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33:45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1

《九经》(注释见后)无茶字,《班马字类》中亦无茶字。用荼以为茶,自唐始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茶这个字实为唐代陆羽所造,本字来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读za、tou,(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读若磋,差,楚音读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读za音,啄木鸟在楚地乡下仍然读zamǔ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准了,《茶(za)经》的文化含义才能余味无穷,我们才能为下次的汉语拼音改革找准方向。唐代陆羽把荼去一画而造‘荼’的异形字‘茶’,定音为za,实是为其《茶经》一书开路。‘荼’由正楷‘艹’、‘人’、‘一’、‘木’四部分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义(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选之字为‘杂’,《易》云:“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黄裳元吉,文在其中。”孔子读《易》作《十翼》,《杂卦传》即《十翼》之十,《杂卦传》有总揽其意的一首诗:《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失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为什么是诗?音训可求,茶诗有云:“天健同游,比乐思友;临观知易,何欲何逑?吉凶同居,不失真主;众妙之门,绮梦巧拙。”《茶经》中的‘或与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静女之贻,今也在否?

《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横’指代‘亨’,源元同音,‘源’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历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图,楚音读tóu,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土’代表大地‘坤’,‘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备注:

《九经》——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为“九经”。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2

摘要:本文首先就语言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相关阐述,接着就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学出发对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茶文化;文本;英译策略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学则是对语言规律的研究,二者之间很显然存在天然的联系。近现代某些语言学者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由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视,我国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重视,但是译文仍旧存在一些不过关之处。语言学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译者可以尝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茶文化文本的翻译活动之中。

1语言学与翻译

1.1语言学概述。“人类语言的起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谜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的英文表述是“Linguistics”,其研究对象自然就是“语言”(language)本身。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献资料和书面语言,因而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语文学”。相比之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同时还涉及口语。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的本质、特点以及使用规律等进行研究,属于一门系统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基于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分类,比如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内容,因而也派生出句法学、词汇学等学问。通过对语言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语言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很显然是有助于文本分析和解读。只有“吃透”语言本身,我们才能够透过语言认识文本内容,因而语言学是极为重要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每一种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也会有所差异,这需要研究者加以区分。1.2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语言学为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不同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汉语文本多为主动句、简单句,而英语文本则多为被动句、长难句。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对应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受到语言背后文化的影响,而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之一。译者只有掌握语言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译者可以掌握文本的句法、词汇、语篇等特征,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文本拟定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说,科技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客观直接,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文化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委婉且颇具内涵,译者就可以运用“直译+意译”的方式。其二,翻译活动为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翻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看似简单的句子需要反复思索才能转换为地道的、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的语言。现代译者往往在翻译活动之前会根据材料拟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语用原则等),而翻译策略的拟定通常需要根据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相关理论。根据译文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翻译策略的作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语言学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也能够有所帮助。

2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

2.1茶文化文本的分类。文本(Text)意即“书面语的表现形式”,其往往是句子的组合体。顾名思义,茶文化文本主要是有关茶文化的书面资料。从文本类型来讲,茶文化文本主要包括传统茶学典籍、茶文学(茶诗、茶词、茶小说)、茶企文件、民间茶文化交流材料等内容。而从茶文化涵盖的内容出发,我们则可以将茶文化文本分为两类:物质类茶文化文本(茶具、茶与健康、茶叶等)和精神类茶文化文本(茶道、茶艺、茶书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案。比如说,茶企文件的描述通常具有“客观实在”的特点,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应该考虑企业的“商业性”,其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展示商情”,运用生动、形象、简明、突出的语言进行表述。再比如,古代茶学典籍是用文言文撰写的,现代译者要想将其转换为英语,其首先还需要将文言文文本转换为现代汉语文本,但是这样的翻译过程会使文言文自身的美感有所损失,因而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这样才能够吃透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茶文化文本是较为特殊的,它们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这需要译者加以注意。2.2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茶文化文本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比如茶文学和古代茶学典籍都在其范畴内。通常来讲,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内容丰富,颇具内涵。茶文化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茶经》在介绍茶叶的同时还描述了当时的饮茶习俗等内容。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一些历史文献和茶学资料中都能够获知一二。当然,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比如“倒茶七分满”、“以茶待客”等俗语就体现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也可以透过语言本身感受到这些内涵所在。其二,语言优美,颇具意境。这一特征在茶文学作品中最能够得以反映。以茶诗为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诗句就通过“泼茶香”三字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蕴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当然,我国的地方茶文化文本还针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介绍说明,其中引经据典,佐以古语,给人一种历史厚重之感。其三,生动贴切,自然得体。以《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这篇文章为例,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九华佛茶”的发展过程。其中还对“蒸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说法进行了区分,使人对九华茶的制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印象。

