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4 17:50:35

茶文化技术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茶文化;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在教育工作中开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内容。茶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精神与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精神层面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茶文化和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可以对教育工作起到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信息科技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创新应用,分析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教育实施融合发展方面的策略研究,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1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与教育实施融合发展相关内容分析

1.1茶文化与教育工作进行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融合茶文化,对于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茶文化的融合丰富了教育资源。茶源自于我们国家,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茶,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茶文化可以说是汇聚了中华民族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其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包含了礼仪、诗词、书法、医学等主动方面的教育和精神元素。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就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利用茶文化开展认知规律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对其内涵进行解读,有利于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茶文化与教育工作实施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意识。可以通过开展茶艺活动、茶画、茶故事等形式和内容开展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在当今引起了更多社会关注和重视,将茶文化与教育工作实施融合,不仅对于教育工作有极大地从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茶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同样有着积极作用。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文化、物质、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重担,在教育工作中加强茶文化的教授,可以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与茶文化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二是,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茶文化与教育工作实施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有着重要帮助作用。学生可以在参与各种茶文化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交际能力。通过对不同地域茶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觉加入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去。

1.2教育技术应用于茶文化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当下,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与教育实施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学习的沉闷,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参与互动。二是,更好的展示茶文化教育作用。在进行茶文化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视频、动态图、图像等形式,使学生对茶文化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促进其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通过观看茶艺视频可以提升学生对茶艺技能的了解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加深了学生对于茶文化的掌握和应用,促进了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2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策略探究

2.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

茶文化与教育实施融合发展,是对于传统教育工作实施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教育内容的变化对于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都需要加强创新与提升。而教育理念是众多创新和提升工作的前提,因此,加强教育理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茶文化的融合对于教育工作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有关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学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管理部门,其自身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情况,因此加强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培训工作,来提升教师自身茶文化教育水平,为其开展茶文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管理与自我提升,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功能作用的发挥,邀请相关茶文化专家到学校为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工作,还可以通过派遣相关教师到先进的教育机构或者学校开展进修学习等,回来后融入到教师培训工作中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自我能力提升。二是,教师较强教育理念的转变,充分重视茶文化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内容和功能。通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平台等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进而为其开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技术在开展茶文化与教育融合实施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加强视频制作、PPT教学软件的操作等等。对于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保障,同时提升了教师处理故障情况的能力,节省了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了教育效率。三是,加强学生对于茶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参与到茶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推动力和带动力,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容,比如茶艺表演、茶礼仪展示、茶精神宣传、茶故事讲述等,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兴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与学习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有着重要辅助作用。

2.2加强教育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促进教育效果提升

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必须依赖于规范化的管理与管控,同样加强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中的有效作用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各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对于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作用,加大相关教研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教学队伍质量的提升。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保障教育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及基础。比如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大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丰富,通过构建更多信息平台,为学校教师实现自我提升提供信息资源,为学生开展茶文化学习提供学习平台等,这些都离不开相应的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教学队伍质量的提升,主要指的是学校的管理建设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通过加强学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管理以及茶文化与教育工作融合教学实际情况的管理,来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加完善、健全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管控其自我提升和参与培训工作过程中的过程与结果管理,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合理的激励制度,都可以对教师队伍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及教育工作的创新与进步都有着推动作用。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包含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较为广泛,传统形式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信息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制定符合本校教育工作需求的教学教材内容等,可以更好的推动茶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保障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学校等可以通过建设茶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保障茶文化与教育工作的融合效率。本文主要对茶文化与教育工作进行融合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并探究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策略。通过本文内容可以看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加强教育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促进教育效果提升;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等策略的实施,对于提升教育部门、学校等相关组织加强茶文化与教育工作融合的重视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茶文化教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诸多途径。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教育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茶文化与教育工作的融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教育技术的应用既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需求,加强其应用策略的研究,对于促进茶文化与教育实施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静,邓峰,郑群.信息技术与地域文化教育融合创新途径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04):81-84.

[2]符绍斌.谈传统茶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政教育[J].福建茶叶,2020,42(10):245-246.

[3]王立前,陶辉.茶文化思想精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J].福建茶叶,2018,40(05):435.

[4]张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3):34-35.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苏州;茶文化艺术;视觉化传播

茶文化是苏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关联的茶文化艺术创新实践更成为苏州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点。各类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产业,将茶文化作为特色,来推动苏州茶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以文化为属性的茶产业,在现代媒介传播背景下,从茶文化的物象、意象、视像等多种形态中,赋予茶文化艺术新的传播手段,从而增强苏州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艺术品位。

1苏州茶文化艺术与视觉化发展的融合

茶文化艺术是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建立在视觉感官基础上,又以思想教化为形式,对人们的艺术化审美带来影响。如茶诗、茶歌、茶画、茶艺、茶道、茶书等等。苏州茶文化艺术本身具有广阔的内涵,如苏州茶文化旅游,将太湖自然风光与茶文化相结合,推进苏州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的“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成为推动苏州茶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再如苏州的茶馆,从功能和设计上,突显文化特色。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彰显了苏式慢生活节奏。在茶文化演艺领域,以茶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宣传片,由明星代言、担任旅游形象大使等,都极大提升了苏州茶文化软实力。另外,各类茶文化展示场馆建设如火如荼,如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以展现茶文化为主题,有苏州碧螺春历史文化展示,以太湖水产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近年来,各类茶会展活动在苏州的兴起,实现了茶文化的展示、鉴赏、交流与交易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苏州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茶文化艺术的视觉化设计,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茶文化元素,还要深挖茶文化艺术,运用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传统绘画技巧和美学思想,来丰富视觉化设计手段。茶文化艺术是在长期的茶文化实践中形成的茶文化思想与艺术内涵。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茶文化艺术中的内化,使其保持着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同时,苏州茶文化艺术历史悠久,不同茶文化艺术形态,其风格迥异、多样,传达着丰富的美学理念。视觉化传媒设计与研发,就是要表现茶文化艺术的“美”的特征,将利用各类装饰、色彩、图纹、线条、符号,以及现代媒介动画艺术,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如从茶画中提炼清幽的淡雅意境,将之与茶叶包装相结合,融入白描手法,来展现独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因此,茶文化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的视觉传播媒介环境下,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充分融合现代媒介传播技术,来促进茶文化艺术走向艺术性、人文性、多元性。

2苏州茶文化艺术的视觉特征

苏州丰富的茶叶资源,为茶文化艺术视觉化设计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如苏州碧螺春茶,外形卷曲如螺,茸毛丰富,银绿隐翠,色艳味醇。底蕴富足的苏州茶文化艺术,其视觉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地域个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不同地域的茶文化资源具有个性特征。苏州的太湖,既是天然旅游资源,东西山古镇的碧螺春茶,以采茶、炒茶、品茶为主线,将茶文化与旅游相整合,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茶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也是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文化源动力。茶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地域个性,在茶文化内涵、形式及传播领域,也具有差异性。茶文化艺术强调对人的体验、感受、思想的影响,如茶礼、茶艺等,将茶的文化性、生活性相统一。在苏州茶文化艺术视觉化设计上,强调对茶文化要素的新颖、凝炼,更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的创新空间。二是寓意象征性。茶文化艺术本身具有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与内涵。在茶文化里,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去除杂念;儒家强调品茶应是慰藉心灵的途径;佛家强调种茶、制茶、煮茶、饮茶都是一种修行。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各类元素,多为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但从茶文化与艺术设计相融合中,茶文化元素的寓意就变得更加丰富、深远,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气息。如苏州茶文化中的花、鸟、竹、林、景等,成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典型代表,也为茶文化艺术视觉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达素材。三是视觉装饰性。从茶文化艺术视觉传播研发实践来看,装饰性设计是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如传统彩陶、青铜造型中的图纹饰样,成为表达器物用品文化主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同样,在茶文化艺术视觉传播研发中,往往利用视觉设计的装饰性手段,来展现茶文化元素的独特意蕴和象征。如利用情、景、理等融合方式,对茶文化元素进行视觉装饰,来展现茶文化的时代感与文化属性。

