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6:00

茶文化语言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1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文化传播;

翻译策略作为茶叶发源地,中国是茶文化最早出现的国家,随着后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茶叶作为中国出口货物被运往世界各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饮茶风。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饮茶人数越来越多,饮茶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今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下午茶、茶话会就是从英国茶文化演变而来的。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提到茶文化时,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日本的茶道精神以及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很少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茶文化,由此可见,我国茶文化无论是在影响力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急需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文化全球化随之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茶文化英语语言特征,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推动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

1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作为产茶大国,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茶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都是备受国人喜爱的饮品,进入到西方世界后也广受欢迎。随着茶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各种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纷纷涌现,其中英国茶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且发展良好,在世界茶文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中国茶文化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通,就需要解决语言上的障碍,通过翻译打破语言的藩篱,让茶文化更好地进行流通。

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早在春秋时期,茶就作为一种饮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开始研究茶,进入三国后,关于茶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人们对茶的作用的挖掘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入唐代后,出现了专门研究茶的文献——《茶经》,对茶的类型、制作、烹煮等都有着详细的介绍,无形中提升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传入日本后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石。在中国文化中,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茶相关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数不胜数,在不同的时代都印刻着明显的时代特色。茶文化还与我国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佛家的“修身悟道”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感悟生活的道理,衍生出茶道,通过茶道,人们不仅有效促进了彼此的友谊,还能够达到修身养性、学习礼法的目的,喝茶品茗中都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发展到今天,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成分。

1.2英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英国人在茶叶传入后表现出对茶极大的喜爱,并将喝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常见的生活方式。英语单词“tea”是英国人结合闽南语变形后衍生出来的。与中国人随时都能喝茶的习俗不同,英国对于喝茶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在品茶时配备相应的甜点,甚至专门为饮茶设定了“茶休时间”,下午茶成为英国独特的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越,虽然人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喝茶,但是茶文化对英国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在路上都能经常看到端着茶杯的行人。对于英国人来说,茶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味道苦涩的饮品,更代表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作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美国也有茶叶贸易流通,但是高节奏的发展让美国人无法在茶文化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美国人来说茶就像咖啡、可乐一样是一种饮品,茶文化在美国整体文化中无法产生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影响。

2茶文化英语语言特征

2.1专业性高.由于茶文化英语大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对自身茶文化范式的一种语言展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比如英语单词“liquo”一般都是用来指液体物质,也表示烈性酒,但是当它与“tea”组合成“tealiquor”后,却表示的就是与传统“juice”所代表的“汁液”完全不同的“茶汁”。在英语中还有很多的词汇仅仅只在茶文化领域中使用,属于专有名词,比如很多人都将“teamaker”误解为茶艺师,而事实上它所代表的却是在泡茶过程中往茶中添加其他物质的一种茶具———沏茶匙,“teaservice”则表示着与“teaset”相同含义的茶具,而不是直接的茶服务。

2.2涉及面广.茶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具有物质与精神两种层面的含义。从物质层面来说,它包括茶叶、饮茶、茶具以及与茶相关的活动等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从精神层面来说,它包括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茶道以及与茶相关的习俗等等。综合来看,茶文化涉及的内容范围广,茶类可以细分为红茶(blacktea)、绿茶(greentea)、黑茶(darktea)等不同的种类,泡茶的茶具可包含茶杯(teacup)、茶叶罐(teacaddy)、滤茶器(teastrainer)等不同的物件。

2.3内涵丰富.茶文化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不仅涉及内容多,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茶文化不断被引用,在引用过程中内容得到丰富,茶文化英语语言本身的内涵也得到不断扩充。最早的“pinktea”在英语中表示的是女子间进行的午后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延伸出正式的社交活动、宴会等更广阔的含义。从字面来看,“foralltheteainChina”意思是为了中国全部的茶,但实际上由于在英国,早期茶还属于稀有物品,“alltheteainChina”意味着极为庞大的财富,因此这个短语表达的含义是“我有再多的钱我也不会……”,也就是“无论如何”的意思。

3基于跨文化思想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策略

3.1综合考虑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翻译.虽然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对西方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中西茶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性,要想确保中国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兼顾英语语言体系中翻译的习惯性,更好地表现中国茶文化。如果翻译中不考察英语语言文化,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比如很多中国翻译家将黑茶翻译成“DarkTea”,然而dark在英语中却带有消极意义,会影响到西方人对黑茶的内在理解。

3.2应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翻译工作的有效开展与翻译技巧、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对中国茶文化进行英语语言翻译时要合理选择翻译技巧与方法,确保翻译不仅能够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容展示出来。一般来说,我国茶文化英语翻译中常采用的翻译技巧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3.2.1直译法。通常为了保持中国茶文化原有的独特性,直译法应用得比较多。中国武夷岩茶的茶树长在岩石上,具有坚强的品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翻译成“RockTea”,这样不仅更有助于理解,而且将茶本身所具备的深刻文化意蕴给表现出来。

3.2.2音译法。为了更好地激发西方人的探索精神,让茶文化进行实效性的传播,确保中国茶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影响力,在翻译过程中也会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XihuLongjingTea”与“AnxiTieguanyinTea”就是对名茶西湖龙井与安溪铁观音的音译。

3.2.3意译法。意译法是语言翻译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在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对中英文化间存在的差异进行重点把握,分析原语与目的用语受众之间对茶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借助更好的方式来展现茶叶的特性,以便于中国茶文化能够更好地被传播。

4结束语

茶文化英语翻译能够让我国茶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这就需要把握好茶文化语言在翻译中的准确性,尽量避免由于语言造成的交流隔阂。从目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地域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交流,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玉龙,詹建英,姜欣.语篇分析与古茶诗翻译的理性阐释———以《七碗茶歌》的英译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4-360.

[2]柴文倩,龙明慧.变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以FrancisRossCarpenter和姜欣等《茶经》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7(6):78-79.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2

广义上的“茶文化”指的是一种与茶有关的任何文化符号;狭义上的“茶文化”主要指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茶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实践的茶文化和作为一种器物文明的茶文化。例如有学者提出就核心价值精神而言,茶文化的主要精神指向是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尚中贵和的基本精神、厚生爱民的人文传统。相对应的,“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表达,这既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对应性转化,也是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转换。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成为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趋势,这种语言学的分支很大程度上拓展和颠覆了传统的客观语言主义的一些主张,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概念体系,发挥价值和意义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认知,而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人的主观认知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经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语言或者概念,在不同的共同体或者语境背景下也会存在着人的主观认知的差异。所以,包括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内的学者们都提倡,我们对一个特定语言表达符号或者交际理念的意义要理解透彻,这就需要将意象和隐喻等方面纳入考虑范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交际桥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将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水平。

2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内涵面向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体系,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这种语言学上的新型范式将我们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认知、语言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总的来看,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的派别、“认知语义学”的派别、神经“认知语言学”的派别等方面。从共同性角度看,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理论流派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2.1语言的本质是一种非客观主义的概念符号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语言学家就提出“语言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观点,事实上这正是“语言客观主义”的一种直观表述。因此,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体系就是一种不受人的感知系统和认知系统所制约的交往体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诞生,这种新的趋势纠正了“客观主义”的一些弊端,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的实践理性、交往理性的产物,事实上这与人的生理基础是分不开的。因为本质上,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区别于动物交往的一种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和解释都应当遵从人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语法和句法在语言中并非独立,二者与更为基础性的语义、词汇等存在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2.2理解概念隐喻是理解语言语义的一个重要逻辑前提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对应着一定“隐喻体系”的交际符号,而所谓的“隐喻体系”是深层次上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文化价值之中的隐性存在,或者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集中代表着语言背后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方式,它赋予了语言何种程度的合理性和价值性。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专著中对“隐喻”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样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家们看来,理解语言“主观认知”含义的关键就在于洞察语言背后的“隐喻体系”,破解语言背后的价值逻辑和思维认知方式等。