3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茶文化文本有着诸多分类,但这些分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站在语言学的角度,译者应该对茶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翻译策略。3.1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针对我国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而言,目的语就是英语。我们知道,汉语习惯性地采用主动句、简单句进行表达,而英语则主要是被动句和长难句。基于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使目的语获得受众的认可。比如“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这一句由几个简单句构成,意思明确,切合汉语表达。从英语表述习惯出发,译者可以尝试着将其翻译为“PeoplewhoarefondofandaddictedtodrinkingteainQingDynastyarenotentirelytrappedinthetraditionbutownfreshideasandthrivingcreativity”。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长句,且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会更为严谨。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看似简单的表述,我们也应该遵循目的语的表述。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tea”,而非“redtea”,为了避免读者出现误解,译者最好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其他亦然。3.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由于茶文化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具有深刻的内涵,且有些词汇源自于某些历史典故,如果直接根据字面进行翻译,那么词汇的深层含义就无法展露。以“斗茶”为例,一些茶文化文本在描述斗茶时会出现“点”、“击拂”以及“汤花”等字眼。其中的“点”事实上表示“将水注入某物”的意思,建议译者将其译为“pourinto”而非“putadot”等表述。“击拂”表示“旋转击打和搅拌茶汤”的动作,译者不妨将其译为“mix”(搅拌)或“blend”,而不用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hitandswirl”。“汤花”表示“萃茶表面的泡沫”,可以译为“foamonthesurfaceofteawater”。再比如,“茶境”一词表示茶人在饮茶时感受到的意境,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未能将其内涵翻译出来。部分译者将其译为“teaenvironment”(茶的环境),很显然这种译出语会让目的语受众产生误解,更使得其中的中华茶文化意蕴丧失殆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我们建议译者将其译为“theartisticconceptionfeltbythepeopledrinkingtea”。3.3适当进行增删处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可能会对其中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比如,他们看到“倒茶七分满”时会提出“为什么只能够倒七分满”这样的疑问。针对读者可能出现的种种疑惑,译者应该视情况对译文进行增删处理。

作者:邢莉娜 李依阳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第二篇

摘要:本文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了翻译符号语言学的一些概念,例如区分翻译符号学与符号翻译学和符号学翻译研究的同异,探讨符号转换概念。后半部分探讨了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从特点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翻译符号语言学;语言符号学;茶文化

1翻译符号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我们国家以符号学探讨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转换视角构建创新性、本土化、思辨性、理论化、系统化的翻译符号学理论体系,及符号学与翻译联姻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构建,尚未关注有形与无形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仍滞留于文本阐释过程的层面,停滞于脚注式阶段,以翻译论据验证符号学理论,以符号学诠释翻译现象。在我国,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还较新,应当持续深化翻译符号学的理论构建,从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前景、内在构成、学科本质与属性、范围等角度开展。尽管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在国际学界早已有之,然而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科构建工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关于翻译符号学建立的必要性方面,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符号转换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翻译学就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完成使命,学科的属性问题也才能确定,才能被认可和重视,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翻译研究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的学科地位,翻译研究才能被重视,通过研究翻译现象,翻译研究的声望并不取决于翻译研究本身,推翻翻译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平等地位。从现代学科的交叉视角考察翻译,仅是新学科的重构,更多的是翻译符号学指的是翻译问题引发的普遍性观念变化,面向跨学科的发展时,转向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学与符号学联姻此前符号学界极少关注的对象,这是此前翻译学探讨得不够深入之处可能性限度、文本再生、文本间性、主体间性、符号意指的本质等。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接触、符号转换、符号意义阐释。翻译符号学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因而不论从哪方面说,更会丰富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和思考空间,可推进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以符号学三元观研究翻译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2茶文化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茶道包括烹茶、赏茶、饮茶、品茶,茶道包括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具、茶学、茶精神,指的是和饮茶相关的活动。我国自古出产各种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形容生活平淡也用“粗茶淡饭”代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像“茶话会”指的就是不奢靡的含义,体现了茶在当代还具有廉洁的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和“丝绸之路”并称的茶马古道,包括海上贸易和亚欧之间的贸易,我国的茶叶贸易不仅限于茶马古道,我国的茶叶已经远销周边国家和地区。茶文化方面,明清时代的唐寅、文征明、郑燮;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孟郊、刘禹锡、元稹都在茶文化方面写有诗句,有关于茶的诗词,有咏茶的诗句,茶文化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还表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我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什么老君眉、六安茶在文中妙玉都有使用,她的茶叶品种也多,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具盛茶,她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小说中还有与婚姻有关的茶文化,茶叶具有“永不变心”的含义,一移动茶叶就会死亡,茶树一旦生长就不能将茶树移动,女方如果收下男方家的茶叶就表示不会反悔,指的是当时订婚的一种仪式。同时,茶文化和酒不同,品茶的高雅之处在于“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个概念不能用在品茶方面,这就是茶与酒的分别,只能点到为止,品茶不能尽兴。

