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2:35

商业经济发展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型;人力资本;网络商业经济;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兴起,网络商业经济对现代商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以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这给传统商业运作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在挑战之下也蕴含着更大的机遇。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商业企业经营的支柱,能够有效加速企业的成长,同时还能给小型商业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正是由于网络商业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本对整个经济社会有了重要作用[1]。在新时代背景下,商业企业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网络技术,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其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网络经济概述

所谓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我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指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更包括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基础和平台都是信息网络,在商品流动方面以电子商务为主导,依靠互联网实现厂家、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创罗经济有着不同的也正与规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网络经济主流化原则、个人市场原则、特定化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一席之地,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由知识、技术、信息三个要素构成,它指的是这三方面的要素跟劳动力分开,并成为独立的市场商品,能够在商品交换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高级人力商品。与传统的人力资本相比较,创新型人力资本更像是一种延伸,它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或培训,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人力资源沉淀,是企业员工中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与技术的总价值概括[2]。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力资本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本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知识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信息以及知识、技术成为企业资本与未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人力资本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情况。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网络商业经济要想获得良好发展,要想推动企业向着健康方向前进,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提升知识、信息、技术水平,也就是重视人力资本,发挥其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网络商业经济发展。(二)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知识、技术、信息等因素已经成为商业竞争的核心因素。很多现代企业都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他们能够用自身专业的技能、长远的发展眼观、创新的思维意识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在网络商业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原来的领域竞争向着管理、营销与网络技术等新的领域发展。这也说明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的竞争。由此可见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会对经济市场格局带来影响。(三)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网络经济的重要无形资产。现代企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本,尤其是对于网络经济更是如此。企业的传统资产衡量标准已经逐渐被知识资产所取代。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的网络经济有着信息的优势,此外还有资本、技术等优势,这已经成为投资公司参考的重要标准[3]。而这些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说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网络经济的重要无形资产。

三、网络经济模式下创新型人力资本特征分析

(一)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流动上比较频繁。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丰富资源共享,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较大,这主要受网络平台的影响,在共享作用的干预之下,网络经济模式的人才在信息检索以及选择上空间比较大,有着一定的开放性。这就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较为集中,人员的流动较为频繁。这种较强的流动性对于提升人力资源使用率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自愿的浪费,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成本。但是过为频繁的流动也会也企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在网络商业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大多是知识型与技术型专业人才,掌握着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技术,这些人才的频繁流动,会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流动情况,制定一定的限制策略,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网络商业经济中的流失具有隐蔽性。互联网资源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传播的成本低,能够让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互动性更强。互联网有着一定的隐蔽性,这也为网络经济模式下的创新性人力资本流失创造了一定的隐蔽性[4]。很多企业内的创新型人才在不离开企业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线上为别的企业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人力资本流失,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挑战。(三)创新型人力资本在价值上具有动态性。在网络环境中,创新型人力资本要想发挥自身的价值,就需要有静态转向动态价值,在此过程中实现增值。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不具备稳定的特点,当信息变得通常,信息链条的关联成本就会宾晓,会改变传来封闭的特点,向着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就会呈现动态化的特征,对于管理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也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增加工作难度。

四、网络商业经济模式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建设的策略

在网络商业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就应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所能控制的资本进行关联,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本管理人才开发方案。让企业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体系更加网络化与社会化。(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筛选机制。无论什么企业,都不能将获取的全部人力资源都转化成为人力资本,要想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筛选出真正的高质量人才,以此来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加大转化率。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看过程中,应该强化筛选机制,将那些引起逆向选择的非对称信息由私人转变为公共信息,以此来消除招聘中的逆向选择。为企业筛选出更加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减少招聘的失误,为网络商业经济发展助力。(二)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对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首先需要加大教育培训投资,通过专业的培训,提升人才质量,使其掌握专业知识,拥有互联网信息思维,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助力。另外还需要将教育培训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教育培训体系。结合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安排企业专业人才参与其中,提升创造力。最后还要对教育培训方式作出优化与调整,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动态,对企业产品生产、销售作出新要求。向先进企业的教育培训方式看齐,取长补短,制定住属于自己企业的培训方式。(三)为创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成长创造环境。所谓的创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就是指能在创新活动中起到决策作用的人力资本,例如高级经理人、企业家等等。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环境,就要建立起完善的培养制度,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创新型企业家职业机构、协会等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拓宽创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成长空间,使其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为企业网络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网络商业经济发展迅速,这为创新型人力资本、商业资本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有力条件,也推动了现代商业模式的转型,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期与新背景下,企业应该注重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筛选机制,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为创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成长创造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苏慧.浅谈创新型人力资本推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研究[J].祖国,2018,000(21):276-277.

[2]徐彬.网络经济中的人力资本问题探究——以创新型人力资本推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8,000(021):113-114.

[3]王慧霞.推进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策略剖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7):210-211.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2

一、前言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刺激下,不断进行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从本质上完成商业经济在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完美融合,这是当代经济形势条件下,必须要经历的一步。要想全面地增加商业经济的效益,就务必要做好商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设。同时,商业经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人类文明又一次进步的标志,将开启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逐年增高,但是与此同时,商业化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生存坏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全面分析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之可持续、长久地、循环地生存下去,建立一个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想使得循环发展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做到商业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一致。以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制度的创新,作为商业经济的推动力,推进我国的商业经济制度向着生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最终就能建立一个商业经济生态发展的全新制度。从总体目标来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保证城市生态不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又能刺激我国经济的前进,最终达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所以,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循环经济模式的商业制度分析

商业经济的不间断发展就是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不停循环改变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商业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达到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把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组合在一起,然后制定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保障商业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要想实现商业经济的全面可协调性发展,就需要从本质上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对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的地区进行有效的补救。从根本上提高商业经济的发展质量,达到商业经济不间断可循环增值的总体目标。根据世界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来看,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企业消费系统的建设。建设企业的消费体系能从微观层面上促进商业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建立清晰明确的项目消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科技发展的新技术应用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同时,必须对企业经济的消费细节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将各类发展机制纳入法制化发展的范围,为商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源泉。

2.商业区的完善,建立生态的商业经济发展体系。生态商业的建立是保证商业经济正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生态学原理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对商业区进行设计、规划、建造,最终建成新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将企业与生态坏境相融合,将消费者与自然相结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组合形态。除此之外,还需对建立起的商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不定期地进行检测,以保证一个合理的经济模式的运行。通过分析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济可以循环发展的新渠道,形成合理的链条系统,最终为网络系统的互利共生,资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方法和途径。实现资源建设和动力消耗的最小管理,即产生废物最小化、资源消耗最小化,实现商业经济的循环处理,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生态管理框架,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

3.建立微观的商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这是商业经济创新建设的基本要求。比如德国在发展商业经济循环模式的时候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在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系统对于实现资源以及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环节不仅指消费环节,还包含了流通、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利用这个系统对资源进行整合,从本质上达到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商业经济的持久创新。