2.3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是理解语言内涵和意义的主要渠道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知识论基础,它明确地反对将语言作为一种可以自然存在的客观体系。袁雪梅曾提出:“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作为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惯性的一种表现,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是促成我们理解语言正确含义的主要渠道。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合乎常理的解释;认知语义则旨在对语言的特殊情境进行分析。

3认知语言学对于当前茶文化英语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交际有关的词汇、语句、语法和表达形式的综合。以“茶艺英语”这个分支为例,茶艺英语主要是包括茶具介绍、茶叶介绍、水的介绍、接待礼貌用语、咨询服务用语、茶馆实务、茶与养生、茶艺解说等内容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加强利用认知语言学对于茶文化英语的传播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促进中华茶文化更好地被国际主流社会认可

我国茶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集中承载着我国传统社会中对于人生信仰、价值哲学、社会交往、伦理道德、政治统治等方面的观念认知,具有明显的东方文明和儒家思想的韵味。作为农耕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我国茶文化一直是一种“内敛式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性文明形态存在的,它内嵌于人的社会生活细节当中,成为中国人国民性格和思维认知方式的一种模型。但是在国外,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种消费文化和速食主义文化,而不是一种生活教条。因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体系”,我们需要对这种茶文化的相对重要性价值进行转换和翻译。

3.2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是存在于部分高职院校、大专院校或者中专院校中,多年以来这种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着普遍的“中式英语泛滥”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进行语言的、认知的、思维的转换和换位思考,从而造就了我国茶文化英语整体水平较低,在与国外茶文化进行对话交际的时候处于一种无效交流的状态。然而引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后,我们要努力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将我国的茶文化英语从“专门用途英语”适当地与“通识英语教育”进行融合。

3.3有利于促进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近些年来,我国茶文化产业在逐步从传统的产业形态朝着“二次创业”的方向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国际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都在朝着“知识集成”、“文化集成”、“国际化渠道”等方向在发展。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不同的茶文化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这种语言认知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翻译和营销、整合传播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现实情境。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我国茶文化英语的发展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分析范式和应用框架,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的本质认识拉回到了“人的主观认知”这种层面上,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对此,我们建议尝试这样几点策略:

4.1隐喻挖掘策略

认知语言学界定的语言隐喻主要是语言背后的认知逻辑和背景性的伦理教条知识等。在这方面,我国茶文化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价值体系,承担着修身、养性、尊礼等社会价值功能,这些宝贵的隐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时,茶文化英语要向国外受众阐释出这种文化隐喻。为了更好地向国外受众传达我国茶文化的内蕴,我们在翻译涉茶类外宣资料、茶文化宣传单、古代茶学典籍等文献资料时,需要加上注释对此类隐喻进行解释,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认识我国茶文化内涵。

4.2语言顺应策略

语言作为一种人的主观的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延伸,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有不同的认知语法、认知语义等,因此我们在开展茶文化英语的交流中要适当地进行语言顺应,用国外受众习惯的语法结构、词汇组合、衍生词等进行表达,使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能够顺应其阅读习惯。在语言顺应理论的基础上,茶文化英语可以更好地得以传播,并使国外受众对我国茶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张大海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晖.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60-161.

[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preface.

[3]袁雪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35-236.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艺术;茶文化艺术

茶文化起源于华夏,通过贸易流入西方。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西茶文化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英语教育也逐渐与文化教学相联系。通过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及的异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铺垫的作用。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茶文化为桥梁的英语教学研究文化教学是可行的。通过这种在英语教学中将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进行融合研究的方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文化教学中积极引入茶文化,利用茶文化。

1英语教学与茶文化教学的深层关系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海纳百川,包括着语言、艺术诸多门类。语言作为其中基础而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工具。对于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日积月累。如果要将英语教学与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提前设定好一些文化情景。总的说来,对于英语教学,单凭英语语法,远远不够。这对当前的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使英语教学系统化、条理化,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英语素养,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对茶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综合分析当前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与纰漏。它只强调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与历史,这值得我们深思与改进。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语法结构与阅读技巧,而很少看到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要学好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与语言相关的全方面知识,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1]。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茶文化就好比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一样,它们的源泉都是各自的民族语言文化。茶文化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将语言教学与茶文化结合起来,使其两者相互融合、逐步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去领略茶文化的魅力。追根溯源,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许许多多与茶有关的常见习语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提高民族自豪感。

2在英语教学中的传统茶文化运用现状

2.1教学理念不能推陈出新,教学模式过于生硬死板茶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形式也复杂多样。精妙绝伦的茶艺、古色古香的茶画、意境深远的茶诗等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茶文化。虽然在汉语教学中,许多经典的茶文化故事可以通过与茶有关的词语表现出来。但是英语教学尚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在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也不得不制订出一个呆板的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这样一来,英语学习者既难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也难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美妙之处。除此之外,有关茶文化的英语教学在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它忽视了学生对语言中茶文化的认知。学生中良莠不齐,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不乏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前者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后者则认为所学内容过于深奥。因此,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将会阻碍语言艺术与茶文化的融合。2.2茶文化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是时代给当今教育体系出的一份答卷,也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全面性人才。不仅能够有利于茶文化的弘扬,而且能够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双重作用。然而,对于这种新型的学科体系,具备茶文化知识的英语教师少之又少,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大多源自英语教师,他们缺乏雄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关于茶文化的了解不深。所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不具备从专业的茶文化角度讲解精深的理论的能力,于是学生也不能从中汲取有关茶文化的英语知识。相反,很多英语教师一味地根据课本授课,对于有关茶文化的知识则一带而过,更不用说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学生的茶文化英语意识长期得不到提高。如果要想强化茶文化英语学习者的知识,就必须从指导教师入手,培养一大批具备茶文化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2]。

3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的途径分析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上课内容过于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等等。变则通。我们要不断加强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怎样才能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呢?这是难点也是重点。首先,我们应该从茶文化具有的价值观念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效地分析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从而在英语教学中加以运用。英语教学工作者要熟悉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来龙去脉,提前制定好教学思想和目标,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当然,这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和弘扬茶文化的基础和前提。陈旧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有机的互动,从而优化教学氛围。另外,英语教师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努力帮助他们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和拓展茶文化专业知识。在深入挖掘茶文化理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将英语教学中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促进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从而解决目前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今,高校英语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当前的教学活动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因而教学效果也比较差。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要求,将各种茶文化要素融入其中,同时考虑到时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另外,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英语教学中遇到的茶文化知识探讨[3]。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社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真正能力的培养。因此,虽然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有所提高,但他们的听说能力普遍地较低。这就是因为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掌握英语背后的奥秘,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事倍功半。中国自古就有“茶的故乡”的美誉。随着饮茶活动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也越来越流行。甚至,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广泛。时代在进步,文化在传承。考虑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创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的要素,如茶文化,让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载体得到加强。

4结语

大学这个学习平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学习英语各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比这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套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知识体系。随着英语整个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再加上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并且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通过对我国英语学习现状的研究,很容易就会发现我国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学生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如今我们探索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将语言艺术与茶文化艺术进行融合研究,把茶文化与英语教学进行一个结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尝试,我相信这种教学模式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会帮助我们更多国际化的人才,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朝着这个新型教学方式的方向去努力,以便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5(5):99-101.

