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1: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济论文

篇1

关键词:汽车业 经济

论文正文:

汽车业企业经济

一、企业要有规模经济效益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企业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的规模,一般是指企业生产力所包括的生产资料、人力、科学技术等诸因素在特定空间和范围内的集中程度。企业的规模也可以直接用企业的生产规模(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能力)来表示。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总是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问题在于,企业究竟应以怎样的规模才能使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把适度、合理,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称为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称为规模经济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合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企业,它们之间情况不同,所要求的最佳经济规模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笼统地以某一行业的经济规模去判断其他行业的经济规模。一般说,对于那些资源分散、能耗较低,属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应以中小型为宜,如食品、服装等行业。

这类企业所需投资较少,产品规格多,市场变化快,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则便于发挥它们生产经营机动灵活,产品掉头快等优势,成为市场经济海洋中的鱼雷快艇而对于那些要求资源相对集中,能耗高,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企业规模应以大型企业为宜,如汽车制造,冶金等行业。这类企业需要巨额投资,能耗高,对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实行相对集中,形成合力,实现大批量生产,才能降低单位成本,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二、制约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

首先,制约因素是市场需求,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才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应该是和企业的销售量相联系,而并非是与生产量相联系。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或产品不适销对路,那么往往产出量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所以,企业在确定生产规模时,首先必须考虑市场因素,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超出市场的需求量(包括潜在的需求量)。

从有关部门对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分析来看,汽车市场似首还比较乐观。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未来十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在增长期内运行,汽车需求量将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汽车当年需求量将达到250万辆,甚至达到或超过300万辆,届时将排在世界第7位。2001年到2010年间,汽车需求将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2010年当年,汽车需求量将达到550一o万辆,届时中国大陆的汽车需求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需求国。广大的汽车市场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发展规模经济,不等同于单纯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轶取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只能是最,经济的规模,并非是无限大的规模。随着产量的扩大,生产总成本和销售收入将会出现非线性的变化,因此,在确定经济规模时,就需要采用非线性分析模型来计算经济规模。产量过小,达不到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不佳,但产量过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同样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在这个范围内,寻求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生产规模。

再次,企业的生产规模还要受到原材料供应、资金来源、外部协作条件、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可能受到工厂布局、产销地运输距离远近等条件的限制。凡此种种,均需要汽车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决策者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时认真考虑和分析。

三、发展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散、乱、低、慢的局面十分严重。建国后的三十几年中,我们对汽车工业投资太少,年产量平均只有十几万辆,当国内十几家相对较大的汽车企业生产的汽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于是出现了全面遍地开花、小规模生产的状况,一时问几乎每个省都在造汽车,有的省甚至号召每一个县造汽车,群众性的造车运动导致全国冒出了100多家整车制造厂,700多家改装厂。

在一定的时期内,小规模生产的汽车仍有销路,成本虽高也仍有一定的效益,所以,方使得各地一哄而上,乐此不疲。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存在着美、日两种发展模式,美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曾有过1,。00多家汽车公司,可以说比我们现在的分散状况还要严重,他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使汽车生产集中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企业手里;日本在50年展汽车工业时就没有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而是从一开始就进行政府干预,加大计划性,从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韩国70年代上汽车工业时基本也是采用日本模式,韩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今天其所以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三大汽车公司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对高质量、低成本的刻意追求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汽车强国都朝着扩大规模的方向迈出了新的步伐,从在一个国家内重组,走向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卡车的经济批量为年产10万辆以上,轿车为年产25一30方辆以上。而我国截止1994年底,除一汽气二汽的冲吨位卡车能算得上经济批量生产外,其余还没有一种车型达到经济批量生产,也没有一家汽车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水平。如此分散的局面,如何与发达国家大汽车公司抗衡?正如有关人士分析的那样: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劣势并不在资金缺乏,技术装备落后,而是在于我国汽车工业像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可以克敌制胜的铁拳头。