三、搭建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制度的作用

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是依靠于循环经济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它的具体实施又要依赖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论,最终目的是产生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商业经济组织形态。在商业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需谨记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生态商业区的建立不仅是促进商业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协调发展的关键,而且对行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使区域内的资源自动进行有效合理配置,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与自然、生态的综合应用。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依靠商业发展导向,实现经济的持续可协调发展。在建立创新性商业经济制度时,第一需要有完善的商业体系创新制度的支持,包含人员观念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从人员观念出发,首先进行人员观念的创新改变从而达到创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循环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工业三废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商业经济的本质出发,妥善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建设商业经济创新体系,实现商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处理好企业经济创新过程中体系建设的问题。传统的企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为主,企业之间没有互相协作、共赢互利的机制,这就导致了在商业经济园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各个企业在发展创新性商业经济过程中容易意见不一致,就无法形成合理的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经济效益的产生与每个企业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只有每个企业之间都相互协调好,产生了商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经济创新性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体制下,商业经济的创新建设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自然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共生。有了这个理念以后才能保证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还应该注意抓好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带动创新型经济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体制下商业经济创新体制的建设,从本质上保证经济创新园区的建设跟生态环境可以协调一致发展。

四、结论

在循环经济体制下,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而要想提高商业经济园区的经济水平,需要特别针对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薄弱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同时,还需要注意随时关注有可能使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经济增长的环节,最大限度做到商业经济区的物质循环以及经济体系的循环。进行商业经济的多方面利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商业经济创新体系的建立,增强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竞争力。逐渐对园区内的产业链进行关联,达到经济发展的循环利用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产业建立网状连接,从产业源头完成传统行业向生态产业发展方向的过渡,最终使得经济资源应用一体化、多样化。通过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建设,可淘汰掉对环境有重度污染的企业。提高商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体制下的商业经济体系的发展。

作者:孙健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王黎莉.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J].研究与探索,2013(7):157-158.

[2]郭枚香,陈洁.基于经济实质视角的成本内涵分析[J].求索,2010(7):32-37.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管理;经济;乡镇商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乡镇商业经济的状况对于实现国家“十三五”所构想的经济发展蓝图的影响日益明显,对乡镇商业经济实现即时的现状分析并实施可行性的管理,可以加强对乡镇商业经济发展的把控。2015年对重庆市黄水镇和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以及一些普通小镇的商业经济状况调查显示出这样的结果:黄水镇带动乡镇商业经济发展的商业主体为商圈综合体而汝城县热水镇的则是旅游业,商圈综合体和旅游业皆是各乡镇商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乡镇商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形式与经营手法落后

在我国,小城镇的商业类型及内容往往较为单一,中小型的超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等交易市场大部分以分散的小商铺为主,这些小商铺在面对消费群体时并没有将经营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有明显的区分,自然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共同参与调查的10余个小乡镇中,93%以上的小商铺普遍的使用面积在40平米之内。这些小商铺的销售经营商品品种不丰富,多为同一种类型的廉价商品,商品自身的形式样式也过于简单。小商铺的经营者多为文化程度不高者,更没有接受过相对较专业的培训,这样的先决条件限制了经营者能够达成的制作商品的技术程度,同时,由于地区限制,小商铺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及销售途径单一而狭窄。

(二)经营者经营目的简单,经营构不成竞争性,服务质量提升慢

在小乡镇中,大多数经营者的经营目的属于一种自发的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而存在的商业体态形式。除了能够养家糊口,经营者对经营目的没有更迫切的需求,经营目的没有提升就难以激起经营户积极竞争的意识。积极竞争的意识能使经营户对小商铺的经营状况有良好改善。但由于现阶段的经营目标不高,因此商品属性不能吸引高消费人群的注意力,也就导致了一定交易量的亏损。另一方面而言,由于经营者本身素质不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差甚至没有也是可想而知的。被调查到的69%的居民也表示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如若出了问题,进行上门修理服务的家用电器售卖方只有8.7%。可见,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合格指数也是极低的。

(三)旅游业结构单一,旅游设施落后

一般乡镇受地域、地势影响,所在乡镇地区的景点一般小而内容少,旅游方式及安排单一乏味。这一问题的体现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交通、饮食以及住宿等方面上。由于乡镇地区的地理位置多为偏远山区,旅游者需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景区,这意味着旅游者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却都耗在了前往景区的路途中。本来许多身居大城镇和县城的游客能够从工作中脱身出来旅游的时间就已经很少了,再加上旅游景点结构的单一,游客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只为游览那么一两个景点,去往景点的交通不便,旅游路费偏贵,对于很多时间观念强并且旅游消费观念讲求高效,且物有所值的人来讲,是又损夫人又折兵的。种种原因层叠之下,旅游业结构单一且旅游设施落后的结果就是可能会造成限制消费群体的现象。

(四)资金紧缺问题

资金紧缺也是造成其他几个乡镇商业经济发展受限制的直接原因之一。乡镇商业所面临的消费者群体受到限制,这样的结果也会导致乡镇商业很难吸引投资资助方的注意力,因为对于资助方来说,存在漏洞不够完整的商业经济体系是很难达到他们资助的条件的。并且,旅游业情况萧条的时候,连自身的运营维护都是不能完成的,就更没有多余的闲钱对景区及景点结构进行打造了。

三、乡镇商业经济管理的整改措施

(一)将商业体系进行整合

在2015年对重庆黄水镇重客隆黄水广场的调查中显示,作为重庆市首个镇级商贸中心,重客隆黄水广场商业中心涵盖了百货、电影院,KTV以及银行等共近10种服务行业。这个镇级商贸中心将与居住人群息息相关的生活行业进行了归总,将它们拉到一起进行整合,形成了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综合体。这样的商业综合体形似大城市中的商贸广场群,能够满足更多乡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具有更广泛的功能特点。在大城市中,这样的商业经济体系已经成熟,达到了普遍性,对乡镇的商业体系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的标杆。

(二)商业综合体招募有服务意识的人进行系统培训

这种方式方法其实也是效仿一些大型商业商场的做法。例如,2015年在进行校园招聘的时候,欧尚法国超市会对参与应聘的学生做一个服务性意识的评判,评判人员说:“我们卖商品,但我们也卖服务”。对于商场而言,一些岗位其实并不需要特别的技术人员,应聘的人多但是鱼龙混杂,所以挑选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人不仅方便对企业和阶层的管理,有较强服务意识的人更能换位思考,与消费人群有更良好的沟通。服务对商场来说是如同门面一般,重要性是隐性但是首当其冲的。对这样的人群筛选后再进行系统的培训,更能间接地提升效益。

(三)对旅游景点进行设施整改及景区规划

旅游景点的设施整改是最必要的,设施的使用决定了旅游消费人群的切身体验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就会有一些小吃街在设备上别出心裁。湖南由于自身气候原因,在夏季的时候室外温度可达到40度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门的。为了提升消费人群数量,该小吃街在走廊上方设有定时喷雾,这种喷雾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喷出水雾并且水雾的效果足以在下一次喷出期间让温度适当降低。由此可见,旅游景点的设施设备带给旅游消费人群的体验感是直接能拉动整个景区的经济效益的。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人群的旅游目的无疑是放松心情,景点的文化宣传,旅游路线的建议及其效果以及旅游消费人群对景点的整体感受,都是旅游消费人群的评判内容。因此,有了人性化的景区规划即使景点的数量及质量可能相对比较难改变,但是给旅游消费人群一种宾至如归的体验感也是更胜一筹的选择。

(四)加大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

对乡镇旅游景点的宣传,首先要切实提升对旅游景点的整体策划,旅游业与其他的传统产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宣传和炒作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效果。“形象和知名度也是生产力”是旅游业界想要拉动商业发展的真理。有时候并不是景点不够美不够好,而且对所在景点缺少更加有力、诱惑的宣传传播来打动收集旅游消费人群的关注力。邀请名人来制造“名人效应”,加大网络广告宣传,利用图片、路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途径,对旅游消费人群进行“概念宣传”的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来说,对景区的宣传做好了,也更可能吸引对旅游业投资人士的注意力,有了投资,乡镇旅游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

