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08:33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范文篇1

(一)为了预防和减少因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农业生产事故发生,迅速有效处置农业生产事故,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农业法》、《产品质量法》、《省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凡本县区域内发生的农业生产事故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工作适用本预案。

(三)本预案所称农业生产事故主要指因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农作物损害的突发性农业事故。

(四)根据农业生产事故发生程度分为三级:

1、县域内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0亩,或成灾面积5000亩,或绝收面积3000亩以上的为Ⅰ级;

2、县域内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亩(含)以上10000亩以下,或成灾面积2000亩(含)以上5000亩以下,或绝收面积1000亩(含)以上3000亩以下的为Ⅱ级;

3、县域内农作物受灾面积1500亩(含)以上4000亩以下,或成灾面积800亩(含)以上2000亩以下,或绝收面积400亩(含)以上1000亩以下的为Ⅲ级。

受灾指产量损失10%以上,成灾指产量损失30%以上,绝收指产量损失80%以上。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

(一)成立县农业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府办、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统一组织、协调农业生产事故的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主要职责:负责农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事故发生时,提出应急工作计划;负责农业生产事故信息、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信息监测汇总工作,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开展农业生产事故处置工作宣传、预防措施技术咨询,做好信息报送、传递等工作。

(三)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应急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划分及职责:

1、综合协调组:县府办负责牵头,由各成员单位派人参加。

主要职责:检查督促各成员单位对农业生产事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协调新闻宣传报道,维护社会稳定;督查事故处置经费、物资储备到位和使用情况。

2、事故调查组:县农业局牵头,由县工商局、质监局等组成。

主要职责:调查农作物受害情况,组织技术专家组开展事故鉴定,查找事故原因,提出生产补救措施;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3、事态控制组:县工商局牵头,由县农业局、公安局、质监局等组成。

主要职责:依法查清经营单位违法行为,对致害农业投入品进行控制,追查源头;做好农业投入品抽样送检工作;协调赔偿损失,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4、物资保障组:县财政局牵头,由县民政局、农业局等组成。

主要职责:筹措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经费;协调监管紧急物资发放和处置经费的使用;负责对事故发生后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三、应急响应

(一)信息报告:县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事故信息报告体系,公开事故举报电话,各乡镇政府要安排专人负责农业生产事故的信息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有疑似Ⅲ级以上农业生产事故发生时,应在6小时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6小时内组织有关部门派员到现场开展调查核实,确认事故。确认后应在4小时内将发生情况向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

(二)预案启动:

发生农业生产事故,各应急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下列程序处理:

1、事故调查。事故调查组及时掌握受害农作物种类、症状、危害程度、面积等情况,特别是对引发事故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施用情况进行重点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评估受害程度,根据受害程度划分事故等级。

2、控制事态。事态控制组对导致农业生产事故的农业投入品采取控制措施,暂时停止该产品销售、使用。

3、生产自救。农业部门根据受害原因及时提出相应的技术补救措施,出台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措施;事发地乡镇政府,根据农业部门提出的技术补救措施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有关部门及时调拨生产补救所需物资。发生Ⅱ级以上农业生产事故时,新闻单位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宣传资料,在媒体上向全县开展宣传、提醒,指导农户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防止受害面积扩大。

4、责任追究。由工商部门牵头,会同农业、质监等部门对造成事故的农业投入品进行抽样检验;对经营单位进行立案调查,追查源头,依法处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同时督促事故责任方及时补偿农民损失,事发地乡镇政府协助做好补偿工作。

(三)善后处理:

农业生产事故发生后,乡镇政府应做好灾情调查统计工作,对生产生活困难的农户,上报县民政部门,给予相应救助。

(四)应急结束:

整个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办公室应提出结束应急的报告,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

(五)信息和新闻报道:

农业生产事故发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掌握事故调查进展等信息,迅速向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并通报给新闻媒体,新闻报道应准确、客观、全面。

四、应急保障

(一)组织保障:按照本预案要求,加强农业生产事故决策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将责任落实到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技术保障:县农业部门建立农业生产事故专家鉴定组,成员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具有相应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中聘请,对农业生产事故原因作出鉴定,为应急处理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县专家组不能确认的,应及时向上级农业部门报告要求派专家进行鉴定。

(三)资金保障:县政府财政要确保农业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所需经费,主要用于事故调查、专家鉴定、产品检测、农户救灾补助以及种子、农药、肥料应急处置储备等支出。

(四)物资保障:建立粮食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急处置储备制度,并及时更新,以保障应急使用。

五、监督管理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人员负责应急工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本预案落实到位,并接受县政府的监督。

六、附则

农业生产范文篇2

(一)狠抓农业科技推广。逐步完善新体制下农技推广体系,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架好农业新技术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加强与科研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物资的示范和推广力度,抓好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狠抓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和监测,加大基层机防专业队伍建设。

(二)狠抓大小春粮食生产。立足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认真抓好2012年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力争全年粮食面积达到92.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9.65万吨,稳定或超过2010年水平。一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大规模培训、大现场示范、大面积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示范展示水平。二是积极抓好双杂良种、优良马铃薯品种的调运及改良工作;三是抓好结构布局、育苗栽植和田间管理,重点做好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