而这样的局面终将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内汽车厂家之间展开的竞争,已经威胁到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的生存。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汽车工业终究会面临着与世界工业强国交手的局面,到那时,我国这块所谓世界上最后一块汽车市场,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占领,我们恐怕将失去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因为,一盘散沙的汽车工业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只有达到经济规模生产,才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产品成本按其与生产量的关系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指成本总额与生产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成本,如原材料的耗用成本及直接人工费成本等。但是单位产品中的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如天津生产的夏利轿车每辆车需配备一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成本为800。元,当轿车产量为2万辆时,发动机总成本为1.6亿元,当轿车产量为20万辆时,发动机总成本则为16亿元。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期间,一定生产规模范围内,不受生产量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折旧费等。但是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则随生产量的增减成反比例的变动。

例如一个轿车车型模具,大约需投资人民币8亿元,经济使用寿命大约5年,如不考虑残值因素,按经济使用寿命计提折旧,则每年的折旧额约为1.6亿元,如年产轿车2万辆,则每辆车的折旧费成本为800。元,如年产轿车2。万辆,则每辆车的折旧费成本仅为800元。因此,在一定的生产规模范围内,生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经济效益就越高.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

另外,汽车工业属于高技术的产业,要求工艺、设备具备较高的水平和效率,而高效率的工艺、设备还必须同相应的生产规模相适应,如果生产规模不足,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大马拉小车造成浪费,还会因开工不足而提高产品单位成本。如果采用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又会造成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缺乏竞争力。

因此,就汽车工业而言一,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效益。199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工业企业通过资产合并、兼并和股份制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国家将对具有独立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和一定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重点予以支持,在本世纪内,支持2一3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生产规模向年产60万辆推进;6一7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成为国内的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向年产30万辆推进;初步确立少厂点、大批量生产体制和少数大型企业间有序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同一类汽车产品产量居国内前三家企业的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与此同时,引导大型企业与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在2010年以前形成3一4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这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是鼓舞人心的。可喜的是,它已经开始变为人们的行动。据报载:第一汽车制造厂七五期间就成功地有偿兼并吉林、长春两市地方四厂,建成了6万辆轻型车基地,八五期间,一汽轻型车基地延伸到黑龙江、辽宁两省,1995年2月,一汽又对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收购股权的形式实现资产联合,按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原则,进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在短短几年尸寸间里轻型车已形成三大系列5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辆。

天津于1982年组建汽车工业总公司,公司发展初期,就把发展思路定在大批量、专业化、集约化的轨道上,先后调整、重组了20多个工厂,公司目前正在实施一项中期发展计划,目标是在1995年底基本实现年产15万辆夏利牌轿车的生产能力;这一计划完成后,1996年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将具备年产24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上海将上海牌轿车生产厂并入大众,集中力量生产桑塔纳轿车,并提出到2000年,形成年产轿车50万辆的目标。

这些无疑是可喜的,不过从我国现有的几家较大规模的汽车企业来看,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和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抗衡的生产规模,还难以登上世界级汽车工业竞争的拳台。

篇2

1.1作用对于运输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随着信息电子技术的提示,可以将SPSS软件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针对企业在沿海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以及公路管理养护业等多个方面,采取SPSS软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避免企业经济财务状况的恶化,也可以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手段,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利益关系。

1.2运输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为了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状况,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股东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企业发展能力等入手,为其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经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3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型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手段,在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应用电子技术,打开SPSS软件,对企业的经济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14.0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就是SPSS软件的工作界面。

1.4分析方法在对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对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法进行适合度检验,可以采取相关系数进行矩阵检验,若是统计检验中相关系数小于0.3且没有通过统计检验,那么,对于这些变量,就不应该施行因子分析;若是相关系数大于0.3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较适合因子分析。经过标准化的指标关系数矩阵,就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便利进行因子分析,从而预见企业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在分析方法中,还可以应用KMO、Bartlett球形检验,依然将检验结果进行因子分析。

1.5因子分析在对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电子技术手段,在经济管理中应用SPSS软件,选择合理的主因子,并对其去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因为在SPSS软件中,对于公共因子贡献率,可以表示该因子反映的原指标信息量,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电子数据质量。在因子分析中,对于主因子,包括在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营运资金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以及还包括资产负债率、权益对负债比率与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这些都具有较高载荷,从而通过这些数据因子变量,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运输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针对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些主因子,则可以很好的反映运输企业的发展能力;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可以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也被称为营运因子;针对固定资产净利润率等因子,也同样具有较高载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营利能力。通过因子分析,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了解运输企业当前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及运输企业在今后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SPSS软件在运输企业车辆财产分析中的应用