四、结束语

要对乡镇商业经济进行高效而可实行的管理,首先要将商业经济这种赚钱的概念转化为服务消费人群,让服务人群心甘情愿“买体验”的概念。从切实考虑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及意愿考虑,加强对乡镇商业经济重头的商业体系的整合,整改旅游景点的规划及扩大宣传,培养并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意识,这些都是为了提高能直接拉动乡镇商业经济发展的消费人群的体验感。从考虑消费人群的体验和需求出发,对乡镇商业经济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改进,更能获得各界人士的支持,为乡镇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作者:逄锦超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刘华华.乡镇商业综合体真核需要更多企业与乡镇人[J].中国行业信息,2014(2)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管理;应对措施

1引言

随着商业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紧密。但商业与市场的运转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对商业往来造成一定的隐患。为能适应整体发展趋势,企业可以合理运用大数据,使得商业经济得以稳定的发展,改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弊端。同时也为商业市场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搭建优质的大数据平台,使企业得以稳定的发展。

2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并结合当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大数据技术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备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商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层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情况,结合相应的数据以及个人经验,做出最为合理、准确的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的发展。大数据当中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将大数据运用到商业经济管理当中,经济主体能够全面管控大量的数据,数据量甚至可以达到PB级别。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切实的提升了数据处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因为大数据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数据结构化模式,衍生出很多信息类型。其次,大数据技术中数据的获得呈现出“增速指数性”的特点。在大数据中也包含很多非结构性的数据信息,比如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加大了数据的容量。经过相关调查显示,非结构的数据增速要比结构数据更高,可以看出,大数据在经济管理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3商业经济管理中运用大数据存在的隐患

3.1数据增多,导致数据可信度降低

虽然大数据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但是在大量的数据库当中,数据的可信度也有所降低。在大量的数据库当中,存在很多虚假、错误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运用到商业经济管理当中,不仅会给企业管理层造成误导,还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甚至还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如果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也有可能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若大数据信息技术没有及时的升级,那么企业在搜索相关的数据时,会得到一些已经过时的信息,因而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层制定计划。基于此,大数据在商业经济管理中的可信度不断降低,这也是商业经济管理中运用大数据存在的非常明显的隐患。

3.2网络信息,导致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大数据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收集、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安全和企业的安全息息相关,一个企业所制定的很多决策也与数据紧密相连,一旦数据上存在问题,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其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一旦数据发生泄漏,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去先机。然而,就算各个企业对于数据重视程度很高,仍会有一些黑客或是病毒等入侵公司内部的数据库,盗取信息,并交易或利用,从中谋取利益。如果企业中商业机密被盗取,严重情况会使企业面临倒闭。这些问题都是在使用大数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3无关信息,存在数据隐私安全问题

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已经被更多的人发掘,并将其应用在了商业领域上,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很多企业利用了网站存在的漏洞,随意入侵网络后台,实时跟踪浏览过网站的用户,并获取用户信息,向用户发送一些广告、信息等。其次,网络上也会存在很多无关信息的植入,使得用户在浏览网页或是搜索信息时,出现与之无关的链接、图片等,降低了用户体验感。可以看出,在使用大数据进行商业经济管理时,存在安全防护问题,这一问题也导致了数据隐私存在隐患。

4大数据在管理商业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4.1商业决策应科学、正确

时代的发展,加速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就需要在信息量庞大的市场信息中判断、分别真实的信息,并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正确的商业决策,带领着企业迎接市场的风浪。虽然管理层的选择和分析对于商业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正确的数据信息也是支撑信息决策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有效的信息之下,管理层所制定的决策才能更加符合市场要求。在管理商业经济问题时运用大数据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数据,还能结合不同部门的数据对企业内部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得出的数据相对来说更加的科学。决策者可以将收集到的数据制作成数据动态图,根据市场经济情况,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基于此,在管理商业经济的过程中,使用大数据可以让商业决策更具科学性。

4.2挖掘潜在的价值,并合理利用

大数据分析的速率很快速,在搜集和确定好市场数据信息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得到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这一优势对于企业制定决策而言非常关键,经济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方案。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可以运用大数据掌握动态的行业市场形势,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增强组织整体的竞争力。同时,大数据速率较快的优势,还能帮助企业全面、快速的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结合受众的需求,调整自身的方案,开发新产品,并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用户体验。通过对用户信息的分析,有利于强化奇特的组织价值链,从而保证企业长期的发展。其次,企业管理层可将大数据分析与受众的相关信息作为制定决策的参考数据,从而提升经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比如,一家百货公司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显示,消费者在进行购物时,往往用不到那么大的购物车,不仅过重,而且容易拥堵。因此,该百货公司在选购购物车时,分成了两种型号,一种属于日常运用到的小号购物车,一种属于需要购买大型物品的大号购物车,并制定了儿童专用的购物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客户购物体验。

4.3加强信息团队建设

借助大数据开展经济管理活动,那么需要企业具备优良的技术团队,才能保证大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率以及正确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提升团队综合能力,为企业使用大数据提供保障。在人员的选择上,信息团队的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以及较强的执行能力,能够结合数据信息准确的做出判断,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数据信息。同时,信息团队的人员需要对市场的走向有一定的敏感度,可以大致的分析、判断市场形式。在团体的构建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并对入职后的员工定期制定团队培训以及考核活动,让信息团队始终紧跟数据时展的步伐。同时企业也应鼓励信息人员不断学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思路和技术。最后,企业也可以设定员工奖惩机制,从而提升信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5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一般对于大数据发掘,采取的是常规的方式,主要针对于数据机构信息。这种形式下对大数据的分析,显然忽视了结构和非结构的数据内容,降低了数据量,同时也会使分析出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没有办法适用于企业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数据分析技术不断革新,采用大数据处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分析信息发掘环节存在的漏洞,从而保证企业各项信息都能满足处理的标准,在信息数据革新的模式下,不仅能帮助管理者分析信息存在的不同模式以及产生的途径,还能使企业管理层在制定决策时有可供参考的数据,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得出最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制定长期以及阶段性的目标值,完成市场监管的任务,使企业内部趋于稳定。

6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企业商业经济管理中运用大数据能够提升信息的使用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在大数据的作用下,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菁.试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0(34):163-164.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头猛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折腾;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能事;不能只关注课堂与教材,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调研,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者有之;旧瓶装新酒者有之;换汤不换药者有之。这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材的变化吗?新课程理念难道只能在思想上渗透而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吗?许多有志于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出新意?新课程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笔者曾经与其他教师进行过一次教学探讨,以人民版必修2“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为题,开设了一堂教学研究课,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中,产生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四个核心环节的设想,现将它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正明确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充满激情地呼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在文中,他从生命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课堂教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那么,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这一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然而,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阅读构史”的环节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以及评价作用,使教学更加准确:

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子目内容,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和商业都会的崛起,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能否理解上述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梳理出本课的知识结构(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线)?(2)你认为学习重点、难点分别在哪里?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学习主线:一、有利身则行——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二、夜市千灯照碧云——商业经济与“市”的发展;三、参差十万人家——商业经济与城市繁荣。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为自主阅读内容,“市”的发展为教学重点、难点。很明显,通过这样的知识整理,本课的学习重心已经非常明确——通过“市”的产生与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整理的主线,比原先教材的子目更富有条理性与整合性以及文学色彩,使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更容易操作。