3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茶叶企业需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也逐步认识到在拓展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国内茶企赢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我国茶叶企业茶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可以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这个出发角度有几个方面的特点。3.1翻译方面的特点。首先,简洁明了的语篇层面布局。有些句末会省掉标点符号,产品说明书还会根据内容编排进行必要的省略,因而能够载入其中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包装袋或包装盒的版面有限。从语篇层面来看,茶叶产品说明书包括茶文化历史栏、冲泡方法栏、产品基本信息栏等,有着明显的栏目划分,向消费者推荐该企业的其他茶叶产品,用来向消费者传达该产品的其他信息和茶企的企业文化,也有一些茶叶产品说明书会内置于包装盒内,并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归结为很多茶叶产品说明往往都刻印在商品包装盒或包装袋表面。其次,严谨性的句法层面表达。将水加足、以开水冲泡、取茶叶投入等在内的主动表达出现在黄山毛峰茶的说明书中,茶叶产品说明书的主动句更为常见。高山乌龙茶的说明书中就出现了产于特宜,再经醇厚、深受佳评、可依等表达,句法中透露出古文言文的痕迹,此类说明书的用词比较考究,茶叶产品说明书主要有着严谨性的特点,从句法层面来看,句子通常是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编排组合而成的,句子的基本单位就是词汇。3.2翻译存在问题。首先,信息不详细,省译法使用不当。很多消费者在说明书中查找不到相关信息,部分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连一些主要内容也省掉,偷工减料。由于茶叶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版面有限,需要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省译法。比如说,英语为了使文本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可信,导致消费者按照译文说明冲泡茶叶之后没有品尝到茶水的应有的滋味,译者将其中的几个步骤省掉,这些信息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十分重要。其次,与英语表达习惯相悖,句法表达不够地道。经常有英文表达都与英美国家的产品说明书表达相悖。英文通常会用连接词组,中文通常偏向于使用被动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茶叶产品说明书中,一些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4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学包括了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等,可以细分为多个分支,就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问。其中微观语言学包含了语篇结构、句法、词汇和语素等方面,是研究语言本身。为了帮助说明书英译内容的完善和优化,将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应用到当前茶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语言学在翻译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最近几年的翻译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来看,将其应用到翻译在内的众多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语言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符号学的本土化进程,翻译符号学的不断完善可丰富符号学的类型研究,增进了以符号学为根基的符号转换研究,国内学者纷纷关注符号转换及相关问题,符号学疆域得以不断拓展。通过建立翻译符号学来翻译相关茶文化,需要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壮大研究队伍,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健全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微观研究,从哲理层面建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学科哲学;借鉴前人经验构建学科理论,确定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目标,厘定学科术语整理和吸收各家之长;建立和健全翻译符号学资料库,搜罗和翻译国外相关著述。中国茶文化最好的推广方式,是在进行茶文化英译时要讲究“中国文化特点”,提高国际声望的有效方式、增强国力,宣传我国特有的文化,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产品。只有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将文化融入进去,才能够将翻译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赵宏.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1-14.

[2]董敏.语篇分析的宏观社会符号观———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J].外语教学,2005(5):5-9.

[3]王红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研究———以湖北省特色食品包装说明[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2):45-46.

[4]邵赛.顺应论视角下的产品说明书的英译[M].西北大学,2014.

[5]贯丽丽.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探究[J].福建茶叶,2016(6):265-266.

[6]洪娟丽.符号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5(6):231-232.

[7]宋晓燕.符号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5):192-193.