2.1SPSS软件发挥的作用把电子技术应用到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在车辆经济寿命管理方面,应用SPSS软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也可以在经济寿命计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因此应该管理好车辆财产,确保车辆经济的稳定性,可以很好的分析车辆经济寿命,从而确定单台车辆的更新年限,计算分析出企业经济管理中每年对车辆更新的费用,这对运输企业今后经济发展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2.2一般计算方法对于车辆经济寿命计算中,其一般计算方法原理为假定企业购置运输设备的费用为K,那么其使用年限设为T,然后可以按使用年限来分摊每年购置费用,故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车辆购置的费用反而减少。对于一般计算中,随车辆设备使用年限延长,其车辆设备效能也会下降,计算年使用费递增额方法,就对假定:各年使用费用为直线的增长趋势,但由于每年的增加额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完全相同,就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样本数据,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直线回归方程,以此来分析车辆经济寿命。

2.3选择样本数据在该计算分析中,我们选择车辆的行驶里程以及耗油量为数据样本,并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值,数据处理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影响,需要把样本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样本数据的各种影响因素是统计的关键要点。表1中就是采集的样本数据。在选取样本数据之后,并确定使用费项目,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从而便于计算经济寿命。

2.4计算经济寿命当前,多数公路运输企业资金匮乏,承受能力较差,如果不认真进行测算,盲目进行快速折旧,必将使本来就紧张的财务状况,非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其紧张的财务紧张程度,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经济状况较好的车队或经营状况较好的车型先行折旧,利用SPSS软件分析计算,对行车里程、累计行车里程以及当年燃料消耗等数据作出分析,通过调查证明企业的车辆经济寿命,从而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为车辆折损提供相应的经济费用,支持企业的车辆维护。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运输企业的车辆经济寿命,为企业经济调整以及经济发展都提供有力的电子技术支持。通过调查证明上述结论基本符合实际。如清华大学相关人员以某地区解放牌货运车的经济寿命作为调查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如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大约为7~9年,如按10%折现率计算,大约为8~10年。

3结论

篇3

(一)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14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2%,尽管PMI仍保持在50%荣枯线以上运行,处于扩张期,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表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1~2月份累计全国工业增长8.6%,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出口同比下降4.3%。以上数据综合显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基础尚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2.市场需求疲软。

一方面,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减少。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萧条期,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实体企业的影响之一就是进口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大批中小实体企业开工不足。另一方面,国内需求不足。首先,投资需求不足。由于受市场预期、融资困难等影响,造成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2014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增幅比2013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次,消费需求不足。由于收入长期向资本集中、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经济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等原因,导致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足。

3.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CPI涨幅为2.6%,总体物价上涨温和可控,远低于全年的官方调控目标(3.5%),较好完成了全年物价调控目标。进入2014年第一季度CPI增速为2.4%,继续保持物价温和上涨趋势,预计2014年通货膨胀压力将有所缓解。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比上年略有下降,这将成为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国内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粮食产量连续10年丰收,国内粮价已经高于国际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此外,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且当前生猪存栏较高,快速上涨的动力不足,以往影响物价涨幅的“猪通胀”将难以再现。温和可控的通胀水平,为中小实体企业降低原材料成本、抵消需求不足的影响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政府制定调控中小实体企业的后续政策留下了空间。

(二)国家经济政策

1.财税政策利好。

2014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扶持中小实体企业。一方面,税收优惠将继续向中小企业倾斜:2013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暂不规定减免期限;同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扩大到低于10万元,其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要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区域范围、行业范围,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全部服务业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同时,国务院强调抓好收支管理。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致使当前各地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部分地方政府也出现了收“过头税”的情况。针对此现象,下阶段在狠抓增收节支的同时,会加大对征收企业“过头税”的督查力度。严格非税收入的管理,切实依法依规征收,坚决防止虚增非税收入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减轻中小实体企业负担。

2.货币政策不宽松。

从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中央银行提出“货币政策灵活应对,增强前瞻性和针对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的货币政策,预计未来依然会保持中性偏紧的状态。判断依据有三:一是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是高层确定的经济工作重心,去杠杆、去产能的压力巨大,从根本上制约了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二是美元走强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三是食品价格、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持续温和上行,未来通胀虽然突破全年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不大,但仍然存在一定压力。因此,总体来看,中小实体企业依然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甚至已经得到贷款的中小实体企业面临银行“抽贷”的风险也将加剧。