“阅读构史”环节,力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线的过程中,培养整合知识结构、归纳教学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与方法。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前提、构架是学习的关键、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从“市”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历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培养从历史线索中总结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积极情感,这就是“读史明智”的内涵所在,它比机械地告诉学生本课学习重点要有效、准确得多。

二、有效开展学生活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础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新课程倡导学生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已经作为新理念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也被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广泛运用。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案字斟句酌,对“学案”进行精心设计,假设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并预设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生成新知识的目的。因此,克服教师一讲到底的陋习,真正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然而,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需要怎样的活动?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一些教师因此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旧课程我们就没开展学生活动吗?难道排几个历史小品、开展几堂辩论课就叫学生活动吗?”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学生活动本质的认识不到位。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一些动心、动脑的活动就是学生活动,只要摒弃低层次、浅思维的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真正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这些活动就是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当然,教学中如果能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束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视野,效果就会更佳。前文所述的“阅读构史”环节,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让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读图导史”“材料证史”等环节,把学生活动融入到对史实的探究、规律的探索和现实的延伸中去,以“读图导史”为例,笔者出示了“木兰从军图”,并在旁边配上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设问:(1)我们能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通过这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商业经济的发展深刻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导入绝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合理选取史料,围绕史料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促使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史料的功能,设计了“材料证史”环节,把艰涩、枯燥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学习“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这一内容时,提供了以下三则史料:

材料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材料三图片“西汉时的陆运与南宋的海运”

要求学生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当时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结合上述的三则材料与课本第15页内容,你能否总结出商业经济发展历程的几个基本特点?

学生通过史料和所学知识能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商业经济开始得比较早——原始社会末期;追逐利益是商人从事商业的主要动力;商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一凡是稳定、大一统的朝代,商业经济发展快;唐朝以前,对外商业贸易以陆路交通为主,宋元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人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很明显,学生证史的过程就是动心、动脑的过程,这是真正的活动。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很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建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问题设计直白简单,缺乏意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也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喜欢问一些浅层次、低思维含量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不经大脑的过滤就能直接呈现出来的问题肯定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情境辩史”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为此,我虚拟了一个历史情境:

唐玄宗时期,儒生孙仪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交子二百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带的二百缗很快就要用完,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然后教师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下线的语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交子”“瓦肆”以及“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明显是宋以后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把枯燥的历史史实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应用能力,这留给学生的印象,肯定比直白地问学生“唐朝的商品经济有哪些特点?”“你们必须记住唐朝时期的商店是不能随意开设的”要有效得多。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对现实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利用现实素材,营造现实情境也是教学的必需。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四、科学贯彻能力培养——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文化多元、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它既要求人们能主动、自主地摄取最有效的信息,简洁、明了地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也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能面对复杂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选择,这就需要能力的支撑。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相对遥远,如果不进行能力培养,只灌输一些知识点,就会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使历史学习走向死胡同。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一首富有地方色彩的诗句——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然后,教师设问:(1)该词作者是谁?描写的是哪座城市的繁华景象?(2)词中哪些词句是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的?(3)城市的繁荣与商业有什么关系?(4)在你所看过的小说、绘画作品与戏曲作品中还有哪些反映城市繁荣景象的?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感人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这样一个枯燥的主题转化为分析与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意识,这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魅力所在。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6

1商业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企业的筹资融资活动还是生产销售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统筹管理,因此财务管理也被称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然而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企业在商业经济时代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也就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1.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难度增加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随之而来便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内容逐渐增加,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渐趋向多元化,而不是传统的单一的“财务”管理,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采取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体制都将会有所不同,如若要想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必须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企业发展阶段的独特性。

1.2财务资源配置科学性有待加强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也逐渐凸显,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实况下,经常提到有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筹资问题,融资渠道受限导致的企业融资困难,缺乏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促进企业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1.3财务管理趋向信息化有待强化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信息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但是许多的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层面,难以接受新时代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的获取速度和信息的准确全面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严重脱离市场发展需要,同时这也与我国的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特征有关,企业管理层面的人员较多,岗位重复的大有人在,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难以分辨追究,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受到极大阻碍,在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方面也就较之落后。其次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岗前培训等,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难以实现。

2商业经济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在以往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而财务部门也只是单纯的做好本部门内部的本职工作,缺少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数据交换、流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在狭小的空间里发展十分缓慢也难以实现突破,无法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之间交流协调工作,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难以得到提升,裹足不前。在商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大环境形式下,作为用人单位要积极的对财务管理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培养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交流与信息流通,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2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评估的重视,强化员工监管意识

就财务工作本身而言,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自身的约束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拥有积极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抵制金钱等物质诱惑,加强自身管理,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管理。

3结语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如若想要做到激流勇进,在实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同时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则必须要从做好对于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分析和紧抓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两个方面着手,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应对商业经济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寻求企业的发展之路,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王新芳 单位:青岛公交集团胶州巴士有限责任公司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

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贸易开放既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对外引进投资、技术,对内发展新产业、加快区域经济调整,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因而,贸易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第一,贸易开放是我国历史经验总结后的必然之路,也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转变闭关自守、促进外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二,贸易开放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跟随国际经济体系、贸易发展格局的客观选择。在21世纪,全球新智能技术、计算机、工业等技术发展迅速,也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互惠合作也更加便利。第三,贸易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在传统阶段,国内工业技术与产业结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实现贸易开放,有利于将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为推动国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二)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我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地区的经济开发。贸易开放伴随我国“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的提出,对国内近年来的经济改革带来极大地推动作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在西部建立各项基础设施,包括新能源、交通、油气管道、水利等工程项目和新经济产业。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西部地区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和支持的经济开发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较少,因而是重点的资源设施开发地区,其未来的投资空间与发展前景重大。二是有利于获得国际贸易支持。当前我国各政府部门,正加快完善地方优惠扶持政策,以吸引更多外商加强对国内经济产业的投资。具体涉及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西部外商投资产业、长江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多个方面,旨在加快对国内示范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三是构成不同的投资影响。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外商对我国的产业投资,当前主要是工业投资的规模比重较大,而且西方的投资比重更大。由于外资引进的分布不合理,使国内企业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效益不明朗,并且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使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打压。但整体来看,大企业仍受到银行与融资机构的欢迎,并会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此外,大企业受投资约束的影响较小,并且市场盈利、竞争、业务发展较为良好,而小企业则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地区情况来看,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投资效益,远要优于东部地区。