3苏州茶文化艺术的视觉传媒研发路径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苏州茶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新媒体视觉传达表现力来看,全息投影、触摸屏、二维码等技术,让茶文化艺术品牌传播得以全面开启。新媒体、动画技术的应用,使得茶文化艺术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从茶文化艺术创新实践上,由传统的静止性走向流动性、由单向性走向互动性,由二维化走向立体化。3.1利用新媒体视觉传达来促进茶文化艺术的研发。在茶文化艺术传播领域,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创新设计的主流方向。新媒体技术,结合对茶文化元素的提炼,以清晰、可观、可感的方式,融入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思维逻辑,从而表现茶文化艺术独特的人文气质。在茶文化艺术审美表达上,以意象之美、恬静之美、端庄之美、淡雅之美等等,丰富了新媒体视觉设计的情感空间,也让更多受众从视觉化传媒研发中获得宁静致远的精神体验。如借助于茶文化广告设计、茶产品包装设计、茶文化商业插画设计、茶企业品牌VI设计、UI设计等等方式,来展现苏州茶文化艺术的特定传统与文化魅力。3.2利用新媒体视觉传达来推进茶文化艺术广告设计。在新媒体技术与茶文化艺术视觉传达融合中,广告片的拍摄与制作,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茶文化艺术视觉设计中,更加注重人的情感、人的想象力,来表达消费者对茶文化艺术的深切体验。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逐渐成为茶文化艺术创新设计的新宠,借助于新媒体视觉广告,将茶文化的装饰性、艺术性、思想性进行全面整合。在策划与传播、设计上,打破传统广告设计的单一性。如将多媒体综合视觉传播设计,可以突破单一广告设计的局限,实现与受众展开交互性、情感性、趣味性交流,提高茶文化艺术品牌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同时,在网络化传播渠道上,更具有时效性,也让信息传播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范围更广。3.3利用新媒体视觉传达来推进茶文化艺术包装设计。在茶文化艺术创新设计中,传统图纹要素为现代视觉传媒研发提供了丰富资源。如各类茶叶、茶诗、茶画、茶事、茶具等,也纷纷应用到茶文化艺术包装设计中,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更具传播代表性。茶文化艺术中的各类茶装饰元素,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特色。苏州茶文化艺术,在装饰风格上讲究传统工艺与民族特色的融合。在产品包装视觉传媒研发中,利用茶文化元素的审美性、功能性、人文性,通过与地方旅游资源的对接,构建虚拟的、动态化视觉传媒包装形式。如将苏州旅游与茶文化艺术,引入AR技术形成视觉传达作品,让受众从中感受苏州茶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网络化新媒体传播途径,来完成茶文化艺术的包装设计,更能够顺应新一代年轻受众的青睐。3.4利用动漫设计来推进茶文化艺术传媒研发的创新。在动漫设计中,集合了艺术性、商业性,也将消费性融入到艺术创新设计形式中。动动漫设计在茶文化艺术视觉传媒研发中的应用,将茶文化作为主流价值观,整合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传播渠道和消费习惯,打造独具审美体验的视觉化包装特色。对于苏州茶叶,如依托碧螺春茶视觉传媒研发需求,展现碧螺春传统文化精髓与产品特色。根据茶叶、饮茶方式的差异性,还可以延伸不同的茶具、茶艺等活动,这些丰富的物化形式,成为动漫设计的视觉形象和载体。从具象的茶形态和文化活动中,提取不同的场景、形象、道具、周边衍生品,来丰富动漫造型语言,拓展茶文化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艺术创作中,“立意造像”是展现茶文化艺术意象的重要手法。结合心理、知觉、想象,对茶文化意象进行挖掘、处理、构造,利用动漫设计的视觉特性,将茶文化艺术传递给受众,让受众从动漫设计中联想茶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如茶文化艺术中儒家的亲和、内省、凝聚,佛家的空灵、清净,道家的自然、养生、无为等思想,都可以在动漫设计中进行体现和表达。另外,在动漫设计中视像审美要生动、流畅和自然,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各类设计软件的优势,打造动漫艺术视像包装的多元性,来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项芳.苏州茶文化构建与传播[J].现代商业,2017(32):66-67.

[2]路鹏,布雪莹.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茶文化传播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5):82.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发展

酒店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优化自身的酒店管理方式,提升酒店管理水平。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与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主题酒店需要突出这一特点,完善自身茶文化内涵,提高酒店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酒店更好的发展,并且还能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茶文化和主题酒店概述

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同时我国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能够很好的展现特定时期的文化和精神。茶文化可以能够通过茶叶传播正确的哲学理念,让其可以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茶文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一些特殊的文化标志,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还能保证在宣扬传统文化时让茶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1]。针对不同的主题引进茶文化,可以让酒店更加具有特点,也能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使用不同方式的传播方法,可以很好的将茶文化表现在酒店当中,在满足人们住房要求的同时,还能够让人们领略到茶文化的特点,给人们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通过对酒店整体的茶文化设计,保证了人们可以得到相应茶文化的服务。

二、茶文化主题酒店的开发意义和价值

(一)引发消费者的体验兴趣。当前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在进入酒店时,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所以,酒店开设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服务,这样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很好的放松。优秀的茶文化能够保证酒店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因为茶文化历史悠久的特点,所以茶文化能够正确的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茶文化主题酒店能够在吸引人们消费的同时,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3]。(二)推动酒店开拓创新。酒店就是以服务人们作为服务宗旨,人们在进入茶文化主题酒店时能够体会到茶文化带来的韵味。因此,酒店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系统,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基础上,还能很好的吸引人们前来住店。酒店在融入茶文化时,可以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将茶文化的思想有效的应用于酒店管理当中。酒店本身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压力,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就需要创建酒店品牌,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酒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酒店稳定发展,还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4]。

三、茶文化酒店的管理策略

(一)茶文化和生态相融合的管理策略。茶文化本身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人们可以将茶文化和生态理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策略,能够让酒店有更好的管理,促进茶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二)茶文化与宗教融合的传播策略。我国的茶文化包含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特点,人们可以利用茶文化开展指导工作,同时茶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酒店可以利用茶文化对客人进行思想指导,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利用茶文化,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四、茶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策略

(一)落实品牌发展制度。在茶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管理中,需要突出酒店品牌,整合茶文化发展监督制度,将管理有效落实。茶文化主题酒店需要根据茶文化的发展背景和故事,在其酒店中表现,确定酒店的文化基调,提升品牌管理工作效率。茶文化主题酒店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酒店的硬件、软件设计上都要严格管理,进行合理布局,这样的方法也有利于提升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水平。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对酒店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人员的茶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整体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有利于酒店的全方面发展[5]。(二)融合健康养生管理因素。茶文化主题酒店需要将养生和文化相结合,这样能够凸显茶文化的具体作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工作。还可以建立饮茶区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健康养生需求,还提升了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整体价值。(三)信息网络联合机制。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茶文化主题酒店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和管理工作相结合,这对于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保证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发挥茶文化主题酒店的价值。还有就是只有落实更加严格精细的信息化网络联合机制,才能将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工作和信息化相结合,建立茶文化管理网络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向客人直观的展示出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模式,并且能够及时的收集相关茶文化的资料,将其融入到主题酒店的结构中,有效的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能一定程度上说明信息技术的科学性。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和客人进行交流,了解客人的情况和习惯,及时的收集相关信息,全面建立信息资源库,能够保证其资料库能够发挥价值,为茶文化主题酒店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保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发更加贴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的管理方案,这对于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茶文化主题酒店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将茶文化和主题酒店相结合,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茶文化主题酒店设计和管理工作中,需要突出茶文化元素,迎合时代的发展,能够将茶文化和酒店管理充分的联系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凸显酒店的特色,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促进酒店自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慧萍.探讨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J].福建茶叶,2018,40(11):236-237.

[2]杨国强.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与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8(36):122+124.

[3]李娟.基于茶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4):298.

[4]李樵.基于茶文化元素下主题酒店发展的合理化建议[J].福建茶叶,2017,39(10):278.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武强年画;茶文化;新媒体;网络传播

年画从形式与内容上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民族美术艺术的重要形式,表现出不同地区民俗风情与宗教信仰。年画以生活为背景产生,对于群众而言也是一种精神寄托。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年画传播受到极大影响。武强年画代表了河北武强县传统民间艺术,也是民间独有的绘画体裁。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武强年画的艺术魅力,其在新媒体网络传播中的渠道也开始创新,而且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不同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碰撞,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新媒体网络在武强年画、茶文化结合传播方面的优势,从而加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1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结合

武强年画最早是在元代前出现,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有了正式“年画”的定义,其间明代初期的武强年画设计、镌刻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当发展到清代康熙和嘉庆年间,进入到武强年画发展鼎盛阶段,到了2005年武强年画更是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因其是在民间产生,所有具有非常浓厚的民间特色。武强年画创作背景非常简约,而且不拘小节,选材也是以民间习俗为主,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武强年画工艺最为显著的特色是采用木版套色水印,构图饱满度非常均匀,装饰和色彩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武强年画色调多以大红大绿为主,整体感觉非常的明快、舒畅,可作为节日装饰,烘托热烈氛围,也有一些比较素雅的山水墨画,可作为家居装饰。新媒体网络传播背景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武强年画,纷纷拓宽传播渠道。而且将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结合,不仅使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也得到提升。武强年画和茶文化从性质上,都属于需要传播的文化载体,但区别在于载体形式不同。通过新媒体网络在传播、传承方面的优势,可以将这两种文化载体整合,例如用武强年画宣传茶文化,或者是在茶产品包装上绘制武强年画,增强文化内涵,利用新媒体网络还可以拓宽宣传范围,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夯实基础。

2新媒体网络下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的传播现状

从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进入到互联网时期,武强年画作为传统艺术,其在新时期环境下的生产、销售面临极大的难度,导致产量逐年降低。年画不仅是民俗、风俗、习俗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武强年画传播空间逐渐缩小,甚至只能够在年画社和年画博物馆等地进行创作,民间作坊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一环境下必须要推进武强年画传播的创新,尤其是和互联网相适应。茶文化同样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现代人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比较表面的了解茶文化基本形式,而具体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溯则比较有限,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选材茶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基于茶文化本质,探索其与武强年画的共同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信息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此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民族艺术场所,纷纷开始应用三维技术与视效技术等,创新传播与宣传形式。但是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总结为三方面:第一,武强年画与茶文化得到融合之后,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尽管也应用了新媒体网络的方式,但是整体力度不足,导致传播效果有限。第二,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属于民族艺术文化,在文化融合方面并没有展现出多元文化特征,这也是限制其传播效果的原因。武强文化带有地域性,在其与茶文化融合传播进程中,缺少对当地旅游和民俗文化融合的重视。年画本身的色彩、构图等都带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性,却没有在时尚、设计领域位于一线,导致新媒体时代下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受限。新媒体是以智能设备为载体才得以广泛应用,但是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和智能手机的融合程度不高,例如没有专门的软件、微信公众号等,降低了传播影响力。第三,因为生产工艺、技艺传授方法和互联网的联系算不上非常紧密,在传播效果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总结以上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生存物质基础、社会心理、传承链断裂等原因,但是无论是武强年画还是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在新媒体网络下改变传播现状,将两者融合之后提高影响力与传播力。