(三)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围绕“四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马铃薯、茶叶、特色水果、食用菌为重点,助推万源农业上新台阶。马铃薯方面,以生产种薯为重点,兼顾菜薯发展,把万源打造成川东北地区、重庆种薯基地;茶叶方面,突出生态、富硒、有机特点,搞好精深加工,抓品牌,增效益;特色水果方面,重点放在已栽青脆李的管理上,同时加大基地建设规模,做大特色水果产业。食用菌方面,引导业主建大棚,发展设施食用菌产业,生产优质对路的新品种。

(四)狠抓农业项目建设。一是继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强化责任,进一步抓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实施。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认真规划、实施省100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四是牢牢把握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动向,抓好农业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工作。

农业生产范文篇3

一、认真落实计划,努力扩大面积。各乡镇要按照县农业局下达的秋冬季农作物面积指导性计划,采取宣传、引导、扶持等各种有效措施,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要发挥区域优势,抓好冬季主要农作物种植,努力扩大冬种面积,为明年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工作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要坚持分类指导,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示范点建设,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大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重点针对当前设施蔬菜种植管理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三、发展高效农业,优化产业布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推进高优冬季作物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以及专用优质农产品,重点抓好果蔬品种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冬种经济效益。要把扩种马铃薯作为促进粮农增收的重点,提前做好种薯调运等工作,提高冬种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效益。要针对当前部分蔬菜价格走高的问题,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冬季蔬菜生产,切实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提高珍稀食用菌现代化生产水平,丰富市民“菜蓝子”供应,稳定蔬菜等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要扩大紫云英等冬季绿肥种植面积,培肥地力,为明年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要继续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冬种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搞好高产高效栽培,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要大力推广实用增产技术,发挥技术整体效应,提高冬种作物的产量和效益。要根据各地资源特点,分作物、分品种建立冬季农业生产示范片,引导粮经综合开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冬季农业开发模式,促进冬季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努力把冬种示范片办成冬季高效农业的宣传展示基地,农民观摩学习的重要场所,提高冬季农业开发水平。将示范推广脱毒马铃薯作为冬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深入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县0.5万亩马铃薯栽培技术上新水平。

农业生产范文篇4

一、全州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今年4月降雨与历年相比较多,加之4月是全州农业物栽种的最佳时期,农业物播种进度较快,为全州大春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今年全州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增粮措施到位,粮食高产创建、间套种等科技示范推广面积大幅扩大。三是针对今年严重的干旱,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加大对全州农业生产的投入。四是由于前期严重的旱情,农业生产得到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农业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确保了全州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前期严重干旱,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群众把大量资金都已投入抗旱救灾,对大春生产投入不足,加之受严重干旱影响,部分农业物长势不好。二是今年立夏以来,全州8县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平均雨量偏少,创历史同期最少记录,导致全州伏旱严重,持续时间长,给全州大春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三是由于今年长期干旱,病虫害呈现大面积暴发的态势。四是由于受畜产品价格特别是生猪价格走低的影响,全州牲畜的增栏、补栏形势不容乐观。五是由于受旱灾影响,年栽种的油茶、核桃大面积死亡,全州油茶、核桃苗长势也不好、合格苗比例低,导致油茶、核桃栽种进展较慢。六是由于受旱灾影响,全州夏荒期间缺粮人口增多,增加了农村维稳工作的压力。

二、当前要切实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认真抓好当前灾情调查、统计、分析、评估和上报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估灾情,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灾害影响程度,及时、准确、全面地查灾、报灾,全力组织抗灾救灾。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务、气象、烟草、民政等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对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行认真评估、分析,在形成书面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时,要到上级部门专题汇报,并邀请上级有关部门到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材料,上报州政府汇总后报省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救灾救济资金投入。

(二)加强以病虫害为主的大春中耕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大春作物特别是水稻、玉米、烤烟、辣椒等主要作物进行田间查苗、苗棵排队,做好保一类苗、提二类苗、攻三类苗,努力实现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平衡生长。要加强肥水管理,根据不同地块,进行灌水或排涝,全面增施肥料,重点施好拔节肥,增施穗肥粒肥,做到根施与叶面施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要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强化病虫种类发生趋势的预测与防治信息,做到准确、及时;加强田间防治指导,搞准病虫种类和最佳防治时期,对症适量下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丰产丰收。

(三)迅速掀起大种晚秋生产的高潮。由于晚秋生产节令强,适种期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谋划布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早熟作物地、缺水未能栽秧的稻田、轮歇地、二荒地等耕地资源,细化工作,将任务落实到村寨、到地块。二是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重点抓好秋玉米、晚稻、再生稻、秋豆、晚秋蔬菜的扩种,力争秋玉米、晚稻及再生稻面积分别达到14万亩和4万亩,全州晚秋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同时,注重晚秋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秋马铃薯、秋菜等适销对路作物,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三是强化科技示范。以品种、适度规模、规范化技术应用作为科技示范的重点,认真选点布局,开展好秋玉米、晚稻、再生稻、豆类的科技示范,要求每个示范点面积不少于100亩。四是做好农资调供准备。针对晚秋作物生产期短的特点,协调组织适宜品种种子调供;组织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供应,保证不断档不脱销。五是适时抢种。合理选择晚秋抢种茬口和品种科学搭配,力争在立秋前后10天内完成播种,确保有种有收,种好多收。