[2]张淑丽.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7(11):252-255.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茶文化;通用

英语茶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至今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传承了整整几千年,茶文化不仅为我国带来了经济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目前,我国是国际上一个茶叶出口的大国。欧盟的许多国家,都会对中国的茶叶进行进口,即便是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或是亚洲国家也经常从我国进行茶叶进口。我国在进行茶叶出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计划性、科学性的方式来完成对于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交际与茶文化的意义

1.跨文化交际。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身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交际活动。近年来,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融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并针对于此提出更多的研究角度与思考方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两个或多个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是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中国人与亚洲的周边地区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与亚洲的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文化共享与价值取向。2.茶文化。目前东方茶文化与欧美国家的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首先,就茶文化的历史来说,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汉朝甚至更早,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茶文化的国家。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从王公贵族推广到了平民百姓。而英国的茶文化,是在16世纪中期,茶叶传进英国后才产生。最初,茶叶在欧美国家被当作非常珍贵的奢侈品,只在贵族圈子中小范围地流行。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国土内茶叶逐渐增多,才使更多的英国人能够饮用茶。在最开始,欧美国家进行放松、娱乐时,会选择饮茶,随着茶叶的增多,欧美国家自上而下地刮起了饮茶之风,饮茶不仅受到了王公贵族的喜爱,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青睐。其次,就茶文化的习俗而言,我国的茶文化习俗有着许多类型,例如敬茶、茶道等,而欧美国家的传文化习俗主要包括茶话会、下午茶等。第三,在中国人饮茶时,更倾向于采用开水进行泡茶,直接进行饮用,而欧美国家在饮茶时并不会选择清饮,而是会选择在已经冲泡好的清茶中加入牛奶、蜂蜜等佐料后再进行饮用。中国人在进行饮茶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而欧美国家在进行饮茶时,更注重的是对于惬意生活的享受,这些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语言学背景分析

1.全球化进程破坏的是原生态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西方强权为代表的“英语”,已经逐渐成了世界上最通用、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语言的消亡与消失原因与环境》中指出,许多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必须要通过政府或机构的有效管理与规划才能够进行流传。目前我国的汉语以及茶文化语言体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属于一种较为弱势的语言。在针对茶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只有通过精准传播的传播方式,针对“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进行有效区分,精准针对茶文化传播的受众进行有效链接,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化。2.一带一路战略向谈文化,国际化的传播提出了语言反思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意味着我国茶文化传播逐渐趋向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我国的茶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在进行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从生活方式意义上进行国外受众生活的嵌入,才能够真正体现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我国高校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ELE与ESP两种教学思路。ELE是指通过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博雅教育是ELE教育方式的代表;ESP则是通过专业的英语教育,针对学生从事英语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学术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这两种教育模式由于教育指向性的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的立场。但是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传播有对应的英语教学而言,有必要针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均衡。

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茶文化传播对待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的主要立场

1.以茶文化传播的具体功能灵活选择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逐步形成,世界上也出现了新的市场秩序格局。这是我国茶文化传播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我国茶文化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商务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大众传播功能。另外,我国通过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针对国际秩序进行有效地塑造。因此,我国针对茶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传播活动。那么在进行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英语教学应当采用通用英语模式,还是应当采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呢?针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与实践、茶文化传播的语境进行思考。例如,在针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这部分院校在设立之初就偏向于实际应用的教学,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也需要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模式进行有效的侧重,例如,在进行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针对茶文化中某个具体的、带有较强商务性的功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布局,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ESP专用英语”。而如果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所面向的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或是针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生,就需要针对“ELE通用英语”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研究,并使其的英语得到有效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茶文化的哲学属性与文化属性得到有效的突出,而对于茶文化的商务属性则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略讲或者不讲。2.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进行有效的组合与搭配。我国的茶文化并不是单一的线性文化体系结构,在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其具有宏观的、哲学层次上的价值观,中国茶文化可以针对儒、道、佛三家思想进行具体的体现,并完成三家思想的伦理架构;另一方面,茶文化也是一个学科非常复杂,未进行高度分化,精细化存在专门的学科。茶文化中不仅涵盖了茶的人文知识,还涵盖了茶的艺术、茶的科学,从经济层次上来说,茶文化还包括了茶的产业与茶的管理,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共同组成了茶文化。从整体来讲,茶文化其实是一个双线交叉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结构。因此,从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对外传播角度而言,不能够仅仅应用某一种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应当将“ELE通用英语”与“ESP专用英语”进行有效结合。这点不仅体现在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在进行茶文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方面,还体现在茶文化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化教学、文化传播、茶文化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将茶文化的两种教学模式相对立,而应当将这两种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混合搭配,使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传承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任务。3.基于茶文化受众需求的专用英语教学模式策略。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完成对于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素质的培育,成为一名全面型人才。因此在教师进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领域,外语人才培养和塑造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教学手法的唯一选择渠道,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有效倾听。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通过对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式,对于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了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的高校学生相对于通用英语,更倾向于学习专用英语。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学生更加侧重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特定方向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就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而言,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够针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盲目的选择。在进行英语教学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等因素进行研究,并加以充分的考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门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并确保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到有关于茶文化传播方面的知识,保证这些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例如可以从“中英茶文化风俗的差异”“中英茶具区别”展开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口语练习,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专用性。

结语

在我国,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传播方面,尚且没有研究出具有一定对应性的主导型英语教学模式。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上来看,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细化而展开的、具有一定对应性的分化与细化。在我国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关于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究竟是采用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还是采用专用英语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因为受众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教学队伍组成的不同,这一话题必然会充满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意识到,教育工作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事实上都是来自生活,取之于生活,那么在进行支持的社会化传承的过程中,也必须使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走实践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晓静.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J].福建茶叶,2019(1):235-236.

[2]李东君.浅析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茶文化对外传播为例[J].福建茶叶,2018(3):195.

[3]殷娟.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福建茶叶,2018(4):237.

[4]刘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9(6):189.

[5]胡公博.在大学英语中寻求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平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150-152.

[6]张斐瑞.从通用走向专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路——王立非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5(2):3-8+2.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5

关键词:语言学;文化英语;作用;策略

基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我国的茶文化英语有利于提高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所以,本文就主要对语言学对于茶文化英语发展的作用以及发展策略开展以下的分析讨论。

1解读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我国祖先的智慧,更是集中了我国祖先的优秀思想,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由于其强大的包容性,所以我国茶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体系。比如茶文化所蕴含着的思想文化和哲学道理至今都对我们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释家、佛家、道家四大家的思想,不管是对于个人之间的相处,还是用于国家之间的相处都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蕴含着我国的礼仪内容,我国茶道十分讲究礼仪,不管是茶具的摆放还是倒茶的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茶礼制度,而这些礼仪对于我国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我国是礼仪之邦。

2语言学对于茶文化英语发展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主流社会中的认可程度

我国茶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蕴含着我国传统社会的许多认知,如社会价值认识、伦理道德认知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茶文化的学习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茶文化是我国农耕时代下的产物,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也逐渐地成为了我国人民性格和思维认识的一种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和我国不同的是,在国外,茶文化更多地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的存在,和我国人民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学的背景下,发展茶文化英语,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知识的传扬,更是对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进行转换,提高国内外认识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和认可。

2.2有利于提高我国茶文化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的发展主要是作为一种英语教育模式的存在,主要存在于我国的高校和高职学校中,随着茶文化英语在我国学校的普及,容易受到中式英语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茶文化时无法整合地对语言、认知以及思维进行转化,从而导致我国人民的茶文化英语水平较低,无法有效地融入到国家交流对话中,无法提高我国茶文化英语的认可度。通过加强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下,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将我国的茶文化英语和国际通用英语相互融合,提高我国茶文化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3有利于加快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增大,我国的茶文化产业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从传统的产业形态向二次创业的方向改革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的茶文化产业体系,比如出现国际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各种因素,其他国家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语言差异,进而影响其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所以在进行茶文化英语发展的过程中,基于语言学的帮助来对不同国地区的人民开展针对性的茶文化翻译和营销,从而更好地加快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3基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发展策略

3.1丰富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内容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思想价值观,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通过加强对我国茶诗、茶歌、茶戏等多个形式茶文化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对于茶文化自身知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更多关注的是茶文化衍生出来的多种艺术活动,所以这些茶文化形式也给我国茶文化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基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教学,首先就要注重丰富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茶诗的鉴赏可以提高我们对于我国诗词的了解,进而加深对茶诗英语语句变换的领会

3.2重视茶文化英语文化差异的教学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区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的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当前我国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难题之一,在传统的茶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接受西方茶文化的时候过于被动,这样的方式是不利于传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的。所以基于语言学的背景下,在开展茶文化英语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认识。例如,可以通过列举中西方人们喝茶爱好的不同来阐述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喜爱喝淡茶,而西方人更偏向于浓茶。在我国,喝茶是一种习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在西方,喝茶则显得比较隆重,比如常见的西方下午茶。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都可以与当前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对于中西方茶文化的深刻认识,为此,要在语言学的背景发展茶文化英语,要注重中西方之间存在的茶文化英语差异。