3新媒体背景下的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的挑战

武强年画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l世纪背景下随着新媒体对于文化的影响,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拓了新路径。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整合之后,为了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广泛的传播,逐渐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但是在传播实践中,也发现了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使武强年画和茶文化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发展,使得以武强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有了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在茶文化融合进程中,专门创建网站介绍悠久的发展历史、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提高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与认可度,当然也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可,激发出群众对于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现阶段,虽然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新媒体推广传播已经有非常多的效果显著的工作成绩,但是在互联网上与之相关的宣传、传播类网站数量却十分有限,智能手机中要想搜索到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在与茶文化融合传播的进程中,整体推广力度有很大的缺失,这是影响武强年画与茶文化在新媒体网络背景下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新媒体技术使博物馆藏品宣传发生变化。受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双重作用,博物馆在现代环境下开始大力应用三维技术和大数据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可以转换为三维立体的形态,待3D成像之后上传到网络上,改变传统博物馆馆藏品呈现形式,更加具有灵活性,搭配音响与光效,还可以为媒体受众带来非常丰富的视听体验,从而对武强年画和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三,数字化使得武强年画与茶文化快速融合形式发生变化。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应用,有利于促使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其为媒介实现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融合,对于两者之间文化传播而言也是非常有效的推动力。例如茶文化在世界各国文化中都有体现,而且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等,所以茶文化也得到世界各个国家乃至于各年龄层人群的喜爱。武强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优秀载体,在群众中基础十分扎实,是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记忆。若是将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结合,其间利用数字化建设与发展,采用游戏、动漫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丰富其传播渠道,也为这两种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路径,不仅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还可以在现代社会提高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的影响力。第四,新媒体技术使工艺人才培养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想要掌握一门新技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除了传统拜师学艺和课堂学习这两个途径外,更多情况下会选择网络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相比传统学习途径更具有灵活性。但是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年画艺术更是以手工为核心的艺术,虽然拜师学艺与课堂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但每一位教学师傅能力均存在有限性,需要同时接收多位名师的指导,方可真正提高手工技艺能力,这就需要克服地域、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进入到新媒体网络时代之后,为了实现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新环境的广泛传播,利用新媒体技术也创新了工艺人才培养形式与思维。网上接受远程教例如开辟出在线名师指导的路径,任何人想要了解、学习武强年画工艺和茶文化,都可以选择网上报名的方式,由传承人在线授课,成为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的主体,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为实现其广泛传播贡献力量。

4新媒体网络传播中武强年画与茶文化融合的发展建议

4.1创新传播形式

新媒体在信息化时代下,“传播”必须要以互联网为核心。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结合之后,对于传播形式的选择,同样要发挥新媒体网络优势。建议创建专门的宣传网站,网站设计阶段选择内容,可以介绍武强年画历史、起源、制作工艺;茶文化内容、传播范围、历史地位等,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详细介绍作品背后意义,也可以专门设置周边文创产品的模块,例如以武强年画为包装的茶产品,也可以将茶文化作为武强年画创作的主要内容,使群众对茶文化、武强年画有更为深刻地体会。新媒体比较重视互联网推广,利用一些软文、视频等方式,实现多元化宣传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武强年画与茶文化影响力。另外,与一些知名度高的软件、平台合作,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作为推广平台,拍摄、制作短视频进行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的宣传,加强传播针对性。

4.2设计多元化文化周边产品

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结合的传播,为了扩大其影响范围,需要开阔眼界,提升文化传播高度,在“年画”和“文化”以外,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作为传播引导。例如可以将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服饰、动漫、游戏相关产品当中,制作装饰画、家具雕花、服装设计元素、游戏角色与动漫角色等,使更多人对武强年画、茶文化有所了解,还可以扩大传播范围与受众,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以博物馆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需要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改革,最为基础的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采用三维、投影、AR等技术,为观众营造更加真实的参观体验。另外,创建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的数字博物馆,此环节可以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创建网站,人们可以直接登录线上博物馆获取武强年画和茶文化资讯,利用信息技术宣传武强年画与茶文化,激发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4.3创新生产及绘制工艺传授形式

关于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的生产工艺,其中武强年画采用绘、刻、印这三种传统方式,尽管艺术风格明显且独特,但是需要支出较高的人工成本,生产效率不高。为了使武强年画在现代社会得以持续性的传承,需要将传统生产工艺和当代使用刻、印技术结合,既可以提升武强年画生产效率,又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生产技艺的创新不代表可以完全抛弃传统技艺,也不能降低武强年画成本成为低廉的装饰品,所有手工艺者必须在掌握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网络实现创新。对于武强年画和茶文化的技艺传授方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已经面临创新,传统的师带徒形式无需完全取缔,但是也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播的行里中。建议做好传统拜师学艺、课堂教学指导等传授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传统文化进学校”“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邀请年画艺术家和茶文化传承人,到学校中演讲,将教育作为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有力途径,培养工艺匠人。另外,开发线上教学渠道,特别是数字技术教学,通过远程教育为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结合的传播创造条件。

4.4开发新媒体文化产业

新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代信息技术在此环境下也得以飞速发展,并且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进步,开始在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得到普及。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化产业在文化及经济市场中广泛传播,也拓宽了文化产业内容以及发展空间。实际上文化产业和社会产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基于不同产业的支持,也为新媒体文化产业夯实的发展基础。新媒体、信息技术则作为不可或缺的载体,为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结合的传播提供支持。新媒体文化产业是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的推动载体,也是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技术性要素,不仅充分融合了时代元素,还与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外,了解新媒体在信息时代下的重要地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独特性,若没有得到正确应用,反而会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基于此,务必要明确认知新媒体独特性,同时发挥便利性、快捷性优势,拓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结合的传播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武强文化与茶文化同属我国传统文化范畴,要想在现代环境下得到广泛传播,必须要做好宣传与传播工作。基于新媒体网络背景,摸索武强文化与茶文化结合点,利用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等全新技术形式,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呈现形式进行创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武强年画和茶文化,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拓宽其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鲁禄.新媒体时代茶文化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融合[J].福建茶叶,2021(08):147-148.

[2]刘晨.民间崇拜视野下武强年画风格特征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28-29+32.

[3]吕欢.浅谈红色文化与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21(07):229-230.

[4]王易.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福建茶叶,2021(06):220-221.

[5]王玉清,王建伟,李密生,李可强.建立数据库对河北武强年画的传承与保护[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04):53-58.

[6]魏鸿飞,于芳,张宁,李世东,刘贺明.提升武强年画品牌影响力的可行性分析[J].戏剧之家,2020(03):118+120.

[7]刁卓越,梁昭华.论武强年画中的求全心理——以辅助装饰元素为例[J].艺术科技,2019(11):132-133.

[8]张宗登,刘静芝.武强年画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的统计与分析(1990—2018)[J].民艺,2019(04):28-32+161.

[9]甘雨,刘立军.作为建筑元素的武强年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皮革,2019(04):14.

[10]张帆,刘栋.传统工艺走进现代农村文化生活——以武强年画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4):223+222.

[11]赵静义.现今木版年画的发展启示——以武强年画和朱仙镇年画比较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50.

[12]李丹丹,张铁蕊,宋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武强年画传播艺术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369+371.

[13]陈凌.老手作掘出新价值——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设计研发新思路[J].中国艺术,2018(03):52-56.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用策略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系教育事业发展走向,还会影响国家民族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改革不能凭空而起,需要不断汲取资源与营养以获得更强动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重要汲取对象,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依旧屹立不倒的内在支撑,其中囊括着优秀思想精华和实践产物,能够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极大助力作用。茶文化作为重要组成之一,以“茶”为载体将我国传统文化凝聚在一起,既扩展了传统文化审视视角,也为传统文化具体研究提供途径,能够成为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得到充分挖掘的重要入手点。目前关于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广阔和深入,这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更好应用茶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茶文化也能借助改革契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开启传承与弘扬新进程。

1茶文化综合概述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发展而来,最初“茶”指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平常饮品,但其与其它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获得“茶”饮品的过程是复杂的,从种茶、摘茶到炒茶、沏茶包括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而为才能确保最终饮品风味非凡。“茶”能清心明目、平静心态,这与古礼对个体修养要求不谋而合,经过不断演化发展,与“茶”相关的行为成为修心养性、展现礼仪风貌的重要途径,如赏茶、闻茶、品茶等。茶作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渗入到劳动人民勤俭节约、低调有内涵等优秀品质之中,后又经过历代文人墨客大力推崇,茶文化逐步形成,加之茶本身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更是奠定了其超然地位。与茶相关的典籍有很多,如陆羽所作《茶经》、蔡襄所作《茶录》、黄儒所作《品茶要录》等,成为人们了解茶文化的重要参考。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均为茶文化衍生而来,其功能不仅表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还成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在当今社会,商业化气息尤为凝重,以利为尺、唯利是图等现象层出不穷,既淡漠了人际关系,也降低了生活品质。大力弘扬茶文化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承担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高校来说,应该积极探索茶文化应用之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出有茶德、懂茶道的优秀人才提供支撑,引领全社会形成重德行、重修身、重审美良好氛围。

2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2.1弱化教育目标功利性

目标具有功利性是正常的,这是支撑人们持续追求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重要动力来源,但如果功利性超过一定限度,为了实现目标而忽视其它,如对实现手段不加以甄选而任意使用,甚至出卖灵魂与自我,到头来即使能实现目标,精神层面必将面临空虚,得不偿失。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比如学校考核中对学生考试成绩更为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美育修养等却居于次席,通常只是在考核评价中发挥“锦上添花”作用。这样会造成教师、学生等将提升考试成绩作为第一要务,其它方面只是陪衬,当出现冲突时会为前者让道。茶文化注重过程,不去刻意追求结果,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融入“过程”内容,不能单方面强调结果,比如对于学习成绩的要求减少“一步到位”,可以多设目标节点,引领高校教育教学循序渐进开展,使师生所受压力平衡适中,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进行修身养性与深入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茶文化只是起到弱化作用,而不是完全消除,这要求高校在茶文化应用过程中掌握尺度,充分彰显茶文化积极作用,避免“过犹不及”。