(四)做好以蓄水为主的防汛抗旱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今年蓄水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雨情、水情,逐库逐塘细化蓄水措施,一库一策,在确保库塘下游群众安全的基础上,做好蓄水工作,切实处理好防洪与蓄水的关系,科学防汛,科学蓄水,在保证库塘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蓄水,科学调度水资源。同时,继续抓好各项抗旱措施的落实,切实掌握旱情动态;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预案,加大汛情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抓好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的落实。

(五)做好以油茶、核桃为主的营林造林工作。林业部门要结合中低产林改造,积极争取省的支持,做好报废林木补植更新规划布局;各县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组织以油茶、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选择合格苗适地进行种植,要求油茶种植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要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减少林业经济损失。要进一步核实、统计、上报林业受灾损失情况,抓住国家和省重视林业灾后恢复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对全州林产业发展的投入;要谋划林业长远发展,立即启动和实施水源林建设规划,大力发展以冬瓜树为主的水源林建设。

(六)集中力量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自今年立夏以来,全州大范围内出现高温少雨天气,、砚山、广南3县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至6月全州平均气温为18.6度,比去年同期高1度,比历年同期高1.8度。年1月至7月上旬,全州8县平均积雨量331.4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510.2毫米)偏少178.8毫米,创历史同期最少记录,尤其是7月上旬,全州范围内降雨稀少,致使全州伏旱进一步加剧,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增加,因旱人畜饮水困难又开始上升。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伏旱,气象部门要对天气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集中全州8县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员、车辆、火箭架和火箭弹,实施局部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缓解伏旱严重地区的旱情。

(七)狠抓牲畜补栏、增栏、出栏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得到缓解、青饲料充足的有利时机,尽快发动群众增栏、补栏,在增栏、补栏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选择优良品种。同时,要稳定仔猪生产,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并通过指导群众搞好养殖、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今年畜牧业发展目标圆满实现。要大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保护好种公猪,做好牛冻精调运,狠抓猪人工授精和牛品种改良。要大规模组织青饲料生产,确保养殖对青饲料的需要;要实施好种草养畜等项目,大力推广秸杆氨化、青贮饲料等技术。要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控的责任和措施,今年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要更具体,措施要更有力,发生问题后追究责任要更严格。同时,各县要协调小额信贷对牲畜补栏、增栏的投入。

农业生产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如气候、土壤和水分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域地势复杂、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能够弄清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

(一)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时,通常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将多个统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化肥、农药等条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条件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制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多元统计的重要性。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为了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多元统计意义重大。农业多元统计包括影响农业经济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来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的结果来改善土壤、规避恶劣气候,保护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多元统计的过程也是优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合理配备农业生产人员,配置或更换农业设备和设施,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条件有:农用固定资产、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药用量、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等,在不同的时期,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期,农用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始终高于其它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并且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相对稳定。(二)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劳动力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低。表明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可见,农村劳动力人数并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必然要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业部门,使得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提高,说明农村劳动力过多、过快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由此看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三)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经济与耕地面积的关联度也较低,表明耕地面积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度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提高,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在考察不同时期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近年来,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的关联程度有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耕地的大幅减少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四)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1991~1995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村用电量、农膜用量、农药用量、化肥用量、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从1996~1999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从2000~2004年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农机总动力、农膜用量、化肥用量、农药用量、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在物质条件的首要位置,当时的农村用电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90年代后期及近年来,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降低,在物质生产条件中,由首要位置降低至末尾的位置。究其原因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用电量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电量比例逐渐减少,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得农业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减小。

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完善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一)保证报表的质量。以往由于基层农业报表频繁、数量较多,一些农业统计部门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随意填写报表,使得农业统计报表失去了真实性。所以,必须减少基层农业统计的工作量,减少农业统计报表的频率和次数,比如只做年报和定报,“定报”可以结合夏收、秋收填报。通过减少农业统计的工作量来提高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以保障农业报表的真实性,使上报的数据既真实又准确。针对畜牧领域的统计,可以减少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只对当地代表性较强的畜类进行统计。果蔬类也可参照畜类的方法进行统计,合并相似的指标,精减数量较少的统计对象,通过减少农业统计人员工作量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年报工作中,可以向先进的农业统计地区和单位学习,将本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消耗值以及特色指标纳入农业统计体系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将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体现在多元统计体系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参考。(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是由技能统计站报上去的,数据多数来源于乡村统计员,这些基层的统计员大多数是由乡村干部兼任,这些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统计知识知之甚少,不可避免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致使报上去的数据根本不准确。这就使得上级部门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分析的数据难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使得农业经济的统计效率大大降低。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和统计质量,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统计方法,改变农业调查的传统方式,抽样调查要做到周密和全面,记录要准确。如今是农田家庭联产承包,统计涉及到千家万户,跟原来的集体制相比,统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若依然采取原来的老一套统计方式,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采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如由村镇两级来填写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报表,村镇必须准确掌握有关数据,以保障县市级制作的统计报表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统计质量。

四、结语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农业生产条件。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资本成本投入的加大,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小。因此,必须加大农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杰.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J].农业工程,2014(02).

