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1:21:12

农业市场

农业市场范文篇1

虽然从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市场机制远没有确立其主导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农村市场相关的市场主体、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离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培育。

一、进一步培育农业市场经济的核心:完善市场主体

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就必须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农业微观主体是农户。在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界定和保护农户的产权,使他们安居乐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受各种侵权行为的困扰。其界定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明晰农户经济的产权。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关系,使所有者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实现财产主体多元化。其基本措施是:(1)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形成农村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活跃发展的格局。(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是变更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而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根本改革传统的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产权应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符合规律的界定,重新界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现形式,确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实行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各财产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的约束关系。在新型的土地产权关系基础上,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使承包土地具有法律保障,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证的形式促使土地流转。同时,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有偿合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投入制度。(3)将土地以外的集体财产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化。当前应从清理集体资产入手来明确农户经济产权。一是对集体所有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二是对农户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划清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把应属于农户所有的资产权益收回来,切实解决农户及其权益被侵占流失的问题;三是对必须重估的集体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解决资产帐面与资产价值相背离的问题;四是对经营者占用价值总量或资本进行核定,明确农民经营集体资产的责任。逐步建立以集体资产占用价值量或集体资金效益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新方法,促进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二,科学地界定农地产权中的转让权。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在经济上、法律上严格确立农户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与这种宏观要求相适应,界定农村土地产权的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农户的自主权上。除了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之外,土地使用的转让权可以交给农户。目前,应该明确土地转让权在什么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集体,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归农户。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的监督制度,允许农户合理地转让土地,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坚持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合理规范而又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参与农村土地市场主体、土地转让条件、转让程度、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鼓励和保障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土地转让和流转。

二、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体系的建设

根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调控的经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还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在经济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是发育不全的。因而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进一步发育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首先,政府应继续放开产区的初级市场。从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但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的粮食、棉花市场尚未放开,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措施逐步放开,在减少国有限额收购任务前提下常年开放粮食市场,特别是产区的初级市场和大部分县以上的粮食批发市场。跨地区的粮食购销活动主要通过县和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进行,销区流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暂时不允许到产区农村基层(包括集贸市场、农户、个体私营粮商、集体粮食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收购原粮。同时,也要有秩序地开放产品初级市场,应允许产区基层粮食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粮食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通过市场竞争收购农户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的商品粮。但这些粮食应主要通过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销售,一般不得越过当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直接与销区粮食企业(包括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企业等)成交。其次,在市场体系中,应充分发挥目前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我国所要建立的正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应分为中央级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跨省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并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又分为区域中心性批发市场和市区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本省和本地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其辐射力往往是地区性的。两级批发市场要明确分工批发的权限。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调节,进而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地方政府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调控,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担对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节。两级批发市场调节需要互通信息,建立准确、迅速、方便低廉的信息网络,快速地把中央级现货批发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企业。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第三,逐步建立地区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了“专业”和“批发”两种市场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发展需要的优化市场。而期货市场是指预先付出少许保证金,在将来的某一确定日期、地点,按照约定的价格、规格、数量、品质交付并结清的交易场所。期货市场一般由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形成。建立期货市场是避免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产量大幅度摇摆,农民单方面承担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情况,循序推进。(1)先在交通便利的农产品集散地或专项产品加工集中地建立专业市场,由批零兼营逐步转向批发为主,再由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2)先选供求数量大、市场竞争性强的加工产品,如食品、食糖、食品油、中草药,以及容易储运的非鲜活的农产品,如粮食、大豆、花生、黄麻等,在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育期货市场;(3)加强专业批发、期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好场地、摊位、柜台等基本设施,再是搞好配套设施,如水电、卫生、交通、结算、管理等系统的设施建设;(4)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人和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同市场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商品集中到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以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建立期货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期货市场的货源供给。第四,逐步推行和实现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有计划指导,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设想是:凡国家定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糖蔗、蚕茧、烤烟等,要委托收购部门同农户签定好定购合同;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要事先或委托收购部门与农户鉴定供货合同;凡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己的购销计划同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凡组织经营农产品外贸出口的部门和组织,要同农户或生产单位签定外贸购销合同;凡签定购销合同必须按合同法进行,坚持自愿、互利、平等,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条款。凡预先不签定购销合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利用行政职权,强迫交售或设卡拦路;凡没有合同约束的农户生产的产品(除国家禁止生产和流通的产品外),可以由农户自由销售。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要破除经济上的“诸侯割据”和“围墙政策”,至于地方与中央、产地与加工地、内销与外贸的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协商解决。