3.3跟上茶文化英语社会潮流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茶文化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随着茶叶产品在我国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发展,我国的茶叶产品也不断地打开国际的大门,将我国的茶文化传扬到各个国家当中。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开始,我国的茶文化就意境开始渗透到其他各个国家当中,而现在的“一带一路”也再次掀起茶文化风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茶文化也开始融入到国际交流当中,也为当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加强对传统茶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当前加强我国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时代不断地发展,在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时,也应该及时地结合时代的发展,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来完善教学模式,及时掌握当前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国际交流当中,加强传统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扬。

3.4重视茶文化英语翻译教学

语言的教学注重的是实用性,要加强茶文化英语的发展,不仅要加强英语口语的教学,更是要注重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教学,由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的互文性,所以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时,要加强对互文性策略的运用。所谓互文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应当结合特定的需求来进行语言翻译以及文化交流,如在进行茶名或者是特定的茶文化名词时,可以结合西方的用语习惯以及阅读习惯来进行翻译,提高他们对茶文化的深刻了解,提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进行互文性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人性化和人文化,在翻译时要结合阅读者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特别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用语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人性化和人文化原则。其次,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加强对归化性策略的使用,使用归化性策略进行翻译,使得翻译更加生动,也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翻译者养成西方的文化思维,然后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维来进行翻译。此外,还要提高翻译者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了解水平,只有当翻译者充分地掌握到我国茶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将茶文化的意境翻译出来,让外国人士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领悟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进而起到茶文化的传扬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基于语言学的视角,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学习关系密切,语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决定了语言的改变方向。所以,随着英语的普及以及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扬,加强对当前茶文化英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来调整教学措施,提高茶文化英语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将我国茶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艳艳.西方茶文化对英语语言学发展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8,40(05):388-389.

[2]韩喜春.茶文化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210-211.

[3]张大海.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5):231-232.

[4]陈胜利.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陈丽君.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6

1翻译语言学理论概述

翻译是以准确通达为基础,将一种语言信息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活动。而翻译语言学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抽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体系,其以翻译实践活动为原型,将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构建,以理论的视角对其研究分析,从而促进语言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塑造。从唯物辨证注意的观点来说,翻译是在翻译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翻译与翻译语言学理论在辩证中统一,在统一中互相融合。

1.1翻译的概念及其原则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不仅包括文字翻译,而且图片以及符号也都是其所属的范围。所以,翻译的内容是较为广泛的。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埃及,其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翻译理论体系却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建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经济的融合,翻译才被视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行为。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行为,其通常以“信”、“雅”、“达”为主要标准。“信”是指翻译必须遵从其原有意思,保证原文的真实度,完整而准确的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不得曲解原作者的意思。而“雅”是指翻译活动中应当以雅俗共赏的文字将原文进行翻译,注意翻译的遣词造句。“达”则是指翻译的通畅性,译文的语句表达流畅,没有逻辑错误。

1.2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体系构建

卡特福德把翻译依此分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个等级,然后又结合翻译的性质将其分为逐字译、直译与意译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即原文与译文完全或部分相同。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将词汇的特点、语法规则以及句子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然后初步构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体系。而后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等值理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介与不同音位学之间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进而也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20世界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根据翻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目的功能翻译理论,并首次将目的论引入了翻译语言学的框架中。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语言学理论是指翻译行为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原文的意思对其进行整体翻译,不能完全束缚于翻译等值的模式中,对于不能以直译或者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句子,可以通读全文然后运用抽象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构造翻译。总之,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产生较晚,但是其发展进程较快,其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2茶文化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翻译手法单一,尽失茶文化的深层意蕴

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抽离出来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孕了茶学、茶画、茶歌、茶故事,还涉及到了茶曲、茶书以及茶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仅用汉语的形式就难以道尽,更何况将其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从漫长岁月里走过来的茶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后,愈发耀眼夺目了。但是,其却在纸醉迷金的现代社会陷入了发展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漠然之态,甚至不认同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我国的翻译人员也由于其自身对茶文化的认知比较浅显,导致其难以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翻译出来,更无法从民族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独特化翻译。另外,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手法也较为陈旧,依然以等值翻译为立足点,根据字面意思对茶文化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立足于茶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所寓含的文化历史内涵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翻译,从而外国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一片空白。

2.2翻译理论陈旧,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华而成。所以,茶文化思想的复杂体系结构可见一斑。然而,我国的茶文化在被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却忽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具体的翻译,大多只是从我们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没有考虑到翻译国本土的语言文化特色,进而导致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与本地人的思维表达习惯不相符,从而在无形中阻碍了茶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其影响力。再者,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理论也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翻译人员固守于一种翻译模式,没有利用现代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英语翻译进行科学构建,其所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合时宜的标签,也无法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总而言之,翻译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质量,僵硬的翻译模式以及固化的翻译思维对于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3翻译语言学理论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3.1以语言翻译的原则为指导,不断完善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曾一度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然而,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不及日本茶文化。究其原因,我们茶文化的精粹都没有被翻译出来,不能为外国人所知晓。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应当审慎遵循语言翻译的原则,将信雅达作为茶文化翻译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翻译的技巧与手法,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首先,翻译人员应该以提高自身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结合茶文化的不同文化形式,逐步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艺术形态,在把握了茶文化的核心要义后,再以准确通达的翻译标准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再现茶文化的原有文化面貌。其次,翻译人员也可以从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着手,对不同的茶文化内涵进行分层翻译,具体而言,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达方式,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选择与之相应的翻译手法,进而推动茶文化英语翻译向完善化与系统化发展。

3.2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其自产生之处便沾染上了我们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千年的传承中所汲取的本土民族元素更是不可胜数。所以,翻译人员应当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采取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对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体系进行全面构筑。一方面,翻译人员可以从茶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出发,应用翻译语言学理论,从深厚的茶文化内涵中提炼出传统文化元素因子,而后以此为突破点,尽量以直译的方式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而不能直译的则采用目的行为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进行归化意译,充分发挥翻译人员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翻译人员也可以翻译国的本土的文化习俗特点为切口,根据其当地的语言交际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对茶文化进行地道化的翻译表达。当翻译人员进行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时,面对难以翻译的古文茶文化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在脑海中构图概括,再从茶文化精神着手,依据翻译国的文化信仰以抽象翻译的手法将古文中的茶文化以英语的形式阐释出来。同时,翻译人员也可以从翻译国的俚语入手,从中挑选与茶文化意思表达相近的语句对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注释,从而帮助外国大众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

作者:王博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敏.对《乌镇旅游指南》的翻译质量评估———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37-138.

[2]罗灵江,陈宇.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及技巧运用[J].中国商贸,2012(21):221-222.

[3]吴晓燕.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英语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v.28;No.196(1):78-80.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7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建议

认知语言学属于一种人的主观属性偏重的语言理论,它所重视的“文化差异”、“文化隐喻”等理念对于我们创新茶文化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

3.1基于茶文化专有词汇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鉴于中国茶文化的复杂性、专有词汇(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种的茶名、特殊的茶学科技词汇等)的复杂性等,为了较好地向国外受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形象,我们建议由高等院校、翻译机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中国茶文化的专有词汇翻译进行统一,确保中国茶文化“语义”界定的相对边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论的归化翻译策略

把我国茶文化翻译为英语的本质是将我国国民的“认知逻辑”转化为西方社会可以看得懂、摸得透、听得明白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文本交际符号转换、茶文化内涵的转换要让西方社会的正常认知逻辑能够“接受”,这就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强调“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龙井茶”的翻译为例,如果翻译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会形成一种“异化翻译”效应,不仅达不到让西方人了解这种茶的目的,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们不如将其翻译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了“龙井”品牌的音译,而后面的“greentea”则体现出了龙井茶的本质是一种“绿茶”,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茶的内涵。

作者:蔡维娜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2]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汉语言文学;作用;发展历程;影响