2.2塑造教育内容人文性

人类社会发展经过了漫长历史更迭,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科技腾飞塑造的智能化世界可谓天壤之别。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手段多种多样。具体到高校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室、自媒体平台等为其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建立联系,完成教学与学习进程。表面看来,如此格局下高校教育教学应当向更完善、更成熟方向进发,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人文性缺失则是重中之重,比如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技术依赖心理,自我主观能动性不断削弱,反而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如变得懒惰、遇到困难不以“人”为核心而一味依赖技术等。塑造教育内容人文性对改变这一局面有所助力,茶文化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引入其中。茶文化具有深刻人文内涵,比如种茶、摘茶、炒茶、沏茶整个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容易完成,而是充斥着各种困难,没有定力、毅力和恒心则难以克服,将这些精神品质渗透入高校教育教学中,能够指引师生端正心态,始终将发展与提升的主导权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交给外部技术。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感恩、尊师重教等人文精神,可以陶冶学生情怀,重塑道德品质,也可以成为思政素材提升学生思政水平。

2.3增强教育方式科学性

教书育人是高校职责所在,而如何教书育人是一个动态话题,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不能一味照搬前例。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会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这样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其实传统教育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注重“规矩”传达,要求学生遵守一些常规礼仪;强调“术业有专攻”,擅长什么就去学什么,尤其是“不求速成”做法值得借鉴,懂得通过一点一滴积累与努力来收获成功。茶文化在这一方面有着突出体现,以茶道为例,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是其中环节,而每个环节虽有次序之分,却无高低之别,只有平等视之并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才能为真正体验茶之内涵打下基础。同样,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某项知识时,也要划分环节并逐个夯实,才能引领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内容,而不是为了追求最终结果使中间环节“形同虚设”,那样只会违背学习规律,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结果。增强教育方式科学性不能简单地表层模仿,必须要深入领会内涵,茶文化形态多而繁杂,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再通过融汇贯通提升师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为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做出贡献。

2.4强化教育管理和谐性

做好教育管理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管理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两大参与主体,两者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出现了决策理论、运营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等学说,而在这些学说中,“人”始终是关注重点,最大程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重要出发点。具体到教育管理中,教育过程、教育质量、教育业务、教育监控等方面要想得到良好管理,除了管理者兢兢业业开展管理工作外,获得被管理者主动配合也十分关键,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营造和谐关系氛围至关重要。茶文化形成于礼仪之上,以茶交友、以茶待客等是基本礼节,管理者可以效仿于此与被管理者平等交流互动,进而更加了解彼此,为后续管理中采用更合理管理方法与态度提供支撑。教育管理呈现和谐局面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多一点交流少一些抵触,以合作之姿完成知识传达与反馈。另外,茶文化中的“精益求精”思想能引领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达到将管理融入日常,进而获得更好管理效果。

2.5提升教育文化自信性

高校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这里的“优秀”不仅要求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卓越,还要求具有充足的文化自信,能够以自信之姿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为国效力,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贡献力量。我国有着一段屈辱的近代史,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在列强与侵略者的践踏之下黯然失色,文化自信一度被击的粉碎,使得之后很长时间内“崇洋媚外”风气大肆存在,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彻底扭转。在这样的局面下,提升教育文化自信性极为重要,只有恢复自信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为提升教育文化自信性做出贡献。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不仅熏染着本国国民,还广为传播影响到其它国家,比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均在影响之列,这能成为师生重新认识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入手点,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塑文化自信。茶文化以“茶”为媒沟通八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寻找相应媒介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优秀经验打下基础,这一过程既能汲取营养,也能对文化自信进行检验,避免陷入盲目自信误区。

3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茶文化影响力

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想要在一朝一夕全盘了解与掌握是不现实的,并且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盲目追求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将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加师生与茶文化接触频率,让师生逐步了解茶文化,而后渗入思想行为中。这一策略是以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为核心目标。相较于直接以知识内容形式写入教材,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包括更多形式,不仅能够扩大师生与茶文化接触空间,还能激发师生了解茶文化的热情与兴趣,比如举办茶文化相关活动,让师生亲身参与其中领略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并逐渐由局部向全面发展,最终将茶文化魅力风采充分呈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针对性地建立茶文化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体系,比如建立专项建议平台,让师生基于对茶文化的了解提出自身改革建议,这既能成为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探索渠道,也能为师生更好理解与配合改革策略提供支撑。

3.2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队伍茶文化素养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师资力量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改革举措提出还是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持,因此想要将茶文化应用于改革过程中,提升教师队伍茶文化素养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举措重在逐步熏染与陶冶,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则是以直接培养方式来提升教师队伍茶文化素养,相较而言后者更系统、更全面也更专业。从目前情况看,很多高校师资培训体系存在形式化问题,比如培训安排往往是统一进行,而很少考虑教师的具体情况,有时会与教学计划发生冲突,使得教学计划难以良好完成;有时会出现重复培训现象,造成培训资源浪费。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从时间安排到内容安排上都要经过科学设计,避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与出现资源浪费。这有利于为教师队伍提供更高质量的茶文化培训体验,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进做出贡献。

3.3借助新型科学技术,为茶文化充分彰显价值提供支撑

新时代新形势,这是时展之必然,改革之路必须紧密贴合时代才能获得更好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充分说明其具有更多应用价值,但是一味沿承传统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应用是不可取的,只有贴合时代革新应用之法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新型科学技术是新时代重要标志,可以在茶文化应用中发挥作用,比如高校在塑造教育内容时能将茶文化制作成视频内容,既有声音对茶文化相关内容娓娓道来,也有动态影像相搭配让人获得直观了解,如此一来茶文化更能深入人心。从改革视角分析,新型技术与茶文化可以相互助力,比如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自媒体等能在茶文化指导下转变应用方式,降低师生对于技术的依赖心理,增加思考频率与调整思考向度,使新型技术真正服务于人。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借助新型技术大力宣传茶文化,比如建设茶文化网站、论坛等,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进一步了解茶文化。

3.4构建交流互动平台,深化茶文化研究探讨

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已经在上文中得到分析,但那也只是“一家之言”,关于茶文化应用探索还要继续深入,才能不断汲取精华,使其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地位超然。无论从改革视角还是茶文化研究视角,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不断检验和调整才能逐步走向成功,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既给予了交流与互动足够空间,同时也给予更多压力。在这样的局面下,茶文化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个高校之中,而是要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个高校分项研究然后综合而论来让每个高校收获完整茶文化启示。茶文化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昨日与今日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涵不会改变,这要求研究者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抓住真正内涵,并基于此提出行之有效改革策略。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也能成为茶文化深入研究探讨时机节点,结合实际情况更能找到有效入手点。

3.5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切实领悟茶文化内涵

改革要有理论指导,更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科学实践行为却是难点所在。想要获得更好转化效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极为关键,比如围绕茶文化举办“种茶、采茶”实践活动,让师生通过亲身参与种植与采摘体会其中的辛苦与甜蜜,进而在遇到困难时以积极心态去应对。具体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拥有积极心态十分重要,因为改革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困难,如果不能克服将会阻碍改革进程。同时茶文化内涵不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话语可以说明的,以增强教育内容人文性为例,不是引入茶文化便能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过程引领师生真正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才能使教学内容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春桃.茶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J].福建茶叶,2020(11):148-149.

[2]金叶.茶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21(01):151-153.

[3]元礼娜.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研究对策——以茶叶包装为例[J].福建茶叶,2021(01):204-206.

[4]焦德健.探析茶文化对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福建茶叶,2021(02):149-151.

[5]郭腾.茶文化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新探索[J].福建茶叶,2021(07):129-130.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渗透路径

近些年,伴随着教育机制的成熟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将多种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充分发挥文化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教学面貌,提升教育教学整体质量。高校体育教学将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进来,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内容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给予高校体育教学一定的启发和引导。

1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先辈们便开始对茶有所了解,那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饮茶了,但是在这一时期,茶还是属于王朝贵族的饮品,但这也证明了茶已经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发展至唐朝,此时唐朝的经济水平领先世界,百姓安居乐业,茶饮也开始慢慢出现在了寻常百姓家里面,其不再是贵族独有的饮品和形式。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填充,其与其它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融合发展在一起,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茶文化较之其它文化类型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与综合性,时至今日,茶文化依然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茶文化始终呈现着非常强劲的生命力。

2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意义

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茶文化的融入不仅仅是作为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新资源,其还可以成为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依托,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来组织开展更多教育活动,让学生以多元化的面貌参与体育学习。第二,茶文化拥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茶文化可以给予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与指导,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当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建立起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3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共通之处

3.1跨文化属性

不管是茶文化还是高校体育教学都有着跨文化属性。首先,就茶文化来说,茶文化所涉及领域范畴非常之广,其和多种文化种类都有着融合与渗透,诸如茶歌、茶诗、茶舞、茶艺表演等等,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出茶的跨文化属性。其次,体育文化的跨文化属性也非常明显,而且体育文化的综合性非常强。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与体育文化相关的诗词歌舞也有很多,以诗词作品为例,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就有过一句“蹴鞠屡过飞鸟上”,其中“蹴鞠”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

3.2参与者众多

茶文化和体育教学都需要众多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茶文化在我们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茶文化从来不缺欣赏者和参与者,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喜欢上喝茶品茶,而且通过喝茶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和沟通也是现代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未来茶文化的参与者只会越来越多。而就体育文化来说,体育文化也有着非常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国家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体育文化的参数者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从高校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便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参与者,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3注重礼节