三、发育和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根据市场学原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及其它专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发育完善、健全有序的市场客体结构和组织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本前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育要素市场比发育产品市场更为重要。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最重要的是建立3个市场,即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一,发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关键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流转机制。首先,应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特别是明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合理构造农村的土地产权结构和土地产权关系。基层社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组织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具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于外界的不法侵权行为,如随意侵占土地,越过所有者或强迫所有者按土地承包面积对农民进行乱摊派等,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加以禁止。另外,可通过颁发长久性的土地使用权证并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使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制制度化、法律化,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流转化。在坚持流转自由的前提下,从延长土地承包期、分离土地经营与社会保障职能入手,恢复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鼓励已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户自愿放弃承包土地,以此来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朝着有利于农业经济和农用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的方向流动。再次,加强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建立完善配套的土地市场服务体系。政府应根据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比较完备的管理和规范土地市场的法律法规,在健全法制和科学管理基础上引导土地市场的发育。除此之外,政府应建立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属于商业性银行,它为农村土地要素的有偿转让和合理流动提供资金保证。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引为借鉴。第二,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已成为阻滞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瓶颈部分。要培育和发育农村金融市场,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从组织和功能上对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新的农业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二元金融体系。政府应考虑建立政策性的中国农业银行,这种性质的农业银行应代表政府向农业提供政策性投资、融资服务职能。政策性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就决定了政策性农业银行从上到下都会有一个发达的、分布面较广的基层营业网络机构,如果缺少这个网络机构,而把业务委托其他商业银行办理,政府的农业政策等优惠容易被截留,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商业性的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即通过把现有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经营性业务与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成产权明确的股份制中国农村合作银行。这家银行虽然在经营性质上是商业银行,但政府应在经营宗旨、服务对象,经营范围方面作出有利于农业的制度规定,对其经营活动保持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促使资金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再次,要打破农村金融业的垄断,促进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大力培育民营现代化金融组织。培育与发展民营金融组织应重视发挥农村民间传统的非制度金融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发展跨地区的制度金融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要办成社区性的资金互助组织,在农村社区范围内为农业、为农民服务,对目前已办理存货款业务的合作基金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风险保护和防范机制。并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有效地运转,进一步活跃农村资金融通,诱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政府应在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基础上促进长期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并逐步地朝培育长期金融市场(主要指股票和某些债券的发行和卖买)的方向过渡。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融资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发育农村长期金融市场要因势利导,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系统可用债券、股票、组织信托投资、抵押贷款等方式把证券市场的资金引向农村。另外,农业金融保险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多方位引导农户的保险资金投入长期的资本形式。第三,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政府应拆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樊篱,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有调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首先,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到社会就业合理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赋予劳动者主体的地位,保证其择业权利的实现。其次,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探索新的人口管理办法。可考虑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建立以公民住房、生活基础(如稳定的职业、收入等)为落户标准的户口迁移制度。可以先在县城以及县以下小城镇试点,允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自由落户,使进入非农产业发展小区、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实现工作和生活基础由乡村到城镇的空间转移。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应该同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考虑。在中等城市周围,县城和建制城镇开办工业小区、科技小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实行农民带资进城、口粮自理,并附加诸如在小区兴厂办农场,退掉承包地等条件,使农业劳动力迅速向外转移。再次,应与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城乡相互衔接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流转中实现有效地转移,有计划地开放县城以上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秩序地进入城市出现的就业空缺行业与岗位,并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状态;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际间合理流动,在互惠互利地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等方式建立省(区)际劳动力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最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要体现政府监督调控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计划指导。

农业市场范文篇2

当前抓农业,必须抓好市场,如果不抓好市场,只等于抓了一半工作。如果说,80年代初对我国农民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字是“承包”,正如农民们称赞的“大包干、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90年代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字则是“市场”,现在农民已成为农业市场的主体,所谓主体,是指经常性进行购销活动的人流,如果不把农民引向市场,就打不开农业市场,就打不开国内外市场,就不可能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有高的速度,好的效益。因而,农民兴奋地说:“建一处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它预示着我国农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也是我国农民在继乡镇企业伟大创举之后的又一创新。我国现阶段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基本单位的农民势单力薄,它终归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脱胎而来的,烙上的是小生产者和胎记,与现代化的农业有难以调和的冲寒;另一面,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育的情况,宏观政策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家庭经营的客观需求,农民与市场未建立稳定的联系,国家和各级政府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和机制也不很健全等。农业承受着两大风险,即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面对国内外大市场,往往一遇市场风险就无力与之抗衡,只能任其市场的冲击而自生自灭。在这种形势下,农业市场经济就必然应运而生。