二、影响中小实体企业经济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软环境过硬、硬环境过软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下面从构成企业经济环境的两个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环境分别进行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

1.发展环境欠佳依然是制约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客观原因。

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清理取消调整460项行政审批项目。但是,政府部门仍然大量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以及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据调研,新建或改扩建一个采矿类企业,需要发改委、国土、煤炭、环保等多个前置审批手续,每个部门的手续又细化成很多程序,而且基本都集中在省级部门,前置审批手续全部办下来需要1~3年时间,甚至4~5年时间,等到所有前置审批手续办全,投资者看准的项目最佳时期可能已经错过。因此,导致部分企业只能一边违法违规生产,一边办手续。

2.要素配置不公平是制约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土地方面,大型企业用地指标多、中小企业用地指标少。

中小实体企业产业发展用地没有被统一纳入计划,在安排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和中小企业建设项目用地上不能统筹考虑,未能满足中小企业在新建、改建和扩建中的合理用地需求,特别是在县一级用地指标少;相对城镇化建设,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指标多而工业用地指标少,一些好的项目因为没有土地而不能“落地”,制约了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

(2)资金需求方面,中小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首先,中小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惜贷”、“惧贷”。商业银行信贷发放偏向国有大型企业,对中小型企业敬而远之。其次,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不动产资产缺乏的现象。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大部分中小企业用地属于集体性质或租赁用地,所以不能作为银行抵押资产,导致贷款困难。这些都是影响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根本原因。

(3)技术、人才是制约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瓶颈。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用人难、留人更难。多数年轻人热衷于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不愿意在中小企业就业造成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留不住”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

3.市场准入不公平是制约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小实体企业市场准入条件高,仍然存在“进入难、壁垒多、遭歧视”的问题。中小实体企业在市场准入领域受到限制,尤其是一些城市基础建设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如燃气、水、电、供热等受到限制;另外,中小企业能进入的市场门槛不仅比大型企业高、甚至比外商企业高;而且,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外来企业、大项目有各种优惠政策,而对本土的中小企业发展关注不多,最后导致一方面政府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却出现本土资金闲置或外流的情况。

(二)国家经济政策环境

1.产业政策频繁调整使中小实体企业“应接不暇”。

国家、省级层面产业政策缺乏长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如目前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出发点的产业政策频繁调整,使企业应接不暇,投资大项目才是第一要务,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搞创新。一方面,给企业投资造成重大损失,压抑了民间投资激情;另一方面,造成由低端设备、落后设备的“产能过剩”转变为高端设备、先进设备的“产能过剩”,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

2.扶持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不健全。

目前,适用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条例不多,只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法律、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优化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政府自由裁量权较大,间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和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这些条例原则性的条文多,缺乏相应细致的配套措施和组织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金融信贷、税收、技术开发、政府采购、人才培训等方面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护法规,致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3.缺乏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渠道。

一些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够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现象依然存在。中小企业缺少投诉渠道,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等,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三、优化中小实体企业经济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经济环境层面

1.保证保障生产要素公平供给。

政府要对中小实体企业的投资领域按照“非禁即准”、“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投资领域,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民间投资的新路径,使民间资本真正享受平等待遇;同时,市场社会环境要不断优化,不仅要吸引外来投资,还要吸引本地的中小企业家在家乡投资,并实行招商引资同等待遇。

2.健全支持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一是引导鼓励现有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二是大力发展小型金融供给机构,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金互助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能力,通过吸纳、融合等路径将民间借贷市场“融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监管资金数额和流向;三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完善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从借贷形式、相关手续、双方的权利义务、准入条件、融资使用范围、利率水平、税收征收、违约责任等方面明确界定行为准则。

3.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先进的企业信用体系,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议以资源共建为手段、资源共享为目的,提高企业信用系统利用效率。即除了企业的基础信息和信贷记录等基础数据外,整合工商、税务、社会保障、公安、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用监督和信用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企业信用评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二)国家经济政策层面

1.制定各行业中长期规划。

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源型企业最大阻力在于采矿证的审批,化工企业感觉环评压力大,商贸流通业对融资的需求大,制造业面临的是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农业龙头企业最大障碍是用地问题。因此,应针对不同行业出台不同的产业规划、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且不要频繁变动,一方面使得政策更有针对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会盲目投资,节约社会财富。