对于中国人来说,礼艺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需要遵循礼和艺,按礼节办事才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对礼和艺都十分看重,礼和艺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领域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直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想法和行为,这也是连接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关键点,正是二者对礼和艺的高度重视,才为它们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4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渗透路径

4.1创新茶文化体育教学理论

既然要将茶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那么最首要的任务之一便是要创新茶文化体育教学理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采用新型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应该建立起明确的教学思路,先对学生开展基础茶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们对茶文化进行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学生们对茶文化的认可程度,为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水平打下基础。然后再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当中来,借助体育教学内容来渗透茶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教学联系的紧密度。第二,教师需要平等对待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比较两种文化孰轻孰重,而是要结合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了解程度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接受和理解两种文化内容的程度。

4.2确立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教育的目的

之所以要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和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从小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一路成长过来基本上未曾经历过大的挫折和磨难,这就使得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时表现得非常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加之他们现在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多元文化和思想的交织碰撞很容易动摇他们从小树立的价值观念,有些因素可能会诱导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必须要想办法向他们传递和渗透更多正确的文化理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进行稳固和提升。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便可帮助实现目的,茶文化包含着我国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诸多精髓内容,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全面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细节当中,其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支持。与此同时,茶文化中讲究的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与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在于运动,以及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理念有着高度一致性,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有着理念优势,学生们也可以在茶文化的渗透过程中逐步学会动静皆宜、劳逸结合、戒骄戒躁、陶冶情操。

4.3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真听真说真感受,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影响到大学生,让茶文化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茶文化,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自练习和熟悉各种动作和技能。建议体育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互动参与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在互动过程中去深入了解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力,通过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一系列的竞技和动作中体会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魅力。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对茶文化的好奇心,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4.4构建新型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标准和要求,其需要体育教师在保质保量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全力帮助学生提升精神意识和综合素养。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来,就是要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完成好新任务和新目标。建议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充分整合茶文化,构建起新型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来辅助体育教师做好茶文化的渗透工作,将茶文化和体育互动紧密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在构建新型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时,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审美价值观,丰富其文化素养,进而利用体育活动强健其体魄,帮助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4.5实施茶文化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借助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完成,因此,在设计和研究教学策略时必须要秉承茶文化和体育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让教学策略本身便带有茶文化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特色。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要想实现茶文化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要采取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体现茶文化的方式,比如在舞蹈动作中融入关于茶叶的文化,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当中,还可以将一些盛产茶叶和茶文化的地区服装和舞蹈等呈现给学生们看,例如云南、福建等,让学生们在这些经典的形象中找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结合的关键点。还有,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新媒体技术,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强化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环境的发展,有越来越多先进媒体技术被运用到茶文化的传播当中,通过先进的媒介使得参与者和爱好者能够更加动态、形象地了解体育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意识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也要尊重实际的环境和背景,茶文化的植入既要借助现代技术,还要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综上所述,虽然目前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呈现出比较理想的结果,但其还有着非常广阔的上升空间。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挖掘茶文化的价值,提高对茶文化的利用程度,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哲.关于茶文化思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运用的探讨[J].福建茶叶,2020(10):176-177.

[2]张训.休闲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J].福建茶叶,2020(03):197-197.

[3]石筠.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20(05):154-155.

[4]符绍斌.谈传统茶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政教育[J].福建茶叶,2020(10):253-254.

[5]张慧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茶文化的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20(05):271-272.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7

1.1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茶文化服装是“茶文化”与“服装”二者结合而成的,设计师在传统服装设计中融入了茶文化元素,于是便成为了茶事活动专用的茶人服。而一款出色的茶文化服装应该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典雅性与时尚性的双重特色。所以,茶文化服装美学设计的核心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中撷取绚烂的文化因子,以浓烈的文化气息来彰显茶文化服装的美学魅力。传统的茶文化服装会从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的礼仪文化出发,将其注入到茶文化服装的设计之中,使得其能从整体上体现中华民族服饰的文化特色。不同朝代的茶服设计理念也不尽相同,但却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例如,唐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的茶服设计理念,明代喻政又提出“淡远清真”的茶服设计观。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服装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一脉相承性。当然,正是茶文化服装设计所囊括的文化意味使得其所散发的美学气息愈发浓烈而迷人。1.2民族元素完美融合。传统茶文化服装的美学性还体现在其造型的艺术上,设计师善于运用多种元素对茶服进行综合性的贴切设计,尤其是其能从丰富多姿的民间文化中采撷特色因子应用到茶文化服装的图案设计中。传统茶文化服饰的设计会从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吸取灵感,运用各种要素对茶服造型进行统合性设计。例如,川东川北一带的茶服借鉴了藏族的服饰特色,利用形形色色的腰带对茶服进行点缀;而广西岭南的茶服则是吸收了白族的服饰特色,将艳丽的色彩引入到了清雅的茶服之中。地缘因素作用下使得不同地方的茶服也各具特点,各种民族元素的交叉应用在无形中增加了茶文化服装的民族性与文化性。此外,我国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在千年的积淀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茶文化活动,茶俗、茶礼以及茶事庆典异常繁多,并且每个民族的庆祝方式也迥然不同。然而,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元素在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却也在悄然间融合,傣族、纳西族、蒙古族的茶文化相互交织对传统茶文化服装的改进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不同民族元素的融合为今天宽简质朴茶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民族性基石,并使其在流光溢彩的时尚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3情境物的三者统一。茶文化服装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茶人的工作需要,其最初是以职业服装的形式而存在,发展至今成为了大众的日常服装,并且在时尚界也备受欢迎。究其原因,茶文化服装一直遵循着情感、场景以及服装的统一。众所周知,古人饮茶境界颇高,从茶叶、茶水、茶炉再到茶壶以及茶人与饮茶环境的挑选都是相当严苛的,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导向下,古人对于茶文化服饰的设计也会从整体上考虑,不仅兼顾茶文化服装自身的特性而且也会从其他茶文化元素着手对茶服进行情境化处理。不同的人参加同一茶事活动所着的茶服会有所不同,同一人在出席不同的茶事场合时其所穿的茶服也会不同。例如,《红楼梦》中凤姐和林黛玉的茶服设计就有鲜明差异,凤姐与黛玉初次见面时身着“缕金白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卦”,大红的袍衫与亮黄的滚边装饰艳丽色彩的搭配使得其刚烈能干的人物形象愈加深刻。而黛玉的茶服则是清幽的龙井绿茶服,色彩淡雅白净与浅绿色的滚边设计相融合突出了她清新脱俗的性格特征。因此,传统茶文化服装的设计不同于现在的“机械量化生产模式”,而是具有个性定制化特色,讲求的是茶服与人、情、境以及物的同一性。

2我国当前茶文化服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脱离生活,实用功能不足。茶文化服装是茶艺表演是必备的工作服,茶艺强调的是清雅和静的氛围,茶人身着素服以得体的举止来营造高雅舒适的氛围,从而使饮茶之人在自然平和之中感受意境美。因此,倘若茶文化服装的设计不合理则会影响整体的饮茶画面意境构成,甚至会使饮茶之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茶馆所见的茶文化服装大多以红色为主,或是一件紧身大红旗袍,或是一套红色的短衫袖与黑色的中裙。这种现代化的茶文化服装与茶文化的清雅之气并不相符,而且由于材质低廉极大地贬损了服装的文化性,不仅缺乏美感也降低了其实用性功能。另外,茶文化服装的设计为了吸引世界的目光,多采用极为精良的布料以及绚烂的色彩图案,企图通过华美的设计来博得大众眼球,殊不知这种华而不实的茶服背离了服装属性的本质,虽然会暂时受到潮流的追捧但也难逃被浮华湮没的厄运。2.2缺乏创新,文化元素流失。茶文化服装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载体,其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茶文化的印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服装的设计完全囿于传统茶服设计的泥沼中,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元素均须源于茶文化。然而,悲哀的是设计师在对茶文化服装进行设计时,陷入了文化洪流滥用的怪圈。他们不善于创新也不会利用时代元素对茶服进行潮流化设计,其只会不假思索地将所有茶文化元素用于茶文化服装的设计中,茶画作为茶服的图案,利用茶文化思想的“清”气对茶服进行定位,然后茶服边滚设计以茶叶的不同形态为原型。其实,这种同茶文化精神内核近乎完全一致的构思完全能设计出艺术性与文化性兼具的茶服,但设计师却锲而不舍地将其他的茶书法、茶色等元素添加到茶服设计中,繁冗的层叠设计与深深浅浅的茶色使得茶服的“清气”荡然无存,反而更多了“世俗气”,茶文化元素的文化性也在毫无选择的滥用中被消耗殆尽。2.3定位不明,品牌意识薄弱。茶文化的再度兴盛为茶文化服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茶文化服装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我国茶文化服装市场以蓬勃之势不断向前,但是其风格定位却依旧不明晰,而且鲜有品牌影响力大的茶文化服装。一方面,我国茶文化服装的市场定位缺乏层次性,在信息化潮流席卷全球的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在朝分化小众发展,大众化的市场被不断分割为片化,消费群体也必须指向明确,否则极难打开市场也难以拥有稳固的受众。很显然,我国的茶文化服装设计没有意识到分层设计的重要性,依然以普通的大众为对象进行普通设计处理,所以也就难以树立品牌形象也无法形成市场效应。另一方面,设计师们在进行茶文化服装设计时个性化意识薄弱,也没有建立不同茶文化支流的系列茶服体系。设计师们只会从当下流行的服装中找寻亮点设计某一款茶服,却不会深挖与之相关的周边茶文化元素进行概念化的设计。

