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税管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57:01

企业财税管控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1

关键词: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务风险;税务管理

受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及有限理性决策的影响,境外工程承包项目中存在多种税务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及时防控这些税务风险,就会直接导致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受损,也易引发企业被滞留在项目所在国、遭受项目所在国法律制裁等严重后果。可以说,强化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务风险的应对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深入探究相应策略。

1税务风险概述

当前,可以将税务风险划分为税款负担风险、税收违法风险、信誉损失风险等。其中,税款负担风险会加重企业承担的税款负担,降低项目收益;税收违法风险会增加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款与罚金,还会面临刑事处罚风险;信誉损失风险会降低企业社会征信,影响企业融资贷款或经营业绩[1]。

2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风险

2.1境外税制环境差异风险

不同国家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税收制度,境外税制环境与我国税收制度、税制环境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实践中,境外工程承包企业、项目所在国业主需要提前与当地税务机关交流,共同协商获取更低的税率。如果在项目前期没有确定税率,那么项目所在国业主就会依托最高税率代缴,资金占用量大,不利于境外工程承包企业现金流的维护。在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如果不准确分析项目所在国的税制环境,则极易导致制订的项目税务管理方案与当地现行税收政策要求不匹配,导致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面临更大的税务风险,不利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顺利开展。

2.2常设机构不合理风险

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普遍会在项目所在国组建分公司,配置合理的财税管理队伍。受境外税收环境差异性的影响,部分国家对分公司提出的税率存在差异,同时未结合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现实需求组建合理的税务管理工作队伍也是导致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收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在实践中,应参考现实需求完善税务管理架构,确定税务团队组建规模与配置的财税管理人员数量,并明确是否需要在项目所在国聘用财税管理人员,从而实现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优化。

2.3合同拆分涉税风险

合同拆分是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常用的纳税筹划方式。当前,各国对合同拆分均提出了严格的认定标准,且逐步更新。此时,如果境外工程承包企业依旧按照原有项目所在国合同拆分认定要求与经验完成合同拆分操作,不注意项目所在国在合同拆分认定方面的变动情况,则极易导致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合同拆分行为被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判定为不合理拆分行为,促使境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更高的对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合同实施统一征税风险。

2.4企业自身税务管控风险

(1)利润核算方法涉税风险。如果境外工程承包项目使用的利润核算方法不合理,在实际检查工作中被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察觉,则极易产生业务处理不当形成的双重征税风险。在实践中,如果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作出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存在逃避税行为的判断,那么境外工程承包企业不仅需要补缴企业所得税,还需要承担基于超期缴纳税款的罚金[2]。(2)项目退出涉税风险。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退出期间,项目所在国的税务机关普遍要求相关企业提交大量税务资料,并审查相应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与完整性。这就需要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提前整理与妥善保管项目所有涉税资料,一旦在检查工作中发现资料不全面或不准确,就可能导致项目退出期间相应企业被滞留在项目所在国。

3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3.1妥善应对境外税收环境差异

(1)加强税企沟通。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业主一般为项目所在国政府部门,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管辖的企业。其对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更敏感,具备较强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项目所在国业主的沟通,保证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全面、正确把握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及时预判、掌握及应对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升与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的沟通频率与深入程度,尽可能减少税务机关对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检查次数,并保证在出现税收政策解读歧义时,给予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合理申诉的机会,减少被处罚的金额。在与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沟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述内容的真实性。若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查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谎报信息,特别是与第三方交易时,就会提高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及其企业面临的审查与严格程度,情况严重时,会遭受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制裁。(2)完善项目所在国的税务环境尽职调查。在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调查项目所在国的现实税务环境,可以应用以下方法。①安排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财税管理人员提前进入项目所在国,调查当地税务政策条款,同时进行深入学习与分析,编制税务环境分析报告。②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安排专业机构开展尽职调查。由境外工程承包企业结合尽职调查报告深入分析项目所在国的税务环境,确定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

3.2建立科学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

参考项目所在国应针对不同常设机构设定的负税比率,合理建立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常设机构。若项目所在国对分公司提出的税率存在差异,则应尽量选择税率更低的一项确定常设机构;反之,若项目所在国对分公司提出的税率不存在差异,则可以参考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常设机构。在组建基于跨境工程承包项目的财税管理组织机构时,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项要点。(1)确定企业的税务管理组织架构,以此为基础构建税务人员管理政策和管控机制。税务负责人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情况直接关系税务管理架构的质量与实效性,在及时关注、处理企业内税务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在此过程中,应参考现实需求科学建立税务管理架构,从而实现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优化。(2)参考税务管理体系配套引入内部人力资源。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参考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现实情况与需求,确定税务团队组建规模与配置的财税管理人员数量,并明确是否需要在项目所在国聘用财税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划分境外工程承包项目财税管理人员的具体税务职责、权限,同时设定不同级别财税管理人员的汇报机制。(3)引入外部税务顾问。聘请全球统一的外部税务顾问,为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与指导;安排外部税务顾问协助境外工程承包项目解决项目所在国税务问题。

3.3加大项目合同税务风险考量与管理力度

(1)考量免税条款。为了确保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利益最大化,应主动寻求、签订免税条款。在此过程中,着重维护条款内容的明确程度与清晰程度,判断是否存在附加条件,准确掌握相应免税条款的效力期限。一般情况下,如果合同内包含的免税条款为“对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所有税费进行免除”,则需要主动与合作方划定“所有”的范围,制作书面确认文件[4]。可以尽量安排当地业主与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进行谈判,获取更高的免税条款签订成功率。完成免税条款签订后,企业应及时向项目所在国的税务机关确认相应条款的有效性,明确具体的适用范围,完善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管理规划[5]。(2)考量合同拆分。保证纳税筹划的合理性,关注合同拆分方式的合规性,防止被项目所在国税务机关判定为不合理的合同拆分。在此过程中,要求提前调研税务环境,把握并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关注项目所在国的税务政策变动情况,及时制订应对方案,降低税务风险;关注合同主体的选择,依托计算分析、全面研讨等手段确定差异主体模式条件下的现实税务风险,并以此为参考确定合理选择;若受到项目所在国税务政策变动的影响,合同规定内容与法律法规产生矛盾,必须及时结合现行税收政策判断合同拆分的合理性、合法性,优化调整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管理规划[6]。

