”的规划布局结构。生态———以森林、果园、楠竹林为背景,以莲花庵、莲花庵水库和莲花池水体为特色,营造和保护好园区的生态环境,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产业———在建园技术和管理水平上都要求生态和环保,实现果品的绿色生产,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优质果品,也可以为周边发展水果产业提供样板和实用的丰产栽培技术,将园区打造成白沙镇颇具影响力的小水果产业示范园。观光休闲———游人来到园区,不仅可以观赏到果园的美景,也可以在莲花庵及莲花庵水库周边的优美环境中停留,园区大面积的生态林也是一大特色,游人可以宿于具有当地特色的竹楼中,体验山野人家的乐趣。

3.1一带

以园区的一级道路形成贯穿园区的景观带,沿主线而行,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果园景观林带,又能体验观光休闲项目,同时可以方便到达其余各景区和景点。

3.2三涧

园区天然水资源丰富,规划打造“三涧”,形成园区内的特色景点之一。3.2.1神农涧位于园区东北部的丛林深处,溪涧在林中时隐时现,沿着山势逐渐降低而成,滋润灌溉药草园后汇入莲花池。3.2.2莲花涧位于园区东部,是连接莲花池和莲花庵水库的一条溪涧,溪水发源于园区山林,经由莲花池,最后汇入莲花庵水库。溪水终年不涸,游人可沿途听水,增加游趣。3.2.3桃源涧位于园区中部,塘水清澈见底,塘水源头经由桃园汇入园区中央的水塘,该塘是桃源涧的主要观赏景点。在塘周边布置供游人赏玩和亲水的平台以及休憩设施。

3.3六区

整个园区按照功能可分成小水果产业示范区、生态保护区、良种苗木繁育区、林下养殖区、休闲度假区和科普科教区。

3.4九园

根据园区的自然、气候和土壤等条件,选择富有寓意的树种,如枣(子孙兴旺)、柑橘(大吉大利)、桃(福寿平安)、李(前程万里)、柿(事事大吉、事事如意)及樱桃(喜报频传)等,设计“九园”,即枣园、锥栗园、甜柿园、李园、葡萄园、杨梅园、桃园、柑橘园和樱桃园。

4功能分区

4.1小水果产业示范区

白沙镇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5a的时间建设生态果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产绿色果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白沙品牌。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中的小水果产业示范区是白沙镇“万亩小水果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园区生产功能的重要环节。小水果产业示范区位于园区南部,规划面积60hm2,共3个小分区:富硒水果主栽区、特色时鲜水果种植区和新兴水果种植区。富硒水果栽培区由脆枣栽培区和葡萄栽培区组成;特色时鲜水果种植区主要种植杨梅、桃、李和柑橘等水果;新兴水果种植区以日本甜柿、锥栗和樱桃为主。为实现该区果品的绿色生产,该区在建园和果园管理水平上都以生态和环保为重点。建园时不开梯,让杂灌在果苗长大后因遮光而自然死亡,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活性营养成分又可以固土,维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土壤清耕管理模式已无法实现果园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目标[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采用生草栽培技术建园,既增加了果园有机肥,调节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4],又改善了果园小气候,美化了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果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2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位于园区北部,规划保留原有的常绿阔叶林为生态涵养林,是园区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园区的中东部山体上建设出专供游人游玩的游步道,在游步道的路边设置3座观光亭,供游人休憩;规划在东北部一个制高点上设置观光塔,可览园区全景。该区尤其要注重保洁设施的布置,从而保护好生态环境。

4.3良种苗木繁育区

良种苗木繁育区面积约为3.33hm2,位于园区西北部,主要以选育适合南方市场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良种苗木为主,建立苗木科技和市场服务体系。规划建立育苗荫棚和嫁接车间,创造品牌效应,树立精品意识,将苗木生产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

4.4林下养殖区

林下养殖区以林下养鸡为主,规划种植一定面积的杜仲林,杜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据研究[5]表明,在鸡的日常食料中添加1%的杜仲皮粉能够改善鸡肉的品质,提高肉的鲜味。该区生产的杜仲鸡和杜仲蛋等不仅能满足园区游客的食用需求,也可供应市场。