作者:杨 帆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

摘要:茶文化元素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通过对该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经诗歌典籍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也能让我们感知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因素和影响力。本文拟从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进而全面探析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视角;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内涵理念;翻译策略

在文化融合不断成熟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结合该典籍内涵的诠释,从而引导我们对我国茶文化元素实现全面认知。但是,从当前整个文化交流与典籍传播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语言不通顺,从而影响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人们对该文化理念的具体认知。因此,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在实施时,想要是实现精准翻译,就要注重使用方法合理选择,特别是将英语翻译活动与具体的应用环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翻译效果。

1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品尝茶文化,绝对不是单一的饮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饮茶活动中,感知整个茶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深邃内涵,不仅是这样,就当前人们对茶文化理念日益成熟这一背景,在茶文化理念发展过程中,茶经诗歌典籍不仅是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更是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就整个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茶相关的《茶经》、《续茶经》等专门的茶经著作,在这些著作内容中,有着完善且专项的著作内容。其二则是与茶相关的其他诗歌和典籍作品,比如描写茶及茶文化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艺术。结合功能语言学视觉的价值内涵和应用特点看,其实际上是从整体应用视角来开展翻译活动。尤其是结合当前文化语言应用的整体诉求,以及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背景看,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从语言文化应用的整体视角,通过融入多样化内涵,从而实现茶经诗歌典籍翻译的最佳效果。以我国经典的茶经著作:茶经和续茶经的翻译活动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名称分别为:TheClassicOfTea、SequeltotheClassicOfTea,其中对茶经的翻译为经典(Classic),而续茶经中的续,则翻译为Sequel,其精准的将两部经典著作的关系进行有效传递和表达,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对茶文化传递性的有效记载。

2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将语言作为具体的交流机制,并且在该语言应用过程中,其使用语法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应用构建更具有价值。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的内涵和定义看,其主要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内容,在系统语法中,其旨在突出语言系统更多是一层选择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知识是选择关系中的结构。此外功能语言学中,其阐述的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等等,通过该语言理论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形式实现丰富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现象,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都对该活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指导意义。当然,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方法中,其更多只是从表面形式上来认知整个英语语言的内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具体意义,忽略了整体元素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不断成熟背景下,其将语言应用看做是一种资源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认为我们需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与语言应用和语言环境,甚至是具体的文化元素等多样内容相融合,从而构建具有指导性的语言学理论。

3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

结合我国丰富而完善的茶经诗歌典籍看,做好翻译活动,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翻译方法,其同时也需要将具体的翻译内容与思路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持久性的价值认知,因此,在整个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满足其整体需要,就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中,既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将经典著作翻译前后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环境进行剖析,通过准确分析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文化理念内涵的精准传达。结合现阶段英语翻译的实施状况及要求看,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整个茶经诗歌典籍传递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当前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全新要求。其次,就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来说,其在翻译活动前后,不仅是具体词汇发生了变化,同时其语言应用的环境,甚至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也出现了全新状况,因此在对于整个翻译活动开展与实施而言,其想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从简单的语言内容表面出发,更多情况下,要注重对茶诗歌典籍的具体内容进行传递,结合文化元素和价值思维的综合融入,从而确保茶经诗歌典籍实现精准传递。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不只是普通的语言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融入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所以,在进行语言转化时,要注重将各种语言要素进行精准认知,通过具体传播,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完善传达。英语翻译,绝对不是普通的语言转化或者词汇转化,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合理的语言传递,从而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等值传达。

4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事实上,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下的英语内容翻译活动,尤其是其中所具有的浓厚应用性和文化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具体翻译时,绝对不能单一的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来对翻译内容进行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应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完善探究茶经诗歌典籍中所包含的意思理念,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真正剖析,从而实现翻译内容的准确表达。就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看,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不仅仅是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艺术化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社会大众更好去应用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提供了最佳支撑。可以说,在功能语言应用视角下,其对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认知,从以往的静态内涵,逐渐发展为动态化内涵,尤其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茶经诗歌典籍中,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使用古典艺术表达方式所具体阐述的,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英语翻译时,就有必要使用做注释的方法,通过实施具体的补充翻译,从而让其他文化体系下的读者,能够更为清晰的掌握这一系列典籍中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对于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活动开展来说,其有着自身特殊性,除了功能语言的基础性应用要求看,还需要从其本质内涵认知出发,通过构建完善的英语翻译系统,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内容的精准传递。当然,就当前所实施的茶经诗歌典籍英译活动开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注点只是在内容的转化上,忽略了翻译素材中所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翻译活动的开展实效。客观而言,茶经诗歌典籍不仅仅是一种翻译素材,更重要的是其中容纳和包含了完善全面的思维内涵和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翻译时,必须结合相关翻译方法和理念内涵应用,筛选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实施灵活且得体的翻译机制。在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时代特征下,当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融入,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预想,可以说,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倡导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语言理念相结合的翻译机制,从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内涵看,其倡导的是语言的功能性和普遍性,以及语言层次性等特点,而通过将功能语言学应用到整个英语翻译活动时,其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之间有着功能和意义上的差别与不同。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我们不难看出茶经诗歌典籍不只是对茶文化的记载,其更关键的是其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茶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所以,对于整个茶经诗歌经典著作的翻译来说,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翻译,其关键和本质是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核。结合英语翻译技巧的合理筛选,加上整个语言应用环境的具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翻译活动开展的最佳艺术效果。当然,通过融入合理完善的茶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从而让两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客观上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及诠释。