[2]郭亚丽.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

农业生产范文篇6

今天的会议是在全国从南到北推进秋冬农业生产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秋冬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年度秋冬农业生产先进乡镇,安排部署今年秋冬农业生产。月初,县农业局组织部分种植大户,前往县参观了油菜免耕种植现场,、、等兄弟县市秋冬农业生产来势很快,带给我们的启迪很多,下段,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迎头赶上,动员全县上下奋战2个月,打一场秋冬农业生产攻坚战。县委、县政府对秋冬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会前,县政府县长、县委书记专门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等会,他们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对秋冬农业生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

今年是全国农业的多事之秋,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在这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秋冬农业生产已是“国运所需、农情所系、民生所求”。基于众多因素综合考虑,中央、省、市各级对秋冬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大家务必深化认识,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1、秋冬农业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来势较好,但受上半年早稻减产,生猪价格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距同比增长8%的年度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农民增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除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之外,仍应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年内,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市场油菜籽需求量节节攀升,现均价已达2.7-2.9元/斤,每亩油菜纯收入可达400元以上,全国63%的油菜籽油需从国外调进,年缺口达1500万吨左右,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已连续22周上涨,秋冬农业生产获利空间持续拉大。按照“夏秋粮损失冬种补、水稻损失旱粮补”的思路,大力发展油菜、蔬菜、马铃薯等秋冬种作物生产,极力消除水稻“双改单”导致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不高的影响,把握全年农业生产最后一个增长空间,确保农业生产总量,已经成为确保今年农民增收预期的有效载体。我初略估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冬种实现目标,将为老百姓增收2亿元以上。

2、秋冬农业生产是提升耕地地力的重要手段。耕地地力水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广大农户最容易忽视的一道关口。全国知名蔬菜大棚基地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因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大棚种菜难以为继,不得不花巨资从黑龙江挖取黑土(有机质)更换土壤。这一事件凸显出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有机质失衡、有毒物质残留过高、耕地地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县农户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十分普遍,火土灰、厩肥、草籽等传家宝已经逐渐淡出农民的视野,全县耕地地力和理化性状不如从前,高产田面积不到35%,中低产比例不断增加,耕地地力较快下降,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日益加剧,耕地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顺其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田土,不再长庄稼,我们将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负子孙后代。说得严重一点,这是砸子孙后代的饭碗。为自己着想也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更要倍加珍惜每一寸土地,并从当前做起,想方设法改变耕地地力下降的状况,积极实施秸秆还田,发展冬季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就绿肥而言,亩产2000公斤相当于27.4公斤尿素、12公斤过磷酸钙和32公斤硫酸钾,且能产生300公斤地下根系,肥田作用明显,是提高耕地地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秋冬农业生产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秋冬农业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环,也是来年农业生产的开局之环。近年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切实利用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的秋冬时间段,绕过自然灾害暗礁,最大化组织秋冬农业生产,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手段。冬春农作物总量约占全年总量20%以上,相当于10个手指中的2个手指,其份量不可谓不重。抓好了这20%的秋冬农业生产,就可以为当年农民增收兜好底,又能为来年农业生产起好步,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明显。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政府部门一直在作为,但更需要农户的积极配合。今天到会的有县办点73个村的支部书记,大家一定要引导群众树立“荒田也是犯罪”的责任意识。祖祖辈辈为无田发愁,面对这么好的政策,不主动耕种,对不住良心,对不住子孙。要帮助群众养成自觉秋冬种、自觉向秋冬种要效益的习惯,充分挖掘耕地利用率,极力消灭冬闲田。

4、秋冬农业生产是服务争项争资的重要前提。秋冬农作物是农业在秋冬季节的重要看点。省市每年都对各县市区下达了秋冬农业生产指标任务,要求愈来愈严,检查愈来愈细,且一直将油料生产大县评定与秋冬种挂钩,将相关资金项目安排与农作物面积挂钩。国家财政对油料生产大县有笔很大的补贴资金,全市兄弟县市油菜面积大的每年有1000多万的补贴,少的也有几百万的补贴,我县油菜面积少,尚不属于油料大县行列,县财政这方面吃了亏。秋冬种是争项争资的基础,没有实实在在的面积作为铺垫,再好的典型、再好的汇报、再好的接待,也不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兄弟县市这方面做得好,能争资争项,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政府这个钱给谁都可以,但是是有条件的,谁做得好就给谁,谁做得多就多给谁。县财政宽裕了,乡镇财政才会好过,大户奖励才会更多,惠农资金才会更殷实。今年秋冬作物主要拟种油菜,对于争取全省油料生产大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家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掀起秋冬农业生产新高潮。