4.5休闲度假区

休闲度假区位于园区的中东部,包括莲花庵景区、水景游乐区、别墅度假区和药草园区。4.5.1莲花庵景区该区是园区人文景观的核心,位于园区的东部。规划中,在现有莲花庵遗址的基础上重建莲花庵。该区包括莲花庵的主体建筑以及原本的大片竹林,游人来到这里,感受佛家气息,听风送梵音,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4.5.2水景游乐区在该区设置以水为介质的观光、游览和娱乐项目,充分利用莲花庵水库和莲花池开展水上游乐活动。规划中,在莲花庵水库东面建水上钓鱼台,供游人休闲垂钓。同时在水库边的开阔空地上设立烧烤场,供游客烤制鱼获。另外,在水面上设置游船和小渔船供游人租用,赏湖光山色。在莲花池边上设置亲水平台和木质栈道,水边种植荷花和睡莲等水生植物,同时放养鲤鱼,营造令人陶醉的观鱼赏花景观。4.5.3别墅度假区该区位于园区东部,北临莲花庵水库,三面环山,环境优越。结合当地民间建筑的特点,以当地盛产的楠竹为材料,设计具有白沙镇特色的竹楼。竹楼别墅拥有不同的户型,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放松身心和享受自然乡野生活的休憩场所。4.5.4药草园区该区位于园区主干道的一侧,整体外形是葫芦形,场地中设置一个水池,池中心塑“济世壶”雕塑,取“悬壶济世”之意。分块种植丹参、金银花、板蓝根、益母草、薰衣草、木瓜和黄连等药用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草本植物景观。游人可自行采集中草药,并在园区四合院内品药膳和喝中药保健茶等,形成园区独具特色的药膳服务。

4.6科普科教区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最大的推动力来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专门规划出科普科教区。该区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民田间学校及教授博士流动指导站等,面积为1hm2。该区经常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讲课,为农民提供现场示范和技术指导,为公司和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支持。

5结论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8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性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开。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资源高效利用,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5]。多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生态农业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强化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开始为世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表明,生态农业可以为美丽乡村提供农业产业转型,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基础保障和有效途径[6-10],是优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内容。

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因此,我国当时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以传统农业的一些精华如“粮-畜-渔-果-菜”,“粮-畜-桑-果-渔”,以及“桑基鱼塘”等经营模式为主[11-13],主要在小农户层面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以便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14-15]。当时出现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山西省闻喜县、辽宁省大洼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北京的留民营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态农业户、沼气生态户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从这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看,尽管其生态农业的资源高效及可持续性特点鲜明,是从传统农业知识中挖掘和继承了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虽然有益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生态农业是源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以家庭分工为基础,往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本农业格局进行总体设计,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市场,忽视与工业、加工、物流等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链接。当前我国的农业已从农户小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其发展过程,是以经济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替代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生产活动。由于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现有农户的小规模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技术如果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升级与创新,就不能改变生态农业的低生产率,难以适应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农民致富及区域发展的需要[19-2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到供求关系转折的临界点,农民工明显增长的务工收入刺激农民开始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来户用沼气池在农村正常运行的萎缩,这与农户家庭养猪剧减、农民进城打工、养殖方式与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户用沼气缺乏发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以沼气为纽带的一些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运行受到影响。针对传统生态农业没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等经济特征,当代要倡导的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适应这种发展与转型的要求。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开发资源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重视产业结构从种、养、加扩大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健全与完善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生产系统,实现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建设优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有机、绿色等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当前生态农业的抓手,与此同时,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和“绿色战略”又推动了现代新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当代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产值及增加收入前提下保证农产品安全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也必然要走农业的产业化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只有建立在相应完善可行的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管理标准、产品生产控制与检验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当代生态农业也必须是一种能更为充分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保护和培育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从而使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和农业再生产循环产业。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特征