5结语

我国有着浓厚而完善的茶文化,这是在几千年茶叶饮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完善的文化体系和元素内容,不仅是我们对整个茶文化元素内涵认知的具体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茶文化体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脉络。当然,想要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形成全面、具体的认知,就需要从经典的茶文化著作中来认真查询,尤其是各种与茶相关经典著作,其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观念,以及全面而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我们有效感知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经典茶文化著作《茶经》和《续茶经》中,其中所孕育的茶文化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文安.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J].福建茶叶,2013(6):247-249.

[2]曹春燕.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2-154.

[3]张俊明.浅析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2-36.

[4]鲁丽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2):221-223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3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新课改;茶文化;体育教学

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地加大,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势在必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施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其精神的指导使我国的众多领域受益匪浅。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新课改下,如何促进茶文化体育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紧紧地围绕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学工作。

1传统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沉淀,茶文化早已经成为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文化体系,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极具风格的文化标志,茶文化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深邃的内涵指引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言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与茶文化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推开茶文化的大门,更多的人踏上了一趟关于中华文化与精神的旅程。茶文化的内容以“和”为主引,并完美的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以及各大家的文化精髓。它筛选精良的文化种子,力求打造出最深刻、最具韵味的文化格局。“和”的内容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注重尊重人内心的感受,注重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因此,饮茶不仅能够让人的心境更加的平和,更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升华与净化。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茶文化的这一精髓也显得尤为珍贵,更特别的难得。因此,如果能够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有意的加入茶文化的内容,不但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新课改的目的所在。

2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不仅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该面对全体的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精神方面的灌输。目前来说,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2.1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教学内容。教育应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为了选拔个别方面的精英。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面向所有学生,教学的模式绝对不能一成不变,教学的内容也绝对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都没有受到过科学的、系统的体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无法设计出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课程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都有所差别,在结果上学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专业的教师也无法做出精准的判断,更做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此,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不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2.2单一的教学目的和淡薄的文化意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生硬的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健全身心的发展才是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对于体育课程国家已经表现出了关注,但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教师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提起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而教师情绪的不高涨也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由于学习最开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的,可如果学生缺少了获得学习能力的主动性,就无法真正的学好一门功课,哪怕那只是一个简单的握球的动作。再言之,体育也绝不仅仅是一门室外活动课,只有将文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延伸出去,学生才能够记得更加的牢固。而在这方面,现在的体育教学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目的一旦偏离,就很难找回。而错误的学习目的无疑会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痛苦的学习旅程之中。

3结合新课改促进茶文化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思路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将体育教学的工作开展的更加彻底,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大对于文化知识的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学的工作才算得上是成功的。3.1设计茶艺活动项目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学校应该设置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体育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茶艺活动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冲、泡、品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动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茶文化氛围,进而体会到茶文化的韵味所在。而在舒缓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得到了释放,也会获得平和的心境。通过这种亲身实践,学生能够对中华的传统礼仪有更深的了解,也可以纠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偏见。尤其在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媒体都抱怨说中国的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非常冷淡,有的甚至对于一些基本的礼仪都不清楚。而崇洋媚外绝不全是学生的责任,在各国文化的共同冲击之下,我们自身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示范和亲身实践的机会,也许这才是阻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他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他们更加重视和信仰自己的文化。3.2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渗透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而这个开放性绝不仅是因为体育是一门室外课程。开放的环境、开放的心理环境使得体育教学的氛围变得相对轻松。因此,在如此轻松的体育环境之中渗透传统的茶文化,其实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加强文化内容和体育运动的合作教学,不但能够促进文化知识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体育教学并不单纯是动作的示范,更要加强对技巧的指引和技能的培训,只有真正掌握了体育运动的技能,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爱上体育运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及时的向学生传达茶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完善学生的品格和完健学生的身体对于教育来说是两件同等重要的事情。当然,茶文化的内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和不适合的地方,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摒除思想上的观念,尊重每个学生内心的感受,并愿意分享和倾听,才是在新课改要求下所需要的教师的品格。3.3尊重茶道精神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因此如果能够将茶道精神加入其中,会大大的中和它的这一特性,使它变得更加的文明。对体育来说,赢绝对不是唯一目的,而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的身心更加的健康。因此,不管在何时,教师都绝不能将结果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对过程的注重和对过程中学生们努力的肯定才是老师应该关注的地方。如果偏离了这一主题,就很难将新课改的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突破。茶道主和,也尊重对方的感受。而在大型的体育赛事中,能够赢得观众喝彩的绝不仅是运动员的技能与速度,而更多的是运动员的人格。技能与能力可能引起一时的名声大噪,而只有具备真正的体育精神才可以赢得世界的认同。因此,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才可以具备良好的心态,也可以真正发现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完全的释放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真正所擅长的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改促进茶文化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非常及时,而且十分的有必要。茶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精进,而在其指引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也一定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我们的教育也会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作为未来的主导者,我们的学生不仅会获得健康的体魄,更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回归正途;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新课改下茶文化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我们国家可以早日成为教育强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娟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文玉.传统和新课标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对体育兴趣的影响之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47-49.