3.4强化企业自身税务管控

(1)规范纳税申报。在纳税申报工作实践中,必须严格依照项目所在国的税务规定足额申报纳税,降低超期被罚问题的发生率。现阶段,我国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展开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在财务核算体系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7]。基于此,要深入分析项目所在国的税种与相关规定,关注区域其他企业财务核算体系的实际建设情况;相关企业在整理税务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项目资料内容规范且标准,减少发票资料不合规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跨境承包工程项目进度。跨境工程承包项目的财税管理工作还要着重关注税款缴纳方式的合理性。在相同国家环境背景下,如果税种存在差异,那么在缴纳税款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定内容也不相同,因此财税管理人员在申报纳税的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不同税种。(2)妥善保管涉税资料。在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完工推出阶段,企业需要全面整理涉税资料。针对国内部分,要求整理各类型减免税的备案文件、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资料、出口退税单据等;针对国外部分,要求整理项目企业的全部财税数据,明确企业的税务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是否注销分公司。如果注销,应着重维护各类票据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明确是否已足额缴纳税款,分析是否存在应收账款或负债;如果不注销,应全面整理企业本期的税务资料,着重维护涉税资料的完整性与全面性,降低税务资料不全面引起的涉税风险。整理并分析该项目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将其转化为文字档案,递交至企业总部归档,为后续跨境工程承包项目财税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提供参考与支持。

3.5其他方面

(1)定期组织针对涉税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为更好地组建高质量、高素养的境外工程承包项目财税管理工作队伍,依托优质人才配置降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涉税风险,应定期组织对涉税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税务管理及税务风险防控能力。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可以设定“国际税收形势与挑战”“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税务管理”“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境外投融资及新型项目筹划”“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策划典型案例交流”等模块,要求境外机构负责人、境外项目经理,以及来自各单位从事境外经营、财务管理的负责人等通过“现场+线上”的形式参加培训。依托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境外从业人员在境外财税筹划、风险识别与管理、投融资项目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财税管理人员应对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本领,显著降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涉税风险。同时,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应不断提升企业应对境外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关财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汲取经验,提升境外工程税务筹划、外汇风险的防范能力;应进一步提高企业境外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保证境外资金风险可控;在企业境外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财税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融入市场经营工作,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2)构建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风险文化在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意识渗入各项工作,保证所有员工均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自身工作行为入手,加大企业对各类风险的防控力度。

4结束语

在把握境外工程承包项目常见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妥善应对境外税收环境差异、科学建设良好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加大项目合同税务风险考量与管理力度、强化企业自身税务管控等策略的落实,能有效降低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税务风险,推动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小娟.境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税务管理[J].注册税务师,2020(12):14-15.

[2]康海昕.境外矿山工程承包的税务风险与应对[J].税务研究,2020(3):142-145.

[3]孔德信.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管理税务风险防范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4]段显兰.跨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税收筹划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5]吴德荣,方明,徐文华,等.发展中国家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税务筹划管理[J].石油化工建设,2014,36(1):19-23.

[6]刘海艳.母子公司合作的境外工程项目税务筹划:以俄罗斯某项目为例[J].化肥设计,2020,58(5):57-60.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2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现状;应用效果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财税环节,因为税收管理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完善财税管理的各个环节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财税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来规划整个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公司的整个财税工作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财税管理现状

1、财税风险较大

企业的财税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财税政策规定的操作细则来完成相关的纳税工作,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的财税工作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大,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国家财税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改革会对所颁布的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财税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解释,因此很多财税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监管力度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税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财税管理机制不统一

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还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尺度,一个公司所属的下级单位在管理时一般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培训,让他们全面理解税收改革的内容,熟练业务。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税政策动态和市场走向,随时掌握税收最新的动向,在遵循国家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税收管理标准、合法的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公司的财税风险。

3、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这将会对其工作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财税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其本身教育背景的影响,且其已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处理报表的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财税管理对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财税部门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个公司更协调的发展。

二、财税信息化管理需求

加快财税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面对财税管理的较高风险,企业在制定财税政策的时候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陈雅卉漳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念,而且还需要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快财税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配合及完善这项措施。财税工作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一些基础环节,因为这些方面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税收知识的共享,且财税工作的流程也需要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在完成税费计提后才能进行申报和缴纳,因此财税管理的基础工作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公司的纳税情况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完成,因此为更好地统一分析口径。

三、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框架

1、核心理念

财税管控体系对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统一工作。

2、业务的功能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体现了信息化的理念,其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多方面也都是按标准进行的,比如在税种税费计算方面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纳税调整事项对于整个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置纳税申报表模版,因为工作人员需要将缴纳的税款向相关的机构申报。公司的财税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风险,因此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业务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这些风险,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指标体系的作用,除此之外,评估模型的建立也是发挥业务功能的重要手段。

3、业务解决方案

在纳税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纳税主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纳税主体属性的统一需要规范相关的登记信息,比如说登记类型和税种信息,这些情况对于纳税主体的属性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同的公司需要按照不同的税种来缴纳税务,在我国,营业税、增值税和房产税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税种,因此对于不同的税种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对这个纳税体系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一个税种都有相关的基础分类,这些分类信息对于了解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划分标准都是按照业务的类型制定的,比如说进项税和销项税属于增值税的范畴,但是这两个税种又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因此明确这些细小的类别对财税的统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财税的标准化管理需要在很多环节进行改进,比如说税费计提规则需要进行统一,而且下属单位还要按照这个标准统一开展工作,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对于税费核算方式的一致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财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日常的业务处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涉税基础信息自动采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集成平台的作用。税费计提这种业务也要按照固定的规则来开展,而且还需要发挥模版的作用。企业的税务信息需要进行保存,因此这就对纳税申报提出了一些要求,自动生成的纳税申报表可以在企业自查税务信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财税信息的深入分析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为了使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有更好的模式,企业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各个环节的不断改进来降低企业的财税风险。

作者:陈雅卉 单位:漳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财税融合;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国内民营企业普遍处于负债经营状态,需要利用外部资金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通常以举新债偿旧债的方式,保持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爆发,使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同时也会造成信用评级下降,企业可能无法举新债,面临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局面。因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业财税管理水平,从而规避各类风险。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与应用优势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