(1)在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有突破性的改革的基础上明确市场对生态农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定位,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广大农村应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同时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宏观资源配置,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区域范围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协作分工体系,推进形成区域生态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因此生态农业在运作机制上要有市场化特征。此外,要通过可追溯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农户和企业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食品安全风险,提高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从内部微观资源配置入手,通过发挥当地生态、资源、文化与人力资源优势,强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与养殖业复合系统,实现植物性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系列加工增值,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因此生态农业的生产具有区域内良性循环的特征。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包括产品加工链、废物资源利用链、水生态降解利用链、能源多级利用链和信息调控链及可信任的物流链[8,14,19,21]。

(3)随着技术创新不仅速度显著加快,农副产品个性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在产品供给上形成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20]。通过包括物联网、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农村生产流通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农村市场流通系统等在内的农村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解决安全农副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控制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接口,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生态、安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参与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22-23]。

(4)新型生态农业应以安全农产品生产为抓手,通过建立新的耕种流程,倡导生态消费文化;制定并实施规范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和企业品牌承诺责任制度,培育诚信的生产者,完善可靠的物流,使生态农业具有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可信的特征,塑造一种新的流通关系,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信赖,农户不再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而受损失,也不再因为利益驱动而生产制造不健康农产品,提升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科技含量。所以,当代生态农业是实现绿色安全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24]。(5)生态农业强调通过循环型畜禽养殖、新型肥料、环境友好的病虫害防控、农田残膜清理及再利用等技术及一系列低碳农业技术[25-27],在时间与空间上改善系统的结构、强化养分循环和强化对系统的综合管理,而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25-29],因此,生态农业具有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的特征[30]。(6)通过景观多样化工程技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集成[31];构建与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区域分异、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整体优化”的农业景观格局,着力建设观光农庄、观光牧场和都市农业园,创建“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产业带动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典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优美乡村,也可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农药投入强度,开发生产更多的生物产品,克服或缓解单一种植可能带来的市场与环境风险。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生物多样化的特征。总之,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既不取决于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有多少缺陷,也不取决于生态农业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它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利益以及产品之外对人类可持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此外,生态农业将以何种速率替代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主要取决于实现上述功能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竞争力、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生态农业技术信息传播和推广体系的完善程度[19]。

小结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需要3个主观因素:即理解、意愿和能力。理解可通过知识传递,意愿的关键在于生产者的决策,有能力才可变为现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是资源和环境,而实质却是非科学的决策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社会行为,前者是后者结果。纠正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需要一种规范、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生态道德标准及其相应的思维定势,用以主导人们的思想,主导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并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美丽中国包括人的美好心灵,包括人的美好行为,因此,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生态合理化,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兼顾,形成一种融传统与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新理念[31]。

(2)实现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决定了必须以接口技术为突破口并进行多产业间的链接,发挥多目标的整体效应。其中能在农场推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能量多级传递利用的接口技术产业化开发与推广是突破口[7-8,17]。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集水农业技术的概念

集水农业技术是中国古老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水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它既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又是一种新概念新构思。因此,它不是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术、集水背景下的农艺工程技术、现代农村社会和农业的管理工程技术。

集水农业技术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应当说相对复杂。它们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环脱扣,全盘皆输。因此,要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让这个系统各要素都发挥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简单的话将集水农业技术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变成农产品;第三步,把农产品变成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前图)

图示体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工程综合技术体系,我们除了应按此图示安排各系统外,更应重视这些技术及社会系统各要素间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应适应农村牧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可以组合成温饱型体系,再而进入小康型,最后进入致富型的技术体系。无论现在处于那个阶段,切记要注意立足长远,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进技术,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

三、集水工程建设技术

(一)集水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门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实用技术,它不但在许多干旱地区和国家如以色列、土尔其以及亚、非、澳、美等地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滨和欧洲一些地区迅速发发展。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在水资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集水技术及集水设施应当迅速产业化、工业化。