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探讨

(一)我国贸易开放的背景。我国实行贸易开放的历史,可以归类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开始逐步对外开展贸易合作,但由于受国际经济、政策体制的影响,因而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仍相对较为缓慢。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大约在1978年,随着我国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才使得对外贸易加快力度,并为促进国内现代化经济建设、提高综合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自2001年我国进入WTO组织之后,我国开始加快与海外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国际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外资企业不断进入我国,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开始加大对我国经济的直接投资与间接合作,从而为我国实行多边贸易合作打开了全新格局。(二)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贸易开放后国内产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区域产业类型多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贸易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国际跨国企业与我国贸易企业,在贸易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开始从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格局。首先,实现了股权转换投资,并转向集合化产业结构发展,因而目前国内企业机构,可分为独立企业、合资企业、兼并企业、收购企业等类型;其次,间接投资相对于直接投资,具有规模较大、收益较快的投资发展优势;最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并购重组的经济发展都要比新建企业快速,并且充分利用收购的优势,获得较高的盈利,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使国内各区域产业的层次水平不断提高,并从最初的劳动密集产业开始转向资本密集技术产业、工业制造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二是对外贸易投资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当前,全球各国都开始加快贸易开放,我国大多数企业也开始向国际看齐,加大海外投资合作规模。而国外的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减少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投资,而加大对发展空间较大、盈利利润较高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三是国内产业配置得到优化,外来投资份额不断增长。跨国企业成为国内区域经济配置主体,非股权外包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为地方GDP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当前,海外跨国企业对于我国的产业投资类型,主要涉及金融、科研、外贸、新能源等领域。此外,跨国企业有近50%的投资资金是用于经济发展中国家,由此可知,国外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战略眼光,而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国家贸易开放政策的所带来的国际贸易投资经济的推动。贸易开放后国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是我国对外商品贸易进出口比重加大。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出口贸易份额、贸易盈利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全球第一出口贸易大国和第二贸易进口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商品贸易出口的比重,基本呈正向水平发展。其中,以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居于整体出口商品的前三。二是市场与国民消费需求趋向于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开始朝综合产业发展,并且国民的消费习惯也开始趋向于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化等方面转变。当前,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经济类型。这主要是在于,一方面现代人开始对于共享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包括在住房、娱乐、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因而基于提供便捷式服务、高品质消费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从经济与盈利角度出发,当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开始注重对金融与工业制造产业的投资,其不仅有较高的盈利收益,而且决定着其他产业经济的增值发展。在此趋势之下,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最初的农业大国也开始转向工业化发展,并加大对密集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型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发展。三是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将对于各区域当中,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带来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设计的能力,并驱动国内工业、制造产业等的规模与技术发展,向国际展示“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此外,将使电子计算机、生物医疗、科研等密集技术产业的比重和盈利,得到大幅度提升,相对而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种植、服务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其次,建立高效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渠道。电子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国内区域经济实现重大的转变。此外,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性能,促成“中国品牌”,使更多的国内企业机构,获得更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并提高盈利份额。最后,工业、制造行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将转变传统的对外引进、配置的发展模式,而采用自主研发、自主配置的发展模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品牌、服务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城镇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需求,也将对工业行业的原材料有较大的使用需求,除了部分地区的工业产业有一定的增速放缓之外,大多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仍有重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占有份额。(三)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差异使产业跨度升级面临难点。实行贸易开放对于我国所带来的影响,既存在正向影响,也存在负向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使国内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贸易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外资资本参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资本竞争,减少了我国的发展需求,并使一些产业发展处于灰色边缘地带。存在区域与产业结构聚群差异。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近年来,国内人均GDP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差距,但是各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产业性质仍存在较大悬殊。当前,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属于我国的经济集群区域地带,这些地区的共同点在于,具有产业分布密集、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生产成本较低的综合优点,因而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扶植区、政策优惠实施试点,并且在国内有较强的经济竞争优势。然而,正因为经济聚群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越发明显,也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悬殊,同时也加大了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发展。最终将使得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化。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不符合总体的国情经济发展需求。国际资本与外资企业参与国内经济竞争。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外资资本的大量涌入,既给国内市场经济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费影响。其中,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国内经济产业的垄断,另一方面削弱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市场发展能力。(四)贸易开放背景下影响国内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一,产业结构分布不匀衡。在国家贸易开放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发生了极大地调整和转变,过去以行政经济区进行结构划分,近年则转变为复合功能协调开发。因此,国内现有多个改革试点,以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使得多个省、市、区的战略目标不同、产业功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形式不同。当前,我国实行综合产业配置发展的试点区,包括上海浦东、深圳特区、武汉城市圈、天津滨海、长株潭城市群等。这说明我国的区域战略发展形式,开始由南部转向北部、沿海内陆、中西部等地区,并实现城乡经济结合,加快建立复合功能的产业结构,在多个地区推行经济改革试点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开发相对稳定,但加快贸易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不良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例如,多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农业设施、工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产业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低下;同时,有多个地区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产业经济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集体产业竞争能力不足,国际资本竞争处于弱势,社会环境问题突出。在2010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并且以东北、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有份额较高,第二产业则由东部占有发展优势,中小企业发挥积极的贸易推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劳动成本较低,如果要优化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好的经济增长作用。而目前无论是西部、中部或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仍是依靠资源型产业。此外,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基数也较少,因而如果不加大对密集产业和其他附加值产业的开发,那么将导致西部地区产业聚集过于集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影响到国内区域结构的合理分布和长效经济的驱动发展。第二,传统行业与服务业发展受限。我国的贸易开放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近年来,外资的投资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从而导致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配置能力较低。一方面导致我国工业产业、工业制造产品存在堆积、产能过剩问题,在海外直接投资成本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导致国内新兴产业的低端产业链急速扩展、急于盈利等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国内传统行业与服务业面临发展限制。由于这些缺乏自主研究、管理、设计等技术与分工能力,从而拉低了国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并且当前我国传统的密集型劳动产业,缺少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与市场竞争动力,因而从事密集劳动的国民难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此外,相较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产业,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率、产业增值速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也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国际贸易矛盾加剧。目前,对于各地政府而言,如何对现有的资金、资源、劳动力进行合理利用,并做好土地开发、运输成本、劳动力配置和优化管理,也是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分布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海外贸易合作,从而将大部分产业、资源、人力与资金成本转移到国内市场,增强了国内商品贸易进口的国际占有份额。此外,相较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国内大多企业的技术与资金受限,使国内产业结构在国际上存在分工不足、处于贸易竞争弱势、发展链条的低端等问题。我国近年来的贸易发展增速明显,因此不仅受到美国的反出口限制打压,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贸易反倾销,加大了中外贸易合作的矛盾深化与经济摩擦。我国市场经济在贸易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当前已迎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也使国际资本有机可乘,对我市场经济进行恶意垄断,包括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价格垄断,对国内市场资源和消费市场进行竞争掠夺。