[2]范军平.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9(S1):38-41.

[3]刘爱霞.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效果[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4):47-49.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6

纵观中国茶文化,其有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智慧结晶的延绵,可见在中国茶文化中充分衔接行政管理思想可推进思想传播与经济的发展。在推进现代化行政管理的同时将中华优秀茶文化进行衔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要求,更充分符合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促进行政化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和谐化、高效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而团体的形成则是建立在具有相同情感意识的个体基础基础之上,因此,个体存活在社会中也需要具备团体的情感与意识。在进行行政管理时由于不同个具备不同的文化属性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因此,在实施管理时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此时就需用借助中国茶文化的力量进行现代行政管理,并辅助其发挥管理的实际意义,解决所面对的难题。中国茶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并具有典型的原始特点,因此,在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时,不能遗失中国茶文化,而是需要将茶文化进行更新与时俱进,使其可更好地融合在现代化行政管理理念中。也只有将现代化行政管理中充分衔接,中国茶文化才能保证行政管理执行的更加顺利。在现代化行政管理中起主要对象是人,而中国茶文化也是以人为根本,因此,中国具备强大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其融入中行政管理中可提升我国的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民族的竞争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若想始终保持不败,就需要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执行能力则决定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角色,现代化行政管理则是执行能力最好的体现,因此,在现代化行政管理中融入中国茶文化,则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的执行能力。

2中国茶文化对现代化行政管理的影响

2.1对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具有制度性、规范性、时效性等。而我国的制度管理在受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后,则更倾向于刚柔并济的管理,在保证制度性、规范性严谨的同时,仍包含人文主义色彩。自古以来,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始终发扬礼仪传统,重视以礼治国、以德育天下,对于任何事情以情为先,在理法中进行解决。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根深蒂固,这就使得情字首当其冲,成为事情处理的第一步,有情有礼才有章法。时至今日,现代化管理理念始终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性管理。始终坚持“正己化人,诚敬谦和”的管理原则,因此,管理中凸显人文化色彩,管理就有和谐的氛围。2.2对管理目标的影响。受到利益的驱使,管理目标会存在一定的狭隘性,直接与利益挂钩的管理总是存在局限性。对此应当在现代化管理时充分制定与现代化进程相符的管理目标,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与实际国情发展相贴近,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还需要充分与中国茶文化想衔接。当管理目标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时,会更加具备人性化的色彩,不仅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还是符合人性基本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管理目标受到法家思想熏陶时,管理目标更具规范性、谨慎性。会在严格遵守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谋取利益,若利益不符合规范甚至会被放弃,不会出现违规之举。而管理目标受到道家思想熏陶时,则在兼具利益性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道德性,就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管理目标。2.3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需求,中国茶文化势必会对现代化行政管理进行一定的影响与融合。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要求构建和谐化发展的社会,这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即无为而治。在进行管理时做到简政放权,将实际权力下放,保证各个管理环节具备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而提升整体管理的能力,保证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凸显管理的效果。在茶文化理念中,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的发展,即人的性格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此管理者可充分进行应用,在管理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管理方式,对人的性格进行改变,因此,在实施管理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特定事件采用具体化的针对方案,保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3继承中国茶文化,加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