百炯争流,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与特点,参照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农业市场的实践中,经各省、市因地制宜的试点、试验,出现了很多突破与创新,出现了旨在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适应市场经济新的尝试和新的模式,诸如:

1.“三划一同”四位一体的模式。我国许多研究农业发展的专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现阶段,在农业上实行农业区划、农业规划、农业计划、农业合同简称为“三划一同”四位一体的模式,则是我国目前在农业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的最佳模式。区划的作用在于查明和评价本区域资源的现状与可供开发利用情况。规划与计划,以预测市场变化,作出发展商品生产的决策,使之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速商品与资金周转,增强带场竞争力。农业合同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可使无序的市场转向有序市场的有力工具,农民接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或商贸部门接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管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种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国营、集体、个人经营联合起来,突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将县内外,省内外以及国外企业衔接起来,突破了行业隶属的界限,将农、工、贸行业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互补。

2.“中国式现代农场制度”的模式.有的农业专家、学者提出,要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以适应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立足于目前我国农业“超细小”的经营规模,是产生极低下的农业生产率的一个基本原因。一个农民养活三四个人的状况,终究不能长期维持下去。那么,现行的农户承包责任制将如何顺应市场经济这一大趋势而完善和前进呢?必须以土地国有化、国有土地出租为前提,建立个人承租的“中国式现代农场制度”,将促进土地的自如流转和合理使用,以推动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所谓“中国式现代农场制度”,实质上是工厂制度在农业中的翻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国有土地出租—农场主—农业工人为典型结构,以土地适当集中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谋取利润为直接目的;在农产品价格彻底放开,并最终拆除旧的户籍栅栏,形成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开展公平竞争的商品化生产。

3.“公司加农户”模式。这种以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大多是围绕一个支柱产业成立的专业性经营公司,公司的“龙头”连接国内外市场,“龙尾”连着千家万户,逐步把农业引向市场,实现农业规模化、企业化。其经营方法是,公司与农户自愿签订合同,向农户有偿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数量、规格或品质交由公司统销,从而使公司与农户形成一个互为依托、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据不完全统计,起源于河南省汝洲市的这种“公司加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截止1993年底,全市实体性“龙头”公司已达百余家,连接农户13万个,年产值4.5亿元,年收入8200万元。

4.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福建省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经营,即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重点产品的生产几加工、销售、联合有关部门与农户,进行一体化经营,主要做法,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与其配套的加工业、运输业、使之形成一条龙格局;以农副产品为基地,以商办工业企业为龙头,以综合服务为保障,结成集团化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与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围绕某项主要产品,建立民间专业学会,通过提供技术、良种、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根据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及主要大宗产品,由政府设立机构统筹安排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事宜。

5.农业经济“公司化”的模式。上海浦东探索出农业经济“公司化”的新模式,选定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1.76亿元,上交税金2196万元的陆家嘴开发区洋径乡为改革试点,模式的主要内容:一是成立广洋发展总公司集中乡、村、组三级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并允许全乡所有职工、村民参股,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二是实行总公司投资分配为主,分公司、子公司按劳分配的新办法,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6.海南模式。这是在全国率先大规模搞起股份制企业的省份。即以海南夭时地利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最佳选择,挣脱了“家庭”经营的案臼,突破了“家庭”生产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低、经营规模小、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弊端。农民以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实施农业成片综合开发,其生产与经营完全纳入现代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创造出了“生产社会化,经营企业化”,公司加农民,农民办公司的海南式的农业开发新模式,据统计截止1993年底,试验区已累计组建企业700多家,注册资金总额50多亿元,其中外企18家,投资金额5386万美元,股份公司自筹股金2。多亿元,试验区的农民,也再不是传统意义的展民,彻底告别“一家一户”形成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企业的股东,并为雇员,可应聘从事种植业、加工业、经销业等,每月拿薪水,年底还有分红派息。如海南民源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澄迈县美亭农业高科技开发区,1991年创办之初,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30元,现已突破了4000兀。