二、扭住秋冬农业生产的工作重点

今年秋冬种农业生产要着力克服往年的不足,利用好既定有利条件,着力转变办点示范和推进方式,提高秋冬种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全县秋冬农业工作力度逐年加强,相关示范片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县秋冬农业生产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还存在“三个不足”:一是认识不足。部分干部群众对秋冬种的实质功效和现实意义看不透彻,不主动开展工作,不积极予以配合。二是发动不足。部分乡镇村组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上级相关精神,满足在会上,停留在口上,没有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三是效果不足。部分地方冬种作物管理粗放,产销服务欠缺,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今年秋冬农业生产也面临“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气候条件。据气象部门中长期天气预测,今年全县秋冬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正常,集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相对较少,有利于油菜等秋冬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二是农资价格条件。据市场预测,年前主要农药、化肥、种子价格高位企稳,农资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不会对农业生产增加额外生产成本。三是农产品价格条件。综合中美博弈、游资炒作、因灾减产等多方面因素,全国农产品中长期价格将持续走高,有利于秋冬种农产品市场变现。四是政策条件。国家油菜良种补贴政策、耕地地力提升试点项目政策、全县秋冬种各项激励和促进政策将成为今年秋冬农业生产的亮点。县政府稳定加大秋冬农业生产财政投入力度,对县办点油菜示范片农户除免费发放种子和硼肥外,对稻田开沟、育苗、施肥、除草等每亩补贴110元;对县办点绿肥示范片农户除免费发放种子和根瘤菌肥外,对稻田开沟、施肥等每亩补贴款项50元。同时,将秋冬油菜示范片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并拟安排民政救灾资金对遭受较大自然灾害的油菜种植大户实行救济,对所有秋冬种大户购买相关农机具给予补贴支持,对县办点乡镇、村安排工作经费,列支20万元对全县秋冬种油菜、小麦等面积在一定规模以上且平均单产在正常水平以上的大户进行奖励。根据省、市秋冬农业工作安排,结合我县实际,今年全县秋冬农业生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和争创油料生产大县为目标,按照“保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要求,着力技术创新、着力规模种植、着力服务支持,推进秋冬种产业化发展,努力确保“绿色过冬”。要通过努力,使全县秋冬农业生产面积达到68万亩,秋冬农业覆盖率达到82.5%,其中油菜面积45万亩、蔬菜12万亩、绿肥5万亩、席草2.5万亩、冬粮2.5万亩、其他作物1万亩。

要突出“五个重点”:

1、突出优化布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一片一品”的思路,在不同片区建设不同基地,优化生产布局。坚持有利于形成规模特色,有利于提升地力,有利于提高一季稻产区产出水平,有利于巩固稻稻油“三熟制”的原则,因地制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分类推进。各乡镇要因势利导发动有冬种传统的村组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引导双季稻区油菜生产,确保双季稻产区稻稻油比例在20%以上,调优双季稻产区秋冬油菜和绿肥的搭配比例,扩大特色秋冬作物种植面积。等乡镇要重点发展油菜种植,等乡镇要重点发展绿肥和油菜等乡镇要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要重点发展席草生产。

2、突出办点示范。今年秋冬农业生产办点示范重点突出衡枣高速连接线、洪过公路线、322国道线、新白太公路线等4条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建立办点台账,抓紧落实配套物资,推行集中育苗和有偿化育苗,加强“农技+农机”专业队伍服务,切实抓好县乡两级办点工作。一要抓好5个县办片生产示范。县级油菜示范片2个,分别位于高速公路连接线东起河洲镇河洲村、西至过水坪镇年塘村的10000亩油菜高产示范片,其中核心区3900亩,涉及河洲、粮市、归阳、鸟江、过水坪等5个乡镇27个村;新白太公路沿线东起白地市镇苍江桥村、西至石亭子镇石堰村的5000亩油菜高产示范片,其中核心区1100亩,涉及白地市、石亭子等2个镇11个村。县级绿肥示范片1个,即涵盖洪过公路线洪桥镇白云村至过水坪镇上湖村、高速公路连接线过水坪镇会塘村至洪桥镇柞陂村、322国道沿线白鹤铺镇荷花村至白地市镇灌渡桥等三个地段,示范片连片面积25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000亩,涉及过水坪、洪桥、双桥、白鹤铺、风石堰、白地市等6个镇35个村。县级蔬菜示范片1个,位于新白太公路沿线砖塘镇曾家塘、渡头桥、对塘、鲁家桥、百岁门等村。县级席草高产示范片1个,位于金桥镇210省道沿线新屋、龙溪、竹叶等村。县级油菜和绿肥示范片所处的主要公路沿线,将公路左右两侧可视范围200米之内的稻田纳入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不能间断一丘田。二要抓好10个乡镇办点示范。金桥、灵官、马杜桥、黄土铺、官家嘴、步云桥、砖塘、蒋家桥、太和堂、城连墟等10个乡镇要分别办好集中连片面积300-400亩以上的乡镇油菜示范片。三要抓好2个大面积秋冬农业生产示范片。县农业部门要组织农技干部,结合县办点,选择油菜和绿肥,分别创办油菜2000亩以上,绿肥1000亩以上的农技干部秋冬农业生产示范片。

3、突出发展大户。当前,全县农村劳动力普遍短缺、冬闲田偏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规模效益偏低,在这样的情形下组织秋冬种,就必须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引导发展规模种植大户,推进农业规模发展。一要合理引导。各乡镇村组要抓紧搞好调查摸底,澄清本地冬闲田土底册,组织农户做好土地打捆连片发租工作,积极引导种植大户进行季节性租种。二要无缝对接。积极为种植大户协调租种过程矛盾纠纷,理顺农户和大户之间利益联结,做好大户技术资金帮扶对接工作。三要按章核定。严格按照秋冬种大户核定办法有关规定,做好申报、面积核定、数据公示和产量验收相关工作。各乡镇务必于10月25日前上报秋冬种大户基础信息表,11月10日前,县秋冬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将按章公布初步核定的面积数据分户列表。