业财税融合中,“业”是指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如生产、贸易、服务、销售等业务;“财”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税”则包括税务筹划、发票管理、税款申报与缴纳等。[1]所谓的业财税融合,本质上来讲,就是打破业务、财税固有的职能壁垒,构建起一套“业财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业务、财务、税务深度融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价值,使企业保持最佳营收。[2]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记账、报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更多的企业已在尝试基于更加智能的财税管理系统,革新业财税管理机制,进行业财税的融合。业财税融合将成为激发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引擎,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助推企业战略的执行。

(二)业财税融合的应用优势

1.促使财务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学理论中,精细化管理被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停留在业务数据核算层面,业务与财务工作脱节严重,财税人员难以指导业务的开展,很难实现业财税精细化管理。而业财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财税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角度,而是将财务与税务融入到业务决策、执行、变更与交付等各环节,根据财务指标变化安排业务,根据业务指标变化,调整财税资源的配置,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财税管理的死角,还能帮助企业找出资产增值、产品增值的作业点。2.促使财务无边界化管理以往管理模式下,各部门职能被严格区分,业务、财务、税务等部门各自为政,甚至部门之间存在着矛盾,工作中更多的是关注自身部门利益,忽视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而业财税融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为多部门协同合作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业财税管理将突破原有工作框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职能限制,迎来无边界化改革。在业财税融合后,财税管理人员可参与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收集相关财税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将财税分析结果,反馈到业务管理部门。3.促使财务战略化管理企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都需要建立在财务数据的基础上,脱离财务数据的企业战略,就像失去目标的“无头苍蝇”。[3]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更多的是侧重于事后核算,财务分析不足,财务管控具有滞后性,多处于被动管理状态,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支持。而业财税融合后,财税对接业务,管理中不再局限于某一项业务,而是要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开展工作,需要财务管理具有战略化思想,要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出发指导业务活动。

二、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的基础

业财税融合可促使企业财务精细化、无边界化、战略化管理,加速民营企业财务转型升级,实行业财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业财税融合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保障

业务、财务、税务三者融合,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从而打破“信息资源孤岛”现象,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最终实现相互融合。没有流畅的信息渠道,消除信息差,业财税融合无法实现。[4]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业财税融合的基础。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为业财税融合提供信息技术保障,满足业财税融合对信息传递及时性的要求。

(二)数据管理保障

业财税融合背景下,海量数据汇聚,对企业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提高数据管理水平,解决海量数据汇总、提取问题,为业财税融合提供数据管理保障。因此,企业要革新数据管理模式,加强对SAP、ERP等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些管理系统可将企业财务、生产、物流、税收等相关业务模块紧密相连,不仅能为业财税的融合提供数据管理保障,还能实现数据的自动化收集、整理、汇总、筛选。这样一来,财务工作者就可以从重复的财务记账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财务决策、税务筹划、业务运营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

(三)组织管理保障

实行业财税融合,相关工作流程、监管流程都将发生变化,要实现业财税融合目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就要进行组织结构分解、再造,消除工作分歧,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供组织管理保障。[5]组织结构的再造,需要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进行再分配,减少沟通层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使权力与责任对等,从而促使各部门主动履行自身的职责,配合业财税融合工作的开展,确保业财税融合管理机制可稳定、持续运行。

(四)人力资源保障

业财税融合将财税工作延伸到了业务层面,财务不再局限于核算层面,更多是战略财务、运营财务、共享财务、税收财务,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负责财务事宜,还要与业务、税务团队高度协同。因此,人力资源保障也是企业实施业财税融合的基础条件。业财税融合需要的是懂财务、懂税务、懂业务,熟悉财务管理系统操作,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若没有专业人才支持,民营企业难以实现业财税的融合。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业财税融合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实施业财税融合,有利于企业发展全局的把控,可全面提升企业税务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水平。为提出合理融合建议,本文通过以下几点介绍现存问题。

(一)资金技术支持不足,信息化建设缓慢

业财税融合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而实现业财税融合的基础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统一业务、财务、税务工作目标、工作口径,便可促进业财税深度融合。但民营企业高层大多对业财税融合缺乏正确认识,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大方向”,很少主动推动业财税融合的落实。由于高层推动少,很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导致业财税融合资金技术支持不足,信息化建设缓慢,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难以满足业财税融合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要求,造成业务、财务、税务之间沟通效率低下,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关联度不高,各部门之间仍存在明显的职能壁垒,业财税信息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

(二)税务筹划与业务融合度低,易诱发涉税风险

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因此,税务成本是民营企业主要成本之一。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很多企业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税务筹划方式,对生产经营及理财活动进行事前安排,以合法手段减免税费。然而,很大一部分企业税务筹划中缺乏业财税融合思想的融入,税务筹划未考虑到业务活动开展需求,盲目进行节税筹划,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忽视税务筹划对业务的影响,导致业务活动安排不合理,虽然享受了税费减免政策,却也牺牲了非税优势,影响了正常业绩。

(三)组织结构优化不足,部门分工合作不协调

实际工作中,业财税三者关注焦点不同。如业务部门关注的是业绩指标,看重销售收入、经费投入。而财税部门看重的是每项经济业务的价值、预算、风险,重视对业务引起风险的识别及提出风控建议,而这正是业务部门所反感的。要想实现业财税融合,就要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性,为业财税融合提供组织管理保障。然而,多数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不足,缺少构建配套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工作难以达成共识,分工合作不协调,仍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财税未能融入企业管理,未发挥业务决策功能。

(四)财税人员知识体系单一,缺少人力资源保障

业财税融合需求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但多数民营企业现有财税人员是原来的核算型人才,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核算,没有机会参与业务的全过程,对企业前端业务环节不了解,缺少全局思维,难以满足业财税融合的人力需求。另外,现有财税人员大多知识掌握片面,对信息管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不熟练,思想观念停留在老旧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中,难以适应信息化作业,多消极对待业财税融合的实施,未主动学习业财税融合理论,对相关工作一知半解,易对做出错误判断,带来了人为风险。