1茶文化与汉文化的含义

1.1茶文化的含义

茶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人力劳动所生产的一种物质,现今说是一种饮品也可以。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在欣赏茶的过程中,品茶者通过这个载体所折射出的各种艺术修养以及品质来体现自身的情操。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也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表现得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并能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同寻常。

1.2汉文化的含义

总的来说汉文化的含义是文化作为人们经历的历史实践过程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凝结。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意识、社会审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四大文明古国存在的历史遗迹中,其中华夏族文化也就是现今的汉族文化,汉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在战国时期还是当初的百家争鸣中都是翘楚。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在政治体系中可以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文学体系中可以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经济体系中可以用来经济建设,邻国外交等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汉文化的影子,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之深,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有着很大的价值意义。

2汉语言文学和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2.1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或多或少都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经常见到即使是相同的文字,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而且就算是不同的语气相同的文字也常常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要理解这些东西需要融入到生活里,融入到文化中。可以说汉字是当今世界商所公认的最难学的方块字了,汉字的起源逐渐演变成汉语言文学,我国各大高校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其实早在百年前便有这门学科,只不过当时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我们称之为科举考试。在整个文化的发展史上,汉语言文学也是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行,它的的里程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五四运动的兴起,文化改革等等都是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一种考验,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逐渐蜕变成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汉语言,由此可见,汉语言的传承过程中有过低谷,饱受沧桑,也有过绚丽的时期,登上历史的舞台,谱写过美好的华章。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无疑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整个名族的发展。

2.2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文化的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必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在中华文化这一大的支流下又慢慢的衍生出诗词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诸多文化分支。其中的茶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一直被留存,被不断放大,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学也在这茶传播的历史中逐渐扎根,丰富茶的意蕴。

3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持续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首先,汉语言文学基础不够牢固,未能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譬如,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干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未能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相对随意,只局限在语文课堂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缺少兴趣;在大学时期,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程学习,缺少时间和精力了解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青少年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滞在学生时期,没有兴趣对其展开深层次研究。其次,基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外语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也形成巨大冲击。比如,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是各国家广泛应用的交流语言和官方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国民经济收入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与之产生的国际化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加之国内诸多企业均开始发展国外业务,而国外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中国。流利的英语不仅能为个人及企业带来诸多便利,而且还能为自我及企业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基于此,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英语能力掌握,注重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依托外国文学作品。在此种背景下,人们积极自主探究其他国家文学作品,对本国文学作品缺少了解。长此以往,定然会影响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将传统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相融合,既能继承发扬茶文化,又能推动汉语言文学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全新且有效的尝试。

4传统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4.1传统茶文化丰富汉语词汇的内涵

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底蕴,文化的自身本就呈现出多样性,中国不仅作为茶的传播地更是茶的起源之处。没有中国人是对茶不了解的,在古代的时候茶就已经作为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们的“心爱之物”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就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在我国不仅茶类繁多,且口感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喜欢品茶,有以茶代酒,以茶会友等熟悉的字眼。没错,这都是在茶文化的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另类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明便指的是华丽的字眼出现在茶文化中,其所描绘出的一幅美的画面,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字眼丰富了人的精神面貌,在中国文化学的传播史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4.2茶文化的没落致使汉语词汇没落

对于茶,我觉得可以借用这句话来形容它“人生恰似茶中味,苦涩香甘品自明”。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茶文化走向历史舞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文化的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但没落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文化风俗也在向前看齐,原先的制茶手艺所依赖的工具也许早已不能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茶特色文化,现今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助力,原先饶有韵味的品茶、戏茶等形式在已不复存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现今耳熟能详的“奶茶”二字,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爱不释手,早已没了茶原本最初的文化含义。同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茶文化的终有一天能够再度被人想起,会重新出现在汉语词汇中,重拾曾经的文化魅力。

4.3茶文化的发展致使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见词知义,茶文化中的茶字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茶,一般而言所代表的是一种饮品,用于平时解渴,常见的有果茶、绿茶,奶茶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含义上明显不同于原先的茶说法,含义发生很大的转变。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在一些地方稍微不注意说出的茶名也许会被人误解成其他的含义,比如我们说龙井,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名茶“西湖龙井”,但对于个别人来说,也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一口打水的井或者一口有故事的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于茶文化人们慢慢有了新的认识。

4.4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已具有5000年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不仅包含民族发展精神观念和道德传承,还囊括博大精神与光辉灿烂。特别是针对茶文化来讲,其融入“儒、释、道”思想精髓,呈现出中华人民对理想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具体呈现在民俗、茶道和茶艺等方面,是中国屹立于国际领域的主要象征。伴随现代信息技术日臻发展,文化冲突、碰撞、融合、交流愈发激烈。基于此背景下,针对茶文化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现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喜欢饮茶和品茶,更加青睐快餐饮品,特别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对可乐和咖啡等西方饮品十分钟爱,但却不了解本国的茶艺和饮茶风俗,可见,茶文化缺失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汉语属于中国本族语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一种特色性文学形式,其历经发展洗礼,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象征,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为了避免我国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汉语言文学要与茶文化相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长足发展。

5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和N汉语言文学中的所最求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相适应。茶道中所蕴涵的和谐、平心、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茶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明传承,“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文化也是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礼仪及其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早期,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茶文化”随着中西贸易的往来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入西方,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西方形成了适用于西方本土的“茶文化”。茶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茶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在中国才能享受到这一份独特的饮料。苦于对茶的喜爱和追求,我国的茶艺也在不断的进步。茶艺作为饮茶习惯和饮茶技艺的结合,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最早期的茶是作为药来引用的,直到后期才慢慢在文人墨客当中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程。文人墨客喜爱茶的原因不外乎茶的滋味和茶的高雅,文人们认为茶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品位,因此才让茶在汉语言文化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古代的诗人当中还有不少爱茶、痴茶的文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更,人们对茶的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质量上乘而且口感丰富。大体上,人们对茶的趣味主要来自于饮者与茶性相互融合,只有真正喜欢茶的人才能品味出茶的韵味和乐趣。我国的人们不仅把茶作为一种饮品,更多的来说是作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修养,在饮茶的过程中沉下性子,磨炼性格,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饮茶、品茶、鉴茶、闻茶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尝茶的滋味。还有一些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品茶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茶文化,茶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注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平和心态,正确看待问题,提升人们的精神素养。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时候喝杯茶静下心来,可以领悟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帮助自己更好的规划人生和工作方向,领悟到茶文化的深层意义。

6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6.1语文教学融入茶文化

在学生学习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就要注重培育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其获得更多知识。为了能使学生接触到中华民族优质汉语言文学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变自身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将传统茶文化合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首先,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博大精深,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自主创建良好学习氛围,不可只局限在教材中包含的文学作品上,要将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调动学生汉语言知识学习热情。其次,为了使学生将自身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分享平台,依靠班会、茶话会与交流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的责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发展。除此之外,伴随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影响,在这种多元化氛围中,由于外国文学作品思想和内涵的差异,极易让学生忘记本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与传承意义。为了改变此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改变教学模式并非是禁止学生了解学习西方国家文学作品,而是以本国汉语言文学为基准推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热情与自主性,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了解,进而为我国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传承奠定扎实基础。

6.2积极发展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中华人民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诸多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值得现代人们学习与重视。从茶文化角度而言,“茶”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境界,其发展至今已不只表达饮食文化元素,更代表着思想。从古至今,中国就创造出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古代文人骚客根据饮茶作赋,将自身精神与思想均寄托给茶。而茶就如同调节器般,能给人们带来愉悦之感。而且,汉语言文学涉及社会生活各类现象,囊括文学史和语言等,且全新的思想意识对启发民智具有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创作者会从隐晦角度揭示时展问题。汉语言文学作品具备强大的传播作用,其涉及面极广。所以,为了能使世界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依托全球化发展机遇,要向世界弘扬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优质作品,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进入世界。譬如,通过创建特色化学校,让西方学生也能进入到我国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作品,并向这些学生讲解中华茶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要性,使其掌握茶文化内涵,并将自身所学知识传递给民族其他同胞,以此真正实现茶文化进入世界的目标。另外,当前国内诸多高等院校均已经设置了与茶有关的专业,伴随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变迁,学校要合理运用网络媒介,将中华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有机结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使汉语言文学发生变化,弘扬茶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汉语言文学真正进入到国际舞台,发展成国际舞台不可缺少的内容。

7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下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汉语言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增加其传播的途径,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充分了解其文化的魅力,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2]罗以洪,陈涛,谢孝明.基于茶文化视角的黔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4-110.