7.农业股份合作制模式。青岛市最近制订了《加快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意见》中,将原来农村乡镇以上企业改制和组建成股份合作制。由企业自由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如法人参股联营、财产折股合营、职工参股共营、资产折投出售等。股权设置由原来的集体股、共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改为集体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等方面,采取村及村以下企业实行“一表一章”制。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市场范文篇3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子项。我国于20世纪9O年代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到21世纪初,休闲农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超过150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目前,沈阳市有休闲农庄(园区)15家,年接待57万人次,占休闲农业总接待人次的66.6%;年营业收入2亿元,占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的79%。沈阳市休闲农业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发展速度快。苏家屯区的马耳山号称“沈南第一高峰”,登山、采摘是其生态旅游的项目,其中草莓采摘棚及蘑菇采摘棚最吸引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同时,其还有若干家小型农家乐及配套娱乐性设施,如拓展训练基地等。沈阳市休闲农业的“先驱”是依托自然景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其为休闲农业的初级形态。农家小院往往呈聚集状态,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马耳山周边、新民市前当堡镇仙子湖等地。据统计,全市农家乐的数量为330家,年接待量达90万人次,占休闲农业总接待人次的33.4%;年营业收入约6000万元,占全市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的21%。综合型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的高级形态。其虽起步晚,但起点较高,规模较大,在硬件设施、文化品位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目前,沈阳市在建的规模化、生态化综合型休闲农业园区有7个,预计总投资23.8亿元,建成后可年接游客228万人次。如在建的沈阳市光辉世界现代农业博览园总投资10亿元,包含农业综合展览、青少年科普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实践农业等多种功能。

2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由对某种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旅游购买者构成,由旅游者、旅游购买力和旅游动机3个主要因素和其他因素构成。

2.1旅游者

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现状,其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对旅游业有着积极的反馈作用。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客源。前往郊区旅游的城市人口基数越大,郊区旅游越容易发育。城市规模越大,城乡景观的空间差异就越大,城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旅游出行率就越高。沈阳约有人口720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度假休闲需求,通过欣赏大自然减少城市环境、生活、工作的压力。

2.2旅游购买力

经济条件是产生一切需求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将产生跨国旅游的动机,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2011年,沈阳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20元。

2.3旅游动机

人们要参加休闲农业活动,还需要有强烈的主观旅游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是推动观光休闲农业消费者实行某种行为的一种愿望或意识,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休闲农业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游客参加休闲农业的动机是满足其“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人们之所以想回归大自然,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主要是生存环境恶化导致人们期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寻找环境质量好的“世外桃源”。内因主要是精神上对自然的情结与身体需要恢复精力。喧嚣拥挤的城市、单调和公式化的生活、高节奏和重复的工作,给现代人带来压抑、烦闷、疲劳的感觉;到宁静而又祥和的大自然中去,会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天性,使人彻底放松。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和博大精深,激发人们去认识、去探索。

2.4休闲时间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d工作制,使公众全年的法定假日(含周日)多达114d。加上带薪休假,沈阳市的工作人口每年将有1/3的假日休息,这些休闲假日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2.5交通便利性

近郊位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段,临近城市,是距都市人最近的“自然界”,也是短途旅游的最佳去处。截止2005年,沈阳已建成农村公路6198.4km,近郊区各村都已经有了较为宽敞的道路,很多地区甚至已经通了公交车,交通条件便利。

3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趋势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观光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仍占重要地位,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1)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3)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4)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管理逐渐规范化;5)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观光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发展。

4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很多地方往往是就资源论资源,不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对顾客的年龄、收入、心理、旅游目的等了解不够,既不能给旅游产品作出正确的商业价值判断,又难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变化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论证,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加上品牌意识淡薄,造成游客重游率低,经济效益不佳。近年来,沈阳市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4.1缺乏特色和品牌,呈现同质化

沈阳近郊农业休闲旅游推出的项目基本都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虽然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天天都一样,次次都相同”,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项目的同质性使旅游点间可以轻易替代,不利于培养游客对该旅游点的忠诚度。

4.2景点分散,知名度不高

沈阳近郊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他们各自为战,缺少合作,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

4.3开发深层低,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完全

许多地方缺乏对旅游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单一,缺乏必要的服务。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4忽视旅游产品售后服务,服务品质有待提升旅游也是产品,也应有产品的使用信息反馈和售后服务。绝大部分开展休闲旅游的村镇只提供迎来送往的基本服务,没有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从而导致游客流失。

4.5开发建设不规范,布局杂乱无章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的指导,有些村镇的开发缺乏规划,硬件设施较差,各类用地参差不齐。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与旅游业脱节,无法形成整体风格,破坏了游客对农村旅游点的好印象。

4.6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知识

当地服务人员多为村民,未受过正规培训;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也不够规范,没有就业协议,服务人员的利益缺乏保障;各村镇基本上把发展休闲旅游等同为经营饭店和旅社,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