3美学视角下茶文化服装的具体设计思路

3.1结合现代美学原则,明确茶服设计的未来趋势。低碳环保节能是21世纪的新主题,设计领域倡导的是绿色设计理念,茶文化服装设计也不例外,设计师必须以绿色环保为原则对茶服进行个性化与民族化设计。首先,设计师可以从当代美学视角下采撷视觉化的元素对茶服进行装饰设计,引用现代潮流元素对茶文化服装之美进行烘托与渲染。例如,设计师可以运用现代美学的色彩表现手法将不同颜色进行渐染性渗透以凸显茶服的民族性特色,利用色彩的冲击感使得茶服的清雅性更加浓烈。其次,设计师也可以将天然纤维、织物或者棉麻作为茶服的材料,摈弃传统非“华贵布料不用”的奢侈之风。同时,也可以选用与茶叶颜色相近的绿色作为茶服的底色,以象征生机和平与安然,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再者,茶服是我国的一个文化标志,其必须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就像法国服饰体现的是浪漫色彩,美国服饰传达的是商业化气息,英国服饰表现的则是绅士风范。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服装也要以展现我国民族特色为主,从深厚的茶文化元素中提炼民族化的特色因子注入到服饰设计之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服品牌。3.2沿袭传统制衣方法,创新茶服的艺术设计手法。社会变迁似乎总有一些“旧东西”被“新事物”所取代,马克思说“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但是总有些许旧东西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不能被轰隆隆的大机器遮了眼,丢下就有的一切,两手空空地朝前跑。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重新审视它,对于制衣技术、茶文化元素、民间艺术,我们不应该抛弃,也更不应该遗忘。传统制衣以一针一线将不同的布块拼贴在一起,以蜡染、扎染的手法对服装进行着色,并运用各种纹理绣出不同茶服的不同图案,精巧的制衣技术以及成熟的制衣工序都是现代机械化制衣生产难以比拟的。所以,设计师应该从美学理论的另一视角出发,对传统制衣手法进行深入解剖,沿袭传统茶服制衣技术的精巧性以及艺术性,并结合现代缝纫技术对茶文化服装进行“中西化”设计,不断创新茶服的艺术设计手法。例如,设计师可以运用传统手绘方式绘制茶服图案,利用现代镶嵌技术对茶服的裙摆进行装饰。

参考文献

[1]赵颖,胡娟.论禅宗美学在茶艺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16):86-87.

[2]历莉,周纪成,朱海燕.中国茶人服之美学演变初探[J].农业考古,2016(2):87-91

[3]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6):39.

[4]陈波,黄昆朋,赵阿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时尚美学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10).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传承创新

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以“能学、辅教+文化传承”为原则,致力于创新非遗人才的培养模式,服务茶业人才的培养,拓展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升茶业行业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建设是重要抓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资源的重构与拓展,就成为我们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中华茶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对平台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一、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定位与建设思路

(一)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定位。准确把握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的建设定位,一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中华茶文化各项目化课程,按照结构化设计、颗粒化资源的原则,开发适用于电脑、手机等平台的系列化微课、视频、动画、文本等资源,让在校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茶企业员工和茶农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选择学习,提高茶文化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基础功能定位;二是突出“茶文化+非遗文化”主题,沿茶产业链“茶叶加工-茶艺展示-茶器设计-茶叶包装-茶文化空间设计-茶膳制作”延伸,选取产业相关的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加工技艺以及茶器制作技艺等茶文化非遗项目,构建系统性非遗项目课程群,实现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的“文化传承”系统性功能;三是撷取中华茶文化中的经典项目,如长嘴壶茶艺、民俗油茶、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项目,开发中英以及东盟小语种课程资源,形成茶文化国际交流资源,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集团”和“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共享课程平台”,以及“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学院在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海外“丝路茶学院”,开展国际茶文化与茶科技研修与交流,并逐步形成茶事活动品牌,实现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功能。(二)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思路。中华茶文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联合全国茶文化行业的泰斗级专家,聚集全国开设有茶类专业的院校、著名茶企业以及国家茶产业链相关非遗传承人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基于茶业文化传承及创新以及沿茶茶叶类技术技艺传承要求,系统设计结构化的课程,基于信息化特征和各类使用者差异化要求,以茶文化和技术技艺传承点为建构线索,科学性、有效性的建设便于学习者快速获取资源、灵活组建课程、丰富冗余的“适、实、微”的学习资源,同时注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上相关的课程在“能学、辅教、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

二、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与建设内容

以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建设为依托,组织课程开发团队,按照沿茶产业链延伸涉及的茶业相关领域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并有机融入非遗资源,实现茶文化课程的系统化、系列化,为茶文化教学与传播提供保障。(一)组建专家领衔、大师领军、名师导教、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团队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中华茶文化资源库涉及沿茶产业链方面的种植、加工、展示、包装、环境设计等各个领域,为确保各个领域的课程能有机呈现,把握资源库各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系统性与传承性的要求,项目主持单位采用柔性聘请、专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由全国茶叶学科组专家、茶业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民间茶艺高手以及部级教学名师等组成的“专家领衔、大师领军、名师导教、专兼结合”的资源库建设与研究团队。并根据课程研究、设计、开发、教学、推广的不同需要,成立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团队、非遗茶制作技艺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民俗茶艺课程资源团队、创新创业资源开发团队、茶文化思政微课程团队、中华茶文化传播等六大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开展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开展教学、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质量。通过不断挖掘茶业各行各业大师融入课程建设团队,使传统的大师个体、孤立、封闭的传承活动成为团队、合作、开放的茶文化传承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资源库课程在民族技艺传承的“特殊性”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教育性”的结合,推动了民族技艺传承模式改革。(二)基于“能学、辅教、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目标,规划“五库、一馆、二中心”的资源结构。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以“能学、辅教、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为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从课程资源上既要有茶叶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资源库在专业层面的定位。又要有非遗以民俗层面的茶技、茶艺研究和展示,体现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要对接职业技能证书的改革,服务于在校学生和教师、社会学习者、茶企业员工和茶农的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提升,推动茶技艺文化、茶事活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茶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规划了“五库、一馆、二中心”的总体架构。1.五库:中华茶文化资源库课程资源的主体。茶业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包括茶树栽培与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两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内容(包含行业发展、专业调研、名企文化、专业标准、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技能竞赛等)、课程体系、培养方案、1+X证书标准、课程标准等,并建立两个专业对应的核心课程网络资源。专业课程建设紧贴茶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按照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以“茶叶+”理念,重构课程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完善茶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非遗项目化技艺课程资源库:一方面,从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加工技艺中选取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具有代表性的六大茶类项目,从茶文化和科普的角度,开发非遗项目化课程资源,形成非遗项目化课程资源库。非遗项目化课程资源库建设16个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茶叶加工技艺的项目化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历史(非遗传承人叙说历史)、传承人物、名人轶事、诗词歌赋等文化层面,制作技术(非遗传承人传授制作技艺)、展示艺术的技艺技能层面,著名企业、营销创业的创业创新层面等三个层面15个典型茶文化非遗项目进行资源重构,使非遗课程资源构建成为专业课程。以茶叶为例,包括了茶人、茶史、茶事、茶语、茶技、茶艺、茶品、茶企等8个方面的知识技能点,通过非遗项目化课程建设,并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性与科普性。另一方面,选取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华茶器(钦州坭兴陶、宜兴紫砂等)项目,聘请茶器制作传承人,开发茶器设计、制作、鉴赏等课程资源3门,让学习者了解掌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名茶器制作技艺和所蕴含的文化,后续还将更新拓展到10个典型茶器。民俗茶艺课程资源库:从优秀的民间、民俗茶事活动中,选取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侗族油茶、苗族油茶、客家擂茶、长嘴壶等,开发《中华黑茶•六堡茶制作技艺》《长嘴壶茶艺》《中华茶艺》《中华茶器•坭兴陶》《瑶族油茶》《侗族油茶》《客家擂茶》《中华茶馆》《白族三道茶》等一批突出茶业产业特色、符合系统规范的民俗茶艺项目化课程资源,形成民俗茶艺课程资源库,服务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实现培养学习者民族文化感情、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一是从创新创业角度,收集在茶业产业链上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二是从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选取优秀案例;三是从成功的茶业品牌策划、包装设计选取优秀案例等,共同组成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茶文化课程思政资源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茶人、茶技、茶事等8个维度挖掘中国茶先进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制定融入茶文化的德育美育素质教育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开发茶文化相关课程思政资源,形成茶文化课程思政资源库。以茶文化“和、敬、清、美”的精神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一馆:中华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运用虚拟漫游技术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指导下,与线下的茶博馆实体相呼应建设网上茶博馆,开发系列非遗茶技艺、茶文化视频、微课等系统性资源,并配以同声解说,以虚拟漫游的方式,展示茶史、茶人、茶技、茶艺、茶器、茶企、茶语、茶品以及一带一路、茶船古道的茶文化等,同时利用网上茶博馆和实体茶博馆平台,开设茶文化讲坛、茶艺表演等活动,让参观者能获得茶学知识,认识茶叶,了解茶艺及传承茶文化,传播茶文化。3.二中心:服务于“1+X”证书和中华茶文化国际交流。一是建立网上“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接“1+X”证书,建立茶艺师、评茶员、制茶师等茶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化课程资源,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率先在联建联院校中推行学分银行制度。二是撷取中华茶文化中的精华建设中华茶文化国际化交流课程资源中心。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如广西梧州的六堡茶开辟了“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为不断唤起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从非遗项目课程以及茶文化经典活动、名人轶事等课程中,挑选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经典项目,如著名的中华绿茶、西湖龙井、在东南亚较为流行的中华黑茶、六堡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曲水茶宴等茶事活动和中华长嘴壶表演技艺等,开发中英版本、东盟小语种版本等资源,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国际展之职教联展、孔子学院等载体进行交流传播,用于国际留学生学习中华茶艺,了解中华茶文化,用于国际文化交流,向东盟乃至全世界传播中华茶文化。