四、业财税融合背景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策略

造成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技术原因、管理原因,也有人才原因、组织结构原因。企业业财税融合出现问题,不仅无法获得预期管理效果,反而会增加经营管理的整体成本,违背了业财税融合初衷。因此,为改善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的现状,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提出合理改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想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提高企业数据信息的管理水平,构建流畅的信息渠道,创造业财税融合的基础条件,就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现业务、财务、税务的纵横贯通、统一运行,还能提高业财税管理效率,将管理数据化,节约更多劳动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实现降本增效。例如:传统业务流程处理模式下,至少需要库管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三名人员,会产生更多的人力成本。而基于业财税融合的管理模式下,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各部门之间可高效沟通,实时查询所需数据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后,发货单据的处理只需要一个人便可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应正确认识业财税融合的必要性,在心理上、行动上给予支持,购置业财税融合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备,为业财税融合奠定物质基础,从根源上解决业财税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持问题,将财税数据与业务数据进行对接,使业务数据向财税数据高效、无差错转换。

(二)基于业财税融合开展税务筹划,正确防范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具有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具有可调性,税率具有差别性,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创造了条件。不当的筹划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使企业面临税务处罚,甚至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为提高税务筹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防范涉税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企业税务筹划应融入业财税融合的思想,考虑到税务筹划对财务与业务的影响,结合实际财务状况,基于业务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大税种为切入点,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切入点,合理利用行业倾斜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科学的节税筹划,提前对涉税业务关键事项作出合理安排,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同时确保做到应缴尽缴。

(三)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合作协调性

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工作流程的对接整合,提高三者管理工作、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是业财税融合建设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应找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三者融合的平衡点,构建配套的工作协调机制,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推动业财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民营要准确理解业务、财务、税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业财税管理的主线,从全局角度出发来明确划分责任,进行合理的分工。要求财税管理融入业务经营,配合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使财务职能从简单的财务核算,转变为企业治理当中“引导者”角色。而业务部门则要紧随财税部门作出的财务规划、税务规划,主动贴合财税管控的流程,服务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从而使财税流程与业务流程对接,让业财税达成统一目标,最终实现对战略的服务。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统筹工作,化解工作矛盾,应选择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组建管理会计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工作协调,推进业财税融合,实现对业财税工作的一体化管理,从而为业财税融合奠定组织基础,尽可能减少业财税融合的阻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轮岗制度

实际上,人才是业财税顺利融合的关键因素。若人才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准确判断业财税管理流程的关键点、控制点,就很难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毫无疑问,业财税深度融合,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曾经的“账房先生”。因此,民营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业财税背景下,财税人员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整理、数据核算,更多的是要深入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并监督、指导业务人员开展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反馈给决策层和风控中心,助推企业战略的实施。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掌握更多知识,能吃透财务报告上的内容。为完善现有人员的知识体系,使其深入了解业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培养复合型人才,民营企业应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实施轮岗制度,让不同职位的财税人员进行定期轮岗,通过轮岗的方式,使财税人员掌握业务运行规律,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能够准确判断业财税融合的关键点。

五、结束语

人类社会正在全面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可满足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却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新环境,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民营企业应采取业财税融合措施。企业业财税的深度融合,需要有技术支持、数据支持、组织支持、人力支持。因此,民营企业应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加强信息化建设,将管理数据化,同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合作协调性,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兰.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税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8):3-4.

[2]赵艳.关于企业实现业财税融合的研究[J].现代商业,2021(22):181-183.

[3]薛方,赵博媛,杨光.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4):154-155.

[4]罗健,彭娜梅.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业财税融合[J].经济师,2020(5):93-94.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4

1.1行业特性造成不可避免的管控难题。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服务项目众多,分布广泛,跨区经营使不同项目面临的纳税环境各不相同。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存在工程劳务分包等,面对各地不同的税务政策,相应地加大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难度。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跨区经营实行税收双重管理,各地税务局强化税源管理,税企争端多导致企业税控管理难度大。施工企业根据不同工程项目,在项目所在地国税局先按照3%或2%预缴增值税,然后再到地方税务局按照预缴的增值税额缴纳其他附加税费。甚至有些地方税务局还要按营业收入加征个人所得税;2%预征企业所得税,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争抢所得税源的问题。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新项目开始前深入了解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的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政策,以减少税务风险。不同管辖税务机关对税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就额外增加了企业担负税务风险的系数,给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若税企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涉税风险。1.2缺乏健全的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多数施工企业在项目部成立后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而在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实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项目经理权力过大而委派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削弱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甚至部分施工企业只在集团总部设置专门税管员,或并未设置专门税管员。各项目财务人员只是基于项目基础财务管理而缺乏集团整体税控意识,不注重对各项更新完善的税务新政加强涉税辅导及后续教育,导致对新政的理解和把握滞后,难以把控企业整体税务风险。1.3施工项目管理粗放,进项税额抵扣链条不完整,使企业税负不降反增。进项税额是否充分抵扣密切关系到“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目标的实现,“营改增”之前,建筑业是营业税应税范围的重要部分,具有组织结构大、劳务密集、经营业务多样性的特点,使税务管理难度大,工程劳务成本占比较大,但很大一部分劳务成本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票进行抵扣。另外,施工项目财务管理水平不健全,缺乏整体纳税筹划意识。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注重项目绩效考核,忽视项目涉税风险。经办人员对该取得专票进行抵扣的业务取得普通发票,或者对已取得的专票未及时认证,这些都将导致企业整体税负不降反增。