3.1了解茶文化内涵,提高行政管理意识。从古至今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各有特色,因此,行政管理者在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管理过程中时,应当先要了解茶文化内涵,领悟其精髓,并且主动的应用中国茶文化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进行模仿使用。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应当层层了解,不仅要重视儒家文化内涵,更要时法家与道家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领悟到儒家的“仁义、礼乐、中庸、忠恕、仁政、德治”将融汇贯通到行政现代化管理中,提升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利用“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树立管理行政的法治理念。通过“道家”理念的无为、自然、道法、天性等核心思想,坚持凡事讲求方式方法,刚柔并济,是现代化行政管理根据具体情感而实施,提升方法的有效性,增加现代化行政管理的方法化。3.2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关系,努力实现管理目标。在中国茶文化中始终坚持儒家的”中庸思想“多以自我修为为核心,要求管理者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自我修养,以此提升管理的效果。中庸理念强调不偏不倚,位于中间,不要极端。这种思想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不能有所偏向,保证平和待人,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在现代化行政管理中,人与人的交流与相处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管理者采用适当合适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关系,管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秉持一视同仁的思想,客观分析问题,实事求是。管理要凸显“人”的价值,以发展人的能力为目的,创建和谐的管理环境。3.3“以人为本”,完善管理过程体系。在现代化高科技时代,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技是发展的源泉,但是科技的研究与使用者也是人类,因此,人类是保证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因此,在进行和谐化社会管理时,始终要坚持行政管理“以人为本”,保证实现社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在进行现代化行政管理时,需要使管理过程始终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坚持大众利益为根本的管理模式,顾大局舍小家,充分发扬大无畏,利用”以人为本“对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其相关体系。充分将中国茶文化与现代化行政管理进行衔接,可有效的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管理过程的现代化进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现代化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保证管理的有序化发展。可见,利用中国茶文化衔接现代化行政管理是重要而高效的行政管理发展途径。

从茶文化视角开展行政管理,其目的是提升行政管理科学性、先进性,是为了丰富管理者管理思维,提升其人文修养与人文管理意识。借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号召力、行为导向力以及文化渗透力,实现人们行为、思想的柔性过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强制性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够更好地统一思想,并实现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林雪芬.茶文化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指导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0):367-368.

[2]涂锐.茶道文化与教学管理思维的关联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7):216-217.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廉洁文化;和谐校园;高职院校;路径研究

茶文化讲究“敬”、“和”、“静”、“怡”、“真”,这与勤俭、朴实、清廉的高尚人格是暗合呼应的。在弘扬茶文化的背景下,更有利于建设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我国的廉洁文化建设,是伴随着政治的出现,以及相应政治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催生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廉洁文化源远流长