三、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一)基于各类学习者差异化要求,实施知识点重构。中华茶文化资源库课程建设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基于智慧职教及职教云学习平台,充分考虑专业教师、学生、行企员工、社会学习者、社会培训机构等不同用户的需求,以茶文化和技术技艺传承点为建构线索,对各类课程知识点进行系列化、碎片化处理和重构,建设便于学习者快速获取资源、灵活组建课程。经过碎片化处理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将课程知识点以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等资源形式进行呈现,形成“适、实、微”的学习资源,在保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方便教师及培训师自助组课,在线评测。体系化:针对资源库的建设定位,课程知识点涵盖了专业核心课程、非遗茶叶制作技艺课程、民俗茶艺课程等共48门课程8500个颗粒化资源,对茶人、茶叶、茶艺、茶器、茶包装、茶馆、茶膳等相关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满足了多方学习者的需要。结构化:课程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并充分考虑碎片化学习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将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将一个大的知识体系通过微课等形式分化成若干知识点进行呈现,同时保证课程依然形成体系,知识点具备教学科学性、逻辑性、关联性强的要求,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学习效果。科学性:课程内容进行层级结构化分析,各知识点之间有逻辑关联,按照课程本身的科学性进行设计和安排,课程设置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实用性:知识点呈现的前后顺序是合理的,学习者能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知识的学习具有实用价值。(二)基于学习的完整性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根据茶类专业核心课程、非遗项目化技艺课程、民俗茶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茶文化课程思政等不同课程库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组织规划,规定不同类别课程进行内容设置,安排相应的配套资源,并设置教学、学习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测试要求。同时针对公选课、素质拓展自学课等不同课程使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系统自动评分、教师评分、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方便课程的开展实施。(三)基于能学辅教的功能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是为辅教辅学而开发,以能学、够用为前提,同时兼顾不同学习对象予以拓展,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目的。中华茶文化课程团队深入挖掘各个课程库课程建设的要求,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资源呈现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的编制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将单一的课程结构变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分门别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师教学或个体学员主动性学习的需要,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教学资源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是按照专业教学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的资源。能较好满足学校的学习者和教师使用。其次是为满足其他学习者个性化的需要所准备的拓展资源。这些资源主要由颗粒资源构成,主要有普通的文本资源,辅助的图片图形资源、微课视频资源、动画和交互课件资源等,通过资源的整理汇总,建立逻辑联系,将各个课程模块和知识点进行沟通,可以有效针对技能学习点进行展现,有助于重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起到辅教辅学的作用。(四)深度融合教改成果,开发系统性结构化课程。一是基于课程思政要求,把握课程的政治性。挖掘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茶文化优秀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展示中华优秀的茶技艺,弘扬中华优秀的茶文化,培养学生知茶、懂茶、赏茶,在学习中领略中华传统美德。二是基于课程茶文化传承创新及融合发展要求,把握课程资源的先进性。深化与联建的龙头企业、非遗传承人、制茶及茶艺大师合发,把企业的最新技术、以及茶文化融合发展成果及案例融入到课程的内容之中,确保课程资源的先进性。三是依托“茶树栽培与加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共推课堂革命。将“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列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学标准、校企双元教材及立体化教学资源,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融合改革。

四、中华茶文化教学资源库课程开发的创新性

(一)创新性以“茶”产业延伸为逻辑,构建了“茶文化+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化系统性课程。中华非遗文化积淀深厚,浩如烟海,灿若星辰,非遗文化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系统性问题。中华茶文化资源库项目组提出沿茶产业“加工-展示-包装-茶商业环境设计-茶膳制作”延伸,选取产业相关的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加工技艺以及茶器制作技艺等茶文化非遗项目,构建系统性非遗项目课程群,在构建非遗项目课程系统性方面具有创新性。(二)以课程为载体,开辟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课程建设有机整合沿茶产业链各环节零碎、沉寂的非遗文化资源,并融入行业企业在沿茶产业链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成果,依托中华茶文化这样一个适应茶业文化遗产传承、连续、稳定,规模化和系统化的传承平台进行传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三)课程建设融合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内容,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者系统科学的培养。为更好培养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的课程建设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并容纳文化传承的内容,通过资源库作为载体来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教育,改变沿茶产业非遗文化家庭传承、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学习的单一模式,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模式,营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利环境,培养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的后继者。

五、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建设成效初显

“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经过了3年的建设,构建了以“中华茶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线,沿茶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五库、一馆、二中心”的总体框架,资源库的颗粒化资源总数达到4000多个,注册用户12000多人,能学辅教效果明显。在已建成资源中,7个经典茶文化资源翻译为中英版本,面向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留学生、交流生、茶叶科技人员、干部等开展茶文化体验和培训活动达700多人次,较好地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东盟国家。中华茶文化资源库联建院校对接对口扶贫的产茶贫困县,组织茶业合作社和茶企员工在线学习茶叶非遗传统生产、制作技艺以及茶叶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有效服务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服务了乡村振兴。

六、结束语:任重而道远

2019年,学院“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群获得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中华茶文化资源库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之重要内容,通过资源库的建设,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融合改革,促进形成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茶产业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引领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群建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将更加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伟赞.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与应用浅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7(4):116-118.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博物馆;茶文化;宣传

博物馆作为宣传中国茶叶文化的一个主要端口,同时也是目前对外宣传茶文化的主要媒介之一。1990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湛江市和杭州共同建造的国家专业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放,该博物馆自开放以来,为茶叶文化宣传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茶叶博物馆简介

中国茶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对茶叶文化自身特点以及群众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且细致地研究,决定从茶叶历史,产业制备工艺,饮茶用具以及饮茶习俗等角度,生动描绘了中国茶文明发展史。从宏观层面来看,博物馆的三大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机构,参观茶展之后,观众可以学习很多茶知识和茶文化。除主题展览外,茶叶博物馆还针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并以体验教育和展览教育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2宣传茶文化的重要意义

2.1学生教育方面。从教育方面来看,茶叶博物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中小学生通过参观茶叶博物馆,提升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归属感,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多年来,利用茶叶博物馆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一直是教育从业人员的共识。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2006年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将注意力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将活动主题定为“博物馆和青年”。长期以来,茶博会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教育,并在特殊儿童的心中种植了茶文化的种子。使儿童学习课本之外的丰富知识,是进行高质量教育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2.2成人教育方面。2.2.1对茶农进行帮扶。博物馆一方面要应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要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为工作基本原则。茶文化植根于农村,想要确保茶叶行业稳定发展,茶农需要获取新知识。为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并使茶文化更接近公众,茶博物馆需要与茶村形成更为紧密地联系,借助博物馆向农村地区传播有关茶叶种植、制备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茶农技能,并创造新的茶叶文化。例如双凤村,作为西湖淡茶的起源地,许多茶农在种植茶的同时,还开设了茶馆,当地街道办事处和茶馆经过协商,共同组织了农家茶艺教育班,以免费培训的方式帮助当地茶农提升技能水平。2.2.2丰富群众业余生活。2009年,茶叶博物馆学茶中心向公众开放,其中周日茶文化教室是其主要活动项目之一。每个星期六下午2点,著名的茶业专家学者讨论茶文化,借助这种方式突破以往的学术框架,同时邀请资深茶客户和茶爱好者免费听讲座,让茶迷们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让茶迷们学会如何餐桌布置,自制花草茶以及挑选饮茶用的紫砂壶,这些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3国际宣传方面。茶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吸引了众多海外朋友的目光。通过参观常设茶文化展览,参观各个茶园以及购买介绍茶文化的相关书籍、音影资料,大多数游客对中国茶文化有很好的了解。但是,也有外国观众对茶文化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酿造,茶道表演等。为了满足这些外国特殊观众的需求,发起了“茶博览”活动。此项活动包括了观看茶艺表演、传授茶文化、讲述茶知识等项目,同时还根据茶种类的不同,分别开设了西湖龙井体验,乌龙茶体验以及极具中国文人特色的斗茶体验。借助互动体验,外国游客对于茶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以至于将自己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了其所在的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的目的。此外,茶博会与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开展深度交流,借助这些交流和教育活动,更多的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朋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实现中国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并使中国茶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3博物馆在宣传茶文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趋势下,有必要积极促进和加强中国茶文化传播力度,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以博物馆为基础,引领茶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目前,茶博会基本形成了双峰展区,龙井展区和互联网展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个展区各具特色,其中双峰展区的主体为一个大展示厅,主要负责展示着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变化过程。龙井展区的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提供体验服务,博物馆在该区域内设置了各种互动体验项目,群众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茶文化的人群(中小学生、外国游客等),也是一种很好的启蒙。而互联网展区则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利用LED县食品、烟幕、水幕等形式,增强茶文化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感,通过新颖奇妙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对于茶文化的兴趣,以此来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富含高科技的宣传方式与其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知识的途径存在很大不同,能够让青少年反复进馆体验、学习,为培养新一代茶文化爱好者提供基础。