5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发展建议

目前,沈阳市休闲农业的旅游产品经营水平层次较低,旅游项目千篇一律,降低了综合效益,严重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为目的,对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或更新换代。一是保持鲜明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异质特点,避免开发后原有特色遭到破坏。二是提高市场知名度。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良好的促销方式。三是加强与周边景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丰富产品结构,打造多样化品牌,增加游客的可选择性。四是结合季节进行旅游项目的转化,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农业的特点推出相应项目。五是加强自身建设,搞好内部管理。在发展旅游硬件方面,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服务人员技术培训;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6结语

农业市场范文篇4

企业化主要设计到农业方面的两大类企业,一个是生产型企业,一个是服务类企业,所以我很希望农业真正走近现代化是对生产型服务型企业的配合和发展,减税是非常应该的,但是真正要走向现代农业恐怕还是企业化的问题,所以我对在座的生产型的企业和服务型的企业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想利用这个机会,就农业方面的企业的由于问题跟大家进行沟通。

有这样的几个问题进行沟通:

一、现在活跃于农业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问题。

现在我们农业方面数量上80%都是民营企业,但恐怕农业方面的民营企业现在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讨论。

1、融资问题。

最难的还是农业领域的企业,农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融资非常难,据说现在民间现金有1万多个亿,大规模的存在于民间信贷,所以我觉的对于这类企业的经营方面的放开恐怕不仅仅是银行政策和所谓直接融资的问题,恐怕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民间信贷的问题,我一直呼吁我们要放开民间信贷,原因是对大量的农业类的企业其实很多的融资都与此相关。如果你要搞市场经济必须放开民间信贷,因为市场经济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财产权

应该承认民间信贷的问题,不成为这个问题,民营企业到最后非常艰难,恰恰这类企业往往是适合于民间信贷的,所以考虑民间信贷放开的问题,如果不放开,民营企业永远走不出困境。我在内蒙,有的同时告诉我,你讲的民间信贷大量存在于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法律的依据,一旦被发现就是非法的,完全限制了,我想应该放开,否则的话这类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解决不了。

所以我想融资难的问题是这类企业遇到的重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经营当成服务业,只有当成服务业的时候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我们的存款很高,很多企业还喊没有钱,就是我们的金融没有作为服务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没有任何的标志没有任何的表现这是不对的,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要融资,最终的结果还是要靠这类企业的不断扩大才能最终让农业成为产业,否则是不行的。

所以我一直呼吁,对金融方面考虑到农业类企业的问题,他们融资起来非常困难,而且稍微一出动就违法法律,要研究和考虑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融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民间信贷尽快放开的问题,同时应该把工业反哺农业的提一定要落实到融资上来,否则这将是一个口号的问题。这个是这类企业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就是税收的问题。

因为农业企业和别的企业不同,往往收支于正格的自然环境,所以在税制上要享受很大的优惠,比如我去搞饲料的企业,他告诉我,我这个饲料到底怎么定价,不能考虑成本和利润的问题,我还要考虑我的农户的问题,如果我的饲料价格不降我没办法我的农户,无论是生产和服务的农户企业,都应该在税收上享受很大的优惠,但是现在这种优惠还是很低,因为他肩负着对整个农业带动和推动的问题,不仅是自己利润的问题,还有一大堆农户的带动和推动,如果这类企业税收很重要的话很难完成这种公共政策的功能。

既然农民的农业税可以减免,与农业相关的,与农产品相关的企业也要考虑税收的问题,现在我们对外资优惠了这么多年,应该考虑中国农业的问题,在税收政策上是不是更多地考虑公共政策的性质,应该适当地在税收上予以调整,最近我跑了这类企业10多家,我的感觉还是税收太重,应该税收进一步降低和优惠,将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从事于这类企业的投资,带动农业产业化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近我碰到我们这方面管税的一个同事,我讲,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因为这方面的税收优惠如果不加大的话,那么这类企业成长不起来的话,还是政府的面对那么多的农户就会有问题,面对企业的时候政府要解脱出来,这个时候农业将不是一个行政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但是在税收上必须进一步优惠,我的计算比一般工业的税收优惠50%。我们这一方面的政策实际上还不行,还要进一步进行税收的优惠问题。

三、这类企业的法律地位的问题。

作为这类企业的法律问题,就是指从事于农业领域的这种民营企业财产在法律的保护上我们还不到位,还经常侵犯这类企业的各类问题,尤其对这类企业发展中间可能设计模糊的政策比较多,所以他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我想他的财产法律地位要进一步推广,宪法虽然修改,但是民法还没有完全达到。如果连最基本的法律地位对没有,他不可能进一步扩张,那么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就非常难以实现。这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和思考的问题,要考虑这个问题。