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增长的完善策略

(一)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建设。从经济角度出发,我国自加大贸易开放力度之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十分快速,但同时也使基础产业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衡问题。鉴于此,我国应加强对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控,具体包括如下两点:一是平衡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技术创新与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对高利润高新技术产品、科研项目、机械设备等的工艺与技术创新发展。(二)实现贸易自由化、平等化发展。在贸易开放背景之下,我国应积极出台贸易应对政策,以应对国际资本企业与我国的贸易竞争,并做出国内商品贸易出口的利率、关税的合理调整和风险管控,以增强我国商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利润增长为主要目标。在加快贸易开放和区域经济改革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平等化,在对国际市场实行招商引资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价能力,增强商品贸易出口量,并有效应对国际资本对国内产业经济的垄断、资源竞争、利润压制等不良问题。此外,我国通过加强贸易政策的实施管控,有利于促使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轨,并使国内各产业结构的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随着宏观的改革政策,朝向良性的发展面不断演变推进。(三)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经济、法律、贸易等专业人才和战略管理人才,才可使区域经济规划和产业增值发展成为现实。对于企业而言,在加快国际企业业务往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国际专业人才的招聘、培养。对此,我国政府及贸易企业应尤其注重对稀缺人才资源、投资人才的引进,并加大对复合人才的培育,包括做好技术、科研、经济、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增强劳动人力的综合素质。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够为振兴国家经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内产业战略升级,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四)发展贸易服务差异化。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贸易经济增长,提高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各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寻求更多的外贸合作渠道,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贸易商品类型,不断加大我国各地区产业的商品贸易输出。此外,国内贸易进出口企业,在进行海外贸易投资、商品引进、商品输出的同时,应对国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关税利率、国际法律等知识进行了解,以减少经济投资风险和贸易竞争风险。再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应对于中外贸易服务的不同形式、不同商品类型,采取不同的贸易服务机制与应对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法,对不同的产业贸易形式、商品类型,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和改革优化,并强化我国各产业结构的贸易出口服务水平。加快对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较差的企业和产业结构,进行重点整合、优化、扩大发展,加强对具有国际利润贸易发展优势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加大贸易输出,从而为促进各区域经济、优化各地产业结构,起到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帮助。(五)建立区位功能匹配的调控机制。一方面实行差异化对策和差异化管控。各地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和主体产业结构,来做好区域经济定位,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规划能够顺利执行。另一方面,建立双调发展机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有不同的人口数量,为了建立发展经济型社会区域,应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对不同区域的实行协调发展,减少各地区之间的总GDP值、产业增值、人均收入等的差异。实践表明,要做好这些问题调整,就需要在城市当中,建立科学、健全的合作机制,并根据区域的人口数据、人流分布、产业结构来实行平衡调控。

参考文献:

1.全胜跃.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1(36)

2.周启良.贸易开放度、要素流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J].商业经济研究,2012(9)

3.张建清,魏伟.贸易开放、市场化改革与中国地区收入差异[J].商业经济研究,2011(5)

4.鲍晓.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1(27)

5.刘玉玲.新贸易形势下的贸易强国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6.顾菁,赵星.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性的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7.刘博文.中美贸易摩擦对跨境电商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8

历史上的嫩江流域空旷荒凉,曾是赫哲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土著少数民族人烟稀少,社会生活水平低下,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不事耕种,不识五谷,捕鱼为食。“暑用鱼皮,寒用狗皮”,处于蛮荒未开发之状态,直至清朝以来的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到来,对嫩江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嫩江流域的外来移民

(一)流人

清初之际,为了镇压南方各省的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把内地各种“罪犯”遣戍到黑龙江地区,即所谓的“流人”。这些大多因“科场之罪”、“文字之狱”或“反叛之嫌”而成为“流人”,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被流放到嫩江流域的卜魁(齐齐哈尔),此后又流放至布特哈、摩尔根等地。流放的人数越来越多,“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发配到黑龙江地区的流人,约有一万多人,其中大多数为汉族人。他们除充当水手、站丁和壮士外,多数是‘赏给旗甲为奴’”①。这些被拨给驻防旗人为奴的流人,或充当水手、庄头、庄丁、站丁等。康熙初年流放人数最多,关内各省在黑龙江者几乎“无省无人”②。为了充实边疆人口、安扎营地、戍守边防,从而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清政府多次向嫩江地区的卜魁增加人口,以至于卜魁成了流人的主要集中地,被称为清政府所设置的“没有屋顶的大监狱”。“流人”平时在站地、官庄劳动,因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到康、雍、乾时,已经在嫩江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对当地的农、副业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随着“流人”的不断涌入,他们给嫩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二)流民

嫩江流域的外来移民除“流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流民”。嫩江流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合农作物的栽培与种植,但由历代政府官方招垦或强迫而来的关内移民终因迁移路途遥远,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移民未能定居于此,因此“流民”到达嫩江流域的人数起初并不多。清朝时沙俄骚扰黑龙江地区越来越频繁,甚至数次深入嫩江流域。鉴于此,清朝政府积极着手实施动员流民来充实嫩江流域开发的政策。即使清政府多次下旨招垦,但终因路途遥远、气候寒冷等原因流民迁至嫩江流域垦殖的并不多见。直至清朝中期,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的破产农民因土地兼并、苛捐杂税以及天灾人祸的逼迫而破产,他们长途跋涉,落脚嫩江流域垦荒种地,他们起初为佃工,或者投身服劳役。嫩江水滋润着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吸引着关内流民的目光,他们不甘心仅局限于租种佃主原有的土地,而以“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希图存身,旗人亦借以广取租利,巧为护庇”③。

(三)站丁、垦民

深入到嫩江流域的外来移民除“流人”、“流民”以外,还有站丁、垦民。源于各种原因,清朝政府对东北长期实行东北封禁政策,因而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东北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嫩江流域土著民多为东北渔猎民族,渔猎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著民居住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稳固安定的部落村镇,这就给沙俄侵略东北一个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东北边疆,招民垦殖,以实边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清政府从1880年开始,在东北边疆开始逐步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于是,关内北方各省垦民大量涌入东北,深入到嫩江流域得也逐渐增多。原本荒芜的嫩江流域逐渐被开垦成良田。同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驻防与沟通联系,在边疆地区普遍设立驿站夫役,亦称“站夫”。各站从事传递和杂役的人丁,谓之站丁。其除传送军报文书外,并承担蹓马、铡草、煮料、探喂、背包等项使役。站丁的设立给原本荒无人烟的嫩江流域带来了生机,“上下站壮丁,自为聚落,每站不下百十家,皆有官方待过客。私开旅店,间亦有之”④。驿站内配备较为齐全,“每个驿站配备有牛、马、车辆,其数目也多少不均。驿站设有站房。供来往官吏、商旅住宿。站房皆是元木垛起来的木刻楞房。房屋宽绰,但大小也不等。一般站房长约三十米,宽约八米,有走廊、地板。大的站房,如摩尔根站房长约三十米,宽约二十来米,能住一百多人。外有马棚、牛栏、仓房。”⑤垦民和站丁的到来,给嫩江流域农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移民开启嫩江流域民众的商业意识