4、突出科技服务。科技创新是提升秋冬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部分干部群众一直认为秋冬种不赚钱,同样是一季作物,为什么就不赚钱?除了管理欠缺之外,根本原因还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装备的应用不够。一要推广主导品种。根据省市业务部门安排意见,今年全县油菜要大力推广湘杂油188、中油杂12号等8个“双低双高”(低硫苷、低芥酸、高产、高抗)新品种,绿肥重点推广河南信阳紫云英良种,马铃薯重点推广费乌瑞它、东农303等新品种,蔬菜重点推广包心结球芥菜、龙牙百合等7个优特新品种,席草重点推广台湾绿草、蔺草1号等良种。二要推广主导技术。要集成一批生产和机耕技术,为秋冬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油菜重点推广育苗移栽“一穴双株”栽培技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稻田油菜要广泛应用免耕机械开沟直播技术、研发实践稻田油菜旋耕直播技术,绿肥大力推广紫云英+油菜“二花”混播和“根瘤菌肥+三元复合肥”二肥适施技术,蔬菜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应用高效低毒农药。三要抓好新技术试验。县农业部门要在洪桥镇柞陂村、白地市灌渡桥村办好1个300亩连片的绿肥新技术试验区,加快科技转化,探索绿肥良繁。

5、突出产业开发。秋冬农业生产的成败在于效益,效益离不开产业,必须加强秋冬农业产业开发工作。一要推进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多方引导,建设一批秋冬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培训,强化监管,确保基地无公害生产水平,要分段分片包装一批用于招商引资的秋冬农业生产基地。二要培植产销载体。引导发展油菜、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功效,增强秋冬种农业生产产销联动能力。力争2-3年内创建2-3个油菜专业合作组织,同时,积极招引油脂、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协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秋冬农业订单基地,力争秋冬油菜订单率达到50%以上,秋冬蔬菜订单率在80%以上。三要谋求品牌效益。积极联系盈成、金健、巴陵等大中型油脂加工企业,加快本地油菜产业开发,力争形成祁东油菜品牌,加大砖塘蔬菜、金桥草席等地方品牌包装力度,积极探索秋冬农业生产品牌之路。

三、强化秋冬农业生产的保障措施

在当前广大农户积极性并不太高的现实条件下,确保秋冬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必须围绕领导责任、宣传发动和督促考核等工作重点,调动干群生产积极性,执行严格的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协同。县委、县政府对秋冬农业生产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切实把今年秋冬农业生产任务落到实处。要层层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县、乡镇、村三级要逐级签订责任状,出台考核办法,将工作责任分解下沉,将任务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干部头上。县农业部门要担负起牵头主体责任,组织县乡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创造性开展工作;县水务部门要深入开展冬修水利建设,着力做好大户抗旱防涝服务;县农机部门要抓好农机新技术培训,着力做好大户农机服务;县经管部门要引导发展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大户土地租种服务;县统计部门要做到相关数据统一口径上报;县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专项经费和补贴资金拨付工作;县中华联合保险公司要推进油菜种植保险业务;县金融部门要加大大户金融信贷支持。县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导农户做好防旱防寒防冻工作。

2、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政策落实。宣传发动是诸多工作的重要环节,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今天会议之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宣传标语、现场咨询、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形式,大力宣传今年秋冬农业生产的专项刺激政策、专项技术和组织模式,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和农民创业典型,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营造秋冬农业生产浓厚氛围。各乡镇村组要迅速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层层解读传达今天会议精神,确保农户对今年秋冬农业生产新政策、新技术、新要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组织农户迅速掀起秋冬农业生产高潮。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办点推进政策和大户奖励等政策精神,坚决执行“谁冬种,补贴谁”的补贴办法,切实发挥惠农政策激励作用,不让懒农民钻政策空子,不让秋冬种农户在政策上吃亏。

农业生产范文篇7

一、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为了使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国务院将高等农业学校交由农业部领导,刘瑞龙作为当时主管农业的副部长,他的“以农为本”的农业教育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农业教育的职业性,具有农业职业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瑞龙在高等农业学校转移领导关系会议上的发言中就指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迫切要求把培养干部的工作同生产指导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加速农业生产发展。”在当时,我国培养农业干部的工作主要在于农业院校,而农业干部的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随后,刘瑞龙又进一步指出:“今后从高等农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应首先分配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国营农场等基层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劳动观念”。在这里,刘瑞龙对于农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培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合格的农业人才,这充分凸显了农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彰显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2.专业设置、教师配备遵循“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刘瑞龙的农业教育思想中,始终贯彻专业设置必须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对院系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43个单位(包括林学院)调整为30多个院校,将原有的182个系科调整为23种137个专业。”经过调整后的院系和专业,基本上体现了服务当地农村经济,照顾了农业的地区性,专业设置更好的体现了服务地区农业经济的基本思路。

在教师的配备方面,刘瑞龙特别注重从事农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兼任教师的重要性,他认为,“高等农业学校和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密切配合,可以适当吸收生产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的人员兼任教学工作,利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吸收具有农业生产经验的人员兼任教师,以此充实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刘瑞龙“以农为本”的农业教育思想,在我国农业合作化完成之后,对于当时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和很好地培养干部,提高干部质量,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育模式践行“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模式上,刘瑞龙通过加强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以此践行“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刘瑞龙多次强调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要服务农业生产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学习了生产技术,反而不从事生产,害怕劳动,只愿搞科学研究、考博士、当专家,不愿到农村参加劳动、指导生产,不去做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者,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假如科学不为我国生产发展贡献力量,试问人民要科学做什么?”这也就是说,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来服务的。在教育方式上,刘瑞龙十分关注以实践为本位的教育方式,他指出:“要使学生不仅有基本科学知识,还要有实践知识;不仅要读好书本,做好室内试验,而且要深入田间,通过生产实习,把课堂讲授、实验研究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就从目的和方式上确立了“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凸显了农业职业教育以农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农业教育模式。