2.继续减轻中小实体企业税费负担。

在当前中小实体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下,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做减法”,扩大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中小实体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调结构”,目前的结构性减税更多的是扶持产业发展或中小企业的临时性举措,还没有成为一项基本和长期的税收政策,因此,建议要尽快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以增强实体经济对社会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

3.进一步优化政府审批服务。

篇4

分析工业总产值占比情况:从本月实现工业总产值情况来看,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67亿元,其中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占到56.53%,剩下企业中公满江红有限公司实现1450万元,其余企业几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为煤炭市场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不足影响,煤炭市场价格低及部分村矿矛盾的干扰,使企业生产无望。

2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从部分企业生产情况看全县工业。(1)分析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看煤炭企业经营现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有(从财务报表提供数据):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比率、销售毛利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16.41次、20.09次、13.24次、0.1593次、87%、30%(营业周期为39.86天);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了5.03次、应收账款去年为0、12.53次、0.048次、16%(增加)、5%(营业周期加长了18.42天)。新民焦电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0.99次、6.23次、0.13次、0.11次、111%、16%,与去年相比分别降了2.23次、8.93次、0.2次、0.14次,5%,增了15.84%。从以上企业各比率情况可以看出:①企业存货及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所降低,显示企业存货及资产周转速度放慢,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较弱,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减弱;②负债比率持续加大,拉响了企业经营风险预警;③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尽管企业不断减少成本,缩减费用支出,但企业营利空间仍很窄小。综上看出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经济运行再次遭遇寒冬“回头潮”,现在的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生产亏损状态,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每生产一吨原煤就要亏损5.98元。(2)煤炭价格长期弱势运行,原煤价格指数持续滑落,煤价依然有下沉空间。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指数逐月下降。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看不到煤价止跌希望,看不到煤价的谷底。

3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的市场主动积极性不高,争取利润的信心欠佳。今年以来由于煤炭的上游企业钢铁、焦炭市场低迷,导致原煤单价一降再降,企业为此也失去信心,没有在扭亏增盈上下决心,下狠心,有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二是传统工业受大环境影响生产,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有待改革和完善。三是轻工业缺乏活力,而且趋势有所加剧。1—9月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16亿元,占临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去年同期的比重为3.83%,同比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4建议对策

篇5

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各层领导并未认识到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统计只是各种经济数据的简单汇总计算,并没有专业的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加之缺乏对统计数据的及时上报,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准确的按照统计结果进行企业经济状况分析,也就无法科学制定出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甚至于部分企业领导并未认识到很多经济决策制定的偏差是由经济统计而引起的。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统计能否合理高效进行。企业经济统计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统计人员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很多企业存在统计部门形同虚设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难以顺利、有效的开展。

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落后以及统计工作本身的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较少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统计人员的待遇、地位不高,使得统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工作,造成统计人员的流动性大,不能确保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加之统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方面,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等的原因,使得统计人员不能较好的适应发展的趋势和新的要求等弊病,导致统计职能弱化,数据质量欠佳,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等。

企业经济统计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互不相符也是另一个主要问题。很多衡量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指标,例如可持续发展指标,由于现有指标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在统计上没有依据可循,也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统计对于企业提供经济依据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内部经济体制和内部环境多变,导致统计数据模糊或不能真实反应经济发展概况。以及企业内部统计的不受重视,只能处于配角的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统计漏洞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传统的统计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企业对于经济统计的认识过于片面。因此企业不能有效的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也就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统计观念,促进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地位,加大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力度。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并且引进专业统计人才,让企业统计逐渐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引领到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2.要创新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与世界接轨我们应该采用现在的高科技技术,把统计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在统计方法、统计手段和管理系统上“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统计经验,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拓宽统计领域,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需要多角度的深入到外部市场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并把统计制度落实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企业及时获取可靠的经济信息和资源,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力度。依照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统计贯穿到经济的每个环节,创新统计方法,严格执行统计的要求。