最近与到有关的法律纠纷,我觉得对民营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刑法和民法中间还有歧视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下一步很难,尤其是对这类企业的法律保护,比别的工业类企业更为重要,因为最近我发现,这类企业他主要是涉及到考虑政策的模糊性比较强。

四、这类企业真正的社会问题。

就是我们在价值理念上一定要承认所谓的私人财产。我碰到一个地方的官员说,我要解决的首先是普通老百姓的问题,我很吃惊,现在还碰到这类问题,这种仇富心理还存在的话对企业的成长非常危险。我们认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这类企业。

有个人来投资,是考察这个地方的仇富心理重不重,我们的价值观念一定要调整,调整不够尤其这类和农业相关的企业更正调整不够,刚才讲到这位同志的讲话我非常吃惊,如果用这种观念处理问题的话,我想为农业的产业化做出更大贡献的企业可能非常不容易尽快地成长起来,所以我想价值理念的承认非常重要。尤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出现了两个现象,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是垄断,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千万不要把收入差距过大作为最主要的问题,会引发一种社会情绪,人们极需要一种缩小差别。

最近泰国围绕选举,搞了两个政策,一个叫终生社会医疗保障政策,就是交30万一辈子看病不花钱,同时给每个农村一大笔钱,泰国是穷国,拿这么多钱搞这个政策,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觉的没必要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情绪化,这样的话非常不利于企业目前的情况。所以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五、这类企业怎么自我提升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能进一步扩大,但是也有自我提升,自己如果不提升自己的话,我想我们恐怕也难尽快地发展扩张。怎么样自我提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正确对待财富的问题,我们这方面企业出问题,我觉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现代财富观念,这对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就是能正确对待财富,不能正确对待,最终就会出问题,使人统治载负,当人统治财富的时候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我觉的企业很大的问题就是正确对待财富。从目前看,有6条:

1、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法律。有钱了一定要注意法律的问题,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这类企业成长不容易,保护他们更为艰难,要能够自我保护就一定要考虑法律问题。

我发现这类企业出了一些问题,因为对法律的认识有问题,老是考虑把谁摆平的问题。我感到非常痛心,因为很多人成长起来了,而在法律面前倒下去了,非常可惜。外资到中国投资注意,非常注意法律问题,他们到中国投资的可行性报告两个理由:1、有没有法律障碍,2、能不能赚钱。如果有法律障碍再赚钱也不干。我们应该向老外学习,要注意法律,最近农业产业化问题召集地方政府,就是法律障碍,要注意这个问题,有人说政府让我干的,有法律政府让干也不干。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尤其是农业和地方政府,不是以政府为准的,而是以法律为准绳。我们有的人有点钱忘乎所以,所以我们要求企业有常年法律顾问,不是帮助你打官司,常年法律顾问是防止你进行纠纷的,这是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所以律师分两种:1、防止纠纷的,2、替你打官司的。

我们更要注意国际化的法律跟我们的差异,比如对自然人的财产和法人财产的法律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两千万,办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是法人资格是法人财产的问题,原来是私人财产。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也有明确的规定。

我最近接近这类企业,我感到非常担心的是要注意法律问题,我们这类企业就这么一点点,中国农业的产业化就要靠企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减税的问题。

正确对待财富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社会功德。

不要搞伪劣产品,尤其是农业类的企业,无论是服务的企业,还是生产型的企业,设计到人的生命的大事,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你们看到农产品的市场非常大,象北京这么大的市场,吃什么都不知道,吃菜叶绿的更有问题的,都不知道吃什么,为什么?大家注意谁能取决于天下谁就有更广大的市场。

所以做出品牌农业就是这个意思,品牌农业的意思就是指真正相信里面不会有假,我们现在恐怕要建设这类企业,能不能从组织到生产一直到销售,包括农业产品的技术上也不会对人的身体有害,我们知道减肥药,最近在减肥药在中国的市场很广阔,大夫说,减肥药的技术有三类:一是通过中枢神经,二是通过消化系统起作用,一天不吃,当然能减肥,意义不大。三是通过吸收系统。这类技术人们最相信,农业产品一样,你的产品以什么技术为切入点,告诉大家,尤其在这方面要遵守社会功德,不要无视社会功德,中国人每天要吃喝,谁能从技术和品牌做出样子来,谁就有广阔的市场,很可惜我们这样的企业非常少,最起码不要危害人身体的健康,对我们来说这条很重要。

3、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社会责任。

任何企业都要拥有社会责任,不是我们讲的捐赠,社会责任就是讲你必须完成你拥有的责任,比如要为市场提供非常优良的产品,为政府提供税收,提供劳动机会,一定要注意社会责任,该交的税还要交。应该的责任要承担。