2建筑施工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管控的建议

2.1总部设置税管专岗,配备专业人才,加强与税务沟通。根据国家税收征管办法以及税制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税务新政日新月异,税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施工企业的特性使税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相应地提高对税管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由企业根据经营规模及项目分布情况,设置专职专岗。首先,专职税管员要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在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核算办法以及会计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增值税管理体制,进行事前筹划、事中控制以达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其次,积极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学习并向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传达新政,进行纳税辅导,坚持税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密切联系,及时识别纳税风险,按时足额纳税,建立良好税企关系,维护企业良好纳税信誉等级。此外,了解税务机关各阶段工作稽点,调整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心。2.2通过内审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内部管控监督体制。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对项目施工和财务决算、税务方面的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核有助于防范财税风险,确保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坚持企业管理方针和发展目标,聚焦企业领导层战略部署,通过开展工程招标、项目合同评审、台账管理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在保证精品工程、按期完工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合同定价,通过与各生产、业务部门的配合,对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分包劳务、工程结算等环节加强审计和监督,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资金使用效率,按期保质完工,打造企业良好形象。2.3规范增值税发票管理,在基础工作中加强风险防范。鉴于增值税发票的监管严格性和特殊性,从单位税控设备的购买使用开始,应由专人负责安装调试,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发票开具、认证、保管登记。根据申报需求建立台账,划分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项目,积极与各生产部门配合,强调增值税专票的重要性,争取当月取得的发票当月认证抵扣,严格控制滞留票的产生。在发票开具方面,做好备案登记,全面了解各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税务政策,详细记载各工程项目的预缴增值税及附加税的税率、税额。评估项目涉税风险,分析企业内外部业务环境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应的税务管理流程。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方面,根据申报日期规定各工程项目每月15日前必须上报增值税进项统计表,做到账表相符;在发票管理方面,要求各项目会计及时统计预缴增值税及附加,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必须当月交于合作方签收,对于违反发票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税收处罚措施,严格遵循单位开票流程,做好合同备案、发票领用人签字。2.4加强对项目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全员参与风险防控。企业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各工程项目进度及计量情况,财务人员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税务登记,准确计算并按时缴纳税款,开具计量发票。增强项目负责人及经办人纳税筹划意识,认识到税务管控不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职责,它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项目税务风险管理成效纳入项目业绩考核中去,通过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学习,把握地区税收优惠。由于人工、材料、机械在施工成本中占比较大,合理选择有纳税主体资格的往来合作单位,在保证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进行筹划选择,确保取得的进项税额充分抵扣,降低纳税成本,提高工程项目效益。通过约束激励机制,把税控制度与企业内控机制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把促进项目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建设,全员参与,使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管理中。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营改增”全面实施及各项减税降负政策的颁布以及税收管理平台的运行,国家税制在不断完善。如何利用好税收红利,对健全施工企业财税管控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全员税务风险管控意识,注重培养擅长经营、深谙财税政策的复合型人才,统筹安排经济资源,运用风险与报酬原理合理测算纳税方案,从而降低纳税风险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刘逸虹.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的税务风险与防范[J].交通财会,2017(9).

[2]蔡阳春.“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与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7(1).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税务管理;举措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程

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扩大营改增试点至8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推广到全国试行,并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增值税全面替代了营业税。

二、当前建筑业面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资质借用短期内无法根本性消除。现行企业采用“集团内总分包”解决资质借用模式,仍然存在风险,按照《建筑法》的规定,这样的分包行为涉嫌违法分包,同时由于内部总分包合同的签订,会产生一道印花税纳税义务,增加税务负担;总分包模式虽然理顺了抵扣链条,但是增加管理环节,增加了管理成本。三方协议和内部授权模式,由于大部分业主不接受、不同意,导致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1号第二条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受阻。(二)长期以来,建筑行业对税务管理不重视,具体表现在对税务管理资源投入不足,单位未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也未配备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完全由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手包办。“营改增”后,大多数单位也成立了税务管理部门,配备了部分税务管理专、兼职人员,但是不管是从人员数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都满足不了当前税制改革、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三)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链条长,一项工程特别是铁路大线、地铁以及目前盛行的PPP项目,可能涉及一级法人企业、二级法人企业或分公司、三级法人企业或分公司、子分公司下属项目部四级核算管理,四级都涉及发票传递、税款缴纳、汇总纳税等管理环节,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四)目前营改增政策不完善,自从财税〔2016〕36号出台后,国家税务总局随后下发了很多补丁文件,可以看出税制改革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同一个税务文件由于各地方税务局的理解不同以及争夺税源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政策无法落地,比如国家税务局规定预缴税金时可以扣除分包款,实际执行情况是,部分地区因为分包是本市企业不需要在项目所在地预缴增值税,导致总包在办理预缴时就不让抵扣分包,理由是分包没有在当地预缴税款。

三、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举措

(一)优化管理模式,解决资质共享。优化管理模式、减少交易环节是减少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税负的根本措施;实现“四流一致”是应抵尽抵、降低税负的根本保证;解决合同主体(资质主体)、实施主体、资金主体、发票主体一致性的问题,是实现营改增后企业依法经营、合规纳税的源头治理。积极主动与业主沟通,必要时联合税务局跟业主做工作,通过与业主签订“三方协议”或者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17年11号公告第二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授权模式”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尽可能减少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潜在的税务风险。(二)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税务管理工作量、工作难度加大,税务管理风险也增大,为了有效管控增值税纳税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综合水平,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岗位,配备相应数量的高素质的专业税务管理人员,是有效开展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企业设立独立的税务管理机构(部门),也可以在财务部内设立相应的税务管理岗位,足额配备相应的税务管理人员,确保能够满足“营改增”后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三)全面梳理制度流程,完善内控体系,主动适应税改要求。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从投标报价到经营模式、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价格比选、成本分析、发票传递、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环节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企业必须根据增值税法规以及营改增相关政策,全面梳理和修订公司招投标、采购、法务、项目管理、投融资、考核以及财税管理等相关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税务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有效。在流程设计上要做到顺畅、闭合、环环相扣。科学有效的制定增值税发票申请开具、取得传递认证和纳税管理三个流程,从业务发起部门到财务部门以及中间审批环节,对各环节时间节点、责任划分要有明确规定,并留有记录,做到过程有记录、责任能落实。(四)研究汇总纳税,规范管理要求。建筑企业要认真研究汇总纳税规定,明确汇总纳税范围,明确汇总纳税的具体操作要求,包括进项、销项、预交税款的汇总统计,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纳税义务人能够按时(建议每月15日前)汇总所属单位的进项、销项、预交税金,并进行汇总申报纳税,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各级纳税义务人要采取合理方式,对所属单位的税负水平(或进项抵扣率)进行管控和考核。(五)强化财税管理工作,加强税企沟通,确保业务办理顺畅。建筑企业要及时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联系,按照税务机关有关要求,办理备案登记、预缴税款、领取和开具发票、纳税申报等,参加税务机关组织的增值税业务培训,及时获取最新最全的税务管理要求。针对各地对税务政策的理解不一致或税源争议,导致部分有利政策无法享受,一定要向其上级税务机关反映,争取理解和支持,共同协调解决问题,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六)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要利用现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生科技,有条件的安装部署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增值税管理水平。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6