二、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如何使这种互动向互利双赢的方向转换,其中,刘瑞龙“以农为本”的农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职业教育性与现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确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和区域化,在遵循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和方向下,应该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制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思路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单一地就教育而论教育,而是把整个农业教育放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全局中去把握,在发挥农业教育服务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和突出区域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当展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层面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则是各类农业职业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必须面向农村,以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为目的,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实现学校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2.从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出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设置

目前,“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已进入了求规模、数量发展转向求内涵、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农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课程,调整专业设置,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应该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对此,我们有必要吸取刘瑞龙“以农为本”的农业教育思想的有益经验,他认为,“为生产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是必需的,但必须注意到农业生产是一个整体……只能在一门专业中当状元,而对其他方面缺乏必要的常识,要想有效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是困难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以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出发,设置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些专业设置可以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学生学完某门课程体系就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长远角度来看,还必须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农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如开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农村家政服务以及小型农场管理等相关专业,从而使专业设置符合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和发展。

3.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刘瑞龙指出:“农业生产,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工作,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是互相推动、互相发展的。”为此,在农业院校的工作中,他提出,“必须贯彻教育、生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方针”。由此可见,刘瑞龙早年对农业教育模式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就有所思考并付诸实践。

今天,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我们更应该要求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实施以学建产、以研兴产、以产促学的产学研模式。首先,建立自己校内的农业生产基地,将现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做后讲或边做边讲的教学方式;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步伐,注重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加大对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从生产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最后,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为出发点,将现实生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中,使学校对农业生产需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授的农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可以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从而提高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农业生产范文篇8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耕地红线;土地闲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取得了以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关系社会稳定。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农业生产中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近年来,在粮食质量安全抽样检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脱贫攻坚挂钩帮扶等工作过程中,对当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1城市扩张冲击基本农田红线影响粮食安全。改革开放近40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1]。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大广场、大马路、大建筑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大手笔推动下,毫无疑问地让许多农业用地变成了城市用地,耕地总量正在逐年减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单独两孩”政策的施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人左右,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到203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人。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按人年消费粮食400~500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需达8亿吨,而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亿吨,这就意味着今后13年粮食产量还需增加近2亿吨,如果耕地得不到保障,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一直反复强调必须严格“保卫1.2亿公顷耕地红线”,但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个别地方未经批准,在耕地甚至在基本农田里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有的地方以土地流转为名,违法占用农地搞非农化;有的地方租赁设施农用地,变相搞农用地非农化……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耕地却呈现出加速流失的趋势,据估计,1978-1996年耕地流失442万公顷;1996-2003年耕地流失672万公顷,2003-2009年耕地流失832.3万公顷。国土资源部指出,我国人均耕地2009年就下降到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一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其他因素,我国人均耕地一直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很不平衡[2]。这些现象,不仅影响设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而且诱发农用地管理失控,冲击耕地红线,影响粮食产量,甚至危害粮食安全。1.2农民离村进城致土地大量闲置影响粮食安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就业面越来越宽,城市劳动用工的严重紧缺,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促进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即便不离开家乡,很多农民也选择了放下农活、就地务工。在某些地区,由于农副产品长期处于低价,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利润空间极小,特别是自然条件差,必要生产技能缺乏的高寒冷凉山区,利润空间几近于零,而就地打工的劳动力日工资都在150~200元,远比务农来得划算、实在。据统计,我国现有5.8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的就达2.8亿左右(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人口58973万人,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而且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大量的土地被闲置[3]。在我国这个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土地的闲置给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1.3粮经结构的无序调整影响粮食安全。什么赚钱种什么,对于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是无可厚非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指导,导致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随意性很大。加之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瞄准农业加大投入,大片连片农田被集中流转、租用,进行集团化生产,而这些大规模流转、租赁的土地,大多用于林果、药材、工业原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或畜牧养殖,用于粮食生产的几乎为零。在逐渐减少的土地上,粮食种植的比例仍在降低,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1.4种子农药化肥监管影响粮食安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虽然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有关部门也不断出台文件,加大监管力度,但从公开披露的案件来看,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等坑农、害农案件屡见不鲜。如果不持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严厉惩处制假售假不良商贩,不仅会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破坏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必然给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1.5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粮食安全伴随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的变化,农业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据模拟计算,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模拟的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到2050年全国粮食产量的损失将分别高达16.3%(约6354.17万吨)和14.9%(约5794.81万吨)。其次是水的缺乏,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2016年人均水资源约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且分布不均,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仅占全国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国耕地42%的黄、淮、辽流域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9%,这些地区干旱缺水,每年受灾面积0.20~0.27亿公顷,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第三是土地资源的退化。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然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土地却相对较少。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国土为草原和难以被利用的未开发土地,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6%,农业用地占16%,其中耕地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13%。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93%。加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耕地等资源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又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方式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导致地力不断下降。农业部在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指出,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我国农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2012年使用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616.97万吨。同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75.1万公顷。数据显示,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在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同时,严重污染了土地和水资源,成为我国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显示13%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受城市废弃物、工业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面积达上千万公顷,其中重金属污染面积高达2000万公顷,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仅重金属污染一项每年造成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粮食产量需要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这一矛盾,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极大挑战[4]。