4、拥有财富一定要注意人权。

人权面前人人平等,要注意人权的问题,别一以为有钱就可以侵犯别人的人权,在人权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对外也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低调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有钱了不是张扬的问题,可能更应该低调,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形势下,更应该低调,这样才能维持企业不断扩大。

最近东北发生了一件事情,晚上开车可能喝点酒,一个行人把他的车撞了一下,本来这个事情很小,下来跟这个人吵架,这个行人不想进了想走,他说不行,不仅撞上了,最终这个行人死了,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个大企业,因为这个问题太不值得了。千万不要一时来劲出问题,要注意人权的问题。尤其在过渡时期,转轨经济时期更要注意问题,我们希望于这个刚刚形成规模很小的农业类的企业,一定不要因为这些问题而损害了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5、千万不要无视学习。一定要注意不断地学习,不学习不行,一定要注意更多的推进自我的学习。

因为世界发展很快,如果不学习你肯定会被淘汰掉,你们看到国际上的企业在不断地变化,不仅我们改革发展人家也在不断的调整,要看到它们的背后,要注意学习,我们有的时候不注意学习,前不断时间有的同志问我,国外的CEO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我说是个怪物,因为跟我们的构成不一样,因为他非常厉害,他的构成非常厉害,总经理的权利加上50%董事长的权力。他的权力非常大,我们现在把自己也叫CEO。

6、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事业。

这类企业更多地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不要在这个领域赚钱了,投资别的,追求所谓的利润没有多大的意义。事业比有钱更重要,我们这样的企业可发展的东西很多。我讲的是价值趋向,坑落地继续投资于这个产业更好一点,所以我是寄希望于在坐的无论是服务型还是生产的,能够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所以我很希望这类企业能拥有财富要重视事业的问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趋向研究他,不要因为为了赚钱而去仅仅追求所谓高利润,高利润当然要追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业市场范文篇5

组织形式

农业市场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当前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以村组集体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成员,以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为内容而形成的组织形式;二是以大户为核心,以专业户为主要成员,以某种专业品的加工、流通为内容而形成的组织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农户的小生产、小流通转化为大生产、大流通。

“公司+农户”。这种经营组织具体又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生产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以合同为纽带,以公司的市场化经营为导向,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的大生产、大流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实践表明,这种组织形式是农业市场化经营前景广阔的一种形式。

股份合作经营组织。这种形式多是由农民出土地或劳务,农业科技人员、工商企业等出技术、资金等组合而成的,其利益分配机制是按股分红。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自愿结合,集中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的,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民营农场。这种形式主要是由工商业资本或种田能手,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承包、转包、租赁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利用雇工方式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而形成的。民营农场由农场主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直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这种形式目前在农业市场化经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农业市场化经营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经营的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为实现外部效应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动力,才能产生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为了实现产权明晰,应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首先,清晰地规定农业生产资料、工商业的农业投资、农业经营实体等的产权关系,保护其产权的实现;建立土地产权的最严格保护制度,在农用地的流转和买卖、治理及结构调整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使用权所应享有的利益。其次,制定维护和规范“公司+农户”等市场化经营组织正常运行和利益实现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其经营行为和惩罚其违约行为,降低“公司+农户”等组织的交易成本,保证经营组织的正常运行。再次,制定对产权保护执行情况的检查程序,以保障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和有力。

农业市场范文篇6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

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3、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难以发展。再保险的形式多样,国家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应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而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可以从县、市及区域性的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分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恰恰反映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保险公司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就可以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跃华:1935年以来中国农业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农业市场范文篇7