早年嫩江地区的生产力十分落后,正如书中所载“土性寒浆,春晚霜早,不产五谷,春夏取河鱼为食,秋冬捕野兽为食。鱼干鹿肉,家家堆积为粮焉”。从中可见:早年嫩江地区以传统的渔猎业为生计,即“夏捕鱼为粮,冬捕貂为仓”。由于“不识五谷”、“不事农业”,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商业经济更是空白。地理环境上,嫩江地区,地域偏远、驿路稀少,其自然条件在商业贸易上并不算上佳,尤其是赫哲族一般都居住分散,便利的交通尤为重要。由于该地区处于“东北之东北”,大部分处于亚寒带,历史上所处地区更为偏北,因此气候上冬季严寒而漫长,造成驿道长期被冰雪覆盖;而春秋两季江水易泛滥,这更加重了与外界沟通的困难,这对于商业贸易显然是不利的。另外,嫩江地区具有显著的地广人稀特点且自然资源丰富,但这一切却在客观上造成了该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迟滞。广袤的嫩江平原,蕴藏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厚,“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此丰厚的自然资源足以使本来人口就不多的民族在很少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情况下,仅靠简单的传统渔猎业就能够独立生存,因而形成了封闭式的、内向的自然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商业贸易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无商业贸易意识的产生。因此外来移民之前的嫩江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是为贡貂赏乌林制度以及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如卜魁“流人辟圃种菜……四月后上市鬻之”;要么将关内之物品贩运到东北销售,均是“稍涉贵重”之物。据《龙沙纪略》记载,“卜魁西北二百里山崖,松、柞蓊郁,江冰后,作炭者乃往,故值贱于冬。”许多流人靠采摘木耳、榛子等卖钱为生。虽然这些对于嫩江地区商业贸易的影响幅度有限,但是意义深远;虽然以物易物的交易并不能意味着商品经济已经存在,但该制度以及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开启了边疆少数民族从事商业贸易的意识。随着交易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嫩江地区商业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当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到来后,尤其是原籍或家乡多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移民到来后,该地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济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三、移民促进嫩江流域农产品的商品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嫩江流域的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趋势逐渐增强,其中移民发挥的作用更是加速了该进程。早年嫩江流域农作物的种植业发展落后,虽然黑龙江地区辽阔而肥沃,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始终保持着粗犷经营。农作物种植的目的就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正如《黑龙江外记》所记载:“黑龙江地利有余,人力不足,非尽惰农也。为兵者一身供役,势难及于耕耘。而闲处者,又无力多购牛、犁以开荒于数十百里之外。故齐齐哈尔等城不过负郭百里内。有田土者,世守其业,余皆樵牧自给,或佣於流人,贾客以图温饱。而膏腴万顷,荒而不冶,曾无过而问之者,盖亦势使之然也”。而嫩江流域的卜魁(齐齐哈尔)土质含沙量高,种植业更为落后。《龙沙纪略》记载:“卜魁四面数十里,皆寒沙,少耕作。城中数万人,咸资食于蒙古糜田。蒙古耕种,岁易其地,待雨乃播,不雨则终不破土,故饥岁恒多。雨后,相水坎处,携妇子、牛羊以往,毡庐孤立,布种则去,不复顾。逮秋复来,草莠杂获。计一亩所得,不及民田之半”。从中可见,早年嫩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很落后的,这种半游牧式的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产量的低下,自然条件优越的松嫩平原在清初之际曾一度出现灾荒现象。清朝时期移民的到来使嫩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前后,随着清政府刑罚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发遣到嫩江流域的流人已达数百人”⑥。这些流人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携带籽种和农器。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流人,配给其农具耕牛,使之驻扎官屯,开垦荒地,积蓄粮谷,充实边防,可谓是一举多得。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傅玉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意义。因此向朝廷请示,在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等地增设数处官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具和耕牛,可由各处的库存粮银来拨用。为了鼓励农业生产,特规定流人在刚开垦荒地的当年免除各种苛捐杂税。第二年缴付一半,第三年开始全部缴付。这个政策极大促进了嫩江流域流人开发土地、开垦农业种植的热情,嫩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及耕种水平迅速提高,嫩江流域的官庄日渐增多,大片荒田变良田。据统计“依安县初有耕地面积为181850亩,至1930年耕地面积增为1290670亩。甘南清末有耕地14069垧,至1915年增到214094垧。克山县荒地419176垧,至1928年垦出熟地11万垧,而景星、林甸升科熟地达16万垧”⑦此外,移民不断开垦使原来丛林茂密、人烟稀少、寂静安宁的野兽动物的天堂不复存在。为了吸引移民深入开发嫩江流域,年清政府开辟了嫩江流域各地的交通驿道,大量移民涌入嫩江地区,使荒芜的边地逐渐被移民垦殖为良田,连年丰收的农产品除了满足温饱需要外,逐渐有了剩余。这为嫩江流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提供了客观因素。同时原本山林丛生、野兽遍地的自然环境得到破坏,鱼类、兽类资源迅速减少,传统的渔猎业面临着困境进而走向衰败,使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不得不投身农业或其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加速,从而促使商业经济的生成。

四、移民促进嫩江流域工商业的发展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经济;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其他服务业

文献回顾

王飞航等(8)在针对西部地区专门的研究中发现,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的效应,并且随之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在各项影响因素中,来自研发的影响居于首位。郭冠清(0)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反超;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天然的关联性。雷玉桃等(0)以珠三角城市为例,从产业经济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群功能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影响后,城市群功能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依旧存在。金浩和刘肖(1)进一步地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聚集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吕平和袁易明(0)在明确了技术创新中介效用的同时,也通过非线性检验反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线性的。周立和赵秋运(1)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经济的真实增长率。通过文献回顾能够发现,现有研究虽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有部分缺失。对产业经济的定义集中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未拓展至第三产业,亦未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探讨,未针对西部地区单独讨论。本文着重讨论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文将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具体到西部地区,根据相关定义,选取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十一个西部省份为研究样本。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部分地区亦属于西部,但由于无法拆分具体城市的数据,故而研究样本不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综合已有研究,本文使用多元回归和VAR自回归模型检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预测,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具体体现为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GDP的正向影响,并且两者不存在反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即产业结构升级不能显著影响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取自国泰安(CSMAR)区域经济数据库,根据各类相关统计年鉴对缺失数据进行人工补齐,取得0-年共二十年11个省份的22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从两个方面设定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第一,结合当下产业升级背景,使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来衡量产业经济发展程度;第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具有突出意义的是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转型的现实背景下,第三产业或服务业自身的GDP贡献可能存在上限与溢出效应,所以使用其他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占比作为另一个产业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解释变量: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在专利数量方面有申请数、受理数和授权数三种衡量指标。有学者认为,专利申请数代表了当地的创新活力,应当使用专利申请数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本文考虑到:第一,专利申请数是20年披露的指标,利用专利申请数会损失一半的样本量,可能对估计结果产生偏误;第二,只有经过授权的技术创新专利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故而,借鉴相关文献(周少甫等,1),本文使用该地区当年度专利授权数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控制变量:本文从区域经济层面选取了四个可能影响产业经济发展的控制变量,分别是当地人口因素Population、当地高等学校数量School、人均国民生产总值Average和当地平均工资Salary,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控制了省份和年度的固定效应,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使用面板固定模型进行估计,关注α1的估计系数;在VAR自回归模型中使用面板VAR模型估算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本文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0-年分省份的描述性统计。从最小值来看,各地区差异不大,青海省的第三产业GDP贡献最低,为.3%,西藏自治区的第三产业GDP贡献最高,为.1%。从均值来看,陕西省的第三产业GDP贡献最低,为38.33%,最高的依旧为西藏自治区,为.8%。从最大值来看,陕西省的第三产业GDP贡献最低,为.8%,西藏自治区的第三产业GDP贡献最高,为.%。其他服务业占比GDP_other的分布情况与GDP3基本一致。技术创新Innovation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从均值水平来看,四川、广西、重庆和陕西四个地区的均值在上下,处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云南、新疆和贵州,第三梯队为宁夏、西藏、青海和甘肃。第一梯队地区的专利授权数量远大于第二和第三梯队。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的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从技术创新对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GDP净贡献来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专利技术授权(e=2.件),就可以为第三产业GDP贡献增加2.405%,为其他服务业GDP贡献增加0.012%。z值分别为11.3和.,均为1%高水平显著。在考虑了其他控制变量的协同影响后,技术创新每增加一个单位对第三产业GDP贡献下降至1.%,对其他服务业的GDP贡献下降至0.007%,仍具备正向的显著性,符合本文的预计。控制变量方面。当地人口对第三产业GDP贡献为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为-17.7,西部地区产业转型较慢,甚至部分地区的第一产业都未成熟,从而当地人口越多,越不利于第三产业的GDP贡献,人口数量对其他服务业的影响为不显著的-0.044,负相关系依旧成立。在本文的模型设定中,高等学校数量既作为控制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技术创新的能力。School的系数分别为6.30和0.028,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西部地区省份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高等学校数量(e=2.所),就可以使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增加6.3%,同时使其他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增加0.028%,这两个数字均大于专利授权量的估计结果,说明高等学校对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强、更显著的拉动作用。人均生产总值Average均为高水平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6.6和-0.0,表明当前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越高,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GDP贡献越低,该结果说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是偏向于第一第二产业,亟待技术创新带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均工资Salary均为高水平的正相关,系数为2.和0.011,说明西部地区民众存在消费需求,当人均工资增加时,以服务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为GDP贡献更多的增量。当西部地区年人均工资增加一个单位时(e=2.万元),则能够使第三产业GDP贡献增加2.%,使其他服务业GDP贡献增加0.011%。