2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几点思考

我国以7%的土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本身就使粮食安全处于高危状态,加之水资源的逐渐枯竭,石漠化、荒漠化的加剧,更使这种高危状态趋于晋级态势[5]。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重点。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走一条“耕地﹢科技﹢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粮食经济,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这样才能使粮食保持安全状态[6-7]。2.1科学规划,强化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在保证建设需求的同时,尽量压缩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合理使用,不越过1.2亿公顷耕地红线。宏观调控,示范引领,科学制定粮、经、饲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合理运用国家储备粮食收购价格调控,使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上保持平衡,粮食产量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稳步增加。依靠科技,强化污染土地治理,提高土地质量,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人员返乡争当种粮大户,在充分利用土地,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2.2加强管理,改善习惯,提高粮食利用率。借鉴和吸纳国外成功经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粮食安全意识,并从制度和社会2个层面,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光盘”行动,改善生活习惯,全面培养国民珍惜粮食理念,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农业、粮食主管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对粮食存储、流通的科技攻关,为粮食存储、流通提供有效的科技保证,同时要强化从事粮食存储、流通的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保护好每一粒粮食,充分发挥每一粒粮食“保命安民”的作用。2.3加大投入,强化科研,提高科技利用率。加大投入,注重培养,优化吸纳,科学配置。采取由政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科研课题,配足经费,组织精英团队,重点攻关,力求取得具有突破性和超前性的科研成果,保障科技与粮食需求同步。同时,组建科技推广组织,向农业企业推广科技成果,收取科研成果使用费,再由农业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和必要生产要素,并签订生产合同,形成“政府﹢科研机构﹢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农户”的科技研发推广模式,这样既能提高经费的使用率,留住人才,解决科研的盲目性,又能畅通科研成果应用渠道,从而发挥科学技术在保证粮食安全中的阶段性作用。

3结语

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加强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粮食经济。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加强农业生产的宏观引导,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粮食安全意识,引导人们养成节约用粮习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出率,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安全底线。

参考文献

[1]孙中叶.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共赢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6):4-5.

[2]易小兰,袁泉.主销区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6):1-3.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4]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5):42-47.

[5]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17-09/03/content_41523193.htm.

[6]武力超,陈曦,顾凌骏.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13(1):57-62.

农业生产范文篇9

一、全市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添加,农业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我市完成农业总产值441.14亿元,同比增进3.7%。个中栽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产值辨别达223.29亿元、5.63亿元、190.87亿元和10.94亿元,辨别增进3.5%、12.8%、3.0%和10.3%。

(一)农产物持续增产。2012年,全市农业工作者克制了天气、病虫害等不利要素,粮食总产量到达278.88万吨,同比增进1.6%,个中大、小春产量辨别为224.41万吨和57.47万吨,同比增进1.9%和0.3%。油菜籽总产量到达23.43万吨,同比增进12.5%;蔬菜总产量到达484.1万吨,同比增进2.9%;茶叶总产量达1.1万吨;生果总产量达120.76万吨,同比增进2.0%。

(二)畜牧生产不变发展。全市积极落实畜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畜牧产物产量的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到达101.91万吨,同比增进4.2%。个中猪肉产量达71.83万吨,增进3.5%;牛肉产量达1.77万吨,增进4.6%。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生猪养殖业,也禁受住了价钱动摇的宏大考验,全年生猪出栏到达1081.1万头,同比增进3.5%。岁终存栏量达527.49万头,同比增进3.1%,保证了全市畜牧产物市场供应。

二、我市农业添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据交流材料显示:2012年,我市农业添加值到达267.8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市和市之后,居第三位;同比增进3.7%,增幅位居第10位。

相关于沿海城市,我市农业添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4位,农业添加值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仍占无足轻重的位置。

三、全市农业生产出现优越的发展势头

2012年,全市各级党委、县政府落实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发生了可喜转变,详细显示在:一是优势重点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确定了总投资达200亿元的382个农业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这些项目掩盖生猪、茶叶、猕猴桃、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主导产业。截止2012年岁尾,全市共建成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场)到达167个,比上年添加9个;新建成一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已认证的各类优质农产物数目到达725个,比上年提高27.4%。农产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业产业构造,为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供应了微弱推力;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时提高。2012年全市开展400万亩粮食丰登示范基地、100万头生猪、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5万亩食用菌、50万亩工业原料用材林等规划化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产不时向集约集中规划运营形式改变,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到达71.4%,比2008年提高了7.0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全市农业持续发展的强壮动力。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到达288.33万千瓦,比上年增进6.4%。个中大中型农用迁延机、小型农业迁延机比上年同期添加21.8%和4.0%,辨别到达11138台、25276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解放了乡村劳动力,大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才能。

四、做好2013年全市农业生产工作的建议

坚持全市农业和乡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留意克制农业生产本钱高、首要农产物价钱不不变等不利要素,发扬我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发扬政策导向效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深化贯彻全市乡村工作大会精神,是书记在乡村工作大会上的主要指示,结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积极落实市委、市县政府制订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方法,加速生猪、茶叶、猕猴桃、花草、蔬菜等五大优势产业发展,为农业添加值大幅增进供应产业支持。

农业生产范文篇10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喷灌面积230万hm,微灌面积30万hm。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