[3]徐涛,母忠华.应用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汉语专业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4):116-119.

[4]刘吉祥,黄政,晏昭洪,王明,施建军.浅析茶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功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8):88-90.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9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语言学;课堂设计;研究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可分割,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的不断渗透,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技巧,了解语言内涵。英语作为我国高校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教学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在2007年正式施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也就是说,高校英语老师在授课时,既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写译读等五项语言技能,还要注重语言文化内容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陆续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借助茶文化的内在价值,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融合,提升当代青年学子的英语综合能力,实现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然而,目前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浅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内涵,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茶文化引入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建议高校英语老师通过制定相关的英语教学方案,进一步完善茶文化在英语语言学课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茶文化价值内涵的分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正式形成,到了宋代,我国的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随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并慢慢地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力量。

1.1茶文化的中国化诠释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从古至今始终秉承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不仅博大精深,而且还极具兼容特性。在各个文化领域都蕴藏着丰富的茶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面讲,茶文化是指茶叶、茶具等,而精神层面上,茶文化包含茶艺、茶俗、茶文学、茶道等,更多的是讲究茶文化的价值内涵。诸如在《红楼梦》中,有关“老君眉”的片段,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学习茶文学,可以了解茶文化所诠释的精神理念,所呈现的社会背景。

1.2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我国的茶文化于5世纪开始对外传播,17世纪风靡世界。茶文化不单单只具有中国元素,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日渐形成了茶文化元素的全域性,世界不少国家也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这种时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应用价值和语言要素,熟知茶文化与英语语言学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好的让青年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英语语言学课堂上,所需具备的价值启迪和思维理念。

2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误区

据悉,大学英语是专门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拓宽知识面、了解英语文化的素质教育课。不难看出,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单是语言技巧,更是一种英语文化。然而,在传统的中国式课堂教授英语时,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语言实践,忽视文化内容的重要性,很容易造成高校青年学生英语学分成绩很高,但英语文化素养偏低,很难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1忽视文化教学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承载文化,文化影响语言。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学习语言,也要从文化层面上学习语言。如果学习者忽视文化层面的学习,那就容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错误。现实情况是,在当代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老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诸如形式化的记忆单词,分析语法。这种机械式的记忆,会让语言学习者产生厌恶的心理,不利于英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成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匮乏,综合素养和能力低下。不得不说,有些语言反映着某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语言背后就是文化,举例来说,“acupoftea”,本义可以解释为一杯茶,引申的含义是喜欢的人或者事,它的一种特定文化的反映。如果老师不加以解释,学生很容易对此产生误解。

2.2缺乏语言实践

英语被称为国际语言,是各国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工具,学习语言主要目的是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英语的实际应用性和语言文化理论的学习,相较于英语语法和理论学习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高校英语教学缺乏语言实践环境,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凭高分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英语口语能力却相对贫瘠,直接影响了其就业面和成功率。同时,受中国传统应试教学理念影响,一些高校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考点的教授,不进行深入讲解,不注重对比教学,导致不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认知,在与对方交流时,极易碰触对方的文化禁忌。诸如,红茶的英语是“blacktea”而不是“redtea”,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对比教学,讲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

3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3.1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中都享誉盛名,因此深受国际友人的喜欢。为此,传统茶文化与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摈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当今中国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3.2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条件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不同个体间的交流,是两种文化的信息沟通与传递,这种相互性的传递是基于语言为基础。这种跨文化交际想要取得良好效果,学习者首先要进行两种语言背后的相关文化学习,中国学学尤其还有更为努力地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有助于对外更准确地传递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跨文化交际更好地树立我们的国家形象。将茶文化应用到英语语言教学中,使得高校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外国文化,还能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刻了解两国语言文化。与此同时,在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精神,既是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日渐形成一整套多元化的英语学科体系,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

4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学路径

4.1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被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其中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高校老师提前准备好英语教学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语法和语言的应用能力,诸如通过播放外国电影来展现外国文化,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影片中多次出现英语人喝下午茶的剧情,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电影场景对话,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对比讲解来学到不同的茶文化所蕴含的不同哲理,进一步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

4.2教学内容:融入茶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引入茶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知识。教学活动适当地引入相关的茶文学作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有关茶文学的英语原著,既能通过作品了解西方文化,诸如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又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相互交流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英语能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高校老师在制定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案时,需要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规范性,熟练掌握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单词,将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与茶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不断完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4.3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现代教学中有一种较为常见方法———对比法,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将其应用到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一组模拟中国传统饮茶场景,一组模拟西方传统下午茶场景,等学生表演完毕后,老师再对模拟场景中的细节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中外的不同茶俗。此外,在中西方的茶文化中,还会出现一些易混单词,诸如下午茶,英译为“Lowtea”,或“Hightea”,如果从字面对这两个英语单词进行翻译时,就变成了“低茶”和“高茶”,这显然与实际含义不符。为此,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来加深青年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快的记忆那些易混单词。诸如,红茶正确的英译是“blacktea”,而这个英语单词翻译为汉语,就变成了黑茶,与原义仍有差别。因此,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进行差异分析后,可以提高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4教学活动:开展茶文化主题实践提升学习兴趣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可以检验理论,这一定律就可以应用到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老师除了教授理论外,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诸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茶文化主题的“英语角”,并邀请外教参加,在活动中设置多个游戏环节,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欣赏茶艺表演、听茶歌、跳茶舞、学茶道、参观茶博会等各种“走出去”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报名争当国际茶博会的志愿者,从而拓宽个人视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5结语

随着高校教改的不断深入,高校英语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通过借助茶文化的优势,完善英语语言学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这对我国英语教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何让两者更好、更高效地融合,还需要高校英语教学者在实践中得出真知。

参考文献

[1]朱锦锐.学习观背景下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基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17-122.

[2]邹艳,代士雯,张志云.茶文化导入高校英语教学及对策探析[J].福建茶叶,2017(3):271-272.

[3]田华.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2):193-195.

茶文化语言范文篇10

摘要:本文首先就语言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相关阐述,接着就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学出发对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茶文化;文本;英译策略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学则是对语言规律的研究,二者之间很显然存在天然的联系。近现代某些语言学者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由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视,我国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重视,但是译文仍旧存在一些不过关之处。语言学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译者可以尝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茶文化文本的翻译活动之中。

1语言学与翻译

1.1语言学概述。“人类语言的起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谜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的英文表述是“Linguistics”,其研究对象自然就是“语言”(language)本身。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献资料和书面语言,因而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语文学”。相比之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同时还涉及口语。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的本质、特点以及使用规律等进行研究,属于一门系统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基于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分类,比如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内容,因而也派生出句法学、词汇学等学问。通过对语言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语言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很显然是有助于文本分析和解读。只有“吃透”语言本身,我们才能够透过语言认识文本内容,因而语言学是极为重要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每一种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也会有所差异,这需要研究者加以区分。1.2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语言学为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不同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汉语文本多为主动句、简单句,而英语文本则多为被动句、长难句。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对应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受到语言背后文化的影响,而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之一。译者只有掌握语言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译者可以掌握文本的句法、词汇、语篇等特征,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文本拟定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说,科技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客观直接,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文化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委婉且颇具内涵,译者就可以运用“直译+意译”的方式。其二,翻译活动为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翻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看似简单的句子需要反复思索才能转换为地道的、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的语言。现代译者往往在翻译活动之前会根据材料拟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语用原则等),而翻译策略的拟定通常需要根据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相关理论。根据译文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翻译策略的作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语言学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也能够有所帮助。