3.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对统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加大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配备统计人员要严把入口关,保证质量,结合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做好持证上岗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思想、业务、及政策水平的管理和培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另外可以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约管理,提高统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企业呈现出系统合理的统计结果,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篇6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非常严峻。由于这种严峻的金融环境,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有的企业在投资中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尤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而销售不出去,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问题。企业获得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有一些企业生产出一件产品到销售完成会出现亏损的情况。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显而易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世界的经济市场产生疲软现象,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盈利逐渐减少,企业发展陷入危机。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不得不缩减规模甚至申请破产。企业的发展及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企业在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条件下,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将会更大。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上的流动资金非常缺乏,企业不能实现融资的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供应链断裂而倒闭。金融危机在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有的企业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并且金融危机过后很多企业也得到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最终使得这些企业朝着更为有力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必须针对金融危机这种特殊的环境,通过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更多的产品。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造成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出现萧条。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的价格会远远超过其价值。这就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较高价值的商品。这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企业遇到发展危机尤其是全球范围性的金融危机时,政府绝对不会放任企业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政府会采取诸多措施以保障企业度过危险期。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的特点

在金融危机没有来到时,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只有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或者通过技术的创新等措施才能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上风,从而可以不断谋求发展。但是在金融危机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一味的去创造产品。因为在危机下,一件商品的价值将会远远低于其价格,那就意味者每销售出去一件商品企业都会有经济效益的损失。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就不是单纯的追求效益了,而是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平稳渡过谋求以后的发展、壮大。只要企业存在就有其社会价值,比如降低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等。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环境下,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一般都会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随着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因素也会不断增加,企业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和正常经营的能力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其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社会发展不稳定,比如发生经济危机这样的现象,那就意味着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会发生变化。

(一)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任何金融环境下,资金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企业很难生存下去,何谈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企业由于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不断减小其规模。甚至一些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停止生产、裁员甚至申请破产等措施。因此,在金融危机下,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候合格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融合资金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由于金融危机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有一定的机遇。因此,企业如果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就很有可能在为企业赢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进而就能使企业平稳地度过金融危机时期。然而,如果企业不能抓住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企业将很难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出现破产的严重后果。

(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一直走老路,不思创新、改革,最终都会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最终被淘汰。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下平稳发展就必须增强其创新能力。当然,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有很多内容,比如企业储备人才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应变能等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篇7

1、人的问题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工作效率较为低下,并且真个个管理结构存在较多的分层,任务分配到执行经过环节过多。另外,一些管理人员的财务观念滞后,采用的理财方法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部分企业财务经济管理人员团队协作能力不强,行事制度性不强等都会对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造成阻碍。

2、理论知识问题现代企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多元化使得企业资产的类型更加广泛,其中专利权、商标权、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及投资的扩大让企业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其经济活动也想网络化、虚拟化转移。这种情形下财务人员学习的传统的财务理论知识已经跟不上企业经济转变的步伐,也使得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在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理论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二、加强企业财务经济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以便后期经营活动的开展。为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企业必须加强对各个生产及流通环节资金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对企业资金管理力度的加强,使资金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企业的财务经济管理意识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全面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加强对企业财务经济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培养。在员工财务经济管理意识培养方面,管理层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企业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分析和预测以及应对措施的制定都是赢得员工支持和模仿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风险降低并确保财务管理中各项职能利益实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财务经济管理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在企业财务经济管理过程中,可运用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在财务管理软件的选用上,企业应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通过合适的软件选用来强化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最终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

4、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财务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提高,员工素质的提高相应的也能提高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举措,值得推广。

5、全面管理企业财务运算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应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应建立一定的科学组织结构,分别对编制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预算的调整等工作,具体尽心操作和管理。这样有利于实现责任到人,确保各项财务工作的具体落实,防止出现偏差,减少企业的损失。

三、结束语

篇8

1.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仅是管理人力的职能部门,更是电力企业的创新中心和利润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职工工资、绩效、保险等业务方面,而且承担着为电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和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重任。

2.多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电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性质是不同的,电力企业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满足不同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同时要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避免因为手续、程序要求刻板影响人力资源的发展。