近年来,我国针对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定了诸多财税政策,为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公平的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建筑施工企业更加关注财税的实务操作,而企业财税实务细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由刘昕编写、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全书》一书,详细阐述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实务,分析建筑企业的施工环节、企业利润与应税的核算,引入企业财税实务处理的经典案例,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管理以及实务操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本书共包括十一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会基本知识,涉及建筑企业相关财税法规以及企业财税基本知识,并阐述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特点、经营流程与模式。第二章与第三章介绍合同签订环节的财税实务,详细梳理建筑企业合同签订时的涉税操作,并解说建造合同的税务处理。第四章为征地拆迁环节的财税实务,解释土地拆迁以及征收时涉及的税务处理、税收优惠以及工程会计处理问题。第五章与第六章介绍采销、工程款收取、企业财产和劳务使用环节的财税实务,涉及增值税、资源税、劳务用工应税等多种税目,并详述相关税务政策、涉税处理、会计核算等。第七章为企业利润核算,包括利润计算、营业收支以及政府补助等多项内容。第八章介绍建筑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表的编制与说明是本章重点内容。第九章与第十章介绍企业重组清算或合并时的财税实务。第十一章介绍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政策及其实践。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价款结算与应税缴纳,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因此财税管理工作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财务问题的核算、分析以及审验才能完成,使得建筑企业进行财务决策、风险管控等经济管理活动面临诸多困难,为了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经济利益较大化,企业尤为重视会计与税收管理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税实务操作水平,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企业面临一定财务风险,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筑企业尚未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仅限于财税方面的实务操作,不重视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导致财务管理流于表面,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未产生实际作用。第二,建筑施工企业未重视税务风险预警,企业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同时未能及时防范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未完善,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涉及面极为广泛,很多建筑企业不重视核算工作,导致财务风险大幅增加。以上问题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亟需优化,通过有效措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优化财税实务执行力度,是今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应健全自身财务体系。企业财务体系是其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当前财税政策与相关法律条例,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财务体系以满足其工作需求。通过企业现有财务税收信息以及法律政策的约束,企业财务管理与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将更加规范化,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建筑施工企业应提升财务工作人员水平并加以监督管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行为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税务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维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会计与税务实务细则完成工作,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三,建筑施工企业应做好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工作。

受建筑施工特性影响,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为了防范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建筑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其长远发展尤为关键,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是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全书》一书指导下,建筑施工企业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会计与税收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作者:牛越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财税风险;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国家逐渐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与法规,同时也在税收及其他方面给予了支持。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的税收压力较小,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从细节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实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在税收计算以及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进而造成严重的税收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税收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税收风险,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概述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

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是规定领域中开展研究与技术成果转化并能够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经营活动主体,从性质上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我国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本身是一项引导政策,其目的就是促进企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还能够体现出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其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能够获得税收优惠的政策,能降低企业发展的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1.税收调整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后发现,其税收调整与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尤其是对于钢铁制造领域以及农业领域,其在规定时间内税率的对比较为明显。再加上我国对于企业发展的认可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导致我国税收存在不同的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逐渐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将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分离,针对其制定了统一的税收标准。经过调查能够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大多低于之前产业的税率,这就是企业发展的一大优势。2.税务类调整2016年以来,我国将之前企业的营业税更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制度的运行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多益处,尤其是在增值税发票项目中,企业能够根据增值税的相关规范申请税费的退还,进而有效减轻企业经营发展的压力,同时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应更加了解高新技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备的优化与完善。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实行的增值税管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对设备进行完善与管理,以较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目标,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3.税负抵消政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涵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与行业,比如工业、农业以及医药行业等。为了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19年通过了降税法案,实现了税负改革,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问题

(一)企业资质认定问题

我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提出了严格的规范。文件中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细节如下:1.企业必须拥有核心技术产权;2.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经营的范围都必须满足文件规定的范围与要求;3.从年销售收入来看,最近一年小于5000万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5%,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到2亿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4%,销售收入大于2亿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3%;4.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必须占比30%以上,研发人员占比在10%以上;5.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标准;6.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提供的服务收入不能够低于当前总收入的60%。只有满足以上规范与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够得到资质认证,同时享受税惠政策。如果企业在资质认证过程中出现了模糊或者不明确的情况,导致其认定存在风险,比如企业的高新收入占比不足、研发人员比例不足等问题,都有可能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最终导致认定失败,无法享受税惠政策,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财税风险问题。

(二)研发费用归集风险

对于研发费用方面,文件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税惠政策,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入到高新技术的产业中去,促进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但是在企业实际研发费用核算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明确的归集标准,导致会计准则与税法政策之间出现差异,使得研发费用很难进行单独的区分与核算,引发研发费用归集风险的出现。比如,申报项目与公司实际研发项目是否一致的问题,会计收入与高新收入如何区分等问题。经过分析能够知道,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与加计扣除的归集方式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但企业在处理时可能会出现将研发费用作为加计扣除标准的情况,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税务的风险。

(三)企业收入确认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来说,其生产产品以及经营活动的收入都能够享受相应的税惠政策。然而,企业应该完善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收入总额计算以及占比列举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税惠政策的利用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自身产品与服务的具体内容与统计口径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这样就造成财务人员在报税的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引发财税风险。

(四)经济、法律以及信誉风险

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材料报送时应该保障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与齐全性。如果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律意识不足,尤其是在税收优惠的备案中提供了虚假的信息,或者中介人不认真履行自身义务,被税务机关发现虚假信息,都会导致企业难以享受税惠政策,深知还需补缴税款、遭到行政处罚,严重时还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商誉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信息公开有严格规定的上市公司,其税收筹划的失败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通过虚报材料导致税收筹划失败,大众对于企业的信任也会受到影响。

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提升员工对优惠政策的认识水平,整体提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的财税风险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中,日常财税管理一般都是由一线财务岗位人员负责,员工对于税惠政策的认知以及财税管理工作的敏感程度将会直接影响财税风险的控制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不断提升员工对税惠政策的认识水平,从整体角度提高企业税收政策中的财税风险意识。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调整组织结构,将具体的财税管理工作落实到财务工作人员头上,这样就能够提高财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财税风险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转变自身对于财税管理工作的认知,提升对优惠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了解财税部门的日常管理以及监督工作。其次,对于财税基层岗位来说,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基层财务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针对相关税收政策进行学习,提升财税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财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优势。特别是对于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财税人员应该对相应的财税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保障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二)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加强企业纳税筹划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受到多种因素与条件的限制,体现出综合性与高层次的特征。所谓的税务筹划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规避企业的税务,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税务筹划工作对于财税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税务管理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准财务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才能够降低税务筹划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税务筹划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合法,因此,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对于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财税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以及敏锐的政策意识,对于相关政策以及法律细节的变动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同时还能够充分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财税管理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经营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筹划部门与机构,聘用更加优秀的工作人员。对于经营规模比较小且处于刚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还可以采用外包管理方式,利用专业的税务机构完成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对企业的财税风险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视财务风险问题的识别与预防,最好能够在严重后果出现之前通过合理筹划的方法完善财税管理工作,消除财税风险,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企业管理层效率,使财税风