4博物馆弘扬茶文化具体方式

4.1巧用互联网技术。目前,新媒体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媒体传播的频率与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茶文化博物馆应该紧随时展趋势,积极摸索“互联网+”茶文化传播模式。一方面要对博物馆官网、官方QQ群以及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积极有效地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尝试探索全新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例如构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以及“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学堂”公众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博物馆专属App,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茶叶博物馆文化宣传矩阵,并尝试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落实“茶+N”发展策略。4.2加强与茶企合作。在经济高速发展宏观背景下,要注重茶产业品牌化,促进产业标准的建立,对该产业未来发展方式与渠道进行优化,加强基于新媒体的交流,将茶产业品牌化作为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的主要工作目标,“中国茶品牌馆”是由中国浙江大学茶博会和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发起,旨在展示不同地区的优秀产业企业,同时开设了品牌品鉴区域,通过免费品尝以及全方位介绍,向群众输出品牌知识。同时,中国茶博会每年根据品牌差异举办个性化主题推广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和推广优秀茶品牌,提高宣传效果,实现博物馆与企业的联合实力,为打造茶叶行业品牌做好铺垫。4.3注重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合作。如今,中国国际茶叶文化研究会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已经成为宣传中华茶文化、促进浓茶产业建设的关键力量。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茶叶拍卖交易公司等部门经过积极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一共组建了“兴文强茶联盟”。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茶文化宣传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兴文强茶业联盟”的成员,在不懈努力下,茶博会将与其他9个单位开展各式各样的合作,团结联盟的力量,振兴茶文化,共同促进茶业健康发展。从与美术馆和相关机构的紧密合作和互补优势层面出发,茶博会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学术研究合作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茶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率。此外,还通过定期举办茶艺技术竞赛以及茶文化交流会等方式,对茶艺人进行全方位支持,并尝试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茶文化宣传广度与深度,以此来达到“促进茶消费、激活茶产业、推广茶文化”的总目标。同时,茶叶博物馆还积极参与同盟活动,聚集同盟力量,实现同盟单位之间的合作力度,为中国茶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4深挖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杭州被称之为“茶城”,同时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西湖龙井”是杭州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每年吸引数亿人前往苏杭地区游玩与品鉴。国内外游客前往杭州寻找茶,参观制茶工艺,品尝香醇的茶水并感受当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而茶叶博物馆,则成为了游客们“杭州寻茶者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站,如何为众多的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并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成为了茶叶博物馆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传统旅游模式下,旅游地特别注意游客的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以及游玩这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也被称之为“旅游六要素”,而“新旅游”则是构建在这六要素基础之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6个要素,而是衍生出商务、修养、学习、休闲、趣味、新奇这六种新的旅游要素,这其中“学习”就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知识,茶叶博物馆要抓准新旅游六要素,通过宣传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知识,让博物馆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标志,深度挖掘游客对于茶叶文化的兴趣点,开发“茶叶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板块,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茶叶文化宣传效率,另一方面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一举两得。

5结束语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想要提升茶文化宣传效果,就要充分意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借助博物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让不同人群都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深挖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加强与茶企合作、巧用信息化技术等方式,提升茶文化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肖季瑜.地方茶文化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研究[J].艺术科技,2018,031(009):94,184.

[2]芦敏.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3(05):262-265.

[3]沈国琴.弘扬茶文化推广茶培训——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中小学教师免费茶艺培训项目为例[J].茶叶,2015,41(001):50-53.

茶文化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高中语文;衔接教育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已经从文化领域中脱颖而出,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凭借自身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特性,为学生学习和体会茶文化提供一定的契机。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新的教育目标下,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目标的提出,要求语文教学内容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利用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茶文化,通过茶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并在茶文化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状况,迎接全新的挑战,帮助学生更快速的完成学习过渡,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铺垫文学上的功底。

1传统茶文化在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中的作用

1.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学生文化视野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不断发展中,茶文化凭借自身独特文化特色,吸收着各类文化的精髓,并将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使茶文化与大众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茶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扩张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茶文化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它与语文这类文学科有着一定的契合度。挖掘茶文化中的特色文化知识,应用到语文讲解中,可弱化人文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教学实效性。同时,以特色茶文化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可在茶文化中多方位了解文化传统,形成一定的文化信心和认同感。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学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可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文化学习,逐步向高等教育要求向靠拢,满足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的目标。还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掘茶文化特色的魅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言,只有青年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稳定。

1.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根基

教育深化改革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领域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中语文作为人文类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但是在学生升学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内容的应用容易存在功利化倾向严重的问题,难以深度挖掘其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和价值,造成高中生自身综合素养发展不完善,学习过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消除这种现象,以我国特色的茶翁呀为教学资源,发挥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作用,改进学生思想和品质上的不足,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教学衔接奠定良好的根基。茶文化具备的物质形态,可在课堂中营造宁静舒适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品茶和饮茶消除内心的浮躁不安感,获得身心的宁静。同时饮茶习惯的形成,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的保障。而茶文化存在的丰富文化内涵,可借助儒家教育思想,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在语文知识讲解和应用中,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使学生看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并受到其影响,形成修养身心和塑造良好品质的自觉性,在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下,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为后续参与高等教育铺就良好的文学基底。

2传统茶文化在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中的实践问题

2.1缺乏人文性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育实施中,依据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思想,立足于我国文化体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精髓,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语文学科中,并与语文信息实现融合,以文化为引领,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增强学生语文人文性教育成果,进而达到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性能,也增强高中语文学科文化传承能力。但从当前高中语文实施现状看,缺乏人文性教育实践,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中,较为关注语文课程内容传达,未能够以语文信息引入其他学科及文化信息,使语文内容传达单一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更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

2.2教学方法单一

语文肩负茶文化精髓弘扬与传承的重则,教师依据语文教学的特性及意义,依据学生成长需求,深入挖掘茶文化信息,可助力于语文教学良好的实施,使学生在语文教学平台中获取茶文化信息,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也培养学生茶性,提升学生人格品质。但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由于存在语文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生对语文与茶文化精髓信息学习力度与积极性不高。例如:部分教师在茶文化与语文信息融合传递中,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解析能力的培养。

3传统茶文化在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中的实践方向

3.1理论与实践统一性

传统茶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会贯通,应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使其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统一性方向进程,从而使传统茶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对于传统的语文学科教育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不足问题,部分教师关注学生理论信息传达,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为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衔接的语文教学体系,以文化教育为导向,助力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例如:以茶文化与语文信息的融合模式,设计茶文化主题活动,引领学生获取语文与茶文化信息,并实践语文与茶文化信息。

3.2人本化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而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应遵从学生主体学习需求,开展高中语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其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果,进而达到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模式。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依据学生发展需要,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包含分层次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合作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获取语文知识与茶文化,从而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彰显茶文化在高中语文融会贯通实施的意义。

4注入传统茶文化精髓优化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的有效对策研究

4.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创设茶文化教学情境,营造浓厚茶文化教学氛围

在全球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学习途径与工作模式等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将茶文化渗透与高中语文教学中,贯通衔接教育等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为真正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中,应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贯通衔接教育目标,积极创设融合茶文化元素的真实教学情境,营造浓厚茶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系统的认知,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融汇贯通,从而使高中与大学语文有机的衔接起来。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这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分析教材内容中与茶文化息息相关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点,并结合茶文化教育元素,将教学内容设置为5~10分钟的教学微视频,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一边观看教学微视频,一边做到以情感悟,深入细致的阅读与体位这些情节中的茶文化精髓,进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比如,故事主人翁“老人”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茶文化精神息息相关,“老人”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同样也是茶文化体系中孕育的精髓所在。然后,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高中语文专业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通过结合茶文化元素,以情节在线、情节模仿、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以及对茶文化的认知。最后再通过组织班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会、茶文化讨论、茶文化征文等,鼓励学生深入探讨“老人与海”故事主人翁的茶文化精神,交流彼此意见和看法,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今后语文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做到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有效衔接。

4.2围绕教学内容导入有关茶文化的教学案例,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习效果

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拓展性与教育性,几乎可以渗透到任何文化角落。这便意味着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人文世界中的道路。因此,在展开语文教学时,可通过围绕教学内容导入有关茶文化的教学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精髓的认知,确保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透彻。比如,在教学《师说》这篇古文时,可通过导入“韩愈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对文学家韩愈的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茶叶的功效不仅是味道香浓、沁人心脾,更是具有一定治病、提神的功效。另外,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一课时,也可通过为学生详细说明陶渊明老先生淡然出世的精神与情怀,与苦茶一般安然与世无争。并指出通过饮茶可形成宁静和谐的心态,来细细品味人生,在宁静的状态下进入思考,感知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精髓能够带来的静思状态,从而更加细腻深刻的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生活的世界。

4.3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开展茶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茶文化的感悟交流

素质教育理念中提出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与“理论联系实践”教育目标,是深化传统茶文化精髓在高中语文中的渗透,推动高中语文真正做到贯通衔接教育的重要措施。为此,语文专业教师应注重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茶道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茶道实践活动,与茶文化展开深刻的感悟交流,从而真正从茶道中获得自我提高、精神充阔的宝贵文化传承,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茶话会、茶文化写作、撰写茶文化文章、种茶、采茶、品茶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对茶道获得更深一步的了解,明确以茶会友的礼仪、品茗的细节。并通过参与此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积累,加深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语文积累前后连贯起来,从而体现语文学习的贯通与衔接。另外,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者作用,为学生传授一些相关茶文化的内容,比如著名话剧《茶馆》,让学生通过观看此话剧,对里面发生的故事进行模仿剖析,从而品味发现传统茶文化同现实生活间的差异,共同探究中华茶文化内涵所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高中语文与茶文化内容的衔接,不但可充实语文教学内容,还促进茶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化发展。面对这种优势,高中语文应突破以往应试教学的限制,认识到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在课堂中挖掘茶文化存在的人文价值,并将其与语文阅读内容融合,使学生多角度了解我国文化的先进性,减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同时,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保持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阳阳.注入传统茶文化精髓优化高中语文贯通衔接教育的探析[J].福建茶叶,2021(05):243-244.

[2]靳峡.研究导向型教学的“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创新实践[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发现》杂志社.第十八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发现》杂志社: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2021:423-428.

[3]朱宇博.茶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研究——以《饮茶史话》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29-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