集水农业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构筑。

我们知道,农牧业尤其是农业是一个耗水极大的产业,据一些资料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应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要将那些非用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径流、洪水、季节性河流的流水等。这是集水工程技术体系中最难处理、投资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艺、集水面的低投高效还是一个没有优选技术方案的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个人要面对这一现实,注意这方面的研发。

(二)发展集水技术的原则

农业集雨节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想使这一措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让其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益,我们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应统筹考虑,优先帮扶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及已经解决温饱但仍不稳定的农户,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2、要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建设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相结合。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点,先搞好试验示范,以示范点为依托,依靠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作力量,总结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地区的一整套集水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规范,然后逐步向周围地区辐射推广。要严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建设并重的原则,强调质量第一,严格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力求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把广大农民群众办水力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

5、在推进策略上,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降雨量较多、集水条件较好的半湿润易旱地区开始,逐步向降雨量较少、集雨条件较差的半干旱地区以及干旱地区推进。

6、要坚持先利用公路路面发展集雨节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众积极性较高、梯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设施建设

经济富集、稳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农业的技术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来势猛又流量大,所以储水设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处于北温带,夏季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因此各种露天储水设施一定要作好顶盖。防止蒸发也是个亟待研发的项目。目前在生产上多用的储水设施主要有:

1、水窖,它适用于黄土地区,可储水30-50m3;

2、水窑,适合于石质山地和古黄土复蓄地区,可储水100-500m3;

3、涝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较小的型水库;

4、微型水库,利用季节性河流或洪水来量大、来势猛的特点修筑的较大储水池,一般几千到上万立米的储水量;

5、土壤水库,它是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黄土丘陵缓坡,修造邻体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径流叠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库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优势,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特殊环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多属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区,所以来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该区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经过分流、沉沙、再蓄存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潜水泵将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一、第二种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库和微生环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种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集水农业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这种蓄水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三个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气温和土温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很适合植物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我们就应充分利用集水来灌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四、集水农业中的园艺工程技术

园艺工程技术体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资源迅速增值,高效地变成农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一)节水型种植业

对于我国长期缺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在解决口粮问题之后才可能实现。因此,在集水条件下的大田栽培也应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较成熟的技术,如燕山灌溉,这种节水灌溉方式既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又有较高的农业产值。

(二)构造园艺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热资源得不到利用。当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发展园艺农业,而通过一定的园艺设施和措施,就可以开展园艺型产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配合,其产量和品质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高产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养殖业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发展,其中的养鸡业技术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养殖业则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场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谟化,这样反而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水产养殖业

一般认为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耗水量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是天方夜谭,但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唪士坟村实现了这一"夜谭"。这个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浅山区,石质山地,他们在开展集水农业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农田,用剩余的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养鱼、养虾、养甲鱼。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增收产业。

五、集雨节灌的法律法规保障问题

在联合国"国际饮水与卫生十年"计划中,提出关于雨水富集及其设施将迅速产业化、工业化。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有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村、节水型企业的规定,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循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参考《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修改《水法》,增加"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时,增加有关发展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村、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国务院应该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节水型农村条例》、《供水工程管理条例》、《灌区管理条例》、《节水技术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促进和保障集雨节灌的实施。

六、结语

发展集雨节灌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效益,这既依赖于现代灌溉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环节,也涉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集雨节灌也是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径。集雨节灌事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采取适合本国特点的农业高效灌溉措施。我国发展集雨节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适当的法律、经济政策将集雨节灌带给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利益及相应的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将流域、灌区和田间的管理、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我国的集雨节灌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世彰、丁加丽: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4):49-51。

农业生态工程范文篇10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集水农业技术的概念

集水农业技术是中国古老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水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它既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又是一种新概念新构思。因此,它不是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术、集水背景下的农艺工程技术、现代农村社会和农业的管理工程技术。

集水农业技术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应当说相对复杂。它们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环脱扣,全盘皆输。因此,要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让这个系统各要素都发挥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简单的话将集水农业技术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变成农产品;第三步,把农产品变成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前图)