险预警得到有效落地要想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惠政策利用率,企业还应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不断完善和落实财税风险预警管理。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以战略目标为发展和管理目标,同时对项目管理能力进行优化,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最大程度保障企业资金信息的完整性,在为企业财税减免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降低企业财税的风险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将其创新项目中的相关费用核算内容进行梳理,并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与管理,通过调整原统计方式与组织结构的方法健全财税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就在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与服务研发的成功转化,进一步明确企业在不同经营领域中的研发投入,这样就能够形成研发经费的总体数值。在对研发经费进行单独核算管理时,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对项目的费用名称、实际内容以及归集路径等内容进行综合化管理。特别是在处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与加急费用控制差异化条件的问题上,财税人员应该熟悉不同地区相关税法的区别,为企业的税惠申请提供支撑性的数据。这样企业才能够出具满足税务部门管理需求的数据,进而快速享受税惠政策的优惠内容,减轻企业的税务压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风险处理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完善纳税筹划管理工作。在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相关的纳税政策以及税惠政策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财税管理工作的规范与流程,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和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规范企业纳税行为。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提高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防止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税务政策优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税务风险问题,企业应该提升员工对优惠政策的认识水平,加强企业纳税筹划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的财税风险意识,实现财税风险的有效管控,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汉芝.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的控制研究[J].纳税,2018,12(36):30.

[2]孙月秋.税收优惠政策下高新技术企业财税风险的规避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19):370.

[3]叶晓婧.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中的研究———以SZCC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438(04):53-54.

[4]魏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及政策优惠探析[J].纳税,2018,203(23):50.

[5]杨立林.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599(09):53-55.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8

为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财源流失,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强财源建设,依法强化征管,堵漏增收,各项收入稳步增长,有力地保障了财政支出,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但由于对部分税源和个别税种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税收漏征漏管,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公正和地方财源建设。加强财源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平缓、财政增收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财源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财源管理工作。

二、加强收入征管,提高财源管理水平

1、积极推行增值税个体双定业户委托。按照“政府主导,财政、税务、工商部门协作,乡镇协税护税”的征管模式,积极推行个体增值税双定户委托,逐步形成以乡镇、社区为主要单位,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征收网络,实现个体税源征管的社会化。

2、加强房地产税收的管理。实行房管部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销售环节的管理,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和权属登记手续关,确保应收尽收。依托户籍管理制度,委托各乡镇村实行自建房委托。完善二手房交易管理方法,严格减免税费手续和工作流程;强化二手房交易信息共享,足额征收二手房交易税费。

3、加强车船使用税的管理。实行双重委托代收代缴管理方式。继续采取保险机构代收、税务机关检查的双方管理办法,定期对保险机构代收车船使用税情况进行调度、比对分析,堵塞车船使用税征收中的漏洞;委托交通局、交警大队作为车船使用税监管单位,审验车辆必须备齐完税凭证资料,对未提供完税凭证资料的强制缴纳车船税;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法带头交纳车船使用税。

4、加强矿山开发企业税收管理。继续推行以药控税工作,对建材行业在增值税管理上引入以药控税管理模式;制定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乡镇矿山开发企业资源税收模式。

5、对城区零散税收实行社区综合治理模式。重点是对城区居民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租房屋、场地、设备,举办各类会展,销售商品、咨询、培训服务,以及各种承包、租赁、挂靠经营等经营收入,委托社区管理部门进行税收管理。

6、推进二、三产分离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类指导、调度考核等措施,重点加强对公路、交通、水利、园林等建设,以及企业改扩建、设备安装等形成的临时性税源的管理,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7、努力增加土地经营收益。搞好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加大闲置土地收购储备力度,探索建立闲置土地收购储备保障性基金,为增强土地收储能力提供保障;做好土地经营文章,将片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和重要道路沿线、企业搬迁、企业破产、划拨交易的土地等纳入政府统一储备,对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拍挂有偿出让。探索建立县乡土地经营分配机制,引导乡镇搞好闲置土地盘活工作,以土地经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地方财力。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9

为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财源流失,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强财源建设,依法强化征管,堵漏增收,各项收入稳步增长,有力地保障了财政支出,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但由于对部分税源和个别税种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税收漏征漏管,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公正和地方财源建设。加强财源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平缓、财政增收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财源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财源管理工作。

二、加强收入征管,提高财源管理水平

1、积极推行增值税个体双定业户委托。按照“政府主导,财政、税务、工商部门协作,乡镇协税护税”的征管模式,积极推行个体增值税双定户委托,逐步形成以乡镇、社区为主要单位,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征收网络,实现个体税源征管的社会化。

2、加强房地产税收的管理。实行房管部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销售环节的管理,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和权属登记手续关,确保应收尽收。依托户籍管理制度,委托各乡镇村实行自建房委托。完善二手房交易管理方法,严格减免税费手续和工作流程;强化二手房交易信息共享,足额征收二手房交易税费。

3、加强车船使用税的管理。实行双重委托代收代缴管理方式。继续采取保险机构代收、税务机关检查的双方管理办法,定期对保险机构代收车船使用税情况进行调度、比对分析,堵塞车船使用税征收中的漏洞;委托交通局、交警大队作为车船使用税监管单位,审验车辆必须备齐完税凭证资料,对未提供完税凭证资料的强制缴纳车船税;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法带头交纳车船使用税。

4、加强矿山开发企业税收管理。继续推行以药控税工作,对建材行业在增值税管理上引入以药控税管理模式;制定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乡镇矿山开发企业资源税收模式。

5、对城区零散税收实行社区综合治理模式。重点是对城区居民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租房屋、场地、设备,举办各类会展,销售商品、咨询、培训服务,以及各种承包、租赁、挂靠经营等经营收入,委托社区管理部门进行税收管理。