2020年,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化运用市场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着力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做好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各项工作,提升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一)坚持依法开展统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批复的《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制度》《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等要求,组织市场信息系统履职尽责、上下协同,扎实做好监测统计工作。(二)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发挥好部门统计综合协调职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农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配合制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并加强统计核算,强化监测统计队伍建设,修订监测统计工作规范,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常规监测,紧盯市场热点敏感问题开展应急监测,强化优势特色监测调查,扩大“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影响力。建立肺炎疫情期间价格每日监测机制,加强重点地区情况调度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重大情况和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报告。办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例行会。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猪肉等热点品种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三)创新采集分析服务方式。升级改造统计软件,提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加强信息反馈和数据交流。完善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频道建设,丰富数据产品,强化数据共享,便捷数据服务。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继续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数据获取、传输、分析能力,进一步发挥数据支撑决策作用。(四)提高分析预警的专业性前瞻性。紧盯全球经贸局势、农业内外部风险因素,密切跟踪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猪牛羊肉、禽肉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菜篮子”重点品种价格运行和供需形势变化,增强农产品供需平衡分析的专业能力,提升预测预警工作水平,形成一系列对上有决策参考价值、对外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报告。要特别关注肺炎疫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影响,加强市场形势研判。继续组织开展中国农业展望活动,持续打造农业展望“百年品牌”。(五)强化市场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加大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市场咨询机构等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农业品牌、信息监测预警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业务板块的专家团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外脑和智库在业务支持、决策参考和市场引导中的作用。加强新组建的分品种首席分析师团队管理和服务,完善月报、全产业链会商、平衡表研究等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促进专家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分析师队伍成长空间,发挥好专家队伍支撑作用。推动各地建立重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分析专家团队,密切跟踪区域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六)继续推动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强与发改、财政、粮食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2020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反映粮食购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配合落实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继续落实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推动完善内地棉花支持政策。以猪肉为重点,推动做好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和市场监管,严防“菜篮子”产品价格阶段性过快上涨,确保“菜篮子”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七)提升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摸底调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分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台账,促进产销信息有效对接。聚焦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需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优先覆盖贫困地区,提高信息服务精准性。

二、加快构建农产品出村进城网络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八)继续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紧紧围绕“2020年底覆盖全国80%行政村”的目标,在目前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的基础上,拓展到全国所有省份。加快推进益农信息社全国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对各省份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量大面广优势,助力肺炎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通过线下平台、线上站点、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主动开展农资供求对接和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配合基层开展防疫宣传教育、物资发放、喷洒消毒等工作。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推动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益农信息社推动农产品上行,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丰富益农信息社服务内容,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发挥益农信息社信息采集“传感器”作用,探索信息直报机制模式。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九)加快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细化实化具体支持政策,推动工程落地实施。优先选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试点,研究起草试点工作规范,加强对地方指导。探索建立数据采集平台,推进各试点县、各参与主体与平台对接。建立试点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和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十)抓好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试点。进一步优化数字农业试点县项目布局和设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指导,探索县域范围内重点农产品数字化转型路径,形成一批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和集成应用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的数字农业发展典型案例。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强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三、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开拓市场流通新局面(十一)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以生猪为主的“菜篮子”产品保供,搞好产销对接,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压实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保供稳价地方责任,会同“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研究修订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考核指标的前瞻性和引导性,进一步夯实生产能力、促进市场流通、提升质量安全监管、优化调控保障。印发2020年度“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通知,将肺炎疫情期间保供稳价工作纳入考核,以考促建、以评促用,全面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用好“菜篮子”市民满意度第三方评估,跟踪市场动态,加强监测调度,反映分析市场苗头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十二)深入推进展会市场化改革。精心组织好茶博会和国际茶日相关活动,弘扬茶文化,塑强茶品牌,促进茶贸易,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继续深化农交会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引导,进一步完善政府和市场协作分工机制,创新农交会理事会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加强专业贸易服务,增强展会实效;在连续4年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企业品牌宣传推介,推出一批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发挥农交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部省主办的展会加快市场化进程。(十三)做大做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第4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印发管理办法,指导地方加强对部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范管理。鼓励各地开展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加强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交流互鉴。(十四)着力提升农业品牌规范管理。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业品牌规范管理,制定印发农业品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新三品”指标评价标准、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影响力指数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依托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推出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开展国家品牌营销行动,举办农业品牌专场热销活动,组织新媒体集中宣传并带动网络销售。用好外展平台,加快中国农业品牌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十五)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落地实施,以特色优质鲜活农产品主产省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实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现代化冷链物流建设的转型升级。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田头冷藏保鲜等设施。编制《“十四五”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市场体系,以三级市场体系为核心,着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部级产地市场省部共建步伐,认定一批条件成熟的部级产地市场,加强规范管理,研究退出机制。指导各地加强村镇田头市场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田头市场建设。(十六)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要加强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大重点地区和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举办“三区三州”、武陵山区、环京津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对接活动,依托大型农业展会举办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对接活动,探索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关行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市场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

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3、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难以发展。再保险的形式多样,国家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应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而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可以从县、市及区域性的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分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恰恰反映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保险公司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就可以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市场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

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3、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难以发展。再保险的形式多样,国家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应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而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可以从县、市及区域性的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分保。公务员之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恰恰反映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保险公司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就可以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市场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3、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难以发展。再保险的形式多样,国家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应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而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可以从县、市及区域性的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分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恰恰反映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保险公司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就可以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