图示体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工程综合技术体系,我们除了应按此图示安排各系统外,更应重视这些技术及社会系统各要素间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应适应农村牧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可以组合成温饱型体系,再而进入小康型,最后进入致富型的技术体系。无论现在处于那个阶段,切记要注意立足长远,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进技术,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

三、集水工程建设技术

(一)集水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门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实用技术,它不但在许多干旱地区和国家如以色列、土尔其以及亚、非、澳、美等地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滨和欧洲一些地区迅速发发展。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在水资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集水技术及集水设施应当迅速产业化、工业化。

集水农业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构筑。

我们知道,农牧业尤其是农业是一个耗水极大的产业,据一些资料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应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要将那些非用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径流、洪水、季节性河流的流水等。这是集水工程技术体系中最难处理、投资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艺、集水面的低投高效还是一个没有优选技术方案的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个人要面对这一现实,注意这方面的研发。

(二)发展集水技术的原则

农业集雨节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想使这一措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让其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益,我们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应统筹考虑,优先帮扶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及已经解决温饱但仍不稳定的农户,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2、要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建设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相结合。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点,先搞好试验示范,以示范点为依托,依靠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作力量,总结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地区的一整套集水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规范,然后逐步向周围地区辐射推广。要严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建设并重的原则,强调质量第一,严格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力求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把广大农民群众办水力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

5、在推进策略上,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降雨量较多、集水条件较好的半湿润易旱地区开始,逐步向降雨量较少、集雨条件较差的半干旱地区以及干旱地区推进。

6、要坚持先利用公路路面发展集雨节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众积极性较高、梯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设施建设

经济富集、稳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农业的技术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来势猛又流量大,所以储水设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处于北温带,夏季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因此各种露天储水设施一定要作好顶盖。防止蒸发也是个亟待研发的项目。目前在生产上多用的储水设施主要有:

1、水窖,它适用于黄土地区,可储水30-50m3;

2、水窑,适合于石质山地和古黄土复蓄地区,可储水100-500m3;

3、涝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较小的型水库;

4、微型水库,利用季节性河流或洪水来量大、来势猛的特点修筑的较大储水池,一般几千到上万立米的储水量;

5、土壤水库,它是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黄土丘陵缓坡,修造邻体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径流叠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库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优势,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特殊环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多属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区,所以来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该区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经过分流、沉沙、再蓄存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潜水泵将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一、第二种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库和微生环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种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集水农业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这种蓄水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三个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气温和土温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很适合植物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我们就应充分利用集水来灌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四、集水农业中的园艺工程技术

园艺工程技术体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资源迅速增值,高效地变成农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一)节水型种植业

对于我国长期缺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在解决口粮问题之后才可能实现。因此,在集水条件下的大田栽培也应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较成熟的技术,如燕山灌溉,这种节水灌溉方式既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又有较高的农业产值。

(二)构造园艺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热资源得不到利用。当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发展园艺农业,而通过一定的园艺设施和措施,就可以开展园艺型产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配合,其产量和品质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高产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养殖业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发展,其中的养鸡业技术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养殖业则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场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谟化,这样反而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水产养殖业

一般认为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耗水量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是天方夜谭,但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唪士坟村实现了这一"夜谭"。这个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浅山区,石质山地,他们在开展集水农业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农田,用剩余的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养鱼、养虾、养甲鱼。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增收产业。

五、集雨节灌的法律法规保障问题

在联合国"国际饮水与卫生十年"计划中,提出关于雨水富集及其设施将迅速产业化、工业化。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有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村、节水型企业的规定,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循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参考《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修改《水法》,增加"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时,增加有关发展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村、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国务院应该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节水型农村条例》、《供水工程管理条例》、《灌区管理条例》、《节水技术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促进和保障集雨节灌的实施。

六、结语

发展集雨节灌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效益,这既依赖于现代灌溉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环节,也涉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集雨节灌也是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径。集雨节灌事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采取适合本国特点的农业高效灌溉措施。我国发展集雨节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适当的法律、经济政策将集雨节灌带给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利益及相应的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将流域、灌区和田间的管理、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我国的集雨节灌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世彰、丁加丽: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