6、推进二、三产分离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类指导、调度考核等措施,重点加强对公路、交通、水利、园林等建设,以及企业改扩建、设备安装等形成的临时性税源的管理,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7、努力增加土地经营收益。搞好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加大闲置土地收购储备力度,探索建立闲置土地收购储备保障性基金,为增强土地收储能力提供保障;做好土地经营文章,将片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和重要道路沿线、企业搬迁、企业破产、划拨交易的土地等纳入政府统一储备,对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拍挂有偿出让。探索建立县乡土地经营分配机制,引导乡镇搞好闲置土地盘活工作,以土地经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地方财力。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问题;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业财税面临较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跨业态融合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业务、财务以及税务各项流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构建起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但使业财税相关的数据融合在一起,而且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企业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就能够随时随地动态地掌握企业资产、盈利、现金流等情况。但从目前很多企业的具体管理中来看,业务、财务、税务的管理仍然是相对独立的。怎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起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企业业财税一体化机制,打破企业内各部门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的现状,推动业、财、税有效融合,就成为了当前企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提供借鉴。

一、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一)部门要想实现有效整合难度较大。由于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方式影响,一般情况下财务、税务、业务管理都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而且权责职能独立存在,各部门的交集很少,所以业财税一体化管理,就需要将各部门融合,而此过程中理念融合就成了难点。一是业财税一体化要求业务、财务、税务工作要由相应专业工作人员协同完成,但是由于工作理念因人而异,所以交流中极易产生意见分歧,不但使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而且非常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工作进度受到影响。二是虽然在企业业财税管理中具备较为紧密的关联性,但是专业性要求也较高,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要想参与难度较大,所以企业组织结构中部门的融合并不是真正的融合,专业工作独立仍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使业财税一体化有效落实。三是虽然当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部门也都构建起了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信息技术差异性会使业财税融合难度加大。(二)各部门工作难以达成共识。业财税本身对于专业人才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实现一体化专业性要求会更高,而当前企业部门工作难以实现协调,进而阻碍了业财税一体化发展。由于企业的业财税一体化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企业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所以仅仅只是将业财税一体化作为管理平台、软件一体化应用,无法实现业财税相关数据信息的交融,对部门间的数据集合进行综合分析难度较大,降低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除此之外,从业财税管理工作人员而言,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要求不同,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在决策过程中,无法达成共识,进而为工作协调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业务人员对于业务指标完成情况重视,税务人员工作重点在科学合理纳税筹划方面,当二者出现冲突时,两部门难以实现协调。(三)业财税一体化专业人才匮乏。虽然业财税一体化将企业各部门数据壁垒打破,但是同样要求也提高了,而涉及这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在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方面较为突出,而且还要对其他两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要求、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业财税一体化共同合作的目的实现。但是,当前企业中在此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少,现有员工综合能力无法满足业财税一体化管理需求,所以无法很好地参与到相关工作开展中,进而阻碍了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进程。(四)面临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在为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进而限制了业财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是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是以传统模式为主,大多数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都有所欠缺,管理懈怠,在网络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方面重视度不足,当出现病毒攻击以及非法入侵行为时,由于防护等级偏低,无法做到及时应对,进而导致企业业务、财务等相关的数据丢失、被窃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其次,很多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网络交易模式,滞后的身份认证方法使得交易时极易造成认证信息被非法盗用,使企业经济受损。

二、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集成化管理模式。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要重视各部门的有效整合。为此,企业需要在内部构建起创新性的集成化管理模式,统筹业务、财务、税务三大部门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还要和其他信息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化、全方位集成管理平台,引导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都要在此平台上进行,进而为业财税一体化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在管理决策上,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针对内部业务、财务以及税务等不同的数据与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并且汇总到同一平台中,储存到设计的专门数据库里,将各部门不同形式的数据结合在一起。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就能够将涉及的问题数据直接提取,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涉及很多专业性内容,能够独立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无需其他人员参与,而此时即使工作人员对此专业不熟悉也能够利用结果开展工作,减小了冲突发生的几率,助推了业财税一体化管理中部门间的更好融合。(二)实施动态的管理原则。站在企业发展角度,不管是业务管理,还是财务、税务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业财税管理的融合形成一体化,企业是非常支持的,但是如果站在各个部门管理层、工作人员角度而言,业财税一体化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反而增加了他们工作的难度。针对此情况,企业如果想要尽快地将业财税一体化实现,就需要以动态化管理为基础,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展开业务、财务以及税务管理的随时随地监督工作,不仅仅要将相关数据信息的传输融入监管范围内,而且还要将审核、核算等所有的业务涵盖其中,通过获得的相应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管理决策,或者是科学合理的调整原来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业财税各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融洽,促进各部门利益的融合,更有利于提高管理层、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性。(三)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中,仅仅信赖于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管理人才都难以使工作有序开展下去。针对此情况,企业应该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的人才,构建起业财税一体化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团队。为此,首先企业要以业财税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调整业务、财务以及税务管理相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与人才招聘的标准,同时还要将涉及的其他专业能力融合进具体的岗位要求与标准中,明确业财税一体化管理人才引入以及培养的方向。其次,要构建起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体制,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与进修,给予他们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除熟悉掌握本部门的专业外,还要对其他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其培养成综合应用人才。最后,企业可以采用轮岗制度,要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税务部门相关人员去其他部门进行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或者是短时间的任职,在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尽快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管理奠定基础。(四)强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业财税一体化涉及海量的数据与信息,这些内容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为此,企业要强化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做好业、财、税数据风险防范措施,将信息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比如,企业在进行数据以及信息共享时,要重点关注到平台权限的设置,以工作人员岗位为根本,明确访问权限,在确保日常工作不受影响的同时,达到数据信息共享的目的。在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方面,为了避免被黑客、病毒非法攻击,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安全技术,例如:设置防火墙等,确保集成化管理免受违法行为的威胁,进而做到有效预防不法分子的非法攻击。

三、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企业运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业务、财务以及税务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此,实现业财税进行一体化管理是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将问题找出,并且不断地进行完善与优化,构建集成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的监督与管理的,重视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健.浅谈业财税一体化管控平台的构建[J].冶金财会,2019,38(12):37-40.

[2]杜艳娣.浅论如何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业财税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173,175.