(三)面板VAR模型

在经济研究中,通常会考虑时间序列因素对模型估计的影响,克服时间序列估计偏误的主流方法为使用自相关VAR模型。使用面板VAR模型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第三产业GDP占比GDP3具有高度的时间序列特征,与滞后期的相关系数高达1.0,并且在1%水平显著,技术创新Innovation亦如此,本期与滞后期相关系数高达0.,在1%水平显著。滞后一期的技术创新Innovation对第三产业GDP占比为%水平的0.,显著为正,与基本回归模型的结果一致,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而滞后一期的第三产业GDP占比与地区技术创新Innovation为不显著的0.06,说明技术创新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但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无法对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技术创新Innovation对其他服务业GDP占比GDP_other的系数为1%水平显著的0.0087,与基本模型一致,而滞后一期的GDP_other对Innovation的系数则为不具备显著性的1.,说明与对GDP3的影响一致,技术创新对其他服务业GDP的贡献也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面板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为回归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证据。

结论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与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省份的技术创新力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技术创新的增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而非后果。本文研究的启示在于:第一,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政策刺激,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专利的申请、受理与授权数量,激活地区创新活力,形成辐射与叠加效应;第二,发挥西部地区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建设的基础优势,优先发展能够服务于第三产业应用的技术创新;第三,正视西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局限,利用国家层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措施,增强自身第三产业的经济实力,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晓舟,郭晗,卢山冰.环境规制协同、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1(3)[1-06-01].

2.马彩虹,袁倩颖,文琦,李学梅.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1,40(5)

3.陈娜,林军.剥离环境因素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0,40(6)

4.周少甫,陈亚辉,袁青青.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1(5)

5.张欣,崔日明.西部地区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8(3)

6.肖泽锋.内外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集聚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基于西部地区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1(8)

7.韩瑞龙.物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践启示——以山西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1(8)

8.刘汝浩.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居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基于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1(4)

.秦晓静.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0(1)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篇10

2007年上半年市商业局工作总结上半年,我市商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商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9亿元,同比增长了13.1%;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上缴税收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了14.3%,创历史新高。

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动力和渠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商贸流通在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市商业增加值实现33亿元,比同期增长12.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7%,比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年全市商业缴纳税金完成4亿元,占全市各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13.8%。从业人员20.8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为24.5%。商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逐步提高。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一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上半年实际完成99亿元,增长13.1%,为年度计划目标的50.3%,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二是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上半年实际发展“农家店”50个,实现了省政

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三是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搞好样本企业网上督报工作。上半年实际完成39家,同比增加32家。四是上半年实际新增连锁店铺可达到33个,全市连锁业商品销售额实际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15%,达到了目标进度。

五是上半年商业项目推动全市商品销售额实际增加5.9亿元,实际增加税收4000万元,实际增加就业4000人。六是上半年实现了定点屠宰猪肉市场占有率达到98%以上的工作目标。七是今年完成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工作。一季度完成了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基础性工作,二季度以政府名誉起草了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有关规章,于5月份提交市法制办审定结束,待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实施。

二、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做法

1、转变服务理念,构建“大商业”服务体系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紧紧把握住商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我市商业经济由传统的“条块经济”向现代“大商业经济”体制转换,构建“大商业”的服务格局。⑴贯彻落实发展商业经济的政策。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贷款贴息政策等,推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商业企业做大做强。上半年,我市涌现出8家年销售额过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

⑵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国有商品流通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涌现出来的一大批股份、民营和私营流通企业成为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

2、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新型农村流通体系。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商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积极争取把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万资商贸、角度连锁超市列入2007年国家“万村千乡”试点县和试点企业。上半年,我们按照国家建设“农家店”的标准,对试点县和试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协助他们制定《加盟连锁“农家店”的协议书和管理办法》。上半年,我们突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发展50个“农家店”目标。日前,农民多年形成的“大件商品进城里,日用百货赶大集,油盐酱醋靠个体”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3、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发展。⑴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各定点屠宰场内部挖潜、规范管理,努力扩大定点屠宰的量,提高定点屠宰率。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掺杂掺假等不法现象。引导推行肉品流通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提高肉品质量和消费安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狠抓市场稽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上半年市场稽查次数达到4661次,共打掉私屠滥宰窝点8个(次),市场查处病死猪肉5927公斤,有效的净化了肉品市场。市区销售定点屠宰的猪肉率达到了98%以上。⑵规范酒类市场管理。贯彻商务部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加强酒类商品流通管理的有关精神,建立酒类商品市场监测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上半年对市内超市、商场、酒店、卖店进行逐一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150次,执法人员750人次,累计检查商户600多家,其中对市内大型超市、商场进行备案登记累计53家,批发单位45家。还免费发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酒牌5000余个。同时,加大了市场准入的管理,对不符合《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的,如无酒类厂家“三证”、无酒类批发许可证、无经营场所、无工商、税务登记证的,坚决取缔,并予以处罚。上半年共查处违法经营户11家,罚款9900元。对酒类流通终端进行全程监控,有效的杜绝了“三无”酒类商品充斥市场和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发生。

⑶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科学的规范审批、监管程序。牵头实施对成品油市场的联合检查,打击各种不法活动,确保市场稳定,竞争有序。⑷规范典当、拍卖、旧货交易、租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其他特种行业管理。认真组织已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加快典当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对特种行业发展出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监管。⑸大力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食品、药品、酒类、农资、知识产权等市场的整治力度。组织、协调各部门按照分工开展各项工作。并对当前工作和重点任务进行督查督办。上半年印发了16期“整顿”工作简报,居于全省前列。上半年,各类专项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物价专项整治。对商业、医疗、药品等7个行业进行检查。查出3家有欺诈行为嫌疑,正在处理中;工商组织5次专项整治。检查市场、业户26257次,取缔无照经营业户336户,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15家,捣毁造假伪劣窝点7个;质监局派出执法人员200余次,对全市1393家进行检查,执法车辆50余台,检查加工企业140余家;烟草局查获假烟6259条,案值195,849元;市食品药监局出动人员300多人次,检查药品等单位199家(次)。执法人员对5家违规单位下达整顿通知书;市卫生部门强化对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监督检查2500多个单位,提出监督意见3900余条,处罚违法案件500余件。市商业局加强肉吕市场监管,制定方案,开展肉类市场的专项整治,取缔和捣毁私屠滥宰点68(个)次,查获未检疫和不合格猪肉9100公斤。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