2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

2.1茶文化文本的分类。文本(Text)意即“书面语的表现形式”,其往往是句子的组合体。顾名思义,茶文化文本主要是有关茶文化的书面资料。从文本类型来讲,茶文化文本主要包括传统茶学典籍、茶文学(茶诗、茶词、茶小说)、茶企文件、民间茶文化交流材料等内容。而从茶文化涵盖的内容出发,我们则可以将茶文化文本分为两类:物质类茶文化文本(茶具、茶与健康、茶叶等)和精神类茶文化文本(茶道、茶艺、茶书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案。比如说,茶企文件的描述通常具有“客观实在”的特点,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应该考虑企业的“商业性”,其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展示商情”,运用生动、形象、简明、突出的语言进行表述。再比如,古代茶学典籍是用文言文撰写的,现代译者要想将其转换为英语,其首先还需要将文言文文本转换为现代汉语文本,但是这样的翻译过程会使文言文自身的美感有所损失,因而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这样才能够吃透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茶文化文本是较为特殊的,它们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这需要译者加以注意。2.2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茶文化文本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比如茶文学和古代茶学典籍都在其范畴内。通常来讲,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内容丰富,颇具内涵。茶文化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茶经》在介绍茶叶的同时还描述了当时的饮茶习俗等内容。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一些历史文献和茶学资料中都能够获知一二。当然,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比如“倒茶七分满”、“以茶待客”等俗语就体现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也可以透过语言本身感受到这些内涵所在。其二,语言优美,颇具意境。这一特征在茶文学作品中最能够得以反映。以茶诗为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诗句就通过“泼茶香”三字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蕴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当然,我国的地方茶文化文本还针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介绍说明,其中引经据典,佐以古语,给人一种历史厚重之感。其三,生动贴切,自然得体。以《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这篇文章为例,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九华佛茶”的发展过程。其中还对“蒸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说法进行了区分,使人对九华茶的制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印象。

3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茶文化文本有着诸多分类,但这些分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站在语言学的角度,译者应该对茶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翻译策略。3.1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针对我国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而言,目的语就是英语。我们知道,汉语习惯性地采用主动句、简单句进行表达,而英语则主要是被动句和长难句。基于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使目的语获得受众的认可。比如“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这一句由几个简单句构成,意思明确,切合汉语表达。从英语表述习惯出发,译者可以尝试着将其翻译为“PeoplewhoarefondofandaddictedtodrinkingteainQingDynastyarenotentirelytrappedinthetraditionbutownfreshideasandthrivingcreativity”。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长句,且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会更为严谨。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看似简单的表述,我们也应该遵循目的语的表述。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tea”,而非“redtea”,为了避免读者出现误解,译者最好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其他亦然。3.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由于茶文化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具有深刻的内涵,且有些词汇源自于某些历史典故,如果直接根据字面进行翻译,那么词汇的深层含义就无法展露。以“斗茶”为例,一些茶文化文本在描述斗茶时会出现“点”、“击拂”以及“汤花”等字眼。其中的“点”事实上表示“将水注入某物”的意思,建议译者将其译为“pourinto”而非“putadot”等表述。“击拂”表示“旋转击打和搅拌茶汤”的动作,译者不妨将其译为“mix”(搅拌)或“blend”,而不用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hitandswirl”。“汤花”表示“萃茶表面的泡沫”,可以译为“foamonthesurfaceofteawater”。再比如,“茶境”一词表示茶人在饮茶时感受到的意境,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未能将其内涵翻译出来。部分译者将其译为“teaenvironment”(茶的环境),很显然这种译出语会让目的语受众产生误解,更使得其中的中华茶文化意蕴丧失殆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我们建议译者将其译为“theartisticconceptionfeltbythepeopledrinkingtea”。3.3适当进行增删处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可能会对其中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比如,他们看到“倒茶七分满”时会提出“为什么只能够倒七分满”这样的疑问。针对读者可能出现的种种疑惑,译者应该视情况对译文进行增删处理。

作者:邢莉娜 李依阳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第二篇

摘要:本文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了翻译符号语言学的一些概念,例如区分翻译符号学与符号翻译学和符号学翻译研究的同异,探讨符号转换概念。后半部分探讨了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从特点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翻译符号语言学;语言符号学;茶文化

1翻译符号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我们国家以符号学探讨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转换视角构建创新性、本土化、思辨性、理论化、系统化的翻译符号学理论体系,及符号学与翻译联姻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构建,尚未关注有形与无形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仍滞留于文本阐释过程的层面,停滞于脚注式阶段,以翻译论据验证符号学理论,以符号学诠释翻译现象。在我国,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还较新,应当持续深化翻译符号学的理论构建,从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前景、内在构成、学科本质与属性、范围等角度开展。尽管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在国际学界早已有之,然而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科构建工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关于翻译符号学建立的必要性方面,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符号转换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翻译学就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完成使命,学科的属性问题也才能确定,才能被认可和重视,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翻译研究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的学科地位,翻译研究才能被重视,通过研究翻译现象,翻译研究的声望并不取决于翻译研究本身,推翻翻译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平等地位。从现代学科的交叉视角考察翻译,仅是新学科的重构,更多的是翻译符号学指的是翻译问题引发的普遍性观念变化,面向跨学科的发展时,转向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学与符号学联姻此前符号学界极少关注的对象,这是此前翻译学探讨得不够深入之处可能性限度、文本再生、文本间性、主体间性、符号意指的本质等。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接触、符号转换、符号意义阐释。翻译符号学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因而不论从哪方面说,更会丰富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和思考空间,可推进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以符号学三元观研究翻译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2茶文化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茶道包括烹茶、赏茶、饮茶、品茶,茶道包括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具、茶学、茶精神,指的是和饮茶相关的活动。我国自古出产各种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形容生活平淡也用“粗茶淡饭”代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像“茶话会”指的就是不奢靡的含义,体现了茶在当代还具有廉洁的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和“丝绸之路”并称的茶马古道,包括海上贸易和亚欧之间的贸易,我国的茶叶贸易不仅限于茶马古道,我国的茶叶已经远销周边国家和地区。茶文化方面,明清时代的唐寅、文征明、郑燮;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孟郊、刘禹锡、元稹都在茶文化方面写有诗句,有关于茶的诗词,有咏茶的诗句,茶文化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还表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我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什么老君眉、六安茶在文中妙玉都有使用,她的茶叶品种也多,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具盛茶,她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小说中还有与婚姻有关的茶文化,茶叶具有“永不变心”的含义,一移动茶叶就会死亡,茶树一旦生长就不能将茶树移动,女方如果收下男方家的茶叶就表示不会反悔,指的是当时订婚的一种仪式。同时,茶文化和酒不同,品茶的高雅之处在于“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个概念不能用在品茶方面,这就是茶与酒的分别,只能点到为止,品茶不能尽兴。