3.网络化管理电力企业的各个电厂和子公司由于业务关系会分散在不同的区域,需要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网络化。各个子公司可以将自己的招聘要求、培训计划等数据和信息上传到网络平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数据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能够为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打破过去以学历和文凭评判人才的标准,要关注引进员工的实践经验、人品性格等因素。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招聘办法,传统的人力资源招聘大都是笔试面试流程,这样无法把握应聘人员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合作意识等素质。要克服传统的招聘办法,要进行结构化面试,并充分发挥试用期的作用,如果发现引进的职工不符合岗位要求,必须严格的履行试用期相关规定。最后,要做好人力资源招聘规划,在开展招聘工作之前,要对电力企业内的人才需求量和需求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要在保证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2.加大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力度员工培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新员工的培训,一个是对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首先,在新员工培训方面,除了对员工守则、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等内容的培训,还要特别注重对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和忠诚度。其次,在企业员工的再教育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对电力企业员工的在再教育,如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开展交流活动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持。

3.健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繁杂、缤纷的外界环境,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的需求,健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要将物质激励手段与精神激励手段结合起来,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另外,电力企业的很多员工常年在外地工作,可以考虑对其家属进行优惠待遇,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电力企业要从两个方面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首先,要制定便于量化的、客观的绩效考核指标,减少概念性的、主观性的考核指标,促使绩效考核的定量化。其次,要对绩效考核的程度实行公开,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考核的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员工,并给员工留下充足的意见反馈,避免出现失误对员工的感情造成伤害。

三、结语

篇9

1.1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篇10

目前对知识经济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当前的一些观点,来解析知识经济的含义。理解知识经济,应该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为依据和标准,知识经济描述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对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更为侧重,却不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内涵。第一,在企业创办之初,需要先考虑技术和知识的,而不再和过去一样是资本。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已经成为了关键性的资源,甚至是超越了传统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企业发展也依赖这一新动力。知识资产也成为了企业的关键资产,这些资产的表现主要有:(1)商标、服务和信誉等帮助公司占据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资产;(2)版权和专利等资产,主要是体现出了智力劳动;(3)管理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资产,主要是体现出了企业的潜力等。第二,在企业里,那些专业人才,尤其是拥有特殊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将在企业获得重要的地位。此外,企业要想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就是既要引进优秀人才又要有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这三方面的内容将会使原有企业的所有权基础发生动摇,并且使企业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三、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1.企业知识创新过程。

目前,在跨国大型企业之间进行的关于知识创新的合作普遍是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是:新思想、设计、试验、再设计、生产直到市场销售(见图1)。然而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却不单单是如此。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企业知识创新功能概念的分析,从而将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模型绘制出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是以企业的价值创造为最终的方向目标,主要有企业知识的学习编码、应用和创造过程等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循环和延长循环周期,就需要建立知识的反馈机制以及与外界勾通的学习机制。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并对企业知识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意义进行重点考察;技术创新过程则更为重视的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相关的整体性过程,侧重点仅仅放在技术类知识上面。

2.创新过程主要特征分析。

第一,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哪里可以进行创新,也不可能规划创新成功的准确时间安排。可以说创新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创新能否最终获益也是不确定的。有时的结果会是令人惊喜的收益,有时尽管成功了却收益不佳,甚至低于成本。第二,知识密集性。新知识的创造还需要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企业的创新学习曲线是非线性的,实现的是跨越式的成长,这就需要密切联系起每个知识节点上的个体,实现良好的信息交流。第三,充满了各种冲突。主要有创新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另外还有创新方案的竞争等。所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一定要做到面向未来和面向市场,否则知识创新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3.知识创新的价值功能体现。

企业知识创新作为一种企业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为导向的,有意义知识的创造是其终极目标。企业知识创新的价值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3.1通过对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来创造当期利润。

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一定要采用先进的经营模式,取得一定的技术进步才能使产品成本得以降低。而先进经营模式的产生是以创新工艺为前提的,这样才可以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在特定时期内,若是创新投入比成本节约少,那么企业就能取得成本上的优势。所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工艺方面的创新。然而,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却远远比进行工艺的创新所具有的经济意义更大。一旦创新成功了新产品,那么企业既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还能在新的市场上进行开发并抢占先机,通过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来收获大的利润。

3.2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是通过企业知识的创造以及企业能力的培养。

企业知识创新作为企业获得新知识一大来源,不但可以使企业内部的知识储量和价值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在知识创新上下足功夫,才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保证知识资产的价值。企业知识创新还能促使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便是知识,知识同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中最核心的内容。企业知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促使使企业在未来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可以说,企业主要借助创新这一手段来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也正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才促成了企业的知识创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