1.1廉洁文化的起源。我国有史书记载的关于廉洁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尧舜时期。《尚书•尧典》中写道:“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这主要是对从政者的道德素养作出要求,带有传统的民本位色彩,也是最初廉政制度形成的基础,即道德评判。这对我们当今营造廉洁校园文化,也有着指导意义。廉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价值导向,培养律己律人的理想价值。1.2廉洁文化的发展。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法家思想,它的廉洁文化不仅辐射了春秋列国,还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法治基础、廉政基础。再之后,宋元明清,廉洁文化一直在不断丰富,更加适应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到汉代时期,还出现了民众监督,这也是近现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路径。1.3古代校园廉洁文化廉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德育教育”。从尧舜禹的“上痒”“小痒”,到西周时期的“辟雍”“成钧”;从汉代的“太学”,到隋朝的“国子监”;从“家塾”“私塾”,到“书院”“书堂”,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而儒家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贯穿和指导着整个“学校”体系建立的始终,“以廉为本”的儒家“廉正”思想也成为了“学校”德育建设的基础。其中,以礼乐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我们当今的廉洁校园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人才的养成需要“内外兼修”,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要想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内涵之年”的目标,除了要强化科研、教学成果的产出,更要注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2.1廉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廉洁文化建设,是当前反腐高压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廉洁教育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廉洁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相辅相成。核心是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校风和教风阵地;根本是培育教职工廉洁价值观;载体是师生广泛参与的廉洁文化活动;支撑是各项廉洁制度和规范要求。只有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才能让健康、积极、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全体教职工、党员干部、学生,都培养出廉洁的价值观,从而建立“廉洁从教、尊敬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营造一个风清月朗的育人氛围,对于推进高职院校自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2廉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以廉洁文化建设为前提,否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落不到实处,也没有办法取得预期效果。衡量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标有很多,包括过硬的工作作风、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必须以廉洁文化作为保证,否则,师生的廉洁意识淡薄、干部的领导作风虚浮,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在校园内营造廉洁的文化氛围,让全体师生和领导干部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自律他律同时作用,才能铸牢反腐倡廉的思想之墙,促使各主体主动抵御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2.3廉洁文化是高职院校反腐倡廉的需要。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主要是想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它对贪污腐败行为具有否定作用,是一种价值衡量标准,更是一种具有指向性评价的理念,能从情感和心理上,引导甚至决定人们,所以,廉政文化对思想道德的培育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其次,相对于制度规范的硬性标准,廉政文化更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达到真正远离腐败的目的。2.4廉洁文化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廉洁文化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不断厚植廉洁文化的根基,增强廉洁教育的趣味性,把廉洁文化深入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每一寸“骨血”。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学生面对社会关系的更加复杂,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与考验,我们在加强校园管理者和老师廉洁从政、从教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反腐倡廉教育。2.5廉洁文化是实现高职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反腐倡廉形式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出“要坚决和有效预防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最终将走向哪里。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对教师来说,加强廉洁文化教育,能够自觉地把廉洁文化概念融入教学过程,从而通过教学行为传导给学生。其次,教师通过学习廉洁文化,也能够保证在科研和学术的过程中不作假,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如何加强廉洁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的历史都是历史,在发掘过去的基础上更能理解当下,只有经常地“回头看”,正确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开辟未来。3.1建立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约束。畏法度者最快活,守规矩者最自由,正如《史记》所言“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所以,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制约。曾经多次提出民众监督的重要性,在我国历史上,历来重视民众舆论监督。自汉代以来,就有用民众的“谣言”来弥补“官之不善政”的制度,这里的谣言是个褒义词,“谣言”辅助廉政建设也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因为它能够更全面系统的反应一个人的“勇敢、正直、孝悌、节俭”等素质,后来也发展为国家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离不开师生的监督,前提是要做到校务公开。通过推行校务公开,能够使广大师生加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来,切实肩负起监督责任,多把校务放在阳光下“晒晒”,就能有效预防和制止贪污腐败。在推动制度落实方面,东汉哲学家桓谭曾说过“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除了纪检监察、审计等外部力量的监督,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要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根于科研、教育的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并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规划中;对于不按照制度和规定办事的领导干部、教职工,实行问责追责制度;重点围绕损害学校利益、师生利益等突出行为开展调查,主动深入涉及到“人财物”的招生、教育、实训等部门和环节,把监督向前移,而不是做事后之功。3.2加强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和党组织的廉洁文化建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必须肩负起主体责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和加强党对校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起监督职能定位。首先,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带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廉洁文化学习,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想腐”和“不敢腐”,以身作则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其次,要定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学习活动,通过收看警示教育片、上廉洁文化课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廉洁思想意识,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3.3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功能营造廉洁文化良好氛围。想要加强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必须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风,凝聚学校成员一起进步,结合校园实际,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廉洁的教育资源,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同时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促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丰富廉洁文化创建的形式,提升校园廉洁文化品味,例如结合实训开展一些廉洁演讲比赛、廉洁知识竞赛、廉洁作品展、廉洁文化进课堂等,增强廉洁文化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丰富廉洁文化长廊,丰富橱窗展示内容、悬挂廉洁宣传标语,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和培养师生自觉参与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我们要从中汲取反腐倡廉思想“营养”,在深入研究、思考、品味、自省中做到以史为鉴,厚植高职院校廉洁文化根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洁校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坤记.以校园为平台营造浓厚廉洁文化氛围[N].新华网.江苏.2018.11.21.

[2]王兴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甘肃教育.2017(1),19.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9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在国内有很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传活动,让安溪县从有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传,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重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少、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到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产量不足1000t,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65%的产品供出口[6]。2004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把六堡茶培育为梧州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同时,有关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渐被重视挖掘宣传,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六堡茶品茶、斗茶赛,相关的摄影、诗歌大赛,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六堡茶魅力。此外,越来越多介绍六堡茶的书籍《中国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发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极大地推广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价格稳步上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国内销售已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t,产值超8.5亿元[8]。据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2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与茶文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阳朔七仙峰茶场位于旅游名县桂林阳朔县城北十余里的山区,是著名歌剧《刘三姐》“采茶歌”的拍摄场地。茶场景区开设有茶叶科普区、产品展示区、制茶体验区、茶叶品尝区等,游客在景区里,除可以尽情游览优美的茶园景色外,还可以亲自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品尝亲手加工的茶叶,品尝用茶叶烹调的各种美食,享受茶文化的乐趣。目前茶场已发展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荣获广西第一批“新乐茶休闲游”新线路景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集观光、餐饮、住宿、采茶、茶艺表演、品茶购物为一体[10]。据李良活、陈新强报道[11],七仙峰茶场景区2010年春开始运营旅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达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与附近城镇的年轻人为主,还有部分是前来阳朔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茶场2012年茶叶产量15000多kg,景区内销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价250元以上,茶叶销售收入450多万元。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12],应充分重视广西茶史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广西茶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定期举办茶歌、茶联、茶书画、茶摄影创作等比赛,举办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适时邀请茶文化专家做相关报告,交流广西茶文化、茶产业经济的经验,探讨发展之路,等等,积极传播、宣扬广西茶文化,使广西的茶产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国市场。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3.4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论文范文篇10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对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