3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茶叶企业需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也逐步认识到在拓展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国内茶企赢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我国茶叶企业茶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可以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这个出发角度有几个方面的特点。3.1翻译方面的特点。首先,简洁明了的语篇层面布局。有些句末会省掉标点符号,产品说明书还会根据内容编排进行必要的省略,因而能够载入其中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包装袋或包装盒的版面有限。从语篇层面来看,茶叶产品说明书包括茶文化历史栏、冲泡方法栏、产品基本信息栏等,有着明显的栏目划分,向消费者推荐该企业的其他茶叶产品,用来向消费者传达该产品的其他信息和茶企的企业文化,也有一些茶叶产品说明书会内置于包装盒内,并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归结为很多茶叶产品说明往往都刻印在商品包装盒或包装袋表面。其次,严谨性的句法层面表达。将水加足、以开水冲泡、取茶叶投入等在内的主动表达出现在黄山毛峰茶的说明书中,茶叶产品说明书的主动句更为常见。高山乌龙茶的说明书中就出现了产于特宜,再经醇厚、深受佳评、可依等表达,句法中透露出古文言文的痕迹,此类说明书的用词比较考究,茶叶产品说明书主要有着严谨性的特点,从句法层面来看,句子通常是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编排组合而成的,句子的基本单位就是词汇。3.2翻译存在问题。首先,信息不详细,省译法使用不当。很多消费者在说明书中查找不到相关信息,部分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连一些主要内容也省掉,偷工减料。由于茶叶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版面有限,需要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省译法。比如说,英语为了使文本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可信,导致消费者按照译文说明冲泡茶叶之后没有品尝到茶水的应有的滋味,译者将其中的几个步骤省掉,这些信息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十分重要。其次,与英语表达习惯相悖,句法表达不够地道。经常有英文表达都与英美国家的产品说明书表达相悖。英文通常会用连接词组,中文通常偏向于使用被动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茶叶产品说明书中,一些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4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学包括了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等,可以细分为多个分支,就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问。其中微观语言学包含了语篇结构、句法、词汇和语素等方面,是研究语言本身。为了帮助说明书英译内容的完善和优化,将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应用到当前茶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语言学在翻译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最近几年的翻译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来看,将其应用到翻译在内的众多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语言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符号学的本土化进程,翻译符号学的不断完善可丰富符号学的类型研究,增进了以符号学为根基的符号转换研究,国内学者纷纷关注符号转换及相关问题,符号学疆域得以不断拓展。通过建立翻译符号学来翻译相关茶文化,需要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壮大研究队伍,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健全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微观研究,从哲理层面建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学科哲学;借鉴前人经验构建学科理论,确定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目标,厘定学科术语整理和吸收各家之长;建立和健全翻译符号学资料库,搜罗和翻译国外相关著述。中国茶文化最好的推广方式,是在进行茶文化英译时要讲究“中国文化特点”,提高国际声望的有效方式、增强国力,宣传我国特有的文化,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产品。只有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将文化融入进去,才能够将翻译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赵宏.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1-14.

[2]董敏.语篇分析的宏观社会符号观———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J].外语教学,2005(5):5-9.

[3]王红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研究———以湖北省特色食品包装说明[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2):45-46.

[4]邵赛.顺应论视角下的产品说明书的英译[M].西北大学,2014.

[5]贯丽丽.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探究[J].福建茶叶,2016(6):265-266.

[6]洪娟丽.符号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5(6):231-232.

[7]宋晓燕.符号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5):192-193.

作者:杨 帆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

摘要:茶文化元素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通过对该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经诗歌典籍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也能让我们感知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因素和影响力。本文拟从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进而全面探析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视角;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内涵理念;翻译策略

在文化融合不断成熟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结合该典籍内涵的诠释,从而引导我们对我国茶文化元素实现全面认知。但是,从当前整个文化交流与典籍传播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语言不通顺,从而影响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人们对该文化理念的具体认知。因此,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在实施时,想要是实现精准翻译,就要注重使用方法合理选择,特别是将英语翻译活动与具体的应用环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翻译效果。

1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品尝茶文化,绝对不是单一的饮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饮茶活动中,感知整个茶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深邃内涵,不仅是这样,就当前人们对茶文化理念日益成熟这一背景,在茶文化理念发展过程中,茶经诗歌典籍不仅是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更是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就整个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茶相关的《茶经》、《续茶经》等专门的茶经著作,在这些著作内容中,有着完善且专项的著作内容。其二则是与茶相关的其他诗歌和典籍作品,比如描写茶及茶文化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艺术。结合功能语言学视觉的价值内涵和应用特点看,其实际上是从整体应用视角来开展翻译活动。尤其是结合当前文化语言应用的整体诉求,以及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背景看,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从语言文化应用的整体视角,通过融入多样化内涵,从而实现茶经诗歌典籍翻译的最佳效果。以我国经典的茶经著作:茶经和续茶经的翻译活动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名称分别为:TheClassicOfTea、SequeltotheClassicOfTea,其中对茶经的翻译为经典(Classic),而续茶经中的续,则翻译为Sequel,其精准的将两部经典著作的关系进行有效传递和表达,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对茶文化传递性的有效记载。

2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将语言作为具体的交流机制,并且在该语言应用过程中,其使用语法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应用构建更具有价值。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的内涵和定义看,其主要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内容,在系统语法中,其旨在突出语言系统更多是一层选择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知识是选择关系中的结构。此外功能语言学中,其阐述的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等等,通过该语言理论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形式实现丰富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现象,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都对该活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指导意义。当然,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方法中,其更多只是从表面形式上来认知整个英语语言的内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具体意义,忽略了整体元素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不断成熟背景下,其将语言应用看做是一种资源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认为我们需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与语言应用和语言环境,甚至是具体的文化元素等多样内容相融合,从而构建具有指导性的语言学理论。

3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

结合我国丰富而完善的茶经诗歌典籍看,做好翻译活动,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翻译方法,其同时也需要将具体的翻译内容与思路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持久性的价值认知,因此,在整个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满足其整体需要,就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中,既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将经典著作翻译前后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环境进行剖析,通过准确分析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文化理念内涵的精准传达。结合现阶段英语翻译的实施状况及要求看,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整个茶经诗歌典籍传递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当前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全新要求。其次,就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来说,其在翻译活动前后,不仅是具体词汇发生了变化,同时其语言应用的环境,甚至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也出现了全新状况,因此在对于整个翻译活动开展与实施而言,其想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从简单的语言内容表面出发,更多情况下,要注重对茶诗歌典籍的具体内容进行传递,结合文化元素和价值思维的综合融入,从而确保茶经诗歌典籍实现精准传递。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不只是普通的语言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融入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所以,在进行语言转化时,要注重将各种语言要素进行精准认知,通过具体传播,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完善传达。英语翻译,绝对不是普通的语言转化或者词汇转化,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合理的语言传递,从而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等值传达。

4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事实上,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下的英语内容翻译活动,尤其是其中所具有的浓厚应用性和文化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具体翻译时,绝对不能单一的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来对翻译内容进行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应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完善探究茶经诗歌典籍中所包含的意思理念,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真正剖析,从而实现翻译内容的准确表达。就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看,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不仅仅是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艺术化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社会大众更好去应用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提供了最佳支撑。可以说,在功能语言应用视角下,其对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认知,从以往的静态内涵,逐渐发展为动态化内涵,尤其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茶经诗歌典籍中,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使用古典艺术表达方式所具体阐述的,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英语翻译时,就有必要使用做注释的方法,通过实施具体的补充翻译,从而让其他文化体系下的读者,能够更为清晰的掌握这一系列典籍中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对于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活动开展来说,其有着自身特殊性,除了功能语言的基础性应用要求看,还需要从其本质内涵认知出发,通过构建完善的英语翻译系统,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内容的精准传递。当然,就当前所实施的茶经诗歌典籍英译活动开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注点只是在内容的转化上,忽略了翻译素材中所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翻译活动的开展实效。客观而言,茶经诗歌典籍不仅仅是一种翻译素材,更重要的是其中容纳和包含了完善全面的思维内涵和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翻译时,必须结合相关翻译方法和理念内涵应用,筛选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实施灵活且得体的翻译机制。在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时代特征下,当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融入,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预想,可以说,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倡导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语言理念相结合的翻译机制,从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内涵看,其倡导的是语言的功能性和普遍性,以及语言层次性等特点,而通过将功能语言学应用到整个英语翻译活动时,其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之间有着功能和意义上的差别与不同。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我们不难看出茶经诗歌典籍不只是对茶文化的记载,其更关键的是其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茶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所以,对于整个茶经诗歌经典著作的翻译来说,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翻译,其关键和本质是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核。结合英语翻译技巧的合理筛选,加上整个语言应用环境的具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翻译活动开展的最佳艺术效果。当然,通过融入合理完善的茶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从而让两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客观上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及诠释。

5结语

我国有着浓厚而完善的茶文化,这是在几千年茶叶饮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完善的文化体系和元素内容,不仅是我们对整个茶文化元素内涵认知的具体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茶文化体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脉络。当然,想要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形成全面、具体的认知,就需要从经典的茶文化著作中来认真查询,尤其是各种与茶相关经典著作,其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观念,以及全面而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我们有效感知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经典茶文化著作《茶经》和《续茶经》中,其中所孕育的茶文化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文安.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J].福建茶叶,2013(6):247-249.

[2]曹春燕.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2-154.

[3]张俊明.浅析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2-36.

[4]鲁丽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